安徽省涡阳九中2012届高三特色班摸底考试 语文试卷 命题人:彭雷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共 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共66分) (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打开中国画的天地,在烟云腾迁、古木逶迤之后,总有一种幽幽 的寒意。明文徵明说:“古之高人逸士,往往喜弄笔作山水以自娱,然多写雪景。” 中国画家又爱画寒林,秋日的疏木,冬日的枯槎,春日的老芽初发,都被笼上了 层寒意。 王维就是大量以寒入画的画家,也可以说是中国画史上第一个将雪景作 为主要表现对象的画家,《宣和画谱》卷十著录的王维雪景图就有26幅。在唐 代,开创泼墨之体的王洽的画,也使人有“云霞卷舒,烟雨惨淡”之感;另一位 水墨创始人项容,其作《寒松漱石图》,也表现出对荒寒境界的重视。五代时 荒寒趣味成了山水画家的自觉审美追求。生于南方的董源,画作重秋的高远和冬 的严凝之境,使得他在少雪之乡而多画雪,于温润之地而多出冷寒 宋代山水画家得荒寒骨气的,最可称范宽、郭熙二人,范的雪景足称高 格,从其《雪景寒林图》中,可见雪意中混莽而又荒寒的韵味;而郭特工山水寒 林,于营丘寒林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清代黄公望以苍莽、王蒙以细密、吴镇以 阴沉湿漉的气氛,共筑冷的世界;如王蒙的《夏日山居图》,写夏山之景,丝毫 没有浓郁葱茏之感,相反使人感到阴沉冷寂,气氛苍莽。 中国画的荒寒韵味,也体现在其他画科。在竹画中,竹的寒痕冷意素为 画界所重,如吴镇自题竹画云:“亭亭月下阴,挺挺霜中节,寂寂空山深,不改 四时叶。”画梅又以墨梅、雪梅为尚,如扬补之的墨梅,清气冷韵,令人绝倒, 黄庭坚以“嫩寒清晓,行孤村篱落间”许之。菊画也不忘求冷追寒,画史中有所 谓冷菊之称。 中国画对于荒寒的推重,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将荒寒作为一种审美趣 尚,喜欢作寒景,出寒意,使得雪景屡出,寒林叠现;二是将荒寒作为典型气氛, 不仅于雪景寒林中寻其荒寒寂寥之趣,也给不同的题材笼上寒意;三是将荒寒作 为最髙境界,绘画境界有多种,而荒寒雄视众境之巅。鉴于荒寒感在中国画中的 独特位置,它理应成为探讨中国画民族特色的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 (选自朱良志《论中国画的荒寒境界》,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荒寒”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荒寒是中国画所推崇的一种审美观,主要体现在山水画家都喜欢画 雪景,同时画春夏秋冬的山林之景,也会点染一种幽幽的寒意 B.唐朝王维、王洽、项容三位画家都以寒入画,在绘画艺术的天地独 树一帜,对中国画荒寒特色的形成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C.山水画家们从五代开始,虽然画的题材不同,画的时空迴异,但荒 寒趣味成了自觉的审美追求。 D.荒寒在中国画中有独特的位置,它是构成中国画民族特色的不可忽 视的因素,本文从情趣、风格、境界三个方面来探讨其精髓
安徽省涡阳九中 2012 届高三特色班摸底考试 语 文 试 卷 命题人:彭 雷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共 150 分,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共 66 分) 一、(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打开中国画的天地,在烟云腾迁、古木逶迤之后,总有一种幽幽 的寒意。明文徵明说:“古之高人逸士,往往喜弄笔作山水以自娱,然多写雪景。” 中国画家又爱画寒林,秋日的疏木,冬日的枯槎,春日的老芽初发,都被笼上了 一层寒意。 王维就是大量以寒入画的画家,也可以说是中国画史上第一个将雪景作 为主要表现对象的画家,《宣和画谱》卷十著录的王维雪景图就有 26 幅。在唐 代,开创泼墨之体的王洽的画,也使人有“云霞卷舒,烟雨惨淡”之感;另一位 水墨创始人项容,其作《寒松漱石图》,也表现出对荒寒境界的重视。五代时, 荒寒趣味成了山水画家的自觉审美追求。生于南方的董源,画作重秋的高远和冬 的严凝之境,使得他在少雪之乡而多画雪,于温润之地而多出冷寒。 宋代山水画家得荒寒骨气的,最可称范宽、郭熙二人,范的雪景足称高 格,从其《雪景寒林图》中,可见雪意中混莽而又荒寒的韵味;而郭特工山水寒 林,于营丘寒林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清代黄公望以苍莽、王蒙以细密、吴镇以 阴沉湿漉的气氛,共筑冷的世界;如王蒙的《夏日山居图》,写夏山之景,丝毫 没有浓郁葱茏之感,相反使人感到阴沉冷寂,气氛苍莽。 中国画的荒寒韵味,也体现在其他画科。在竹画中,竹的寒痕冷意素为 画界所重,如吴镇自题竹画云:“亭亭月下阴,挺挺霜中节,寂寂空山深,不改 四时叶。”画梅又以墨梅、雪梅为尚,如扬补之的墨梅,清气冷韵,令人绝倒, 黄庭坚以“嫩寒清晓,行孤村篱落间”许之。菊画也不忘求冷追寒,画史中有所 谓冷菊之称。 中国画对于荒寒的推重,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将荒寒作为一种审美趣 尚,喜欢作寒景,出寒意,使得雪景屡出,寒林叠现;二是将荒寒作为典型气氛, 不仅于雪景寒林中寻其荒寒寂寥之趣,也给不同的题材笼上寒意;三是将荒寒作 为最高境界,绘画境界有多种,而荒寒雄视众境之巅。鉴于荒寒感在中国画中的 独特位置,它理应成为探讨中国画民族特色的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 (选自朱良志《论中国画的荒寒境界》,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荒寒”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荒寒是中国画所推崇的一种审美观,主要体现在山水画家都喜欢画 雪景,同时画春夏秋冬的山林之景,也会点染一种幽幽的寒意。 B.唐朝王维、王洽、项容三位画家都以寒入画,在绘画艺术的天地独 树一帜,对中国画荒寒特色的形成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C.山水画家们从五代开始,虽然画的题材不同,画的时空迥异,但荒 寒趣味成了自觉的审美追求。 D.荒寒在中国画中有独特的位置,它是构成中国画民族特色的不可忽 视的因素,本文从情趣、风格、境界三个方面来探讨其精髓
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王维诗歌的特色,他也是中国画史上第 个喜欢画雪景的画家,《宣和画谱》就收录其大量雪景图。 B.《寒松漱石图》重冬的严凝之境,因为董源生于南方,过于追求荒寒 趣味,使得他在少雪之乡有而多画雪,于温润之地而多出冷寒 C.一些山水画在雪景寒林中笼上典型的荒寒气氛的同时又极富个性,如 宋清两代的画或高格,或灵奇,或苍莽,或细密,或阴沉湿漉。 D.吴镇的竹画、扬补之的墨梅以及菊画中的冷菊均能体现荒寒韵味,黄 庭坚用“嫩寒清晓,行孤村篱落间”一语加以称赞。 3.根据本文信息,下列诗词意境与画家们的审美趣尚不吻合的一项是(3分) A.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B.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D.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熊鼎,字伯颍,临川人。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 陈友谅屡胁之,不应。邓愈镇江西,数延见,奇其才,荐之。太祖欲官之,以亲 老辞,乃留愈幕府赞军事。母丧除,召至京师,授德清县丞。松江民钱鹤皋反, 邻郡大惊,鼎镇之以静。迁起居注,承诏搜括故事可惩戒者,书新宫壁间。舍人 耿忠使广信还,奏郡县官违法状,帝遣御史廉之。而时已颁赦书,丞相李善长再 谏不纳,鼎偕给事中尹正进曰:“朝廷布大信于四方,复以细故烦御史,失信, 且亵威。”帝默然久之,乃不遣御史。洪武改元,新设浙江按察司,以鼎为佥事 分部台、温。台、温自方氏窃据,伪官悍将二百人,暴横甚。鼎尽迁之江、淮间 民始安。平阳知州梅镒坐赃,辨不已,民数百咸诉知州无罪。鼎将听之,吏白鼎 “释知州,如故出何?”鼎叹曰:“法以诛罪,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释镒, 以情闻,报如其奏。宁海民陈德仲支解黎异,异妻屡诉不得直。鼎乃逮德仲,鞫 实,立正其罪。是秋,山东初定,设按察司,复以鼎为佥事。鼎至,奏罢不职有 司数十辈,列部肃清。鼎欲稽官吏利弊,乃令郡县各置二历,日书所治讼狱钱粟 事,一留郡县,一上宪府,递更易,按历钩考之,莫敢隐者。八年,西部朵儿只 班率部落内附,改鼎岐宁卫经历。既至,知寇伪降,密疏论之。帝遣使慰劳,赐 裘帽,复遺中使赵成召鼎。鼎既行,寇果叛,胁鼎北还。鼎责以大义,骂之,遂 与成及知事杜寅俱被杀 (节选自《明史·熊鼎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 长:执掌 B.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 结:聚合 C.邓愈镇江西,数延见 延:招聘 D.乃留愈幕府赞军事 赞:辅佐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熊鼎处事精细求实的一组是 ①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 ②复以细故烦御史 ③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 ④乃逮德仲,鞫实,立正其罪 ⑤按历钩考之,莫敢隐者 ⑥知寇伪降,密疏论之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 ) A.“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王维诗歌的特色,他也是中国画史上第 一个喜欢画雪景的画家,《宣和画谱》就收录其大量雪景图。 B.《寒松漱石图》重冬的严凝之境,因为董源生于南方,过于追求荒寒 趣味,使得他在少雪之乡有而多画雪,于温润之地而多出冷寒。 C.一些山水画在雪景寒林中笼上典型的荒寒气氛的同时又极富个性,如 宋清两代的画或高格,或灵奇,或苍莽,或细密,或阴沉湿漉。 D.吴镇的竹画、扬补之的墨梅以及菊画中的冷菊均能体现荒寒韵味,黄 庭坚用“嫩寒清晓,行孤村篱落间”一语加以称赞。 3.根据本文信息,下列诗词意境与画家们的审美趣尚不吻合的一项是(3 分) A.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B.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C.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D.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熊鼎,字伯颍,临川人。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 陈友谅屡胁之,不应。邓愈镇江西,数延见,奇其才,荐之。太祖欲官之,以亲 老辞,乃留愈幕府赞军事。母丧除,召至京师,授德清县丞。松江民钱鹤皋反, 邻郡大惊,鼎镇之以静。迁起居注,承诏搜括故事可惩戒者,书新宫壁间。舍人 耿忠使广信还,奏郡县官违法状,帝遣御史廉之。而时已颁赦书,丞相李善长再 谏不纳,鼎偕给事中尹正进曰:“朝廷布大信于四方,复以细故烦御史,失信, 且亵威。”帝默然久之,乃不遣御史。洪武改元,新设浙江按察司,以鼎为佥事, 分部台、温。台、温自方氏窃据,伪官悍将二百人,暴横甚。鼎尽迁之江、淮间, 民始安。平阳知州梅镒坐赃,辨不已,民数百咸诉知州无罪。鼎将听之,吏白鼎: “释知州,如故出何?”鼎叹曰:“法以诛罪,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释镒, 以情闻,报如其奏。宁海民陈德仲支解黎异,异妻屡诉不得直。鼎乃逮德仲,鞫 实,立正其罪。是秋,山东初定,设按察司,复以鼎为佥事。鼎至,奏罢不职有 司数十辈,列部肃清。鼎欲稽官吏利弊,乃令郡县各置二历,日书所治讼狱钱粟 事,一留郡县,一上宪府,递更易,按历钩考之,莫敢隐者。八年,西部朵儿只 班率部落内附,改鼎岐宁卫经历。既至,知寇伪降,密疏论之。帝遣使慰劳,赐 裘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鼎既行,寇果叛,胁鼎北还。鼎责以大义,骂之,遂 与成及知事杜寅俱被杀。 (节选自《明史·熊鼎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 长:执掌 B.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 结:聚合 C.邓愈镇江西,数延见 延:招聘 D.乃留愈幕府赞军事 赞 :辅佐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熊鼎处事精细求实的一组是 ①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 ②复以细故烦御史 ③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 ④乃逮德仲,鞫实,立正其罪 ⑤按历钩考之,莫敢隐者 ⑥知寇伪降,密疏论之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熊鼎卓有才能,处变不惊。他深受邓愈器重,留在邓手下任职;为母亲守孝后 担任德清县丞,其时松江有人叛乱,邻郡惊恐,他冷静地控制了本县局面。 B.熊鼎思虑周详,维护朝廷威信。广信郡县官员违法,皇上已颁发赦令,此时又 要查究;熊鼎认为朝廷应当取信天下,不应为小事出尔反尔,皇上这才作罢。 C.熊鼎治政有方,坚持依法办事。分管台、温事务时,他迁走凶恶残暴的官将, 百姓方才安定;平阳知州梅镒被诬贪污行贿,他听从民意,依法予以释放 D.熊鼎面对威逼,表现出凛然正气。朵儿只班率部投靠朝廷,熊鼎察觉其中有诈, 不久叛寇果然作乱,并胁迫他北还,他维护正义,责骂叛寇,最终被杀。 第II卷 7.把第一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5分) (2)帝遣使慰劳,赐裘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5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8分) 梦中作 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 州。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 柬,斧已拦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③酒阑:酒尽. 8、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4分) 答 9、你认为这首诗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4分) 答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意选做五小题)。(5分) (1)风萧萧兮易水寒, (《荆轲刺秦王》) (2)潦水尽而寒潭清, 。(王勃《滕王阁序》) (3) 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4)丛菊两开他日泪, (杜甫《秋兴(其一)》) (5)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苏轼《定风波》) (6)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 。(李清照《醉花阴》) (⑦)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三、(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董师傅游湖 宗璞 董师傅在一所大学里做木匠已经二十几年了,做起活儿来得心应手,若让那些教 师们来说,已经超乎技而近乎道了。他在校园里各处修理门窗,无论是教学楼、 办公楼、教师住宅或学生宿舍。都有他的业绩。在一座新造的仿古建筑上,还有 他做的几扇雕花窗户,雕刻十分精致,那是他的杰作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熊鼎卓有才能,处变不惊。他深受邓愈器重,留在邓手下任职;为母亲守孝后 担任德清县丞,其时松江有人叛乱,邻郡惊恐,他冷静地控制了本县局面。 B.熊鼎思虑周详,维护朝廷威信。广信郡县官员违法,皇上已颁发赦令,此时又 要查究;熊鼎认为朝廷应当取信天下,不应为小事出尔反尔,皇上这才作罢。 C.熊鼎治政有方,坚持依法办事。分管台、温事务时,他迁走凶恶残暴的官将, 百姓方才安定;平阳知州梅镒被诬贪污行贿,他听从民意,依法予以释放。 D.熊鼎面对威逼,表现出凛然正气。朵儿只班率部投靠朝廷,熊鼎察觉其中有诈, 不久叛寇果然作乱,并胁迫他北还,他维护正义,责骂叛寇,最终被杀。 第 II 卷 7.把第一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5 分) (2)帝遣使慰劳,赐裘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5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8—9 题(8 分) 梦中作① 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 州。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 柬,斧已拦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③酒阑:酒尽. 8、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4 分) 答; 9、你认为这首诗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4 分) 答: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意选做五小题)。(5 分) (1)风萧萧兮易水寒,____ __。(《荆轲刺秦王》) (2)潦水尽而寒潭清,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3)____________,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4)丛菊两开他日泪,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秋兴(其一)》) (5)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定风波》) (6)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醉花阴》) (7)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2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4 题。 董师傅游湖 宗璞 董师傅在一所大学里做木匠已经二十几年了,做起活儿来得心应手,若让那些教 师们来说,已经超乎技而近乎道了。他在校园里各处修理门窗,无论是教学楼、 办公楼、教师住宅或学生宿舍。都有他的业绩。在一座新造的仿古建筑上,还有 他做的几扇雕花窗户,雕刻十分精致,那是他的杰作
董师傅精通木匠活儿,也对校园里的山水草木很是熟悉。若是有人了解他的知识, 可能聘他为业余园林鉴赏家,其实他自己也不了解。一年年花开花落,人去人来 教师住宅里老的一个个走了,学生宿舍里小的一拨拨来了。董师傅见得多了,也 没有什么特别感慨的。家里妻儿都很平安,挣的钱足够用了,日子过得很平静。 校园里有一个不大的湖,绿柳垂岸,柳丝牵引着湖水,湖水清澈,游鱼可见。董 师傅每晚收拾好木工工具,便来湖边大石上闲坐,点上一支烟,心静如水,十分 自在 不知为什么,学校里的人越来越多,校园渐向公园靠拢。每逢节日,湖上亭榭挂 满彩灯,游人如织。一个“五一”节,董师傅有一天假。他傍晚便来到湖边,看 远处楼后夕阳西下,天渐渐暗下来,周围建筑物上的彩灯突然一下子都亮起来 照得湖水通明。他最喜欢那座塔,一层层灯光勾勒出塔身的线条;他常看月亮从 塔边树丛间升起。这时月亮却看不见。也许日子不对,也许灯太亮了。他并不多 想,也不期望。他无所谓。 有人轻声叫他,是前日做活儿那家的女工,是他的大同乡,名唤小翠。她怯怯地 说:“奶奶说我可以出来走走,现在我走不回去了。”董师傅忙灭了烟,站起身 说:“我送你回去。”想一想,又说:“你看过了吗?”小翠仍怯怯地说:“什 么也没看见,只顾看路了。”董师傅一笑,领看小翠在熙攘的人群中沿着湖边走, 走到一座小桥上,指点说:“从这里看塔的倒影最好。”通体发光的塔,在水里 也发着光。小翠惊呼道:“还有一条大鱼呢!”那是一条石鱼,随着水波荡漾, 似乎在光辉中跳动。又走过一座亭子,那是一座亭桥,从亭中可以环顾四周美景。 远岸「香、连翘在灯光下更加似雪如金,近岸海棠正在盛期,粉嘟嘟的花朵挤满 枝头,好不热闹。亭中有几幅楹联,他们并不研究。董师傅又介绍了几个景点, 转过山坡,走到那座仿古建筑前,特别介绍了自己的创作一一雕花窗户。小翠 路赞叹不已,对雕花窗户没有评论。董师傅也不在意,只说:“不用多久,你就 惯了,就是这地方的熟人了。大家都是这样的。”他顿了一顿,又说:“可惜的 是,有些人整天对着这湖、这树,倒不觉得好看了。” 俩人走到校门口,董师傅在一个小摊上买了两根冰棍。俩人举着冰棍,慢慢走。 个卖花的女孩跑过来,向他们看了看,转身去找别人了。不多时,小翠说她认 得路了。董师傅叮嘱小翠,冰棍的木棒不要随地扔,自己转身慢慢向住处走去 他很快乐 11.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是什么(4分) 12.概括小说中董师傅这一人物形象。(7分) 13.按照下面的要求,分析这篇小说中的表现手法。(6分) (1)董师傅每晚到湖边闲坐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景物描写进行赏析。 14.这篇小说意蕴丰富,给人以多方面的启迪。请结合作品,对下面两个问题任 选一个进行探究(8分) (1)文末说“他很快乐”。请举例说明董师傅快乐的缘由。(说出两点即可)
董师傅精通木匠活儿,也对校园里的山水草木很是熟悉。若是有人了解他的知识, 可能聘他为业余园林鉴赏家,其实他自己也不了解。一年年花开花落,人去人来; 教师住宅里老的一个个走了,学生宿舍里小的一拨拨来了。董师傅见得多了,也 没有什么特别感慨的。家里妻儿都很平安,挣的钱足够用了,日子过得很平静。 校园里有一个不大的湖,绿柳垂岸,柳丝牵引着湖水,湖水清澈,游鱼可见。董 师傅每晚收拾好木工工具,便来湖边大石上闲坐,点上一支烟,心静如水,十分 自在。 不知为什么,学校里的人越来越多,校园渐向公园靠拢。每逢节日,湖上亭榭挂 满彩灯,游人如织。一个“五一”节,董师傅有一天假。他傍晚便来到湖边,看 远处楼后夕阳西下,天渐渐暗下来,周围建筑物上的彩灯突然一下子都亮起来, 照得湖水通明。他最喜欢那座塔,一层层灯光勾勒出塔身的线条;他常看月亮从 塔边树丛间升起。这时月亮却看不见。也许日子不对,也许灯太亮了。他并不多 想,也不期望。他无所谓。 有人轻声叫他,是前日做活儿那家的女工,是他的大同乡,名唤小翠。她怯怯地 说:“奶奶说我可以出来走走,现在我走不回去了。”董师傅忙灭了烟,站起身 说:“我送你回去。”想一想,又说:“你看过了吗?”小翠仍怯怯地说:“什 么也没看见,只顾看路了。”董师傅一笑,领看小翠在熙攘的人群中沿着湖边走, 走到一座小桥上,指点说:“从这里看塔的倒影最好。”通体发光的塔,在水里 也发着光。小翠惊呼道:“还有一条大鱼呢!”那是一条石鱼,随着水波荡漾, 似乎在光辉中跳动。又走过一座亭子,那是一座亭桥,从亭中可以环顾四周美景。 远岸丁香、连翘在灯光下更加似雪如金,近岸海棠正在盛期,粉嘟嘟的花朵挤满 枝头,好不热闹。亭中有几幅楹联,他们并不研究。董师傅又介绍了几个景点, 转过山坡,走到那座仿古建筑前,特别介绍了自己的创作——雕花窗户。小翠一 路赞叹不已,对雕花窗户没有评论。董师傅也不在意,只说:“不用多久,你就 惯了,就是这地方的熟人了。大家都是这样的。”他顿了一顿,又说:“可惜的 是,有些人整天对着这湖、这树,倒不觉得好看了。” 俩人走到校门口,董师傅在一个小摊上买了两根冰棍。俩人举着冰棍,慢慢走。 一个卖花的女孩跑过来,向他们看了看,转身去找别人了。不多时,小翠说她认 得路了。董师傅叮嘱小翠,冰棍的木棒不要随地扔,自己转身慢慢向住处走去。 他很快乐。 11.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是什么(4 分) 12.概括小说中董师傅这一人物形象。(7 分) 13.按照下面的要求,分析这篇小说中的表现手法。(6 分) (1)董师傅每晚到湖边闲坐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景物描写进行赏析。 14.这篇小说意蕴丰富,给人以多方面的启迪。请结合作品,对下面两个问题任 选一个进行探究(8 分) (1)文末说“他很快乐”。请举例说明董师傅快乐的缘由。(说出两点即可)
(2)小说中将“校园渐向公园靠拢”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请结合这一背景 谈谈这篇小说给你带来什么启示。(围绕某一方面谈即可) 第Ⅱ卷表达题(84分) 15.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逾越(yu)鸟瞰(kan)一丘之貉(1u)栩栩如生(x) B.溃败(kui)凹陷(w)贻笑大方(yi)兢兢业业(jng) C.咀嚼(z道)桧柏(gui)罄竹难书(qing)饕餮大餐(tie) D.觊觎(j)攻讦(jie)光阴荏苒(ran)心怀叵测(p6)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应广大读者的要求,他为那本很受欢迎的获奖小说写了续篇,但遗憾的是。 续篇相形见绌,不能让人满意。 B.由于有关部门的严肃查处,摩托车非法运营现象暂时消失,但要避免其东山 再起,必须有制度化的举措。 C.观众期盼已久的歌剧<三兄弟》近日在人民大剧院上演,其音乐大气磅礴,跌 宕起伏,让人赞叹不已。 D.在我父亲的记忆里,那是一段极为特殊、不堪回首的岁月,人事的变迁如白 云苍狗,谁也无法预料。 1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循环经济是对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 称 它 ,有助于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 友好型社会。 ①是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一个突破口 ②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 ③促进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最少的废物排放和最小的环境代价 ④通过建立“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和“生产一消费一再循环”的模式 ⑤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⑥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举措 A.①④⑤③②⑥ B.①⑥④③⑤② C.④②③⑤①⑥ D.④⑤⑥③②① 18.对下表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将答案写在横线上 《语文学习》杂志刊登了1993年至1999年中学“优秀教师名录”,对 此分别按出生年代和年龄进行统计,见下表 出生年代 50年代 60年代 70年代及以后 比例235.29% 12.38% 教龄 20年以上 1120年 10年以内 比例 4.76% 3.81% 21.43% 由此可见,当前优秀语文教师的群体, 为主, 次之。这说
(2)小说中将“校园渐向公园靠拢”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请结合这一背景, 谈谈这篇小说给你带来什么启示。(围绕某一方面谈即可) 第Ⅱ卷 表达题 (84 分) 15.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逾越(yú) 鸟瞰(kàn) 一丘之貉(luò) 栩栩如生(xǔ) B. 溃败(kuì) 凹陷(wā) 贻笑大方(yí) 兢兢业业(jīng) C. 咀嚼(zǔ) 桧柏(guì) 罄竹难书(qìng) 饕餮大餐(tiè) D. 觊觎(jì) 攻讦(jié) 光阴荏苒(rǎn) 心怀叵测(pǒ)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应广大读者的要求,他为那本很受欢迎的获奖小说写了续篇,但遗憾的是。 续篇相形见绌,不能让人满意。 B.由于有关部门的严肃查处,摩托车非法运营现象暂时消失,但要避免其东山 再起,必须有制度化的举措。 C.观众期盼已久的歌剧<三兄弟》近日在人民大剧院上演,其音乐大气磅礴,跌 宕起伏,让人赞叹不已。 D.在我父亲的记忆里,那是一段极为特殊、不堪回首的岁月,人事的变迁如白 云苍狗,谁也无法预料。 1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循环经济是对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 称。 它____,____, ____ ,____ ,____ , ____ ,有助于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 友好型社会。 ①是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一个突破口 ②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 ③促进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最少的废物排放和最小的环境代价 ④通过建立“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和“生产一消费—再循环”的模式 ⑤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⑥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举措 A.①④⑤③②⑥ B.①⑥④③⑤② C.④②③⑤①⑥ D.④⑤⑥③②① 18. 对下表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将答案写在横线上。 《语文学习》杂志刊登了 1993 年至 1999 年中学“优秀教师名录”,对 此分别按出生年代和年龄进行统计,见下表: 出生年代 50 年代 60 年代 70 年代及以后 比例 23.33% 64.29% 12.38% 教龄 20 年以上 11~20 年 10 年以内 比例 4.76% 73.81% 21.43% 由此可见,当前优秀语文教师的群体, 以 为主, 次之。这说 明
;“论资排辈”评价教师的优秀 与否的做法,已成为历史 19.把下面这个长句改写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 改变原意。(4分) 他的著作用康德、叔本华的美学思想,就境界的主客体及其对待关系、境界的辩 证结构及其内在的矛盾运动、境界美的分类与各自特点,对境界这一中国传统的 美学范畴进行了详细的阐释。 20.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 与示例相同。(6分) 人生如一首诗,应该多一些悠扬的抒情,少一些愁苦的哀怨 人生如一幅画,应该多一些亮丽的着色,少一些灰暗的点染 人生如一支歌,应该多一些激昂的欢唱,少一些悲观的咏叹。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有位哲学家举起一个苹果,对学生说:“这是我刚从果园里摘来的,你们闻到苹 果香味了吗?″有个学生一看到苹果红红的就抢着说:“闻到了!"哲学家拿着苹果 走到学生面前让他们闻,有的说闻到了,有的闻也不闻就跟着说闻到了,只有三 个学生默不作声。哲学家问:“你们怎么啦?"一个学生上前又闻了闻,说:“我 什么味也没闻到。”另一个上去摸了摸,说:“这是什么苹果?”还有一个讷讷 地说:“老师,今天我感冒了。 哲学家把那个苹果交给大家传看,竟然是蜡做的假苹果!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 围 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3 ACB 4、答案:C解析:延,延请。 5、答案:D解析:①表明熊鼎孝,②是朝廷的作为。 6、答案:C解析:迁走的是方氏的伪官悍将:释放了梅镒,将情况上奏皇帝 皇帝回复照此执行。 7、(1)译文:熊鼎到任,奏请罢免不称职的官员数十人,各个部门安定清平 解析:译出大意给2分:“奏罢”、“有司”、“列部”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 分 (2)译文:皇帝派遣使者慰劳,赐给裘皮衣服和帽子,又派中使赵成宣召熊鼎。 解析:译出大意给3分:“裘帽”、“复遣”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论资排辈”评价教师的优秀 与否的做法,已成为历史。 19.把下面这个长句改写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 改变原意。(4 分) 他的著作用康德、叔本华的美学思想,就境界的主客体及其对待关系、境界的辩 证结构及其内在的矛盾运动、境界美的分类与各自特点,对境界这一中国传统的 美学范畴进行了详细的阐释。 20.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 与示例相同。(6 分) 人生如一首诗,应该多一些悠扬的抒情,少一些愁苦的哀怨; 人生如一幅画,应该多一些亮丽的着色,少一些灰暗的点染; 人生如一支歌,应该多一些激昂的欢唱,少一些悲观的咏叹。 四、写作(60 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 有位哲学家举起一个苹果,对学生说:“这是我刚从果园里摘来的,你们闻到苹 果香味了吗?"有个学生一看到苹果红红的就抢着说:“闻到了!"哲学家拿着苹果 走到学生面前让他们闻,有的说闻到了,有的闻也不闻就跟着说闻到了,只有三 个学生默不作声。哲学家问:“你们怎么啦?"一个学生上前又闻了闻,说:“我 什么味也没闻到。”另一个上去摸了摸,说:“这是什么苹果?”还有一个讷讷 地说:“老师,今天我感冒了。" 哲学家把那个苹果交给大家传看,竟然是蜡做的假苹果!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 围 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3 ACB 4、答案:C 解析:延,延请。 5、答案:D 解析:①表明熊鼎孝,②是朝廷的作为。 6、答案:C 解析:迁走的是方氏的伪官悍将;释放了梅镒,将情况上奏皇帝, 皇帝回复照此执行。 7、(1)译文:熊鼎到任,奏请罢免不称职的官员数十人,各个部门安定清平。 解析:译出大意给 2 分:“奏罢”、“有司”、“列部”三处,每译对一处给 1 分。 (2)译文:皇帝派遣使者慰劳,赐给裘皮衣服和帽子,又派中使赵成宣召熊鼎。 解析:译出大意给 3 分:“裘帽”、“复遣”两处,每译对一处给 1 分
参考译文: 熊鼎,字伯颍,临川人。元末时乡试中举,执掌龙溪书院。江西发生寇乱,熊鼎 集结乡兵自守。陈友谅多次胁迫他投降,他不理睬。邓愈镇抚江西,多次召请他 来相见,惊异于他的才华,向皇上推荐。太祖要授给他官职,他说母亲年老需要 赡养,推辞了,于是留在邓愈的将军府中,参与辅佐军事。母亲死后守孝期满, 皇帝召他到京城,授官德清县丞。后松江平民钱鹤皋反叛,邻近地区大为惊扰, 熊鼎镇抚他们而恢复平静。升任起居注,奉诏搜求可引以为戒的旧事例,写在新 宫殿的墙壁上。舍人耿忠出使广信回来,将郡县官员违法的情况上奏皇帝,皇帝 要派御史去察访。而当时已经颁发大赦令,丞相李善长两次进谏暂时不派御史 皇帝不听,熊鼎偕同给事中尹正进言说:“朝廷广布信用于四方,又因小事派出 御史,会失去信用,而且亵渎天威。”皇帝沉默了好久,终于没有派御史去。洪 武元年,新设浙江按察司,熊鼎任佥事,分管台州、温州。台州、温州自从被方 氏窃据以后,伪官悍将两百人,非常凶暴。熊鼎将他们全部迁到长江和淮河之间, 百姓才安定下来。平阳知州梅镒犯贪脏罪,不停地分辩,几百个平民都申诉知州 无罪。熊鼎正要听从,有一个小吏禀告道:“如果释放了知州,问起我们徇私故 纵罪来怎磨办?”熊鼎叹气说:“法律是用来诛杀罪人的,我敢因为怕被责罚, 而诛杀无辜吗!”释放了梅镒,将情况上奏皇帝,皇帝回复照此执行。宁海平民 陈德仲支解了黎异,黎异的妻子多次投诉不得伸冤。熊鼎就逮捕了陈德仲,审讯 得知实情,立刻就治了他的罪。这年秋天,山东刚刚平定,皇帝设置了按察司, 又叫熊鼎做佥事。熊鼎到任,奏请罢免不称职的官员数十人,各个部门安定清平 熊鼎要考查官吏的好坏,于是命令郡县各备两份日历,每天记下所处理的诉讼钱 粮诸事,一份留在郡县,一份上报御史台,递相更换,按日历查考,下面的官吏 没有敢隐瞒的。八年,西部的朵儿只班率领部落来归附,调熊鼎为岐宁卫经历 到了那里,发觉敌寇是假投降,他悄悄地将情况详加论列,报告皇帝,皇帝派遣 使者慰劳,赐给裘皮衣服和帽子,又派中使赵成宣召熊鼎。熊鼎动身后,敌寇果 然反叛,胁迫熊鼎折回北方。熊鼎对他们申明大义,斥骂他们,于是与赵成和知 事杜寅都被杀。 8、解析:本题考査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路暗花迷”表现 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结合注释可知这是因为仕途失意所致,“无奈”“思家” 等词语则表现了无可奈何之情和渴望回家之情,故答案为:表现了①因仕途失意 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 9、解析本题考査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本诗最明显的写作特 色是四个场景组合在一起,一句一个场景;夜、笛、千山月,路、百种花,这些 景物表达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在修辞上使用了工整的 对仗。故答案为:①一句一个场景;②以景写情,情景交融;③对仗十分工巧 10、(略) 11、【答案】董师傅领小翠游湖。 【解析】本题的设置过于简单,考查的意义不大。本来小说的情节就简单,再加 上题目已经给出了小说的中心事件。但可能有不少考生被题目唬住了,反而简单 的题目繁做,因答案不简明而丢分。 12、【答案】董师傅是一位普通木工。他技艺精湛,质朴善良,乐于助人,有平 常心,有生活情趣。 【解析】本题只要求概括,不要求结合原文分析。难度较低。只是对“有平常心, 有生活情趣”的概括,学生难以准确表述
参考译文: 熊鼎,字伯颍,临川人。元末时乡试中举,执掌龙溪书院。江西发生寇乱,熊鼎 集结乡兵自守。陈友谅多次胁迫他投降,他不理睬。邓愈镇抚江西,多次召请他 来相见,惊异于他的才华,向皇上推荐。太祖要授给他官职,他说母亲年老需要 赡养,推辞了,于是留在邓愈的将军府中,参与辅佐军事。母亲死后守孝期满, 皇帝召他到京城,授官德清县丞。后松江平民钱鹤皋反叛,邻近地区大为惊扰, 熊鼎镇抚他们而恢复平静。升任起居注,奉诏搜求可引以为戒的旧事例,写在新 宫殿的墙壁上。舍人耿忠出使广信回来,将郡县官员违法的情况上奏皇帝,皇帝 要派御史去察访。而当时已经颁发大赦令,丞相李善长两次进谏暂时不派御史, 皇帝不听,熊鼎偕同给事中尹正进言说:“朝廷广布信用于四方,又因小事派出 御史,会失去信用,而且亵渎天威。”皇帝沉默了好久,终于没有派御史去。洪 武元年,新设浙江按察司,熊鼎任佥事,分管台州、温州。台州、温州自从被方 氏窃据以后,伪官悍将两百人,非常凶暴。熊鼎将他们全部迁到长江和淮河之间, 百姓才安定下来。平阳知州梅镒犯贪脏罪,不停地分辩,几百个平民都申诉知州 无罪。熊鼎正要听从,有一个小吏禀告道:“如果释放了知州,问起我们徇私故 纵罪来怎磨办?”熊鼎叹气说:“法律是用来诛杀罪人的,我敢因为怕被责罚, 而诛杀无辜吗!”释放了梅镒,将情况上奏皇帝,皇帝回复照此执行。宁海平民 陈德仲支解了黎异,黎异的妻子多次投诉不得伸冤。熊鼎就逮捕了陈德仲,审讯 得知实情,立刻就治了他的罪。这年秋天,山东刚刚平定,皇帝设置了按察司, 又叫熊鼎做佥事。熊鼎到任,奏请罢免不称职的官员数十人,各个部门安定清平。 熊鼎要考查官吏的好坏,于是命令郡县各备两份日历,每天记下所处理的诉讼钱 粮诸事,一份留在郡县,一份上报御史台,递相更换,按日历查考,下面的官吏 没有敢隐瞒的。八年,西部的朵儿只班率领部落来归附,调熊鼎为岐宁卫经历。 到了那里,发觉敌寇是假投降,他悄悄地将情况详加论列,报告皇帝,皇帝派遣 使者慰劳,赐给裘皮衣服和帽子,又派中使赵成宣召熊鼎。熊鼎动身后,敌寇果 然反叛,胁迫熊鼎折回北方。熊鼎对他们申明大义,斥骂他们,于是与赵成和知 事杜寅都被杀。 8、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路暗花迷”表现 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结合注释可知这是因为仕途失意所致,“无奈”“思家” 等词语则表现了无可奈何之情和渴望回家之情,故答案为:表现了①因仕途失意 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 9、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本诗最明显的写作特 色是四个场景组合在一起,一句一个场景;夜、笛、千山月,路、百种花,这些 景物表达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在修辞上使用了工整的 对仗。故答案为:①一句一个场景;②以景写情,情景交融;③对仗十分工巧。 10、(略) 11、【答案】董师傅领小翠游湖。 【解析】本题的设置过于简单,考查的意义不大。本来小说的情节就简单,再加 上题目已经给出了小说的中心事件。但可能有不少考生被题目唬住了,反而简单 的题目繁做,因答案不简明而丢分。 12、【答案】董师傅是一位普通木工。他技艺精湛,质朴善良,乐于助人,有平 常心,有生活情趣。 【解析】本题只要求概括,不要求结合原文分析。难度较低。只是对“有平常心, 有生活情趣”的概括,学生难以准确表述
13、(1)反映董师傅淡定平和的情感世界。为情节发展作了铺垫(或“为情节 发展埋下伏笔”) 【解析】本题是对情节发展中特定场景描写作用的理解,规则是从内容和结构两 个方面的作用解答。但题目这样表述就让考生有点糊涂了。如果换成“小说第三 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我想绝大多数考生都会做。 2)【答案】运用比喻,描绘丁香、连翘在灯光下晶莹璀璨的艳丽之美。运用 比拟(或“拟人”),形容海棠盛开时争奇斗艳的勃勃生机。 【解析】本题是对作品局部描写技法的赏析。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很明显,只 是估计很多考生没有分条陈述。 14、(1)【答案】①因关心、帮助别人而快乐。如:董师傅领小翠游湖;送小 翠回家 ②因生活知足、心态平和而快乐。如:家里平安:日子平静:钱足够用:小翠对 雕花窗户不作评价,董师傅也不在意, ③因有生活情趣,善于发现美而快乐。如:董师傅看夕阳西下,看月上柳梢;向 小翠介绍如何看塔影。 ④因工作上得心应手,有成就而快乐。如:董师傅在校园许多地方都有业绩;特 地向小翠介绍自己的创作一一雕花窗户。 (答出其中的两点即可) 【解析】由于只要打出两点就能得满分,所以难度就大为降低了。估计命题人也 觉得不那么容易作答。 (2)【答案】示例一: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做人要向董师傅那样,脚踏 实地,后到本分,心态平和,由立足于世的本领,有适合自己的人生定位 示例二: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从小翠身上,我们意识到,面对新环境要学 会适应、学会生存。 示例三:校园渐向公园靠拢,说明生态环境总在不停地变化。这启示我们:无论 生态环境怎样改变,不变的应该是人的自然与本真;我们应在喧闹的环境中寻找 块心灵的绿洲,避免浮躁 示例四:在熙攘的校园中,董师傅热心帮助小翠的情景启示我们:和谐的氛围需 要我们大家一起去营造、区呵护。 (答案不止一种。要求依据作品,谈出真情实感和正确的价值取向;言之成理, 语言流畅。) 【解析】好在命题者给出答案只说是“示例”,并且说“不止一种”。本人觉得 第二个和第四个示例有点牵强。小说中有这样的文字;“不知为什么,学校里的 人越来越多,校园渐向公园靠拢。每逢节日,湖上亭榭挂满彩灯,游人如织 是否在暗示在商业大潮的冲击下,平静的大学校园再也不能平静了,也在逐渐地 商业化了,是否可以谈大学的坚守与人的守真呢 15-17DBC 18、60年代出生、教龄在1120年的为主;50年代出生和教龄在10年以内的次 之。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教师已成为优秀教师的主体。 设题方式 9、他的著作对境界这一中国传统的美学范畴进行了详细的阐释,阐释的依据 是康德、叔本华的美学思想,阐释的内容既有境界的主客体及其对待关系,也有 境界的辩证结构及其内在的矛盾运动,还有境界美的分类与各自特点。 20、(内容合理,给2分;比喻贴切,给2分;句式相同,给2分。)
13、(1)反映董师傅淡定平和的情感世界。为情节发展作了铺垫(或“为情节 发展埋下伏笔”)。 【解析】本题是对情节发展中特定场景描写作用的理解,规则是从内容和结构两 个方面的作用解答。但题目这样表述就让考生有点糊涂了。如果换成“小说第三 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我想绝大多数考生都会做。 (2)【答案】运用比喻,描绘丁香、连翘在灯光下晶莹璀璨的艳丽之美。运用 比拟(或“拟人”),形容海棠盛开时争奇斗艳的勃勃生机。 【解析】本题是对作品局部描写技法的赏析。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很明显,只 是估计很多考生没有分条陈述。 14、(1)【答案】①因关心、帮助别人而快乐。如:董师傅领小翠游湖;送小 翠回家。 ②因生活知足、心态平和而快乐。如:家里平安;日子平静;钱足够用;小翠对 雕花窗户不作评价,董师傅也不在意。 ③因有生活情趣,善于发现美而快乐。如:董师傅看夕阳西下,看月上柳梢;向 小翠介绍如何看塔影。 ④因工作上得心应手,有成就而快乐。如:董师傅在校园许多地方都有业绩;特 地向小翠介绍自己的创作——雕花窗户。 (答出其中的两点即可) 【解析】由于只要打出两点就能得满分,所以难度就大为降低了。估计命题人也 觉得不那么容易作答。 (2)【答案】示例一: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做人要向董师傅那样,脚踏 实地,后到本分,心态平和,由立足于世的本领,有适合自己的人生定位。 示例二: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从小翠身上,我们意识到,面对新环境要学 会适应、学会生存。 示例三:校园渐向公园靠拢,说明生态环境总在不停地变化。这启示我们:无论 生态环境怎样改变,不变的应该是人的自然与本真;我们应在喧闹的环境中寻找 一块心灵的绿洲,避免浮躁。 示例四:在熙攘的校园中,董师傅热心帮助小翠的情景启示我们:和谐的氛围需 要我们大家一起去营造、区呵护。 (答案不止一种。要求依据作品,谈出真情实感和正确的价值取向;言之成理, 语言流畅。) 【解析】好在命题者给出答案只说是“示例”,并且说“不止一种”。本人觉得 第二个和第四个示例有点牵强。小说中有这样的文字;“不知为什么,学校里的 人越来越多,校园渐向公园靠拢。每逢节日,湖上亭榭挂满彩灯,游人如织。” 是否在暗示在商业大潮的冲击下,平静的大学校园再也不能平静了,也在逐渐地 商业化了,是否可以谈大学的坚守与人的守真呢? 15—17 D B C 18、60 年代出生、教龄在 11~20 年的为主;50 年代出生和教龄在 10 年以内的次 之。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教师已成为优秀教师的主体。 设题方式: 19、他的著作对境界这一中国传统的美学范畴进行了详细的阐释,阐释的依据 是康德、叔本华的美学思想,阐释的内容既有境界的主客体及其对待关系,也有 境界的辩证结构及其内在的矛盾运动,还有境界美的分类与各自特点。 20、(内容合理,给 2 分;比喻贴切,给 2 分;句式相同,给 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