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2009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详细解析及命题思路阐释 执笔程道流 备受高三师生及社会各界关注的一模考试已经落下帷幕,作为语文命题组的所有成员也 必将在诚惶诚恐中面对来自各个层面的“说三道四”,对此,我们都会虚心接受,因为这必 定会促进我们将工作做得更好。下面将试题设置时的一些考虑简单阐释一下,不仅让一线老 师更明确了解我们的意图,也算作是我们自己的反思吧 【命题思路阐述】 由于今年高考是新课改后的首次高考,所以模拟测试命题理应跟着有所转变。但在组织 命题时,各方面的情况还不明朗,尤其是选修课到底有哪些内容会进入今年的高考,没有明 确的信息。就是有关试卷的形式虽说有较多理由可以按照新的形式尝试一下,但最终还一切 照旧,因为我们不想给一线的师生以任何的误导。 “一模”试卷,无论是题型、题量、试题的结构,还是所考査的知识点及相关的内容 都没有什么深、偏、难、怪之处,整体上延续了2008年高考安徽语文卷的命题特征。其基 本题量、题型、试卷结构、分值、出题范围等与去年的安徽卷基本相当,往届生、应届生做 卷时都会感到“似曾相识”。给大家的感觉可能是保守有余,创新不足,没有什么亮点。 基础知识部分的四个题目,前三题分别考查的是语音、成语、病句,与2008年的安徽 卷完全一致,第四题有所变化,考查的是连贯,与2008年安徽卷考查的得体属于一个大的 知识点。 现代文小阅读选用文体上有所变化,应该属于社会科学类的文章,但题目设置的考查点 没有变化。选文的变化也是为了体现新课程高考的精神。 古诗文阅读只是在文言稳定选文上有所变化,是一篇人物传记,接近于史传类文章,但 又有所不同。设置的三个题目所考查的知识点没有变化。诗歌鉴赏选的是一首词,文体有所 变化。古诗文默写仍然是八选五的形式,只是增加了选修内容的考查。 现代文文学类文本的阅读仍然为散文,与2008年安徽卷相比,阅读的难度稍低些,设 置的问题也不大难。 语言文字应用还是三个题目,除20题沿袭了2008年考查的“言外之意”外,还考查了 用语的得体,18、19题变化较大,所考查的注重了语言的实际运用和生活化,主要是拟写 性的,有一定的难度。 作文题目的设置是最为头痛的事,可能大家对我们采用的话题作文形式感到不解,我们 除了利用话题作文形式灵活的特点外,主要还是基于害怕给一线老师复习带来误导的考虑, 如果沿用2008年的纯命题的形式,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某些师生喜欢猜题的意识 现在采用了大多数人认为不可能的形式,还是想传达一个信息:高考作文仍是复习的重中之 重,对话题在作文、命题作文、材料作文等命题形式都要训练到位,高考复习还是要严格按 照考试大纲和说明的要求,全面地复习到位,尤其在作文的复习中不能存有任何的侥幸心理。 题目设置力求原创,尤其是阅读试题(各类阅读题)都做到了原创,绝对没有抄袭,这 也是试卷编制中最困难的部分。 从部分抽样的统计看,本份试卷整体难度为0.64,与我们的预测基本一致,最为遗憾的 是在部分题目的设置上考虑不周,主要问题是有些题目存在过难或过易难易度不均衡的问 题,主要一是命题者水平有限,二是时间太短,没有那么多的时间细心琢磨,因为命题者都
1 淮南市 2009 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详细解析及命题思路阐释 执笔 程道流 备受高三师生及社会各界关注的一模考试已经落下帷幕,作为语文命题组的所有成员也 必将在诚惶诚恐中面对来自各个层面的“说三道四”,对此,我们都会虚心接受,因为这必 定会促进我们将工作做得更好。下面将试题设置时的一些考虑简单阐释一下,不仅让一线老 师更明确了解我们的意图,也算作是我们自己的反思吧。 【命题思路阐述】 由于今年高考是新课改后的首次高考,所以模拟测试命题理应跟着有所转变。但在组织 命题时,各方面的情况还不明朗,尤其是选修课到底有哪些内容会进入今年的高考,没有明 确的信息。就是有关试卷的形式虽说有较多理由可以按照新的形式尝试一下,但最终还一切 照旧,因为我们不想给一线的师生以任何的误导。 “一模”试卷,无论是题型、题量、试题的结构,还是所考查的知识点及相关的内容, 都没有什么深、偏、难、怪之处,整体上延续了 2008 年高考安徽语文卷的命题特征。其基 本题量、题型、试卷结构、分值、出题范围等与去年的安徽卷基本相当,往届生、应届生做 卷时都会感到“似曾相识”。给大家的感觉可能是保守有余,创新不足,没有什么亮点。 基础知识部分的四个题目,前三题分别考查的是语音、成语、病句,与 2008 年的安徽 卷完全一致,第四题有所变化,考查的是连贯,与 2008 年安徽卷考查的得体属于一个大的 知识点。 现代文小阅读选用文体上有所变化,应该属于社会科学类的文章,但题目设置的考查点 没有变化。选文的变化也是为了体现新课程高考的精神。 古诗文阅读只是在文言稳定选文上有所变化,是一篇人物传记,接近于史传类文章,但 又有所不同。设置的三个题目所考查的知识点没有变化。诗歌鉴赏选的是一首词,文体有所 变化。古诗文默写仍然是八选五的形式,只是增加了选修内容的考查。 现代文文学类文本的阅读仍然为散文,与 2008 年安徽卷相比,阅读的难度稍低些,设 置的问题也不大难。 语言文字应用还是三个题目,除 20 题沿袭了 2008 年考查的“言外之意”外,还考查了 用语的得体,18、19 题变化较大,所考查的注重了语言的实际运用和生活化,主要是拟写 性的,有一定的难度。 作文题目的设置是最为头痛的事,可能大家对我们采用的话题作文形式感到不解,我们 除了利用话题作文形式灵活的特点外,主要还是基于害怕给一线老师复习带来误导的考虑, 如果沿用 2008 年的纯命题的形式,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某些师生喜欢猜题的意识。 现在采用了大多数人认为不可能的形式,还是想传达一个信息:高考作文仍是复习的重中之 重,对话题在作文、命题作文、材料作文等命题形式都要训练到位,高考复习还是要严格按 照考试大纲和说明的要求,全面地复习到位,尤其在作文的复习中不能存有任何的侥幸心理。 题目设置力求原创,尤其是阅读试题(各类阅读题)都做到了原创,绝对没有抄袭,这 也是试卷编制中最困难的部分。 从部分抽样的统计看,本份试卷整体难度为 0.64,与我们的预测基本一致,最为遗憾的 是在部分题目的设置上考虑不周,主要问题是有些题目存在过难或过易难易度不均衡的问 题,主要一是命题者水平有限,二是时间太短,没有那么多的时间细心琢磨,因为命题者都
在高三一线,都有自己繁重的任务。我们诚挚地欢迎各界人士,尤其是高三的老师,对我们 提出批评。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我们把这份试卷和合肥市的“一模”试卷进行了仔细的比对 发现二者有着惊人的相似,不仅仅是题型等方面,在命题思路上基本一致。 “一模”考试主要是检査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是高考前的“第一次彩排”,第 次亮相。但是,高三学生们也不要太刻意夸大“一模”的作用,其实这就是高三的期末考 试,毕竟它和高考还是有区别的,“一模”成绩和高考有联系,但并不能完全相提并论。毕 竟“一模”的目的就是找问题,应该把“一模”的作用最大化,我们应该让“一模”为我所 用,而不是被“一模”所用 第|卷 、(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斜线“/”前后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绊脚石/湖畔砧板/粘贴舷梯/琴弦殉难/徇私舞弊 B.蓓蕾/悖谬舟楫/编辑剽悍/缥缈躯壳/金蝉脱壳 C.庠序/翱翔 溃败/馈赠瞋视/嗔怪巷道/万人空巷 D.莅临/砾石畸形/罗绮剥削/瘦削薄弱/日薄西山 【命题意图】 本题在命题形式上完全沿用了2008年高考安徽卷。考查的是学生知识的一个“盲点 或曰是学生习以为“对”的一个点。“躯壳”应该读为“ quqiao”,但生活中大都读为“quke”, 而且习以为“对”。针对这种情形设题的不仅是语音题,还有如成语运用,考查往往是大家 自以为对而恰恰又是错的。本次考查正如我们所预测的一样,难度为0.25。这对我们的复习 不能不说是一个启示:考查的不一定都是难的,往往是那些容易忽视的“盲点”。 【答案】:B。A项ban/pn,zhen/zhn,xidn,xin。B项bei,j,pio,qio。C项xi ang,kui,chen,hang/xing。D项l,ji/qi,xue,bo。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我们对地质灾害调查评估工作,要下大力气做好,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灾后重建的规 划设计,才能达到事倍功半之效。 B.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题歌《你和我》是从奥组委历时五年,举办了四届奥运歌曲征 集评选活动中脱颖而出的,并经专门的评审程序确定的 C.北京奥运会上,美国选手埃蒙斯最后一枪戏剧性地打出了44环,中国选手邱健功 败垂成,为中国代表团再添一枚金牌。 D.山寨文化在中国IT业的崛起,先是以非常规守法游走于主流圈子的边缘,然后逐 渐坐大,最终向正统实力发起挑战,甚至取而代之。 【命题意图】 该题的设题思路与上题一样,该题一般都是选使用正确的项,而其他三项大多数似是而 非,习以为“对”的。注意平时的积累和辨识,不要对社会流行的用法想当然地认同。 【答案】:D。取而代之:指夺取别人的地位而有自己代替。现也指以某一事物代替另 事物。A项事倍功半:指工作费力大,收效小。B项脱颖而出:比喻有才能者的才能终能显 露出来。D项功败垂成:指快要成功的时候遭到失败(含惋惜意)。 2
2 在高三一线,都有自己繁重的任务。我们诚挚地欢迎各界人士,尤其是高三的老师,对我们 提出批评。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我们把这份试卷和合肥市的“一模”试卷进行了仔细的比对, 发现二者有着惊人的相似,不仅仅是题型等方面,在命题思路上基本一致。 “一模”考试主要是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是高考前的“第一次彩排”,第 一次亮相。但是,高三学生们也不要太刻意夸大“一模”的作用,其实这就是高三的期末考 试,毕竟它和高考还是有区别的,“一模”成绩和高考有联系,但并不能完全相提并论。毕 竟“一模”的目的就是找问题,应该把“一模”的作用最大化,我们应该让“一模”为我所 用,而不是被“一模”所用。 第Ⅰ卷 一、(12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斜线“∕”前后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3 分) A.绊.脚石∕湖畔. 砧.板∕粘.贴 舷.梯∕琴弦. 殉.难∕徇.私舞弊 B.蓓.蕾∕悖.谬 舟楫.∕编辑. 剽.悍∕缥.缈 躯壳.∕金蝉脱壳. C.庠.序∕翱翔. 溃.败∕馈.赠 瞋.视∕嗔.怪 巷.道∕万人空巷. D.莅.临∕砾.石 畸.形∕罗绮. 剥削.∕瘦削. 薄.弱∕日薄.西山 【命题意图】 本题在命题形式上完全沿用了 2008 年高考安徽卷。考查的是学生知识的一个“盲点”, 或曰是学生习以为“对”的一个点。“躯壳”应该读为“qūqiào”,但生活中大都读为“qūké”, 而且习以为“对”。针对这种情形设题的不仅是语音题,还有如成语运用,考查往往是大家 自以为对而恰恰又是错的。本次考查正如我们所预测的一样,难度为 0.25。这对我们的复习 不能不说是一个启示:考查的不一定都是难的,往往是那些容易忽视的“盲点”。 【答案】:B。 A 项 bàn∕pàn,zhēn∕zhān,xián,xùn。B 项 bèi,jí,piāo,qiào。C 项 xi áng,kuì,chēn,hàng∕xiàng。D 项 lì,jī∕qǐ,xuē,bó。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我们对地质灾害调查评估工作,要下大力气做好,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灾后重建的规 划设计,才能达到事倍功半 ....之效。 B.2008 年北京奥运会主题歌《你和我》是从奥组委历时五年,举办了四届奥运歌曲征 集评选活动中脱颖而出 ....的,并经专门的评审程序确定的。 C.北京奥运会上,美国选手埃蒙斯最后一枪戏剧性地打出了 4.4 环,中国选手邱健功. 败垂成 ...,为中国代表团再添一枚金牌。 D.山寨文化在中国 IT 业的崛起,先是以非常规守法游走于主流圈子的边缘,然后逐 渐坐大,最终向正统实力发起挑战,甚至取而代之 ....。 【命题意图】 该题的设题思路与上题一样,该题一般都是选使用正确的项,而其他三项大多数似是而 非,习以为“对”的。注意平时的积累和辨识,不要对社会流行的用法想当然地认同。 【答案】:D。 取而代之:指夺取别人的地位而有自己代替。现也指以某一事物代替另一 事物。A 项事倍功半:指工作费力大,收效小。B 项脱颖而出:比喻有才能者的才能终能显 露出来。D 项功败垂成:指快要成功的时候遭到失败(含惋惜意)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国务院总理温家宝8月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要求,要在长江三角洲 地区建设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调整产业结构的步伐等一系列工作。 B.随着现代社会学习和工作压力的增大,许多人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心理问题,但是却 讳疾忌医。其实,在需要的时候,应该大大方方地向心理医生伸出求援之手 C.能否从制度设计上保证2009年高考更公平、更公正、更准确地评估考生的学习成 绩,更有利于人才的选拔,将给实施新课程的省区带来直接影响 D.他们最想得到的是有房住,而并非房产,对于真正的特困家庭,即使是远远低于市 场价的经济适用房也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命题意图】 病句是高考“经久不衰”的考查点,类型较多,本次着力于“两面一面”的考查,我们 的本意也是想通过该题给学生传达一个信息:做题时切忌想当然,任何问题都要思考一下、 辨识一下。如本题很多考生只要看到“是否”、“有没有”、“能否”等词语马上就断定存在两 面对一面的问题。如“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发生后,我们认识到乳制品质量的提高将取决 于企业是否规范生产和国家监管是否得力”。我们可以作这样的练习:把该句中“的提高” 去掉,该句是否是病句? 【答案】:C。A项缺少谓语。缺少与宾语的中心语“工作”相应的谓语,在“建设”前加 上“做好”或“完成”。B项语序不当,“不同程度”放到“心理问题”之前;D项为句式 杂糅,“即使是远远低于市场价的经济适用房也是遥不可及的”与“即使是购买(或拥有) 远远低于市场价的经济适用房也是遥不可及的梦想”杂糅。 4.填到横线上与上下文衔接较好的一项是() 百年来,中国人曾被讥讽为一盘散沙 一时间内,它凝聚不起来,这不怨沙 而怨没有吸沙的磁石 A.其实,这是对中国人的诬蔑,中国人的心并不散。 B.如果硬要比做沙,那么,中国人不是泥沙,而是铁沙, C.其实,中国人的心并不散,这是对中国人的诬蔑 D.如果硬要比做沙,总有一天它会凝聚成坚固的堡垒。 【命题意图】 该题考查的是连贯,也就人们常说的衔接题。从题型看是属于复位题。为了降低难度, 设置就是单纯的一句话复位,没有采用那种将复位与排序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考查。只要注意 下句中的“吸砂的磁铁”,答案就显而易见了。 【答案】:B 二、(9分,每小题3分) 【命题阐述】 按新课标考试大纲要求,现代文阅读分必考和选考两部分,该题为必考内容,且规定为 “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据此,本题选取的是一段论述类文本,内容为一段文学论文,考 虑到该类文章学生不是很生疏,阅读难度就不会很大。文章是从2008-9-22的《光明日报》 第12版选取的,该栏目在理论界还是有一定影响的。题目是《“和”论》,作者是北京大学 哲学系教授、中国哲学暨文化研究所所长李忠华。原文有四个部分,而考试要求该段文字应 该为1000字左右,所以只选了第四部分,略有删节。 共设置三个题目,均为选择题,从难度角度考虑,采用一题正选和两题逆选
3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国务院总理温家宝 8 月 6 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要求,要在长江三角洲 地区建设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调整产业结构的步伐等一系列工作。 B.随着现代社会学习和工作压力的增大,许多人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心理问题,但是却 讳疾忌医。其实,在需要的时候,应该大大方方地向心理医生伸出求援之手。 C.能否从制度设计上保证 2009 年高考更公平、更公正、更准确地评估考生的学习成 绩,更有利于人才的选拔,将给实施新课程的省区带来直接影响。 D.他们最想得到的是有房住,而并非房产,对于真正的特困家庭,即使是远远低于市 场价的经济适用房也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命题意图】 病句是高考“经久不衰”的考查点,类型较多,本次着力于“两面一面”的考查,我们 的本意也是想通过该题给学生传达一个信息:做题时切忌想当然,任何问题都要思考一下、 辨识一下。如本题很多考生只要看到“是否”、“有没有”、“能否”等词语马上就断定存在两 面对一面的问题。如“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发生后,我们认识到乳制品质量的提高将取决 于企业是否规范生产和国家监管是否得力”。我们可以作这样的练习:把该句中“的提高” 去掉,该句是否是病句? 【答案】:C。 A 项缺少谓语。缺少与宾语的中心语“工作”相应的谓语,在“建设”前加 上“做好”或“完成”。 B 项语序不当,“不同程度”放到“心理问题”之前; D 项为句式 杂糅,“即使是远远低于市场价的经济适用房也是遥不可及的”与“即使是购买(或拥有) 远远低于市场价的经济适用房也是遥不可及的梦想”杂糅。 4.填到横线上与上下文衔接较好的一项是( ) 百年来,中国人曾被讥讽为一盘散沙。________ 一时间内,它凝聚不起来,这不怨沙, 而怨没有吸沙的磁石。 A.其实,这是对中国人的诬蔑,中国人的心并不散。 B.如果硬要比做沙,那么,中国人不是泥沙,而是铁沙。 C.其实,中国人的心并不散,这是对中国人的诬蔑。 D.如果硬要比做沙,总有一天它会凝聚成坚固的堡垒。 【命题意图】 该题考查的是连贯,也就人们常说的衔接题。从题型看是属于复位题。为了降低难度, 设置就是单纯的一句话复位,没有采用那种将复位与排序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考查。只要注意 下句中的“吸砂的磁铁”,答案就显而易见了。 【答案】:B。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命题阐述】 按新课标考试大纲要求,现代文阅读分必考和选考两部分,该题为必考内容,且规定为 “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据此,本题选取的是一段论述类文本,内容为一段文学论文,考 虑到该类文章学生不是很生疏,阅读难度就不会很大。文章是从 2008-9-22 的《光明日报》 第 12 版选取的,该栏目在理论界还是有一定影响的。题目是《“和”论》,作者是北京大学 哲学系教授、中国哲学暨文化研究所所长李忠华。原文有四个部分,而考试要求该段文字应 该为 1000 字左右,所以只选了第四部分,略有删节。 共设置三个题目,均为选择题,从难度角度考虑,采用一题正选和两题逆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动时期,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的理念 也逐渐趋于成熟。其成熟的重要标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和”与“同”两个范 畴的对举,二是“和实生物”与“和而不同”这两个重要命题的提出。 和”与“同”两个概念的对举,是由西周末年郑国的史官史伯提出来的。据《国语郑 语》,郑桓公问史伯:“周其弊乎?”史伯回答说:“恐怕要必然走向衰败"。衰败的主要原因 是周的统治者“去和而取同”,即没有处理好“和”与“同”的关系,一味地追求“同”而 抛弃“和”。在史伯看来,“和”与“同”是内涵不同的两个概念。“和”是“以它平它”,即 不同的东西相加所形成的共同体;而“同”则是“以同裨同”,即相同的东西再加上相同的 东西,无论加多少,最后还是绝对的单一体。因此,“和”体现的是由不同因素构成的事物 多样性的统一,而"同”则是由相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单—性的简单同一。多样性的统一,能 够使这个共同体“丰长而物归之”,即丰富、发展并生成新东西。而单一性的简单同一,则 只能是“同则不继"。《说文》:“继者,续也,从从系。”因此,“不继”则为“绝”,即不能 产生任何新东西,从而使单一的同一体走向衰亡和灭绝。 可见,“和”与“同”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一对范畴,只有在两者对举的情况下,才 能更好地理解“和”的内涵,这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和谐理念所包含的辩证思维逻辑。“和 是万物生成发展的根据,也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内在动力,这也就是史伯提出的“和实生物 这一命题的确切涵义。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晏婴,发挥了史伯提出的“和实生物”的思想,进一步扩展和深化了 ‘和同之辨”的内容。据《左昭二十年》载:晏婴在回答齐景公“和与同异乎”的问题时 明确指出“和与同异″。他认为,“和”好比做羹汤或弹奏音乐,只有¨济其不及,以泄其过”, 方能成为美味佳羹或动听的乐曲。如果一味地“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搏-,谁能 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动时期,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的理念 也逐渐趋于成熟。其成熟的重要标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和”与“同”两个范 畴的对举,二是“和实生物”与“和而不同”这两个重要命题的提出。 “和”与“同”两个概念的对举,是由西周末年郑国的史官史伯提出来的。据《国语·郑 语》,郑桓公问史伯:“周其弊乎?”史伯回答说:“恐怕要必然走向衰败”。衰败的主要原因, 是周的统治者“去和而取同”,即没有处理好“和”与“同”的关系,一味地追求“同”而 抛弃“和”。在史伯看来,“和”与“同”是内涵不同的两个概念。“和”是“以它平它”,即 不同的东西相加所形成的共同体;而“同”则是“以同裨同”,即相同的东西再加上相同的 东西,无论加多少,最后还是绝对的单一体。因此,“和”体现的是由不同因素构成的事物 多样性的统一,而“同”则是由相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单一性的简单同一。多样性的统一,能 够使这个共同体“丰长而物归之”,即丰富、发展并生成新东西。而单一性的简单同一,则 只能是“同则不继”。《说文》:“继者,续也,从从系。”因此,“不继”则为“绝”,即不能 产生任何新东西,从而使单一的同一体走向衰亡和灭绝。 可见,“和”与“同”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一对范畴,只有在两者对举的情况下,才 能更好地理解“和”的内涵,这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和谐理念所包含的辩证思维逻辑。“和” 是万物生成发展的根据,也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内在动力,这也就是史伯提出的“和实生物” 这一命题的确切涵义。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晏婴,发挥了史伯提出的“和实生物”的思想,进一步扩展和深化了 “和同之辨”的内容。据《左昭·二十年》载:晏婴在回答齐景公“和与同异乎”的问题时, 明确指出“和与同异”。他认为,“和”好比做羹汤或弹奏音乐,只有“济其不及,以泄其过”, 方能成为美味佳羹或动听的乐曲。如果一味地“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搏一,谁能 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晏婴以五味相济、五音相和的例子来说明“和同之异”“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即后来 儒家所谓的“中膚″。意谓如果一道羹汤味道亼淡,就増加调料。如果太浓,就加水冲淡。 这样才能使汤的味道平正适中而增加食欲。如果用清水去调剂清水,谁还能去喝它呢?也如 同琴瑟,如果老是弹种音调,谁还能听它呢?由此晏婴得岀一个结论:"同之不可也如是。 春秋末期,处于社会急剧分化、急剧变动中的孔子,继史伯、晏婴等思想家的“和同之 辨”,更明确地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即后来所称的“和而不同”的哲学命 题,把殷周以来蕴涵在六经之中丰富的“和”的思想资源,引进到儒家的思想体系之中,从 而进一步启发了先秦诸子对“和”的深入讨论,遂使“和”或和谐理念成为中华文化的公共 话语,并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 (节选自2008-09-22《光明日报》李中华《“和”论》) 5.下列对“和”与“同”二者之间关系的理解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 A.“和”与“同”是古代哲学中的两个概念,“和”体现的是由不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多 样性的统一,而“同”则是由相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单一性的简单 B.“和”与“同”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一对范畴,“和”是在不同中产生同,而“同” 是同上加同,它们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和谐理念所包含的辩证思维逻辑 C.“和”好比做羹汤或弹奏音乐,只有“济其不及,以泄其过”,方能成为美味佳羹或 动听的乐曲;“同”是一味地“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搏一,谁能听之?” D.“和”是“以它平它”,即不同的东西相加所形成的共同体:;而“同”则是“以同裨 同”,即相同的东西再加上相同的东西,无论加多少,最后还是绝对的单一体。 【命题意图】 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本段文字中的关键概念是“和”与 同”,题目要求是对“二者之间关系”理解的准确把握。关键是要读懂题目要求。 【答案】B。只有B项是从二者关系的角度阐述的,其他三项虽然阐释了“和”与“同 的概念含义的不同,但没有阐释二者之间的关系 6.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和实生物”哲学命题最早是由西周末年郑国的史官史伯提出来的,它的意思是说 和”是万物生成发展的根据,也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内在动力。 B.“和而不同”的哲学命题是由孔子把殷周以来的“和”的思想资源引进到儒家的思 想体系之中,从而使和谐理念逐渐成为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 C.“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是孔子第一次将“和”与“同”的概念进行对举, 并明确提出这也是区分君子与小人之间不同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标准 D.“和与同异”是由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晏婴,在发挥“和实生物”思想并扩展深化了 和同之辨”的内容的基础上明确提出的哲学命题 【命题意图】
5 晏婴以五味相济、五音相和的例子来说明“和同之异”“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即后来 儒家所谓的“中庸”。意谓如果一道羹汤味道太淡,就增加调料。如果太浓,就加水冲淡。 这样才能使汤的味道平正适中而增加食欲。如果用清水去调剂清水,谁还能去喝它呢?也如 同琴瑟,如果老是弹一种音调,谁还能听它呢?由此晏婴得出一个结论:“同之不可也如是。” 春秋末期,处于社会急剧分化、急剧变动中的孔子,继史伯、晏婴等思想家的“和同之 辨”,更明确地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即后来所称的“和而不同”的哲学命 题,把殷周以来蕴涵在六经之中丰富的“和”的思想资源,引进到儒家的思想体系之中,从 而进一步启发了先秦诸子对“和”的深入讨论,遂使“和”或和谐理念成为中华文化的公共 话语,并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 (节选自 2008-09-22《光明日报》李中华《“和”论》) 5.下列对“和”与“同”二者之间关系的理解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 ) A.“和”与“同”是古代哲学中的两个概念,“和”体现的是由不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多 样性的统一,而“同”则是由相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单一性的简单同一。 B.“和”与“同”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一对范畴,“和”是在不同中产生同,而“同” 是同上加同,它们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和谐理念所包含的辩证思维逻辑。 C.“和”好比做羹汤或弹奏音乐,只有“济其不及,以泄其过”,方能成为美味佳羹或 动听的乐曲;“同”是一味地“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搏一,谁能听之?” D.“和”是“以它平它”,即不同的东西相加所形成的共同体;而“同”则是“以同裨 同”,即相同的东西再加上相同的东西,无论加多少,最后还是绝对的单一体。 【命题意图】 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本段文字中的关键概念是“和”与 “同”,题目要求是对“二者之间关系”理解的准确把握。关键是要读懂题目要求。 【答案】B。 只有 B 项是从二者关系的角度阐述的,其他三项虽然阐释了“和”与“同” 的概念含义的不同,但没有阐释二者之间的关系。 6.下列理解,不符合 ...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和实生物”哲学命题最早是由西周末年郑国的史官史伯提出来的,它的意思是说 “和”是万物生成发展的根据,也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内在动力。 B.“和而不同”的哲学命题是由孔子把殷周以来的“和”的思想资源引进到儒家的思 想体系之中,从而使和谐理念逐渐成为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 C.“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是孔子第一次将“和”与“同”的概念进行对举, 并明确提出这也是区分君子与小人之间不同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标准。 D.“和与同异”是由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晏婴,在发挥“和实生物”思想并扩展深化了 “和同之辨”的内容的基础上明确提出的哲学命题。 【命题意图】
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理解文章的能力。这类题目需要对全文综合把 握,把每个选项所涉及的段落细细阅读,找寻相关信息加以比较甄别。该题的难度过低,只 要愿意读文章,答案就一目了然。 【答案】C。最早把“和”与“同”进行对举的是史伯。这里有意使用“第一次”也 是增加迷惑性。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着重论述了中国古代有关“和”的含义及其意义,观点明确,论据充实,但它 毕竟是属于先秦时代的,对我们今天所谈论的和谐理念的建设借鉴意义不大。 B.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从史伯“和实生物”的思想到孔子“和而不同”的哲学定位 再到先秦诸子对“和”的拓展和发挥,使“和”的理念更加充实和明确 C.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和谐”的民族,可以说中国的哲学智慧集中体现 在一个“和”字上,它是中国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 D.晏婴以五味相济、五音相和的例子来说明“和同之异”“济其不及,以泄其过”,不 仅形象生动,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朴素的辩证观点 【命题意图】 本题意在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 度的能力。要求考生对文章有较深入的阅读和文章意思较准确的把握以及细致的分析。所以 该题命题的角度是“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分析”,采用逆选题,也是为了降低点难度。该题设 置的难度也过低,只要稍动脑筋,思考一下作者现在写这篇文章的目的,问题迎刃而解 【答案】A。该选项中的“对我们今天所谈论的和谐理念的建设借鉴意义不大”是错 误的,本文论述“和”的真正目的就是要阐述对现实的借鉴意义。 三、(9分每小题3分) 【命题阐述】 古代诗文阅读,实际上包括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和名篇名句默写三个大题。 根据三年来安徽自主命题文言文选文的特点,本练习选取的虽然是一段人物传记,但不 属于史传类的文章。虽然今年安徽卷又回到了选取史传类散文的传统上来,尽管大家也希望 就这样继续下去,但作为高考应对性训练,范围还是广一些较好,所以选取了明代散文大家 宋濂的《秦士录》中几段文字,由于高考文言文选文大都在700字左右,因而作了删节。本 文转录自徐中玉、金启华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年第一版第513页)。 共设置四个题目,实词、虚词、内容理解和翻译各一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秦士录(节选) 邓弼,字伯翊,秦人也。身长七尺,能以力雄人。邻牛方斗不可擘,拳其脊,折仆地。 然好使酒,怒视人,人见辄避,日:“狂生不可近,近则必得奇辱。 一日独饮,萧、冯两书生过其下,急牵入共饮。两生素贱其人,力拒之。弼怒曰:“君 终不我从,必杀君,亡命走山泽耳,不能忍君苦也『两生不得已,从之。酒酣,解衣箕踞
6 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理解文章的能力。这类题目需要对全文综合把 握,把每个选项所涉及的段落细细阅读,找寻相关信息加以比较甄别。该题的难度过低,只 要愿意读文章,答案就一目了然。 【答案】C。 最早把“和”与“同”进行对举的是史伯。这里有意使用“第一次”也 是增加迷惑性。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本文着重论述了中国古代有关“和”的含义及其意义,观点明确,论据充实,但它 毕竟是属于先秦时代的,对我们今天所谈论的和谐理念的建设借鉴意义不大。 B.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从史伯“和实生物”的思想到孔子“和而不同”的哲学定位, 再到先秦诸子对“和”的拓展和发挥,使“和”的理念更加充实和明确。 C.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和谐”的民族,可以说中国的哲学智慧集中体现 在一个“和”字上,它是中国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 D.晏婴以五味相济、五音相和的例子来说明“和同之异”“济其不及,以泄其过”,不 仅形象生动,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朴素的辩证观点。 【命题意图】 本题意在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 度的能力。要求考生对文章有较深入的阅读和文章意思较准确的把握以及细致的分析。所以 该题命题的角度是“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分析”,采用逆选题,也是为了降低点难度。该题设 置的难度也过低,只要稍动脑筋,思考一下作者现在写这篇文章的目的,问题迎刃而解 【答案】A。 该选项中的“对我们今天所谈论的和谐理念的建设借鉴意义不大”是错 误的,本文论述“和”的真正目的就是要阐述对现实的借鉴意义。 三、(9 分,每小题 3 分) 【命题阐述】 古代诗文阅读,实际上包括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和名篇名句默写三个大题。 根据三年来安徽自主命题文言文选文的特点,本练习选取的虽然是一段人物传记,但不 属于史传类的文章。虽然今年安徽卷又回到了选取史传类散文的传统上来,尽管大家也希望 就这样继续下去,但作为高考应对性训练,范围还是广一些较好,所以选取了明代散文大家 宋濂的《秦士录》中几段文字,由于高考文言文选文大都在 700 字左右,因而作了删节。本 文转录自徐中玉、金启华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第一版第 513 页)。 共设置四个题目,实词、虚词、内容理解和翻译各一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0 题。 秦 士 录 ① (节选) 宋 濂 邓弼,字伯翊,秦人也。身长七尺,能以力雄人。邻牛方斗不可擘,拳其脊,折仆地。 然好使酒,怒视人,人见辄避,曰:“狂生不可近,近则必得奇辱。” 一日独饮,萧、冯两书生过其下,急牵入共饮。两生素贱.其人,力拒之。弼怒曰:“君 终不我从,必杀君,亡命走山泽耳,不能忍君苦也!”两生不得已,从之。酒酣,解衣箕踞
两生雅闻其酒狂,欲起走,弼止之曰:“勿走也!弼亦粗知书,君何至相视如涕唾?今日非 速君饮,欲少吐胸中不平气耳。四库书从君问。”两生遽摘七经数十义扣之,弼历举传疏, 不遗一言。弼笑曰:“君等伏乎未也?”两生相顾惨沮,不敢再有问。弼索酒,被发跳叫曰 吾今日压倒老生矣!古者学在养气,今人一服儒衣,反奄奄欲绝,徒欲驰骋文墨,儿抚一 世豪杰。此何可哉!君等休矣。”两生素负多才艺,闻弼言,大愧,下楼,足不得成步。 泰定末,德王执法西御史台,弼造书数干言,袖谒之。阍卒2不为通,连击踣数人,声 闻于王。王令隶人摔入,欲鞭之。弼盛气日:“公奈何不礼壮士?”庭中人闻之,皆缩颈吐 舌。王曰:"尔自号壮士,解持矛鼓噪,前登坚城乎?″曰:“能。”“百万军中,可刺大将乎? 曰:"能。″“突围溃阵,得保首领乎?″曰:"能。”王顾左右曰:“姑试之。”问所须,曰 铁铠良马各一,雌雄剑二。”王即命给与,阴戒善槊③者五十人,驰马出东门外,然后遣 弼往。王自临观,暨弼至,众槊并进;弼虎吼而奔,人马辟易五十步,面目无色。已而烟尘 涨天,但见双剑飞舞云雾中,连斫马首堕地,血涔涔滴。王抚髀欢曰:“诚壮土!诚壮士! 王上章荐诸天子,会丞相与王有隙,格其事不下。弼环视四体,叹曰:“天生一具铜筋 铁肋,不使立勋万里外,乃槁死三尺蒿下,命也,亦时也。尚何言!遂入王屋山为道士 后十年终 注释①秦:地名,今陕西一带。②阍(hun)卒:守门的兵士。③槊(shu):长矛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生素贱其人,力拒之 贱:轻视 B.两生素负多才艺 负:依仗 C.阴戒善槊者五十人 阴:阴险 D.两生相顾惨沮 顾:看。 【命题意图】 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所选定四个文言实词虽然有两个 不是大纲规定120个实词内的,但也是常见词语。该题的考查方式和查字典差不多,只不过 义项已经给定,只需要结合原文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采取筛选的办法排除不符合题干要 求的选项就可以了。 【答案】:C。“阴”在这里的意思是“暗中、暗地里”。这是教材中常见义项,根据上下文 很容易推导出来。A项“贱”属于意动用法,“把…看作下贱”,就是“轻视、看轻”的
7 两生雅闻其酒狂,欲起走,弼止之曰:“勿走也!弼亦粗知书,君何.至相视如涕唾?今日非 速君饮,欲少吐胸中不平气耳。四库书从君问。”两生遽摘七经数十义扣之,弼历举传疏, 不遗一言。弼笑曰:“君等伏乎.未也?”两生相顾.惨沮,不敢再有问。弼索酒,被发跳叫曰: “吾今日压倒老生矣!古者学在养气,今人一服儒衣,反奄奄欲绝,徒欲驰骋文墨,儿抚一 世豪杰。此何可哉!君等休矣。”两生素负.多才艺,闻弼言,大愧,下楼,足不得成步。 泰定末,德王执法西御史台,弼造书数千言,袖谒之。阍卒②不为.通,连击踣数人,声 闻于王。王令隶人捽入,欲鞭之。弼盛气曰:“公奈何不礼壮士?”庭中人闻之,皆缩颈吐 舌。王曰:“尔自号壮士,解持矛鼓噪,前登坚城乎?”曰:“能。”“百万军中,可刺大将乎?” 曰:“能。”“突围溃阵,得保首领乎?”曰:“能。”王顾左右曰:“姑试之。”问所须,曰: “铁铠良马各一,雌雄剑二。”王即命给与,阴.戒善槊③者五十人,驰马出东门外,然后遣 弼往。王自临观,暨弼至,众槊并进;弼虎吼而奔,人马辟易五十步,面目无色。已而烟尘 涨天,但见双剑飞舞云雾中,连斫马首堕地,血涔涔滴。王抚髀欢曰:“诚壮士!诚壮士!” 王上章荐诸天子,会丞相与王有隙,格其事不下。弼环视四体,叹曰:“天生一具铜筋 铁肋,不使立勋万里外,乃.槁死三尺蒿下,命也,亦时也。尚何言!”遂入王屋山为道士, 后十年终。 注释①秦:地名,今陕西一带。②阍(hūn)卒:守门的兵士。③槊(shuò):长矛。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两生素贱.其人,力拒之 贱:轻视。 B.两生素负.多才艺 负:依仗 C.阴.戒善槊者五十人 阴:阴险。 D.两生相顾.惨沮 顾:看。 【命题意图】 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所选定四个文言实词虽然有两个 不是大纲规定 120 个实词内的,但也是常见词语。该题的考查方式和查字典差不多,只不过 义项已经给定,只需要结合原文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采取筛选的办法排除不符合题干要 求的选项就可以了。 【答案】:C。“阴”在这里的意思是“暗中、暗地里”。这是教材中常见义项,根据上下文 很容易推导出来。 A 项“贱”属于意动用法,“把……看作下贱”,就是“轻视、看轻”的
意思。B项“负”,有人认为解释为“自负”更好,其实质是一样的。D项“顾”,常见词, 就是“看”的意思。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君何至相视如涕唾 然则何时而乐耶 B.君等伏乎未也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阍卒不为通,连击踣数人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D.不使立勋万里外,乃槁死三尺蒿下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命题意图】 此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文言虚词一直是考查的内容,但近两年,以全国卷为代 表,不少份试卷不再考査文言虚词,而是对文章人物性格的分析。可能就是虚词难度较大。 本想也改变一下,但考虑安徽卷一直还是考虚词的。所选的四个词都是考试说明规定的18 个虚词之内的 【答案】:C。两个“为”都是介词,都是“替”的意思。A项两个“何”字,第一个 是副词,“为什么”;第二个是代词,“什么”。B项两个“乎”字,第一个是句中语气助词, 不要翻译:第二个是介词,“对”。D项两个“乃”字,第一个连词,“却”:第二个副词, 才”。 10.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是一篇人物传记,作者选取了邓弼生平两件奇事,着力进行描绘,生动地刻画出 邓弼英勇雄壮、言行奇特、豪爽狂放的个性 B.邓弼强迫两位儒生喝酒,并让两位儒生拿七经来考问他。他不仅对答如流,而且痛 骂了两位儒生,显示了邓弼博学而又傲慢的性格。 C.文章描写了邓弼空怀文经武略,最终老死尘埃而不为时用的经历,以此来寄托作者 自己身世的慨叹和对社会的讽喻 D.宋濂散文,素以简洁质朴见长,而这篇文章却别具一格。叙事曲折生动,不时穿插 几笔描写,略作点染,使情节、人物丰富多彩。 【命题意图】 本题意在考查考生对文言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四 个选项都是用现代文的语言形式对原文内容进行的概述,实际上语言形式的变化反映出对原 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与否,本题设置的错误点也不是很大,只要认真阅读,完全可以找 出选项与原文的不同。 答案】εB。“傲慢”,没有根据,“狂放”不是“傲慢”;“痛骂”也过于严重。C项可 能会引起争议,目的是引起考生对选文文体和作者的关注,本文不属于纪传体历史散文,而 是一篇人物传记,作者“言外之意”很明显 【参考译文】 邓弼,字伯翊,陕西人。身高七尺,能以力大服众。邻居的牛正在相斗,无法分开,邓 弼用拳敲牛脊背,牛骨折倒地。然而(他)爱喝酒,怒目看人,人们碰到他就躲开,说:“他 是狂人,别接近他,接近他一定会遭到大祸。” 一天,邓独自喝酒,有萧、冯两个读书人路过楼下,(邓弼)赶忙下去拉他们一同喝酒
8 意思。B 项“负”,有人认为解释为“自负”更好,其实质是一样的。D 项“顾”,常见词, 就是“看”的意思。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 ) A.君何.至相视如涕唾 然则何.时而乐耶 B.君等伏乎.未也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阍卒不为.通,连击踣数人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D.不使立勋万里外,乃.槁死三尺蒿下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命题意图】 此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文言虚词一直是考查的内容,但近两年,以全国卷为代 表,不少份试卷不再考查文言虚词,而是对文章人物性格的分析。可能就是虚词难度较大。 本想也改变一下,但考虑安徽卷一直还是考虚词的。所选的四个词都是考试说明规定的 18 个虚词之内的。 【答案】:C。两个“为”都是介词,都是“替”的意思。A 项两个“何”字,第一个 是副词,“为什么”;第二个是代词,“什么”。 B 项两个“乎”字,第一个是句中语气助词, 不要翻译;第二个是介词,“对”。 D 项两个“乃”字,第一个连词,“却”;第二个副词, “才”。 10.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这是一篇人物传记,作者选取了邓弼生平两件奇事,着力进行描绘,生动地刻画出 邓弼英勇雄壮、言行奇特、豪爽狂放的个性。 B.邓弼强迫两位儒生喝酒,并让两位儒生拿七经来考问他。他不仅对答如流,而且痛 骂了两位儒生,显示了邓弼博学而又傲慢的性格。 C.文章描写了邓弼空怀文经武略,最终老死尘埃而不为时用的经历,以此来寄托作者 自己身世的慨叹和对社会的讽喻。 D.宋濂散文,素以简洁质朴见长,而这篇文章却别具一格。叙事曲折生动,不时穿插 几笔描写,略作点染,使情节、人物丰富多彩。 【命题意图】 本题意在考查考生对文言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四 个选项都是用现代文的语言形式对原文内容进行的概述,实际上语言形式的变化反映出对原 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与否,本题设置的错误点也不是很大,只要认真阅读,完全可以找 出选项与原文的不同。 【答案】:B。“傲慢”,没有根据,“狂放”不是“傲慢”;“痛骂”也过于严重。C 项可 能会引起争议,目的是引起考生对选文文体和作者的关注,本文不属于纪传体历史散文,而 是一篇人物传记,作者“言外之意”很明显。 【参考译文】 邓弼,字伯翊,陕西人。身高七尺,能以力大服众。邻居的牛正在相斗,无法分开,邓 弼用拳敲牛脊背,牛骨折倒地。然而(他)爱喝酒,怒目看人,人们碰到他就躲开,说:“他 是狂人,别接近他,接近他一定会遭到大祸。” 一天,邓独自喝酒,有萧、冯两个读书人路过楼下,(邓弼)赶忙下去拉他们一同喝酒
这两个读书人一向瞧不起邓弼,竭力推托。邓弼火了,说;“你们(如果)最终也不答应我, (我)一定杀了你们,(然后)亡命逃往山泽罢了,不能受你们的窝囊气”萧、冯两人不得 已,答应了他。酒兴浓时,解开衣衫,岔开双腿,像簸箕一样的坐着。两个书生向来听说他 是个酒疯子,想起身跑掉。邓弼拦住他们说:“别跑呀胧也粗略读过一点书,你们怎么把我 看做口水鼻涕一样?今天并不是要邀请你们陪饮是想稍稍吐出胸中的不平之气。四库全书 随你们提问。”两人于是从七部经典中,摘出几十条来问,邓弼——举出传文和疏证,不漏 掉一句话。邓弼笑着问:“你们服不服?″两人彼此相看,颜色惨淡,不敢再发问了。邓弼 又叫添酒,披散了头发,跳着叫道:“我今天压倒“饱学之士′了!古人读书在养气,今人 一穿学士衣,反而气息奄奄。只是想舞文弄墨,视一世豪杰为小儿,这怎么可以呢?你们算 了吧!”两位书生,一向自以为多才多艺,听了邓弼的一席话,大为惭愧,下楼时,连脚都 不知道怎么迈步了。 泰定末年,德王任西御史台执法长官,邓弼写了几干言的书奏,袖揣着去晋见。管门的 人不给传达。一连打倒几个人,声音让德王听到了。德王叫侍卫把邓弼抓进去,想鞭打他。 邓弼大声说:“大人为什么不以礼节对待壮士?”堂上的人听了这番话,大家都缩起脖子,吐 出舌头。德王说:“你自称壮士,懂得拿起兵刃,大呼直前攻占坚固的城堡么?”回答:“行! 德王问:“于百万军中,能够刺杀大将吗?”回答:“行!”“在兵败突围时,能够保护主帅(安 然脱险)吗?”回答:“当然!”德王对左右的人说:“暂且试一试吧”又问邓弼需要什么, 邓弼说:"铁甲一副,战马一匹,雌雄宝剑两口。”德王吩咐照给。暗里派岀精于用长矛的壮 士五十人,飞马出东门外(埋伏)然后叫邓弼前去。德王亲自观战,当邓弼到达东门外, 埋伏在那里拿着长矛的士兵一起逼进;邓弼吼声如虎,直奔向前。所有人马,惊惧倒退五十 步,大惊失色。接着烟尘蔽天,只见双剑飞舞在云雾之中,连连砍下的马头落在地上。德王 拍着大腿,高兴地说:“真是英雄!真是英雄!
9 这两个读书人一向瞧不起邓弼,竭力推托。邓弼火了,说;“你们(如果)最终也不答应我, (我)一定杀了你们,(然后)亡命逃往山泽罢了,不能受你们的窝囊气!”萧、冯两人不得 已,答应了他。酒兴浓时,解开衣衫,岔开双腿,像簸箕一样的坐着。两个书生向来听说他 是个酒疯子,想起身跑掉。邓弼拦住他们说:“别跑呀!我也粗略读过一点书,你们怎么把我 看做口水鼻涕一样?今天并不是要邀请你们陪饮,是想稍稍吐出胸中的不平之气。四库全书, 随你们提问。”两人于是从七部经典中,摘出几十条来问,邓弼一一举出传文和疏证,不漏 掉一句话。邓弼笑着问:“你们服不服?”两人彼此相看,颜色惨淡,不敢再发问了。邓弼 又叫添酒,披散了头发,跳着叫道:“我今天压倒‘饱学之士’了!古人读书在养气,今人 一穿学士衣,反而气息奄奄。只是想舞文弄墨,视一世豪杰为小儿,这怎么可以呢?你们算 了吧!”两位书生,一向自以为多才多艺,听了邓弼的一席话,大为惭愧,下楼时,连脚都 不知道怎么迈步了。 泰定末年,德王任西御史台执法长官,邓弼写了几千言的书奏,袖揣着去晋见。管门的 人不给传达。一连打倒几个人,声音让德王听到了。德王叫侍卫把邓弼抓进去,想鞭打他。 邓弼大声说:“大人为什么不以礼节对待壮士?”堂上的人听了这番话,大家都缩起脖子,吐 出舌头。德王说:“你自称壮士,懂得拿起兵刃,大呼直前攻占坚固的城堡么?”回答:“行!” 德王问:“于百万军中,能够刺杀大将吗?”回答:“行!”“在兵败突围时,能够保护主帅(安 然脱险)吗?”回答:“当然!”德王对左右的人说:“暂且试一试吧!”又问邓弼需要什么, 邓弼说:“铁甲一副,战马一匹,雌雄宝剑两口。”德王吩咐照给。暗里派出精于用长矛的壮 士五十人,飞马出东门外(埋伏)。然后叫邓弼前去。德王亲自观战,当邓弼到达东门外, 埋伏在那里拿着长矛的士兵一起逼进;邓弼吼声如虎,直奔向前。所有人马,惊惧倒退五十 步,大惊失色。接着烟尘蔽天,只见双剑飞舞在云雾之中,连连砍下的马头落在地上。德王 拍着大腿,高兴地说:“真是英雄!真是英雄!
德王上本向天子保荐邓弼,正赶上丞相与德王不和,这件事被搁置下来。邓弼上下打量 自己的身躯,叹了口气说:“天生一副铜筋铁骨,不让我立功于万里之外,却枯死在三尺蒿 草下,是命,也是运,有什么好说的!于是到山西王屋山当了道士,十年之后,就死掉 第‖卷(非选择题共120分) 四、(23分) 11.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君终不我从,必杀君,亡命走山泽耳,不能忍君苦也 译文 (2)王自临观,暨弼至,众槊并进:弼虎吼而奔,人马辟易五十步,面目无色 译文: 【命题意图】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翻译时注意联系前后文,直译为主,意 译为辅,力求做到文从句顺 【参考答案】:(1)你们(如果)最终也不答应我,(我)一定杀了你们,(然后)亡命逃往 荒山僻野罢了,不能忍受你们的窝囊气!(4分) 该句三个关键词:“亡命”,“逃命”的意思:“走”,“逃跑”的意思:“苦”,“因受气而 苦恼”的意思。一个宾语前置句式“不我从”,不接受我的邀请。四个得分点 (2)德王亲自到场观战,等到邓弼到达(东门外),埋伏在那里拿着长矛的士兵一起逼 进;邓弼吼声如虎,直奔向前。所有人马,惊惧倒退五十步,大惊失色。(6分) 该句五个关键词:“临”,到:“暨”,到;“并”,一起;“虎吼”,像老虎一样吼叫;“辟 易”,因畏惧而退缩。整句通顺1分 所选两句难度不大,除了“辟易”,没有难点。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城子季春五日有感而作,歌以自适也 段成己 阶前流水玉鸣渠。爱吾庐,惬幽居。屋上青山,山鸟喜相于。少日功名空自许,今老矣,欲 何如?闲来活计未全疏。月边渔,雨边锄。花底风来,吹乱读残书。谁唤九原摩诘起, 凭画作,倦游图。 注:①段成己:金未曾中进土,官至宜阳主簿。不久金亡,与兄隐居龙门山。②九原:九泉,黄泉, 指人离开世间和所去的另一世界。③摩诘:即王维 (1)全词上下片分别描绘了怎样一幅情景?该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 (2)结句为何引“摩诘”而不写其他人?(4分)
10 德王上本向天子保荐邓弼,正赶上丞相与德王不和,这件事被搁置下来。邓弼上下打量 自己的身躯,叹了口气说:“天生一副铜筋铁骨,不让我立功于万里之外,却枯死在三尺蒿 草下,是命,也是运,有什么好说的!”于是到山西王屋山当了道士,十年之后,就死掉了。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 120 分) 四、(23 分) 11.把第 I 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君终不我从,必杀君,亡命走山泽耳,不能忍君苦也! 译文: (2)王自临观,暨弼至,众槊并进;弼虎吼而奔,人马辟易五十步,面目无色。 译文: 【命题意图】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翻译时注意联系前后文,直译为主,意 译为辅,力求做到文从句顺。 【参考答案】:(1)你们(如果)最终也不答应我,(我)一定杀了你们,(然后)亡命逃往 荒山僻野罢了,不能忍受你们的窝囊气!(4 分) 该句三个关键词:“亡命”,“逃命”的意思;“走”,“逃跑”的意思;“苦”,“因受气而 苦恼”的意思。一个宾语前置句式“不我从”,不接受我的邀请。四个得分点。 (2)德王亲自到场观战,等到邓弼到达(东门外),埋伏在那里拿着长矛的士兵一起逼 进;邓弼吼声如虎,直奔向前。所有人马,惊惧倒退五十步,大惊失色。(6 分) 该句五个关键词:“临”,到;“暨”,到;“并”,一起;“虎吼”,像老虎一样吼叫;“辟 易”,因畏惧而退缩。整句通顺 1 分。 所选两句难度不大,除了“辟易”,没有难点。 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江城子 季春五日有感而作,歌以自适也 段成己① 阶前流水玉鸣渠。爱吾庐,惬幽居。屋上青山,山鸟喜相于。少日功名空自许,今老矣,欲 何如? 闲来活计未全疏。月边渔,雨边锄。花底风来,吹乱读残书。谁唤九原②摩诘③起, 凭画作,倦游图。 注:①段成己:金末曾中进士,官至宜阳主簿。不久金亡,与兄隐居龙门山。②九原:九泉,黄泉, 指人离开世间和所去的另一世界。③摩诘:即王维。 (1)全词上下片分别描绘了怎样一幅情景?该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 分) 答: (2)结句为何引“摩诘”而不写其他人?(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