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北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三百”和“孔子删诗”是《诗经》学史上有密切关系的两个关键词。“诗三 百”一般被认为指《诗经》共有约三百篇,这一词语涉及先秦时期的《诗经》名 称。“孔子删诗”则为汉代以来《诗经》学史的一个重要公案,涉及孔子与《诗 经》文本形成过程的关系 “诗三百”一语,先秦文献习见,孔子多次提及,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 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 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持孔子未曾删诗说的学 者认为,孔子既屡言“诗三百”,证明当时已有一种篇数约为三百的《诗经》文 本,甚至由此认为“诗三百”是先秦时期《诗经》的名称。若干年来,关于《诗 经》的专著及通行教科书多采用这一说法。在此基础上建立的《诗经》学史观念 自然排除了“孔子删诗”的可能,加之现存文献引《诗》多与今本《诗经》相同, 故孔子不曾“删诗”之说似铸为铁案。然事实并非如此。 先说“诗三百”。《文艺研究》2007年第11期刊登《“诗三百”正义》一文, 该文指出:先秦文献中“三百”联言,往往并非实指,而是极言其多的一种修辞 手段。这在《诗经》中不乏用例。“三百”一语尚见于《礼记》《左传》《周易》 等文献,出土文献中也有所见。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中的《子仪》篇叙述秦穆公 既败于崤,发奋图强,不及七年,“车逸于旧数三百,徒逸于旧典六百”。由先 秦时期的军队编制可知,这里所言战车数量的“三百”为虚数。用于极言秦国军 事力量恢复的程度。 由“诗三百”之本意审视孔子之言,可知“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 邪’”,当释为:诗有许多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无邪”。其余所释亦 当类此。孔子所言“诗三百”一语,既不能证明当时存在数目为三百篇的《诗经》 文本,据此否定“孔子删诗”之说自然就失去了合理性。 从对历史事实考证的角度来说,“诗三百”词语内涵的阐释只关乎“孔子删诗 可信性的一个方面,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学术史的追溯。“孔子删诗”本源于《史 记》。《孔子世家》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 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 《雅》《颂》之音。 孔子是什么时候开始“删诗”即修订《诗经》文本的呢?一般《诗经》学史方面 的著作皆引用《论语·子罕》中的一段话:“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 各得其所。”根据《左传》,孔子自卫反鲁在哀公十一年冬,已是其晚年。华锺 彦先生判定孔子删诗为鲁定公五年,即孔子四十七岁之时。此说本于《史记孔 子世家》:“陪臣执国政,是以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 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孔子世家》以下续记鲁定 公八年孔子事迹,说明孔子系于盛年收徒立教,授《诗》《书》《礼》《乐》 故其删订《诗经》必不晚于是年。 (节选自《诗三百与孔子删诗》,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安徽省淮北市 2017 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诗三百”和“孔子删诗”是《诗经》学史上有密切关系的两个关键词。“诗三 百”一般被认为指《诗经》共有约三百篇,这一词语涉及先秦时期的《诗经》名 称。“孔子删诗”则为汉代以来《诗经》学史的一个重要公案,涉及孔子与《诗 经》文本形成过程的关系。 “诗三百”一语,先秦文献习见,孔子多次提及,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 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 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持孔子未曾删诗说的学 者认为,孔子既屡言“诗三百”,证明当时已有一种篇数约为三百的《诗经》文 本,甚至由此认为“诗三百”是先秦时期《诗经》的名称。若干年来,关于《诗 经》的专著及通行教科书多采用这一说法。在此基础上建立的《诗经》学史观念, 自然排除了“孔子删诗”的可能,加之现存文献引《诗》多与今本《诗经》相同, 故孔子不曾“删诗”之说似铸为铁案。然事实并非如此。 先说“诗三百”。《文艺研究》2007 年第 11 期刊登《“诗三百”正义》一文, 该文指出:先秦文献中“三百”联言,往往并非实指,而是极言其多的一种修辞 手段。这在《诗经》中不乏用例。“三百”一语尚见于《礼记》《左传》《周易》 等文献,出土文献中也有所见。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中的《子仪》篇叙述秦穆公 既败于崤,发奋图强,不及七年,“车逸于旧数三百,徒逸于旧典六百”。由先 秦时期的军队编制可知,这里所言战车数量的“三百”为虚数。用于极言秦国军 事力量恢复的程度。 由“诗三百”之本意审视孔子之言,可知“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 邪’”,当释为:诗有许多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无邪”。其余所释亦 当类此。孔子所言“诗三百”一语,既不能证明当时存在数目为三百篇的《诗经》 文本,据此否定“孔子删诗”之说自然就失去了合理性。 从对历史事实考证的角度来说,“诗三百”词语内涵的阐释只关乎“孔子删诗” 可信性的一个方面,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学术史的追溯。“孔子删诗”本源于《史 记》。《孔子世家》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 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 《雅》《颂》之音。 孔子是什么时候开始“删诗”即修订《诗经》文本的呢?一般《诗经》学史方面 的著作皆引用《论语•子罕》中的一段话:“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 各得其所。”根据《左传》,孔子自卫反鲁在哀公十一年冬,已是其晚年。华锺 彦先生判定孔子删诗为鲁定公五年,即孔子四十七岁之时。此说本于《史记•孔 子世家》:“陪臣执国政,是以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 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孔子世家》以下续记鲁定 公八年孔子事迹,说明孔子系于盛年收徒立教,授《诗》《书》《礼》《乐》。 故其删订《诗经》必不晚于是年。 (节选自《诗三百与孔子删诗》,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诗三百”和“孔子删诗”是《诗经》学史上有密切关系的两个关键词,“诗 三百”一语是判定“孔子删诗”这一公案的依据。 B.由于现存古文献所引的《诗经》与今本的《诗经》相同,《诗经》学史观念 自然而然就排除了“孔子删诗”的可能性 C.先秦文献中的“三百”往往并非实指,则屡次被孔子提及的“诗三百”一语, 是不能证明当时存在着数目为三百篇的《诗经》文本的。 D.孔子“删诗”有历史学著作的证明,《史记·孔子世家》说“古者《诗》 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而《史记》历来被称为信史。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诗三百”一词涉及先秦时期的《诗经》名称,多数学者认为当时已有一种 篇数约为三百的《诗经》的文本,甚至认为“诗三百”就是当时《诗经》的名称。 B.为了证明“诗三百”的意思是“诗有许多篇”,文章特意拈出了《礼记》《左 传》《周易》以及一些出土文献,说明“三百”并非确数,而是虚指。 C.“孔子删诗”是《诗经》学史的重要公案,弄清孔子是否曾经“删诗”,牵 涉到孔子与《诗经》文本形成过程的关系,而本文作者认为孔子确曾“删诗 D.多年来,对于“诗三百”一语,关于《诗经》的专著及通行教科书中多采 的是持孔子未曾“删诗”说的学者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三百”正义》指出“三百”子啊先秦时期是极言其多的修辞手法,《子 仪》篇中的“车逸于旧数三百”可以作为本观点的一个证据。 B.确定孔子是否“删诗”,不仅要分析“诗三百”中“三百”的意思,还要考 证历史事实,文中提及《史记》《左传》皆是如此。 本文两次引用《史记·孔子世家》中的话目的不同,第一次旨在证明孔子确 曾“删诗”,第二次旨在说明孔子开始“删诗”的时间。 D.《论语》和《左传》都认为孔子开始“删诗”是在孔子晚年,但华锺彦则依 据《史记·孔子世家》,认为孔子开始“删诗”是在孔子盛年,即孔子四十七岁 时。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2分) 范长江,出生于1909年,四川内江人,年轻时受大革命影响,参加反帝爱国运 动。1933年下半年起,范长江正式开始为北平《晨报》、《世界日报》、天津 《益世报》等撰写新闻通讯。1934年担任《大公报》记者,代表作有通讯集《中 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这些通讯真实而生动的记录了历史,为后人赞誉 范长江和《中国的西北角》的故事则要从1935年说起,在中国工农红军进行长 征中,年仅26岁的范长江,为了深入了解红军北上抗日对于整个中国政治动向 的影响,他以天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身份,只身赴大西北进行实地考察和 采访。5月18日,范长江从上海乘船溯江西上,到成都。7月14日离开成都, 踏上了西行之旅。他一路采访,途经四川江油、平武、松潘,甘肃西固、岷县等 地,两个月后到达兰州。又向西深入到敦煌、玉门、西宁,向北到临河、五原、 包头等地进行采访。长江在采访活动中,不畏艰险,穿过罕无人迹的原始森林, 翻越空气稀薄的雪山。历时10个月,行程4000公里。他沿途写下了大量的旅行 通讯,其中最重要的是,他记载了红军长征的真实情况。他写的有关报道红军长 征的文章《岷山南北剿匪军事之现势》,最早见诸《大公报》(1935年9月13 日、14日的版面)上。另一篇更重要的通讯《毛泽东过甘入陕之经过》,刊发
A.“诗三百”和“孔子删诗”是《诗经》学史上有密切关系的两个关键词,“诗 三百”一语是判定“孔子删诗”这一公案的依据。 B.由于现存古文献所引的《诗经》与今本的《诗经》相同,《诗经》学史观念 自然而然就排除了“孔子删诗”的可能性。 C.先秦文献中的“三百”往往并非实指,则屡次被孔子提及的“诗三百”一语, 是不能证明当时存在着数目为三百篇的《诗经》文本的。 D.孔子“删诗”有历史学著作的证明,《史记·孔子世家》说“古者《诗》三 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而《史记》历来被称为信史。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诗三百”一词涉及先秦时期的《诗经》名称,多数学者认为当时已有一种 篇数约为三百的《诗经》的文本,甚至认为“诗三百”就是当时《诗经》的名称。 B.为了证明“诗三百”的意思是“诗有许多篇”,文章特意拈出了《礼记》《左 传》《周易》以及一些出土文献,说明“三百”并非确数,而是虚指。 C.“孔子删诗”是《诗经》学史的重要公案,弄清孔子是否曾经“删诗”,牵 涉到孔子与《诗经》文本形成过程的关系,而本文作者认为孔子确曾“删诗”。 D.多年来,对于“诗三百”一语,关于《诗经》的专著及通行教科书中多采用 的是持孔子未曾“删诗”说的学者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诗三百”正义》指出“三百”子啊先秦时期是极言其多的修辞手法,《子 仪》篇中的“车逸于旧数三百”可以作为本观点的一个证据。 B.确定孔子是否“删诗”,不仅要分析“诗三百”中“三百”的意思,还要考 证历史事实,文中提及《史记》《左传》皆是如此。 C.本文两次引用《史记·孔子世家》中的话目的不同,第一次旨在证明孔子确 曾“删诗”,第二次旨在说明孔子开始“删诗”的时间。 D.《论语》和《左传》都认为孔子开始“删诗”是在孔子晚年,但华锺彦则依 据《史记·孔子世家》,认为孔子开始“删诗”是在孔子盛年,即孔子四十七岁 时。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12 分) 范长江,出生于 1909 年,四川内江人,年轻时受大革命影响,参加反帝爱国运 动。1933 年下半年起,范长江正式开始为北平《晨报》、《世界日报》、天津 《益世报》等撰写新闻通讯。1934 年担任《大公报》记者,代表作有通讯集《中 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这些通讯真实而生动的记录了历史,为后人赞誉。 范长江和《中国的西北角》的故事则要从 1935 年说起,在中国工农红军进行长 征中,年仅 26 岁的范长江,为了深入了解红军北上抗日对于整个中国政治动向 的影响,他以天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身份,只身赴大西北进行实地考察和 采访。5 月 18 日,范长江从上海乘船溯江西上,到成都。7 月 14 日离开成都, 踏上了西行之旅。他一路采访,途经四川江油、平武、松潘,甘肃西固、岷县等 地,两个月后到达兰州。又向西深入到敦煌、玉门、西宁,向北到临河、五原、 包头等地进行采访。长江在采访活动中,不畏艰险,穿过罕无人迹的原始森林, 翻越空气稀薄的雪山。历时 10 个月,行程 4000 公里。他沿途写下了大量的旅行 通讯,其中最重要的是,他记载了红军长征的真实情况。他写的有关报道红军长 征的文章《岷山南北剿匪军事之现势》,最早见诸《大公报》(1935 年 9 月 13 日、14 日的版面)上。另一篇更重要的通讯《毛泽东过甘入陕之经过》,刊发
于同年11月23日的《大公报》上。这些文章是他成(都)兰(州)之行的一部 分。通讯中披露的长征信息还比较片断,但由于《大公报》为全国有影响的报纸, 范长江发的是纪行连载通讯,更能满足广大读者渴望了解红军长征北上情况的愿 望,从而产生了特殊的效果。这些通讯陆续发表于《大公报》后,在全国引起了 强烈的反响,《大公报》的发行数量陡增。不久,当这些通讯汇编为《中国的西 北角》一书后,出现了读者抢购潮,“未及一月,初版数千部已售罄,而续购者 仍极踊跃。”接着数月内,此书又连出了7版,一时风行全国。 周恩来称赞范长江的通讯说:“我们惊异你对我们行动的研究和分析。”胡愈之 赞誉他的通讯集《中国的西北角》和后来斯诺的《西行漫记》一样,“是一部震 撼全国的杰作。”范长江的《西北纪行》除了在《大公报》上连载外,据说,还 在海外《救国时报》上刊发过 1936年12月12.爆发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范长江凭着一个新闻记者的 敏锐嗅觉,预感到中国政局将发生重大变化。为弄清“西安事变”的真相,向全 国、全世界报道这一事件,他毅然决定涉险去西安、延安等地进行采访。1937 年2月14.范长江由西安飞回上海。回到报社后,他立即找到总经理胡政之 要求次日发他关于西北的报道。胡政之权衡再三,答应了范长江的要求。次日, 蒋介石主持召开了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讨论“西安事变”后的局势。会上他绝 口不提在西安的经历。下午,《大公报》从上海运到南京,报纸在显著位置登载 了范长江连夜赶写的文章—一《动荡中之西北大局》,该文像一枚炮弹,冲破了 国民党的新闻封锁,轰动了朝野,人们争相购阅 蒋介石看了范长江的文章,内容与自己上午所作的报告截然相反,勃然大怒,将 正在南京的《大公报》总编辑张季鸾狠骂了一通,并命令此后严加检查范长江的 文章和私人信件。报纸运到延安,毛泽东看了范长江的这篇文章后,非常高兴, 亲笔致函范长江:“你的文章我们都看到了,深致谢意!寄上谈话一份,祭黄陵 文一纸,供参考,可能时祈为发布。”《大公报》从2月17日起,又连续刊登 范长江的《宁夏进入记》等3万多字的通讯。特别是相继发表《陕北之行》,较 详细地记述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苦历程,介绍了陕北根据地和中国共产党 的领袖,记述了陕北苏区见闻,以及与毛泽东彻夜长谈的全部内容,向人们介绍 了红军长征的英雄业绩和革命精神。 相关链接 1932年范长江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一次上课时,他向教授提出了两个问 题:一是全国人民要求抗日而政府不抗日,怎么办?而是一个人肚子饿了,自己 又没钱,铺子里却堆满粮食,能不能拿来吃?回答是:这不是晢学的事,晢学主 要是为了弄明白各学派的情况,不是解决实际问题。教授的答案再次让范长江对 大学教育失去信心,他决定走出书斋,投入到现实的抗战中去 4.下列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开头第一段用简介的语言介绍了范长江出生时间、籍贯、成长、任职和 主要成就等,这是概述,目的是开启下文。 B.第二段先正面记叙了范长江西北考察采访的行程,列举了两篇西北之行通讯 发表的情况,然后突出表现了其通讯产生的重大影响。 C.第四段中“胡政之权衡再三”一句内涵丰富:胡政之考虑到了发表范长江文 章将会产生的重大影响、历史价值和要承担的巨大风险 D.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期间,范长江向教授提出了两个问题,但教授的回答 让范长江对大学教育失去信心,认为哲学知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于同年 11 月 23 日的《大公报》上。这些文章是他成(都)兰(州)之行的一部 分。通讯中披露的长征信息还比较片断,但由于《大公报》为全国有影响的报纸, 范长江发的是纪行连载通讯,更能满足广大读者渴望了解红军长征北上情况的愿 望,从而产生了特殊的效果。这些通讯陆续发表于《大公报》后,在全国引起了 强烈的反响,《大公报》的发行数量陡增。不久,当这些通讯汇编为《中国的西 北角》一书后,出现了读者抢购潮,“未及一月,初版数千部已售罄,而续购者 仍极踊跃。”接着数月内,此书又连出了 7 版,一时风行全国。 周恩来称赞范长江的通讯说:“我们惊异你对我们行动的研究和分析。”胡愈之 赞誉他的通讯集《中国的西北角》和后来斯诺的《西行漫记》一样,“是一部震 撼全国的杰作。”范长江的《西北纪行》除了在《大公报》上连载外,据说,还 在海外《救国时报》上刊发过。 1936 年 12 月 12.爆发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范长江凭着一个新闻记者的 敏锐嗅觉,预感到中国政局将发生重大变化。为弄清“西安事变”的真相,向全 国、全世界报道这一事件,他毅然决定涉险去西安、延安等地进行采访。1937 年 2 月 14.范长江由西安飞回上海。回到报社后,他立即找到总经理胡政之, 要求次日发他关于西北的报道。胡政之权衡再三,答应了范长江的要求。次日, 蒋介石主持召开了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讨论“西安事变”后的局势。会上他绝 口不提在西安的经历。下午,《大公报》从上海运到南京,报纸在显著位置登载 了范长江连夜赶写的文章——《动荡中之西北大局》,该文像一枚炮弹,冲破了 国民党的新闻封锁,轰动了朝野,人们争相购阅。 蒋介石看了范长江的文章,内容与自己上午所作的报告截然相反,勃然大怒,将 正在南京的《大公报》总编辑张季鸾狠骂了一通,并命令此后严加检查范长江的 文章和私人信件。报纸运到延安,毛泽东看了范长江的这篇文章后,非常高兴, 亲笔致函范长江:“你的文章我们都看到了,深致谢意!寄上谈话一份,祭黄陵 文一纸,供参考,可能时祈为发布。”《大公报》从 2 月 17 日起,又连续刊登 范长江的《宁夏进入记》等 3 万多字的通讯。特别是相继发表《陕北之行》,较 详细地记述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苦历程,介绍了陕北根据地和中国共产党 的领袖,记述了陕北苏区见闻,以及与毛泽东彻夜长谈的全部内容,向人们介绍 了红军长征的英雄业绩和革命精神。 相关链接 1932 年范长江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一次上课时,他向教授提出了两个问 题:一是全国人民要求抗日而政府不抗日,怎么办?而是一个人肚子饿了,自己 又没钱,铺子里却堆满粮食,能不能拿来吃?回答是:这不是哲学的事,哲学主 要是为了弄明白各学派的情况,不是解决实际问题。教授的答案再次让范长江对 大学教育失去信心,他决定走出书斋,投入到现实的抗战中去。 4.下列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本文开头第一段用简介的语言介绍了范长江出生时间、籍贯、成长、任职和 主要成就等,这是概述,目的是开启下文。 B.第二段先正面记叙了范长江西北考察采访的行程,列举了两篇西北之行通讯 发表的情况,然后突出表现了其通讯产生的重大影响。 C.第四段中“胡政之权衡再三”一句内涵丰富:胡政之考虑到了发表范长江文 章将会产生的重大影响、历史价值和要承担的巨大风险。 D.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期间,范长江向教授提出了两个问题,但教授的回答 让范长江对大学教育失去信心,认为哲学知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5.作为一位新闻记者,文中范长江表现处了怎样的素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分) 6.文本最后一段主要进行了哪方面的对比?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7-9题(14分) 穿军装的牧马人 曾剑 我穿上军装,来到这深山老林时,有一种被贩卖的感觉。我家是鄂西山里的,跑 到这东北原始森林。我如果像电影里那些大兵,在崇山峻岭间真枪实弹地干几场, 倒也像个兵。连队居然让我放马,成为整个连队执行任务时,唯一不带实弹的兵 那是个灰蒙蒙的冬日,连队一个满脸通红的老兵,把我领到一群军马前,把一只 狗尾巴草一样布满毛刺的旧马鞭递到我手中。我心里亮闪闪的希望,就在眼前的 灰蒙蒙中淹没了。我没有立刻去接马鞭,而是把右手掌贴到胸前。我摸到了我的 心,像这冬日山里的石头,又冷又硬 在老兵的背影就要消失在马棚拐角处的那一刻,我一个百米冲刺,追上那个老农 样的背影,问,为什么偏偏是我?因为有怨气,我连一声班长都没喊。 老兵转身,把右手搭在我的肩上,把自己装扮成一位慈祥的长者。 老兵反问,为什么不能是你? 他说完这句话,伸了一下脖子,好像还想说什么,但没说出来,只盯着我的一张 脸看,许久,给我一个僵硬的笑。 我的脸上有什么?我冲到溪沟边,弯腰。在水里,我看到了自己:黑皮肤,娃娃 脸,月牙眼,自来笑,这不就是个山里放牛娃嘛! 我站起身,望着班长那个令人沮丧的背影,哀叹道,我会成为他吗? 我顺着溪流,走向我的马群。 为什么偏偏是我?为什么不能是我?这两个巨大的问号,像两把弯刀,砍着我脑子 里的每一根神经,折磨着我。 指导员到马场来看我 指导员的到来,让我这个冷意很浓的马棚里有了一丝暖意。指导员是来开导我的。 指导员说,你真行,刚当兵就是班长。班长?我直着脖子问。指导员笑着拍拍我 的肩,说,对呀,你不但是班长,你的兵员还是咱连最多的,你看,指导员指着 那些马说。我说,指导员,你就别逗我了。指导员说,我怎么就逗你呢?它们都 是战马,曾经驰骋过疆场。现在,都实行摩托化了,用不着它们了,不忍心把它 们抛弃,就养起来,任它们老去,死去。但是,马班是有编制的,它们都有编号, 军委首长都知道我们这儿有二十五匹马 说来说去,我干的是无用功,我还以为这些马,有朝一日能驰骋疆场,或是能成 为某位将军的坐骑。 我很烦,直到有一天,我发现了我的价值。 那天,黄昏沉寂,空荡荡的大地显得悲戚。本来放牧一天我应该很疲惫,可一只 马鹿的出现使我兴奋起来。我其实并不认识马鹿,是一个老兵告诉我的。老兵说, 马鹿像小马驹,但长着鹿茸,特别漂亮。马鹿见了我,并不惊跑,而只是静静地 立在那里,用两只充满灵性的眼睛望着我。我也望着马鹿。马鹿一动不动,在黄 昏的光线里,像一张色彩强烈的油画 然而,一杆猎枪,却要毁坏我眼前的这一切。那是一个身披翻毛羊皮坎肩的猎人 我走向他,用我的身体,挡住他朝向小马鹿的枪口,一动不动
5.作为一位新闻记者,文中范长江表现处了怎样的素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4 分) 6.文本最后一段主要进行了哪方面的对比?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7-9 题(14 分) 穿军装的牧马人 曾剑 我穿上军装,来到这深山老林时,有一种被贩卖的感觉。我家是鄂西山里的,跑 到这东北原始森林。我如果像电影里那些大兵,在崇山峻岭间真枪实弹地干几场, 倒也像个兵。连队居然让我放马,成为整个连队执行任务时,唯一不带实弹的兵。 那是个灰蒙蒙的冬日,连队一个满脸通红的老兵,把我领到一群军马前,把一只 狗尾巴草一样布满毛刺的旧马鞭递到我手中。我心里亮闪闪的希望,就在眼前的 灰蒙蒙中淹没了。我没有立刻去接马鞭,而是把右手掌贴到胸前。我摸到了我的 心,像这冬日山里的石头,又冷又硬。 在老兵的背影就要消失在马棚拐角处的那一刻,我一个百米冲刺,追上那个老农 一样的背影,问,为什么偏偏是我?因为有怨气,我连一声班长都没喊。 老兵转身,把右手搭在我的肩上,把自己装扮成一位慈祥的长者。 老兵反问,为什么不能是你? 他说完这句话,伸了—下脖子,好像还想说什么,但没说出来,只盯着我的一张 脸看,许久,给我一个僵硬的笑。 我的脸上有什么?我冲到溪沟边,弯腰。在水里,我看到了自己:黑皮肤,娃娃 脸,月牙眼,自来笑,这不就是个山里放牛娃嘛! 我站起身,望着班长那个令人沮丧的背影,哀叹道,我会成为他吗? 我顺着溪流,走向我的马群。 为什么偏偏是我?为什么不能是我?这两个巨大的问号,像两把弯刀,砍着我脑子 里的每一根神经,折磨着我。 指导员到马场来看我。 指导员的到来,让我这个冷意很浓的马棚里有了一丝暖意。指导员是来开导我的。 指导员说,你真行,刚当兵就是班长。班长?我直着脖子问。指导员笑着拍拍我 的肩,说,对呀,你不但是班长,你的兵员还是咱连最多的,你看,指导员指着 那些马说。我说,指导员,你就别逗我了。指导员说,我怎么就逗你呢?它们都 是战马,曾经驰骋过疆场。现在,都实行摩托化了,用不着它们了,不忍心把它 们抛弃,就养起来,任它们老去,死去。但是,马班是有编制的,它们都有编号, 军委首长都知道我们这儿有二十五匹马。 说来说去,我干的是无用功,我还以为这些马,有朝一日能驰骋疆场,或是能成 为某位将军的坐骑。 我很烦,直到有一天,我发现了我的价值。 那天,黄昏沉寂,空荡荡的大地显得悲戚。本来放牧一天我应该很疲惫,可一只 马鹿的出现使我兴奋起来。我其实并不认识马鹿,是一个老兵告诉我的。老兵说, 马鹿像小马驹,但长着鹿茸,特别漂亮。马鹿见了我,并不惊跑,而只是静静地 立在那里,用两只充满灵性的眼睛望着我。我也望着马鹿。马鹿一动不动,在黄 昏的光线里,像一张色彩强烈的油画。 然而,一杆猎枪,却要毁坏我眼前的这一切。那是一个身披翻毛羊皮坎肩的猎人。 我走向他,用我的身体,挡住他朝向小马鹿的枪口,一动不动
天地静得一枚松针掉下来都能听得见。 最终猎人枪口朝下,长吐一口气,人像泄了气的皮球,软了下去。他冲我喊,行, 当兵的马夫,你行! 我行吗?当那个猎人远去时,我问自己。我吓出一身汗,心都快停止跳动,血好 像凝滞不流了,他居然说我行。 那人的背影完全消失在林子里的那一刻,我的血管跳得更厉害了,像解冻的冰河。 是后怕吗?我问自己。是的,我后怕,但是,我行!我回答自己。我只是一个牧马 人,制止猎人的捕杀,这不是我的职责,但是,我站出来了,站在一管随时可能 把我打成筛子的老式猎枪面前。从那个黄昏起,我在我的心里,不再是一个可有 可无的人了。我是个马夫,但我不可以被忽略 我慢慢地对我的马好起来。我从来没有重重地抽打过它们,现在,我连鞭哨都不 忍心挥响。 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第一段作用很大,寥寥几句就交代了“我”的新兵身份,并表明了“我” 失落、沮丧的心情,为下文故事的发展做了铺垫。 B.“我”被连队选中做牧马人,因无法接受现实而不愿接过老兵手中的马鞭, 但看着老兵离去时沮丧的背影,“我”感到愧疚与同情。 C.当“我”陷入痛苦时,指导员来看望“我”,给了“我”精神上的鼓舞,让 我”对军马有了新的认识,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D.小说语言极富特色,不仅有大量的心理描写,展现了“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并且在人物语言的描写上,都使用转述句,简洁明快。 E.小说讲述了一个新兵入伍后,被安排成为一个穿着军装的牧马人的故事,展 现了新时代军人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 8.小说中的“我”有哪些形象特点?请根据文本进行概括。(4分) 9.“为什么偏偏是我”“为什么不能是我”这两句话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 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杨大眼,武都氐难当之孙也。少有胆气,跳走如飞。然侧出,不为其宗亲顾待, 颇有饥寒之切。太和中,起家奉朝请。 时高祖自代将南伐,令尚书李冲典迁征官,大眼往求焉。冲弗许,大眼日:“尚 书不见知听下官出一技。”便出长绳三丈许,系髻而走,绳直如矢,马驰不及 见者莫不惊欢。冲曰:“自千载以来,未有逸才若此者也。”遂用为军主 出为征虏将军、东荆州刺史。时蛮酋樊秀安等反,诏大眼为别将,隶都督李崇, 计平之。大眼妻潘氏,善骑射,自诣军省大眼。至于攻陈游猎之际,大眼令妻潘 戎装,或齐镳战场,或并驱林壑。及至还营同坐幕下对诸僚佐言笑自得时指之谓 人曰此潘将军也大眼善骑乘装束雄竦擐甲折旋见称当世。抚巡士卒,呼为儿子, 及见伤痍,为之流泣。自为将帅,恒身先兵士,冲突坚陈,出入不疑,当其锋者, 莫不摧拉。南贼前后所遣督将,军未渡江,预皆畏慑。传言淮泗、荆沔之间有童 儿啼者,恐之云“杨大眼至”,无不即止。王肃弟子秉之初归国也,谓大眼日 “在南闻君之名,以为眼如车轮。及见,乃不异人。”大眼日:“旗鼓相望,嗔 眸奋发,足使君目不能视,何必大如车轮。”当世推其骁果,皆以为关张弗之过 也
天地静得一枚松针掉下来都能听得见。 最终猎人枪口朝下,长吐一口气,人像泄了气的皮球,软了下去。他冲我喊,行, 当兵的马夫,你行! 我行吗?当那个猎人远去时,我问自己。我吓出一身汗,心都快停止跳动,血好 像凝滞不流了,他居然说我行。 那人的背影完全消失在林子里的那一刻,我的血管跳得更厉害了,像解冻的冰河。 是后怕吗?我问自己。是的,我后怕,但是,我行!我回答自己。我只是一个牧马 人,制止猎人的捕杀,这不是我的职责,但是,我站出来了,站在一管随时可能 把我打成筛子的老式猎枪面前。从那个黄昏起,我在我的心里,不再是一个可有 可无的人了。我是个马夫,但我不可以被忽略! 我慢慢地对我的马好起来。我从来没有重重地抽打过它们,现在,我连鞭哨都不 忍心挥响。 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第一段作用很大,寥寥几句就交代了“我”的新兵身份,并表明了“我” 失落、沮丧的心情,为下文故事的发展做了铺垫。 B.“我”被连队选中做牧马人,因无法接受现实而不愿接过老兵手中的马鞭, 但看着老兵离去时沮丧的背影,“我”感到愧疚与同情。 C.当“我”陷入痛苦时,指导员来看望“我”,给了“我”精神上的鼓舞,让 “我”对军马有了新的认识,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D.小说语言极富特色,不仅有大量的心理描写,展现了“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并且在人物语言的描写上,都使用转述句,简洁明快。 E.小说讲述了一个新兵入伍后,被安排成为一个穿着军装的牧马人的故事,展 现了新时代军人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 8.小说中的“我”有哪些形象特点?请根据文本进行概括。(4 分) 9.“为什么偏偏是我”“为什么不能是我”这两句话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 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杨大眼,武都氐难当之孙也。少有胆气,跳走如飞。然侧出,不为其宗亲顾待, 颇有饥寒之切。太和中,起家奉朝请。 时高祖自代将南伐,令尚书李冲典迁征官,大眼往求焉。冲弗许,大眼日:“尚 书不见知听下官出一技。”便出长绳三丈许,系髻而走,绳直如矢,马驰不及, 见者莫不惊欢。冲曰:“自千载以来,未有逸才若此者也。”遂用为军主。 出为征虏将军、东荆州刺史。时蛮酋樊秀安等反,诏大眼为别将,隶都督李崇, 计平之。大眼妻潘氏,善骑射,自诣军省大眼。至于攻陈游猎之际,大眼令妻潘 戎装,或齐镳战场,或并驱林壑。及至还营同坐幕下对诸僚佐言笑自得时指之谓 人曰此潘将军也大眼善骑乘装束雄竦擐甲折旋见称当世。抚巡士卒,呼为儿子, 及见伤痍,为之流泣。自为将帅,恒身先兵士,冲突坚陈,出入不疑,当其锋者, 莫不摧拉。南贼前后所遣督将,军未渡江,预皆畏慑。传言淮泗、荆沔之间有童 儿啼者,恐之云“杨大眼至”,无不即止。王肃弟子秉之初归国也,谓大眼日: “在南闻君之名,以为眼如车轮。及见,乃不异人。”大眼日:“旗鼓相望,嗔 眸奋发,足使君目不能视,何必大如车轮。”当世推其骁果,皆以为关张弗之过 也
又出为荆州刺史。常缚蒿为人,衣以青布而射之。召诸蛮渠指示之日:“卿等若 作贼,吾政如此相杀也。”又北清郡尝有虎害,大眼搏而获之,斩其头悬于穰市, 自是荆蛮相谓日:“杨公恶人,常作我蛮形以射之。叉深山之虎尚所不免。”遂 不敢复为寇盗。在州二年而卒。 大眼虽不学,恒遣人读书,坐而听之,悉皆记识。令作露布,皆口授之,而竞不 多识字也。 (选自《魏书五》,有删改) 【注】杨难当,仇池国首领,在位时间为429-442年。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及至还营同坐/幕下对诸僚佐/言笑自得时/指之谓人曰/此潘将军也/大眼善骑 乘/装束雄竦/擐甲折旋/见称当世 B.及至还营/同坐幕下/对诸僚佐/言笑自得时/指之谓人曰/此潘将军也/大眼善 骑乘/装束雄竦/擐甲折旋见/称当世 C.及至还营同坐/幕下对诸僚佐/言笑自得/时指之谓人曰/此潘将军也/大眼善骑 /乘装束雄竦/擐甲折旋见/称当世 D.及至还营/同坐幕下/对诸僚佐/言笑自得/时指之谓人曰/此潘将军也/大眼善 骑乘/装束雄竦/擐甲折旋/见称当世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侧出,文中指杨大眼行为异于流俗,被视为不正,清代戴名世《<庆历文读本〉 序》就有:“余孤行侧出,为世所弃 B.典选,掌管选拔人才授官的事务,《旧唐书·文苑传上·王勃》:“初,吏 部侍郎裴行俭典选,有知人之鉴。” C.蛮酋,指南方少数民族的首领,我国古代将南方少数民族通称为“蛮”,字 面上有粗野、熊恶、不通情理的意思。 D.关张,分别指东汉末年蜀国名将关羽和张飞,其中关羽死后,逐渐,清代是 被尊为“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大眼出身贵族,但少时历经坎坷。他是仇池国首领杨难当的孙子,但因侧 出,而不被宗族亲属重视,时常忍饥受冻。 B.杨大眼灵活应变,善于抓住机会,当尚书李冲不同意任用他时,他主动请求 展现自己善于奔跑的才能,最终获得了认可 C.杨大眼身先士卒,有勇有谋。身为将帅,他经常冲锋陷阵,所向披靡;在他 出任荆州刺史时曾射杀蛮人以警示诸蛮,蛮人不敢为乱 D.杨大眼识字不多,但悟性高。他为官时,文书写作都是口授完成的;经常叫 人来念书,他在一旁听,听到的都能理解记住。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自为将帅,恒身先兵士,冲突坚陈,出入不疑,当其锋者,莫不摧拉。 (2)召诸蛮渠指示之曰:“卿等若作贼,吾政如此相杀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题。(10) 长安月夜与友人话故山 赵嘏 宅边秋水浸苔矶,日日持竿去不归。 杨柳风多潮未落,蒹葭霜冷雁初飞
又出为荆州刺史。常缚蒿为人,衣以青布而射之。召诸蛮渠指示之日:“卿等若 作贼,吾政如此相杀也。”又北清郡尝有虎害,大眼搏而获之,斩其头悬于穰市。 自是荆蛮相谓日:“杨公恶人,常作我蛮形以射之。叉深山之虎尚所不免。”遂 不敢复为寇盗。在州二年而卒。 大眼虽不学,恒遣人读书,坐而听之,悉皆记识。令作露布,皆口授之,而竞不 多识字也。 (选自《魏书五》,有删改) 【注】杨难当,仇池国首领,在位时间为 429-442 年。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及至还营同坐/幕下对诸僚佐/言笑自得时/指之谓人曰/此潘将军也/大眼善骑 乘/装束雄竦/擐甲折旋/见称当世 B.及至还营/同坐幕下/对诸僚佐/言笑自得时/指之谓人曰/此潘将军也/大眼善 骑乘/装束雄竦/擐甲折旋见/称当世 C.及至还营同坐/幕下对诸僚佐/言笑自得/时指之谓人曰/此潘将军也/大眼善骑 /乘装束雄竦/擐甲折旋见/称当世 D.及至还营/同坐幕下/对诸僚佐/言笑自得/时指之谓人曰/此潘将军也/大眼善 骑乘/装束雄竦/擐甲折旋/见称当世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侧出,文中指杨大眼行为异于流俗,被视为不正,清代戴名世《 序》就有:“余孤行侧出,为世所弃。” B.典选,掌管选拔人才授官的事务,《旧唐书·文苑传上·王勃》:“初,吏 部侍郎裴行俭典选,有知人之鉴。” C.蛮酋,指南方少数民族的首领,我国古代将南方少数民族通称为“蛮”,字 面上有粗野、熊恶、不通情理的意思。 D.关张,分别指东汉末年蜀国名将关羽和张飞,其中关羽死后,逐渐,清代是 被尊为“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杨大眼出身贵族,但少时历经坎坷。他是仇池国首领杨难当的孙子,但因侧 出,而不被宗族亲属重视,时常忍饥受冻。 B.杨大眼灵活应变,善于抓住机会,当尚书李冲不同意任用他时,他主动请求 展现自己善于奔跑的才能,最终获得了认可。 C.杨大眼身先士卒,有勇有谋。身为将帅,他经常冲锋陷阵,所向披靡;在他 出任荆州刺史时曾射杀蛮人以警示诸蛮,蛮人不敢为乱。 D.杨大眼识字不多,但悟性高。他为官时,文书写作都是口授完成的;经常叫 人来念书,他在一旁听,听到的都能理解记住。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自为将帅,恒身先兵士,冲突坚陈,出入不疑,当其锋者,莫不摧拉。 (2)召诸蛮渠指示之曰:“卿等若作贼,吾政如此相杀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题。(10) 长安月夜与友人话故山 赵嘏 宅边秋水浸苔矶,日日持竿去不归。 杨柳风多潮未落,蒹葭霜冷雁初飞
重嘶匹马吟红叶,却听疏钟忆翠微。 今夜秦城满楼月,故人相见一沾衣 【注】①翠微:青翠的山色,泛指青翠的山。②秦城:长安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争取额的两项是(4分) 宅边秋水浸苔矶”描写了住宅旁边秋水浸湿苔矶的情景,既点明了时令特 点,又渲染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气氛。 B.“日日持竿去不归”是虚写,回忆当年在故乡的生活状态,“持竿”表现诗 人生活的闲适,“去不归”表现诗人对持竿垂钓的喜爱 C.“重嘶匹马吟红叶”使用拟人手法,意思是马的嘶鸣也许是在吟唱红叶的美 好吧,诗人以此表现对家乡风物的赞美之情 D.“却听疏钟忆翠微”是对故乡风物的的回忆,意思是诗人回忆起在故乡听到 的钟声,还有那青翠欲滴的山色 E。尾联回到现实,写诗人与友人相见,禁不住流下泪来,泪水沾湿了衣裳,这 表现了诗人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的深情。 15.本诗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运用了元嘉年间南朝宋刘义 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只“ ”的典故。 (2)苏轼在《赤壁赋》中“ ”两句从侧面写 出了客人箫声的哀婉幽怨。 (3)《荀子·劝学篇》中说:“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这与韩愈《师说》 中“ 的观点是一样的 第II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真正的思想家寥若星辰,孔子就是集夏商周三代礼文化 之大成,又开启中国经学思想体系的思想家之 ②乘风村村支书连习兵经常召集大家开民主生活会,有什么事情,都要当面讲清 楚,并做批评和自我批评,所以很多难题化险为夷。 ③《本草纲目》中的年代较早的一些版画,因为出于各地画师之手,风格判若云 泥,精粗详略也有差异,但总体水平较高 ④吴建民收放自如的发言风格给中外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批评了对方,还 能让人家给他鼓掌,其机敏与睿智可由此管窥蠡测。 ⑤陈德利依然记得,晚年时父亲常常徜徉在灯火通明的共青城大街上,看着行人 如织,车水马龙的景象,露出欣慰的笑容。 ⑥青年画家刘子展认为,国人审美水平不高主要是阅读量太小,其次是作品水平 参差不齐,影响人们的审美和价值判断。 A.①②④B.②③⑤C.①⑤⑥D.③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的白鹿原影视城通过入口雕塑、作品故事主题浮雕 等多种形式,展现了白鹿原特别是陕西地方文学这道靓丽风景
重嘶匹马吟红叶,却听疏钟忆翠微。 今夜秦城满楼月,故人相见一沾衣。 【注】①翠微:青翠的山色,泛指青翠的山。②秦城:长安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争取额的两项是(4 分) A.“宅边秋水浸苔矶”描写了住宅旁边秋水浸湿苔矶的情景,既点明了时令特 点,又渲染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气氛。 B.“日日持竿去不归”是虚写,回忆当年在故乡的生活状态,“持竿”表现诗 人生活的闲适,“去不归”表现诗人对持竿垂钓的喜爱。 C.“重嘶匹马吟红叶”使用拟人手法,意思是马的嘶鸣也许是在吟唱红叶的美 好吧,诗人以此表现对家乡风物的赞美之情。 D.“却听疏钟忆翠微”是对故乡风物的的回忆,意思是诗人回忆起在故乡听到 的钟声,还有那青翠欲滴的山色。 E。尾联回到现实,写诗人与友人相见,禁不住流下泪来,泪水沾湿了衣裳,这 表现了诗人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的深情。 15.本诗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6 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运用了元嘉年间南朝宋刘义 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只“ ”的典故。 (2)苏轼在《赤壁赋》中“ , ”两句从侧面写 出了客人箫声的哀婉幽怨。 (3)《荀子·劝学篇》中说:“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这与韩愈《师说》 中“ , ”的观点是一样的。 第 II 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 分) ①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真正的思想家寥若星辰,孔子就是集夏商周三代礼文化 之大成,又开启中国经学思想体系的思想家之一。 ②乘风村村支书连习兵经常召集大家开民主生活会,有什么事情,都要当面讲清 楚,并做批评和自我批评,所以很多难题化险为夷。 ③《本草纲目》中的年代较早的一些版画,因为出于各地画师之手,风格判若云 泥,精粗详略也有差异,但总体水平较高。 ④吴建民收放自如的发言风格给中外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批评了对方,还 能让人家给他鼓掌,其机敏与睿智可由此管窥蠡测。 ⑤陈德利依然记得,晚年时父亲常常徜徉在灯火通明的共青城大街上,看着行人 如织,车水马龙的景象,露出欣慰的笑容。 ⑥青年画家刘子展认为,国人审美水平不高主要是阅读量太小,其次是作品水平 参差不齐,影响人们的审美和价值判断。 A.①②④B.②③⑤C.①⑤⑥D.③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A.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的白鹿原影视城通过入口雕塑、作品故事主题浮雕 等多种形式,展现了白鹿原特别是陕西地方文学这道靓丽风景
B.上海文联举行了“茅盾一一从小说到电影”研讨会,各界人士围绕茅盾文学 作品的影视改编,讨论文学电影的价值与出路有多大 C.据国务院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5月,全国县以上新城区超 过3500个,试问,这些新城区谁来住? D.人人都有老的一天,即便只是给晚辈们做一个榜样,我们也有必要善待父母, 包括夫妻双方的父母,因为父母们的今日,就是我们的明日。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担心你阅读的东西不是你最钟爱的, ②你能从中有所收 获 ③是视野上的 ④是感觉培养上的。这些都是你当下很难考 到的力量 ⑤它会一直推动着你前进, ⑥让你以后在写作时得心 应手。 ② ⑤ 不要 只要 还 不用但是不但而且而 那么 只是 可能 也许 不必 只要 可能 也可能可是 所以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赏,内容貼 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读书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记住书中的内容吗?答案是否定的。 ① 记忆型阅读是我们缺乏想象力的根源之一,因为它容易导致盲从书本知识,从而 失去质疑精神。批判型读是一种创造性阅读,它不追求 而主 张激发想象力和灵感,带着自己的思考,让自己变得更有思想。能通过阅读提出 有价值的质疑 ③,通过分析根源找到解决问題的途径和方法,这在 泛阅读日益普遍的时候更显得难能可贵 21.拖延症的表现是,明明能够预料后果不良的情况下,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 再推迟。请运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拖延症的危害。不超过40个字。 (6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北京时间2016年8月8日上午,里约热内卢奥运会女子100米仰泳半决赛,中 国选手傅园慧游出了58秒95的成绩,赛后央视记者在第一时间采访了傅园慧 记者:“你今天的成绩是58秒95 傅园慧:“58秒95?我以为是59秒!啊?我有这么快?!” 记者:“今天这个状态是有所保留吗?” 傅园慧:“没有保留!我已经……我已经……用了洪荒之力了!” 记者:“对明天的决赛充满希望吗 傅园慧:“没有!我已经很满意啦!”说完她就尖叫着开心地跑掉了。 而就在前一天,北京时间2016年8月7日,奥运男子400米自由泳决赛中,中 国选手孙杨游出近三年最好成绩—-3分41秒68.但却以0.13秒之差不敌澳 大利亚新星霍顿而摘得银牌。赛后,孙杨难过得失声痛哭1分钟
B.上海文联举行了“茅盾——从小说到电影”研讨会,各界人士围绕茅盾文学 作品的影视改编,讨论文学电影的价值与出路有多大。 C.据国务院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 2016 年 5 月,全国县以上新城区超 过 3500 个,试问,这些新城区谁来住? D.人人都有老的一天,即便只是给晚辈们做一个榜样,我们也有必要善待父母, 包括夫妻双方的父母,因为父母们的今日,就是我们的明日。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①担心你阅读的东西不是你最钟爱的, ②你能从中有所收 获, ③是视野上的, ④是感觉培养上的。这些都是你当下很难考 到的力量, ⑤它会一直推动着你前进, ⑥让你以后在写作时得心 应手。 20.在下面—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赏,内容貼 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5 分) 读书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记住书中的内容吗?答案是否定的。 ① 。 记忆型阅读是我们缺乏想象力的根源之一,因为它容易导致盲从书本知识,从而 失去质疑精神。批判型读是一种创造性阅读,它不追求 ② ,而主 张激发想象力和灵感,带着自己的思考,让自己变得更有思想。能通过阅读提出 有价值的质疑, ③ ,通过分析根源找到解决问題的途径和方法,这在 泛阅读日益普遍的时候更显得难能可贵。 21.拖延症的表现是,明明能够预料后果不良的情况下,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 一再推迟。请运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拖延症的危害。不超过 40 个字。 (6 分)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北京时间 2016 年 8 月 8 日上午,里约热内卢奥运会女子 100 米仰泳半决赛,中 国选手傅园慧游出了 58 秒 95 的成绩,赛后央视记者在第一时间采访了傅园慧。 记者:“你今天的成绩是 58 秒 95 。” 傅园慧:“58 秒 95?我以为是 59 秒!啊?我有这么快?!” 记者:“今天这个状态是有所保留吗?” 傅园慧:“没有保留!我已经……我已经……用了洪荒之力了!” 记者:“对明天的决赛充满希望吗?” 傅园慧:“没有!我已经很满意啦!”说完她就尖叫着开心地跑掉了。 而就在前一天,北京时间 2016 年 8 月 7 日,奥运男子 400 米自由泳决赛中,中 国选手孙杨游出近三年最好成绩——3 分 41 秒 68.但却以 0.13 秒之差不敌澳 大利亚新星霍顿而摘得银牌。赛后,孙杨难过得失声痛哭 1 分钟
根据以上材料,做出你的选择和权衡,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不要脱离材料内容 及含意的范围作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 作,不得抄袭。文章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 2.A 4.D 5.不畏艰险深入采访,注重实地考察、采访的职业精神;敏锐的新闻嗅觉、深 刻的分析与研究能力、快速真实而生动的报道能力;不畏权势,坚持反映事实真 相的大无畏精神。 6.将蒋介石对待范长江有关“西安事变”真相报道的态度和毛泽东态度进行了 对比(2分)作用:突出和高度赞扬了范长江坚持反映事实的职业精神;突出了 范长江有关“西安事变”真相报道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7. AE 8.①向往真枪实弹的军旅生活;②对牧马工作感到沮丧;③善良勇敢;④能够 重新认识自我价值 9.(1)“为什么偏偏是我”体现了“我”被安排去牧马后的不满之情,“为什 么不能是我”体现了对自我能力的怀疑心态。(2)真实地体现了和平时期,普 通军人的心理一一对部队生活不理解、不愿到平凡的岗位上、对自我价值产生怀 疑,具有一定的代表性。(3)也启发读者思考对自我人生价值的认可的问题, 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主旨,具有普遍的思想意义。 10.D 11.A 【参考译文】 杨大眼是武都(今属甘肃)氐族人杨难当的孙子,从小有胆量气力,快跑像飞 般,但困为:是妾所生,不被他的同宗亲属关心,常常挨饿受冻。太和年闻,举 家迁居,在朝廷中任小吏。 后来北魏孝:汇帝元宏准备南侵,让尚书李冲负责选拔出征的军官,杨大眼前往 应诬。李冲没有答应他,杨大眼便说:“尚书大人您不了解我,请接受我给您献 手绝技。”便拿出一条三丈来长的绳子系在发髻上,然后用力奔跑,只见绳子 在脑后飘起,如射出的箭一般直,(奔跑速度快得能人)连奔马也追赶不上。旁 观者无不惊叹欢呼,李冲说:“千百年以来,还没有听到过有跑得如此之快的 人。”于是提拔杨大眼担任军主。 出任征虏将军。东荆州刺史,当时少数民族首领樊秀安等造反,朝廷下诏命杨大 限为别将,隶属都督李崇,讨伐平定叛乱。杨大眼的妻子潘氏,长予骑射,自己 到军营中探望杨大眼。不沦攻战还是游猎,大眼都让妻子身着戎装陪在左右,两 人有对一同冲杀在战场,有时并驾丽行在山林。回到军营,也同坐幕下,面对众 多军将僚佐,谈笑自若。杨大眼常指着她告诉别人:“这就是潘将军
根据以上材料,做出你的选择和权衡,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不要脱离材料内容 及含意的范围作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 作,不得抄袭。文章不少于 800 字。 参考答案 1.B 2.A 3.D 4.D 5.不畏艰险深入采访,注重实地考察、采访的职业精神;敏锐的新闻嗅觉、深 刻的分析与研究能力、快速真实而生动的报道能力;不畏权势,坚持反映事实真 相的大无畏精神。 6.将蒋介石对待范长江有关“西安事变”真相报道的态度和毛泽东态度进行了 对比(2 分)作用:突出和高度赞扬了范长江坚持反映事实的职业精神;突出了 范长江有关“西安事变”真相报道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7.A E 8.①向往真枪实弹的军旅生活;②对牧马工作感到沮丧;③善良勇敢;④能够 重新认识自我价值 9.(1)“为什么偏偏是我”体现了“我”被安排去牧马后的不满之情,“为什 么不能是我”体现了对自我能力的怀疑心态。(2)真实地体现了和平时期,普 通军人的心理——对部队生活不理解、不愿到平凡的岗位上、对自我价值产生怀 疑,具有一定的代表性。(3)也启发读者思考对自我人生价值的认可的问题, 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主旨,具有普遍的思想意义。 10.D 11.A 12.C 【参考译文】 杨大眼是武都(今属甘肃)氐族人杨难当的孙子,从小有胆量气力,快跑像飞一 般,但困为:是妾所生,不被他的同宗亲属关心,常常挨饿受冻。太和年闻,举 家迁居,在朝廷中任小吏。 后来北魏孝:汇帝元宏准备南侵,让尚书李冲负责选拔出征的军官,杨大眼前往 应诬。李冲没有答应他,杨大眼便说:“尚书大人您不了解我,请接受我给您献 一手绝技。”便拿出一条三丈来长的绳子系在发髻上,然后用力奔跑,只见绳子 在脑后飘起,如射出的箭一般直,(奔跑速度快得能人)连奔马也追赶不上。旁 观者无不惊叹欢呼,李冲说:“千百年以来,还没有听到过有跑得如此之快的 人。”于是提拔杨大眼担任军主。 出任征虏将军。东荆州刺史,当时少数民族首领樊秀安等造反,朝廷下诏命杨大 限为别将,隶属都督李崇,讨伐平定叛乱。杨大眼的妻子潘氏,长予骑射,自己 到军营中探望杨大眼。不沦攻战还是游猎,大眼都让妻子身着戎装陪在左右,两 人有对一同冲杀在战场,有时并驾丽行在山林。回到军营,也同坐幕下,面对众 多军将僚佐,谈笑自若。杨大眼常指着她告诉别人:“这就是潘将军
杨大眼擅长骑马,装束雄辣,穿甲折旋,为当时所称道。他安抚士兵,称为儿子, 看见士兵的创伤,(心痛得)为他们流泪。自己担任大将,常常身先士卒,冲杀 在战场,出生入死毫不迟疑,凡抵挡他锐气的人,没有不挫败的。南梁前后所派 攻魏的将领,军队尚未渡江,皆早已心怀畏惧。传说当时淮、泗、沔、荆之间有 啼哭的儿童,吓唬他说“杨大眼到了”,没有不立刻停止啼哭的。有个南朝人归 降北魏后见到他,对杨大眼说:“在南边的时候听到您的大名,以为真的‘眼如 旗鼓相望的当儿,我用力瞪眼,足能够吓得你目不敢视,何必大如车轮呢?”当 世时,人们都推崇他的勇猛果敢,都认为不亚于三国时的关羽和张飞。 再后来,杨大眼任荆州史,常常把蒿草捆绑成人的样子,给它穿上青布衣,作为 靶子用箭射。召集蛮人首领指草人给他们看,说:“你们如果做贼,我们按政令 就像这样杀你们。”恰此时,北淯郡有猛虎伤人,杨大眼与虎搏斗并捕获,砍下 虎头悬挂在人多的集市。从此,蛮人相互说:“杨公是个恶人,常把草人做成我 们的样子来射之,并且深山的老虎尚且不能幸免。”于是蛮人不敢再作劫掠、偷 盗的事情。杨大眼在任两年后去世。 杨大眼没上过学,常常令人给他读书,坐着认真听,全都能熟记在心。一旦发布 檄文、捷报类布告,都由杨大眼口授,可是竟然不认识太多的字 14.AD 15.从意象上看,颔联两句各选三种富有特色的景物组成画,描画故山风情,从 侧面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无尽思念(2分)从意境上看,用杨桃、大风、潮水 蒹葭、冷霜、飞雁等意象营造了一种凄清悠远的意境;(2分)语言上,这两句 运用白描的手法写景,朴素自然,更突出了对故乡景物的记忆之深。 17.C 18.D 20.①阅读分为记忆型阅读和批判型阅读②记住死板的书本知识③通过质疑找 到问题的根源 21.答案示例:示例一:拖延症是生命的窃贼,它会在不知不觉中,盗取你的热 情,偷走你的机会 示例二:被拖延症牵着鼻子走的人,做然和事情都如同行走在沙漠里明知道前面 是绿洲也会停步不前
杨大眼擅长骑马,装束雄辣,穿甲折旋,为当时所称道。他安抚士兵,称为儿子, 看见士兵的创伤,(心痛得)为他们流泪。自己担任大将,常常身先士卒,冲杀 在战场,出生入死毫不迟疑,凡抵挡他锐气的人,没有不挫败的。南梁前后所派 攻魏的将领,军队尚未渡江,皆早已心怀畏惧。传说当时淮、泗、沔、荆之间有 啼哭的儿童,吓唬他说“杨大眼到了”,没有不立刻停止啼哭的。有个南朝人归 降北魏后见到他,对杨大眼说:“在南边的时候听到您的大名,以为真的‘眼如 车轮’,等到亲眼看见,原来跟平常人没什么不同啊!”杨大眼说:“两军对阵、 旗鼓相望的当儿,我用力瞪眼,足能够吓得你目不敢视,何必大如车轮呢?”当 世时,人们都推崇他的勇猛果敢,都认为不亚于三国时的关羽和张飞。 再后来,杨大眼任荆州史,常常把蒿草捆绑成人的样子,给它穿上青布衣,作为 靶子用箭射。召集蛮人首领指草人给他们看,说:“你们如果做贼,我们按政令 就像这样杀你们。”恰此时,北淯郡有猛虎伤人,杨大眼与虎搏斗并捕获,砍下 虎头悬挂在人多的集市。从此,蛮人相互说:“杨公是个恶人,常把草人做成我 们的样子来射之,并且深山的老虎尚且不能幸免。”于是蛮人不敢再作劫掠、偷 盗的事情。杨大眼在任两年后去世。 杨大眼没上过学,常常令人给他读书,坐着认真听,全都能熟记在心。一旦发布 檄文、捷报类布告,都由杨大眼口授,可是竟然不认识太多的字。 14.A D 15.从意象上看,颔联两句各选三种富有特色的景物组成画,描画故山风情,从 侧面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无尽思念(2 分)从意境上看,用杨桃、大风、潮水、 蒹葭、冷霜、飞雁等意象营造了一种凄清悠远的意境;(2 分)语言上,这两句 运用白描的手法写景,朴素自然,更突出了对故乡景物的记忆之深。 17.C 18.D 19.A 20.①阅读分为记忆型阅读和批判型阅读 ②记住死板的书本知识 ③通过质疑找 到问题的根源 21.答案示例:示例一:拖延症是生命的窃贼,它会在不知不觉中,盗取你的热 情,偷走你的机会 示例二:被拖延症牵着鼻子走的人,做然和事情都如同行走在沙漠里明知道前面 是绿洲也会停步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