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 理解自然地理要素间物质与能量交换的关系及途径 2.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生产功能、平衡功能产生的原因和过程 3.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统一性 4.理解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改变 5.理解各类地理环境地域分异的含义、成因和分布 本讲重点: 1.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2.各类地理环境地域分异的含义、成因和分布 本讲难点:地理环境地域分异的含义、成因和分布 考点点拨: 第一课时 地理环境整体性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地貌(岩石)、大气、水、土壤、生物 文·士壤生物(植被 2.关系: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3.能量交换与物质运动 生物 大气 降水、风創 岩石 尘埃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壳物质循环等形式来进 行的,现将它们的概念、环节、意义等一并总结如下 水循环生物循环 地壳物质循环 概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从岩浆到各类岩石,再到新 念石圈、生物圈中通过各个环节连过程 岩浆的过程 续运动的过程 环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吸收作用、光合作用、冷却凝固、风化、侵蚀、搬 节下渗、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分解作用 运、沉积、固结成岩、变质、 重熔再生
第十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目标: 1. 理解自然地理要素间物质与能量交换的关系及途径 2.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生产功能、平衡功能产生的原因和过程 3.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统一性 4.理解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改变 5.理解各类地理环境地域分异的含义、成因和分布 本讲重点: 1.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2.各类地理环境地域分异的含义、成因和分布 本讲难点:地理环境地域分异的含义、成因和分布 考点点拨: 第一课时 一、地理环境整体性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地貌(岩石)、大气、水、土壤、生物。 2.关系: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3.能量交换与物质运动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壳物质循环等形式来进 行的,现将它们的概念、环节、意义等一并总结如下: 水循环 生物循环 地壳物质循环 概 念 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 石圈、生物圈中通过各个环节连 续运动的过程 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 过程 从岩浆到各类岩石,再到新 岩浆的过程 环 节 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 下渗、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吸收作用、光合作用、 分解作用 冷却凝固、风化、侵蚀、搬 运、沉积、固结成岩、变质、 重熔再生
顺大气水汽区 植物 浆岩 蒸降 动物 环发水 发水 图陆地 径流 海洋 微作物 「变质岩 能太阳能(蒸发、水汽输送)、重力太阳能作用 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重 量|能(降水、径流) 化学能分解 力能 热能 意①使水体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①促进自然界物质和①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 义的动态平衡:②缓解不同纬度热化学元素的迁移运②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 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③海陆间动、能量的流动和转各种自然景观:③实现了地 联系的主要纽带:④不断塑造地化:②联系自然地理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 表形态 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换和能量传输 4.生物与其生存环境构成了一个特殊的外部圈层一一生物圈(有机圈层)。生物圈占有水圈 的全部、大气圈的底部及岩石圈的上部。生物的出现,通过光合作用与生物循环,改造了 大圈层。生物(植被)的分布,受气候(光、热、水)条件影响很大。 [经典例题1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植物 水圈 岩石圈土壤中微生锪 因气圈 动物么 图10-1 (1)从物质交换的一般情况看,图中各代号表示的物质分别是:① ⑧ (2)⑥和⑦的交换是通过 作用进行的 【解析】这是一道考査地理环境各要素如大气、水、岩石、地貌、植物、微生物以及土壤间 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关系的题目,突出揭示了有机物质的合成与分解的生物循环过程。解 题必须紧紧把握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的条件、原料、能源以及产物和作 用,理解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作用、生物呼吸作用、微生物分解作用等生理过程中与岩石圈(包 括土壤)、大气圈、水圈所发生的物质交换关系 【答案】(1)①N、P、K等营养元素和水②植物残体和排泄物③动物残体④游离氧⑤ 水分⑥氧气(02)⑦二氧化碳(CO)⑧二氧化碳(CO2)⑨氧气(O2)⑩二氧化碳(CO)、重 碳酸盐、腐殖质等(2)光合 地理要素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物 质 循 环 简 图 能 量 太阳能(蒸发、水汽输送)、重力 能(降水、径流) 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重 力能 意 义 ①使水体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 的动态平衡;②缓解不同纬度热 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③海陆间 联系的主要纽带;④不断塑造地 表形态 ①促进自然界物质和 化 学 元素 的迁 移 运 动、能量的流动和转 化;②联系自然地理 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 机界 ①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 ②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 各种自然景观;③实现了地 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 换和能量传输 4.生物与其生存环境构成了一个特殊的外部圈层――生物圈(有机圈层)。生物圈占有水圈 的全部、大气圈的底部及岩石圈的上部。生物的出现,通过光合作用与生物循环,改造了三 大圈层。生物(植被)的分布,受气候(光、热、水)条件影响很大。 [经典例题 1]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图 10-1 (1)从物质交换的一般情况看,图中各代号表示的物质分别是:① ,② , ③ ,④ ,⑤ ,⑥ ,⑦ , ⑧ ,⑨ ,⑩ 。 (2)⑥和⑦的交换是通过 作用进行的。 【解析】这是一道考查地理环境各要素如大气、水、岩石、地貌、植物、微生物以及土壤间 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关系的题目,突出揭示了有机物质的合成与分解的生物循环过程。解 题必须紧紧把握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的条件、原料、能源以及产物和作 用,理解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作用、生物呼吸作用、微生物分解作用等生理过程中与岩石圈(包 括土壤)、大气圈、水圈所发生的物质交换关系。 【答案】(1)①N、P、K 等营养元素和水 ②植物残体和排泄物 ③动物残体 ④游离氧 ⑤ 水分 ⑥氧气(02) ⑦二氧化碳(CO2) ⑧二氧化碳(C02) ⑨氧气(02) ⑩二氧化碳(CO2)、重 碳酸盐、腐殖质等 (2)光合 5.地理要素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功能 生产功能 平衡功能 概念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 的能力 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性质丨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自然地理环境拥有各个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的功能 走,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 形成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二氧化碳的平衡:在海洋生物作用下,大气中的二 过程换,将生物、大气、水、土壤、氧化碳和海水中溶解的钙,加速形成碳酸钙沉淀 岩石等统一在一起,在一定的条「氧气的平衡: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生物呼吸作 件下,生产出有机物 用和燃烧消耗氧气 举例生态系统的生物生长发育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平衡、大气中氧气的平衡、一定 范围内各物种数量基本恒定 阳光 水汽 氧 雨 水汽 根系 土壤水 图102 [经典例题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这是一幅 (2)请完成该作用的化学方程式 (3)每合成1克ClHl20要消耗2821焦能量,所消耗的能量来源是 (4)该作用造成以下哪些结果?() A.将分散的无机物合成有机质 B.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并储存在有机体内 C.改变了物质存在的位置 D.联系了有机界与地理环境 (5)微生物对有机质具有 导致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称为 循环。 【解析】本题考査了对绿色植物及其作用的理解程度,因此充分理解光合作用的内涵、作用 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光照 【答案】(1)光合260+610叶绿体CB1+602(3)太阳辐射(/BC D(5)分解生物物质 6.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整体性表现1 自然地理环境 含义自然地理环境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 各个要素的演化。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 「意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保证了白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功能 生产功能 平衡功能 概念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 的能力 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 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性质 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 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 自然地理环境拥有各个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的功能 形成 过程 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 换,将生物、大气、水、土壤、 岩石等统一在一起,在一定的条 件下,生产出有机物 二氧化碳的平衡:在海洋生物作用下,大气中的二 氧化碳和海水中溶解的钙,加速形成碳酸钙沉淀 氧气的平衡: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生物呼吸作 用和燃烧消耗氧气 举例 生态系统的生物生长发育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平衡、大气中氧气的平衡、一定 范围内各物种数量基本恒定 [经典例题 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这是一幅 (2)请完成该作用的化学方程式 (3)每合成 1 克 C6H12O6 要消耗 2 821 焦能量,所消耗的能量来源是 (4)该作用造成以下哪些结果?( ) A.将分散的无机物合成有机质 B.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并储存在有机体内 C.改变了物质存在的位置 D.联系了有机界与地理环境 (5)微生物对有机质具有 ,导致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称为 循环。 【解析】本题考查了对绿色植物及其作用的理解程度,因此充分理解光合作用的内涵、作用 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答案】(1)光合 (2)6CO2+6H2O C6H12O6+6 O2 (3)太阳辐射 (4)ABC D (5)分解 生物物质 6.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整体性表现 1 自然地理环境 含义 自然地理环境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 各个要素的演化。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 意义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图 10-2
举例 气候的变化、地貌的变化、岩石的形成和风化、土壤的形成和退化、水土 流失等都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统一变化过程 (2)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破坏森林与植树种草所引发的不冋环境效应图解 水土流失严重水早灾害增多 调节小气候 壤侵蚀 湿度增大 滋伐森林一物种灭绝一生态坏境失调人工造林亠涵卷《展 保持水 尘暴盛行 吸烟滞尘 防风固沙 [经典例题3]下列关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理环境要素由大气、水、地形、植物和土壤等组成 B.地理环境各要素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总体特征相统 C.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会导致其他要素的改变 D.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形成了地域差异 【解析】所谓整体性,就是指地理环境各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地貌和土壤)的内在 联系。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陆地各要素并 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 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陆地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出某一要素的变化导致其他要 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在分析判断的过程中,从理解陆地环境的整体性概念入手。分 析地理要素的内在联系。这一内在联系有两种主要表现:一种是各圈层之间进行着元素迁移 和物质循环。另一种是各组成元素间所进行的能量交换。它们之间,这一要素影响其他要素, 这一部分的变化影响另外部分的变化。 【答案】B 第二课时 、地理环境差异性 1.自然环境五要素(气候、地形、土壤、植被(生物)、水文)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 个整体一一整体性(相对的)。其中,气候为主导性因素,植被最具代表性(指示作用), 土壤为中心环节;由于位置的不同,各地自然环境存在差异一一地域分异(绝对的) 2.地理环境差异性的空间尺度 规模(空间尺度) 分异规律 大全球性地域分异|温度带分异、海陆分异 小|区域性地域分异「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即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从沿海向内陆 的地域分异、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3.地域分异 ①结果:陆地不同地区,由于纬度和海陆位置不同,热量、水分组合不同,植被和土壤 类型发生变化,形成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陆地上不可能存在任何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 ②分异规律 分异规律 形成基础影响因素分布规律 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热量 太阳辐射纬线延伸,纬度更替。低、高纬度 (纬度地带性) 明显(东西延伸,南北更替)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水分 海陆位置|经线延伸,经度更替,中纬度明显
举例 气候的变化、地貌的变化、岩石的形成和风化、土壤的形成和退化、水土 流失等都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统一变化过程 (2)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经典例题 3]下列关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叙述正确的是 ( ) A.地理环境要素由大气、水、地形、植物和土壤等组成 B.地理环境各要素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总体特征相统一 C.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会导致其他要素的改变 D.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形成了地域差异 【解析】所谓整体性,就是指地理环境各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地貌和土壤)的内在 联系。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陆地各要素并 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 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陆地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出某一要素的变化导致其他要 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在分析判断的过程中,从理解陆地环境的整体性概念入手。分 析地理要素的内在联系。这一内在联系有两种主要表现:一种是各圈层之间进行着元素迁移 和物质循环。另一种是各组成元素间所进行的能量交换。它们之间,这一要素影响其他要素, 这一部分的变化影响另外部分的变化。 【答案】B 第二课时 二、地理环境差异性 1.自然环境五要素(气候、地形、土壤、植被(生物)、水文)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 一个整体――整体性(相对的)。其中,气候为主导性因素,植被最具代表性(指示作用), 土壤为中心环节;由于位置的不同,各地自然环境存在差异――地域分异(绝对的)。 2.地理环境差异性的空间尺度 规模(空间尺度) 分异规律 大 全球性地域分异 温度带分异、海陆分异 小 区域性地域分异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即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从沿海向内陆 的地域分异、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3.地域分异 ①结果:陆地不同地区,由于纬度和海陆位置不同,热量、水分组合不同,植被和土壤 类型发生变化,形成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陆地上不可能存在任何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 ②分异规律 分异规律 形成基础 影响因素 分布规律 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纬度地带性) 热量 太阳辐射 纬线延伸,纬度更替。低、高纬度 明显(东西延伸,南北更替)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水分 海陆位置 经线延伸,经度更替,中纬度明显
(经度地带性) (南北延伸,东西更替)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 水热状况|海拔高度|从山麓到山顶更替,高山、高原地 (垂直地带性) 区明显( 垂直自然带(高山植物区)的一般规律 ①相对高度愈大,纬度位置愈低的山地,自然带数量愈多 ②山麓的自然带与山地所在地的水平自然带(基带)一致,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更替与纬 度地带性相似 ③同一自然带阳坡的分布高度一般比阴坡高 ④积雪冰川带下限(即雪线)高度副热带地区最高,纬度高则雪线低;迎风坡低于背风坡 阴坡低于阳坡 山地垂直地带分布与向阳坡的关系,雪线高度与迎风坡降水: A、南半球中高纬地区B、北半球中高纬地区 C、雪线与降水 迎风坡 迎风坡 非地带性 分布规律 典型地区 影响因素 地带性自然带的缺失 南半球无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海陆分布 改变了地带性分布的自然带南美巴塔哥尼亚荒漠 地形起伏 地带性自然带空间分布范围 美洲西部各自然带沿海岸狭长延伸地形(科迪勒拉 受到约束 系) 水分条件的变化 荒漠中的绿洲(例:我国新疆天山、昂 自然地理现象的斑状分布仑山山麓地带分布的绿洲):四川盆 (天山、昆仑山 雪融水和地下 的紫色土 水)、岩性差异 大陆东西两侧自然带分布纬亚欧大陆亚寒带针叶林带,大陆西岸 洋流 度位置的差异 布纬度高,大陆东岸分布纬度低 4.自然带的特点 (注意与气候类型分布的异同,以气候类型定自然带) 陆地自然带 气候类型 典型植被典型动物典型土壤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猩猩,河马砖红壤 热带雨林带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雨林象,孔盒/砖红壤性 热带草原带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草原长颈鹿,羚 燥红土 热带季风气候(内陆) 袋鼠,单峰 热带荒漠带 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荒漠 荒漠土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亚热带常绿阿尔卑斯 地中海气候 褐土 硬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亚热带常绿 叶林|猴,灵红 温带落叶阔叶林耋 温带季风气候温带落叶置‖松鼠,黑熊[棕
(经度地带性) (南北延伸,东西更替)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 (垂直地带性) 水热状况 海拔高度 从山麓到山顶更替,高山、高原地 区明显(水平延伸,垂直更替) 垂直自然带(高山植物区)的一般规律: ①相对高度愈大,纬度位置愈低的山地,自然带数量愈多。 ②山麓的自然带与山地所在地的水平自然带(基带)一致,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更替与纬 度地带性相似。 ③同一自然带阳坡的分布高度一般比阴坡高 ④积雪冰川带下限(即雪线)高度副热带地区最高,纬度高则雪线低;迎风坡低于背风坡; 阴坡低于阳坡。 山地垂直地带分布与向阳坡的关系,雪线高度与迎风坡降水: A、南半球中高纬地区 B、北半球中高纬地区 C、雪线与降水 非地带性: 分布规律 典型地区 影响因素 地带性自然带的缺失 南半球无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海陆分布 改变了地带性分布的自然带 南美巴塔哥尼亚荒漠 地形起伏 地带性自然带空间分布范围 受到约束 美洲西部各自然带沿海岸狭长延伸 地形(科迪勒拉山 系) 自然地理现象的斑状分布 荒漠中的绿洲(例:我国新疆天山、昆 仑山山麓地带分布的绿洲);四川盆地 的紫色土 水分条件的变化 (天山、昆仑山冰 雪融水和地下 水)、岩性差异 大陆东西两侧自然带分布纬 度位置的差异 亚欧大陆亚寒带针叶林带,大陆西岸分 布纬度高,大陆东岸分布纬度低 洋流 4.自然带的特点 (注意与气候类型分布的异同,以气候类型定自然带) 陆地自然带 气候类型 典型植被 典型动物 典型土壤 热带雨林带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 猩猩,河马 砖红壤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雨林 象,孔雀 砖红壤性 红壤 热带草原带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内陆) 热带草原 长颈鹿,羚 羊 燥红土 热带荒漠带 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荒漠 袋鼠,单峰 驼 荒漠土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带 地中海气候 亚热带常绿 硬叶林 阿尔卑斯 山羊 褐土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带 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 气候 亚热带常绿 阔叶林 猕猴,灵猫 红壤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落叶阔 松鼠,黑熊 棕壤 S N 基带 N S 基带 迎风坡 迎风坡
温带海洋性气候 叶林和针阔 褐土 湿润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混交林 匚温带草原带半干學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草原黄羊、旱黑钙土 温带荒溟带 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荒这|双幢驼, 荒溴土 午沙 亚寒带针叶林带冷湿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亚寒带针吐 驼鹿,紫貂灰化土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苔原气候(极地气候) 驯鹿,北极 苔原带 苔原 冰沼土 狐 冰原带 冰原气候(极地气候)冰雪棵地北极。海未发育 (注意:下横线者为在中国境内有分布的自然带) [经典例题4在理论上,垂直自然带与相应水平自然带有图10-3所示对应关系。读图完成(1) (2)题。 计叶林带 1100 地混交林带 北 1800(ka 北纬42°某山地部分垂直自然带与水平自然带对应关系示 1n2 (1)据图计算,水平方向的针叶林带分布的纬度范围约为 A.62°N~68°N B.52°N~58°N C.50°N~54°N D.52°N~62°N (2)从赤道向较高纬度地区,针叶林带在山地分布的海拔高度 A.逐渐升高 B.保持不变 C.逐渐降低 D.变化无序 【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山地垂直自然带中的针叶林带与水平自然带对应的范围距 42N00-1800Km:在地表同一经线上纬度相差1°实际距离大约差111Km,计算可得水平方向 的针叶林带分布的纬度范围约为520-58N 2)从赤道向较高纬度地区随着纬度的增加,山麓地带的热量也逐渐递减,针叶林在山地分 布的海拔也会逐渐降低 【答案】(1)B(2)C 北极 [经典例题5]读模式图,回答: (1)填出图中数码所代表的陆地自然带的名称: ③ ①④⑦⑨ 北归 (2)反映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的陆地自然带在低纬度的色四妇些 排序是 (可填数码)在高纬度的排序是
温带海洋性气候 湿润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叶林和针阔 混交林 褐土 温带草原带 半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草原 黄羊、旱獭 黑钙土 温带荒漠带 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荒漠 双峰驼,子 午沙鼠 荒漠土 亚寒带针叶林带 冷湿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亚寒带针叶 林 驼鹿,紫貂 灰化土 苔原带 苔原气候(极地气候) 苔原 驯鹿,北极 狐 冰沼土 冰原带 冰原气候(极地气候) 冰雪裸地 北极熊,海 豹 未发育 (注意:下横线者为在中国境内有分布的自然带) [经典例题 4]在理论上,垂直自然带与相应水平自然带有图10-3所示对应关系。读图完成(1)~ (2)题。 (1)据图计算,水平方向的针叶林带分布的纬度范围约为 ( ) A. 62N ~ 68N B.52N ~ 58N C.50N ~ 54N D.52N ~ 62N (2)从赤道向较高纬度地区,针叶林带在山地分布的海拔高度 ( ) A.逐渐升高 B.保持不变 C.逐渐降低 D.变化无序 【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山地垂直自然带中的针叶林带与水平自然带对应的范围距 420 N1100—1800Km;在地表同一经线上纬度相差 1 0 实际距离大约差 111Km,计算可得水平方向 的针叶林带分布的纬度范围约为 520—580 N。 (2)从赤道向较高纬度地区随着纬度的增加,山麓地带的热量也逐渐递减,针叶林在山地分 布的海拔也会逐渐降低。 【答案】(1)B (2)C [经典例题 5]读模式图,回答: (1)填出图中数码所代表的陆地自然带的名称: ① , ② ,③ , ④ ,⑤ ,⑥ , ⑦ ,⑧ , ⑨ , ⑩ 。 (2)反映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的陆地自然带在低纬度的 排序是 (可填数码)在高纬度的排序是 图 10-3 北纬 42 某山地部分垂直自然带与水平自然带对应关系示 意图 图 10-4
(可填数码)。 (3)自然带⑧、⑨、⑩的分布属于 的地域分异,这 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 为基础的,由于受 影响的程度不同,从 所以自然景观呈现出 带的有规律的变化。在纬度地区表 现较为明显 (4)①自然带在大陆东部可以延伸到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原 因是 (5)③自然带在赤道以南呈南北狭长分布,是由于沿岸 的影响 【解析】变式图是“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图,较直观的反映了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是重点和难点知识。联系世界气候等知识,记住陆地自然带的名称、分 布,再结合变式图,分析成因、综合分布规律,形成较系统的知识结构 【答案】(1)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亚热带常绿 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2)①②③④⑤ (3)从沿海向内陆水分海洋水汽从沿海向内陆,干湿度差异很大森林草 原荒漠中 (4)大陆东部受暖流的影响,且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5)寒流 [能力训练 古代诗歌或名言中往往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地理知识。据此回答1~3题 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盛始开”,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 地形 土壤 D.水文 2.“牵一发而动全身”生动地阐述了自然环境中的哪种规律 A.整体性B.地域差异C.地带性D.非地带性 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诗句,反映了生态系统的 A.物质循环关系B.能量流动关系C.生态金字塔关系D.食物链关系 几千万年前,恐龙称霸全球,但不知什么原因,恐龙突然绝灭。一种学说认为,是小行星 撞击地球所致,另一种学说认为是地球的气候发生剧变。据此回答4~5题。 4.什么要素的变化使得恐龙生存的环境更加恶劣?最准确的说法是 A.气候变化 B.植物变化 C.水的变化 D.各自然要素都发生了变化 5.恐龙绝灭后,地球上其他动物得以生存和繁衍下来,这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什么功能在起作 用 A.光合作用B.生产功能C.分解功能D.平衡功能 读气候与植被的关系示意图,完成6~8题 亚寒带针叶林 气 温 降水 干
(可填数码)。 (3)自然带⑧、⑨、⑩的分布属于 的地域分异,这 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 为基础的,由于受 影响的程度不同,从 , 所以自然景观呈现出 带、 带、 带的有规律的变化。在 纬度地区表 现较为明显。 (4)①自然带在大陆东部可以延伸到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原 因是 。 (5)③自然带在赤道以南呈南北狭长分布,是由于沿岸 的影响。 【解析】变式图是“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图,较直观的反映了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是重点和难点知识。联系世界气候等知识,记住陆地自然带的名称、分 布,再结合变式图,分析成因、综合分布规律,形成较系统的知识结构。 【答案】(1)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苔原带 亚热带常绿 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草原带温带 荒漠带 (2)①②③④⑤ (3)从沿海向内陆 水分 海洋 水汽从沿海向内陆,干湿度差异很大 森林 草 原 荒漠 中 (4)大陆东部受暖流的影响,且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⑸寒流 [能力训练] 古代诗歌或名言中往往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地理知识。据此回答 1~3 题。 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盛始开”,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 A.气候 B.地形 C.土壤 D.水文 2.“牵一发而动全身”生动地阐述了自然环境中的哪种规律 ( ) A.整体性 B.地域差异 C.地带性 D.非地带性 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诗句,反映了生态系统的 ( ) A.物质循环关系 B.能量流动关系 C.生态金字塔关系 D.食物链关系 几千万年前,恐龙称霸全球,但不知什么原因,恐龙突然绝灭。一种学说认为,是小行星 撞击地球所致,另一种学说认为是地球的气候发生剧变。据此回答 4~5 题。 4.什么要素的变化使得恐龙生存的环境更加恶劣?最准确的说法是 ( ) A.气候变化 B.植物变化 C.水的变化 D.各自然要素都发生了变化 5.恐龙绝灭后,地球上其他动物得以生存和繁衍下来,这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什么功能在起作 用 ( ) A.光合作用 B.生产功能 C.分解功能 D.平衡功能 读气候与植被的关系示意图,完成 6~8 题
6.影响稀树草原的形成最主要是 A.深居内陆,难以受海洋影响B.受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影响 C.终年受高压带控制 D.受地形的影响 7.亚寒带针叶林带属于 A.纬度地带性 经度地带性C.垂直地带性D.非地带性 8.苔原与亚寒带针叶林划分界线是 A.最冷月0℃等温线 B.最热月10°C等温线 C.最冷月一10℃等温线 D.最热月0℃等温线 9.下列叙述中符合大陆自然带从沿海向内陆产生地域分异规律的是 A.非洲大陆自然带的分布 B.乘火车从广州到北京看到的沿途植被变化 C.沿陇海、兰新铁路线自然带的分布D.从地中海沿岸到波罗的海沿岸植被的变化 右图为某山地垂直自然带示意图,读图判断10~12题 10.图中①②③代表的自然带依次是 A.针叶林带、高山灌木林带、积雪冰川带 B.针叶林带、积雪冰川带、高山灌木林带 M常绿阔叶林 中针叶阔叶混交林带 C.高山灌木林带、针叶林带、积雪冰川带 D.积雪冰川带、高山灌木林带、针叶林带 高山草甸带 11该山南坡比北坡垂直自然带显著的主要原因是444g高寒荒漠带 南坡 A纬度低 B.相对高度大 ∞等高线 C.向阳坡 D.迎风坡 12.如果全球变暖,则该山上各自然带分布的高度将() A.升高 B.降低 C.不变 D.难以确定 13.材料分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公元3世纪以前,位于我国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的楼兰及其周围地区河湖众多,胡杨林 茂盛,土地肥美,楼兰成为丝稠之路上的重镇。但到了公元4世纪,楼兰的名字突然从中外 文献中销声匿迹了。如今人们看到距塔里木河尾闾不远处,楼兰古城的遗址默然静卧,残垣 断壁向人们诉说着昔日的辉煌和沧桑 据“汉书”记载,罗布泊“为西域巨泽,……东西二百余里,南北宽百余里,冬夏不盈 不缩”。后来,罗布泊北移,胡杨树枯死:同时人们为增加田地烧荒,砍伐林木,罗布泊不断 萎缩、干涸……接着,狂风肆虐,流动沙丘逼近。楼兰城水源枯竭,居民弃城而走,楼兰城 被沙丘掩埋。今天的罗布泊炎热、寒冷、干燥、风沙四起 (1)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地理要素一般有哪些? 等。在各地理要素中人类活动比较容易导致 (要素)发生变化。 2)在上述材料中,可以说明哪些自然地理环境的特性? (3)下图是“近百年来全球年平均气温的变化”.变化 楼兰的消失、罗布泊完全干涸,与全球气候的变0 化关系如何?人类在其中的作用是什么? 1850 1900 2000年 球气温变化曲线
6.影响稀树草原的形成最主要是 ( ) A.深居内陆,难以受海洋影响 B.受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影响 C.终年受高压带控制 D.受地形的影响 7.亚寒带针叶林带属于 ( ) A.纬度地带性 B.经度地带性 C.垂直地带性 D.非地带性 8.苔原与亚寒带针叶林划分界线是 ( ) A.最冷月 0℃等温线 B.最热月 10 0 C 等温线 C.最冷月—10℃等温线 D.最热月 0℃等温线 9.下列叙述中符合大陆自然带从沿海向内陆产生地域分异规律的是 ( ) A.非洲大陆自然带的分布 B.乘火车从广州到北京看到的沿途植被变化 C.沿陇海、兰新铁路线自然带的分布 D.从地中海沿岸到波罗的海沿岸植被的变化 右图为某山地垂直自然带示意图,读图判断 10~12 题。 10.图中①②③代表的自然带依次是 ( ) A.针叶林带、高山灌木林带、积雪冰川带 B.针叶林带、积雪冰川带、高山灌木林带 C.高山灌木林带、针叶林带、积雪冰川带 D.积雪冰川带、高山灌木林带、针叶林带 11.该山南坡比北坡垂直自然带显著的主要原因是 南坡 ( ) A.纬度低 B.相对高度大 C.向阳坡 D.迎风坡 12.如果全球变暖,则该山上各自然带分布的高度将( ) A.升高 B.降低 C.不变 D.难以确定 13.材料分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公元 3 世纪以前,位于我国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的楼兰及其周围地区河湖众多,胡杨林 茂盛,土地肥美,楼兰成为丝稠之路上的重镇。但到了公元 4 世纪,楼兰的名字突然从中外 文献中销声匿迹了。如今人们看到距塔里木河尾闾不远处,楼兰古城的遗址默然静卧,残垣 断壁向人们诉说着昔日的辉煌和沧桑。 据“汉书”记载,罗布泊“为西域巨泽,……东西二百余里,南北宽百余里,冬夏不盈 不缩”。后来,罗布泊北移,胡杨树枯死;同时人们为增加田地烧荒,砍伐林木,罗布泊不断 萎缩、干涸……接着,狂风肆虐,流动沙丘逼近。楼兰城水源枯竭,居民弃城而走,楼兰城 被沙丘掩埋。今天的罗布泊炎热、寒冷、干燥、风沙四起。 (1)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地理要素一般有哪些? 等。在各地理要素中人类活动比较容易导致 (要素)发生变化。 (2)在上述材料中,可以说明哪些自然地理环境的特性? 。 (3)下图是“近百年来全球年平均气温的变化” 楼兰的消失、罗布泊完全干涸,与全球气候的变 化关系如何?人类在其中的作用是什么?
14.读右图,回答: (1)图中英文字母代表的自然带: 带;B 带; 带;D (2)图中E带与B带相似,F带与C带相似 G带与D带一致。这种分布的主要特点 是 属于 地带性分布规律。 15.读下图“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问 题 (1)图中①自然带是 带 在50°N的高山上该自然带开始出现的高度@m) 6000 N■b 约为 米 4000 (2)图中③自然带 然带内的气候类型主要是 2000 ↓■■ (3)⑤自然带在全球最大的分布区 ■■ 是 北纬8PcpP4°00°20°4°60南纬 (4)从水平方向看,该图表现的是陆地自然带的 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分异规 律是以 为基础而形成的 参考答案 1.B2.A3.A4.D5.D6.B7.A8.B9.C10.A11.B12.A 13.(本题基本意思正确即可 (1)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 生物 2)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 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作为一个整体 存在的:各要素在特征上保持协调一致,并与总体特征相统一;另一一方面地理环境的整体 性还表现为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以至整体环境状态的变化,即具有“牵一发而动 全身”的效应。(它给人类的启示是:人类在改造某环境要素时,应注意对其他要素以至整个 环境所带来的可能影响。) (3)近百年来全球年平均气温升高,蒸发增强,使干旱地区更干旱,因此,楼兰的消失、罗 布泊完全干涸,与全球气候的变化是有一定的关联。说明自然环境总是在不断变化之中,全 球气候变化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影响起加剧作用。 14.(1)A热带雨林B热带草原C热带沙漠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2)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对称分布 纬度 15.(1)寒带苔原;3000米 (2)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 (3)亚马孙平原 (4)由赤道到两极;热量
14.读右图,回答: (1)图中英文字母代表的自然带: A 带;B 带; C 带;D 带; (2)图中 E 带与 B 带相似,F 带与 C 带相似, G 带与 D 带一致。这种分布的主要特点 是 ; 属于 地带性分布规律。 15.读下图“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问 题 (l)图中①自然带是 带, 在 50°N 的高山上该自然带开始出现的高度 约为 米。 (2)图中③自然带是 带,该自 然带内的气候类型主要是 。 ( 3 )⑤自然带在全球最大的分布区 是 。 (4)从水平方向看,该图表现的是陆地自然带的 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分异规 律是以 为基础而形成的。 参考答案 1.B 2.A 3.A 4.D 5.D 6.B 7.A 8.B 9.C 10.A 11.B 12.A 13.(本题基本意思正确即可) (1)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 生物 (2)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 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作为一个整体 存在的;各要素在特征上保持协调一致,并与总体特征相统一;另一一方面地理环境的整体 性还表现为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以至整体环境状态的变化,即具有“牵一发而动 全身”的效应。(它给人类的启示是:人类在改造某环境要素时,应注意对其他要素以至整个 环境所带来的可能影响。) (3)近百年来全球年平均气温升高,蒸发增强,使干旱地区更干旱,因此,楼兰的消失、罗 布泊完全干涸,与全球气候的变化是有一定的关联。说明自然环境总是在不断变化之中,全 球气候变化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影响起加剧作用。 14.(1)A 热带雨林 B 热带草原 C 热带沙漠 D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2)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对称分布 纬度 15.(1)寒带苔原;3000 米 (2)温带落叶阔叶林; 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 (3)亚马孙平原 (4)由赤道到两极;热量 A B E C D G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