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2008年秋学期普通高中高三质量调研试卷2001 语文 命题单位:无锡市教研中心制卷单位:无锡市教研中心 注意事项及说明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卷两部分,共16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2。选考历史的考 生,还要做加试题,共200分,考试时闻为180分钟。3。所有答案一律写在答卷上,试 题序号不要搞错。考试结束后,只交答卷 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屏风/屏声敛息肥胖/心宽体胖款识/博闻强识 B。爪子/张牙舞爪露骨/抛头露面暴露/一暴十寒 c.悄然/峭拔刚劲伉俪/引吭髙歌散佚/卷帙浩繁 D.提挈/锲而不舍股肱/觥筹交错桅杆/诡奇难测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3分) A。2008年中国南京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的开幕式11月3日在秦淮河上上演“夜泊 秦淮”的迎宾晚会,这真是别出心裁 B.近来,关于燃油税将实施的消息甚嚣尘上,其中涉及具体方案和时点的说法更是不 乏矛盾和疑点。 孙犁在“文革”后至1995年,生命进入晚途,写成的《耕堂劫后十种》是思想与艺术 上整体性的突破,是散文界的空谷足音。 D。读书也是这样,好的书是人参燕窝熊掌,人生若不大快人心,岂不自在世上潇洒走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我国自主研发的神州七号载人飞船不辱使命,标志着我国宇航员在太空行走的难题 已得到成功破解并逐步走向成熟
无锡市 2008 年秋学期普通高中高三质量调研试卷 2009.1 语 文 命题单位:无锡市教研中心 制卷单位:无锡市教研中心 注意事项及说明: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卷两部分,共 160 分,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2。选考历史的考 生,还要 做加试题,共 200 分,考试时闻为 180 分钟。3。所有答案一律写在答卷上,试 题序号不要搞错。考 试结束后,只交答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18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屏风/屏声敛息 肥胖/心宽体胖 款识/博闻强识 B。爪子/张牙舞爪 露骨/抛头露面 暴露/一暴十寒 c.悄然/峭拔刚劲 伉俪/引吭高歌 散佚/卷帙浩繁 D.提挈/锲而不舍 股肱/觥筹交错 桅杆/诡奇难测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3 分) A。2008 年中国南京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的开幕式 11 月 3 日在秦淮河上上演“夜泊 秦淮”的迎宾晚会,这真是别出心裁。 B.近来,关于燃油税将实施的消息甚嚣尘上,其中涉及具体方案和时点的说法更是不 乏矛盾和疑点。 c.孙犁在“文革”后至 1995 年,生命进入晚途,写成的《耕堂劫后十种》是思想与艺术 上整体性的突破,是散文界的空谷足音。 D。读书也是这样,好的书是人参燕窝熊掌,人生若不大快人心,岂不自在世上潇洒走 一回?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A.我国自主研发的神州七号载人飞船不辱使命,标志着我国宇航员在太空行走的难题 已得到成功破解并逐步走向成熟
B.药监总局公布制定三聚氰胺限量值,目的是便于各地部门在乳制品行业整顿中掌握 三聚氰胺含量的检测判定 C.记者报道了地方政府治理污水不力、影响群众生活质量的问题,当地官员进行干涉, 给报社领导施加压力,其根本原因是滥用公权在作怪。 D。近日沈阳某中学将“向学生回敬鞠躬问好”写进了修订后的《教师守则》中,师生见 面时互相尊重鞠躬问好使整个校园气氛更为和谐 4.下面是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关于教育问题说的一段话,请提取主要信息,用 句话来概括。(不超过18个字)3分) 杨福家说:“什么叫学问,就是学习怎么问问题,而不是学习答问题,如果一个学生能 够懂得去问问题,懂得怎样去掌握知识,就等于给了他一把钥匙,就能去打开各式各样的大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 5.2008年北京残奥会正值中国的中秋佳节。盛会逢佳节,举世同庆。请以中秋节为话题, 仿照例句再写一句内容相关、形式相似的句子。 例句:残奥会一届一届地传递,传递的是超越,传递的是融合,传递的是举世的梦想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徐孺子祠堂记》(节选) 曾巩 汉元兴以后,政出宦者,小人挟其威福,相煽为恶,中材顾望,不知所为。汉既失其操 柄,纪纲大坏。然在位公卿大夫,多豪杰特起之士,相与发愤同心,直道正言,分别是非白 黑,不少屈其意,至于不容,而织罗钩党之狱起,其执弥坚,而其行弥励,志虽不就而忠有 余。当是之时,天下闻其风、慕其义者,人人感慨奋激,至于解印绶,弃家族,骨肉相勉 趋死而不避。百余年间,擅强大:觊非望查相属,皆逡巡而不敢发。汉能以亡为存,盖其力 孺子于时,豫章太守陈蕃、太尉黄琼辟皆不就,举有道,拜太原太守,安车备礼,召皆 不至。盖忘己以为人,与独善于隐约,其操虽殊,其志于仁一也。在位士大夫,抗其节于乱 世,不以死生动其心,异于怀禄之臣远矣,然而不屑去者,义在于济物故也。孺子尝谓郭林 宗日:“大木将颠,非一绳所雏,何为栖栖不皇宁处?”此其意亦非自足于丘壑,遗世而不顾
B.药监总局公布制定三聚氰胺限量值,目的是便于各地部门在乳制品行业整顿中掌握 三聚氰胺含量的检测判定。 C.记者报道了地方政府治理污水不力、影响群众生活质量的问题,当地官员进行干涉, 给报社领导施加压力,其根本原因是滥用公权在作怪。 D。近日沈阳某中学将“向学生回敬鞠躬问好”写进了修订后的《教师守则》中,师生见 面时互相尊重鞠躬问好使整个校园气氛更为和谐。 4.下面是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关于教育问题说的一段话,请提取主要信息,用一 句话来概括。(不超过 18 个字)(3 分) 杨福家说:“什么叫学问,就是学习怎么问问题,而不是学习答问题,如果一个学生能 够懂得去问问题,懂得怎样去掌握知识,就等于给了他一把钥匙,就能去打开各式各样的大 门。”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008 年北京残奥会正值中国的中秋佳节。盛会逢佳节,举世同庆。请以中秋节为话题, 仿照例句再写一句内容相关、形式相似的句子。 例句:残奥会一届一届地传递,传递的是超越,传递的是融合,传递的是举世的梦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9 题。 《徐孺子祠堂记》(节选) 曾巩 汉元兴以后,政出宦者,小人挟其威福,相煽为恶,中材顾望,不知所为。汉既失其操 柄,纪纲大坏。然在位公卿大夫,多豪杰特起之士,相与发愤同心,直道正言,分别是非白 黑,不少屈其意,至于不容,而织罗钩党之狱起,其执弥坚,而其行弥励,志虽不就而忠有 余。当是之时,天下闻其风、慕其义者,人人感慨奋激,至于解印绶,弃家族,骨肉相勉, 趋死而不避。百余年间,擅强大:觊非望查相属,皆逡巡而不敢发。汉能以亡为存,盖其力 也。 孺子于时,豫章太守陈蕃、太尉黄琼辟皆不就,举有道,拜太原太守,安车备礼,召皆 不至。盖忘己以为人,与独善于隐约,其操虽殊,其志于仁一也。在位士大夫,抗其节于乱 世,不以死生动其心,异于怀禄之臣远矣,然而不屑去者,义在于济物故也。孺子尝谓郭林 宗日:“大木将颠,非一绳所雏,何为栖栖不皇宁处?”此其意亦非自足于丘壑,遗世而不顾
者也。《易》于君子小人消长进退,择所宜处,未尝不惟其时则见,其不可而止,此孺子之 所以未能以此而易彼也 孺子,豫章南昌人。按图记:“章水北径南昌城,西历白社,其西有孺子墓;又北历南 塘,其东为东湖,湖南小洲上有孺子宅,号孺子台。吴嘉禾中,太守徐熙于孺子墓隧种松, 太守谢景于墓侧立碑。晋永安中,太守夏侯嵩于碑旁立思贤亭,世世修治。至拓跋魏时,谓 之聘君亭。”今亭尚存,而湖南小洲,世不知其尝为孺子宅,又尝为台也。予为太守之明年, 始即其处,结茅为堂,图孺子像,塑以中牢,率州之宾拜焉。汉至今且千岁,富贵堙灭者不 可称数。孺子不出闾巷,独称思至今。孺子墓失其地,而台幸可考而知。祠之,所以示邦人 以尚德,故并采其出处之意为记焉。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不少屈其意少:稍微 B.抗其节于乱世抗:保持、坚持 c.其操虽殊,其志于仁一也操:节操 D.故并采其出处之意为记焉出处:出仕和隐居 7.下列句子中,全都表明曾巩对徐孺子理解、肯定的一项是(3分) ①安车备礼,召皆不至②异于怀禄之臣远矣 ③此孺子之所以未能以此而易彼也④义在于济物故也 ⑤君子小人消长进退,未尝不惟其则见,其不可而止 ⑥孺子不出闻巷,独称思至今 A.①②③B.①④⑤c.②④⑥D.③⑤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元兴以后,宦官把持朝政,奸臣与他们互相勾结,制造冤狱,疯狂迫害正直的大臣。 B.朝廷的公卿大夫伸张正义,坚贞不屈,压迫愈深,反抗愈烈,汉朝因为这些股肱之臣 得以再支撑了一百多年 C。乱世中,徐孺子独善其身,还保持高尚的气节,忘己为人,济世救人,得到后人敬仰。 D。曾巩做了太守后,经过一番考证,在孺子宅的旧址修筑了徐孺子祠堂,目的是为了教 化州民
者也。《易》于君子小人消长进退,择所宜处,未尝不惟其时则见,其不可而止,此孺子之 所以未能以此而易彼也。 孺子,豫章南昌人。按图记:“章水北径南昌城,西历白社,其西有孺子墓;又北历南 塘,其东为东湖,湖南小洲上有孺子宅,号孺子台。吴嘉禾中,太守徐熙于孺子墓隧种松, 太守谢景于墓侧立碑。晋永安中,太守夏侯嵩于碑旁立思贤亭,世世修治。至拓跋魏时,谓 之聘君亭。”今亭尚存,而湖南小洲,世不知其尝为孺子宅,又尝为台也。予为太守之明年, 始即其处,结茅为堂,图孺子像,塑以中牢,率州之宾拜焉。汉至今且千岁,富贵堙灭者不 可称数。孺子不出闾巷,独称思至今。孺子墓失其地,而台幸可考而知。祠之,所以示邦人 以尚德,故并采其出处之意为记焉。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不少屈其意 少:稍微 B.抗其节于乱世 抗:保持、坚持 c.其操虽殊,其志于仁一也 操:节操 D.故并采其出处之意为记焉 出处:出仕和隐居 7.下列句子中,全都表明曾巩对徐孺子理解、肯定的一项是(3 分) ①安车备礼,召皆不至 ②异于怀禄之臣远矣 ③此孺子之所以未能以此而易彼也 ④义在于济物故也 ⑤君子小人消长进退,未尝不惟其则见,其不可而止 ⑥孺子不出闻巷,独称思至今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汉元兴以后,宦官把持朝政,奸臣与他们互相勾结,制造冤狱,疯狂迫害正直的大臣。 B.朝廷的公卿大夫伸张正义,坚贞不屈,压迫愈深,反抗愈烈,汉朝因为这些股肱之臣 得以再支撑了一百多年。 C。乱世中,徐孺子独善其身,还保持高尚的气节,忘己为人,济世救人,得到后人敬仰。 D。曾巩做了太守后,经过一番考证,在孺子宅的旧址修筑了徐孺子祠堂,目的是为了教 化州民
9.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百余年间,擅强大,觊非望者相属,皆逡巡而不敢发。(3分) (2)此其意非自足于丘壑,遗世而不顾者也。(3分) (3)图孺子像,祠以中牢,率州之宾属拜焉。(3分 、古诗鉴赏(8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玉楼春 欧阳修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夜深风竹 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1)这首词通过哪些细节来表现主人公的离别之恨?请作简要分析。(4分) (2)“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两句极富神韵,请结合全词主旨作赏析。(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范仲淹《岳阳楼记》) (2)戍卒叫,函谷举 ,可怜焦土。(杜牧《阿房宫赋》) ,惟有饮者留其名。(李白《将进酒》)
9.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 分) (1)百余年间,擅强大,觊非望者相属,皆逡巡而不敢发。(3 分) (2)此其意非自足于丘壑,遗世而不顾者也。(3 分) (3)图孺子像,祠以中牢,率州之宾属拜焉。(3 分) 三、古诗鉴赏(8 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玉楼春 欧阳修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夜深风竹 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1)这首词通过哪些细节来表现主人公的离别之恨?请作简要分析。(4 分) (2)“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两句极富神韵,请结合全词主旨作赏析。(4 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 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___________。(范仲淹《岳阳楼记》) (2)戍卒叫,函谷举,___________,可怜焦土。(杜牧《阿房宫赋》) (3) ___________,惟有饮者留其名。(李白《将进酒》)
,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5)泪眼问花花不语。_ 。(欧阳修《蝶恋花》 (6)想当年,金戈铁马,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7)温家宝总理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说:“在我当选以后,我心里总默念着林则徐的两句 诗 表明总理为了国家和人民,不计较个人得失,不畏惧任 何艰难险阻的崇高品格。 五、现代文阅读必考题: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像秋冬的黄叶一样飘零 凌鹰 ①我这里要说的是我对一种文字的理解。这种文字就像潇水上的一只只水鸟,她最早只 是在潇水上空零零散散地飞翔,将一片片纯净的羽毛飘落到潇水河畔和潇水那些深深浅浅的 漩涡里。应该说,在潇水放排撑船的水手中,是有一些人见识过这种文字水鸟的。更准确 点说,那些孤独而浪漫的水手最初是先看见那些放飞文字的女子然后才开始关注那些在潇水 的水雾云烟间飞来飞去的文字的。这种文字现在已经被认定是世界瑰宝。尽管那些最早在潇 水见识过那种文字水鸟的水手们绝大部分已经化作了岁月的流水,而这种叫做女书的文字却 依然在潇水河畔一个叫普美村的村庄内外长一声短一声地呜咽孤鸣 ②无论在普美村亲眼看见那些女书,还是在一些有关女书的资料和书籍上见到这些文 字,我都觉得这整体字形往一边倾斜的文字就是一只只正在酣睡的水鸟。这就让我惊然想到, 这些文字的水鸟一定非常的疲惫非常的孤清了。因为她们在这漫长的时光里,一直就在孤独 无助地飞翔,她们很想飞岀普美村飞岀潇水,很想飞到她们应该抵达的一种境地。可是,她 们毕竟是女性化的,过于轻灵过于妩媚,过于阴柔过于婉约。她们的每一笔每一画,都是用 女人的一腔百折柔肠写就的,都是用女人的一缕缕情丝织就的,都是用女人的泪光和叹息凝 结起来的。这样的文字,只有女人才能透彻地解读! ③所以,我们现在来破译那些幸存的女书,已然再也看不到那些沾在女书上的泪水和叹 息了,看不到女书里的那种水灵和鲜活了。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串奄奄一息、疲惫不堪、伤 痕累累的文字!这些文字以水鸟求生的方式在潇水的上空历经了一个个风霜雪雨的日子,才 坚韧地活到了今天。 ④当然,一部分女书还是无奈地死去了,在没有人给她们哪怕一点点养分的情况下,她 们只能像极度饥饿极度寒冷的水鸟一样一只只地饿死在潇水的某些角落,化作我们此刻的遗 憾和追问!今天,遗留下来的女书文字,竟然不足三千。这些遗落和消亡的文字,只能成为 我们无边的怀想
(4) ___________,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5)泪眼问花花不语。___________。(欧阳修《蝶恋花》) (6)想当年,金戈铁马,___________。(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7)温家宝总理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说:“在我当选以后,我心里总默念着林则徐的两句 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总理为了国家和人民,不计较个人得失,不畏惧任 何艰难险阻的崇高品格。 五、现代文阅读必考题:文学类文本(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5 题。 像秋冬的黄叶一样飘零 凌鹰 ①我这里要说的是我对一种文字的理解。这种文字就像潇水上的一只只水鸟,她最早只 是在潇水上空零零散散地飞翔,将一片片纯净的羽毛飘落到潇水河畔和潇水那些深深浅浅的 漩涡里。应该说,在潇水放排撑船的水手中,是有一些人见识过这种文字水鸟的。更准确一 点说,那些孤独而浪漫的水手最初是先看见那些放飞文字的女子然后才开始关注那些在潇水 的水雾云烟间飞来飞去的文字的。这种文字现在已经被认定是世界瑰宝。尽管那些最早在潇 水见识过那种文字水鸟的水手们绝大部分已经化作了岁月的流水,而这种叫做女书的文字却 依然在潇水河畔一个叫普美村的村庄内外长一声短一声地呜咽孤鸣。 ②无论在普美村亲眼看见那些女书,还是在一些有关女书的资料和书籍上见到这些文 字,我都觉得这整体字形往一边倾斜的文字就是一只只正在酣睡的水鸟。这就让我惊然想到, 这些文字的水鸟一定非常的疲惫非常的孤清了。因为她们在这漫长的时光里,一直就在孤独 无助地飞翔,她们很想飞出普美村飞出潇水,很想飞到她们应该抵达的一种境地。可是,她 们毕竟是女性化的,过于轻灵过于妩媚,过于阴柔过于婉约。她们的每一笔每一画,都是用 女人的一腔百折柔肠写就的,都是用女人的一缕缕情丝织就的,都是用女人的泪光和叹息凝 结起来的。这样的文字,只有女人才能透彻地解读! ③所以,我们现在来破译那些幸存的女书,已然再也看不到那些沾在女书上的泪水和叹 息了,看不到女书里的那种水灵和鲜活了。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串奄奄一息、疲惫不堪、伤 痕累累的文字!这些文字以水鸟求生的方式在潇水的上空历经了一个个风霜雪雨的日子,才 坚韧地活到了今天。 ④当然,一部分女书还是无奈地死去了,在没有人给她们哪怕一点点养分的情况下,她 们只能像极度饥饿极度寒冷的水鸟一样一只只地饿死在潇水的某些角落,化作我们此刻的遗 憾和追问!今天,遗留下来的女书文字,竟然不足三千。这些遗落和消亡的文字,只能成为 我们无边的怀想
⑤我经常臆想一群身穿蓝色印花衣裳的女子结伴走向一条河的码头。她们手挎竹篮,用 种类似于鸟叫一样的语言相互对话 ⑥这是一群浣纱的女子。她们将纱浣得雪白,也将心事浣得雪亮 ⑦精于“女红”是这个地方的女子必修的课题。女书也就在这样一种针线交织的手工劳作 中潜滋暗长着。用女书对话,用女声唱歌便成了一些女性浣纱织布、做鞋绣花时最生动和最 凄绝的声音与歌谣 ⑧于是,更多的时候,在普美村附近,随时都会有一阵阵织布声像潇水的轻波浅浪和都庞岭 的山风一样,犹轻犹重、犹长犹短地在时空的缝隙里低吟浅唱。这幽远的织布声与织布女子 用女书的对话抑或女书的歌吟,一直响彻到今天和以后的岁月,它令我们所有热爱语言的人 们不得不沉默。我们只有在沉默中倾听,才能感知到这个不大的、甚至是非常弱小的女性世 界的存在,才能感知到这个弱小的语言王国无可穷尽的甜润与苦涩 ⑨可是,除了这些村庄里的女子对这种旷世语言的无助的挽留和呵护,几乎再也没有人认真 地用心去倾听过。于是,她们只有把这种语言和文字带走。 ⑩当我们今天得知,那个地方凡是懂得女书的女人在她们临死前总要嘱咐自己的后代、 亲友将记载她们一生的所有女书都要焚化或放进她们在另一个世界居住的“老屋”里时,我们 可能会想到这是一种祭奠。不可否认,这的确是她们的一种初衷。但我却依然固执地认为 这更隐含了她们对这个世界唯一的一次反叛与忧怨,这更是她们对女书的另一种呵护与热 爱。她们不愿让这些与她们的终生息息相关的女书在人间像秋冬的黄叶一样一片一片地飘 零,她们宁愿带到身边,在世界的另一头再选择一个浣纱的码头,静心地回味和阅读。 12.结合文本内容,概括说明第②段“她们很想飞出普美村飞出潇水,很想飞到她们应该抵 达的一种境地”句子中的“境地”的具体内涵。(4分) 13.文章指出遗留至今的女书文字已不足三千,大部分都己遗落或消失。请结合全文内容, 概括说明“女书”难以流传的原因。(6分) 14.联系全文内容,概括分析作者以“像秋冬的黄叶一样飘零”为题的用意。(4分) 15.第⑧段中,作者既说¨这个语言王国是弱小的”,但又说它有“元可穷尽的甜润与苦涩”,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答
⑤我经常臆想一群身穿蓝色印花衣裳的女子结伴走向一条河的码头。她们手挎竹篮,用 一种类似于鸟叫一样的语言相互对话。 ⑥这是一群浣纱的女子。她们将纱浣得雪白,也将心事浣得雪亮。 ⑦精于“女红”是这个地方的女子必修的课题。女书也就在这样一种针线交织的手工劳作 中潜滋暗长着。用女书对话,用女声唱歌便成了一些女性浣纱织布、做鞋绣花时最生动和最 凄绝的声音与歌谣。 ⑧于是,更多的时候,在普美村附近,随时都会有一阵阵织布声像潇水的轻波浅浪和都庞岭 的山风一样,犹轻犹重、犹长犹短地在时空的缝隙里低吟浅唱。这幽远的织布声与织布女子 用女书的对话抑或女书的歌吟,一直响彻到今天和以后的岁月,它令我们所有热爱语言的人 们不得不沉默。我们只有在沉默中倾听,才能感知到这个不大的、甚至是非常弱小的女性世 界的存在,才能感知到这个弱小的语言王国无可穷尽的甜润与苦涩。 ⑨可是,除了这些村庄里的女子对这种旷世语言的无助的挽留和呵护,几乎再也没有人认真 地用心去倾听过。于是,她们只有把这种语言和文字带走。 ⑩当我们今天得知,那个地方凡是懂得女书的女人在她们临死前总要嘱咐自己的后代、 亲友将记载她们一生的所有女书都要焚化或放进她们在另一个世界居住的“老屋”里时,我们 可能会想到这是一种祭奠。不可否认,这的确是她们的一种初衷。但我却依然固执地认为, 这更隐含了她们对这个世界唯一的一次反叛与忧怨,这更是她们对女书的另一种呵护与热 爱。她们不愿让这些与她们的终生息息相关的女书在人间像秋冬的黄叶一样一片一片地飘 零,她们宁愿带到身边,在世界的另一头再选择一个浣纱的码头,静心地回味和阅读。 12.结合文本内容,概括说明第②段“她们很想飞出普美村飞出潇水,很想飞到她们应该抵 达的一种境地”句子中的“境地”的具体内涵。(4 分) 13.文章指出遗留至今的女书文字已不足三千,大部分都已遗落或消失。请结合全文内容, 概括说明“女书”难以流传的原因。(6 分) 14.联系全文内容,概括分析作者以“像秋冬的黄叶一样飘零”为题的用意。(4 分) 15.第⑧段中,作者既说“这个语言王国是弱小的”,但又说它有“元可穷尽的甜润与苦涩”,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 分) 答:
六、现代文阅读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并打上“、”,不得再选做 另一类内的小题。《18分) 甲、论述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科学给人以知识,哲学给人以智慧。所谓哲学是“智慧”之学,即是问题之学: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人的智慧最集中最主要的体现。苏格拉底之所以成为 西方哲学智慧之星,并不是因为他创造了什么了不起的哲学体系或哲学理论,而是由于他开 辟了哲学的新天地,开创了哲学以问题为中心的对话时代。从问题中引导人们去思考,启发 人们开动脑筋、寻求答案:从问题中开发人的聪明才智,探索社会问题与人性的奥秘。故苏 格拉底式问题的对话,一直为后人所传颂与赞赏。 智慧首先表现为人的一种创新能力。无论是科学创新,还是制度创新:无论是理性思维 形式,还是直观领悟形式,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有了问题,人们去思考、探索,才会有破旧 立新之举。当人类有了自我意识,面对客观世界,很自然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宇宙万物从何 而来?为什么会形成五彩缤纷的世界?万物消灭后又归于何处?这些问题开启了人类哲学思 维。先是产生了各种神话,后来在神话基础上产生各种宇宙“本原”说,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称 的自然哲学的起源。尽管自然哲学家对宇宙本原的说法不同,甚至形成相互对立的理论,但 都是人类意识发展史上一次质的飞跃。随着人类认识的发展与深化,关于人的主体与世界的 客体关系问题突出显示出来:主体与客体何者是第一性?人的主体能否认识客体?如此等等。 对此,哲学家不同的回答,形成各种哲学理论与哲学学派。 其次,智慧表现为人能够筹划与建构未来的崇高理想。我们常说有智慧的人站得高、望 得远,他不同于庸人、常人,这是因为他具有预见与筹划未来理想的聪明才智。德国著名哲 学家恩斯特。卡西尔曾经指出,人与动物虽然都是生活在同一个物质世界之中,但人的生活 世界完全不同于动物的自然世界,因为人的生活根本特征在于:他总是生活在“理想”的世界 总是向着“可能性”行进。 这里我们需要指出,问题的哲学中的“问题”,一定要同我们日常说的问题、具体科学中 的问题区别开来。当然作为问题,无论是属于哪一类问题,都是人们才智的一种表现,都是 开启人的理性思维的一种方式。但通常所说的问题,具体科学(主要是自然科学)的问题,主 要是指事实的问题,经验对象的问题,即形而下的问题:而作为哲学的问题却是超越具体事 实,超越经验对象,即形而上的问题。因此哲学的问题比具体科学的问题,显得更为抽象和 富有思辨性。我们可以把具体科学的问题,称之为知识的问题。但又应该看到,提出或发现 哲学的问题,不能光靠知识,更不能说一个人知识越多,发现哲学问题就越多、越深刻。这 是因为作为哲学的问题,既要面对现实,又要超越现实;既要靠理论理性思维,又要靠知觉 领悟。按冯友兰先生的话来说,哲学既要“出世”,又要“入世”;哲学的方法既要用正方法, 又要用负方法。这就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可说与不可说的结合。 16.下列对“哲学是智慧之学,即是问题之学”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哲学是问题之学,从问题中引导人们去思考,从问题中开发人们的聪明才智
六、现代文阅读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并打上“、/”,不得再选做 另一类内的小题。《18 分) 甲、论述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9 题。 科学给人以知识,哲学给人以智慧。所谓哲学是“智慧”之学,即是问题之学: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人的智慧最集中最主要的体现。苏格拉底之所以成为 西方哲学智慧之星,并不是因为他创造了什么了不起的哲学体系或哲学理论,而是由于他开 辟了哲学的新天地,开创了哲学以问题为中心的对话时代。从问题中引导人们去思考,启发 人们开动脑筋、寻求答案;从问题中开发人的聪明才智,探索社会问题与人性的奥秘。故苏 格拉底式问题的对话,一直为后人所传颂与赞赏。 智慧首先表现为人的一种创新能力。无论是科学创新,还是制度创新;无论是理性思维 形式,还是直观领悟形式,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有了问题,人们去思考、探索,才会有破旧 立新之举。当人类有了自我意识,面对客观世界,很自然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宇宙万物从何 而来?为什么会形成五彩缤纷的世界?万物消灭后又归于何处?这些问题开启了人类哲学思 维。先是产生了各种神话,后来在神话基础上产生各种宇宙“本原”说,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称 的自然哲学的起源。尽管自然哲学家对宇宙本原的说法不同,甚至形成相互对立的理论,但 都是人类意识发展史上一次质的飞跃。随着人类认识的发展与深化,关于人的主体与世界的 客体关系问题突出显示出来:主体与客体何者是第一性?人的主体能否认识客体?如此等等。 对此,哲学家不同的回答,形成各种哲学理论与哲学学派。 其次,智慧表现为人能够筹划与建构未来的崇高理想。我们常说有智慧的人站得高、望 得远,他不同于庸人、常人,这是因为他具有预见与筹划未来理想的聪明才智。德国著名哲 学家恩斯特。卡西尔曾经指出,人与动物虽然都是生活在同一个物质世界之中,但人的生活 世界完全不同于动物的自然世界,因为人的生活根本特征在于:他总是生活在“理想”的世界, 总是向着“可能性”行进。 这里我们需要指出,问题的哲学中的“问题”,一定要同我们日常说的问题、具体科学中 的问题区别开来。当然作为问题,无论是属于哪一类问题,都是人们才智的一种表现,都是 开启人的理性思维的一种方式。但通常所说的问题,具体科学(主要是自然科学)的问题,主 要是指事实的问题,经验对象的问题,即形而下的问题;而作为哲学的问题却是超越具体事 实,超越经验对象,即形而上的问题。因此哲学的问题比具体科学的问题,显得更为抽象和 富有思辨性。我们可以把具体科学的问题,称之为知识的问题。但又应该看到,提出或发现 哲学的问题,不能光靠知识,更不能说一个人知识越多,发现哲学问题就越多、越深刻。这 是因为作为哲学的问题,既要面对现实,又要超越现实;既要靠理论理性思维,又要靠知觉 领悟。按冯友兰先生的话来说,哲学既要“出世”,又要“入世”;哲学的方法既要用正方法, 又要用负方法。这就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可说与不可说的结合。 16.下列对“哲学是智慧之学,即是问题之学”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 分) A.哲学是问题之学,从问题中引导人们去思考,从问题中开发人们的聪明才智
B.智慧首先表现为人的一种创新能力,而创新则是从问题开始的 C.自然哲学起源于神话与问题,社会哲学起源于知觉领悟。 D.哲学的问题比一般的问题更为抽象和富有思辨性,即更显智慧。 17.下列对“各种哲学理论与哲学学派”形成的原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哲学家对于宇宙本原的不同说法及对于人的主体与世界的客体关系的不同回答 B.由于一系列的问题引发了人们的不同思考与探索,人类有了破旧立新之举。 C。因为智慧首先表现为从问题开始的一种创新能力以及对这些问题所作的不同探索 D.因为哲学家对宇宙本原的不同说法产生了相互对立的理论和各种哲学学派 18.本文认为,“问题的哲学”中的“问题”与“具体科学”中的“问题”有何区别?作者将两者进行 比较意在说明什么?作者引冯友兰的话有何作用26分) 19.本文所说的哲学的“浪漫主义”指的是什么?哲学为什么会具有这种特征?作者提出哲学是 智慧之学”的依据是什么?6分) 乙、实用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一19题。 楚辞专家姜亮夫 1902年,姜亮夫出生于云南昭通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父辈兄弟四人一榜中了三个举 人,这些长辈都是他继承传统文化最早的启蒙老师。 1920年,他19岁,带着对封建大家庭的叛逆,出滇北,过宜宾,走进了中国儒学极盛 的蜀中,拜名儒为师。1925年,他以优异成绩考进清华国学硏究院。清华园浓郁的学术氛 围,优雅的学习环境,使他觉得走进了一个无法以语言形容的高大而神圣的学术殿堂,师从 王国维、梁启超等大师,读书更精勤了,学业更精进了。大师的风范,人品、学识的拓展 视野的极大开阔,为他一生为人道德、学术建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王国维先生的具体指 导下,他完成了研究生毕业论文《诗骚联绵字考》,第一次展示了他在传统学识,尤其是语 言、文学、历史、经学等方面的深厚功底及对中国传统学术研究的思维、方法的正确理解与 定位
B.智慧首先表现为人的一种创新能力,而创新则是从问题开始的。 c.自然哲学起源于神话与问题,社会哲学起源于知觉领悟。 D.哲学的问题比一般的问题更为抽象和富有思辨性,即更显智慧。 17.下列对“各种哲学理论与哲学学派”形成的原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哲学家对于宇宙本原的不同说法及对于人的主体与世界的客体关系的不同回答。 B.由于一系列的问题引发了人们的不同思考与探索,人类有了破旧立新之举。 C。因为智慧首先表现为从问题开始的一种创新能力以及对这些问题所作的不同探索。 D.因为哲学家对宇宙本原的不同说法产生了相互对立的理论和各种哲学学派。 18.本文认为,“问题的哲学”中的“问题”与“具体科学”中的“问题”有何区别?作者将两者进行 比较意在说明什么?作者引冯友兰的话有何作用?(6 分) 答: 19.本文所说的哲学的“浪漫主义”指的是什么?哲学为什么会具有这种特征?作者提出哲学是 “智慧之学”的依据是什么?(6 分) 乙、实用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 一 19 题。 楚辞专家姜亮夫 1902 年,姜亮夫出生于云南昭通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父辈兄弟四人一榜中了三个举 人,这些长辈都是他继承传统文化最早的启蒙老师。 1920 年,他 19 岁,带着对封建大家庭的叛逆,出滇北,过宜宾,走进了中国儒学极盛 的蜀中,拜名儒为师。1925 年,他以优异成绩考进清华国学研究院。清华园浓郁的学术氛 围,优雅的学习环境,使他觉得走进了一个无法以语言形容的高大而神圣的学术殿堂,师从 王国维、梁启超等大师,读书更精勤了,学业更精进了。大师的风范,人品、学识的拓展, 视野的极大开阔,为他一生为人道德、学术建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王国维先生的具体指 导下,他完成了研究生毕业论文《诗骚联绵字考》,第一次展示了他在传统学识,尤其是语 言、文学、历史、经学等方面的深厚功底及对中国传统学术研究的思维、方法的正确理解与 定位
928年,他来到上海。他被大学者胡朴安先生发现,被推荐到中国公学、持志大学教 书。后又成了章太炎先生的入室弟子。在这里,他和学术界和文化界的著名人士开始了一生 交往的友谊。也就在这时,他开始了楚辞学的研究。这事缘于恩师王国维先生跳昆明湖自尽。 他内心极为伤痛,联想屈原忧国忧民终投汨罗江,决心发愤撰写《屈原赋校注》以寄托自己 的哀思。此书借助目录学、版本学的深入研究,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取得重要成果,是近 代有影响的屈赋注本之一。他提出“个别分析、综合整理”的主张,他以校注和书目两方面的 深入硏究为依托,对楚辞各领域进行综合、阐发、概括,成果迭出 1954年,他来浙江师范学院任教,便开始大量购置图书。楚辞类的历代主要书籍,基本集 全。到60年代,他以三暇之余,已基本完成《楚辞通故》的资料汇集并开始撰写书稿, 直到80年代出版。这是他在大量汇集历代《楚辞》研究资料的基础上,以他较成熟的学术 思想体系和以“个别分析和综合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哲学、历史、地理、语言、文学 文物、考古、民族学、民俗学等多学科入手,进行多方面的深入研究,积十年之功而告完成 的。他凭着这种淡定的心态,以几乎简单而纯白的心去爱他的学业,这不是人人能做到的事 16。下列关于姜亮夫求学之路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姜亮夫19岁离家外出求学,是带着对封建大家庭的叛逆,也是带着对传统文化的追 B.奔赴北京深造,结识名师,视野得到了极大的开阔,一下子使他走进了神圣的学术殿堂, 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C.清华园浓郁的学术氛围,王国维、梁启超等大师的风范、人品和学识直接影响者他的学 术之路。 D.研究生毕业论文第一次展示了他在传统学识,尤其是语言、文学、历史、经学方面的深 厚功底,也奠定了学术之路的基础。 17。下列有关姜亮夫与楚辞研究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清华国学研究院求学为姜亮夫打下了传统学术硏究的正确思维和方法基础,而楚辞学 的研究和恩师王国维的自尽关系很大。 B.姜亮夫1928年来到上海后,结交了诸多学术界和文化界的人士,特别是成为章太炎 的人室弟子,促使他开始楚辞学的研究 C.《屈原赋校注》借助了目录学、版本学的深入研究,又因发愤寄托哀思,所以校注很成 功,为近代有影响的屈原赋注本之一。 D.《楚辞通故》是姜亮夫研究的最大成就,是他学术思想体系探索和以“个别分析和综合 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的智慧结晶
1928 年,他来到上海。他被大学者胡朴安先生发现,被推荐到中国公学、持志大学教 书。后又成了章太炎先生的入室弟子。在这里,他和学术界和文化界的著名人士开始了一生 交往的友谊。也就在这时,他开始了楚辞学的研究。这事缘于恩师王国维先生跳昆明湖自尽。 他内心极为伤痛,联想屈原忧国忧民终投汨罗江,决心发愤撰写《屈原赋校注》以寄托自己 的哀思。此书借助目录学、版本学的深入研究,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取得重要成果,是近 代有影响的屈赋注本之一。他提出“个别分析、综合整理”的主张,他以校注和书目两方面的 深入研究为依托,对楚辞各领域进行综合、阐发、概括,成果迭出。 1954 年,他来浙江师范学院任教,便开始大量购置图书。楚辞类的历代主要书籍,基本集 全。到 60 年代,他以三暇之余,已基本完成《楚辞通故》的资料汇集并开始撰写书稿,一 直到 80 年代出版。这是他在大量汇集历代《楚辞》研究资料的基础上,以他较成熟的学术 思想体系和以“个别分析和综合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哲学、历史、地理、语言、文学、 文物、考古、民族学、民俗学等多学科入手,进行多方面的深入研究,积十年之功而告完成 的。他凭着这种淡定的心态,以几乎简单而纯白的心去爱他的学业,这不是人人能做到的事。 16。下列关于姜亮夫求学之路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姜亮夫 19 岁离家外出求学,是带着对封建大家庭的叛逆,也是带着对传统文化的追 求。 B.奔赴北京深造,结识名师,视野得到了极大的开阔,一下子使他走进了神圣的学术殿堂, 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c.清华园浓郁的学术氛围,王国维、梁启超等大师的风范、人品和学识直接影响者他的学 术之路。 D.研究生毕业论文第一次展示了他在传统学识,尤其是语言、文学、历史、经学方面的深 厚功底,也奠定了学术之路的基础。 17。下列有关姜亮夫与楚辞研究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清华国学研究院求学为姜亮夫打下了传统学术研究的正确思维和方法基础,而楚辞学 的研究和恩师王国维的自尽关系很大。 B.姜亮夫 1928 年来到上海后,结交了诸多学术界和文化界的人士,特别是成为章太炎 的人室弟子,促使他开始楚辞学的研究。 c.《屈原赋校注》借助了目录学、版本学的深入研究,又因发愤寄托哀思,所以校注很成 功,为近代有影响的屈原赋注本之一。 D.《楚辞通故》是姜亮夫研究的最大成就,是他学术思想体系探索和以“个别分析和综合 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的智慧结晶
18.从文中看,哪几件事对姜亮夫的学术研究产生过重要影响?(6分) 9.根据文章内容,请概括姜亮夫取得楚辞研究成就的原因。(6分) 七、作文(70分) 20.人生在世,不免接触各种各样的人、事、物。有时觉得他(它)们很陌生,有时觉得他(它) 们很熟悉,有时很想了解他(它)们,有时却很想摆脱他(它)们…于是,在接触他(它)们的时 候,就会产生许多故事、感慨和思考。 请以“读你”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无锡市2008年秋学期普通高中高三质量调研试卷 八(选考历史)加试题(40分) 、阅读材料,完成21-23题。(10分) 2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语段的划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取之以仁义,守之以仁义者,周也。取以诈力守以诈力者秦也以秦之所以取取之以周之 所以守守之者汉也仁义诈力杂用以取天下者,此孔明之所以失也 (选自苏轼《诸葛亮论》,有删节) 2.写出语文课本学过的表明诸葛亮忠心和为刘备设计政治蓝图内容的两个篇名。(2分) 23.请概括上面语段作者提出的独到见解。(2分)
18.从文中看,哪几件事对姜亮夫的学术研究产生过重要影响?(6 分) 19.根据文章内容,请概括姜亮夫取得楚辞研究成就的原因。(6 分) 七、作文(70 分) 20.人生在世,不免接触各种各样的人、事、物。有时觉得他(它)们很陌生,有时觉得他(它) 们很熟悉,有时很想了解他(它)们,有时却很想摆脱他(它)们……于是,在接触他(它)们的时 候,就会产生许多故事、感慨和思考。 请以“读你”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无锡市 2008 年秋学期普通高中高三质量调研试卷 八(选考历史)加试题(40 分) 一、阅读材料,完成 21—23 题。(10 分) 2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语段的划线部分断句(限 6 处)。(6 分) 取之以仁义,守之以仁义者,周也。取以诈力守以诈力者秦也以秦之所以取取之以周之 所以守守之者汉也仁义诈力杂用以取天下者,此孔明之所以失也。 (选自苏轼《诸葛亮论》,有删节) 22.写出语文课本学过的表明诸葛亮忠心和为刘备设计政治蓝图内容的两个篇名。(2 分) 答: 23.请概括上面语段作者提出的独到见解。(2 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