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 析) 2015年1月 命题单位: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制卷单 位: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注意事项及说明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卷两部分,共16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选考历史的考生,还要做附加题,答案写在附加答卷上,共200分,时间为 180分钟。3.答题前,请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写在答卷上 、语言文字运用(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以前,春联是用毛笔书写的,稍为讲究的用上好墨汁,书写出来的春联字体光洁 明亮,还散发出口口墨香。那时,在一个村的大门或者祠堂所张贴的春联,无论 是内容还是书写都颇为讲究,多数由该村具有文化且毛笔字写得好的族人来 口口,因为张贴在村门口或祠堂的春联是代表该村或家族是否有文化的象征。村 与村之间书写的春联内容囗口口口地形成一种竞争,串门走亲访友看到那些春 联,书写内容和字体都是不拘一格,如同看当今的书法展一样,是一种美的享受 如今, 在上文方格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清淡操刀心照不宣 B.清新主笔不约而同 C.清淡主笔心照不宣 D.清新操刀不约而同 1.C清淡:清高淡泊、清新恬淡、颜色、气味等不浓、食物含油脂少的、买卖不 兴旺;营业额少生意清淡。清新:指清爽而新鲜,中国古典诗词有相关语言风格 道家哲学思想)。其特点是语言新颗,不落俗套。清爽而新鲜。如空气清新; 另指一类人:文艺小清新。 2.以下语句是从上文中划横线处抽出来的,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春联只剩下“华丽的空壳 而没有了“魂” ③张贴春联在不少人心目中只不过是一种形式 ④缺乏生气和美 感 ⑤印刷体的春联给人千联一面之感 A.④⑤①②③ B.⑤④①②③ C.③①②⑤④ D.⑤④③①② 3.下列说话得体的一项是(3分) A.令媛今年能考取大学,多亏老师们悉心指导,我们全家非常感谢。 B.家慈辛苦了一辈子,把你养育大好不容易,你真应该好好孝敬她 C.上星期拜读了林教授的大作,获益匪浅,略有瑕疵,我一定斧正。 D.国庆节本市同学聚会,欢迎光临,你的到来定会使寒舍蓬荜生辉 3.D【斧正:是请别人修改文章的敬词。又叫指正。家慈:又称“家母 是在别人面前对自己母亲的谦称。与“家严”相对。令爱、令媛:尊称对方女 4.下面是苏轼写的一首词,请判别它的词牌名(3分) 波声拍枕长淮晓,隙月窥人小。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 竹溪花浦曾同醉,酒味多于泪。谁教风鉴在尘埃?酿造一场烦恼送人来!
江苏省无锡市 2015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 析) 2015 年 1 月 命题单位: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制卷单 位: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注意事项及说明: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卷两部分,共 160 分,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 2.选考历史的考生,还要做附加题,答案写在附加答卷上,共 200 分,时间为 180 分钟。3.答题前,请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写在答卷上。 一、语言文字运用(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以前,春联是用毛笔书写的,稍为讲究的用上好墨汁,书写出来的春联字体光洁 明亮,还散发出□□墨香。那时,在一个村的大门或者祠堂所张贴的春联,无论 是内容还是书写都颇为讲究,多数由该村具有文化且毛笔字写得好的族人来 □□,因为张贴在村门口或祠堂的春联是代表该村或家族是否有文化的象征。村 与村之间书写的春联内容□□□□地形成一种竞争,串门走亲访友看到那些春 联,书写内容和字体都是不拘一格,如同看当今的书法展一样,是一种美的享受。 如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在上文方格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 A. 清淡 操刀 心照不宣 B. 清新 主笔 不约而同 C. 清淡 主笔 心照不宣 D. 清新 操刀 不约而同 1.C 清淡:清高淡泊、清新恬淡、颜色、气味等不浓、食物含油脂少的、买卖不 兴旺;营业额少生意清淡。清新:指清爽而新鲜,中国古典诗词有相关语言风格 (道家哲学思想)。其特点是语言新颖,不落俗套。清爽而新鲜。如空气清新; 另指一类人:文艺小清新。 2. 以下语句是从上文中划横线处抽出来的,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①春联只剩下“华丽的空壳” ② 而没有了“魂” ③张贴春联在不少人心目中只不过是一种形式 ④缺乏生气和美 感 ⑤印刷体的春联给人千联一面之感 A. ④⑤①②③ B. ⑤④①②③ C. ③①②⑤④ D.⑤④③①② 3. 下列说话得体的一项是(3 分) A. 令媛今年能考取大学,多亏老师们悉心指导,我们全家非常感谢。 B. 家慈辛苦了一辈子,把你养育大好不容易,你真应该好好孝敬她。 C. 上星期拜读了林教授的大作,获益匪浅,略有瑕疵,我一定斧正。 D. 国庆节本市同学聚会,欢迎光临,你的到来定会使寒舍蓬荜生辉。 3. D【斧正:是请别人修改文章的敬词。又叫指正。家慈:又称“家母”。 是在别人面前对自己母亲的谦称。与“家严”相对。令爱、令媛:尊称对方女 儿 。】 4. 下面是苏轼写的一首词,请判别它的词牌名(3 分) 波声拍枕长淮晓,隙月窥人小。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 竹溪花浦曾同醉,酒味多于泪。谁教风鉴在尘埃?酿造一场烦恼送人来!
A.虞美人 B.念奴娇 C.沁园春 D.永遇乐 5.下列各组句子中,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好容易总算把他哄下了。②好不容易总算把他哄下了。 B.①这一切都不是证据。②这一切不都是证据。 C.①雨后路滑,我好几次都差点摔倒。②雨后路滑,我好几次都差点没摔 D.①我几乎忘了寒风中抱团取暖的往事。②我几乎没忘寒风中抱团取暖的 往事。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原道 韩愈 《礼记》说:“在古代,想要发扬光大圣明的品 传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德于天下的人,一定要先治理好他的国家:要治 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理好他的国家,一定要先整治好他的家庭:要整 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治好他的家庭,必须先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要 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加强自我品德修养,必须先端正自己的思想;要 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然则,端正自己的思想,必须先使自己具有诚意。”这 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样,那么(可见)古人所谓端正思想和具有诚意, 为也。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都是为了要有所作为。现在那些修心养性的人 国家,灭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却想抛开天下国家,这就是要灭绝人的本性中本 父,臣焉而不看其君,民焉而不来的东西,(这些和尚、道士)可是他们不把他 事其事。孔子之作《春秋》也们的父亲当作父亲,(他们也都是臣子)可是他 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们不把他们的君当作君,(他们都是民)可是他 中国之。经曰:“夷狄之有君,们不做百姓该做的事。孔子作《春秋》,中原地 不如诸夏之亡。”《诗》曰:“戎区的诸侯采用蛮夷礼节,就把他们当作蛮夷看 狄是膺,荆舒是惩。”今也举夷待;蛮夷进入中原地区而采用华夏民族之礼的, 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几就把他们当作华夏民族看待。《论语》说:“夷 何其不胥而为夷也! 狄虽然有君主,还不如中原没有君主。”《诗经》 说:“夷狄应当攻击,荆舒应当惩罚。”现在, 却推崇夷礼之法,把野蛮人的道理加到中国先王 的道理之上,这差不多(让中国人)都沦为野蛮 人的地步了吧! 所谓先王之教,是什么呢?就是博爱即称之为 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仁,合乎仁的行为即称为义。按照仁义的原则去 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做就是道。内心具备仁义的本性、不需要外力的 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已、支持和帮助叫做德。教化人民的教材是《诗经》 无待于外之谓德其文《诗》《书》《尚书》、《易经》和《春秋》。体现仁义道德 《易》《春秋》,其法礼、乐、的法式(进行社会控制的工具)是礼仪、音乐 刑、政,其民士、农、工、贾,刑法、政令。社会阶层应该是士、农、工、商构 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成,社会关系伦理次序是君臣、父子、师友、宾 昆弟、夫妇,其服丝麻,其居宫主、兄弟、夫妇,人民衣服是麻布丝绸,人民的 室,其食粟米、果蔬、鱼肉。其居处是房屋,人民的食物是粮食、瓜果、蔬菜 为道易明,而其为教易行也。是鱼肉。它们作为理论是很容易明白的,它们作为 故以之为己,则顺而祥;以之为教育是很容易推行的。所以,用它们来教育自己
A. 虞美人 B. 念奴娇 C. 沁园春 D. 永遇乐 5. 下列各组句子中,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 ①好容易总算把他哄下了。②好不容易总算把他哄下了。 B. ①这一切都不是证据。②这一切不都是证据。 C. ①雨后路滑,我好几次都差点摔倒。②雨后路滑,我好几次都差点没摔 倒。 D. ①我几乎忘了寒风中抱团取暖的往事。②我几乎没忘寒风中抱团取暖的 往事。 二、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9 题。 原道 韩愈 传曰:“古之欲明明德于 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 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 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然则, 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 为也。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 国家,灭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 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 事其事。孔子之作《春秋》也, 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 中国之。经曰:“夷狄之有君, 不如诸夏之亡。”《诗》曰:“戎 狄是膺,荆舒是惩。”今也举夷 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几 何其不胥而为夷也! 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 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 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 无待于外之谓德。其文《诗》《书》 《易》《春秋》,其法礼、乐、 刑、政,其民士、农、工、贾, 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 昆弟、夫妇,其服丝麻,其居宫 室,其食粟米、果蔬、鱼肉。其 为道易明,而其为教易行也。是 故以之为己,则顺而祥;以之为 《礼记》说:“在古代,想要发扬光大圣明的品 德于天下的人,一定要先治理好他的国家;要治 理好他的国家,一定要先整治好他的家庭;要整 治好他的家庭,必须先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要 加强自我品德修养,必须先端正自己的思想;要 端正自己的思想,必须先使自己具有诚意。”这 样,那么(可见)古人所谓端正思想和具有诚意, 都是为了要有所作为。现在那些修心养性的人, 却想抛开天下国家,这就是要灭绝人的本性中本 来的东西,(这些和尚、道士)可是他们不把他 们的父亲当作父亲,(他们也都是臣子)可是他 们不把他们的君当作君,(他们都是民)可是他 们不做百姓该做的事。孔子作《春秋》,中原地 区的诸侯采用蛮夷礼节,就把他们当作蛮夷看 待;蛮夷进入中原地区而采用华夏民族之礼的, 就把他们当作华夏民族看待。《论语》说:“夷 狄虽然有君主,还不如中原没有君主。”《诗经》 说:“夷狄应当攻击,荆舒应当惩罚。”现在, 却推崇夷礼之法,把野蛮人的道理加到中国先王 的道理之上,这差不多(让中国人)都沦为野蛮 人的地步了吧! 所谓先王之教,是什么呢?就是博爱即称之为 仁,合乎仁的行为即称为义。按照仁义的原则去 做就是道。内心具备仁义的本性、不需要外力的 支持和帮助叫做德。教化人民的教材是《诗经》、 《尚书》、《易经》和《春秋》。体现仁义道德 的法式(进行社会控制的工具)是礼仪、音乐、 刑法、政令。社会阶层应该是士、农、工、商构 成,社会关系伦理次序是君臣、父子、师友、宾 主、兄弟、夫妇,人民衣服是麻布丝绸,人民的 居处是房屋,人民的食物是粮食、瓜果、蔬菜、 鱼肉。它们作为理论是很容易明白的,它们作为 教育是很容易推行的。所以,用它们来教育自己
人则爱而公;以之为心,则和就能和顺吉祥;用它们来对待别人,就能做到博 而平;以之为天下国家,无所处爱公正;用它们来修养内心,就能平和而宁静 而不当。是故生则得其情,死则用它们来治理天下国家,就没有不适当的地方。 尽其常。曰:“斯道也,何道因此,活着为人处事合乎情理,死了也顺应自然 也?”曰: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有人问:“你这个道,是什么道呀?”我说:这 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是我所说的道,不是刚才所说的道家和佛家的 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道。这个道是从尧传给舜,舜传给禹,禹传给汤 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汤传给文王、武王、周公,文王、武王、周公传 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给孔子,孔子传给孟轲,孟轲死后,没有继承的 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人。只有荀卿和扬雄,对儒家学说认识、选择的 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精当,对儒家学说论述过于简略还欠详细。从 不详。由周公而上,上而为君,周公以上,继承的都是在上做君王的,所以儒道 故其事行;由周公而下,下而为在具体事务中能够得到推行;从周公以下,继承 臣,故其说长。 的都是在下做臣子的,所以他们的学说能够流 然则如之何而可也?日:不塞不传。 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书,那么,现在怎么办才能使儒道获得实行呢?我以 庐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鳏为:不堵塞佛老之道,儒道就不得流传;不禁止 寡孤独废疾者有养也。其亦庶乎佛老之道,儒道就不能推行,必须把和尚、道士 其可也。 还俗为民,烧掉佛经道书,把佛寺、道观变成民 (节选韩愈《原道》,有删节)房。弘扬先王之儒道来教育人民,使鳏夫、寡妇 瓜儿、老人、残废人、病人都能够生活,这样做 大概也就差不多了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明:发扬光 大 B.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 外:抛开 C.今也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 举:举荐 D.由周公而下,下而为臣,故其说长 长:流传 6.C(举:推崇)(3分) 7.下列句中加点“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B.几何其不胥而为夷也 C.其亦庶乎其可也 D.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7.A(A项“其”代词,其他三项的“其”是语气词表示推测)(3分)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然则,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 8.(1)既然这样那么,故人所谓端正自己的思想和具有诚意,都是为了将来 有所作为。(句意1分,“正心而诚意”1分,“将以有为”1分) (2)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2)中原地区的诸侯采用蛮夷礼节的,就把他们当做蛮夷看待,蛮夷进入中原 地区采用华夏民族之礼的,就把他们视为华夏民族。(句意1分,“夷之”1分
人,则爱而公;以之为心,则和 而平;以之为天下国家,无所处 而不当。是故生则得其情,死则 尽其常。曰:“斯道也,何道 也?”曰:斯吾所谓道也,非向 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 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 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 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 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 不详。由周公而上,上而为君, 故其事行;由周公而下,下而为 臣,故其说长。 然则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 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书, 庐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鳏 寡孤独废疾者有养也。其亦庶乎 其可也。 (节选韩愈《原道》,有删节) 就能和顺吉祥;用它们来对待别人,就能做到博 爱公正;用它们来修养内心,就能平和而宁静; 用它们来治理天下国家,就没有不适当的地方。 因此,活着为人处事合乎情理,死了也顺应自然。 有人问:“你这个道,是什么道呀?”我说:这 是我所说的道,不是刚才所说的道家和佛家的 道。这个道是从尧传给舜,舜传给禹,禹传给汤, 汤传给文王、武王、周公,文王、武王、周公传 给孔子,孔子传给孟轲,孟轲死后,没有继承的 人。只有荀卿和扬雄,对儒家学说认识、选择的 不精当,对儒家学说论述过于简略还欠详细。从 周公以上,继承的都是在上做君王的,所以儒道 在具体事务中能够得到推行;从周公以下,继承 的都是在下做臣子的,所以他们的学说能够流 传。 那么,现在怎么办才能使儒道获得实行呢?我以 为:不堵塞佛老之道,儒道就不得流传;不禁止 佛老之道,儒道就不能推行,必须把和尚、道士 还俗为民,烧掉佛经道书,把佛寺、道观变成民 房。弘扬先王之儒道来教育人民,使鳏夫、寡妇、 孤儿、老人、残废人、病人都能够生活,这样做 大概也就差不多了。 6.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明:发扬光 大 B. 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 外:抛开 C. 今也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 举:举荐 D. 由周公而下,下而为臣,故其说长 长:流传 6. C (举:推崇)(3 分) 7. 下列句中加点“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 分) A.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B. 几何其不胥而为夷也 C. 其亦庶乎其可也 D.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7. A (A 项“其”代词,其他三项的“其”是语气词,表示推测)(3 分) 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 分) (1)然则,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 8. (1)既然这样那么,故人所谓端正自己的思想和具有诚意,都是为了将来 有所作为。(句意 1 分,“正心而诚意”1 分,“将以有为”1 分) (2)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2)中原地区的诸侯采用蛮夷礼节的,就把他们当做蛮夷看待,蛮夷进入中原 地区采用华夏民族之礼的,就把他们视为华夏民族。(句意 1 分,“夷之”1 分
“中国之”1分) (3)是故以之为己,则顺而祥。 (3)因此,用先王之道来教育自己或者修养自身,就能顺利而吉样。(句意 分,“以之为己”1分,“顺而祥”1分) 9.韩愈在结尾一段提出了推行儒道的主张,请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4分) 9.堵塞佛教流传的渠道、用先王之道教导百姓。(一点2分,两点4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10.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落日怅望 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词句注释 片:片刻,片字是“时”字的修饰语。念:想。何:多么。滞:滞留,淹留。微 阳:斜阳。微,指日光微弱。乔木:树千高大、主干与分枝有明显区别的木本植 物,如松、柏、杨、白桦等树皆是。 惊:因面容改变而吃惊。平昔:平素,往昔。 颜:面色,容颜。 白话译文 片片孤云和那归林鸟儿,顷刻间已是飞驰千余里。想起了我长久离开家园,滞留 在异乡只能空叹息。 斜阳余辉洒落高大树木,秋山上的落日好似火烧。临水却不敢看我的倒影,是因 为害怕容颜已变改 3作品鉴赏 沈德潜评此诗云:“意格俱好”(《唐诗别裁》)这里所说的“意”,是指诗的 思想感情,全诗以乡愁为主题,曲折地表现了诗人的坎坷不遇,而不显得衰飒: 所谓“格”,主要地是指谋篇布局方面的艺术技巧。这首诗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 色,可以说就是:情景分写。情与景,是抒情诗的主要内涵:情景交融,是许多 优秀诗作的重要艺术手段。然而此诗用情景分写之法,却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开头二句写诗人在黄昏日落之时,满怀惆怅地遥望乡关,首先跃入眼帘的是仰视 所见的景物:“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晚云孤飞于天际,归鸟投宿于林间, 凭着它们有形和无形的羽翼,虽有千里之远也片时可达。诗以“千里”与“片 时”作强烈比照,写出云、鸟的自由无碍和飞行之速:但是,这绝不是纯客观的 景物描写,而是诗人“怅望”所见,而且这种景物又是触发诗人情思的契机和媒 介:“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原来,诗人久客异地,他的乡关之思早已深 深地郁积在胸中了。因此,颔联由外界景物的描绘自然地转入内心情感的直接抒 发,不言惆怅而满纸生愁,不言归心似箭而实际上早己望穿秋水 前面写情之后,颈联又变换笔墨写景,景物描写不但切合诗人眼前的情境,而且 由近到远,层次分明。夕阳从近处的树梢往下沉落,它的余晖返照秋山,一片火 红,像野火在远远的秋山上燃烧,渐渐地隐没在山的后面。“入”字写出夕照的
“中国之”1 分) (3)是故以之为己,则顺而祥。 (3)因此,用先王之道来教育自己或者修养自身,就能顺利而吉祥。(句意 1 分,“以之为己”1 分,“顺而祥”1 分) 9. 韩愈在结尾一段提出了推行儒道的主张,请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4 分) 9. 堵塞佛教流传的渠道、用先王之道教导百姓。(一点 2 分,两点 4 分) 三、古诗词鉴赏(10 分) 10. 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落日怅望 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词句注释 片:片刻,片字是“时”字的修饰语。念:想。何:多么。滞:滞留,淹留。微 阳:斜阳。微,指日光微弱。乔木:树千高大、主干与分枝有明显区别的木本植 物,如松、柏、杨、白桦等树皆是。 惊:因面容改变而吃惊。平昔:平素,往昔。 颜:面色,容颜。 白话译文 片片孤云和那归林鸟儿,顷刻间已是飞驰千余里。想起了我长久离开家园,滞留 在异乡只能空叹息。 斜阳余辉洒落高大树木,秋山上的落日好似火烧。临水却不敢看我的倒影,是因 为害怕容颜已变改。 3 作品鉴赏 沈德潜评此诗云:“意格俱好”(《唐诗别裁》)这里所说的“意”,是指诗的 思想感情,全诗以乡愁为主题,曲折地表现了诗人的坎坷不遇,而不显得衰飒; 所谓“格”,主要地是指谋篇布局方面的艺术技巧。这首诗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 色,可以说就是:情景分写。情与景,是抒情诗的主要内涵;情景交融,是许多 优秀诗作的重要艺术手段。然而此诗用情景分写之法,却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开头二句写诗人在黄昏日落之时,满怀惆怅地遥望乡关,首先跃入眼帘的是仰视 所见的景物:“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晚云孤飞于天际,归鸟投宿于林间, 凭着它们有形和无形的羽翼,虽有千里之远也片时可达。诗以“千里”与“片 时”作强烈比照,写出云、鸟的自由无碍和飞行之速;但是,这绝不是纯客观的 景物描写,而是诗人“怅望”所见,而且这种景物又是触发诗人情思的契机和媒 介:“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原来,诗人久客异地,他的乡关之思早已深 深地郁积在胸中了。因此,颔联由外界景物的描绘自然地转入内心情感的直接抒 发,不言惆怅而满纸生愁,不言归心似箭而实际上早已望穿秋水。 前面写情之后,颈联又变换笔墨写景,景物描写不但切合诗人眼前的情境,而且 由近到远,层次分明。夕阳从近处的树梢往下沉落,它的余晖返照秋山,一片火 红,像野火在远远的秋山上燃烧,渐渐地隐没在山的后面。“入”字写出夕照的
逐渐暗淡,也表明了诗人伫望之久,忆念之殷。不仅如此,这种夕阳西下余晖返 照之景,不但加重了诗人的乡愁,而且更深一层地触发了诗人内心深处感时伤逝 的情绪。客中久滞,渐老岁华;日暮登临,益添愁思,徘徊水边,不敢临流照影 恐怕照见自己颜貌非复平昔而心惊。其实诗人何尝不知自己容颜渐老,其所以 临水不敢照”者,怕一见一生悲,又增怅闷耳。“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尾联充溢着一种惆怅落寞的心绪,以此收束,留下了袅袅余音 情景分写确是此诗谋篇布局上的一个特点。这种写法,对于这首诗来说,有特殊 的艺术效果。细细玩味,可以发现此诗是颇见匠心的。全篇是写“落日怅望”之 情,二句景二句情相间写来,诗情就被分成两步递进:先是落日前云去鸟飞的景 象勾起乡“念”,继而是夕阳下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唤起迟暮之“惊”,显示出情 绪的发展、深化。若不管格律,诗句稍颠倒次序可作:“孤云与归鸟,千里片 间。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临水不敢照,恐惊平 昔颜。”如此前半景后半情,也是通常写法,但显得稍平,没有上述那种层层递 进、曲达其意的好处。而“宿鸟归飞急”引起归心似箭,紧接“辞家久未还”云 云,既很自然,而又有速(千里片时)与迟(久留滞)对比,超脱而有浑劲。如 改成前半景后半情格局(如上述),则又失去这层好处 炼字潜词形象传神,“孤云”“归鸟”“微阳”“秋山”营造了秋日傍晚的萧瑟 与清冷,寄托着作者的伤感之情。“烧”字的使用,是静中有动:“远”字又写 出了意境的空阔,增强了对孤寂之情的表现。 李重华《贞一斋诗说》指出:“诗有情有景,且以律诗浅言之,四句两联,必须 情景互换,方不复沓。”他所说的“情景互换”,就是“情景分写”。当然,这 种分写绝不是分割,而是彼此独立而又互相映衬,共同构成诗的永不凋敝的美 (1)简要概括首联的作用。(2分) 0(1)紧扣“怅望”写所见;引发诗人的乡思(或:引出下面颔联的直接抒情) (每点1分) (2)“远烧入秋山”中的“入”,从景的特点到心情的抒写上都用得很准,请 简要分析。(4分) (2)“入”字写出了夕照逐渐黯淡的特点,表明诗人远望之久、忆念之殷切; 夕照之景加重了诗人的乡愁,进一步触发了诗人内心深处感时伤逝的情绪。(前 后各2分,或每点1分) (3)结合全诗,分析尾联所表达的情感。(4分) (3)诗人久居异地,思乡心切,渐感年华老去,徘徊水边不敢照见自己的容颜。 (2分)表达出惆怅落寞、感伤悲凉的心情。(2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定乎内外之分, ,斯已矣。 (庄子《逍遥游》) 以手抚膺坐长叹。(李 白《蜀道难》) (3)闻道有先后, ,,如是而已。 (韩愈《师说》) (4)此情可待成追忆, (李商 隐《锦瑟》)
逐渐暗淡,也表明了诗人伫望之久,忆念之殷。不仅如此,这种夕阳西下余晖返 照之景,不但加重了诗人的乡愁,而且更深一层地触发了诗人内心深处感时伤逝 的情绪。客中久滞,渐老岁华;日暮登临,益添愁思,徘徊水边,不敢临流照影, 恐怕照见自己颜貌非复平昔而心惊。其实诗人何尝不知自己容颜渐老,其所以 “临水不敢照”者,怕一见一生悲,又增怅闷耳。“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尾联充溢着一种惆怅落寞的心绪,以此收束,留下了袅袅余音。 情景分写确是此诗谋篇布局上的一个特点。这种写法,对于这首诗来说,有特殊 的艺术效果。细细玩味,可以发现此诗是颇见匠心的。全篇是写“落日怅望”之 情,二句景二句情相间写来,诗情就被分成两步递进:先是落日前云去鸟飞的景 象勾起乡“念”,继而是夕阳下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唤起迟暮之“惊”,显示出情 绪的发展、深化。若不管格律,诗句稍颠倒次序可作:“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 间。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临水不敢照,恐惊平 昔颜。”如此前半景后半情,也是通常写法,但显得稍平,没有上述那种层层递 进、曲达其意的好处。而“宿鸟归飞急”引起归心似箭,紧接“辞家久未还”云 云,既很自然,而又有速(千里片时)与迟(久留滞)对比,超脱而有浑劲。如 改成前半景后半情格局(如上述),则又失去这层好处。 炼字潜词形象传神,“孤云”“归鸟”“微阳”“秋山”营造了秋日傍晚的萧瑟 与清冷,寄托着作者的伤感之情。“烧”字的使用,是静中有动;“远”字又写 出了意境的空阔,增强了对孤寂之情的表现。 李重华《贞一斋诗说》指出:“诗有情有景,且以律诗浅言之,四句两联,必须 情景互换,方不复沓。”他所说的“情景互换”,就是“情景分写”。当然,这 种分写绝不是分割,而是彼此独立而又互相映衬,共同构成诗的永不凋敝的美。 (1)简要概括首联的作用。(2 分) 10(1)紧扣“怅望”写所见;引发诗人的乡思(或:引出下面颔联的直接抒情)。 (每点 1 分) (2)“远烧入秋山”中的“入”,从景的特点到心情的抒写上都用得很准,请 简要分析。(4 分) (2)“入”字写出了夕照逐渐黯淡的特点,表明诗人远望之久、忆念之殷切; 夕照之景加重了诗人的乡愁,进一步触发了诗人内心深处感时伤逝的情绪。(前 后各 2 分,或每点 1 分) (3)结合全诗,分析尾联所表达的情感。(4 分) (3)诗人久居异地,思乡心切,渐感年华老去,徘徊水边不敢照见自己的容颜。 (2 分)表达出惆怅落寞、感伤悲凉的心情。(2 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 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定乎内外之分, ▲ ,斯已矣。 (庄子《逍遥游》) (2) ▲ ,以手抚膺坐长叹。(李 白《蜀道难》) (3)闻道有先后, ▲ ,如是而已。 (韩愈《师说》) (4)此情可待成追忆, ▲ 。(李商 隐《锦瑟》)
(5)而或长烟一空,_▲: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范仲淹《岳阳楼 记》) (6) ,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 《破阵子》) (7) ,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论语》) (8) ,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 《诗论》) (1)辨乎荣辱之境(2)扪参历井仰胁息(3)术业有专攻(4)只是当时 已惘然 (5)皓月千里(6)醉里挑灯看剑(7)后生可畏(8)江山代有才人出(每处1 分)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主教工作 [法]雨果 次日破晓,卞福汝主教在他的园中散步。马格洛大娘慌慌张张地向他跑来 我的主教,那个人已经走了!银器也偷去了。” 主教正弯下腰去,拾起一株被那篮子压折的秋海棠,那是篮子从花坛落到地下把 它压折了的。主教听到马格洛大娘的叫声,又站立起。 马格洛大娘一面嚷,眼睛却落在园子的一角上,那儿还看得出越墙的痕迹。墙上 的垛子也弄掉了一个。 “您瞧!他是从那儿逃走的。他跳进了车网巷!呀!可耻的东西!他偷了我们的 银器!” 主教沉默了一会,随后他张开那双严肃的眼睛,柔声向马格洛大娘说: “首先,那些银器难道真是我们的吗?” 马格洛大娘不敢说下去了。又是一阵沉寂。随后,主教继续说: “马格洛大娘,我占用那些银器已经很久了。那是属于穷人的。那个人是什么人 呢?当然是个穷人了。” “真想不到!”马格洛大娘一面走来走去,一面自言自语,“招待这样一个人, 并且让他睡在自己的旁边!幸而他只偷了一点东西!我的上帝!想想都使人寒毛 直竖。 正在这时,有人敲门。 “请进。”主教说。 门开了,一群狠巴巴的陌生人出现在门边。三个人拿着另一个人的衣领。那三个 人是警察,另一个就是冉阿让 个警察队长,仿佛是率领那群人的,起先立在门边。他进来,行了个军礼,向 主教走去。 “我的主教……”他说。 冉阿让先头好像是垂头丧气的,听了这称呼,忽然抬起头来,露出大吃一惊的神 气 “我的主教,”他低声说,“那么,他不是本教堂的神甫了……” “不准开口!”一个警察说,“这是主教先生 但是卞福汝主教尽他的高年所允许的速度迎上去
(5)而或长烟一空,____▲ _____;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范仲淹《岳阳楼 记》) (6) ▲ ,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 《破阵子》) (7) ▲ ,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论语》) (8) ▲ ,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 《诗论》) (1)辩乎荣辱之境 (2)扪参历井仰胁息 (3)术业有专攻 (4)只是当时 已惘然 (5)皓月千里(6)醉里挑灯看剑(7)后生可畏(8)江山代有才人出(每处 1 分) 五、现代文阅读:(一)(20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2—15 题。 主教工作 [法]雨果 次日破晓,卞福汝主教在他的园中散步。马格洛大娘慌慌张张地向他跑来。 “我的主教,那个人已经走了!银器也偷去了。” 主教正弯下腰去,拾起一株被那篮子压折的秋海棠,那是篮子从花坛落到地下把 它压折了的。主教听到马格洛大娘的叫声,又站立起。 马格洛大娘一面嚷,眼睛却落在园子的一角上,那儿还看得出越墙的痕迹。墙上 的垛子也弄掉了一个。 “您瞧!他是从那儿逃走的。他跳进了车网巷!呀!可耻的东西!他偷了我们的 银器!” 主教沉默了一会,随后他张开那双严肃的眼睛,柔声向马格洛大娘说: “首先,那些银器难道真是我们的吗?” 马格洛大娘不敢说下去了。又是一阵沉寂。随后,主教继续说: “马格洛大娘,我占用那些银器已经很久了。那是属于穷人的。那个人是什么人 呢?当然是个穷人了。” “真想不到!”马格洛大娘一面走来走去,一面自言自语,“招待这样一个人, 并且让他睡在自己的旁边!幸而他只偷了一点东西!我的上帝!想想都使人寒毛 直竖。” 正在这时,有人敲门。 “请进。”主教说。 门开了,一群狠巴巴的陌生人出现在门边。三个人拿着另一个人的衣领。那三个 人是警察,另一个就是冉阿让。 一个警察队长,仿佛是率领那群人的,起先立在门边。他进来,行了个军礼,向 主教走去。 “我的主教……”他说。 冉阿让先头好像是垂头丧气的,听了这称呼,忽然抬起头来,露出大吃一惊的神 气。 “我的主教,”他低声说,“那么,他不是本教堂的神甫了……” “不准开口!”一个警察说,“这是主教先生。” 但是卞福汝主教尽他的高年所允许的速度迎上去
“呀!您来了!”他望着冉阿让大声说,“我真高兴看见您。怎么!那一对烛台, 我也送给您了,那和其余的东西一样,都是银的,您可以变卖二百法郎。您为什 么没有把那对烛台和餐具一同带去呢?” 冉阿让睁圆了眼睛,瞧着那位年高可敬的主教。他的面色,绝没有一种人类文字 可以表达得出来。 “我的主教,”警察队长说,“难道这人说的话是真的吗?我们碰到了他。他走 路的样子好像是个想逃跑的人。我们就把他拦下来看看。他拿着这些银器 “他还向你们说过,”主教笑容可掬地岔着说,“这些银器是一个神甫老头儿给 他的,他还在他家里宿了一夜。我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你们又把他带回到此地。 对吗?你们误会了。 “既是这样,”队长说,“我们可以把他放走吗?” “当然。”主教回答说。 警察释放了冉阿让,他向后退了几步。 “你们真让我走吗?”他说,仿佛是在梦中,字音也几乎没有吐清楚。 现在,”主教说,“您可以放心走了。呀!还有一件事,我的朋友,您再来时, 不必走园里。您随时都可以由街上的那扇门进出。白天和夜里,它都只上一个活 闩 这时冉阿让像是个要昏倒的人。 主教走到他身边,低声向他说: “不要忘记,永远不要忘记您允诺过我,您用这些银子是为了成为一个诚实的 人 冉阿让绝对回忆不起他曾允诺过什么话,他呆着不能开口。主教说那些话是 叮嘱的,他又郑重地说:“冉阿让,我的兄弟,您现在已不是恶一方面的人 了,您是在善的一面了。我赎的是您的灵魂,我希望能把它丛黑暗的思想和自暴 自弃的精神里救出来,交还给上 (选自《悲惨世界》,李丹译,有删改) 12.请用简明的语句概述故事的情节。(4分) 12.被收留的冉阿让偷了教堂里的银器,卞福汝主教认为银器本属于穷人不必 追究,并在警察面前为冉阿让开脱,努力用自己的言行感化冉阿让。(这四个 主要情节必须有,一个1分,少一个扣1分,如语句不简明适当扣分) 13.本文其他人物对塑造卞福汝主教的形象有什么作用?请具体分析。(6分) 13.对比衬托(1分)。马格洛大娘的愤愤不平(1分)、警察对冉阿让的恶狠 狠(1分)、冉阿让震惊和失语(1分)都衬托出了卞福汝主教的仁慈宽容(2 分) 14.警察释放冉阿让之后,为什么他“像是个要昏倒的人”?(4分) 14.冉阿让刚从被指认为小偷的高度紧张中松弛下来(2分),惊喜(悲喜)、愧 疚(羞愧)、后悔,百感交集(2分) 15.请探究本文结尾主教所说话的内涵及用意。(6分) 15.内涵:人人都是平等的;人人都有善的一面;任何灵魂都可以救赎(3分) 用意:肯定和鼓励冉阿让重新认识自己、重新做人;温暖和感化冉阿让,使他 看到心灵的高贵和前途的希望(一点1分,两点3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
“呀!您来了!”他望着冉阿让大声说,“我真高兴看见您。怎么!那一对烛台, 我也送给您了,那和其余的东西一样,都是银的,您可以变卖二百法郎。您为什 么没有把那对烛台和餐具一同带去呢?” 冉阿让睁圆了眼睛,瞧着那位年高可敬的主教。他的面色,绝没有一种人类文字 可以表达得出来。 “我的主教,”警察队长说,“难道这人说的话是真的吗?我们碰到了他。他走 路的样子好像是个想逃跑的人。我们就把他拦下来看看。他拿着这些银器……” “他还向你们说过,”主教笑容可掬地岔着说,“这些银器是一个神甫老头儿给 他的,他还在他家里宿了一夜。我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你们又把他带回到此地。 对吗?你们误会了。” “既是这样,”队长说,“我们可以把他放走吗?” “当然。”主教回答说。 警察释放了冉阿让,他向后退了几步。 “你们真让我走吗?”他说,仿佛是在梦中,字音也几乎没有吐清楚。 “现在,”主教说,“您可以放心走了。呀!还有一件事,我的朋友,您再来时, 不必走园里。您随时都可以由街上的那扇门进出。白天和夜里,它都只上一个活 闩。” 这时冉阿让像是个要昏倒的人。 主教走到他身边,低声向他说: “不要忘记,永远不要忘记您允诺过我,您用这些银子是为了成为一个诚实的 人。” 冉阿让绝对回忆不起他曾允诺过什么话,他呆着不能开口。主教说那些话是一字 一字叮嘱的,他又郑重地说:“冉阿让,我的兄弟,您现在已不是恶一方面的人 了,您是在善的一面了。我赎的是您的灵魂,我希望能把它从黑暗的思想和自暴 自弃的精神里救出来,交还给上帝。” (选自《悲惨世界》,李丹译,有删改) 12. 请用简明的语句概述故事的情节。(4 分) 12. 被收留的冉阿让偷了教堂里的银器,卞福汝主教认为银器本属于穷人不必 追究,并在警察面前为冉阿让开脱,努力用自己的言行感化冉阿让。(这四个 主要情节必须有,一个 1 分,少一个扣 1 分,如语句不简明适当扣分) 13. 本文其他人物对塑造卞福汝主教的形象有什么作用?请具体分析。(6 分) 13. 对比衬托(1 分)。马格洛大娘的愤愤不平(1 分)、警察对冉阿让的恶狠 狠(1 分)、冉阿让震惊和失语(1 分)都衬托出了卞福汝主教的仁慈宽容(2 分)。 14. 警察释放冉阿让之后,为什么他“像是个要昏倒的人”?(4 分) 14.冉阿让刚从被指认为小偷的高度紧张中松弛下来(2 分),惊喜(悲喜)、愧 疚(羞愧)、后悔,百感交集(2 分)。 15. 请探究本文结尾主教所说话的内涵及用意。(6 分) 15.内涵:人人都是平等的;人人都有善的一面;任何灵魂都可以救赎(3 分)。 用意:肯定和鼓励冉阿让重新认识自己、重新做人;温暖和感化冉阿让,使他 看到心灵的高贵和前途的希望(一点 1 分,两点 3 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18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6—18 题
请想一想华盛顿 王开岭 美国历史上,华盛顿及其伙伴们属于为自己的母邦开创了诸多伟大先例和精神路 标的人。他们不仅垦辟了宪政共和的绿洲,还神奇地缔结出一脉清澈的政见传统 和榜样力量,二百年来,靠着这份殷实基业,这个移民国家的子嗣一直安稳地享 受着新大陆的丰饶、自由与辽阔 这些伟人制定的1789年宪法和《权利法案》,披沥二百多年风雨被原封不动地 延伸至今。其建国水平所表现出的才智、胆魄、美德,远远超越了造物主所赋予 那个时代的国家素质的“平均值”。 在这点上,北美人是幸运的。他们等来的是华盛顿而非拿破仑,是富兰克林而非 俾斯麦,是杰斐逊而非罗伯斯庇尔或戈培尔。他们是焦灼的战士,而非暴虐的武 夫;乃平民出身的领袖,而非歇斯底里的野心家。他们像晶莹的蝌蚪,来自四面 八方,又不约而同朝着同一光点挺进:独立、平等、自由 在今天的美利坚国会大厦里,有一副巨制油画,讲述的是二百年前华盛顿正式向 国会归还军权的情景。将军发言极简:“现在,我已完成了战争所赋予的使命, 我将退出这个伟大的舞台,……谨在此交出委任并辞去所有的公职。 据史记载,当时所有的眼眶都流下了热泪。将军朝向议员们的鞠躬是为了让后人 永远牢记一条常识:军队从来就不是个人或集团财产,它只能献身国防而不可施 于内政;领袖本人须首先是合格公民,须随时听从国家召唤,其权力亦将随着阶 段任务的完成而及时终止 这是第一代美国人为后世贡献的最杰出的理念之一。正是凭此先进的理念,此后 的美国政治才在肌体上灵巧地避开了军事独裁的风险,最大限度地保证了社会的 稳定、自由与和平。 华盛顿鞠躬的油画悬挂了200年,“国家绝不允许用武力来管理”这个朴素理 念,也在美国公众心里扎根了200年。两个世纪以来,美国社会的政治秩序一直 温和稳定、未有大的集团动乱和恶性斗争 那幅画不是白挂的,它绝非装饰,而是一节历史公开课,一盏红灯闪烁的警示屏。 它镌铭着第一代建国者以严厉目光刻下的纪律 仪式一完,华盛顿真就回家了。5年后,当美利坚急需一位总统的吁求正式下达 他的休养计划被中止。但连任两届后,他坚决辞去了公职。8年军旅,置生死度 外;8年总统,值国家最艰困之时,实无福禄可享……每一次都是临危受命,挽 狂澜于即倾;每一次都是听从国家召唤,履践一个公民的纯洁义务。 那提议用“华盛顿”来为首都命名的人真是太智慧了。 史上大人物的名字比比皆是,可真正禁得住光阴测试和道义检验的却寥寥。而 “华盛顿”作为生命个体,他的清白、诚实及所有伟岸特征皆完整保持到了生命 终点。作为一个响亮的精神名词,其理想内涵不会因光阴的淘洗而褪色变质,相 反,却历久弥新,来自后世的敬重与感激一一随着历史经验的积累和世界坐标的 参照一一而愈发强烈、挚深 16.简要说明第三段中“北美人是幸运的”中“幸运”的具体内容。(6分) 16.华盛顿们为北美人开创了殷实的基业,使百姓享受着丰饶、自由与辽阔 华盛顿们确立的国家政治体制,使人民享受着独立、自由、民主和平等;华盛 顿们治国具有出色的才智、胆魄和高尚的品德,为后人开创了伟大先例和精神 路标。(每点2分)
请想一想华盛顿 王开岭 美国历史上,华盛顿及其伙伴们属于为自己的母邦开创了诸多伟大先例和精神路 标的人。他们不仅垦辟了宪政共和的绿洲,还神奇地缔结出一脉清澈的政见传统 和榜样力量,二百年来,靠着这份殷实基业,这个移民国家的子嗣一直安稳地享 受着新大陆的丰饶、自由与辽阔…… 这些伟人制定的 1789 年宪法和《权利法案》,披沥二百多年风雨被原封不动地 延伸至今。其建国水平所表现出的才智、胆魄、美德,远远超越了造物主所赋予 那个时代的国家素质的“平均值”。 在这点上,北美人是幸运的。他们等来的是华盛顿而非拿破仑,是富兰克林而非 俾斯麦,是杰斐逊而非罗伯斯庇尔或戈培尔。他们是焦灼的战士,而非暴虐的武 夫;乃平民出身的领袖,而非歇斯底里的野心家。他们像晶莹的蝌蚪,来自四面 八方,又不约而同朝着同一光点挺进:独立、平等、自由…… 在今天的美利坚国会大厦里,有一副巨制油画,讲述的是二百年前华盛顿正式向 国会归还军权的情景。将军发言极简:“现在,我已完成了战争所赋予的使命, 我将退出这个伟大的舞台,……谨在此交出委任并辞去所有的公职。” 据史记载,当时所有的眼眶都流下了热泪。将军朝向议员们的鞠躬是为了让后人 永远牢记一条常识:军队从来就不是个人或集团财产,它只能献身国防而不可施 于内政;领袖本人须首先是合格公民,须随时听从国家召唤,其权力亦将随着阶 段任务的完成而及时终止…… 这是第一代美国人为后世贡献的最杰出的理念之一。正是凭此先进的理念,此后 的美国政治才在肌体上灵巧地避开了军事独裁的风险,最大限度地保证了社会的 稳定、自由与和平。 华盛顿鞠躬的油画悬挂了 200 年,“国家绝不允许用武力来管理”这个朴素理 念,也在美国公众心里扎根了 200 年。两个世纪以来,美国社会的政治秩序一直 温和稳定、未有大的集团动乱和恶性斗争。 那幅画不是白挂的,它绝非装饰,而是一节历史公开课,一盏红灯闪烁的警示屏。 它镌铭着第一代建国者以严厉目光刻下的纪律。 仪式一完,华盛顿真就回家了。5 年后,当美利坚急需一位总统的吁求正式下达, 他的休养计划被中止。但连任两届后,他坚决辞去了公职。8 年军旅,置生死度 外;8 年总统,值国家最艰困之时,实无福禄可享……每一次都是临危受命,挽 狂澜于即倾;每一次都是听从国家召唤,履践一个公民的纯洁义务。 那提议用“华盛顿”来为首都命名的人真是太智慧了。 史上大人物的名字比比皆是,可真正禁得住光阴测试和道义检验的却寥寥。而 “华盛顿”作为生命个体,他的清白、诚实及所有伟岸特征皆完整保持到了生命 终点。作为一个响亮的精神名词,其理想内涵不会因光阴的淘洗而褪色变质,相 反,却历久弥新,来自后世的敬重与感激——随着历史经验的积累和世界坐标的 参照——而愈发强烈、挚深…… 16. 简要说明第三段中“北美人是幸运的”中“幸运”的具体内容。(6 分) 16. 华盛顿们为北美人开创了殷实的基业,使百姓享受着丰饶、自由与辽阔; 华盛顿们确立的国家政治体制,使人民享受着独立、自由、民主和平等;华盛 顿们治国具有出色的才智、胆魄和高尚的品德,为后人开创了伟大先例和精神 路标。(每点 2 分)
17.简要分析文中写“华盛顿鞠躬油画”来历的用意。(6分) 17.高度评价华盛顿治国理念的深远影响;突出了华盛顿的人格魅力;警示后 人这是一面历史镜子,也是必须遵守的准则。(每点2分) 18.结合文本对“那提议用‘华盛顿’来为首都命名的人真是太智慧了”的理 解,阐释“智慧”的内涵。(6分) 18.华盛顿是国家创立者,以他名字命名有纪念作用;华盛顿创业成功后主动 放弃权力,将美国引向自由、民主、平等的轨道,以他的名字命名体现了美国 的价值追求;华盛顿一生清白、诚实,保持到生命的终点,永远赢得后世的敬 重与感激,以他的名字命名有标杆作用,可以激励后人的理想追求。(每点2 分) 七、作文(70分) 19.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 限,诗歌除外。 有人说,文学激励过一代又一代人,给人指明方向,使人向上进取,是人们的精 神故乡,所以,文学是灯,它不会老。但如今的多数青年不再做文学梦,选择更 实际的金融、财会等赚钱专业。 19.略。评分标准参照2014年江苏省高考作文阅卷,建议均分47分
17. 简要分析文中写“华盛顿鞠躬油画”来历的用意。(6 分) 17. 高度评价华盛顿治国理念的深远影响;突出了华盛顿的人格魅力;警示后 人这是一面历史镜子,也是必须遵守的准则。(每点 2 分) 18. 结合文本对“那提议用‘华盛顿’来为首都命名的人真是太智慧了”的理 解,阐释“智慧”的内涵。(6 分) 18. 华盛顿是国家创立者,以他名字命名有纪念作用;华盛顿创业成功后主动 放弃权力,将美国引向自由、民主、平等的轨道,以他的名字命名体现了美国 的价值追求;华盛顿一生清白、诚实,保持到生命的终点,永远赢得后世的敬 重与感激,以他的名字命名有标杆作用,可以激励后人的理想追求。(每点 2 分) 七、作文(70 分) 19.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文体不 限,诗歌除外。 有人说,文学激励过一代又一代人,给人指明方向,使人向上进取,是人们的精 神故乡,所以,文学是灯,它不会老。但如今的多数青年不再做文学梦,选择更 实际的金融、财会等赚钱专业。 19.略。评分标准参照 2014 年江苏省高考作文阅卷,建议均分 47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