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洛社中学2012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 、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翘楚/憔悴不堪 殷红/情意甚殷 稽首/无稽之谈 B.叱咤/姹紫嫣红 标识/远见卓识 纤维/纤尘不染 C.信笺/明修栈道 慰藉/含蓄蕴藉 暴雨/一暴十寒 D.方便/大腹便便 数落/数见不鲜 咀嚼/咬文嚼字 1. d(A qiao/qiao yan/yin qi/ji: B zha /cha zhi/shi xian/xian; C jian/zhan jie bao/ pu: d bian/pian shu/ shuo jue/jiao)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今年10月份以来,全国煤矿接连发生了6起重大事故、死亡101人,但一些非法业 主还是认为不足为训,利欲熏心,至今仍在铤而走险 B.总设计师带领科研团队奋力拼搏,在航天技术研究领域里潜心探索,上行下效,取 得了“神龙”空天飞机研制的巨大成功 C.影片《猩球崛起》中,安迪·瑟金斯“扮演”的猩猩凯撒带领众猩“闹革命”十足 领袖模样,无论是动作还是脸部表情都惟妙惟肖 D.日前,北京警方侦破了一起案件。该案中的罪犯抓住业主车库门锁不严的漏洞,经 由车库,登堂入室,窃取财物计10万元。 2.C(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A不足为训:足:够得上;训: 法则,典范。不值得作为效法的准则或榜样。B.上行下效:上面的人怎么做, 下面的人就跟着怎么干,多指不好的事。用于此处属褒贬误用。D登堂入室:堂 窒:古代宫窒,前面是堂,后面是室。登上厅堂,进入内窒。比喻学问或技能从 浅到深,达到很高的水平。此处属望文生义。) 3.根据下列文字提供的信息,概括出“旧式教育”的三种弊端。(5分) 旧式教育是什么?读古人的书籍,意在把书中内容装进头脑里去,不问它对于现实生活适合 不适合,有用处没有用处;学古人的文章,意在把那一套程式和腔调模仿到家,不问它对于 抒发心情相配不相配,有效果没有效果。读书作文的目标在取得功名,起码要能得“食廪”, 飞黄腾达起来做官做府,当然更好:至于发展个人生活上必要的知能,使个人终身受用不尽, 同时使社会间接蒙受有利的影响,这一套,旧式教育根本就不管。(吕叔湘《序》) (5分)1、死记(或死记硬背)古书内容;2、生搬硬套(或:简单模仿)作文程式;3、 追求功名利禄(或:应付考试)(1、“死记”“古书内容”各1分,2、“生搬硬套”“作文程
江苏省无锡市洛社中学 2012 届高三 12 月月考(语文) 一、语言文字运用(15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 ....的一组是(3 分) ( ) A.翘.楚/憔.悴不堪 殷.红/情意甚殷. 稽.首/无稽.之谈 B.叱咤./姹.紫嫣红 标识./远见卓识. 纤.维/纤.尘不染 C.信笺./明修栈.道 慰藉./含蓄蕴藉. 暴.雨/一暴.十寒 D.方便./大腹便.便 数.落/数.见不鲜 咀嚼./咬文嚼.字 1.D(A qiáo/qiáo yān/yīn qǐ/jī;B zhà/chà zhì/shí xiān/xiān;C jiān/zhàn jiè bào/pù; D biàn /pián shǔ/shuò jué/jiáo)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 ....的一句是(3 分) A.今年 10 月份以来,全国煤矿接连发生了 6 起重大事故、死亡 101 人,但一些非法业 主还是认为不足为训 ....,利欲熏心,至今仍在铤而走险。 B.总设计师带领科研团队奋力拼搏,在航天技术研究领域里潜心探索,上行下效 ....,取 得了“神龙”空天飞机研制的巨大成功。 C.影片《猩球崛起》中,安迪·瑟金斯“扮演”的猩猩凯撒带领众猩“闹革命”十足 领袖模样,无论是动作还是脸部表情都惟妙惟肖 ....。 D.日前,北京警方侦破了一起案件。该案中的罪犯抓住业主车库门锁不严的漏洞,经 由车库,登堂入室 ....,窃取财物计 10 万元。 2.C (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A.不足为训:足:够得上;训: 法则,典范。不值得作为效法的准则或榜样。B.上行下效:上面的人怎么做, 下面的人就跟着怎么干,多指不好的事。用于此处属褒贬误用。D.登堂入室:堂、 室:古代宫室,前面是堂,后面是室。登上厅堂,进入内室。比喻学问或技能从 浅到深,达到很高的水平。此处属望文生义。) 3.根据下列文字提供的信息,概括出“旧式教育”的三种弊端。(5 分) 旧式教育是什么?读古人的书籍,意在把书中内容装进头脑里去,不问它对于现实生活适合 不适合,有用处没有用处;学古人的文章,意在把那一套程式和腔调模仿到家,不问它对于 抒发心情相配不相配,有效果没有效果。读书作文的目标在取得功名,起码要能得“食廪”, 飞黄腾达起来做官做府,当然更好;至于发展个人生活上必要的知能,使个人终身受用不尽, 同时使社会间接蒙受有利的影响,这一套,旧式教育根本就不管。(吕叔湘《序》) ▲ (5 分)1、死记(或:死记硬背)古书内容;2、生搬硬套(或:简单模仿)作文程式;3、 追求功名利禄(或:应付考试)(1、“死记”“古书内容”各 1 分,2、“生搬硬套”“作文程
式”各1分,第3点1分,意思对即可。) 4.在下面的横线上续写适当的语句,组成一段语意贯通、前后句式一致的文字。(4分) 你见过古代的铜钱吗?一枚圆圆的小钱,中间透着棱角分明的小方孔。铜钱的形状 “外圆内方”,正如做人一样。方,就是做人要有正气,有原则:圆,就是 但如果一个人过于方正,就会像生铁一样,一拗就容易断,不易与人相处;而如果一个 人过于圆滑 也不会得到周围人的喜爱 (5分)示例:做人要讲圆通,有技巧(2分)就会像气球一样,一碰就远离,不愿 与人交心(3分,有比喻2分,语义连贯1分)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宗测字敬微,南阳人,宋征士炳孙也。世居江陵。测少静退,不乐人间。叹曰:“家贫 亲老,不择官而仕,先哲以为美谈,余窃有惑。诚不能潜感地金,冥致江鲤,但当用天道 分地利。孰能食人厚禄,忧人重事乎? 宗测字敬微,是南阳人,南朝宋时征土宗炳的孙子。宗测年轻的时候好静而 不张扬,不喜欢人间俗事。(他)感叹说:“我家里很贫穷,双亲已经老了,我不 能选择职位做官了。先贤圣哲把不做官作为美谈,我私下里感到疑惑。如果真的 不能暗中感动天地,尽行孝道,只是应当利用天道,分享地利。怎能享用朝廷丰 厚的俸禄,为皇帝的重大事情担忧呢? 州举秀才,主簿,不就。骠骑豫章王征为参军,测答府召云:“何为谬伤海鸟,横斤山 木?″母丧,身负土植松柏。豫章王复遣书请之,辟为参军。测答曰:“性同鳞羽,爱止山 壑,眷恋松筠,轻迷人路。纵宕岩流,有若狂者,忽不知老至,而今鬓已白,岂容课虚责有, 限鱼慕鸟哉『永明三年,诏征太子舍人,不就。 州中推举优秀人才,(推荐他作)主簿,他没有接受任命。骠骑将军豫章王 征召宗测为参军,宗测答复官府的征召说:“为什么胡乱伤害自由自在的海鸟, 蛮横地砍伐不问世事的山中的树木?”母亲去世了,宗测亲自背泥士(下葬), 在墓边)种植松柏。豫章王又派人送信来请他做官,召他为参军。宗测回答: “我的本性和鱼儿乌儿相同,喜欢停息在山间林泉间。我眷恋着松竹美景,轻视 而不太认识人间做官仕进的道路。我在山间游憩,在激流中冲荡,有点像疯狂的
式”各 1 分,第 3 点 1 分,意思对即可。) 4.在下面的横线上续写适当的语句,组成一段语意贯通、前后句式一致的文字。(4 分) 你见过古代的铜钱吗?一枚圆圆的小钱,中间透着棱角分明的小方孔。铜钱的形状 ——“外圆内方”,正如做人一样。方,就是做人要有正气,有原则;圆,就是 ▲ 。 但如果一个人过于方正,就会像生铁一样,一拗就容易断,不易与人相处;而如果一个 人过于圆滑, ▲ ,也不会得到周围人的喜爱。 (5 分)示例:做人要讲圆通,有技巧(2 分) 就会像气球一样,一碰就远离,不愿 与人交心(3 分,有比喻 2 分,语义连贯 1 分) 二、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8 题。 宗测字敬微,南阳人,宋征士炳孙也。世居江陵。测少静退,不乐人间。叹曰:“家贫 亲老,不择官而仕,先哲以为美谈,余窃有惑。诚不能潜感地金,冥致江鲤,但当用天道, 分地利。孰能食人厚禄,忧人重事乎?” 宗测字敬微,是南阳人,南朝宋时征士宗炳的孙子。宗测年轻的时候好静而 不张扬,不喜欢人间俗事。(他)感叹说:“我家里很贫穷,双亲已经老了,我不 能选择职位做官了。先贤圣哲把不做官作为美谈,我私下里感到疑惑。如果真的 不能暗中感动天地,尽行孝道,只是应当利用天道,分享地利。怎能享用朝廷丰 厚的俸禄,为皇帝的重大事情担忧呢? 州举秀才,主簿,不就。骠骑豫章王征为参军,测答府召云:“何为谬伤海鸟,横斤.山 木?”母丧,身负土植松柏。豫章王复遣书请之,辟为参军。测答曰:“性同鳞羽,爱止山 壑,眷恋松筠,轻迷人路。纵宕岩流,有若狂者,忽不知老至,而今鬓已白,岂容课.虚责有, 限鱼慕鸟哉!”永明三年,诏征太子舍人,不就。 州中推举优秀人才,(推荐他作)主簿,他没有接受任命。骠骑将军豫章王 征召宗测为参军,宗测答复官府的征召说:“为什么胡乱伤害自由自在的海鸟, 蛮横地砍伐不问世事的山中的树木?”母亲去世了,宗测亲自背泥土(下葬), (在墓边)种植松柏。豫章王又派人送信来请他做官,召他为参军。宗测回答: “我的本性和鱼儿鸟儿相同,喜欢停息在山间林泉间。我眷恋着松竹美景,轻视 而不太认识人间做官仕进的道路。我在山间游憩,在激流中冲荡,有点像疯狂的
人。突然间不知道老年的到来,现在我鬓发已经苍白,怎能承受时不时的督促责 难,不让鱼儿倾慕自由自在的鸟儿呢?”永明三年,皇帝下诏征召宗测为太子舍 人,他不去赴任。 欲游名山,乃写祖炳所画《尚子平图》于壁上。测长子宦在京师,知父此旨,便求禄还 为南郡丞,付以家事。刺史安陆王子敬、长史刘寅以下皆赠送之,测无所受。赍《老子》《庄 子》二书自随。子孙拜辞悲泣,测长啸不视,遂往庐山,止祖炳旧宅。 宗测想要去名山游赏,就在墙壁上画下他的祖父宗炳所画的《尚子平图》。 宗测的长子在京城做官,了解到父亲这个心意,就辞去朝中官职,回到南郡作县 丞,宗测把家事托付给儿子。刺史安陆王萧子敬、长史刘寅以下的众人都赠送钱 物给宗测,宗测一概不接受。他只拿了《老子》《庄子》两部书随身携带。子孙 们拜别宗测,悲伤地哭泣,宗测长啸一声,看都不看他们一眼,就往庐山去了, 住在他的祖父宗炳的老宅中。 鱼复侯子响为江州,厚逢赠遗。测曰:“少有狂疾,寻山采药,远来至此。量腹而进松 朮,度形而衣薜萝,淡然已足,岂容当此横施!”子响余驾造之,测避不见。后子响不告而 来,奄至所住,测不得已,巾褐对之,竟不交宣,子响不悦而退。尚书令王俭饷测葡褥 鱼复侯子响作江州地方官,派人拿丰厚的东西赠给他宗测说;“我年轻的 时候有狂之病,寻访名山采摘草药,从老远的地方来到这里。估讨着自己的 食量吃松果,枯量着自己的身形穿草木作成的衣服,心境淡然,已经很滿足了, 怎能接受这样的突然的施舍!”子响伞人驾车去访问他,宗测避开不相見。后来 子响没有通告径直来了,突然到达宗测所住的地方,宗测没有办法,(只好技桂 他),却只是带着头中穿着粗布短袄面对他,一直不和他说一句话,于响很不高 兴地圆去了。尚书令王俭送給宗测草做的垫子。 顷之,测送弟丧还西,仍留旧宅永业寺,绝宾友,唯与同志庾易、刘虬、宗人尚之等往 来讲说。刺史随王子隆至镇,遣别驾宗哲致劳问,测笑曰:“贵贱理隔,何以及此。”竟不答。 建武二年,征为司徒主簿,不就,卒。 不久以后,宗测送弟弟灵柩往西回家,仍然留住在永业寺老屋子里,不和客 人来往,只是和志同道合的庾易、刘虬、宗人之尚等来往清谈。刺史随王萧子隆 到任,派遣别驾宗哲前往慰劳问候。宗测笑道:“贵人贱人按理应该分开,为什 么(对我关照)到这个地步?“一直没有回访答谢。建武二年,官方征召宗测为
人。突然间不知道老年的到来,现在我鬓发已经苍白,怎能承受时不时的督促责 难,不让鱼儿倾慕自由自在的鸟儿呢?”永明三年,皇帝下诏征召宗测为太子舍 人,他不去赴任。 欲游名山,乃写祖炳所画《尚子平图》于壁上。测长子宦在京师,知父此旨,便求禄还 为南郡丞,付以家事。刺史安陆王子敬、长史刘寅以下皆赠送之,测无所受。赍《老子》《庄 子》二书自随。子孙拜辞悲泣,测长啸不视,遂往庐山,止.祖炳旧宅。 宗测想要去名山游赏,就在墙壁上画下他的祖父宗炳所画的《尚子平图》。 宗测的长子在京城做官,了解到父亲这个心意,就辞去朝中官职,回到南郡作县 丞,宗测把家事托付给儿子。刺史安陆王萧子敬、长史刘寅以下的众人都赠送钱 物给宗测,宗测一概不接受。他只拿了《老子》《庄子》两部书随身携带。子孙 们拜别宗测,悲伤地哭泣,宗测长啸一声,看都不看他们一眼,就往庐山去了, 住在他的祖父宗炳的老宅中。 顷之,测送弟丧还西,仍留旧宅永业寺,绝宾友,唯与同志庾易、刘虬、宗人尚之等往 来讲说。刺史随王子隆至镇,遣别驾宗哲致劳问,测笑曰:“贵贱理隔,何以及此。”竟不答。 建武二年,征为司徒主簿,不就,卒。 不久以后,宗测送弟弟灵柩往西回家,仍然留住在永业寺老屋子里,不和客 人来往,只是和志同道合的庾易、刘虬、宗人之尚等来往清谈。刺史随王萧子隆 到任,派遣别驾宗哲前往慰劳问候。宗测笑道:“贵人贱人按理应该分开,为什 么(对我关照)到这个地步?”一直没有回访答谢。建武二年,官方征召宗测为
司徒主簿,(他)不接受,后来去世了。 (选自《南史宗测传》)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横斤山木 斤:砍伐 B.岂容课虚责有 果:督促 C.止祖炳旧宅 止:停止 D.子响不告而来,奄至所住 奄:突然 5.c解析:止,居住 6.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宗测“不乐人间”的一组是(3分 ①母丧,身负土植松柏 ②纵宕岩流,有若狂者 ③便求禄还为南郡丞 ④赍《老子》《庄子》二书自随 ⑤量腹而进松朮,度形而衣薜萝 ⑥遣别驾宗哲致劳问 A.①③⑤ C.②③⑥ D.①④⑥ 6.B解析:①母丧,身负土植松柏只能表现宗测的“孝”;③便求禄还为南郡丞、 ⑥遣别驾宗哲致劳问非宗测所为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宗测年轻时就不喜欢追求功名利禄,他认为如果自己没有能力去改变这个世界,就 不应该去追求功名利禄。 B.宗测看不起出仕做官这条世人都走的路,所以骠骑豫章王征召他为参军,他不去; 连皇帝下诏征他为太子舍人,他都没有就任 C.宗测决定隐居,刺史安陆王子敬、长史刘寅以下都赠送钱物给他,他一概不收,但 鱼复侯子响派人拿丰厚的东西赠给他,他却收下了 宗测归隐后,只和有共同隐逸志愿的人庾易、刘虬、宗人尚之等往来,如果有官吏 去拜访他,他一直没有回访答谢。 7.c解析:c项无中生有,原文只有子响馈赠,而无宗测收礼之意 8.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家贫亲老,不择官而仕,先哲以为美谈,余窥有惑。(4分) 译文:我家里很贫穷,双亲已经老了,我不能选择职位做官了。先贤圣哲把不做 官作为美谈,我私下里感到疑惑。评分建议:①大意对,语句通顺。(2分)② 以为;以之为,把……作为。(1分)感,感到疑惑。(1分) (2)测不得已,巾褐对之,竟不交言。(3分) 译文:宗测没有办法,(只好接待他),却只是戴着头中穿着粗布短袄面对他,一 直不和他说一句话。评分建议:①大对,语句通版。(2分)②中褐:戴着头 中穿着粗布短袄(1分)。 (3)贵贱理隔,何以及此。(3分) 译文:黄人贱人按理应该分开,为什么(对我关照)到这个地步?评分建议:① 大意对,语句通顺。(2分)②理;名词作状语,按道理。(1分)
司徒主簿,(他)不接受,后来去世了。 (选自《南史·宗测传》)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3 分) A.横斤.山木 斤:砍伐 B.岂容课.虚责有 课:督促 C.止.祖炳旧宅 止:停止 D.子响不告而来,奄.至所住 奄:突然 5.C 解析:止,居住 6.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 ....宗测“不乐人间”的一组是(3 分) ①母丧,身负土植松柏 ②纵宕岩流,有若狂者 ③便求禄还为南郡丞 ④赍《老子》《庄子》二书自随 ⑤量腹而进松朮,度形而衣薜萝 ⑥遣别驾宗哲致劳问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①④⑥ 6.B 解析:①母丧,身负土植松柏只能表现宗测的“孝”;③便求禄还为南郡丞、 ⑥遣别驾宗哲致劳问非宗测所为。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 ...的一项是(3 分) A.宗测年轻时就不喜欢追求功名利禄,他认为如果自己没有能力去改变这个世界,就 不应该去追求功名利禄。 B.宗测看不起出仕做官这条世人都走的路,所以骠骑豫章王征召他为参军,他不去; 连皇帝下诏征他为太子舍人,他都没有就任。 C.宗测决定隐居,刺史安陆王子敬、长史刘寅以下都赠送钱物给他,他一概不收,但 鱼复侯子响派人拿丰厚的东西赠给他,他却收下了。 D.宗测归隐后,只和有共同隐逸志愿的人庾易、刘虬、宗人尚之等往来,如果有官吏 去拜访他,他一直没有回访答谢。 7.C 解析:C 项无中生有,原文只有子响馈赠,而无宗测收礼之意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江湖伟观 柳残荷老客凄凉,独对西风立上方。 万井人烟环魏阙,千年王气到钱塘。 湖澄古塔明寒屿,江远归舟动夕阳。 北望中原在何所?半生赢得鬓毛霜。 【注】刘黻,南宋爱国诗人,屡遭贬斥。国都陷落,毅然奔赴国难,为国献身。 (1)诗人在秋风萧瑟的季节登高望远,请从首联中找出能反映季节特征的景物。(2分) (2)第三联是怎样表现“伟观”的?任选一联简要分析。(4分) (3)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案: (1)残柳、老荷。(2分。各1分,只写柳、荷、风不得分)(答“柳老”“荷残”不给分 答案一定是名词状态,作动词性描述也不得分) (2)第三联,上句选取了西湖、古塔、寒屿等典型意象描绘了一派静谧的阔大之景,下句 借远江、归舟、夕阳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归舟过处江水荡漾的动态秋江图。动静结合,画 面开阔辽远。(4分。表现手法各1分,景物特点准确2分) (3)①表达了诗人客居他乡,孤独凄凉之情;②诗人北望中原,收复无望的哀痛之情; 诗人屡遭贬斥,半生渡倒,报国无门的沉郁哀伤之情。(4分。一点2分,2点3分,3 生分。凡只答情感如:优愤,凄凉,爱国,而没有分析,都只给1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水击三千里, ,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逍遥游》 (2) 靡有朝矣 (《诗经·卫风·氓》) (3)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杜 牧《阿房宫赋》) ,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范仲淹《岳阳楼记》) (5)呜呼!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 所破歌》) (6)水至清则无鱼, 《汉书》) (7)士不可以不弘毅, (1、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2、夙兴夜寐3、奈何取之尽锱铢,4用之如泥沙5、若夫霪
三、古诗词鉴赏(10 分)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江湖伟观 刘黻 柳残荷老客凄凉,独对西风立上方。 万井人烟环魏阙,千年王气到钱塘。 湖澄古塔明寒屿,江远归舟动夕阳。 北望中原在何所?半生赢得鬓毛霜。 【注】刘黻,南宋爱国诗人,屡遭贬斥。国都陷落,毅然奔赴国难,为国献身。 (1)诗人在秋风萧瑟的季节登高望远,请从首联中找出能反映季节特征的景物。(2 分) ▲ (2)第三联是怎样表现“伟观”的?任选一联简要分析。(4 分) ▲ (3)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感情?请简要分析。(4 分 ) ▲ 答案: (1)残柳、老荷。(2 分。各 1 分,只写柳、荷、风不得分)(答“柳老”“荷残”不给分; 答案一定是名词状态,作动词性描述也不得分) (2)第三联,上句选取了西湖、古塔、寒屿等典型意象描绘了一派静谧的阔大之景,下句 借远江、归舟、夕阳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归舟过处江水荡漾的动态秋江图。动静结合,画 面开阔辽远。(4 分。表现手法各 1 分,景物特点准确 2 分) (3) ①表达了诗人客居他乡,孤独凄凉之情;②诗人北望中原,收复无望的哀痛之情; ③诗人屡遭贬斥,半生潦倒,报国无门的沉郁哀伤之情。(4 分。一点 2 分,2 点 3 分,3 点 4 分。凡只答情感如:忧愤,凄凉,爱国,而没有分析,都只给 1 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水击三千里, ▲ ,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逍遥游》) (2) ▲ ,靡有朝矣。 (《诗经•卫风•氓》) (3)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 , ▲ ? (杜 牧《阿房宫赋》) (4) ▲ ,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范仲淹《岳阳楼记》) (5)呜呼! ▲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 所破歌》) (6)水至清则无鱼, ▲ 。(《汉书》) (7)士不可以不弘毅,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 (1、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2、夙兴夜寐 3、奈何取之尽锱铢,4 用之如泥沙 5、若夫霪
雨霏霏6、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7、人至察则无徒8、任重而道远)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23分) 黄河入海流 李康美 (1)冰雪融化成水滴,水滴聚成了河流,一滴一滴的水珠,竟然汇成了滔滔流淌的大河, 在人类生活的舞台上,大自然才是最伟大的导演 2)我曾经去过眚海高原,虽然未到黄河真正的发源地,但流经的河水也是幼年的黄河 那里的黄河清澈见底,甚至一直到兰州,都还算不上波澜杜阔。在宁夏虽有了波澜杜阔的味 道,但是同样箅不得汹涌澎裤 (3)实际上,黄河也有着自己的成长过程,如果说它是一条主动脉,那么,依附着它大 着它的,还有许许多多的支动脉或者叫做毛血管。在我们渭南的土地上,黄河就形成了一个 典型的奇特景叽:在那个人称“三河口”的地方,渭河和洛河几乎同时注入了黄河,从而使 黄河一下子变得那么地浩淼 (4)很早以前,我总以为渭河和洛河在临汇入黄河时,都会因为落差,而腾起 冲天的水雾,并且是波浪翻卷,发出日夜不息的水与水的冲击声。后来,我多次 去过“三河口”,遗憾的是,它们似乎永远保持着一种十分友好的姿态,从未听 见过哗哗的冲击声,甚至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进行了短暂的倾诉后,又 同相依相偎向东而去。 (5)前年去山东,驱车看遍了胶东旁边的大海,我突然想到,任何东西都可能有着生命的 尽头,世界上的每一条大河都会注入大海,最终也就在大海中消亡了。河流和大海的交汇, 也是河流的荣耀。 ⑥6)回程经过山东东营市,我们竟然异口同声地要去看看黄河的入海口。真该 看一看,终年冰雪的喜玛拉雅,人迹罕至的青藏髙原,那里冰雪融化成的一滴 滴水珠,到头来却仍然在这里融入了海洋,巍然屹立的世界屋脊,竟然以水为使 者,贯穿了中国的土地,再通过海洋,和世界连为一体,飞溅起自己的声音。还 应该包括我们的渭河、洛河,尽管它们在“三河口”之后就已经隐名埋姓,默默 无闻地随着黄河的水流涌动,但是黄河能注入大海,它们的动力功不可没 未到目的地之前,我又做了一次错误的判断,仍然以为黄河和渤海有着一定的落差 说不定还形成了一面宽大的瀑布,很远就可以听见惊涛拍浪般的响声。从东营市始发的路程 上。我总倾听,心里还是继续着想象,只要听见那种万马奔腾的水击声,那里就一定是黄河 的入海口。 (8)可是那样的咆哮声一直没有出现。也许是年深历久的冲刷,也许是流经万里的黄河太 疲惫了,在这里,别说听见什么声音,就是黄河的流速也变得非常迟缓了。乘游艇而下,我 直企盼的声音也始终没有到来。只是水面越来越宽,两岸的芦苇荡遥远得只能望见一缕绿 色。黄河入海口原来也和我们的“三河口”一样,只是像扇面儿似的铺展开来,慢慢地,慢 慢地和前边的渤海衔接,走向了无边无际的浩瀚,最终也就消亡了自己 (9)当然,黄河入海的景观绝非我们的“三河口”可比,那样的博大更是无法想象的。当 游艇的主人告诉我们,真正的黄河入海口就在那一片水域时,我们早就看不见两岸的边际, 可以想见,黄河临入海时的河面有多么宽广!何以见得这片水域才是黄河和渤海的衔接处? 其实,我们已经从异样的空气中得到了鉴别,一边是黄河还未经过大海洗礼的泥土气息,扭 过头去,那边却是略带咸味的海风拂面了 Q0游艇继续驶入了大海,为了黄河的消亡,或者说为了黄河和世界的衔接,我们也该送 她一程
雨霏霏 6、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7、人至察则无徒 8、任重而道远)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23 分) 黄河入海流 李康美 ⑷很早以前,我总以为渭河和洛河在临汇入黄河时,都会因为落差,而腾起 冲天的水雾,并且是波浪翻卷,发出日夜不息的水与水的冲击声。后来,我多次 去过“三河口”,遗憾的是,它们似乎永远保持着一种十分友好的姿态,从未听 见过哗哗的冲击声,甚至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进行了短暂的倾诉后,又 一同相依相偎向东而去。 ⑸前年去山东,驱车看遍了胶东旁边的大海,我突然想到,任何东西都可能有着生命的 尽头,世界上的每一条大河都会注入大海,最终也就在大海中消亡了。河流和大海的交汇, 也是河流的荣耀。 ⑹回程经过山东东营市,我们竟然异口同声地要去看看黄河的入海口。真该 看一看,终年冰雪的喜玛拉雅,人迹罕至的青藏高原,那里冰雪融化成的一滴一 滴水珠,到头来却仍然在这里融入了海洋,巍然屹立的世界屋脊,竟然以水为使 者,贯穿了中国的土地,再通过海洋,和世界连为一体,飞溅起自己的声音。还 应该包括我们的渭河、洛河,尽管它们在“三河口”之后就已经隐名埋姓,默默 无闻地随着黄河的水流涌动,但是黄河能注入大海,它们的动力功不可没。 ⑺未到目的地之前,我又做了一次错误的判断,仍然以为黄河和渤海有着一定的落差, 说不定还形成了一面宽大的瀑布,很远就可以听见惊涛拍浪般的响声。从东营市始发的路程 上。我总倾听,心里还是继续着想象,只要听见那种万马奔腾的水击声,那里就一定是黄河 的入海口。 ⑻可是那样的咆哮声一直没有出现。也许是年深历久的冲刷,也许是流经万里的黄河太 疲惫了,在这里,别说听见什么声音,就是黄河的流速也变得非常迟缓了。乘游艇而下,我 一直企盼的声音也始终没有到来。只是水面越来越宽,两岸的芦苇荡遥远得只能望见一缕绿 色。黄河入海口原来也和我们的“三河口”一样,只是像扇面儿似的铺展开来,慢慢地,慢 慢地和前边的渤海衔接,走向了无边无际的浩瀚,最终也就消亡了自己。 ⑼当然,黄河入海的景观绝非我们的“三河口”可比,那样的博大更是无法想象的。当 游艇的主人告诉我们,真正的黄河入海口就在那一片水域时,我们早就看不见两岸的边际, 可以想见,黄河临入海时的河面有多么宽广!何以见得这片水域才是黄河和渤海的衔接处? 其实,我们已经从异样的空气中得到了鉴别,一边是黄河还未经过大海洗礼的泥土气息,扭 过头去,那边却是略带咸味的海风拂面了。 ⑽游艇继续驶入了大海,为了黄河的消亡,或者说为了黄河和世界的衔接,我们也该送 她一程
(选自《散文》2010年第2期,有删改) 11、第一段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5分) 12.文中说“河流和大海的交汇,也是河流的荣耀”,作者这样表述的理由是什么?(6分) 13.联系上下文,请分析画线文段的表达特色。(6分) 14.请探究“黄河人海流”的生命轨迹蕴含了哪些人生启示。(6分) 【谷案)L 11、领起全文内容(2分),概括了黄河凝聚壮大的成长历程(1分),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 大自然生命奇观的惊奇与赞叹(2分) 12、因为黄河①兼收并蓄,蔚为壮观(2分)②汇入海洋,完成使命(2分)③衔接世界, 获得新生(2分)。 13、通过想象黄河流入大海惊涛拍浪、汹涌澎湃的情景和自己“侧耳细听”的细节描写(2 分),照应上文(1分),与下文写黄河入海时静穆安详的景象形成强烈的对比(1分),赞 美了黄河博大宽广的胸怀以及宠辱不惊的气度(2分)。 14、探究角度示例:①百川归宗、生命有终的生存法则;②生死轮回、生生不息的生命规 律;③淡泊宁静、顺应融合的生活态度;④博大宽广、宠辱不惊的胸襟气度;⑤乐于奉献 牺牲自我的人格操守;⑥积累凝豪、团结协作的集体精神 评分建议:只要答对两点,即可根据合理程度和论述情况酌情给分。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文化“走出去”任重道远 近年来,我国文化“走出去”取得了很大成绩,短短七八年间,100多个国家共开设了 300多个孔子学院和400多个孔子课堂。中法文化年、中俄文化年、纽约中国文化游等活 动把中国文化带到国外民众中间,产生了积极反响。文化“走出去”正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 展的助推器,是提升国家形象和软实力的有效途径。 但是应该看到我国文化还远不是国际主流文化文化竞争实力与日益增强的综合国力 经济实力很不相称。有资料表明,在世界文化市场上,美国占43%,欧盟占34%,亚太地 世界需要中国文化,中国文化“走出去”是大势所趋,历史的必然。我国文化“走出去”, 要更多地展示我国现实情况,展示我国各族人民当代精神风貌。客观地说,当前我国“走出 去”的更多是传统文化,其结果是外国人,主要是西方人记住了熊猫、中国结、舞狮子、武 术等中国符号,却依然对中国社会存有偏见和误解。因此,我国文化“走出去”应在传统文 的基础上,让世界认识一个真实的中国,一个当代的中国,一个发展中的中国。 我国文化“走出去”,是一个长期发展、逐步积累的过程,必须科学谋划,有计划、有 步骤、有重点地开展文化传播和交流。在路径方面,应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进行梯度扩展 亚洲地区特別是周边国家,与我们血脉相连、文化相近,可以作为我国文化“走出去”的首 选目的地。非洲、拉美国家可以作为我国文化“走出去”的第二级目的地。我国与欧美国家 文化交流的重点应放在有效展示、沟通理解、求同存异上
(选自《散文》2010 年第 2 期,有删改) 11、第一段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5 分) 12.文中说“河流和大海的交汇,也是河流的荣耀”,作者这样表述的理由是什么?(6 分) 13.联系上下文,请分析画线文段的表达特色。(6 分) 14.请探究“黄河人海流”的生命轨迹蕴含了哪些人生启示。(6 分) 【答案】 11、领起全文内容(2 分),概括了黄河凝聚壮大的成长历程(1 分),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 大自然生命奇观的惊奇与赞叹(2 分)。 12、因为黄河①兼收并蓄,蔚为壮观(2 分);②汇入海洋,完成使命(2 分);③衔接世界, 获得新生(2 分)。 13、通过想象黄河流入大海惊涛拍浪、汹涌澎湃的情景和自己“侧耳细听”的细节描写(2 分),照应上文(1 分),与下文写黄河入海时静穆安详的景象形成强烈的对比(1 分),赞 美了黄河博大宽广的胸怀以及宠辱不惊的气度(2 分)。 14、探究角度示例:①百川归宗、生命有终的生存法则;②生死轮回、生生不息的生命规 律;③淡泊宁静、顺应融合的生活态度;④博大宽广、宠辱不惊的胸襟气度;⑤乐于奉献、 牺牲自我的人格操守;⑥积累凝聚、团结协作的集体精神。 评分建议:只要答对两点,即可根据合理程度和论述情况酌情给分。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5~17 题。 文化“走出去”任重道远 近年来,我国文化“走出去”取得了很大成绩,短短七八年间,100 多个国家共开设了 300 多个孔子学院和 400 多个孔子课堂。中法文化年、中俄文化年、纽约中国文化游等活 动把中国文化带到国外民众中间,产生了积极反响。文化“走出去”正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 展的助推器,是提升国家形象和软实力的有效途径。 但是,应该看到我国文化还远不是国际主流文化,文化竞争实力与日益增强的综合国力、 经济实力很不相称。有资料表明,在世界文化市场上,美国占 43%,欧盟占 34%,亚太地
区占19%,其中日本占10%,澳大利亚占5%,其余4%才属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亚太 地区国家。很多国外民众对中国、中国人、中国文化知之甚少、存在误解,有的国外民众对 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改革开放以前甚至是解放前 我国文化“走出去”,要遵循市场规律和文化传播规律,有针对性、讲究策略。要硏究 如何克服文化差异、思维差异、语言差异,以其他国家民众能够理解的方式、喜闻乐见的媒 介开展文化传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国文化“走出去”,要与经济“走出去”齐头并进,形成“双轮驱动”、互补互促的良 好局面。要把经济“走出去”的每个企业、每个自然人都视作中国文化的传播者,把所有国 际经贸交往活动、项目都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 我国文化“走出去”,任重而道远。我们要抓住历史机遇,大力实施文化“走出去”战 略,勇敢地参与国际文化竞争,不断扩大影响,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贡 献。 (选自2011年10月29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15.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4分) 答:15.引论(我国文化“走出去”取得了很大成绩)一—本论(为什么说我 国文化“走出去”任重道远)一—结论(我国文化应该如何“走出去”)(答出 两点给2分,答出第3点给4分) 16.为什么说我国文化“走出去”任重道远?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6分) 答:①在世界文化市场上所占比重小,还远不是国际主流文化。②文化竞争实力 不强。③很多国外民众对中国文化知之甚少,存有偏见和误解。④“走出去”的 文化未能展示我国当代各族人民的精神风貌。(答出3点即满分 17.联系全文看,作者认为我国文化“走出去”有何现实意义?应该如何“走出去”?(8 分) 答:(1)④可以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区占 19%,其中日本占 10%,澳大利亚占 5%,其余 4%才属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亚太 地区国家。很多国外民众对中国、中国人、中国文化知之甚少、存在误解,有的国外民众对 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改革开放以前甚至是解放前。 我国文化“走出去”,要遵循市场规律和文化传播规律,有针对性、讲究策略。要研究 如何克服文化差异、思维差异、语言差异,以其他国家民众能够理解的方式、喜闻乐见的媒 介开展文化传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国文化“走出去”,要与经济“走出去”齐头并进,形成“双轮驱动”、互补互促的良 好局面。要把经济“走出去”的每个企业、每个自然人都视作中国文化的传播者,把所有国 际经贸交往活动、项目都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 我国文化“走出去”,任重而道远。我们要抓住历史机遇,大力实施文化“走出去”战 略,勇敢地参与国际文化竞争,不断扩大影响,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贡 献。 (选自 2011 年 10 月 29 日 《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15.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4 分) 答:15.引论(我国文化“走出去”取得了很大成绩)——本论(为什么说我 国文化“走出去”任重道远)——结论(我国文化应该如何“走出去”)(答出 两点给 2 分,答出第 3 点给 4 分) 16.为什么说我国文化“走出去”任重道远?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6 分) 答:①在世界文化市场上所占比重小,还远不是国际主流文化。②文化竞争实力 不强。③很多国外民众对中国文化知之甚少,存有偏见和误解。④“走出去”的 文化未能展示我国当代各族人民的精神风貌。(答出 3 点即满分) 17.联系全文看,作者认为我国文化“走出去”有何现实意义?应该如何“走出去”?(8 分) 答:(1)①可以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做出贡献。②可以提升国家形象和软实力。可以让世界认识一个真实的中国, 一个当代的中国一个发展中的中国。④可以展示我国当代各族人民的精神风貌。 (答出4点给5分)(2)①必须科学谋划,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文 化传播和交流。②要遵循市场规律和文化传播规律,有针对性、讲究策略。③要 与经济“走出去”齐头并进。(答出3点即3分) 七、作文
做出贡献。②可以提升国家形象和软实力。③可以让世界认识一个真实的中国, 一个当代的中国,一个发展中的中国。④可以展示我国当代各族人民的精神风貌。 (答出 4 点给 5 分)(2)①必须科学谋划,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文 化传播和交流。②要遵循市场规律和文化传播规律,有针对性、讲究策略。③要 与经济“走出去”齐头并进。(答出 3 点即 3 分) 七、作文 七彩教育网 w w w..com 高 考 资源 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