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资本和剩余价值 【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分析, 阐明马克思创立的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揭示剩余价值的源泉和剩余价值的基本生产方法, 说明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和形式,并进一步阐述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揭露资本主义积累 的本质及其对无产阶级状况的影响,揭示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以及资本积累的历史作 用和历史趋势。 【学习建议】本章着重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和资本积累理论,揭示无产阶 级和资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以及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学习本章要注意把握剩余价 值学说的理论体系,掌握各个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主要内容,理解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 立的经济根源,认清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本章的重点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 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资本积累的实质、相对过剩人口规律,本章 的难点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的关系、资本有机构成与相对过 剩人口的关系等 【主要知识点】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超额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及其形式、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资本积累、资本有机构成和相对过剩人口、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资本积累的历史作用和历 史趋势 【本章小结】 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内容。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价 值增殖与等价交换的矛盾,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是解决资 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需要具备两个社会条件。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 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剩余价值体现了资本家对雇佣工 人的剥削关系。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根据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将资本划分为不变资 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具有重要的意义。剩余价值率为考察资本主义的 剥削程度提供了依据 由于工作日的将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是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社会 劳动生产率提高为条件的。超额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劳动不是商品,没有价值。资本主义工资掩盖了 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是资本主义工资的基本形式 资本主义再生产分为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资本积累的本质。 资本有机构成具有不断提高的趋势。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生 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过程。 第一节货币转化为资本
第三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分析, 阐明马克思创立的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揭示剩余价值的源泉和剩余价值的基本生产方法, 说明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和形式,并进一步阐述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揭露资本主义积累 的本质及其对无产阶级状况的影响,揭示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以及资本积累的历史作 用和历史趋势。 【学习建议】 本章着重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和资本积累理论,揭示无产阶 级和资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以及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学习本章要注意把握剩余价 值学说的理论体系,掌握各个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主要内容,理解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 立的经济根源,认清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本章的重点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 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资本积累的实质、相对过剩人口规律,本章 的难点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的关系、资本有机构成与相对过 剩人口的关系等。 【主要知识点】 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超额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及其形式、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资本积累、资本有机构成和相对过剩人口、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资本积累的历史作用和历 史趋势。 【本章小结】 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内容。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价 值增殖与等价交换的矛盾,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是解决资 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需要具备两个社会条件。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 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剩余价值体现了资本家对雇佣工 人的剥削关系。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根据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将资本划分为不变资 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具有重要的意义。剩余价值率为考察资本主义的 剥削程度提供了依据。 由于工作日的将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是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社会 劳动生产率提高为条件的。超额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劳动不是商品,没有价值。资本主义工资掩盖了 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是资本主义工资的基本形式。 资本主义再生产分为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资本积累的本质。 资本有机构成具有不断提高的趋势。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生 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过程。。 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基本内容】 1.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资本最初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但货币本身并不就是资本。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 为资本的货币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内容 商品的流通形式是:W-G—W,资本的流通形式是:G-W-G′。(1)两种流通形式在 形式上的区别是:①买和卖的顺序不同;②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③流通的媒介不同。(2) 两种流通形式在内容和目的上的区别是:商品流通的内容是不同使用价值的交换,流通的目 的是取得特定的使用价值以满足商品生产者的需要;资本流通的内容是流通终点的货币大于 起点的货币,流通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比预付货币更多的价值,即价值增殖。(3)两种流通形式 在运动限度上的区别是:商品的运动是有限的,资本的运动是无限的。 GW-G′这个公式,最明显地表明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概括了产业资本、 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的共同特点,因此称为资本总公式 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同价值规律是矛盾的,按照价值规律等价交换的要求,流通中 不可能増殖价值,但资本在运动中却实现了价值増殖,产生了剩余价值。等价交换和价值增 殖的矛盾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是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领域中产生,因为流通中的等价交换 或不等价交换都不可能发生价值增殖:同样,离开流通领域也不能产生价值増殖,因为商品 所有者只有在流通领域才会发生关系,价值才有可能发生增殖。 根据剩余价值既不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这一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 件,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2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即人的劳动能力,是任何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只有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劳动 力才成为商品。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社会条件:①劳动力的所有者必须是法律上的 自由人,能够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劳动力。②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不得不 靠出卖劳动力为生。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才形成。劳动 力商品是一个历史范畴 劳动力商品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但是,劳动力是特殊商品,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具 有不同于其他商品的特点 (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须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它 可以还原为劳动者维持自己及其家属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它包括三个部分:①维 持劳动者自身生存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②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③ 劳动者的教育训练费用。劳动力价值的决定还包含着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2)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不仅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创 造剩余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源泉 【重点难点分析】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及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1)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资本总公式从形式上看,同价值规律是矛盾的。这是因为:按照 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在流通中不可能增殖,但资本总公式呈现出来的现象,则是经过流通 过程,产生了价值增殖。等价交换和价值增殖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2)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由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可以看出:在资本的运动过程中产 生的价值增殖,不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因为流通中的等价交换或不等价交换都不可能发生 价值增殖:同样,离开流通领域也不能产生价值增殖,因为商品所有者只有在流通领域才会 发生关系,价值才有可能发生增殖。因此,剩余价值既不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而
【基本内容】 1.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资本最初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但货币本身并不就是资本。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 为资本的货币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内容。 商品的流通形式是:W—G—W,资本的流通形式是:G—W—G′。⑴两种流通形式在 形式上的区别是:①买和卖的顺序不同;②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③流通的媒介不同。⑵ 两种流通形式在内容和目的上的区别是:商品流通的内容是不同使用价值的交换,流通的目 的是取得特定的使用价值以满足商品生产者的需要;资本流通的内容是流通终点的货币大于 起点的货币,流通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比预付货币更多的价值,即价值增殖。⑶两种流通形式 在运动限度上的区别是:商品的运动是有限的,资本的运动是无限的。 G—W—G′这个公式,最明显地表明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概括了产业资本、 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的共同特点,因此称为资本总公式。 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同价值规律是矛盾的,按照价值规律等价交换的要求,流通中 不可能增殖价值,但资本在运动中却实现了价值增殖,产生了剩余价值。等价交换和价值增 殖的矛盾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是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领域中产生,因为流通中的等价交换 或不等价交换都不可能发生价值增殖;同样,离开流通领域也不能产生价值增殖,因为商品 所有者只有在流通领域才会发生关系,价值才有可能发生增殖。 根据剩余价值既不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这一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 件,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2.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即人的劳动能力,是任何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只有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劳动 力才成为商品。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社会条件:①劳动力的所有者必须是法律上的 自由人,能够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劳动力。②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不得不 靠出卖劳动力为生。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才形成。劳动 力商品是一个历史范畴。 劳动力商品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但是,劳动力是特殊商品,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具 有不同于其他商品的特点。 ⑴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须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它 可以还原为劳动者维持自己及其家属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它包括三个部分:①维 持劳动者自身生存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②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③ 劳动者的教育训练费用。劳动力价值的决定还包含着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⑵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不仅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创 造剩余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源泉。 【重点难点分析】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及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⑴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资本总公式从形式上看,同价值规律是矛盾的。这是因为:按照 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在流通中不可能增殖,但资本总公式呈现出来的现象,则是经过流通 过程,产生了价值增殖。等价交换和价值增殖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⑵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由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可以看出:在资本的运动过程中产 生的价值增殖,不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因为流通中的等价交换或不等价交换都不可能发生 价值增殖;同样,离开流通领域也不能产生价值增殖,因为商品所有者只有在流通领域才会 发生关系,价值才有可能发生增殖。因此,剩余价值既不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而
产生,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3)资本总公式矛盾的解决。由于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是,剩余价值既不在流通中 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因而根据这个条件来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我们看到,在 G—W-G′的运动过程中,价值增殖不能发生在G-W阶段的货币上,也不能发生在W G′阶段上,只能发生在G一W阶段的商品上。因为在这一阶段上,货币只是代表一个既定 的价值量:货币所有者只有购买到一种特殊的商品,才有可能发生增殖,这种特殊的商品就 是劳动力,通过对劳动力的使用,可以创造出比这个商品自身还要大的价值。因此,分析资 本总公式的矛盾所得出的结论就是,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概念辨析】 劳动力与劳动力商品 (1)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任何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2)劳动力成为商品,却需要 一定的社会条件:①劳动力的所有者必须是法律上的自由人,能够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劳动力 ②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为生。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的出现,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才形成。劳动力商品是一个历史范畴。 第二节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作用 【基本内容】 1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 面是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和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因此,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 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 (1)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 劳动过程是劳动者通过有目的的活动,创造出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的过程。资 本主义劳动过程具有两个特点:①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②劳动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 有 (2)资本主义的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主义的价值增殖过程首先是价值形成过程,即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原有生产资 料的价值和工人的抽象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在价值形成过程中,劳动者所创造的新价值 仅够补偿劳动力价值。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 就是工人用于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在价值增殖过程中,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 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时间,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一部分是剩余劳动时间,无偿地 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 部分新价值。剩余价值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 值的源泉,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的特殊表现。 通过上述分析,彻底解决了资本总公式的矛盾。价值增殖不是在流通领域内发生的,剩 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力的使用创造了价值量大于劳 动力价值和生产资料价值的新商品。资本家按商品价值出售商品,不仅收回了资本的价值, 而且获得了剩余价值。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整个过程,既在流通领域中进行,又不在流通领域 中进行。它是以流通领域为条件,即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价值增殖准备条件,并出售商 品以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而价值增殖则不是在流通领域中,而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资 本流通的整个过程都符合价值规律等价交换的要求,但却最终获得了剩余价值,实现了价值
产生,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⑶资本总公式矛盾的解决。由于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是,剩余价值既不在流通中 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因而根据这个条件来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我们看到,在 G-W-G′的运动过程中,价值增殖不能发生在 G-W 阶段的货币上,也不能发生在 W- G′阶段上,只能发生在 G-W 阶段的商品上。因为在这一阶段上,货币只是代表一个既定 的价值量;货币所有者只有购买到一种特殊的商品,才有可能发生增殖,这种特殊的商品就 是劳动力,通过对劳动力的使用,可以创造出比这个商品自身还要大的价值。因此,分析资 本总公式的矛盾所得出的结论就是,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概念辨析】 劳动力与劳动力商品 ⑴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任何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⑵劳动力成为商品,却需要 一定的社会条件:①劳动力的所有者必须是法律上的自由人,能够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劳动力。 ②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为生。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的出现,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才形成。劳动力商品是一个历史范畴。 第二节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作用 【基本内容】 1.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 面是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和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因此,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 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⑴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 劳动过程是劳动者通过有目的的活动,创造出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的过程。资 本主义劳动过程具有两个特点:①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②劳动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 有。 ⑵资本主义的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主义的价值增殖过程首先是价值形成过程,即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原有生产资 料的价值和工人的抽象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在价值形成过程中,劳动者所创造的新价值 仅够补偿劳动力价值。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 就是工人用于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在价值增殖过程中,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 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时间,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一部分是剩余劳动时间,无偿地 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 部分新价值。剩余价值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 值的源泉,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的特殊表现。 通过上述分析,彻底解决了资本总公式的矛盾。价值增殖不是在流通领域内发生的,剩 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力的使用创造了价值量大于劳 动力价值和生产资料价值的新商品。资本家按商品价值出售商品,不仅收回了资本的价值, 而且获得了剩余价值。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整个过程,既在流通领域中进行,又不在流通领域 中进行。它是以流通领域为条件,即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价值增殖准备条件,并出售商 品以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而价值增殖则不是在流通领域中,而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资 本流通的整个过程都符合价值规律等价交换的要求,但却最终获得了剩余价值,实现了价值
增殖。价值增殖的关键在于劳动力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即它可以创造大于劳动力自身 价值的价值。 2资本的涵义和资本的作用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生活中,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 的物,但是物本身并不就是资本,只有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当它们成为剥削雇佣工人的手 段时,才成为资本。所以,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体现在物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被 物的外壳掩盖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生产关系。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 资本共性可以概括为:①资本的功能在于增殖,这是资本与货币的本质区别;②资本的 生命在于运动,它的运动是没有限度的:③资本的生产过程是以劳动力市场的建立为前提的 3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1)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划分的依据。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生产要 素形式存在。马克思根据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划分为不变 资本和可变资本 (2)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含义 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是转移自己的价值,并不发生价值量的变 化,叫做不变资本。 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它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会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因为,资本 家购买劳动力时支付给工人的劳动力价值即工资,已被工人用于个人消费而消逝了。而劳动 力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新价值,它不仅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而且生产出剩余价值。以劳 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即发生了价值增殖,叫做可变资 (3)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划分的意义 ①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说明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预付资本产生的,只是可变 资本产生的。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不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生产不可缺少的 物质条件。②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一一剩余价值率提供了科学依据 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同可变资本的比率。用公式表示:m=m/。它也可以表示为: m=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前者采取了物化劳动形式,后者采取了活劳动形式。剩余 价值率正确反映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随资本主义的发展,剩余价值率有提高的趋势。 【重点难点分析】 资本的本质 资本家的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和生产资料等。但是,货币、是在和商品本身 并不是资本,它们只有被用来作为剥削手段时,才成为资本。因此,资本的本质是被物的外 壳掩盖了的社会生产关系,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 【概念辨析】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别 ①不变资本是用来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 本。②不变资本的物质形式是原材料、辅助材料、机器设备、生产工具、厂房等;可变资本 的物质形式是工人用于购买自己需要的消费品。③不变资本在价值增殖过程中,工人的具体 劳动改变其物质形态,其价值保留并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可变资本在 价值增殖过程中,不存在价值转移,已被工人用于个人消费而消逝了。但是,工人的抽象劳 动创造价值,并创造剩余价值,它在价值增殖过程中发生了价值量的变化。④不变资本是剩 余价值生产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预付资本产生的,只是可变资本产生
增殖。价值增殖的关键在于劳动力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即它可以创造大于劳动力自身 价值的价值。 2.资本的涵义和资本的作用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生活中,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 的物,但是物本身并不就是资本,只有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当它们成为剥削雇佣工人的手 段时,才成为资本。所以,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体现在物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被 物的外壳掩盖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生产关系。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 资本共性可以概括为:①资本的功能在于增殖,这是资本与货币的本质区别;②资本的 生命在于运动,它的运动是没有限度的;③资本的生产过程是以劳动力市场的建立为前提的。 3.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⑴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划分的依据。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生产要 素形式存在。马克思根据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划分为不变 资本和可变资本。 ⑵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含义 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是转移自己的价值,并不发生价值量的变 化,叫做不变资本。 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它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会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因为,资本 家购买劳动力时支付给工人的劳动力价值即工资,已被工人用于个人消费而消逝了。而劳动 力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新价值,它不仅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而且生产出剩余价值。以劳 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即发生了价值增殖,叫做可变资 本。 ⑶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划分的意义 ①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说明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预付资本产生的,只是可变 资本产生的。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不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生产不可缺少的 物质条件。②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剩余价值率提供了科学依据。 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同可变资本的比率。用公式表示:m'=m/v。它也可以表示为: m'=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前者采取了物化劳动形式,后者采取了活劳动形式。剩余 价值率正确反映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随资本主义的发展,剩余价值率有提高的趋势。 【重点难点分析】 资本的本质 资本家的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和生产资料等。但是,货币、是在和商品本身 并不是资本,它们只有被用来作为剥削手段时,才成为资本。因此,资本的本质是被物的外 壳掩盖了的社会生产关系,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 【概念辨析】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别 ①不变资本是用来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 本。②不变资本的物质形式是原材料、辅助材料、机器设备、生产工具、厂房等;可变资本 的物质形式是工人用于购买自己需要的消费品。③不变资本在价值增殖过程中,工人的具体 劳动改变其物质形态,其价值保留并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可变资本在 价值增殖过程中,不存在价值转移,已被工人用于个人消费而消逝了。但是,工人的抽象劳 动创造价值,并创造剩余价值,它在价值增殖过程中发生了价值量的变化。④不变资本是剩 余价值生产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预付资本产生的,只是可变资本产生
的 【辅助阅读】 试用劳动二重性原理说明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1)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 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工人的劳动作为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劳 动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工人的劳动作为抽象劳动,不仅要形成价值,而且要生产剩余价值的 价值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3)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是: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工人的劳动产品属于资本 (4)资本主义的价值增殖过程首先是价值形成过程,即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生产资料 旧价值和工人的抽象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在价值形成过程中,劳动者所创造的新价值仅 够补偿劳动力价值。价值增殖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两部分: 部分是必要劳动时间,在这部分时间内创造的价值用来补偿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 劳动时间,在这部分时间内创造的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即剩余价值。因此,只要工人的 劳动时间超过必要劳动时间,就能为资本家生产出剩余价值。 (5)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一部分价 值。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第三节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基本内容】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家提高对雇佣工人剥削程度的两种基本 方法。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在生产技术水平和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 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这种提高剩余价值率的的方法,就叫做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个别企业通过提高雇佣工人劳动强度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也属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资 本主义发展初期,资本家主要使用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 资本家之所以能够利用延长工作日来生产剩余价值,是因为工作日的长度在一定限度内 可以伸缩。工作日的最低界限必须大于必要劳动时间,最高界限受生理界限和社会的道德界 限制约。工作日长度的确定,最终取决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力量对比。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 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这种提高剩余价值率的的方法,就叫做相 对剩余价值生产。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成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主要方法。 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必须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需要降低劳动力 价值,而劳动力价值是由工人及其家庭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所构成的,因而就需要降低这 些生活资料的价值,也就是要提高生活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在现实生活中,劳动生 产率的提高总是先从个别企业开始的。个别企业的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是为了追 求超额剩余价值。个别企业如果率先采用先进技术,提高了劳动效率,使产品的个别劳动时 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但仍按社会价值出售,这 个企业就能够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即超额剩余价值 但由于市场竞争的规律,超额剩余价值一般难以持久。当整个行业都采用了先进技术
的。 【辅助阅读】 试用劳动二重性原理说明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⑴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 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⑵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工人的劳动作为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劳 动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工人的劳动作为抽象劳动,不仅要形成价值,而且要生产剩余价值的 价值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⑶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是: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工人的劳动产品属于资本 家。 ⑷资本主义的价值增殖过程首先是价值形成过程,即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生产资料 旧价值和工人的抽象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在价值形成过程中,劳动者所创造的新价值仅 够补偿劳动力价值。价值增殖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两部分:一 部分是必要劳动时间,在这部分时间内创造的价值用来补偿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 劳动时间,在这部分时间内创造的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即剩余价值。因此,只要工人的 劳动时间超过必要劳动时间,就能为资本家生产出剩余价值。 ⑸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一部分价 值。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第三节 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基本内容】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家提高对雇佣工人剥削程度的两种基本 方法。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在生产技术水平和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 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这种提高剩余价值率的的方法,就叫做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个别企业通过提高雇佣工人劳动强度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也属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资 本主义发展初期,资本家主要使用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 资本家之所以能够利用延长工作日来生产剩余价值,是因为工作日的长度在一定限度内 可以伸缩。工作日的最低界限必须大于必要劳动时间,最高界限受生理界限和社会的道德界 限制约。工作日长度的确定,最终取决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力量对比。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 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这种提高剩余价值率的的方法,就叫做相 对剩余价值生产。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成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主要方法。 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必须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需要降低劳动力 价值,而劳动力价值是由工人及其家庭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所构成的,因而就需要降低这 些生活资料的价值,也就是要提高生活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在现实生活中,劳动生 产率的提高总是先从个别企业开始的。个别企业的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是为了追 求超额剩余价值。个别企业如果率先采用先进技术,提高了劳动效率,使产品的个别劳动时 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但仍按社会价值出售,这 个企业就能够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即超额剩余价值。 但由于市场竞争的规律,超额剩余价值一般难以持久。当整个行业都采用了先进技术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时,超额剩余价值就会消失,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商品价值下 降,劳动力价值也便下降,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便会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 延长,从而生产出相对剩余价值。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 值的过程中实现的。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是每个资本家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 动机:而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是使资本家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的来源仍然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作为提高剥削程度的两种基本方法,既有联系又 有区别 首先,两种剩余价值生产的手段虽然不同,但其结果和本质是一致的,即它们都延长了 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增加了剩余价值量,提高了剩余价值率。 其次,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因为,任何资本主义生产,都必须把工作回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以上,否则,就不能产生剩 余价值。同时,只有工作日分割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才能以此为基础,进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生产相对剩余价值。 再次,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的物质基础不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 起着不同的作用。在资本主义的初期,由于生产技术没有重大变化,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 本家增加剩余价值的主要方法。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以及 生产力不断发展,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作用也就日益突出了 【重点难点分析】 相对剩余价值的实现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条件的。因为,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键 在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是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为此就需要降低劳动力的 价值。劳动力价值是由工人及其家庭所必要的生活资料价值构成,从而就需要降低这些生活 资料的价值。由于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从而为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就要提高 生产生活资料的生产部门及其与之相关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当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时,单位 商品的价值量就会降低,劳动力价值也随之下降,这样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就 会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从而生产出相对剩余价值。 在现实生活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总是从个别企业开始的,个别企业改进技术,提高劳 动生产率,使生产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按社会价值出售商品,就能够获得超额剩 余价值。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是每个资本家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机;而各 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是使资本家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作 为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而实现的 【概念辨析】 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区别在于:①绝对剩余价值是在生产技术水平和工人的 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在 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 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②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资本家主要使用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随 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成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主要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联系在于:①两种剩余价值生产的手段虽然不同,但其 结果和本质是一致的,即它们都延长了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增加了剩余价值量,提高了剩 余价值率。②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时,超额剩余价值就会消失,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商品价值下 降,劳动力价值也便下降,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便会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 延长,从而生产出相对剩余价值。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 值的过程中实现的。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是每个资本家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 动机;而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是使资本家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的来源仍然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作为提高剥削程度的两种基本方法,既有联系又 有区别。 首先,两种剩余价值生产的手段虽然不同,但其结果和本质是一致的,即它们都延长了 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增加了剩余价值量,提高了剩余价值率。 其次,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因为,任何资本主义生产,都必须把工作回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以上,否则,就不能产生剩 余价值。同时,只有工作日分割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才能以此为基础,进一步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生产相对剩余价值。 再次,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的物质基础不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 起着不同的作用。在资本主义的初期,由于生产技术没有重大变化,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 本家增加剩余价值的主要方法。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以及 生产力不断发展,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作用也就日益突出了。 【重点难点分析】 相对剩余价值的实现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条件的。因为,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键 在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是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为此就需要降低劳动力的 价值。劳动力价值是由工人及其家庭所必要的生活资料价值构成,从而就需要降低这些生活 资料的价值。由于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从而为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就要提高 生产生活资料的生产部门及其与之相关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当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时,单位 商品的价值量就会降低,劳动力价值也随之下降,这样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就 会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从而生产出相对剩余价值。 在现实生活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总是从个别企业开始的,个别企业改进技术,提高劳 动生产率,使生产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按社会价值出售商品,就能够获得超额剩 余价值。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是每个资本家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机;而各 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是使资本家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作 为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而实现的 【概念辨析】 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区别在于:①绝对剩余价值是在生产技术水平和工人的 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在 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 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②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资本家主要使用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随 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成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主要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联系在于:①两种剩余价值生产的手段虽然不同,但其 结果和本质是一致的,即它们都延长了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增加了剩余价值量,提高了剩 余价值率。②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辅助阅读】 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的区别在于:①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 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结果。相对剩余价值是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 果。②超额剩余价值由个别企业获得;相对剩余价值由所有企业获得。③超额剩余价值是个 别企业追逐的直接目的;相对剩余价值是所有企业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的联系在于: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各个企业追逐超额剩余价 值的过程中实现的:超额剩余价值属于相对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特殊形式 第四节资本主义工资 【基本内容】 1.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劳动力和劳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这是因为:①如果 说劳动是商品,在出卖以前就应存在。可是,在资本家雇佣工人时,劳动还没有开始,当然 也就不存在;此时工人所有的,只是劳动力。②如果说劳动是商品,其价值无法衡量。价值 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如果说劳动是商品,也有价值,那就等于说,劳动的价值是劳 动的凝结,劳动的价值是由劳动量决定的。这是同义语反复,毫无意义。③如果说劳动是商 品,必然导致或者否定价值规律,或者否定剩余价值规律。如果劳动是商品,工人按价值出 卖劳动,资本家按全部劳动创造的价值支付工资,资本家就得不到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就不能存在;如果劳动是商品,资本家用较少的物化劳动换取工人较多的活劳动,获得 了剩余价值,那就违背了等价交换的原则。④工人的劳动只有在工人被雇佣以后才开始,这 时的劳动已属于资本家而不属于工人,工人不能出卖不属于自己所有的东西。 工人在劳动市场上出卖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劳动力是潜藏在人身体内的劳动能力 劳动是劳动力的使用,劳动力在生产中发挥作用时才是劳动。劳动力的存在以健康人的生存 为条件,劳动的实现必须以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结合为条件。劳动不是商品,而劳动力在 定历史条件下可以成为商品。 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它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但在资 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是在工人劳动之后,按劳动时间或劳动成果以及劳动熟练程度支付工 资的,工资就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这表明,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一旦采取了工资的形 式,就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马克思科学地说明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2资本主义工资的基本形式 资本主义工资有两种形式: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计时工资是按工人的劳动时间支付的 工资。计件工资是按工人生产的产品数量或所完成的工作量支付的工资。计件工资是计时工 资的转化形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两种基本的工资形式的基础上,出现了“血 汗工资制度”。其特点是通过科学的“操作研究”,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到极限,以加强 对工人的剥削。这种工资形式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泰罗制”和“福特制” 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的概念是要进一步分析工资数量变化的规律。名义工资即货币工 资,是指工人出卖劳动力所得到的货币数量:实际工资是指工人用货币工资实际买到的各类 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两者的变动是一致的,即名义工资越高,实际工资也就越高,反之亦然。但两者也常常不 致:即名义工资虽然不变,甚至提高,而实际工资却可能降低。这是因为,实际工资的水平 不仅取决于货币工资的高低,还取决于物价的高低。如果名义工资不变,物价上涨,或者名
【辅助阅读】 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的区别在于:①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 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结果。相对剩余价值是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 果。②超额剩余价值由个别企业获得;相对剩余价值由所有企业获得。③超额剩余价值是个 别企业追逐的直接目的;相对剩余价值是所有企业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的联系在于: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各个企业追逐超额剩余价 值的过程中实现的;超额剩余价值属于相对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特殊形式。 第四节 资本主义工资 【基本内容】 1.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劳动力和劳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这是因为:①如果 说劳动是商品,在出卖以前就应存在。可是,在资本家雇佣工人时,劳动还没有开始,当然 也就不存在;此时工人所有的,只是劳动力。②如果说劳动是商品,其价值无法衡量。价值 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如果说劳动是商品,也有价值,那就等于说,劳动的价值是劳 动的凝结,劳动的价值是由劳动量决定的。这是同义语反复,毫无意义。③如果说劳动是商 品,必然导致或者否定价值规律,或者否定剩余价值规律。如果劳动是商品,工人按价值出 卖劳动,资本家按全部劳动创造的价值支付工资,资本家就得不到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就不能存在;如果劳动是商品,资本家用较少的物化劳动换取工人较多的活劳动,获得 了剩余价值,那就违背了等价交换的原则。④工人的劳动只有在工人被雇佣以后才开始,这 时的劳动已属于资本家而不属于工人,工人不能出卖不属于自己所有的东西。 工人在劳动市场上出卖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劳动力是潜藏在人身体内的劳动能力。 劳动是劳动力的使用,劳动力在生产中发挥作用时才是劳动。劳动力的存在以健康人的生存 为条件,劳动的实现必须以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结合为条件。劳动不是商品,而劳动力在一 定历史条件下可以成为商品。 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它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但在资 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是在工人劳动之后,按劳动时间或劳动成果以及劳动熟练程度支付工 资的,工资就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这表明,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一旦采取了工资的形 式,就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马克思科学地说明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2.资本主义工资的基本形式 资本主义工资有两种形式: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计时工资是按工人的劳动时间支付的 工资。计件工资是按工人生产的产品数量或所完成的工作量支付的工资。计件工资是计时工 资的转化形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两种基本的工资形式的基础上,出现了“血 汗工资制度”。其特点是通过科学的“操作研究”,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到极限,以加强 对工人的剥削。这种工资形式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泰罗制”和“福特制”。 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的概念是要进一步分析工资数量变化的规律。名义工资即货币工 资,是指工人出卖劳动力所得到的货币数量;实际工资是指工人用货币工资实际买到的各类 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两者的变动是一致的,即名义工资越高,实际工资也就越高,反之亦然。但两者也常常不一 致;即名义工资虽然不变,甚至提高,而实际工资却可能降低。这是因为,实际工资的水平 不仅取决于货币工资的高低,还取决于物价的高低。如果名义工资不变,物价上涨,或者名
义工资的提高赶不上物价的上涨速度,实际工资就会下降。 资本主义工资的变动趋势是:①名义工资一般呈上升趋势。②实际工资有时提高,有时 降低,但从长期来看,仍呈提高的趋势。不过,实际工资的提高并不意味着工人受剥削程度 的减轻。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比实际工资提高更快的情况下,剩余价值率不断提高和剥削程 度进一步加重。 【重点难点分析】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1)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2)由于在资本主义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因此,要揭示资 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必须区分劳动力与劳动。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是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它存在于人的身体之中;劳动则是劳动力的使用。 (3)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而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因为劳动不 是商品,没有价值和价格。①劳动不是独立存在的实体,不能作为商品买卖:②如果劳动是 商品,则表明劳动的价值是由劳动决定的,这是毫无意义的;③如果劳动是商品,不仅资本 主义失去了存在的基础,而且价值规律也失去了作用:④如果劳动是商品,工人出卖的是劳 动,实际上是出卖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所以,劳动不是商品,它没有价值或价格。 【概念辨析】 1劳动力与劳动 劳动力和劳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①劳动力是潜藏在人身体内的劳动能力。劳动是劳动 力的使用,劳动力在生产中发挥作用时才是劳动。②劳动力的存在以健康人的生存为条件 劳动的实现必须以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结合为条件。③劳动不是商品,而劳动力在一定历史 条件下可以成为商品。④工人在劳动市场上出卖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 2.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 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的区别在于:名义工资是指工人出卖劳动力所得到的货币数量;实 际工资是指工人用货币工资实际买到的各类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 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的联系在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两者的变动是一致的,即 名义工资越高,实际工资也就越高,反之亦然。但两者也常常不一致:即名义工资虽然不变 甚至提高,而实际工资却可能降低。这是因为,实际工资的水平不仅取决于货币工资的高低 还取决于物价的高低。如果名义工资不变,物价上涨,或者名义工资的提高赶不上物价的上 涨速度,实际工资就会下降 第五节资本积累 【基本内容】 1.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社会再生产是不断重复、不断更新的生产过程。任何社会再生产都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 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再生产按其规模可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资本主义再生 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起点,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 (1)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指资本家把剥削来的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再生产在原有 的规模上重复进行。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分析,揭露出从一个孤立的生产过
义工资的提高赶不上物价的上涨速度,实际工资就会下降。 资本主义工资的变动趋势是:①名义工资一般呈上升趋势。②实际工资有时提高,有时 降低,但从长期来看,仍呈提高的趋势。不过,实际工资的提高并不意味着工人受剥削程度 的减轻。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比实际工资提高更快的情况下,剩余价值率不断提高和剥削程 度进一步加重。 【重点难点分析】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⑴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⑵由于在资本主义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因此,要揭示资 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必须区分劳动力与劳动。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是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它存在于人的身体之中;劳动则是劳动力的使用。 ⑶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而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因为劳动不 是商品,没有价值和价格。①劳动不是独立存在的实体,不能作为商品买卖;②如果劳动是 商品,则表明劳动的价值是由劳动决定的,这是毫无意义的;③如果劳动是商品,不仅资本 主义失去了存在的基础,而且价值规律也失去了作用;④如果劳动是商品,工人出卖的是劳 动,实际上是出卖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所以,劳动不是商品,它没有价值或价格。 【概念辨析】 1.劳动力与劳动 劳动力和劳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①劳动力是潜藏在人身体内的劳动能力。劳动是劳动 力的使用,劳动力在生产中发挥作用时才是劳动。②劳动力的存在以健康人的生存为条件, 劳动的实现必须以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结合为条件。③劳动不是商品,而劳动力在一定历史 条件下可以成为商品。④工人在劳动市场上出卖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 2.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 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的区别在于:名义工资是指工人出卖劳动力所得到的货币数量;实 际工资是指工人用货币工资实际买到的各类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 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的联系在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两者的变动是一致的,即 名义工资越高,实际工资也就越高,反之亦然。但两者也常常不一致;即名义工资虽然不变, 甚至提高,而实际工资却可能降低。这是因为,实际工资的水平不仅取决于货币工资的高低, 还取决于物价的高低。如果名义工资不变,物价上涨,或者名义工资的提高赶不上物价的上 涨速度,实际工资就会下降。 第五节 资本积累 【基本内容】 1.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社会再生产是不断重复、不断更新的生产过程。任何社会再生产都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 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再生产按其规模可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资本主义再生产 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起点,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 分。 (1)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指资本家把剥削来的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再生产在原有 的规模上重复进行。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分析,揭露出从一个孤立的生产过
程中看不到的一些重要特征:第一,揭露出工资的真正来源,即资本家用来购买工人劳动力 的可变资本是由工人自己创造的:第二,揭露出资本家的全部资本都是工人创造的:第三, 说明了工人个人消费从属于资产阶级的需要,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必要条件。 由此可见,资本主义再生产不仅生产商品,不仅生产剩余价值,而且还生产出资本家和 雇佣工人,资本主义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2)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指资本家不是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而是把剩余价值的 部分转化为资本,用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就是资本积累。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重要源泉,资本积累则是扩 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 (3)资本积累的实质 在扩大再生产的条件下,资本家用来购买追加劳动力的资本,是由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 追加资本不仅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结果,而且反过来成为扩大对工人剥削的手段;资本家不 仅无偿地占有工人过去创造的剩余价值,而且不断地利用这种剩余价值从工人身上榨取更多 的剩余价值。 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不断利用无偿占有的别人的劳动成果,来继续无偿占有别人更 多的劳动,以扩大生产规模和增殖资本价值 随着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进行,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化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商 品生产所有权规律,是指各个商品生产者对自己的商品具有所有权,并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 占有别人的商品。资本主义占有规律的内容是:资本家通过劳动力的买卖,占有了工人生产 的全部产品及其中包含的剩余价值。这一占有规律,在资本主义的一次生产过程中,表现为 次性地无偿占有;在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中,表现为不断反复地占有:在资本积累过程中 表现为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来换取工人更大量的活劳动。但是,资本主义占有规律 不是对商品所有权规律的违反,而是对它的应用,因为劳动力的买卖仍是遵循着等价交换原 则进行的。 (4)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 资本积累受剩余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的支配:①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决定了资本家追求 剩余价值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追求是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②资本主义 的竞争规律作为一种强制力量,迫使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这是资本积累的外在压力。 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促使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动因 在剩余价值分为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比例不变的条件下,资本积累的数量取决于剩余 价值的绝对量,从而一切能够决定剩余价值量的因素,都会影响资本积累的数量。这些因素 包括:①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②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③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 ④预付资本量的大小。 2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和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 (1)资本有机构成 第一,从物质形态看,反映技术水平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技术 构成。第二,从价值形态看,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第三 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而又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有机构成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一般是以单个资本的增大为前提的。单个资本的增大则是通过资 本积聚和资本集中两条途径来实现的。 资本积聚是指由资本积累而引起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增加,而更侧重于生产资料规模 的扩大。资本积聚是伴随着资本积累而进行的,资本积聚是资本积累的直接结果,资本积累 是资本积聚的重要条件
程中看不到的一些重要特征:第一,揭露出工资的真正来源,即资本家用来购买工人劳动力 的可变资本是由工人自己创造的;第二,揭露出资本家的全部资本都是工人创造的;第三, 说明了工人个人消费从属于资产阶级的需要,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必要条件。 由此可见,资本主义再生产不仅生产商品,不仅生产剩余价值,而且还生产出资本家和 雇佣工人,资本主义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2)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指资本家不是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而是把剩余价值的 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用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就是资本积累。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重要源泉,资本积累则是扩 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 (3)资本积累的实质 在扩大再生产的条件下,资本家用来购买追加劳动力的资本,是由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 追加资本不仅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结果,而且反过来成为扩大对工人剥削的手段;资本家不 仅无偿地占有工人过去创造的剩余价值,而且不断地利用这种剩余价值从工人身上榨取更多 的剩余价值。 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不断利用无偿占有的别人的劳动成果,来继续无偿占有别人更 多的劳动,以扩大生产规模和增殖资本价值。 随着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进行,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化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商 品生产所有权规律,是指各个商品生产者对自己的商品具有所有权,并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 占有别人的商品。资本主义占有规律的内容是:资本家通过劳动力的买卖,占有了工人生产 的全部产品及其中包含的剩余价值。这一占有规律,在资本主义的一次生产过程中,表现为 一次性地无偿占有;在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中,表现为不断反复地占有;在资本积累过程中, 表现为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来换取工人更大量的活劳动。但是,资本主义占有规律 不是对商品所有权规律的违反,而是对它的应用,因为劳动力的买卖仍是遵循着等价交换原 则进行的。 (4)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 资本积累受剩余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的支配:①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决定了资本家追求 剩余价值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追求是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②资本主义 的竞争规律作为一种强制力量,迫使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这是资本积累的外在压力。 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促使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动因。 在剩余价值分为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比例不变的条件下,资本积累的数量取决于剩余 价值的绝对量,从而一切能够决定剩余价值量的因素,都会影响资本积累的数量。这些因素 包括:①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②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③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 ④预付资本量的大小。 2.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和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 (1)资本有机构成 第一,从物质形态看,反映技术水平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技术 构成。第二,从价值形态看,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第三, 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而又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有机构成。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一般是以单个资本的增大为前提的。单个资本的增大则是通过资 本积聚和资本集中两条途径来实现的。 资本积聚是指由资本积累而引起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增加,而更侧重于生产资料规模 的扩大。资本积聚是伴随着资本积累而进行的,资本积聚是资本积累的直接结果,资本积累 是资本积聚的重要条件
资本集中是指把原来分散的众多中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大资本。资本集中是通过吞并和 联合两种形式借助于竞争和信用两个强有力的杠杆实现的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的区别在于:①资本积聚会使社会资 本总额增大,而资本集中则不会增大社会资本的总额,它只是改变社会资本总额在资本家之 间的分配。②资本积聚的增长要要受社会财富的绝对增长的限制,因此增长速度受到制约 而资本集中不受社会财富增长速度的限制,因此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膨胀。 两者的联系在于:一方面资本积聚使个别资本总额增大,竞争实力增强,从而会加速资 本集中的进展;另一方面资本集中使个别资本总额增大,越有条件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从 而加快资本的积累和积聚。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之间是互相促进、互相推动的关系。 (2)相对过剩人口的产生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是指在资本积累过程 中,不变资本在全部资本中所占比重增大,可变资本所占比重相对减少。由于资本对劳动量 的需求不是取决于全部资本的大小,而是取决于可变资本的大小。所以,随着资本有机构成 的提高,可变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比重减少,这就使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地减 少,在有些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会绝对地减少 与此同时,在资本积累的过程中,劳动力对资本供给却日益绝对地增加。其主要原因是 ①由于技术进步和机器的广泛使用,许多操作变得简单了,大量的妇女和儿童涌进工厂。② 大批破产农民和手工业者加入雇佣劳动者队伍。③人口的绝对量,乃至劳动力的绝对量在不 断增加。 这样,一方面是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地,甚至是绝对地减少;另一方面劳动力 对资本的供给却迅速地增加,结果不可避免地造成大批工人失业,产生相对过剩人口。相对 过剩人口是指劳动力的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要,即这部分劳动力的使用不能给资本带来 平均的剩余价值。这种人口过剩不是绝对过剩,而是相对过剩 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不仅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而且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 发展的必要条件。这时因为:①相对过剩人口对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起着“蓄水池”的作 用,可以随时调节劳动力的供给。②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有利于资本家加重对在业工人的 统治和剥削 在资本主义社会,相对过剩人口有三种形式:①流动形式的过剩人口;②潜在形式的过 剩人口:③停滞形式的过剩人口 (3)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资本积累一般规律揭示了资产阶级财富的积累同无产阶级失业、贫困之间的内在的、本 质的联系。这就是说,由于资本积累的增长,从而引起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造成资本对劳 动力需求的相对地、有时甚至是绝对地减少,由此形成相对过剩人口即产业后备军。 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尖锐地揭露了资本积累过程的对抗性矛盾:它的一极是资本家财 富的积累,另一极却是无产阶级失业、贫困的积累。在业工人为减少贫困,就得多受劳动折 磨:失业工人不受劳动折磨了,却要受贫困增大的折磨。 资本积累的历史作用及其趋势 (1)资本的原始积累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的社会经济条件:一是有大批的一无所有 的自由劳动者,他们可以而且必须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维持生存:二是大量货币财富在少 数人手中的积累,他们有条件雇佣大批工人,进行规模较大的资本主义生产。这两个条件的 形成过程,就是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 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是一个暴力的过程,是对本国和殖民地的劳动人民进行掠夺的结 果。对农民土地的剥夺,使破产农民成为近代无产者,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基础
资本集中是指把原来分散的众多中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大资本。资本集中是通过吞并和 联合两种形式借助于竞争和信用两个强有力的杠杆实现的。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的区别在于:①资本积聚会使社会资 本总额增大,而资本集中则不会增大社会资本的总额,它只是改变社会资本总额在资本家之 间的分配。②资本积聚的增长要要受社会财富的绝对增长的限制,因此增长速度受到制约; 而资本集中不受社会财富增长速度的限制,因此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膨胀。 两者的联系在于:一方面资本积聚使个别资本总额增大,竞争实力增强,从而会加速资 本集中的进展;另一方面资本集中使个别资本总额增大,越有条件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从 而加快资本的积累和积聚。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之间是互相促进、互相推动的关系。 (2)相对过剩人口的产生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是指在资本积累过程 中,不变资本在全部资本中所占比重增大,可变资本所占比重相对减少。由于资本对劳动量 的需求不是取决于全部资本的大小,而是取决于可变资本的大小。所以,随着资本有机构成 的提高,可变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比重减少,这就使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地减 少,在有些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会绝对地减少。 与此同时,在资本积累的过程中,劳动力对资本供给却日益绝对地增加。其主要原因是: ①由于技术进步和机器的广泛使用,许多操作变得简单了,大量的妇女和儿童涌进工厂。② 大批破产农民和手工业者加入雇佣劳动者队伍。③人口的绝对量,乃至劳动力的绝对量在不 断增加。 这样,一方面是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地,甚至是绝对地减少;另一方面劳动力 对资本的供给却迅速地增加,结果不可避免地造成大批工人失业,产生相对过剩人口。相对 过剩人口是指劳动力的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要,即这部分劳动力的使用不能给资本带来 平均的剩余价值。这种人口过剩不是绝对过剩,而是相对过剩。 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不仅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而且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 发展的必要条件。这时因为:①相对过剩人口对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起着“蓄水池”的作 用,可以随时调节劳动力的供给。②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有利于资本家加重对在业工人的 统治和剥削。 在资本主义社会,相对过剩人口有三种形式:①流动形式的过剩人口;②潜在形式的过 剩人口;③停滞形式的过剩人口。 (3)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资本积累一般规律揭示了资产阶级财富的积累同无产阶级失业、贫困之间的内在的、本 质的联系。这就是说,由于资本积累的增长,从而引起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造成资本对劳 动力需求的相对地、有时甚至是绝对地减少,由此形成相对过剩人口即产业后备军。 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尖锐地揭露了资本积累过程的对抗性矛盾:它的一极是资本家财 富的积累,另一极却是无产阶级失业、贫困的积累。在业工人为减少贫困,就得多受劳动折 磨;失业工人不受劳动折磨了,却要受贫困增大的折磨。 3.资本积累的历史作用及其趋势 (1)资本的原始积累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的社会经济条件:一是有大批的一无所有 的自由劳动者,他们可以而且必须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维持生存;二是大量货币财富在少 数人手中的积累,他们有条件雇佣大批工人,进行规模较大的资本主义生产。这两个条件的 形成过程,就是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 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是一个暴力的过程,是对本国和殖民地的劳动人民进行掠夺的结 果。对农民土地的剥夺,使破产农民成为近代无产者,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