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金陵中学2007-2008学年高三一轮复习检测(一) 语文试题 本试卷包含必考题、选考题和加试题。加试题由选考历史科目的考生解答,其他考生 不做。答案写在答题纸上。答案写在试卷上均无效,不予记分。 甲必考题(共72分)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生命的舞鞋 王开岭 ①偶尔,在路边的鞋店里,你会遇见—些特殊的顾客。他〔她)是位拄着双拐或摇着 轮椅的不幸的人,空荡荡的裤管暗示他们已经失去了-条左脚或-条右腿.….或许,一开始 你并未多想什么,只是用同情和尊敬的目光轻轻地掠过那些受伤的躯体。可冷不丁,一个清 冷的念头升了起来:在其一生中,会有多少永不曾穿过的鞋子啊!而那只永远多余的鞋子又 将会在他们敏感脆弱的心灵中占据什么样的位置? ②这个念头久久折磨并感动着你。虽思忖不出更多的理性含义,但总觉得有一种清洌的 生命之美隐含在其中 ③我曾亲眼目睹位豆蔻少女,由双亲陪着将-辆轮椅摇进了鞋店。全家人兴致勃勃地 围着柜台指点个不停,请老板把一只只精美的盒子打开、浏览,再换一只,打开….约半小 时光景,他们在这不足二十平米的店铺里已研究了不下十双鞋子。奇怪的是,那少女总嫌左 鞋的质地不够完美而遗憾地摇头,在常人看来,这不免显得赘余,因为这命运已经注定她永 无可能将这只实际的鞋子穿在脚上……但她和家人却挑剔得如此仔细、专注,笃诚的神情让 人联想到收藏家。 ④团美丽的小小的谜,像睫毛上的雾,不是么?直到后来一一那天,我应邀去一位
江苏省金陵中学 2007—2008 学年高三一轮复习检测(一)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包含必考题、选考题和加试题。加试题由选考历史科目的考生解答,其他考生 不做。答案写在答题纸上。答案写在试卷上均无效,不予记分。 甲 必考题(共 72 分) 一、现代文阅读(文学类)(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生命的舞鞋 王开岭 ①偶尔,在路边的鞋店里,你会遇见一些特殊的顾客。他(她)是一位拄着双拐或摇着 轮椅的不幸的人,空荡荡的裤管暗示他们已经失去了一条左脚或一条右腿……或许,一开始 你并未多想什么,只是用同情和尊敬的目光轻轻地掠过那些受伤的躯体。可冷不丁,一个清 冷的念头升了起来:在其一生中,会有多少永不曾穿过的鞋子啊!而那只永远多余的鞋子又 将会在他们敏感脆弱的心灵中占据什么样的位置? ②这个念头久久折磨并感动着你。虽思忖不出更多的理性含义,但总觉得有一种清洌的 生命之美隐含在其中。 ③我曾亲眼目睹一位豆蔻少女,由双亲陪着将一辆轮椅摇进了鞋店。全家人兴致勃勃地 围着柜台指点个不停,请老板把一只只精美的盒子打开、浏览,再换一只,打开……约半小 时光景,他们在这不足二十平米的店铺里已研究了不下十双鞋子。奇怪的是,那少女总嫌左 鞋的质地不够完美而遗憾地摇头,在常人看来,这不免显得赘余,因为这命运已经注定她永 无可能将这只实际的鞋子穿在脚上……但她和家人却挑剔得如此仔细、专注,笃诚的神情让 人联想到收藏家。 ④一团美丽的小小的谜,像睫毛上的雾,不是么?直到后来——那天,我应邀去一位
朋友的朋友家参加一个晚会。到了才发现,晚会的女主人—那位弹奏出美妙琴声的典雅 女子竟是位残疾人。她就那样怡静地坐在琴台后,披一袭水样的黑裙,不时回眸冲客人微笑 着致意 ⑤那是一支名叫《在水一方》的曲子,我躲在最远的一处沙发上用心听着,惟觉得她身 上有一股月光般的清洁和摄人魂魄的力量…朋友告诉我,她曾是位小有名气的舞蹈演员, 跳芭舞的,在国内比赛中获过奖,四年前,她在旅游登山时遇上了滚石,失去了一条左腿。 我愣住了,这灾难对一个靠足尖支撑生命的艺术女子而言,难道不比死亡更残酷吗?是的, 朋友感慨地说,她绝望过、痛不欲生过、也曾偷偷服下过安眠药…….可她毕竟挺过来了,现 在她活得很出色。 ⑥怀着好奇和钦佩的心情,我提岀参观一下主人的书房。迎面墙上有一幅放大的黑白剧 照,那是她在全国比赛中演岀《天鹅湖》的情景.…最后,我驻足在一排栗色的工艺橱前 透过浅蓝的挡板玻璃,我看到十几双洁白纤巧的专用舞鞋,灵秀极了,被主人拼列成几组优 美的几何图案,翩然欲飞的神态……旁边还附有“年、月”等字样的纸卡,显然这都是她当 初训练或比赛用过的。令人惊奇的是,在下方橱格里,还躺着些极普通的鞋子,和常人使用 的并无二致,可它们仅有单只准确地说,是左鞋,全是新的,是—只只从未穿过的左鞋 ⑦眼前霍然一亮,我兴奋得有些颤抖,啊,找到啦!我终于找到它们啦!这些神 秘的永不曾被穿用的鞋子,它们并没有像我所担心的那样莫名地失踪或遭遗弃,而是一 直被很好地珍藏着,像其主人那样真实有力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干真万确,它们即在 眼前啊! ⑧猛想起日前遇见的残疾少女和她的家人,那萦绕于怀的疑窦倏然澄明了:那些鞋孑的 真正价值并非形式上的实用,而是出于精神的完整和美之对称的需要,对一个有追求、有尊 严的生命来说,它们是永不可或缺和漠视的啊!正像这位可敬的女演员,虽然失去了一条极
朋友的朋友家参加一个晚会。到了才发现,晚会的女主人——那位弹奏出美妙琴声的典雅 女子竟是位残疾人。她就那样怡静地坐在琴台后,披一袭水样的黑裙,不时回眸冲客人微笑 着致意…… ⑤那是一支名叫《在水一方》的曲子,我躲在最远的一处沙发上用心听着,惟觉得她身 上有一股月光般的清洁和摄人魂魄的力量……朋友告诉我,她曾是位小有名气的舞蹈演员, 跳芭蕾舞的,在国内比赛中获过奖,四年前,她在旅游登山时遇上了滚石,失去了一条左腿。 我愣住了,这灾难对一个靠足尖支撑生命的艺术女子而言,难道不比死亡更残酷吗?是的, 朋友感慨地说,她绝望过、痛不欲生过、也曾偷偷服下过安眠药……可她毕竟挺过来了,现 在她活得很出色。 ⑥怀着好奇和钦佩的心情,我提出参观一下主人的书房。迎面墙上有一幅放大的黑白剧 照,那是她在全国比赛中演出《天鹅湖》的情景……最后,我驻足在一排栗色的工艺橱前, 透过浅蓝的挡板玻璃,我看到十几双洁白纤巧的专用舞鞋,灵秀极了,被主人拼列成几组优 美的几何图案,翩然欲飞的神态……旁边还附有“年、月”等字样的纸卡,显然这都是她当 初训练或比赛用过的。令人惊奇的是,在下方橱格里,还躺着些极普通的鞋子,和常人使用 的并无二致,可它们仅有单只,准确地说,是左鞋,全是新的,是一只只从未穿过的左鞋…… ⑦眼前霍然一亮,我兴奋得有些颤抖,啊,找到啦!我终于找到它们啦!这些神 秘的永不曾被穿用的鞋子,它们并没有像我所担心的那样莫名地失踪或遭遗弃,而是一 直被很好地珍藏着,像其主人那样真实有力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千真万确,它们即在 眼前啊! ⑧猛想起日前遇见的残疾少女和她的家人,那萦绕于怀的疑窦倏然澄明了:那些鞋子的 真正价值并非形式上的实用,而是出于精神的完整和美之对称的需要,对一个有追求、有尊 严的生命来说,它们是永不可或缺和漠视的啊!正像这位可敬的女演员,虽然失去了一条极
有价值的腿,但却赋予了人生更丰富的美和价值,她的生命并没有掉队啊. (选自《高中生之友》2007年6月12日) 第①段说“你并未多想什么,只是用同情和尊敬的目光轻轻掠过那些受伤的躯体”,“同 情”什么?“尊敬”什么?(2分)文章第②段说“这个念头久久折磨并感动着你 为什么?(4分) 2.作者记叙残疾少女“仔细、专注”地选购鞋子,联系全文,说说作者这样写的目的。(6 分) 3.第六段中写到舞蹈演员残疾后将以前比赛用过的舞鞋和所有未曾穿过的左鞋摆在橱窗里, 分别反映了这位舞蹈演员的什么心理?(4分) 4.通过阅读本文,你领会到怎样的人生哲理?(4分) 、古诗文阅读(34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5-8题。(5—7每题3分,8题9分,共18分) 任延字长孙。更始元年,拜会稽都尉。会稽颇称多士。延到,皆聘请高行,敬待以师友 之礼。掾吏贫者,辄分奉禄以赈给之。毎时行县,辄使慰勉孝子,就餐饭之。 吴有龙丘苌者,隐居太末,王莽时,四辅三公连辟,不到。掾吏曰请召之。延曰 “龙丘先生躬德履义,有伯夷之节。都尉扫洒其门,犹惧辱焉,召之不可。”遣功曹奉 谒,修书记,致医药,吏使相望于道。积一岁,苌乃乘辇诣府门,愿得先死备录。遂署 议曹祭酒。苌寻病卒,延自临殡,不朝三日。是以郡中贤大夫争往宦焉。 建武初,诏征为九真太守。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趾,每致困乏。 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
有价值的腿,但却赋予了人生更丰富的美和价值,她的生命并没有掉队啊…… (选自《高中生之友》2007 年 6 月 12 日) 1.第①段说“你并未多想什么,只是用同情和尊敬的目光轻轻掠过那些受伤的躯体”,“同 情”什么?“尊敬”什么?(2 分)文章第②段说“这个念头久久折磨并感动着你”, 为什么?(4 分) 2.作者记叙残疾少女“仔细、专注”地选购鞋子,联系全文,说说作者这样写的目的。(6 分) 3.第六段中写到舞蹈演员残疾后将以前比赛用过的舞鞋..和所有未曾穿过的左鞋..摆在橱窗里, 分别..反映了这位舞蹈演员的什么心理?(4 分) 4.通过阅读本文,你领会到怎样的人生哲理?(4 分) 二、古诗文阅读(34 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5—8 题。(5—7 每题 3 分,8 题 9 分,共 18 分) 任延字长孙。更始元年,拜会稽都尉。会稽颇称多士。延到,皆聘请高行,敬待以师友 之礼 。掾吏贫者,辄分奉禄以赈给之。每时行县,辄使慰勉孝子,就餐饭之。 吴有龙丘苌者,隐居太末,王莽时,四辅三公连辟,不到。掾吏曰请召之。延曰: “龙丘先生躬德履义,有伯夷之节。都尉扫洒其门,犹惧辱焉,召之不可。”遣功曹奉 谒,修书记,致医药,吏使相望于道。积一岁,苌乃乘辇诣府门,愿得先死备录。遂署 议曹祭酒。苌寻病卒,延自临殡,不朝三日。是以郡中贤大夫争往宦焉。 建武初,诏征为九真太守。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趾,每致困乏。 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
拜武威太守,帝亲见,戒之日:“善事上官,无失名誉。”延对曰:“臣闻忠臣不私 私臣不忠。履正奉公,臣子之节。上下雷同,非陛下之福。善事上官,臣不敢奉诏。” 帝叹息日:“卿言是也。” 既之武威,时将兵长史田绀,郡之大姓,其子弟宾客为人暴害。延收绀系之,父子宾客 伏法者五六人。绀少子尚乃聚会轻薄数百人,自号将军,夜来攻郡。延即发兵破之。自是威 行境内,吏民累息 又造立校官,自掾吏子孙,皆令诣学受业。郡遂有儒雅之士。 后坐擅诛羌不先上,左转召陵令。 (选自《后汉书·任延传》) 5.下列对加线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修书记,致医药 致:送去 B.吏使相望于道 相望:相互看望 C.遂署议曹祭酒 署:暂任 D.其子弟宾客为人暴害 暴害:残暴凶恶 6.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任延造福于民的一组是(3分) ①掾吏贫者,辄分奉禄以赈给之。 ②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 ③是岁风雨顺节,谷稼丰衍。 ④履正奉公,臣子之节。 ⑤各使男年二十至五十,女年十五至四十,皆以年齿相配 ⑥乃为置水官吏,修理沟渠。 A.①②⑥ B.②⑤⑥ C.③④⑤ D.①③④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任延就任会稽尉后,总是聘请那些品行高尚的人,救济家庭贫穷的属官,勉励那些 孝敬老人的人,可见,任延自己就是个“躬德履义”之人。 B.任延认为龙丘先生有伯夷一般的节操,所以非常尊重他,可是龙丘为官不久就因病 去世,任延很气愤,于是连续三天不去上朝。 任延到任九真后,发现这里的人们靠打猎为生,常常搞到生活贫困。于是,教他们 开垦荒地,终于使当地百姓富足。 D.任延胆敢当面否定皇帝告诚他的要好好侍奉上级的话,不过皇帝还是肯定了任延的 观点 8.翻译文言文中的画线句。(9分) ①每时行县,辄使慰勉孝子,就餐饭之。 ②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趾,每致困乏
拜武威太守,帝亲见,戒之曰:“善事上官,无失名誉。”延对曰:“臣闻忠臣不私, 私臣不忠。履正奉公,臣子之节。上下雷同,非陛下之福。善事上官,臣不敢奉诏。” 帝叹息曰:“卿言是也。” 既之武威,时将兵长史田绀,郡之大姓,其子弟宾客为人暴害。延收绀系之,父子宾客 伏法者五六人。绀少子尚乃聚会轻薄数百人,自号将军,夜来攻郡。延即发兵破之。自是威 行境内,吏民累息。 又造立校官,自掾吏子孙,皆令诣学受业。郡遂有儒雅之士。 后坐擅诛羌不先上,左转召陵令。 (选自《后汉书·任延传》) 5.下列对加线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修书记,致医药 致:送去 B.吏使相望于道 相望:相互看望 C.遂署议曹祭酒 署:暂任 D.其子弟宾客为人暴害 暴害:残暴凶恶 6.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任延造福于民的一组是(3 分) ( ) ①掾吏贫者,辄分奉禄以赈给之。 ②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 ③是岁风雨顺节,谷稼丰衍。 ④履正奉公,臣子之节。 ⑤各使男年二十至五十,女年十五至四十,皆以年齿相配。 ⑥乃为置水官吏,修理沟渠。 A.①②⑥ B.②⑤⑥ C.③④⑤ D.①③④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任延就任会稽尉后,总是聘请那些品行高尚的人,救济家庭贫穷的属官,勉励那些 孝敬老人的人,可见,任延自己就是个“躬德履义”之人。 B.任延认为龙丘先生有伯夷一般的节操,所以非常尊重他,可是龙丘为官不久就因病 去世,任延很气愤,于是连续三天不去上朝。 C.任延到任九真后,发现这里的人们靠打猎为生,常常搞到生活贫困。于是,教他们 开垦荒地,终于使当地百姓富足。 D.任延胆敢当面否定皇帝告诫他的要好好侍奉上级的话,不过皇帝还是肯定了任延的 观点。 8.翻译文言文中的画线句。(9 分) ①每时行县,辄使慰勉孝子,就餐饭之。 ②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趾,每致困乏
③后坐擅诛羌不先上,左转召陵令。 9.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游月陂 宋·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1)“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其效果。(4分) (2)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4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每格1分) (1)故木受绳则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 (2)是故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韩愈《师说》) 羡长江之无穷。 ,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 (4)独学而无友 (礼记·学记) 身世浮沉雨打萍。 (文天祥《过零丁洋》)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有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践踏信笺把盏言欢临行饯别 B.锋镝贬谪嫡传弟子滴水不漏 C.弹劾遗骸骇人听闻言简意赅 D.稍许树梢刀剑出鞘不屑一顾 12.下面各句中,画线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回到家乡,家乡已是破败不堪,只有当年的老门楼依然兀立,与河边的老柳树形影 相吊 B.为迎接即将到来的灯会,南京夫子庙地区进行了改造,北口的一些商业楼被拆除, 轩昂的状元楼前辟出了一片绿地 C.我俩考虑问题时,他习惯从大的方面着眼,我总是从具体方法入手,虽然南辕北辙, 但总能殊途同归
③后坐擅诛羌不先上,左转召陵令。 9.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游月陂 宋•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1)“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其效果。(4 分) (2)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4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 分,每格 1 分) (1)故木受绳则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 (2)是故 ,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韩愈《师说》) (3) ,羡长江之无穷。 ,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 (4)独学而无友, 。 (礼记·学记) (5) ,身世浮沉雨打萍。 (文天祥《过零丁洋》) 三、语言文字运用(18 分) 1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有相同的一组是(3 分) ( ) A.践.踏 信笺. 把盏.言欢 临行饯.别 B.锋镝. 贬谪. 嫡.传弟子 滴.水不漏 C.弹劾. 遗骸. 骇.人听闻 言简意赅. D.稍.许 树梢. 刀剑出鞘. 不屑.一顾 12.下面各句中,画线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 A.回到家乡,家乡已是破败不堪,只有当年的老门楼依然兀立,与河边的老柳树形影 相吊。 B.为迎接即将到来的灯会,南京夫子庙地区进行了改造,北口的一些商业楼被拆除, 气宇轩昂的状元楼前辟出了一片绿地。 C.我俩考虑问题时,他习惯从大的方面着眼,我总是从具体方法入手,虽然南辕北辙, 但总能殊途同归
D.《把栏杆拍遍》的作者梁衡数年来苦心孤诣,构思这部小说,努力使其创作不为世 俗所左右,而以文学为依归。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于9月1日首次发现5000年前的大汶口文化遗址后,烟台近日又发掘出3座墓葬 和文物。 B.能算计的人大约90%以上都患有心理疾病,这些人感到痛苦的时间和深度,比不善 于算计的人多了许多倍。 C.天上掉馅饼,不是圈套而是陷阱。面对轻易就可到手的利润,一定要多留个心眼 不要等到上当时才后悔 D.成熟的智慧,在于滤除那些不重要的杂质,而保留最重要的部分,享受家庭、生活 文化与大自然的乐趣。 14.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4分) 目前,看病难,看病贵已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某媒体在网上就这一热点设计了下 面两项调查,调查的问题及结果如下 (1)您生病时有前往大医院就诊的打算吗? 有,马上去 可能会去 不打算去 24% 29 47% (2)影响您光顾大医院的主要因素是 药品价格 医院服务态度滥开检查项目,办理手续是否简 滥开药品 16% 29% 14% 请你结合以上两组数据的主要信息,写出结论,并据此提出一条合理的建议 结论:(2分) 建议:(2分) 15.仿照下面对中国历史书的述说,请你对语文课本加以述说 要求:(1)句式相仿。(2)要反映出语文课本的特征。(5分) 中国历史书:揽古今风雨,凸显华夏脊梁,点点滴滴,诉说天道沧桑。 语文课本 乙选考题(共18分) 请在以下四五两大题中任选一大题作答。不能跨大题选做小题 四、现代文阅读(论说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躬身实践低头做事最为重要 人的一生离不开做事。只有通过做事,才能锻造出一个人的能力之剑 低头做事,实为按规律做事。低头者,顺从、服从之谓也。顺从、服从什么?不是如《后
D.《把栏杆拍遍》的作者梁衡数年来苦心孤诣,构思这部小说,努力使其创作不为世 俗所左右,而以文学为依归。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 ) A.于 9 月 1 日首次发现 5000 年前的大汶口文化遗址后,烟台近日又发掘出 3 座墓葬 和文物。 B.能算计的人大约 90%以上都患有心理疾病,这些人感到痛苦的时间和深度,比不善 于算计的人多了许多倍。 C.天上掉馅饼,不是圈套而是陷阱。面对轻易就可到手的利润,一定要多留个心眼, 不要等到上当时才后悔。 D.成熟的智慧,在于滤除那些不重要的杂质,而保留最重要的部分,享受家庭、生活 文化与大自然的乐趣。 14.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4 分) 目前,看病难,看病贵已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某媒体在网上就这一热点设计了下 面两项调查,调查的问题及结果如下: (1)您生病时有前往大医院就诊的打算吗? 有,马上去 可能会去 不打算去 24% 29% 47% (2)影响您光顾大医院的主要因素是: 药品价格 医院服务态度 滥开检查项目, 滥开药品 办理手续是否简 便 41% 16% 29% 14% 请你结合以上两组数据的主要信息,写出结论,并据此提出一条合理的建议。 结论:(2 分) 建议:(2 分) 15.仿照下面对中国历史书的述说,请你对语文课本加以述说。 要求:(1)句式相仿。(2)要反映出语文课本的特征。(5 分) 中国历史书:揽古今风雨,凸显华夏脊梁,点点滴滴,诉说天道沧桑。 语文课本: 乙 选考题(共 18 分) 请在以下四五两大题中任选一大题作答。不能跨大题选做小题。 四、现代文阅读(论说类)(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9 题。 躬身实践低头做事最为重要 人的一生离不开做事。只有通过做事,才能锻造出一个人的能力之剑。 低头做事,实为按规律做事。低头者,顺从、服从之谓也。顺从、服从什么?不是如《后 1 , 3 , 5
汉书马援传》所写:“今者归老,更欲低头与小儿曹共槽枥而食”,而是跳出个人生活的小 圈子,面对现实,面向未来,顺从规律,服从大势,不做拔苗助长的蠢事,不干明天后天才 有可能做的蠢事。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循序渐进,一步步登上事业的巅峰 低头做事,更是体现一个人的心境、作风、品格和做派。古诗云:“垂杨低复举,新萍 合且离。”可见,所谓低者,即垂垂向下也 低头做事即用脑做事。当人“举头望明月″时,“低头”就会“思”故乡。思,是低头 的一项重要工作、一个主要职能,也是发挥大脑功能的前奏曲和主旋律。而人的行为从来都 是受思想支配的。用脑做事,就是凡事都去想一想:这件事该不该干?怎么干?干了,利弊得 失是什么?是马上干、或是放上三五天等时机更成熟时再去干?除自己想外,还要广开言路借 助“外脑”想,从而使该做之事不仅合乎规律,而且合乎程序。 低头做事也是调研做事。低头,就不是昂首望天,而是眼睛向下,走向基层,到群众之 中,体民情,察民意,听民声,谋民利;就是要看一看已经出台的一些政策措施老百姓高兴 不高兴、满意不满意,即将岀台的—些政策措施老百姓答应不答应、拥护不拥护;就是要以 人为本,疏通上下道,变“上访”为“下访”,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就是要 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就是要不仅取得诚心做事能说真话的发言权,还要取得真正胸中 有数的拍板决策权 低头做事也是低调做事。低头之后,嘴的功能显然会有所减弱,手的功能相应会急谏攀 升。低调彰显出的是孜孜以求、敏行讷言的务实相,突出的是不事张扬、埋头苦干的硬作风。 甚至在不经意间做岀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事业,仍然是平平常常,笑看花开花落;自自然然, 静观云卷云舒。我还是我,天地间一匆匆过客而已——是这种人心语的真实写照。如果有 什么媒体的镜头聚光灯照将过来,这种人一般都会退避三舍,甚至“低头向暗壁,干唤不一
汉书·马援传》所写:“今者归老,更欲低头与小儿曹共槽枥而食”,而是跳出个人生活的小 圈子,面对现实,面向未来,顺从规律,服从大势,不做拔苗助长的蠢事,不干明天后天才 有可能做的蠢事。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循序渐进,一步一步登上事业的巅峰。 低头做事,更是体现一个人的心境、作风、品格和做派。古诗云:“垂杨低复举,新萍 合且离。”可见,所谓低者,即垂垂向下也。 低头做事即用脑做事。当人“举头望明月”时,“低头”就会“思”故乡。思,是低头 的一项重要工作、一个主要职能,也是发挥大脑功能的前奏曲和主旋律。而人的行为从来都 是受思想支配的。用脑做事,就是凡事都去想一想:这件事该不该干?怎么干?干了,利弊得 失是什么?是马上干、或是放上三五天等时机更成熟时再去干?除自己想外,还要广开言路借 助“外脑”想,从而使该做之事不仅合乎规律,而且合乎程序。 低头做事也是调研做事。低头,就不是昂首望天,而是眼睛向下,走向基层,到群众之 中,体民情,察民意,听民声,谋民利;就是要看一看已经出台的一些政策措施老百姓高兴 不高兴、满意不满意,即将出台的一些政策措施老百姓答应不答应、拥护不拥护;就是要以 人为本,疏通上下道,变“上访”为“下访”,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就是要 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就是要不仅取得诚心做事能说真话的发言权,还要取得真正胸中 有数的拍板决策权。 低头做事也是低调做事。低头之后,嘴的功能显然会有所减弱,手的功能相应会急速攀 升。低调彰显出的是孜孜以求、敏行讷言的务实相,突出的是不事张扬、埋头苦干的硬作风。 甚至在不经意间做出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事业,仍然是平平常常,笑看花开花落;自自然然, 静观云卷云舒。我还是我,天地间一匆匆过客而已——是这种人心语的真实写照。如果有 什么媒体的镜头聚光灯照将过来,这种人一般都会退避三舍,甚至“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 回
低头做事更是专心做事。低头,就是专心致志,“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是目不两视,耳 不两听,精神专一,心无旁骛。无数事实都证明,无论干什么事儿,心不专一,不能专诚, 即便是小数之弈,照样不得。大的方针确定之后,成功的秘诀全在专一。专一,就能做一件 事,成—件事;就能使本事随着事业上,能力攀着事功升。朱熹在论及“知”与“行"时说 过这样一句富有哲理的话:“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知其低头做事固然重要, 躬身实践低头做事则更为重要。 (选自2006年9月19日《人民日报》) 16.根据文意,下列对“低头做事”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低头做事”就是按规律做事,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循序渐进,一步 步登上事业的巅峰 B.“低头做事”是指一个人做事,要发挥大脑功能认真的去想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 同时还要广开言路使该做之事不仅合乎规律,而且合乎程序。 C.“低头做事”是指深入调査研究,急人民之所急,彰显出的是孜孜以求、敏行讷言 的务实相,政策措施的出台由老百姓的满意度来决定 D.“低头做事”就是做事不张扬,不追名逐利,不趋炎附势,保持一种“低头向暗壁, 千唤不一回”的独善其身的心态 17.根据文意,下列选项符合“低头做事”原则的做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者归老,更欲低头与小儿曹共槽枥而食 B.垂杨低复举,新萍合且离 C.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D.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18.文章结尾引用朱熹的话:“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结合文意回答,“知 指什么?“行”指什么?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6分) 19.本文是按照怎样的结构展开论述的?请作具体分析。(6分) 五、现代文阅读(实用类)(18分) 阅读下面的人物传记,完成16~19题。 布衣学者张中行 张昌华
低头做事更是专心做事。低头,就是专心致志,“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是目不两视,耳 不两听,精神专一,心无旁骛。无数事实都证明,无论干什么事儿,心不专一,不能专诚, 即便是小数之弈,照样不得。大的方针确定之后,成功的秘诀全在专一。专一,就能做一件 事,成一件事;就能使本事随着事业上,能力攀着事功升。朱熹在论及“知”与“行”时说 过这样一句富有哲理的话:“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知其低头做事固然重要, 躬身实践低头做事则更为重要。 (选自 2006 年 9 月 19 日《人民日报》) 16.根据文意,下列对“低头做事”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低头做事”就是按规律做事,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循序渐进,一步一 步登上事业的巅峰。 B.“低头做事”是指一个人做事,要发挥大脑功能认真的去想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 同时还要广开言路使该做之事不仅合乎规律,而且合乎程序。 C.“低头做事”是指深入调查研究,急人民之所急,彰显出的是孜孜以求、敏行讷言 的务实相,政策措施的出台由老百姓的满意度来决定。 D.“低头做事”就是做事不张扬,不追名逐利,不趋炎附势,保持一种“低头向暗壁, 千唤不一回”的独善其身的心态。 17.根据文意,下列选项符合“低头做事”原则的做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今者归老,更欲低头与小儿曹共槽枥而食 B.垂杨低复举,新萍合且离 C.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D.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18.文章结尾引用朱熹的话:“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结合文意回答,“知” 指什么?“行”指什么?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6 分) 19.本文是按照怎样的结构展开论述的?请作具体分析。(6 分) 五、现代文阅读(实用类)(18 分) 阅读下面的人物传记,完成 16~19 题。 布衣学者张中行 张昌华
世人称张中行为“布衣学者”,是再贴切不过的。清光绪三十四年,他生于河北香河县 农家,祖上三代都是不通文墨的农夫。1936年北大毕业,一直吃笔墨饭,曾在中、小学 教过书;建国后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当编辑,编教科书,偷闲写点文章贴补家用,数十年如一 日在煮字疗饥中度过。1956年,他所在的出版社评级,六级以上为高级知识分子,张中行 是七级,属低级。 直到耄耋之年,才获赠一顶“特约编审”的桂冠。称其“布衣”,是当之又当。张中行 在北大读的是中文,但涉猎的范围包括国学、哲学、禅学和文学,不仅思考老庄、孔孟,而 且研究罗素、培根,著述宏富。谓其学者,名副其实。季羨林评论他“学富五车,腹笥丰盈”, 是“高人、逸人、至人、超人"。启功说他“既是哲人又是痴人"。一后辈学人说得更酷:“不 读张先生的书,不知道他的学问有多大,读了他的书,更不知道他的学问有多大!” 张中行是一匹老黑马,没有伯乐发现他。80岁时,适逢天时地利人和,他独自闯了出 来,获得了“文学家”、“哲学家”、“杂家”、“教育家”等多项桂冠。其哲学著作《顺生论》 引人关注,被称为“当代中国的《论语》,启功誉其为“整个—部《春秋繁露》。 张中行从80年代初开始陆续写了“负暄三种"、《顺生论》等。铁树开花,竟然枝繁叶 茂。 他的“负暄三种”自1986年始毎隔4年出一本。《顺生论》等面世,一时洛阳纸贵,张 中行遂“暴得大名"。时年张已八十,于是有“老旋风”之说 张中行是从燕赵大地走出来的学人,世事沧桑却丝毫未能改变他敦厚、淳朴的本色。在 做学问、待人、处事以至生活细节上,他都是古韵犹存。 张中行虽埋身市井,却“道通天地”,虽侧身陋巷,而能“思入风云"。他讲“顺生 但“不偏不党,不依不傍,不卑更不亢"。他的言行自有准则:“心里有所疑就说,是自由; 听者不以为忤,是容忍。”“对不同意见,我一是尊重,二是欢迎,三是未必接受,四是决不
世人称张中行为“布衣学者”,是再贴切不过的。清光绪三十四年,他生于河北香河县 一农家,祖上三代都是不通文墨的农夫。1936 年北大毕业,一直吃笔墨饭,曾在中、小学 教过书;建国后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当编辑,编教科书,偷闲写点文章贴补家用,数十年如一 日在煮字疗饥中度过。1956 年,他所在的出版社评级,六级以上为高级知识分子,张中行 是七级,属低级。 直到耄耋之年,才获赠一顶“特约编审”的桂冠。称其“布衣”,是当之又当。张中行 在北大读的是中文,但涉猎的范围包括国学、哲学、禅学和文学,不仅思考老庄、孔孟,而 且研究罗素、培根,著述宏富。谓其学者,名副其实。季羡林评论他“学富五车,腹笥丰盈”, 是“高人、逸人、至人、超人”。启功说他“既是哲人又是痴人”。一后辈学人说得更酷:“不 读张先生的书,不知道他的学问有多大,读了他的书,更不知道他的学问有多大!” 张中行是一匹老黑马,没有伯乐发现他。80 岁时,适逢天时地利人和,他独自闯了出 来,获得了“文学家”、“哲学家”、“杂家”、“教育家”等多项桂冠。其哲学著作《顺生论》 引人关注,被称为“当代中国的《论语》”,启功誉其为“整个一部《春秋繁露》”。 张中行从 80 年代初开始陆续写了“负暄三种”、《顺生论》等。铁树开花,竟然枝繁叶 茂。 他的“负暄三种”自 1986 年始每隔 4 年出一本。《顺生论》等面世,一时洛阳纸贵,张 中行遂“暴得大名”。时年张已八十,于是有“老旋风”之说。 张中行是从燕赵大地走出来的学人,世事沧桑却丝毫未能改变他敦厚、淳朴的本色。在 做 学问、待人、处事以至生活细节上,他都是古韵犹存。 张中行虽埋身市井,却“道通天地”,虽侧身陋巷,而能“思入风云”。他讲“顺生”, 但“不偏不党,不依不傍,不卑更不亢”。他的言行自有准则:“心里有所疑就说,是自由; 听者不以为忤,是容忍。”“对不同意见,我一是尊重,二是欢迎,三是未必接受,四是决不
争论。” 张中行一介寒士,半生坎坷,晚景见晴。到85岁时才分到一套普通的三居室,自称“都 市柴门"。他的“柴门”没做任何装修,小客厅兼通道里还放着书架,是平常人家六七十年 代的居住水平,其俭朴给人的印象十分强烈。书房也不甚雅致,书橱里放着一些古玩,多 石头,像仓库。一把破藤椅的扶手用塑料绳绑扎着。老式书案上备有文房四宝,书卷气袭人。 他的卧室更为简陋,被子是五六十年代农家常用的大花被,连叠法也是老式的,床边墙上还 糊着报纸。 他对生活的要求很低,有时在外面吃饭,一根豆腐丝掉在桌上,他都要捡起来吃,席毕 若有剩莱,他也很从容地打包带回去。布衣的他,深知-粥一饭来之不易 张中行为人古朴,尚古风。文亦如其人。从行文上说,他的文章开头喜欢旁征博引,下 笔干言如行云流水。不似今人“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他的行文过程就是“思”的过程 他长于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化为一缕缕哲思,融入他对人生的体察观照之中。 启功说张氏的“散文杂文,不衫不履,如独树出林,俯视风云"。也有人说张氏散文“少 张扬蹈厉之辞,也似乎缺少至大至刚的伟岸气象,但从他那清新自然如数家珍般的娓娓叙述 中,从那貌似拉杂的谈古论今、引经据典中,我们可体察到他对摄生治世之道、国家民族命 运的热切关注”。斯言诚哉 对他的文,周汝昌先生也有贴切的评论:“你从他的文笔看得出,像他论砚一样,那是 外有柔美,内有刚德。其用笔,看上去没有什么“花哨,而实际上绝非平铺板叙,那笔一 点儿也不是漫然苟下的。″“该读他老的文字,像一颗橄榄,入口清淡,回味则甘馨邈然有余 这里面也不时含有一点苦味。” (节选自2006年第4期《人物》) 16.称张中行为“布衣学者”,理由不贴切的一项是(3分) A.张中行祖上三代都是不通文墨的农夫 B.张中行本人北大毕业后一直吃笔墨饭,评级仅属低级
争论。” 张中行一介寒士,半生坎坷,晚景见晴。到 85 岁时才分到一套普通的三居室,自称“都 市柴门”。他的“柴门”没做任何装修,小客厅兼通道里还放着书架,是平常人家六七十年 代的居住水平,其俭朴给人的印象十分强烈。书房也不甚雅致,书橱里放着一些古玩,多为 石头,像仓库。一把破藤椅的扶手用塑料绳绑扎着。老式书案上备有文房四宝,书卷气袭人。 他的卧室更为简陋,被子是五六十年代农家常用的大花被,连叠法也是老式的,床边墙上还 糊着报纸。 他对生活的要求很低,有时在外面吃饭,一根豆腐丝掉在桌上,他都要捡起来吃,席毕 若有剩莱,他也很从容地打包带回去。布衣的他,深知一粥一饭来之不易。 张中行为人古朴,尚古风。文亦如其人。从行文上说,他的文章开头喜欢旁征博引,下 笔千言如行云流水。不似今人“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他的行文过程就是“思”的过程。 他长于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化为一缕缕哲思,融入他对人生的体察观照之中。 启功说张氏的“散文杂文,不衫不履,如独树出林,俯视风云”。也有人说张氏散文“少 张扬蹈厉之辞,也似乎缺少至大至刚的伟岸气象,但从他那清新自然如数家珍般的娓娓叙述 中,从那貌似拉杂的谈古论今、引经据典中,我们可体察到他对摄生治世之道、国家民族命 运的热切关注”。斯言诚哉。 对他的文,周汝昌先生也有贴切的评论:“你从他的文笔看得出,像他论砚一样,那是 外有柔美,内有刚德。其用笔,看上去没有什么‘花哨’,而实际上绝非平铺板叙,那笔一 点儿也不是漫然苟下的。”“读他老的文字,像一颗橄榄,入口清淡,回味则甘馨邈然有余。 这里面也不时含有一点苦味。” (节选自 2006 年第 4 期《人物》) 16.称张中行为“布衣学者”,理由不贴切的一项是(3 分) ( ) A.张中行祖上三代都是不通文墨的农夫。 B.张中行本人北大毕业后一直吃笔墨饭,评级仅属低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