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悬挂在中国古典诗坛的上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诗 经陈风月出》)自《诗经》始,历代诗人便有着解不开的月亮情结。陶潜“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的隐逸情趣,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夜独酌》) 的飘逸心性,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的思乡情感,苏轼“明月几 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的放旷情怀……无不凝聚着诗人的情感经历和生命体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不仅仅是光照人寰的一个普通星体,而且是通脱淡泊的一种文化象 征。“月亮”意象负载着民族深刻的文化内蕴,流转在诗人广阔的心灵空间。本文试解读 高中《语文》课本中唐诗宋词的“月亮”意象,以观照月光世界里诗人的心灵律动。 松间明月:王摩诘令明月蒙上淡淡禅意 《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皓月当空,清冽的月光轻柔洒落于松林 的幽径:泉水淙淙,清澈的溪水静静流淌过山溪的卧石。月、松、泉、石四个意象组合成空 明幽妙的意境,而“明月”则是其中的主体意象一一因月之“明”,方可见泉之“清”。这是 多么幽深明净的超脱境界:又是多么令人神往的隐居所在!王维笃信佛教,中年以后即过着 半官半隐的生活。这一“诗中有画”之境带有淡淡的禅意,映照出诗人恬静闲适的心境。“深 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松风吹解带,山月照禅林”《酬张少府》,结合 王维的这些诗句看,“明月”、“清泉”暗含空洁灵动之意,成了诗人追寻隐逸生活和佛 学境界的物化形式 鉴湖皎月:李太白引皎月作为人生知己 在古代诗人中,李白以难以计数的咏月诗句构筑了自己独特的月光世界。他时而上天揽 月(“欲上青天揽明月”),时而寄愁于月(“我寄愁心与明月”),时而邀月同饮(“月光常照 金樽里”),时而赊借月色(“暂就东山赊月色”“且就洞庭赊月色”)…最常见的,是李白 的泛月、乘月诗:“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把酒问月》),“若教月下乘 舟去,何啻风流到剡溪”(《东门泛舟》)。月为诗人如影随形一知己。《梦游天姥吟留别》 中便出现了类似诗句:“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多情的月亮,陪伴着孤独的诗人。清高的诗人,邀来了同样清高的月亮结伴东游。在李白的 情感体验中,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冰清玉洁的一轮皎月,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知己。“明 月直入,无心可猜”(《独漉篇》),月本皎沽,我亦皎洁;月本无心,我亦无心。诗人在月 影中孤芳自赏:同样孤独,同样透明,同样清高。人格化的月亮意象,与诗人的心灵世界契 合为一体。 秦淮旧月:刘梦得请旧月见证悲凉历史 《石头城》:“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李瑛《诗法易简录》 “六朝 建都之地,山水依然,惟有旧时之月,还来相照而已,伤前朝所以垂后鉴也。”寂静的群山, 冰凉的潮水,荒废的空城,诗人描摹的是“故国”“寂寞”的现实,返视的却是南朝近三 百年的历史。六朝国祚短促,骤兴骤亡,刘禹锚请出月亮见证了这一段悲凉的历史。“今人 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 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旧时月”实亦“今时月”。但是在敏感的诗人笔下,月亮却有 着强烈的时间意识。《石头城》无一句写到六朝繁华的过去,但读者无一例外会从拍击“空 城”的潮声中触摸到历史的沧桑巨变。诗人巧妙地以“旧时月”作为历史和现实的交汇点, 成功地组接了历史时态和现实时态,传达的是诗人深沉的历史悲凉感 江心秋月:白乐天邀秋月聆听人间仙乐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这是《琵琶行》中以环境描写烘托琵琶女高超 演奏技艺的名句。急管繁弦戛然而止,听众心折无声,江月分外澄澈。这给读者留下了涵泳 回味的巨大空间。一方面,连江心秋月也在聆听琵琶女的“仙乐”,琵琶女的演奏技艺的确 达到出神入化之境。另一方面,琵琶声“似诉平生不得志”,读者已从中领略到琵琶女那种
月亮,悬挂在中国古典诗坛的上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诗 经•陈风•月出》)自《诗经》始,历代诗人便有着解不开的月亮情结。陶潜“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的隐逸情趣,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夜独酌》) 的飘逸心性,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的思乡情感,苏轼“明月几 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的放旷情怀……无不凝聚着诗人的情感经历和生命体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不仅仅是光照人寰的一个普通星体,而且是通脱淡泊的一种文化象 征。 “月亮”意象负载着民族深刻的文化内蕴,流转在诗人广阔的心灵空间。本文试解读 高中《语文》课本中唐诗宋词的“月亮”意象,以观照月光世界里诗人的心灵律动。 松间明月:王摩诘令明月蒙上淡淡禅意 《山居秋暝》: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皓月当空,清冽的月光轻柔洒落于松林 的幽径;泉水淙淙,清澈的溪水静静流淌过山溪的卧石。月、松、泉、石四个意象组合成空 明幽妙的意境,而“明月”则是其中的主体意象——因月之“明”,方可见泉之“清”。这是 多么幽深明净的超脱境界:又是多么令人神往的隐居所在!王维笃信佛教,中年以后即过着 半官半隐的生活。这一“诗中有画”之境带有淡淡的禅意,映照出诗人恬静闲适的心境。“深 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禅林”《酬张少府》,结合 王维的这些诗句看, “明月”、 “清泉”暗含空洁灵动之意,成了诗人追寻隐逸生活和佛 学境界的物化形式。 鉴湖皎月:李太白引皎月作为人生知己 在古代诗人中,李白以难以计数的咏月诗句构筑了自己独特的月光世界。他时而上天揽 月(“欲上青天揽明月”),时而寄愁于月(“我寄愁心与明月”),时而邀月同饮(“月光常照 金樽里”),时而赊借月色(“暂就东山赊月色”“且就洞庭赊月色”)……最常见的,是李白 的泛月、乘月诗: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把酒问月》), “若教月下乘 舟去,何啻风流到剡溪”(《东门泛舟》)。月为诗人如影随形一知己。 《梦游天姥吟留别》 中便出现了类似诗句: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多情的月亮,陪伴着孤独的诗人。清高的诗人,邀来了同样清高的月亮结伴东游。在李白的 情感体验中,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冰清玉洁的一轮皎月,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知己。“明 月直入,无心可猜”(《独漉篇》),月本皎沽,我亦皎洁;月本无心,我亦无心。诗人在月 影中孤芳自赏:同样孤独,同样透明,同样清高。人格化的月亮意象,与诗人的心灵世界契 合为一体。 秦淮旧月:刘梦得请旧月见证悲凉历史 《石头城》: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李瑛《诗法易简录》 : “六朝 建都之地,山水依然,惟有旧时之月,还来相照而已,伤前朝所以垂后鉴也。”寂静的群山, 冰凉的潮水,荒废的空城,诗人描摹的是“故国” “寂寞”的现实,返视的却是南朝近三 百年的历史。六朝国祚短促,骤兴骤亡,刘禹锚请出月亮见证了这一段悲凉的历史。“今人 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 似”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旧时月”实亦“今时月”。但是在敏感的诗人笔下,月亮却有 着强烈的时间意识。《石头城》无一句写到六朝繁华的过去,但读者无一例外会从拍击“空 城”的潮声中触摸到历史的沧桑巨变。诗人巧妙地以“旧时月”作为历史和现实的交汇点, 成功地组接了历史时态和现实时态,传达的是诗人深沉的历史悲凉感。 江心秋月:白乐天邀秋月聆听人间仙乐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这是《琵琶行》中以环境描写烘托琵琶女高超 演奏技艺的名句。急管繁弦戛然而止,听众心折无声,江月分外澄澈。这给读者留下了涵泳 回味的巨大空间。一方面,连江心秋月也在聆听琵琶女的“仙乐”,琵琶女的演奏技艺的确 达到出神入化之境。另一方面,琵琶声“似诉平生不得志”,读者已从中领略到琵琶女那种
凄楚之情漂泊之意,而敏感的诗人,也从对久已不闻的“京都声”的陶醉中复归现实,触发 出一种迁谪沦落的感伤之情。秋江月冷,月照离人,“别时茫茫江浸月”,江心秋月为“天 涯沦落人”的情感交融提供了最适宜的时空背景 沧海皓月:李义山托皓月感伤凄凉身世 《锦瑟》:“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珠生于蚌,蚌生于海,明月高悬, 蚌得月光,光莹明澈,这是一个美丽的传闻。月是天际明珠,珠是水中明月,一轮皓月笼罩 于沧海之上,颗颗明珠闪烁于烟波之中,这是何等美妙的境界!这是诗句的表层意蕴。其深 层意蕴则具有多解性。“如果将这些作品看作李商隐以爱情感受为主要依据,融合全部人 生经验,而以感伤身世为基本主题的抒情诗,或许与事实相去不远。”(吴庚舜、董乃斌主编 《唐代文学史》下册,第386页)这里,不妨将《锦瑟》视为感伤身世之作。清何焯《义门 读书记》:“此篇乃自伤之辞……‘月明’、‘日暖’则清时而独为不遇之人,尤可悲也。”汪 师韩《诗学纂闻》:“‘珠’,‘玉’皆宝货,‘珠’在‘沧海’,则有遗珠之叹,惟见‘月,照 而‘泪'。”诗人将伤悼身世的“遗珠”“不遇”之叹,寄寓于“沧海月明珠有泪”这种朦胧 缥缈的境界之中,给读者带来的审美趣味是无限的。 小楼凄月:李重光用凄月演绎生命绝唱 清人陈廷焯评《虞美人》词 声恸歌,如闻哀猿,呜咽缠绵,满纸血泪。”(《 韶集》卷一)据宋代王锤《默记》卷上:“后主在蝎第,因七夕,命故妓作乐。声闻于外,太 宗闻之大怒。又传小楼昨夜又东风,‘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句,并发之,遂被祸。”亡国之 君李煜最终被宋太宗以牵机药毒死,李煜相伴着一轮凄月,演绎了风流君主的人生绝唱。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词人的李煜的月亮情结。“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 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秋月”像一面镜子,观照过词人纵情逸乐的欢颜,也 映照出词人阶下罪囚的愁容。“正是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望江 南》),“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玉楼春》),“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 明楼”(《望江南》),“去年花不老,今年月又圆”(《后庭花》),这里描写的故国之“月” 亦即今时“不堪回首”之月。“秋月”,积淀着词人敏锐的时间意识和绵绵无穷的怅恨。过去 令作者心旌摇荡神采飞扬的月光,而今变得冷艳刺目惨不忍睹,其中包含着多少物是人非沧 桑巨变的哀痛!“故国”明月,寄寓着词人李煜的生命体验。 柳岸残月:柳耆卿借残月渲染离别情怀 《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夹岸杨柳,参差拂动于凄凉晨风之 中;天涯孤客,黯然独守于天际残月之下。柳永在舒缓而又哀恻的言辞中,传递出一种抑郁 伤感的情调。昨晚别离,还在“都门帐饮”,还在“执手相看”,今朝酒醒,“晓风”驱散 了精神的麻木,惟有清凉的一钩“残月”斜挂天际,陪伴着孤独的词人。烟水迷离的凄美中, 透出的是百般的思念和百般的无奈。此句向被称作“千古俊句”。以“杨柳岸”、“晓风”、 “残月”三种意象的复合写离愁别绪,词家无出其右者。“杨柳”是寄寓离别特定内涵的意 象,习习晓风、熹微残月,映衬出漂泊无依的行客绵绵不尽的愁思。宦游的士子、迁谪的官 员、羁旅的商人,去国思乡,愁肠百结,都可能遭际此句设置的生活情境,引发恋家思乡的 情感。从此句中,可以观照由“月亮”这一意象引发的怀人思乡这种共鸣效应 赤壁江月:苏东坡酹江月感悟人生哲理 《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赤壁祭奠江月,既有伤悼“千 古风流人物”的吊古之情,更有感喟“早生华发”一事无成的个人忧伤。贬官黄州,是苏轼 人生的不幸,“酹江月”的确反映出一种“人生如梦”的空漠情绪。 但是,苏轼的过人之处正在于实现了精神的自我完善。在这一点上,苏轼笔下的月又充 满了探索思辨的晢理意味。“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中秋词》)的旷达情怀, 令苏子在一贬再贬的苦难人生中不断实行着精神的自我调节。与《赤壁词》作于同一时期的
凄楚之情漂泊之意,而敏感的诗人,也从对久已不闻的“京都声”的陶醉中复归现实,触发 出一种迁谪沦落的感伤之情。秋江月冷,月照离人, “别时茫茫江浸月”,江心秋月为“天 涯沦落人”的情感交融提供了最适宜的时空背景。 沧海皓月:李义山托皓月感伤凄凉身世 《锦瑟》: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珠生于蚌,蚌生于海,明月高悬, 蚌得月光,光莹明澈,这是一个美丽的传闻。月是天际明珠,珠是水中明月,一轮皓月笼罩 于沧海之上,颗颗明珠闪烁于烟波之中,这是何等美妙的境界!这是诗句的表层意蕴。其深 层意蕴则具有多解性。 “如果将这些作品看作李商隐以爱情感受为主要依据,融合全部人 生经验,而以感伤身世为基本主题的抒情诗,或许与事实相去不远。”(吴庚舜、董乃斌主编 《唐代文学史》下册,第 386 页)这里,不妨将《锦瑟》视为感伤身世之作。清何焯《义门 读书记》:“此篇乃自伤之辞……‘月明’、‘日暖’则清时而独为不遇之人,尤可悲也。”汪 师韩《诗学纂闻》:“‘珠’,‘玉’皆宝货,‘珠’在‘沧海’,则有遗珠之叹,惟见‘月,照 而‘泪’。”诗人将伤悼身世的“遗珠”“不遇”之叹,寄寓于“沧海月明珠有泪”这种朦胧 缥缈的境界之中,给读者带来的审美趣味是无限的。 小楼凄月:李重光用凄月演绎生命绝唱 清人陈廷焯评《虞美人》词: “一声恸歌,如闻哀猿,呜咽缠绵,满纸血泪。”(《云 韶集》卷一)据宋代王锤《默记》卷上:“后主在蝎第,因七夕,命故妓作乐。声闻于外,太 宗闻之大怒。又传•小楼昨夜又东风,‘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句,并发之,遂被祸。”亡国之 君李煜最终被宋太宗以牵机药毒死,李煜相伴着一轮凄月,演绎了风流君主的人生绝唱。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词人的李煜的月亮情结。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 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秋月”像一面镜子,观照过词人纵情逸乐的欢颜,也 映照出词人阶下罪囚的愁容。 “正是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望江 南》), “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玉楼春》), “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 明楼”(《望江南》), “去年花不老,今年月又圆”(《后庭花》),这里描写的故国之“月”, 亦即今时“不堪回首”之月。“秋月”,积淀着词人敏锐的时间意识和绵绵无穷的怅恨。过去 令作者心旌摇荡神采飞扬的月光,而今变得冷艳刺目惨不忍睹,其中包含着多少物是人非沧 桑巨变的哀痛!“故国”明月,寄寓着词人李煜的生命体验。 柳岸残月:柳耆卿借残月渲染离别情怀 《雨霖铃》: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夹岸杨柳,参差拂动于凄凉晨风之 中;天涯孤客,黯然独守于天际残月之下。柳永在舒缓而又哀恻的言辞中,传递出一种抑郁 伤感的情调。昨晚别离,还在“都门帐饮”,还在“执手相看”,今朝酒醒, “晓风”驱散 了精神的麻木,惟有清凉的一钩“残月”斜挂天际,陪伴着孤独的词人。烟水迷离的凄美中, 透出的是百般的思念和百般的无奈。此句向被称作“千古俊句”。以“杨柳岸”、 “晓风”、 “残月”三种意象的复合写离愁别绪,词家无出其右者。“杨柳”是寄寓离别特定内涵的意 象,习习晓风、熹微残月,映衬出漂泊无依的行客绵绵不尽的愁思。宦游的士子、迁谪的官 员、羁旅的商人,去国思乡,愁肠百结,都可能遭际此句设置的生活情境,引发恋家思乡的 情感。从此句中,可以观照由“月亮”这一意象引发的怀人思乡这种共鸣效应。 赤壁江月:苏东坡酹江月感悟人生哲理 《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赤壁祭奠江月,既有伤悼“千 古风流人物”的吊古之情,更有感喟“早生华发”一事无成的个人忧伤。贬官黄州,是苏轼 人生的不幸, “酹江月”的确反映出一种“人生如梦”的空漠情绪。 但是,苏轼的过人之处正在于实现了精神的自我完善。在这一点上,苏轼笔下的月又充 满了探索思辨的哲理意味。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中秋词》)的旷达情怀, 令苏子在一贬再贬的苦难人生中不断实行着精神的自我调节。与《赤壁词》作于同一时期的
《赤壁赋》,“以江风山月作骨”,反复出现“月亮”意象,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清风明 月,主客“共适”,高贵卑贱,莫能变其规律,贩夫走卒,共享人生之趣,正是在“一霎那 间留下了永恒”。大江滚滚东流,一去不返,是为变,然滔滔江水,流之不尽,是为不变 月亮月半盈满,月初空损,是为变,然风月无边,你我共适,是为不变。人生百年,何其短 促,是为变,然千万年来,人类繁衍,绵绵不绝,物我同一,化作永恒,是为不变。人从自 然而生,复归自然而灭,自然生生不息,人即生死同一。苏子涉月诗文表现的留恋人生热爱 生命的生活态度,正是得之于无边风月的深刻启示。自此而后,咏月诗又增加了其哲理内蕴 西楼满月:李易安向满月倾诉闺阁忧怨 这是一个月满西楼的静寂之夜。“月明人倚楼”(白居易(长相思),夜不成眠的女词人 李清照伫立西楼,推窗望月,想像着大雁飞回时,丈夫赵明诚或许会托雁传书,带来平安的 信息。在《一剪梅》中,这一情境以一个倒装句推出:“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 满西楼。”想像夫君的“锦书”,实写自己的思念。其时,李清照结婚未久,赵明诚负笈远游, 夫妇天各一方,“花自飘零水自流”,所以才有“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之叹。词人的闺阁 之思也是人间一种美好的情感。月亏还盈,花好月圆是人们的美好愿望,“月满”而人不 “圆”反衬出词人内心的一种忧怨。清澈的月光、飘浮的云影、轻飞的大雁,组合成一种 朦胧的境界。李清照用她独有的女性视角和人生体验感知月象,情感显得特别的细腻和婉约 淮扬冷月:姜白石以冷月烘托劫后荒凉 《扬州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 吹箫。”(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唐代扬州,何其繁华阜盛。而今,维扬名桥静卧水上 但已不见了昔日的欢声笑语玉人笙歌。只有一轮“冷月”悄无声息投影清波随波荡漾。这是 胡马窥江去后”出现的残破景象。月,本无所谓冷热。月之“冷”是客观物象作用于词人 心灵的感觉,似乎月也懂得人间的苦难。残桥、冷月、清音、凄情,构成了一种清远空灵的 境界,词人以灵动之笔写出了扬州城昔盛今衰的黍离之悲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张泌《寄人)悬挂在中国古典诗坛上空的月亮 是多情的。她是一种道具、一种背景、一种气氛,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情感媒介、一种 审美意趣。她的空明、澄澈、高洁的品性,她的暗示、隐喻、象征等效用,令无数诗人倾倒。 于是,月亮意象无处不在地渗入古典诗词的字里行间,铸就作品的血脉和灵魂。 在人类的文学宝库中,中国的古典文学是其中的瑰宝,而中国的古诗,中国的唐诗宋词, 是这瑰宝中的钻石。我们今天来欣赏古人吟月的诗篇,这些诗篇,只是中国古诗中的沧海 粟 中国古诗中写到月亮的,不计其数。古代的诗人为什么喜欢吟月?我想,是因为月 亮的美丽和神奇。在人类肉眼能观察到的宇宙天象中,月亮是最美妙的,月亮挂在夜空中, 阴晴圆缺,亘古如一,神秘而亲近。古人不明白月亮出没变化的科学道理,便编出很多神奇 的故事,生发出很多诗意的联想。月亮出现在中国人的诗中,绝不是单纯写景,有人望月思 乡,有人咏月抒情,有人借月讽喻,不同的时候,不同的心情,不同的际遇,诗人笔下的月 光便有不同的涵义。在《诗经》中,便已出现写月亮的诗句:“月出皎兮,佼人僚兮”。数千 年来,一代又一代诗人用绮丽的想象和斑斓的文笔,把月亮描绘得千姿百态,展示了中国人 的浪漫和想象力 自然的月亮 中秋之夜,一轮满月静静普照着天下人,哪怕是在喧嚣战乱的时代,也能给人带来 几分宁馨 写景的咏月诗篇非常多,我只能挑选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和大家共赏。唐代诗人王 维,写过不少脍炙人口的描绘美妙自然山水诗,其中有很多吟咏月光的名句,譬如:“明月 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这些诗
《赤壁赋》, “以江风山月作骨”,反复出现“月亮”意象,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清风明 月,主客“共适”,高贵卑贱,莫能变其规律,贩夫走卒,共享人生之趣,正是在“一霎那 间留下了永恒”。大江滚滚东流,一去不返,是为变,然滔滔江水,流之不尽,是为不变; 月亮月半盈满,月初空损,是为变,然风月无边,你我共适,是为不变。人生百年,何其短 促,是为变,然千万年来,人类繁衍,绵绵不绝,物我同一,化作永恒,是为不变。人从自 然而生,复归自然而灭,自然生生不息,人即生死同一。苏子涉月诗文表现的留恋人生热爱 生命的生活态度,正是得之于无边风月的深刻启示。自此而后,咏月诗又增加了其哲理内蕴。 西楼满月:李易安向满月倾诉闺阁忧怨 这是一个月满西楼的静寂之夜。 “月明人倚楼”(白居易(长相思)),夜不成眠的女词人 李清照伫立西楼,推窗望月,想像着大雁飞回时,丈夫赵明诚或许会托雁传书,带来平安的 信息。在《一剪梅》中,这一情境以一个倒装句推出: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 满西楼。”想像夫君的“锦书”,实写自己的思念。其时,李清照结婚未久,赵明诚负笈远游, 夫妇天各一方, “花自飘零水自流”,所以才有“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之叹。词人的闺阁 之思也是人间一种美好的情感。月亏还盈,花好月圆是人们的美好愿望, “月满”而人不 “圆”.反衬出词人内心的一种忧怨。清澈的月光、飘浮的云影、轻飞的大雁,组合成一种 朦胧的境界。李清照用她独有的女性视角和人生体验感知月象,情感显得特别的细腻和婉约。 淮扬冷月:姜白石以冷月烘托劫后荒凉 《扬州慢》: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 吹箫。”(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唐代扬州,何其繁华阜盛。而今,维扬名桥静卧水上, 但已不见了昔日的欢声笑语玉人笙歌。只有一轮“冷月”悄无声息投影清波随波荡漾。这是 “胡马窥江去后”出现的残破景象。月,本无所谓冷热。月之“冷”是客观物象作用于词人 心灵的感觉,似乎月也懂得人间的苦难。残桥、冷月、清音、凄情,构成了一种清远空灵的 境界,词人以灵动之笔写出了扬州城昔盛今衰的黍离之悲。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张泌《寄人))悬挂在中国古典诗坛上空的月亮 是多情的。她是一种道具、一种背景、一种气氛,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情感媒介、一种 审美意趣。她的空明、澄澈、高洁的品性,她的暗示、隐喻、象征等效用,令无数诗人倾倒。 于是,月亮意象无处不在地渗入古典诗词的字里行间,铸就作品的血脉和灵魂。 在人类的文学宝库中,中国的古典文学是其中的瑰宝,而中国的古诗,中国的唐诗宋词, 是这瑰宝中的钻石。我们今天来欣赏古人吟月的诗篇,这些诗篇,只是中国古诗中的沧海一 粟。 中国古诗中写到月亮的,不计其数。古代的诗人为什么喜欢吟月?我想,是因为月 亮的美丽和神奇。在人类肉眼能观察到的宇宙天象中,月亮是最美妙的,月亮挂在夜空中, 阴晴圆缺,亘古如一,神秘而亲近。古人不明白月亮出没变化的科学道理,便编出很多神奇 的故事,生发出很多诗意的联想。月亮出现在中国人的诗中,绝不是单纯写景,有人望月思 乡,有人咏月抒情,有人借月讽喻,不同的时候,不同的心情,不同的际遇,诗人笔下的月 光便有不同的涵义。在《诗经》中,便已出现写月亮的诗句:“月出皎兮,佼人僚兮”。数千 年来,一代又一代诗人用绮丽的想象和斑斓的文笔,把月亮描绘得千姿百态,展示了中国人 的浪漫和想象力。 自然的月亮 中秋之夜,一轮满月静静普照着天下人,哪怕是在喧嚣战乱的时代,也能给人带来 几分宁馨。 写景的咏月诗篇非常多,我只能挑选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和大家共赏。唐代诗人王 维,写过不少脍炙人口的描绘美妙自然山水诗,其中有很多吟咏月光的名句,譬如:“明月 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这些诗
尽管只有一两句写到月亮,但我们诵读,却能感觉到通篇皆是皎洁明朗的月光。譬如他的《山 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的这首诗,表达的是一种安宁美妙的心境,拥有了这样的心境,才可能发现大 自然的宁静优美。其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唐诗中最脍炙人口的妙句之一,已 经成为中国人描绘宁静自然之美的名句。想象一下,银色的月光从松树的枝叶间静静流射下 来,照亮了在石滩上流动的泉水,清澈的泉水反射着月光,在天地蜿蜒流动,发出晶莹的喧 哗。这是何等优美宁静的景象。 唐代诗人孟浩然,也有一些写月夜景色的诗句,写得清静阔大,如同一幅幅意境幽 远的画,让人读而难忘,譬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刘禹锡的《望洞庭》,我以为是写月色的诗篇中很出色的一首,诗人在一个明月之 夜站在洞庭湖畔遥望,把眼帘中的月下美景写成了一首七绝: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是一个无风的月夜,月光静静抚照着洞庭湖,湖面波平如镜,如同一个巨大的银 盘。最富有想象力的是最后一句:“白银盘里一青螺”,湖中的小山,就像白色银盘中的一只 小小的青色田螺。我们读这首诗,眼前很形象地出现了月光下宁静的湖和山。 中秋之夜,一轮满月静静普照着天下人,哪怕是在喧嚣战乱的时代,也能给人带来 几分宁馨。杜甫曾在颠沛流离中过中秋,他在旅途中写了《八月十五夜月》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杜甫这首诗,写在旅途中,动乱的年代,远离故乡,心情不会愉快。但是,当他看 到出现在晴朗夜空中的一轮明月,还是会诗兴大发。在诗中,他没有张扬羁旅思乡之苦,而 是细腻地描绘月光之美。一轮满月,如明镜飞入夜空。月亮高悬在天,无法攀登,但皎洁的 月光是可以亲近的。这首诗的后面四句,写得浪漫而富有想象力。月亮照在河流中,河流变 成了一条银色之路,路面上似乎铺满了洁白的雪和霜:月亮照在树林中,月光如白色羽毛, 在树梢上飘飞。在这样的明朗之夜遥望月宫,清晰得能数得淸玉兔身上的毫毛。“瞻白兔”, “数秋亳”,在杜甫的诗中是难得的浪漫,这样美好的月光,安抚沉静了羁旅游子的心 唐代诗人李朴的七律《中秋》,也是写月夜美景的佳作。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李朴的《中秋》,把中秋之夜的月色写得有声有色,犹如阔大壮观的画卷。我们可 以欣赏这首诗的前面四句。浩瀚广阔的夜空中,月亮像一面宝镜般升起来。万籁无声,似乎 连天上的仙乐也因为惊叹美妙的月色而停止了演奏。此时,整个宇宙的主角就是夜空中那一 轮皎洁的满月,把无边的天地照耀得一片通明。 其实纯粹写景的咏月诗非常少,所有涉及月色的诗篇,都表达了诗人内心复杂的情
尽管只有一两句写到月亮,但我们诵读,却能感觉到通篇皆是皎洁明朗的月光。譬如他的《山 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的这首诗,表达的是一种安宁美妙的心境,拥有了这样的心境,才可能发现大 自然的宁静优美。其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唐诗中最脍炙人口的妙句之一,已 经成为中国人描绘宁静自然之美的名句。想象一下,银色的月光从松树的枝叶间静静流射下 来,照亮了在石滩上流动的泉水,清澈的泉水反射着月光,在天地蜿蜒流动,发出晶莹的喧 哗。这是何等优美宁静的景象。 唐代诗人孟浩然,也有一些写月夜景色的诗句,写得清静阔大,如同一幅幅意境幽 远的画,让人读而难忘,譬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刘禹锡的《望洞庭》,我以为是写月色的诗篇中很出色的一首,诗人在一个明月之 夜站在洞庭湖畔遥望,把眼帘中的月下美景写成了一首七绝: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是一个无风的月夜,月光静静抚照着洞庭湖,湖面波平如镜,如同一个巨大的银 盘。最富有想象力的是最后一句:“白银盘里一青螺”,湖中的小山,就像白色银盘中的一只 小小的青色田螺。我们读这首诗,眼前很形象地出现了月光下宁静的湖和山。 中秋之夜,一轮满月静静普照着天下人,哪怕是在喧嚣战乱的时代,也能给人带来 几分宁馨。杜甫曾在颠沛流离中过中秋,他在旅途中写了《八月十五夜月》: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杜甫这首诗,写在旅途中,动乱的年代,远离故乡,心情不会愉快。但是,当他看 到出现在晴朗夜空中的一轮明月,还是会诗兴大发。在诗中,他没有张扬羁旅思乡之苦,而 是细腻地描绘月光之美。一轮满月,如明镜飞入夜空。月亮高悬在天,无法攀登,但皎洁的 月光是可以亲近的。这首诗的后面四句,写得浪漫而富有想象力。月亮照在河流中,河流变 成了一条银色之路,路面上似乎铺满了洁白的雪和霜;月亮照在树林中,月光如白色羽毛, 在树梢上飘飞。在这样的明朗之夜遥望月宫,清晰得能数得清玉兔身上的毫毛。“瞻白兔”, “数秋毫”,在杜甫的诗中是难得的浪漫,这样美好的月光,安抚沉静了羁旅游子的心。 唐代诗人李朴的七律《中秋》,也是写月夜美景的佳作。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李朴的《中秋》,把中秋之夜的月色写得有声有色,犹如阔大壮观的画卷。我们可 以欣赏这首诗的前面四句。浩瀚广阔的夜空中,月亮像一面宝镜般升起来。万籁无声,似乎 连天上的仙乐也因为惊叹美妙的月色而停止了演奏。此时,整个宇宙的主角就是夜空中那一 轮皎洁的满月,把无边的天地照耀得一片通明。 其实纯粹写景的咏月诗非常少,所有涉及月色的诗篇,都表达了诗人内心复杂的情
绪,我们说“自然的月亮”,只是选取那些描绘了美妙月色的佳句,如果深入分析,都可以 发现隐含在月色中的情感和寄托。 人文的月迹 明月在空中照耀着人间,这是一种永恒,人的生命一代代衰老更替,但不管是古人 还是今人,在相距千百年的不同时刻抬头望夜空,看到的却是同样的一轮明月。 在古人的诗中,月亮是一个涵义极其丰富的意象,它代表着缤纷多彩的历史,代表 着古往今来的岁月,代表着人类心中奇妙的幻想。李白写过一首题为《把酒问月》的诗,是 这类诗中出类拔萃的代表作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李白的这首诗,使人想起屈原的《天问》,古人对大自然中那些难以解释的神秘现 象,有过很多想象。“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全诗以问句开场,问茫茫苍穹, 月亮是什么时候出现的?结下来两句,继续着诗人的疑问:“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 相随”,人无法攀登明月,然而月亮却仿佛永远跟随着人的脚步和目光。后面四句,描绘皓 月东升时的美妙景象,“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月亮升起时,如一面皎洁明亮 的镜子飞到红色的宫阙楼顶,等云霞散尽,满世界都流动着月亮的清辉。这里的“绿烟”, 是云霞的代称。接着又是诗人的对天诘问:“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夜幕降 临时,月亮从海中升起,早晨,又隐没在云霞中,它到底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这是千古 疑问,没有答案,但常问常新,激发人类的想象。下面的四句,是诗人对月宫景象的遐想和 询问:“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在中国的神话中,月亮上住着玉兔和嫦娥, 嫦娥奔月的故事,中国人都熟悉,李商隐写过《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白诗中对嫦娥和玉兔的想象,和李商隐的想象是差 不多的,月宫美妙,但那里的生活一定是寂寞孤独的,所以李白发问,孤独的嫦娥,有谁与 之为邻?其实这是明知故问,嫦娥的孤独,在寂寞的月宫中永无解脱的可能。后面的几句 是李白的名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明月在空中照耀着人间,这是一种永恒,人的生命一代代衰老更替,但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 在相距千百年的不同时刻抬头望夜空,看到的却是同样的一轮明月。这是李白对时空、对生 命、对历史的奇思妙想。读着这些诗句,抬头仰望夜空中的明月,现代人也会想,李白当年 看见的,也该是这样一轮明月吧 李白还有一首题为《古朗月行》的五言诗,写于他在京师失意时,是以月寄情泄愤, 诗中的隐喻,现代人读不出来。这首诗的前面那几句,非常形象地描绘对月亮的想象,也写 了与月亮有关的神话传说:“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双疑瑶台境,飞在青云端。白兔捣 药成,问言与谁餐?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这首诗,和《把酒问月》有异曲同工之如 也是用一个个提问,把读者引入神奇的境界 飞天登月,是中国人几千年来的梦想,去年,“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升空绕月飞行, 实现了中国人的千年梦想。在中国的古代,不少诗人曾经梦想自己变成飞鸟,梦想能腾云驾 雾,乘风飞入太空。飞上天后干什么?当然要看看天堂的景象,要看看月亮上的风光。而这 样的风景,全凭诗人的想象。李贺有一首著名的诗,题目就是《梦天》,诗中写的就是天上
绪,我们说“自然的月亮”,只是选取那些描绘了美妙月色的佳句,如果深入分析,都可以 发现隐含在月色中的情感和寄托。 人文的月迹 明月在空中照耀着人间,这是一种永恒,人的生命一代代衰老更替,但不管是古人 还是今人,在相距千百年的不同时刻抬头望夜空,看到的却是同样的一轮明月。 在古人的诗中,月亮是一个涵义极其丰富的意象,它代表着缤纷多彩的历史,代表 着古往今来的岁月,代表着人类心中奇妙的幻想。李白写过一首题为《把酒问月》的诗,是 这类诗中出类拔萃的代表作: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李白的这首诗,使人想起屈原的《天问》,古人对大自然中那些难以解释的神秘现 象,有过很多想象。“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全诗以问句开场,问茫茫苍穹, 月亮是什么时候出现的?结下来两句,继续着诗人的疑问:“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 相随”,人无法攀登明月,然而月亮却仿佛永远跟随着人的脚步和目光。后面四句,描绘皓 月东升时的美妙景象,“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月亮升起时,如一面皎洁明亮 的镜子飞到红色的宫阙楼顶,等云霞散尽,满世界都流动着月亮的清辉。这里的“绿烟”, 是云霞的代称。接着又是诗人的对天诘问:“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夜幕降 临时,月亮从海中升起,早晨,又隐没在云霞中,它到底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这是千古 疑问,没有答案,但常问常新,激发人类的想象。下面的四句,是诗人对月宫景象的遐想和 询问:“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在中国的神话中,月亮上住着玉兔和嫦娥, 嫦娥奔月的故事,中国人都熟悉,李商隐写过《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白诗中对嫦娥和玉兔的想象,和李商隐的想象是差 不多的,月宫美妙,但那里的生活一定是寂寞孤独的,所以李白发问,孤独的嫦娥,有谁与 之为邻?其实这是明知故问,嫦娥的孤独,在寂寞的月宫中永无解脱的可能。后面的几句, 是李白的名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明月在空中照耀着人间,这是一种永恒,人的生命一代代衰老更替,但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 在相距千百年的不同时刻抬头望夜空,看到的却是同样的一轮明月。这是李白对时空、对生 命、对历史的奇思妙想。读着这些诗句,抬头仰望夜空中的明月,现代人也会想,李白当年 看见的,也该是这样一轮明月吧。 李白还有一首题为《古朗月行》的五言诗,写于他在京师失意时,是以月寄情泄愤, 诗中的隐喻,现代人读不出来。这首诗的前面那几句,非常形象地描绘对月亮的想象,也写 了与月亮有关的神话传说:“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双疑瑶台境,飞在青云端。白兔捣 药成,问言与谁餐?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这首诗,和《把酒问月》有异曲同工之妙, 也是用一个个提问,把读者引入神奇的境界。 飞天登月,是中国人几千年来的梦想,去年,“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升空绕月飞行, 实现了中国人的千年梦想。在中国的古代,不少诗人曾经梦想自己变成飞鸟,梦想能腾云驾 雾,乘风飞入太空。飞上天后干什么?当然要看看天堂的景象,要看看月亮上的风光。而这 样的风景,全凭诗人的想象。李贺有一首著名的诗,题目就是《梦天》,诗中写的就是天上
的奇景: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 玉轮压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陌香。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 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李贺是中唐的诗坛奇才,被称为“诗鬼”,他一生抑郁不得志,只活了二十七岁 但他的诗歌却是唐诗中一座巍峨峻拔的奇峰。他诗中的悲凉情调,是发自内心的自然流露。 生不逢时,人间无望,便幻想飞上天去寻求,天上其实更寂寥虚幻。就如李商隐所咏:“嫦 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也如苏东坡所叹:“只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然而 李贺因为敢大胆梦想,才写岀不朽的诗篇。李贺的《梦天》,从头至尾充满了诡异和怪诞 天宫的景象,在他的诗中并非美妙完美,所有的描绘,都给人凄冷悲凉的感觉。“老兔寒蟾” 在灰暗的天色中哭泣,慘白的光芒斜照着半壁月宫。“玉轮压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陌香” 两句,是写天宫的绮丽,玉轮碾过之处,荧光闪烁,每一滴露珠上都映射湿润的月光,仙人 们迎面而过,能听到他们身上的玉佩丁当作响,能闻到风中的玉桂清香。对天堂的描绘,也 就到此为止。后面四句,是诗人对时空的怀想和感慨。人间的千年万载,在天上只是走马的 瞬间,而在空中俯瞰人世,那广袤大地不过是几缕尘烟,浩瀚大海只是天仙的杯中之水,生 命是何等渺小。我以为,这首诗中,最后那几句,才是真正的绝唱。在地上,在人群中,很 难产生如此缥缈阔大的奇想,只有思绪飞升到高天云霄,感觉自己已成天宫的一员,在九霄 云外遥望人间,才可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李贺没有飞天升空的经验,但他凭诗人的大胆想象, 在一千多年前就有了今天宇航员的视野。这也是诗歌的魅力。 情感的月光 月亮悬挂在中国诗坛的上空。她是人间戏剧美丽而孤寂的观众,一切都在她的注 视下,她所观察到的一切隐秘、激情、悲伤和欢乐,都被转化成美妙的比喻和文字,她无声 地连接起远隔千山万水的思念 动人的吟月诗,当然不是纯粹写景,而是借月色寄托内心的情感。这种情感,很复 杂,人间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都可能蕴涵其中。在古人诗中,明月是故乡,是亲人,是 爱情,是友谊,明月是岁月,是历史,是无所不至的时空,明月是绮丽梦想,是美好愿望, 是心灵的无限延伸。有一个外国评论家,在读了中国古人那些咏月诗之后,曾发出这样的感 慨:“月亮悬挂在中国诗坛的上空。她是人间戏剧美丽而孤寂的观众,一切都在她的注视下, 她所观察到的一切隐秘、激情、悲伤和欢乐,都被转化成美妙的比喻和文字,她无声地连接 起远隔千山万水的思念。”这样的评论,也在我的心里引起了共鸣。 在明月之夜,远离故乡的游子会被皎洁的月光撩动思乡情怀。李白的《静夜思》, 是中国人最喜欢最熟悉的思乡之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流传了一千多年,连三岁的孩童也会吟诵。游子思乡的文字,没有什么作品比这二 十个字影响更大了。其实,此类好诗句,在唐诗中俯拾皆是,譬如杜甫的:“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白居易的:“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都是能引动无限遐想的动人 佳句 说到这一类吟诵月亮的诗歌,不得不再谈谈李白。李白的吟月诗中,还有一首影响 特别大,那就是《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的奇景: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 玉轮压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陌香。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 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李贺是中唐的诗坛奇才,被称为“诗鬼”,他一生抑郁不得志,只活了二十七岁。 但他的诗歌却是唐诗中一座巍峨峻拔的奇峰。他诗中的悲凉情调,是发自内心的自然流露。 生不逢时,人间无望,便幻想飞上天去寻求,天上其实更寂寥虚幻。就如李商隐所咏:“嫦 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也如苏东坡所叹:“只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然而 李贺因为敢大胆梦想,才写出不朽的诗篇。李贺的《梦天》,从头至尾充满了诡异和怪诞, 天宫的景象,在他的诗中并非美妙完美,所有的描绘,都给人凄冷悲凉的感觉。“老兔寒蟾” 在灰暗的天色中哭泣,惨白的光芒斜照着半壁月宫。“玉轮压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陌香” 两句,是写天宫的绮丽,玉轮碾过之处,荧光闪烁,每一滴露珠上都映射湿润的月光,仙人 们迎面而过,能听到他们身上的玉佩丁当作响,能闻到风中的玉桂清香。对天堂的描绘,也 就到此为止。后面四句,是诗人对时空的怀想和感慨。人间的千年万载,在天上只是走马的 瞬间,而在空中俯瞰人世,那广袤大地不过是几缕尘烟,浩瀚大海只是天仙的杯中之水,生 命是何等渺小。我以为,这首诗中,最后那几句,才是真正的绝唱。在地上,在人群中,很 难产生如此缥缈阔大的奇想,只有思绪飞升到高天云霄,感觉自己已成天宫的一员,在九霄 云外遥望人间,才可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李贺没有飞天升空的经验,但他凭诗人的大胆想象, 在一千多年前就有了今天宇航员的视野。这也是诗歌的魅力。 情感的月光 “月亮悬挂在中国诗坛的上空。她是人间戏剧美丽而孤寂的观众,一切都在她的注 视下,她所观察到的一切隐秘、激情、悲伤和欢乐,都被转化成美妙的比喻和文字,她无声 地连接起远隔千山万水的思念。” 动人的吟月诗,当然不是纯粹写景,而是借月色寄托内心的情感。这种情感,很复 杂,人间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都可能蕴涵其中。在古人诗中,明月是故乡,是亲人,是 爱情,是友谊,明月是岁月,是历史,是无所不至的时空,明月是绮丽梦想,是美好愿望, 是心灵的无限延伸。有一个外国评论家,在读了中国古人那些咏月诗之后,曾发出这样的感 慨:“月亮悬挂在中国诗坛的上空。她是人间戏剧美丽而孤寂的观众,一切都在她的注视下, 她所观察到的一切隐秘、激情、悲伤和欢乐,都被转化成美妙的比喻和文字,她无声地连接 起远隔千山万水的思念。”这样的评论,也在我的心里引起了共鸣。 在明月之夜,远离故乡的游子会被皎洁的月光撩动思乡情怀。李白的《静夜思》, 是中国人最喜欢最熟悉的思乡之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流传了一千多年,连三岁的孩童也会吟诵。游子思乡的文字,没有什么作品比这二 十个字影响更大了。其实,此类好诗句,在唐诗中俯拾皆是,譬如杜甫的:“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白居易的:“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都是能引动无限遐想的动人 佳句。 说到这一类吟诵月亮的诗歌,不得不再谈谈李白。李白的吟月诗中,还有一首影响 特别大,那就是《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 这是一首感情深沉浪漫,意象奇特,极富有想象力的天才之作,可以说是千古绝唱 作品以常人想不到的念头开场,可以说是奇峰突起,把人带入一个奇妙的情感世界。在花间 月下,摆酒自酌,应该是宜人的环境,然而李白却不满足,为什么,因为孤独,身边没有一 个至亲好友。于是李白忽发奇想,“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举杯向天,邀请明月,月亮、 我和我的影子,成了三人,这是前无古人的奇思妙想,是李白的创造。全诗率性纯真,虽然 浪漫奇特,却毫无做作。对此,编《唐诗别裁》的沈德潜这样评价:“脱口而出,纯乎天籁 此种诗,人不易学。”在李白写《月下独酌》之后,曾有很多后人也在诗中邀月,但想要超 过李白,似乎没有可能了。 前年秋天,在台北和一批台湾作家共度中秋之夜。从高楼餐厅的窗户可以俯瞰台北 夜景,电光曳动,灯火璀璨。但是,大家的目光只是注视着天上的那一轮满月。月华如水, 满世界流动着宁静和安详,中秋的明月,照耀着全世界的中国人,无论身在何方,此时,心 魂都会在月光中飘飞回故乡,和亲人团圆。坐在我身边的是一位台湾女诗人,我问她,此刻, 如果要你选一首诗表达心情,你选什么诗。她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我:“苏东坡的《水调歌 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她的话,引起我的共鸣,也被在座的所有人赞同 古人诗中吟咏中秋的篇章,不计其数。流传最广的,也许应属苏东坡的《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 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 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是苏东坡在中秋之夜把酒问月,怀念他的弟弟苏辙(字子由),也是对 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把酒问月,是受了李白的影响,但苏东坡这首词完 全从李白的《把酒问月》脱化出来,有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和意境。这首词仿佛是诗人和明月 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情趣,又有理趣,耐人寻味。它的意境豪放而阔 大,情怀乐观而旷达,诗中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 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感动并吸引了一代又一代读者。此词的最后两句“但愿人 长久,千里共婵娟”,已成为中国人对远方亲友的最常用的祝福语 如果说,中国古代诗人中有谁在吟月的题材上可以和李白相媲美,我以为,非苏东 坡莫属。因为《水调歌头》已成中秋咏月的绝唱,后人忽略了苏东坡其他写中秋吟月亮的诗 词。其实,苏东坡还有一些中秋吟月的诗篇,也写得意味深长。他的七绝《中秋月》,写清 凉月色,感叹人生无常:“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 何处看。”另一首七绝《八月十五日看潮》:“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 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诗题中有看潮,诗中却并未见潮,诗人只是嘱咐不要锁门,等 月上中天后,可以踏着月光出门去江边看夜潮,给人阔大奇妙的想象空间。必须提一下的, 是《中秋见月和子由》,也和他的弟弟苏辙有关,是和苏辙的诗而作,这是古人写中秋诗篇 中难得的长歌,共十四联二十八句,从月升写到月落,其中绘景抒情、记人叙事,既激越酣 畅,又低回婉转,读来让人心动: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谁为天公 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 苍龙蟠。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曲折无心 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青荧灭没转山前,浪风回岂复坚。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这是一首感情深沉浪漫,意象奇特,极富有想象力的天才之作,可以说是千古绝唱。 作品以常人想不到的念头开场,可以说是奇峰突起,把人带入一个奇妙的情感世界。在花间 月下,摆酒自酌,应该是宜人的环境,然而李白却不满足,为什么,因为孤独,身边没有一 个至亲好友。于是李白忽发奇想,“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举杯向天,邀请明月,月亮、 我和我的影子,成了三人,这是前无古人的奇思妙想,是李白的创造。全诗率性纯真,虽然 浪漫奇特,却毫无做作。对此,编《唐诗别裁》的沈德潜这样评价:“脱口而出,纯乎天籁。 此种诗,人不易学。”在李白写《月下独酌》之后,曾有很多后人也在诗中邀月,但想要超 过李白,似乎没有可能了。 前年秋天,在台北和一批台湾作家共度中秋之夜。从高楼餐厅的窗户可以俯瞰台北 夜景,电光曳动,灯火璀璨。但是,大家的目光只是注视着天上的那一轮满月。月华如水, 满世界流动着宁静和安详,中秋的明月,照耀着全世界的中国人,无论身在何方,此时,心 魂都会在月光中飘飞回故乡,和亲人团圆。坐在我身边的是一位台湾女诗人,我问她,此刻, 如果要你选一首诗表达心情,你选什么诗。她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我:“苏东坡的《水调歌 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她的话,引起我的共鸣,也被在座的所有人赞同。 古人诗中吟咏中秋的篇章,不计其数。流传最广的,也许应属苏东坡的《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 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 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是苏东坡在中秋之夜把酒问月,怀念他的弟弟苏辙(字子由),也是对一 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把酒问月,是受了李白的影响,但苏东坡这首词完 全从李白的《把酒问月》脱化出来,有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和意境。这首词仿佛是诗人和明月 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情趣,又有理趣,耐人寻味。它的意境豪放而阔 大,情怀乐观而旷达,诗中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 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感动并吸引了一代又一代读者。此词的最后两句“但愿人 长久,千里共婵娟”,已成为中国人对远方亲友的最常用的祝福语。 如果说,中国古代诗人中有谁在吟月的题材上可以和李白相媲美,我以为,非苏东 坡莫属。因为《水调歌头》已成中秋咏月的绝唱,后人忽略了苏东坡其他写中秋吟月亮的诗 词。其实,苏东坡还有一些中秋吟月的诗篇,也写得意味深长。他的七绝《中秋月》,写清 凉月色,感叹人生无常:“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 何处看。”另一首七绝《八月十五日看潮》:“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 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诗题中有看潮,诗中却并未见潮,诗人只是嘱咐不要锁门,等 月上中天后,可以踏着月光出门去江边看夜潮,给人阔大奇妙的想象空间。必须提一下的, 是《中秋见月和子由》,也和他的弟弟苏辙有关,是和苏辙的诗而作,这是古人写中秋诗篇 中难得的长歌,共十四联二十八句,从月升写到月落,其中绘景抒情、记人叙事,既激越酣 畅,又低回婉转,读来让人心动: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谁为天公 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 苍龙蟠。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曲折无心 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青荧灭没转山前,浪风回岂复坚。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
重看。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鸣露草。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南都从事莫羞 贫,对月题诗有几人。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苏东坡在这首诗中把明月比作天公之眼,这样奇特的比喻,前所未有。而“一杯未 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这两句的气势,也是非同凡响。使我感动的,是诗人自己在月 光中的影子,“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明 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这是一个沉浸于月色的诗人,是一个既浪漫又忧伤的思 想者和梦游者 翻开唐诗宋词,吟咏月亮的名篇佳作比比皆是。古代文人为何钟情于这一物象?归纳起 来有以下几点 用月色渲染气氛,表达贬谪的悲剧、怀才不遇的感慨 古代为官清政廉洁、敢于直谏,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正直文人,往往逃脱不掉被贬 官流放的命运。因而古诗中这类题材的作品数量就很可观。而月亮这一审美物象,便成为 种美好的象征出现在他们的作品中,抒发他们人生无常的感慨。如苏轼的《卜算子》:“缺月 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这首词写于他被贬黄州之时,是 首咏物词,咏一只孤独寂寞的鸿雁。词的开头,便用缺月、疏桐等景物渲染了一幅凄清、幽 冷的气氛,为下文孤鸿的出现设置了特定的场景。作者借对这只离群失伴、形单影只孤鸿的 描写,表现了自己在受政治迫害后孤独的处境和悲伤的心情。这首词和他同一时期的作品《记 承天寺夜游》有异曲同工之妙。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的发问,正是这种处境和 心情的真实写照。 借月亮抒发对家乡亲友的思念 古时候,交通不便,信息不畅,漂泊在外的游子们往往在月园时想起自己的父老乡 亲,想起自己日夜思念的故土、亲友。他们仰望天空那一轮明月,把这种思念之情倾注于笔 端,希望通过月亮来祝福和表达情意。这方面,李白是咏月的高手,他的那句“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便是明证。苏轼的《水调歌头》更是抒写思乡怀人的千古绝唱。“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园缺”,这些脍炙人口的名言佳句,一方面表达了 对亲人的思念,一方面也抒发了对自然、人生的感悟。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大胆的想象, 勾勒出一幅皓月当空、孤高自许的旷远境界,把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 在月的阴晴圆缺中渗入了浓厚的哲理意味,并在词的结尾把对亲人的思念扩展到人类普遍的 情感体验,表达出对天下有情人深深的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另外,像李白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温庭筠的“鸡 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等都是借月来表达乡思乡愁的 三、借月亮抒写亡国之痛、爱国之情 此类作品,最有典型意义的是南唐后主李煌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 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词人用如钩的残月渲染了一种凄惨、暗淡的意境,烘 托他国破家亡的悲伤心情。那冷冷的月光,既照见了愁人“无言独上西楼”,也照见了失去 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陈子》〉)。这一切在冰凉澄澈的月光下失去了任何遮掩,不容人不 正视这严酷的现实人生。王沂孙的《《眉无,新月〉开篇写到“渐渐痕悬柳,淡彩穿插花, 依约破初瞑。‘”传神地写出了新月升起之态 1、月亮的基本象征意义之一:月亮是母亲与女性的化身,反映女性 祟拜的生命意味,代表母系社会的静温与和谐,她反映着女性世界的 失意与忧伤。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的传说,给月亮是月亮成为一个女 性化的象征意象。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日为阳,月为阴;男性为阳, 女性为阴。它指向一个曾经存在,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后来被父系氏
重看。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鸣露草。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南都从事莫羞 贫,对月题诗有几人。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苏东坡在这首诗中把明月比作天公之眼,这样奇特的比喻,前所未有。而“一杯未 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这两句的气势,也是非同凡响。使我感动的,是诗人自己在月 光中的影子,“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明 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这是一个沉浸于月色的诗人,是一个既浪漫又忧伤的思 想者和梦游者 翻开唐诗宋词,吟咏月亮的名篇佳作比比皆是。古代文人为何钟情于这一物象?归纳起 来有以下几点: 一、用月色渲染气氛,表达贬谪的悲剧、怀才不遇的感慨 古代为官清政廉洁、敢于直谏,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正直文人,往往逃脱不掉被贬 官流放的命运。因而古诗中这类题材的作品数量就很可观。而月亮这一审美物象,便成为一 种美好的象征出现在他们的作品中,抒发他们人生无常的感慨。如苏轼的《卜算子》:“缺月 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这首词写于他被贬黄州之时,是一 首咏物词,咏一只孤独寂寞的鸿雁。词的开头,便用缺月、疏桐等景物渲染了一幅凄清、幽 冷的气氛,为下文孤鸿的出现设置了特定的场景。作者借对这只离群失伴、形单影只孤鸿的 描写,表现了自己在受政治迫害后孤独的处境和悲伤的心情。这首词和他同一时期的作品《记 承天寺夜游》有异曲同工之妙。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的发问,正是这种处境和 心情的真实写照。 二、借月亮抒发对家乡亲友的思念 古时候,交通不便,信息不畅,漂泊在外的游子们往往在月园时想起自己的父老乡 亲,想起自己日夜思念的故土、亲友。他们仰望天空那一轮明月,把这种思念之情倾注于笔 端,希望通过月亮来祝福和表达情意。这方面,李白是咏月的高手,他的那句“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便是明证。苏轼的《水调歌头》更是抒写思乡怀人的千古绝唱。“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园缺”,这些脍炙人口的名言佳句,一方面表达了 对亲人的思念,一方面也抒发了对自然、人生的感悟。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大胆的想象, 勾勒出一幅皓月当空、孤高自许的旷远境界,把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 在月的阴晴圆缺中渗入了浓厚的哲理意味,并在词的结尾把对亲人的思念扩展到人类普遍的 情感体验,表达出对天下有情人深深的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另外,像李白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温庭筠的“鸡 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等都是借月来表达乡思乡愁的。 三、借月亮抒写亡国之痛、爱国之情 此类作品,最有典型意义的是南唐后主李煌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 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词人用如钩的残月渲染了一种凄惨、暗淡的意境,烘 托他国破家亡的悲伤心情。那冷冷的月光,既照见了愁人“无言独上西楼”,也照见了失去 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陈子〉〉)。这一切在冰凉澄澈的月光下失去了任何遮掩,不容人不 正视这严酷的现实人生。王沂孙的〈〈眉无,新月〉〉开篇写到“渐渐痕悬柳,淡彩穿插花, 依约破初瞑。‘”传神地写出了新月升起之态。 1、 月亮的基本象征意义之一:月亮是母亲与女性的化身,反映女性 祟拜的生命意味,代表母系社会的静温与和谐,她反映着女性世界的 失意与忧伤。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的传说,给月亮是月亮成为一个女 性化的象征意象。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日为阳,月为阴;男性为阳, 女性为阴。它指向一个曾经存在,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后来被父系氏
族社会放逐的母系社会。相对于当时那战乱频繁,礼教森严的社会, 月亮所代表的母系社会理想 2.月亮的基本象征意义之二;月亮时晦时明,时圆时缺,周而复始,它 既是运动的代表,又是永恒的象征,于是它总是引导人们对生生不已的 哲学精神的礼赞,也启示人们对宇宙永恒的思考,激发人们宏大的天问 意识和人生喟叹 3、映照在中国人心灵世界里有两种不同的月亮世界:一种是神话观念中的 月亮, 神话的月亮是诗化的月亮,它谈泊静温空寂通脱给中国的古典艺术以深刻的象征 启示;一种是科学本体的月亮它盈亏变化,时晦时明,启迪着中国的科学 与智慧。因而月亮可以有很广泛的衍生意 (1)思乡或相思:在月亮意象中反映着古代文人寻找母亲世界、寻找精神 家园、恢复世界的和谐统一的心理,反映在古典诗词里常常表现出望月思 乡的主题,旧梦重温的情思,月亮是昭然于天际凝然不动的乡愁,诗人怀念 家园、父母的情思,常寄托于明月的传递。当孤臣浪子云游天涯之际总是把 明月与故乡联系在一起,明月成为启动乡愁、寄托相思、返归家园的神秘象 征物。这不正标志着在人们意识的深层,月亮总是母亲社会温馨与和谐的象 征,因而每当入人们浪迹天涯心灵孤寂之时,月亮便成为家园的寄托精神的 寄托了;月亮牵系着相思的心灵,缩短着时空的距离,这样又引发了旦古 月两地相思和思乡的主题。 (②)月亮反映着古代诗人骚客孤独与寂寞的心态,反映着失意者寻求慰藉与解脱 的心理。 (3)月亮的永恒和盈虚的循环变化,让人想到时间和宇宙中事物在正反两面之 间 的辩证发展。月亮作为一种象征形式,它唤起了人们苍茫持渺的宇宙意识和历史 意识,唤起了具有广大空间的人生喟叹,触动着悠远荒古的文化原始意象,因此 月 亮意象的出现总伴随着阔大苍凉的宇宙空间、浩渺悲壮的天问意识相雄浑高古的 审 美境界。 4)月亮作为一种永恒与自然的象征它又成为士大夫逃避纷纭的现实苦难、超 群拔 俗、笑傲山林的人格化身,在否定了现实的功利的人生目的和道德之后,月亮就 成 为一种飘逸的风范
族社会放逐的母系社会。相对于当时那战乱频繁,礼教森严的社会, 月亮所代表的母系社会理想。 2.月亮的基本象征意义之二;月亮时晦时明,时圆时缺,周而复始,它 既是运动的代表,又是永恒的象征,于是它总是引导人们对生生不已的 哲学精神的礼赞,也启示人们对宇宙永恒的思考,激发人们宏大 的天问 意识和人生喟叹。 3、 映照在中国人心灵世界里有两种不同的月亮世界:一种是神话观念中的 月亮, 神话的月亮是诗化的月亮,它谈泊静温空寂通脱给中国的古典艺术以深刻的象征 启示;一种是科学本体的月亮它盈亏变化,时晦时明,启迪着中国的科学 与智慧。因而月亮可以有很广泛的衍生意: (1)思乡或相思:在月亮意象中反映着古代文人寻找母亲世界、寻找精神 家园、恢复世界的和谐统一的心理,反映在古典诗词里常常表现出望月思 乡的主题,旧梦重温的情思,月亮是昭然于天际凝然不动的乡愁,诗人怀念 家园、父母的情思,常寄托于明月的传递。当孤臣浪子云游天涯之际总是把 明月与故乡联系在一起,明月成为启动乡愁、寄托相思、返归家园的神秘象 征物。这不正标志着在人们意识的深层,月亮总是母亲社会温馨与和谐的象 征,因而每当入人们浪迹天涯心灵孤寂之时,月亮便成为家园的寄托精神的 寄托了;月亮牵系着相思的心灵,缩短着时空的距离,这样又引发了旦古一 月两地相思和思乡的主题。 (2)月亮反映着古代诗人骚客孤独与寂寞的心态,反映着失意者寻求慰藉与解脱 的心理。 (3)月亮的永恒和盈虚的循环变化,让人想到时间和宇宙中事物在正反两面之 间 的辩证发展。月亮作为一种象征形式,它唤起了人们苍茫持渺的宇宙意识和历史 意识,唤起了具有广大空间的人生喟叹,触动着悠远荒古的文化原始意象,因此 月 亮意象的出现总伴随着阔大苍凉的宇宙空间、浩渺悲壮的天问意识相雄浑高古的 审 美境界。 (4)月亮作为一种永恒与自然的象征它又成为士大夫逃避纷纭的现实苦难、超 群拔 俗、笑傲山林的人格化身,在否定了现实的功利的人生目的和道德之后,月亮就 成 为一种飘逸的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