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仪器分析》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三章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 atomic emission spectrometry(13.1)原子发射光谱分析基本原理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PT,文档页数:12,文件大小:1.22MB,团购合买
一、概述 generalization 二、原子发射光谱的产生 formation of atomic emission spectra 三、谱线强度 spectrum line intensity 四、谱线自吸与自蚀 self-absorption and selp reversal of spectrum line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PT)

第十三章 一、概述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 generalization 二、原子发射光谱的产生 atomic emission formation of atomic spectrometry, AES emission spectra 第一节 三、谱线强度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 spectrum line intensity 基本原理 四、谱线自吸与自蚀 self-absorption and basic principle ofas selp reversal of spectrum Ine 下一页 2021/2/25

2021/2/25 第十三章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 一、概述 generalization 二、原子发射光谱的产生 formation of atomic emission spectra 三、谱线强度 spectrum line intensity 四、谱线自吸与自蚀 self-absorption and selp reversal of spectrum line 第一节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 基本原理 atomic emission spectrometry,AES basic principle of AES

、概述 generalIzation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 atomic emission spectroscopy ,AES):元素在受到热或电激发时,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 返回到基态时,发射出特征光谱,依据特征光谱进行定性、 定量的分析方法。 1859年,基尔霍夫 Kirchhoff r)、本生( Bunsen rw) 研制第一台用于光谱分析的分光镜,实现了光谱检验; 1930年以后,建立了光谱定量分析方法; 原子光谱<>原子结构<>原子结构理论<>新元素 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建立后,其在分析化学中的作用 下降,新光源(CP)、新仪器的出现,作用加强。 2021/2/25

2021/2/25 一、概述 generalization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atomic emission spectroscopy ,AES):元素在受到热或电激发时,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 返回到基态时,发射出特征光谱,依据特征光谱进行定性、 定量的分析方法。 1859年,基尔霍夫(Kirchhoff G R)、本生(Bunsen R W) 研制第一台用于光谱分析的分光镜,实现了光谱检验; 1930年以后,建立了光谱定量分析方法; 原子光谱 <> 原子结构 <> 原子结构理论<>新元素 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建立后,其在分析化学中的作用 下降,新光源(ICP)、新仪器的出现,作用加强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的特点 (1)可多元素同时检测各元素同时发射各自的特征光谱; (2)分析速度快试样不需处理,同时对几十种元素进行定 量分析(光电直读仪); (3)选择性高各元素具有不同的特征光谱; (4检出限较低10~0.1μgg1(一般光源);ng;g-1(ICP) (5)准确度较高5%~10%(一般光源);<1%(ICP); (6)ICP-AFS性能优越线性范围4~6数量级,可测高、中 低不同含量试样; 缺点:非金属元素不能检测或灵敏度低。 2021/2/25

2021/2/25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的特点: (1)可多元素同时检测 各元素同时发射各自的特征光谱; (2)分析速度快 试样不需处理,同时对几十种元素进行定 量分析(光电直读仪); (3)选择性高 各元素具有不同的特征光谱; (4)检出限较低 10~0.1gg -1(一般光源);ngg -1(ICP) (5)准确度较高 5%~10% (一般光源); <1% (ICP) ; (6)ICP-AES性能优越 线性范围4~6数量级,可测高、中 、低不同含量试样; 缺点:非金属元素不能检测或灵敏度低

二、原子发射光谱的产生 formation of atomic emission spectra 在正常状态下,元素处于基态,元素在受到热(火焰) 或电(电火花)激发时,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返回到基态 时,发射出特征光谱(线状光谱); 热能、电能 基态元素M △E 激发态M动 特征辐射 铁谱 235d6017080。02400-1042603040245060Mn 2021/2/25 页 页

2021/2/25 二、原子发射光谱的产生 formation of atomic emission spectra 在正常状态下,元素处于基态,元素在受到热(火焰) 或电(电火花)激发时,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返回到基态 时,发射出特征光谱(线状光谱); 特征辐射 基态元素M 激发态M* 热能、电能 E

原子的共振线与离子的电离线 原子由第一激发态到基态的跃迁: 第一共振线,最易发生,能量最小; 原子获得足够的能量(电离能)产生电离,失去一个电子, 次电离。 离子由第一激发态到基态的跃迁(离子发射的谱线): 电离线,其与电离能大小无关,离子的特征共振线 原子谱线表:I表示原子发射的谱线; Ⅱ表示一次电离离子发射的谱线; Ⅲ表示二次电离离子发射的谱线; Mg:I285.2lnm;I280.27nm; 2021/2/25

2021/2/25 原子的共振线与离子的电离线 原子由第一激发态到基态的跃迁: 第一共振线,最易发生,能量最小; 原子获得足够的能量(电离能)产生电离,失去一个电子, 一次电离。 离子由第一激发态到基态的跃迁(离子发射的谱线): 电离线,其与电离能大小无关,离子的特征共振线。 原子谱线表:I 表示原子发射的谱线; II 表示一次电离离子发射的谱线; III表示二次电离离子发射的谱线; Mg:I 285.21 nm ;II 280.27 nm;

E/ev Na能级图 =0 罪 7 由各种高能级跃迁到同 低能级时发射的一系列光 15000 谱线; 25000 1.0 35000 45000 钠的能级图 2021/2/25

2021/2/25 Na 能级图 由各种高能级跃迁到同 一低能级时发射的一系列光 谱线;

S 4.32 9 K元素的能级图 6d 6. 75 7p 5d 5 f 5000 6 4d 0 3 15,000 20,000 25,000 30,000 35,000- 2021/2/25

2021/2/25 K 元素的能级图

Mg元素的能级图 单一态 三重态 反常光谱项 3ins smp 3snd snf sns snp 3snd snf S P DF s P 7.62 2.t.0D 1,3.2n F 2.1,0 10,00 30,000 40,000 60,000 1.334 6169 2021/2/25

2021/2/25 Mg 元素的能级图

三、谱线强度 spectrum line intensity 原子由某一激发态i向低能级j跃迁,所发射的谱线强度 与激发态原子数成正比。 在热力学平衡时,单位体积的基态原子数N与激发态原 子数N的之间的分布遵守玻耳兹曼分布定律: g 0 e 0 g;、8为激发态与基态的统计权重;E1:为激发能;k为 玻耳兹曼常数;7为激发温度; 发射谱线强度:l1=MAyi h为P常数;A两个能级间的跃迁几率;V发射谱线 的频率。将M代入上式,得: 2021/2/25

2021/2/25 三、谱线强度 spectrum line intensity 原子由某一激发态 i 向低能级 j 跃迁,所发射的谱线强度 与激发态原子数成正比。 在热力学平衡时,单位体积的基态原子数N0与激发态原 子数Ni的之间的分布遵守玻耳兹曼分布定律: kT Ei N e g g N − =   0 0 i i gi 、g0为激发态与基态的统计权重; Ei :为激发能;k为 玻耳兹曼常数;T为激发温度; 发射谱线强度:Iij = Ni Aijhij h为Plank常数;Aij两个能级间的跃迁几率; ij发射谱线 的频率。将Ni代入上式,得:

谱线强度 E kT 3 go h.v. N 0 e 影响谱线强度的因素: (1)激发能越小,谱线强度越强; (2)温度升高,谱线强度增大,但 易电离。 9 30004000500060007000 T/K 谱线强度和温度关系图 2021/2/25

2021/2/25 谱线强度 影响谱线强度的因素: (1)激发能越小,谱线强度越强; (2)温度升高,谱线强度增大,但 易电离。 kT E ij i A h N e g g I − =      ij 0 0 i ij 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PT)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12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