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机械原理 课程英文名称:Machine Theory 课程编号:Z16105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程 学时:(总学时54、理论课学时46、实验课学时8) 学分:3 适用对橡:车辆工程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理论力学、现代工程图学、互换性与测量技术 课程简介: 《机械原理》是高等工业学校本科近机类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本课程主 要研究机构的组成原理、机构运动学及机器动力学等:研究各种机器中常用机构的运动及动力性能 分析与设计方法的问愿。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机构学和机器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 识和基本技能 并初步具有机构分析和设计机构的能力。机械原理是 见代技术装备创 的基础和技术创新的核心,它不仅对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和综合能力具有重要的教学作用,而且在 整个机械类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全局中占居重要的教学地位。 一、教学目标及任务 本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机械设计能力及创新思维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掌 机构分析与综合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具备机构设计的能力,训练学生的设 计构思(创新构思)和设计技能(实践技能),为后继专业课程学习和今后从事设计工作打下坚实的 基础。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机构学和机器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学会常用机构的分析和综合方法,并具有进行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院的初步能力。 二、学时分配 理论 实验学 章节 理论教学内容 实验项目 学时 时 第一意 机构的结构分析 第二章 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 6 机构运动简图绘制 2 第三章 平面连杆机构及其设计 6 平面机构综合 2 第四章 凸轮机构及其设计 6 第五章 齿轮机构及其设计 齿轮范成实验 第六章 轮系 4 第七章 其他常用机构简介 2
《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机械原理 课程英文名称:Machine Theory 课程编号:ZJ16105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程 学 时:(总学时 54、理论课学时 46、实验课学时 8) 学 分:3 适用对象:车辆工程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理论力学、现代工程图学、互换性与测量技术 课程简介: 《机械原理》是高等工业学校本科近机类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本课程主 要研究机构的组成原理、机构运动学及机器动力学等;研究各种机器中常用机构的运动及动力性能 分析与设计方法的问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机构学和机器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 识和基本技能,并初步具有机构分析和设计机构的能力。机械原理是许多产品和现代技术装备创新 的基础和技术创新的核心,它不仅对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和综合能力具有重要的教学作用,而且在 整个机械类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全局中占居重要的教学地位。 一、教学目标及任务 本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机械设计能力及创新思维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掌握 机构分析与综合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具备机构设计的能力,训练学生的设 计构思(创新构思)和设计技能(实践技能),为后继专业课程学习和今后从事设计工作打下坚实的 基础。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机构学和机器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学会常用机构的分析和综合方法,并具有进行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院的初步能力。 二、学时分配 章 节 理论教学内容 理论 学时 实验项目 实验学 时 第一章 机构的结构分析 5 第二章 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 6 机构运动简图绘制 2 第三章 平面连杆机构及其设计 6 平面机构综合 2 第四章 凸轮机构及其设计 6 / 第五章 齿轮机构及其设计 8 齿轮范成实验 2 第六章 轮系 4 / 第七章 其他常用机构简介 2 /
第八章 平面机构的力分析 2 第九章 平面机构的平衡 2 第十章 机器的机械效率 2 第十一章 机器的运转和速度被动的调 节 合 计 46 合计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第一章机构的结构分析(5学时) 教学重点:绘制机构运动简图、自由度计算。 教学难点:虚约束和杆组分析 教学要求:了解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内容:了解机构的组成,运动副、运动链、约束和自由度 等基本概念:能绘制常用机构的机构运动简图:能计算平面机构的自由度,了解机构的组成原理 并能进行结构分析 教学内容: 第一节概述。机器与机构的概念:课程的任务与目的。 第二节机构的组成。运动副的类型:机构的组成。 第三节机构运动简图和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方法:机构具有确定 运动的条件:机构自由度与原动件数目的关系 第四节 平面机构的自由度的计算。复合铰链:虚约束:局部自由度。 第五节平面机构的组成原理和结构分析。杆组的概念:平面机构的组成原理。 本章习题要点:1、机器、机械、机构、构件、零件等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2、计算若干机构的自由度,注意复合铰链、虚约束、局部自由度 第二章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6学时) 教学重点:利用瞬心法对机构进行速度分析。 教学难点:加速度分析和哥氏加速度 教学要求:掌捉瞬心法求解机构速度的方法:掌掘运用相对运动原理对机构进行速度和加速度 分析。 教学内容 第一节研究机构运动分析的目的和方法 第二节速度瞬心法及其在机构速度分析上的应用。速度瞬心的确定:速度瞬心法在机构速度 分析中的应用。 第三节用相对运动图解法对机构进行运动分析。求解同一构件上两点间的速度和加速度的矢 量关系:两构件重合点之间的速度和加速度的矢量关系 本章习要点:1、运用瞬心法对典型机构进行速度分析 2、运用相对运动图解法对典型机构进行运动分析 第三章平面连杆机构及其设计(6学时) 教学重点:四杆机构的演化,整转副的条件:四杆机构的特性。 教学难点:四杆机构的演化和设 教学要求:了解平面连杆机构的组成及特点,平面连杆机构的基本型式及其演化和应用,曲柄 存在条件、传动角、死点、急回运动、行程速比系数、运动连续性等基本概念。明确机构运动分
第八章 平面机构的力分析 2 / 第九章 平面机构的平衡 2 / 第十章 机器的机械效率 2 / 第十一章 机器的运转和速度波动的调 节 3 / 合 计 46 合计 8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第一章 机构的结构分析(5 学时) 教学重点:绘制机构运动简图、自由度计算。 教学难点:虚约束和杆组分析 教学要求:了解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内容;了解机构的组成,运动副、运动链、约束和自由度 等基本概念;能绘制常用机构的机构运动简图;能计算平面机构的自由度,了解机构的组成原理 并能进行结构分析。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机器与机构的概念;课程的任务与目的。 第二节 机构的组成。运动副的类型;机构的组成。 第三节 机构运动简图和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方法;机构具有确定 运动的条件;机构自由度与原动件数目的关系。 第四节 平面机构的自由度的计算。复合铰链;虚约束;局部自由度。 第五节 平面机构的组成原理和结构分析。杆组的概念;平面机构的组成原理。 本章习题要点:1、机器、机械、机构、构件、零件等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2、计算若干机构的自由度,注意复合铰链、虚约束、局部自由度 第二章 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6 学时) 教学重点:利用瞬心法对机构进行速度分析。 教学难点:加速度分析和哥氏加速度 教学要求:掌握瞬心法求解机构速度的方法;掌握运用相对运动原理对机构进行速度和加速度 分析。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研究机构运动分析的目的和方法 第二节 速度瞬心法及其在机构速度分析上的应用。速度瞬心的确定;速度瞬心法在机构速度 分析中的应用。 第三节 用相对运动图解法对机构进行运动分析。求解同一构件上两点间的速度和加速度的矢 量关系;两构件重合点之间的速度和加速度的矢量关系。 本章习题要点:1、运用瞬心法对典型机构进行速度分析; 2、运用相对运动图解法对典型机构进行运动分析 第三章 平面连杆机构及其设计(6 学时) 教学重点:四杆机构的演化,整转副的条件;四杆机构的特性。 教学难点:四杆机构的演化和设计 教学要求:了解平面连杆机构的组成及特点,平面连杆机构的基本型式及其演化和应用,曲柄 存在条件、传动角、死点、急回运动、行程速比系数、运动连续性等基本概念。明确机构运动分
析的目的和方法:能用解析法和图解法对平面二级机构进行运动分析:掌握用作图法设计平面四 杆机构的方法。 教学内容 第 连杆机构及其传动特点。连杆机构的概念和特点 第二节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型式及其演化。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型式:平面四杆机构的演化 型式。 第三节平面四杆机构的主要工作特性。平面四杆机构有曲柄的条件:行程速度变化系数、传 动角和死点 平面四杆机构的运动设计。连杆机构设计的基本问题:用图解法设计四杆机构。 本章习题要点:1、进行平面四杆机构演化分析,平面四杆机构有曲柄条件计算 2、图解法设计四杆机构。 第四章凸轮机构及其设计(6学时) 教学重点:压力角与基圆半径的概念:凸轮轮廓设计原理一反转法:凸轮机构基本尺寸的确定 教学难点:凸轮机构的设计 教学要求:了解凸轮机构的分类及应用,推杆常用的运动规律及推杆运动规律的选择原则:掌 握在确定凸轮机构的基本尺寸时应考虑的主要问题(包括压力角对尺寸的影响、压力角对凸轮受力 情况、效率和自锁的影响及失真等问题):掌握凸轮轮廓曲线的设计方法(以图解法为主)。 教学内容: 第一节凸轮机构的应用和分类。凸轮机构的应用场合:凸轮机构的类型。 第二节从动件常用运动规律。从动件常用运动规律:从动件运动规律的选择。 第三节用图解法按给定运动规律设计凸轮轮廓。反转法原理:用作图法设计凸轮廊线。 第四节凸轮机构的基本尺寸的确定。凸轮机构的压力角:凸轮基圆半径的确定:滚子半径和 平底尺寸的确定 本章习题要点:1、运用图解法进行典型凸轮廓线设计 2、进行凸轮机构基本尺寸计算 第五章齿轮机构及其设计(8学时) 教学重点:齿廊啮合基本定理,渐开线性质:分度圆、模数,啮合过程,正确啮合条件,可分 性,重合度的意义:根切原因,变位齿轮的尺寸变化:斜齿轮的正确呐合条件,重合度,蜗轮蜗村 的正确啮合条件。 教学难点:重合度的计算,根切原因,变位齿轮的尺寸变化 教学要求:了解齿轮机构的类型和应用:平面齿轮机构的齿廓合基本定律及有关共轭齿廓的基 本知识:掌握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啮合特性及渐开线齿轮传动的正确啮合条件和连续传动条件: 掌握渐开线齿轮各部分的名称、基本参数及各部分几何尺寸的计算: 了解渐开线齿廓的展成切齿原 理及根切现象:渐开线标准齿轮的最少齿数及渐开线齿轮的变位修正和变位齿轮传动的概念:了 斜齿圆柱齿轮齿廓曲面的形成、啮合特点,并能计算标准斜齿圆柱齿轮的几何尺寸:了解标准直齿 圆锥齿轮的传动特点及其基本尺寸的计算:对蜗轮蜗杆的传动特点有所了解。 教学内容: 第一节齿轮机构的应用和分类 第二节 平面齿轮机构的齿廊啮合基本定律。齿廓啮合基本定律:齿廊曲线的选择 第三节渐开线及渐开线齿廓。新开线的形成与特性:渐开线方程:新开线齿哪的晒合特点。 第四节渐开线标准齿轮的基本参数和几何尺寸。齿轮各部分的名称:基本参数:几何尺寸的 计算方法
析的目的和方法;能用解析法和图解法对平面二级机构进行运动分析;掌握用作图法设计平面四 杆机构的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连杆机构及其传动特点。连杆机构的概念和特点。 第二节 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型式及其演化。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型式;平面四杆机构的演化 型式。 第三节 平面四杆机构的主要工作特性。平面四杆机构有曲柄的条件;行程速度变化系数、传 动角和死点。 第四节 平面四杆机构的运动设计。连杆机构设计的基本问题;用图解法设计四杆机构。 本章习题要点:1、进行平面四杆机构演化分析,平面四杆机构有曲柄条件计算 2、图解法设计四杆机构。 第四章 凸轮机构及其设计(6 学时) 教学重点:压力角与基圆半径的概念;凸轮轮廓设计原理—反转法;凸轮机构基本尺寸的确定 教学难点:凸轮机构的设计 教学要求:了解凸轮机构的分类及应用,推杆常用的运动规律及推杆运动规律的选择原则;掌 握在确定凸轮机构的基本尺寸时应考虑的主要问题(包括压力角对尺寸的影响、压力角对凸轮受力 情况、效率和自锁的影响及失真等问题);掌握凸轮轮廓曲线的设计方法(以图解法为主)。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凸轮机构的应用和分类。凸轮机构的应用场合;凸轮机构的类型。 第二节 从动件常用运动规律。从动件常用运动规律;从动件运动规律的选择。 第三节 用图解法按给定运动规律设计凸轮轮廓。反转法原理;用作图法设计凸轮廓线。 第四节 凸轮机构的基本尺寸的确定。凸轮机构的压力角;凸轮基圆半径的确定;滚子半径和 平底尺寸的确定。 本章习题要点:1、运用图解法进行典型凸轮廓线设计 2、进行凸轮机构基本尺寸计算 第五章 齿轮机构及其设计(8 学时) 教学重点:齿廓啮合基本定理,渐开线性质;分度圆、模数,啮合过程,正确啮合条件,可分 性,重合度的意义;根切原因,变位齿轮的尺寸变化;斜齿轮的正确啮合条件,重合度,蜗轮蜗杆 的正确啮合条件。 教学难点:重合度的计算,根切原因,变位齿轮的尺寸变化 教学要求:了解齿轮机构的类型和应用;平面齿轮机构的齿廓啮合基本定律及有关共轭齿廓的基 本知识;掌握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啮合特性及渐开线齿轮传动的正确啮合条件和连续传动条件; 掌握渐开线齿轮各部分的名称、基本参数及各部分几何尺寸的计算;了解渐开线齿廓的展成切齿原 理及根切现象;渐开线标准齿轮的最少齿数及渐开线齿轮的变位修正和变位齿轮传动的概念;了解 斜齿圆柱齿轮齿廓曲面的形成、啮合特点,并能计算标准斜齿圆柱齿轮的几何尺寸;了解标准直齿 圆锥齿轮的传动特点及其基本尺寸的计算;对蜗轮蜗杆的传动特点有所了解.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齿轮机构的应用和分类 第二节 平面齿轮机构的齿廓啮合基本定律。齿廓啮合基本定律;齿廓曲线的选择。 第三节 渐开线及渐开线齿廓。渐开线的形成与特性;渐开线方程;渐开线齿廓的啮合特点。 第四节 渐开线标准齿轮的基本参数和几何尺寸。齿轮各部分的名称;基本参数;几何尺寸的 计算方法
第五节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哦合传动。渐开线齿轮正确啮合的条件:齿轮传动的中心距与 晒合角:啮合过程:连续传动条件 第六节渐开线齿廓的加工及变位修正。齿轮的加工方法:根切的原因:变位修正:变位齿轮 的尺寸计算。 第七节其它齿轮传动。平行轴斜齿圆柱齿轮:蜗杆传动:圆锥齿轮传动。 本章习题要点:1、一对啮合齿轮重合度的计算,齿轮基本尺寸的计算 2、齿轮正确啮合的条件 第六章轮系(4学时) 教学重点:定轴轮系转向判别,周转轮系和复合轮系的传动比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周转轮系的反转法 教学要求:了解轮系的分类和功用,能计算多种轮系的传动比:理解行星轮系各轮齿数的条件 教学内容: 第一节齿轮系及其分类与应用。定轴轮系:周转轮系:复合轮系:应用场合 第二节定轴轮系传动比计算与应用。传动比大小的计算,转向的确定。 第三节周转轮系传动比计算与应用。转化轮系;周转轮系传动比计算。 第四节复合轮系传动此计算。复合轮系的分类:复合轮系的分析方法:复合轮系的传动比计 本章习题要点:1、定轴轮系传动比的计算 2、周转轮系和复合轮系传动比计算 第七章其他常用机构简介(2学时) 教学重点:了解其一般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无 教学目标:掌握各种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万向联轴节。万向联轴节的功用和特性。 第二节其他间数机构。螺旋机构:棘轮机构:槽轮机构。 本章习题要点:无 第八章平面机构的力分析(2学时) 教学重点:当量摩擦角与当量摩擦圆,运动副中摩擦力的确定、惯性力的确定 教学难点:运动副中摩擦力和惯性力的确定 教学要求:掌握移动副和转动副中摩擦力的求解。了解构件惯性力的确定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研究力分析的目的和方法和构件惯性力的确定。力分析的研究方法:构件惯性力的确定 方法。 第二节运动刚中摩擦力的确定。移动剧中摩擦力的确定:转动剧中摩擦力的确定。 本章习题要点:1、平面机构的力分析与计算 第九章平面机构的平衡(2学时) 教学重点:静平衡和动平衡 教学难点:动平衡分析 教学要求:掌握刚性转子静、动平衡的原理和方法
第五节 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啮合传动。渐开线齿轮正确啮合的条件;齿轮传动的中心距与 啮合角;啮合过程;连续传动条件。 第六节 渐开线齿廓的加工及变位修正。齿轮的加工方法;根切的原因;变位修正;变位齿轮 的尺寸计算。 第七节 其它齿轮传动。平行轴斜齿圆柱齿轮;蜗杆传动;圆锥齿轮传动。 本章习题要点:1、一对啮合齿轮重合度的计算,齿轮基本尺寸的计算 2、齿轮正确啮合的条件 第六章 轮系(4 学时) 教学重点:定轴轮系转向判别,周转轮系和复合轮系的传动比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周转轮系的反转法 教学要求:了解轮系的分类和功用,能计算多种轮系的传动比;理解行星轮系各轮齿数的条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齿轮系及其分类与应用。定轴轮系;周转轮系;复合轮系;应用场合。 第二节 定轴轮系传动比计算与应用。传动比大小的计算,转向的确定。 第三节 周转轮系传动比计算与应用。转化轮系;周转轮系传动比计算。 第四节 复合轮系传动比计算。复合轮系的分类;复合轮系的分析方法;复合轮系的传动比计 算。 本章习题要点:1、定轴轮系传动比的计算; 2、周转轮系和复合轮系传动比计算 第七章 其他常用机构简介(2 学时) 教学重点:了解其一般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无 教学目标:掌握各种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万向联轴节。万向联轴节的功用和特性。 第二节 其他间歇机构。螺旋机构;棘轮机构;槽轮机构。 本章习题要点:无 第八章 平面机构的力分析(2 学时) 教学重点:当量摩擦角与当量摩擦圆,运动副中摩擦力的确定、惯性力的确定 教学难点:运动副中摩擦力和惯性力的确定 教学要求:掌握移动副和转动副中摩擦力的求解。了解构件惯性力的确定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研究力分析的目的和方法和构件惯性力的确定。力分析的研究方法;构件惯性力的确定 方法。 第二节 运动副中摩擦力的确定。移动副中摩擦力的确定;转动副中摩擦力的确定。 本章习题要点:1、平面机构的力分析与计算 第九章 平面机构的平衡(2 学时) 教学重点:静平衡和动平衡 教学难点:动平衡分析 教学要求:掌握刚性转子静、动平衡的原理和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机械平衡的日的及内容性子的平衡计销 第二节刚性转子的静平衡计算:刚性转子的动平衡计算 第十章机器的机械效率(2学时) 教学重点:效率的计算,自锁的条件 教学难点:自锁的条件 教学要求:建立正确 全面的机械效率的概念:掌握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和自锁条件的求解方 法:掌握移动副、转动副和螺旋副等运动副中摩擦力的分析计到 教学内容: 第一节机械的效率。机械效率的不同表示方法:机组总效率的计算方法。 第二节机械的自锁。移动副和转动副的自锁条件:自锁与效率的关系。 本章习题要点:1、机构自锁条件的确定 第十一章机器的运转和速度波动的调节(3学时) 教学重点:等效力(力矩),等效质量(转动惯量)速度波动的原因,飞轮设计 教学难点:等效力计算 教学要求:充分了解等效力(力矩)、等效质量(转动惯量)、等效柏件和等效动力学檬型等基本 今和方法, 了解机器运动方程式的两种表达形式的建立和适用情况:掌握求解在已知力作用下机 器的真实运动情况:了解机器两种速度波动调节方法:掌握飞轮转动惯量的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研究机器运转及其速度波动调节的目的.机器运转的三个阶段:机械上的驱动力和生产 阻力 第一节机哭运动方程式的津立及解法,机屡云动方程式的建立:机驱云动方程式的解法 第三节机器周期性速度波动的调节方法,产生周期性波动的原因:调节方法:飞轮的设计方 法。 本章习题要点:无 四、考核方式及要求 1、考核方式:考试(闭卷笔试)+平时考核+实验考核,其中平时成绩、实验成绩、期末考试在 总成绩评定中分别占10%、20%、70%。 2、考核要求:平时考核主要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否积极主动,由考勤、课堂表现等构成,无 故旷课一次,扣除平时成绩的0%,累计缺课超过本课程总课时数1/3者,取消该门课考试资格: 实验考核主要考察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趣的能了,团结协作能力,实验报告撰写, 综合性实验的设计、操作与结果等 五、教材及教学主要参考书 []孙桓,陈作模。机械原理(第六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濮良资,纪 文炜是原 等教育出版社,1997 5]邱怀宜主编」 械设 [6]张策.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北京 教有出版社,2004.10 [7]卢玉明.机械设计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5 [8]诸文俊.机械设计基础.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8.10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机械平衡的目的及内容,刚性转子的平衡计算 第二节 刚性转子的静平衡计算;刚性转子的动平衡计算。 第十章 机器的机械效率(2 学时) 教学重点:效率的计算,自锁的条件 教学难点:自锁的条件 教学要求:建立正确、全面的机械效率的概念;掌握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和自锁条件的求解方 法;掌握移动副、转动副和螺旋副等运动副中摩擦力的分析计算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机械的效率。机械效率的不同表示方法;机组总效率的计算方法。 第二节 机械的自锁。移动副和转动副的自锁条件;自锁与效率的关系。 本章习题要点:1、机构自锁条件的确定 第十一章 机器的运转和速度波动的调节(3 学时) 教学重点:等效力(力矩),等效质量(转动惯量)速度波动的原因,飞轮设计 教学难点:等效力计算 教学要求:充分了解等效力(力矩)、等效质量(转动惯量)、等效构件和等效动力学模型等基本 概念和方法;了解机器运动方程式的两种表达形式的建立和适用情况;掌握求解在已知力作用下机 器的真实运动情况;了解机器两种速度波动调节方法;掌握飞轮转动惯量的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研究机器运转及其速度波动调节的目的.机器运转的三个阶段;机械上的驱动力和生产 阻力。 第二节 机器运动方程式的建立及解法,机器运动方程式的建立;机器运动方程式的解法。 第三节 机器周期性速度波动的调节方法,产生周期性波动的原因;调节方法;飞轮的设计方 法。 本章习题要点:无 四、考核方式及要求 1、考核方式:考试(闭卷笔试)+平时考核+实验考核,其中平时成绩、实验成绩、期末考试在 总成绩评定中分别占 10%、20%、70%。 2、考核要求:平时考核主要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否积极主动,由考勤、课堂表现等构成,无 故旷课一次,扣除平时成绩的 20%,累计缺课超过本课程总课时数 1/3者,取消该门课考试资格; 实验考核主要考察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了,团结协作能力,实验报告撰写, 综合性实验的设计、操作与结果等。 五、教材及教学主要参考书 [1]孙桓,陈作模.机械原理(第六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2]濮良贵,纪名刚.机械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郑文炜,吴克坚. 机械原理(第七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4]孙恒.机械原理.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5]邱怀宣主编.机械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张策.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0 [7]卢玉明.机械设计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5 [8]诸文俊.机械设计基础.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8.10
[9]Ye Zhonghe,Lan Zhaohui.Machine Theory and Mechanics.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01 [10]机械工程手册编辑委员会主编.机械工程手册(第二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6 大纲制定人: 陈丰 大纲审定人: 制定时间: 2011年8月
[9] Ye Zhonghe, Lan Zhaohui.Machine Theory and Mechanics.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01 [10]机械工程手册编辑委员会主编.机械工程手册(第二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6 大纲制定人: 陈 丰 大纲审定人: 制 定 时 间 : 2011 年 8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