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植物保护学》实验指导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DOC,文档页数:26,文件大小:206.5KB,团购合买
普通昆虫学实验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方式之一。为保证实验顺利进行和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学生必须遵守下列规则: 1、对实验内容的理解程度是实验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因此,在实验前,必须详细阅读实验指导,了解实验内容、原理、操作步 骤与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等,准备好必要的物品和文具等。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

学生实验守则 普通昆虫学实验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方式之一。为保证实验顺利进行和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学生必须遵守下列规则: 1、对实验内容的理解程度是实验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因此,在实验前,必须详细阅读实验指导,了解实验内容、原理、操作步骤 与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等,准备好必要的物品和文具等 2、在实验室内应保持安静,不许嬉笑和高声谈话。实验过程中要听从教师指导,严肃、认真地按操作规程使用仪器设备、毒品和腐 蚀性药品等。注意观察、分析,独立思考,按时完成作业。不能做与实验无关的事情。 3、要节约使用标本和药品等实验材料,节约水电。对公共财产如仪器、家具和小工具等要特别爱护。实验室内的一切设备应力求整 齐、清洁,切勿杂乱放置,未经教师允许,不得带出实验室 4、仪器发生故障时,应立即报告教师。如有仪器损坏或丢失,应报告教师说明原因,根据具体情况,按赔偿制度处理。 5、实验完毕,应对仪器和用具进行检查,清洗整理,归还所借物品,公共用具归还原处。将昆虫尸体等残杂物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 不要到处乱扔。经教师验收后才可离开实验室 6、值日生做好实验室的清洁整理工作。离开实验室前,应认真检查水电、煤气等是否关好,严防不安全事故发生。 实验一昆虫体躯的基本构造及头部的构造 目的要求: 1、了解昆虫体躯的分节现象,以及附肢着生的部位,并注意与甲壳纲、唇足纲、重足纲、蛛形纲进行比较 2、观察昆虫头部的基本构造 3、了解昆虫触角的基本构造及类型 二、内容及方法: (一)昆虫体躯基本构造的观察 取飞蝗一头,使其头朝左,侧放在蜡盘内,用大头针自后胸插入,固定在蜡盘上,将盖在体背的复翅和褶叠的后翅拉开,分别用大 头针固定在蜡盘上使两翅向上伸展而不遮盖体躯。 观察:蝗虫的体躯表面坚硬的表皮为外骨骼,它们的体躯和附肢都是分节的,体躯由18或20个原始的体节组成,各体节按其功能 的不同又趋向于”分段集中”,因而构成了头、胸、腹三个体段 头部:是由4或6个体节愈合而成的,头壳上已找不到分节的界限、头部着生有取食用的口器和感觉器官一眼和触角,所以头部是 取食和感觉的中心 胸部:由三个体节组成,分节明显,分别称前胸、中胸、和后胸。这三个体节虽然不愈合,但彼此紧密结合,不能自由活动。中、 后胸的背侧各着生有一对翅,分别称为前翅和后翅,各节侧腹面各着生一对足,分别称前足、中足和后足,在中、后胸的两侧各着 生一对气门,胸部是运动的中心。 腹部:由8^11节组成,分节明显,节与节之间,以节间膜连接:用镊子轻轻拉其腹末,可以伸缩,在腹部末端着生有附肢演化来的 尾须和外生殖器。在1-8腹节的两侧各着生有一对气门:气管系统通过气门与外界沟通。腹部是消化、呼吸及新陈代谢和生殖的中 观察蝗虫后,再观察其它节肢动物,并注意进行比较。 特征 体躯分段 眼 触角翅 足 生活方式代表种类 纲名 头胸部 甲壳纲 复眼一对2对无至少5对水生虾、蟹、鼠妇 腹部 头部、有单眼 唇足纲 1对x每节一对,第对陆生蜈蚣、钱串子 胸腹部或复眼 足特化为毒爪

学生实验守则 普通昆虫学实验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方式之一。为保证实验顺利进行和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学生必须遵守下列规则: 1、对实验内容的理解程度是实验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因此,在实验前,必须详细阅读实验指导,了解实验内容、原理、操作步骤 与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等,准备好必要的物品和文具等。 2、在实验室内应保持安静,不许嬉笑和高声谈话。实验过程中要听从教师指导,严肃、认真地按操作规程使用仪器设备、毒品和腐 蚀性药品等。注意观察、分析,独立思考,按时完成作业。不能做与实验无关的事情。 3、要节约使用标本和药品等实验材料,节约水电。对公共财产如仪器、家具和小工具等要特别爱护。实验室内的一切设备应力求整 齐、清洁,切勿杂乱放置,未经教师允许,不得带出实验室。 4、仪器发生故障时,应立即报告教师。如有仪器损坏或丢失,应报告教师说明原因,根据具体情况,按赔偿制度处理。 5、实验完毕,应对仪器和用具进行检查,清洗整理,归还所借物品,公共用具归还原处。将昆虫尸体等残杂物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 不要到处乱扔。经教师验收后才可离开实验室。 6、值日生做好实验室的清洁整理工作。离开实验室前,应认真检查水电、煤气等是否关好,严防不安全事故发生。 实验一 昆虫体躯的基本构造及头部的构造 一、目的要求: 1、了解昆虫体躯的分节现象,以及附肢着生的部位,并注意与甲壳纲、唇足纲、重足纲、蛛形纲进行比较; 2、观察昆虫头部的基本构造; 3、了解昆虫触角的基本构造及类型。 二、内容及方法: (一)昆虫体躯基本构造的观察: 取飞蝗一头,使其头朝左,侧放在蜡盘内,用大头针自后胸插入,固定在蜡盘上,将盖在体背的复翅和褶叠的后翅拉开,分别用大 头针固定在蜡盘上使两翅向上伸展而不遮盖体躯。 观察:蝗虫的体躯表面坚硬的表皮为外骨骼,它们的体躯和附肢都是分节的,体躯由 18 或 20 个原始的体节组成,各体节按其功能 的不同又趋向于"分段集中",因而构成了头、胸、腹三个体段。 头部:是由 4 或 6 个体节愈合而成的,头壳上已找不到分节的界限、头部着生有取食用的口器和感觉器官—眼和触角,所以头部是 取食和感觉的中心。 胸部:由三个体节组成,分节明显,分别称前胸、中胸、和后胸。这三个体节虽然不愈合,但彼此紧密结合 ,不能自由活动。中、 后胸的背侧各着生有一对翅,分别称为前翅和后翅,各节侧腹面各着生一对足,分别称前足、中足和后足,在中、后胸的两侧各着 生一对气门,胸部是运动的中心。 腹部:由 8~11 节组成,分节明显,节与节之间,以节间膜连接;用镊子轻轻拉其腹末,可以伸缩,在腹部末端着生有附肢演化来的 尾须和外生殖器。在 1-8 腹节的两侧各着生有一对气门;气管系统通过气门与外界沟通。腹部是消化、呼吸及新陈代谢和生殖的中 心。 观察蝗虫后,再观察其它节肢动物,并注意进行比较。 特征 纲名 体躯分段 眼 触角 翅 足 生活方式 代表种类 甲壳纲 头胸部、 腹部 复眼一对 2 对 无 至少 5 对 水生 虾、蟹、鼠妇 唇足纲 头部、 胸腹部 有单眼 或复眼 1 对 无 每节一对,第对 足特化为毒爪 陆生 蜈蚣、钱串子

头部 有单眼 重足纲 1对无每节2对 陆生 马陆 胸腹部或复眼 头胸部 蛛形纲 单眼2-6 无无共4对陆生蜘蛛、蝎子 腹部 陆生或 昆虫|腰眼3个或无 1对 共3对 蝗虫 水生 (二)观察昆虫头部的构造 昆虫的头部是一完整的体壁高度骨化的坚硬颅壳,没有分节的痕迹,但是有一些与分节无关的后生的沟,沟内有相应的内脊和内突 形成头部的内骨骼。由于头壳上后生沟的存在,把头壳分成若干区。 观察蝗虫标本: 1、额唇基沟:又叫口上沟,位于两个上颚前关节之间,是额与唇基的分界限。额和唇基统称额唇基区。沟上面部分为额区,沟下面 部分为唇基。近沟的两端有两个陷口,称前幕骨陷。 2、额颊沟:由上颚前关节向上伸至复眼下的沟,为额和颊的分界线。两沟中间的区域为额区,沟的外侧部分为颊。此沟在高等昆虫 中已消失。 3、后头沟:由两上颚的后关节向上环绕头孔的第二条马蹄形的沟。沟后的狭条骨片称后头,其颊后的部分称后颊。 4、次后头沟:是环绕头孔的第一条马蹄形沟,在近沟两侧下端的两个陷口称后幕骨陷,沟后的骨片称次后头,次后头与颈膜相连, 因此,必须将头拉出来才能观察到,并能看到侧面有一两个后头突,是颈部侧颈片的支接点 5、颊下沟:是由额唇基沟至次头沟间的一条横沟,沟下的部分称颊下区 6、蜕裂线:是头顶中央的一条倒"Y”字形线,常为额的上界。此线在不同的昆虫中变异很大 此外,头壳的上面部分为顶,和颊合称为颅侧区,前面以额颊沟,后面以后头沟为界。 (三)观察昆虫头部的内骨(示范) 昆虫头部的内骨称幕骨,是由体壁内陷而成,主要功能是加强头壳的支撑以承受口器肌肉的牵引和保护头内脑等器官。 用5%KOH液在烧杯内将蝗虫头部煮沸,除去其内含物,再用清水洗净,可清晰 地观察到幕骨各部分 1、幕骨前臂:是由额唇基沟两端内陷而成,外面的陷孔称前幕骨陷。可借此正确辨别额唇基沟的位置 2、幕骨后臂:是由次后头沟下端内陷而成,外面所留的陷口称后幕骨陷,可用此辨别次后头的位置,两幕骨后臂通常相接形成幕骨 桥,并和幕骨前臂相连合成“P”或”X"形。 3、幕骨背臂:幕骨前臂上又各生出一个突起,向背面伸到触角附近的头臂上 (四)观察昆虫的头式 昆虫的头式常以口器在头部着生的位置而分成三类 1、下口式:口器向下,与身体的纵轴垂直。如蝗虫、粘虫等。 2、前口式:口器向前,与身体纵轴平行。如步行虫、草蛉幼虫等 3、后口式:口器向后斜伸。与身体纵轴成一锐角,不用时常弯贴在身体腹面。如蝽象、蝉、蚜虫等 (五)昆虫触角的基本构造和类型 昆虫的触角是一对分节的构造,一般着生在额区,具有感觉、臭觉和听觉等功能,形状变化很大,但基本构造相同,都是由柄节 梗节和鞭节组成。以蝗虫的触角为例,观察以下各部分 1、柄节:是触角基部的一节,短而粗大,着生于触角窝内,四周有膜相连。 2、梗节:是触角的第二节,较柄节小。 3、鞭节:是触角的端节,又由许多亚节组成,一般昆虫触角的变化是在梗节和鞭节上 观察各种类型的触角标本,并注意柄节、梗节、鞭节的变化及昆虫因雌雄不同,触角发生的变化。 作业 1、绘蝗虫头部正面图,注明沟与区的名称 2、绘一触角构造图,并注明各节名称。 实验二昆虫的口器及其类型

重足纲 头部、 胸腹部 有单眼 或复眼 1 对 无 每节 2 对 陆生 马陆 蛛形纲 头胸部、 腹部 单眼 2-6 对 无 无 共 4 对 陆生 蜘蛛、蝎子、 蜱 昆虫纲 头、胸、 腹 复眼一对, 眼 3 个或无 1 对 一般 一对 共 3 对 陆生或 水生 蝗虫 (二)观察昆虫头部的构造: 昆虫的头部是一完整的体壁高度骨化的坚硬颅壳,没有分节的痕迹,但是有一些与分节无关的后生的沟,沟内有相应的内脊和内突 形成头部的内骨骼。由于头壳上后生沟的存在,把头壳分成若干区。 观察蝗虫标本: 1、额唇基沟:又叫口上沟,位于两个上颚前关节之间,是额与唇基的分界限。额和唇基统称额唇基区。沟上面部分为额区,沟下面 部分为唇基。近沟的两端有两个陷口,称前幕骨陷。 2、额颊沟:由上颚前关节向上伸至复眼下的沟,为额和颊的分界线。两沟中间的区域为额区,沟的外侧部分为颊。此沟在高等昆虫 中已消失。 3、后头沟:由两上颚的后关节向上环绕头孔的第二条马蹄形的沟。沟后的狭条骨片称后头,其颊后的部分称后颊。 4、次后头沟:是环绕头孔的第一条马蹄形沟,在近沟两侧下端的两个陷口称后幕骨陷,沟后的骨片称次后头,次后头与颈膜相连, 因此,必须将头拉出来才能观察到,并能看到侧面有一两个后头突,是颈部侧颈片的支接点。 5、颊下沟:是由额唇基沟至次头沟间的一条横沟,沟下的部分称颊下区。 6、蜕裂线:是头顶中央的一条倒"Y"字形线,常为额的上界。此线在不同的昆虫中变异很大。 此外,头壳的上面部分为顶,和颊合称为颅侧区,前面以额颊沟,后面以后头沟为界。 (三)观察昆虫头部的内骨(示范): 昆虫头部的内骨称幕骨,是由体壁内陷而成,主要功能是加强头壳的支撑以承受口器肌肉的牵引和保护头内脑等器官。 用 5%KOH液在烧杯内将蝗虫头部煮沸,除去其内含物,再用清水洗净,可清晰 地观察到幕骨各部分: 1、幕骨前臂:是由额唇基沟两端内陷而成,外面的陷孔称前幕骨陷。可借此正确辨别额唇基沟的位置。 2、幕骨后臂:是由次后头沟下端内陷而成,外面所留的陷口称后幕骨陷,可用此辨别次后头的位置,两幕骨后臂通常相接形成幕骨 桥,并和幕骨前臂相连合成“P”或"X"形。 3、幕骨背臂:幕骨前臂上又各生出一个突起,向背面伸到触角附近的头臂上。 (四)观察昆虫的头式: 昆虫的头式常以口器在头部着生的位置而分成三类: 1、下口式:口器向下,与身体的纵轴垂直。如蝗虫、粘虫等。 2、前口式:口器向前,与 身体纵轴平行。如步行虫、草蛉幼虫等。 3、后口式:口器向后斜伸。与身体纵轴成一锐角,不用时常弯贴在身体腹面。如蝽象、蝉、蚜虫等。 (五)昆虫触角的基本构造和类型: 昆虫的触角是一对分节的构造,一般着生在额区,具有感觉、臭觉和听觉等功能,形状变化很大,但基本构造相同,都是由柄节, 梗节和鞭节组成。以蝗虫的触角为例,观察以下各部分: 1、柄节:是触角基部的一节,短而粗大,着生于触角窝内,四周有膜相连。 2、梗节:是触角的第二节,较柄节小。 3、鞭节:是触角的端节,又由许多亚节组成,一般昆虫触角的变化是在梗节和鞭节上。 观察各种类型的触角标本,并注意柄节、梗节、鞭节的变化及昆虫因雌雄不同,触角发生的变化。 作业: 1、绘蝗虫头部正面图,注明沟与区的名称。 2、绘一触角构造图,并注明各节名称。 实验二 昆虫的口器及其类型

目的要求: 1、解剖观察咀嚼式口器的基本构造 2、解剖观察刺吸式口器的基本构造 3、观察嚼吸式口器、舐吸式口器、虹吸式口器的构造,并了解口器的变异情况和取食方法 4、观察几种幼虫口器的类型。 内容及用具 蝗虫、蝉、蝽象、蜜蜂、 天蛾、家蚕幼虫、蝇蛆等 解剖镜、扩大镜、镊子、 解剖针、玻片等。 三、内容及方法: (一)咀嚼式口器的基本构造 取蝗虫头一个,仔细观察,在唇基和两颊下面是取食器官——口器。昆虫因食物和取食方式的不同,口器也有相应的变化,但都是 由一个最基本的和原始的咀嚼式口器演化而来的。蝗虫的口器是典型的咀嚼式口器 蝗虫的口器是由一个上唇、一对上颚、一对下颚、下唇和舌五部分组成的。先用镊子拉动其各部分,注意它们的活动方向,然后进 行解剖。首先用镊子取下悬在唇基下面的一片上唇,再按左右方向取下上颚,将头部反转沿后头孔上下方向将下颚取下,注意不要 把基部拉断,最后将下唇和舌取下。将取下的各部分依次排列在玻片上,分别观察其形态特征 1、上唇:衔接于唇基前缘的一个双层薄片,前缘中央凹入,外壁骨化,内壁膜质而有密毛和感觉器官,称内唇 2、上颚:由头部第一对附肢演化而来。是一对坚硬的、中空的锥状构造,其基部具有磨碎食物的粗糙面称为臼齿叶,端部具齿,用 以切碎食物的称切齿叶。 3、下颚:由头部第二对附肢演化而来,位于上颚之后,分为轴节、茎节、内颚叶、外颚叶和下颚须五部分 4、下唇:由头部第三对附肢演变而来,分为后颏、前颏、侧唇舌、中唇舌和下唇须五部分 5、舌:是由形成头部的几个体节的腹板突出而成,蝗虫的舌为一袋状构造,位于下唇的前方。 (二)刺吸式口器的基本构造 以蝉为例,上唇为一三角形小片,上、下颚延长成一细长的口针,下唇延长为喙,其背面中央有一细纵沟,用以包藏口针,一般有 三节。用解剖针从基部将口针轻轻从沟内挑出,可分为四根,先分开的两根为一对上颚,余下不易分开的两根为一对下颚,一对上 颚口针包在一对下颚口针的外面两侧,一对下颚口针的里面有由二条槽形成的粗细两管,即吸收液体的食物管和分泌唾液的唾管。 舌位于口前腔内,其背壁与唇基形成食窦唧筒,其两侧即舌侧叶并入头壳,位于后唇基两侧。 (三)嚼吸式口器的基本构造 以蜜蜂为例,上唇为一横条状,上颚发达用以咀嚼花粉和筑巢,下颚、下唇合并为一个取食的主要器官,成为吮吸花粉和水分的喙 观察蜜蜂口器的上唇、上颚、下唇、下颚、轴节、亚颏等找出它们的位置 (四)虹吸式口器的基本构造: 虹吸式口器为鱗翅目成虫蛾蝶所特有,以天蛾为例进行观察,上唇仅有一狭条骨片, 下颚的外颚叶极度延长,卷曲为"钟表发条"似的喙,内侧凹陷成槽,当两下颚嵌合在一起,便构成一个封闭的、管状的取食的食 物道。下唇须一般均甚发达 (五)舐吸式口器的基本构造 是双翅目蝇类具有的口器。将家蝇标本放在解剖镜下观察,头部腹面突出一个粗大的喙,是由下唇形成的,喙的前端有两个椭圆形 的瓣,叫做唇瓣,在喙的基部(基喙)两侧有一对不分节的下颚须,喙的前壁凹成唇槽,上唇为一尖削的长片盖在唇槽的上面。用 细针将上唇挑起,一个尖削的舌在唇槽中央,在唇瓣上有许多环沟,液体食物顺环沟流到前口,进入食物道 (六)观察几种幼虫口器类型 1、蝇类幼虫的口器:蝇类幼虫(蝇蛆)的口器为刮吸式口器,蛆的头部不发达,缩入胸内,口器仅是一对口钩,口钩能上下活动, 用以刮碎食物,然后借食窦唧筒的抽取作用,将液体食物吸入消化道 2、家蚕幼虫的口器:家蚕幼虫的口器为咀嚼口器,上唇及上颚正常,下唇、下颚和舌合并成为一个复合体,两侧为下颚,中央为下 唇和舌,尖端具有突出的吐丝器。 作业

一、目的要求: 1、解剖观察咀嚼式口器的基本构造; 2、解剖观察刺吸式口器的基本构造; 3、观察嚼吸式口器、舐吸式口器、虹吸式口器的构造,并了解口器的变异情况和取食方法; 4、观察几种幼虫口器的类型。 二、内容及用具: 蝗虫、蝉、蝽象、蜜蜂、家蝇、天蛾、家蚕幼虫、蝇蛆等。 解剖镜、扩大镜、镊子、蜡盘、解剖针、玻片等。 三、内容及方法: (一) 咀嚼式口器的基本构造: 取蝗虫头一个,仔细观察,在唇基和两颊下面是取食器官──口器。昆虫因食物和取食方式的不同,口器也有相应的变化,但都是 由一个最基本的和原始的咀嚼式口器演化而来的。蝗虫的口器是典型的咀嚼式口器。 蝗虫的口器是由一个上唇、一对上颚、一对下颚 、下唇和舌五部分组成的。先用镊子拉动其各部分,注意它们的活动方向,然后进 行解剖。首先用镊子取下悬在唇基下面的一片上唇,再按左右方向取下上颚,将头部反转沿后头孔上下方向将下颚取下,注意不要 把基部拉断,最后将下唇和舌取下。将取下的各部分依次排列在玻片上,分别观察其形态特征: 1、上唇:衔接于唇基前缘的一个双层薄片,前缘中央凹入,外壁骨化,内壁膜质而有密毛和感觉器官,称内唇。 2、上颚:由头部第一对附肢演化而来。是一对坚硬的、中空的锥状构造,其基部具有磨碎食物的粗糙面称为臼齿叶,端部具齿,用 以切碎食物的称切齿叶。 3、下颚:由头部第二对附肢演化而来,位于上颚之后,分为轴节、茎节、内颚叶、外颚叶和下颚须五部分。 4、下唇:由头部第三对附肢演变而来,分为后颏、前颏、侧唇舌、中唇舌和下唇须五部分。 5、舌:是由形成头部的几个体节的腹板突出而成,蝗虫的舌为一袋状构造,位于下唇的前方。 (二)刺吸式口器的基本构造: 以蝉为例,上唇为一三角形小片,上、下颚延长成一细长的口针,下唇延长为喙,其背面中央有一细纵沟,用以包藏口针,一般有 三节。用解剖针从基部将口针轻轻从沟内挑出,可分为四根,先分开的两根为一对上颚,余下不易分开的两根为一对下颚,一对上 颚口针包在一对下颚口针的外面两侧,一对下颚口针的里面有由二条槽形成的粗细两管,即吸收液体的食物管和分泌唾液的唾管。 舌位于口前腔内,其背壁与唇基形成食窦唧筒,其两侧即舌侧叶并入头壳,位于后唇基两侧。 (三)嚼吸式口器的基本构造: 以蜜蜂为例,上唇为一横条状,上颚发达用以咀嚼花粉和筑巢,下颚、下唇合并为一个取食的主要器官,成为吮吸花粉和水分的喙。 观察蜜蜂口器的上唇、上颚、下唇、下颚、轴节、亚颏等找出它们的位置。 (四)虹吸式口器的基本构造: 虹吸式口器为鳞翅目成虫蛾蝶所特有,以天蛾为例进行观察,上唇仅有一狭条骨片, 下颚的外颚叶极度延长,卷曲为"钟表发条"似的喙,内侧凹陷成槽,当两下颚嵌合在一起,便构成一个封闭的、管状的取食的食 物道。下唇须一般均甚发达。 (五)舐吸式口器的基本构造: 是双翅目蝇类具有的口器。将家蝇标本放在解剖镜下观察,头部腹面突出一个粗大的喙,是由下唇形成的,喙的前端有两个椭圆形 的瓣,叫做唇瓣,在喙的基部(基喙)两侧有一对不分节的下颚须,喙的前壁凹成唇槽,上唇为一尖削的长片盖在唇槽的上面。用 细针将上唇挑起,一个尖削的舌在唇槽中央,在唇瓣上有许多环沟,液体食物顺环沟流到前口,进入食物道。 (六)观察几种幼虫口器类型: 1、蝇类幼虫的口器:蝇类幼虫(蝇蛆)的口器为刮吸式口器,蛆的头部不发达,缩入胸内,口器仅是一对口钩,口钩能上下活动, 用以刮碎食物,然后借食窦唧筒的抽取作用,将液体食物吸入消化道。 2、家蚕幼虫的口器:家蚕幼虫的口器为咀嚼口器,上唇及上颚正常,下唇、下颚和舌合并成为一个复合体,两侧为下颚,中央为下 唇和舌,尖端具有突出的吐丝器。 作业:

回1、绘咀嚼式口器构造图,并注明各部分名称 2、列表比较咀嚼式、刺吸式、虹吸式、嚼吸式口器的异同。 实验三昆虫胸部的构造及胸足的类型 、目的要求: 1、了解昆虫胸部的构造特点 2、了解昆虫胸足的基本构造及胸足类型 二、材料及用具: 蝗虫、蜜蜂、螳螂、龙虱(雄)、蝼蛄等液浸标本及玻片标本。 解剖镜、解剖针、扩大镜、镊子、蜡盘等。 三、内容及方法: (一)昆虫胸部的构造:取蝗虫一头,观察前、中、后胸连接的情况: 前胸与生翅胸节分离,中后胸之间薄膜消失,紧密联结,每个胸节的侧腹面各着生一对翅。然后将头部轻轻拉出,露出头部与胸部 连接的颈膜,在膜的两侧各有两块侧颈片 1、前胸的构造:蝗虫的前胸发达,呈马鞍形延伸至两侧。将前胸背板连前足取下,仔细观察背板、侧板和腹板并区分之。前胸背板 构造简单,常因昆虫种类不同而异,如螳螂的前胸背板呈长杆状,菱蝗的前胸背板延伸至腹部末端,角蝉的前胸背板前端延伸呈角 状 2、具翅胸节的构造:昆虫的中后胸背侧方各着生一对翅,故称具翅胸节,在构造上也发生了变化,背板、侧板和腹板都较发达,而 且紧密连接形成一块。将蝗虫的中后胸取下,从侧面剪开成背面和腹面两部分,然后将背面部分固定在蜡盘上(背面向上)再把这 块的前后翅展开,用针固定,以便观察背翅突。注意观察飞蝗的前脊沟和前盾沟在中央一段重合,所以前盾片不是一整条而是两 边各一片。后胸背板在观察中注意腹部的端背片向前与后胸小盾片接合紧密,形成后胸背板最后的一部分,称后背片(或小盾片) 在观察侧板时,将另一胸部由背中线和腹中线(可以略偏右方,以保留背和腹中线的构造)前开成两半,将左半置于蜡盘中(外面 向上用大头针固定)再将翅拉开固定。以观察上侧片等构造。每节侧板中央有一条侧沟,将侧板分为前侧片和后侧片,侧沟上端连 接侧翅突,下端连接侧基突。侧翅突与翅的腋片相接,侧基突与胸足的基节窝相接 胸部有两对气门,中胸气门在前侧片前面的节间膜上,后胸气门在中后胸之间 具翅胸节的背板常被前胸背板或翅复盖,将翅伸展后才能见到,半翅目、鞘翅目昆虫的中胸和后胸背板也被复盖,仅中胸的小盾片 露出在翅基部之间,为一小三角形骨片。观察金龟甲、赤条蝽的中胸小盾片 在观察腹板时,将已剪下的腹面部分固定在蜡盘上(腹面向上),注意蝗虫的间腹片(即具刺腹片)已失去其原始地位,向前伸在 中胸腹脊沟中央。 中后胸的大小与翅的发达程度有关。 (二)观察生翅胸节的内骨骼 1、悬骨:是背板前脊沟内陷的前内脊发展成的一对片状构造,以供强大的背纵肌着生。注意飞蝗的胸部有几对悬骨,各处何体节。 2、侧内突:是由侧板内陷而来的侧内脊向内延伸成的臂状骨 3、腹内突:是由腹板内陷而成的一对突起,伸向侧内突,并与侧内突接在一起,外面留一条腹脊沟。 4、内刺突:是具刺腹片内陷的突起,以供部分腹纵肌着生,在前胸中特别发达 (三)、胸足的基本构造和类型 1、胸足的基本构造 胸足是胸部的附肢、前胸、中胸和后胸各有一对,分别称为前足、中足和后足,着生在胸部侧腹面。足的变化很大,同一种昆虫的 三对足因功能不同,形状也不同,但基本构造都是一样的 观察蝗虫的中足,由六节组成。从基部向端部依次称为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和前跗节,除前跗节外,各节大都呈管状 节间有膜相连,可以活动。基部着生在基节窝内,以膜与胸部相连接。 跗节又可分为2-5个亚节,同种昆虫有时三对足的跗节数目也不同,是分类上常用的特征之

1、绘咀嚼式口器构造图,并注明各部分名称。 2、列表比较咀嚼式、刺吸式、虹吸式、嚼吸式口器的异同。 实验三 昆虫胸部的构造及胸足的类型 一、目的要求: 1、了解昆虫胸部的构造特点; 2、了解昆虫胸足的基本构造及胸足类型。 二、材料及用具: 蝗虫、蜜蜂、螳螂、龙虱(雄)、蝼蛄等液浸标本及玻片标本。 解剖镜、解剖针、扩大镜、镊子、蜡盘等。 三、内容及方法: (一) 昆虫胸部的构造:取蝗虫一头,观察前、中、后胸连接的情况: 前胸与生翅胸节分离,中后胸之间薄膜消失,紧密联结,每个胸节的侧腹面各着生一对翅。然后将头部轻轻拉出,露出头部与胸部 连接的颈膜,在膜的两侧各有两块侧颈片。 1、前胸的构造:蝗虫的前胸发达,呈马鞍形延伸至两侧。将前胸背板连前足取下,仔细观察背板、侧板和腹板并区分之。前胸背板 构造简单,常因昆虫种类不同而异,如螳螂的前胸背板呈长杆状,菱蝗的前胸背板延伸至腹部末端,角蝉的前胸背板前端延伸呈角 状。 2、具翅胸节的构造:昆虫的中后胸背侧方各着生一对翅,故称具翅胸节,在构造上也发生了变化,背板、侧板和腹板都较发达,而 且紧密连接形成一块。将蝗虫的中后胸取下,从侧面剪开成背面和腹面两部分,然后将背面部分固定在蜡盘上(背面向上)再把这 一块的前后翅展开,用针固定,以便观察背翅突。注意观察飞蝗的前脊沟和前盾沟在中央一段重合,所以前盾片不是一整条而是两 边各一片。后胸背板在观察中注意腹部的端背片向前与后胸小盾片接合紧密,形成后胸背板最后的一部分,称后背片(或小盾片)。 在观察侧板时,将另一胸部由背中线和腹中线(可以略偏右方,以保留背和腹中线的构造)前开成两半,将左半置于蜡盘中(外面 向上用大头针固定)再将翅拉开固定。以观察上侧片等构造。每节侧板中央有一条侧沟,将侧板分为前侧片和后侧片,侧沟上端连 接侧翅突,下端连接侧基突。侧翅突与翅的腋片相接,侧基突与胸足的基节窝相接。 胸部有两对气门,中胸气门在前侧片前面的节间膜上,后胸气门在中后胸之间。 具翅胸节的背板常被前胸背板或翅复盖,将翅伸展后才能见到,半翅目、鞘翅目昆虫的中胸和后胸背板也被复盖,仅中胸的小盾片 露出在翅基部之间,为一小三角形骨片。观察金龟甲、赤条蝽的中胸小盾片。 在观察腹板时,将已剪下的腹面部分固定在蜡盘上(腹面向上),注意蝗虫的间腹片(即具刺腹片)已失去其原始地位,向前伸在 中胸腹脊沟中央。 中后胸的大小与翅的发达程度有关。 (二)观察生翅胸节的内骨骼: 1、悬骨:是背板前脊沟内陷的前内脊发展成的一对片状构造,以供强大的背纵肌着生。注意飞蝗的胸部有几对悬骨,各处何体节。 2、侧内突:是由侧板内陷而来的侧内脊向内延伸成的臂状骨。 3、腹内突:是由腹板内陷而成的一对突起,伸向侧内突,并与侧内突接在一起,外面留一条腹脊沟。 4、内刺突:是具刺腹片内陷的突起,以供部分腹纵肌着生,在前胸中特别发达。 (三)、胸足的基本构造和类型: 1、胸足的基本构造: 胸足是胸部的附肢、前胸、中胸和后胸各有一对,分别称为前足、中足和后足,着生在胸部侧腹面。足的变化很大,同一种昆虫的 三对足因功能不同,形状也不同,但基本构造都是一样的。 观察蝗虫的中足,由六节组成。从基部向端部依次称为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和前跗节,除前跗节外,各节大都呈管状, 节间有膜相连,可以活动。基部着生在基节窝内,以膜与胸部相连接。 跗节又可分为 2-5 个亚节,同种昆虫有时三对足的跗节数目也不同,是分类上常用的特征之一

回前跗节变化甚大,注意观察飞蝗前跗节的两个侧爪及爪间的中垫。跗节下面的垫状构造则称为附垫,在虻和蝇类等昆虫中,爪间常 有刺或爪下有垫物,称做爪间突和爪垫 2、足的类型 昆虫的足绝大多数都用于支持身体和行动,但由于生活环境及习性的不同,有些昆虫的前足或后足变化成各种不同形状和功能的器 官 观察步行虫、蝗虫后足、蝼蛄前足、螳螂前足、蜜蜂后足等各属何种类型? 作业 1、分别绘蝗虫中、后胸背板、侧板和腹板图,并注明各部分名称 2、绘足的构造图,并注明各部分名称 实验四昆虫的翅 目的要求 1、了解翅的基本构造: 2、观察翅的褶叠机构、连锁器、平衡棒和翅的类型 3、掌握脉序的基本情况及其名称,以及它们的变异。 二、材料及用具: 蝉、蜜蜂、石蛾、蝶类、蝗虫、金龟甲、蝽象、蓟马玻片、蝇类、蜻蜓、草蛉、天蛾等 解剖针、扩大镜、镊子、蜡盘等。 三、内容和方法 (一)翅的基本构造和分区 昆虫的翅一般都呈三角形,因此有三边和三角,分别称做前缘、外缘、和后缘:肩角、顶角和臀角 取蝗虫一头,观察后翅的形状,区分翅面的分区。 翅与胸部的连接是靠腋区内的薄膜和腋片,翅的褶叠是靠膜中的第三腋片上着生的翅褶肌的收缩所引起的。将蝗虫的翅展开,用大 头针固定在蜡盘内(或软木片上),观察翅基的腋片,腋片位于翅基与胸部背板间的腋区内,仔细观察腋片与中 片之间以及与背板、侧板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后翅观察) 1、第一腋片里面和背翅突交接,外面和第二腋片相接,前端的突起与亚前缘脉基部相交接。 2、第二腋片大至呈三角形,里面和第一个腋片相接,外面和中片相接,径脉基部交接在第二腋片的前端。注意第二腋片的下面正顶 在侧板的侧翅突上,成为一个活动枢纽 3、第三腋片一般为一长形骨片,基部与第四腋片相接(在无第四腋片的昆虫中,则于背板的后背翅突相接)外端与臀脉基部相接 第三腋片前缘中部有一前凸的突起,突起的外面与基部的一片中片紧接,另一片中片就接在基部中片的外缘,二者之间可以扭动 中片与中脉及肘脉基部相接 4、蝗虫的腋片除第一、第二、第三腋片之外,还有第四腋片,这可能是由后背翅突分离岀来的。所以后背翅突不甚明显,第四腋片 是一很小的骨片,位于第三腋片和后背翅突之间。 (二)翅的类型 昆虫由于种类和翅的功能不同,因此翅的质地、大小、形状等也不同,同一种昆虫的前后翅也可以不同。 1、按翅的质地可分为四种 (1)蝗虫的前翅,质地坚韧,半透明,皮革质,复在后翅上面称革翅。 (2)金龟子的前翅。质地坚硬,角质,不透明,用来保护后翅称鞘翅。 (3)蝽象的前翅,基半部为角质,端半部为膜质,称为半鞘翅。 (4)蜜蜂的前后翅,质地一致,膜质,透明,翅脉明显可见,称膜翅 2、翅的质地均为膜质而翅面的外长物不同,据此,可分为三种 (1)蛾蝶的前后翅翅面复盖有鳞片称鳞翅 (2)毛翅目(石蛾)的前后翅翅面有毛称毛翅 (3)蓟马的前后翅翅缘有长毛似缨叫缨翅

前跗节变化甚大,注意观察飞蝗前跗节的两个侧爪及爪间的中垫。跗节下面的垫状构造则称为附垫,在虻和蝇类等昆虫中,爪间常 有刺或爪下有垫物,称做爪间突和爪垫。 2、足的类型: 昆虫的足绝大多数都用于支持身体和行动,但由于生活环境及习性的不同,有些昆虫的前足或后足变化成各种不同形状和功能的器 官。 观察步行虫、蝗虫后足、蝼蛄前足、螳螂前足、蜜蜂后足等各属何种类型? 作业: 1、分别绘蝗虫中、后胸背板、侧板和腹板图,并注明各部分名称。 2、绘足的构造图,并注明各部分名称 实验四 昆虫的翅 一、目的要求: 1、了解翅的基本构造; 2、观察翅的褶叠机构、连锁器、平衡棒和翅的类型; 3、掌握脉序的基本情况及其名称,以及它们的变异。 二、材料及用具: 蝉、蜜蜂、石蛾、蝶类、蝗虫、金龟甲、蝽象、蓟马玻片、蝇类、蜻蜓、草蛉、天蛾等。 解剖针、扩大镜、镊子、蜡盘等。 三、内容和方法: (一)翅的基本构造和分区: 昆虫的翅一般都呈三角形,因此有三边和三角,分别称做前缘、外缘、和后缘;肩角、顶角和臀角。 取蝗虫一头,观察后翅的形状,区分翅面的分区。 翅与胸部的连接是靠腋区内的薄膜和腋片,翅的褶叠是靠膜中的第三腋片上着生的翅褶肌的收缩所引起的。将蝗虫的翅展开,用大 头针固定在蜡盘内(或软木片上),观察翅基的腋片,腋片位于翅基与胸部背板间的腋区内,仔细观察腋片与中 片之间以及与背板、侧板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后翅观察)。 1、第一腋片里面和背翅突交接,外面和第二腋片相接,前端的突起与亚前缘脉基部相交接。 2、第二腋片大至呈三角形,里面和第一个腋片相接,外面和中片相接,径脉基部交接在第二腋片的前端。注意第二腋片的下面正顶 在侧板的侧翅突上,成为一个活动枢纽。 3、第三腋片一般为一长形骨片,基部与第四腋片相接(在无第四腋片的昆虫中,则于背板的后背翅突相接)外端与臀脉基部相接。 第三腋片前缘中部有一前凸的突起,突起的外面与基部的一片中片紧接,另一片中片就接在基部中片的外缘,二者之间可以扭动。 中片与中脉及肘脉基部相接。 4、蝗虫的腋片除第一、第二、第三腋片之外,还有第四腋片,这可能是由后背翅突分离出来的。所以后背翅突不甚明显,第四腋片 是一很小的骨片,位于第三腋片和后背翅突之间。 (二)翅的类型: 昆虫由于种类和翅的功能不同,因此翅的质地、大小、形状等也不同,同一种昆虫的前后翅也可以不同。 1、按翅的质地可分为四种: (1)蝗虫的前翅,质地坚韧,半透明,皮革质,复在后翅上面称革翅。 (2)金龟子的前翅。质地坚硬,角质,不透明,用来保护后翅称鞘翅。 (3)蝽象的前翅,基半部为角质,端半部为膜质,称为半鞘翅。 (4)蜜蜂的前后翅,质地一致,膜质,透明,翅脉明显可见,称膜翅。 2、翅的质地均为膜质而翅面的外长物不同,据此,可分为三种: (1)蛾蝶的前后翅翅面复盖有鳞片称鳞翅。 (2)毛翅目(石蛾)的前后翅翅面有毛称毛翅。 (3)蓟马的前后翅翅缘有长毛似缨叫缨翅

曰3、由于翅的功能不同而产生的变异 (1)平衡棒:如蚊、蝇等的后翅 (2)伪平衡棒:如拈翅目雄虫的前翅 (三)脉序及其变异 观察石蛾脉序。石蛾(毛翅目)前翅脉序近似假想脉序,只是C合并于前缘Cu2不甚明显,Δ合并仅基部分开,与假想脉序图作对比, 辨认它的脉序。 翅脉的变异很大,有的增多,有的减少(合并或消失),翅脉的增多主要有两类 (1)在原有的纵脉上分成较多的支这种分支称付脉。仔细观察草蛉翅脉,Sc长而直,其前方(即Sc与C脉之间)有许多小脉称缘 付脉。 (2)在两纵脉之间加插一条纵脉,这种纵脉不是由原有的纵脉分出,因此不与纵脉直接相连接,而是与横脉连接,这类脉称闰脉或 加插脉。如食蚜蝇翅脉在径脉和中脉之间有一闰脉 翅脉的减少也不外乎两种: (1)观察天蛾的翅脉,后翅中Sc和R合并成一条脉,Rs不分支。 (2)继续观察天蛾的翅脉,中脉仅三条,基部消失,R与Cu主干和一些横脉形成中室 另外观察蝇、小蜂、姬蜂、盲蝽、蜻蜒等的翅脉,注意翅脉的变化及翅痣、翅室等 (四)翅的连锁器:昆虫的前后翅能一致行动是由于翅的连锁器的作用 (1)观察蝉的前后翅如何连锁? (2)观察蜜蜂的前后翅如何连锁?注意后翅前缘的翅钩列。 (3)观察天蛾后翅前缘基部的翅缰和前翅下面的翅缰钩,注意如何连锁 作业 1、绘石蛾前翅脉序,注明各脉的名称。 2、试述翅脉的形成及其功能。 实验五昆虫腹部的构造及外生殖器 目的要求: 1、了解昆虫腹部的构造及变化 2、了解昆虫腹部的附肢和外生殖器—产卵器、交配器的一般构造。 材料及用具: 蜉游、蜻蜒、飞蝗、蟋蟀、螽斯、蝉、姬蜂、雄蛾等液浸标本:粘虫幼虫及小麦叶蜂幼虫液浸标本。 解剖镜、扩大镜、镊子、蜡盘、解剖针、大头针等。 三、内容和方法: (一)昆虫腹部的一般构造: 昆虫腹部一般为9-11节,每节分背板与腹板,侧板则不发达。节与节之间由节间膜相连,后节前缘套入前节后缘内。比较低等的 昆虫腹部一般由11节构成,比较高等的昆虫腹部没有11节,有的愈合,有的消失,除了原始的一些昆虫和幼虫期外,腹部都没有 行动的附肢,但末端数节的附肢则形成外生殖器和尾须。腹部的节数和形状的变化很大,观察蝗虫的腹部构造: 蝗虫腹部共11节,第1一8节比较简单,第9-10两节较小,背板与腹板之间以膜相连,腹部第一节两侧各有一个听器,腹部1-8 节各有一个气门,肛门位于腹节的末端,开口于肛上板之下,两肛侧板之间(肛上板是第11节背板,肛侧板是第11节腹板)。在 两肛侧板上还着生一对尾须,是第11节的附肢,外生殖器也是附肢 (二)昆虫腹部的附肢—无翅亚纲成虫和有翅亚纲昆虫幼虫期腹部的附肢 取石炳观察腹部第2一9节上各有一对附肢,它包括位于基腹面的两块肢基片和它前端的可动的刺突和泡。取跳虫玻片放在显微镜下 观察腹部的3对附肢:第一腹节上有一个粘管,末端分成两叶的一个泡,这是第一对附肢,在第三和第五节上有握弹器和弹器,也 是该节附肢特化而成。 观察粘虫腹部的5对腹足,小麦叶蜂腹部的7对腹足,它们都是腹节上的附肢

3、由于翅的功能不同而产生的变异: (1)平衡棒:如蚊、蝇等的后翅。 (2)伪平衡棒:如拈翅目雄虫的前翅。 (三)脉序及其变异; 观察石蛾脉序。石蛾(毛翅目)前翅脉序近似假想脉序,只是C合并于前缘 Cu2 不甚明显,A 合并仅基部分开,与假想脉序图作对比, 辨认它的脉序。 翅脉的变异很大,有的增多,有的减少(合并或消失),翅脉的增多主要有两类: (1)在原有的纵脉上分成较多的支这种分支称付脉。仔细观察草蛉翅脉,Sc 长而直,其前方(即 Sc 与 C 脉之间)有许多小脉称缘 付脉。 (2)在两纵脉之间加插一条纵脉,这种纵脉不是由原有的纵脉分出,因此不与纵脉直接相连接,而是与横脉连接,这类脉称闰脉或 加插脉。如食蚜蝇翅脉在径脉和中脉之间有一闰脉。 翅脉的减少也不外乎两种: (1)观察天蛾的翅脉,后翅中 Sc 和 R 合并成一条脉,Rs 不分支。 (2)继续观察天蛾的翅脉,中脉仅三条,基部消失,R与 Cu 主干和一些横脉形成中室。 另外观察蝇、小蜂、姬蜂、盲蝽、蜻蜓等的翅脉,注意翅脉的变化及翅痣、翅室等。 (四)翅的连锁器:昆虫的前后翅能一致行动是由于翅的连锁器的作用。 (1)观察蝉的前后翅如何连锁? (2)观察蜜蜂的前后翅如何连锁?注意后翅前缘的翅钩列。 (3)观察天蛾后翅前缘基部的翅缰和前翅下面的翅缰钩,注意如何连锁。 作业: 1、绘石蛾前翅脉序,注明各脉的名称。 2、试述翅脉的形成及其功能。 实验五 昆虫腹部的构造及外生殖器 一、目的要求: 1、了解昆虫腹部的构造及变化; 2、了解昆虫腹部的附肢和外生殖器──产卵器、交配器的一般构造。 二、材料及用具: 蜉游、蜻蜓、飞蝗、蟋蟀、螽斯、蝉、姬蜂、雄蛾等液浸标本;粘虫幼虫及小麦叶蜂幼虫液浸标本。 解剖镜、扩大镜、镊子、蜡盘、解剖针、大头针等。 三、内容和方法: (一) 昆虫腹部的一般构造: 昆虫腹部一般为 9-11 节,每节分背板与腹板,侧板则不发达。节与节之间由节间膜相连,后节前缘套入前节后缘内。比较低等的 昆虫腹部一般由 11 节构成,比较高等的昆虫腹部没有 11 节,有的愈合,有的消失,除了原始的一些昆虫和幼虫期外,腹部都没有 行动的附肢,但末端数节的附肢则形成外生殖器和尾须。腹部的节数和形状的变化很大,观察蝗虫的腹部构造: 蝗虫腹部共 11 节,第 1-8 节比较简单,第 9-10 两节较小,背板与腹板之间以膜相连,腹部第一节两侧各有一个听器,腹部 1-8 节各有一个气门,肛门位于腹节的末端,开口于肛上板之下,两肛侧板之间(肛上板是第 11 节背板,肛侧板是第 11 节腹板)。在 两肛侧板上还着生一对尾须,是第 11 节的附肢,外生殖器也是附肢。 (二)昆虫腹部的附肢──无翅亚纲成虫和有翅亚纲昆虫幼虫期腹部的附肢: 取石炳观察腹部第 2-9 节上各有一对附肢,它包括位于基腹面的两块肢基片和它前端的可动的刺突和泡。取跳虫玻片放在显微镜下 观察腹部的 3 对附肢;第一腹节上有一个粘管,末端分成两叶的一个泡,这是第一对附肢,在第三和第五节上有握弹器和弹器,也 是该节附肢特化而成。 观察粘虫腹部的 5 对腹足,小麦叶蜂腹部的 7 对腹足,它们都是腹节上的附肢

(三)腹部的外生殖器 1、雌性外生殖器——产卵器 以蝗虫为例进行观察:自腹部第8节腹板生出一对钻头状的产卵瓣,称为第一产卵瓣,自腹部第9节上生出一对称为第三产卵瓣, 者组成产卵器,产卵孔即开口于其内基部。第二产卵瓣着生于第9腹节的腹板上,很小,无甚作用,在第一对产卵瓣之间,产卵 孔下方还有一个小三角形薄片,称导卵器 没有特化的产卵器的昆虫如鞘翅目、双翅目、鳞翅目等,它们的腹部末端若干节细长而套叠,产卵时可以伸长,观察菜粉蝶或夜蛾 科雌虫腹部末端的伪产卵器。 产卵器的有无、形状和构造的不同,反应了昆虫的产卵方式和生活习性,具有产卵器的昆虫,产卵在植物组织内或土里,如蝗虫、 叶蜂等。无特化的产卵器的昆虫,只能将卵产在寄主表面。 2、雄性外生殖器—交配器: (1)观察蝗虫雄虫,用镊子轻轻拉下下生殖板,可见其阳具呈钩状,无抱握器 (2)观察粘虫雄蛾,腹末有一对大形抱握器,可见到内部的阳具 (3)取飞虱一头,将腹末端朝上,观察其构造.(常用抱握器的构造来区分飞虱的种类)。 作业 1、绘雌性蝗虫腹部末端侧面图,并注明各部分名称 2、蝗虫雌雄性外生殖器着生在哪些腹节上? 实验六昆虫卵、幼虫、蛹的类型 、目的要求: 1、了解昆虫卵的构造类型及产卵方式 2、了解昆虫幼虫的特征及类型 3、了解昆虫蛹的类型。 二、材料及用具: 1、飞蝗、螳螂、大青叶蝉、梨星毛虫、草蛉、菜白蝶、玉米螟、球坚蚧、天幕毛虫、蝽象等的卵块。 2、小地老虎、芫菁、叶蜂、步行甲、金龟甲、瓢虫、象甲、金针虫、蝇类等的幼虫。 3、金龟甲、粘虫、豌豆潜叶蝇的蛹。 扩大镜、解剖镜、解剖针、解剖剪、镊子 内容及方法: 、观察蝗虫微卵管的玻片标本,其中充满正在发育的卵,每个卵的中央或一端有一个细胞核,其轮廓清晰,这是未受精的卵或未 进入发育的卵的特征。昆虫已产下的卵粒,大多都是受精卵(少数为未受精卵),其细胞已进入发育分裂 2、取一个洗净的蝗卵,在镜下观察,卵呈长形,略弯。内部充满细胞质和卵黄球。压破卵壳,可看到黄色的内 其中球形油珠 乃是卵黄球。将卵黄等物洗去,留下的皮即为卵壳。剪一小块卵壳,放在载玻片上用显微镜观察,可以看到微细的网状纹,乃是卵 管壁的滤泡细胞分泌物形成的印痕。卵壳的花纹各种昆虫不同。可作为识别种的依据 3、观察以下各种昆虫的卵,了解产卵方式,保护特点及形态特征 (1)菜白蝶卵:黄色、炮弹形、单产于十字花科植物叶上,表面有纵横脊纹,外无保护物 (2)梨星毛虫卵:聚产、单层、二层或三层,卵粒椭园形,外无保护物 (3)三化螟卵:聚产、表面复盖有雌虫体毛,起保护作用,卵粒扁长园形。 (4)斑衣蜡蝉卵:单层聚产,排列成行,上复一层灰色粉状物质,很厚,整个象一块污泥贴在树木枝干上。 (5)茶翅蝽象卵:单层聚产表面无复盖物,卵粒直立如鼓 (6)球坚蚧卵:用针拔开雌性球坚蚧的遗留体壁可见到隐藏于下面成堆的卵。因为雌虫固定生活,卵产于母体下,死去的雌虫遗体 成为卵的保护物 (7)螳螂卵:聚产成块,外有松软而具韧性的鞘。 (8)飞蝗卵:卵产于土壤中,聚产成块,卵块成长圆柱形,外面包着一层胶质,成卵囊。卵粒规则地排列在卵囊中

(三)腹部的外生殖器: 1、雌性外生殖器──产卵器; 以蝗虫为例进行观察:自腹部第 8 节腹板生出一对钻头状的产卵瓣,称为第一产卵瓣,自腹部第 9 节上生出一对称为第三产卵瓣, 二者组成产卵器,产卵孔即开口于其内基部。第二产卵瓣着生于第 9 腹节的腹板上,很小,无甚作用,在第一对产卵瓣之间,产卵 孔下方还有一个小三角形薄片,称导卵器。 没有特化的产卵器的昆虫如鞘翅目、双翅目、鳞翅目等,它们的腹部末端若干节细长而套叠,产卵时可以伸长,观察菜粉蝶或夜蛾 科雌虫腹部末端的伪产卵器。 产卵器的有无、形状和构造的不同,反应了昆虫的产卵方式和生活习性,具有产卵器的昆虫,产卵在植物组织内或土里,如蝗虫、 叶蜂等。无特化的产卵器的昆虫,只能将卵产在寄主表面。 2、雄性外生殖器──交配器: (1)观察蝗虫雄虫,用镊子轻轻拉下下生殖板,可见其阳具呈钩状,无抱握器。 (2)观察粘虫雄蛾,腹末有一对大形抱握器,可见到内部的阳具。 (3)取飞虱一头,将腹末端朝上,观察其构造.(常用抱握器的构造来区分飞虱的种类)。 作业: 1、绘雌性蝗虫腹部末端侧面图,并注明各部分名称。 2、蝗虫雌雄性外生殖器着生在哪些腹节上? 实验六 昆虫卵、幼虫、蛹的类型 一、目的要求: 1、了解昆虫卵的构造类型及产卵方式; 2、了解昆虫幼虫的特征及类型; 3、了解昆虫蛹的类型。 二、材料及用具: 1、飞蝗、螳螂、大青叶蝉、梨星毛虫、草蛉、菜白蝶、玉米螟、球坚蚧、天幕毛虫、蝽象等的卵块。 2、小地老虎、芫菁、叶蜂、步行甲、金龟甲、瓢虫、象甲、金针虫、蝇类等的幼虫。 3、金龟甲、粘虫、豌豆潜叶蝇的蛹。 扩大镜、解剖镜、解剖针、解剖剪、镊子。 三、内容及方法: 1、 观察蝗虫微卵管的玻片标本,其中充满正在发育的卵,每个卵的中央或一端有一个细胞核,其轮廓清晰,这是未受精的卵或未 进入发育的卵的特征。昆虫已产下的卵粒,大多都是受精卵(少数为未受精卵),其细胞已进入发育分裂。 2、取一个洗净的蝗卵,在镜下观察,卵呈长形,略弯。内部充满细胞质和卵黄球。压破卵壳,可看到黄色的内含物,其中球形油珠 乃是卵黄球。将卵黄等物洗去,留下的皮即为卵壳。剪一小块卵壳,放在载玻片上用显微镜观察,可以看到微细的网状纹,乃是卵 管壁的滤泡细胞分泌物形成的印痕。卵壳的花纹各种昆虫不同。可作为识别种的依据。 3、 观察以下各种昆虫的卵,了解产卵方式,保护特点及形态特征。 (1)菜白蝶卵:黄色、炮弹形、单产于十字花科植物叶上,表面有纵横脊纹,外无保护物。 (2)梨星毛虫卵:聚产、单层、二层或三层,卵粒椭园形,外无保护物。 (3)三化螟卵:聚产、表面复盖有雌虫体毛,起保护作用,卵粒扁长园形。 (4)斑衣蜡蝉卵:单层聚产,排列成行,上复一层灰色粉状物质,很厚,整个象一块污泥贴在树木枝干上。 (5)茶翅蝽象卵:单层聚产表面无复盖物,卵粒直立如鼓。 (6)球坚蚧卵:用针拔开雌性球坚蚧的遗留体壁可见到隐藏于下面成堆的卵。因为雌虫固定生活,卵产于母体下,死去的雌虫遗体 成为卵的保护物。 (7)螳螂卵:聚产成块,外有松软而具韧性的鞘。 (8)飞蝗卵:卵产于土壤中,聚产成块,卵块成长圆柱形,外面包着一层胶质,成卵囊。卵粒规则地排列在卵囊中

曰(9)大青叶蝉卵:在寄主枝条上可看到裂口和肿胀的表皮,揭开表皮,即可看到排列成行的长形卵粒。因为雌成虫具有发达的产 卵器,可以刺破寄主,将卵产在植物组织中。 (10)草蛉卵:具有丝状柄,竖立于蚜虫群体之中,使卵不受蚜虫挤拥或排泄物的影响,这也是卵的一种保护形式 (11)豌豆象卵:产在豌豆荚上,有的单产,有的在一粒卵上又重叠一卵,称为”双重卵”,间或还有"三重卵”,乃是对寄生天 敌的适应,保护下面的卵不被天敌寄生。 4、取下列昆虫的幼虫观察:它们具有以下共同特征 (1)无复眼,(2)无翅或翅芽(3)触角很不发达或完全退化(4)与成虫形态完全不一,是完全变态类幼虫的特征—一异型幼虫 根据足的发达程度,可以将幼虫分为四大类 (1)原足型(示范):很象一个发育不完全的胚胎,腹部分节或不分节,胸足和其他附肢只是几个突起。膜翅目寄生蜂类的早期幼 虫属之。 (2)多足型:除具三对胸足外,还有腹足,又分为 a、蛾蝶类:有2-5对腹足,有趾钩 b、叶蜂类:通常有6-8对腹足,无趾钩。 观察玉米螟、粘虫、地老虎、尺蛾、菜青虫、小麦叶蜂等幼虫,注意各有几对腹足?有无趾钩?怎样排列? (3)寡足型:只有三对胸足,无腹足,根据体形等又可分为 a、丙型:身体较短,略呈纺垂形,胸足发达,善爬行,有发达的感觉器官,通常是活跃的捕食者。观察瓢虫、草蛉幼虫 b、蠕虫型:体细长,略扁平,粗细相仿呈蠕虫状,不善爬行,多生活于土中等。观察金针虫、黄粉虫、拟步甲的幼虫 c、蛴螬型:体多肥胖,弯曲呈“C”型,体柔软,行动迟缓,多生活于土中。观察金龟子幼虫。 (4)无足型:无胸足和腹足,根据头部的发达情况,又可分为三类 a、显头式(全头式):有明显的骨化的头部。观察天牛及稻摇蚊幼虫,吉丁甲幼虫等。 b、半头式:头部仅前半部骨化,往往大部缩入胸内,观察牛虻幼虫 c、无头式(蛆型):头部退化,仅存某些痕迹,并全缩入胸内。观察蝇类幼虫 5、取下列昆虫的蛹进行观察 蛹是全变态昆虫所特有的一种虫态,按其外形可分为三类 ?离蛹:附肢和翅不粘着在体上,可以活动,腹节间也能活动。鞘翅目、膜翅目、脉翅目等具有这种蛹 被蛹:附肢和翅粘着在体上,不能活动,大多数和全部腹节不能活动。鳞翅目蛹属之。 ∫围蛹:由最后一龄幼虫的皮形成蛹壳(一桶形的硬壳),其中包着一离蛹。为双翅目的蝇类所特有。 作业 1、列表记述所观察昆虫卵的特点 虫名 产卵部位 产卵方式保护物 卵粒特点 菜白蝶甘兰叶片散 无 炮弹形、有纵横脊纹 2、列表记述所观察昆虫幼虫特点和类型: 虫名头发达程度胸足腹足 类型

(9)大青叶蝉卵:在寄主枝条上可看到裂口和肿胀的表皮,揭开表皮,即可看到排列成行的长形卵粒。因为雌成虫具有发达的产 卵器,可以刺破寄主,将卵产在植物组织中。 (10)草蛉卵:具有丝状柄,竖立于蚜虫群体之中,使卵不受蚜虫挤拥或排泄物的影响,这也是卵的一种保护形式。 (11)豌豆象卵:产在豌豆荚上,有的单产,有的在一粒卵上又重叠一卵,称为"双重卵",间或还有"三重卵",乃是对寄生天 敌的适应,保护下面的卵不被天敌寄生。 4、 取下列昆虫的幼虫观察:它们具有以下共同特征: (1)无复眼,(2)无翅或翅芽(3)触角很不发达或完全退化(4)与成虫形态完全不一,是完全变态类幼虫的特征──异型幼虫。 根据足的发达程度,可以将幼虫分为四大类: (1)原足型(示范):很象一个发育不完全的胚胎,腹部分节或不分节,胸足和其他附肢只是几个突起。膜翅目寄生蜂类的早期幼 虫属之。 (2)多足型:除具三对胸足外,还有腹足,又分为: a、蛾蝶类:有 2-5 对腹足,有趾钩。 b、叶蜂类:通常有 6-8 对腹足,无趾钩。 观察玉米螟、粘虫、地老虎、尺蛾、菜青虫、小麦叶蜂等幼虫,注意各有几对腹足?有无趾钩?怎样排列? (3)寡足型:只有三对胸足,无腹足,根据体形等又可分为: a、丙型:身体较短,略呈纺垂形,胸足发达,善爬行,有发达的感觉器官,通常是活跃的捕食者。观察瓢虫、草蛉幼虫。 b、蠕虫型:体细长,略扁平,粗细相仿呈蠕虫状,不善爬行,多生活于土中等。观察金针虫、黄粉虫、拟步甲的幼虫。 c、蛴螬型:体多肥胖,弯曲呈“C”型,体柔软,行动迟缓,多生活于土中。观察金龟子幼虫。 (4)无足型:无胸足和腹足,根据头部的发达情况,又可分为三类: a、显头式(全头式):有明显的骨化的头部。观察天牛及稻摇蚊幼虫,吉丁甲幼虫等。 b、半头式:头部仅前半部骨化,往往大部缩入胸内,观察牛虻幼虫。 c、无头式(蛆型):头部退化,仅存某些痕迹,并全缩入胸内。观察蝇类幼虫。 5、取下列昆虫的蛹进行观察: 蛹是全变态昆虫所特有的一种虫态,按其外形可分为三类: ?离蛹:附肢和翅不粘着在体上,可以活动,腹节间也能活动。鞘翅目、膜翅目、脉翅目等具有这种蛹。 ‚被蛹 :附肢和翅粘着在体上,不能活动 ,大多数和全部腹节不能活动。鳞翅目蛹属之。 ƒ 围蛹:由最后一龄幼虫的皮形成蛹壳(一桶形的硬壳),其中包着一离蛹。为双翅目的蝇类所特有。 作业: 1、列表记述所观察昆虫卵的特点: 虫 名 产卵部位 产卵方式 保护物 卵粒特点 菜白蝶 甘兰叶片 散 产 无 炮弹形、有纵横脊纹 2、列表记述所观察昆虫幼虫特点和类型: 虫 名 头发达程度 胸足 腹足 类型

实验七昆虫的变态类型及生活史 、目的要求: 1、了解昆虫的变态类型及相应的幼期类型 2、了解幼期虫龄的鉴别方法 3、学习昆虫生活年史图表的制作方法。 材料及用具: 1、衣鱼、飞蝗、蜻蜒、豆芫菁、小地老虎等昆虫的变态标本 2、飞蝗各龄若虫和成虫: 3、小地老虎、棉铃虫生活史研究资料。 解剖镜、扩大镜、米尺、座标纸 三、内容和方法 、昆虫的变态类型: (1)衣鱼:属表变态。其特点是各龄若虫和成虫之间,除触角及尾须环节数目、外生殖器的生长分化,以及体形大小之外。均无其 他差异。即从卵孵出的幼虫已基本具备成虫特征,在胚后发育中仅个体增大,性器官成熟,触角及尾须数目增多,鳞片及刚毛增长 有变化,但这些变化不很明显,成虫腹部还有附肢(刺突)。其幼虫称为“原型幼虫” (2)飞蝗:蝗蝻(若虫)和成虫体形比较相似,成虫有发达的翅,而蝗蝻只有翅蚜,为不全变态类的渐变态。其幼虫称为同型幼虫。 (3)蜻蜒:属半变态。幼虫和成虫基本构造比较相似(如复眼、翅和翅蚜、足等)。但某些器官形态有较大的差异,成虫有细长的 腹部,而幼虫腹部粗壮而短,口器为咀嚼式,但幼虫的下唇特别长,覆在头的前方成“口罩”。这是由于成幼虫生活环境不同而产 生的适应变化。其幼虫通常叫“稚虫”,属亚同型幼虫 (4)小地老虎:属完全变态,成虫与幼虫显然不同。幼虫生长到最后,必须经过蛹才能变为成虫,幼虫各龄期除体型大小有差异外, 别无其他差异。其幼虫称为异型幼虫,此类幼虫的特点是无复眼和外生翅蚜。 (5)豆芫菁:属全变态类的复变态。幼虫和成虫显然不同,经过蛹期变为成虫,属全变态,异型幼虫类,在其各龄幼虫之间存在着 较大的形态差异,这是由于各龄幼虫适应于不同的生活方式的结果。第一龄有发达的足和长形的身体,行动敏捷活泼,在土里搜寻 蝗卵,一经进入蝗卵囊内并取食后,脱皮成为行动缓慢、体壁柔软、胸足不发达的蛴螬型幼虫,这样经过2-4龄,深入土中,转 变为胸足更加退化,不食不动,体壁坚硬的拟蛹。第六龄又为蛴螬式,最后化蛹,比一般全变态的更为复杂,称为复变态 2、幼期虫龄的鉴别 取飞蝗蝻浸渍标本和触角玻片标本,在解剖镜下观察,参照下表鉴别龄期 飞蝗蝻各龄主要特征比较表 龄 二龄 四龄 五龄 本长(毫米) 10-21 16-25 26-39 翅芽稍现,前后翅翅芽明显,前翅狭长,翅芽黑色,长达腹部翅芽黑色,长 明芽相差不大,翅尖后翅芽略呈三角形,第二节,翅尖开始伸腹部第4-5节 略伸向后下方 翅尖伸向后下方 向后方。 翅尖伸向后方 触角节数 背板后缘背板开始向后延背板显著向后延伸,背板后缘向后延伸,掩盖中胸和后胸的

实验七 昆虫的变态类型及生活史 一、目的要求: 1、了解昆虫的变态类型及相应的幼期类型; 2、了解幼期虫龄的鉴别方法; 3、学习昆虫生活年史图表的制作方法。 二、材料及用具: 1、衣鱼、飞蝗、蜻蜓、豆芫菁、小地老虎等昆虫的变态标本; 2、飞蝗各龄若虫和成虫; 3、小地老虎、棉铃虫生活史研究资料。 解剖镜、扩大镜、米尺、座标纸。 三、内容和方法: 1、昆虫的变态类型: (1)衣鱼:属表变态。其特点是各龄若虫和成虫之间,除触角及尾须环节数目、外生殖器的生长分化,以及体形大小之外。均无其 他差异。即从卵孵出的幼虫已基本具备成虫特征,在胚后发育中仅个体增大,性器官成熟,触角及尾须数目增多,鳞片及刚毛增长 有变化,但这些变化不很明显,成虫腹部还有附肢(刺突)。其幼虫称为“原型幼虫”。 (2)飞蝗:蝗蝻(若虫)和成虫体形比较相似,成虫有发达的翅,而蝗蝻只有翅蚜,为不全变态类的渐变态。其幼虫称为同型幼虫。 (3)蜻蜓:属半变态。幼虫和成虫基本构造比较相似(如复眼、翅和翅蚜、足等)。但某些器官形态有较大的差异,成虫有细长的 腹部,而幼虫腹部粗壮而短,口器为咀嚼式,但幼虫的下唇特别长,覆在头的前方成“口罩”。这是由于成幼虫生活环境不同而产 生的适应变化。其幼虫通常叫“稚虫”,属亚同型幼虫。 (4)小地老虎:属完全变态,成虫与幼虫显然不同。幼虫生长到最后,必须经过蛹才能变为成虫,幼虫各龄期除体型大小有差异外, 别无其他差异。其幼虫称为异型幼虫,此类幼虫的特点是无复眼和外生翅蚜。 (5)豆芫菁:属全变态类的复变态。幼虫和成虫显然不同,经过蛹期变为成虫,属全变态,异型幼虫类,在其各龄幼虫之间存在着 较大的形态差异,这是由于各龄幼虫适应于不同的生活方式的结果。第一龄有发达的足和长形的身体,行动敏捷活泼,在土里搜寻 蝗卵,一经进入蝗卵囊内并取食后,脱皮成为行动缓慢、体壁柔软、胸足不发达的蛴螬型幼虫,这样经过2-4龄,深入土中,转 变为胸足更加退化,不食不动,体壁坚硬的拟蛹。第六龄又为蛴螬式,最后化蛹,比一般全变态的更为复杂,称为复变态。 2、幼期虫龄的鉴别: 取飞蝗蝻浸渍标本和触角玻片标本,在解剖镜下观察,参照下表鉴别龄期。 飞蝗蝻各龄主要特征比较表 虫 龄 特征 一龄 二龄 三龄 四龄 五龄 体长(毫米) 5-10 9-14 10-21 16-25 26-39 翅 蚜 不 明 显 翅芽稍现,前后翅 芽相差不大,翅尖 略伸向后下方。 翅芽明显,前翅狭长, 后翅芽略呈三角形, 翅尖伸向后下方 翅芽黑色,长达腹部 第二节,翅尖开始伸 向后方。 翅芽黑色,长达 腹部第 4-5 节, 翅尖伸向后方。 触角节数 13-14 18-19 20-21 22-23 24-25 前 背板后缘 成直角 背板开始向后延 伸。 背板显著向后延伸, 掩盖中胸后面部分, 背板后缘向后延伸,掩盖中胸和后胸的 背面部分,后缘角度减少

后缘成锐角,前缘天 始向前延伸 3、昆虫年生活史图表的制作:将观察得来的年生活史的文字记载资料,用公式图表等方法表示出来,使人一看有一个清晰的概念 作业:列表记述所观察昆虫变态 实验八昆虫内部器官的相互位置及消化器官、排泄器官和循环器官 目的要求 1、目的要求 1、了解昆虫内部器官的相互位置并练习解剖方法 2、了解消化道的基本形态 3、了解排泄器官-马氏管的着生部位、数目和形状等 4、了解昆虫背血管的基本构造 二、材料及用具 蝗虫、家蚕。 解剖镜、解剖剪、解剖针、镊子、大头针、蜡盘等 内容及方法: (一)昆虫内部器官的相互位置观察 取蝗虫一头,先剪掉翅、足等,准备进行解剖。用解剖剪将蝗虫体躯的左半部剪掉。剪时先从腹部末端肛门处开始沿着靠近背中线 的地方剪开,直到头部。再沿腹中线的旁边剪开腹面,然后将左半边体躯轻轻取下。注意由气门通入的银白色气管,是昆虫的呼吸 气管 将剩下的半边体躯放在蜡盘中用大头针沿剪开处斜插固定住。使体躯展开以便观察,然后在蜡盘内放入清水浸泡虫体。用镊子轻轻 取掉肌肉以便观察其内部器官,注意在取掉肌肉时可以观察具翅胸节的主要肌肉: 、连接背板与腹板的强大的背腹肌 2、两悬骨间着生的强大的背纵肌。然后观察由口腔到肛门的一条长管一一消化道:在消化道后半部即中、后肠分界处,着生有很多 细长的管子-—马氏管,是主要的排泄器官:在消化道的上方的一条细管-—背血管,是循环器官:在消化道的下方的一条管子(白 色细带)-腹神经索 最后观察消化道背侧面的一对卵巢,输卵管或睾丸、输精管,是昆虫的生殖器官。 另取家蚕幼虫一头,自气门上线用解剖剪剪开,再用大头针将其两侧钉在蜡盘中,观察血腔,放入清水,淹没虫体,再观察中央的 消化道,是否可见马氏管?与蝗虫有何不同?然后用镊子取掉消化道,可在腹面中央观察腹神经索,以及血腔内两侧长而弯曲的白 色丝腺,即下唇腺 (二)昆虫消化道的基本形态观察 取蝗虫一头,沿背中线剪开(注意剪刀尖略向上挑起体壁,以免碰伤内脏)左右分开钉在蜡盘内,放入清水,取掉生殖系统使露出 整个消化道,进行以下观察: 消化道分前肠、中肠和后肠三个部分,中肠又称胃,其前端向外突出六个长纺垂形胃盲囊。中肠的后端附着许多细长丝状管子,为 马氏管,它的着生处为中后肠的分界。 前肠为口腔到中肠之前一段,如何在外形上区分咽喉、食道、素囊和前胃?后肠又可分为几部分?外形上如何区分? 在蝗虫的素囊两侧有一对葡萄状的唾液腺,各通出一条导管,在食道附近汇合进入口前腔,可分泌唾液进行食物的初步消化 (三)、昆虫的排泄器官 取蝗虫和家蚕各一头进行解剖,首先剥离出消化道,注意观察围绕在消化道四周的细长马氏管着生的位置和数目。马氏管是弯曲的 盲管,其端部着生在血腔中,还是附着在其他组织上?是每根马氏管单独附着,还是末端汇合后再附着? (四)、昆虫的循环系统

胸 背 板 后缘成锐角,前缘开 始向前延伸。 3、昆虫年生活史图表的制作:将观察得来的年生活史的文字记载资料,用公式图表等方法表示出来,使人一看有一个清晰的概念。 作业:列表记述所观察昆虫变态 实验八 昆虫内部器官的相互位置及消化器官、排泄器官和循环器官 一、目的要求: 1、目的要求: 1、了解昆虫内部器官的相互位置并练习解剖方法; 2、了解消化道的基本形态; 3、了解排泄器官----马氏管的着生部位、数目和形状等。 4、了解昆虫背血管的基本构造; 二、材料及用具: 蝗虫、家蚕。 解剖镜、解剖剪、解剖针、镊子、大头针、蜡盘等。 三、内容及方法: (一)昆虫内部器官的相互位置观察; 取蝗虫一头,先剪掉翅、足等,准备进行解剖。用解剖剪将蝗虫体躯的左半部剪掉。剪时先从腹部末端肛门处开始沿着靠近背中线 的地方剪开,直到头部。再沿腹中线的旁边剪开腹面,然后将左半边体躯轻轻取下。注意由气门通入的银白色气管,是昆虫的呼吸 气管。 将剩下的半边体躯放在蜡盘中用大头针沿剪开处斜插固定住。使体躯展开以便观察,然后在蜡盘内放入清水浸泡虫体。用镊子轻轻 取掉肌肉以便观察其内部器官,注意在取掉肌肉时可以观察具翅胸节的主要肌肉: 1、连接背板与腹板的强大的背腹肌; 2、两悬骨间着生的强大的背纵肌。然后观察由口腔到肛门的一条长管——消化道;在消化道后半部即中、后肠分界处,着生有很多 细长的管子---马氏管,是主要的排泄器官;在消化道的上方的一条细管---背血管,是循环器官;在消化道的下方的一条管子(白 色细带)---腹神经索。 最后观察消化道背侧面的一对卵巢,输卵管或睾丸、输精管,是昆虫的生殖器官。 另取家蚕幼虫一头,自气门上线用解剖剪剪开,再用大头针将其两侧钉在蜡盘中,观察血腔,放入清水,淹没虫体,再观察中央的 消化道,是否可见马氏管?与蝗虫有何不同?然后用镊子取掉消化道,可在腹面中央观察腹神经索,以及血腔内两侧长而弯曲的白 色丝腺,即下唇腺。 (二)昆虫消化道的基本形态观察: 取蝗虫一头,沿背中线剪开(注意剪刀尖略向上挑起体壁,以免碰伤内脏)左右分开钉在蜡盘内,放入清水,取掉生殖系统使露出 整个消化道,进行以下观察: 消化道分前肠、中肠和后肠三个部分,中肠又称胃,其前端向外突出六个长纺垂形胃盲囊。中肠的后端附着许多细长丝状管子,为 马氏管,它的着生处为中后肠的分界。 前肠为口腔到中肠之前一段,如何在外形上区分咽喉、食道、素囊和前胃?后肠又可分为几部分?外形上如何区分? 在蝗虫的素囊两侧有一对葡萄状的唾液腺,各通出一条导管,在食道附近汇合进入口前腔,可分泌唾液进行食物的初步消化。 (三)、昆虫的排泄器官: 取蝗虫和家蚕各一头进行解剖,首先剥离出消化道,注意观察围绕在消化道四周的细长马氏管着生的位置和数目。马氏管是弯曲的 盲管,其端部着生在血腔中,还是附着在其他组织上?是每根马氏管单独附着,还是末端汇合后再附着? (四)、昆虫的循环系统: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26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