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铁岭市协作体2017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魏晋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转型期,这种转型标志着文学意识觉醒,文学开始走 向自觉。而魏晋风度是魏晋名士表现出来的哲学态度、处世方式和人格精神,是 魏晋时期文化哲学最直接与深刻的体现,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并对后世的中国 文人及中国的文化哲学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魏晋时期儒学开始全面没落,多元化的文化逐渐介入人们的生活。儒家追求的人 格是个体绝对服从群体,以群体作为个体价值实现的基础。老庄晢学与佛教相融 合兴起的玄学,极力强调个体存在的自由性和独立性,力图打破儒家的束缚,唤 醒士人心中潜伏的个体意识。加上魏晋时期社会经历了一次次的大动荡,许多名 士死于非命,如何晏、陆机、潘岳、刘琨等人先后被杀,残酷的政治迫害和生命 的担忧,使得魏晋士人的人生充满了无尽的忧虑恐惧和深重的哀伤。魏晋社会的 大动乱带来了人的思想的大解放,第一次大面积引发了士人的个体存在意识。阮 籍的白眼对俗礼与尽哀哭女,嵇康的行刑前索奏《广陵散》,王子猷的雪夜访戴 安道等特立独行、率真任性的行为,是对儒家“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外在约束 的颠覆,是个人的独立存在性的反映。正是这种人格的独立意识,奠定了中国文 人的基本人格精神。 魏晋时期也是思想最解放,个性最张扬,最有艺术精神的时代。魏晋士人现实理 想的遗落深刻改变了他们的价值观和生存方式,从而转向生活的诗性追求。于是, 诗和酒成了魏晋士人的艺术化人生的两个核心内容。诗自不待言,魏晋名士从群 体到个人生活都极尽诗意,他们的生活方式本身就是诗;酒则从阮籍的饮酒全身 远祸到陶渊明的从酒中体悟人生的真谛,获得了特殊的社会意味。魏晋名士群体 对诗酒清谈的诗意人生追求是一致的,曹丕与建安七子宴游唱酬的邺下之游,正 始名士的竹林之下的优游畅饮,王羲之、谢安等人兰亭流觞的雅意,无不是群体 性的诗性追求。个人诗意化的典型也不乏其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闲适固是千 古美谈,即使是终身留连仕途的陆机在战败被杀之时也发出“华亭鹤唳,岂可复 闻乎”的感叹,魏晋风度在死亡阴影里也显出了诗意的美丽和悲怆。可贵的是魏 晋士人对人生艺术化的追求并不只是士大夫式的吟咏清谈,他们的诗意能落实在 平凡的日常生活中。陶渊明笔下的草屋、桃李、鸡鸣、狗吠等日常事物融注了冲 淡的诗意,即使是艰苦的农耕生活,也有“带月荷锄归”的诗意蕴涵其中,他在 晚年衣食堪虞的时候,诗、酒也是不可或缺的 魏晋风度的诗性是既空灵又沉重的,谓它空灵是魏晋士人的潇洒通脱,所谓沉重 则是指士人任诞简傲行为的背后是对人生的理性思索。阮籍大醉六十日、率意独 驾看似通脱的行为,其实是人生无路可走下精神极度苦闷的渲泄。陶渊明的田园 诗尽管静穆安闲,但从他三仕三隐的反复中仍可窥见他归隐也有不能忘怀现实的 面,他以隐居田园的诗性方式来表达对宦途的既厌倦又有所留恋遗憾的心态 构成了魏晋风度深刻沉重的一面。 (选自《魏晋风度的文化透视》,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晋时期是社会动荡的年代,也是最有艺术精神的时代,这个时代文化发 展的转型,标志着中国文学意识觉醒,文学开始走向自觉
辽宁省铁岭市协作体 2017 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第Ⅰ卷阅读题 (共 70 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魏晋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转型期,这种转型标志着文学意识觉醒,文学开始走 向自觉。而魏晋风度是魏晋名士表现出来的哲学态度、处世方式和人格精神,是 魏晋时期文化哲学最直接与深刻的体现,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并对后世的中国 文人及中国的文化哲学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魏晋时期儒学开始全面没落,多元化的文化逐渐介入人们的生活。儒家追求的人 格是个体绝对服从群体,以群体作为个体价值实现的基础。老庄哲学与佛教相融 合兴起的玄学,极力强调个体存在的自由性和独立性,力图打破儒家的束缚,唤 醒士人心中潜伏的个体意识。加上魏晋时期社会经历了一次次的大动荡,许多名 士死于非命,如何晏、陆机、潘岳、刘琨等人先后被杀,残酷的政治迫害和生命 的担忧,使得魏晋士人的人生充满了无尽的忧虑恐惧和深重的哀伤。魏晋社会的 大动乱带来了人的思想的大解放,第一次大面积引发了士人的个体存在意识。阮 籍的白眼对俗礼与尽哀哭女,嵇康的行刑前索奏《广陵散》,王子猷的雪夜访戴 安道等特立独行、率真任性的行为,是对儒家“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外在约束 的颠覆,是个人的独立存在性的反映。正是这种人格的独立意识,奠定了中国文 人的基本人格精神。 魏晋时期也是思想最解放,个性最张扬,最有艺术精神的时代。魏晋士人现实理 想的遗落深刻改变了他们的价值观和生存方式,从而转向生活的诗性追求。于是, 诗和酒成了魏晋士人的艺术化人生的两个核心内容。诗自不待言,魏晋名士从群 体到个人生活都极尽诗意,他们的生活方式本身就是诗;酒则从阮籍的饮酒全身 远祸到陶渊明的从酒中体悟人生的真谛,获得了特殊的社会意味。魏晋名士群体 对诗酒清谈的诗意人生追求是一致的,曹丕与建安七子宴游唱酬的邺下之游,正 始名士的竹林之下的优游畅饮,王羲之、谢安等人兰亭流觞的雅意,无不是群体 性的诗性追求。个人诗意化的典型也不乏其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闲适固是千 古美谈,即使是终身留连仕途的陆机在战败被杀之时也发出“华亭鹤唳,岂可复 闻乎”的感叹,魏晋风度在死亡阴影里也显出了诗意的美丽和悲怆。可贵的是魏 晋士人对人生艺术化的追求并不只是士大夫式的吟咏清谈,他们的诗意能落实在 平凡的日常生活中。陶渊明笔下的草屋、桃李、鸡鸣、狗吠等日常事物融注了冲 淡的诗意,即使是艰苦的农耕生活,也有“带月荷锄归”的诗意蕴涵其中,他在 晚年衣食堪虞的时候,诗、酒也是不可或缺的。 魏晋风度的诗性是既空灵又沉重的,谓它空灵是魏晋士人的潇洒通脱,所谓沉重 则是指士人任诞简傲行为的背后是对人生的理性思索。阮籍大醉六十日、率意独 驾看似通脱的行为,其实是人生无路可走下精神极度苦闷的渲泄。陶渊明的田园 诗尽管静穆安闲,但从他三仕三隐的反复中仍可窥见他归隐也有不能忘怀现实的 一面,他以隐居田园的诗性方式来表达对宦途的既厌倦又有所留恋遗憾的心态, 构成了魏晋风度深刻沉重的一面。 (选自《魏晋风度的文化透视》,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魏晋时期是社会动荡的年代,也是最有艺术精神的时代,这个时代文化发 展的转型,标志着中国文学意识觉醒,文学开始走向自觉
B.魏晋风度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是当时文化哲学最直接和深刻的体现,对 之后的中国文人及中国的文化哲学有深远和巨大的影响 C.魏晋士人对人生充满的忧虑和深重的哀伤,源于当时残酷的政治迫害和对 生命的担忧,而这样的情绪也第一次大面积引发了士人的个体存在意识。 D.魏晋士人特立独行、率真任性的行为,颠覆了儒家“发乎情,止乎礼义” 的外在约束,反映了个人的独立存在性,体现了人格的独立意识。 【分值】3分 【答案】C 【解析】选项C对应的原文第二节中说“残酷的政治迫害和生命的担忧,使得魏 晋士人的人生充满了无尽的忧虑恐惧和深重的哀伤。魏晋社会的大动乱带来了人 的思想的大解放,第一次大面积引发了士人的个体存在意识”。而选项却说“而 这样的情绪也第一次大面积引发了士人的个体存在意识”,把原文中的“魏晋社 会的大动乱带来了人的思想的大解放”换为“这样的情绪”,犯了张冠李戴的错 【解题思路】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 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 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 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 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 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此题的选项C就是对文章第二段内容理解概括的基 础上命制的选项,将文中“魏晋社会的大动乱带来了人的思想的大解放”的信息 理解成“而这样的情绪”,张冠李戴 【考查方向】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易错点】D项信息进行了整合表述,要细加判断。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魏晋时期多元化的文化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其中的玄学强调个体存在的 独立性,这不同于儒家追求的个体绝对服从群体的人格 B.魏晋士人转向追求生活的诗性,是因为他们现实理想的遗落深刻改变了他 们的价值观和生存方式,于是诗成了他们艺术化人生的核心内容之 C.魏晋士人能将诗意落实在平凡的生活中,而不是士大夫式的吟咏清谈,这 是值得肯定的,陶渊明就是将诗意生活化的典型 D.阮籍大醉六十日、率意独驾的行为,既有潇洒通脱的空灵,又有人生无路 可走之下精神极度苦闷的沉重,体现了魏晋风度的诗性特征。 【分值】3分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査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C项,“陶渊明就是将诗意 生活化的典型”有误,选项对应的内容在文章第三段,文中的表述是“魏晋名士 群体对诗酒清谈的诗意人生追求是一致的,曹丕与建安七子宴游唱酬的邺下之 游,正始名士的竹林之下的优游畅饮,王羲之、谢安等人兰亭流觞的雅意,无不 是群体性的诗性追求。个人诗意化的典型也不乏其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闲适 固是千古美谈”,可见是“个人诗意化的典型”并不能代表“魏晋士人”,以偏 概全 【解题思路】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 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
B.魏晋风度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是当时文化哲学最直接和深刻的体现,对 之后的中国文人及中国的文化哲学有深远和巨大的影响。 C.魏晋士人对人生充满的忧虑和深重的哀伤,源于当时残酷的政治迫害和对 生命的担忧,而这样的情绪也第一次大面积引发了士人的个体存在意识。 D.魏晋士人特立独行、率真任性的行为,颠覆了儒家“发乎情,止乎礼义” 的外在约束,反映了个人的独立存在性,体现了人格的独立意识。 【分值】3 分 【答案】C 【解析】选项 C 对应的原文第二节中说“残酷的政治迫害和生命的担忧,使得魏 晋士人的人生充满了无尽的忧虑恐惧和深重的哀伤。魏晋社会的大动乱带来了人 的思想的大解放,第一次大面积引发了士人的个体存在意识”。而选项却说“而 这样的情绪也第一次大面积引发了士人的个体存在意识”,把原文中的“魏晋社 会的大动乱带来了人的思想的大解放”换为“这样的情绪”,犯了张冠李戴的错 误。 【解题思路】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 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 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 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 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 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此题的选项 C 就是对文章第二段内容理解概括的基 础上命制的选项,将文中“魏晋社会的大动乱带来了人的思想的大解放”的信息 理解成“而这样的情绪”,张冠李戴。 【考查方向】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易错点】D 项信息进行了整合表述,要细加判断。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魏晋时期多元化的文化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其中的玄学强调个体存在的 独立性,这不同于儒家追求的个体绝对服从群体的人格。 B.魏晋士人转向追求生活的诗性,是因为他们现实理想的遗落深刻改变了他 们的价值观和生存方式,于是诗成了他们艺术化人生的核心内容之一。 C.魏晋士人能将诗意落实在平凡的生活中,而不是士大夫式的吟咏清谈,这 是值得肯定的,陶渊明就是将诗意生活化的典型。 D.阮籍大醉六十日、率意独驾的行为,既有潇洒通脱的空灵,又有人生无路 可走之下精神极度苦闷的沉重,体现了魏晋风度的诗性特征。 【分值】3 分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C 项,“陶渊明就是将诗意 生活化的典型”有误,选项对应的内容在文章第三段,文中的表述是“魏晋名士 群体对诗酒清谈的诗意人生追求是一致的,曹丕与建安七子宴游唱酬的邺下之 游,正始名士的竹林之下的优游畅饮,王羲之、谢安等人兰亭流觞的雅意,无不 是群体性的诗性追求。个人诗意化的典型也不乏其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闲适 固是千古美谈”,可见是“个人诗意化的典型”并不能代表“魏晋士人”,以偏 概全。 【解题思路】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 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
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 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考查方向】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易错点】A项信息跨度大容易误选。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晋名士生活的诗意随处可见,就连死亡也能显出诗意,典型例子就是陆 机在战败被杀之时发出的“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的感叹。 B.酒作为魏晋士人的艺术化人生的一个核心内容,有着特殊的社会意味,这 是从阮籍的饮酒全身远祸到陶渊明的从酒中体悟人生的真谛中获得的。 C.正始名士的竹林之下的畅饮和王羲之、谢安等人兰亭流觞的雅意,都是魏 晋名士群体性的诗性追求,也体现了他们对诗酒清谈的诗意人生追求是一致的。 D.魏晋风度深刻沉重的一面,就只表现在陶渊明归隐田园的行为上,陶渊明 以隐居田园的诗性方式表达了对仕途既厌倦又有所留恋遗憾的心态 【分值】3分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査学生理解作者观点的能力。D项,“就只表现在陶渊明归隐田 园的行为上”有误,原文最后一段是“魏晋风度的诗性是既空灵又沉重的,谓它 空灵是魏晋士人的潇洒通脱,所谓沉重则是指士人任诞简傲行为的背后是对人生 的理性思索。阮籍大醉六十日、率意独驾看似通脱的行为,其实是人生无路可走 下精神极度苦闷的渲泄。陶渊明的田园诗尽管静穆安闲,但从他三仕三隐的反复 中仍可窥见他归隐也有不能忘怀现实的一面”,选项说“就只”,犯了混淆逻辑 范围、夸大其词的错误。 【解题思路】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 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 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 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 【考查方向】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易错点】C项中范围词“都”,容易误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范仲淹,字希文,少有志操。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 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晏殊知应天府,闻仲 淹名,召置府学。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仲淹极言之,且曰:“奉 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且上疏请 太后还政,不报。 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仲淹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曰:“如此为序 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 相。”夷简不悦。 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 闻贼已出塞乃还。始,定川事闻,帝按图谓左右曰:“若仲淹出援,吾无忧矣。” 奏至,帝大喜曰:“吾固知仲淹可用也。”进枢密直学士。仲淹以军出无功,辞 不敢受命,诏不听
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 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考查方向】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易错点】A 项信息跨度大容易误选。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魏晋名士生活的诗意随处可见,就连死亡也能显出诗意,典型例子就是陆 机在战败被杀之时发出的“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的感叹。 B.酒作为魏晋士人的艺术化人生的一个核心内容,有着特殊的社会意味,这 是从阮籍的饮酒全身远祸到陶渊明的从酒中体悟人生的真谛中获得的。 C.正始名士的竹林之下的畅饮和王羲之、谢安等人兰亭流觞的雅意,都是魏 晋名士群体性的诗性追求,也体现了他们对诗酒清谈的诗意人生追求是一致的。 D.魏晋风度深刻沉重的一面,就只表现在陶渊明归隐田园的行为上,陶渊明 以隐居田园的诗性方式表达了对仕途既厌倦又有所留恋遗憾的心态。 【分值】3 分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观点的能力。D 项,“就只表现在陶渊明归隐田 园的行为上”有误,原文最后一段是“魏晋风度的诗性是既空灵又沉重的,谓它 空灵是魏晋士人的潇洒通脱,所谓沉重则是指士人任诞简傲行为的背后是对人生 的理性思索。阮籍大醉六十日、率意独驾看似通脱的行为,其实是人生无路可走 下精神极度苦闷的渲泄。陶渊明的田园诗尽管静穆安闲,但从他三仕三隐的反复 中仍可窥见他归隐也有不能忘怀现实的一面”,选项说“就只”,犯了混淆逻辑 范围、夸大其词的错误。 【解题思路】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 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 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 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 【考查方向】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易错点】C 项中范围词“都”,容易误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范仲淹,字希文,少有志操。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 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晏殊知应天府,闻仲 淹名,召置府学。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仲淹极言之,且曰:“奉 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且上疏请 太后还政,不报。 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仲淹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曰:“如此为序 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 相。”夷简不悦。 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 闻贼已出塞乃还。始,定川事闻,帝按图谓左右曰:“若仲淹出援,吾无忧矣。” 奏至,帝大喜曰:“吾固知仲淹可用也。”进枢密直学士。仲淹以军出无功,辞 不敢受命,诏不听
帝方锐意太平,数问当世事,仲淹皇恐,退而上十事。天子方信向仲淹,悉采用 之,宜著令者,皆以诏书画一颁下。独府兵法,众以为不可而止。 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 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 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 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以数百人,哭之如 父,斋三日而去 初,仲淹病,帝常遣使赐药存问,既卒,嗟悼久之。又遣使就问其家,既葬,帝 亲书其碑曰“褒贤之碑”。(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 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B.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 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C.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 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D.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 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分值】3分 【答案】D 【解析】注意:名词(代词):“葛怀敏”“贼”“民”“仲淹”;谓语动词: 败”“大掠”“窜”“率”“闻”。借助这些内容即可断开 【解题思路】本题考査文言断句。先通读语段,把握大概内容,辨别表达方式 这个语段主要是叙事,故应抓住人名;然后找断句的标志,先易后难。先抓名词、 动词,再抓特殊句式 【考査方向】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易错点】注意“闻贼已/出塞乃还”之间的断句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字是古代的中国人在姓名之外的别名,由父母或师长来取。古时男子20岁 时取字。 B.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介于小寒和大寒之间的一个重要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 传统节日。 C.亲一般指有血统或婚姻关系的人,在中国古代可以指父母,也可以指亲戚 D.疏是奏议的一种。奏议是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总称,包括奏、议、 疏、表等。 【分值】3分 【答案】B 【解析】B项,“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介于小寒和大寒之间的一个重要节气”错, 应是“冬至介于大雪和小寒之间”。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 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解题思路】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 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 名、礼俗等,考生一要立足课本,适度扩展,平时在课本中涉及到的古代文化知 识,要以“重要”为标准,注意知识的迁移和延伸;二要点面结合,增强感知:
帝方锐意太平,数问当世事,仲淹皇恐,退而上十事。天子方信向仲淹,悉采用 之,宜著令者,皆以诏书画一颁下。独府兵法,众以为不可而止。 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 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 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 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以数百人,哭之如 父,斋三日而去。 初,仲淹病,帝常遣使赐药存问,既卒,嗟悼久之。又遣使就问其家,既葬,帝 亲书其碑曰“褒贤之碑”。(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 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B.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 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C.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 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D.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 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分值】3 分 【答案】D 【解析】注意:名词(代词):“葛怀敏”“贼”“民”“仲淹”;谓语动词: “败”“大掠”“窜”“率”“闻”。借助这些内容即可断开。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先通读语段,把握大概内容,辨别表达方式, 这个语段主要是叙事,故应抓住人名;然后找断句的标志,先易后难。先抓名词、 动词,再抓特殊句式。 【考查方向】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易错点】注意“闻贼已/出塞乃还”之间的断句。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字是古代的中国人在姓名之外的别名,由父母或师长来取。古时男子 20 岁 时取字。 B.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介于小寒和大寒之间的一个重要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 传统节日。 C.亲一般指有血统或婚姻关系的人,在中国古代可以指父母,也可以指亲戚。 D.疏是奏议的一种。奏议是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总称,包括奏、议、 疏、表等。 【分值】3 分 【答案】B 【解析】B 项,“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介于小寒和大寒之间的一个重要节气”错, 应是“冬至介于大雪和小寒之间”。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 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解题思路】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 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 名、礼俗等,考生一要立足课本,适度扩展,平时在课本中涉及到的古代文化知 识,要以“重要”为标准,注意知识的迁移和延伸;二要点面结合,增强感知:
复习时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重点和薄弱为中心,将相关知识内容予以迁移、 扩展,比如识记重要作家、作品,可以其主要作品为中心,将其生平、主要创作 风格等一并识记。 【考查方向】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易错点】本题的“冬至”,要在理解二十四节气歌的基础上答题。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范仲淹读书勤奋。在应天府读书期间,昼夜不停地刻苦学习,冬天读书疲 倦了,就用冷水浇脸。经常吃不饱,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 叫苦。 B.范仲淹崇尚简朴生活。在家里时,如果没有客人来,吃饭时不会有两个荤 菜。妻儿的饭食仅够充饥。他要求自己的几个儿子不能穿华贵的衣服出门,出门 前要换衣服。 C.范仲淹深得皇帝信赖。定川兵败时,皇帝坚信只要范仲淹岀马,事情就能 得到解决。皇帝对范仲淹陈述的十条建议,全部认同 D.范仲淹深受百姓爱戴。得到他死的消息,老百姓都替他叹惜。邠州、庆州 的老百姓和众多的羌族部落,在范仲淹活着时就为他建立祠堂,挂上他的画像来 祭祀他。 【分值】3分 【答案】B 【解析】B项,易衣而出是指为了出门,更换衣裳。形容家境非常贫困的窘相 【解题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 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 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如此题选项B易衣而出是指为了出门,更换衣 裳。形容家境非常贫困的窘相。并不是选项所说的要求儿子出门不能穿华丽的衣 服,从原文倒数第2段可推知。选项曲解了文意。 【考查方向】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易错点】注意选项中错误设置类型,如本题中的望文生义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5分) 2)及其卒也,羌酋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5分) 【分值】10分 【答案】(1)况且提拔和黜降(天子的)近臣,凡是超过标准的提拔,不应该 全部委托宰相处理。 (2)等到他死了,羌族首领率领数百人,像(失去自己的)父亲一样为他痛哭, 并斋戒三日以后才离开。 【解析】主要重点词语的翻译:(1)况一一况且,进退一一提拔黜降,格 标准,委一一委托。(2)以一一率领,哭一一为……哭泣,去一一离开,状语 后置句“哭之如父”,即“如父哭之”。 【解题思路】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文言文的翻译注意直译,把句 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 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比如本题“以”在此处是一个动词,根据后面“数 百人”,可以推断“以”是动词,应译为“率领”的意思。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 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进
复习时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重点和薄弱为中心,将相关知识内容予以迁移、 扩展,比如识记重要作家、作品,可以其主要作品为中心,将其生平、主要创作 风格等一并识记。 【考查方向】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 A。 【易错点】本题的“冬至”,要在理解二十四节气歌的基础上答题。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范仲淹读书勤奋。在应天府读书期间,昼夜不停地刻苦学习,冬天读书疲 倦了,就用冷水浇脸。经常吃不饱,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 叫苦。 B.范仲淹崇尚简朴生活。在家里时,如果没有客人来,吃饭时不会有两个荤 菜。妻儿的饭食仅够充饥。他要求自己的几个儿子不能穿华贵的衣服出门,出门 前要换衣服。 C.范仲淹深得皇帝信赖。定川兵败时,皇帝坚信只要范仲淹出马,事情就能 得到解决。皇帝对范仲淹陈述的十条建议,全部认同。 D.范仲淹深受百姓爱戴。得到他死的消息,老百姓都替他叹惜。邠州、庆州 的老百姓和众多的羌族部落,在范仲淹活着时就为他建立祠堂,挂上他的画像来 祭祀他。 【分值】3 分 【答案】B 【解析】B 项,易衣而出是指为了出门,更换衣裳。形容家境非常贫困的窘相。 【解题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 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 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如此题选项 B 易衣而出是指为了出门,更换衣 裳。形容家境非常贫困的窘相。并不是选项所说的要求儿子出门不能穿华丽的衣 服,从原文倒数第 2 段可推知。选项曲解了文意。 【考查方向】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易错点】注意选项中错误设置类型,如本题中的望文生义。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5 分) 2)及其卒也,羌酋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5 分) 【分值】10 分 【答案】(1)况且提拔和黜降(天子的)近臣,凡是超过标准的提拔,不应该 全部委托宰相处理。 (2)等到他死了,羌族首领率领数百人,像(失去自己的)父亲一样为他痛哭, 并斋戒三日以后才离开。 【解析】主要重点词语的翻译:(1)况——况且,进退——提拔黜降,格—— 标准,委——委托。(2)以——率领,哭——为……哭泣,去——离开,状语 后置句“哭之如父”,即“如父哭之”。 【解题思路】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文言文的翻译注意直译,把句 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 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比如本题“以”在此处是一个动词,根据后面“数 百人”,可以推断“以”是动词,应译为“率领”的意思。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 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进
退”“格”“去”等词语的落实,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 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 【考查方向】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易错点】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哭之如父”,即“如父哭之”,翻译时要调 整语序。 【参考译文】 范仲淹字希文,他少时就有志气,奉行操守。前往应天府,依从戚同文学习。他 昼夜不停地刻苦学习,冬天读书十分疲乏时,就用冷水浇脸;有时无东西吃,甚 至不得不靠喝稀粥度日。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晏殊 掌管应天府时,听说范仲淹很有名,就召请他到府学任职。范仲淹曾经拿出自己 的俸禄来供养四方游学之士,几个儿子甚至要轮换穿一件好衣服才能出门,范仲 淹却始终泰然处之 天圣七年(1029),章献太后将在冬至日接受朝拜,仁宗皇帝也准备率领文武百官 为太后祝寿。范仲淹上疏详细地论述了这件事,并且说:“在内宫事奉亲长,自 当有家人礼仪,只是在朝堂上皇帝与百官站在一起,(太后)面朝南接受(皇帝 和百官)的朝拜,不能够成为后世的规范。”而且上疏请求章献太后将朝政大权 交还仁宗,但没有得到任何答复。 当时吕夷简执掌朝政,被任用和得到提拔的人大都出自他的门下。范仲淹向仁宗 呈上一份《百官图》,指着图上百官升迁的次序说:“像这样的是循序升迁,像 这样的是不合顺序的升迁,循序升迁是(符合)公理的,越序升迁是(遵循)个 人意愿。况且提拔和黜降(天子的)近臣,凡是超过标准的提拔,不应该全部委 托宰相处理。”吕夷简很不高兴。 葛怀敏在定川被敌军打败,敌军大肆抢掠至潘原,关中地区震动惊恐,老百姓大 多躲藏到山谷中。范仲淹率领六千军队,从邠州、泾州出发进行援救,听说敌军 已经撤出边塞,才率领军队返回。开始的时候,定川战败的消息传到朝廷,仁宗 皇帝手按着地图对左右大臣说:“如果范仲淹出兵救援,我就没有什么可以忧虑 的了。”范仲淹出援兵的奏报一到,仁宗皇帝大喜说:“我一直就认为范仲淹是 可以重用的。”于是就任命范仲淹为枢密直学士。范仲淹因为这次军队出征没有 立功,辞谢了皇帝的任命,仁宗皇帝没有接受他的辞呈 仁宗皇帝当时正一意要实现天下太平,多次询问当前急需办理的大事,范仲淹惶 恐不安,退朝后给皇帝上奏十件事。仁宗皇帝正专意信任范仲淹,因而全部采纳 了他的意见,凡适宜立为法令的,都用诏书统一颁布下发。只有府兵法,大家认 为不能施行而最后作罢 范仲淹性情刚烈,但外表温和,本性十分孝顺,因为他母亲在时,家境正是贫困 的时候,后来,范仲淹虽然做了大官,但不是家中来客人,吃饭时也不会有两个 荤菜。妻儿的衣服和饭食,仅仅只能自己御寒和充饥。范仲淹对人好施予,在乡 族中设置义庄,用以赡养族人。博爱善施,士大夫大多出自其门下,即使是小巷 之人,都能说出他的名字。死的那天,四面八方凡是听到这一消息的人,都替他 叹惜。范仲淹治理国家崇尚忠厚,他到过的地方都留下了他的恩德,邠州、庆州 的老百姓和众多的羌族部族,都画上他的像在他生前就建立祠堂祭祀他。等到他 死了,羌族首领率领数百人,像(失去自己的)父亲一样为他痛哭,并斋戒三日 以后才离开
退”“格”“去”等词语的落实,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 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 【考查方向】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易错点】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哭之如父”,即“如父哭之”,翻译时要调 整语序。 【参考译文】 范仲淹字希文,他少时就有志气,奉行操守。前往应天府,依从戚同文学习。他 昼夜不停地刻苦学习,冬天读书十分疲乏时,就用冷水浇脸;有时无东西吃,甚 至不得不靠喝稀粥度日。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晏殊 掌管应天府时,听说范仲淹很有名,就召请他到府学任职。范仲淹曾经拿出自己 的俸禄来供养四方游学之士,几个儿子甚至要轮换穿一件好衣服才能出门,范仲 淹却始终泰然处之。 天圣七年(1029),章献太后将在冬至日接受朝拜,仁宗皇帝也准备率领文武百官 为太后祝寿。范仲淹上疏详细地论述了这件事,并且说:“在内宫事奉亲长,自 当有家人礼仪,只是在朝堂上皇帝与百官站在一起,(太后)面朝南接受(皇帝 和百官)的朝拜,不能够成为后世的规范。”而且上疏请求章献太后将朝政大权 交还仁宗,但没有得到任何答复。 当时吕夷简执掌朝政,被任用和得到提拔的人大都出自他的门下。范仲淹向仁宗 呈上一份《百官图》,指着图上百官升迁的次序说:“像这样的是循序升迁,像 这样的是不合顺序的升迁,循序升迁是(符合)公理的,越序升迁是(遵循)个 人意愿。况且提拔和黜降(天子的)近臣,凡是超过标准的提拔,不应该全部委 托宰相处理。”吕夷简很不高兴。 葛怀敏在定川被敌军打败,敌军大肆抢掠至潘原,关中地区震动惊恐,老百姓大 多躲藏到山谷中。范仲淹率领六千军队,从邠州、泾州出发进行援救,听说敌军 已经撤出边塞,才率领军队返回。开始的时候,定川战败的消息传到朝廷,仁宗 皇帝手按着地图对左右大臣说:“如果范仲淹出兵救援,我就没有什么可以忧虑 的了。”范仲淹出援兵的奏报一到,仁宗皇帝大喜说:“我一直就认为范仲淹是 可以重用的。”于是就任命范仲淹为枢密直学士。范仲淹因为这次军队出征没有 立功,辞谢了皇帝的任命,仁宗皇帝没有接受他的辞呈。 仁宗皇帝当时正一意要实现天下太平,多次询问当前急需办理的大事,范仲淹惶 恐不安,退朝后给皇帝上奏十件事。仁宗皇帝正专意信任范仲淹,因而全部采纳 了他的意见,凡适宜立为法令的,都用诏书统一颁布下发。只有府兵法,大家认 为不能施行而最后作罢。 范仲淹性情刚烈,但外表温和,本性十分孝顺,因为他母亲在时,家境正是贫困 的时候,后来,范仲淹虽然做了大官,但不是家中来客人,吃饭时也不会有两个 荤菜。妻儿的衣服和饭食,仅仅只能自己御寒和充饥。范仲淹对人好施予,在乡 族中设置义庄,用以赡养族人。博爱善施,士大夫大多出自其门下,即使是小巷 之人,都能说出他的名字。死的那天,四面八方凡是听到这一消息的人,都替他 叹惜。范仲淹治理国家崇尚忠厚,他到过的地方都留下了他的恩德,邠州、庆州 的老百姓和众多的羌族部族,都画上他的像在他生前就建立祠堂祭祀他。等到他 死了,羌族首领率领数百人,像(失去自己的)父亲一样为他痛哭,并斋戒三日 以后才离开
当初,范仲淹生病时,仁宗皇帝经常派人送药、慰问,病逝后,仁宗皇帝嗟叹哀 悼很长时间。又派人去慰问其家人,下葬后,仁宗皇帝亲自题写了墓碑,叫“褒 贤之碑”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8~9题。 寒食许昌道中寄幕府诸君 司马光 原上烟芜淡复浓,寂寥佳节思无穷 竹林近水半边绿,桃树连村一片红。 尽日解鞍山店雨,晓天回首酒旗风。 遥知幕府清明饮,应笑驱驰羁旅中, 【注】寒食:即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或二日。在这 日,禁烟火,只吃冷食,所以叫做“寒食节”,后来与清明节合并。 8.本诗颔联和颈联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色,有什么作用?(5分) 【分值】5分 【答案】(1)描绘了作者在许昌道中寒食节气所见春天生机勃勃、风雨不歇的 景色:绿竹青青,照映在附近水畔,桃花灿灿、连村火红一片;春雨绵绵、阻碍 旅人行途,酒旗摇摇、风吹天色将暮。(3分)(2)颔联、颈联写景,为诗人 抒情做铺垫;红花绿竹、春雨春风,都是清丽可乐乏景,诗人细腻描绘却是为了 抒发自己佳节孤独寂寥、羁旅漂泊无奈的情感,以乐景写哀情,倍增其哀。(2 分) 【解析】颔联和颈联描绘的景色:绿竹青青,照映在附近水畔,桃花灿灿、连村 火红一片;春雨绵绵、阻碍旅人行途,酒旗摇摇、风吹天色将暮。作用是以乐景 写哀情,倍增其哀 【解题思路】题目有两问:一是本诗颔联和颈联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色,二是景物 描写有什么作用。回答分别作答。颔联和颈联中的景物形象很具体,不难得出。 结合诗句,看看那些内容是景物的描写,根据景物描写的内容,用一两个词语概 括出景物的特征,然后由景物用感情,体味作者的情感。本诗作者展示了一幅清 新、美丽、自然的乡村晨景图,表现了作者对乡村自然景色与田园生活的热爱 赞美之情。 【考査方向】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能力层级E 【易错点】对景物特征没有把握,不能准确描绘形象 9.本诗尾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 【分值】6分 【答案】(1)尾联运用了联想、想象的艺术手法(或答“从对方写起”“虚写 法”)。诗人想象幕府中的朋友们在清明时节饮酒的时候,其乐陶陶,酒席宴饮 之间,朋友们可能还将诗人在外羁旅无归、驱驰赶路的事情当做笑谈。这里诗人 不说自己想念朋友,而想象朋友们在想念着诗人,是“从对方写起”的手法。(3 分)(若答“对比”也可酌情得分,但不得超过3分)(2)诗人在尾联有一种 自我解嘲的情绪,这种情绪的背后,是诗人对自己孤独落寞的羁旅之愁的抒发 是对美好安宁生活的向往,是对幕府中朋友们真挚思念情感的流露。(3分)
当初,范仲淹生病时,仁宗皇帝经常派人送药、慰问,病逝后,仁宗皇帝嗟叹哀 悼很长时间。又派人去慰问其家人,下葬后,仁宗皇帝亲自题写了墓碑,叫“褒 贤之碑”。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 8~9 题。 寒食许昌道中寄幕府诸君 司马光 原上烟芜淡复浓,寂寥佳节思无穷。 竹林近水半边绿,桃树连村一片红。 尽日解鞍山店雨,晓天回首酒旗风。 遥知幕府清明饮,应笑驱驰羁旅中。 【注】寒食:即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或二日。在这一 日,禁烟火,只吃冷食,所以叫做“寒食节”,后来与清明节合并。 8.本诗颔联和颈联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色,有什么作用?(5 分) 【分值】5 分 【答案】(1)描绘了作者在许昌道中寒食节气所见春天生机勃勃、风雨不歇的 景色:绿竹青青,照映在附近水畔,桃花灿灿、连村火红一片;春雨绵绵、阻碍 旅人行途,酒旗摇摇、风吹天色将暮。(3 分)(2)颔联、颈联写景,为诗人 抒情做铺垫;红花绿竹、春雨春风,都是清丽可乐乏景,诗人细腻描绘却是为了 抒发自己佳节孤独寂寥、羁旅漂泊无奈的情感,以乐景写哀情,倍增其哀。(2 分) 【解析】颔联和颈联描绘的景色:绿竹青青,照映在附近水畔,桃花灿灿、连村 火红一片;春雨绵绵、阻碍旅人行途,酒旗摇摇、风吹天色将暮。作用是以乐景 写哀情,倍增其哀。 【解题思路】题目有两问:一是本诗颔联和颈联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色,二是景物 描写有什么作用。回答分别作答。颔联和颈联中的景物形象很具体,不难得出。 结合诗句,看看那些内容是景物的描写,根据景物描写的内容,用一两个词语概 括出景物的特征,然后由景物用感情,体味作者的情感。本诗作者展示了一幅清 新、美丽、自然的乡村晨景图,表现了作者对乡村自然景色与田园生活的热爱、 赞美之情。 【考查方向】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能力层级 E。 【易错点】对景物特征没有把握,不能准确描绘形象。 9.本诗尾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6 分) 【分值】6 分 【答案】(1)尾联运用了联想、想象的艺术手法(或答“从对方写起”“虚写 法”)。诗人想象幕府中的朋友们在清明时节饮酒的时候,其乐陶陶,酒席宴饮 之间,朋友们可能还将诗人在外羁旅无归、驱驰赶路的事情当做笑谈。这里诗人 不说自己想念朋友,而想象朋友们在想念着诗人,是“从对方写起”的手法。(3 分)(若答“对比”也可酌情得分,但不得超过 3 分)(2)诗人在尾联有一种 自我解嘲的情绪,这种情绪的背后,是诗人对自己孤独落寞的羁旅之愁的抒发, 是对美好安宁生活的向往,是对幕府中朋友们真挚思念情感的流露。(3 分)
【解析】尾联运用手法比较多,必须结全诗句得出,有联想、想象、“虚写法” “对比”也可酌情得分,。尾联的感情是一种自我解嘲的情绪,这种情绪的背后, 是诗人对自己孤独落寞的羁旅之愁的抒发,是对美好安宁生活的向往,是对幕府 中朋友们真挚思念情感的流露。 【解题思路】题目问尾联运用的艺术手法及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把握诗 歌中诗句所表现出的思想感情,应该注意从诗歌的整体出发。本题考査诗尾联表 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更是应该根据整首诗的理解来分析把握。对此,要首先知 道这两句诗的意思,另处就是结合全诗的内容来分析,从诗的标题可以看出 【考查方向】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点】对感情的把握不到位或分析得不全面。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 两句,运用典故表达了作者久谪 归来,人事己非,恍如隔世之感。 (2)荀子《劝学》中“ 两句,讲了 与孔子“思而不学则殆”相近的观点。 3)苏轼《赤壁赋》中“ 两句 用比喻感叹人生的短暂与自身的渺小。 【分值】6分 【答案】(1)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 之所学也(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解析】历年高考出题规律来看,“名篇”是指在人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 一般力教材中要求背的篇巨,名句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格言、诗文、警句等。名 篇名句考査的内容基本上诗词文兼顾,立足课内,也涉及课外名句。如本题即是 这样 【解题思路】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 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 【考查方向】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易错点】烂柯、须臾、蜉蝣、沧海应该是重点字词。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 在答题纸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 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十年以后 欧‘亨利 纽约的一条大街上,一位值勤的警察正沿街走着。一阵冷飕飕的风向他迎 面吹来。已近夜间10点,街上的人已寥寥无几了
【解析】尾联运用手法比较多,必须结全诗句得出,有联想、想象、 “虚写法” “对比”也可酌情得分,。尾联的感情是一种自我解嘲的情绪,这种情绪的背后, 是诗人对自己孤独落寞的羁旅之愁的抒发,是对美好安宁生活的向往,是对幕府 中朋友们真挚思念情感的流露。 【解题思路】题目问尾联运用的艺术手法及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把握诗 歌中诗句所表现出的思想感情,应该注意从诗歌的整体出发。本题考查诗尾联表 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更是应该根据整首诗的理解来分析把握。对此,要首先知 道这两句诗的意思,另处就是结合全诗的内容来分析,从诗的标题可以看出 【考查方向】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易错点】对感情的把握不到位或分析得不全面。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 “ , ”两句,运用典故表达了作者久谪 归来,人事己非,恍如隔世之感。 (2)荀子《劝学》中“ , ”两句,讲了 与孔子“思而不学则殆”相近的观点。 (3)苏轼《赤壁赋》中“ , ”两句,运 用比喻感叹人生的短暂与自身的渺小。 【分值】6 分 【答案】(1)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2)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 之所学也(3)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解析】历年高考出题规律来看,“名篇”是指在人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 一般力教材中要求背的篇巨,名句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格言、诗文、警句等。名 篇名句考查的内容基本上诗词文兼顾,立足课内,也涉及课外名句。如本题即是 这样。 【解题思路】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 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 【考查方向】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 A 【易错点】烂柯、须臾、蜉蝣、沧海应该是重点字词。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 2B 铅笔 在答题纸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 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二十年以后 欧˙亨利 纽约的一条大街上,一位值勤的警察正沿街走着。一阵冷飕飕的风向他迎 面吹来。已近夜间 10 点,街上的人已寥寥无几了
在一家小店铺的门口,昏暗的灯光下站着一个男子,他的嘴里叼着一支没 有点燃的雪茄烟。警察放慢了脚步,认真地看了他一眼,然后,向那个男子走了 过去。 “这儿没有出什么事,警官先生。”看见警察向自己走来,那个男子很快 地说,“我只是在这儿等一位朋友罢了。” 男子划了根火柴,点燃了叼在嘴上的雪茄。借着火柴的亮光,警察发现这 个男子脸色苍白,右眼角附近有一块小小的白色的伤疤。 “这是20年前定下的一个约会。如果有兴致听的话,我来给你讲讲。大 约20年前,这儿,这个店铺现在所占的地方,原来是一家餐馆……”男子继续 说,“我和吉米∵维尔斯在这儿的餐馆共进晚餐。哦,吉米是我最要好的朋友。 我俩都是在纽约这个城市里长大的。从小我们就亲密无间,情同手足。当时,我 正准备第二天早上就动身到西部去谋生。那天夜晚临分手的时候,我俩约定:20 年后的同一日期、同一时间,我俩将来到这里再次相会。” 你在西部混得不错吧?”警察问道 “当然啰!吉米的光景要是能赶上我的一半就好了。啊,实在不容易啊! 这些年来,我一直不得不东奔西跑……” 又是一阵冷飕飕的风穿街而过,接着,一片沉寂。他俩谁也没有说话。过 了一会儿,警察准备离开这里。 “我得走了,”他对那个男子说,“我希望你的朋友很快就会到来。假如 他不准时赶来,你会离开这儿吗?” “不会的。我起码要再等他半个小时。如果吉米他还活在人间,他到时候 一定会来到这儿的。就说这些吧,再见,警察先生。” “再见,先生。”警察一边说着,一边沿街走去,街上已经没有行人了 空荡荡的 男子又在这店铺的门前等了大约二十分钟的光景,这时候,一个身材高大 的人急匆匆地径直走来。他穿着一件黑色的大衣,衣领向上翻着,盖到耳朵 “你是鲍勃吗?”来人问道。 “你是吉米‘维尔斯?”站在门口的男子大声地说,显然,他很激动。 来人握住了男子的双手。“不错,你是鲍勃。我早就确信我会在这儿见到 你的。啧,啧,啧!20年是个不短的时间啊!你看,鲍勃!原来的那个饭馆已 经不在啦!要是它没有被拆除,我们再一块儿在这里面共进晚餐该多好啊!鲍勃 你在西部的情况怎么样? “哦,我已经设法获得了我所需要的一切东西。你的变化不小啊,吉米, 你在纽约混得不错吧?” 般,一般。我在市政府的一个部门里上班,坐办公室。来,鲍勃,咱 们去转转,找个地方好好叙叙往事。” 这条街的街角处有一家大商店。尽管时间己经不早了,商店里的灯还在亮 着。来到亮处以后,这两个人都不约而同地转过身来看了看对方的脸。 突然间,那个从西部来的男子停住了脚步 “你不是吉米·维尔斯。”他说,“20年的时间虽然不短,但它不足以 使一个人变得容貌全非。”从他说话的声调中可以听出,他在怀疑对方。 “然而,20年的时间却有可能使一个好人变成坏人。”高个子说,“你 被捕了,鲍勃。在我们还没有去警察局之前,先给你看一张条子,是你的朋友写 给你的
在一家小店铺的门口,昏暗的灯光下站着一个男子,他的嘴里叼着一支没 有点燃的雪茄烟。警察放慢了脚步,认真地看了他一眼,然后,向那个男子走了 过去。 “这儿没有出什么事,警官先生。”看见警察向自己走来,那个男子很快 地说,“我只是在这儿等一位朋友罢了。” 男子划了根火柴,点燃了叼在嘴上的雪茄。借着火柴的亮光,警察发现这 个男子脸色苍白,右眼角附近有一块小小的白色的伤疤。 “这是 20 年前定下的一个约会。如果有兴致听的话,我来给你讲讲。大 约 20 年前,这儿,这个店铺现在所占的地方,原来是一家餐馆……”男子继续 说,“我和吉米˙维尔斯在这儿的餐馆共进晚餐。哦,吉米是我最要好的朋友。 我俩都是在纽约这个城市里长大的。从小我们就亲密无间,情同手足。当时,我 正准备第二天早上就动身到西部去谋生。那天夜晚临分手的时候,我俩约定:20 年后的同一日期、同一时间,我俩将来到这里再次相会。” “你在西部混得不错吧?”警察问道。 “当然啰!吉米的光景要是能赶上我的一半就好了。啊,实在不容易啊! 这些年来,我一直不得不东奔西跑……” 又是一阵冷飕飕的风穿街而过,接着,一片沉寂。他俩谁也没有说话。过 了一会儿,警察准备离开这里。 “我得走了,”他对那个男子说,“我希望你的朋友很快就会到来。假如 他不准时赶来,你会离开这儿吗?” “不会的。我起码要再等他半个小时。如果吉米他还活在人间,他到时候 一定会来到这儿的。就说这些吧,再见,警察先生。” “再见,先生。”警察一边说着,一边沿街走去,街上已经没有行人了, 空荡荡的。 男子又在这店铺的门前等了大约二十分钟的光景,这时候,一个身材高大 的人急匆匆地径直走来。他穿着一件黑色的大衣,衣领向上翻着,盖到耳朵。 “你是鲍勃吗?”来人问道。 “你是吉米˙维尔斯?”站在门口的男子大声地说,显然,他很激动。 来人握住了男子的双手。“不错,你是鲍勃。我早就确信我会在这儿见到 你的。啧,啧,啧!20 年是个不短的时间啊!你看,鲍勃!原来的那个饭馆已 经不在啦!要是它没有被拆除,我们再一块儿在这里面共进晚餐该多好啊!鲍勃, 你在西部的情况怎么样?” “哦,我已经设法获得了我所需要的一切东西。你的变化不小啊,吉米, 你在纽约混得不错吧?” “一般,一般。我在市政府的一个部门里上班,坐办公室。来,鲍勃,咱 们去转转,找个地方好好叙叙往事。” 这条街的街角处有一家大商店。尽管时间已经不早了,商店里的灯还在亮 着。来到亮处以后,这两个人都不约而同地转过身来看了看对方的脸。 突然间,那个从西部来的男子停住了脚步。 “你不是吉米˙维尔斯。”他说,“20 年的时间虽然不短,但它不足以 使一个人变得容貌全非。”从他说话的声调中可以听出,他在怀疑对方。 “然而,20 年的时间却有可能使一个好人变成坏人。”高个子说,“你 被捕了,鲍勃。在我们还没有去警察局之前,先给你看一张条子,是你的朋友写 给你的
鲍勃接过便条。读着读着,他微微地颤抖起来。便条上写着: 鲍勃:刚才我准时赶到了我们的约会地点。当你划着火柴点烟时,我发现 你正是那个芝加哥警方所通缉的人。不知怎么的,我不忍自己亲自逮捕你,只得 找了个便衣警察来做这件事。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鲍勃对警察说“这儿没有出什么事”,表现了他在和老友见面前的愉快 心情。 B.鲍勃说“这些年来,我一直不得不东奔西跑”,反映出他负罪在逃的窘 迫之状。 C.鲍勃给警察讲述他和朋友约会的缘起,是为了缓解他害怕被逮捕的紧张 心理 D.高个子男子担心鲍勃很快认出他不是吉米,便把衣领向上翻着,盖到耳 朵 E.鲍勃读便条时微微颤抖,表现了他当时惊愕、恐慌、尴尬等复杂的内心 活动。 【分值】5分 【答案】AC 【解析】A.应是紧张心情C.重情守信。 【解题思路】文学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 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 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 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 括不当,此题是选取错误的选项,此题的选项A.应是紧张心情C.重情守信。 【考査方向】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 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点】因为是文学作品的阅读,不同的人可能会读出不同的的内容,因此在 命制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 “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2).小说两次写到“一陈冷飕飕的风”,有什么作用?(6分) 【分值】6分 【答案】①第一次,烘托环境,展开情节;②第二次,渲染气氛,转换情节。每 答对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这是一道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的题目,注意和文章的情节以及人物塑造 的关系的角度分析。 【解题思路】分析环境描写作用首先答岀环境的特征,然后分析在人物塑造,情 动情节发展、暗示人物命运和主旨方面作答。此题重要作用时烘托环境、渲染气 氛、推动情节的发展。 【考査方向】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易错点】注意答题的规范和模式。 (3).小说中的鲍勃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6分) 【分值】6分 【答案】①重视友情,信守诺言;②乐观开朗,心直口快;③企图逃避法律。每 答对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鲍勃接过便条。读着读着,他微微地颤抖起来。便条上写着: 鲍勃:刚才我准时赶到了我们的约会地点。当你划着火柴点烟时,我发现 你正是那个芝加哥警方所通缉的人。不知怎么的,我不忍自己亲自逮捕你,只得 找了个便衣警察来做这件事。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 A. 鲍勃对警察说“这儿没有出什么事”,表现了他在和老友见面前的愉快 心情。 B. 鲍勃说“这些年来,我一直不得不东奔西跑”,反映出他负罪在逃的窘 迫之状。 C. 鲍勃给警察讲述他和朋友约会的缘起,是为了缓解他害怕被逮捕的紧张 心理。 D. 高个子男子担心鲍勃很快认出他不是吉米,便把衣领向上翻着,盖到耳 朵。 E. 鲍勃读便条时微微颤抖,表现了他当时惊愕、恐慌、尴尬等复杂的内心 活动。 【分值】5 分 【答案】AC 【解析】A.应是紧张心情 C.重情守信。 【解题思路】文学类文本阅读 5 选 2 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 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 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 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 括不当,此题是选取错误的选项,此题的选项 A.应是紧张心情 C.重情守信。 【考查方向】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 级为鉴赏评价 D。 【易错点】因为是文学作品的阅读,不同的人可能会读出不同的的内容,因此在 命制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 “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2). 小说两次写到“一陈冷飕飕的风”,有什么作用?(6 分) 【分值】6 分 【答案】①第一次,烘托环境,展开情节;②第二次,渲染气氛,转换情节。每 答对一点给 3 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这是一道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的题目,注意和文章的情节以及人物塑造 的关系的角度分析。 【解题思路】分析环境描写作用首先答出环境的特征,然后分析在人物塑造,情 动情节发展、暗示人物命运和主旨方面作答。此题重要作用时烘托环境、渲染气 氛、推动情节的发展。 【考查方向】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易错点】注意答题的规范和模式。 (3).小说中的鲍勃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6 分) 【分值】6 分 【答案】①重视友情,信守诺言;②乐观开朗,心直口快;③企图逃避法律。每 答对一点给 2 分。意思答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