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教师版) 明智”) 因有两点:其一,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进亡路过 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节为主,解释下列词语 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之战中,郑体会 课型新授课撰稿人朱力审核人周桃玉 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結果城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后里郑囯派人出 !、朝济而夕设版焉(早晨)2、然郑亡(灭亡)3、夫晋,何厌之 使晋国,与旨结好,但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郑国能明言的,“出师有?(满足) 有名”的理由) 杨泗潮 4、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国家)5、杨孙戍之(戍守 其二,秦晋两国联合围攻郑国。因为秦晋都要争夺霸 6、朝济而夕设版焉(晚上)7、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危险) 向外扩张 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 上关系一 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不接明言的 8、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军队)9、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也(达 到)10、辞曰 不如人”(推辞) 【课内导学】 负贵人曾杰学生情况 小组情况 (一)置文言知识的著上,都新文章脉路 (三)知识换 (1)、泰晋田郑(2)临危受命(3)_说退泰鰱 敦师评价 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军揿离 二)品读 次知文本 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和形势是怎样的? 班级姓名 膩因:无礼于晋,且貳于楚:形势: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秦晋 两个大国围攻一个小小的郑国,郑国面临覆灭的危险情形 1.了解作家作品,写作背景和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 2、烛之武“出场”在故事情节上的特点 ④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把人物置于风口浪尖,表现烛之武卓越的才华个人利益与国家 2.掌握积累文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类活 利益大小权衡,表现其爱国,故事既紧张又张弛有度,波澜起 用等古代汉语知识 3、熟读课文,能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赏析人物形象和说服技巧 ⑤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过覆与方法】 3、烛之武说服秦怕退兵的目的和出发点是什么? 1、背诵、积累、归纳:自主、合作、探究 ⑥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如袁枢的 目的:存郑,出发点:言谈之中处处在为秦国利益着想 2、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4、重点诵读第三段,贫析烛之武的语言艺术 3、梳理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加强文言 烛之武退秦师的语言简短,却有理有据有节,说理透辟,被后人评为 “三寸巧舌,力挽狂澜纾国难,一番善辩,情荡衷肠罢干戈” 四)颈习 4、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梳理文章思路和结构,概括文中的故事情节 分层写在下面,并说说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的 (1)字音辨识 第一屡:致扬先抑,以退为进(郑 )杞子a1) 【情藏态度与价观】 之薄也) 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夜 算三层 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阙秦(que)戍之(sh)失其 算四屡:以史为例,拂秦君(君之所 )关佐左懒制自学】 所与(y) 算五屡:推测未来,劝奉谨慎(唯君图之) (2)通假字 5、如何看待晋文公“不仁”“不智”“不武”的退兵理由? “不仁不想“敝”秦,却围攻郑是假仁。“不仁”是一个冠冕堂皇 今老矣,无能为也己 《左传》是我国第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鲁国史官左 的借口,如果真的讲仁义,当初就不会攻郑: 不智”“才是实质,这个“智”是理智,是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 丘明所作,因为佐左》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一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共-“一供”供对动武的后果的冷静判断 而作,故它们被称作“春秋三传 3.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二”“一怩一〔三)振究愿考 “不武:用正当途径取得胜利,“不武”实际是胜负之数,难以预料 二)升簧料 4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 己,明为对方,显得处处为对方着想
4.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教师版) 课型 新授课 撰稿人 朱力 审核人 周桃玉 杨泗潮 朱长许 负责人 曾 杰 学生情况 小组情况 教师评价 班级 姓名 学号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作家作品,写作背景和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 2. 掌握积累文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类活 用等古代汉语知识。 3、熟读课文,能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赏析人物形象和说服技巧。 【过程与方法】 1、背诵、积累、归纳;自主、合作、探究 2、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梳理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加强文言 知识积累。 4、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梳理文章思路和结构,概括文中的故事情节 和人物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课前自学】 (一)关于《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鲁国史官左 丘明所作,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 而作,故它们被称作“春秋三传”, (二)背景资料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 630 年(鲁僖公三十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 因有两点:其一,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 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 632 年的晋、楚之战中,郑 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后虽郑国派人出 使晋国,与晋结好,但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郑国能明言的,“出师 有名”的理由) 其二,秦晋两国联合围攻郑国。因为秦晋都要争夺霸权,都需要 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 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不能明言的,各自心怀 鬼胎,为利益一拍即合) (三)知识链接 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④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⑤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⑥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如袁枢的 《通鉴纪事本末》。 (四)预习检测 (1)字音辨识 汜.南(fán ) 杞.子(qǐ ) 佚.之狐( yì )夜缒.而出( zhuì ) 逢.孙( páng ) 阙.秦(quē ) 戍.之( shù ) 失其 所与.( yǔ ) (2)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 “ 已 ” 同 “ 矣 ”)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 共 ”通 “ 供 ” 供 给 ”) 3.秦伯说,与郑人盟 (“ 说 ”通“ 悦 高 兴 ”) 4.失其所与,不知 (“ 知 ”通“ 智 ” 明智 ”) (3)古代汉语以单音节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节为主,解释下列词语 体会这一特点。 1.、.朝.济而夕设版焉 (早晨 )2、 然郑亡.(灭亡 )3、夫晋,何厌.之 有?( 满足 ) 4、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国家)5、杨孙戍.之( 戍守 ) 6、朝.济而夕.设版焉( 晚上 )7、、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危险 ) 8、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军队 )9、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也(达 到)10、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推辞 ) 【课内导学】 (一)疏通文言知识的基础上,概括文章脉络: (1) 秦晋围郑 (2) 临危受命 (3) 说退秦师 (4) 晋 军撤离 (二)品读课文,再次感知文本: 1.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和形势是怎样的? 原因:无礼于晋,且贰于楚;形势: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秦晋 两个大国围攻一个小小的郑国,郑国面临 覆灭的危险情形。 2、.烛之武“出场”在故事情节上的特点? 把人物置于风口浪尖,表现烛之武卓越的才华 。个人利益与国家 利益大小权衡,表现其爱国,故事既紧张又张弛有度,波澜起 伏。 3、.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的目的和出发点是什么? 目的:存郑,出发点:言谈之中处处在为秦国利益着想 。 4、重点诵读第三段,赏析烛之武的语言艺术: 烛之武退秦师的语言简短,却有理有据有节,说理透辟,被后人评为 “三寸巧舌,力挽狂澜纾国难,一番善辩,情荡衷肠罢干戈”找出这段 文字,试着分层写在下面,并说说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的。 第一层:欲扬先抑 ,以退为进(郑既知亡矣) 第二层: 阐明利害,动摇秦军(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层: _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第四层: 以史为例,挑拨秦君(君之所知也) 第五层: 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5、如何看待晋文公“不仁”“不智”“不武”的退兵理由? “不仁”:不想“敝”秦,却围攻郑是假仁。“不仁”是一个冠冕堂皇 的借口,如果真的讲仁义,当初就不会攻郑; “不智”:“才是实质,这个“智”是理智,是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 对动武的后果的冷静判断。 “ 不武”:用正当途径取得胜利,“不武”实际是胜负之数,难以预料。 (三)探究思考: 1、你觉得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① 抓住“利”做文章,暗为自己,明为对方,显得处处为对方着想
②抓住有利的地理机遇(秦晋驻军相隔,劝退秦军成为可能)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动词作名词)恩惠 ①怀才不遇,牢骚满腹②能言善辩,智能过人③深明大义,顾全大 ③事理事实相结合,为对方分析利弊(揭开当年晋国对秦国忘恩负义、 8.若不阙秦(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减少,侵损,削减 背信弃义的事情,勾起秦穆公的旧恨。火上浇油。为秦国提供东道国 9.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动词的使动用法 ④巧舌如簧,挑拨离间⑤无中生有,拨弄是非 的供应,用小惠来吸引秦王)合情合理 ③B.②③C②④D.③⑥ ④利用秦晋均想称霸诸侯的心理,各个击破,瓦解其同盟 10.邻之厚,君之薄 形容词作) 变雄厚:变薄弱 3、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句是(C) 2、究分机之式的人物象 (3)古今异义 A.烛之式“夜绝而出”,说明当时郑国的情况十分危急 他怀才不遇,却在国家临危之时,申明大义 1.敢以烦执事 B.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与秦国的实力不相上 他垂暮之年,却老当益壮,只身前往敌营,勇敢至极 古义:_办事的官吏,此处是对对方的敏称今义:旧时俗称仪仗 他手无缚鸡之力,却靠三寸不烂之舌说退秦师,智慧至极, C.晋候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是把城池划过 他是一个集“义”“勇”“智”于一身的形象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去后,就马上修筑城池进行防御 3、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钟点? 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D.从亡郑于秦无益,说到秦、晋历史关系,说到晋国灭郑之后必然 (1)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进犯秦国,步步深入,层层逼紧,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2)巧设伏笔,首尾 跌宕多姿 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 【合作式学习 【课内检测】 课外国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一)著检测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 (1)一词多义 古义:那人,指泰程么 今义:对一般人的妻子的尊称 介之推不言禄 微夫人之力不及逑连词如果没有) (4)指出文言句式类型并翻译 晋候货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 名微而众寡(形容词贫贱地位不高,微小) 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副词暗暗地) 译文:真量前句晋E 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副词,稍微) 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丽,上赏其奸,上下 越国以鄙远 ,把…当做边邑) 译文:状用句并且在依驸于費国的同时又依附于熬压 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 顾不如蜀鄙之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鄙陋,这里指目光短) 译文:盐贇用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 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臣之壮也,犹不如(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4.若含郑以为东道主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女偕隐.”遂隐而死。晋候求之不获,以绵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代词,这件事 译文:句如果您放弃田攻郑国 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之子犯请击之 代词,指秦军 过客)的主人 (选自《左 二)课内间读 传公二十四年》 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阅读文中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翻诉:晋文公贯赐跟着他选亡的人们,介推不提及应得的售禄 4.其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代词,指那件事 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而贫赐也没有给他.介推说:“献公的几子有九个,现在惟独国君还在 失其所与,不知 (代词,自己的) 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 人世)。惠公、怀公没有亲信,(国)内外都抛弃他们。天没有( 吾其还也(语气副词,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 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販焉,君之所知也 算)灭绝晋,(所以)必定会有君主。主持晋固祭祀的人,不是君王又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 是谁呢?上天实际己经安排好了的,而这一个二个的认为是自己的贡 (2)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献,(这)不是欺骗吗?偷窃别人的钱财,都说是盗窃。更何况把贪天 1.晋军函陵 乃还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C) 的功劳作为是自己的页献呢?下面的(臣子)将罪当做道义,上面的(国 2.与郑人盟 (名词作动词 A.夜绝而出 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下来 对(这)奸诈(的人)给予赏赐。上下互相欺瞒,难以和他们相处 3.夜绝而出 (名词作状语)在夜里_ 执事:办事的官吏 他的母亲说:“你为什么不也去要求赏赐呢?(否则)这样(贫 4.朝济而夕设版焉(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晚上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出使的人携带的物品 穷地)死去(又能去)埋怨谁呢 回答说:“责备这种行为而又效 5.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名词作状语 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阙:使…缺,损害 仿它,罪更重啊!况且说出埋怨的话了,(以后)不能吃他的伴糅了 名词的意动用法) 2、对烛之武这个人物性格的分析评价,最恰当的一组是(B) 他的母亲说:“也让国君知道这事,好吗?”回答说:“言语,是身
②抓住有利的地理机遇(秦晋驻军相隔,劝退秦军成为可能)。 ③事理事实相结合,为对方分析利弊(揭开当年晋国对秦国忘恩负义、 背信弃义的事情,勾起秦穆公的旧恨。火上浇油。为秦国提供东道国 的供应,用小惠来吸引秦王)合情合理。 ④利用秦晋均想称霸诸侯的心理,各个击破,瓦解其同盟。 2、探究分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 他怀才不遇,却在国家临危之时,申明大义; 他垂暮之年,却老当益壮,只身前往敌营, 勇敢至极; 他手无缚鸡之力,却靠三寸不烂之舌说退秦师,智慧至极, 总之,他是一个集“义”“勇”“智”于一身的形象。 3、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1)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2)巧设伏笔,首尾呼应 (3)波澜起伏,跌宕多姿 【 课内检测】 (一)基础检测: (1)一词多义 微夫人之力不及(连词如果没有) 则名微而众寡(形容词贫贱地位不高, 微小 )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副词暗暗地 )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 副词,稍微 ) 越国以鄙远 ( 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做边邑 )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 名词, 边境 )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形容词,鄙陋,这里指目光短) 臣之壮也,犹不如(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 代词,这件事 ) 子犯请击之 ( 代词,指秦军 ) 辍耕之垄上 ( 动词,到 ) 夫晋,何厌之有 ( 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代词,指代使者 )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 代词,指那件事 失其所与,不知 ( 代词,自己的 ) 吾其还也 ( 语气副词,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 ) (2)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1.晋军.函陵 ( 名词作动词 ) 驻军 2.与郑人盟. ( 名词作动词 ) 结盟 3.夜.缒而出 ( 名词作状语 ) 在夜里 4.朝.济而夕.设版焉 ( 名词作状语 ) 在早晨在晚上 5.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 名词作状语 ) 在东边 6.越国以鄙.远 ( 名词的意动用法) 把……当做边邑 7.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 动词作名词 ) 恩惠 8.若不阙.秦 ( 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减少,侵损,削减 9.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 动词的使动用法 ) 使……灭亡 10.邻之厚.,君之薄.也 ( 形容词作 ) 变雄厚;变薄弱 (3)古今异义 1.敢以烦执事.. 古义: 办事的官吏,此处是对对方的敬称 今义:旧时俗称仪仗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 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 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 等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 : 那人,指秦穆公 今义:对一般人的妻子的尊称 (4)指出文言句式类型并翻译 I.夫晋,何厌之有? 译文:宾语前置句 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 2.且贰于楚也。 译文: 状语后置句 并且在依附于晋国的同时又依附于楚国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译文:状语后置句 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 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译文:省略句 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 (招待过客)的主人。 (二)课内阅读 阅读文中一段文言文,完成 1~5 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 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 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 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 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乃还。 1、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C ) A. 夜缒而出 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下来 B. 敢以烦执事 执事:办事的官吏 C.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李:出使的人携带的物品 D.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阙:使……缺,损害 2、对烛之武这个人物性格的分析评价,最恰当的一组是( B ) ①怀才不遇,牢骚满腹 ②能言善辩,智能过人③深明大义,顾全大 局 ④巧舌如簧,挑拨离间⑤无中生有,拨弄是非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⑤ 3、 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句是(C ) A. 烛之武“夜缒而出”,说明当时郑国的情况十分危急。 B. 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与秦国的实力不相上 下。 C. 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是把城池划过 去后,就马上修筑城池进行防御。 D. 从亡郑于秦无益,说到秦、晋历史关系,说到晋国灭郑之后必然 进犯秦国,步步深入,层层逼紧,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合作式学习】 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1~4 题。 介之推不言禄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 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 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 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 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 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 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女偕隐。”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 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选自《左 传•僖公二十四年》 翻译:晋文公赏赐跟着他逃亡的人们,介推不提及应得的俸禄, 而赏赐也没有给他。 介推说:“献公的儿子有九个,现在惟独国君还在 (人世)。惠公、怀公没有亲信,(国)内外都抛弃他们。天没有(打 算)灭绝晋,(所以)必定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君王又 是谁呢?上天实际已经安排好了的,而这一个二个的认为是自己的贡 献,(这)不是欺骗吗?偷窃别人的钱财,都说是盗窃。更何况把贪天 的功劳作为是自己的贡献呢?下面的(臣子)将罪当做道义,上面的(国 君)对(这)奸诈(的人)给予赏赐。上下互相欺瞒,难以和他们相处 啊。” 他的母亲说:“你为什么不也去要求赏赐呢?(否则)这样(贫 穷地)死去(又能去)埋怨谁呢?” 回答说:“责备这种行为而又效 仿它,罪更重啊!况且说出埋怨的话了,(以后)不能吃他的俸禄了。” 他的母亲说:“也让国君知道这事,好吗?” 回答说:“言语,是身 1.微 2.鄙 3.之 4.其
体的装饰,身体将要隐居了,还要装饰它吗?这样是乞求显贵啊 一个人才,说不定还会有人说他是一个伯乐。如果他有这能耐,他干嘛 身首异处不说,还可能被牢牢钉在历史的柱子上被后人指指点点。抬出 他的母亲说:“(你)能够这样做吗?(那么我)和你一起隐居。便( 不去秦国说服秦君。他也是贪生怕死的种 烛之武,既能提高成功率,在成就烛之武的同时,自己也落了个伯乐 直)隐居到死去 野文公没有找到他,便用绵上作为他的祭田 3.国家面临危难,佚之狐与子犯的态度然不列。佚之孤说国危矣,若使之的美名 说:“用它来标记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 武見秦君,下令之的他地 分析了势慧眼识英雄地举荐了烛之武,事实上也充分地证明了供之狐 探光思帝:人物评价要学会多角度,多方面,一分为二,尝试用这 1、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D) 的选择是正确的。如果他采取硬攻,后果将不堪设想,而子犯主动请求 些方法分析一下《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其他人物形象 A.外内弃之弃:厌弃 B、不亦评乎诬:荒 进攻秦国,显然对其中利弊完全没有了解,只是冲动极了,不男事疆极 C焉用文乎文:文饰,动词 4做人买圆滑,不要太方正 2、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是( 懂得圆滑的人才能在任何情况下取得成功。佚之狐就是这么一个 ①禄亦弗 罪又甚焉③盍亦求之④焉用文之 A、两个“亦”字相同,两个“焉”字不同 人。在春秋战火纷飞的年代,做人更要懂得圆滑世故,你要知道你的命 B、两个“亦”字相同,两个“誓”字也相同 不是在你的手里,佚之狐荐烛之武一方面讨好了郑王,又保住了自己的 C、两个“亦”字不同,两个“焉”字也不同 命,还给了烛之武一个顺水人情 D、两个“亦”字不同,两个“焉”字相同 5.懈还鲸 3、对介之推让禄一事的 最确切的一项是(C 之老又的在的几年官腥风血闢早己见 A、本篇介之推不居功自做的态度和在荣誉地位面前的谦让精神, 惯,他深知怎样在刀光剑影中保全自己。所以在亡国之秋,没有十足的 B、介母三次设问,表明她是一个关心几子但并不愿违背儿子意愿的人 把握说服秦伯的他,寻找到了一只替身羊—烛之武,既可以在烛之武 C、本篇颂扬介之推母子不求货赐,不图浮名的品行 没有说服秦伯时明哲保身,又可以在烛之武成事之后得到伯乐之名。佚 D、晋侯是个卑鄙小人,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 之孤,一只狐,一颗又老又辣的姜。 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乱世之中求生存之道己经十分困难,同时再要成就大事更是难于登天 ①下义其罪,上赏其奸 然而,佚之狐做到了,他不是一只狐,是一只脂,一只有远晃的魔 文:下面的(臣子)将罪当做道义,上面的(国君)对(这)奸诈(的 他才是最盾的大赢家。作为郑国大夫的他常伴君王左右,稍有不慎,就 人)给予赏赐 ②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有被诛九族的危险。国家危难关头,当然需要他来支撑。退秦师那等惊 责备这种行为而又效仿它,罪更重啊! 险之事他当然不能直接做。于是便有了烛之武这匹千里马,而佚之狐便 【单习反思】 是怕乐 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还有哪些不足? 7据史料记载,说服秦伯的初定人选是供之孤,佚之狐也未必不能劝退 秦师,为什么他不自己去而举荐了烛之武呢?我想人如其名,供之狐身 上的狐味太重,只身入虎之地,能否说服秦伯谁也不敢打包票。稍有 不慎者,惹恼了秦伯,自己掉了脑袋不算,还可能被牢牢地钉在历史的 【探究式学习】 耻辱柱上让后人指指点点,抬出烛之武,既能提高成功的几率,在成 人物形象之快之 烛之武的同时,自己也落个伯乐”的美名。所以说他是一条狡猾的狐狸 1、金变還 通过他的话,我们可知他对烛之式是很了解的。那么为什么现在才举荐 所谓大丈夫能居能伸,或许佚之孤把烛之武推出去是为了把说服秦 呢?从中可以看出佚之狐的嫉妒心理。所以一个人要学金承认他人的长 伯退军的这个问题丢给别人,以求自保。但是在一些时候,尽我们的力 处,正确地击面对他人,不得了红南 量无法办到的事我们不能硬接下来要学会变通,进退自如,要知道什8身处乱世,想要生存得风风光光不容易,佚之孤靠的就是■滑,人如 么时候该出手,什么时候该沉默,不会变通的人,是没有出路的 其名,佚之狐的确是一只老狐貍。他未必不能说退秦师,但只身入虎狼 2快之弧,其款是事么“一只裹 之地,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说动秦穆公,稍有不慎,惹恼了秦穆公自己 性太重,狡得很。可是偏偏这种人留下了一个好名声。推荐了
体的装饰。身体将要隐居了,还要装饰它吗?这样是乞求显贵啊。” 他的母亲说:“(你)能够这样做吗?(那么我)和你一起隐居。”便(一 直)隐居到死去。 晋文公没有找到他,便用绵上作为他的祭田。 说:“用它来标记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 1、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D ) A、外内弃之 弃:厌弃 B、不亦诬乎 诬:荒 谬 C、焉用文乎 文:文饰,动词 D、以绵上为之田 田:田地 2、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是(A ) ①禄亦弗及 ②罪又甚焉 ③盍亦求之 ④焉用文之 A、两个“亦”字相同,两个“焉”字不同 B、两个“亦”字相同,两个“焉”字也相同 C、两个“亦”字不同,两个“焉”字也不同 D、两个“亦”字不同,两个“焉”字相同 3、对介之推让禄一事的分析,最确切的一项是( C) A、本篇介之推不居功自傲的态度和在荣誉地位面前的谦让精神。 B、介母三次设问,表明她是一个关心儿子但并不愿违背儿子意愿的人。 C、本篇颂扬介之推母子不求赏赐,不图浮名的品行。 D、晋侯是个卑鄙小人,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 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下义其罪,上赏其奸。 译文:下面的(臣子)将罪当做道义,上面的(国君)对(这)奸诈(的 人)给予赏赐。 ② 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译文: 责备这种行为而又效仿它,罪更重啊! 【学习反思】 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还有哪些不足? 【探究式学习】 人物形象之佚之狐 1、会变通。 所谓大丈夫能屈能伸,或许佚之狐把烛之武推出去是为了把说服秦 伯退军的这个问题丢给别人,以求自保。但是在一些时候,尽我们的力 量无法办到的事我们不能硬接下来,要学会变通,进退自如。要知道什 么时候该出手,什么时候该沉默,不会变通的人,是没有出路的。 2.佚之狐,其实就是那么“一只狐”。 狐性太重,狡猾得很。可是偏偏这种人留下了一个好名声。推荐了 一个人才。说不定还会有人说他是一个伯乐。如果他有这能耐,他干嘛 不去秦国说服秦君。他也是贪生怕死的种。 3. 国家面临危难,佚之狐与子犯的态度迥然不同。佚之狐说:“国危矣,若使烛之 武见秦君,师必退。”子犯则请求晋侯下令进攻秦军。佚之狐显然是冷静的代表,他正确地 分析了形势,慧眼识英雄地举荐了烛之武,事实上也充分地证明了佚之狐 的选择是正确的。如果他采取硬攻,后果将不堪设想。而子犯主动请求 进攻秦国,显然对其中利弊完全没有了解,只是冲动极了,不明事理极 了。 4.做人要圆滑,不要太方正。 懂得圆滑的人才能在任何情况下取得成功。佚之狐就是这么一个 人。在春秋战火纷飞的年代,做人更要懂得圆滑世故。你要知道你的命 不是在你的手里,佚之狐荐烛之武一方面讨好了郑王,又保住了自己的 命,还给了烛之武一个顺水人情 5. 俗话说“姜还是老的辣”。 佚之狐是一颗又老又辣的生姜,在他驰骋政场的几十年,官场的腥风血雨早已见 惯,他深知怎样在刀光剑影中保全自己。所以在亡国之秋,没有十足的 把握说服秦伯的他,寻找到了一只替身羊——烛之武,既可以在烛之武 没有说服秦伯时明哲保身,又可以在烛之武成事之后得到伯乐之名。佚 之狐,一只狐,一颗又老又辣的姜。 6.乱世之中求生存之道已经十分困难,同时再要成就大事更是难于登天。 然而,佚之狐做到了。他不是一只狐,而是一只鹰,一只有远见的鹰。 他才是最后的大赢家。作为郑国大夫的他常伴君王左右,稍有不慎,就 有被诛九族的危险。国家危难关头,当然需要他来支撑。退秦师那等惊 险之事他当然不能直接做。于是便有了烛之武这匹千里马,而佚之狐便 是伯乐 7.据史料记载,说服秦伯的初定人选是佚之狐,佚之狐也未必不能劝退 秦师,为什么他不自己去而举荐了烛之武呢?我想人如其名,佚之狐身 上的狐味太重。只身入虎狼之地,能否说服秦伯谁也不敢打包票。稍有 不慎者,惹恼了秦伯,自己掉了脑袋不算,还可能被牢牢地钉在历史的 耻辱柱上让后人指指点点,抬出烛之武,既能提高成功的几率,在成就 烛之武的同时,自己也落个“伯乐”的美名。所以说他是一条狡猾的狐狸! 通过他的话,我们可知他对烛之武是很了解的。那么为什么现在才举荐 呢?从中可以看出佚之狐的嫉妒心理。所以一个人要学会承认他人的长 处,正确地去面对他人,不要得了红眼病。 8.身处乱世,想要生存得风风光光不容易,佚之狐靠的就是圆滑。人如 其名,佚之狐的确是一只老狐狸。他未必不能说退秦师,但只身入虎狼 之地,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说动秦穆公,稍有不慎,惹恼了秦穆公自己 身首异处不说,还可能被牢牢钉在历史的柱子上被后人指指点点。抬出 烛之武,既能提高成功率,在“成就”烛之武的同时,自己也落了个“伯乐” 的美名。 探究思考: 人物评价要学会多角度,多方面,一分为二,尝试用这 些方法分析一下《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其他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