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 张飞编辑整理 【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 地位;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领会和 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2、生朗读预习→师范读→生朗读梳理→师引导生朗读赏析→生朗读 巩固→师引导生朗读背诵 3、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 神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 作技巧。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烛之武退秦师 张飞 编辑整理 【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 地位;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领会和 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2、生朗读预习→师范读→生朗读梳理→师引导生朗读赏析→生朗读 巩固→师引导生朗读背诵 3、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 神。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 作技巧。 【课时安排】3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左传》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了解与本文内容相关的历史史实。 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正音,借助注释梳通文章。 教学过程 、导入 1、导入 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 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 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力量能抵得上五个师吗? 今天我们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会告诉我们答案。 2、《左传》其书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 左丘明所作。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上起 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 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左传》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了解与本文内容相关的历史史实。 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正音,借助注释梳通文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导入 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 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 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力量能抵得上五个师吗? 今天我们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会告诉我们答案。 2、《左传》其书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 左丘明所作。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上起 鲁隐公元年(公元前 722 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 467 年), 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
事实。《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 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 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 人,如闻其声。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 值。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 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 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粱传》合称“春秋三传”。 3、史书体例 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④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⑤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 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⑥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4、相关资料(在课文赏析中涉及到时给学生做补充 (1)、秦立晋君
事实。《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 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 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 人,如闻其声。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 值。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 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 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粱传》合称“春秋三传”。 3、史书体例 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④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⑤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 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⑥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4、相关资料(在课文赏析中涉及到时给学生做补充) (1)、秦立晋君
公元前651年,晋献公卒,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 晋献公的庶子夷齐、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 人迎接献公次子夷吾,夷吾采纳大臣吕省、卻芮的意见,厚礼贿赂秦 国,答应割让晋河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 (2)、惠公背约 公元前650年,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 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 (3)重耳过郑 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 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 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 (4)郑楚结盟 公元前632年4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 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 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 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楚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 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 雍(今河南原阳西)。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 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
公元前 651 年,晋献公卒,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 晋献公的庶子夷齐、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 人迎接献公次子夷吾,夷吾采纳大臣吕省、卻芮的意见,厚礼贿赂秦 国,答应割让晋河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 (2)、惠公背约 公元前 650 年,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 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 (3)重耳过郑 公元前 637 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 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 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 (4)郑楚结盟 公元前 632 年 4 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 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 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 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楚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 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 雍(今河南原阳西)。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 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
消除。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 楚也”之“贰”。 烛之武退秦师》发生在公元前630年,与城濮之战仅隔两年。因此, 秦、晋围郑可以说是城濮之战的余波。 二、课文学习 1、师范读课文。 2、生自由诵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 3、生齐读课文。(师点拨字音、停顿。 4、生结合课文注释初步梳理课文。(边轻声朗读,边梳理)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在诵读中理解赏析课文。(前2段) 2、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 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整体感知
消除。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 楚也”之“贰”。 《烛之武退秦师》发生在公元前 630 年,与城濮之战仅隔两年。因此, 秦、晋围郑可以说是城濮之战的余波。 二、课文学习 1、师范读课文。 2、生自由诵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 3、生齐读课文。(师点拨字音、停顿。) 4、生结合课文注释初步梳理课文。(边轻声朗读,边梳理)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在诵读中理解赏析课文。(前 2 段) 2、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 巧。 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一、整体感知
1、生概述本文的故事。(12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师引导大家 概述) 2、学生分小组讨论归纳各段段落大意。(用四字短语概括) 每组选代表发言,师引导大家筛选归纳: 第1段:秦晋围郑。 第2段:临危受命。 第3段:智退秦师。 第4段:晋师撤离。 课文赏析 第1段 (1)、生齐读第1段。 (2)、师示范串讲梳理第1段。(为学生后文的接龙串讲做示范) (3)、留时间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在字词上得到落实) (4)、师引导学生归纳本段知识点:(为后文学生的讨论归纳做示 范)
1、生概述本文的故事。(1~2 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师引导大家 概述) 2、学生分小组讨论归纳各段段落大意。(用四字短语概括) 每组选代表发言,师引导大家筛选归纳: 第 1 段:秦晋围郑。 第 2 段:临危受命。 第 3 段:智退秦师。 第 4 段:晋师撤离。 二、课文赏析 第 1 段 (1)、生齐读第 1 段。 (2)、师示范串讲梳理第 1 段。(为学生后文的接龙串讲做示范) (3)、留时间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在字词上得到落实) (4)、师引导学生归纳本段知识点:(为后文学生的讨论归纳做示 范)
贰:从属二主; 军:名词活用作动词,驻扎: 以其无礼于晋:介词结构后置句,还原后的正常句式应为“以其于晋 无礼”。 (5)师引导学生串析本段 “晋候、秦伯围郑”阐明形势:兵临城下,形势严峻。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阐明原因:两事均与晋利害相关, 与秦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阐述两军驻扎位置:两军分兵驻扎,郑有 机会单独与秦接触,为烛说秦埋下伏笔 6)师引导学生2分钟即兴背诵本段。 第2段 (1)男生齐读本段 (2)女生接龙串析本段。(师点拨) ①“佚之狐言于……师必退。” A、形象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未见其人,先闻其名(声)(即“才” B、在此也可窥见佚之狐知人善任的一面
贰:从属二主; 军:名词活用作动词,驻扎; 以其无礼于晋:介词结构后置句,还原后的正常句式应为“以其于晋 无礼”。 (5)师引导学生串析本段: “晋候、秦伯围郑”阐明形势:兵临城下,形势严峻。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阐明原因:两事均与晋利害相关, 与秦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阐述两军驻扎位置:两军分兵驻扎,郑有 机会单独与秦接触,为烛说秦埋下伏笔。 (6)师引导学生 2 分钟即兴背诵本段。 第 2 段 (1)男生齐读本段。 (2)女生接龙串析本段。(师点拨) ①“佚之狐言于……师必退。” A、形象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未见其人,先闻其名(声)(即“才”)。 B、在此也可窥见佚之狐知人善任的一面
C、还可窥见郑伯善纳谏的一面。 ②辞曰:“臣之壮……也已。” 进一步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是一位满腹才华,却未能被重用的大臣, 人物形象更鲜活。 ③公曰 …”许之 A、郑伯首先自责,体现了明君风范,然后以国家利益、形势与个人 利益的透彻分析感动了烛之武,可谓善于做思想工作, B、烛之武最终应允,决定以国家利益为重,只身去见秦伯,体现了 他深明大义的一面。 3)生质疑问难,师点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4)学生讨论归纳本段知识点: “已”:通“矣”,句末语气助词;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介词结构后置句,还原后的正常句式应为“佚之 狐于郑伯言曰”; 辞曰:省略句,补充完整后为“(烛之武)辞曰”; 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也”字表判断
C、还可窥见郑伯善纳谏的一面。 ②辞曰:“臣之壮……也已。” 进一步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是一位满腹才华,却未能被重用的大臣, 人物形象更鲜活。 ③公曰:“……”许之。 A、郑伯首先自责,体现了明君风范,然后以国家利益、形势与个人 利益的透彻分析感动了烛之武,可谓善于做思想工作。 B、烛之武最终应允,决定以国家利益为重,只身去见秦伯,体现了 他深明大义的一面。 (3)生质疑问难,师点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4)学生讨论归纳本段知识点: “已”:通“矣”,句末语气助词;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介词结构后置句,还原后的正常句式应为“佚之 狐于郑伯言曰”; 辞曰:省略句,补充完整后为“(烛之武)辞曰”; 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也”字表判断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在诵读中理解课文。(后2段) 2、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 巧。 3、体会烛之武的游说技巧。 4、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5、分析各人物的形象。 、课文赏析 第3段 (1)一生范读本段。 (2)生借助注释细细梳理本段。(因为本段集中刻画了烛的形象、 表现出其高超的游说技巧,所以让学生细细品味) (3)生接龙串析本段。(师点拨) ①“夜……秦伯”:说明形势危急,烛不畏危险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在诵读中理解课文。(后 2 段) 2、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 巧。 3、体会烛之武的游说技巧。 4、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5、分析各人物的形象。 一、课文赏析 第 3 段 (1)一生范读本段。 (2)生借助注释细细梳理本段。(因为本段集中刻画了烛的形象、 表现出其高超的游说技巧,所以让学生细细品味) (3)生接龙串析本段。(师点拨) ①“夜……秦伯”:说明形势危急,烛不畏危险
②烛说秦伯运用了高超的攻心术: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坦言知亡,避其锐气:郑既 知亡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亡郑只对晋有利:邻之厚, 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舍郑会对秦有益:君亦无所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③秦……乃还:秦权衡利害,决定退兵,但却派人留守要塞,体现其 老奸巨猾的一面。 (4)生质疑问难,师点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5)学生同桌讨论归纳,师引导学生归纳本段知识点 (6)师引导学生结合烛的游说步骤即兴背诵本段 第4段 (1)女生齐读本段
②烛说秦伯运用了高超的攻心术: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坦言知亡,避其锐气:郑既 知亡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亡郑只对晋有利:邻之厚, 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舍郑会对秦有益:君亦无所 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③秦……乃还:秦权衡利害,决定退兵,但却派人留守要塞,体现其 老奸巨猾的一面。 (4)生质疑问难,师点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5)学生同桌讨论归纳,师引导学生归纳本段知识点: (6)师引导学生结合烛的游说步骤即兴背诵本段。 第 4 段 (1)女生齐读本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