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东城区2014-2015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总分:100分;时间:120分钟 、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5题。 源远流长的江南文化,是在吴越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古代重要的区域文 化。在经历了由尚武到崇文的嬗变之后,江南文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基本①, 并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文化风貌 江南文化传统可分为诸多维度,在江南文化传承中,一些耳熟能详的故事、名言、 谚语和诗句,往往具有鲜明的指示性,烙刻着各类传统的深刻印记。当我们谈到 春秋战国之际吴、越争霸,越王勾践含垢忍辱、卧薪尝胆时,自然会联想到江南 政治文化传统。当我们说起“东南财赋地”,“苏常熟,天下足”,所指的便是 江南经济文化传统。关于江南山水风物的诗句则更是蔚为大观,不胜枚举,如“江 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等诗句,标示着江南文学② 的历史脉络。至于蜚声海外的昆曲、越剧、吴门画派、园林艺术等,属于江南艺 术传统的杰出代表。王阳明倡导“知行合一”,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所指 示的乃是江南厚重的学术传统。而“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姑 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等诗句,则指向江南宗教传统。 1.文中加点词语的书写或加点字的字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耳熟能详B.含垢(hou)忍辱C.不胜枚举D.蜚(fei)声海外 2.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文中横线①②两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成型绵延不绝B.定型络绎不绝 C.定型绵延不绝D.成型络绎不绝 3.下列与选文相关的文学常识,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一一乐府民歌一一唐代 B.“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忆江南》一一白居易 C.“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一一《江南春》一一杜牧 D.“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一一《枫桥夜泊》一一张继 4.在形式多样的对联中,集前人诗句、文句而成的集句联别具一格,妙趣横生 下列江南风景名胜的对联中,属于集句联的一项是 A.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一一无锡东林书院 B.何时黄鹤重来,且自把金樽,看洲渚千年芳草: 今日白云尚在,问谁吹玉笛,落江城五月梅花 一武汉黄鹤楼 C.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杭州西湖 D.衔远山,吞长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送夕阳,迎素月,当春夏之交,草木际天。 扬州平山堂 5.古人名和字的产生虽有先后,但在意义上是相关联的。下列对江南古代名人 名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字永叔。“修”与“永”意思相同。 B.晏殊,字同叔。“殊”与“同”意思相反
北京市东城区 2014-2015 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总分:100 分;时间:120 分钟) 一、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阅读下面文段,完成 1—5 题。 源远流长的江南文化,是在吴越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古代重要的区域文 化。在经历了由尚武到崇文的嬗变之后,江南文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基本 ① , 并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文化风貌。 江南文化传统可分为诸多维度,在江南文化传承中,一些耳熟能详的故事、名言、 谚语和诗句,往往具有鲜明的指示性,烙刻着各类传统的深刻印记。当我们谈到 春秋战国之际吴、越争霸,越王勾践含垢忍辱、卧薪尝胆时,自然会联想到江南 政治文化传统。当我们说起“东南财赋地”,“苏常熟,天下足”,所指的便是 江南经济文化传统。关于江南山水风物的诗句则更是蔚为大观,不胜枚举,如“江 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等诗句,标示着江南文学 ② 的历史脉络。至于蜚声海外的昆曲、越剧、吴门画派、园林艺术等,属于江南艺 术传统的杰出代表。王阳明倡导“知行合一”,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所指 示的乃是江南厚重的学术传统。而“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姑 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等诗句,则指向江南宗教传统。 1. 文中加点词语的书写或加点字的字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 耳熟能详 B. 含垢(hóu)忍辱 C. 不胜枚举 D. 蜚(fēi)声海外 2. 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文中横线①②两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成型 绵延不绝 B. 定型 络绎不绝 C. 定型 绵延不绝 D. 成型 络绎不绝 3. 下列与选文相关的文学常识,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乐府民歌——唐代 B.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忆江南》——白居易 C.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江南春》——杜牧 D.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枫桥夜泊》——张继 4. 在形式多样的对联中,集前人诗句、文句而成的集句联别具一格,妙趣横生。 下列江南风景名胜的对联中,属于集句联的一项是 A.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无锡东林书院 B. 何时黄鹤重来,且自把金樽,看洲渚千年芳草; 今日白云尚在,问谁吹玉笛,落江城五月梅花。 ——武汉黄鹤楼 C. 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杭州西湖 D. 衔远山,吞长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送夕阳,迎素月,当春夏之交,草木际天。 ——扬州平山堂 5. 古人名和字的产生虽有先后,但在意义上是相关联的。下列对江南古代名人 名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欧阳修,字永叔。“修”与“永”意思相同。 B. 晏殊,字同叔。“殊”与“同”意思相反
C.王安石,字介甫。“石”与“甫”意思相同。 D.朱熹,字元晦。“熹”与“晦”意思相反。 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阅读王勃《滕王阁序》(节选), 完成6-9题。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腓于上路,访风 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 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 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 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 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 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日吴 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髙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 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 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 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 惭?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序属三秋三秋:季秋,指秋天的第三个月,即九月 B.彩彻区明彩:日光 C.识盈虚之有数数:计算 D.等终军之弱冠弱冠:指20岁,古人以20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访风景于景阿 临膏子之长洲 目吴会于云间 谁悲失路之人 怀逐而不见 「处洹救以犹欢 抚凌云而自管 以十五城请易和氏璧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傍晚渔舟中传出的歌声,响彻彭蠡湖滨 B.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排箫的音响引来徐徐清风,悲伤的歌声让白云停止飘动 C.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早晨虽然已经过去,而珍惜黄昏也为时不晚 D.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
C. 王安石,字介甫。“石”与“甫”意思相同。 D. 朱熹,字元晦。“熹”与“晦”意思相反。 二、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8 分。阅读王勃《滕王阁序》(节选), 完成 6—9 题。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腓于上路,访风 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 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 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 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 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 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 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 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 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 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 惭? 6.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序属三秋 三秋:季秋,指秋天的第三个月,即九月 B. 彩彻区明 彩:日光 C. 识盈虚之有数 数:计算 D. 等终军之弱冠 弱冠:指 20 岁,古人以 20 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 7.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8.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傍晚渔舟中传出的歌声,响彻彭蠡湖滨 B. 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排箫的音响引来徐徐清风,悲伤的歌声让白云停止飘动 C.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早晨虽然已经过去,而珍惜黄昏也为时不晚 D. 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
(我)抛弃了一生的功名,不远万里去朝夕侍奉父亲 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时维”、“披绣闼”两段从正面和侧面两个角度细致入微地描写滕王阁的 秀丽景色,笔势收放自如,开合有度,景物混成,恍若画中 B.“遥襟”段先描写欢乐畅快的宴会场面,接着表达自己对人生、宇宙的思考, 并委婉表达对“圣主”“明时”的不满,情绪传为悲愤 C.“嗟乎”段依然抒发感慨之情。作者没有一味低沉感伤,而是借助历史典故 传达出一种处卑位而思有位的情怀和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 D.“勃,三尺微命”段表明自己目前的处境、心中的志向、此行的目的,并表 达了结识名士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主人知遇之恩的荣幸之意。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10.“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两句是写景名句,请写一段不少于 100字的赏析文字。(4分) 11.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5分) 马迁《自序》传后,历写诸篇,各叙其意。既而班固变为诗体号之曰述范晔改彼 述名呼之以赞寻赞为例篇有一章事多者则约之使少理寡者则张之令大名实多爽 详略不同且欲观人之善恶史之褒贬,盖无假于此也 (取材于刘知几《史通·内篇·论赞》 12.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4分) ①当我们想告别过去,面向未来时,可用《归去来兮辞》中“ 两句来勉励自己 ②忠君孝亲是传统士子的道德要求,但现实中这两种道德要求常常陷入忠孝不能 两全的矛盾,《陈情表》中,描述作者进退两难的两句话是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①、②题。(5分) 秦楼月 金·完颜琦 寒仍暑,春来秋去无今古。无今古,梁台风月,汴堤“烟雨 水涵天影秋如许,夕阳低处征帆举。征帆举,一行惊雁,数声柔橹。 注:①梁台:梁代梁孝王所筑,台以复道连属诸营苑,在河南开封东南处,久废 ②汴堤:隋炀帝开凿汴渠两堤,汴渠沟通运河,已经湮没很久。 ①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上片以议论发端,首先就四季周而复始、循环不已发出慨叹,先声多人,气 势不凡 B.“梁台”二句以对仗的手法,交待了与友人离别的具体地点和当时烟雨蒙蒙 的天气。 C.下片中的“水涵天影”写秋季天光水色之明净,“夕阳低处”表现出依依惜 别之深情 D.全词虽着墨不多,但意蕴丰厚,思接千载,神与物游,诗情画意哲理完美地 结合。 ②末三句按照动作发生的顺序,本应是帆举一一橹响一一雁飞,但作者却将后两 者作了颠倒,除了声律的考虑之外,还有其他艺术妙用,试作简要分析。(3分)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6题 牌楼的产生
(我)抛弃了一生的功名,不远万里去朝夕侍奉父亲 9. 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时维”、“披绣闼”两段从正面和侧面两个角度细致入微地描写滕王阁的 秀丽景色,笔势收放自如,开合有度,景物混成,恍若画中。 B. “遥襟”段先描写欢乐畅快的宴会场面,接着表达自己对人生、宇宙的思考, 并委婉表达对“圣主”“明时”的不满,情绪传为悲愤。 C. “嗟乎”段依然抒发感慨之情。作者没有一味低沉感伤,而是借助历史典故 传达出一种处卑位而思有位的情怀和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 D. “勃,三尺微命”段表明自己目前的处境、心中的志向、此行的目的,并表 达了结识名士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主人知遇之恩的荣幸之意。 三、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18 分。 10.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两句是写景名句,请写一段不少于 100 字的赏析文字。(4 分) 11.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5 分) 马迁《自序》传后,历写诸篇,各叙其意。既而班固变为诗体号之曰述范晔改彼 述名呼之以赞寻赞为例篇有一章事多者则约之使少理寡者则张之令大名实多爽 详略不同且欲观人之善恶史之褒贬,盖无假于此也。 (取材于刘知几《史通·内篇·论赞》) 12. 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4 分) ①当我们想告别过去,面向未来时,可用《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两句来勉励自己。 ②忠君孝亲是传统士子的道德要求,但现实中这两种道德要求常常陷入忠孝不能 两全的矛盾,《陈情表》中,描述作者进退两难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13.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①、②题。(5 分) 秦楼月 金·完颜璹 寒仍暑,春来秋去无今古。无今古,梁台①风月,汴堤②烟雨。 水涵天影秋如许,夕阳低处征帆举。征帆举,一行惊雁,数声柔橹。 注:①梁台:梁代梁孝王所筑,台以复道连属诸营苑,在河南开封东南处,久废。 ②汴堤:隋炀帝开凿汴渠两堤,汴渠沟通运河,已经湮没很久。 ①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 上片以议论发端,首先就四季周而复始、循环不已发出慨叹,先声多人,气 势不凡。 B. “梁台”二句以对仗的手法,交待了与友人离别的具体地点和当时烟雨蒙蒙 的天气。 C. 下片中的“水涵天影”写秋季天光水色之明净,“夕阳低处”表现出依依惜 别之深情。 D. 全词虽着墨不多,但意蕴丰厚,思接千载,神与物游,诗情画意哲理完美地 结合。 ②末三句按照动作发生的顺序,本应是帆举——橹响——雁飞,但作者却将后两 者作了颠倒,除了声律的考虑之外,还有其他艺术妙用,试作简要分析。(3 分) 四、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9 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4—16 题。 牌楼的产生
①不论放在建筑群的前面,还是立在通衢大道上,牌楼总归是具有一种大门入口 的特点,所以它的起源和建筑群的门分不开。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之一是建筑总 是成群成组地出现,如一般民居,它由正房、左右厢房、大门、走廊组成为一个 院子,周围院墙环绕,呈“四合院”的形式;官府乃至皇帝的宫殿,也是由大大 小小的单幢建筑组合成各种形式的院落。因此,在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组建筑的 院门就成为建筑中的主要大门了。这种大门早期的做法非常简单,在两根直立的 木柱子上面,加一条横木组成为门,多用做乡间普通建筑的院门,所以古代将简 陋的房屋称为“衡门茅屋”。为了挡雨雪腐蚀,后来在这种简单的衡门的横木上 加木板顶,如同房屋的两面坡屋顶。 ②公元12世纪宋朝颁行的《营造法式》中见到一种乌头门的形式,两根木柱左 右立在地上,上有横木,横木下安有门扇。与衡门不同的是,两根木柱直冲上天, 横木插入柱内,柱头用一种水生植物乌头装饰,故名乌头门。 ③在古代城市中,大量存在的是里坊之门。里坊是中国古代城市居住区的基本单 位,把城市划为方形或矩形的里坊,里面整齐地排列着住宅。这种形式在春秋战 国时期就形成了,到隋唐时期的长安城已经发展到十分完备的程度。整座长安城 设有一百一十个坊,每个坊都有专门的名称,坊内开有十字形或东西向的横街, 街头皆设坊门以供出入。这种里坊之门在古代称为“闾”。中国古代有“表闾” 的制度,就是把各种功臣的姓名和他们的事迹刻于石上,置于闾门以表彰他们的 功德,有时还把刻石安在闾门之上。据建筑学家刘敦桢先生的分析,这种闾门上 往往都书写着里坊的名称,而且按表闾的制度,将表彰事迹书写于木牌,悬挂在 门上比石刻更为方便,这也是完全可能的事,就是说门上既有坊名又有木牌, 牌坊之名可能就由此而产生。后来这种牌坊模仿木构建筑,形式日趋华丽,加了 屋顶,并给屋顶和其它部分加了各种装饰,所以又称为“牌楼” (取材于楼庆西《中国小品建筑十讲》) 14.下面各项陈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A.本文认为“牌楼”是古代民居的正门,因为中国古代建筑都是四合院的形式 整个院落需要一个共同的正门 B.第①段中所说“衡门茅屋”,在古诗文中时有类似的表述,比如陶渊明的《归 去来兮辞》中就有“衡宇”一词,用来指自己的家。 C.衡门和乌头门都有建筑群落入口的功能,因此在第②段结尾的一句可能是 “不论是衡门还是乌头门,它们都是牌楼的雏形。” D.牌楼上的屋顶最初的功能是挡雨雪腐蚀,后来屋顶有了各种装饰,使其在满 足实用需要的同时兼有了审美功能 15.说明“牌楼”产生的过程。(3分) 16.北京城里牌楼很多,但多数只是一种装饰,根据本文所提供的信息,说说如 果要使其更具备实用价值应该怎么做。(4分)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15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7-20题 合欢树 史铁生 ①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 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 “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我 装作根本不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 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底白花的裙子
①不论放在建筑群的前面,还是立在通衢大道上,牌楼总归是具有一种大门入口 的特点,所以它的起源和建筑群的门分不开。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之一是建筑总 是成群成组地出现,如一般民居,它由正房、左右厢房、大门、走廊组成为一个 院子,周围院墙环绕,呈“四合院”的形式;官府乃至皇帝的宫殿,也是由大大 小小的单幢建筑组合成各种形式的院落。因此,在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组建筑的 院门就成为建筑中的主要大门了。这种大门早期的做法非常简单,在两根直立的 木柱子上面,加一条横木组成为门,多用做乡间普通建筑的院门,所以古代将简 陋的房屋称为“衡门茅屋”。为了挡雨雪腐蚀,后来在这种简单的衡门的横木上 加木板顶,如同房屋的两面坡屋顶。 ②公元 12 世纪宋朝颁行的《营造法式》中见到一种乌头门的形式,两根木柱左 右立在地上,上有横木,横木下安有门扇。与衡门不同的是,两根木柱直冲上天, 横木插入柱内,柱头用一种水生植物乌头装饰,故名乌头门。_________________。 ③在古代城市中,大量存在的是里坊之门。里坊是中国古代城市居住区的基本单 位,把城市划为方形或矩形的里坊,里面整齐地排列着住宅。这种形式在春秋战 国时期就形成了,到隋唐时期的长安城已经发展到十分完备的程度。整座长安城 设有一百一十个坊,每个坊都有专门的名称,坊内开有十字形或东西向的横街, 街头皆设坊门以供出入。这种里坊之门在古代称为“闾”。中国古代有“表闾” 的制度,就是把各种功臣的姓名和他们的事迹刻于石上,置于闾门以表彰他们的 功德,有时还把刻石安在闾门之上。据建筑学家刘敦桢先生的分析,这种闾门上 往往都书写着里坊的名称,而且按表闾的制度,将表彰事迹书写于木牌,悬挂在 门上比石刻更为方便,这也是完全可能的事,就是说闾门上既有坊名又有木牌, 牌坊之名可能就由此而产生。后来这种牌坊模仿木构建筑,形式日趋华丽,加了 屋顶,并给屋顶和其它部分加了各种装饰,所以又称为“牌楼”。 (取材于楼庆西《中国小品建筑十讲》) 14. 下面各项陈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 分) A. 本文认为“牌楼”是古代民居的正门,因为中国古代建筑都是四合院的形式, 整个院落需要一个共同的正门。 B. 第①段中所说“衡门茅屋”,在古诗文中时有类似的表述,比如陶渊明的《归 去来兮辞》中就有“衡宇”一词,用来指自己的家。 C. 衡门和乌头门都有建筑群落入口的功能,因此在第②段结尾的一句可能是 “不论是衡门还是乌头门,它们都是牌楼的雏形。” D. 牌楼上的屋顶最初的功能是挡雨雪腐蚀,后来屋顶有了各种装饰,使其在满 足实用需要的同时兼有了审美功能。 15. 说明“牌楼”产生的过程。(3 分) 16. 北京城里牌楼很多,但多数只是一种装饰,根据本文所提供的信息,说说如 果要使其更具备实用价值应该怎么做。(4 分) 五、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15 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 17—20 题。 合欢树 史铁生 ①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 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 “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我 装作根本不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 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底白花的裙子
②二十岁时,我的两条腿残废了。除去给人家画彩蛋,我想我还应该再干点别的 事,先后改变了几次主意,最后想学写作。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 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医院已明确表示,我的病目前没法治。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 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后来她发现我在写小说。 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我年 轻的时候也喜欢文学,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你小时候的 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吗?那就写着试试看。”她提醒我说。我俩都尽力把我的腿忘 掉。她到处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着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 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③三十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 篇小说也获了奖,母亲已离开我整整七年了。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 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 我摇着车躲了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 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 回去。”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④我摇车离开那儿,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 ⑤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我很少再到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去。小院儿在 个大院儿的尽里头。我偶尔摇车到大院儿去坐坐,但不愿意去那个小院儿,推说 手摇车进去不方便。院儿里的老太太还都把我当儿孙看,怪我不常去。我坐在院 子当中,喝东家的茶,吃西家的瓜。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儿 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 进出太不易。大伙就不再说,忙扯些别的,说起我们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 两口,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⑥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 了一棵刚出土的“含羞草”,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竟是一棵合欢树。 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依然让它留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 树不但长出了叶子,而且还比较茂盛。母亲高兴了好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 常去侍弄它。又过了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 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再过一年,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 记了 ⑦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去看看那棵树吧。我也想再看看母亲住过的那间 房。我老记着,那儿还有个刚来到世上的孩子,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儿 是那棵合欢树的影子吗? ⑧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是那么欢迎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跟前。这回, 想摇车进小院儿真是不能了。家家门前的小厨房都扩大了,过道窄得一个人推自 行车进出也要侧身。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得跟房子一样 高了。这么说,我再也看不见它了。我要是求人背我去看,倒也不是不行。我挺 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⑨我摇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想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 也成享受。 ⑩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 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选自《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有删改) 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②二十岁时,我的两条腿残废了。除去给人家画彩蛋,我想我还应该再干点别的 事,先后改变了几次主意,最后想学写作。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 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医院已明确表示,我的病目前没法治。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 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后来她发现我在写小说。 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我年 轻的时候也喜欢文学,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你小时候的 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吗?那就写着试试看。”她提醒我说。我俩都尽力把我的腿忘 掉。她到处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着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 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③三十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 篇小说也获了奖,母亲已离开我整整七年了。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 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 我摇着车躲了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 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 回去。”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④我摇车离开那儿,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 ⑤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我很少再到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去。小院儿在一 个大院儿的尽里头。我偶尔摇车到大院儿去坐坐,但不愿意去那个小院儿,推说 手摇车进去不方便。院儿里的老太太还都把我当儿孙看,怪我不常去。我坐在院 子当中,喝东家的茶,吃西家的瓜。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儿 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 进出太不易。大伙就不再说,忙扯些别的,说起我们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 两口,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⑥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 了一棵刚出土的“含羞草”,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竟是一棵合欢树。 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依然让它留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 树不但长出了叶子,而且还比较茂盛。母亲高兴了好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 常去侍弄它。又过了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 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再过一年,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 记了。 ⑦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去看看那棵树吧。我也想再看看母亲住过的那间 房。我老记着,那儿还有个刚来到世上的孩子,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儿。 是那棵合欢树的影子吗? ⑧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是那么欢迎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跟前。这回, 想摇车进小院儿真是不能了。家家门前的小厨房都扩大了,过道窄得一个人推自 行车进出也要侧身。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得跟房子一样 高了。这么说,我再也看不见它了。我要是求人背我去看,倒也不是不行。我挺 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⑨我摇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想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 也成享受。 ⑩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 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选自《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有删改) 17.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 分)
A.文章开头展现了母子俩曾经有过的一段轻松快乐、无忧无虑的生活,这与后 来的生活困境及后文压抑的气氛形成对照。 B.第③段中“她心里太苦了”一句表现了母亲的艰难,母爱的伟大,同时也表 现了“我”对母亲深深的理解、思恋和怀念。 C.文章以事件的重要性为序,前部分以写“人”为主,后部分以写“树”为主, 两部分衔接流畅,浑然一体。 D.合欢树既象征着母爱,又象征着生命的顽强、意志的坚定、事业的成就,同 时,它还是母子合欢的象征。 E.文章在对那个看树影儿的孩子的拟想中结束,饱含深情直接赞美了母爱是普 遍的,又是独特的。韵味悠长,引人遐想 18.第②段写母亲为“我”做了哪些事情?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品性?(3分) 19.第⑥段写了母亲种合欢树的一段往事,请分析这段追忆在文中的作用。(4 分) 20.第⑨段中作者说“悲伤也成享受”,如何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 六、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 21.作文。(40分)从下列两道题目中任选一题,根据要求写作。 ①请以“冬日春意”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 ②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根据引发的思考或联想,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 少于7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 有一次,老师给我们学生们讲了一个故事:有三只猎狗追一只土拨鼠,土拨鼠钻 进了一个树洞。这只树洞只有一个出口,可不一会儿,从树洞里钻出一只兔子 兔子飞快地向前跑,并爬上一棵大树。兔子在树上,仓皇中没站稳,掉了下来 砸晕了正仰头看的三只猎狗,最后,兔子终于逃脱了。 故事讲完后,老师问:“这个故事有什么问题吗?”有的学生说:“兔子不会爬 树。”有的学生说:“一只兔子不可能同时砸晕三只猎狗。”“还有哪?”老师 继续问。直到学生再找不出问题了,老师才说:“可是还有一个问题,你们都没 有提到:土拨鼠哪里去了?” 【试题答案】 (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B2.C3.A4.D5.C 、(共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 6.C7.D8.B9.A 、(共4小题,共17分) 10.(4分) 答案要点:这两句从高下、动静、远近、点面等诸多角度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天阔 海远、孤鹜髙飞、秋霞绚烂的鲜活图景,意境描写达于化境。 11.(5分)共10处,每对两处得1分。 既班固变为诗体/号之曰述/范晔改彼述名/呼之以赞/寻 赞为例/篇有一章/事多者则约之使少/理寡者则张之令 大/名实多爽/详略不同/且欲观人之善恶史之褒贬 12.(4分)每写对一句得1分,句中有错别字不得分 ①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A. 文章开头展现了母子俩曾经有过的一段轻松快乐、无忧无虑的生活,这与后 来的生活困境及后文压抑的气氛形成对照。 B. 第③段中“她心里太苦了”一句表现了母亲的艰难,母爱的伟大,同时也表 现了“我”对母亲深深的理解、思恋和怀念。 C. 文章以事件的重要性为序,前部分以写“人”为主,后部分以写“树”为主, 两部分衔接流畅,浑然一体。 D. 合欢树既象征着母爱,又象征着生命的顽强、意志的坚定、事业的成就,同 时,它还是母子合欢的象征。 E. 文章在对那个看树影儿的孩子的拟想中结束,饱含深情直接赞美了母爱是普 遍的,又是独特的。韵味悠长,引人遐想。 18. 第②段写母亲为“我”做了哪些事情?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品性?(3 分) 19. 第⑥段写了母亲种合欢树的一段往事,请分析这段追忆在文中的作用。(4 分) 20. 第⑨段中作者说“悲伤也成享受”,如何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 分) 六、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40 分。 21. 作文。(40 分)从下列两道题目中任选一题,根据要求写作。 ①请以“冬日春意”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700 字的文章,文体不限。 ②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根据引发的思考或联想,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 少于 700 字的文章,文体不限。 有一次,老师给我们学生们讲了一个故事:有三只猎狗追一只土拨鼠,土拨鼠钻 进了一个树洞。这只树洞只有一个出口,可不一会儿,从树洞里钻出一只兔子。 兔子飞快地向前跑,并爬上一棵大树。兔子在树上,仓皇中没站稳,掉了下来, 砸晕了正仰头看的三只猎狗,最后,兔子终于逃脱了。 故事讲完后,老师问:“这个故事有什么问题吗?”有的学生说:“兔子不会爬 树。”有的学生说:“一只兔子不可能同时砸晕三只猎狗。”“还有哪?”老师 继续问。直到学生再找不出问题了,老师才说:“可是还有一个问题,你们都没 有提到:土拨鼠哪里去了?” 【试题答案】 一、(共 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 1. B 2. C 3. A 4. D 5. C 二、(共 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8 分) 6. C 7. D 8. B 9. A 三、(共 4 小题,共 17 分) 10. (4 分) 答案要点:这两句从高下、动静、远近、点面等诸多角度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天阔 海远、孤鹜高飞、秋霞绚烂的鲜活图景,意境描写达于化境。 11. (5 分)共 10 处,每对两处得 1 分。 既 班 固 变 为 诗 体/号 之 曰 述/范 晔 改 彼 述 名/呼 之 以 赞/寻 赞 为 例 /篇 有 一 章/事 多 者则 约 之 使 少/理 寡 者 则 张 之 令 大/名 实 多 爽/详 略 不 同/且 欲 观 人 之 善 恶 史 之 褒 贬 12. (4 分)每写对一句得 1 分,句中有错别字不得分。 ①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②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13.(5分) ①B(2分) ②以雁行紧接征帆,喻游子远去;以橹声收尾,收余音袅袅之效。雁飞苍空,与 水涵天影相呼应,形成一幅空阔画面。橹声轻柔,又与夕阳低下共同传达出无限 低回的眷恋情怀。(3分)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9分) 14.(2分)A 15.(3分)一点1分,二点2分,答全给3分,分条说明再给1分 要点:①最初是建筑群落的入口②后来成为城市中居住区的入口③表闾制度和 装饰的需要,使闾门日趋华丽,形成牌楼 6.(4分)给分标准:建议依据了第3段所提到的“里坊”闾门的功能和“表 闾”制度,2分;表述明确,2分。 示例:可以将小区的大门设计成牌楼,即标志住宅小区的名称,又有装饰作用, 还可以用来表彰好人好事,弘扬正气。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14分)。 17.(4分)CE 18.(3分)为“我”治病,为“我”借书,推“我”看电影,鼓励“我”写作 (1分)。坚强、执著、隐忍、无私、疼爱儿子(2分) 19.(4分)追忆合欢树的来历,说明它是母亲亲手所栽,在母亲的照料下,茁 壮成长(1分)。感念母爱,因为母亲对儿子的疼爱融入在对合欢树的精心呵护 和培育中,合欢树凝聚了母爱(1分)。深化文章旨意,合欢树身上有母亲对生 活美好的不弃和期盼(2分) 20.(4分)母亲的早逝是令人悲伤的(1分);想起与母亲生活在一起的往事 又是让人感到温馨的(1分);母亲的爱、母亲的意志、母亲的命运、母亲的苦 难,让作者明白了生存的意义(1分),并鼓舞作者在逆境中更坚强(1分), 因此这种悲伤也是享受。 六、(共40分) 21.(40分)作文(略)
②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13. (5 分) ①B(2 分) ②以雁行紧接征帆,喻游子远去;以橹声收尾,收余音袅袅之效。雁飞苍空,与 水涵天影相呼应,形成一幅空阔画面。橹声轻柔,又与夕阳低下共同传达出无限 低回的眷恋情怀。(3 分) 四、(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9 分) 14. (2 分)A 15. (3 分)一点 1 分,二点 2 分,答全给 3 分,分条说明再给 1 分。 要点:①最初是建筑群落的入口 ②后来成为城市中居住区的入口 ③表闾制度和 装饰的需要,使闾门日趋华丽,形成牌楼。 16. (4 分)给分标准:建议依据了第 3 段所提到的“里坊”闾门的功能和“表 闾”制度,2 分;表述明确,2 分。 示例:可以将小区的大门设计成牌楼,即标志住宅小区的名称,又有装饰作用, 还可以用来表彰好人好事,弘扬正气。 五、(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14 分)。 17. (4 分)CE 18. (3 分)为“我”治病,为“我”借书,推“我”看电影,鼓励“我”写作 (1 分)。坚强、执著、隐忍、无私、疼爱儿子(2 分)。 19. (4 分)追忆合欢树的来历,说明它是母亲亲手所栽,在母亲的照料下,茁 壮成长(1 分)。感念母爱,因为母亲对儿子的疼爱融入在对合欢树的精心呵护 和培育中,合欢树凝聚了母爱(1 分)。深化文章旨意,合欢树身上有母亲对生 活美好的不弃和期盼(2 分)。 20. (4 分)母亲的早逝是令人悲伤的(1 分);想起与母亲生活在一起的往事, 又是让人感到温馨的(1 分);母亲的爱、母亲的意志、母亲的命运、母亲的苦 难,让作者明白了生存的意义(1 分),并鼓舞作者在逆境中更坚强(1 分), 因此这种悲伤也是享受。 六、(共 40 分) 21. (40 分)作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