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东城区2015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本大题共8小题,共3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题 古代社会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如果你穿越回去的古代社会既没有沙场,也没有江湖,更无法和皇族扯上关系,那 也不要轻易放弃自己,至少,要让自己成为一个有修养的普通人。 讲卫生:洗澡有规定,刷牙有妙招 几乎一脱离茹毛饮血的原始时代,我们的祖先就意识到了“讲卫生”的重要性, 最直接的实现方式就是“沐浴”。“沐”是洗发,“浴”是洗身,按照《周礼》 的规定:三天一洗头、五天一洗澡才算是有修养的文明人 早在3600年前的商朝,商汤王就用青铜浴盆泡澡了。到了先秦时期,皇宫的浴 室设备已经相当“现代化”,供水、供暖和排水系统一应俱全 “洗发水”和“沐浴露”的发明也比你想象的早得多。《左传》中就记载了人们 用淘米水洗头发的场景。魏晋时代还出现了一种“澡豆”,由豆粉合药制成,既 能去污又能护肤。 不过,这东西在当时是皇家特供,平民可轻易接触不到。皇家如此讲究,自然受 不了群臣整天脏兮兮地往宫里跑。从汉朝起,官员们就有每工作五天回家洗一次 澡的“休沐”假期:到了唐朝,“住宿制”改成了“走读制”,五天一休沐的制 度还保留着。但似乎没人真的用这个假期来洗澡,洗澡仍然是极少数人才有的奢 侈享受。 同样的例子还有刷牙,确切地说是“揩齿”或“剔牙”。三国时期的贵族墓葬中 已经出现了金制小牙签,想来是墓主人生前用以剔除牙缝中的食物残渣所用。但 直到几百年后的隋唐时代,清洁口腔的习惯才逐渐开始在民间流行,工具也相当 简陋:浓茶、盐水、酒漱口,然后用手指或咬软的杨枝蘸上盐当“牙刷”,或者 干脆从树上揪一片嫩树叶塞进嘴里嚼一嚼,那就是天然的“口香糖” 感谢聪明的宋朝人,用马尾毛和动物骨头做成了最初的牙刷,又用柳枝、槐枝、 桑枝和生姜煎水熬制成今日牙膏的雏形,将人们从“手揩牙齿”的原始方法中解 脱了出来。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公共浴池,无论是读书人还是商人、手工业者、士兵、 农民,花上几个“汤钱”就能洗个热水澡,还可以享受各种服务项目。 至此,“讲卫生”这件事终于从王公贵族的特权,变成了全民追求的体面生活方 式 【甲】:从头发到衣着,处处都可做文章 不洗澡尚能见人,反正大家都没这条件和习惯,但乱穿衣就是你的不对了。这可 不仅关乎时不时尚、养不养眼,首要的问题是一一别犯法。换句话说,穿符合你 身份的衣服,别僭越 在物资匮乏的商周时期,差别倒不是很大,大家都穿着上衣下裙的麻布“套装” 贵族在裙子外面再多系一片革制或丝绣的斧形服饰,就是身份尊贵的标志了。春 秋时代,这种上下分开的款式已经被淘汰了,取而代之的是像连衣裙一样、下面 垂到脚踝的“深衣”,而且下半身的裙子得用12片布来裁剪,象征着每年的12 个月,以表达古人对天时的崇敬。但也只有诸侯、士大夫穿得起这种高级服饰, 平民仍然是粗布褐衣。 自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为了维持统治秩序,衣着等级制度日益完善。走在大街 上,观察衣服的式样、用料、花纹,就能区分出官员和庶民。再看颜色,就知道 此人官大还是官小
北京市东城区 2015 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一、本大题共 8 小题,共 31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 题。 古代社会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如果你穿越回去的古代社会既没有沙场,也没有江湖,更无法和皇族扯上关系,那 也不要轻易放弃自己,至少,要让自己成为一个有修养的普通人。 讲卫生:洗澡有规定,刷牙有妙招 几乎一脱离茹毛饮血的原始时代,我们的祖先就意识到了“讲卫生”的重要性, 最直接的实现方式就是“沐浴”。“沐”是洗发,“浴”是洗身,按照《周礼》 的规定:三天一洗头、五天一洗澡才算是有修养的文明人。 早在 3600 年前的商朝,商汤王就用青铜浴盆泡澡了。到了先秦时期,皇宫的浴 室设备已经相当“现代化”,供水、供暖和排水系统一应俱全。 “洗发水”和“沐浴露”的发明也比你想象的早得多。《左传》中就记载了人们 用淘米水洗头发的场景。魏晋时代还出现了一种“澡豆”,由豆粉合药制成,既 能去污又能护肤。 不过,这东西在当时是皇家特供,平民可轻易接触不到。皇家如此讲究,自然受 不了群臣整天脏兮兮地往宫里跑。从汉朝起,官员们就有每工作五天回家洗一次 澡的“休沐”假期;到了唐朝,“住宿制”改成了“走读制”,五天一休沐的制 度还保留着。但似乎没人真的用这个假期来洗澡,洗澡仍然是极少数人才有的奢 侈享受。 同样的例子还有刷牙,确切地说是“揩齿”或“剔牙”。三国时期的贵族墓葬中 已经出现了金制小牙签,想来是墓主人生前用以剔除牙缝中的食物残渣所用。但 直到几百年后的隋唐时代,清洁口腔的习惯才逐渐开始在民间流行,工具也相当 简陋:浓茶、盐水、酒漱口,然后用手指或咬软的杨枝蘸上盐当“牙刷”,或者 干脆从树上揪一片嫩树叶塞进嘴里嚼一嚼,那就是天然的“口香糖”。 感谢聪明的宋朝人,用马尾毛和动物骨头做成了最初的牙刷,又用柳枝、槐枝、 桑枝和生姜煎水熬制成今日牙膏的雏形,将人们从“手揩牙齿”的原始方法中解 脱了出来。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公共浴池,无论是读书人还是商人、手工业者、士兵、 农民,花上几个“汤钱”就能洗个热水澡,还可以享受各种服务项目。 至此,“讲卫生”这件事终于从王公贵族的特权,变成了全民追求的体面生活方 式。 【甲】 :从头发到衣着,处处都可做文章 不洗澡尚能见人,反正大家都没这条件和习惯,但乱穿衣就是你的不对了。这可 不仅关乎时不时尚、养不养眼,首要的问题是——别犯法。换句话说,穿符合你 身份的衣服,别僭越。 在物资匮乏的商周时期,差别倒不是很大,大家都穿着上衣下裙的麻布“套装”, 贵族在裙子外面再多系一片革制或丝绣的斧形服饰,就是身份尊贵的标志了。春 秋时代,这种上下分开的款式已经被淘汰了,取而代之的是像连衣裙一样、下面 垂到脚踝的“深衣”,而且下半身的裙子得用 12 片布来裁剪,象征着每年的 12 个月,以表达古人对天时的崇敬。但也只有诸侯、士大夫穿得起这种高级服饰, 平民仍然是粗布褐衣。 自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为了维持统治秩序,衣着等级制度日益完善。走在大街 上,观察衣服的式样、用料、花纹,就能区分出官员和庶民。再看颜色,就知道 此人官大还是官小
尽管穿衣戴帽由不得自己,还可以从其他方面追求时尚,比如发型。古代女子到 15岁就要举行笄礼,把头发盘成发髻;男子则要在20岁时行弱冠之礼,束起头 发、戴上帽子,以宣布自己成年了。也就是说,今日的离子烫、大波浪、波波头 在他们的脑袋上完全没有施展空间。不过,这也丝毫没有减少古人对潮流的追求。 个发髻就贯穿了上下几千年:汉代妇女常梳“倭堕髻”,北朝妇女则钟情“十 字髻”,唐朝人发明了“灵蛇髻”“飞天髻”,宋代又出现了“朝天髻”“同心 髻”。时尚文化最发达的是隋唐时期,女人们为了尽可能多地在头上插珠宝首饰, 纷纷将发髻梳得又高又大,以至于伪装浓密的假发成了社会畅销品 唐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浓妆艳抹”的时代,美人们都抹着大大的腮红,把眉毛 画得阔而短,额头绘着额黄,双颊贴满各种颜色和形状的面靥,加上绛唇一点, 十分华丽。 但你应该很难想象,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男性比女性更爱打扮。他们出门“无不 熏衣敷面,傅粉施朱”,高端一点的甚至“七月七日取乌鸡血,和三月桃花末 涂面及身,二三日后,光白如素” 【乙】:你知道做个客有多累吗 穿衣梳妆停当,终于可以去拜会朋友了,这才是真正考验普通人个人风度的时候 别急,登门之前准备好礼物先。这倒不费什么脑筋,《周礼》早就规定好了见什 么样的人带什么样的礼,“以禽作六挚,以等诸臣。孤(帝王)执皮帛,卿执羔, 大夫执,士执雉,庶人执鹜,工商执鸡。 终于提着礼物来到主人家门口了。不过,如果你是初次登门,很有可能会吃闭门 羹一一别慌,主人不是要赶你走,正相反,这是在表达恭敬,类似于“哎呀,怎 么好意思让您亲自屈驾光临寒舍呢,您还是请回吧,下次我去拜访您”。这时候 你要做的就是站在门口一再恳请,直到主人接收到你的诚意迎出大门,宾主互行 拜礼,然后主人三揖从右边入门,你从左边进去,在庭中递上礼物,再经过“哎 呀哎呀太客气了拿回去吧”和“那怎么行你就收下吧”的三个来回,主人终于接 过礼物,让你进屋了 进了屋也不能轻松。首先,进门请脱鞋,别踩脏了一会儿的坐席。古代家庭室内 往往满铺筵席,脱鞋甚至脱袜入室就成了最基本的礼节,否则便是对主人不敬。 君子坐席也有许多讲究,比如效仿孟母教子的“席不正不坐”(《论语·乡党》), 是指席子的四边要与墙壁平行一她该不会是个强迫症患者吧?此外,《礼记》还 规定“父子不同席”“男女不同席”“有丧者专席而坐”。 坐的姿势也不能随随便便,两膝着地、脚背朝下、臀部落在脚踵上,这是一般姿 势,跟老友谈天说地无妨;若要向对方表示尊敬,就得抬起臀部,挺直上身,摆 出“跽”的恭敬姿态。好不容易坐定,又突然来了一位尊者,还要让席以表谦卑 唉,做个客真累啊。 要是主人留你吃饭喝酒,更累。互相礼让了好一番,座次终于安排好了,开始敬 酒。这简直是一场拉锯战:主人先敬宾客,宾客还敬主人,主人再敬宾客;然后 主人敬介宾(就是宾客请来的宾客),介宾还敬主人;最后主人向众宾敬酒。 而且,每一轮敬酒之前,主人都要当着众宾的面进行“盥洗”,洗手、洗杯具。 这在后来更像是一项重要的敬酒礼仪,但在先秦时代,却主要是为了实用功能。 尽管当时已经有了筷子,但它还没有成为日常用餐的工具,只有当从汤中夹菜时 才使用,其他情况下则统统直接“动手”,因此,与别人一起吃饭前不洗手也是 失礼的行为。 不过,真正风雅的聚会可不只是觥筹交错,文人雅士则更需内外兼修
尽管穿衣戴帽由不得自己,还可以从其他方面追求时尚,比如发型。古代女子到 15 岁就要举行笄礼,把头发盘成发髻;男子则要在 20 岁时行弱冠之礼,束起头 发、戴上帽子,以宣布自己成年了。也就是说,今日的离子烫、大波浪、波波头 在他们的脑袋上完全没有施展空间。不过,这也丝毫没有减少古人对潮流的追求。 一个发髻就贯穿了上下几千年:汉代妇女常梳“倭堕髻”,北朝妇女则钟情“十 字髻”,唐朝人发明了“灵蛇髻”“飞天髻”,宋代又出现了“朝天髻”“同心 髻”。时尚文化最发达的是隋唐时期,女人们为了尽可能多地在头上插珠宝首饰, 纷纷将发髻梳得又高又大,以至于伪装浓密的假发成了社会畅销品。 唐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浓妆艳抹”的时代,美人们都抹着大大的腮红,把眉毛 画得阔而短,额头绘着额黄,双颊贴满各种颜色和形状的面靥,加上绛唇一点, 十分华丽。 但你应该很难想象,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男性比女性更爱打扮。他们出门“无不 熏衣敷面,傅粉施朱”,高端一点的甚至“七月七日取乌鸡血,和三月桃花末, 涂面及身,二三日后,光白如素”。 【乙】:你知道做个客有多累吗 穿衣梳妆停当,终于可以去拜会朋友了,这才是真正考验普通人个人风度的时候。 别急,登门之前准备好礼物先。这倒不费什么脑筋,《周礼》早就规定好了见什 么样的人带什么样的礼,“以禽作六挚,以等诸臣。孤(帝王)执皮帛,卿执羔, 大夫执鴈,士执雉,庶人执鹜,工商执鸡。” 终于提着礼物来到主人家门口了。不过,如果你是初次登门,很有可能会吃闭门 羹——别慌,主人不是要赶你走,正相反,这是在表达恭敬,类似于“哎呀,怎 么好意思让您亲自屈驾光临寒舍呢,您还是请回吧,下次我去拜访您”。这时候 你要做的就是站在门口一再恳请,直到主人接收到你的诚意迎出大门,宾主互行 拜礼,然后主人三揖从右边入门,你从左边进去,在庭中递上礼物,再经过“哎 呀哎呀太客气了拿回去吧”和“那怎么行你就收下吧”的三个来回,主人终于接 过礼物,让你进屋了。 进了屋也不能轻松。首先,进门请脱鞋,别踩脏了一会儿的坐席。古代家庭室内 往往满铺筵席,脱鞋甚至脱袜入室就成了最基本的礼节,否则便是对主人不敬。 君子坐席也有许多讲究,比如效仿孟母教子的“席不正不坐”(《论语·乡党》), 是指席子的四边要与墙壁平行—她该不会是个强迫症患者吧?此外,《礼记》还 规定“父子不同席”“男女不同席”“有丧者专席而坐”。 坐的姿势也不能随随便便,两膝着地、脚背朝下、臀部落在脚踵上,这是一般姿 势,跟老友谈天说地无妨;若要向对方表示尊敬,就得抬起臀部,挺直上身,摆 出“跽”的恭敬姿态。好不容易坐定,又突然来了一位尊者,还要让席以表谦卑 ——唉,做个客真累啊。 要是主人留你吃饭喝酒,更累。互相礼让了好一番,座次终于安排好了,开始敬 酒。这简直是一场拉锯战:主人先敬宾客,宾客还敬主人,主人再敬宾客;然后 主人敬介宾(就是宾客请来的宾客),介宾还敬主人;最后主人向众宾敬酒。 而且,每一轮敬酒之前,主人都要当着众宾的面进行“盥洗”,洗手、洗杯具。 这在后来更像是一项重要的敬酒礼仪,但在先秦时代,却主要是为了实用功能。 尽管当时已经有了筷子,但它还没有成为日常用餐的工具,只有当从汤中夹菜时 才使用,其他情况下则统统直接“动手”,因此,与别人一起吃饭前不洗手也是 失礼的行为。 不过,真正风雅的聚会可不只是觥筹交错,文人雅士则更需内外兼修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供水(gong)B.奢侈(chi)C.揩齿(kai)D.剔牙(ti) 2.下列加点字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汤钱:菜汤B.匮乏:缺乏C.庶民:旁支D.钟情:喜爱 3.解释画线的熟语在文中的意思。(6分) (1)这可不仅关乎时不时尚、养不养眼 (2)如果你是初次登门,很有可能会吃团门羹 (3)这简直是一场拉锯战 4.对“讲卫生”部分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商汤王乱已经使用青铜浴盆泡澡了,供水、供暖和排水系统一应俱全 B.魏晋时代的人们开始使用由豆粉合药制成、既能去污又能护肤的“澡豆” C.从汉朝起,官员们每工作五天就会回家洗一次澡,这叫做“休沐”假期。 D.隋唐时代,民间流行的清洁口腔方法有用浓茶、盐水、酒漱口,用手指或咬软 的杨枝蘸上盐刷牙等 E.宋朝人用马尾毛和动物骨头做成了最初的牙刷,又用柳枝、槐枝、桑枝和生 姜煎水熬制成今日牙膏的雏形。 5.根据第一部分小标题中“讲卫生”的结构特点,在第二三部分的【甲】【乙】 处填空,完成两个小标题。(4分) 6.对古人头发衣着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4分) A.秦统一六国之后,衣着等级制度日益完善。 B.穿衣戴帽,可以体现平民百姓对时尚的追求。 C.隋唐时期,女人们流行用假发使头发浓密, D.唐朝的美人们喜欢浓妆艳抹,十分华丽 E.魏晋南北朝时期,女性出门时最爱打扮。 7.分条概括古人外出做客的“累”体现在哪些方面,然后指出其中有哪一项在 今天仍是不可忽略的,并解释原因。(6分) 8.兰亭会算得上文人雅士的风雅集会,请用《兰亭集序》的原文填空,这个集 会的地点是口口口口囗口口,参加的人员可谓“口口口口,口口口口”。(3分)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2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材料一】 士君子之有勇而果于行者,不以立节行谊,而以妄死非名,岂不痛哉!士有杀身 以成仁,触害以立义,倚于节理而不议死地;故能身死名流于来世,非有勇断 孰能行之? 子路曰:“不能勤苦,不能恬贫穷,不能轻死亡;而曰我能行义,吾不信也。 昔者申包胥立于秦庭,七日七夜丧不绝声,遂以存楚,不能勤苦,安能行此!曾 子布衣缊袍未得完,糟糠之食,藜藿之羹未得饱,义不合则辞上卿,不恬贫穷, 安能行此!比干将死而谏逾忠,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山而志逾彰,不轻死亡,安 能行此!故夫十欲立义行道,毋论难易而后能行之;立身著名,无顾利害而后能 成之。《诗》曰:“彼其之子,硕大且笃。”非良笃修激之君子,其谁能行之哉? 王子比干杀身以作其忠,伯夷叔齐杀身以成其廉,尾生杀身以成其信,此四子者, 皆天下之通土也,岂不爱其身哉?以为夫义之不立,名之不著,是士之耻也,故 杀身以遂其行。因此观之,卑贱贫穷,非士之耻也。夫士之所耻者,天下举忠而 士不与焉,举信而十不与焉,举廉而十不与焉:三者在乎身,名传于后世,与日 月并而不息,虽无道之世不能污焉。然则非好死而恶生也,非恶富贵而乐贫贱也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供水(gōng) B.奢侈(chǐ) C.揩齿(kāi) D.剔牙(tì) 2.下列加点字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汤钱:菜汤 B.匮乏:缺乏 C.庶民:旁支 D.钟情:喜爱 3.解释画线的熟语在文中的意思。(6 分) (1)这可不仅关乎时不时尚、养不养眼 (2)如果你是初次登门,很有可能会吃闭门羹 (3)这简直是一场拉锯战 4. 对“讲卫生”部分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 分) A. 商汤王乱已经使用青铜浴盆泡澡了,供水、供暖和排水系统一应俱全。 B.魏晋时代的人们开始使用由豆粉合药制成、既能去污又能护肤的“澡豆”。 C.从汉朝起,官员们每工作五天就会回家洗一次澡,这叫做“休沐”假期。 D.隋唐时代,民间流行的清洁口腔方法有用浓茶、盐水、酒漱口,用手指或咬软 的杨枝蘸上盐刷牙等。 E. 宋朝人用马尾毛和动物骨头做成了最初的牙刷,又用柳枝、槐枝、桑枝和生 姜煎水熬制成今日牙膏的雏形。 5. 根据第一部分小标题中“讲卫生”的结构特点,在第二三部分的【甲】【乙】 处填空,完成两个小标题。(4 分) 6. 对古人头发衣着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4 分) A. 秦统一六国之后,衣着等级制度日益完善。 B. 穿衣戴帽,可以体现平民百姓对时尚的追求。 C. 隋唐时期,女人们流行用假发使头发浓密。 D. 唐朝的美人们喜欢浓妆艳抹,十分华丽。 E. 魏晋南北朝时期,女性出门时最爱打扮。 7. 分条概括古人外出做客的“累”体现在哪些方面,然后指出其中有哪一项在 今天仍是不可忽略的,并解释原因。(6 分) 8. 兰亭会算得上文人雅士的风雅集会,请用《兰亭集序》的原文填空,这个集 会的地点是□□□□□□□,参加的人员可谓“□□□□,□□□□”。(3 分) 二、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26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3 题。 【材料一】 士君子之有勇而果于行者,不以立节行谊,而以妄死非名,岂不痛哉!士有杀身 以成仁,触害以立义,倚于节理而不议死地;故能身死名流于来世,非有勇断, 孰能行之? 子路曰:“不能勤苦,不能恬贫穷,不能轻死亡;而曰我能行义,吾不信也。” 昔者申包胥立于秦庭,七日七夜丧不绝声,遂以存楚,不能勤苦,安能行此!曾 子布衣缊袍未得完,糟糠之食,藜藿之羹未得饱,义不合则辞上卿,不恬贫穷, 安能行此!比干将死而谏逾忠,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山而志逾彰,不轻死亡,安 能行此!故夫士欲立义行道,毋论难易而后能行之;立身著名,无顾利害而后能 成之。《诗》曰:“彼其之子,硕大且笃。”非良笃修激之君子,其谁能行之哉? 王子比干杀身以作其忠,伯夷叔齐杀身以成其廉,尾生杀身以成其信,此四子者, 皆天下之通士也,岂不爱其身哉?以为夫义之不立,名之不著,是士之耻也,故 杀身以遂其行。因此观之,卑贱贫穷,非士之耻也。夫士之所耻者,天下举忠而 士不与焉,举信而士不与焉,举廉而士不与焉;三者在乎身,名传于后世,与日 月并而不息,虽无道之世不能污焉。然则非好死而恶生也,非恶富贵而乐贫贱也
由其道,遵其理,尊贵及己,士不辞也。孔子曰:“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 亦为之;富而不可求,从吾所好。”大圣之操也。《诗》云:“我心匪石,不可 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言不失己也;能不失己,然后可与济难矣,此士 君子之所以越众也 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以立节行谊而以妄死非名妄:妄想 B.不能恬贫穷恬:安于 C.天下举忠而士不与焉与:参加 D.我心匪石匪:同“非”,不是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士有杀身以成仁②故杀身以遂其行 B.①倚于节理而不议死地②然则非好死而恶生也 C.①非有勇断,孰能行之②卑贱贫穷,非士之耻也 D.①王子比干杀身以作其忠②由其道,遵其理 11.下列语句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故能身死名流于来世,非有勇断,孰能行之? 因此他们人虽死了,好的名声留传后代。不是勇敢果断谁能做到呢? B.故夫十欲立义行道,毋论难易而后能行之 因此一个读书人想要按照他的理想去做事情,不论事情是难是易,然后都能勇敢 地去做 C.举信而十不与焉,举廉而十不与焉 天下推举信义的人,读书人不在其列;天下推举廉洁的人,读书人不在其列 D.能不失己,然后可与济难矣,此十君子之所以越众也。 一个人能够不失去自己,然后才可以与他渡河很难,这就是读书的君子所以超过 别人的地方。 1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勇敢和果断是“士君者”表现出自己操守与品行的前提条件之 B.作者用申包胥等三人的事例证明“甘勤苦”、“恬贫穷”、“轻死亡”的人才 可以行仁义。 C.在作者看来,“士之耻”在于他们爱惜自己的生命,以致正义没有被树立,生 命没有显赫。 D.文中引用《诗经》中的诗句和孔子及其弟子的话,既能增强说服力,又使语言 精炼典雅。 13.根据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材料二】 公曰:“何谓士人?”孔子曰:“所谓十人者心有所定计有所守虽不能尽道术之 本必有率也虽不能备百善之美必有处也是故知不务多必审其所知言不务多必审 其所谓行不务多必审其所由智既知之言既道之行既由之则若性命之形骸之不可 易也。富贵不足以益,贫贱不足以损。此则士人也。” (取材于《孔子家语》) (1)用“/”给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所谓士人者心有所定计有所守虽不能尽道术之本必有率 也虽不能备百善之美必有处也是故知不务多必审其所知
由其道,遵其理,尊贵及己,士不辞也。孔子曰:“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 亦为之;富而不可求,从吾所好。”大圣之操也。《诗》云:“我心匪石,不可 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言不失己也;能不失己,然后可与济难矣,此士 君子之所以越众也。 9.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不以立节行谊而以妄死非名 妄:妄想 B. 不能恬贫穷 恬:安于 C. 天下举忠而士不与焉 与:参加 D. 我心匪石 匪:同“非”,不是 10.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 ①士有杀身以成仁 ②故杀身以遂其行 B. ①倚于节理而不议死地 ②然则非好死而恶生也 C. ①非有勇断,孰能行之 ②卑贱贫穷,非士之耻也 D. ①王子比干杀身以作其忠 ②由其道,遵其理 11. 下列语句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 故能身死名流于来世,非有勇断,孰能行之? 因此他们人虽死了,好的名声留传后代。不是勇敢果断谁能做到呢? B.故夫士欲立义行道,毋论难易而后能行之 因此一个读书人想要按照他的理想去做事情,不论事情是难是易,然后都能勇敢 地去做 C. 举信而士不与焉,举廉而士不与焉 天下推举信义的人,读书人不在其列;天下推举廉洁的人,读书人不在其列 D. 能不失己,然后可与济难矣,此士君子之所以越众也。 一个人能够不失去自己,然后才可以与他渡河很难,这就是读书的君子所以超过 别人的地方。 1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者认为,勇敢和果断是“士君者”表现出自己操守与品行的前提条件之一。 B.作者用申包胥等三人的事例证明“甘勤苦”、“恬贫穷”、“轻死亡”的人才 可以行仁义。 C.在作者看来,“士之耻”在于他们爱惜自己的生命,以致正义没有被树立,生 命没有显赫。 D.文中引用《诗经》中的诗句和孔子及其弟子的话,既能增强说服力,又使语言 精炼典雅。 13. 根据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材料二】 公曰:“何谓士人?”孔子曰:“所谓士人者心有所定计有所守虽不能尽道术之 本必有率也虽不能备百善之美必有处也是故知不务多必审其所知言不务多必审 其所谓行不务多必审其所由智既知之言既道之行既由之则若性命之形骸之不可 易也。富贵不足以益,贫贱不足以损。此则士人也。” (取材于《孔子家语》) (1)用“/”给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所谓 士 人 者心 有 所 定 计 有 所 守 虽 不 能 尽 道 术 之 本 必 有 率 也 虽 不 能 备 百 善 之 美 必 有 处 也 是 故知 不务 多 必 审 其 所 知
言不务多必审其所谓行不务多必审其所由智既知之言 既道之行既由之则若性命之形骸之不可易也 (2)【材料一】中孔子说“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意思是“如 果富贵可以追求,即使是替别人驾驭马车的工作我也愿意去做。【材料二】中孔 子说“富贵不足以益,贫贱不足以损。此则士人也”,意思是“富贵不能对自己 有所补益,贫贱不能对自己有所损害,这样的人就是死人,”从以上两句话中 你能看出孔子怎么样的“富贵观”,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17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8题。 读史 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黜黯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①王安石变法失败后,元祐元年(1086年)2月,朝廷编修《神宗实录》, 书中对王安石多有诋毁。②行藏:这里指一生的经历。行,出仕;藏,退隐。③ 璂黯(dain,an),黑暗没有光线,这里是蒙昧的意思。④丹青,古代绘画中常用 的两种颜色,后泛指绘画艺术。 14.中国十分重视记录历史,著名的编年体史书有《左传》和北宋司马光编著的 《》,而汉代 编著的《史记》,则是一部 体史书,它采用 的体例也为后世“正史”所采用 15.下列诗句中,与本诗“糟粕所传非粹美”一句的句式结构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羁鸟恋旧林(陶渊明《归园田居》) B.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虞美人》) C.江晚正愁余(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D.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16.在诗中,作者认为史籍难于凭信的原因之一是(3分) A.后人对于历史人物的生平不够了解。 B.历史人物生前可能已经被人们误解 C.历史人物的品质很难用文字记录 D.记录历史的人故意隐瞒篡改历史。 17.王安石认为“作史难,须博学多闻”,他曾在《游褒禅山记》感叹“古人”“以 其口口口囗口囗口口口”,所以才能在很多领域有所收获。 18.王安石在诗中感叹“区区岂尽高贤意”,意思是史书中那些琐碎的记载怎么 能阐释清楚高尚贤良的古人的思想呢。你同意诗人的这个看法吗?请结合你的阅 读经验阐述。(6分)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6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9——22题。 长调 朱以撒 坐进老式的乌篷船,船身微微晃了一下,天色忽然暗了下来。走出一段,薄薄的 月色浮在水面,两边房舍影影绰绰。有人走下来提水,有人在窗内立着,静谧的 气息无声地铺开。主人轻轻摇着长长的橹,木质之间相互摩擦,欻乃而起,成了 水面上最朴素和温柔的声响。人不开腔,耳朵全力倾听着,霎时没了丁点牵挂
言 不 务 多 必 审 其 所 谓 行 不 务 多 必 审 其 所 由 智 既 知 之 言 既 道之 行 既 由 之 则 若 性命 之 形 骸 之 不 可 易 也。 (2)【材料一】中孔子说“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意思是“如 果富贵可以追求,即使是替别人驾驭马车的工作我也愿意去做。【材料二】中孔 子说“富贵不足以益,贫贱不足以损。此则士人也”,意思是“富贵不能对自己 有所补益,贫贱不能对自己有所损害,这样的人就是死人,” 从以上两句话中, 你能看出孔子怎么样的“富贵观”,谈谈你的理解。(6 分) 三、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17 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4——18 题。 读史 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黯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①王安石变法失败后,元祐元年(1086 年)2 月,朝廷编修《神宗实录》, 书中对王安石多有诋毁。②行藏:这里指一生的经历。行,出仕;藏,退隐。③ 黮黯(dǎn,àn),黑暗没有光线,这里是蒙昧的意思。④丹青,古代绘画中常用 的两种颜色,后泛指绘画艺术。 14.中国十分重视记录历史,著名的编年体史书有《左传》和北宋司马光编著的 《 》,而汉代____ ____编著的《史记》,则是一部___ _____体史书,它采用 的体例也为后世“正史”所采用。 15.下列诗句中,与本诗“糟粕所传非粹美”一句的句式结构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羁鸟恋旧林(陶渊明《归园田居》) B.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虞美人》) C.江晚正愁余(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D.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16.在诗中,作者认为史籍难于凭信的原因之一是(3 分) A.后人对于历史人物的生平不够了解。 B.历史人物生前可能已经被人们误解。 C.历史人物的品质很难用文字记录。 D.记录历史的人故意隐瞒篡改历史。 17.王安石认为“作史难,须博学多闻”,他曾在《游褒禅山记》感叹“古人”“以 其□□□□□□□□□”,所以才能在很多领域有所收获。 18.王安石在诗中感叹“区区岂尽高贤意”,意思是史书中那些琐碎的记载怎么 能阐释清楚高尚贤良的古人的思想呢。你同意诗人的这个看法吗?请结合你的阅 读经验阐述。(6 分) 四、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16 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9——22 题。 长 调 朱以撒 坐进老式的乌篷船,船身微微晃了一下,天色忽然暗了下来。走出一段,薄薄的 月色浮在水面,两边房舍影影绰绰。有人走下来提水,有人在窗内立着,静谧的 气息无声地铺开。主人轻轻摇着长长的橹,木质之间相互摩擦,欸乃而起,成了 水面上最朴素和温柔的声响。人不开腔,耳朵全力倾听着,霎时没了丁点牵挂
游了一遭,回到木质的老房子里,关了灯,见月光从天窗洒了下来,夏虫唧唧。 主人开始关门了,这是两扇厚重的木头门,门柱和柱础已经磨合得十分圆融了, 只是闭合时还发出冗长的声响。左邻右舍显然也听到了,不一会儿,可以觉出近 处远处相约一般,一连串地闭门、落闩,像是用这种声响向外部世界和蔼道别。 简明质朴,宣告白日劳作结束,进入安息。 这种带着水乡诗意的摇橹声、闭门声,人倾听中,时光停滞不前。 长调一一我只能在感慨之余,简洁形容这种安息一般的响声。 长调意味着缓慢和从容。这和生活在水乡人家惯有的温文尔雅行止有关系。波澜 不惊的节拍,使整个生活节奏舒缓下来。像目连戏里边的长腔,漫长的过程附着 在上;像前世的回溯,要许久才能抵达。长长的倾诉从唇齿间飞出,前方没有阻 遏。长腔未了,你的思绪犹如飞鸟张着双翼,在天幕上浮动,轻盈自在。许多优 雅的情节,像婉转飘逸的花腔女高音发出的咏叹调,让人感受着长长的美好。我 想,再也没有其他更抽象的形式了。 其实,在行旅中,不熟悉的地方,我都留意着一些修长的、绵延的状态。长,说 到底就是一种情趣的蔓延一一它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未及展开便戛然 而止。在我抚摸时,它是没有尽头的:在我的目光巡视时,它是辽远的;当我用 心联想时,它的疆界是不存在的。譬如,起伏相衔的古城墙,委婉潮湿的海岸线, 翠绿遮覆的峰峦脉络。漫步其间,生命悠长起来。自然界在许多方面都以这种长 调的状态,无声地推动着一股伟大的力量。唱过蒙古长调的人认为,唱出长调的 韵致,最好是骑在风驰电掣的骏马上;而唱“花儿”,最好安然地坐在马背上, 持有信马由缰的散漫一一花儿比之信天游和采茶调,文静于前者,粗犷于后者, 像从寂寞苍穹落下的一根空弦,你悠悠然地弹拨吧。显然,这都是要有条件,就 如同我写行草,一定要用柔韧的长锋,拉扯出的线条才具有潇洒的气度。这种伸 长的过程中,许多蓬勃的朝气,喷涌而出。要说短长,本来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由于人的存在,无疑要把喜好和淡漠附加上去。旧日戏台上,一身短打和一袭长 裙,看上去就知道他们内心的距离。长袖善舞啊,手的直露和足骎骎而行,让柔 软的绫罗包裏,运用得当,除了斯文,羞怯,欲说还休,什么诗意都跃动荡漾, 沉入平民百姓寻常的日子里。直到有一天,看到台上一律短打,戴着袖章、扎着 皮带、跺着脚、挥动着手臂,声色急切,才知道悠扬的余韵已脱略到剩下一个曲 牌了 开阔的地带可以听到长调。山林、原野的人们依然习惯用长调交接和联系。长调 里,体内的力量被调集,还有对于对方的情感,在长调的延伸中荡漾着。我喜爱 这种伸入空气里的细节,有时只是一个腔调被拉动,遥远的河对面,船篙直直戳 入旁边的沙地,野渡无人,扁舟自横。踌躇间,蓦然记起山村曾经用过的腔调。 声长传,掠过河面,声止息,小茅舍走出一人,斜戴竹笠,拔篙点水,船破涟 漪而来。约定俗成的音符,比言语的直陈更有韵味。在山水间浸染过的人,想必 会心于此。而密集人群生存的城市,髙墙林立,没了寥廓髙远。面对面的人,从 张开的嘴迸出的话语,嘈嘈切切,都直奔主题。街市上匆匆赶脚的人,有的正在 使用着现代化的通讯工具,指挥遥远处的进程。世间的漫长被控制了、简化了, 天涯只是咫尺,其中就包含了腔调悠扬的终结。我固执地认为,舒缓或急切的腔 调,是由空间空旷或逼仄来决定的。我听到的长调,平和、通畅贯穿首尾,属于 些从容不迫喝着大碗茶的人,坐在不太通亮的民居茶馆,想着童年的阿娇和摇 不到的外婆桥,想着衣袂飘飘、身影长长的旧日时光,看着夜张开翅膀,在淡淡 的月色下,听着隔岸隐约可闻的箫声。过日子的步子停了下来,让我的贪恋,如
游了一遭,回到木质的老房子里,关了灯,见月光从天窗洒了下来,夏虫唧唧。 主人开始关门了,这是两扇厚重的木头门,门柱和柱础已经磨合得十分圆融了, 只是闭合时还发出冗长的声响。左邻右舍显然也听到了,不一会儿,可以觉出近 处远处相约一般,一连串地闭门、落闩,像是用这种声响向外部世界和蔼道别。 简明质朴,宣告白日劳作结束,进入安息。 这种带着水乡诗意的摇橹声、闭门声,人倾听中,时光停滞不前。 长调——我只能在感慨之余,简洁形容这种安息一般的响声。 长调意味着缓慢和从容。这和生活在水乡人家惯有的温文尔雅行止有关系。波澜 不惊的节拍,使整个生活节奏舒缓下来。像目连戏里边的长腔,漫长的过程附着 在上;像前世的回溯,要许久才能抵达。长长的倾诉从唇齿间飞出,前方没有阻 遏。长腔未了,你的思绪犹如飞鸟张着双翼,在天幕上浮动,轻盈自在。许多优 雅的情节,像婉转飘逸的花腔女高音发出的咏叹调,让人感受着长长的美好。我 想,再也没有其他更抽象的形式了。 其实,在行旅中,不熟悉的地方,我都留意着一些修长的、绵延的状态。长,说 到底就是一种情趣的蔓延——它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未及展开便戛然 而止。在我抚摸时,它是没有尽头的;在我的目光巡视时,它是辽远的;当我用 心联想时,它的疆界是不存在的。譬如,起伏相衔的古城墙,委婉潮湿的海岸线, 翠绿遮覆的峰峦脉络。漫步其间,生命悠长起来。自然界在许多方面都以这种长 调的状态,无声地推动着一股伟大的力量。唱过蒙古长调的人认为,唱出长调的 韵致,最好是骑在风驰电掣的骏马上;而唱“花儿”,最好安然地坐在马背上, 持有信马由缰的散漫——花儿比之信天游和采茶调,文静于前者,粗犷于后者, 像从寂寞苍穹落下的一根空弦,你悠悠然地弹拨吧。显然,这都是要有条件,就 如同我写行草,一定要用柔韧的长锋,拉扯出的线条才具有潇洒的气度。这种伸 长的过程中,许多蓬勃的朝气,喷涌而出。要说短长,本来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由于人的存在,无疑要把喜好和淡漠附加上去。旧日戏台上,一身短打和一袭长 裙,看上去就知道他们内心的距离。长袖善舞啊,手的直露和足骎骎而行,让柔 软的绫罗包裹,运用得当,除了斯文,羞怯,欲说还休,什么诗意都跃动荡漾, 沉入平民百姓寻常的日子里。直到有一天,看到台上一律短打,戴着袖章、扎着 皮带、跺着脚、挥动着手臂,声色急切,才知道悠扬的余韵已脱略到剩下一个曲 牌了。 开阔的地带可以听到长调。山林、原野的人们依然习惯用长调交接和联系。长调 里,体内的力量被调集,还有对于对方的情感,在长调的延伸中荡漾着。我喜爱 这种伸入空气里的细节,有时只是一个腔调被拉动,遥远的河对面,船篙直直戳 入旁边的沙地,野渡无人,扁舟自横。踌躇间,蓦然记起山村曾经用过的腔调。 一声长传,掠过河面,声止息,小茅舍走出一人,斜戴竹笠,拔篙点水,船破涟 漪而来。约定俗成的音符,比言语的直陈更有韵味。在山水间浸染过的人,想必 会心于此。而密集人群生存的城市,高墙林立,没了寥廓高远。面对面的人,从 张开的嘴迸出的话语,嘈嘈切切,都直奔主题。街市上匆匆赶脚的人,有的正在 使用着现代化的通讯工具,指挥遥远处的进程。世间的漫长被控制了、简化了, 天涯只是咫尺,其中就包含了腔调悠扬的终结。我固执地认为,舒缓或急切的腔 调,是由空间空旷或逼仄来决定的。我听到的长调,平和、通畅贯穿首尾,属于 一些从容不迫喝着大碗茶的人,坐在不太通亮的民居茶馆,想着童年的阿娇和摇 不到的外婆桥,想着衣袂飘飘、身影长长的旧日时光,看着夜张开翅膀,在淡淡 的月色下,听着隔岸隐约可闻的箫声。过日子的步子停了下来,让我的贪恋,如
同梭罗之于瓦尔登湖、艾略特之于荒原。有些时刻,生活的确幽远得如同一个童 话 19.对文章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语言直白鲜明,充满时尚,读来韵味悠长 B.本文结构自由,随意点染,开合自如 C.本文选材广泛,丰富多样,与主题的统一性相结合。 D.本文直接思考生命形态本身,深刻尖锐。 E.作者提醒人们,放慢脚步,充分领略生活的美好 20.下列加点字的字形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和蔼B.散漫C.蓬勃D.暮然 21.解释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4分) 22.下文是作者朱以撒的创作谈,你读后有怎样的感受?请结合你的写作实际或 者阅读积累,任选一个角度谈一谈。(5分) 1995年我开始写点散文。此前一直倾心倾力于书法创作与研究。直到这个时候, 突然觉得很需要以文学语言表达个人的感受。这种来自个人的需要成为我写作的 乐趣。 既然是个人的感受的表达,真实肯定要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持有精湛的文学技 巧,能够充分地表达,着实可喜,甚至让人羡慕。如果不能充分表达,过程中打 了折扣或者产生偏颇,只要基于真情实感,也甚可自慰。因为技巧可以在长久的 磨炼中逐渐递进、优化,而个人的感受,如果一开始就沾惹上刻意、矫饰的习气, 形成惯性,那才是难以转捩的。这对于个人来说才是精神上的大疾患,是很不好 的事情。小孩儿说话是谈不上有什么技巧的,不像成年人长篇大论,又是逻辑思 维又是感性发挥。但小孩儿说话有真趣,很率性,让人觉得毫无伪饰,会饶有兴 致地期待他们说下去。待他们长成之后,慢慢掌握一套说话本领了,称得上会说 话的人了,可是小孩儿那些可爱的趣味却跟不上来,甚至全然不见了。 我是因为自己需要才动笔的,那么,我就写自己的一点点感受吧。至于其他的 我就不在意了。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23.微写作(10分) 根据漫画《健康第一》,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 字 ①请你为盲人讲解这幅漫画的内容。要求语言准确,条理清楚。 ②请你针对漫画下面的话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有说服力。 ③请你以《健康第一》为题目,讲一则身边的故事。要求中心明确,叙述真实 24.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 ①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作文 《感动中国》是中央电视台打造的一个栏目,已经连续举办多年,通过多种投票 方式选取年度具有震撼人心、令人感动的人物和团队。但是,近日有微博称,这 个节目不应该过于苦情,“中国式好人”应该是快乐、幸福、富足的。 这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 求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不少于700字。不得抄袭、套作。 ②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作文
同梭罗之于瓦尔登湖、艾略特之于荒原。有些时刻,生活的确幽远得如同一个童 话。 19. 对文章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两项是(4 分) A.本文语言直白鲜明,充满时尚,读来韵味悠长。 B.本文结构自由,随意点染,开合自如。 C.本文选材广泛,丰富多样,与主题的统一性相结合。 D.本文直接思考生命形态本身,深刻尖锐。 E.作者提醒人们,放慢脚步,充分领略生活的美好。 20.下列加点字的字形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和蔼 B.散漫 C.蓬勃 D.暮然 21.解释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4 分) 22. 下文是作者朱以撒的创作谈,你读后有怎样的感受?请结合你的写作实际或 者阅读积累,任选一个角度谈一谈。(5 分) 1995 年我开始写点散文。此前一直倾心倾力于书法创作与研究。直到这个时候, 突然觉得很需要以文学语言表达个人的感受。这种来自个人的需要成为我写作的 乐趣。 既然是个人的感受的表达,真实肯定要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持有精湛的文学技 巧,能够充分地表达,着实可喜,甚至让人羡慕。如果不能充分表达,过程中打 了折扣或者产生偏颇,只要基于真情实感,也甚可自慰。因为技巧可以在长久的 磨炼中逐渐递进、优化,而个人的感受,如果一开始就沾惹上刻意、矫饰的习气, 形成惯性,那才是难以转捩的。这对于个人来说才是精神上的大疾患,是很不好 的事情。小孩儿说话是谈不上有什么技巧的,不像成年人长篇大论,又是逻辑思 维又是感性发挥。但小孩儿说话有真趣,很率性,让人觉得毫无伪饰,会饶有兴 致地期待他们说下去。待他们长成之后,慢慢掌握一套说话本领了,称得上会说 话的人了,可是小孩儿那些可爱的趣味却跟不上来,甚至全然不见了。 我是因为自己需要才动笔的,那么,我就写自己的一点点感受吧。至于其他的, 我就不在意了。 五、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60 分。 23.微写作(10 分) 根据漫画《健康第一》,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 150 字。 ①请你为盲人讲解这幅漫画的内容。要求语言准确,条理清楚。 ②请你针对漫画下面的话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有说服力。 ③请你以《健康第一》为题目,讲一则身边的故事。要求中心明确,叙述真实。 24.作文(50 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 ①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作文。 《感动中国》是中央电视台打造的一个栏目,已经连续举办多年,通过多种投票 方式选取年度具有震撼人心、令人感动的人物和团队。但是,近日有微博称,这 个节目不应该过于苦情,“中国式好人”应该是快乐、幸福、富足的。 这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 求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不少于 700 字。不得抄袭、套作。 ②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作文
社会学家认为,一个人获得良师益友的途径跟他的活动半径有关。活动半径越大, 获得的社会关系类型就越多。如果总是待在自己所处的小地盘里面,就会慢慢自 我腐化。 这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要 求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不少于700字。不得抄袭、套作。 东城三模参考答案 、本大题共8小题,共31分。 1.(2分)D 2.(2分)B 3.(6分)(1)看起来舒服,视觉效果协调,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感觉 (2)比喻串门时,被拒绝进门。 (3)指双方互相谦让敬酒,来来往往像拉锯一样,耗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形 成胶着状态。 (每题2分,意思对即可。) 4.(4分)AC 5.(4分)甲:重仪表乙:懂礼貌 (每处2分,符合动宾结构特点,意思对即可) 6.(4分)BE 7.(6分)分条概括(3分)按礼制准备礼物:恳请进门;拜礼后从左边进门 递上礼物;脱鞋进屋;坐席讲究:坐姿不得随便;对尊者让席;礼让座次;敬酒。 按点给分,2点1分,答出6个得3分。答主人的做法不给分。 不可忽略的(1分)任选一项。原因(2分)言之成理即可。 8.(3分)会稽山阴之兰亭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本大题共5小题,共26分。 9.(3分)A 0.(3分) 11.(3分)C 12.(7分) (1)(3分)所以一个读书人想要照他的理想去做他应该做的事,(先要)不 问事情的难和易,然后才能去做。 2)(4分)能够不失去自己,这之后才可以共患难,这就是读书人用来超越 别人的地方。 13.(1)公曰:“何谓士人?”孔子曰:“所谓士人者,心有所定,计有所守, 虽不能尽道术之本,必有率也;虽不能备百善之美,必有处也。是故知不务多, 必审其所知;言不务多,必审其所谓;行不务多,必审其所由。智既知之,言既 道之,行既由之,则若性命之形骸之不可易也。富贵不足以益,贫贱不足以损。 此则士人也。” 参考译文: 哀公问道:“请问什么是士人?”孔子回答说:“所谓士人,他们心中有确定的 原则,有明确的计划,即使不能尽到行道义治国家的本分,也一定有遵循的法则 即使不能集百善于一身,也一定有自己的操守。因此他们的知识不一定非常广博, 但一定要审査自己具有的知识是否正确;话不一定说得很多,但一定要审查说得 是否确当;路不一定走得很多,但一定要明白所走的路是不是正道。知道自己具 有的知识是正确的,说出的话是确当的,走的路是正道,那么这些正确的原则就
社会学家认为,一个人获得良师益友的途径跟他的活动半径有关。活动半径越大, 获得的社会关系类型就越多。如果总是待在自己所处的小地盘里面,就会慢慢自 我腐化。 这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要 求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不少于 700 字。不得抄袭、套作。 东城三模参考答案 一、本大题共 8 小题,共 31 分。 1.(2 分)D 2.(2 分)B 3.(6 分)(1)看起来舒服,视觉效果协调,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感觉。 (2)比喻串门时,被拒绝进门。 (3)指双方互相谦让敬酒,来来往往像拉锯一样,耗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形 成胶着状态。 (每题 2 分,意思对即可。) 4.(4 分)AC 5.(4 分)甲:重仪表 乙:懂礼貌 (每处 2 分,符合动宾结构特点,意思对即可) 6.(4 分)BE 7.(6 分)分条概括(3 分)按礼制准备礼物;恳请进门;拜礼后从左边进门; 递上礼物;脱鞋进屋;坐席讲究;坐姿不得随便;对尊者让席;礼让座次;敬酒。 按点给分,2 点 1 分,答出 6 个得 3 分。答主人的做法不给分。 不可忽略的(1 分)任选一项。原因(2 分)言之成理即可。 8.(3 分)会稽山阴之兰亭 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二、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26 分。 9.(3 分)A 10.(3 分)C 11.(3 分)C 12.(7 分) (1)(3 分)所以一个读书人想要照他的理想去做他应该做的事,(先要)不 问事情的难和易,然后才能去做。 (2)(4 分)能够不失去自己,这之后才可以共患难,这就是读书人用来超越 别人的地方。 13.(1)公曰:“何谓士人?”孔子曰:“所谓士人者,心有所定,计有所守, 虽不能尽道术之本,必有率也;虽不能备百善之美,必有处也。是故知不务多, 必审其所知;言不务多,必审其所谓;行不务多,必审其所由。智既知之,言既 道之,行既由之,则若性命之形骸之不可易也。富贵不足以益,贫贱不足以损。 此则士人也。” 参考译文: 哀公问道:“请问什么是士人?”孔子回答说:“所谓士人,他们心中有确定的 原则,有明确的计划,即使不能尽到行道义治国家的本分,也一定有遵循的法则; 即使不能集百善于一身,也一定有自己的操守。因此他们的知识不一定非常广博, 但一定要审查自己具有的知识是否正确;话不一定说得很多,但一定要审查说得 是否确当;路不一定走得很多,但一定要明白所走的路是不是正道。知道自己具 有的知识是正确的,说出的话是确当的,走的路是正道,那么这些正确的原则就
像性命对于形骸一样不可改变了。富贵不能对自己有所补益,贫贱不能对自己有 所损害。这样的人就是士人。 (2)(6分)孔子的富贵观,2分;综合两则材料得出,1分。自己理解正确, 言之成理,2分。语言表达顺畅,1分。 本大题共5小题,共17分。 诗歌赏析: 自古以来功成名就的人可是历经了千辛万苦啊,而他们的事迹最后会由谁来记载 呢? 当时的人尚且难以看清事情的来龙去脉,记不准确,后世更是众说纷纭,看不清 历史真相了。 史书上流传下来的也有糟粕,记录下历史事实就如同绘画之中画出人物之精神一 般难。 有限的记载怎能把古代圣贤的思想完整真实地表现出来?而总有些人就是死守 典籍,不肯醒悟。 首联“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突兀而起,以强烈的对比显示了自 古以来无数高贤的悲哀。在生前,为了建树自己的功名,他们费尽心力,受尽“苦 辛”;但是,在死后,他们的行藏最终又会托付给什么人呢?在建功立名时,他 们作出的努力和牺牲都是自主的;但是,之后他们的一切又要不自主地委之他人, 任其摆布,任其剪裁了,对于这一点他们是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也就是说 这种悲剧是无法避免的。以下二联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这种悲剧的实质 颔联“当时誾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承接首联,从史实失真的角度叙写 了高贤的悲衰。“黜閤”,不明貌,语出《庄子·齐物论》:“我与若不能相知 也,则人固受其騏暗。吾谁使正之?”上句即化用庄子句意,意谓在当时的情况 下,高贤们已经蒙受了他人的误解,而自己又无从正之,致使自己真相不明,品 德不彰。“末俗”,本指乱世败坏的习俗,如作者《韩子》诗中就有“力去陈言 夸末俗,可怜无补费精神”的诗句;这里与“当时”对举,又有表“后来”的时 间义。在当时,高贤们已承污纳秽,受到误解;而后来末流所至,更是以假乱真, 以讹传讹,从而使高贤们的行藏失去了原来的真相。颈联侧重感叹史书本末倒置, 使高贤精神难现。历史所传的是高贤们那无关宏旨的粗劣无用的糟粕,而不是他 们一生中的精粹美好的嘉言善行。如果先贤们九泉有灵,对于这种头脚倒置的裁 剪定然会愤从中来、悲从中发的吧。“丹青”,是古代绘画中常用的两种颜色, 后泛指绘画艺术。人物的神采韵味在绘画中本来就是最难传达的了,而修史者们 有意的删改、倒置,更使他们最为粹美的精神荡然无存、匿然无曜了。所传非斯 美,斯美又不传,这种对高贤的恶意塑造和篡改,是比不传更为残忍,也更为可 悲的了。 高贤们不由自主、无可奈何地将自己的功名行藏托付给了这样的人们,他们恶意 删改、以假乱真,致使先贤们粹美不传、精神难见,这是一种何等惨凄的悲剧啊, “区区岂尽高贤意”为“岂尽高贤区区意”的倒装,“区区”犹“拳拳”。这句 是说,修史者们的胡作非为,怎么能够表尽高贤们的拳拳之意呢?在他们的刀笔 之下,高贤们已经被修改过、重塑过了;但是高贤们留给后人的形象恰恰又是被 他们重塑过的那种角色,因此,高贤们也就只能蒙受千古不白之冤了。“独守千 秋纸上尘”以无比沉痛的笔触状写了高贤们蒙尘纳垢却又无力中说的凄凉结果: 他们永远不会为自己说什么了,生前也不能,更何况千年以后的今天!
像性命对于形骸一样不可改变了。富贵不能对自己有所补益,贫贱不能对自己有 所损害。这样的人就是士人。” (2)(6 分)孔子的富贵观,2 分;综合两则材料得出,1 分。自己理解正确, 言之成理,2 分。语言表达顺畅,1 分。 三、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17 分。 诗歌赏析: 自古以来功成名就的人可是历经了千辛万苦啊,而他们的事迹最后会由谁来记载 呢? 当时的人尚且难以看清事情的来龙去脉,记不准确,后世更是众说纷纭,看不清 历史真相了。 史书上流传下来的也有糟粕,记录下历史事实就如同绘画之中画出人物之精神一 般难。 有限的记载怎能把古代圣贤的思想完整真实地表现出来?而总有些人就是死守 典籍,不肯醒悟。 首联“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突兀而起,以强烈的对比显示了自 古以来无数高贤的悲哀。在生前,为了建树自己的功名,他们费尽心力,受尽“苦 辛”;但是,在死后,他们的行藏最终又会托付给什么人呢?在建功立名时,他 们作出的努力和牺牲都是自主的;但是,之后他们的一切又要不自主地委之他人, 任其摆布,任其剪裁了,对于这一点他们是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也就是说, 这种悲剧是无法避免的。以下二联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这种悲剧的实质。 颔联“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承接首联,从史实失真的角度叙写 了高贤的悲衰。“黮闇”,不明貌,语出《庄子·齐物论》:“我与若不能相知 也,则人固受其黮暗。吾谁使正之?”上句即化用庄子句意,意谓在当时的情况 下,高贤们已经蒙受了他人的误解,而自己又无从正之,致使自己真相不明,品 德不彰。“末俗”,本指乱世败坏的习俗,如作者《韩子》诗中就有“力去陈言 夸末俗,可怜无补费精神”的诗句;这里与“当时”对举,又有表“后来”的时 间义。在当时,高贤们已承污纳秽,受到误解;而后来末流所至,更是以假乱真, 以讹传讹,从而使高贤们的行藏失去了原来的真相。颈联侧重感叹史书本末倒置, 使高贤精神难现。历史所传的是高贤们那无关宏旨的粗劣无用的糟粕,而不是他 们一生中的精粹美好的嘉言善行。如果先贤们九泉有灵,对于这种头脚倒置的裁 剪定然会愤从中来、悲从中发的吧。“丹青”,是古代绘画中常用的两种颜色, 后泛指绘画艺术。人物的神采韵味在绘画中本来就是最难传达的了,而修史者们 有意的删改、倒置,更使他们最为粹美的精神荡然无存、匿然无曜了。所传非斯 美,斯美又不传,这种对高贤的恶意塑造和篡改,是比不传更为残忍,也更为可 悲的了。 高贤们不由自主、无可奈何地将自己的功名行藏托付给了这样的人们,他们恶意 删改、以假乱真,致使先贤们粹美不传、精神难见,这是一种何等惨凄的悲剧啊。 “区区岂尽高贤意”为“岂尽高贤区区意”的倒装,“区区”犹“拳拳”。这句 是说,修史者们的胡作非为,怎么能够表尽高贤们的拳拳之意呢?在他们的刀笔 之下,高贤们已经被修改过、重塑过了;但是高贤们留给后人的形象恰恰又是被 他们重塑过的那种角色,因此,高贤们也就只能蒙受千古不白之冤了。“独守千 秋纸上尘”以无比沉痛的笔触状写了高贤们蒙尘纳垢却又无力中说的凄凉结果: 他们永远不会为自己说什么了,生前也不能,更何况千年以后的今天!
王安石曾作过许多咏史或怀古的诗篇,他的这类诗歌常常能够针对千年相沿的历 史陈见,发前人之未发,因而立意超卓,表达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深刻的批判精 神。本诗题为“读史”,可见它不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而发 而是针对整个历史而发,因而具有更大的艺术概括力和更广泛的指对性。在这首 诗歌中,他所揭示的先贤们的悲衰固然表现了他深刻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但 是这种悲哀不仅仅是先贤们的,而同时也属干作者自己。王安石既是一位诗人 更是一位政治家。他任参知政事以后,积极推行新法,本为起弱图强,但是这种 改革之举,当时就有人非议,點暗承误,而后人又将如何评说,他白己更是无从 左右的了。他自己对此是不能不感到深深的忧虑的。作者正是把自己这种探刻的 人生体脸融铸到这首诗歌的创作中,借古人的悲哀表现了自已悲哀、疑惧和愤激 的复杂情感。 这首诗歌作者完全是有感而发的,但是它本身所昭示的对书本的怀疑精神和批判 精神却无疑具有普泛性的哲理意义。书本是前人经脸、智慧和血汘的结晶,因此 为了继承前人宝贵的精神遗产,为了充实自己的知识,就必须广博地读书。但是, 书本又并不都是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这里有高下之分、有真伪之别,因此,在 读书时必须善于区别,批判地继承。前人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诚如是也 所以。我们在读书时应该始终保持清醒的批判精神,而不能无保留地兼收并蓄, 以假为真,以讹传讹,以至为书而误;我们只有以怀疑的理性目光去择取、去吸 收,才能化他人的成果为自己的血肉,充实自己,发展自己,这就是本诗所给予 我们的哲理性的启示。 14.(3分)资治通鉴司马迁纪传 15.(3分)C 16.(3分)B 17.(2分)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18.(6分)是否同意诗人这个看法,1分。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2分。阐述合 理,2分。语言表达1分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6分。 19.(4分)AD 20.(2分)D 21.(4分)含义:指缓慢从容、平和流畅、充满力量和情感韵味的生命感受。 作用: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态度;成为行文的线索,使行文保持一贯性 22.(6分)可选角度: 来自个人的需要成为写作的乐趣;个人的感受的表达,真实肯定要放在首位;写 作技巧可以在长久的磨炼中逐渐递进、优化:个人的感受,如果一开始刻意、矫 饰,会形成惯性,难以扭转。 针对这段文字1分。自己的感受2分。结合写作实际或阅读积累2分。语言表达 分。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23.(略) 24.(略) 文言文参考译文: 个有勇气行动果断的读书人,不去表现自己的操守、品行,而去没有名义地胡 乱送死,怎不让人感到痛苦!读书人有的为了成就仁德而不惜牺牲生命,有的冒
王安石曾作过许多咏史或怀古的诗篇,他的这类诗歌常常能够针对千年相沿的历 史陈见,发前人之未发,因而立意超卓,表达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深刻的批判精 神。本诗题为“读史”,可见它不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而发, 而是针对整个历史而发,因而具有更大的艺术概括力和更广泛的指对性。在这首 诗歌中,他所揭示的先贤们的悲衰固然表现了他深刻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但 是这种悲哀不仅仅是先贤们的,而同时也属干作者自己。王安石既是一位诗人, 更是一位政治家。他任参知政事以后,积极推行新法,本为起弱图强,但是这种 改革之举,当时就有人非议,黮暗承误,而后人又将如何评说,他白己更是无从 左右的了。他自己对此是不能不感到深深的忧虑的。作者正是把自己这种探刻的 人生体脸融铸到这首诗歌的创作中,借古人的悲哀表现了自已悲哀、疑惧和愤激 的复杂情感。 这首诗歌作者完全是有感而发的,但是它本身所昭示的对书本的怀疑精神和批判 精神却无疑具有普泛性的哲理意义。书本是前人经脸、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因此, 为了继承前人宝贵的精神遗产,为了充实自己的知识,就必须广博地读书。但是, 书本又并不都是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这里有高下之分、有真伪之别,因此,在 读书时必须善于区别,批判地继承。前人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诚如是也! 所以。我们在读书时应该始终保持清醒的批判精神,而不能无保留地兼收并蓄, 以假为真,以讹传讹,以至为书而误;我们只有以怀疑的理性目光去择取、去吸 收,才能化他人的成果为自己的血肉,充实自己,发展自己,这就是本诗所给予 我们的哲理性的启示。 14.(3 分)资治通鉴 司马迁 纪传 15.(3 分)C 16.(3 分)B 17.(2 分)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18.(6 分)是否同意诗人这个看法,1 分。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2 分。阐述合 理,2 分。语言表达 1 分。 四、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16 分。 19.(4 分)AD 20.(2 分)D 21.(4 分)含义:指缓慢从容、平和流畅、充满力量和情感韵味的生命感受。 作用: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态度;成为行文的线索,使行文保持一贯性。 22.(6 分)可选角度: 来自个人的需要成为写作的乐趣;个人的感受的表达,真实肯定要放在首位;写 作技巧可以在长久的磨炼中逐渐递进、优化;个人的感受,如果一开始刻意、矫 饰,会形成惯性,难以扭转。 针对这段文字 1 分。自己的感受 2 分。结合写作实际或阅读积累 2 分。语言表达 1 分。 五、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60 分。 23.(略) 24.(略) 文言文参考译文: 一个有勇气行动果断的读书人,不去表现自己的操守、品行,而去没有名义地胡 乱送死,怎不让人感到痛苦!读书人有的为了成就仁德而不惜牺牲生命,有的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