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上海交通大学:《现代测绘技术》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案)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周拥军)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DOC,文档页数:27,文件大小:938.5KB,团购合买
 § 5.1 测量误差概述  § 5.2 偶然误差的统计特征  § 5.3 观测值的最或然值及改正数。  § 5.4 观测值的精度评定  § 5.5 误差传播定律  § 5.6 加权平均值及其中误差  § 5.7 最小二乘原理与测量平差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

第五章 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测量的误差来源以及粗差、系统误差偶然误差的特点及其处理原则: >掌握偶然误差的统计规律,以及中误差、比例误差和极限误差在测量中 的应用: >掌握误差传播定律 >掌握不等精度观测以及最小二乘平差的基本原理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将测量中的具体问题和己有的数学知识(如线性代数中的线性 相关与独立、概率论中的参数和方差估计、高数中的泰勒级数)相联系的能 力。 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理论和实际问题相联系,以及综合各种基础理论理解具体问题 的素质。 2.教学内容 >§5.1测量误差概述 >§5.2偶然误差的统计特征 >§5.3观测值的最或然值及改正数。 >§5.4观测值的精度评定 >§5.5误差传播定律 >§5.6加权平均值及其中误差 >§5.7最小二乘原理与测量平差 3重点难点 >测量中的中误差和方差的区别和联系 -1-

- 1 - 第五章 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 掌握测量的误差来源以及粗差、系统误差偶然误差的特点及其处理原则;  掌握偶然误差的统计规律,以及中误差、比例误差和极限误差在测量中 的应用;  掌握误差传播定律  掌握不等精度观测以及最小二乘平差的基本原理 能力目标:  培养学生将测量中的具体问题和已有的数学知识(如线性代数中的线性 相关与独立、概率论中的参数和方差估计、高数中的泰勒级数)相联系的能 力。素质目标:  培养学生理论和实际问题相联系,以及综合各种基础理论理解具体问题 的素质。 2. 教学内容  § 5.1 测量误差概述  § 5.2 偶然误差的统计特征  § 5.3 观测值的最或然值及改正数。  § 5.4 观测值的精度评定  § 5.5 误差传播定律  § 5.6 加权平均值及其中误差  § 5.7 最小二乘原理与测量平差 3 重点难点  测量中的中误差和方差的区别和联系

>误差传播率 >观测值的相关与独立 >不等精度问题 4教学方法 >案例法:简单的测量实例并将其和概率统计理论和数据处理方法联系起 来; >归纳综合法:将测量数据处理问题与概率论中的正态分布、最大然估计, 以及线性代数中的线性独立和相关等联系起来 >问题法:什么是参数估计,什么是方差估计?它和经典代数中的解方程 有何区别? >类比法,将测量与随机试验类比,测量误差与概率论中的方差类比,将 不等精度观测的加权平均与求学积分类比 5教学效果评价 >能否理解测量中的几个基本误差并将其用于具体问题 >能否掌握误差传播定律并应用 >能否独立完成课后作业 >能否建立观测量是随机变量的概念,能否将测量中的加权平均值与概率 论中的期望和方差联系起来 §5.1测量误差概述 1测量误差的概念 在测量工作中,对某量(如某一个角度、某一段距离或某两点间的高差等) 进行多次观测,所得的各次观测结果总是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实质上表现为每 次测量所得的观测值与该量的真值之间的差值,这种差值称为测量真误差,即: 测量真误差=真值-观测值 -2-

- 2 -  误差传播率  观测值的相关与独立  不等精度问题 4 教学方法  案例法:简单的测量实例并将其和概率统计理论和数据处理方法联系起 来;  归纳综合法:将测量数据处理问题与概率论中的正态分布、最大然估计, 以及线性代数中的线性独立和相关等联系起来  问题法:什么是参数估计,什么是方差估计?它和经典代数中的解方程 有何区别?  类比法,将测量与随机试验类比,测量误差与概率论中的方差类比,将 不等精度观测的加权平均与求学积分类比 5 教学效果评价  能否理解测量中的几个基本误差并将其用于具体问题  能否掌握误差传播定律并应用  能否独立完成课后作业  能否建立观测量是随机变量的概念,能否将测量中的加权平均值与概率 论中的期望和方差联系起来 § 5.1 测量误差概述 1 测量误差的概念 在测量工作中,对某量(如某一个角度、某一段距离或某两点间的高差等) 进行多次观测,所得的各次观测结果总是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实质上表现为每 次测量所得的观测值与该量的真值之间的差值,这种差值称为测量真误差,即: 测量真误差=真值-观测值

2误差产生的原因: (1)观测者 由于观测者感觉器官鉴别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仪器安置、照准、读数 等方面都产生误差。同时观测者的技术水平、工作态度及状态都对测量成果的 质量有直接影响。 (2)测量仪器 每种仪器有一定限度的精密程度,因而观测值的精确度也必然受到一定的 限度。同时仪器本身在设计、制造、安装、校正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误差,如 钢尺的刻划误差、度盘的偏心等。 (3)外界条件 观测时所处的外界条件,如温度、湿度、大气折光等因素都会对观测结果 产生一定的影响。外界条件发生变化,观测成果将随之变化。 上述三方面的因素是引起观测误差的主要来源,因此把这三方面因素综合起 来称为观测条件。观测条件的好坏与观测成果的质量有着密切的联系。 3测量误差分类: (1)系统误差 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对某量进行一系列的观测,若观测误差的符号及大小 保持不变,或按一定的规律变化,这种误差称为系统误差。这种误差往往随着观 测次数的增加而逐渐积累。如某钢尺的注记长度为30m,经鉴定后,它的实际长 度为30.016m,即每量一整尺,就比实际长度量小0.016m,也就是每量一整尺段 就有+0.016m的系统误差。这种误差的数值和符号是固定的,误差的大小与距离 成正比,若丈量了五个整尺段,则长度误差为5×(+0.016)=+0.080m。若用此钢 尺丈量结果为167.213m,则实际长度为: 167.213+167,213×0.0016=167.213+0.089=167,302(m) 30 系统误差对测量成果影响较大,且一般具有累积性,应尽可能消除或限制到 最小程度,其常用的处理方法有: >检校仪器,把系统误差降低到最小程度。 >加改正数,在观测结果中加入系统误差改正数,如尺长改正等。 采用适当的观测方法,使系统误差相互抵消或减弱,如测水平角时采用 盘左、盘右现在每个测回起始方向上改变度盘的配置等。 (2)偶然误差 在相同观测条件下,对某量作一系列的观测,若观测误差的大小及符号变化 -3-

- 3 - 2 误差产生的原因: (1)观测者 由于观测者感觉器官鉴别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仪器安置、照准、读数 等方面都产生误差。同时观测者的技术水平、工作态度及状态都对测量成果的 质量有直接影响。 (2)测量仪器 每种仪器有一定限度的精密程度,因而观测值的精确度也必然受到一定的 限度。同时仪器本身在设计、制造、安装、校正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误差,如 钢尺的刻划误差、度盘的偏心等。 (3)外界条件 观测时所处的外界条件,如温度、湿度、大气折光等因素都会对观测结果 产生一定的影响。外界条件发生变化,观测成果将随之变化。 上述三方面的因素是引起观测误差的主要来源,因此把这三方面因素综合起 来称为观测条件。观测条件的好坏与观测成果的质量有着密切的联系。 3 测量误差分类: (1)系统误差 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对某量进行一系列的观测,若观测误差的符号及大小 保持不变,或按一定的规律变化,这种误差称为系统误差。这种误差往往随着观 测次数的增加而逐渐积累。如某钢尺的注记长度为 30m,经鉴定后,它的实际长 度为 30.016m,即每量一整尺,就比实际长度量小 0.016m,也就是每量一整尺段 就有+0.016m 的系统误差。这种误差的数值和符号是固定的,误差的大小与距离 成正比,若丈量了五个整尺段,则长度误差为 5×(+0.016)=+0.080m。若用此钢 尺丈量结果为 167.213m,则实际长度为: 167.213+ 30 167.213 ×0.0016=167.213+0.089=167.302(m) 系统误差对测量成果影响较大,且一般具有累积性,应尽可能消除或限制到 最小程度,其常用的处理方法有:  检校仪器,把系统误差降低到最小程度。  加改正数,在观测结果中加入系统误差改正数,如尺长改正等。  采用适当的观测方法,使系统误差相互抵消或减弱,如测水平角时采用 盘左、盘右现在每个测回起始方向上改变度盘的配置等。 (2)偶然误差 在相同观测条件下,对某量作一系列的观测,若观测误差的大小及符号变化

没有任何规律性,这种误差称为偶然误差,如估读误差,照准误差等。 从大量的测量实践中发现,虽然偶然误差从表面上看没有任何规律性,但是 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当观测次数愈多时,误差群的取值范围却服从一定的统计 规律。 >在一定的观测条件下,偶然误差的绝对值不会超过一定的限值: >绝对值小的误差比绝对值大的误差出现的机会多: >绝对值相等的正、负误差出现的机会基本相等: >偶然误差的算术平均值随着观测次数的无限增加而趋于零。 ∑A l=0 limn (5-1) n- 式中:△表示偶然误差、n表示观测次数。 (4)粗差或错误 错误是因粗心错读正确的测量结果,或者在不允许的环境条件下和不合格 的测量仪器使用导致错误的测量结果,有时也叫粗差,错误的结果是不允许参与 平差的,平差前应先检查测量结果的正确性,即在不在误差允许范围之内,不在 的视为粗差或错误予以剔除。 4测量误差的处理原则 >对于系统误差,采用不含系统误差的仪器(需要严格检验和校准)或数 学模型改正的方法 >对于偶然误差,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 >另外为防止错误和提高观测精度,均需要进行多余必要观测数的“多余 观测”。 简单小结: >测量误差不可避免 >测量误差有规律可循 >各种误差区别对待 §5.2偶然误差的统计特征 课程导入: -4-

- 4 - 没有任何规律性,这种误差称为偶然误差,如估读误差,照准误差等。 从大量的测量实践中发现,虽然偶然误差从表面上看没有任何规律性,但是 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当观测次数愈多时,误差群的取值范围却服从一定的统计 规律。  在一定的观测条件下,偶然误差的绝对值不会超过一定的限值;  绝对值小的误差比绝对值大的误差出现的机会多;  绝对值相等的正、负误差出现的机会基本相等;  偶然误差的算术平均值随着观测次数的无限增加而趋于零。 0 n i 1 n lim     n (5-1) 式中:表示偶然误差、n 表示观测次数。 (4)粗差或错误 错误是因粗心错读正确的测量结果,或者在不允许的环境条件下和不合格 的测量仪器使用导致错误的测量结果,有时也叫粗差,错误的结果是不允许参与 平差的,平差前应先检查测量结果的正确性,即在不在误差允许范围之内,不在 的视为粗差或错误予以剔除。 4 测量误差的处理原则  对于系统误差,采用不含系统误差的仪器(需要严格检验和校准)或数 学模型改正的方法  对于偶然误差,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  另外为防止错误和提高观测精度,均需要进行多余必要观测数的“多余 观测”。 简单小结:  测量误差不可避免  测量误差有规律可循  各种误差区别对待 §5.2 偶然误差的统计特征 课程导入:

问题:什么是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为什么只研究偶然误差? 系统误差来源五花八门,与测量设备、测量方法密切相关,只能具体问题具 体分析,而偶然误差具有普遍性和随机性的特点,因而主要研究偶然误差。 拓展:大地测量数据处理理论中,只考虑偶然误差的数据处理问题称为“经典测 量平差问题”,考虑粗差和模型误差的问题称为“现代测量平差或广义测量平差”。 1.偶然误差的分布 偶然误差从表面上看没有任何规律性,但是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当观测次 数愈多时,误差群的取值范围却服从一定的统计规律。 >在一定的观测条件下,偶然误差的绝对值不会超过一定的限值。 >绝对值小的误差比绝对值大的误差出现的机会多。 >绝对值相等的正、负误差出现的机会基本相等。 >偶然误差的算术平均值随着观测次数的无限增加而趋于零。 n d 将级婴进击的 f(x)明在的武真的 来财 -21-15 +3+9+15+21 X=△ -24-18 -12 6 +6 +12+18+24 图5-1偶然误差的频率直方图 偶然误差的统计特性: 正态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 e 42 (A) 其数学期望:E(△)=0 方差:o2=lim +△3++A=lim n→0 n 标准差:c=±lim 5-

- 5 - 问题:什么是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为什么只研究偶然误差? 系统误差来源五花八门,与测量设备、测量方法密切相关,只能具体问题具 体分析,而偶然误差具有普遍性和随机性的特点,因而主要研究偶然误差。 拓展:大地测量数据处理理论中,只考虑偶然误差的数据处理问题称为“经典测 量平差问题”,考虑粗差和模型误差的问题称为“现代测量平差或广义测量平差”。 1. 偶然误差的分布 偶然误差从表面上看没有任何规律性,但是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当观测次 数愈多时,误差群的取值范围却服从一定的统计规律。  在一定的观测条件下,偶然误差的绝对值不会超过一定的限值。  绝对值小的误差比绝对值大的误差出现的机会多。  绝对值相等的正、负误差出现的机会基本相等。  偶然误差的算术平均值随着观测次数的无限增加而趋于零。 图 5-1 偶然误差的频率直方图 偶然误差的统计特性: 2 2 2 2 2 2 2 2 1 2 2 1 ( ) 2 0 lim lim lim n n n n f e E n n 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正态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 其数学期望:( ) 方差: = 标准差: =

关键:将测量工作和测量中的误差理论和随机试验、数量统计、概率论联系 起来,并要求学生将实际问题和数学知识相结合,使学生明白以下问题: >一次测量就是一次随机试验: >统计是分析过去,大量的随机试验结果可以得出规律,从而得到典型的 正态分布: >概率是预测未来,根据概率论,可以预测某个测量结果未来发生的可能 性(即概率): >真值和估计的区别,真值是理论值,是一种数学上的假设,测量真值是 测量次数无穷多次的算术平均值,实际问题中测量不可能有无穷多次,因而也得 不到真值,因而只能得到估计值。既然值“估计”那肯定不准,就是有误差。 拓展:实际工作中的误差也并非严格服从正态分布,因为误差不可能无穷 大,应该是“截尾正态分布”,但问题是,这个“尾”哪里截?截尾势必使问题 变得更复杂,所以一般还是认为测量的偶然误差服从正态分布。 2评定观测值精度的标准 研究误差其中的一个目的,是评定观测值的精度。要判断观测误差对观测结 果的影响,必须建立衡量观测值精度的标准,其中最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中误差: 用真误差来确定中误差:当已知观测值的真值时求中误差的方法 在等精度观测条件下,对真值为X的某一量进行次观测,其观测值为L1、 L2、…、Ln,相应的真误差为△1、…、△。取各真误差平方和的平均值的平方根, 称为该量各观测值的中误差: m 1 △,=X-L (5-2) 用改正数来确定中:误差当已知观测值的真值时求中误差的方法 在实际工作中,未知量的真值往往不知道,真误差也无法求得,所以常用最 或是误差即改正数来确定中误差。 Vi=X-Li (5-3) 理解关键: >中误差与方差的区别:一个是数学概念(测量次数趋于无穷),一个是 工程概念(有限测量次数),在理论上既要区分也要联系。 -6-

- 6 - 关键:将测量工作和测量中的误差理论和随机试验、数量统计、概率论联系 起来,并要求学生将实际问题和数学知识相结合,使学生明白以下问题:  一次测量就是一次随机试验;  统计是分析过去,大量的随机试验结果可以得出规律,从而得到典型的 正态分布;  概率是预测未来,根据概率论,可以预测某个测量结果未来发生的可能 性(即概率);  真值和估计的区别,真值是理论值,是一种数学上的假设,测量真值是 测量次数无穷多次的算术平均值,实际问题中测量不可能有无穷多次,因而也得 不到真值,因而只能得到估计值。既然值“估计”那肯定不准,就是有误差。 拓展:实际工作中的误差也并非严格服从正态分布,因为误差不可能无穷 大,应该是“截尾正态分布”,但问题是,这个“尾”哪里截?截尾势必使问题 变得更复杂,所以一般还是认为测量的偶然误差服从正态分布。 2 评定观测值精度的标准 研究误差其中的一个目的,是评定观测值的精度。要判断观测误差对观测结 果的影响,必须建立衡量观测值精度的标准,其中最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中误差: 用真误差来确定中误差:当已知观测值的真值时求中误差的方法 在等精度观测条件下,对真值为 X 的某一量进行 n 次观测,其观测值为 L1、 L2、…、Ln,相应的真误差为Δ1、…、Δn。取各真误差平方和的平均值的平方根, 称为该量各观测值的中误差: n m  i     n i 1 2 i  X  Li (5-2) 用改正数来确定中:误差当已知观测值的真值时求中误差的方法 在实际工作中,未知量的真值往往不知道,真误差也无法求得,所以常用最 或是误差即改正数来确定中误差。 1 n i 1 2    n V m i ,Vi=X-Li (5-3) 理解关键:  中误差与方差的区别:一个是数学概念(测量次数 n 趋于无穷),一个是 工程概念(有限测量次数),在理论上既要区分也要联系

>中误差的两种计算方法如何区分?已知真值和真值未知 >什么是先验和验后:测量中给定的标称精度称为先验误差,而在测量一 定的次数后根据测量结果计算出来的中误差叫验后。 (2)极限误差 前面已经证明,观测值的偶然误差服从正态分布,根据概率论的基本知识, 得到: 42 p(Al相对误差用来衡量距离测量值的精度: >相对误差必须用分子为1的形式来表示,而且分母的后两位通常为零, 即一般为1/*00的形式,不能是小数形式。 -7-

- 7 -  中误差的两种计算方法如何区分?已知真值和真值未知  什么是先验和验后:测量中给定的标称精度称为先验误差,而在测量一 定的次数后根据测量结果计算出来的中误差叫验后。 (2)极限误差 前面已经证明,观测值的偶然误差服从正态分布,根据概率论的基本知识, 得到:           km km m e d m p km 2 2 2 2 1 ( )  (5-4) 取 k=1、2、3 分别计算得到如下的概率: ( 3 ) 0.9973 99.7% ( 2 ) 0.9545 95.4% ( ) 0.6826 68.3%             P m P m P m (5-5) 上式说明两倍中误差的个数占总数的 5%,大于三倍中误差的个数占总 数的 0.3%,因此测量上常取 2 倍或 3 倍中误差为误差的限值,称为容许误 差,容许误差主要用来界定测量中的错误与误差。 理解关键:为什么 3m 可以作为区分错误和测量误差的指标? 对于某次测量,落在±3m 中的概率为 99.7%,也就是说 1000 次中有 997 次 出现在±3m 之内,因此某次测量出现在±3m 范围之外属于小概率事件,属于不 太可能的事件,如果真出现了,我们认为是错误而非偶然误差。 (3)相对误差 衡量测量成果的精度,有时用中误差还不能完全表达观测结果的优劣。例如 用钢尺分别丈量两段距离,其结果为 100m 和 200m,中误差均为 2cm。显然, 后者的精度比前者要高。也就是说观测值的精度与观测值本身的大小有关。相对 误差是中误差的绝对值与观测值的比值。通常以分子为 1 的分数形式来表示,即: L m K  or L m K / 1  (5-6) 如上述前者的相对误差 K1= 500 1 100 0.020  ,后者的相对误差 K2= 10000 1 200 0.020  说明后者比前者精度高。相对误差是个无名数,而真误差、中误差、容许误差是 带有测量单位的数值。 注意事项:  相对误差用来衡量距离测量值的精度;  相对误差必须用分子为 1 的形式来表示,而且分母的后两位通常为零, 即一般为 1/**00 的形式,不能是小数形式

$5.3单观测值的最或然值及其改正数 导入:测量得不到真值,只能得到估计值或最或然值,那么什么是最或然值?就 是在一定的观测条件下,出现的可能性最大的值,英文The most probability value.。 测量数据处理的有两个目的,其一就是要找到这个最或然值,其二还要评定最或 然值的精度(即中误差)。用概率论术语来类比的话,求最或然值的工作叫参数 估计,求中误差的工作叫方差估计。 1等精度观测值的最或然值 1.1近似推导 在等精度观测条件下对某量观测了n次,其观测结果为L1,L2,…Ln。设该 量的真值为X,观测值的真误差为41,h…,△,即 △1=X-L1 A2=X-L2 00”400 An=X-Ln 将上列各式求和得: 44 SL L 上式两端各除以n得: =Y-i=l 令: i=l =6, =x,代入 上式移项后得: X=x+6 δ为n个观测值真误差的平均值,根据偶然误差的第四个性质,当n→oo时,δ→0, 则有: 6=lim n n- 这时算术平均值就是某量的真值。即: -8-

- 8 - §5.3 单观测值的最或然值及其改正数 导入:测量得不到真值,只能得到估计值或最或然值,那么什么是最或然值?就 是在一定的观测条件下,出现的可能性最大的值,英文 The most probability value。 测量数据处理的有两个目的,其一就是要找到这个最或然值,其二还要评定最或 然值的精度(即中误差)。用概率论术语来类比的话,求最或然值的工作叫参数 估计,求中误差的工作叫方差估计。 1 等精度观测值的最或然值 1.1 近似推导 在等精度观测条件下对某量观测了 n 次,其观测结果为 L1,L2,…Ln。设该 量的真值为 X,观测值的真误差为1,2…,n,即 1 =X - L1 2 = X -L2 …… …… n= X -Ln 将上列各式求和得:  n i 1  =nX- n i 1 L 上式两端各除以 n 得: n L X n       n i 1 n i 1  ,令:    n n i 1 , x n L   n i 1 ,代入 上式移项后得: X = x +δ δ为n个观测值真误差的平均值,根据偶然误差的第四个性质,当n→∞时,δ→0, 则有: 0 n i 1 n  lim    n   这时算术平均值就是某量的真值。即:

=i=l n 在实际工作中,观测次数总是有限的,也就是只能采用有限次数的观测值来 求得算术平均值,即: 4,0 n x是根据观测值所能求得的最可靠的结果,称为最或是值或算术平均值。 1.2根据最大似然估计原理证明(补充) 在已知观测值服从正态分布的前提下,按最大似然原理证明,等精度观测值 的最或然值就是其算术平均值。 设X1,,Xn为取自总体N(4,o2)的样本,求参数4,σ2的极大似然估 计。首先构造最大似然函数: uo)-1/xk- 2a2 (5-7) 得到: -乃s- L(4,σ2)= 1 e 22 (5-8) (2π)5o" 将(5-8)两端分别取对数: Int(uo)=-2In(27)-aIg 2 2σ2 然后分别对未知参数求导,并令其等于零: ln4.o)=-x-川=0 ou 7nL4,o)=-n+只( --0 8o2 2o4 得到: (5-9) n i=l -9-

- 9 - n L x   n i 1 在实际工作中,观测次数总是有限的,也就是只能采用有限次数的观测值来 求得算术平均值,即: n L x   n i 1 x 是根据观测值所能求得的最可靠的结果,称为最或是值或算术平均值。 1.2 根据最大似然估计原理证明(补充) 在已知观测值服从正态分布的前提下,按最大似然原理证明,等精度观测值 的最或然值就是其算术平均值。 设 X1, … , Xn 为取自总体 ( , ) 2 N   的样本,求参数 2 , 的极大似然估 计。 首先构造最大似然函数:          n i x n i i i e L f x 1 2 2 1 2 2 ( , ) ( ; , ) 2 2        (5-7) 得到:     2 2 1 2 2 2 2 1 ( , )           i n i x n n L e (5-8) 将(5-8)两端分别取对数:   2 2 2 2 1 ln ( , ) ln(2 ) ln 2 2 2 n i i n n x L              然后分别对未知参数求导,并令其等于零:   2 2 1 2 2 2 2 4 1 ln ( , ) 1 ( ) 0 ln ( , ) 0 2 2 n i i n i i L x L n x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得到: 2 1 2 1 ( ) 1 , 1         n i i n i i x x n x x n   (5-9) 2 ,

2、最或是误差(改正数)及特性 最或是值与观测值之差称为最或是误差或观测值改正数,用V表示,即: Vi=x-Li (=1,2,…,n) 取其和得: ,x= n 2=0 这是观测值改正数的一大特征,用作计算上的校核。 3、由改正数计算中误差的推导 根据改正数和真误差的定义,得到如下关系: 4=X-1,y=-1 42=X-12,%2=X-42 (5-10) 4=X-l:v=X-I 将上列左右两式分别相减,得: 4=+(成-) 4=2+(-) (5-11) 4,=vn+(-) 将上列各式相加,并顾及[v]=0,得: [4]=n(X-) (5-12) 将上列各式平方后相加,并顾及[v]=0,得: [4]=[w]+n- (5-13) 由(5-13)得到: -10-

- 10 - 2、最或是误差(改正数)及特性 最或是值与观测值之差称为最或是误差或观测值改正数,用 V 表示,即: Vi = x - Li (i=1,2,…,n) 取其和得: n i 1 n i 1     V  nx  L ∵ n L x   n i 1 ∴ 0 n i 1    V 这是观测值改正数的一大特征,用作计算上的校核。 3、由改正数计算中误差的推导 根据改正数和真误差的定义,得到如下关系: n n n n Δ X l v X l Δ X l v X l Δ X l v X l             ˆ , ~ ˆ , ~ ˆ , ~ 2 2 2 2 1 1 1 1  (5-10) 将上列左右两式分别相减,得: ) ˆ ~ ( ) ˆ ~ ( ) ˆ ~ ( n 2 2 1 1 Δ v X X Δ v X X Δ v X X  n          (5-11) 将上列各式相加,并顾及[v]  0,得: ) ˆ ~ [Δ]  n(X  X (5-12) 将上列各式平方后相加,并顾及[v]  0,得: ΔΔ vv n(X X) ˆ ~ [ ]  [ ]  (5-13) 由(5-13)得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27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