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武冈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波兰尼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本面文字,图表和数 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 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他把前者称为显性知识,而将后者称为 隐性知识,也称为未明言知识。所谓显性知识,即能够用各种明言符号加以表述 的知识。隐性知识是指那种我们知道但难以言传的知识。波兰尼认为,我们知道 的要比我们所能言传的多,表明了隐性知识的存在 波兰尼提醒我们不要把隐性知识理解为神秘经验,隐性知识只是难以用语言来充 分地表述,而不是说对这类知识绝对地不能言说。波兰尼绝不只限于承认隐性知 识的存在,他更主张隐性知识相对于显性知识具有理论上的优先性。在波兰尼看 来,隐性知识本质上是一种理解力,即领会经验、重组经验的能力。 波兰尼的隐性知识是存在于个体中的、私人的、有特殊背景的知识,隐性知识以 个体内在携带的“意会模型”为中心,这些意会模型是概念、形象、信仰、观点 价值体系以及帮助人们定义自己的世界的指导原則。隐性知识也包含一些技术因 素,包括具体的技能和专门技术以及来源于实践的经验 野中郁次郎也认为有两种不同的知识,即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隐性知识是高度 个人化的知识,有其自身的特殊含义,因此很难规范化,也不易传递给他人,也 就是我们常说的“只能意会不可言传”。隐性知识是一种主观的、基于长期经验 积累的知识,不能用几个词、几句话、几组数据或公式来表达,内容有十分特殊 的含义。隐性知识包括信仰、隐喻、直觉、思维模式和所谓的“诀窍”(如手工 匠掌握的特殊技艺) 隐性知识的概念最早是由波兰尼提出的,野中郁次郎借用了这一概念,但与波兰 尼有所不同。野中郁次郎使用隐性知识一词代表的是难于表达的特殊知识,而波 兰尼所指的隐性知识是指以理解一切行动为背景的知识,也即一切知识根植于隐 性知识。关于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关系,野中郁次郎与波兰尼的观点也有差异 有学者说,在野中都次郎看来,二者的关系是“一个连续体的两端”,而在波兰 尼看来,則是“同一硬币的两面” 1.下列对波兰尼关于隐性知识的表述,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隐性知识是指那些难以用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表述的知识,例如我们 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 B.隐性知识并不是什么神秘经验,但要想充分地言说它,也是很不容易的。 C.隐性知识本质上是一种理解力,掌握它的目的在于领会与重组经验 D.隐性知识包含个体内在携带的概念、形象、价值体系等,以及帮助个体定义 自己的世界的指导原则 2.下列对野中郁次郎关于隐性知识的表述,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野中郁次郎借用了波兰尼的隐性知识概念,但没有形成他自己独立的学说。 B.隐性知识的内容具有十分特殊的含义,在极少数情况下可以用几个词、几句 话、几组数据或公式来表达 C.隐性知识主要是长期积累的主观知识,因而”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D.个人的信仰、特殊的技艺和隐喻、直觉及思维模式,都属于隐性知识的范畴
湖南省武冈市 2018 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波兰尼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本面文字,图表和数 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 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他把前者称为显性知识,而将后者称为 隐性知识,也称为未明言知识。所谓显性知识,即能够用各种明言符号加以表述 的知识。隐性知识是指那种我们知道但难以言传的知识。波兰尼认为,我们知道 的要比我们所能言传的多,表明了隐性知识的存在。 波兰尼提醒我们不要把隐性知识理解为神秘经验,隐性知识只是难以用语言来充 分地表述,而不是说对这类知识绝对地不能言说。波兰尼绝不只限于承认隐性知 识的存在,他更主张隐性知识相对于显性知识具有理论上的优先性。在波兰尼看 来,隐性知识本质上是一种理解力,即领会经验、重组经验的能力。 波兰尼的隐性知识是存在于个体中的、私人的、有特殊背景的知识,隐性知识以 个体内在携带的“意会模型”为中心,这些意会模型是概念、形象、信仰、观点、. 价值体系以及帮助人们定义自己的世界的指导原則。隐性知识也包含一些技术因 素,包括具体的技能和专门技术以及来源于实践的经验。 野中郁次郎也认为有两种不同的知识,即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隐性知识是高度 个人化的知识,有其自身的特殊含义,因此很难规范化,也不易传递给他人,也 就是我们常说的“只能意会不可言传”。隐性知识是一种主观的、基于长期经验 积累的知识,不能用几个词、几句话、几组数据或公式来表达,内容有十分特殊 的含义。隐性知识包括信仰、隐喻、直觉、思维模式和所谓的“诀窍”(如手工 匠掌握的特殊技艺)。 隐性知识的概念最早是由波兰尼提出的,野中郁次郎借用了这一概念,但与波兰 尼有所不同。野中郁次郎使用隐性知识一词代表的是难于表达的特殊知识,而波 兰尼所指的隐性知识是指以理解一切行动为背景的知识,也即一切知识根植于隐 性知识。关于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关系,野中郁次郎与波兰尼的观点也有差异。 有学者说,在野中都次郎看来,二者的关系是“一个连续体的两端”,而在波兰 尼看来,則是“同一硬币的两面”。 1. 下列对波兰尼关于隐性知识的表述,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隐性知识是指那些难以用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表述的知识,例如我们 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 B. 隐性知识并不是什么神秘经验,但要想充分地言说它,也是很不容易的。 C. 隐性知识本质上是一种理解力,掌握它的目的在于领会与重组经验。 D. 隐性知识包含个体内在携带的概念、形象、价值体系等,以及帮助个体定义 自己的世界的指导原则。 2. 下列对野中郁次郎关于隐性知识的表述,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野中郁次郎借用了波兰尼的隐性知识概念,但没有形成他自己独立的学说。 B. 隐性知识的内容具有十分特殊的含义,在极少数情况下可以用几个词、几句 话、几组数据或公式来表达。 C. 隐性知识主要是长期积累的主观知识,因而”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D. 个人的信仰、特殊的技艺和隐喻、直觉及思维模式,都属于隐性知识的范畴
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波兰尼认为隐性知识相对于显性知识具有理论上的优先性,显性知识根植于 隐性知识。 B.波兰尼强调隐性知识是以理解一切行动为背景的知识,而野中郁次郎則强调 隐性知识高度个人化和难于表达的一面。 C.波兰尼和野中郁次郎都认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D.依据本文内容提取三个关键词,应为“波兰尼”“野中郁次郎”“隐性知 识 【答案】1.C2.D3.C 【解析】试题分析: 1.C.“隐性知识本质上是一种理解力,掌握它的目的在于领会与重组经验″错 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不全是隐性知识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A野中郁次郎“没有形成他自己独立的学说”错;B隐性知识“不能用几个词、几 句话、几组数据或公式来表达”;C强加因果。注意题干限定“野中郁次郎关于隐 性知识的表述”,找出选项相对应的内容区域,依次筛选。原文内容与选项保持 致,选项与题干要能构成因果关系。略过无关紧要的信息,如举例、描写等, 抓住本质特征。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在野中郁次郎看来,二者的关系是一个连续体的两端”,而在波兰尼看来 则是“同一硬币的两面”。转述内容要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 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 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 有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飞翔的馒头 葛昕旭 那是一个特别寒冷的日子。大朵大朵的雪花,纷纷扬扬地在空中飘着。 父亲来到学校的时候,正是中午。小林子刚吃完饭,正和同学们一起趴在教学楼 的栏杆上,伸手接着从天空飘落的雪花。小林子看见父亲瘸着腿,冒着风雪,从 校门口一瘸一拐地走向教学楼时,愣了一下,手里的雪花慢慢地融化了, 小林子跑下楼,跑到父亲面前。父亲冻得僵硬的脸瞬间就活泼了起来,笑笑,双 手忙捧到嘴边,哈了哈气,随后伸手帮小林子拍了拍身上的雪花,拍完,从身上 掏出一个布包解开,拿出一大沓的零钞,说:“这是两百元,你拿着,买点啥好 吃的,不要亏了自己的身体。”说完,把钱递到了小林子的手上。 小林子吸了一下鼻子,拿着钱,看着父亲,眼里顿时就有了湿润的感觉。 父亲伸手摸了摸小林子的脸,又问:“吃饭没?” 小林子朝父亲点了点头。 “要吃饱。”父亲边说边从身上摸出一个冷得干硬的大馒头,递给了小林子。 小林子看着父亲,摇摇头,没接,说:“爸,你吃!我不饿。”小林子知道,那 是父亲从家里带来的,是父亲的中午饭
3. 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波兰尼认为隐性知识相对于显性知识具有理论上的优先性,显性知识根植于 隐性知识。 B. 波兰尼强调隐性知识是以理解一切行动为背景的知识,而野中郁次郎則强调 隐性知识高度个人化和难于表达的一面。 C. 波兰尼和野中郁次郎都认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D. 依据本文内容提取三个关键词,应为“波兰尼”“野中郁次郎”“隐性知 识”。 【答案】1. C 2. D 3. C 【解析】试题分析: 1. C.“隐性知识本质上是一种理解力,掌握它的目的在于领会与重组经验”错。 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不全是隐性知识。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2. A 野中郁次郎“没有形成他自己独立的学说”错;B 隐性知识“不能用几个词、几 句话、几组数据或公式来表达”;C 强加因果。注意题干限定“野中郁次郎关于隐 性知识的表述”,找出选项相对应的内容区域,依次筛选。原文内容与选项保持 一致,选项与题干要能构成因果关系。略过无关紧要的信息,如举例、描写等, 抓住本质特征。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3. 在野中郁次郎看来,二者的关系是‘‘一个连续体的两端”,而在波兰尼看来, 则是“同一硬币的两面”。转述内容要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 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 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 有。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飞翔的馒头 葛昕旭 那是一个特别寒冷的日子。大朵大朵的雪花,纷纷扬扬地在空中飘着。 父亲来到学校的时候,正是中午。小林子刚吃完饭,正和同学们一起趴在教学楼 的栏杆上,伸手接着从天空飘落的雪花。小林子看见父亲瘸着腿,冒着风雪,从 校门口一瘸一拐地走向教学楼时,愣了一下,手里的雪花慢慢地融化了。 小林子跑下楼,跑到父亲面前。父亲冻得僵硬的脸瞬间就活泼了起来,笑笑,双 手忙捧到嘴边,哈了哈气,随后伸手帮小林子拍了拍身上的雪花,拍完,从身上 掏出一个布包解开,拿出一大沓的零钞,说:“这是两百元,你拿着,买点啥好 吃的,不要亏了自己的身体。”说完,把钱递到了小林子的手上。 小林子吸了一下鼻子,拿着钱,看着父亲,眼里顿时就有了湿润的感觉。 父亲伸手摸了摸小林子的脸,又问:“吃饭没?” 小林子朝父亲点了点头。 “要吃饱。”父亲边说边从身上摸出一个冷得干硬的大馒头,递给了小林子。 小林子看着父亲,摇摇头,没接,说:“爸,你吃!我不饿。”小林子知道,那 是父亲从家里带来的,是父亲的中午饭
父亲说:“我没事,走快点,早点赶到家,还能吃上午饭。你上学,正是长身体 的时候,不吃饱咋行?” 小林子看着父亲,刚要伸手接,这时,站在楼上的几个同学朝小林子吹起了口哨。 小林子愣了一下,转身看了看楼上,红着脸,把手缩了回去 父亲发火了,一把抓住小林子的手,说:“叫你接着你就接着!咋不听话呢?现 在营养跟不上,把脑子费了咋办?”说完,把馒头硬塞进了小林子的手上。小林 子拿着大馒头,站在那里,脸更红了。 同学们“轰”的一声笑了起来。口哨声,尖叫声,起哄声,响成了一片。 父亲抬头看了看楼上的同学,脸也微微地红了红,叹了一口气,又拍了拍小林子 肩膀上的雪花,然后转过身,蹒跚着腿,一瘸一拐地往校外走 小林子看着父亲的背影,身体立马僵成了一根木棍,鼻子酸了酸,嘴张了张,想 说点啥,结果啥都没说。 同学们全跑下楼围在了小林子的旁边。同学们一下来就开始抢夺小林子手上的馒 头。小林子红着脸,把手中的馒头高高地举在了头顶。同学们却不依不饶,紧紧 地把小林子围在了中间。一边抢夺馒头,一边不停地说着一些嘲笑的话语 小林子举着馒头,看着大家嘲笑的眼神,脸上终于挂不住了,转身看了看父亲。 父亲背着一身雪花,已经走到了校门口。 小林子转过身,看了看围在身边的同学,重重地哼了一声,忽然手一扬,那干硬 的馒头,就犹如一只飞翔的小鸟,划着抛物线,直接飞向了教学楼旁边的操场。 父亲来到校门口。临出门,想再看一眼小林子,一转身,恰好看见了那飞翔的馒 头。父亲愣了一下,脸一下就白了。父亲站住了。看了看站在同学们中间的小林 子,父亲紧紧地咬了咬嘴唇,右手慢慢地就捏成了一个有力的拳头 小林子看见父亲转身的瞬间,立刻就吓傻了,站在那里,不知所措 父亲瘸着腿,忽然朝小林子跑了过来 小林子忙扒开同学们的包围圈,迎着父亲跑了过去。父亲跑到小林子面前,推开 小林子,跑向了操场。父亲捡起馒头,用手擦了擦上面的泥土,看了看,放进嘴 里,慢慢地嚼了起来。 小林子跑到父亲面前,抱着父亲,泪水慢慢地就淌了下来。 此时,天空的雪花,越飘越大。 (选自2011年《短篇小说》,第六期)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馒头的描写可以说是这篇小说的一大亮点。作者将“馒头”写进文题里,以 馒头编织故事,以馒头刻画人物形象,使普通的馒头有了象征意味,发人深思 B.小说为我们塑造的小林子虽然自私、虚伪,但仍然有着美好的心灵,如:他 接过父亲的钱时,有点感动,最后当父亲回来后,他“抱着父亲,泪水慢慢地就 淌了下来”,这些说明他本质是好的。 C.对小林子班上同学的描绘,也为塑造主要人物起到了对比反衬的作用,小说 通过对这些同学的描写,揭示了一个鲜活的社会现实,强化了小说震撼人心的力 D.这篇小说语言质朴、生动,叙述详略得当,小说不靠离奇的情节取胜,却在 看似平淡的描述中,以近乎工笔的写法凸显出其深厚的思想内容。 5.读了这篇小说,读者会觉得小说中的“父亲”这个人物形象很熟悉,“父亲” 有哪些性格特征?小说用怎样的描写手法来表现这些性格特征的?
父亲说:“我没事,走快点,早点赶到家,还能吃上午饭。你上学,正是长身体 的时候,不吃饱咋行?” 小林子看着父亲,刚要伸手接,这时,站在楼上的几个同学朝小林子吹起了口哨。 小林子愣了一下,转身看了看楼上,红着脸,把手缩了回去 父亲发火了,一把抓住小林子的手,说:“叫你接着你就接着!咋不听话呢?现 在营养跟不上,把脑子费了咋办?”说完,把馒头硬塞进了小林子的手上。小林 子拿着大馒头,站在那里,脸更红了。 同学们“轰”的一声笑了起来。口哨声,尖叫声,起哄声,响成了一片。 父亲抬头看了看楼上的同学,脸也微微地红了红,叹了一口气,又拍了拍小林子 肩膀上的雪花,然后转过身,蹒跚着腿,一瘸一拐地往校外走。 小林子看着父亲的背影,身体立马僵成了一根木棍,鼻子酸了酸,嘴张了张,想 说点啥,结果啥都没说。 同学们全跑下楼围在了小林子的旁边。同学们一下来就开始抢夺小林子手上的馒 头。小林子红着脸,把手中的馒头高高地举在了头顶。同学们却不依不饶,紧紧 地把小林子围在了中间。一边抢夺馒头,一边不停地说着一些嘲笑的话语。 小林子举着馒头,看着大家嘲笑的眼神,脸上终于挂不住了,转身看了看父亲。 父亲背着一身雪花,已经走到了校门口。 小林子转过身,看了看围在身边的同学,重重地哼了一声,忽然手一扬,那干硬 的馒头,就犹如一只飞翔的小鸟,划着抛物线,直接飞向了教学楼旁边的操场。 父亲来到校门口。临出门,想再看一眼小林子,一转身,恰好看见了那飞翔的馒 头。父亲愣了一下,脸一下就白了。父亲站住了。看了看站在同学们中间的小林 子,父亲紧紧地咬了咬嘴唇,右手慢慢地就捏成了一个有力的拳头。 小林子看见父亲转身的瞬间,立刻就吓傻了,站在那里,不知所措。 父亲瘸着腿,忽然朝小林子跑了过来。 小林子忙扒开同学们的包围圈,迎着父亲跑了过去。父亲跑到小林子面前,推开 小林子,跑向了操场。父亲捡起馒头,用手擦了擦上面的泥土,看了看,放进嘴 里,慢慢地嚼了起来。 小林子跑到父亲面前,抱着父亲,泪水慢慢地就淌了下来。 此时,天空的雪花,越飘越大。 (选自 2011 年《短篇小说》,第六期) 4.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馒头的描写可以说是这篇小说的一大亮点。作者将“馒头”写进文题里,以 馒头编织故事,以馒头刻画人物形象,使普通的馒头有了象征意味,发人深思。 B. 小说为我们塑造的小林子虽然自私、虚伪,但仍然有着美好的心灵,如:他 接过父亲的钱时,有点感动,最后当父亲回来后,他“抱着父亲,泪水慢慢地就 淌了下来”,这些说明他本质是好的。 C. 对小林子班上同学的描绘,也为塑造主要人物起到了对比反衬的作用,小说 通过对这些同学的描写,揭示了一个鲜活的社会现实,强化了小说震撼人心的力 量。 D. 这篇小说语言质朴、生动,叙述详略得当,小说不靠离奇的情节取胜,却在 看似平淡的描述中,以近乎工笔的写法凸显出其深厚的思想内容。 5. 读了这篇小说,读者会觉得小说中的“父亲”这个人物形象很熟悉,“父亲” 有哪些性格特征?小说用怎样的描写手法来表现这些性格特征的?
6.这篇小说对“雪”的描写很有特色。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作者描绘“雪” 的作用和妙处。 【答案】4.C5.慈爱、节俭、朴实、自尊。小说主要通过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 表现他对儿子的关爱与呵护,以动作和细节描写表现他节省的品德;全文个性化 的语言写出他的朴实;结尾以神态描写表现他的自尊。 6.全文多次写到“雪”,写雪有以下作用和妙处:①写“父亲”为小林子拍雪, 既突出父爱,也有象征意味;②首尾写雪,有首尾呼应的作用,也在强化小说催 人警醒的教育主题;③“雪”是小说的自然环境,也形象反映了世风日下的社会 现实;④借助雪的描写刻画了小林子这个人物形象,篇末写雪不仅写出人物的思 想变化,也升华了小说的主题。 【解析】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査学生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和概括能力。解答此 类题,应从语句理解、人物形象和艺术手法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在 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注意结合语境。题干 要求选出“最恰当的两项”,做题时可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比较、判断。根据前后 语境。本题C项,对比反衬手法不正确,小林子与同学是正衬关系,都在表现他 们的心灵急需医治。故选C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 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 第一步: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 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 要认真阅读和深入分析文章,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取得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深 刻理解,才能真正避免在评价中出现以偏概全、主观片面等问题。第二步:筛选 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 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第三步:评价要具 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 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 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 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 5.试题分析:本题考査学生把握小说人物形象和表现人物形象的描写手法能力。 把握小说中人物形象,可以根据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 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 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 括即可。概括小说中的“父亲”这个人物形象特点,可以直接从对“父亲”这个 人物的行为的描写来概括。比如文中“父亲”见到小林子的言行,一再为小林子 拍去身上的雪,把自己的午饭给小林子吃,让小林子不要亏待自己,要吃饱饭 还有文末“父亲”跑向操场,捡起被小林子扔掉的馒头,擦了擦土,咬了一口 嚼了起来。通过这些描写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慈爱、节俭、朴实、自尊的好父亲 小说塑造父亲对儿子的爱时主要运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比如为儿子拍去身上的 雪,和儿子所说的话。以动作和细节描写表现他节省的品德,全文个性化的语言 写出他的朴实;结尾以神态描写表现他的自尊 6.试题分析:本题考査学生把握小说中物象作用能力。解答此类题时,注意概 括物象出现语段的主要内容,然后分析该物象在表达主旨和人物性格塑造方面的 作用。通读全文,找出文中“七里香”出现的地方,从文章内容、结构、主旨
6. 这篇小说对“雪”的描写很有特色。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作者描绘“雪” 的作用和妙处。 【答案】4. C 5. 慈爱、节俭、朴实、自尊。小说主要通过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 表现他对儿子的关爱与呵护,以动作和细节描写表现他节省的品德;全文个性化 的语言写出他的朴实;结尾以神态描写表现他的自尊。 6. 全文多次写到“雪”,写雪有以下作用和妙处:①写“父亲”为小林子拍雪, 既突出父爱,也有象征意味;②首尾写雪,有首尾呼应的作用,也在强化小说催 人警醒的教育主题;③“雪”是小说的自然环境,也形象反映了世风日下的社会 现实;④借助雪的描写刻画了小林子这个人物形象,篇末写雪不仅写出人物的思 想变化,也升华了小说的主题。 【解析】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和概括能力。解答此 类题,应从语句理解、人物形象和艺术手法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在 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注意结合语境。题干 要求选出“最恰当的两项”,做题时可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比较、判断。根据前后 语境。本题 C 项,对比反衬手法不正确,小林子与同学是正衬关系,都在表现他 们的心灵急需医治。故选 C。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 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 第一步: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 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 要认真阅读和深入分析文章,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取得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深 刻理解,才能真正避免在评价中出现以偏概全、主观片面等问题。第二步:筛选 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 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第三步:评价要具 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 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 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 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小说人物形象和表现人物形象的描写手法能力。 把握小说中人物形象,可以根据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 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 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 括即可。概括小说中的“父亲”这个人物形象特点,可以直接从对“父亲”这个 人物的行为的描写来概括。比如文中“父亲”见到小林子的言行,一再为小林子 拍去身上的雪,把自己的午饭给小林子吃,让小林子不要亏待自己,要吃饱饭。 还有文末“父亲”跑向操场,捡起被小林子扔掉的馒头,擦了擦土,咬了一口, 嚼了起来。通过这些描写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慈爱、节俭、朴实、自尊的好父亲。 小说塑造父亲对儿子的爱时主要运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比如为儿子拍去身上的 雪,和儿子所说的话。以动作和细节描写表现他节省的品德,全文个性化的语言 写出他的朴实;结尾以神态描写表现他的自尊。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小说中物象作用能力。解答此类题时,注意概 括物象出现语段的主要内容,然后分析该物象在表达主旨和人物性格塑造方面的 作用。通读全文,找出文中“七里香”出现的地方,从文章内容、结构、主旨
人物形象塑造分析其反复出现的作用。本文“父亲”为小林子拍雪,既突出父爱, 也有象征意味。“雪”也是小说的自然环境,形象反映了世风日下的社会现实。 小说的首尾都写到雪,这样“雪”在文中起到首尾的作用。另外对于“雪”的描 写,对刻画人物形象和主题表达也起到一定作用。答题时要全面考虑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 风靡全国,“圈粉”无数。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中国诗 词大会”以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 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朗朗上口。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 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 的生活视野。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 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小时上班 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 “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 的诗意。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 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 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记者李兆清) 材料 近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说: “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 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百人团’成员最小的7岁, 武亦妹16岁,陈更20多岁,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就觉得中华文化后继有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形容诗词大会选手的一句话。“中国诗词大 会”总导演颜芳回忆,第二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的学生武亦妹,无论是在地 方选拔还是在现场比赛中,都特别淡定。“她得冠军的那一刻,我们想把摄像机 推上去给个表情特写,结果发现没必要,她脸上特别平静。” 也许,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离 阚兆江透露,其实诗词大会的题库内容85%以上来自中小学课本,所以对观众而 言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 “我们不是文人雅士的沙龙,得让人看得懂,从大家熟悉的诗词名篇切入,可以 拉近和观众的距离。”阚兆江说,“每一道题不仅是题目,还是话题的开启,让 诗词和古今生活有一种联系。我们不是要做一场考试,而是想通过诗词陶冶人们 的情操,滋养人们的心灵。” 所以,诗词大会的题目都颇“接地气”。比如,把“减肥”与“楚王好细腰,宫 中多饿死”联系,把“化妆”与“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联系,“求 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对应的则是“购房”一一都是当下年轻人关心的 话题
人物形象塑造分析其反复出现的作用。本文“父亲”为小林子拍雪,既突出父爱, 也有象征意味。“雪”也是小说的自然环境,形象反映了世风日下的社会现实。 小说的首尾都写到雪,这样“雪”在文中起到首尾的作用。另外对于“雪”的描 写,对刻画人物形象和主题表达也起到一定作用。答题时要全面考虑。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 风靡全国,“圈粉”无数。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中国诗 词大会”以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 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朗朗上口。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 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 的生活视野。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 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小时上班, 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 “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 的诗意。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 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 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记者李兆清) 材料二 近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说: “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 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百人团’成员最小的 7 岁, 武亦妹 16 岁,陈更 20 多岁,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就觉得中华文化后继有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形容诗词大会选手的一句话。“中国诗词大 会”总导演颜芳回忆,第二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的学生武亦妹,无论是在地 方选拔还是在现场比赛中,都特别淡定。“她得冠军的那一刻,我们想把摄像机 推上去给个表情特写,结果发现没必要,她脸上特别平静。” 也许,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离。 阚兆江透露,其实诗词大会的题库内容 85%以上来自中小学课本,所以对观众而 言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 “我们不是文人雅士的沙龙,得让人看得懂,从大家熟悉的诗词名篇切入,可以 拉近和观众的距离。”阚兆江说,“每一道题不仅是题目,还是话题的开启,让 诗词和古今生活有一种联系。我们不是要做一场考试,而是想通过诗词陶冶人们 的情操,滋养人们的心灵。” 所以,诗词大会的题目都颇“接地气”。比如,把“减肥”与“楚王好细腰,宫 中多饿死”联系,把“化妆”与“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联系,“求 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对应的则是“购房”——都是当下年轻人关心的 话题
诗词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颜芳说:“其实诗词的功能至 今没有失去,写诗就跟发朋友圈一样,都是情感的表达,很有趣,也很时尚。 诗词大会落幕,而青年一代的诗意生活方兴未艾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记者蒋肖斌) 材料三 诗词综艺火爆,最近令朋友圈和各种群画风突变,忽如一夜春风来,答题对诗、 玩“飞花令”蔚然成风。众声喧哗之下,舆论也出现了反弹,如“从诗词大会生 出学霸情结是一种不堪”“诗词大会说白了还是一场电视秀”等 16岁的上海女生武亦妹获胜,成了风靡网络的古典风少女偶像,与新媒体喧嚣 传播形成对照的是,女孩淡定拒绝了媒体采访。江苏省盐城中学语文老师刘百生 告诉记者,“会背古诗的孩子成了古代才女的代名词,成了令人羡慕的‘别人家 的孩子’。但热潮总是令人警惕,这不代表咱们的诗词教育很成功,反而说明国 民整体古诗词修养很缺。爱好古诗词在当下还是颇为小众。” 在节目中,九宫格、干扰项、抢答等定输赢的方式,也让教育界人士嗅出了“应 试”味道。也有选手靠“蒙”答对题目,在一些老师看来,这就是当下应试教育 最厉害的地方,以答题技巧制胜,这个节目俨然一场标准化考试。 “应试思维”是始终令教育界人士矛盾的纠结点。“应试思维”模式导致古诗词 多被视为“语言材料”,学生们只是机械记忆与练习,记知识点多过传播文化, 背离其作为“文学”和“文化”的本质。 近年来,被誉为“综艺清流”的“百家讲坛”、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文化 盛会风靡一时,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们追捧这些 文化盛会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中国文化中最精致的文字有一种膜拜的心理,即使 如今浸淫于网络语汇,仍心向往之。这也是现在的家长在孩子三四岁时就令其背 古诗的原因。可惜,孩子的精神生活最终仍被奥数和考级等占据,缺失了“诗和 远方”。借古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界人士期待能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改善 古诗词教育的整体氛围,以减少孩子的背书之苦,让孩子带着热爱,去惬意感受 和品味古诗词之美。 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 醒,这危机中的微曦,则弥足珍贵。 (摘编自《扬子晚报》,记者张楠) 7.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中国诗词大会”在丁酉新春爆红的现象,都充分肯定 了这档综艺节目所带来的积极的社会影响 B.材料一侧重阐述“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的原因,材料二从主创者的角度 侧重阐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 C.材料二和材料三都选取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冠军武亦妹的例子,旨 在说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 D.三则材料都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问题,但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 并不都抱以乐观的态度 8.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A.三则材料来源不尽相同,有报纸,有新闻网站,但都及时捕捉到了社会热点, 体现了新闻讲求时效性的特点。 B.三则材料都谈到了“中国诗词大会”的影响,相比较而言,第一、第三则材 料的观点更能代表观众们对“中国诗词大会”的普遍看法
诗词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颜芳说:“其实诗词的功能至 今没有失去,写诗就跟发朋友圈一样,都是情感的表达,很有趣,也很时尚。” 诗词大会落幕,而青年一代的诗意生活方兴未艾。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记者蒋肖斌) 材料三 诗词综艺火爆,最近令朋友圈和各种群画风突变,忽如一夜春风来,答题对诗、 玩“飞花令”蔚然成风。众声喧哗之下,舆论也出现了反弹,如“从诗词大会生 出学霸情结是一种不堪”“诗词大会说白了还是一场电视秀”等。 16 岁的上海女生武亦妹获胜,成了风靡网络的古典风少女偶像,与新媒体喧嚣 传播形成对照的是,女孩淡定拒绝了媒体采访。江苏省盐城中学语文老师刘百生 告诉记者,“会背古诗的孩子成了古代才女的代名词,成了令人羡慕的‘别人家 的孩子’。但热潮总是令人警惕,这不代表咱们的诗词教育很成功,反而说明国 民整体古诗词修养很缺。爱好古诗词在当下还是颇为小众。” 在节目中,九宫格、干扰项、抢答等定输赢的方式,也让教育界人士嗅出了“应 试”味道。也有选手靠“蒙”答对题目,在一些老师看来,这就是当下应试教育 最厉害的地方,以答题技巧制胜,这个节目俨然一场标准化考试。 “应试思维”是始终令教育界人士矛盾的纠结点。“应试思维”模式导致古诗词 多被视为“语言材料”,学生们只是机械记忆与练习,记知识点多过传播文化, 背离其作为“文学”和“文化”的本质。 近年来,被誉为“综艺清流”的“百家讲坛”、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文化 盛会风靡一时,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们追捧这些 文化盛会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中国文化中最精致的文字有一种膜拜的心理,即使 如今浸淫于网络语汇,仍心向往之。这也是现在的家长在孩子三四岁时就令其背 古诗的原因。可惜,孩子的精神生活最终仍被奥数和考级等占据,缺失了“诗和 远方”。借古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界人士期待能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改善 古诗词教育的整体氛围,以减少孩子的背书之苦,让孩子带着热爱,去惬意感受 和品味古诗词之美。 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 醒,这危机中的微曦,则弥足珍贵。 (摘编自《扬子晚报》,记者张楠) 7. 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 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中国诗词大会”在丁酉新春爆红的现象,都充分肯定 了这档综艺节目所带来的积极的社会影响。 B. 材料一侧重阐述“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的原因,材料二从主创者的角度 侧重阐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 C. 材料二和材料三都选取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冠军武亦妹的例子,旨 在说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 D. 三则材料都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问题,但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 并不都抱以乐观的态度。 8. 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A. 三则材料来源不尽相同,有报纸,有新闻网站,但都及时捕捉到了社会热点, 体现了新闻讲求时效性的特点。 B. 三则材料都谈到了“中国诗词大会”的影响,相比较而言,第一、第三则材 料的观点更能代表观众们对“中国诗词大会”的普遍看法
C.对于同一综艺现象的报道,三家媒体的受众不同,报道的侧重点也不一样 比如《中国青年报》就突出强调了青年一代与诗词的关系 D.三则材料除了具有新闻客观性的特点之外,还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如三则 材料最后一段的抒情性语言,增强了新闻的感染力。 E.三则材料都不注重对新闻事实的详细报道,而重在阐述对诗词综艺节目火爆 现象的看法,以引发人们的思考。 9.“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进 行概括。 【答案】7.B8AD 9.①“中国诗词大会”带领人们重温经典诗词,从而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位, 让人们在原本单调乏味的生活中发现了诗意和远方;②“中国诗词大会”所选择 的诗歌都很接地气,从而拉近了传统诗词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吸引人们爱上古诗 词,有助于推动古诗词的普及;③“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的爆红,引发 人们对诗词教育乃至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④“中国诗词大会”集中展 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人们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催生了国人的文 化自豪感 【解析】 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A项“都充分肯定了… 积极的社会影响”说法绝对,材料三的看法有所保留。C项材料三选取武亦姝的 例子并不是为了“说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而是为了引发人们对诗词 教育乃至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D项“并不都抱以乐观的态度”理解有 误,三则材料“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都抱以乐观的态度 8.试题分析:本题考査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B项“第一、第三则材料 的观点更能代表观众们对‘中国诗词大会’的普遍看法”理解有误,第三则材 料是部分教育界人士的观点,不一定能代表观众们的普遍看法。C项“三家媒体 的受众不同”理解不准确,三家媒体的受众有交叉。E项“三则材料……重在阐 述对诗词综艺节目火爆现象的看法”理解有误,材料二是从主创者的角度侧重阐 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 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能力。题干问的是“‘中国诗词 大会’这一综艺节目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进行概括”。这是 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概括。题干要求学生对“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 节目产生了的影响进行分层概括。从“中国诗词大会”特点概括。材料一中说 “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 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材料二中说“诗词 大会的题目都颇‘接地气’”,材料三中说“借古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界 人士期待能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改善古诗词教育的整体氛围,以减少孩子的背书 之苦,让孩子带着热爱,去惬意感受和品味古诗词之美” 点睛:对于此类题目,考生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比如本题中,题干问的 是“中国诗词大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题干要求综合三则材料概括,可见答案 来自这三则材料;然后到文中圈出介绍诗词大会特点、影响、人们感受等语言, 最后根据分值进行概括。可以从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对教育的影响、对文化思考 的影响等方面筛选作答。 、古代诗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C. 对于同一综艺现象的报道,三家媒体的受众不同,报道的侧重点也不一样, 比如《中国青年报》就突出强调了青年一代与诗词的关系。 D. 三则材料除了具有新闻客观性的特点之外,还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如三则 材料最后一段的抒情性语言,增强了新闻的感染力。 E. 三则材料都不注重对新闻事实的详细报道,而重在阐述对诗词综艺节目火爆 现象的看法,以引发人们的思考。 9. “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进 行概括。 【答案】7. B 8. AD 9. ①“中国诗词大会”带领人们重温经典诗词,从而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位, 让人们在原本单调乏味的生活中发现了诗意和远方;②“中国诗词大会”所选择 的诗歌都很接地气,从而拉近了传统诗词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吸引人们爱上古诗 词,有助于推动古诗词的普及;③“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的爆红,引发 人们对诗词教育乃至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④“中国诗词大会”集中展 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人们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催生了国人的文 化自豪感。 【解析】 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A 项“都充分肯定了…… 积极的社会影响”说法绝对,材料三的看法有所保留。C 项材料三选取武亦姝的 例子并不是为了“说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而是为了引发人们对诗词 教育乃至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D 项“并不都抱以乐观的态度”理解有 误,三则材料“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都抱以乐观的态度。 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B 项“第一、第三则材料 的观点更能代表观众们对 ‘中国诗词大会’ 的普遍看法”理解有误,第三则材 料是部分教育界人士的观点,不一定能代表观众们的普遍看法。C 项“三家媒体 的受众不同”理解不准确,三家媒体的受众有交叉。E 项“三则材料……重在阐 述对诗词综艺节目火爆现象的看法”理解有误,材料二是从主创者的角度侧重阐 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能力。题干问的是“‘中国诗词 大会’这一综艺节目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进行概括”。这是 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概括。题干要求学生对“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 节目产生了的影响进行分层概括。从“中国诗词大会”特点概括。材料一中说 “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 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材料二中说“诗词 大会的题目都颇‘接地气’”,材料三中说“借古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界 人士期待能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改善古诗词教育的整体氛围,以减少孩子的背书 之苦,让孩子带着热爱,去惬意感受和品味古诗词之美”。 点睛:对于此类题目,考生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比如本题中,题干问的 是“中国诗词大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题干要求综合三则材料概括,可见答案 来自这三则材料;然后到文中圈出介绍诗词大会特点、影响、人们感受等语言, 最后根据分值进行概括。可以从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对教育的影响、对文化思考 的影响等方面筛选作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詹同,字同文,初名书,婺源人。幼颖异,学士虞集见之曰:“才子也。”以其 弟槃女妻之。至正中,举茂才异等,除郴州学正。遇乱,家黄州。仕陈友谅为翰 林学士承旨。太祖下武昌,召为国子博士,赐名同。时功臣子弟教习内府,诸博 士治一经,不尽通贯,同学识淹博,讲《易》《春秋》最善。应教为文,才思泉 涌,一时莫与并。迁考功郎中,直起居注。会议袷礼,同议当,遂用之。洪武 元年,与侍御史文原吉、起居注魏观等循行天下,访求贤才。还,进翰林直学士, 迁侍读学士。帝御下峻御史中丞刘基曰古者公卿有罪盘水加剑诣请室自裁所以励 廉耻存国体也同时侍侧遂取《戴记》及贾谊疏以进复剀切言之。帝尝与侍臣言 声色之害甚于鸩毒,创业之君为子孙所承式,尤不可不谨。同因举成汤不迩声色 垂裕后昆以对。其因事纳忠如此。四年,进吏部尚书。六年,兼学士承旨,与学 士乐韶凤定释奠先师乐章。又以渡江以来,征讨平定之迹,礼乐治道之详,虽有 纪载,尚未成书,请编《日历》。帝从之,命同与宋濂为总裁官,吴伯宗等为纂 修官。七年五月书成,自起兵临濠至洪武六年,共一百卷。同等又言:《日历》 秘天府,人不得见。请仿唐《贞观政要》,分辑圣政,宣示天下。帝从之。乃分 四十类,凡五卷,名曰《皇明宝训》。嗣后凡有政迹,史官日记录之,随类增入 焉。是年赐敕致仕,语极褒美。未行,帝复命与濂议大祀分献礼。久之,起承旨 卒。同以文章结主知,应制占对,靡勿敏赡。帝尝言文章宜明白显易,通道术, 达时务,无取浮薄。同所为多称旨,而操行尤耿介,故至老眷注不衰。 (节选自《明史·詹同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御下峻/御史中丞刘基曰/古者公卿有罪/盘水加剑/诣请室自裁/所以励/廉 耻存国体也/同时侍侧遂/取《戴记》及贾谊/疏以进/复剀切言之 B.帝御下峻御史/中丞刘基曰/古者公卿有罪盘水/加剑诣请/室自裁/所以励廉 耻/存国体也/同时侍侧遂/取《戴记》及贾谊疏以进/复剀切言之 C.帝御下峻/御史中丞刘基曰/古者公卿有罪/盘水加剑/诣请室自裁/所以励廉 耻/存国体也/同时侍侧/遂取《戴记》及贾谊疏以进/复剀切言之/ D.帝御下/峻御史中丞/刘基曰/古者公卿有罪盘水/加剑诣请/室自裁/所以励廉 耻/存国体也/同时侍侧/遂取《戴记》及贾谊疏以进/复剀切言之 11.下列对文中加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茂才,原作秀才,东汉因避光武帝刘秀的讳而改为茂才,明清两代,秀才 指府(或直隶州)学、县学的生员。 B.国子博士,国子监的官员。国子监是中国封建时代国家设立的教育管理机关 和最高学府,有的朝代又称“太学”“国子学”等。 C.起居注,我国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记录的内容甚为广泛,是历代撰修国 史的基本材料之一;还可指撰写起居注的官员,在文中“起居注魏观”一句中则 指官职名。 D.致仕,交还官职,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用致事、致政、 致士、休致等称官员辞职归家,古代一般致仕年龄为六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A.詹同聪颖异常,深为他人赏识。他先被虞集称道:后仕陈友谅处;太祖攻下 武昌后召他为国子博士,他自己改名为“同”。 B.詹同学识渊博,讲授《易》《春秋》讲得最好。他应诸王之命和诗作文,才 思如泉涌,一时间天下无人能比
詹同,字同文,初名书,婺源人。幼颖异,学士虞集见之曰:“才子也。”以其 弟槃女妻之。至正中,举茂才异等,除郴州学正。遇乱,家黄州。仕陈友谅为翰 林学士承旨。太祖下武昌,召为国子博士,赐名同。时功臣子弟教习内府,诸博 士治一经,不尽通贯,同学识淹博,讲《易》《春秋》最善。应教为文,才思泉 涌,一时莫与并。迁考功郎中,直起居注。会议袷禘礼,同议当,遂用之。洪武 元年,与侍御史文原吉、起居注魏观等循行天下,访求贤才。还,进翰林直学士, 迁侍读学士。帝御下峻御史中丞刘基曰古者公卿有罪盘水加剑诣请室自裁所以励 廉耻存国体也同时侍侧遂取《戴记》及贾谊疏以进复剀切言之。帝尝与侍臣言: 声色之害甚于鸩毒,创业之君为子孙所承式,尤不可不谨。同因举成汤不迩声色, 垂裕后昆以对。其因事纳忠如此。四年,进吏部尚书。六年,兼学士承旨,与学 士乐韶凤定释奠先师乐章。又以渡江以来,征讨平定之迹,礼乐治道之详,虽有 纪载,尚未成书,请编《日历》。帝从之,命同与宋濂为总裁官,吴伯宗等为纂 修官。七年五月书成,自起兵临濠至洪武六年,共一百卷。同等又言:《日历》 秘天府,人不得见。请仿唐《贞观政要》,分辑圣政,宣示天下。帝从之。乃分 四十类,凡五卷,名曰《皇明宝训》。嗣后凡有政迹,史官日记录之,随类增入 焉。是年赐敕致仕,语极褒美。未行,帝复命与濂议大祀分献礼。久之,起承旨, 卒。同以文章结主知,应制占对,靡勿敏赡。帝尝言文章宜明白显易,通道术, 达时务,无取浮薄。同所为多称旨,而操行尤耿介,故至老眷注不衰。 (节选自《明史·詹同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帝御下峻/御史中丞刘基曰/古者公卿有罪/盘水加剑/诣请室自裁/所以励/廉 耻存国体也/同时侍侧遂/取《戴记》及贾谊/疏以进/复剀切言之/ B. 帝御下峻御史/中丞刘基曰/古者公卿有罪盘水/加剑诣请/室自裁/所以励廉 耻/存国体也/同时侍侧遂/取《戴记》及贾谊疏以进/复剀切言之/ C. 帝御下峻/御史中丞刘基曰/古者公卿有罪/盘水加剑/诣请室自裁/所以励廉 耻/存国体也/同时侍侧/遂取《戴记》及贾谊疏以进/复剀切言之/ D. 帝御下/峻御史中丞/刘基曰/古者公卿有罪盘水/加剑诣请/室自裁/所以励廉 耻/存国体也/同时侍侧 /遂取《戴记》及贾谊疏以进/复剀切言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茂才,原作秀才,东汉因避光武帝刘秀的讳而改为茂才,明清两代,秀才 指府(或直隶州)学、县学的生员。 B. 国子博士,国子监的官员。国子监是中国封建时代国家设立的教育管理机关 和最高学府,有的朝代又称“太学”“国子学”等。 C. 起居注,我国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记录的内容甚为广泛,是历代撰修国 史的基本材料之一;还可指撰写起居注的官员,在文中“起居注魏观”一句中则 指官职名。 D. 致仕,交还官职,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用致事、致政、 致士、休致等称官员辞职归家,古代一般致仕年龄为六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A. 詹同聪颖异常,深为他人赏识。他先被虞集称道;后仕陈友谅处;太祖攻下 武昌后召他为国子博士,他自己改名为“同”。 B. 詹同学识渊博,讲授《易》《春秋》讲得最好。他应诸王之命和诗作文,才 思如泉涌,一时间天下无人能比
C.詹同履职勤勉,深得皇帝赞许。他主持编修《日历》《皇明宝训》,记录皇 帝事迹,用以宣示天下,退休时皇帝对他赞赏有加。 D.詹同长于作诗写文,反应敏捷,富有才华,他凭借文章结交知己朋友,受到 朋友称赞。皇帝却批评他的文章不应浮夸浅薄,而要通俗易懂,解决当前的重大 问题 13.将文中划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功臣子弟教习内府,诸博士治一经,不尽贯通。 (2)因举成汤不迩声色,垂裕后昆以对。其因事纳忠如此 【答案】10.C11.D12.B 13.(1)当时功臣子弟在内府受教学习,诸博士研究一种经书,没有完全贯通 (经书内容)。 (2)詹同趁机举成汤不近声色,为后代留下业绩或名声(的事)来回答。詹同 因事进献忠言就像这样。 【解析】 1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 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 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 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根据名词“帝〃“御史中丞刘基〃公卿”“盘水”剑”, 标志性词“曰”,虚词“所以〃也”遂”,再结合本句意思:皇帝驾驭臣下严厉,御 史中丞刘基说:“古时公卿有罪,用盘盛水把剑加在上面,到请罪之室自杀谢罪, 用来鼓励廉洁知晓耻辱,保全国家的体统。”詹同当时正好在皇帝身边侍立,于 是取《戴记》及贾谊疏来进谏,又切实地议论这件事的利害关系。句子可以断开 为:帝御下峻/御史中丞刘基曰/者公卿有罪/盘水加剑/诣请室自裁/所以励廉耻 /存国体也/同时侍侧/遂取《戴记》及贾谊疏以进/复剀切言之/故选C。 点睛:断句首先牢记一个前提一-一领会大意。要通读全文文段,领会基本意思, 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 下文之间的联系。断句的常用方法主要有:(1)善用标志性词语断句,比如句 首发语词、句尾语气,对话标志词(如曰、云、语、言、道、白、对、谓等字), 抓住了它们,也就抓住了一些捷径或诀窍。(2)结合章法结构断句,文言文中 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而“分承”或“分说”部分,又多用对称句式, 凝固的词与词之间的搭配关系,每一种固定结构都有其特定的使用范围,熟悉每 种固定结构的常规形式,有助于其前后句子的断开。这些特点,均有益于断句 1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 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 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本题D项,“古人还用致事、致政、致士、休致等称官员辞职归家,古代一般 致仕年龄为六十岁”说法错误,古代一般致仕年龄为70岁;“致士”指招引贤 士 1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言文内容归纳概括题。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 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 概括。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较。本题要求选出“对原 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A项,“他自己改名为‘同’”错,原 文是“赐名同”;C项,“用以宣示天下”错,原文为“《日历》秘天府,人不
C. 詹同履职勤勉,深得皇帝赞许。他主持编修《日历》《皇明宝训》,记录皇 帝事迹,用以宣示天下,退休时皇帝对他赞赏有加。 D. 詹同长于作诗写文,反应敏捷,富有才华,他凭借文章结交知己朋友,受到 朋友称赞。皇帝却批评他的文章不应浮夸浅薄,而要通俗易懂,解决当前的重大 问题。 13. 将文中划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功臣子弟教习内府,诸博士治一经,不尽贯通。 (2)因举成汤不迩声色,垂裕后昆以对。其因事纳忠如此。 【答案】10. C 11. D 12. B 13. (1)当时功臣子弟在内府受教学习,诸博士研究一种经书,没有完全贯通 (经书内容)。 (2)詹同趁机举成汤不近声色,为后代留下业绩或名声(的事)来回答。詹同 因事进献忠言就像这样。 【解析】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 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 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 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根据名词“帝”“御史中丞刘基”“公卿”“盘水”“剑”, 标志性词“曰”,虚词“所以”“也”“遂”,再结合本句意思:皇帝驾驭臣下严厉,御 史中丞刘基说:“古时公卿有罪,用盘盛水把剑加在上面,到请罪之室自杀谢罪, 用来鼓励廉洁知晓耻辱,保全国家的体统。”詹同当时正好在皇帝身边侍立,于 是取《戴记》及贾谊疏来进谏,又切实地议论这件事的利害关系。句子可以断开 为:帝御下峻/御史中丞刘基曰/古者公卿有罪/盘水加剑/诣请室自裁/所以励廉耻 /存国体也/同时侍侧/遂取《戴记》及贾谊疏以进/复剀切言之/故选 C。 点睛:断句首先牢记一个前提―――领会大意。要通读全文文段,领会基本意思, 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 下文之间的联系。断句的常用方法主要有:(1)善用标志性词语断句,比如句 首发语词、句尾语气,对话标志词(如曰、云、语、言、道、白、对、谓等字), 抓住了它们,也就抓住了一些捷径或诀窍。(2)结合章法结构断句,文言文中 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而“分承”或“分说”部分,又多用对称句式, 形成并列、排比。(3)了解固定结构断句,固定结构是文言运用中逐渐形成的 凝固的词与词之间的搭配关系,每一种固定结构都有其特定的使用范围,熟悉每 种固定结构的常规形式,有助于其前后句子的断开。这些特点,均有益于断句。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 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 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本题 D 项,“古人还用致事、致政、致士、休致等称官员辞职归家,古代一般 致仕年龄为六十岁”说法错误,古代一般致仕年龄为 70 岁;“致士”指招引贤 士。 1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言文内容归纳概括题。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 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 概括。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较。本题要求选出“对原 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A 项,“他自己改名为‘同’”错,原 文是“赐名同”;C 项,“用以宣示天下”错,原文为“《日历》秘天府,人不
得见”;D项,“皇帝却批评他的文章不应浮夸浅薄,而要通俗易懂,解决当前 的重大问题”说法错误。参见原文最后两句“同所为多称旨,而操行尤耿介,故 至老眷注不衰”意思是:詹同所作文章多能符合皇帝的旨意,而且他的操行尤其 耿直刚介,所以一直到老皇帝的垂爱关注都不曾衰减。故选B。 1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 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 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1) 句中:“教习内府”译为“在内府受教学习”,“治”译为“研究”,“不尽”译为 “没有完全”。(2)句中:“因”译为“趁机〃,“迩”译为“靠近”,“垂”译为 “留下〃,“裕”译为“业绩或名声〃,“对”译为“回答〃,“纳忠”译为“进献忠 言”。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 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 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 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 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 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詹同,字同文,初名书,婺源人。幼时聪颖异常,学士虞集见到他后说:“这是 才子啊。”把自己弟弟虞槃的女儿许给他为妻。至正年间,考中茂才异等,被任 命为郴州学正。遇到战乱,家居黄州。出任陈友谅的官为翰林学士承旨。太祖攻 下武昌后,召他为国子博士,赐名同。当时功臣子弟在内府受教学习,诸博士研 究一种经书,没有完全贯通。詹同学识渊博,讲《易》、《春秋》讲得最好。詹 同应诸王之命和诗作文,才思如泉涌,一时间天下无人与他匹敌。升迁为考功郎 中,当值(撰写)起居注。恰逢议定袷諦礼,詹同所议恰当,于是采用他的建议。 洪武元年,詹同与侍御史文原吉、起居注魏观等巡行天下,访求贤才。返回后, 升任为翰林直学士,迁升侍读学士。皇帝驾驭臣下严厉,御史中丞刘基说:“古 时公卿有罪,用盘盛水把剑加在上面,到请罪之室自杀谢罪,用来鼓励廉洁知晓 耻辱,保全国家的体统。”詹同当时正好在皇帝身边侍立,于是取《戴记》及贾 谊疏来进谏,又切实地议论这件事的利害关系。皇帝曾与侍臣谈论:沉迷音乐和 女色的害处大于鸠毒,创业的君王,是子孙继承效法的榜样,尤其不可不谨慎。 詹同趁机举成汤不近声色,为后代留下业绩或名声的事来回答。詹同因事进献忠 言就像这样。洪武四年,詹同晋升为吏部尚书。洪武六年兼任学士承旨,与学士 乐韶凤制定在学校祭奠先师的乐章。又因渡过长江以来,征讨平定的事迹,礼乐 治道的详情,虽然有记载,但尚未成书,詹同请旨编修《日历》。皇帝依允了他 的请求,命詹同与宋濂为总裁官,吴伯宗等为纂修官。洪武七年五月书编修完成, 自起兵临濠到洪武六年,共一百卷。詹同等又进言:《日历》秘藏于朝廷库府, 外人不得一见。请求依照唐朝的《贞观政要》,分辑记录圣上政绩,宣布告示天 下。皇帝依允了他们的请求。于是分出四十类,共五卷,命名为《皇明宝训》 以后凡是有政迹,史官每天记录它,随类增入此书中。这年皇帝颁赐敕命允许詹 同退休,言语极为褒赞美饰。詹同尚未动身,皇帝又命他与宋濂商议大祀分献礼。 过了一段时间,起用他为承旨,死于任上。詹同凭借文章结欢主上受知遇,应皇 帝之命写作诗文、对答皇帝询问,没有不敏捷而富有才华的。皇帝曾说文章应该 明白浅显易懂,通彻道术,通达当世大事,不要取法浮夸浅薄文风。詹同所作文
得见”;D 项,“皇帝却批评他的文章不应浮夸浅薄,而要通俗易懂,解决当前 的重大问题”说法错误。参见原文最后两句“同所为多称旨,而操行尤耿介,故 至老眷注不衰”意思是:詹同所作文章多能符合皇帝的旨意,而且他的操行尤其 耿直刚介,所以一直到老皇帝的垂爱关注都不曾衰减。故选 B。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 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 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1) 句中:“教习内府”译为“在内府受教学习”,“治”译为“研究”,“不尽”译为 “没有完全”。(2)句中:“因”译为“趁机”,“迩”译为“靠近”,“垂”译为 “留下”,“裕”译为“业绩或名声”,“对”译为“回答”,“纳忠”译为“进献忠 言”。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 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 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 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 “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 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詹同,字同文,初名书,婺源人。幼时聪颖异常,学士虞集见到他后说:“这是 才子啊。”把自己弟弟虞槃的女儿许给他为妻。至正年间,考中茂才异等,被任 命为郴州学正。遇到战乱,家居黄州。出任陈友谅的官为翰林学士承旨。太祖攻 下武昌后,召他为国子博士,赐名同。当时功臣子弟在内府受教学习,诸博士研 究一种经书,没有完全贯通。詹同学识渊博,讲《易》、《春秋》讲得最好。詹 同应诸王之命和诗作文,才思如泉涌,一时间天下无人与他匹敌。升迁为考功郎 中,当值(撰写)起居注。恰逢议定袷褅礼,詹同所议恰当,于是采用他的建议。 洪武元年,詹同与侍御史文原吉、起居注魏观等巡行天下,访求贤才。返回后, 升任为翰林直学士,迁升侍读学士。皇帝驾驭臣下严厉,御史中丞刘基说:“古 时公卿有罪,用盘盛水把剑加在上面,到请罪之室自杀谢罪,用来鼓励廉洁知晓 耻辱,保全国家的体统。”詹同当时正好在皇帝身边侍立,于是取《戴记》及贾 谊疏来进谏,又切实地议论这件事的利害关系。皇帝曾与侍臣谈论:沉迷音乐和 女色的害处大于鸠毒,创业的君王,是子孙继承效法的榜样,尤其不可不谨慎。 詹同趁机举成汤不近声色,为后代留下业绩或名声的事来回答。詹同因事进献忠 言就像这样。洪武四年,詹同晋升为吏部尚书。洪武六年兼任学士承旨,与学士 乐韶凤制定在学校祭奠先师的乐章。又因渡过长江以来,征讨平定的事迹,礼乐 治道的详情,虽然有记载,但尚未成书,詹同请旨编修《日历》。皇帝依允了他 的请求,命詹同与宋濂为总裁官,吴伯宗等为纂修官。洪武七年五月书编修完成, 自起兵临濠到洪武六年,共一百卷。詹同等又进言:《日历》秘藏于朝廷库府, 外人不得一见。请求依照唐朝的《贞观政要》,分辑记录圣上政绩,宣布告示天 下。皇帝依允了他们的请求。于是分出四十类,共五卷,命名为《皇明宝训》。 以后凡是有政迹,史官每天记录它,随类增入此书中。这年皇帝颁赐敕命允许詹 同退休,言语极为褒赞美饰。詹同尚未动身,皇帝又命他与宋濂商议大祀分献礼。 过了一段时间,起用他为承旨,死于任上。詹同凭借文章结欢主上受知遇,应皇 帝之命写作诗文、对答皇帝询问,没有不敏捷而富有才华的。皇帝曾说文章应该 明白浅显易懂,通彻道术,通达当世大事,不要取法浮夸浅薄文风。詹同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