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市2017届高三复习备考第二次统一检测 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ⅠI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 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 题卡相应位置。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 橡皮擦干净后,再选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第I卷阅读题(70分) 、现代文阅读(35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有人说,当今社会,有一样东西几乎让所有人都无可逃避,那就是浮躁的风气。这话 虽有些偏激,却道出了许多人欲言难言的自我困惑。 ②杂乱吵闹是喧嚣的外在表现,喧嚣的本质则是浮躁,是人们内心的急躁、失衡、不沉 稳。浮躁,是丧失定力,随波逐流;是心急如火,投机取巧;是虛浮夸张,一片泡沫;是不 要过程,只要结果。人生在世,谁都有各种各样的追求和欲望,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这本 无可非议。问题在于,面对浮华世界,人们的欲望变得更大、更多、更急切,由此衍生出浮 躁的社会风气 ③浮躁之风盛行,会导致这样的现象:为官者盼望一步登天,为学者昐望一步到位,为 商者盼望一夜暴富,为艺者盼望一举成名。也容易出现这样的结果:社会被浮躁之风笼罩 清静的人生、专心的工作、精良的产品,变得稀罕起来;因为求快而忽视了细节和质量,导 致一些地方事故多发、反复折腾、劳民伤财。那些整日忙碌赶场子的人,那些“眼观六路耳 听八方”的人,那些跟风起哄盲目不安的人,看似日理万机,好像勤奋忙碌,到头来往往难 成大事,原因就在于他们“心躁”而无法“心一” ④对于浮躁,古人总结出了“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的道理。今天的社会日 新月异,节奏加速,变化更快、更多、更大,人们对变化的感受极为敏感;但同时也不要忘 记,变动不居之中也有恒定不变的规律——结果需要过程,成功必得付出。即便是插上了新 技术的翅膀,站到了创新的风口,如果没有扎实稳固的知识和技能储备,成功终究是短暂而 不稳固的。舒服与辛苦,安逸与劳顿,亦有着互相转换的辯证法。 ⑤《道徳经》里讲,“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人活一辈子,要 想给社会给后人留下点东西,要想实现自我价值,就必须避开社会的喧嚣,拒绝外来的诱惑, 祛除内心的焦躁,静下心定下神,扎扎实实、聚精会神地做事,而不要被外界的喧嚣浮躁所 裹挟。 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所揭示的,乃是喧 嚣之中的宁静心态。内心的宁静,是一种穿越世俗、撇开浮躁的力量。有了它,便可以毎临 大事有静气,便听不到外界的吵闹嘈杂,便能忍得孤寂、受得清苦、看穿陷阱、看浃诱惑。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有了静的底色,才有达的境界、定的气质、和的格调,才能让人生剧 本脱俗雅致。能够保持内心的宁静,是“大家”风范,亦属常人能力所及。内心的宁静,是 最为深厚的修行。让宁静成为心灵的常态,我们不必超脱凡尘,也一定可以专心致志、成就 非凡。 (选自2016年4月《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昭通市 2017 届高三复习备考第二次统一检测 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 II 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 题卡相应位置。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 橡皮擦干净后,再选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第 I 卷 阅读题(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①有人说,当今社会,有一样东西几乎让所有人都无可逃避,那就是浮躁的风气。这话 虽有些偏激,却道出了许多人欲言难言的自我困惑。 ②杂乱吵闹是喧嚣的外在表现,喧嚣的本质则是浮躁,是人们内心的急躁、失衡、不沉 稳。浮躁,是丧失定力,随波逐流;是心急如火,投机取巧;是虚浮夸张,一片泡沫;是不 要过程,只要结果。人生在世,谁都有各种各样的追求和欲望,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这本 无可非议。问题在于,面对浮华世界,人们的欲望变得更大、更多、更急切,由此衍生出浮 躁的社会风气。 ③浮躁之风盛行,会导致这样的现象:为官者盼望一步登天,为学者盼望一步到位,为 商者盼望一夜暴富,为艺者盼望一举成名。也容易出现这样的结果:社会被浮躁之风笼罩, 清静的人生、专心的工作、精良的产品,变得稀罕起来;因为求快而忽视了细节和质量,导 致一些地方事故多发、反复折腾、劳民伤财。那些整日忙碌赶场子的人,那些“眼观六路耳 听八方”的人,那些跟风起哄盲目不安的人,看似日理万机,好像勤奋忙碌,到头来往往难 成大事,原因就在于他们“心躁”而无法“心一”。 ④对于浮躁,古人总结出了“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的道理。今天的社会日 新月异,节奏加速,变化更快、更多、更大,人们对变化的感受极为敏感;但同时也不要忘 记,变动不居之中也有恒定不变的规律——结果需要过程,成功必得付出。即便是插上了新 技术的翅膀,站到了创新的风口,如果没有扎实稳固的知识和技能储备,成功终究是短暂而 不稳固的。舒服与辛苦,安逸与劳顿,亦有着互相转换的辩证法。 ⑤《道德经》里讲,“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人活一辈子,要 想给社会给后人留下点东西,要想实现自我价值,就必须避开社会的喧嚣,拒绝外来的诱惑, 祛除内心的焦躁,静下心定下神,扎扎实实、聚精会神地做事,而不要被外界的喧嚣浮躁所 裹挟。 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所揭示的,乃是喧 嚣之中的宁静心态。内心的宁静,是一种穿越世俗、撇开浮躁的力量。有了它,便可以每临 大事有静气,便听不到外界的吵闹嘈杂,便能忍得孤寂、受得清苦、看穿陷阱、看淡诱惑。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有了静的底色,才有达的境界、定的气质、和的格调,才能让人生剧 本脱俗雅致。能够保持内心的宁静,是“大家”风范,亦属常人能力所及。内心的宁静,是 最为深厚的修行。让宁静成为心灵的常态,我们不必超脱凡尘,也一定可以专心致志、成就 非凡。 (选自 2016 年 4 月《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 ...的一项是( )(3 分)
A.浮躁是当今社会上的一种风气,这种风气几乎让所有人都不可避免,这也是许多人 欲言难言的一种困惑 B.浮躁是喧嚣的本质,它会让人们内心失衡、不沉稳,失去定力,只重视结果而不重 视过程。 C.一些地方的工程出现事故多发、反复折腾又劳民伤财的现象,是因为工程负责方 心求快而忽视了施工的细节和质量 D.如果社会上浮躁风气盛行,那么这就会使社会中多个行业的人们变得急于求成,最 终结果却往往是大事难成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面对浮华世界,无论是古今还是中外,人们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无可非议的追求和欲望 而且这种追求和欲望也会变得更大、更多、更急切。 B.尽管今天的社会节奏加速,变化更快、更多、更大,但人们不应忘掉的是“结果需要 过程,成功必得付出”这一恒定不变的规律 C.作者引用《道德经》“静为躁君”、“躁则失君”,是为了证明静与躁有着一种相 互转换的辩证关系 D.陶渊明的“心远地自偏”,是一种能穿越世俗、撇开浮躁,进而能忍得孤寂、受得 清苦的宁静心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具有辩证的色彩,作者引用了社会上的某种说法,认为“这话虽有些偏激 既表明了对这种说法的态度,也自然地引出了话题 B.文中多处使用引用论证,如③段“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就形象地讽刺了表面勤奋忙碌 的人,新颖生动,简洁凝练,具有感染力 C.文中多处使用排比,如④段“即便是插上了新技术的翅膀,站到了创新的风口”就运 用了比喻、排比等手法,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D.文章结尾的一句话深化了中心论点,得出“让宁静成为心灵的常态”这一结论,号召 人们应在喧嚣之中保持内心的宁静。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莲池老人 贾大山 庙后街,是县城里最清静、最美丽的地方。那里有一座寺院,山门殿宇早坍塌了,留得 几处石碑,几棵松树,树顶上蟠着几枝墨绿,气象苍古。寺院西南两面是个池塘,清清的水 面上,有鸭,有鹅,有荷;池塘南岸的一块石头上,常有一位老人抱膝而坐,也像是这里的 个景物。寺院虽破,里面却有一座钟楼。那是唐代遺物,青瓦重檐,两层楼阁,楼上吊着 只巨大的铜钟。据说,唐代钟楼,全国只有四个半了,可谓吉光片羽,弥足珍贵。只是年 代久了,墙皮酥裂,瓦垄里生满枯草。若有人走近它,老人就会隔着池塘喝喊 “喂——不要上去,危险一 老人很有一些年纪了,头顶秃亮,眉毛胡子雪白,嗓音却很雄壮。文物保管所的所长告 诉我,他是看钟楼的,姓杨,名莲池,1956年春天,文保所成立不久,就雇了他,每月四 元钱的补助,一直看到现在。 我喜欢文物,时常到那寺院里散心。有一天,我顺着池塘的坡岸走过去。 “老人家,辛苦了。” “不辛苦,天天歇着。” “今年高寿了?” “谁晓得,活糊涂了,记不清楚了。” 聊了一会儿,我们就熟了,谈得很投机
A.浮躁是当今社会上的一种风气,这种风气几乎让所有人都不可避免,这也是许多人 欲言难言的一种困惑。 B.浮躁是喧嚣的本质,它会让人们内心失衡、不沉稳,失去定力,只重视结果而不重 视过程。 C.一些地方的工程出现事故多发、反复折腾又劳民伤财的现象,是因为工程负责方一 心求快而忽视了施工的细节和质量。 D.如果社会上浮躁风气盛行,那么这就会使社会中多个行业的人们变得急于求成,最 终结果却往往是大事难成。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 ...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3 分) A.面对浮华世界,无论是古今还是中外,人们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无可非议的追求和欲望, 而且这种追求和欲望也会变得更大、更多、更急切。 B.尽管今天的社会节奏加速,变化更快、更多、更大,但人们不应忘掉的是“结果需要 过程,成功必得付出”这一恒定不变的规律。 C.作者引用《道德经》“静为躁君”、“躁则失君”,是为了证明静与躁有着一种相 互转换的辩证关系。 D.陶渊明的“心远地自偏”,是一种能穿越世俗、撇开浮躁,进而能忍得孤寂、受得 清苦的宁静心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开篇具有辩证的色彩,作者引用了社会上的某种说法,认为“这话虽有些偏激”, 既表明了对这种说法的态度,也自然地引出了话题。 B.文中多处使用引用论证,如③段“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就形象地讽刺了表面勤奋忙碌 的人,新颖生动,简洁凝练,具有感染力。 C.文中多处使用排比,如④段“即便是插上了新技术的翅膀,站到了创新的风口”就运 用了比喻、排比等手法,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D.文章结尾的一句话深化了中心论点,得出“让宁静成为心灵的常态”这一结论,号召 人们应在喧嚣之中保持内心的宁静。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莲池老人 贾大山 庙后街,是县城里最清静、最美丽的地方。那里有一座寺院,山门殿宇早坍塌了,留得 几处石碑,几棵松树,树顶上蟠着几枝墨绿,气象苍古。寺院西南两面是个池塘,清清的水 面上,有鸭,有鹅,有荷;池塘南岸的一块石头上,常有一位老人抱膝而坐,也像是这里的 一个景物。寺院虽破,里面却有一座钟楼。那是唐代遗物,青瓦重檐,两层楼阁,楼上吊着 一只巨大的铜钟。据说,唐代钟楼,全国只有四个半了,可谓吉光片羽,弥足珍贵。只是年 代久了,墙皮酥裂,瓦垄里生满枯草。若有人走近它,老人就会隔着池塘喝喊: “喂——不要上去,危险——” 老人很有一些年纪了,头顶秃亮,眉毛胡子雪白,嗓音却很雄壮。文物保管所的所长告 诉我,他是看钟楼的,姓杨,名莲池,1956 年春天,文保所成立不久,就雇了他,每月四 元钱的补助,一直看到现在。 我喜欢文物,时常到那寺院里散心。有一天,我顺着池塘的坡岸走过去。 “老人家,辛苦了。” “不辛苦,天天歇着。” “今年高寿了?” “谁晓得,活糊涂了,记不清楚了。” 聊了一会儿,我们就熟了,谈得很投机
老人单身独居,老伴儿早故去了。他的生活很简单,一日三餐,有米、面吃就行。两个 儿子都是莱农,可他又在自己的院里,种了一畦白莱,一畦萝卜,栽了一沟大葱。除了收拾 莱畦子,天天坐在池边的石头上,看天上的鸽子,看水中的荷叶,有时也拿着工具到寺里去, 负贲清除里面的杂草、狗粪。——这项劳动也在那四元钱当中。 他不爱说话,可一开口,便有自己的道理,很有趣味。中秋节前的一天晚上,我和所长 去看他,见他一人坐在院里,很是寂寞。我说 “老人家,买台电视看吧。” “不买。”他说,“那是玩具。钱凑手呢,买一台看看,那是我玩它;要是为了买它,借 债还债,那就是它玩我了。 我和所长都笑了,他也笑了 那天晚上,月色很好,他的精神也很好,不住地说话。他记得那座寺院里当年冇几尊罗 汉、几尊菩萨,现在有几块石碑、几棵树木,甚至记得钟棧上面住着几窝鸽子。秋夜天凉 我让他去披件衣服。他刚走到屋门口,突然站住了,屏息一听,走到门外去,朝着钟楼,放 声喊起来: “喂——下来,那里玩不得呀!踩坏我一片瓦,饶不了你……”嘁声未落,见一物腾空 跃,逃走了。我妤奇怪,月色虽好,但究竟隔一个池塘呀,他怎么知道那野物上钟楼呢? 他说他的眼睛好使,耳朵也好使,他有“功夫”。 可是有一天,我忽然发现他死了。那天上午,我到城外给父亲上坟,看到一棵小树下, 添了一个新坟头。坟头很小,坟前立了一块砖,上写“杨莲池之墓”。字很端正,像用白灰 写的。我感到太突然了。想着他生前的一些好处,就从送给父亲的冥钱里,匀了一点儿,给 他烧化了 当天下午,我怀着沉痛的心情,想再看看他的院落。一进院门,吃了一惊,屋里传出了 欢笑声。推门一看,几位老人,有的坐在炕上,有的蹲在地下,正听他讲养生的道理。 我傻了似的看着他说:“你不是死了吗?” 老人们怔住了,他也怔住了 “我在你的坟上,已烧过纸钱了!” “哎呀,白让你破费了!” 他笑了,笑得十分快活。他说去年冬天,到城外拾柴火,见那里僻静,树木也多,一朝 合了眼,就想“住”到那里去。见那里的坟头越来越多,怕没了自己的地方,就先堆了一个。 老人们听了,“扑哧”笑了,一齐批判他:好啊,抢占宅基地!中/华-资*源%库 天暖了,他又在池边抱膝而坐,看夭上的鸽子,水中的小荷……有人走近钟楼,他就隔 着池塘喝喊 “喂——不要上去,危险 清明节,我给父亲扫墓,发现他的“坟头”没有了,当天就去问他 “你的‘坟头’呢?” “平了。” “怎么又平了?” “那也是个挂碍。” 他说,心里挂碍多了,就把“功夫”破了,工作就做不好了。 (摘自《中国短篇小说百年精华》,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写莲池老人不愿买电视这件事,不仅体现了老人的节约,更突出了老人生活的 清贫,而最后“先占坟头后又平”一事又含蓄地写出了老人内心深处自私的一面,从而使这 个人物形象更加真实饱满。 B.小说采用多种描写手法相结合的方式来塑造“莲池老人”这一形象,既有语言描写、 肖像描写,还有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充分表现了莲池老人的精神风貌和高尚品质
老人单身独居,老伴儿早故去了。他的生活很简单,一日三餐,有米、面吃就行。两个 儿子都是菜农,可他又在自己的院里,种了一畦白菜,一畦萝卜,栽了一沟大葱。除了收拾 菜畦子,天天坐在池边的石头上,看天上的鸽子,看水中的荷叶,有时也拿着工具到寺里去, 负责清除里面的杂草、狗粪。——这项劳动也在那四元钱当中。 他不爱说话,可一开口,便有自己的道理,很有趣味。中秋节前的一天晚上,我和所长 去看他,见他一人坐在院里,很是寂寞。我说: “老人家,买台电视看吧。” “不买。”他说,“那是玩具。钱凑手呢,买一台看看,那是我玩它;要是为了买它,借 债还债,那就是它玩我了。” 我和所长都笑了,他也笑了。 那天晚上,月色很好,他的精神也很好,不住地说话。他记得那座寺院里当年有几尊罗 汉、几尊菩萨,现在有几块石碑、几棵树木,甚至记得钟楼上面住着几窝鸽子。秋夜天凉, 我让他去披件衣服。他刚走到屋门口,突然站住了,屏息一听,走到门外去,朝着钟楼,放 声喊起来: “喂——下来,那里玩不得呀!踩坏我一片瓦,饶不了你……”喊声未落,见一物腾空 一跃,逃走了。我好奇怪,月色虽好,但究竟隔一个池塘呀,他怎么知道那野物上钟楼呢? 他说他的眼睛好使,耳朵也好使,他有“功夫”。 可是有一天,我忽然发现他死了。那天上午,我到城外给父亲上坟,看到一棵小树下, 添了一个新坟头。坟头很小,坟前立了一块砖,上写“杨莲池之墓”。字很端正,像用白灰 写的。我感到太突然了。想着他生前的一些好处,就从送给父亲的冥钱里,匀了一点儿,给 他烧化了…… 当天下午,我怀着沉痛的心情,想再看看他的院落。一进院门,吃了一惊,屋里传出了 欢笑声。推门一看,几位老人,有的坐在炕上,有的蹲在地下,正听他讲养生的道理。 我傻了似的看着他说:“你不是死了吗?” 老人们怔住了,他也怔住了。 “我在你的坟上,已烧过纸钱了!” “哎呀,白让你破费了!” 他笑了,笑得十分快活。他说去年冬天,到城外拾柴火,见那里僻静,树木也多,一朝 合了眼,就想“住”到那里去。见那里的坟头越来越多,怕没了自己的地方,就先堆了一个。 老人们听了,“扑哧”笑了,一齐批判他:好啊,抢占宅基地!中/华-资*源%库 天暖了,他又在池边抱膝而坐,看天上的鸽子,水中的小荷……有人走近钟楼,他就隔 着池塘喝喊: “喂——不要上去,危险——” 清明节,我给父亲扫墓,发现他的“坟头”没有了,当天就去问他: “你的‘坟头’呢?” “平了。” “怎么又平了?” “那也是个挂碍。” 他说,心里挂碍多了,就把“功夫”破了,工作就做不好了。 (摘自《中国短篇小说百年精华》,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 ...的一项是( )(3 分) A.作者写莲池老人不愿买电视这件事,不仅体现了老人的节约,更突出了老人生活的 清贫,而最后“先占坟头后又平”一事又含蓄地写出了老人内心深处自私的一面,从而使这 个人物形象更加真实饱满。 B.小说采用多种描写手法相结合的方式来塑造“莲池老人”这一形象,既有语言描写、 肖像描写,还有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充分表现了莲池老人的精神风貌和高尚品质
C.本文写了一个普通的老人,练出了不寻常的本领:眼睛好使,耳朵也好使,隔着 个池塘,竟能听得出“野物上了钟楼”。他就像一尊雕像,默默地守卫着那唐代遗物-一钟 楼,不为金钱,不为私欲 D.这篇小说语言精练质朴、情节曲折,视角独特,主题深远。作者借“莲池老人”之语 “心里挂碍多了,就把‘功夫’破了,工作就做不好了”来讽刺现代社会人心的浮躁和 精神生活的匮乏。 5.“莲池老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 6.有人认为,这篇小说叙述的是平常人的寻常事;有人认为,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精致 小说。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曾国藩——从“中人”到“完人”的追求(节选) 湘乡流传一个故事,说一个小偷在房梁上等着曾国藩熄灯睡觉妤下来偷东西。曾国藩在 背一篇文章,怎么也背不下来,小偷都等急了,跳下房梁说,你真笨,我都背下来了,你还 背不下来,然后拂袖而去。此笑话显然是后人杜撰,但故事透露岀曾国藩的脑袋可能确实不 是很灵光。这个资质平庸、出身普通、成长于偏远深山之中的小孩,最后怎会出将入相成为 儒学大家呢? 曾国藩曾在家书里说:“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这句话体现了他“尚拙”的人 生哲学 在日常生活上,他“笨拙”地坚持他的日课十二条: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 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忘所能,作字,夜不出门。比如他要求自己每天读《廿 史》二十页,天天如此,从不间断。还有他从三十岁开始写日记,一直到他61岁去世, 也不间断。在战争上,他不像孔明一样有很多锦囊妙计,用的乜是笨拙的计策。他以“扎硬 寨,打硬仗”而著称。湘军主动攻城时,如冋巨蟒缠人一样,用一道一道的壕沟把这座城市 活活困死。他们攻城的时间,不是一天、两天,而往往是一年、两年,每天的主要任务就是 不停地挖壕沟。安庆、九江、天京,都是这样打下来的。他曾用两个词来形容自己的战争生 涯:一是“屡败屡战”,一是“艰苦卓绝”。 曾国藩做事靠的是自己执著坚韧的意志和百折不回的信念。那曾国藩树立的是什么样的 信念?遇到困难时又如何勉励自己去实现目标呢? 曾国藩有一联自箴,耐人寻味: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人间哪有空闲的光阴 这副对联说的是他勉励自己实现目标的方法——吃苦和惜时。其实人世间任何事情都是 这样实现的。立志、努力行动、历尽磨难、珍惜时间,这可能是所有成功人士的模式。但说 到容易,做到就很难了。曾国藩用一个“悔”字来确保自己可以做到。 “悔”,就是对自己的言行进行反省,对自己的错误进行悔过自新。正是因为深刻的反 思和追悔,曾国藩的思想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他先是一位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儒 家理学家。在戴孝办团练的初期他又采用法家思想,认为乱世必用重典。晚年时,父亲去世, 曾国藩在思云馆中重读老庄,从而学会了以柔克刚、功成身退。晚年的曾国藩,接受耶鲁大 学毕业生容闳的建议,和李鴻章一起上书建议朝廷送清国小留学生出国深造,师夷长技以自 强,因此他又是西方新思想的启蒙者。 曾国藩不仅自己在历史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而且还在仕途上成就了一批人,而这些人 则成为晩清时期的中流砥柱。他知人善用,在他的人生中,他不仅成就了自己,也成 就了一批落魄士子。耳熟能详的做高官的有左宗棠、郭嵩焘、胡林翼、李鸿章等等。学者则 有俞樾、李善兰、华蘅芳、徐寿。左宗棠本一介布衣,是他向皇上举荐,后来有平定新疆之 功。他一生推荐过的下属有千人之多。在国家危难、民不聊生的时代里,曾国藩和他物色的 人才为我们多灾多难的民族带来了执著的精神和希望的曙光 曾国藩不仅事业有成,而且治家有道,教子有方。他对子女的教育,在其家书中多有体
C.本文写了一个普通的老人,练出了不寻常的本领:眼睛好使,耳朵也好使,隔着一 个池塘,竟能听得出“野物上了钟楼”。他就像一尊雕像,默默地守卫着那唐代遗物——钟 楼,不为金钱,不为私欲。 D.这篇小说语言精练质朴、情节曲折,视角独特,主题深远。作者借“莲池老人”之语 ——“心里挂碍多了,就把‘功夫’破了,工作就做不好了”来讽刺现代社会人心的浮躁和 精神生活的匮乏。 5.“莲池老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5 分) 6.有人认为,这篇小说叙述的是平常人的寻常事;有人认为,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精致 小说。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曾国藩——从“中人”到“完人”的追求(节选) 湘乡流传一个故事,说一个小偷在房梁上等着曾国藩熄灯睡觉好下来偷东西。曾国藩在 背一篇文章,怎么也背不下来,小偷都等急了,跳下房梁说,你真笨,我都背下来了,你还 背不下来,然后拂袖而去。此笑话显然是后人杜撰,但故事透露出曾国藩的脑袋可能确实不 是很灵光。这个资质平庸、出身普通、成长于偏远深山之中的小孩,最后怎会出将入相成为 儒学大家呢? 曾国藩曾在家书里说:“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这句话体现了他“尚拙”的人 生哲学。 在日常生活上,他“笨拙”地坚持他的日课十二条: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 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忘所能,作字,夜不出门。比如他要求自己每天读《廿 三史》二十页,天天如此,从不间断。还有他从三十岁开始写日记,一直到他 61 岁去世, 也不间断。在战争上,他不像孔明一样有很多锦囊妙计,用的也是笨拙的计策。他以“扎硬 寨,打硬仗”而著称。湘军主动攻城时,如同巨蟒缠人一样,用一道一道的壕沟把这座城市 活活困死。他们攻城的时间,不是一天、两天,而往往是一年、两年,每天的主要任务就是 不停地挖壕沟。安庆、九江、天京,都是这样打下来的。他曾用两个词来形容自己的战争生 涯:一是“屡败屡战”,一是“艰苦卓绝”。 曾国藩做事靠的是自己执著坚韧的意志和百折不回的信念。那曾国藩树立的是什么样的 信念?遇到困难时又如何勉励自己去实现目标呢? 曾国藩有一联自箴,耐人寻味: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人间哪有空闲的光阴? 这副对联说的是他勉励自己实现目标的方法——吃苦和惜时。其实人世间任何事情都是 这样实现的。立志、努力行动、历尽磨难、珍惜时间,这可能是所有成功人士的模式。但说 到容易,做到就很难了。曾国藩用一个“悔”字来确保自己可以做到。 “悔”,就是对自己的言行进行反省,对自己的错误进行悔过自新。正是因为深刻的反 思和追悔,曾国藩的思想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他先是一位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儒 家理学家。在戴孝办团练的初期他又采用法家思想,认为乱世必用重典。晚年时,父亲去世, 曾国藩在思云馆中重读老庄,从而学会了以柔克刚、功成身退。晚年的曾国藩,接受耶鲁大 学毕业生容闳的建议,和李鸿章一起上书建议朝廷送清国小留学生出国深造,师夷长技以自 强,因此他又是西方新思想的启蒙者。 曾国藩不仅自己在历史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而且还在仕途上成就了一批人,而这些人 则成为晚清时期的中流砥柱。他知人善用,在他的人生中,他不仅成就了自己,也成 就了一批落魄士子。耳熟能详的做高官的有左宗棠、郭嵩焘、胡林翼、李鸿章等等。学者则 有俞樾、李善兰、华蘅芳、徐寿。左宗棠本一介布衣,是他向皇上举荐,后来有平定新疆之 功。他一生推荐过的下属有千人之多。在国家危难、民不聊生的时代里,曾国藩和他物色的 人才为我们多灾多难的民族带来了执著的精神和希望的曙光。 曾国藩不仅事业有成,而且治家有道,教子有方。他对子女的教育,在其家书中多有体
现,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如下的两方面。首先,居安思危,勤俭持家。棧高易倒,树高易折。 曾国藩曾说:“居富不过偶然之事,居家乃长久之计。能从勤俭耕读上效岀好规模,虽一旦 罢官,尚不失兴旺气象。”曾国藩在当官时,时时想着不当官时家人如何生存。“克勤克俭 宜耕宜读。”这样无论当官还是为民都可聊以为生。其二,曾氏主张,不留钱财给子孙,但 留诗书和家规。在富厚堂里最让人徜徉的地方,是3栋藏书耧,多的时候,藏书30万册。 在这山清水秀的清净之所读书思考,坐拥万座书城,又有长者的谆谆教导,怎能没有出息 相关链接 ①曾国藩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 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 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摘自“百度百科” ②曾国藩的政治家风度、个人的品格修养很少有人能够匹敌。他或许是十九世纪中国最 受人敬仰、最伟大的学者型官员 (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立志、行动、遭遇挫折、珍惜时间,这既是曾国藩成功的法宝,也是所有成功人士 的模式。 B.晚年的曾国藩和李鸿章一起接受容闳的建议,并上书建议朝廷送清国小留学生出国 深造,师夷长技以自强。 C.文中多处引用曾国藩家书及原话,多角度展示了他的精神品质、思想变化、人生经 验,使传文更加客观真实,提升了传记的阅读价值。 D.中国第一艘轮船的建造、第一所兵工学堂的建立等,都凝聚着曾国藩的心血,因此 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作者在文章开头讲了一个后人杜撰的笑话,是为了说明曾国藩的脑袋可能不是很灵 光,这个开头显得活泼有趣。 B.曾国藩知人善用,他一生推荐过的下属有千人之多。受到他的感召,这些人在国家 危难之时,为我们带来了希望和曙光 C.曾国藩拥有执著坚韧的意志和百折不回的信念,这是他在历史上取得卓越成就的直 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D.曾国藩虽然也读老庄,也曾学习西方新思想,但从立志、修身、待人、治家等方面 来看,依然不失儒家士大夫之风 E.曾国藩是中国近代推行西学第一人,因此有人说:“他或许是十九世纪中国最受人 敬仰、最伟大的学者型官员。” 9曾国藩“尚拙”的人生哲学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5分)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张珪字公端,弘范之子也。少能挽强命中,尝从其父出林中,有虎,珪抽矢直前,虎人 立,洞其喉,一军尽欢。至元十六年,珪年十六,摄管军万户;十七年,真拜昭勇大 将军、管军万户,佩其父虎符,治所统军,镇建康。未几,弘范卒,丧毕,世祖召见,亲抚 之。奏曰:“臣年幼,军事重,聂祯者,从臣父、祖,久历行阵,幸以副臣。”帝叹曰:“求 老成自副,常儿不知出此。”厚赐而遣之,遍及其从者。十九年,宣、徽群盗起,行省檄珪 讨之,士卒数为贼所败,卒有杀民家豕而并伤其主者,珪曰:“此军之所以败也。”斩其卒, 悉平诸盗。二十九年,入朝,命为枢密副使。太傅月儿音那演言:“珪尚少,姑试以佥书,果 可大用,请俟他日。”帝曰:“不然,是家为国灭金 尽死力者三世矣,而可吝此耶! 拜镇国上将军、江淮行枢密副使。大徳三年,遣使巡行天下,珪使川、陕,问民疾苦,赈恤
现,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如下的两方面。首先,居安思危,勤俭持家。楼高易倒,树高易折。 曾国藩曾说:“居富不过偶然之事,居家乃长久之计。能从勤俭耕读上效出好规模,虽一旦 罢官,尚不失兴旺气象。”曾国藩在当官时,时时想着不当官时家人如何生存。“克勤克俭, 宜耕宜读。”这样无论当官还是为民都可聊以为生。其二,曾氏主张,不留钱财给子孙,但 留诗书和家规。在富厚堂里最让人徜徉的地方,是 3 栋藏书楼,多的时候,藏书 30 万册。 在这山清水秀的清净之所读书思考,坐拥万座书城,又有长者的谆谆教导,怎能没有出息。 相关链接: ①曾国藩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 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 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摘自“百度百科”) ②曾国藩的政治家风度、个人的品格修养很少有人能够匹敌。他或许是十九世纪中国最 受人敬仰、最伟大的学者型官员。 (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立志、行动、遭遇挫折、珍惜时间,这既是曾国藩成功的法宝,也是所有成功人士 的模式。 B.晚年的曾国藩和李鸿章一起接受容闳的建议,并上书建议朝廷送清国小留学生出国 深造,师夷长技以自强。 C.文中多处引用曾国藩家书及原话,多角度展示了他的精神品质、思想变化、人生经 验,使传文更加客观真实,提升了传记的阅读价值。 D.中国第一艘轮船的建造、第一所兵工学堂的建立等,都凝聚着曾国藩的心血,因此 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 ...的两项是( )( )(4 分) A.作者在文章开头讲了一个后人杜撰的笑话,是为了说明曾国藩的脑袋可能不是很灵 光,这个开头显得活泼有趣。 B.曾国藩知人善用,他一生推荐过的下属有千人之多。受到他的感召,这些人在国家 危难之时,为我们带来了希望和曙光。 C.曾国藩拥有执著坚韧的意志和百折不回的信念,这是他在历史上取得卓越成就的直 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D.曾国藩虽然也读老庄,也曾学习西方新思想,但从立志、修身、待人、治家等方面 来看,依然不失儒家士大夫之风。 E.曾国藩是中国近代推行西学第一人,因此有人说:“他或许是十九世纪中国最受人 敬仰、最伟大的学者型官员。” 9.曾国藩“尚拙”的人生哲学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5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张珪字公端,弘范之子也。少能挽强命中,尝从其父出林中,有虎,珪抽矢直前,虎人 立,洞其喉,一军尽欢。至元十六年,珪年十六,摄管军万户;十七年,真拜昭勇大 将军、管军万户,佩其父虎符..,治所统军,镇建康。未几,弘范卒,丧毕,世祖召见,亲抚 之。奏曰:“臣年幼,军事重,聂祯者,从臣父、祖,久历行阵,幸以副臣。”帝叹曰:“求 老成自副,常儿不知出此。”厚赐而遣之,遍及其从者。十九年,宣、徽群盗起,行省檄.珪 讨之,士卒数为贼所败,卒有杀民家豕而并伤其主者,珪曰:“此军之所以败也。”斩其卒, 悉平诸盗。二十九年,入朝,命为枢密副使。太傅月儿鲁那演言:“珪尚少,姑试以佥书,果 可大用,请俟他日。”帝曰:“不然,是家为国灭金、灭宋,尽死力者三世矣,而可吝此耶!” 拜镇国上将军、江淮行枢密副使。大德三年,遣使巡行天下,珪使川、陕,问民疾苦,赈恤
孤贫,罢冗官,黜贪吏。还,迁浙西肃政廉访使,劾罢郡长史以下三十余人,府吏胥徒数百, 征赃巨万计。珪得盐司奸利事,将发之。事干行省,有内不自安者,欲以危法中珪,赂遗近 臣,妄言珪有厌胜事,且沮盐法。帝遣官杂治之,得行省大小吏及盐官欺罔状,皆伏罪。劾 大官不法者,不报;并及近侍之荧惑者,又不报。遂谢病归。泰定三年,上遣使召珪,珪至, 帝曰:“卿来时,民间如何?”对曰:“臣乡里也,民饥甚,朝廷虽赈以金帛,惠未及者十五 六,惟陛下念之。”帝恻然,敕有司毕赈之。未几,起珪商议中书省事,四年十二月薨 (节选自《元史张珪传》)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将发之 发:揭发 B.欲以危法中珪 中:中伤 C.且沮盐法 沮:阻碍 D.大官不法者,不报报:报告 1l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虎符,是中国古代金属制的虎形调兵凭证,其背面刻有铭文,分为两半,右半存于朝 廷,左半发给统兵将帅或地方长官,调兵时需要两半合对铭文才能生效 B檄,中国古代官府往来文书的下行文种名称之一。原是文书载体名称,指比较长的竹 木简,用于书写比较重要的文书。 C.中书省,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隶属三省六部。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 中书省下属有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 D薨,本义是指古代诸侯之死,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此外,君主时代称帝王 死为崩,也称“驾崩”。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珪勇猛过人,年少有为。他善于拉硬弓射猛箭,在树林中遇到老虎,毫不畏惧 箭射中老虎咽喉;十六岁时就掌管军万户,并统领其父的军队,镇守建康 B张珪尽忠朝廷,受到恩宠。他父亲去世,皇帝召见并抚慰:太傅认为他年少,不宜马 上重用,皇帝还是授予他重要职位 C.张珪尽心国事,关注民生。他斩杀侵夺百姓财物、伤及百姓生命的士兵,平定了盗贼; 把途中遇到百姓饥荒的情况如实奏报皇帝。 D张珪为人正直,嫉恶如仇。担任浙西肃政廉访使时,他多次弹劾有不法行为的官员, 遭到奸人怨恨甚至诬陷;连位高权重的大臣和皇帝近臣他也敢弹劾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不然,是家为国灭金、灭宋,尽死力者三世矣,而可吝此耶!(5分) (2)帝遣官杂治之,得行省大小吏及盐官欺罔状,皆伏罪。(5分)
孤贫,罢冗官,黜贪吏。还,迁浙西肃政廉访使,劾罢郡长史以下三十余人,府吏胥徒数百, 征赃巨万计。珪得盐司奸利事,将发.之。事干行省,有内不自安者,欲以危法中.珪,赂遗近 臣,妄言珪有厌胜事,且沮.盐法。帝遣官杂治之,得行省大小吏及盐官欺罔状,皆伏罪。劾 大官不法者,不报.;并及近侍之荧惑者,又不报。遂谢病归。泰定三年,上遣使召珪,珪至, 帝曰:“卿来时,民间如何?”对曰:“臣乡里也,民饥甚,朝廷虽赈以金帛,惠未及者十五 六,惟陛下念之。”帝恻然,敕有司毕赈之。未几,起珪商议中书省 ...事,四年十二月薨.。 (节选自《元史·张珪传》)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3 分) A. 将发.之 发: 揭发 B. 欲以危法中.珪 中:中伤 C. 且沮.盐法 沮:阻碍 D. 大官不法者,不报. 报:报告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 ...的一项是( )(3 分) A.虎符,是中国古代金属制的虎形调兵凭证,其背面刻有铭文,分为两半,右半存于朝 廷,左半发给统兵将帅或地方长官,调兵时需要两半合对铭文才能生效。 B.檄,中国古代官府往来文书的下行文种名称之一。原是文书载体名称,指比较长的竹 木简,用于书写比较重要的文书。 C.中书省,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隶属三省六部。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 中书省下属有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 D.薨,本义是指古代诸侯之死,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此外,君主时代称帝王 死为崩,也称“驾崩”。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3 分) A.张珪勇猛过人,年少有为。他善于拉硬弓射猛箭,在树林中遇到老虎,毫不畏惧,一 箭射中老虎咽喉;十六岁时就掌管军万户,并统领其父的军队,镇守建康。 B.张珪尽忠朝廷,受到恩宠。他父亲去世,皇帝召见并抚慰;太傅认为他年少,不宜马 上重用,皇帝还是授予他重要职位。 C.张珪尽心国事,关注民生。他斩杀侵夺百姓财物、伤及百姓生命的士兵,平定了盗贼; 把途中遇到百姓饥荒的情况如实奏报皇帝。 D.张珪为人正直,嫉恶如仇。担任浙西肃政廉访使时,他多次弹劾有不法行为的官员, 遭到奸人怨恨甚至诬陷;连位高权重的大臣和皇帝近臣他也敢弹劾。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不然,是家为国灭金、灭宋,尽死力者三世矣,而可吝此耶!(5 分) (2)帝遣官杂治之,得行省大小吏及盐官欺罔状,皆伏罪。(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西江月 苏轼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按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释】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作。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 鞍,枕臂醉卧少休。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②障泥: 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濒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 鞯,即欲眠于芳草,表现了词人被贬黄州后抑郁不得志而借酒浇愁的惆怅之情。 B.“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琼瑶,本是美玉,这 里代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C.“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舂晓”一句用“解鞍欹枕”这个特写镜头表现出词人的 随意豁达,而“杜宇一声春晓”以动衬静写出空山春晨的寂静与空灵。 D.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 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诗人形象。 E.词人描绘出一幅富有诗情画意的月夜图,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化到大自然中,表现了 与造化神游的畅适愉悦。 15.“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很精妙,请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离骚》中屈原表明即使没有人了解自己也无所谓,只要自己内心美好就可以的两句 话是“ (2)《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3)《岳阳楼记》中,写傍晚时分,虎猿之声不断传入耳中,此时登楼,会感到离京的哀 伤、怀念家乡的忧愁,并且会“ 看到萧然之景,感伤到 极点而悲恸不止。 第Ⅱ卷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正忙于准备《四美图》个唱的李玉刚,在百忙之中抽时间回乡参加赈灾义演,人们纷 纷称赞舞台上长袖善舞的李玉刚,台下的品德也很高尚。 ②王晓峰同学绠短汲深,做语文课代表再合适不过了,他基础知识扎实,文学功底深厚, 相信他能协助语文老师把我们班的语文学习搞得更生动活泼。 ③老舍先生的《茶馆》聚国事家事、世态人情于一室,整部作品犹探骊得珠,让我们在 啼笑中感知着民众的无奈以及时代的黑暗。 ④写作文章,要善于向文学史上的名家大家学习遣词造句的精妙,谋篇布局的严谨,这 才能取长补短,陈陈相因。 ⑤清明时节,是后人追思先辈的日子。重温抗战英烈的家书家训,感受他们的好家风, 能使优秀民族传统在新时代得到薪火相传 A.①② B.④⑤ D.②④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4-15 题。 西江月① 苏轼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②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释】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作。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 鞍,枕臂醉卧少休。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②障泥: 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 ...的两项是( )( )(5 分) A.“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濒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 鞯,即欲眠于芳草,表现了词人被贬黄州后抑郁不得志而借酒浇愁的惆怅之情。 B.“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琼瑶,本是美玉,这 里代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C.“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一句用“解鞍欹枕”这个特写镜头表现出词人的 随意豁达,而“杜宇一声春晓”以动衬静写出空山春晨的寂静与空灵。 D.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 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诗人形象。 E.词人描绘出一幅富有诗情画意的月夜图,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化到大自然中,表现了 与造化神游的畅适愉悦。 15.“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很精妙,请简要赏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 分) ⑴《离骚》中屈原表明即使没有人了解自己也无所谓,只要自己内心美好就可以的两句 话是“ , ”。 ⑵《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 , ”。 ⑶《岳阳楼记》中,写傍晚时分,虎猿之声不断传入耳中,此时登楼,会感到离京的哀 伤、怀念家乡的忧愁,并且会“ ”,看到萧然之景,感伤到 极点而悲恸不止。 第Ⅱ卷 表达题(80 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①正忙于准备《四美图》个唱的李玉刚,在百忙之中抽时间回乡参加赈灾义演,人们纷 纷称赞舞台上长袖善舞 ....的李玉刚,台下的品德也很高尚。 ②王晓峰同学绠短汲深 ....,做语文课代表再合适不过了,他基础知识扎实,文学功底深厚, 相信他能协助语文老师把我们班的语文学习搞得更生动活泼。 ③老舍先生的《茶馆》聚国事家事、世态人情于一室,整部作品犹探骊得 ...珠.,让我们在 啼笑中感知着民众的无奈以及时代的黑暗。 ④写作文章,要善于向文学史上的名家大家学习遣词造句的精妙,谋篇布局的严谨,这 才能取长补短,陈陈相因 ....。 ⑤清明时节,是后人追思先辈的日子。重温抗战英烈的家书家训,感受他们的好家风, 能使优秀民族传统在新时代得到薪火相传 ....。 A.①② B.④⑤ C.③⑤ D.②④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 ....的一项是( )(3 分)
A.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也是人 们祭奠祖先、缅怀先烈的节日 B.“腐败观光游”活动风靡墨西哥。该活动组织游客参观与腐败案关联密切的10个地 方,其中包括“血色43纪念碑”等 C.韩国检方称朴槿患涉嫌13项指控,其中有8项均被检方认为涉嫌“亲信干政”事件 核心人物崔顺实等“共谋犯罪”。 D.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在藏品清理过程中付出的努力与取得的成就,为此对书画部尺牍 整理等项目组进行了表彰。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博大精深的《红楼梦》,①达到了中国古代小说的顶峰,②堪称世界文学宝库中的 一颗璀璨明珠,其内容之丰厚,思想之深邃,艺术之精妙,③不是轻易能够领会的,“满 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梦》第一回的这首诗,④作者 对知音的期待,⑤对后世每一个读者的诱惑,翻开《红楼梦》吧!走进那个奇妙的艺术世 界,你一定⑥_会获得前所未有的精神享受。 ⑤ A不但也 既是 B不仅而且/ 不是而是就 C不仅也 都 既是也是/ D不但而且因此 更是将 ⑩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 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人们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良好的情绪既是维护人体气血阴阳和脏腑机能的前提, ①_。研究表明,健康的精神状态是祛病延年抗衰老的要素,只有良好的情绪,才可能延缓 衰老的过程。②_,如苦闷、沮丧、愤怒、忧愁、焦虑、抑郁、担心、多疑、忧思、悲伤、 恐惧等,均可以导致气滞血瘀,阴阳失衡,脏腑不和。因此,③ 21.仔细观察下面这幅漫画,然后按要求答题。(6分) (1)简要描述画面的内容。(3分) (2)请你为这幅漫画反映的社会现象拟写公益广告词,要求写两句话,每句话不少于 7个字,两句话字数相等,句子结构大体一致。(3分) 子女不在身边 一个人在家怪寂寞的 巧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 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它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 芒种、夏至、小署、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 至、小寒和大寒
A.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也是人 们祭奠祖先、缅怀先烈的节日。 B.“腐败观光游”活动风靡墨西哥。该活动组织游客参观与腐败案关联密切的 10 个地 方,其中包括“血色 43 纪念碑”等。 C. 韩国检方称朴槿惠涉嫌 13 项指控,其中有 8 项均被检方认为涉嫌“亲信干政”事件 核心人物崔顺实等“共谋犯罪”。 D.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在藏品清理过程中付出的努力与取得的成就,为此对书画部尺牍 整理等项目组进行了表彰。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 ...的一组是( )(3 分) 博大精深的《红楼梦》, ① 达到了中国古代小说的顶峰, ② 堪称世界文学宝库中的 一颗璀璨明珠,其内容之丰厚,思想之深邃,艺术之精妙, ③ 不是轻易能够领会的,“满 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梦》第一回的这首诗, ④ 作者 对知音的期待, ⑤ 对后世每一个读者的诱惑,翻开《红楼梦》吧!走进那个奇妙的艺术世 界,你一定 ⑥ 会获得前所未有的精神享受。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不但 也 都 既是 / 就 B 不仅 而且 / 不是 而是 就 C 不仅 也 都 既是 也是 / D 不但 而且 因此 / 更是 将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 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5 分) 人们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良好的情绪既是维护人体气血阴阳和脏腑机能的前提, ① 。研究表明,健康的精神状态是祛病延年抗衰老的要素,只有良好的情绪,才可能延缓 衰老的过程。② ,如苦闷、沮丧、愤怒、忧愁、焦虑、抑郁、担心、多疑、忧思、悲伤、 恐惧等,均可以导致气滞血瘀,阴阳失衡,脏腑不和。因此,③ 。 21.仔细观察下面这幅漫画,然后按要求答题。(6 分) (1)简要描述画面的内容。(3 分) (2)请你为这幅漫画反映的社会现象拟写公益广告词,要求写两句话,每句话不少于 7 个字,两句话字数相等,句子结构大体一致。(3 分)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 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它包括:立春、 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 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 至、小寒和大寒
2016年11月30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 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人们奔走相告之时,也有不同的声音。 甲:二十四节气体现了祖宗的智慧,久违的诗意,传统的魅力。 乙:时代不同了,有些节气已不适用于当下了。如果全盘照搬“二十四节气”的说法, 肯定会出错的。比如有时节气是大雪,实际却艳阳高照 丙:申遗成功,有助于扩大非遗影响力,增强非遗保护力度,但需避免岀现重申遗、轻 保护的不良现象。 以上的议论,引发你怎样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 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昭通市2017届高三复习备考第二次统一检测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lD【解析】“如果……就”表意过于绝对 2C【解析】作者引用《道德经》的话是为了证明“要想给社会给后人留下点东西 不要被外界的喧嚣浮躁所裹挟 3C【解析】“即便是插上了新技术的翅膀,站到了创新的风口”没有使用排比 4C【解析】A项“老人不愿买电视”不仅体现了老人的清贫、节约,更表现了老人的 睿智和豁达;而老人“先占坟头后又平”行为则表现了他的淡然和洒脱,而并非自私。B项 中“心理描写”无中生有;D项“讽刺”词义过重,曲解了原文意思。 5.①恪尽职守,毫不懈怠。文中两次出现老人隔着池塘喊“喂,不要上去,危险”,这 一行为表现了他的敬业精神,而文章末段更体现了这一点 ②幽默达观,洒脱淡定。老人把粗茶淡饭的生活过的有滋有味,对于买不买电视的问 题见解深刻,而且言语诙谐,让人忍俊不禁;而从平坟头的事件中足见他对死亡的洒脱豁达、 从容淡定 ③淳厚朴实,知足常乐。他的生活很简单,不贪图享乐,四元钱的补助,还干额外的活 却从不抱怨,反而在“清风明月,水汽荷香”的生活环境中怡然自得 (答出一点1分,两点3分,答出三点得5分) 6观点一:这是一篇叙述平常人的寻常事的小说 ①从题材来看:作者将目光投向普通人,叙述了一个普通的守钟楼老人的故事 ②从主题来看:小说显示出的是普通人的生活境遇和人生态度,其中蕴含着朴素的人生 哲理;在对平常人的寻常事的叙述中流露出对其深深的爱怜和敬意。 ③从语言来看:本文语言质朴,通俗易懂,生活味浓,比如“谁晓得,活糊涂了,记不 清楚了”等对话表现了平常人的生活态度 观点二: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精致小说 ①从题材来看:选材典型,情节紧凑,撷取老人工作与生活中的几个片段,凸显人物性 ②从主题来看:小说平凡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心无挂碍”“有‘功夫’”的莲池老人 的身上,折射出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的超然和儒家的担当 ③从语言来看:语言纯净有味,很有表现力。如开头莲池老人的出场,描写意境悠远, 有古典的诗意。(观点1分,只有观点无分析不得分:分析一点1分,两点3分,答出三点 5分) 7.C【解析】A“也是所有成功人士的模式”错,原文是“这可能是所有成功人士的模 式”,过于绝对。B“晚年的曾国藩和李鸿章一起接受容闳的建议”错,原文是“他接受耶 鲁大学毕业生容闳的建议”,对象不当。D“曾国藩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错,原文
2016 年 11 月 30 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 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人们奔走相告之时,也有不同的声音。 甲:二十四节气体现了祖宗的智慧,久违的诗意,传统的魅力。 乙:时代不同了,有些节气已不适用于当下了。如果全盘照搬“二十四节气”的说法, 肯定会出错的。比如有时节气是大雪,实际却艳阳高照。 丙:申遗成功,有助于扩大非遗影响力,增强非遗保护力度,但需避免出现重申遗、轻 保护的不良现象。 以上的议论,引发你怎样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 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昭通市 2017 届高三复习备考第二次统一检测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D【解析】“如果……就”表意过于绝对。 2.C【解析】作者引用《道德经》的话是为了证明“要想给社会给后人留下点东西…… 不要被外界的喧嚣浮躁所裹挟”。 3.C【解析】“即便是插上了新技术的翅膀,站到了创新的风口”没有使用排比。 4.C【解析】A 项“老人不愿买电视”不仅体现了老人的清贫、节约,更表现了老人的 睿智和豁达;而老人“先占坟头后又平”行为则表现了他的淡然和洒脱,而并非自私。B 项 中“心理描写”无中生有;D 项“讽刺”词义过重,曲解了原文意思。 5.①恪尽职守,毫不懈怠。文中两次出现老人隔着池塘喊“喂,不要上去,危险”,这 一行为表现了他的敬业精神,而文章末段更体现了这一点。 ② 幽默达观,洒脱淡定。老人把粗茶淡饭的生活过的有滋有味,对于买不买电视的问 题见解深刻,而且言语诙谐,让人忍俊不禁;而从平坟头的事件中足见他对死亡的洒脱豁达、 从容淡定。 ③淳厚朴实,知足常乐。他的生活很简单,不贪图享乐,四元钱的补助,还干额外的活 却从不抱怨,反而在“清风明月,水汽荷香”的生活环境中怡然自得。 (答出一点 1 分,两点 3 分,答出三点得 5 分) 6.观点一:这是一篇叙述平常人的寻常事的小说。 ①从题材来看:作者将目光投向普通人,叙述了一个普通的守钟楼老人的故事。 ②从主题来看:小说显示出的是普通人的生活境遇和人生态度,其中蕴含着朴素的人生 哲理;在对平常人的寻常事的叙述中流露出对其深深的爱怜和敬意。 ③从语言来看:本文语言质朴,通俗易懂,生活味浓,比如“谁晓得,活糊涂了,记不 清楚了”等对话表现了平常人的生活态度。 观点二: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精致小说。 ①从题材来看:选材典型,情节紧凑,撷取老人工作与生活中的几个片段,凸显人物性 格。 ②从主题来看:小说平凡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心无挂碍”“有‘功夫’”的莲池老人 的身上,折射出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的超然和儒家的担当。 ③从语言来看:语言纯净有味,很有表现力。如开头莲池老人的出场,描写意境悠远, 有古典的诗意。(观点 1 分,只有观点无分析不得分;分析一点 1 分,两点 3 分,答出三点 5 分) 7. C【解析】A“也是所有成功人士的模式”错,原文是“这可能是所有成功人士的模 式”,过于绝对。B“晚年的曾国藩和李鸿章一起接受容闳的建议”错,原文是“他接受耶 鲁大学毕业生容闳的建议”,对象不当。D“曾国藩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错,原文
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时间不当 8AD【解析】B“受到他的感召”,无中生有。C“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错。E“近代 推行西学第一人”错,因果关系也不恰当。(一个2分,两个4分) 9①在日常生活上:他“笨拙”地坚持日课十二条。②在战争上:他使用笨拙的计策, 以“扎硬寨,打硬仗”著称,用壕沟把城市活活困死。③在实现人生目标上:他实现目标的 方法是笨拙的:吃苦和惜时。④在治家教子上:他以重视勤俭、耕读传家等笨拙的方法治家 教子。(1点1分,2点3分,答对3点5分) 10D【解析】报:动词,答复。 llC【解析】中书省是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而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 其下才设六部,而不是中书省。 12.A【解析】十六岁时只是代理管军万户,十七岁才正式授予管军万户,统领父亲军队 3.(1)不能这样,这家人为国灭金、灭宋,三代人都尽了最大的力量,怎么可以吝啬 这个官职呢?(然:这样。死力:竭尽全力。每个1分,大意3分) (2)皇帝派遣官员共同审理这件事,获知了行省的大小官吏以及盐官欺骗蒙蔽的情况, 他们都认了罪。(杂:共同。欺罔:欺騙蒙蔽。每个1分,大意3分) 参考译文 张珪字公端,是张弘范的儿子。少年时能拉引硬弓命中目标,曾经跟随他父亲经过树林 遇到老虎,张珪抽箭径直向前,老虎像人一样站起来,张珪一箭射穿虎喉,全军都欢呼起来。 至元十六年,张珪十六岁,代理管军万户。十七年,实授为昭勇大将军、管军万户。张珪佩 戴父亲的虎符,管理父亲所统辖的军队,镇守建康。不久,张弘范去世,丧事办完后,世祖 召见张珪,亲自抚慰他。张珪上奏说:“我年纪轻,军中事务重大,聂祯跟随我祖父、父亲 久经沙场,希望让他辅助我。”世祖感叹说:“寻求阅历多而且稳重的人来辅助自己,寻常的 年轻人想不到这点。”重重赏赐了他,让他回去,并遍赏了他的随从。至元十九年,宣城 徽州群盗蜂起起,行省下檄文命令张珪讨伐他们,士兵多次被贼寇打败,士兵中有宰杀百姓 家的猪并伤了主人的。张珪说:“这就是军队打败仗的原因。”斩杀那些士兵,盗贼全都平定 了。二十九年,张珪入朝,被任命为枢密副使。太傅月儿音那演说:“张珪还年轻,姑且用佥 书一职试用他,果真可以大用,请等以后。”皇帝说:“不能这样,这家人为国灭金、灭宋 三代人都尽了最大的力量,怎么可以吝啬这个官职呢?”授予他镇国上将军、江淮行枢密副 使。大德三年,朝廷派遣使臣巡行夭下,张珪巡视四川、陕西,询问百姓的疾苦,救济抚恤 孤儿贫民,罢免多余的官员,废黜贪污的官吏。还朝后,升迁为浙西肃政廉访使。他弹劾罢 免郡长吏以下官员三十多人,州府小吏几百人,征集的赃款数以万计。张珪查知盐司以奸诈 手段获得利益的事,将要揭发他们,事情关涉到行省,有心里不安的人,想以执法过严的罪 名中伤张珪,就贿赂皇帝身边的臣子,谎称张珪施行巫术,并且阻碍盐法的执行。皇帝派遣 官员共同审理这件事,获知了行省的大小官吏以及盐官欺骗蒙蔽的情况,他们都认了罪。张 珪弹劾有不法行为的大官,没获得答复;还弹劾迷惑君主的近侍,又没获得答复。于是他称 病回家。泰定三年,皇帝派遣使者召见张珪,张珪来到,皇帝说:“你来时,民间怎么样?” 张珪回答说:“在我的家乡,百姓很饥饿,朝廷虽然用金帛救济,但没有惠及的有十分之五 六,希望陛下考虑他们。”皇帝听了后很痛心,命令有关部门全部救济那些人。没过多久, 起用张珪商议中书省的事情,张珪在泰定四年十二月去世。 14.AB【解析】A感情分析不当,该句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B是比喻(借喻),不 是借代。(答对一项得2分,两项得5分)
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时间不当。 8.AD【解析】B“受到他的感召”,无中生有。C“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错。E“近代 推行西学第一人”错,因果关系也不恰当。(一个 2 分,两个 4 分) 9.①在日常生活上:他“笨拙”地坚持日课十二条。②在战争上:他使用笨拙的计策, 以“扎硬寨,打硬仗”著称,用壕沟把城市活活困死。③在实现人生目标上:他实现目标的 方法是笨拙的:吃苦和惜时。④在治家教子上:他以重视勤俭、耕读传家等笨拙的方法治家 教子。(1 点 1 分,2 点 3 分,答对 3 点 5 分) 10.D【解析】报:动词,答复。 11.C【解析】中书省是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而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 其下才设六部,而不是中书省。 12.A【解析】十六岁时只是代理管军万户,十七岁才正式授予管军万户,统领父亲军队。 13.(1)不能这样,这家人为国灭金、灭宋,三代人都尽了最大的力量,怎么可以吝啬 这个官职呢?(然:这样。死力:竭尽全力。每个 1 分,大意 3 分) (2)皇帝派遣官员共同审理这件事,获知了行省的大小官吏以及盐官欺骗蒙蔽的情况, 他们都认了罪。(杂:共同。欺罔:欺骗蒙蔽。每个 1 分,大意 3 分) 参考译文: 张珪字公端,是张弘范的儿子。少年时能拉引硬弓命中目标,曾经跟随他父亲经过树林, 遇到老虎,张珪抽箭径直向前,老虎像人一样站起来,张珪一箭射穿虎喉,全军都欢呼起来。 至元十六年,张珪十六岁,代理管军万户。十七年,实授为昭勇大将军、管军万户。张珪佩 戴父亲的虎符,管理父亲所统辖的军队,镇守建康。不久,张弘范去世,丧事办完后,世祖 召见张珪,亲自抚慰他。张珪上奏说:“我年纪轻,军中事务重大,聂祯跟随我祖父、父亲 久经沙场,希望让他辅助我。”世祖感叹说:“寻求阅历多而且稳重的人来辅助自己,寻常的 年轻人想不到这点。”重重赏赐了他,让他回去,并遍赏了他的随从。至元十九年,宣城、 徽州群盗蜂起起,行省下檄文命令张珪讨伐他们,士兵多次被贼寇打败,士兵中有宰杀百姓 家的猪并伤了主人的。张珪说:“这就是军队打败仗的原因。”斩杀那些士兵,盗贼全都平定 了。二十九年,张珪入朝,被任命为枢密副使。太傅月儿鲁那演说:“张珪还年轻,姑且用佥 书一职试用他,果真可以大用,请等以后。”皇帝说:“不能这样,这家人为国灭金、灭宋, 三代人都尽了最大的力量,怎么可以吝啬这个官职呢?”授予他镇国上将军、江淮行枢密副 使。大德三年,朝廷派遣使臣巡行天下,张珪巡视四川、陕西,询问百姓的疾苦,救济抚恤 孤儿贫民,罢免多余的官员,废黜贪污的官吏。还朝后,升迁为浙西肃政廉访使。他弹劾罢 免郡长吏以下官员三十多人,州府小吏几百人,征集的赃款数以万计。张珪查知盐司以奸诈 手段获得利益的事,将要揭发他们,事情关涉到行省,有心里不安的人,想以执法过严的罪 名中伤张珪,就贿赂皇帝身边的臣子,谎称张珪施行巫术,并且阻碍盐法的执行。皇帝派遣 官员共同审理这件事,获知了行省的大小官吏以及盐官欺骗蒙蔽的情况,他们都认了罪。张 珪弹劾有不法行为的大官,没获得答复;还弹劾迷惑君主的近侍,又没获得答复。于是他称 病回家。泰定三年,皇帝派遣使者召见张珪,张珪来到,皇帝说:“你来时,民间怎么样?” 张珪回答说:“在我的家乡,百姓很饥饿,朝廷虽然用金帛救济,但没有惠及的有十分之五 六,希望陛下考虑他们。”皇帝听了后很痛心,命令有关部门全部救济那些人。没过多久, 起用张珪商议中书省的事情,张珪在泰定四年十二月去世。 14.A B【解析】A 感情分析不当,该句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B 是比喻(借喻),不 是借代。(答对一项得 2 分,两项得 5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