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曲靖市2019届高三高考复习质量监测卷(三)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强力意志,德文原文是 derWillezurMacht。其中, Macht为力量之义,但这不是 般的力量,而是强大的力量,因强大而有了支配力、统治力、影响力。介词 zur为追求、趋向之义。直译应是“求强大力量的意志”、“强化力量的意志”。 译作“权力意志”也未尝不可,只是要正确理解“权力”的广义含义 强力意志说不但是反对达尔文主义的,而且也是、毋宁说首先是反对叔本华哲学 的。在叔本华那里,生命意志是一种盲目的应当灭寂的力量。尼采认为,这既误 解了生命的性质,也误解了意志的性质。 首先,生命是“必须不断自我超越的东西”。它不能满足于自身,而要不断向上 从高于自身的东西那里去寻求自身的意义和目的。这就是扩展和享受自身所蕴含 的力量,藉此它克服了自身的限制。叔本华停留在生命本身,不能为它指出一个 高于它的依据,所以得出了生命毫无意义的悲观结论。“依“生存意志’的教条 去寻找真理必然落空,这种意志是没有的!因为不存在者,便不能有愿望;已在 生存中者,又岂能向生存有愿望!只是凡有生命之处,便也有意志,然而不是求 生命的意志,而是求强力的意志!”强力意志也还是生命意志,然而它追求的不 是生命自身,而是使生命得以超越自身的强力,这种对于力量之强大的渴求恰恰 表现了生命永不枯竭的本性,所以尼采称强力意志为“永不枯竭的增殖着的生命 意志”,并认为它是“生命的核心” 其次,意志就是支配,“在意志的每个动作中都有一个支配着的思想”,而这意 味着意志本身即是内在的强力,它包含着命令和服从的必然性。“求强力”不是 意志的附属物,不是从外面给意志设定的目标,而是意志的本质之所在。在尼采 看来,意志不同于纯粹欲望,后者只是意志的损耗。叔本华恰恰混淆了两者,所 以才得出了否定意志的结论。一种不求增强自身力量、但求灭寂自身的意志完全 是自相矛盾,无异于说意志不是意志。 由此可见,强力意志概念实际上是尼采对于生命、意志、生命意志的本质的一种 说明。在他看来,求力量之增强既是生命的本质,又是意志的本质,从而也是生 命意志的本质。通过这一说明,尼采为在叔本华那里无目的无意义的生命意志确 定了目的和意义 强力意志概念在尼采哲学中占有中心地位。一方面,它获得了本体的意义,尼采 用它来说明无机界、有机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把万物生生不息的永恒生成 归结为强力意志。“把存在性质的印记打在生成之上一一这就是最高的强力意 志。”“这个世界就是强力意志,岂有他哉!”另一方面,它获得了最高价值尺 度的意义,尼采用它来衡量人类的一切精神文化价值,把真、善、美的评价都看 作强力意志的产物。 (摘自周国平《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强力意志”这一概念乃尼采首创,也可当作“权力意志”来理解,指权势、 权术、政治野心等强大的力量 B.强力意志说反对达尔文主义和叔本华哲学,叔本华的学说停留在生命本身 而尼采的学说超越了生命本身
云南省曲靖市 2019 届高三高考复习质量监测卷(三)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强力意志,德文原文是 derWillezurMacht。其中,Macht 为力量之义,但这不是 一般的力量,而是强大的力量,因强大而有了支配力、统治力、影响力。介词 zur 为追求、趋向之义。直译应是“求强大力量的意志”、“强化力量的意志”。 译作“权力意志”也未尝不可,只是要正确理解“权力”的广义含义。 强力意志说不但是反对达尔文主义的,而且也是、毋宁说首先是反对叔本华哲学 的。在叔本华那里,生命意志是一种盲目的应当灭寂的力量。尼采认为,这既误 解了生命的性质,也误解了意志的性质。 首先,生命是“必须不断自我超越的东西”。它不能满足于自身,而要不断向上, 从高于自身的东西那里去寻求自身的意义和目的。这就是扩展和享受自身所蕴含 的力量,藉此它克服了自身的限制。叔本华停留在生命本身,不能为它指出一个 高于它的依据,所以得出了生命毫无意义的悲观结论。“依‘生存意志’的教条 去寻找真理必然落空,这种意志是没有的!因为不存在者,便不能有愿望;已在 生存中者,又岂能向生存有愿望!只是凡有生命之处,便也有意志,然而不是求 生命的意志,而是求强力的意志!”强力意志也还是生命意志,然而它追求的不 是生命自身,而是使生命得以超越自身的强力,这种对于力量之强大的渴求恰恰 表现了生命永不枯竭的本性,所以尼采称强力意志为“永不枯竭的增殖着的生命 意志”,并认为它是“生命的核心”。 其次,意志就是支配,“在意志的每个动作中都有一个支配着的思想”,而这意 味着意志本身即是内在的强力,它包含着命令和服从的必然性。“求强力”不是 意志的附属物,不是从外面给意志设定的目标,而是意志的本质之所在。在尼采 看来,意志不同于纯粹欲望,后者只是意志的损耗。叔本华恰恰混淆了两者,所 以才得出了否定意志的结论。一种不求增强自身力量、但求灭寂自身的意志完全 是自相矛盾,无异于说意志不是意志。 由此可见,强力意志概念实际上是尼采对于生命、意志、生命意志的本质的一种 说明。在他看来,求力量之增强既是生命的本质,又是意志的本质,从而也是生 命意志的本质。通过这一说明,尼采为在叔本华那里无目的无意义的生命意志确 定了目的和意义。 强力意志概念在尼采哲学中占有中心地位。一方面,它获得了本体的意义,尼采 用它来说明无机界、有机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把万物生生不息的永恒生成 归结为强力意志。“把存在性质的印记打在生成之上——这就是最高的强力意 志。”“这个世界就是强力意志,岂有他哉!”另一方面,它获得了最高价值尺 度的意义,尼采用它来衡量人类的一切精神文化价值,把真、善、美的评价都看 作强力意志的产物。 (摘自周国平《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强力意志”这一概念乃尼采首创,也可当作“权力意志”来理解,指权势、 权术、政治野心等强大的力量。 B. 强力意志说反对达尔文主义和叔本华哲学,叔本华的学说停留在生命本身, 而尼采的学说超越了生命本身
C.尼采认为,意志与纯粹期望不同,它的本质就是“求强力”,即其本身就是 内在的强力,包含着命令和服从两方面 D.叔本华理解的意志不求增强自身力量,但求灭寂自身,这完全自相矛盾,等 于否定了意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提出“强力意志”这一概念,再探讨生命、意志的性质,最后总结 强力意志概念的意义,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B.围绕着尼采认为叔本华误解了生命的性质和意志的性质这一论点,文章第三、 四自然段从生命和意志两方面展开议论。 C.文章综合运用引用论证、道理论证、类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旁征博引, 深入浅出,详尽地阐述了“强力意志”这一概念 D.通过对“强力意志”“生命”“意志”等概念的剖析,文章得出了强力意志 概念实际上是尼采对于生命、意志、生命意志的本质的一种说明的结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叔本华认为生命毫无意义,并得出了否定意志的结论,而尼采为生命意志确 定了目的和意义,可见叔本华哲学不如尼采哲学高明 B.尼采认为,只要有生命的地方,就会有意志。这种意志追求的并非生命自身, 而是使生命超越自身的强力。 C.因为叔本华混淆了意志和纯粹欲望这两个概念,因此得出了意志不是意志的 结论。 D.强力意志这一概念在尼采那里获得了本体的意义与最高价值尺度的意义,可 见它在尼采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答案】1.D 3.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査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 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 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A项,“‘强力意志’这 概念乃尼采首创”说法无中生有,原文并没有提到“强力意志”是尼采首创,并 且这也不能狭义地理解为“权势、权术、政治野心等”,原文说的是“要正确理 解‘权力’的广义含义”,曲解原文。B项,“尼采的学说超越了生命本身”说 法错误,原文为“强力意志也还是生命意志,然而它追求的不是生命自身,而是 使生命得以超越自身的强力”,即尼采的学说追求的是超越生命自身,不等于已 经超越了,混淆已然和未然。C项,“意志与纯粹期望不同”说法偷换概念,原 文为“意志与纯粹欲望不同”。另外,“包含着命令和服从两方面”说法也不正 确,原文是“它包含着命令和服从的必然性。”故选D。 【2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 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梳理文章结构,理清论点与论据之间 的关系,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 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文章综合运用引用论证、道理论证 类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说法错误,文章第三、四段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全文都没有使用类比论证。故选C。 【3题详解】
C. 尼采认为,意志与纯粹期望不同,它的本质就是“求强力”,即其本身就是 内在的强力,包含着命令和服从两方面。 D. 叔本华理解的意志不求增强自身力量,但求灭寂自身,这完全自相矛盾,等 于否定了意志。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首先提出“强力意志”这一概念,再探讨生命、意志的性质,最后总结 强力意志概念的意义,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B. 围绕着尼采认为叔本华误解了生命的性质和意志的性质这一论点,文章第三、 四自然段从生命和意志两方面展开议论。 C. 文章综合运用引用论证、道理论证、类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旁征博引, 深入浅出,详尽地阐述了“强力意志”这一概念。 D. 通过对“强力意志”“生命”“意志”等概念的剖析,文章得出了强力意志 概念实际上是尼采对于生命、意志、生命意志的本质的一种说明的结论。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叔本华认为生命毫无意义,并得出了否定意志的结论,而尼采为生命意志确 定了目的和意义,可见叔本华哲学不如尼采哲学高明。 B. 尼采认为,只要有生命的地方,就会有意志。这种意志追求的并非生命自身, 而是使生命超越自身的强力。 C. 因为叔本华混淆了意志和纯粹欲望这两个概念,因此得出了意志不是意志的 结论。 D. 强力意志这一概念在尼采那里获得了本体的意义与最高价值尺度的意义,可 见它在尼采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答案】1. D 2. C 3. A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 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 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A 项,“‘强力意志’这一 概念乃尼采首创”说法无中生有,原文并没有提到“强力意志”是尼采首创,并 且这也不能狭义地理解为“权势、权术、政治野心等”,原文说的是“要正确理 解‘权力’的广义含义”,曲解原文。B 项,“尼采的学说超越了生命本身”说 法错误,原文为“强力意志也还是生命意志,然而它追求的不是生命自身,而是 使生命得以超越自身的强力”,即尼采的学说追求的是超越生命自身,不等于已 经超越了,混淆已然和未然。C 项,“意志与纯粹期望不同”说法偷换概念,原 文为“意志与纯粹欲望不同”。另外,“包含着命令和服从两方面”说法也不正 确,原文是“它包含着命令和服从的必然性。”故选 D。 【2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 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梳理文章结构,理清论点与论据之间 的关系,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 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 项,“文章综合运用引用论证、道理论证、 类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说法错误,文章第三、四段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全文都没有使用类比论证。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査筛选整合信息,把握文中观点态度能力。解答此类题,要辨明检索区间, 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 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 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査该解释是否与 全文保持一致。本题要求选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A项, “可见叔本华哲学不如尼采哲学高明”说法错误,叔本华和尼采的哲学思想各有 特点,文章并没有比较二者高下,不能得出尼采哲学更高明的结论。故选A。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 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 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 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 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 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 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 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 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 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 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 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 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 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 息间的联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卖米 张培祥 天刚蒙蒙亮,母亲就把我叫起来了:“琼宝,今天赶场,我们担点米到场上卖了, 好弄点钱给你爹买药 吃过饭,我和母亲开始往谷箩里装米,装完后先称了一下,一担八十多斤,一担 六十多斤。母亲抢先挑起了重的那一担。 赶场的地方离我家大约有四里路,我和母亲挑着米,在窄窄的田间小路上走走停 停,足足走了一个钟头才到。 母亲说:“过会儿有专门的米贩子来收米。他们开了车到乡下来赶场,收了米, 拉到城里去卖,能挣好些哩。” 我说:“凭什么都给他们挣?我们也拉到城里去卖好了!” 母亲说:“咱们这么一点米,又没车,真弄到城里去卖,挣的钱还不够路费呢! 早先你爹身体好的时候,自己挑着一百来斤米进城去卖,隔几天去一趟,倒比较 划算一点 我不由心里一紧,心疼起父亲来。 从家里到城里足足有三十多里山路呢,他挑着那么重的担子走着去,该多么辛苦! 就为了多挣那几个钱,把人累成这样,多不值啊 但又有什么办法呢?家里除了种地,也没别的收入,不卖米,拿什么钱供我和弟 弟上学? 我想着这些,心里一阵阵难过起来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把握文中观点态度能力。解答此类题,要辨明检索区间, 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 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 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 全文保持一致。本题要求选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A 项, “可见叔本华哲学不如尼采哲学高明”说法错误,叔本华和尼采的哲学思想各有 特点,文章并没有比较二者高下,不能得出尼采哲学更高明的结论。故选 A。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 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 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 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 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 “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 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 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 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 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 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 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 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 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 息间的联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卖米 张培祥 天刚蒙蒙亮,母亲就把我叫起来了:“琼宝,今天赶场,我们担点米到场上卖了, 好弄点钱给你爹买药。” 吃过饭,我和母亲开始往谷箩里装米,装完后先称了一下,一担八十多斤,一担 六十多斤。母亲抢先挑起了重的那一担。 赶场的地方离我家大约有四里路,我和母亲挑着米,在窄窄的田间小路上走走停 停,足足走了一个钟头才到。 母亲说:“过会儿有专门的米贩子来收米。他们开了车到乡下来赶场,收了米, 拉到城里去卖,能挣好些哩。” 我说:“凭什么都给他们挣?我们也拉到城里去卖好了!” 母亲说:“咱们这么一点米,又没车,真弄到城里去卖,挣的钱还不够路费呢! 早先你爹身体好的时候,自己挑着一百来斤米进城去卖,隔几天去一趟,倒比较 划算一点。” 我不由心里一紧,心疼起父亲来。 从家里到城里足足有三十多里山路呢,他挑着那么重的担子走着去,该多么辛苦! 就为了多挣那几个钱,把人累成这样,多不值啊! 但又有什么办法呢?家里除了种地,也没别的收入,不卖米,拿什么钱供我和弟 弟上学? 我想着这些,心里一阵阵难过起来
看看旁边的母亲,头发有些斑白了,黑黝黝的脸上爬上了好多皱纹,脑门上密密 麻麻都是汗珠,眼睛有些红肿。 正说着,有个米贩子朝我们这边走过来了 他把手插进大米里,抓了一把出来,迎着阳光细看着。 “这米好咧!又白又匀净,一点沙子也没有!”母亲堆着笑说 那人点了点头,说:“米是好米,不过这几天城里跌价,再好的米也卖不出好价 钱来。一块零五,卖不卖?” 母亲摇摇头:“这也太便宜了吧?上场还卖一块一呢。再说,你是识货的,一分 钱一分货,我这米肯定好过别家的!” 那人又看了看米,犹豫了一下,说:“本来都是一口价,不许还的,看你们家米 好,我加点,一块零八,怎么样?” 母亲还是摇头:“不行,我们家这米,少说也要卖到一块一。你再加点?” 那人冷笑一声,说:“今天肯定卖不出一块一的行情,你现在不卖,等会散场的 时候你一块零五都卖不出去!” “卖不出去,我们再担回家!”那人的态度激恼了母亲。 那你就等着担回家吧。”那人冷笑着,丢下这句话走了。 我在旁边听着,心里算着:一块零八到一块一,每斤才差两分钱。这里一共150 斤米,总共也就三块钱的事情,路这么远,何必再挑回去呢?我的肩膀还在痛呢。 我轻轻对母亲说:“妈,一块零八就一块零八吧,反正也就三块钱的事。再说, 还等着钱给爹买药呢。 “那哪行?”母亲似乎有些生气了,“三块钱不是钱?再说了,也不光是几块钱 的事,做生意也得讲点良心,咱们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米,质量也好,哪能这么贱 卖了? 我不敢再说话,我知道种田有多么累。 看看日头到头顶上了,我觉得肚子饿了,便拿出带来的饭菜和母亲吃起来 母亲吃了两口就不吃了,我知道她是担心米卖不出去,心里着急。 母亲叹了口气:“还不知道卖得掉卖不掉呢。 我趁机说:“不然就便宜点卖好了 母亲说:“我心里有数。” 下午人更少了,日头又毒,谁愿意在场上晒着呢。 看看母亲,衣服都粘在背上了,黝黑的脸上也透出晒红的印迹来。 我四处看看,场上已经没有几个卖米的了,大部分人已经卖完回去了。 母亲也着急起来,一着急,汗就出得越多了。 终于有个米贩子过来了:“这米卖不卖?一块零五,不讲价!” 母亲说:“你看我这米,多好!上场还卖一块一呢……” 不等母亲说完,那人就不耐烦地说:“行情不同了!想卖一块一,你就等着往回 担吧! 奇怪的是,母亲没有生气,反而堆着笑说:“那,一块零八,你要不要?” 那人从鼻子里哼了一声,说:“你这个价钱,不是开场的时候也难卖出去,现在 都散场了,谁买?做梦吧!” 母亲的脸一下子白了,动着嘴唇,但什么也没说。 等那人走了,我忍不住埋怨母亲:“开场的时候人家出一块零八你不卖,这会好 了,人家还不愿意买了!
看看旁边的母亲,头发有些斑白了,黑黝黝的脸上爬上了好多皱纹,脑门上密密 麻麻都是汗珠,眼睛有些红肿。 正说着,有个米贩子朝我们这边走过来了。 他把手插进大米里,抓了一把出来,迎着阳光细看着。 “这米好咧!又白又匀净,一点沙子也没有!”母亲堆着笑说。 那人点了点头,说:“米是好米,不过这几天城里跌价,再好的米也卖不出好价 钱来。一块零五,卖不卖?” 母亲摇摇头:“这也太便宜了吧?上场还卖一块一呢。再说,你是识货的,一分 钱一分货,我这米肯定好过别家的!” 那人又看了看米,犹豫了一下,说:“本来都是一口价,不许还的,看你们家米 好,我加点,一块零八,怎么样?” 母亲还是摇头:“不行,我们家这米,少说也要卖到一块一。你再加点?” 那人冷笑一声,说:“今天肯定卖不出一块一的行情,你现在不卖,等会散场的 时候你一块零五都卖不出去!” “卖不出去,我们再担回家!”那人的态度激恼了母亲。 “那你就等着担回家吧。”那人冷笑着,丢下这句话走了。 我在旁边听着,心里算着:一块零八到一块一,每斤才差两分钱。这里一共 150 斤米,总共也就三块钱的事情,路这么远,何必再挑回去呢?我的肩膀还在痛呢。 我轻轻对母亲说:“妈,一块零八就一块零八吧,反正也就三块钱的事。再说, 还等着钱给爹买药呢。” “那哪行?”母亲似乎有些生气了,“三块钱不是钱?再说了,也不光是几块钱 的事,做生意也得讲点良心,咱们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米,质量也好,哪能这么贱 卖了?” 我不敢再说话,我知道种田有多么累。 看看日头到头顶上了,我觉得肚子饿了,便拿出带来的饭菜和母亲吃起来。 母亲吃了两口就不吃了,我知道她是担心米卖不出去,心里着急。 母亲叹了口气:“还不知道卖得掉卖不掉呢。’ 我趁机说:“不然就便宜点卖好了。” 母亲说:“我心里有数。” 下午人更少了,日头又毒,谁愿意在场上晒着呢。 看看母亲,衣服都粘在背上了,黝黑的脸上也透出晒红的印迹来。 我四处看看,场上已经没有几个卖米的了,大部分人已经卖完回去了。 母亲也着急起来,一着急,汗就出得越多了。 终于有个米贩子过来了:“这米卖不卖?一块零五,不讲价!” 母亲说:“你看我这米,多好!上场还卖一块一呢……” 不等母亲说完,那人就不耐烦地说:“行情不同了!想卖一块一,你就等着往回 担吧!” 奇怪的是,母亲没有生气,反而堆着笑说:“那,一块零八,你要不要?” 那人从鼻子里哼了一声,说:“你这个价钱,不是开场的时候也难卖出去,现在 都散场了,谁买?做梦吧!” 母亲的脸一下子白了,动着嘴唇,但什么也没说。 等那人走了,我忍不住埋怨母亲:“开场的时候人家出一块零八你不卖,这会好 了,人家还不愿意买了!
母亲似乎有些惭愧,但并不肯认错:“本来嘛,一分钱一分货,米是好米,哪能 贱卖了?出门的时候你爹不还叮嘱叫卖个好价钱 “你还说爹呢!他病在家里,指着这米换钱买药治病!人要紧还是钱要紧?” 母亲似乎没有话说了,等了一会儿,低声说:“一会儿人家出一块零五也卖了 吧 可是再没有人来买米了,米贩子把买来的米装上车,开走了。 散场了,我和母亲晒了一天,一粒米也没卖出去。 “妈,走吧,回去吧,别愣在那儿了。” 母亲迟疑着,终于起了身。 “妈,我来挑重的。 “你学生妹子,肩膀嫩……” 不等母亲说完,我已经把那担重的挑起来了。 母亲也没有再说什么,挑起那担轻的跟在我后面,踏上了回家的路。 肩上的担子好沉,我只觉得像压着一座山似的。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提到卖米是为了给父亲买药,这暗示“我”家贫穷、困苦的现状, 并与文中、文末的相关情节相照应。 B.米贩子到乡下收米,运到城里卖,赚取高额利润。他们对母亲的态度十分恶 劣,可见他们是一群唯利是图的黑心商人 C.文章综合运用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等多种手法,细节描写生动传 神,比如“黑黝黝的脸上爬上了好多皱纹,脑门上密密麻麻都是汘珠”o 文末写到“母亲似乎有些惭愧”、“母亲似乎没有话可说了”,表面看来母 亲对自己之前的行为有些后悔,但“似乎”一词,可见其并不愿改变原则 5.小说以“卖米”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本文段落非常多,这样分段是否过于琐碎?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4.B 5.①在情节上,“卖米”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概括了文章 的主要内容。②在人物形象上,塑造了母亲含辛茹苦、艰难求生的形象。③在主 题上,表现了广大农民艰苦的生活状况,呼吁人们同情、关心农民阶层;也表达 了对母亲的关怀与赞美。 6.示范一:我认为不琐碎。①从情节结构看,这样可以省去不必要的叙述,使 情节更紧凑,结构更严谨,叙述不拖沓。②从形象塑造看,很多段落都是由人物 语言直接组成,这样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③从阅读的接受效果来看,每个 段落都比较短小,比较符合读者的阅读心理,读起来比较轻松。 示范二:我认为琐碎。①文章本来篇幅不长,情节也不复杂,没有必要分这么多 段落,可以把内容密切相关的段落合并一下。比如第4^7段就可以合并为一段 ②分段过多会使文章内容显得支离破碎,不利于读者概括主要内容、把握文章思 路脉络。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査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 主旨的概括,人物形象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 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 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B项,“可见他们是一群
母亲似乎有些惭愧,但并不肯认错:“本来嘛,一分钱一分货,米是好米,哪能 贱卖了?出门的时候你爹不还叮嘱叫卖个好价钱?” “你还说爹呢!他病在家里,指着这米换钱买药治病!人要紧还是钱要紧?” 母亲似乎没有话说了,等了一会儿,低声说:“一会儿人家出一块零五也卖了 吧。” 可是再没有人来买米了,米贩子把买来的米装上车,开走了。 散场了,我和母亲晒了一天,一粒米也没卖出去。 “妈,走吧,回去吧,别愣在那儿了。” 母亲迟疑着,终于起了身。 “妈,我来挑重的。” “你学生妹子,肩膀嫩……” 不等母亲说完,我已经把那担重的挑起来了。 母亲也没有再说什么,挑起那担轻的跟在我后面,踏上了回家的路。 肩上的担子好沉,我只觉得像压着一座山似的。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提到卖米是为了给父亲买药,这暗示“我”家贫穷、困苦的现状, 并与文中、文末的相关情节相照应。 B. 米贩子到乡下收米,运到城里卖,赚取高额利润。他们对母亲的态度十分恶 劣,可见他们是一群唯利是图的黑心商人。 C. 文章综合运用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等多种手法,细节描写生动传 神,比如“黑黝黝的脸上爬上了好多皱纹,脑门上密密麻麻都是汗珠”o D. 文末写到“母亲似乎有些惭愧”、“母亲似乎没有话可说了”,表面看来母 亲对自己之前的行为有些后悔,但“似乎”一词,可见其并不愿改变原则。 5. 小说以“卖米”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 本文段落非常多,这样分段是否过于琐碎?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4. B 5. ①在情节上,“卖米”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概括了文章 的主要内容。②在人物形象上,塑造了母亲含辛茹苦、艰难求生的形象。③在主 题上,表现了广大农民艰苦的生活状况,呼吁人们同情、关心农民阶层;也表达 了对母亲的关怀与赞美。 6. 示范一:我认为不琐碎。①从情节结构看,这样可以省去不必要的叙述,使 情节更紧凑,结构更严谨,叙述不拖沓。②从形象塑造看,很多段落都是由人物 语言直接组成,这样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③从阅读的接受效果来看,每个 段落都比较短小,比较符合读者的阅读心理,读起来比较轻松。 示范二:我认为琐碎。①文章本来篇幅不长,情节也不复杂,没有必要分这么多 段落,可以把内容密切相关的段落合并一下。比如第 4~7 段就可以合并为一段。 ②分段过多会使文章内容显得支离破碎,不利于读者概括主要内容、把握文章思 路脉络。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 主旨的概括,人物形象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 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 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B 项,“可见他们是一群
唯利是图的黑心商人”这一解读过于拔高,商人本来就以营利为目的,不能因此 就认为他们黑心。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査学生分析把握文章标题作用能力。文章标题作用一般有以下几个:①点 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②概括故事情节、暗示比喻象征 揭示小说主旨;③结构线索,组织全文;寄托情感,深化主题;④铺开情节,呼 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答题时根据文章内容注意对照选取,并结合文章 内容进行阐释即可。本题要求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以“卖米”为标题,有什么 作用。通读文章,文章围绕“卖米”展开,主要叙写了父亲生病,“我”和母亲 各担着一担米赶场去卖米,最后因为一斤米几分钱的价格差别,米没卖出去,只 好再把米担回家。全文的主要事件是卖米,“卖米”贯穿全文的始终。文章围绕 “卖米”这件事,通过母亲为了每斤二分钱之差的价格与商贩相争,最后没有达 成一致,只好把米再担回家,塑造了母亲含辛茹苦、艰难求生的形象。表现 大农民艰苦的生活状况,呼吁人们同情、关心农民阶层;也表达了对母亲的关怀 与赞美。答题时从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塑造和主题表达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作答即 可 【6题详解】 本题考査学生正对文章中某一问题提出自己见解能力。属于探究能力考査,所谓 “探究”,就是有“我”有“思”,探索追寻。既然是探究题目,探究结论就应 该是富有个性色彩的。学生在答题时,只要不脱离文本,只要不是消极的,只要 言之有理,言之有据,都视为正确答案。所以,做题时,一定多角度考虑问题, 要敢于陈述自己的见解。本题题目是“本文段落非常多,这样分段是否过于琐 碎?请谈谈你的看法”。作答本题,首先点明自己的观点,然后从情节结构、形 象塑造以及内容主题表达方面,结合文章具体内容阐述自己持有该观点的理由即 可。比如认为不琐碎,可从情节上看省去不必要叙述,使文章结构紧凑,从人物 形象塑造山观看,文章多为人物对话,属于对人物的语言描写,而人物语言最能 表现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鲜明等。而对话中凸显了农民生活状况的艰难,呼吁 人们关心农民阶层,同时表达了对母亲的赞美之情。不管是持有肯定还是否定观 点,陈述理由时,注意一定要结合文章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且言之成理,能自圆 其说。 【点睛】解答标题作用类题目,一般从如下角度思考。首先是标题本身,点明写 作对象,分析标题本身的语言特点,多体现为使用某种修辞手法的标题;分析标 题本身的意境特点。然后分析情节结构方面,统领全篇,概括主要故事情节,是 文章的线索,或串起文章的哪些情节,或见证记录了什么事件的发展变化,或写 了什么与这个物象有关的经历。接着是内容主旨方面,作者借标题表达某种态度, 标题是文中主人公某种精神品质的载体,标题比喻或象征某种形象,标题揭示了 某种精神或哲理,突出了某种主旨,升华了主题。人物塑造方面,突出人物的形 象或性格。最后是表达效果方面,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渲染营造了某种氛 围,标题与文中某个内容相呼应,或与文中什么内容形成对比。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 以创建“宜居·宜养·宜游”为目标的“森林小镇”,是特色小镇的重要组成部 分,但又区别于农业小镇、科技小镇、互联网小镇、创新小镇,它有一个让人更
唯利是图的黑心商人”这一解读过于拔高,商人本来就以营利为目的,不能因此 就认为他们黑心。故选 B。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文章标题作用能力。文章标题作用一般有以下几个:①点 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②概括故事情节、暗示比喻象征、 揭示小说主旨;③结构线索,组织全文;寄托情感,深化主题;④铺开情节,呼 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答题时根据文章内容注意对照选取,并结合文章 内容进行阐释即可。本题要求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以“卖米”为标题,有什么 作用。通读文章,文章围绕“卖米”展开,主要叙写了父亲生病,“我”和母亲 各担着一担米赶场去卖米,最后因为一斤米几分钱的价格差别,米没卖出去,只 好再把米担回家。全文的主要事件是卖米,“卖米”贯穿全文的始终。文章围绕 “卖米”这件事,通过母亲为了每斤二分钱之差的价格与商贩相争,最后没有达 成一致,只好把米再担回家,塑造了母亲含辛茹苦、艰难求生的形象。表现了广 大农民艰苦的生活状况,呼吁人们同情、关心农民阶层;也表达了对母亲的关怀 与赞美。答题时从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塑造和主题表达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作答即 可。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对文章中某一问题提出自己见解能力。属于探究能力考查,所谓 “探究”,就是有“我”有“思”,探索追寻。既然是探究题目,探究结论就应 该是富有个性色彩的。学生在答题时,只要不脱离文本,只要不是消极的,只要 言之有理,言之有据,都视为正确答案。所以,做题时,一定多角度考虑问题, 要敢于陈述自己的见解。本题题目是“本文段落非常多,这样分段是否过于琐 碎?请谈谈你的看法”。作答本题,首先点明自己的观点,然后从情节结构、形 象塑造以及内容主题表达方面,结合文章具体内容阐述自己持有该观点的理由即 可。比如认为不琐碎,可从情节上看省去不必要叙述,使文章结构紧凑,从人物 形象塑造山观看,文章多为人物对话,属于对人物的语言描写,而人物语言最能 表现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鲜明等。而对话中凸显了农民生活状况的艰难,呼吁 人们关心农民阶层,同时表达了对母亲的赞美之情。不管是持有肯定还是否定观 点,陈述理由时,注意一定要结合文章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且言之成理,能自圆 其说。 【点睛】解答标题作用类题目,一般从如下角度思考。首先是标题本身,点明写 作对象,分析标题本身的语言特点,多体现为使用某种修辞手法的标题;分析标 题本身的意境特点。然后分析情节结构方面,统领全篇,概括主要故事情节,是 文章的线索,或串起文章的哪些情节,或见证记录了什么事件的发展变化,或写 了什么与这个物象有关的经历。接着是内容主旨方面,作者借标题表达某种态度, 标题是文中主人公某种精神品质的载体,标题比喻或象征某种形象,标题揭示了 某种精神或哲理,突出了某种主旨,升华了主题。人物塑造方面,突出人物的形 象或性格。最后是表达效果方面,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渲染营造了某种氛 围,标题与文中某个内容相呼应,或与文中什么内容形成对比。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以创建“宜居·宜养·宜游”为目标的“森林小镇”,是特色小镇的重要组成部 分,但又区别于农业小镇、科技小镇、互联网小镇、创新小镇,它有一个让人更
加充满想象力,诗意、美丽、富有亲和力的名称,是一个让我们人类更加向往和 追求的地方,更具有包容性,更能够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据了解,我国“森林小镇”或者生态价值最好的地市集中在南北“四十八”地 区,北部包括黑吉辽、内蒙地区,南边主要集中在湖南、江西、福建、两广、云 贵川等省份。这些地区除了森林资源与水资源丰富外,还具有海拔错落有致的特 点,更适宜成为“森林小镇”先行先试的试点地区。 专家一致认为,建设“森林小镇”是按照“五大发展理念”,在盘活现有森林资 源存量的同时,扩大森林资源的增量。我国目前人均森林面积只是世界的1/4 保护好森林资源就是在守护金山银山 建设“森林小镇”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在特色小镇创建过程中,中央财政给予 了大量的资金支持。政府在组织领导和支持政策中提出两条支持渠道:发改委等 有关部门支持符合条件的特色小镇建设项目申请专项建设基金;中央财政对工作 开展较好的特色小镇给予适当奖励 当然,“森林小镇”建设光靠政府投入不行,还需创新投融资模式。在森林小镇 的建设方面,应该发挥多种机制的作用,不仅要吸引开发银行政策性资金的介入, 还要搭建更多的平台,吸引各类资金进入,形成共建模式,更有利于特色小镇发 展 2012年-2017年中国森林旅游游客数量及创造社会综合产值统计 (摘编自《中国森林小镇研究报告(2017)》 材料二 特色产业是特色小镇发展的核心,特色文化是森林小镇的“灵魂”。但学者们在 调研中发现,各地特色小镇在建设热潮中形成了“一拥而上”“遍地开花”的快 速发展态势,出现了“千镇一面、缺乏特色”的现象。而作为特色小镇一部分的 森林小镇,同样也面临着小镇特色产业不鲜明的问题。 现有森林小镇缺乏对文化的开发,或开发尚不到位。一方面,小镇文化挖掘没有 充分联系历史人物与历史背景,没有以当地历史文化为依托,形成自身独特的文 化内涵,从而导致小镇无特色文化或特色文化不鲜明,难以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 象;另一方面,小镇特色的表现力尚有待加强。一些小镇的文化主要集中体现在 建筑遗址上,未能充分拓展到饮食、风俗等日常近距离体验领域,从而难以形成 紧密的多层次文化氛围 调研中,学者们还发现一个更加值得重视的问题,就是目前森林小镇建设与林场 改革结合度不够。 首先,在林场改革中,国有林场需要对“办社会”职能进行剥离,场办学校、场 办医务室和承担的其他社区功能逐步从林场中剥离出来,绝大部分要移交给当地 政府承办和管理,人员要进行建制划转,场内事业编制需要进行缩减。如何妥善 安置下岗职工,促使他们再就业成为林场改革过程中一个棘手的问题。 另外,建设用地问题由于牵扯面广,矛盾不容易解决,已成为制约林区以及森林 小镇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 (摘编自新浪财经《森林特色小镇之争:不仅有髙颜值,还要有高业绩》) 材料三 到2020年惠州将建设26个省级森林小镇
加充满想象力,诗意、美丽、富有亲和力的名称,是一个让我们人类更加向往和 追求的地方,更具有包容性,更能够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据了解,我国“森林小镇”或者生态价值最好的地市集中在南北“四十八”地 区,北部包括黑吉辽、内蒙地区,南边主要集中在湖南、江西、福建、两广、云 贵川等省份。这些地区除了森林资源与水资源丰富外,还具有海拔错落有致的特 点,更适宜成为“森林小镇”先行先试的试点地区。 专家一致认为,建设“森林小镇”是按照“五大发展理念”,在盘活现有森林资 源存量的同时,扩大森林资源的增量。我国目前人均森林面积只是世界的 1/4, 保护好森林资源就是在守护金山银山。 建设“森林小镇”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在特色小镇创建过程中,中央财政给予 了大量的资金支持。政府在组织领导和支持政策中提出两条支持渠道:发改委等 有关部门支持符合条件的特色小镇建设项目申请专项建设基金;中央财政对工作 开展较好的特色小镇给予适当奖励。 当然,“森林小镇”建设光靠政府投入不行,还需创新投融资模式。在森林小镇 的建设方面,应该发挥多种机制的作用,不仅要吸引开发银行政策性资金的介入, 还要搭建更多的平台,吸引各类资金进入,形成共建模式,更有利于特色小镇发 展。 2012 年-2017 年中国森林旅游游客数量及创造社会综合产值统计 (摘编自《中国森林小镇研究报告(2017)》) 材料二: 特色产业是特色小镇发展的核心,特色文化是森林小镇的“灵魂”。但学者们在 调研中发现,各地特色小镇在建设热潮中形成了“一拥而上”“遍地开花”的快 速发展态势,出现了“千镇一面、缺乏特色”的现象。而作为特色小镇一部分的 森林小镇,同样也面临着小镇特色产业不鲜明的问题。 现有森林小镇缺乏对文化的开发,或开发尚不到位。一方面,小镇文化挖掘没有 充分联系历史人物与历史背景,没有以当地历史文化为依托,形成自身独特的文 化内涵,从而导致小镇无特色文化或特色文化不鲜明,难以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 象;另一方面,小镇特色的表现力尚有待加强。一些小镇的文化主要集中体现在 建筑遗址上,未能充分拓展到饮食、风俗等日常近距离体验领域,从而难以形成 紧密的多层次文化氛围。 调研中,学者们还发现一个更加值得重视的问题,就是目前森林小镇建设与林场 改革结合度不够。 首先,在林场改革中,国有林场需要对“办社会”职能进行剥离,场办学校、场 办医务室和承担的其他社区功能逐步从林场中剥离出来,绝大部分要移交给当地 政府承办和管理,人员要进行建制划转,场内事业编制需要进行缩减。如何妥善 安置下岗职工,促使他们再就业成为林场改革过程中一个棘手的问题。 另外,建设用地问题由于牵扯面广,矛盾不容易解决,已成为制约林区以及森林 小镇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摘编自新浪财经《森林特色小镇之争:不仅有高颜值,还要有高业绩》) 材料三: 到 2020 年惠州将建设 26 个省级森林小镇
每到傍晚时分,龙门县蓝田瑶族乡的瑶蓝森林公园里,就会有三三两两的村民, 在这里悠闲地散步游憩。公园里树木葱葱,“啾啾”的鸟鸣声,让这里增添了 份寂静。 位于惠州市龙门县北部的蓝田瑶族乡,山清水秀,葱葱郁郁。瑶蓝森林公园、石 马山森林公园、蓝田文化广场、乌妮夫滨河公园……在这个偏僻的乡镇,处处是 公园。跟城市里的公园不同的是,这些农村里的公园最大的特点,便是浓浓的绿 去年9月,蓝田瑶族乡成功创建了“广东省森林小镇”,成为惠州首批省级森林 小镇之一。森林覆盖率髙达86.07%、全乡有古树群落7个、绿化覆盖率达到40.8%、 公园绿地19.2公顷、人均绿地面积为38.4m2…如今的蓝田瑶族乡,处处都被 绿色包围着。“生态环境秀丽、人文景观优美、乡村风貌整洁、乡土文化厚重 可憩可游、美丽宜居”一一这是外界对该乡镇的评价。 (摘编自《南方日报》)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森林小镇属于特色小镇的一类,不过它又与其他类型的特色小镇不同,它更 注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B.我国森林资源和水资源丰富,但人均森林面积只占世界的25%,所以我们应 该特别注重保护森林资源。 C.森林小镇的“灵魂”是特色文化。如果不能充分挖掘文化,形成特色鲜明的 产业,那么这一森林小镇就可能难以开发成功 D.森林覆盖率髙、人文景观优美、乡土文化厚重等条件,是惠州蓝田瑶族乡成 功创建森林小镇的重要因素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2012年至2017年,我国森林旅游游客量翻了一番,创造的社会综合产值 增加到原来的两倍以上。 B.材料一主要介绍了促进森林小镇发展的措施,材料二主要介绍森林小镇目前 遇到的问题,二者都很客观理性 C.材料三用惠州瑶族乡的例子,生动地展现了一个开发成功的森林小镇的状况, 但语言的主观色彩过浓,不符合新闻的客观性要求。 D.三则材料有的是政府研究报告,有的是网络新闻,有的是传统报刊报道,三 者都关注同一话题,可见森林小镇已引起广泛关注, 9.如何促进中国森林小镇的发展,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说明。 【答案】7.B 9.①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要靠中央财政支持,也要创新投融资模式;②加强 对文化的开发:挖掘当地独特的文化内涵,增强小镇特色的表现力;③增强森林 小镇建设与林场改革结合度:妥善安置下岗职工,解决建设用地矛盾。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査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 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 选出“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我国森林资源 和水资源丰富”说法错误,原文是“南北‘四十八’地区森林资源和水资源丰 富”,这里扩大范围了。故选B 【8题详解】
每到傍晚时分,龙门县蓝田瑶族乡的瑶蓝森林公园里,就会有三三两两的村民, 在这里悠闲地散步游憩。公园里树木葱葱,“啾啾”的鸟鸣声,让这里增添了一 份寂静。 位于惠州市龙门县北部的蓝田瑶族乡,山清水秀,葱葱郁郁。瑶蓝森林公园、石 马山森林公园、蓝田文化广场、乌妮夫滨河公园……在这个偏僻的乡镇,处处是 公园。跟城市里的公园不同的是,这些农村里的公园最大的特点,便是浓浓的绿 意。 去年 9 月,蓝田瑶族乡成功创建了“广东省森林小镇”,成为惠州首批省级森林 小镇之一。森林覆盖率高达86.07%、全乡有古树群落7个、绿化覆盖率达到40.8%、 公园绿地 19.2 公顷、人均绿地面积为 38.4m2……如今的蓝田瑶族乡,处处都被 绿色包围着。“生态环境秀丽、人文景观优美、乡村风貌整洁、乡土文化厚重、 可憩可游、美丽宜居”——这是外界对该乡镇的评价。 (摘编自《南方日报》)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森林小镇属于特色小镇的一类,不过它又与其他类型的特色小镇不同,它更 注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B. 我国森林资源和水资源丰富,但人均森林面积只占世界的 25%,所以我们应 该特别注重保护森林资源。 C. 森林小镇的“灵魂”是特色文化。如果不能充分挖掘文化,形成特色鲜明的 产业,那么这一森林小镇就可能难以开发成功。 D. 森林覆盖率高、人文景观优美、乡土文化厚重等条件,是惠州蓝田瑶族乡成 功创建森林小镇的重要因素。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 2012 年至 2017 年,我国森林旅游游客量翻了一番,创造的社会综合产值 增加到原来的两倍以上。 B. 材料一主要介绍了促进森林小镇发展的措施,材料二主要介绍森林小镇目前 遇到的问题,二者都很客观理性。 C. 材料三用惠州瑶族乡的例子,生动地展现了一个开发成功的森林小镇的状况, 但语言的主观色彩过浓,不符合新闻的客观性要求。 D. 三则材料有的是政府研究报告,有的是网络新闻,有的是传统报刊报道,三 者都关注同一话题,可见森林小镇已引起广泛关注。 9. 如何促进中国森林小镇的发展,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说明。 【答案】7. B 8. C 9. ①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要靠中央财政支持,也要创新投融资模式;②加强 对文化的开发:挖掘当地独特的文化内涵,增强小镇特色的表现力;③增强森林 小镇建设与林场改革结合度:妥善安置下岗职工,解决建设用地矛盾。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 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 选出“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 项,“我国森林资源 和水资源丰富”说法错误,原文是“南北‘四十八’地区森林资源和水资源丰 富”,这里扩大范围了。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査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 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 对,做出判断。本题中,C项,“材料三……语言的主观色彩过浓,不符合新闻 的客观性要求”说法错误,材料三的语言与材料一、二相比,略显优美,但也不 乏客观的数据、理性的分析,整体语言风格还是客观平实的,不能说它违背了新 闻的客观性要求。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査学生筛选整合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在通读文章整体把 握文章内容大意的基础上回归文章,划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 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本题要求根据材料简要概括说明如何促进 中国森林小镇的发展。通读文章,可以确定答题区域在文章的材料一和材料」 仔细阅读这两则材料,可以从中筛选出“建设‘森林小镇’需要大量的资金投 入”“在特色小镇创建过程中,中央财政给予了大量的资金支持”“当然,‘森 林小镇’建设光靠政府投入不行,还需创新投融资模式”“特色产业是特色小镇 发展的核心,特色文化是森林小镇的‘灵魂'’”“现有森林小镇缺乏对文化的开 发,或开发尚不到位。一方面,小镇文化挖掘没有充分联系历史人物与历史背景, 没有以当地历史文化为依托,形成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从而导致小镇无特色文 化或特色文化不鲜明,难以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另一方面,小镇特色的表现 力尚有待加强。一些小镇的文化主要集中体现在建筑遗址上,未能充分拓展到饮 食、风俗等日常近距离体验领域,从而难以形成紧密的多层次文化氛围”“调研 中,学者们还发现一个更加值得重视的问题,就是目前森林小镇建设与林场改革 结合度不够”“人员要进行建制划转,场内事业编制需要进行缩减。如何妥善安 置下岗职工,促使他们再就业成为林场改革过程中一个棘手的问题”“建设用地 问题由于牵扯面广,矛盾不容易解决,已成为制约林区以及森林小镇建设和发展 的重要因素之一”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概括说明如何促进中国森林小镇的发 展 【点睛】信息筛选题,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 筛选,局部信息筛选几种在文段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某个部分 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 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 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各段的段首和段尾的句子。答题是注意提取文 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此题属于局部信息筛选,答题时注意从筛选的信息中分 条进行概括。 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丁元荐,字长孺,长兴人。父应诏,江西佥事。元荐举万历十四年进士。丁父忧, 请告归。家居八年,始谒选为中书舍人。甫期月上封事万言极陈时弊言今日事势 可寒心者三饥民思乱也武备积弛也日本封贡也可浩叹者七:征敛苛急也,赏罚不 明也,忠贤废锢也,辅臣妒嫉也,议论滋多也,士习败坏也,褒功恤忠未备也。 坐视而不可救药者二,则纪纲、人心也。其所言专斥首辅王锡爵,元荐座主也 二十七年京察。元荐丁母忧家居,坐浮躁论调。阅十有二年,起广东按察司经历, 移礼部主事。甫抵官,值京察事竣,尚书孙丕扬力清邪党,反为其党所攻。副都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 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 对,做出判断。本题中,C 项,“材料三……语言的主观色彩过浓,不符合新闻 的客观性要求”说法错误,材料三的语言与材料一、二相比,略显优美,但也不 乏客观的数据、理性的分析,整体语言风格还是客观平实的,不能说它违背了新 闻的客观性要求。故选 C。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在通读文章整体把 握文章内容大意的基础上回归文章,划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 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本题要求根据材料简要概括说明如何促进 中国森林小镇的发展。通读文章,可以确定答题区域在文章的材料一和材料二, 仔细阅读这两则材料,可以从中筛选出“建设‘森林小镇’需要大量的资金投 入”“在特色小镇创建过程中,中央财政给予了大量的资金支持”“当然,‘森 林小镇’建设光靠政府投入不行,还需创新投融资模式”“特色产业是特色小镇 发展的核心,特色文化是森林小镇的‘灵魂’”“现有森林小镇缺乏对文化的开 发,或开发尚不到位。一方面,小镇文化挖掘没有充分联系历史人物与历史背景, 没有以当地历史文化为依托,形成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从而导致小镇无特色文 化或特色文化不鲜明,难以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另一方面,小镇特色的表现 力尚有待加强。一些小镇的文化主要集中体现在建筑遗址上,未能充分拓展到饮 食、风俗等日常近距离体验领域,从而难以形成紧密的多层次文化氛围”“调研 中,学者们还发现一个更加值得重视的问题,就是目前森林小镇建设与林场改革 结合度不够”“人员要进行建制划转,场内事业编制需要进行缩减。如何妥善安 置下岗职工,促使他们再就业成为林场改革过程中一个棘手的问题”“建设用地 问题由于牵扯面广,矛盾不容易解决,已成为制约林区以及森林小镇建设和发展 的重要因素之一”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概括说明如何促进中国森林小镇的发 展。 【点睛】信息筛选题,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 筛选,局部信息筛选几种在文段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某个部分 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 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 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各段的段首和段尾的句子。答题是注意提取文 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此题属于局部信息筛选,答题时注意从筛选的信息中分 条进行概括。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丁元荐,字长孺,长兴人。父应诏,江西佥事。元荐举万历十四年进士。丁父忧, 请告归。家居八年,始谒选为中书舍人。甫期月上封事万言极陈时弊言今日事势 可寒心者三饥民思乱也武备积弛也日本封贡也可浩叹者七:征敛苛急也,赏罚不 明也,忠贤废锢也,辅臣妒嫉也,议论滋多也,士习败坏也,褒功恤忠未备也。 坐视而不可救药者二,则纪纲、人心也。其所言专斥首辅王锡爵,元荐座主也。 二十七年京察。元荐丁母忧家居,坐浮躁论调。阅十有二年,起广东按察司经历, 移礼部主事。甫抵官,值京察事竣,尚书孙丕扬力清邪党,反为其党所攻。副都
御史许弘纲故共掌察,见群小横甚,畏之,累疏请复察典,语颇示异。群小借以 攻丕扬。察疏犹未下,人情杌陧,虑事中变,然无敢言者。元荐乃上言弘纲持议 不宜前却,并尽发诸人隐状。党人恶之,交章论劾无虚日。元荐复再疏辨晰,竟 不安其身而去。其后邪党愈炽,正人屏斥殆尽,至有以“《六经》乱天下”语入 乡试策问者。元荐家居不胜愤,复驰疏阙下,极诋乱政之叛髙阜、邪说之叛孔子 者。疏虽不报,党人益恶之。四十五年京察,遂复以不谨削籍。天启初,大起遗 佚。元荐格于例,独不召。至四年,延臣交讼其冤,起刑部检校,历尚宝少卿。 明年,朝事大变,复削其籍。 元荐初学于许孚远,已,从顾宪成游。慷慨负气,遇事奋前,屡踬无少挫。通籍 四十年,前后服官不满一载。同郡沈淮召入阁,邀一见,谢不往。尝过髙攀龙, 请与交欢,辞曰:“吾老矣,不能涉嫌要津。”遽别去。天启五年去世,年六十 (节选自《明史》)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甫期月/上封事万言/极陈时弊/言今日事势可寒心者三/饥民思乱也/武 备积弛也/日本封贡也/ B.甫期月/上封事万/言极陈时弊/言今日事势/可寒心者三/饥民思乱也/ 武备积弛也/日本封贡也/ C.甫期月/上封事万言/极陈时弊言/今日事势/可寒心者三/饥民思乱也/ 武备积弛也/日本封贡也/ D.甫期月/上封事万言/极陈时弊/言今日事势可/寒心者三/饥民思乱也/ 武备积弛也/日本封贡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座主,唐宋时进士称主试官为座主。至明清,举人、进士亦称其本科主考官 或总裁官为座主,或称师座。 B.京察,明代吏部考核京城和地方所有官员的一种制度。明代一般六年举行 次,清代改为三年,以“四格”、“八法”为升降标准 C.《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是指经过孔 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 D.通籍,指做官。“籍”是二尺长的竹片,上写官员的姓名、年龄、身份等 挂在官门外,以备出入时查对。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元荐忠贞爱国,敢于痛陈时弊。他初居官位,就以万言书上奏朝廷,抨击 令人寒心之三事,叹息时政七事,以及不可救药之二事。 B.丁元荐孝顺敬亲,尽心为父母守孝。父亲去世时,他尚未居官,但坚持为父 守孝八年,之后又为母守孝十二年,为此主动中断仕途 C.丁元荐正直不阿,因而卷入党争。当时朝臣结党营私,在京察中肆意妄为。 丁元荐上疏许弘纲应该坚持直议,于是遭众党憎恶 D.丁元荐不慕名利,不愿结交权贵。同郡人沈淮被召入内阁,邀请他相见,但 他辞谢不去。曾拜访髙攀龙,高攀龙请求与他结交,也被他谢绝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元荐家居不胜愤,复驰疏阙下,极诋乱政之叛髙皇、邪说之叛孔子者。 (②)尝过髙攀龙,请与交欢,辞曰:“吾老矣,不能涉嫌要津。” 【答案】10.A I. B 12.B
御史许弘纲故共掌察,见群小横甚,畏之,累疏请复察典,语颇示异。群小借以 攻丕扬。察疏犹未下,人情杌隉,虑事中变,然无敢言者。元荐乃上言弘纲持议 不宜前却,并尽发诸人隐状。党人恶之,交章论劾无虚日。元荐复再疏辨晰,竟 不安其身而去。其后邪党愈炽,正人屏斥殆尽,至有以“《六经》乱天下”语入 乡试策问者。元荐家居不胜愤,复驰疏阙下,极诋乱政之叛高皇、邪说之叛孔子 者。疏虽不报,党人益恶之。四十五年京察,遂复以不谨削籍。天启初,大起遗 佚。元荐格于例,独不召。至四年,延臣交讼其冤,起刑部检校,历尚宝少卿。 明年,朝事大变,复削其籍。 元荐初学于许孚远,已,从顾宪成游。慷慨负气,遇事奋前,屡踬无少挫。通籍 四十年,前后服官不满一载。同郡沈淮召入阁,邀一见,谢不往。尝过高攀龙, 请与交欢,辞曰:“吾老矣,不能涉嫌要津。”遽别去。天启五年去世,年六十 五。 (节选自《明史》)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甫期月/上封事万言/极陈时弊/言今日事势可寒心者三/饥民思乱也/武 备积弛也/日本封贡也/ B. 甫期月/上封事万/言极陈时弊/言今日事势/可寒心者三/饥民思乱也/ 武备积弛也/日本封贡也/ C. 甫期月/上封事万言/极陈时弊言/今日事势/可寒心者三/饥民思乱也/ 武备积弛也/日本封贡也/ D. 甫期月/上封事万言/极陈时弊/言今日事势可/寒心者三/饥民思乱也/ 武备积弛也/日本封贡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座主,唐宋时进士称主试官为座主。至明清,举人、进士亦称其本科主考官 或总裁官为座主,或称师座。 B. 京察,明代吏部考核京城和地方所有官员的一种制度。明代一般六年举行一 次,清代改为三年,以“四格”、“八法”为升降标准。 C. 《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是指经过孔 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 D. 通籍,指做官。“籍”是二尺长的竹片,上写官员的姓名、年龄、身份等, 挂在官门外,以备出入时查对。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丁元荐忠贞爱国,敢于痛陈时弊。他初居官位,就以万言书上奏朝廷,抨击 令人寒心之三事,叹息时政七事,以及不可救药之二事。 B. 丁元荐孝顺敬亲,尽心为父母守孝。父亲去世时,他尚未居官,但坚持为父 守孝八年,之后又为母守孝十二年,为此主动中断仕途。 C. 丁元荐正直不阿,因而卷入党争。当时朝臣结党营私,在京察中肆意妄为。 丁元荐上疏许弘纲应该坚持直议,于是遭众党憎恶。 D. 丁元荐不慕名利,不愿结交权贵。同郡人沈淮被召入内阁,邀请他相见,但 他辞谢不去。曾拜访高攀龙,高攀龙请求与他结交,也被他谢绝了。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元荐家居不胜愤,复驰疏阙下,极诋乱政之叛高皇、邪说之叛孔子者。 (2)尝过高攀龙,请与交欢,辞曰:“吾老矣,不能涉嫌要津。” 【答案】10. A 11. B 12.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