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一中高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答案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第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新儒学与书院讲学 中国社会由唐以下,因于科举制度之功效,而使贵族门第彻底消失。同时亦 因印刷术发明,书籍传播方便,更使文化大流益易泛滥,渗透到社会的下层去。 到五代、宋初,雕版印书术正式应用到古代经典上来,书籍传播日易日广,文化 益普及,社会阶级益见消融 到了宋代,新儒学崛兴。他们讲的是万物一体之道,故说:“民吾同胞,物 吾与也。”他们的工夫则从“存天理,去人欲”入手。他们的规模与节目,则为 古代《大学》篇中所举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下”八项。他们大率都像范仲淹那样,为秀才时即以天下为己任。他们都抱着“先 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他们全都是具有清明的理智而兼附有 宗教热忱的书生。这一派儒学,从宋初开始,直到明末清初始见衰替。前后有七 百年长的时期,中国近代文化向社会下层之更深入与更普及,全由他们主持与发 动。他们之间出过不少有名的学者,最为后人敬重的,则如周敦颐、张载、程颢 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 与这一派儒学相随并盛的,则有“书院制度与讲学风气”。汉、唐两代,国 家的公立学校,规制颇为详备,学员亦极盛。只有魏晋南北朝时代,公立学校有 名无实,严肃的讲学风气,掌握在佛教的寺院里。宋、元、明、清四代的书院制 度,则是一种私立学校而代替着佛寺严肃讲学之风的。书院的开始,多在名山胜 地,由社会私人捐资修筑,最重要的是藏书堂,其次是学员之宿舍,每一书院, 常供奉着某几个前代名儒的神位与画像,为之年时举行祀典。可见书院规模,本 来是模仿佛寺而产生的,稍后则几乎通都大邑均有书院。有的亦由政府大吏提倡 成立,或由政府拨款维持。但书院教育的超政治而独立的自由讲学之风格,是始 终保持的。在那时期里,政府仍有公立学校,国立大学与地方州县学均有。尤其
玉溪一中高 2013 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 文 试 卷 答 案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 现代文阅读(9 分,第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3 题。 新儒学与书院讲学 中国社会由唐以下,因于科举制度之功效,而使贵族门第彻底消失。同时亦 因印刷术发明,书籍传播方便,更使文化大流益易泛滥,渗透到社会的下层去。 到五代、宋初,雕版印书术正式应用到古代经典上来,书籍传播日易日广,文化 益普及,社会阶级益见消融。 到了宋代,新儒学崛兴。他们讲的是万物一体之道,故说:“民吾同胞,物 吾与也。”他们的工夫则从“存天理,去人欲”入手。他们的规模与节目,则为 古代《大学》篇中所举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下”八项。他们大率都像范仲淹那样,为秀才时即以天下为己任。他们都抱着“先 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他们全都是具有清明的理智而兼附有 宗教热忱的书生。这一派儒学,从宋初开始,直到明末清初始见衰替。前后有七 百年长的时期,中国近代文化向社会下层之更深入与更普及,全由他们主持与发 动。他们之间出过不少有名的学者,最为后人敬重的,则如周敦颐、张载、程颢、 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 与这一派儒学相随并盛的,则有“书院制度与讲学风气”。汉、唐两代,国 家的公立学校,规制颇为详备,学员亦极盛。只有魏晋南北朝时代,公立学校有 名无实,严肃的讲学风气,掌握在佛教的寺院里。宋、元、明、清四代的书院制 度,则是一种私立学校而代替着佛寺严肃讲学之风的。书院的开始,多在名山胜 地,由社会私人捐资修筑,最重要的是藏书堂,其次是学员之宿舍,每一书院, 常供奉着某几个前代名儒的神位与画像,为之年时举行祀典。可见书院规模,本 来是模仿佛寺而产生的,稍后则几乎通都大邑均有书院。有的亦由政府大吏提倡 成立,或由政府拨款维持。但书院教育的超政治而独立的自由讲学之风格,是始 终保持的。在那时期里,政府仍有公立学校,国立大学与地方州县学均有。尤其
如宋、明两代常常采取私家书院规制,模仿改进。但从大体说来,一般教育权始 终在书院方面,始终在私家讲学的手里。我们可以说,自宋以下一千年的中国, 是平民学者私家讲学的中国,教育权既不属之政府官吏亦不属之宗教僧侣了。 说到讲学的风气,最先亦由佛寺传来。宋、明儒的讲学,与两汉儒家的传经 可说全属两事。传经是偏于学术意味的,讲学则颇带有宗教精神。因此宋、明儒 的讲学风气,循其所至,是一定要普及于社会之全阶层的。自北宋二程以下,讲 学风气愈播愈盛,直到明代王守仁门下,如淅中之王畿,以及泰州之王艮,他们 的讲学几乎全成了一种社会活动。同时又因为他们号为“新儒家”,讲的多注重 在现实人生与伦常日用,因此他们常常不免要牵涉到政治问题。如是则私家讲学 常要走上自由议政的路,而与政府相冲突。因此宋、明两代,亦屡有政府明令禁 止书院讲学与驱散学员等事,宋代的程颐、朱熹,都曾受过这一种排斥与压迫。 最显著的如明代末年的东林党,他们是一个学术团体,而同时被视为一个政治集 团,他们虽多半是在野的学者,但在政治上形成了绝大的声势。因此我们若不了 解此七百年来新儒家之精神与其实际的活动,我们亦将无法了解近代中国文化动 态之枢纽所在。 (节选自钱穆《中国 文化史导论》) 1.对文中叙述的“新儒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儒学产生在唐以后的中国贵族门第彻底消失之后。 B.新儒学以天下为己任,其成员是一群在政治上具有狂热的宗教热忱的书生。 C.新儒学从宋初开始,直到明末清初才逐渐衰替,一直延续了七百年的时间。 D.新儒学使中国近代文化向社会下层更加普及与深入。 2.对中国古代“书院制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的教育,先经过国家的公立学校的发展,然后是公立学校有名无实, 教育转到佛寺的寺院里,最后发展为私立学校而代替佛寺教育 B.古代的书院大多修建在名山胜地,原因是这些地方远离尘嚣,便于学生读书, 同时书院选址又体现出新儒学高雅的鉴赏品味。 C.由社会私人捐资修筑的书院,一般都有藏书堂,有学员宿舍,还常常供奉着 某几个前代名儒的神位与画像
如宋、明两代常常采取私家书院规制,模仿改进。但从大体说来,一般教育权始 终在书院方面,始终在私家讲学的手里。我们可以说,自宋以下一千年的中国, 是平民学者私家讲学的中国,教育权既不属之政府官吏亦不属之宗教僧侣了。 说到讲学的风气,最先亦由佛寺传来。宋、明儒的讲学,与两汉儒家的传经, 可说全属两事。传经是偏于学术意味的,讲学则颇带有宗教精神。因此宋、明儒 的讲学风气,循其所至,是一定要普及于社会之全阶层的。自北宋二程以下,讲 学风气愈播愈盛,直到明代王守仁门下,如浙中之王畿,以及泰州之王艮,他们 的讲学几乎全成了一种社会活动。同时又因为他们号为“新儒家”,讲的多注重 在现实人生与伦常日用,因此他们常常不免要牵涉到政治问题。如是则私家讲学 常要走上自由议政的路,而与政府相冲突。因此宋、明两代,亦屡有政府明令禁 止书院讲学与驱散学员等事,宋代的程颐、朱熹,都曾受过这一种排斥与压迫。 最显著的如明代末年的东林党,他们是一个学术团体,而同时被视为一个政治集 团,他们虽多半是在野的学者,但在政治上形成了绝大的声势。因此我们若不了 解此七百年来新儒家之精神与其实际的活动,我们亦将无法了解近代中国文化动 态之枢纽所在。 (节选自钱穆《中国 文化史导论》) 1.对文中叙述的“新儒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儒学产生在唐以后的中国贵族门第彻底消失之后。 B.新儒学以天下为己任,其成员是一群在政治上具有狂热的宗教热忱的书生。 C.新儒学从宋初开始,直到明末清初才逐渐衰替,一直延续了七百年的时间。 D.新儒学使中国近代文化向社会下层更加普及与深入。 2.对中国古代“书院制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的教育,先经过国家的公立学校的发展,然后是公立学校有名无实, 教育转到佛寺的寺院里,最后发展为私立学校而代替佛寺教育。 B.古代的书院大多修建在名山胜地,原因是这些地方远离尘嚣,便于学生读书, 同时书院选址又体现出新儒学高雅的鉴赏品味。 C.由社会私人捐资修筑的书院,一般都有藏书堂,有学员宿舍,还常常供奉着 某几个前代名儒的神位与画像
D.私人建立的书院牢牢控制着中国古代的教育大权,私塾取代公立学校,成为 自宋至清一千年来的中国唯一的教育形式。 3.以下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书院讲学所带有的宗教精神,必然发展到让文化向社会各阶层的普及。 B.书院讲学所关注的现实人生与伦常日用,常常要走上自由议政的路子。 C.汉儒传经是偏于学术意味的,而书院讲学颇带有宗教精神,多与政治相冲突, 屡屡遭到排斥与压迫 D.从书院讲学开始的东林党,本身既是一个学术团体,又是一个政治团体 [答案]: 1.B(原文是“他们全都是具有清明的理智而兼附有宗教热忱的书生”B项 “以天下为己任,……狂热的宗教热忱”言过其实了。A项可根据信息“中国社 会由唐以下,因于科举制度之功效,…到了宋代,新儒学崛兴。”判断正确 C、D项,可根据信息“这一派儒学,从宋初开始,……中国近代文化向社会下 层之更深入与更普及,全由他们主持与发动。”判断正确。) 2.C(A项,根据信息“汉、唐两代,国家的公立学校,规制颇为详备,学员 亦极盛。……严肃的讲学风气,掌握在佛教的寺院里。”“在那时期里,政府仍 有公立学校,国立大学与地方州县学均有。”可以判断,选项将某一时期的特点 说成了整个中国古代的教育。可以说是犯了“以局部代替整体”的错误。B项根 据信息“书院的开始,多在名山胜地……可见书院规模,本来是颇仿佛寺而产生 的”可知古代的书院大多修建在名山胜地的原因是模仿佛寺讲学而来的;D项 “唯一的教育形式”错,根据信息“在那时期里,政府仍有公立学校,国立大学 与地方州县学均有。”可判断国家办的公立学校一直存在。) 3.D(A项,根据文中信息“讲学则颇带有宗教精神。因此宋、明儒的讲学风 气,循其所至,是一定要普及于社会之全阶层的。”判断正确;B项,根据信息 “同时又因为他们号为“新儒家”,讲的多注重在现实人生与伦常日用,因此他 们常常不免要牵涉到政治问题。”判断正确。C项,根据信息“……如是则私家 讲学常要走上自由议政的路,而与政府相冲突。……宋代的程颐、朱熹,都曾受 过这一种排斥与压迫。”等信息判断正确。D项原文是“最显著的如明代末年的 东林党,他们是一个学术团体,而同时被视为一个政治集团,他们虽多半是在野
D.私人建立的书院牢牢控制着中国古代的教育大权,私塾取代公立学校,成为 自宋至清一千年来的中国唯一的教育形式。 3.以下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书院讲学所带有的宗教精神,必然发展到让文化向社会各阶层的普及。 B.书院讲学所关注的现实人生与伦常日用,常常要走上自由议政的路子。 C.汉儒传经是偏于学术意味的,而书院讲学颇带有宗教精神,多与政治相冲突, 屡屡遭到排斥与压迫。 D.从书院讲学开始的东林党,本身既是一个学术团体,又是一个政治团体。 [答案]: 1.B (原文是“他们全都是具有清明的理智而兼附有宗教热忱的书生”B 项 “以天下为己任,……狂热的宗教热忱”言过其实了。A 项可根据信息“中国社 会由唐以下,因于科举制度之功效,……到了宋代,新儒学崛兴。”判断正确。 C、D 项,可根据信息“这一派儒学,从宋初开始,……中国近代文化向社会下 层之更深入与更普及,全由他们主持与发动。”判断正确。) 2.C (A 项,根据信息“汉、唐两代,国家的公立学校,规制颇为详备,学员 亦极盛。……严肃的讲学风气,掌握在佛教的寺院里。”“在那时期里,政府仍 有公立学校,国立大学与地方州县学均有。”可以判断,选项将某一时期的特点 说成了整个中国古代的教育。可以说是犯了“以局部代替整体”的错误。B 项根 据信息“书院的开始,多在名山胜地……可见书院规模,本来是颇仿佛寺而产生 的”可知古代的书院大多修建在名山胜地的原因是模仿佛寺讲学而来的;D 项 “唯一的教育形式”错,根据信息“在那时期里,政府仍有公立学校,国立大学 与地方州县学均有。”可判断国家办的公立学校一直存在。) 3.D (A 项,根据文中信息“讲学则颇带有宗教精神。因此宋、明儒的讲学风 气,循其所至,是一定要普及于社会之全阶层的。”判断正确;B 项,根据信息 “同时又因为他们号为“新儒家”,讲的多注重在现实人生与伦常日用,因此他 们常常不免要牵涉到政治问题。”判断正确。C 项,根据信息“……如是则私家 讲学常要走上自由议政的路,而与政府相冲突。……宋代的程颐、朱熹,都曾受 过这一种排斥与压迫。”等信息判断正确。D 项原文是“最显著的如明代末年的 东林党,他们是一个学术团体,而同时被视为一个政治集团,他们虽多半是在野
的学者,但在政治上形成了绝大的声势。”根据信息,东林党本身只是学术团体 而不是政治团体,而是被人们视为“政治集团”。)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孔子围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 大公任往吊之,曰:“子几死乎?”曰:“然。” “子恶死乎?”曰:“然。” 任曰:“予尝言不死之道。东海有鸟焉,其名曰意怠。其为鸟也,粉粉轶軼, 而似无能;引援而飞,迫肋而栖;进不敢为前,退不敢为后;食不敢先尝,必取 其绪。是故其行列不斥,而外人卒不得害,是以免于患。直木先伐,甘井先竭 子其意者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昭昭平如揭日月而行,故不免也。昔吾闻之 大成之人曰:‘自伐者无功,功成者堕,名成者亏。’孰能去功与名而还与众人 道流而不明居,得行而不名处;纯纯常常,乃比于狂;削迹捐势,不为功名。是 故无责于人,人亦无责焉。至人不闻,子何喜哉!” 孔子曰:“善哉!”辞其交游,去其弟子,逃于大泽,衣裘褐,食杼栗,入兽 不乱群,入鸟不乱行。鸟兽不恶,而况人乎! 孔子问子桑雴曰:“吾再逐于鲁,伐树于宋,削迹于卫,穷于商周,围于陈 蔡之间。吾犯此数患,亲交益疏,徒友益散,何与?”子桑雩曰:“子独不闻假 (古国名)人之亡与?林回(假国之逃民)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或曰:‘为 其布与?赤子之布寡矣;为其累与?赤子之累多矣。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 何也?’林回曰:‘彼以利合,此以天属也。’夫以利合者,迫穷祸患害相弃也; 以天属者,迫穷祸患害相收也。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 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孔子 曰:“敬闻命矣!”ˆ徐行翔佯而归,绝学捐书,弟子无挹于前,其爱益加进 选 自《庄子·山木》) 4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公任往吊之 慰问 B.自伐者无功 夸耀
的学者,但在政治上形成了绝大的声势。”根据信息,东林党本身只是学术团体 而不是政治团体,而是被人们视为“政治集团”。)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孔子围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 大公任往吊之,曰:“子几死乎?”曰:“然。” “子恶死乎?”曰:“然。” 任曰:“予尝言不死之道。东海有鸟焉,其名曰意怠。其为鸟也,翂翂翐翐, 而似无能;引援而飞,迫肋而栖;进不敢为前,退不敢为后;食不敢先尝,必取 其绪。是故其行列不斥,而外人卒不得害,是以免于患。直木先伐,甘井先竭。 子其意者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如揭日月而行,故不免也。昔吾闻之 大成之人曰:‘自伐者无功,功成者堕,名成者亏。’孰能去功与名而还与众人! 道流而不明居,得行而不名处;纯纯常常,乃比于狂;削迹捐势,不为功名。是 故无责于人,人亦无责焉。至人不闻,子何喜哉!” 孔子曰:“善哉!”辞其交游,去其弟子,逃于大泽,衣裘褐,食杼栗,入兽 不乱群,入鸟不乱行。鸟兽不恶,而况人乎! 孔子问子桑雽曰:“吾再逐于鲁,伐树于宋,削迹于卫,穷于商周,围于陈 蔡之间。吾犯此数患,亲交益疏,徒友益散,何与?”子桑雽曰:“子独不闻假 (古国名)人之亡与?林回(假国之逃民)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或曰:‘为 其布与?赤子之布寡矣;为其累与?赤子之累多矣。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 何也?’林回曰:‘彼以利合,此以天属也。’夫以利合者,迫穷祸患害相弃也; 以天属者,迫穷祸患害相收也。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 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孔子 曰:“敬闻命矣!”徐行翔佯而归,绝学捐书,弟子无挹于前,其爱益加进。 (选 自《庄子·山木》) 4.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大公任往吊.之 慰问 B.自伐.者无功 夸耀
C.为其布与 财帛 D.绝学捐书 捐献 4、【答案】D 【解析】捐:抛弃,据上下文“孔子曰:‘敬闻命矣!’徐行翔佯而归,绝 学捐书,弟子无挹于前,其爱益加进。”可以推知,“捐”不是“捐献”的意思。 5.下列各项中,全都表现孔子“全身远祸”的一项是()(3分) ①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②辞其交游③逃于大泽 ④伐树于宋,削迹于卫⑤徐行翔佯而归,绝学捐书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①③④ 5、【答案】B 【解析】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首先要弄明白“全身远祸”的含义是 孔子全身而退,远离祸患”,据此筛査:①说明孔子招致祸害的原因④叙述 孔子在宋国卫国被驱逐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中的孔子是一个谦虚而又勇于改错的人物形象,和《论语》中的孔子不 能等而视之。 B.太公任认为至人心地纯一,行为平常,不求声名,不显露自己,所以能免受 伤害。 C.子桑雴认为假国人林回丢掉价值千金的璧玉,背着婴儿逃命,正可说明人与 人之间的关系不应以利害相维系,而应以天性相联结 D.这两段文字,借孔子的故事说明无欲无用、因顺自然的处世哲学,说明庄子 思想与儒家“独善其身”的思想有着共同之处。 6、【答案】D 【解析】考査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能说明庄子思想与儒家“独善其身” 的思想有着共同之处。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子其意者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如揭日月而行,故不免也。 (5分)
C.为其布.与 财帛 D.绝学捐.书 捐献 4、【答案】 D 【解析】捐:抛弃,据上下文“孔子曰:‘敬闻命矣!’徐行翔佯而归,绝 学捐书,弟子无挹于前,其爱益加进。”可以推知,“捐”不是“捐献”的意思。 5.下列各项中,全都表现孔子“全身远祸”的一项是( )(3 分) ①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 ②辞其交游 ③逃于大泽 ④伐树于宋,削迹于卫 ⑤徐行翔佯而归,绝学捐书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①③④ 5、【答案】B 【解析】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首先要弄明白“全身远祸”的含义是 “孔子全身而退,远离祸患”,据此筛查:①说明孔子招致祸害的原因 ④叙述 孔子在宋国卫国被驱逐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本文中的孔子是一个谦虚而又勇于改错的人物形象,和《论语》中的孔子不 能等而视之。 B.太公任认为至人心地纯一,行为平常,不求声名,不显露自己,所以能免受 伤害。 C.子桑雽认为假国人林回丢掉价值千金的璧玉,背着婴儿逃命,正可说明人与 人之间的关系不应以利害相维系,而应以天性相联结。 D.这两段文字,借孔子的故事说明无欲无用、因顺自然的处世哲学,说明庄子 思想与儒家“独善其身”的思想有着共同之处。 6、【答案】D 【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能说明庄子思想与儒家“独善其身” 的思想有着共同之处。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子其意者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如揭日月而行,故不免也。 (5 分)
【答案】(1)你的用心是装扮得很有才干以便惊吓普通的人,注重修养以便 彰明别人的浊秽,毫不掩饰地炫耀自己就像是举着太阳和月亮走路,所以总不能 免除灾祸。 (2)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5分) 【答案】(2)君子淡泊却心地亲近,小人甘甜却利断义绝,那些无缘无故而 接近相合的,也会无缘无故地离散。 【参考译文】说明:一些地方存在不同理解,请自行参照不同版本。 孔子被围困在陈国、蔡国之间,七天七夜不能生火煮饭。太公任前去看望他, 说:“你快要饿死了吧?”孔子说:“是的。”太公任又问:“你讨厌死吗?”孔子 回答:“是的。”太公任说:“我来谈谈不死的方法。东海里生活着一种鸟,它的 名字叫意怠。意怠作为一种鸟啊,飞得很慢,好像不能飞行似的:它们总是要有 其他鸟引领而飞,栖息时又都跟别的鸟挤在一起;前进时不敢飞在最前面,后退 时不敢落在最后面;吃食时不敢先动嘴,总是吃别的鸟所剩下的,所以它们在鸟 群中从不受排斥,人们也终究不会去伤害它,因此能够免除祸患。长得很直的树 木总是先被砍伐,甘甜的井水总是先遭枯竭。你的用心是装扮得很有才干以便惊 吓普通的人,注重修养以便彰明別人的浊秽,毫不掩饰地炫耀自己就像是举着太 阳和月亮走路,所以总不能免除灾祸。从前我听圣德宏博的老子说过:‘自吹自 擂的人不会成就功业;功业成就了而不知退隐的人必定会毁败,名声彰显而不知 韬光隐晦的必定会遭到损伤。’谁能够摈弃功名而还原跟普通人一样!大道广为 流传而个人则韬光隐居,道德盛行于世而个人则藏誉匿耀不处其名;纯朴而又平 常,竟跟愚狂的人一样;削除形迹捐弃权势,不求取功名。因此不会去要求他人, 别人也不会要求自己。道德修养极高的人不求闻名于世,你为什么偏偏喜好名声 呢?” 孔子说:“说得实在好啊!”于是辞别朋友故交,离开众多弟子,逃到山泽旷 野;穿兽皮麻布做成的衣服,吃柞树和栗树的果实;进入兽群兽不乱群,进入鸟 群鸟不乱行。鸟兽都不讨厌他,何况是人呢 孔子问桑雴道:“我两次在鲁国被驱逐,在宋国受到伐树的惊辱,在卫国被 人铲除足迹,在商、周之地穷愁潦倒,在陈国和蔡国间受到围困。我遭逢这么多 的灾祸,亲朋故交越发疏远了,弟子友人更加离散了,这是为什么呢?
【答案】(1)你的用心是装扮得很有才干以便惊吓普通的人,注重修养以便 彰明别人的浊秽,毫不掩饰地炫耀自己就像是举着太阳和月亮走路,所以总不能 免除灾祸。 (2)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5 分) 【答案】(2)君子淡泊却心地亲近,小人甘甜却利断义绝,那些无缘无故而 接近相合的,也会无缘无故地离散。 【参考译文】说明:一些地方存在不同理解,请自行参照不同版本。 孔子被围困在陈国、蔡国之间,七天七夜不能生火煮饭。太公任前去看望他, 说:“你快要饿死了吧?”孔子说:“是的。”太公任又问:“你讨厌死吗?”孔子 回答:“是的。”太公任说:“我来谈谈不死的方法。东海里生活着一种鸟,它的 名字叫意怠。意怠作为一种鸟啊,飞得很慢,好像不能飞行似的;它们总是要有 其他鸟引领而飞,栖息时又都跟别的鸟挤在一起;前进时不敢飞在最前面,后退 时不敢落在最后面;吃食时不敢先动嘴,总是吃别的鸟所剩下的,所以它们在鸟 群中从不受排斥,人们也终究不会去伤害它,因此能够免除祸患。长得很直的树 木总是先被砍伐,甘甜的井水总是先遭枯竭。你的用心是装扮得很有才干以便惊 吓普通的人,注重修养以便彰明别人的浊秽,毫不掩饰地炫耀自己就像是举着太 阳和月亮走路,所以总不能免除灾祸。从前我听圣德宏博的老子说过:‘自吹自 擂的人不会成就功业;功业成就了而不知退隐的人必定会毁败,名声彰显而不知 韬光隐晦的必定会遭到损伤。’谁能够摈弃功名而还原跟普通人一样!大道广为 流传而个人则韬光隐居,道德盛行于世而个人则藏誉匿耀不处其名;纯朴而又平 常,竟跟愚狂的人一样;削除形迹捐弃权势,不求取功名。因此不会去要求他人, 别人也不会要求自己。道德修养极高的人不求闻名于世,你为什么偏偏喜好名声 呢?” 孔子说:“说得实在好啊!”于是辞别朋友故交,离开众多弟子,逃到山泽旷 野;穿兽皮麻布做成的衣服,吃柞树和栗树的果实;进入兽群兽不乱群,进入鸟 群鸟不乱行。鸟兽都不讨厌他,何况是人呢! 孔子问桑雽道:“我两次在鲁国被驱逐,在宋国受到伐树的惊辱,在卫国被 人铲除足迹,在商、周之地穷愁潦倒,在陈国和蔡国间受到围困。我遭逢这么多 的灾祸,亲朋故交越发疏远了,弟子友人更加离散了,这是为什么呢?
桑雩回答说:“你没有听说过那假国人的逃亡吗?林回舍弃了价值千金的璧 玉,背着婴儿就跑。有人议论:‘他是为了钱财吗?初生婴儿的价值太少太少了 他是为了怕拖累吗?初生婴儿的拖累太多太多了。舍弃价值千金的璧玉,背着婴 儿就跑,为了什么呢?’林回说:‘价值千金的璧玉跟我是以利益相合,这个孩 子跟我则是以天性相连。’以利益相合的,遇上困厄、灾祸、忧患与伤害就会相 互抛弃:以天性相连的,遇上困厄、灾祸、忧患与伤害就会相互包容。相互收容 与相互抛弃差别也就太远了。而且君子的交谊淡得像清水一样,小人的交情甜得 像甜酒一样;君子淡泊却心地亲近,小人甘甜却利断义绝。大凡无缘无故而接近 相合的,那么也会无缘无故地离散。”孔子说:“我会由衷地听取你的指教!”于 是慢慢地离去,闲放自得地走了回来,终止了学业丢弃了书简,弟子没有一个侍 学于前,可是他们对老师的敬爱反而更加深厚了。 有一天,桑霩又说:“舜将死的时候,用真道晓谕夏禹说:‘你要警惕啊!身 形不如顺应,情感不如率真。顺应就不会背离,率真就不会劳苦;不背离不劳神, 那么也就不需要用纹饰来装扮身形;无须纹饰来矫造身形,当然也就不必有求于 外物。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8~9题 【双调】水仙子·咏江南 张养浩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 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杀江南。 8.这支小令呈现了江南景物的哪些特色?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江南水乡自然风光的秀美。满江的烟波和岸边山中的雾气相映生 辉,江面上荷花丛生,秋光恬淡沙鸥正在江面上飞舞盘旋。②江南水乡城市繁华 富庶。“画檐”是南方富裕人家砖瓦房屋脊檐上的彩绘装饰,房屋相接说明人烟 稠密,“十里珠帘”更是体现江南水乡城市的繁华富庶。 9.这首元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是如何表达的?(5分) 【参考答案】这首元曲表达了作者对江南水乡景色的赞美和喜爱之情。(1分) 作者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通过描绘江南水乡天然美景,表现
桑雽回答说:“你没有听说过那假国人的逃亡吗?林回舍弃了价值千金的璧 玉,背着婴儿就跑。有人议论:‘他是为了钱财吗?初生婴儿的价值太少太少了; 他是为了怕拖累吗?初生婴儿的拖累太多太多了。舍弃价值千金的璧玉,背着婴 儿就跑,为了什么呢?’林回说:‘价值千金的璧玉跟我是以利益相合,这个孩 子跟我则是以天性相连。’以利益相合的,遇上困厄、灾祸、忧患与伤害就会相 互抛弃;以天性相连的,遇上困厄、灾祸、忧患与伤害就会相互包容。相互收容 与相互抛弃差别也就太远了。而且君子的交谊淡得像清水一样,小人的交情甜得 像甜酒一样;君子淡泊却心地亲近,小人甘甜却利断义绝。大凡无缘无故而接近 相合的,那么也会无缘无故地离散。”孔子说:“我会由衷地听取你的指教!”于 是慢慢地离去,闲放自得地走了回来,终止了学业丢弃了书简,弟子没有一个侍 学于前,可是他们对老师的敬爱反而更加深厚了。 有一天,桑雽又说:“舜将死的时候,用真道晓谕夏禹说:‘你要警惕啊!身 形不如顺应,情感不如率真。顺应就不会背离,率真就不会劳苦;不背离不劳神, 那么也就不需要用纹饰来装扮身形;无须纹饰来矫造身形,当然也就不必有求于 外物。’”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 8~9 题。 【双调】水仙子·咏江南 张养浩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 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杀江南。 8.这支小令呈现了江南景物的哪些特色?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6 分) 【参考答案】①江南水乡自然风光的秀美。满江的烟波和岸边山中的雾气相映生 辉,江面上荷花丛生,秋光恬淡沙鸥正在江面上飞舞盘旋。②江南水乡城市繁华 富庶。“画檐”是南方富裕人家砖瓦房屋脊檐上的彩绘装饰,房屋相接说明人烟 稠密,“十里珠帘”更是体现江南水乡城市的繁华富庶。 9.这首元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是如何表达的?(5 分) 【参考答案】这首元曲表达了作者对江南水乡景色的赞美和喜爱之情。(1 分) 作者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通过描绘江南水乡天然美景,表现
了景色的明丽隽美,将赞美和喜爱之情蕴含在景物描写中;(2分)最后一句“爱 杀江南”则直抒胸臆,由客观观察转到主观感受,明确表达出作者对景色的赞美 和喜爱之情。(2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杜甫《阁夜》) (2)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3)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乙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4)题。(25分) 品质 (英)约翰·高尔斯华绥 格斯拉先生的店房朴素安静,橱窗里陈列的几双靴子太美观了,是模范品, 只有亲眼看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 格斯拉先生有点儿像皮革制成的人,脸黄皱皱的,头发和胡子是微红和鬈曲 的,双颊和嘴角间斜挂着一些皴纹,话音很单调,喉音很重,有点僵硬和迟钝, 只有蓝灰眼睛含蓄着朴实严肃的风度,好像在迷恋着理想。人们不时常到他那里 去,因为他所做的靴子非常经穿,好像把靴子的本质缝到靴子里去了。 个人年纪大了而又荒唐起来以至于赊账的时候,也决不赊格斯拉先生的 账;人们走进他的店堂,不会像走进一般店铺那样怀着“请把我要买的东西拿来, 让我走吧”的心情,而是像走进教堂那样。来客坐在那张仅有的木椅上等候,因 为他的店堂里从来没有人的。过了一会儿,看到他从店堂二楼楼梯口往下边望, 随后听到一阵喉音,以及趿拉着木皮拖鞋踏在窄狭木楼梯的踢踏声;他终于站在 来客的面前,没有穿外衣,背有点儿弯,腰间围着皮围裙,袖子往上卷起,眼睛 眨动着一一像刚从靴子梦中惊醒过来。我说:“格斯拉先生,可以给我做一双俄 国皮靴吗?
了景色的明丽隽美,将赞美和喜爱之情蕴含在景物描写中;(2 分)最后一句“爱 杀江南”则直抒胸臆,由客观观察转到主观感受,明确表达出作者对景色的赞美 和喜爱之情。(2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杜甫《阁夜》) (2)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3)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乙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4)题。 (25 分) 品 质 (英)约翰·高尔斯华绥 格斯拉先生的店房朴素安静,橱窗里陈列的几双靴子太美观了,是模范品, 只有亲眼看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 格斯拉先生有点儿像皮革制成的人,脸黄皱皱的,头发和胡子是微红和鬈曲 的,双颊和嘴角间斜挂着一些皴纹,话音很单调,喉音很重,有点僵硬和迟钝, 只有蓝灰眼睛含蓄着朴实严肃的风度,好像在迷恋着理想。人们不时常到他那里 去,因为他所做的靴子非常经穿,好像把靴子的本质缝到靴子里去了。 一个人年纪大了而又荒唐起来以至于赊账的时候,也决不赊格斯拉先生的 账;人们走进他的店堂,不会像走进一般店铺那样怀着“请把我要买的东西拿来, 让我走吧”的心情,而是像走进教堂那样。来客坐在那张仅有的木椅上等候,因 为他的店堂里从来没有人的。过了一会儿,看到他从店堂二楼楼梯口往下边望, 随后听到一阵喉音,以及趿拉着木皮拖鞋踏在窄狭木楼梯的踢踏声;他终于站在 来客的面前,没有穿外衣,背有点儿弯,腰间围着皮围裙,袖子往上卷起,眼睛 眨动着——像刚从靴子梦中惊醒过来。我说:“格斯拉先生,可以给我做一双俄 国皮靴吗?
他一声不响地离开我,退回去,我继续坐在木椅上欣赏皮革的香味。不久 他回来了,手里拿着一张黄褐色皮革。他盯着皮革对我说:“多么美的一张皮啊!” 等我也赞美一番后,他继续说:“你什么时候要?”我回答说:“啊!你什么时候 方便,我就什么时候要。”于是他说:“半个月以后,好不好?”我含糊地说:“谢 谢你,再见吧。”他边说“再见”,边继续注视手里的皮革。 一天,我对他说:“格斯拉先生,在城里散步时靴子咯吱咯吱地响了。”他看 了我一下,没有做声,蹙蹙眉头,好像在搜寻对那双靴子的回忆。“把靴子送回 来!”他说,“如果我不能把它修好,就不收这双靴子的工钱。 有一次,我穿着因为急需才在大公司买的靴子,走进他的店铺。他的眼睛在 细看我脚上的次等皮革,他说:“那不是我做的靴子。”为了讲究时髦,我左脚的 靴子有一处很不舒服。他用手在那地方压了一下。 “这里痛吧,”他说,“这些大公司真不顾体面,把一切垄断了,”他说,“他 们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垄断去了。我热爱靴子,但是他们抢去了生意,我 很快就要失业了。”我看看他满是褶皱的面孔,看到了我以前未曾注意到的东西: 惨痛的东西和惨痛的奋斗!我定了许多靴子,这些靴子格外经穿。差不多穿了两 年,我也没想起要到他那里去一趟。 我再去那里的时候,他的店铺外边的两个橱窗中的一个漆上了另外一个人的 名字,也是一个靴匠的名字。那几双常见的旧靴子已经失去了孤高的气派,挤缩 在单独的橱窗里了。 啊!格斯拉先生!”我结结巴巴地说,“你的靴子实在太结实了! “是的,”他说,“人好像不要结实靴子了。” 我定做了几双靴子。过了很久,靴子才送到一一但是这几双靴子比以前的更 结实。不久,我到国外去,过了一年多回到伦敦。我离去时,他是个六十岁的人 回来时,他仿佛已经七十五岁了,衰老极了,看了叫人难过 “啊!格斯拉先生,”我说,“你做的靴子好极啦!我差不多一直穿。”他细 看我这双皮靴,把手放在靴面上说:“这里还合脚吗?我记得费了很大劲才把这 双靴子做好。”我向他确切地说明:靴子非常合脚。“你要做靴子吗?”他说,“我 很快就做好,现在我的生意很清淡。”我说:“我急需靴子一一每种靴子都要!” 我对这几双靴子并不存什么指望,但有一天靴子送到了。我一双双地试穿, 不论在式样或尺寸上,在加工或皮革质量上,这些靴子都是他给我做过的最好的
他一声不响地离开我,退回去,我继续坐在木椅上欣赏皮革的香味。不久, 他回来了,手里拿着一张黄褐色皮革。他盯着皮革对我说:“多么美的一张皮啊!” 等我也赞美一番后,他继续说:“你什么时候要?”我回答说:“啊!你什么时候 方便,我就什么时候要。”于是他说:“半个月以后,好不好?”我含糊地说:“谢 谢你,再见吧。”他边说“再见”,边继续注视手里的皮革。 一天,我对他说:“格斯拉先生,在城里散步时靴子咯吱咯吱地响了。”他看 了我一下,没有做声,蹙蹙眉头,好像在搜寻对那双靴子的回忆。“把靴子送回 来!”他说,“如果我不能把它修好,就不收这双靴子的工钱。” 有一次,我穿着因为急需才在大公司买的靴子,走进他的店铺。他的眼睛在 细看我脚上的次等皮革,他说:“那不是我做的靴子。”为了讲究时髦,我左脚的 靴子有一处很不舒服。他用手在那地方压了一下。 “这里痛吧,”他说,“这些大公司真不顾体面,把一切垄断了,”他说,“他 们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垄断去了。我热爱靴子,但是他们抢去了生意,我 很快就要失业了。”我看看他满是褶皱的面孔,看到了我以前未曾注意到的东西: 惨痛的东西和惨痛的奋斗!我定了许多靴子,这些靴子格外经穿。差不多穿了两 年,我也没想起要到他那里去一趟。 我再去那里的时候,他的店铺外边的两个橱窗中的一个漆上了另外一个人的 名字,也是一个靴匠的名字。那几双常见的旧靴子已经失去了孤高的气派,挤缩 在单独的橱窗里了。 “啊!格斯拉先生!”我结结巴巴地说,“你的靴子实在太结实了!” “是的,”他说,“人好像不要结实靴子了。” 我定做了几双靴子。过了很久,靴子才送到——但是这几双靴子比以前的更 结实。不久,我到国外去,过了一年多回到伦敦。我离去时,他是个六十岁的人, 回来时,他仿佛已经七十五岁了,衰老极了,看了叫人难过。 “啊!格斯拉先生,”我说,“你做的靴子好极啦!我差不多一直穿。”他细 看我这双皮靴,把手放在靴面上说:“这里还合脚吗?我记得费了很大劲才把这 双靴子做好。”我向他确切地说明:靴子非常合脚。“你要做靴子吗?”他说,“我 很快就做好,现在我的生意很清淡。”我说:“我急需靴子——每种靴子都要!” 我对这几双靴子并不存什么指望,但有一天靴子送到了。我一双双地试穿, 不论在式样或尺寸上,在加工或皮革质量上,这些靴子都是他给我做过的最好的
靴子。一星期后,我想向他说明:他做的新靴子是如何的合脚。走进他的店铺时, 店堂里只有一个年轻人 “格斯拉先生呢?”我问道。 “啊!”他说,“可怜的老头儿是饿死了。他不让任何人碰他的靴子,接了定 货后,费好长时间去做,顾客可不愿等待呀。结果,他失去了所有的顾客。在伦 敦,没有一个人可以比他做出更好的靴子!他从不登广告,用最好的皮革,还要 亲自做,这就是他的下场。” “但是饿死一一”“他从不让自己有吃饭的时间;店里从来不存一个便士 所有的钱都用在房租和皮革上了。他是个怪人,但是他做了顶好的靴子。” “是的,”我说,“他做了顶好的靴子。” (据沈长钺译本,略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开始时格斯拉先生鞋店的橱窗里陈列的几双靴子非常美观,后来靴子失去 了原有的气派,挤缩在单独的橱窗里,这形象地表明格斯拉先生鞋店的境况 今非昔比。 B.小说中的“我”多次说格斯拉先生做的靴子“结实”,又说“我对这几双靴 子并不存什么指望”,实则是委婉含蓄地批评格斯拉先生做的靴子式样笨重 难看 C.格斯拉先生有点像皮革制成的人,严肃、僵硬,因此,人们不敢赊他的账, 走进他的店铺就像走进教堂一样,不敢有丝毫的随意 D.小说以小见大,通过描写格斯拉先生的悲剧,展现了现代社会机器大生产 几乎完全取代了原始的手工业生产、大公司行业垄断的残酷现实。 E.小说成功地塑造了靴匠格斯拉先生的形象,寄寓了作者对他的深切同情, 也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无情 【答案】D(3分)A(2分)E(1分)BC不给分 ‘委婉含蓄地批评格斯拉先生做的靴子式样笨重难看”错误;C人们“走 进他的店铺就像走进教堂一样”不是因格斯拉先生为人的严肃、僵硬,而是 因为他的手艺精湛,做的鞋子质量很好,表达的是对他的尊重。E“深刻地 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无情”不对,小说中“我”以及 那名年轻人都对格斯拉先生充满关切、同情
靴子。一星期后,我想向他说明:他做的新靴子是如何的合脚。走进他的店铺时, 店堂里只有一个年轻人。 “格斯拉先生呢?”我问道。 “啊!”他说,“可怜的老头儿是饿死了。他不让任何人碰他的靴子,接了定 货后,费好长时间去做,顾客可不愿等待呀。结果,他失去了所有的顾客。在伦 敦,没有一个人可以比他做出更好的靴子!他从不登广告,用最好的皮革,还要 亲自做,这就是他的下场。” “但是饿死——”“他从不让自己有吃饭的时间;店里从来不存一个便士。 所有的钱都用在房租和皮革上了。他是个怪人,但是他做了顶好的靴子。” “是的,”我说,“他做了顶好的靴子。” (据沈长钺译本,略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 分) A.开始时格斯拉先生鞋店的橱窗里陈列的几双靴子非常美观,后来靴子失去 了原有的气派,挤缩在单独的橱窗里,这形象地表明格斯拉先生鞋店的境况 今非昔比。 B.小说中的“我”多次说格斯拉先生做的靴子“结实”,又说“我对这几双靴 子并不存什么指望”,实则是委婉含蓄地批评格斯拉先生做的靴子式样笨重 难看。 C.格斯拉先生有点像皮革制成的人,严肃、僵硬,因此,人们不敢赊他的账, 走进他的店铺就像走进教堂一样,不敢有丝毫的随意。 D.小说以小见大,通过描写格斯拉先生的悲剧,展现了现代社会机器大生产 几乎完全取代了原始的手工业生产、大公司行业垄断的残酷现实。 E.小说成功地塑造了靴匠格斯拉先生的形象,寄寓了作者对他的深切同情, 也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无情。 【答案】D (3 分)A (2 分)E(1 分) BC 不给分 B“委婉含蓄地批评格斯拉先生做的靴子式样笨重难看”错误;C 人们“走 进他的店铺就像走进教堂一样”不是因格斯拉先生为人的严肃、僵硬,而是 因为他的手艺精湛,做的鞋子质量很好,表达的是对他的尊重。E“深刻地 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无情”不对,小说中“我”以及 那名年轻人都对格斯拉先生充满关切、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