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部分名校高2013届第二次统一考试 (玉溪一中、昆明三中、楚雄一中) 语文 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争吵两千年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之迷 今古文经学之争是汉代始兴的儒学内部的一场派系斗争。作为学术发展不可缺少 的备件之一,学术流派之争也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耐人寻味的是,今古文经学 之争却是旷日持久,长达两千余年,其范围也远远超出了学术论争。 本文的“经”即指儒家经典部分,古老的经书内容深奥,主要靠经师的传授得以 流传。由于讲授者对经书的理解各不相同,于是,便产生了以经书为研究对象的 学问一一经学。 所谓今古文的“文”,是指记载经典所使用的文字。今文指的是汉代通行的隶书, 古文则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古文字。秦初,秦始皇实行愚民政策,大搞“焚 书坑儒”,只有“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得以幸免,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纳董 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将经过董仲舒改造过的儒家思想,作为官 方认可的统治思想,可是,西汉流行的儒学经典多无旧典文本,而是靠幸存的经 师口授相传,由习经生们记录下来,他们记录所用的文字便是西汉通行的隶书, 属当时代的“今文”,故而这类经书被称之为今文经 从表面来看,今古文经学之争主要表现在文字及对经义的理解、解释的不同。 般来讲,解经时,今文经学注重阐述经文中的“微言大义”,而古文经学则注重 文字训诂:今文学派竭力把经书和神学迷信相联系,特别在西汉,今文经学家为 迎合统治者的喜好,解经时喜欢掺杂当时流行的谶纬迷信。他们把经学和阴阳五 行相附会,把经书说得神乎其神,古文学派虽然还未能完全摆脱神学迷信的羁绊 但却反对讲灾异谶纬,注重实学。 汉代的今古文学派之间的斗争非常尖锐。西汉时期,今文经学盛行,王莽改制失 败后,东汉光武帝又废古文经倡今文经,但古文经仍在民间有相当的影响,随着 今文经学研究的日渐走向繁琐,其影响也日益衰退。到东汉中叶以后,古文经学 崛起发展,并压倒今文经学。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堪称大师级的古文经学家, 值得一提的著名经学大师郑玄,他本是马融的高足,属古文经学派,但他不拘泥 于师说,也兼通今文经,并善于吸收今文经学中的一些学说,从而使古文经学更 加完善,也使得古文经学最终压倒了今文经学 今文经学在西汉时期,受政府支持,属于官学。古文经则是“在野巨儒”的私学 古文经学也要想争为官学,以期取得与今文经学相对等的地位,从而打破今文经 学家垄断学术乃至政治舞台的局面,这自然为今文经学家所不容。在这里,今古 文经学之争实际上已远远超过了正常的学术之争的范围,而成为政治统治的需要 在经学领域的延伸。 东汉以后,今古文经学之争随着学术风气和政治形势的变化时起时伏。东汉至唐 基本上是古文经学占据优势。宋代,以怀疑而著称的“宋学”兴起,宋学一反古 文经学的训诂、传注传统,主张直接从经文中寻求义理,这一时期,正统的古文 经学告衰。明代,经学进一步衰落。清代前期,古文经学复兴,至乾隆、嘉庆年 间,随着乾嘉学派的出现而达到全盛时期。嘉庆、道光年间,古文经学进入尾声
云南省部分名校高 2013 届第二次统一考试 (玉溪一中、昆明三中、楚雄一中) 语 文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争吵两千年 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之谜 今古文经学之争是汉代始兴的儒学内部的一场派系斗争。作为学术发展不可缺少 的备件之一,学术流派之争也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耐人寻味的是,今古文经学 之争却是旷日持久,长达两千余年,其范围也远远超出了学术论争。 本文的“经”即指儒家经典部分,古老的经书内容深奥,主要靠经师的传授得以 流传。由于讲授者对经书的理解各不相同,于是,便产生了以经书为研究对象的 学问——经学。 所谓今古文的“文”,是指记载经典所使用的文字。今文指的是汉代通行的隶书, 古文则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古文字。秦初,秦始皇实行愚民政策,大搞“焚 书坑儒”,只有“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得以幸免,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纳董 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将经过董仲舒改造过的儒家思想,作为官 方认可的统治思想,可是,西汉流行的儒学经典多无旧典文本,而是靠幸存的经 师口授相传,由习经生们记录下来,他们记录所用的文字便是西汉通行的隶书, 属当时代的“今文”,故而这类经书被称之为今文经。 从表面来看,今古文经学之争主要表现在文字及对经义的理解、解释的不同。一 般来讲,解经时,今文经学注重阐述经文中的“微言大义”,而古文经学则注重 文字训诂;今文学派竭力把经书和神学迷信相联系,特别在西汉,今文经学家为 迎合统治者的喜好,解经时喜欢掺杂当时流行的谶纬迷信。他们把经学和阴阳五 行相附会,把经书说得神乎其神,古文学派虽然还未能完全摆脱神学迷信的羁绊, 但却反对讲灾异谶纬,注重实学。 汉代的今古文学派之间的斗争非常尖锐。西汉时期,今文经学盛行,王莽改制失 败后,东汉光武帝又废古文经倡今文经,但古文经仍在民间有相当的影响,随着 今文经学研究的日渐走向繁琐,其影响也日益衰退。到东汉中叶以后,古文经学 崛起发展,并压倒今文经学。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堪称大师级的古文经学家, 值得一提的著名经学大师郑玄,他本是马融的高足,属古文经学派,但他不拘泥 于师说,也兼通今文经,并善于吸收今文经学中的一些学说,从而使古文经学更 加完善,也使得古文经学最终压倒了今文经学。 今文经学在西汉时期,受政府支持,属于官学。古文经则是“在野巨儒”的私学。 古文经学也要想争为官学,以期取得与今文经学相对等的地位,从而打破今文经 学家垄断学术乃至政治舞台的局面,这自然为今文经学家所不容。在这里,今古 文经学之争实际上已远远超过了正常的学术之争的范围,而成为政治统治的需要 在经学领域的延伸。 东汉以后,今古文经学之争随着学术风气和政治形势的变化时起时伏。东汉至唐, 基本上是古文经学占据优势。宋代,以怀疑而著称的“宋学”兴起,宋学一反古 文经学的训诂、传注传统,主张直接从经文中寻求义理,这一时期,正统的古文 经学告衰。明代,经学进一步衰落。清代前期,古文经学复兴,至乾隆、嘉庆年 间,随着乾嘉学派的出现而达到全盛时期。嘉庆、道光年间,古文经学进入尾声
今文经学却又兴起。魏源、龚自珍及康有为等人主张变法,他们吸取了汉代今文 经学派主张改制的思想,极力提倡今文经学。随着清王朝的覆灭,长达两千多年 的今古文学派之争也随之消亡。 1、下列对今古文经学之争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今古文经学之争是始兴于汉代的一场派系斗争,它在儒学内部进行,长达两 千多年,终止于清王朝的覆灭 B、今古文经学之争表面上看,主要表现为文字及对经义的理解、解释的不同 今文经学注重阐述经文中的“微言大义”,而古文经学则注重文字训诂。 C、今文经学把经书说的神乎其神,解经时专门喜欢讲谶纬灾异,生硬地把经学 和阴阳五行相附会,用神学迷信羁绊人们,这种做法完全是为了迎合统治者的喜 好 D、今古文经学之争发展到汉代,成为政治统治的需要在经学领域里的延伸,这 已远远超过了正常的学术之争的范围 2、下列理解最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所谓“经学”,就是以经书为研究对象的学问,其产生的原因是因为儒家经 典深奧,经师们在讲授时常常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传授,使得人们对经书的理解 各有不同。 B、“文”就是记载经典的文字,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儒学经典多无旧典文 本,靠经师口授相传,他们记载经书所用的文字,就是今文,之前的都是古文 C、今文经学在汉代属于官学,古文经学是私学,到了宋代,一反古文经学训诂 传注传统,主张直接从经文中寻求义理的“宋学”取代了正统的古文经学 D、到了清代,魏源、龚自珍及康有为等人极力主张今文经学,他们吸取了其改 制的思想,随着清王朝的覆灭,今古文学派之争也随之消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最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古文经学之争旷日持久,如果只是学术流派之争,完全属于正常现象,但 作为政治斗争,就值得我们对这段两千多年的历史进行反思,可见历史上的其他 学术流派的争论现象的背后都有其政治因素。 B、虽然著名经学大师郑玄不断完善古文经学,使古文经学压倒了今文经学,但 在今古文经学之争中,两种学派也是不断相互借鉴吸收的 C、秦始皇当年大搞焚书坑儒,实行愚民政策,才促成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思想诞生,所以说,是秦始皇造就了今文经学。 D、今古文经学之争的进程中,随着学术风气和政治形成的变化时起时伏,特别 是嘉庆年间,随着乾嘉学派的出现,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对中国的哲学思想产生 了影响。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薛嵩,绛州万泉人。祖仁贵,髙宗朝名将,封平阳郡公。父楚玉,为范阳、平卢 节度使。嵩少以门荫,落拓不事家产,有膂力,善骑射,不知书。自天下兵起, 委质逆徒。广德元年,东都平,时皇太子为天下兵马元帅,遣仆固怀恩东收河朔。 嵩为贼守相州,闻贼朝义兵溃,王师至,嵩惶惑迎拜于怀恩马前,怀恩释之,令 守旧职。时怀恩二心已萌。怀恩平河朔旋,乃奏嵩及田承嗣、张忠志、李怀仙分 理河北道:诏遂以嵩为相州刺史,充相、卫、洺、邢等州节度观察使,承嗣镇魏
今文经学却又兴起。魏源、龚自珍及康有为等人主张变法,他们吸取了汉代今文 经学派主张改制的思想,极力提倡今文经学。随着清王朝的覆灭,长达两千多年 的今古文学派之争也随之消亡。 1、下列对今古文经学之争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 分) A、今古文经学之争是始兴于汉代的一场派系斗争,它在儒学内部进行,长达两 千多年,终止于清王朝的覆灭。 B、今古文经学之争表面上看,主要表现为文字及对经义的理解、解释的不同。 今文经学注重阐述经文中的“微言大义”,而古文经学则注重文字训诂。 C、今文经学把经书说的神乎其神,解经时专门喜欢讲谶纬灾异,生硬地把经学 和阴阳五行相附会,用神学迷信羁绊人们,这种做法完全是为了迎合统治者的喜 好。 D、今古文经学之争发展到汉代,成为政治统治的需要在经学领域里的延伸,这 已远远超过了正常的学术之争的范围。 2、下列理解最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所谓“经学”,就是以经书为研究对象的学问,其产生的原因是因为儒家经 典深奥,经师们在讲授时常常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传授,使得人们对经书的理解 各有不同。 B、“文”就是记载经典的文字,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儒学经典多无旧典文 本,靠经师口授相传,他们记载经书所用的文字,就是今文,之前的都是古文。 C、今文经学在汉代属于官学,古文经学是私学,到了宋代,一反古文经学训诂、 传注传统,主张直接从经文中寻求义理的“宋学”取代了正统的古文经学。 D、到了清代,魏源、龚自珍及康有为等人极力主张今文经学,他们吸取了其改 制的思想,随着清王朝的覆灭,今古文学派之争也随之消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最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今古文经学之争旷日持久,如果只是学术流派之争,完全属于正常现象,但 作为政治斗争,就值得我们对这段两千多年的历史进行反思,可见历史上的其他 学术流派的争论现象的背后都有其政治因素。 B、虽然著名经学大师郑玄不断完善古文经学,使古文经学压倒了今文经学,但 在今古文经学之争中,两种学派也是不断相互借鉴吸收的。 C、秦始皇当年大搞焚书坑儒,实行愚民政策,才促成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思想诞生,所以说,是秦始皇造就了今文经学。 D、今古文经学之争的进程中,随着学术风气和政治形成的变化时起时伏,特别 是嘉庆年间,随着乾嘉学派的出现,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对中国的哲学思想产生 了影响。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薛嵩,绛州万泉人。祖仁贵,高宗朝名将,封平阳郡公。父楚玉,为范阳、平卢 节度使。嵩少以门荫,落拓不事家产,有膂力,善骑射,不知书。自天下兵起, 委质逆徒。广德元年,东都平,时皇太子为天下兵马元帅,遣仆固怀恩东收河朔。 嵩为贼守相州,闻贼朝义兵溃,王师至,嵩惶惑迎拜于怀恩马前,怀恩释之,令 守旧职。时怀恩二心已萌。怀恩平河朔旋,乃奏嵩及田承嗣、张忠志、李怀仙分 理河北道;诏遂以嵩为相州刺史,充相、卫、洺、邢等州节度观察使,承嗣镇魏
州,忠志镇恒州,怀仙镇幽州,各据数州之地。时多事之后,姑欲安人,遂以重 寄委嵩。嵩感恩奉职,数年间,管内粗理,累迁检校右仆射。大历八年正月卒 嵩子平,年十二,嵩卒,军吏欲用河北故事,胁平知留后务,平伪许之,让于叔 父崿,一夕以丧归。及免丧,累授右卫将军,在南衙凡三十年。宰相杜黄裳深器 之,荐为汝州刺史、兼御史中丞,理有能名。元和七年,淮西用兵,自左龙武大 将军授兼御史大夫、滑州刺史、郑滑节度观察等使,累有战功。滑州城西距黄河 里,每岁常为水患。平询访得古河道,接卫州黎阳县界。平率魏博节度使田弘 正同上闻,开古河南北长十四里,决旧河以分水势,滑人遂无水患。居镇六年, 入为左金吾大将军。未几,复为郑滑节度观察使。 长庆元年,幽镇叛,杜叔良统横海全军讨伐不胜,王庭凑围牛元翼于深 州。棣州为贼所窘,朝廷乃委平以师援棣州,平即遣将李叔佐以兵五百敕之。居 数月,刺史王稷馈给稍薄,兵士怨怒,叔佐不能戢,宵溃而归。仍推突将马狼兒 为帅,行及青城镇,劫镇将李自劝,并其众;次至博昌镇,复劫其镇兵,共得七 千余人,径逼青州城。城中兵士不敌,平悉府库并家财募二千精卒,逆击之,仍 先以骑兵掩其家属辎重,贼众惶惑反顾,因大败。狼兒与其同恶十数辈脱身窜匿, 余党降,稍后者斩于鞠场。明日,狼兒亦就擒戮,胁从者放归田里。诏加右仆射, 进封魏国公,由是远近畏伏平之威略 在镇六周岁,兵甲完利,井赋均一。至是入觐,百姓遮道乞留,数日乃得出。在 河中凡六年,召拜太子太保。明年,上疏乞老,以司徒致仕,居一年卒,册赠太 傅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七十四》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自天下兵起,束身戎伍,委质逆徒 委:顺从,归附 B.时多事之后,姑欲安人,遂以重寄委嵩 安排 C.嵩少以门荫,落拓不事家产 落拓:豪 放,放荡不羁 D.兵甲完利,井赋均 完 坚固 5.以下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薛嵩与薛平父子二人功绩的一组是()(3分) ①宰相杜黄裳深器之,荐为汝州刺史、兼御史中丞 ②嵩感恩奉职,数年间,管内粗理,累迁检校右仆射 ③自左龙武大将军授兼御史大夫、滑州刺史、郑滑节度观察等使,累有战功 ④至是入觐,百姓遮道乞留,数日乃得出 ⑤平悉府库并家财募二千精卒,逆击之 ⑥开古河南北长十四里,决旧河以分水势,滑人遂无水患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薛嵩原本替贼兵把守相州,贼兵败后,王师到来,薛嵩就到怀恩马前迎接叩 拜,怀恩放了他,并让他做了相州刺史。 B.宰相杜黄裳很器重薛平,推荐他做汝州刺史、兼任御史中丞,治理得好,在 当时很有名声。在淮西战事中,又屡有战功
州,忠志镇恒州,怀仙镇幽州,各据数州之地。时多事之后,姑欲安人,遂以重 寄委嵩。嵩感恩奉职,数年间,管内粗理,累迁检校右仆射。大历八年正月卒。 嵩子平,年十二,嵩卒,军吏欲用河北故事,胁平知留后务,平伪许之,让于叔 父崿,一夕以丧归。及免丧,累授右卫将军,在南衙凡三十年。宰相杜黄裳深器 之,荐为汝州刺史、兼御史中丞,理有能名。元和七年,淮西用兵,自左龙武大 将军授兼御史大夫、滑州刺史、郑滑节度观察等使,累有战功。滑州城西距黄河 二里,每岁常为水患。平询访得古河道,接卫州黎阳县界。平率魏博节度使田弘 正同上闻,开古河南北长十四里,决旧河以分水势,滑人遂无水患。居镇六年, 入为左金吾大将军。未几,复为郑滑节度观察使。 长庆元年,幽镇叛,杜叔良统横海全军讨伐不胜,王庭凑围牛元翼于深 州。棣州为贼所窘,朝廷乃委平以师援棣州,平即遣将李叔佐以兵五百救之。居 数月,刺史王稷馈给稍薄,兵士怨怒,叔佐不能戢,宵溃而归。仍推突将马狼兒 为帅,行及青城镇,劫镇将李自劝,并其众;次至博昌镇,复劫其镇兵,共得七 千余人,径逼青州城。城中兵士不敌,平悉府库并家财募二千精卒,逆击之,仍 先以骑兵掩其家属辎重,贼众惶惑反顾,因大败。狼兒与其同恶十数辈脱身窜匿, 余党降,稍后者斩于鞠场。明日,狼兒亦就擒戮,胁从者放归田里。诏加右仆射, 进封魏国公,由是远近畏伏平之威略。 在镇六周岁,兵甲完利,井赋均一。至是入觐,百姓遮道乞留,数日乃得出。在 河中凡六年,召拜太子太保。明年,上疏乞老,以司徒致仕,居一年卒,册赠太 傅。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七十四》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自天下兵起,束身戎伍,委质逆徒 委:顺从,归附 B.时多事之后,姑欲安人,遂以重寄委嵩 安:安排 C.嵩少以门荫,落拓不事家产 落拓:豪 放,放荡不羁 D. 兵甲完利,井赋均一 完: 坚固 5.以下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薛嵩与薛平父子二人功绩的一组是( )(3 分) ①宰相杜黄裳深器之,荐为汝州刺史、兼御史中丞 ②嵩感恩奉职,数年间,管内粗理,累迁检校右仆射 ③自左龙武大将军授兼御史大夫、滑州刺史、郑滑节度观察等使,累有战功 ④至是入觐,百姓遮道乞留,数日乃得出 ⑤平悉府库并家财募二千精卒,逆击之 ⑥开古河南北长十四里,决旧河以分水势,滑人遂无水患 A.①③④ B.①⑤⑥ C .②③⑥ D.②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薛嵩原本替贼兵把守相州,贼兵败后,王师到来,薛嵩就到怀恩马前迎接叩 拜,怀恩放了他,并让他做了相州刺史。 B.宰相杜黄裳很器重薛平,推荐他做汝州刺史、兼任御史中丞,治理得好,在 当时很有名声。在淮西战事中,又屡有战功
C.薛平在滑州时,率领魏博节度使田弘正开凿古河南北总长十四里,挖开旧河 来分流水势,滑州百姓于是没有水患了 D.青州城兵士不敌乱军时,薛平拿出府库和家里的全部钱财招募二千精锐的士 兵,迎击对方,叛贼士兵惶惑反顾,于是大败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军吏欲用河北故事,胁平知留后务,平伪许之,让于叔父崿,一夕以丧归 (5分) (2)棣州为贼所窘,朝廷乃委平以师援棣州,平即遣将李叔佐以兵五百救之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89题 定风波 次高左藏使君韵① 黄庭坚 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及至重阳天也异,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顛②?戏马台南追两谢⑧,驰射,风流 犹拍古人肩。 注:①此词为作者在黔州贬所的作品,宋时是边远险阻的处所。②华颠谓白首也 ③晋时刘裕北征至徐州彭城,九月九日会将佐群僚于戏马台,赋诗而乐。当时著 名诗人谢瞻、谢灵运各赋诗一首 8、后人在评价这首词时认为词的上片首二句读来比使用“人鲜瓮中危万死(“人 酢瓮”,长江险滩之一)”的说法来得蕴藉耐味,请对这两句加以赏析。(5分) 9、全词结构呈现出一抑三扬的特点,请结合全词鉴赏。并说说这首词表达了词 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部分。(6分)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 ,斯已矣。(《逍遥游》) (2)西当太白有鸟道 地崩山摧壮士 死 (《蜀道难》) (3)当余之从师也, ,行深山巨谷中。穷冬 烈风,大雪深数尺, 。(《送东 阳马生序》) 乙 选考题 请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不得选做另一题内的小题。考生作答 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会唱歌的门铃
C.薛平在滑州时,率领魏博节度使田弘正开凿古河南北总长十四里,挖开旧河 来分流水势,滑州百姓于是没有水患了。 D.青州城兵士不敌乱军时,薛平拿出府库和家里的全部钱财招募二千精锐的士 兵,迎击对方,叛贼士兵惶惑反顾,于是大败。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军吏欲用河北故事,胁平知留后务,平伪许之,让于叔父崿,一夕以丧归。 (5 分) (2)棣州为贼所窘,朝廷乃委平以师援棣州,平即遣将李叔佐以兵五百救之。 (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 8----9 题 定 风 波 次高左藏使君韵① 黄庭坚 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②?戏马台南追两谢③,驰射,风流 犹拍古人肩。 注:①此词为作者在黔州贬所的作品,宋时是边远险阻的处所。②华颠谓白首也。 ③晋时刘裕北征至徐州彭城,九月九日会将佐群僚于戏马台,赋诗而乐。当时著 名诗人谢瞻、谢灵运各赋诗一首。 8、后人在评价这首词时认为词的上片首二句读来比使用“人鲊瓮中危万死(“人 鲊瓮”,长江险滩之一)”的说法来得蕴藉耐味,请对这两句加以赏析。(5 分) 9、全词结构呈现出一抑三扬的特点,请结合全词鉴赏。并说说这首词表达了词 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部分。(6 分) (1)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 分, ,斯已矣。(《逍遥游》) (2)西当太白有鸟道, 。地崩山摧壮士 死, 。(《蜀道难》) (3)当余之从师也, ,行深山巨谷中。穷冬 烈风,大雪深数尺, 。(《送东 阳马生序》) 乙 选考题 请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不得选做另一题内的小题。考生作答 时,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会唱歌的门铃
帕比是一个整日乐呵呵的老人。他的头发白了,但总是梳理得整整齐齐 他的蓝眼睛失去光泽了,但仍然能传送出温暖;他脸上的皮肤也十分松弛了,但 他笑的时候似乎连皱纹也柔和碍如同春光。他能吹一口好听的口哨,每天他在自 己开的当铺里扫地除尘时,他的口哨声总会悠扬地响起。 帕比的生意不多,而且大多数顾客都会来赎回他们的典当物。帕比不在 意生意的好坏。对他来说,当铺不是用来谋生的,而是用来打发时光的。在当铺 的后面还连着一个房间,他把这间屋子称为“记忆厅”,里面摆放着许多能帮助 他回忆起过去时光的物品,有怀表、旧式闹钟、电动火车,还有小型蒸汽发动机、 各式各样的玩具以及许多过时的装饰品。 这天一大早,当铺的门铃响了 门铃的声音清脆悦耳,会发出音乐般的回声。这个门铃是帕比家的传家 宝,在他们家已经有一百多年了。帕比非常珍惜它,但他更愿意让它美妙的声音 给更多的人分享 顾客是一个比柜台还矮的小女孩。“小女士,我能为你做什么吗?”帕比 笑呵呵地问。 “你好,先生。”小女孩说,声音小得像耳语。她穿戴整齐,天真纯净, 略显害羞。她用一双大眼睛看了帕比一会儿,然后环顾当铺, 似乎在寻找什么。“先生,”她怯生生地说,“我想买一件礼物,送给 我的外公。但是,我不知道买什么礼物 于是,帕比给她出主意。“怀表怎么样?很准的。我自己修好的。”他自 豪地说 小女孩没有回答。她走到门前轻轻摇了摇挂在门前的老式门铃。门铃发 出好听的声音,回声悠扬,像是唱歌。小女孩开心地笑了,帕比的脸上也似绽开 了一朵菊花 “就是这个,”小女孩兴奋地说,“妈妈告诉我,外公最喜欢音乐了。” 这时,帕比收住了笑。他怕伤了小女孩的心,思忖片刻后说:“对不起, 宝贝,这个门铃是不卖的。也许,你的外公会喜欢这个小收音机。 小女孩看了收音机一眼,低下头,失望地说:“不,他不会喜欢的。” 没有办法,帕比只得耐心地向小女孩说起了门铃与他家族的渊源,希望 她能理解他不卖门铃的原因 小女孩抬起头,两粒豆大的泪珠,挂上了双颊。“我知道了,”她说, 谢谢。 突然,帕比有了一个新的想法。他现在是孤身一人,除了一个已断绝来 往十年之久的女儿,他没有别的亲人了,为什么不把这个传家宝传给别人呢? “等等。”帕比说,这时这个伤心的小女孩已经准备跨出门槛。“我决 定将这个门铃卖给你。哦,给你手帕,擦一擦鼻子, 小女孩拍手跳了起来,说:“谢谢,先生,我外公会很开心的!” 帮助了这个小女孩,帕比感觉非常好,尽管他就要失去他的门铃了。他 从门上取下门铃,用彩纸包装好。 小女孩高兴地接过包装好的门铃,忽然安静下来,看着帕比,再次用耳 语般的声音问道:“需要多少钱呀?” “唔,让我想想。你身上有多少钱?”帕比笑着问。小女孩从口袋里摸出所有的 钱放在柜台上,总共是两元零四角七分。帕比肯定自己已经失去了理智,因为他
帕比是一个整日乐呵呵的老人。他的头发白了,但总是梳理得整整齐齐; 他的蓝眼睛失去光泽了,但仍然能传送出温暖;他脸上的皮肤也十分松弛了,但 他笑的时候似乎连皱纹也柔和碍如同春光。他能吹一口好听的口哨,每天他在自 己开的当铺里扫地除尘时,他的口哨声总会悠扬地响起。 帕比的生意不多,而且大多数顾客都会来赎回他们的典当物。帕比不在 意生意的好坏。对他来说,当铺不是用来谋生的,而是用来打发时光的。在当铺 的后面还连着一个房间,他把这间屋子称为“记忆厅”,里面摆放着许多能帮助 他回忆起过去时光的物品,有怀表、旧式闹钟、电动火车,还有小型蒸汽发动机、 各式各样的玩具以及许多过时的装饰品。 这天一大早,当铺的门铃响了。 门铃的声音清脆悦耳,会发出音乐般的回声。这个门铃是帕比家的传家 宝,在他们家已经有一百多年了。帕比非常珍惜它,但他更愿意让它美妙的声音 给更多的人分享。 顾客是一个比柜台还矮的小女孩。“小女士,我能为你做什么吗?”帕比 笑呵呵地问。 “你好,先生。”小女孩说,声音小得像耳语。她穿戴整齐,天真纯净, 略显害羞。她用一双大眼睛看了帕比一会儿,然后环顾当铺, 似乎在寻找什么。“先生,”她怯生生地说,“我想买一件礼物,送给 我的外公。但是,我不知道买什么礼物。” 于是,帕比给她出主意。“怀表怎么样?很准的。我自己修好的。”他自 豪地说。 小女孩没有回答。她走到门前轻轻摇了摇挂在门前的老式门铃。门铃发 出好听的声音,回声悠扬,像是唱歌。小女孩开心地笑了,帕比的脸上也似绽开 了一朵菊花。 “就是这个,”小女孩兴奋地说,“妈妈告诉我,外公最喜欢音乐了。” 这时,帕比收住了笑。他怕伤了小女孩的心,思忖片刻后说:“对不起, 宝贝,这个门铃是不卖的。也许,你的外公会喜欢这个小收音机。” 小女孩看了收音机一眼,低下头,失望地说:“不,他不会喜欢的。” 没有办法,帕比只得耐心地向小女孩说起了门铃与他家族的渊源,希望 她能理解他不卖门铃的原因。 小女孩抬起头,两粒豆大的泪珠,挂上了双颊。“我知道了,”她说, “谢谢。” 突然,帕比有了一个新的想法。他现在是孤身一人,除了一个已断绝来 往十年之久的女儿,他没有别的亲人了,为什么不把这个传家宝传给别人呢? “等等。”帕比说,这时这个伤心的小女孩已经准备跨出门槛。“我决 定将这个门铃卖给你。哦,给你手帕,擦一擦鼻子,” 小女孩拍手跳了起来,说:“谢谢,先生,我外公会很开心的!” 帮助了这个小女孩,帕比感觉非常好,尽管他就要失去他的门铃了。他 从门上取下门铃,用彩纸包装好。 小女孩高兴地接过包装好的门铃,忽然安静下来,看着帕比,再次用耳 语般的声音问道:“需要多少钱呀?” “唔,让我想想。你身上有多少钱?”帕比笑着问。小女孩从口袋里摸出所有的 钱放在柜台上,总共是两元零四角七分。帕比肯定自己已经失去了理智,因为他
几乎不假思索就说道,“小女士,你今天真走运,这只门铃的价格刚好是两元零 四角七分。 晚上,帕比关上当铺的门后,心里面一直想着那只门铃。别人也会善待它吗?当 然,他反复对自己说,做外公的一定会珍惜外孙女送的礼物。忽然,他好像听到 门外传来了熟悉的门铃声。帕比打开门,不是精神恍惚的幻听,门口站着那个小 女孩,她笑盈盈地摇着手中的门铃。 帕比有点吃惊,俯下身子,问:“怎么了,小女士?改变主意了? “没有,”她笑得更灿烂了,“妈妈说,这只门铃是给您的。” 没等帕比反应过来是怎么一回事,小女孩的母亲出现在他的面前,她双 眼含泪,轻声喊道:“您好,爸爸!” “哦,外公,”小女孩拉了拉外公的手,“给您手帕,擦一擦鼻子。” (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作为帕比家传家宝的“会唱歌的门铃”既是串起整个故事的线索,也是连接 祖孙三代情感的纽带 B.帕比把门铃送给小女孩既源于“他更愿意让它美妙的声音给更多的人分享” 也因为他当时“已经失去了理智”。 C.小说中两处“给你(您)手帕,擦一擦鼻子”情景相同,巧妙呼应,充分说明 具有血缘关系的帕比与外孙女之间心灵相通 D.小说通过语言、神态、动作等多处细节描写,鲜明地刻画了女孩聪明伶俐、 天真纯净的可爱形象 E.作品结尾关于小女孩与妈妈送门铃给帕比的描述,场面温馨,令人感动,这 既是小说的高潮,又是结局 (2).标题“会唱歌的门铃”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6分) (3).小说的结尾点出帕比是“小女孩”的外公,看似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 因为文中有多处铺垫和伏笔,请找出来并加以分析。(6分) (4).小说开头两段是对人物的静态描述介绍,它与后面的动态情节展开相得益 彰,这是西方小说的一大特色。这种写法与高中必修教材中哪篇外国小说有相似 之处?请结合全文,分析这两段文字有哪些作用。(8分 四、实用类文本(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陈寅恪:为学术的一生 柳青 当年,清华上下都叫他陈寅恪(que)先生,然而,在不少字典里并没有这样的 读音。有人请教他:“为什么大家都叫你寅恪(que),你却不予纠正呢?”陈
几乎不假思索就说道,“小女士,你今天真走运,这只门铃的价格刚好是两元零 四角七分。” 晚上,帕比关上当铺的门后,心里面一直想着那只门铃。别人也会善待它吗?当 然,他反复对自己说,做外公的一定会珍惜外孙女送的礼物。忽然,他好像听到 门外传来了熟悉的门铃声。帕比打开门,不是精神恍惚的幻听,门口站着那个小 女孩,她笑盈盈地摇着手中的门铃。 帕比有点吃惊,俯下身子,问:“怎么了,小女士?改变主意了?” “没有,”她笑得更灿烂了,“妈妈说,这只门铃是给您的。” 没等帕比反应过来是怎么一回事,小女孩的母亲出现在他的面前,她双 眼含泪,轻声喊道:“您好,爸爸!” “哦,外公,”小女孩拉了拉外公的手,“给您手帕,擦一擦鼻子。” (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作为帕比家传家宝的“会唱歌的门铃”既是串起整个故事的线索,也是连接 祖孙三代情感的纽带。 B.帕比把门铃送给小女孩既源于“他更愿意让它美妙的声音给更多的人分享”, 也因为他当时“已经失去了理智”。 C.小说中两处“给你(您)手帕,擦一擦鼻子”情景相同,巧妙呼应,充分说明 具有血缘关系的帕比与外孙女之间心灵相通。 D.小说通过语言、神态、动作等多处细节描写,鲜明地刻画了女孩聪明伶俐、 天真纯净的可爱形象。 E.作品结尾关于小女孩与妈妈送门铃给帕比的描述,场面温馨,令人感动,这 既是小说的高潮,又是结局。 (2).标题“会唱歌的门铃”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6 分) (3).小说的结尾点出帕比是“小女孩”的外公,看似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 因为文中有多处铺垫和伏笔,请找出来并加以分析。(6 分) (4).小说开头两段是对人物的静态描述介绍,它与后面的动态情节展开相得益 彰,这是西方小说的一大特色。这种写法与高中必修教材中哪篇外国小说有相似 之处?请结合全文,分析这两段文字有哪些作用。(8 分) 四、实用类文本(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陈寅恪:为学术的一生 柳 青 当年,清华上下都叫他陈寅恪(què)先生,然而,在不少字典里并没有这样的 读音。有人请教他:“为什么大家都叫你寅恪(què),你却不予纠正呢?”陈
先生笑着反问道:“有这个必要吗?”他更希望人们了解他的学问及其价值,他 的整个生命是和学术连在一起的。他在国难和个人的不幸中,为学问付出了一生。 1925年,清华大学成立“清华国学研究院”。国学院的四大导师中,三位是当 时大名鼎鼎的人物,其一是开创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国维,另有戊戌变法的 核心人物梁启超,以及哈佛大学归来的语言学家赵元任。四人中陈寅恪最晚到校, 且尚未出名,他一无大部头的著作,二无博士学位。只因梁启超一句,“我的著 作加到一起,也没有陈先生三百字有价值。”远在德国游学的陈寅恪便接到了国 学院导师的聘书,时年36岁。 自复旦公学毕业后,陈寅恪从德国到瑞士,又去法国、美国,最后再回到德国 辗转游学13年。离开故国时,他一心向西学,当他重回故土,带回来的却是东 方学。游历西方的岁月里,陈寅恪意识到“中学”必须介入世界学术大潮流,否 则将无法和“西学”对话,甚至不能解释自我,他明确主张中国学术“吸收输入 外来之学说,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1937年抗战爆发,陈寅恪短短时间内同时承受了丧父和右眼失明的痛苦。女儿 回忆,父亲放弃了右眼视网膜手术,放弃了复明的希望,因为他只想尽快离开沦 陷区。 离开北平前,陈寅恪把他的藏书寄往将要去的长沙,后来他未及等到这些藏书, 又随清华大学南迁云南。当书到长沙,就悉数毁于战火。陈寅恪做学问是在书上 随读随记,眉批上写满思考、见解和引证,这是他学术硏究的基础。藏书被毁 他随身携带的常用书籍,亦在绕道去昆明的路上,大量被盗。他日后的学术研究 将主要依靠记忆了 就在这样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完成了两部中古史名著一一《隋唐 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在四川李庄时,傅斯年为照顾陈寅恪,让邓广铭住他楼下,说陈先生若有事跺地 板,你就马上跑去。每次邓广铭跑上楼看,陈寅恪都是躺在床上呻吟,说自己的 身体快不行了,快坚持不住了,但是他说,“我不写完这两稿,我不死。 1944年12月12日,陈寅恪的唐代三稿中的最后一篇《元白诗笺证稿》完成了。 就在这天早上,他起床后痛苦地发现:他的左眼也看不清了。他在成都的医院做 了眼科手术,手术没有成功。半年后二战结束,牛津大学请他赴伦敦治疗眼疾, 数月奔波,他的双目还是没能复明。 57岁的陈寅恪由人搀扶着重回清华园,他已失去学者治学读书第一需要的双眼。 没有人可以了解,失明对于陈寅恪是一种怎样的毁灭,因为倔强的他没有留下任 何文字泄漏内心的痛楚。在学生们的记忆里,过去陈寅恪上课讲到深处,会长时 间紧闭双眼,但他盲后,永远睁大着眼睛讲课,目光如炬。 1953年,病中的陈寅恪收到了学生蒋天枢寄来的长篇弹词《再生缘》,听后大 受震动。尚未病愈的他用口述的方式,撰写《论再生缘》,由此开始探索明清历 史和文化 当陈寅恪沉浸于新的学术领域时,中国科学院拟请他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的所 长。他拒绝了。在《对科学院的答复》一文中,起首便是:我的思想、我的主张 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这篇广为流传的碑文里,陈寅恪表达 了这样的思想: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他 坚持的就是实事求是,他将此视作永恒如日月之光 1961年8月,阔别12年的挚友吴宓来访。午夜时才到达陈宅的吴宓看到,陈寅 恪仍端坐着等待他,他在日记里描述:“寅恪兄双目全不能见物,以杖缓步,面
先生笑着反问道:“有这个必要吗?”他更希望人们了解他的学问及其价值,他 的整个生命是和学术连在一起的。他在国难和个人的不幸中,为学问付出了一生。 1925 年,清华大学成立“清华国学研究院”。国学院的四大导师中,三位是当 时大名鼎鼎的人物,其一是开创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国维,另有戊戌变法的 核心人物梁启超,以及哈佛大学归来的语言学家赵元任。四人中陈寅恪最晚到校, 且尚未出名,他一无大部头的著作,二无博士学位。只因梁启超一句,“我的著 作加到一起,也没有陈先生三百字有价值。”远在德国游学的陈寅恪便接到了国 学院导师的聘书,时年 36 岁。 自复旦公学毕业后,陈寅恪从德国到瑞士,又去法国、美国,最后再回到德国, 辗转游学 13 年。离开故国时,他一心向西学,当他重回故土,带回来的却是东 方学。游历西方的岁月里,陈寅恪意识到“中学”必须介入世界学术大潮流,否 则将无法和“西学”对话,甚至不能解释自我,他明确主张中国学术“吸收输入 外来之学说,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1937 年抗战爆发,陈寅恪短短时间内同时承受了丧父和右眼失明的痛苦。女儿 回忆,父亲放弃了右眼视网膜手术,放弃了复明的希望,因为他只想尽快离开沦 陷区。 离开北平前,陈寅恪把他的藏书寄往将要去的长沙,后来他未及等到这些藏书, 又随清华大学南迁云南。当书到长沙,就悉数毁于战火。陈寅恪做学问是在书上 随读随记,眉批上写满思考、见解和引证,这是他学术研究的基础。藏书被毁, 他随身携带的常用书籍,亦在绕道去昆明的路上,大量被盗。他日后的学术研究, 将主要依靠记忆了。 就在这样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完成了两部中古史名著——《隋唐 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在四川李庄时,傅斯年为照顾陈寅恪,让邓广铭住他楼下,说陈先生若有事跺地 板,你就马上跑去。每次邓广铭跑上楼看,陈寅恪都是躺在床上呻吟,说自己的 身体快不行了,快坚持不住了,但是他说,“我不写完这两稿,我不死。” 1944 年 12 月 12 日,陈寅恪的唐代三稿中的最后一篇《元白诗笺证稿》完成了。 就在这天早上,他起床后痛苦地发现:他的左眼也看不清了。他在成都的医院做 了眼科手术,手术没有成功。半年后二战结束,牛津大学请他赴伦敦治疗眼疾, 数月奔波,他的双目还是没能复明。 57 岁的陈寅恪由人搀扶着重回清华园,他已失去学者治学读书第一需要的双眼。 没有人可以了解,失明对于陈寅恪是一种怎样的毁灭,因为倔强的他没有留下任 何文字泄漏内心的痛楚。在学生们的记忆里,过去陈寅恪上课讲到深处,会长时 间紧闭双眼,但他盲后,永远睁大着眼睛讲课,目光如炬。 1953 年,病中的陈寅恪收到了学生蒋天枢寄来的长篇弹词《再生缘》,听后大 受震动。尚未病愈的他用口述的方式,撰写《论再生缘》,由此开始探索明清历 史和文化。 当陈寅恪沉浸于新的学术领域时,中国科学院拟请他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的所 长。他拒绝了。在《对科学院的答复》一文中,起首便是:我的思想、我的主张 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这篇广为流传的碑文里,陈寅恪表达 了这样的思想: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他 坚持的就是实事求是,他将此视作永恒如日月之光。 1961 年 8 月,阔别 12 年的挚友吴宓来访。午夜时才到达陈宅的吴宓看到,陈寅 恪仍端坐着等待他,他在日记里描述:“寅恪兄双目全不能见物,以杖缓步,面
容如昔,发白甚少,眉目成八字形 陈寅恪把《论再生缘》油印本作为礼物 送给吴宓,还透露了自己正在撰写的一部宏伟著作的大纲,这就是后来的《柳如 是别传》。书稿完成于1964年,陈寅恪75岁。五年后,1969年10月7日, 陈寅恪走完了他79岁的生命历程。弥留之际,他一言不发,只是眼角不断流泪。 陈寅恪没有留下遗嘱。 (1)结合原文,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本文以凝练深沉的笔触,按时间顺序将陈寅恪为学术的一生展现在读者眼前 评传结合,集中体现了陈寅恪是一个将生命和学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学者 B.文中用大量笔墨渲染了其个人不幸,衬托出陈寅恪对学问的执着追求,对病痛 顽强坚韧的意志,突出了其为学问付出一生的主题 C.陈寅恪主张中国学术“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这体现 了他以本民族学问为基础的治学宗旨 D.文中作者多次对双眼的肖像描写,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个学者形象:治学专注, 不畏病痛,离别之际对学术与生命充满留恋。 E.病中的陈寅恪亲自撰写《论再生缘》,开始探索明清历史和文化,说明陈寅恪 在治学上孜孜以求不畏病痛的勤勉精神,他的生命与学术密不可分。 (2)在本文第二段中,作者记述的梁启超的话,有什么作用?(6分) (3)文章题目是“陈寅恪,为学术的一生”,请结合全文用简洁凝练的语言概 述哪几件事写出了陈寅恪为学术的一生?(6分) (4)陈寅恪身为清华四大导师之一,在国学上的成就不可谓不高。傅斯年曾对他 进行这样的评价:“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己!”请结合文本谈谈陈 寅恪能在学问上取得如此高的成就的原因有哪些?并选择其中一点,结合现实谈 谈对你的启示。(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北京时间2月25日上午,第八十五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在洛杉矶杜比剧 院落幕,李安凭借《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再次获得最佳导演的称号,全场沸腾, 人言啧啧,李安再次被媒体关注 B、王珞丹是个胸无城府的年轻演员,从她出道到现在,她得到了许多光环,可 是她的出言无忌,却给她惹来了很多麻烦 C、春节期间,笼罩京津冀等地区的雾霾还没散去,多地地下水污染又激起轩然 大波。 D、有关钓鱼岛争端不断升级,中国海监船继续在钓鱼岛领海内巡航,日方采取 措施,主动出击,日舰机近距离跟踪干扰,媒体有关钓鱼岛问题会擦枪走火的议 论不断。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容如昔,发白甚少,眉目成八字形……”陈寅恪把《论再生缘》油印本作为礼物 送给吴宓,还透露了自己正在撰写的一部宏伟著作的大纲,这就是后来的《柳如 是别传》。书稿完成于 1964 年,陈寅恪 75 岁。五年后, 1969 年 10 月 7 日, 陈寅恪走完了他 79 岁的生命历程。弥留之际,他一言不发,只是眼角不断流泪。 陈寅恪没有留下遗嘱。 (1)结合原文,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 分) A.本文以凝练深沉的笔触,按时间顺序将陈寅恪为学术的一生展现在读者眼前, 评传结合,集中体现了陈寅恪是一个将生命和学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学者。 B.文中用大量笔墨渲染了其个人不幸,衬托出陈寅恪对学问的执着追求,对病痛 顽强坚韧的意志,突出了其为学问付出一生的主题。 C.陈寅恪主张中国学术“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这体现 了他以本民族学问为基础的治学宗旨。 D.文中作者多次对双眼的肖像描写,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个学者形象:治学专注, 不畏病痛,离别之际对学术与生命充满留恋。 E.病中的陈寅恪亲自撰写《论再生缘》,开始探索明清历史和文化,说明陈寅恪 在治学上孜孜以求不畏病痛的勤勉精神,他的生命与学术密不可分。 (2)在本文第二段中,作者记述的梁启超的话,有什么作用?(6 分) (3)文章题目是“陈寅恪,为学术的一生”,请结合全文用简洁凝练的语言概 述哪几件事写出了陈寅恪为学术的一生?(6 分) (4)陈寅恪身为清华四大导师之一,在国学上的成就不可谓不高。傅斯年曾对他 进行这样的评价:“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请结合文本谈谈陈 寅恪能在学问上取得如此高的成就的原因有哪些?并选择其中一点,结合现实谈 谈对你的启示。(8 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20 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北京时间 2 月 25 日上午,第八十五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在洛杉矶杜比剧 院落幕,李安凭借《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再次获得最佳导演的称号,全场沸腾, 人言啧啧,李安再次被媒体关注。 B、王珞丹是个胸无城府的年轻演员,从她出道到现在,她得到了许多光环,可 是她的出言无忌,却给她惹来了很多麻烦。 C、春节期间,笼罩京津冀等地区的雾霾还没散去,多地地下水污染又激起轩然 大波。 D、有关钓鱼岛争端不断升级,中国海监船继续在钓鱼岛领海内巡航,日方采取 措施,主动出击,日舰机近距离跟踪干扰,媒体有关钓鱼岛问题会擦枪走火的议 论不断。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 分)
A、我国独立发展、自主运行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除了能够提供定位、导航和授 时外,还具有短报文通信、完好性服务等特色。 B、虽然理工科背景的人有专业技能,但专业性对人的思维也有一定的限制 而有文科背景的人无论是思维模式,还是知识面上来看,都决定他更适合从政。 C、今年2月7日,据中科院“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专项组的研究结果显示, 京津冀地区雾霾被检出含有大量氮有机颗粒物,这是“洛杉矶上世纪光化学烟雾 的主要成分之 是“最危险的信号”。 D、《蛙》会让你强烈地感受到莫言对生命的敬畏意识和悲悯情怀,以及作为知 识人面对巨变时代现实世界的精神纠结和痛苦。 15、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有许多研究表明,如果滥用外部奖励,不仅不能促进学习,而且可能破坏学生 的内在动机。 ②虽然表扬和奖励对学习具有促进作用,但使用过多或者使用不当,也会产生消 极作用。 ③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奖励和惩罚对于学生动机的激发具有不同的作用 ④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奖励,把奖励看成某种隐含着成功的信息,如 何适时地、恰当地给予表扬应引起高度重视 ⑤因为前者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而后者恰恰起到相反的作用。 ⑥一般而言,表扬与奖励比批评与指责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A、③①⑥⑤②④B、③⑥⑤②①④C、④⑥③②⑤① D ④③⑥⑤②① 16、下图是一汽的标志,,请用简洁的语言说明其构成及含义。(5分 17、仿写(6分) 那“笔”,是太史公的如椽笔,君不见,他正襟危坐,用毕生的心血书写了“史家 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那“山”,是 君不见, 他 那“水” 是
A、我国独立发展、自主运行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除了能够提供定位、导航和授 时外,还具有短报文通信、完好性服务等特色。 B、 虽然理工科背景的人有专业技能,但专业性对人的思维也有一定的限制; 而有文科背景的人无论是思维模式,还是知识面上来看,都决定他更适合从政。 C、今年 2 月 7 日,据中科院“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专项组的研究结果显示, 京津冀地区雾霾被检出含有大量氮有机颗粒物,这是“洛杉矶上世纪光化学烟雾 的主要成分之一”,是“最危险的信号”。 D、《蛙》会让你强烈地感受到莫言对生命的敬畏意识和悲悯情怀,以及作为知 识人面对巨变时代现实世界的精神纠结和痛苦。 15、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①有许多研究表明,如果滥用外部奖励,不仅不能促进学习,而且可能破坏学生 的内在动机。 ②虽然表扬和奖励对学习具有促进作用,但使用过多或者使用不当,也会产生消 极作用。 ③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奖励和惩罚对于学生动机的激发具有不同的作用。 ④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奖励,把奖励看成某种隐含着成功的信息,如 何适时地、恰当地给予表扬应引起高度重视。 ⑤因为前者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而后者恰恰起到相反的作用。 ⑥一般而言,表扬与奖励比批评与指责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A、③①⑥⑤②④ B、③⑥⑤②①④ C、④⑥③②⑤① D、 ④③⑥⑤②① 16、下图是一汽的标志,.请用简洁的语言说明其构成及含义。(5 分) 17、仿写(6 分) 那“笔”,是太史公的如椽笔,君不见,他正襟危坐,用毕生的心血书写了“史家 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那“山”,是 ,君不见, 他 ; 那“水”, 是
,君不见,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诞生于清代康熙年间的《弟子规》谈到接人待物时,告诫学子:“话说多,不如 少;惟其是,勿佞巧。”(是:真理,本质) 对此,生活在21世纪的你,有怎样的看法和感受?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高2013届云南三校联合高考模拟考试语文科试 卷 (参考答案) 1、C(不属于对“今古文经之争”的理解,只是今文经学的做法。 2、D(A、因果关系错误:B、古文则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古文字,属于偷换 概念,或张冠李戴:C、“取代了正统的古文经学”错误。) 3、B(A、推断以偏概全了;C、不构成因果关系;D、“乾嘉学派的出现”只是 古文经学复兴全盛的原因,强加给对哲学思想影响) 4、B(B.安:使……安定,安抚) 5、C.(①④侧面表现⑤薛平作战) 6、A(A相州刺史是后来怀恩上奏朝廷,朝廷下诏任命,怀恩只是让他仍然守相 州。) 7、(1)军吏想要遵照河北旧例,胁迫薛平留下来管理后务,薛平假装答应他们, 让官给叔父薛崿,在一天夜里因为奔丧回家。(“故事”“知”“伪”各1分 大意2分 (2)棣州被叛贼围困,朝廷于是委派薛平率领军队援救棣州,薛平就派遣将领 李叔佐带领五百士兵救援 (“委”“以”被动句各1分,大意2分) 8、上片首二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天气和居住环境。(1分)“一漏 天”、“似乘船”的比喻,形象新颖地写出秋雨连绵不绝、人不堪其苦的情景, 突出了黔州贬所环境之险恶。(2分)联系“万里”二字,暗含作者去国怀乡, 身世浮沉的凄凉之情。(2分)这比使用“人鲜瓮中危万死”的夸张说法来得蕴 藉耐味 9、词的首二句写出了贬谪之所环境的恶劣,生活的困苦,前两句起调低沉,起 篇为抑;后三句紧跟重阳佳节天气放晴,纵酒豪饮,有意外之喜与豪放之情,此 为一扬;下片借老翁头上插花不入俗眼的举止,写出自己不服老的气概,这比前 写纵饮更进一层,词情再扬,此为二扬;最后三句自己还要骑马射箭,吟诗填词, 其气概直追古时的风流人物,更将豪迈气概表现到极致,此为三扬。(4分,每 点1分)全词结构一抑三扬,笔力豪迈,抒发了作者虽被贬黔州、身居恶劣环境, 却穷且益坚、老当益壮,不屈于命运的摆布的乐观精神和博大胸怀。(2分)
,君不见, 他 。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 分) 诞生于清代康熙年间的《弟子规》谈到接人待物时,告诫学子:“话说多,不如 少;惟其是,勿佞巧。”(是:真理,本质) 对此,生活在 21 世纪的你,有怎样的看法和感受?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高 2013 届云南三校联合高考模拟考试语文科试 卷 (参考答案) 1、C(不属于对“今古文经之争”的理解,只是今文经学的做法。) 2、D(A、因果关系错误;B、古文则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古文字,属于偷换 概念,或张冠李戴;C、“取代了正统的古文经学”错误。) 3、B(A、推断以偏概全了;C、不构成因果关系;D、“乾嘉学派的出现”只是 古文经学复兴全盛的原因,强加给对哲学思想影响) 4、B(B. 安:使……安定,安抚) 5、C.(①④侧面表现 ⑤薛平作战) 6、A(A 相州刺史是后来怀恩上奏朝廷,朝廷下诏任命,怀恩只是让他仍然守相 州。) 7、(1)军吏想要遵照河北旧例,胁迫薛平留下来管理后务,薛平假装答应他们, 让官给叔父薛崿,在一天夜里因为奔丧回家。(“故事”“知”“伪”各 1 分, 大意 2 分) (2)棣州被叛贼围困,朝廷于是委派薛平率领军队援救棣州,薛平就派遣将领 李叔佐带领五百士兵救援。 (“委”“以”被动句各 1 分,大意 2 分) 8、上片首二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天气和居住环境。(1 分)“一漏 天”、“似乘船”的比喻,形象新颖地写出秋雨连绵不绝、人不堪其苦的情景, 突出了黔州贬所环境之险恶。(2 分)联系“万里”二字,暗含作者去国怀乡, 身世浮沉的凄凉之情。(2 分)这比使用“人鲊瓮中危万死”的夸张说法来得蕴 藉耐味。 9、词的首二句写出了贬谪之所环境的恶劣,生活的困苦,前两句起调低沉,起 篇为抑;后三句紧跟重阳佳节天气放晴,纵酒豪饮,有意外之喜与豪放之情,此 为一扬;下片借老翁头上插花不入俗眼的举止,写出自己不服老的气概,这比前 写纵饮更进一层,词情再扬,此为二扬;最后三句自己还要骑马射箭,吟诗填词, 其气概直追古时的风流人物,更将豪迈气概表现到极致,此为三扬。(4 分,每 点 1 分)全词结构一抑三扬,笔力豪迈,抒发了作者虽被贬黔州、身居恶劣环境, 却穷且益坚、老当益壮,不屈于命运的摆布的乐观精神和博大胸怀。(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