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2015届高三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测 语文 第Ⅰ卷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 袁济喜 中国传统美学的生生不息,是因为其中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它以人为中心,将人与自然 人与审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因此,研究传统美学,就不能不研究它与人文的内在关系。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首先体现在对于人生解放和人生意义的不懈追寻中。审美活动作 为人的个体生命意义的体认,在特定年代往往获得直接的表现。汉魏以来,中国社会陷入空 前的动乱分裂之中,在各种哲学思潮展开对于天道人事重新思考的同时,审美活动也成为人 们重铸精神人格的创造活动,以人为本的文化观念融入美学思想之中。当时虽然佛教活动开 始兴盛,然而在现实人生痛苦的解脱、精神人格重构方面,审美活动显然更具有人文意蕴 更能契合人生需要。 中国传统美学人文底蕴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能够代替宗教意义上的人文关怀,独立承载民族 文化心理的安顿。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奋斗中,形成了乐观向上的人生观,“生生之谓 易”乐天知命而不忧”,便是这种心理的表征。钱钟书先生曾在《诗可以怨》一文中指出, 六朝人认为审美具有止痛安神的作用。“长歌可以当哭,远望可以当归”,是中国传统美学看 待人生与审美关系时的基本价值观念。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渗透着中华民族对自然和人生的 体验,这种体验融情感与认知于一体,它不同于宗教而又有宗教那样的超越意识,具备丰厚 的审美蕴涵。中国古代美学主张将人的价值建构在人与自然的统一之上,这种统一又以审美 体验为中介。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也可以解决精神寄托问题,使人生获得审美超 越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还表现在它的自我教育意识。人文思想不仅表现为人格的自我完 善上,同时表现在运用这种成果对社会进行教育,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方面 审美活动不仅是个体的经验,更主要的是一种社会性的文化创造与普及活动,是个体与群体 自由与功利的有机融合。中国传统的“人文”是指用人类的文明成果教化人民,由自然形态的 人走向文明形态的人。先秦时儒家强调“六艺之教”,道家重视“行不言之教”(老子语),后 如《淮南子》与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则兼融儒道,将自然之教与人为之教调和起来,用以 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生品位。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通过这种教育思想与具体实施, 体现出特有的对人的关怀 从中国传统美学的发展看,美学人物首先是充满人文忧患意识的思想家,他们往往站在时代 的前列与人生的尖峰上考察审美现象,回应文化建设中出现的严峻问题,建构自己的美学理 论。比如春秋以来,随着宗法制度向封建制度的嬗变,儒道法墨诸家围绕对礼乐文明的评价, 以及由此而来的天道人性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鸣,对真善美问题作了不同的回答。儒家的 中和为美与道家乘物游心的价值观念,既是伦理价值的判断,也是审美价值的尺度。人文意 识与美学理论的高度统一,是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传统 中国传统美学由于具备深厚的人文底蕴,因而是中华民族精神世界与文化心理的突出表现 它在形态上具有黑格尔在《美学》中所提出的暂时性与永恒性两方面的因素。所谓暂时性是 指它的历史具体性,这些特定时代的观念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而一些永恒的人文底蕴 比如追求人生的审美化,人与自然的统一等等,这些精神性的东西不但不会消逝,而且随着 时代的发展而生生不息,融入到民族文化与精神世界之中
云南省玉溪 2015 届高三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测 语 文 第Ⅰ卷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 袁济喜 中国传统美学的生生不息,是因为其中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它以人为中心,将人与自然, 人与审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因此,研究传统美学,就不能不研究它与人文的内在关系。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首先体现在对于人生解放和人生意义的不懈追寻中。审美活动作 为人的个体生命意义的体认,在特定年代往往获得直接的表现。汉魏以来,中国社会陷入空 前的动乱分裂之中,在各种哲学思潮展开对于天道人事重新思考的同时,审美活动也成为人 们重铸精神人格的创造活动,以人为本的文化观念融入美学思想之中。当时虽然佛教活动开 始兴盛,然而在现实人生痛苦的解脱、精神人格重构方面,审美活动显然更具有人文意蕴, 更能契合人生需要。 中国传统美学人文底蕴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能够代替宗教意义上的人文关怀,独立承载民族 文化心理的安顿。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奋斗中,形成了乐观向上的人生观,“生生之谓 易”“乐天知命而不忧”,便是这种心理的表征。钱钟书先生曾在《诗可以怨》一文中指出, 六朝人认为审美具有止痛安神的作用。“长歌可以当哭,远望可以当归”,是中国传统美学看 待人生与审美关系时的基本价值观念。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渗透着中华民族对自然和人生的 体验,这种体验融情感与认知于一体,它不同于宗教而又有宗教那样的超越意识,具备丰厚 的审美蕴涵。中国古代美学主张将人的价值建构在人与自然的统一之上,这种统一又以审美 体验为中介。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也可以解决精神寄托问题,使人生获得审美超 越。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还表现在它的自我教育意识。人文思想不仅表现为人格的自我完 善上,同时表现在运用这种成果对社会进行教育,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方面。 审美活动不仅是个体的经验,更主要的是一种社会性的文化创造与普及活动,是个体与群体、 自由与功利的有机融合。中国传统的“人文”是指用人类的文明成果教化人民,由自然形态的 人走向文明形态的人。先秦时儒家强调“六艺之教”,道家重视“行不言之教”(老子语),后 如《淮南子》与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则兼融儒道,将自然之教与人为之教调和起来,用以 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生品位。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通过这种教育思想与具体实施, 体现出特有的对人的关怀。 从中国传统美学的发展看,美学人物首先是充满人文忧患意识的思想家,他们往往站在时代 的前列与人生的尖峰上考察审美现象,回应文化建设中出现的严峻问题,建构自己的美学理 论。比如春秋以来,随着宗法制度向封建制度的嬗变,儒道法墨诸家围绕对礼乐文明的评价, 以及由此而来的天道人性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鸣,对真善美问题作了不同的回答。儒家的 中和为美与道家乘物游心的价值观念,既是伦理价值的判断,也是审美价值的尺度。人文意 识与美学理论的高度统一,是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传统。 中国传统美学由于具备深厚的人文底蕴,因而是中华民族精神世界与文化心理的突出表现。 它在形态上具有黑格尔在《美学》中所提出的暂时性与永恒性两方面的因素。所谓暂时性是 指它的历史具体性,这些特定时代的观念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而一些永恒的人文底蕴, 比如追求人生的审美化,人与自然的统一等等,这些精神性的东西不但不会消逝,而且随着 时代的发展而生生不息,融入到民族文化与精神世界之中
1.关于“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首先体现为不懈地追寻人生解放和人生意义,审美活动常在 特定年代获得直接表现。 B.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具体表现在以人为本,将人与自然、人与审美有机地融合在 一起,因而它赋予了中国传统美学无限的生命力 C.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还体现在能够代替宗教意义上的人文关怀,独立承载民族文化 心理的安顿,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 D.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表现在它的自我教育意识,人格自我完善的成果在对社会进 行教育、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方面有着积极意义。 答案:C【解析】(曲解原意。“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错,原文第③段所说“决定 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也可以解决精神寄托问题,使人生获得审美超越”,并无排斥宗教的 意思。)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体现着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传统的儒家中和为美与道家乘物游心的价值观念,既是伦理 价值的判断,也是审美价值的尺度 B.《淮南子》与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兼融儒道,调和自然之教与人为之教陶冶情操,提 升人生品位,体现出特有的对人的关怀。 C.中国传统美学在形态上具有暂时性与永恒性两方面的因素,契合黑格尔的《美学》理论 具备深厚的人文底蕴,是中华民族精神世界与文化心理的突出表现。 D.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奋斗中,形成了乐观向上的人生观,“生生之谓易”便是这种心 理的体现,它是中国传统美学看待人生与审美关系时的基本价值观念 答案:D【解析】(张冠李戴。“生生之谓易”体现了中华民族乐观向上的人生观,而“长歌可 以当哭,远望可以当归”才是中国传统美学看待人生与审美关系时的基本价值观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美学人物往往站在时代的前列考察审美现象,回应文化建设中出现的严峻问题,他们是 充满人文忧患意识的思想家 特定时代的观念会随时代变迁而变迁,而所有永恒的人文底蕴不但不会消逝,而且会随 时代发展融入到民族文化与精神世界中 C.虽然佛教活动在汉魏开始兴盛,然而审美活动在现实人生痛苦的解脱、精神人格的重构 方面,显然更能契合人生需要 D.中国古代美学主张以审美体验为中介,将人的价值建构在人与自然的统一之上,这就决 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也可以解决精神寄托问题。 答案:B【解析】(以偏概全。在⑥段中说“一些永恒的人文底蕴”,并非“所有永恒的人文底 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阴兴字君陵,光烈皇后母弟也,为人有膂力。建武二年,为黄门侍郎,典将武骑,从征伐, 平定郡国。兴每从出入,常操持小盖,障翳风雨,躬履涂泥。光武所幸之处,辄先入清宫
1.关于“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首先体现为不懈地追寻人生解放和人生意义,审美活动常在 特定年代获得直接表现。 B.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具体表现在以人为本,将人与自然、人与审美有机地融合在 一起,因而它赋予了中国传统美学无限的生命力。 C.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还体现在能够代替宗教意义上的人文关怀,独立承载民族文化 心理的安顿,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 D.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表现在它的自我教育意识,人格自我完善的成果在对社会进 行教育、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方面有着积极意义。 答案:C 【解析】(曲解原意。“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错,原文第③段所说“决定 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也可以解决精神寄托问题,使人生获得审美超越”,并无排斥宗教的 意思。)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 A.体现着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传统的儒家中和为美与道家乘物游心的价值观念,既是伦理 价值的判断,也是审美价值的尺度。 B.《淮南子》与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兼融儒道,调和自然之教与人为之教陶冶情操,提 升人生品位,体现出特有的对人的关怀。 C.中国传统美学在形态上具有暂时性与永恒性两方面的因素,契合黑格尔的《美学》理论, 具备深厚的人文底蕴,是中华民族精神世界与文化心理的突出表现。 D.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奋斗中,形成了乐观向上的人生观,“生生之谓易”便是这种心 理的体现,它是中国传统美学看待人生与审美关系时的基本价值观念。 答案:D【解析】(张冠李戴。“生生之谓易”体现了中华民族乐观向上的人生观,而“长歌可 以当哭,远望可以当归”才是中国传统美学看待人生与审美关系时的基本价值观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美学人物往往站在时代的前列考察审美现象,回应文化建设中出现的严峻问题,他们是 充满人文忧患意识的思想家。 B.特定时代的观念会随时代变迁而变迁,而所有永恒的人文底蕴不但不会消逝,而且会随 时代发展融入到民族文化与精神世界中。 C.虽然佛教活动在汉魏开始兴盛,然而审美活动在现实人生痛苦的解脱、精神人格的重构 方面,显然更能契合人生需要。 D.中国古代美学主张以审美体验为中介,将人的价值建构在人与自然的统一之上,这就决 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也可以解决精神寄托问题。 答案:B【解析】(以偏概全。在⑥段中说“一些永恒的人文底蕴”,并非“所有永恒的人文底 蕴”。) 二、古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7 题。 阴兴字君陵,光烈皇后母弟也,为人有膂力。建武二年,为黄门侍郎,典将武骑,从征伐, 平定郡国。兴每从出入,常操持小盖,障翳风雨,躬履涂泥。光武所幸之处,辄先入清宫
甚见亲信。虽好施接宾,然门无侠客。与同郡张宗、上谷鲜于裒不相好,知其有用,犹称所 长而达之;友人张汜、杜禽与兴厚善,以为华而少实,但私之以财,终不为言。是以世称其 忠平。第宅苟完,裁蔽风雨 九年,迁侍中,赐爵关内侯。帝后召兴,欲封之,置印绶于前,兴固让曰:“臣未有先登陷 阵之功,而一家数人并蒙爵土,诚为盈溢。臣蒙陛下、贵人恩泽至厚,富贵已极,不可复加, 至诚不愿。”帝嘉兴之让,不夺其志。贵人问其故,兴曰:“贵人不读书记邪?“亢龙有悔, 夫外戚家苦不知廉退,嫁女欲配侯王,取妇眄睨公主,愚心实不安也。富贵有极,人当知足 夸奢益为观听所讥。”贵人感其言,深自降挹,卒不为宗亲求位。十九年,拜卫尉,亦辅导 皇太子。明年夏,帝风眩疾甚,后以兴领侍中,受顾命于云台广室。会疾瘳,召见兴,欲以 代吴汉为大司马。兴叩头流涕,固让曰:“臣不敢惜身,诚亏损圣德,不可苟冒。”至诚发中 感动左右,帝遂听之。 二十三年,卒,时年三十九。兴素与从兄嵩不相能,然敬其威重。兴疾病,帝亲临,问以政 事以群臣能不。兴顿首曰:“臣愚不足以知之。然伏见议郎席广、谒者阴嵩,并经行明深, 逾于公卿。”兴没后,帝思其言,遂擢广为光禄勋:嵩为中郎将,监羽林十余年,以谨敕见 幸。显宗即位,拜长乐卫尉,迁执金吾。 永平元年诏曰:“故侍中卫尉关内侯兴典领禁兵从平天下当以军功显受封爵又诸舅比例应蒙 恩泽兴皆固让安乎里巷。辅导朕躬,有周昌之直,在家仁孝,有曾、闵之行,不幸早卒,朕 甚伤之。贤者子孙,宜加优异。封兴子庆为鲷阳侯,庆弟博为隐强侯。”庆卒,子琴嗣。琴 卒,子万全嗣。万全卒,子桂嗣 (节选自《后汉书阴兴传》,有删改) 阴兴字君陵,光武帝阴皇后的同母兄弟。有膂力。建武二年,为黄门侍郎,他率领武骑,随 光武征伐,平定许多地方。阴兴每次随从出入,常亲手持伞盖,遮避风雨,脚踩泥涂。凡光 武亲临之处,他必先进入清宫,很受信赖。他虽然好施舍,爱交结,但门无侠客。他和同郡 的张宗、上谷的鲜于裒并不相好,但知道他们有才能,同样咱他们的优点而推荐其任官:友 人张汜、杜禽跟他很要好,但他认为二人华而少实,只给他们钱财,始终不替他们说话。因 此世人都赞扬他的公忠平允。其住处只求完好,刚好能遮风避雨就行。 建武九年,改任侍中,赐给关内侯的爵位。光武帝后来召请阴兴,准备封赏他,把印绶都摆 出来了,阴兴坚决不接受,说:“我并没有冲锋陷阵之功,而一家数人都蒙恩受封,实在是 过于满溢了。我蒙皇上及贵人的深恩,富贵已经到头了,不能再加了,我诚恳地请求您不要 加封。”光武帝称许他的推让,遂了他的心愿。阴贵人问他什么原因,他说:“您没有读过书 吗?亢龙有悔'’,越是在高位越易遭灾难,这外戚之家苦于自己不知进退,嫁女就要配侯王, 娶妇就盼着得公主,我心下实在不安。富贵总有个头,人应当知足,夸奢更为舆论所反对 阴贵人对这番话深有感触,自觉地克制自己,始终不替家族亲友求官求爵。十九年,任卫尉, 并辅导皇太子。次年夏季,光武风眩病很重,后就以阴兴为侍中,他在云台的广室里接受光
甚见亲信。虽好施接宾,然门无侠客。与同郡张宗、上谷鲜于裒不相好,知其有用,犹称所 长而达之;友人张汜、杜禽与兴厚善,以为华而少实,但私之以财,终不为言。是以世称其 忠平。第宅苟完,裁蔽风雨。 九年,迁侍中,赐爵关内侯。帝后召兴,欲封之,置印绶于前,兴固让曰:“臣未有先登陷 阵之功,而一家数人并蒙爵土,诚为盈溢。臣蒙陛下、贵人恩泽至厚,富贵已极,不可复加, 至诚不愿。”帝嘉兴之让,不夺其志。贵人问其故,兴曰:“贵人不读书记邪?‘亢龙有悔’, 夫外戚家苦不知廉退,嫁女欲配侯王,取妇眄睨公主,愚心实不安也。富贵有极,人当知足, 夸奢益为观听所讥。”贵人感其言,深自降挹,卒不为宗亲求位。十九年,拜卫尉,亦辅导 皇太子。明年夏,帝风眩疾甚,后以兴领侍中,受顾命于云台广室。会疾瘳,召见兴,欲以 代吴汉为大司马。兴叩头流涕,固让曰:“臣不敢惜身,诚亏损圣德,不可苟冒。”至诚发中, 感动左右,帝遂听之。 二十三年,卒,时年三十九。兴素与从兄嵩不相能,然敬其威重。兴疾病,帝亲临,问以政 事以群臣能不。兴顿首曰:“臣愚不足以知之。然伏见议郎席广、谒者阴嵩,并经行明深, 逾于公卿。”兴没后,帝思其言,遂擢广为光禄勋;嵩为中郎将,监羽林十余年,以谨敕见 幸。显宗即位,拜长乐卫尉,迁执金吾。 永平元年诏曰:“故侍中卫尉关内侯兴典领禁兵从平天下当以军功显受封爵又诸舅比例应蒙 恩泽兴皆固让安乎里巷。辅导朕躬,有周昌之直,在家仁孝,有曾、闵之行,不幸早卒,朕 甚伤之。贤者子孙,宜加优异。封兴子庆为鲷阳侯,庆弟博为隐强侯。”庆卒,子琴嗣。琴 卒,子万全嗣。万全卒,子桂嗣。 (节选自《后汉书•阴兴传》,有删改) 阴兴字君陵,光武帝阴皇后的同母兄弟。有膂力。建武二年,为黄门侍郎,他率领武骑,随 光武征伐,平定许多地方。阴兴每次随从出入,常亲手持伞盖,遮避风雨,脚踩泥涂。凡光 武亲临之处,他必先进入清宫,很受信赖。他虽然好施舍,爱交结,但门无侠客。他和同郡 的张宗、上谷的鲜于裒并不相好,但知道他们有才能,同样咱他们的优点而推荐其任官;友 人张汜、杜禽跟他很要好,但他认为二人华而少实,只给他们钱财,始终不替他们说话。因 此世人都赞扬他的公忠平允。其住处只求完好,刚好能遮风避雨就行。 建武九年,改任侍中,赐给关内侯的爵位。光武帝后来召请阴兴,准备封赏他,把印绶都摆 出来了,阴兴坚决不接受,说:“我并没有冲锋陷阵之功,而一家数人都蒙恩受封,实在是 过于满溢了。我蒙皇上及贵人的深恩,富贵已经到头了,不能再加了,我诚恳地请求您不要 加封。”光武帝称许他的推让,遂了他的心愿。阴贵人问他什么原因,他说:“您没有读过书 吗?‘亢龙有悔’,越是在高位越易遭灾难,这外戚之家苦于自己不知进退,嫁女就要配侯王, 娶妇就盼着得公主,我心下实在不安。富贵总有个头,人应当知足,夸奢更为舆论所反对。” 阴贵人对这番话深有感触,自觉地克制自己,始终不替家族亲友求官求爵。十九年,任卫尉, 并辅导皇太子。次年夏季,光武风眩病很重,后就以阴兴为侍中,他在云台的广室里接受光
武临终嘱托。很巧的是光武病好了,召见阴兴,想让他代替吴汉任大司马。阴兴叩头流涕, 坚决辞让说:“我不敢爱惜生命,只是实在害怕损伤了圣德,不敢随便冒领高位。”至诚发自 肺腑,感动皇帝左右,皇帝就听从了他。 建武二十三年去世,时年三十九岁。阴兴和堂兄阴嵩平时不友好,不过敬重阴嵩的严肃有威 他病重了,皇帝亲自看望,问他政治得失及群臣胜任与否,他叩头回答说:“臣下愚笨,不 足以知道这一切。不过我看议郎席广、谒者阴嵩二人都有高深的学识修养,超过了公卿。” 阴兴死后,光武回想他的话,就提拔席广为光禄勋:阴嵩为中郎将,监领羽林军十多年,以 谨慎勤敏受器重。显宗即位,任他为长乐卫尉,后改任执金吾。 明帝永平元年韶书说:“已故侍中、卫尉、关内侯阴兴,管领禁军,随先帝平定天下,应以 军功光荣地受到封爵奖赏,同时各位舅父也应按成例蒙受恩泽,都被阴兴推让了,安居于里 巷之中。他曾辅导于我,体现了周昌般的正直,在家仁孝,也具备曾、闵等人的品行,不幸 早年去世,朕十分伤悼.贤人子孙,应给予优异的待遇。现在决定:以汝南郡的鲷阳封给阴 兴之子阴庆为鲷阳侯,阴庆之弟阴博为隐强侯。”阴庆死,子阴琴继承爵位。阴琴死,子阴 万全继承爵位。万全死,子阴桂继承爵位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黄门侍郎,典将武骑典:主持,掌管 B.第宅苟完,裁蔽风雨裁:修缮 C.会疾瘳,召见兴瘳:病愈 D.兴素与从兄嵩不相能能:和睦 答案:B【解析】裁:通“才” 5下列的对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侍中卫尉/关内侯兴典/领禁兵从平天下/当以军功显/受封爵/又诸舅比/例应蒙恩泽/兴皆 固让/安乎里巷 B故侍中卫尉关内侯兴/典领禁兵/从平天下/当以军功显/受封爵/又诸舅比/例应蒙恩泽兴皆 固让/安乎里巷 C.故侍中卫尉关内侯兴/典领禁兵/从平天下/当以军功显受封爵/又诸舅比例应蒙恩泽/兴皆 固让/安乎里巷 D故侍中卫尉关内侯兴/典领禁兵/从平天下/当以军功显受封爵/又诸舅比/例应蒙恩泽/兴皆 固让/安乎里巷 答案:C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光武帝答应了阴兴的请求,在阴兴去世后,提拔席广为光禄勋,阴嵩为中郎将。阴嵩监管 羽林军十多年。 B.阴兴跟随光武帝平定天下,随从护驾恪尽职守,举荐人才不以个人好恶,得到了光武帝 的认可和世人的称赞。 C阴兴认为自己蒙受皇上、贵人的恩宠已经非常多了,身为皇亲国戚应该知足、谦让、因此 谢绝了皇帝的封赏
武临终嘱托。很巧的是光武病好了,召见阴兴,想让他代替吴汉任大司马。阴兴叩头流涕, 坚决辞让说:“我不敢爱惜生命,只是实在害怕损伤了圣德,不敢随便冒领高位。”至诚发自 肺腑,感动皇帝左右,皇帝就听从了他。 建武二十三年去世,时年三十九岁。阴兴和堂兄阴嵩平时不友好,不过敬重阴嵩的严肃有威。 他病重了,皇帝亲自看望,问他政治得失及群臣胜任与否,他叩头回答说:“臣下愚笨,不 足以知道这一切。不过我看议郎席广、谒者阴嵩二人都有高深的学识修养,超过了公卿。” 阴兴死后,光武回想他的话,就提拔席广为光禄勋;阴嵩为中郎将,监领羽林军十多年,以 谨慎勤敏受器重。显宗即位,任他为长乐卫尉,后改任执金吾。 明帝永平元年韶书说:“已故侍中、卫尉、关内侯阴兴,管领禁军,随先帝平定天下,应以 军功光荣地受到封爵奖赏,同时各位舅父也应按成例蒙受恩泽,都被阴兴推让了,安居于里 巷之中。他曾辅导于我,体现了周昌般的正直,在家仁孝,也具备曾、闵等人的品行,不幸 早年去世,朕十分伤悼.贤人子孙,应给予优异的待遇。现在决定:以汝南郡的鲷阳封给阴 兴之子阴庆为鲷阳侯,阴庆之弟阴博为隐强侯。”阴庆死,子阴琴继承爵位。阴琴死,子阴 万全继承爵位。万全死,子阴桂继承爵位。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 为黄门侍郎,典将武骑 典:主持,掌管 B. 第宅苟完,裁蔽风雨 裁:修缮 C. 会疾瘳,召见兴 瘳:病愈 D. 兴素与从兄嵩不相能 能:和睦 答案:B 【解析】裁:通“才” 5.下列的对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故侍中卫尉/关内侯兴典/领禁兵从平天下/当以军功显/受封爵/又诸舅比/例应蒙恩泽/兴皆 固让/安乎里巷 B.故侍中卫尉关内侯兴/典领禁兵/从平天下/当以军功显/受封爵/又诸舅比/例应蒙恩泽/兴皆 固让/安乎里巷 C.故侍中卫尉关内侯兴/典领禁兵/从平天下/当以军功显受封爵/又诸舅比例/应蒙恩泽/兴皆 固让/安乎里巷 D.故侍中卫尉关内侯兴/典领禁兵/从平天下/当以军功显/受封爵/又诸舅比/例应蒙恩泽/兴皆 固让/安乎里巷 答案:C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光武帝答应了阴兴的请求,在阴兴去世后,提拔席广为光禄勋,阴嵩为中郎将。阴嵩监管 羽林军十多年。 B. 阴兴跟随光武帝平定天下,随从护驾恪尽职守,举荐人才不以个人好恶,得到了光武帝 的认可和世人的称赞。 C.阴兴认为自己蒙受皇上、贵人的恩宠已经非常多了,身为皇亲国戚应该知足、谦让、因此 谢绝了皇帝的封赏
D明帝认为阴兴军功显著,为人正直,仁义孝顺,于是封他的两个儿子为侯。阴兴后代相继 为侯数世。 答案:A【解析】“答应阴兴的要求”与原文“兴没后,帝思其言”不符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友人张汜、杜禽与兴厚善,以为华而少实,但私之以财,终不为言。(5分) 友人张汜、杜禽跟他很要好,但他认为二人华而少实,只给他们钱财,始终不替他们说话。 (2)贵人感其言,深自降挹,卒不为宗亲求位。(5分) 阴贵人对这番话深有感触,自觉地克制自己,始终不替家族亲友求官求爵。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梅花陈焕 云里溪桥独树春,客来惊起晓妆匀。 试从意外看风味,方信留候似妇人 注:司马迁在《史记·留候世家》里赞留候张良说:“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观其图,状 貌如妇人好女。” 8、结合全诗,赏析诗中梅花的形象特点。(5分) 参考答案:梅花的形象特点:①独处云里溪桥,寂寞幽独,孤芳自赏(傲然独立):②晓妆 乍匀,娇美风韵,别具风味:③如留候才智绝伦却不恋红尘,高蹈自守。 【解析】点出特点2分,结合诗句分析3分 9、这首诗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有哪些?试作简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①拟人,把梅花说成幽居山谷的佳人,意外遇到客人来赏,惊起匀妆,生动写出 梅花美丽可爱;②用典,用张良的典故,表现梅花既有如张良的姣好容貌,又具有其智勇绝 伦、功劳卓越却能摒却人间富贵,髙洁自守的襟怀:③衬托,“云里¨溪桥”写出梅花生长于 高山僻野、人迹罕至的环境,衬托梅花寂寞孤独、清雅高标:④托物言志,借梅花来表达诗 人对不恋富贵功名、自甘幽独、高蹈自守的大丈夫襟怀的赞美 【解析】以上四点,只需任答两点,赏析到位即可。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按要求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每空0.5分。(6分) (1)《赤壁赋》中,苏子以江水明月作比,说明世间万物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 的诗句是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2)李白《蜀道难》中,以侧面描写来表现青泥岭曲折高险的诗句是青泥何盘盘,百步九 折萦岩峦 (3)杜甫《登高》中,把写景与抒情自然串联,融为一体的诗句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 长江滚滚来 (4)《出师表》中,诸葛亮回顾自己当初临危受任的两句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 (5)郦道元笔下的三峡,山水俱美。尤其是春冬之时的水,作者用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两 句,从色彩、情态等方面写出了水之秀美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第四(12)两题中选定一题作答。注意:只能作答选定题目内的小题
D.明帝认为阴兴军功显著,为人正直,仁义孝顺,于是封他的两个儿子为侯。阴兴后代相继 为侯数世。 答案:A 【解析】“答应阴兴的要求”与原文“兴没后,帝思其言”不符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友人张汜、杜禽与兴厚善,以为华而少实,但私之以财,终不为言。(5 分) 友人张汜、杜禽跟他很要好,但他认为二人华而少实,只给他们钱财,始终不替他们说话。 (2)贵人感其言,深自降挹,卒不为宗亲求位。(5 分) 阴贵人对这番话深有感触,自觉地克制自己,始终不替家族亲友求官求爵。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9 题。 梅花 陈焕 云里溪桥独树春,客来惊起晓妆匀。 试从意外看风味,方信留候似妇人。 注:司马迁在《史记·留候世家》里赞留候张良说:“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观其图,状 貌如妇人好女。” 8、结合全诗,赏析诗中梅花的形象特点。(5 分) 参考答案:梅花的形象特点:①独处云里溪桥,寂寞幽独,孤芳自赏(傲然独立);②晓妆 乍匀,娇美风韵,别具风味;③如留候才智绝伦却不恋红尘,高蹈自守。 【解析】点出特点 2 分,结合诗句分析 3 分 9、这首诗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有哪些?试作简要赏析。(6 分) 参考答案:①拟人,把梅花说成幽居山谷的佳人,意外遇到客人来赏,惊起匀妆,生动写出 梅花美丽可爱;②用典,用张良的典故,表现梅花既有如张良的姣好容貌,又具有其智勇绝 伦、功劳卓越却能摒却人间富贵,高洁自守的襟怀;③衬托,“云里”“溪桥”写出梅花生长于 高山僻野、人迹罕至的环境,衬托梅花寂寞孤独、清雅高标;④托物言志,借梅花来表达诗 人对不恋富贵功名、自甘幽独、高蹈自守的大丈夫襟怀的赞美。 【解析】以上四点,只需任答两点,赏析到位即可。 (三)名句名篇默写(6 分) 10、按要求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每空 0.5 分。(6 分) (1)《赤壁赋》中,苏子以江水明月作比,说明世间万物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 的诗句是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2)李白《蜀道难》中,以侧面描写来表现青泥岭曲折高险的诗句是青泥何盘盘,百步九 折萦岩峦。 (3)杜甫《登高》中,把写景与抒情自然串联,融为一体的诗句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 长江滚滚来。 (4)《出师表》中,诸葛亮回顾自己当初临危受任的两句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 间。 (5)郦道元笔下的三峡,山水俱美。尤其是春冬之时的水,作者用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两 句,从色彩、情态等方面写出了水之秀美。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第四(12)两题中选定一题作答。注意:只能作答选定题目内的小题
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古董 耿春元 古董是子午镇常少山的外号。 古董一词除词典上的解释外,在子午镇还有不可理喻、个别、不一般、冥顽不化等意思。常 少山能够沾上古董这诨名,缘于那年他母亲去世。子午镇的风俗,双亲中有一个先走了的, 丧事要做三天,叫小丧;双亲中最后一位也去了,丧事要做五天,还要扎灵车,请鼓手,排 宴席,叫大丧,很隆重。常少山的父亲早亡,遵照当地风俗,他母亲的丧事应该大办的。谁 也没有想到,常少山竟然当天就把母亲的遗体埋掉了,而且连滴眼泪都没掉,还跟儿子常宝 说:我死了,也这样! 为这事,常家的族人气愤了,约合起来要揍他。常少山说,我这是厚养薄葬,老人活着的时 候你不孝,老人死了,弄些排场给人看,顶屁用! 常少山他娘瘫痪在床八九年,常少山日夜守护在床前,端屎倒尿,暖床按摩,什么事儿都费 一番心思、费一番力气来做,一日三餐都是自己吃一口,给娘一口:自己饱了,娘也饱了 常少山是孝子啊!常少山把话说得理直气壮,大家听来也在理,只是这理不是常人的理,只 好说声“跟个古董生什么气”,便散去。这诨名从此便跟上了他。 常少山是古董,想不到他家里竟然冒出个真正的古董来。 常少山一生就交了一个朋友。这朋友叫吕尚。有一天吕尚来做客,突然被面前的那把茶壶惊 呆了。正泡着茶呢,吕尚小心地端起来,左瞧瞧右看看,眼睛都绿了,然后干脆把茶叶倒掉, 用清水把壶冲洗干净,来回摩挲,又捧到鼻子尖儿上闻了闻,颠过来倒过去验了一通后,问 道:“这壶,哪里来的?” 常少山说:“先前用的那把打了,才从旮旯里找出这把旧的来。 吕尚说:“收起来,别再用了,这家伙是古董,比你还金贵。 常少山就笑,说:“神经病了不是?搬家时差一点被我当垃圾扔了,怎么就成古董了?是古 董,用它泡的花茶怎么还是花茶味?应该是龙井味呀…” 吕尚说:“别闹了,你把它小心放着,赶明日我请位老师来长长眼色,也好验证验证我的鉴 赏功夫。 第二天,吕尚果然领来了一位先生。先生姓王,气质儒雅,行色匆匆,眼中别无他物,一到 就说看壶。吕尚发现那壶就在茶几上,还是昨天放的地方,并没动过,又泡了新茶 吕尚倒空了壶,将壶擦净,双手捧起,王先生轻轻接过,凑到窗前光亮处,打眼一看,便说 不假。沉吟片刻,又看,说声:“错不了,就是它!”便轻轻放下,掏出手绢擦擦双手,向常 有看错,这把壶是件宝物!如果愿意,我出10万要了它·我 少山点点头,说道:“听吕尚说过您,我很赏识,都是朋友了 也就不绕弯子了。吕尚没 你不早说。” 早说怎么?” 早说我就卖给你。不用说10万,2万就卖 为什么?” “缺钱用呀!” “现在不缺了? “不缺了。一家人有饭吃,有衣穿,有房子住生活必需的都有了,卖它干啥?” 其实,一见面,常少山就很看重王先生这人。听他说话,更觉诚恳、坦率。只是常少山这人 言语行事离不了古董脾气,三言两语就把人家打发走了,壶,还在桌子上,继续泡他的花茶
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古董 耿春元 古董是子午镇常少山的外号。 古董一词除词典上的解释外,在子午镇还有不可理喻、个别、不一般、冥顽不化等意思。常 少山能够沾上古董这诨名,缘于那年他母亲去世。子午镇的风俗,双亲中有一个先走了的, 丧事要做三天,叫小丧;双亲中最后一位也去了,丧事要做五天,还要扎灵车,请鼓手,排 宴席,叫大丧,很隆重。常少山的父亲早亡,遵照当地风俗,他母亲的丧事应该大办的。谁 也没有想到,常少山竟然当天就把母亲的遗体埋掉了,而且连滴眼泪都没掉,还跟儿子常宝 说:我死了,也这样! 为这事,常家的族人气愤了,约合起来要揍他。常少山说,我这是厚养薄葬,老人活着的时 候你不孝,老人死了,弄些排场给人看,顶屁用! 常少山他娘瘫痪在床八九年,常少山日夜守护在床前,端屎倒尿,暖床按摩,什么事儿都费 一番心思、费一番力气来做,一日三餐都是自己吃一口,给娘一口:自己饱了,娘也饱了…… 常少山是孝子啊!常少山把话说得理直气壮,大家听来也在理,只是这理不是常人的理,只 好说声“跟个古董生什么气”,便散去。这诨名从此便跟上了他。 常少山是古董,想不到他家里竟然冒出个真正的古董来。 常少山一生就交了一个朋友。这朋友叫吕尚。有一天吕尚来做客,突然被面前的那把茶壶惊 呆了。正泡着茶呢,吕尚小心地端起来,左瞧瞧右看看,眼睛都绿了,然后干脆把茶叶倒掉, 用清水把壶冲洗干净,来回摩挲,又捧到鼻子尖儿上闻了闻,颠过来倒过去验了一通后,问 道:“这壶,哪里来的?” 常少山说:“先前用的那把打了,才从旮旯里找出这把旧的来。” 吕尚说:“收起来,别再用了,这家伙是古董,比你还金贵。” 常少山就笑,说:“神经病了不是?搬家时差一点被我当垃圾扔了,怎么就成古董了?是古 董,用它泡的花茶怎么还是花茶味?应该是龙井味呀……” 吕尚说:“别闹了,你把它小心放着,赶明日我请位老师来长长眼色,也好验证验证我的鉴 赏功夫。” 第二天,吕尚果然领来了一位先生。先生姓王,气质儒雅,行色匆匆,眼中别无他物,一到 就说看壶。吕尚发现那壶就在茶几上,还是昨天放的地方,并没动过,又泡了新茶。 吕尚倒空了壶,将壶擦净,双手捧起,王先生轻轻接过,凑到窗前光亮处,打眼一看,便说 不假。沉吟片刻,又看,说声:“错不了,就是它!”便轻轻放下,掏出手绢擦擦双手,向常 少山点点头,说道:“听吕尚说过您,我很赏识,都是朋友了,我也就不绕弯子了。吕尚没 有看错,这把壶是件宝物!如果愿意,我出 10 万要了它!” “你不早说。” “早说怎么?” “早说我就卖给你。不用说 10 万,2 万就卖。” “为什么?” “缺钱用呀!” “现在不缺了?” “不缺了。一家人有饭吃,有衣穿,有房子住……生活必需的都有了,卖它干啥?” 其实,一见面,常少山就很看重王先生这人。听他说话,更觉诚恳、坦率。只是常少山这人 言语行事离不了古董脾气,三言两语就把人家打发走了,壶,还在桌子上,继续泡他的花茶
这事过去不久,常少山得了重病,不几日便一命呜呼了。常少山病故,吕尚慌忙赶来,便把 茶壶的事告诉了常宝。常宝说老爷子病中根本就没有谈及家中有什么宝贝茶壶。就是有,他 那脾气也不会拿它当回事 于是两人便在常少山住的屋子里翻找。找来找去根本不见那玩意儿,却发现了一张字条,上 茶壶即茶壶, 打碎是瓦片。 人间多少事, 都被自己騙 常宝看过,递给吕尚,说是不解。吕尚接过默念一遍,又默念一遍,然后长叹一声,道:“怎 么是古董呢,分明真人也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3年14期,编者有改动)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文笔简净,凝练生动,手法运用得当,以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和精准传神的动作描写 分别塑造了常少山和吕尚这两个人物。 B.小说有两条线索,其一是一把“古董”壶,另一条线索是主人公的“古董”性格,两条线索 贯穿始终,交织穿插,十分精妙 C.小说叙写了常少山对母亲厚养薄葬,表面上解释了“古董”诨名的由来,更在深层次上揭 示了常少山不同寻常的品性特征 D.小说中的“壶”经历了寻常之物、疑似古董、天价古董的变化,却始终“泡着茶”,证明常 少山对古董壶的文化价值并不在意 E.小说结尾之处,作者借吕尚之口对常少山做出了不同于世俗的评价,表达了作者对主人 公精神境界的理解和敬佩之情 参考答案EC【解析】(E得3分,C得2分。A塑造吕尚这个人物的手法概括不全面,除 动作描写外,还有语言描写。B“贯穿始终”不准确,“古董壶”是中起线索。D无中生有,文 中没有提及此壶的“文化价值”。) (2)常少山的“古董”之处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概括说明。(6分) 参考答案:①对待礼俗非常淡然:他坚持厚养薄葬,母亲生前,非常孝顺:母亲去世后,他 并不讲究葬礼的排场,不顾礼俗。 ②对待金钱非常淡漠:他并未因“壶”是古董而多加注意,更不因它的价钱而动摇,宁可让古 董壶消失,也不让金钱打扰自己平静的生活 【解析】(每个方面3分:概括1分,结合文本说明2分。意思对即可) (3)小说对吕尚初见古董壶时的一系列动作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 析。(6分) 参考答案:①形象上,表现出吕尚对此壶做判断时的谨慎和得出结论时内心的惊喜,与常少 山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衬托出常少山对此壶的淡然。(2分) ②结构上,暗示此壶的不同寻常,引出下文引师相壶、人逝寻壶等情节。(2分) ③艺术上,精准传神的动作描写使作品生动鲜活,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2分) 【解析】(意思对即可,答出其他可酌情给分) (4)小说结局人去壶隐,只留下了一首诗。作者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的具体内 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8分) 参考答案 观点一:合理 ①人物塑造:这种处理丰富了人物性格。常少山生前自己不看重古董壶的经济价值,死后还
这事过去不久,常少山得了重病,不几日便一命呜呼了。常少山病故,吕尚慌忙赶来,便把 茶壶的事告诉了常宝。常宝说老爷子病中根本就没有谈及家中有什么宝贝茶壶。就是有,他 那脾气也不会拿它当回事…… 于是两人便在常少山住的屋子里翻找。找来找去根本不见那玩意儿,却发现了一张字条,上 写: 茶壶即茶壶, 打碎是瓦片。 人间多少事, 都被自己骗。 常宝看过,递给吕尚,说是不解。吕尚接过默念一遍,又默念—遍,然后长叹一声,道:“怎 么是古董呢,分明真人也!”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3 年 14 期,编者有改动)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 A.小说文笔简净,凝练生动,手法运用得当,以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和精准传神的动作描写 分别塑造了常少山和吕尚这两个人物。 B.小说有两条线索,其一是一把“古董”壶,另一条线索是主人公的“古董”性格,两条线索 贯穿始终,交织穿插,十分精妙。 C.小说叙写了常少山对母亲厚养薄葬,表面上解释了“古董”诨名的由来,更在深层次上揭 示了常少山不同寻常的品性特征。 D.小说中的“壶”经历了寻常之物、疑似古董、天价古董的变化,却始终“泡着茶”,证明常 少山对古董壶的文化价值并不在意。 E.小说结尾之处,作者借吕尚之口对常少山做出了不同于世俗的评价,表达了作者对主人 公精神境界的理解和敬佩之情。 参考答案 E C 【解析】(E 得 3 分,C 得 2 分。A 塑造吕尚这个人物的手法概括不全面,除 动作描写外,还有语言描写。B“贯穿始终”不准确,“古董壶”是中起线索。D 无中生有,文 中没有提及此壶的“文化价值”。) (2)常少山的“古董”之处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概括说明。(6 分) 参考答案:①对待礼俗非常淡然:他坚持厚养薄葬,母亲生前,非常孝顺;母亲去世后,他 并不讲究葬礼的排场,不顾礼俗。 ②对待金钱非常淡漠:他并未因“壶”是古董而多加注意,更不因它的价钱而动摇,宁可让古 董壶消失,也不让金钱打扰自己平静的生活。 【解析】(每个方面 3 分:概括 1 分,结合文本说明 2 分。意思对即可) (3)小说对吕尚初见古董壶时的一系列动作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 析。(6 分) 参考答案:①形象上,表现出吕尚对此壶做判断时的谨慎和得出结论时内心的惊喜,与常少 山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衬托出常少山对此壶的淡然。(2 分) ②结构上,暗示此壶的不同寻常,引出下文引师相壶、人逝寻壶等情节。(2 分) ③艺术上,精准传神的动作描写使作品生动鲜活,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2 分) 【解析】(意思对即可,答出其他可酌情给分) (4)小说结局人去壶隐,只留下了一首诗。作者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的具体内 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8 分) 参考答案 观点一:合理 ①人物塑造:这种处理丰富了人物性格。常少山生前自己不看重古董壶的经济价值,死后还
教育子女乃至朋友,不要执着于身外之物,让读者感受到他思虑深远的一面。 ②情节发展:前文中常少山已经拒绝卖壶,死后又引出寻壶、壶失等情节,陡起波澜,产生 意料之外的艺术效果。 ③主题表达:这首诗表明了常少山对利益的观点态度,也阐明了小说的主题—看淡名利、 坚守自我,升华了主题。 ④艺术效果:这样一个结局带有一种朦胧之美,含蓄蕴藉,引人联想。 观点二:不合理 ①人物塑造:前文塑造的常少山是个率性而为的人,行动多于语言,这样一个人在死前特意 处理了古董壶,还留下这么一首诗,显得有些刻意,前后不 ②情节发展:无论别人说什么、做什么,这把壶在他眼中始终就是把沏茶用的壶,他的儿子 也说,真有这么一把壶,常少山的脾气也不会把它当回事。不当回事却又特意去处理,使得 情节发展缺乏合理性。 ③主题表达:这首诗阐明了小说的主题—一看淡名利、坚守自我。主人公一直以来的所作所 为已经表达了这一主题,这首诗的出现实属画蛇添足 ④艺术效果:这样的结局有些做作,也太过模糊,降低了小说的艺术价值 【解析】(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答出三点,有理有据即可。观点明确2分,论述合理6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魂魄犹在江山图 范曾 当一个时代的艺术整体奔向浑浑噩噩的时候,需要圣洁的艺术;而艺术风貌整体堕入轻佻时, 需要凝重的艺术,这正是李可染适时而生的缘由 当可染先生沉浸于自己宁寂而庄严的心灵王国的时候,他趋近的美便与教养合而为一。他的 作品陶冶了整个一代人,还将千秋万代地陶冶下去。艺术的助人伦、成教化,在潜移默化之 中使人们心悦诚服地趋向社会的崇高,可染先生的艺术正是如此内在地激励着人们的心灵 可染是一位深具艺术理念的大师,然而当这种理念进入可染的审美时,大地山河与精神是那 样地天然合拍,那样地不假说教,使人觉得他的理念和审美在山川林壑、飞瀑流泉中不期而 遇,那是最融洽最自然的流露。 可染先生生活于一个风云动荡的时代,他当然有关心国家民族命运和服务于时代的直接的一 面,如抗日烽烟中他的作品体现了一位卓越艺术家的爱国良知。然而可染先生也同样有着纯 洁心灵、表达一己情怀的一面,这时的可染先生的画,是心灵与广宇的邂逅,当审美与自然 融而为一的时候,他的精神升腾到一个清明而纯净的、不染凡尘的境界,这对于一个山水画 家来说是何等难得 可染先生当然是不世的天才,他的“生而知之”透露出他异乎常人的语言方式。这是一种只可 有一不可有二的语言方式,一种极具个性化的符号,它的存在表现了先生俯仰天地、浩然长 叹的襟怀。当然可染先生知道自己有“生而知之”的本能,但凭着他更深邃的智慧,认识到它 的不可靠,或者他甚至看到一些恃一曲之才而毁掉自己艺术的聪明人,当昙花一现的时节过 去之后,留下的是残枝败叶。 可染先生告诉我,他年轻时作画极快,有一次到一位朋友家,朋友留可染作画,可染不允 忽然一阵敲门声,远客来归,主人越过天井开门,寒暄,回到画室时,可染却已画毕,主人 大为赞叹,以为神来之笔,先生亦颇自喜。先生说完这段故事后,告诉我,多年之后,他才 警然有悟,必须力矫这样的用笔。先生还告诉我,他少年时有一位极富才华的朋友,写给他 的信,毛笔字的稚拙天真、浑厚朴雅使他有一种不可言喻的内心的感动。这感动是如此地刻
教育子女乃至朋友,不要执着于身外之物,让读者感受到他思虑深远的一面。 ②情节发展:前文中常少山已经拒绝卖壶,死后又引出寻壶、壶失等情节,陡起波澜,产生 意料之外的艺术效果。 ③主题表达:这首诗表明了常少山对利益的观点态度,也阐明了小说的主题——看淡名利、 坚守自我,升华了主题。 ④艺术效果:这样一个结局带有一种朦胧之美,含蓄蕴藉,引人联想。 观点二:不合理 ①人物塑造:前文塑造的常少山是个率性而为的人,行动多于语言,这样一个人在死前特意 处理了古董壶,还留下这么一首诗,显得有些刻意,前后不一。 ②情节发展:无论别人说什么、做什么,这把壶在他眼中始终就是把沏茶用的壶,他的儿子 也说,真有这么一把壶,常少山的脾气也不会把它当回事。不当回事却又特意去处理,使得 情节发展缺乏合理性。 ③主题表达:这首诗阐明了小说的主题——看淡名利、坚守自我。主人公一直以来的所作所 为已经表达了这一主题,这首诗的出现实属画蛇添足。 ④艺术效果:这样的结局有些做作,也太过模糊,降低了小说的艺术价值。 【解析】(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答出三点,有理有据即可。观点明确 2 分,论述合理 6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魂魄犹在江山图 范曾 当一个时代的艺术整体奔向浑浑噩噩的时候,需要圣洁的艺术;而艺术风貌整体堕入轻佻时, 需要凝重的艺术,这正是李可染适时而生的缘由。 当可染先生沉浸于自己宁寂而庄严的心灵王国的时候,他趋近的美便与教养合而为一。他的 作品陶冶了整个一代人,还将千秋万代地陶冶下去。艺术的助人伦、成教化,在潜移默化之 中使人们心悦诚服地趋向社会的崇高,可染先生的艺术正是如此内在地激励着人们的心灵。 可染是一位深具艺术理念的大师,然而当这种理念进入可染的审美时,大地山河与精神是那 样地天然合拍,那样地不假说教,使人觉得他的理念和审美在山川林壑、飞瀑流泉中不期而 遇,那是最融洽最自然的流露。 可染先生生活于一个风云动荡的时代,他当然有关心国家民族命运和服务于时代的直接的一 面,如抗日烽烟中他的作品体现了一位卓越艺术家的爱国良知。然而可染先生也同样有着纯 洁心灵、表达一己情怀的一面,这时的可染先生的画,是心灵与广宇的邂逅,当审美与自然 融而为一的时候,他的精神升腾到一个清明而纯净的、不染凡尘的境界,这对于一个山水画 家来说是何等难得。 可染先生当然是不世的天才,他的“生而知之”透露出他异乎常人的语言方式。这是一种只可 有一不可有二的语言方式,一种极具个性化的符号,它的存在表现了先生俯仰天地、浩然长 叹的襟怀。当然可染先生知道自己有“生而知之”的本能,但凭着他更深邃的智慧,认识到它 的不可靠,或者他甚至看到一些恃一曲之才而毁掉自己艺术的聪明人,当昙花一现的时节过 去之后,留下的是残枝败叶。 可染先生告诉我,他年轻时作画极快,有一次到一位朋友家,朋友留可染作画,可染不允。 忽然一阵敲门声,远客来归,主人越过天井开门,寒暄,回到画室时,可染却已画毕,主人 大为赞叹,以为神来之笔,先生亦颇自喜。先生说完这段故事后,告诉我,多年之后,他才 警然有悟,必须力矫这样的用笔。先生还告诉我,他少年时有一位极富才华的朋友,写给他 的信,毛笔字的稚拙天真、浑厚朴雅使他有一种不可言喻的内心的感动。这感动是如此地刻
骨铭心,谈到此事时,先生的表情竟显得那样地庄肃和神往。 可染先生好学而敏求,这是他“苦学派”的唯一解释,苦学者不意味着枯涩无味地下笨功夫。 我曾有幸上可染先生的书法课,他不强求碑帖的选择。我选了一本礼器碑,他说要平心静气 地读碑,知其间架,重其用笔,悟其风神,能于此三者有所悟,则去书道不远矣。书法课上, 可染先生不喜欢一挥而就式的所谓笔动心不动、麻木不仁的写字习气。 可染先生于书法所下功夫可谓焚膏继晷,30多岁时的风华婉转至50岁后一扫而空,无丝毫 泥古、媚俗、求奇、娇饰、市井、乡愿…….一切的书画艺术可恶的痕迹与可染先生的书法格 格不入,近之则畏,远之则敬 有一次说到线,可染先生联想起京剧,他说一个卓越的京剧演员会将每一个字送到听众的耳 中,其原因很多,但其中一点是他会把中国字的声母和韵母前后慢慢吐出,名角能控制声调 的每一丝变化,这和用笔是一个道理,我恍然大悟,又想起每逢新年联欢,李可染可能会拉 下二胡,那真是铿锵老辣、苍凉哀婉的高度统一,这其中固然有先生青年时代国家山河破 碎的难伸孤愤,也有先生倔强不拔的满怀壮志 先生称自己是“困而知之”,人们不要以为可染先生当真为自己才情不逮而困。可染先生的 “困”是他推动中国画史这座沉重的列车所需的移山心力,他要弘扬的是中华文化所素有的伟 岸与高华,他极端鄙弃浮光掠影的、油腔滑调的、市侩的艺术。这神圣的自尊支撑着他博大 的灵魂 可染先生通过自己不朽的笔墨所倾诉的爱恋,感动了全世界。这是可染先生的山水画不可取 代的历史地位和时代精神。走向现代,可染先生已为我们作出了杰出的榜样,和那些食西方 剩菜残羹的光怪陆离的艺术不同,可染先生所开启的是宏门正学,而不是旁门左道 (选自范曾《魂魄犹在江山图》,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李可染先生生活的时代,整体的绘画艺术陷入了躁动、迷惘、混乱、轻浮和功利的泥沼 这更凸显了可染先生及其艺术追求的意义 B.可染先生的“生而知之”,不仅表现在艺术风格上,也表现在他的语言表达上,而且这二 者有其内在的一致性。 C.可染先生凭着深邃的智慧,敏锐地看到先天禀赋的不可靠,因为那些仅凭天赋红极一时 的人物,其作品都不免趋时媚世、浮躁功利,难登大雅之堂 D.由京剧名角的唱腔和李可染演奏的二胡,作者领悟到,从事书画艺术也应以从容、平和 的心态关注每一个细节的表现效果,并做到自如控制细节 E.“食西方剩菜残羹”批评的是当代中国绘画艺术发展严重滞后的所学到的仅仅是西方绘画 中那些已经过时的技巧和手法而并非时下流行的新潮流”。 参考答案:AD(答A得3分,答D得2分,答C得1分;答B、E不得分) 【解析】B“不仅表现在艺术风格上,也表现在他的语言表达上”分析错误,原文中的“语 言方式”指的并不是一般语言文学中的语言表达,而是指绘画风格。两者不能并列,更不是 递进关系。C作品都不免趋时媚世、浮躁功利,难登大雅之堂。”概括分析过于绝对,且文 中并没有“难登大雅之堂”之意。E“那些已经过时的技巧和手法,而并非时下流行的新潮流 分析错误。“食西方剩菜残羹”指的是只学到了西方艺术的表面技巧,没有领会其灵魂,而且 没有看到西方艺术和东方艺术的共性。 (2)作者写李可染先生在朋友家作画和感动于老友信上的字迹这两件事,有什么作用?请 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从年轻时的“颇自喜”到后来的“警然有悟”感动”,前后对比,具体展现了可染 先生的成长过程。 ②具体形象地表现了可染先生追求圣洁、凝重,崇尚自然、融洽的艺术风格和艺术理想
骨铭心,谈到此事时,先生的表情竟显得那样地庄肃和神往。 可染先生好学而敏求,这是他“苦学派”的唯一解释,苦学者不意味着枯涩无味地下笨功夫。 我曾有幸上可染先生的书法课,他不强求碑帖的选择。我选了一本礼器碑,他说要平心静气 地读碑,知其间架,重其用笔,悟其风神,能于此三者有所悟,则去书道不远矣。书法课上, 可染先生不喜欢一挥而就式的所谓笔动心不动、麻木不仁的写字习气。 可染先生于书法所下功夫可谓焚膏继晷,30 多岁时的风华婉转至 50 岁后一扫而空,无丝毫 泥古、媚俗、求奇、娇饰、市井、乡愿……一切的书画艺术可恶的痕迹与可染先生的书法格 格不入,近之则畏,远之则敬。 有一次说到线,可染先生联想起京剧,他说一个卓越的京剧演员会将每一个字送到听众的耳 中,其原因很多,但其中一点是他会把中国字的声母和韵母前后慢慢吐出,名角能控制声调 的每一丝变化,这和用笔是一个道理,我恍然大悟,又想起每逢新年联欢,李可染可能会拉 一下二胡,那真是铿锵老辣、苍凉哀婉的高度统一,这其中固然有先生青年时代国家山河破 碎的难伸孤愤,也有先生倔强不拔的满怀壮志。 先生称自己是“困而知之”,人们不要以为可染先生当真为自己才情不逮而困。可染先生的 “困”是他推动中国画史这座沉重的列车所需的移山心力,他要弘扬的是中华文化所素有的伟 岸与高华,他极端鄙弃浮光掠影的、油腔滑调的、市侩的艺术。这神圣的自尊支撑着他博大 的灵魂。 可染先生通过自己不朽的笔墨所倾诉的爱恋,感动了全世界。这是可染先生的山水画不可取 代的历史地位和时代精神。走向现代,可染先生已为我们作出了杰出的榜样,和那些食西方 剩菜残羹的光怪陆离的艺术不同,可染先生所开启的是宏门正学,而不是旁门左道。 (选自范曾《魂魄犹在江山图》,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 A.李可染先生生活的时代,整体的绘画艺术陷入了躁动、迷惘、混乱、轻浮和功利的泥沼, 这更凸显了可染先生及其艺术追求的意义。 B.可染先生的“生而知之”,不仅表现在艺术风格上,也表现在他的语言表达上,而且这二 者有其内在的一致性。 C.可染先生凭着深邃的智慧,敏锐地看到先天禀赋的不可靠,因为那些仅凭天赋红极一时 的人物,其作品都不免趋时媚世、浮躁功利,难登大雅之堂。 D.由京剧名角的唱腔和李可染演奏的二胡,作者领悟到,从事书画艺术也应以从容、平和 的心态关注每一个细节的表现效果,并做到自如控制细节。 E.“食西方剩菜残羹”批评的是当代中国绘画艺术发展严重滞后的所学到的仅仅是西方绘画 中那些已经过时的技巧和手法而并非时下流行的“新潮流”。 参考答案:AD (答 A 得 3 分,答 D 得 2 分,答 C 得 1 分;答 B、E 不得分) 【解析】B“不仅表现在艺术风格上,也表现在他的语言表达上”分析错误,原文中的“语 言方式”指的并不是一般语言文学中的语言表达,而是指绘画风格。两者不能并列,更不是 递进关系。C“作品都不免趋时媚世、浮躁功利,难登大雅之堂。”概括分析过于绝对,且文 中并没有“难登大雅之堂”之意。E“那些已经过时的技巧和手法,而并非时下流行的新潮流” 分析错误。“食西方剩菜残羹”指的是只学到了西方艺术的表面技巧,没有领会其灵魂,而且 没有看到西方艺术和东方艺术的共性。 (2)作者写李可染先生在朋友家作画和感动于老友信上的字迹这两件事,有什么作用?请 简要分析。(6 分) 参考答案:①从年轻时的“颇自喜”到后来的“警然有悟”“感动”,前后对比,具体展现了可染 先生的成长过程。 ②具体形象地表现了可染先生追求圣洁、凝重,崇尚自然、融洽的艺术风格和艺术理想
③结构上,承上启下,一方面承接上文,形象地表现可染的“不世之才”;另一方面开启 下文,引出“敏而好学”的内容 【解析】(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答出其他可酌情给分) (3)作者说“可染是一位深具艺术理念的大师”。请简要说明其“艺术理念”的具体内容。(6 分) 参考答案:①一方面要关心国家民族命运和服务于时代,另一方面要用纯洁的心灵表达一己 情怀,必须把二者融而为 ②在艺术创作中,完全依靠天赋是危险而且短视的行为,必须刻苦勤奋、坚持不懈 ③应继承和弘扬本民族优秀的文化艺术传统,反对市侩艺术。 【解析】(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4)孔子说,人有“生而知之者,学而知之者,困而知之者”三类。李可染先生属于其中的 哪一类?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理解。(8分) 参考答案 观点一:李可染先生属于“生而知之者 ①拥有异于常人的艺术天赋 ②极富才华,作画极快,常有神来之笔 ③具有深邃的智慧和更高远的追求。 观点二:李可染先生属于“学而知之者”。 ①好学而敏求,讲求悟道、循法 ②刻苦勤奋,注重细节,毫不懈怠 ③不泥古、媚俗、求奇,自成一格。 观点三:李可染先生属于“困而知之者”。 ①把推动中国绘画不断健康发展作为追求目标; ②以弘扬中华文化的伟岸与高华为己任 ③努力使自己的笔墨成为艺术的永恒和不朽 【解析】(观点明确,2分;论述合理、分析充分,6分。意思对即可) 第Ⅱ卷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普通市民 位年愈六旬的老者,没有强健的体魄,却凭单枪匹马间就抓获了几十个 小偷 B、荣获大赛冠军后,他的家长和朋友欢天喜地,弹冠相庆 C、同是变法维新中流血的始作俑者,相比之下,康梁二人确乎少些刚烈。 D、一些年轻的科学家决心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参考答案:A 【解析】(A、单枪匹马:单独行动,没有别人帮助。也说匹马单枪。此句中是对的。B“弹 冠相庆”使用有误。此原意指弹去帽子上的灰尘,互相贺喜,现用于贬义,形容坏人得势 而用于褒义,显然感情色彩不当。C“始作俑者”使用有误。俑:古代用以陪葬的木制或陶 制的木偶人。“始作俑者意为开始发起制作殉葬的土木偶的人,比喻第一个作某项坏事的人 或恶劣风气的创始人。这个成语有极强的贬义色彩。D“无所不为”含贬义,是“没有什么坏 事不干”的意思,与褒扬科学家的句意不协调。以上几题考查的是不辨成语的感情色彩。)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创新的潜能,要激发这种潜能,就要看能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③结构上,承上启下,一方面承接上文,形象地表现可染的“不世之才”;另一方面开启 下文,引出“敏而好学”的内容。 【解析】(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答出其他可酌情给分) (3)作者说“可染是一位深具艺术理念的大师”。请简要说明其“艺术理念”的具体内容。(6 分) 参考答案:①一方面要关心国家民族命运和服务于时代,另一方面要用纯洁的心灵表达一己 情怀,必须把二者融而为一。 ②在艺术创作中,完全依靠天赋是危险而且短视的行为,必须刻苦勤奋、坚持不懈。 ③应继承和弘扬本民族优秀的文化艺术传统,反对市侩艺术。 【解析】(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4)孔子说,人有“生而知之者,学而知之者,困而知之者”三类。李可染先生属于其中的 哪一类?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理解。(8 分) 参考答案: 观点一:李可染先生属于“生而知之者”。 ①拥有异于常人的艺术天赋; ②极富才华,作画极快,常有神来之笔; ③具有深邃的智慧和更高远的追求。 观点二:李可染先生属于“学而知之者”。 ①好学而敏求,讲求悟道、循法; ②刻苦勤奋,注重细节,毫不懈怠; ③不泥古、媚俗、求奇,自成一格。 观点三:李可染先生属于“困而知之者”。 ①把推动中国绘画不断健康发展作为追求目标; ②以弘扬中华文化的伟岸与高华为己任; ③努力使自己的笔墨成为艺术的永恒和不朽。 【解析】(观点明确,2 分;论述合理、分析充分,6 分。意思对即可) 第Ⅱ卷 五、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3、下列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 A、普通市民——一位年愈六旬的老者,没有强健的体魄,却凭单枪匹马间就抓获了几十个 小偷。 B、荣获大赛冠军后,他的家长和朋友欢天喜地,弹冠相庆。 C、同是变法维新中流血的始作俑者,相比之下,康梁二人确乎少些刚烈。 D、一些年轻的科学家决心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参考答案:A 【解析】(A、单枪匹马:单独行动,没有别人帮助。也说匹马单枪。此句中是对的。B “弹 冠相庆”使用有误。此原意指弹去帽子上的灰尘,互相贺喜,现用于贬义,形容坏人得势, 而用于褒义,显然感情色彩不当。 C “始作俑者”使用有误。俑:古代用以陪葬的木制或陶 制的木偶人。“始作俑者意为开始发起制作殉葬的土木偶的人,比喻第一个作某项坏事的人 或恶劣风气的创始人。这个成语有极强的贬义色彩。D “无所不为”含贬义,是“没有什么坏 事不干”的意思,与褒扬科学家的句意不协调。以上几题考查的是不辨成语的感情色彩。)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 ) A.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创新的潜能,要激发这种潜能,就要看能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