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解和评价 1.【2009.浙江】 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子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 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 成语。(1分) (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况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3分) 默写题: (3)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论语》) 2.【2010.浙江】 (1)《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 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4分)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欧阳修《朋 党论》) (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5选3小题) (1)谨庠序之教 (《孟子》) 3.【2011.浙江】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1)题。(5分)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 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 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 【注】①为吾善;自我完善。②用:使。③不计数:不能用十来计算,不用十个。 (1).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1分) 孔子 韩非子 (2).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4分) 4.【2012.浙江】 《论语·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1).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2分) (2)对照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3分) 5(2013浙江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论语学而》)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论语·宪问》) □□食瓢钦,不改其乐;子路衣散缊袍,与衣狐铬者立而不耻;皆所谓不耻囗囗 □□者。(宋真德秀《西山读书记》) (1)补出上面材料的空缺部分。(2分)
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解和评价 1.【2009.浙江】 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 分)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子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 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 成语。(1 分) (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况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3 分) .默写题: (3)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 。(《论语》) 2.【2010.浙江】 (1)《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 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4 分)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欧阳修《朋 党论》) (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5 选 3 小题) (1)谨庠序之教, , 。(《孟子》) 3.【2011.浙江】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1)题。(5 分)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 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 也,而用 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 ; 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 【注】①为吾善;自我完善。②用:使。③不计数:不能用十来计算,不用十个。 (1).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1 分) 孔子:____________ 韩非子:____________ (2).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4 分) 4.【2012.浙江】 《论语·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1).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2 分) (1) (2) (2)对照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3 分) 5.(2013·浙江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 分)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论语·学而》)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论语·宪问》) 箪食瓢饮,不改其乐;子路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皆所谓不耻 者。(宋·真德秀《西山读书记》) (1)补出上面材料的空缺部分。(2 分)
(2)根据上面的材料,简析孔子的观点。(3分) 答 6(2014浙江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 佞,损矣。”(《论语季氏》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论语·公冶长》) 【注】①微生高:春秋时鲁国人。②醯(xn:醋。 (1)第一则材料主要体现了孔子的 观。(1分) (2)孔子为什么说微生高不直?对孔子这种评价,你怎么看?(4分) 7.【2015.浙江】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 知言者,尽心知性,于凡天下之言,无不有以究极其理,而识其是非得失之所以然 浩然,盛大流行之貌。气,即所谓体之充者。本自浩然,,失养故馁,惟孟子为善养之以复 其初也。盖惟知言,则有以明夫道义,而于夭下之事无所疑:养气,则有以配夫道义,而于 天下事无所惧,此其所以当大任而不动心也。 (1).根据材料可以判断,朱熹这段话是对《孟子》中“我知言,我善养吾“一句的 注释。(2分) (2)从画线句中概括“知言”和“养气”的功能。(3分 8.(2016·浙江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 《墨子·节用》:“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其倍之非外 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 加用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 【注】①加用:更有用,更有价值。②德:通“得” (1)从这段文字看,“节用”的含义是 。(不超过6个字)(1分) (2)根据选文,理解并概括墨子的“为政”思想。(4分)
(2)根据上面的材料,简析孔子的观点。(3 分) 答: 6.(2014·浙江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 分)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 佞,损矣。”(《论语·季氏》) 子曰:“孰谓微生高①直?或乞醯②焉,乞诸其邻而与之。”(《论语·公冶长》) 【注】 ①微生高:春秋时鲁国人。②醯(xī):醋。 (1)第一则材料主要体现了孔子的________观。(1 分) (2)孔子为什么说微生高不直?对孔子这种评价,你怎么看?(4 分) 答: 7.【2015.浙江】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 分) 知言者,尽心知性,于凡天下之言,无不有以究极其理,而识其是非得失之所以然也。 浩然,盛大流行之貌。气,即所谓体之充者。本自浩然,,失养故馁,惟孟子为善养之以复 其初也。盖惟知言,则有以明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疑;养气,则有以配夫道义,而于 天下事无所惧,此其所以当大任而不动心也。 (1).根据材料可以判断,朱熹这段话是对《孟子》中“我知言,我善养吾 ”一句的 注释。(2 分) (2)从画线句中概括“知言”和“养气”的功能。(3 分) 8. (2016·浙江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 分) 《墨子·节用》:“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其倍之非外 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 加用①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德②不劳,其兴利多矣。” 【注】 ①加用:更有用,更有价值。②德:通“得”。 (1)从这段文字看,“节用”的含义是 。(不超过 6 个字)(1 分) (2)根据选文,理解并概括墨子的“为政”思想。(4 分)
9(2017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分)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 。”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论语·公冶长》)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 (1)孔子的弟子各有所长,《论语》先进篇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区分,其中颜渊 属于 子贡属于 。(2分) (2)一说“吾与女,弗如也”中的“与”为连词,可断为“吾与女弗如也”。根据这样断句, 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孔子的教育技巧。(4分) 答: 10.(2018浙江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分)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论语·泰伯》 【注】①才之美:美好的才华。②使:假使。 (1)第一则材料中“梦见周公”的含义是什么?(2分) (2).概括第二则材料的主旨,并加以分析。(4分) 11.【2008.福建】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0分) 子谓颇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迷而》) 孟子曰:“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孟子·公孙衍张仪章》) (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用之则行,舍之则哉,惟我与尔赴有夫!(3分) 译 ②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3分) (2)根据以上两段内容,简要谈谈孔孟二人的处世态度。(4分) 12.【2009.福建】.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 ②子曰:“德不孤,必有邻。(《里仁》)
答: 9.(2017·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 分)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 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论语·公冶长》)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 (1)孔子的弟子各有所长,《论语》先进篇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区分,其中颜渊 属于________,子贡属于________。(2 分) (2)一说“吾与女,弗如也”中的“与”为连词,可断为“吾与女弗如也”。根据这样断句, 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孔子的教育技巧。(4 分) 答: 10.(2018·浙江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 分)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①,使②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论语·泰伯》) 【注】①才之美:美好的才华。②使:假使。 (1)第一则材料中“梦见周公”的含义是什么?(2 分) (2).概括第二则材料的主旨,并加以分析。(4 分) 11.【2008.福建】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0 分) 子谓颇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迷而》) 孟子曰:“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孟子·公孙衍张仪章》) (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① 用之则行,舍之则哉,惟我与尔赴有夫!(3 分) 译: ②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3 分) 译: 。 (2)根据以上两段内容,简要谈谈孔孟二人的处世态度。(4 分) 答: 。 12.【2009.福建】.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 分) ①子曰:“里①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 ②子曰:“德②不孤,必有邻③。(《里仁》)
注:①里:居。②德:有德之人。③邻:亲近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环境对人的道德修养有重要影响,要谨慎选择。理想的居处应当是仁德之所 B.近朱者赤,择“仁”而处,受到仁德者的熏陶,对自己仁德的养成很有助益。 C.选择与仁德为邻,体现了一个人的智慧,如不这样,别人怎么知道你的仁呢? D.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会有志趣相同的人来亲近他 (2)孔子说:“无友者不如己者。”(《学而》)意思是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 朋友。请结合上面有关“择处”的选段,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答 13.【2010.福建】 (一)文化经典阅读(10分) 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也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论语·迷 而》) ②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禹有大焉,善于人同,舍己从 之,乐取于人以为善。”(《孟子·公孙丑上》)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要想事业有成,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就必须勤奋学习,多闻多见,掌握丰富的知识。 B.儒家认为,一个人在实际生活中,不仅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而且要对批判者心怀感激 C.孟子引用子路、禹、舜的事迹,目的就是要劝诫人们要勇于检讨自己的缺点,发现别人的 优点 D.历史上一些有识之士,不仅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而且为求同存异,往往保留自己的观点。 (2)结合上面选段,谈谈你对“乐取于人以为善”这句话的看法。(3分)答: 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14.【2011.福建】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论语·述而》) ②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
注:①里:居。②德:有德之人。③邻:亲近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环境对人的道德修养有重要影响,要谨慎选择。理想的居处应当是仁德之所。 B. 近朱者赤,择“仁”而处,受到仁德者的熏陶,对自己仁德的养成很有助益。 C. 选择与仁德为邻,体现了一个人的智慧,如不这样,别人怎么知道你的仁呢? D.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会有志趣相同的人来亲近他。 (2)孔子说:“无友者不如己者。”(《学而》)意思是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 朋友。请结合上面有关“择处”的选段,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 分) 答: 13.【2010.福建】 (一) 文化经典阅读(10 分) 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 分) ①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也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论语·迷 而》) ②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禹有大焉,善于人同,舍己从 之,乐取于人以为善。”(《孟子·公孙丑上》)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要想事业有成,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就必须勤奋学习,多闻多见,掌握丰富的知识。 B.儒家认为,一个人在实际生活中,不仅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而且要对批判者心怀感激。 C.孟子引用子路、禹、舜的事迹,目的就是要劝诫人们要勇于检讨自己的缺点,发现别人的 优点。 D.历史上一些有识之士,不仅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而且为求同存异,往往保留自己的观点。 (2)结合上面选段,谈谈你对“乐取于人以为善”这句话的看法。(3 分) 答: .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 分) 14.【2011.福建】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 分) ①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论语·述而》) ②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
③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 张》) (1)请简要概括孔子和子贡对“过”的看法。(2分) 0子贡以日食、月食为喻,说明了什么道理?请简要分析,《4分有教育网 onto 15.【2012.福建】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②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 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在孔子、盂子看来,怎样的人可以称为君子?如何才能成为君子?请综合上述材料,用 自已的话回答。(6分) 16.【2013.福建】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问题。 ①子日:“躬自厚1而薄賁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 ②盂子曰:“仁者如射:射者正已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已者,反求诸已而巳奧。”((孟子·公 孙丑章句上》) 【注】厚:重,与“薄”相对。 1)请概括出两个选段观点的共同之处。(2分) (2)两个选段中,孔子与孟子的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述。(4分) 17.【2014.福建】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①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乜;不以其道得之,不处①。也。(《论语·里仁》) ②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②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孟子·万章 上》) [注]①不处:不享有。②一介:一点点小东西。 (1)请概括上面两个选段主张的共同之处。(2分) 答 (2)上面两个选段主张的不同之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答 18.【2015.福建】 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分 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 (《孟子·滕文公上》) 【注】易:修治,耕种。 (1)尧、舜的“忧”与农夫有什么不同?请简述。(3分) 答: (2)为什么说“为天下得人难”?请根据选段谈谈你的理解。(3分) 答
15.【2012.福建】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 分) ①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②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 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在孔子、孟子看来,怎样的人可以称为君子?如何才能成为君子?请综合上述材料,用 自已的话回答。(6 分) 答: 16.【2013.福建】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 完成 后 面问 题。 ① 子曰:“躬自厚 【注】 而 薄 责 于人 , 则远 怨 矣 !”( 《论 语 ·卫 灵 公》 ) ② 孟 子 曰:“ 仁者 如 射:射 者 正己 而 后发 ;发 而不 中,不怨 胜 己者 ,反 求诸 己 而已 矣。”(《孟 子·公 孙丑章句上 》 ) 【 注 】 厚 : 重 , 与 “ 薄” 相 对。 ( 1) 请 概 括 出 两 个选 段 观点 的 共同 之 处。 (2 分 ) ( 2) 两 个 选 段 中 ,孔 子 与孟 子 的话 侧 重点 有什 么 不同 ? 请简 述 。 ( 4 分 ) 17.【2014.福建】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 分) ①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①。也。(《论语·里仁》) ②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②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孟子·万章 上》) [注]①不处:不享有。②一介:一点点小东西。 (1)请概括上面两个选段主张的共同之处。(2 分) 答: (2)上面两个选段主张的不同之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 分) 答: 18.【2015.福建】 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 分)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分 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 (《孟子•滕文公上》) 【注】易:修治,耕种。 (1)尧、舜的“忧”与农夫有什么不同?请简述。(3 分) 答: (2)为什么说“为天下得人难”?请根据选段谈谈你的理解。(3 分) 答:
19.【2015.北京】 《论语·侍坐》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分别讲述了自己的志向,孔子对子路的 话不以为然。篇末是曾皙与孔子师生二人的对话,这一对话存在两种不同的标点,其中一种 标点如下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 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另一种标点如下。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①请在括号内写出本句的说话人(1分) ②不同的标点源于对文本不同的解读,请简要说明第二种解读与第一种的不同之处。有人认 为第二种解读优于第一种,你赞成哪一种?请说明理由。(5分) 【2018.北京】 根据要求,完成文后的题目。(共5分) 《论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间的许多对话,如《先进》篇: 子路问:“闻斯Ⅶ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 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2),故退 注释:【1】斯:就。【2】兼人:勇于作为 请简要概述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并说明此则短文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
19.【2015.北京】 《论语·侍坐》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分别讲述了自己的志向,孔子对子路的 话不以为然。篇末是曾皙与孔子师生二人的对话,这一对话存在两种不同的标点,其中一种 标点如下。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 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另一种标点如下。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 )“唯求则非邦也与?” (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 )“唯赤则非邦也与?” (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①请在括号内写出本句的说话人(1 分) ②不同的标点源于对文本不同的解读,请简要说明第二种解读与第一种的不同之处。有人认 为第二种解读优于第一种,你赞成哪一种?请说明理由。(5 分) 20.【2018.北京】 根据要求,完成文后的题目。(共 5 分) 《论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间的许多对话,如《先进》篇: 子路问:“闻斯【1】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 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2】,故退之。” 注释:【1】斯:就。【2】兼人:勇于作为。 请简要概述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并说明此则短文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
训练定时规范 定时训练,规范答题 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解和评价 21.(2018·杭州二联)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分)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论语子路》)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 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论语颜渊》) (1)对于子夏在莒父理政,孔子提出的忠告是:不要 (请用四字成语概括)。(2分) (2)综合上面两则材料内容谈谈儒家的为政主张。(4分) 22(2018衢州质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分)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 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 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 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在本段文字中,孔子提出了“正名”的思想。什么叫“正名”?试做解释,并从所学的《(论 语〉选读》中再举一个能体现孔子正名思想的例子。(3分) (2)谈谈你对孔子“正名”思想的理解。(3分) 23、(2018·浙东北三校高三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分)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 之粟五秉③。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论语雍也》)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论语·雍也》) 【注】①釜(fu:古代量名,六斗四升为一釜。②庾(yu:古代量名,二斗四升为一庾。③秉 (bing):古代量名,十六斛为一秉。十斗为一斛。④继:接济。⑤宰:大夫家的总管
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解和评价 21..(2018·杭州二联)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 分)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论语·子路》)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 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论语·颜渊》) (1)对于子夏在莒父理政,孔子提出的忠告是:不要____________(请用四字成语概括)。(2 分) (2)综合上面两则材料内容谈谈儒家的为政主张。(4 分) 答: 22.(2018·衢州质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 分)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 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 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 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在本段文字中,孔子提出了“正名”的思想。什么叫“正名”?试做解释,并从所学的《〈论 语〉选读》中再举一个能体现孔子正名思想的例子。(3 分) 答: (2)谈谈你对孔子“正名”思想的理解。(3 分) 答: 23.(2018·浙东北三校高三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 分)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①。”请益。曰:“与之庾②。”冉子与 之粟五秉③。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④富。” (《论语·雍也》) 原思为之宰⑤,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论语·雍也》) 【注】 ①釜(fǔ):古代量名,六斗四升为一釜。②庾(yǔ):古代量名,二斗四升为一庾。③秉 (bǐnɡ):古代量名,十六斛为一秉。十斗为一斛。④继:接济。⑤宰:大夫家的总管
(1)这两段文字反映了孔子的什么观点?(2分) (2)请结合上面的材料,谈谈孔子的仁爱观。(4分) 24(2018金华名校高三二统)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分) ①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论语》) ②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 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 (1)①②两则材料中都表现出孔子“仁”道的 的特点。(2分) (2)谈谈你对“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种仁道精神的看法。(4分) 25、(2018·金丽衢十二校高三二联)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分)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论语里仁》)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论语颜渊》) 胡氏曰:“事君谏不行,则当去:导友善不纳,则当止。至于烦渎,则言者轻,听者厌 矣,是以求荣而反辱, (朱熹《论 语章句集注》) (1)补出上面材料的空缺部分。(2分) (2)根据上面的材料,简析孔子的交友观。(4分) 26、(2018·浙江新高考名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分) ①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②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③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 (《论语·公冶长》) (1)请写出两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2分)
(1)这两段文字反映了孔子的什么观点?(2 分) 答: (2)请结合上面的材料,谈谈孔子的仁爱观。(4 分) 24.(2018·金华名校高三二统)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 分) ①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论语》) ②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 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 (1)①②两则材料中都表现出孔子“仁”道的________的特点。(2 分) (2)谈谈你对“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种仁道精神的看法。(4 分) 答: 25.(2018·金丽衢十二校高三二联)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 分)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论语·里仁》)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论语·颜渊》) 胡氏曰:“事君谏不行,则当去;导友善不纳,则当止。至于烦渎,则言者轻,听者厌 矣,是以求荣而反辱, 也。” (朱熹《论 语章句集注》) (1)补出上面材料的空缺部分。(2 分) (2)根据上面的材料,简析孔子的交友观。(4 分) 答: 26.(2018·浙江新高考名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 分) ①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②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③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 ‘文’也。” (《论语·公冶长》) (1)请写出两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2 分) 答:
(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教学原则?请指出并加以评析。(4分) 27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分 ①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论语泰伯》) ②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论语泰伯》) (1)上述材料中,孔子对民众有什么褊狭的看法?(3分 答: (2)有人认为,对材料①应作如下解释:“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你更认同哪种观 点?请简述理由。(3分) 28(2018台州调测)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分) ①子曰:“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论语卫灵公》) ②盂子曰:“天下有道,以道殉鬥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孟 子尽心上》) 【注】殉:同“徇”,顺从。 (1)请简要概括孔子与孟子对于社会“无道”时的处世态度。(3分) 孔子: (2)结合文段②,谈谈你对“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这句话的理解。(3分) 29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分)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 与 朱熹《论语集注》注:晨门,掌晨启门。盖贤人隐于抱关者也。 《庄子》:“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程颐《周易程氏传》:“君子当困穷之时,既尽其防虑之道,而不得免,则命也,当推致 其命,以遂其志。知命之当然也,则穷謇祸患不以动其心,行吾义而已。苟不知命,则恐惧 于险难。陨获于穷厄,所守亡矣,安能遂其为善之志乎?
(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教学原则?请指出并加以评析。(4 分) 答: 27.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 分) ①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论语·泰伯》) ②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论语·泰伯》) (1)上述材料中,孔子对民众有什么褊狭的看法?(3 分) 答: (2)有人认为,对材料①应作如下解释:“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你更认同哪种观 点?请简述理由。(3 分) 答: 28.(2018·台州调测)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 分) ①子曰:“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论语·卫灵公》) ②孟子曰:“天下有道,以道殉[注]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孟 子·尽心上》) 【注】 殉:同“徇”,顺从。 (1)请简要概括孔子与孟子对于社会“无道”时的处世态度。(3 分) 孔子: 孟子: (2)结合文段②,谈谈你对“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这句话的理解。(3 分) 答: 29.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 分)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 与?” 朱熹《论语集注》注:晨门,掌晨启门。盖贤人隐于抱关者也。 《庄子》:“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程颐《周易程氏传》:“君子当困穷之时,既尽其防虑之道,而不得免,则命也,当推致 其命,以遂其志。知命之当然也,则穷塞祸患不以动其心,行吾义而已。苟不知命,则恐惧 于险难。陨获于穷厄,所守亡矣,安能遂其为善之志乎?
(1)你认为晨门的“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是揶揄还是赞美孔子?说说你的理由。(3分) (2)儒家和道家对待“命”的态度有何异同?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3分) 30(2018杭州一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分)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 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 盂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 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篇下》) (1)相较后世“三纲五常”的思想,孔子和孟子的共同主张是什么?(3分) (2)对于君臣关系,孟子的主张比孔子的有什么发展?(3分) 梳理、掌握传统文化经典思想内涵 (一)梳理、掌握《论语》的十大思想内涵 1为政以德 在治国方略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数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也叫“德治”或“礼治”。实行德治的具体办法有:①重教化,轻刑罚:②反对过度榨取 主张“使民也义”;③为政需正己;④举贤才 特别注意孔子的“均无贫”思想。孔子所谓的“均无贫”指的是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 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阐释的,不同于“平均主义”。 [即学即练] 1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答案养生(食)送死(丧)和祭祀。统治者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他反对横征暴敛,认 为“苛政猛于虎”。当自己的学生为季氏敛财时,他公然号召其他学生“鸣鼓而攻之可也 他劝鲁哀公减轻人民的财税,要藏富于民:“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当然这并不是说孔子主张均贫富。孔子主张的是上下各得其分(根据自己的名分、地位,该得 多少是多少,该干什么就干什么)。所以对于统治者而言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 安”。当然,对百姓的教育是必须的:“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教什么?教
(1)你认为晨门的“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是揶揄还是赞美孔子?说说你的理由。(3 分) 答: (2)儒家和道家对待“命”的态度有何异同?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3 分) 答: 30.(2018·杭州一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 分)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 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 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篇下》) (1)相较后世“三纲五常”的思想,孔子和孟子的共同主张是什么?(3 分) 答: (2)对于君臣关系,孟子的主张比孔子的有什么发展?(3 分) 答: 梳理、掌握传统文化经典思想内涵 (一)梳理、掌握《论语》的十大思想内涵 1.为政以德 在治国方略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数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也叫“德治”或“礼治”。实行德治的具体办法有:①重教化,轻刑罚;②反对过度榨取, 主张“使民也义”;③为政需正己;④举贤才。 特别注意孔子的“均无贫”思想。孔子所谓的“均无贫”指的是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 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阐释的,不同于“平均主义”。 [即学 即练] 1.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答: 答案 养生(食)送死(丧)和祭祀。统治者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他反对横征暴敛,认 为“苛政猛于虎”。当自己的学生为季氏敛财时,他公然号召其他学生“鸣鼓而攻之可也”。 他劝鲁哀公减轻人民的财税,要藏富于民:“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当然这并不是说孔子主张均贫富。孔子主张的是上下各得其分(根据自己的名分、地位,该得 多少是多少,该干什么就干什么)。所以对于统治者而言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 安”。当然,对百姓的教育是必须的:“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教什么?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