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武胜县2014届高三三诊语文学科试题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共27分) 、(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轧钢/相互倾轧觊觎/坚贞不渝坍圮/杞人忧天贝壳/金蝉脱壳 B.作坊/作茧自缚孱弱/大言不惭信笺/流水浅浅铜臭/遗臭万年 C.蔓延/顺蔓摸瓜奴婢/大有裨益叱咤/姹紫嫣红下载/千载难逢 D.累赘/罪行累累炽热/秩序井然玷污/拈花惹草曲牌/曲径通幽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揉合 明信片 轻歌曼舞 能屈能伸 B.坐镇 冒失鬼 事必躬亲 共商国是 C.平添 度假村 蜂拥而至 雍荣华贵 D.张皇 钉书机 滥竽充数 猝不及防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这次消防安全工作会议十分重要,可他因要处理私事,没等会议结束,就擅自 离开了,因此受到了领导的批评 B.教育子女是父亲不可推托的责任,然而,父亲缺席是家庭教育中长期存在的问 题,孩子和父亲相处的时间通常过少。 C.著名作家张炜的长篇小说《你在高原》出版之后,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强烈反响, 给他带来许多没料到的不虞之誉 D.改革开放之初,大家都一穷二白,连自行车都是奢侈品,而现在家用轿车满街 跑,整个社会发生了的巨大变化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艺术化的语文教学让传统枯燥的语文课堂变得灵动丰富起来,但在具体实施 时,既要注重教学的高效,更要注重形式的美。 B.凡事若不问青红皂白,把自己心中的愤怒发泄到臆想对象身上,很可能造成对 毫不知情的或有恩于己的善良的人遭到伤害。 C.做任何事情都应该上心,不然很难取得应有的成绩,比如在学习方面,成绩的 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觉刻苦的程度。 D.现阶段要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状况,除了増加警力加强道路指挥外,我们还应 教育和引导人们依法行使交通权利和义务。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清明节源于周秦,作为中国忠孝文化的载体,在我国民俗节日体系中具有重要的 地位。清明节在形成的漫长岁月中,受到了不同时代节日习俗的影响,最后形成 了不同于其他传统节日的特点。清明节兼有节气与节日两种身份,且以户外活动 (扫墓、踏青等)为主,在扫墓祭奠活动中肃穆悲伤,在踏青游春活动中欢乐喜庆, 兼具两种情感特征。可以说,清明节是一个融祭祀扫墓、缅怀祖先、欢乐游春于 体的复合型大节 在周秦,祭祖扫墓习俗已经存在。西周以来,墓祭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 认为“夫祀,国之大节也”,《左传》甚至说:“国之大事,唯祀与戎。”古人 对祖先“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从而使节俗上升为礼俗, 祭祖成为约束和衡量人们日常道德规范的依据。汉代风俗与礼俗开始融为一体 《后汉书·明帝纪》注引《汉官仪》云:“古不墓祭。秦始皇起寝于墓侧,汉因
四川省武胜县 2014 届高三三诊语文学科试题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 共 27 分) 一、(12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轧钢/相互倾轧 觊觎/坚贞不渝 坍圮/杞人忧天 贝壳/金蝉脱壳 B.作坊/作茧自缚 孱弱/大言不惭 信笺/流水浅浅 铜臭/遗臭万年 C.蔓延/顺蔓摸瓜 奴婢/大有裨益 叱咤/姹紫嫣红 下载/千载难逢 D.累赘/罪行累累 炽热/秩序井然 玷污/拈花惹草 曲牌/曲径通幽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揉合 明信片 轻歌曼舞 能屈能伸 B.坐镇 冒失鬼 事必躬亲 共商国是 C.平添 度假村 蜂拥而至 雍荣华贵 D.张皇 钉书机 滥竽充数 猝不及防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这次消防安全工作会议十分重要,可他因要处理私事,没等会议结束,就擅自 离开了,因此受到了领导的批评。 B.教育子女是父亲不可推托的责任,然而,父亲缺席是家庭教育中长期存在的问 题,孩子和父亲相处的时间通常过少。 C.著名作家张炜的长篇小说《你在高原》出版之后,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强烈反响, 给他带来许多没料到的不虞之誉。 D.改革开放之初,大家都一穷二白,连自行车都是奢侈品,而现在家用轿车满街 跑,整个社会发生了的巨大变化。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艺术化的语文教学让传统枯燥的语文课堂变得灵动丰富起来,但在具体实施 时,既要注重教学的高效,更要注重形式的美。 B.凡事若不问青红皂白,把自己心中的愤怒发泄到臆想对象身上,很可能造成对 毫不知情的或有恩于己的善良的人遭到伤害。 C.做任何事情都应该上心,不然很难取得应有的成绩,比如在学习方面,成绩的 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觉刻苦的程度。 D.现阶段要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状况,除了增加警力加强道路指挥外,我们还应 教育和引导人们依法行使交通权利和义务。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 清明节源于周秦,作为中国忠孝文化的载体,在我国民俗节日体系中具有重要的 地位。清明节在形成的漫长岁月中,受到了不同时代节日习俗的影响,最后形成 了不同于其他传统节日的特点。清明节兼有节气与节日两种身份,且以户外活动 (扫墓、踏青等)为主,在扫墓祭奠活动中肃穆悲伤,在踏青游春活动中欢乐喜庆, 兼具两种情感特征。可以说,清明节是一个融祭祀扫墓、缅怀祖先、欢乐游春于 一体的复合型大节。 在周秦,祭祖扫墓习俗已经存在。西周以来,墓祭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 认为“夫祀,国之大节也”,《左传》甚至说:“国之大事,唯祀与戎。”古人 对祖先“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从而使节俗上升为礼俗, 祭祖成为约束和衡量人们日常道德规范的依据。汉代风俗与礼俗开始融为一体, 《后汉书·明帝纪》注引《汉官仪》云:“古不墓祭。秦始皇起寝于墓侧,汉因
而不改,诸陵寝皆以晦望、二十四气、三伏、社、腊及四时上饭。”清明节祭祀 祖先的真正源头,正是延续周秦习俗而来的墓祭习俗,只不过,在周秦乃至两汉, 这种祭祀祖先的活动并没有明确在清明日,更谈不上清明节了 “清明”一称最早记载于周代,在汉代作为节气而真正形成。西汉完整记载二 四节气的《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公 元105年,汉武帝命太史令司马迁等制订了《太初历》,从此,中国历法两千多 年再无大的变化,这对于清明节的具体日期确定在公历4月5日前后,起到了重 要作用。 清明节俗与寒食节密切相关,人们在介之推被焚的忌日禁火冷食以示纪念,是为 “寒食”。介之推的故事传说于汉末,流行于魏晋,因魏晋的“晋”和春秋时介 之推故事发生地一一晋国的“晋”是同一个“晋”字。寒食节也因此在魏晋南北 朝时期十分流行,除禁火冷食外,扫墓祭祀祖先成为主流 由于李唐王朝发迹于寒食节流行的中心一一晋地山西,所以寒食习俗被带到了长 安城,并通过国家最权威的礼法被定在了每年的清明日的前二天,《开元礼》规 定:寒食通清明,每逢寒食,放假三日。唐玄宗下诏:“士庶之家,宜许上墓 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唐代宗“寒食通清明,休假 五日”。公元790年,唐德宗下令将其延长至七天,唐将寒食并入清明,突出了 祭祖扫墓的主题,同时,唐代清明节还融合了三月三上巳古节祓禊除灾的习俗内 容,加入踏青及放风筝、插柳戴柳、荡秋千、斗鸡、击球等一系列娱乐活动。王 维《寒食城东即事》中的“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可为力证。 宋代,随着理学兴起和封建伦理观念深化,传播孝文化的清明节受到重视,朝廷 明文规定:从寒食至清明三日,各阶层均须祭扫陵墓。但寒食节的悲戚色彩已经 淡化,从邵雍《春游吟》“人间佳节唯寒食,天下名园重洛阳”可见已变得快乐 明朗起来。元废除火禁,寒食节遭受重创,上巳也被淡化,清明已成扫墓、游春 为主的大节。明清时寒食节、上巳节基本淡出,清明节已是春天唯一的大节。 5.下面关于“清明节”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清明节承载中国忠孝文化,历史悠久,与其他传统节日特点不同,清明节兼有 节气与节日两种身份,形式主要是户外活动如扫墓、踏青等。 B.清明节祭祖扫墓习俗被古人视作“国之大节”,被《左传》称为“国之大事” 使节俗上升为礼俗,成为约束和衡量人们日常道德规范的依据 C.早在周代就有“清明”的名称,作为节气出现是在汉代出现。《淮南子·天文 训》说清明节气在春分后的第十五日,北斗星指向乙的时候 D.清明节在唐代与寒食节、上巳节融合,禁火冷食、祭祖扫墓、祓禊除灾与踏青 等一系列活动并存,而在明清时成为了春天唯一的大节 6.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西周以来,墓祭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在每年的清明节等重要日子, 人们会举行祭祀祖先的活动 B.司马迁等人制订《太初历》,两千多年再也没有变化,对后来将清明节确定在 公历4月5日前后起了重要作用。 C.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介之推被焚而在其忌日禁火、冷食,清明节的禁火冷食即源 于此,寒食节与清明节是密切相关的 D.宋代规定从寒食至清明须祭扫陵墓,但从邵雍等人的诗句中可以看出,清明节 已变得快乐明朗,悲戚色彩已经淡化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而不改,诸陵寝皆以晦望、二十四气、三伏、社、腊及四时上饭。”清明节祭祀 祖先的真正源头,正是延续周秦习俗而来的墓祭习俗,只不过,在周秦乃至两汉, 这种祭祀祖先的活动并没有明确在清明日,更谈不上清明节了。 “清明”一称最早记载于周代,在汉代作为节气而真正形成。西汉完整记载二十 四节气的《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公 元 105 年,汉武帝命太史令司马迁等制订了《太初历》,从此,中国历法两千多 年再无大的变化,这对于清明节的具体日期确定在公历 4 月 5 日前后,起到了重 要作用。 清明节俗与寒食节密切相关,人们在介之推被焚的忌日禁火冷食以示纪念,是为 “寒食”。介之推的故事传说于汉末,流行于魏晋,因魏晋的“晋”和春秋时介 之推故事发生地——晋国的“晋”是同一个“晋”字。寒食节也因此在魏晋南北 朝时期十分流行,除禁火冷食外,扫墓祭祀祖先成为主流。 由于李唐王朝发迹于寒食节流行的中心——晋地山西,所以寒食习俗被带到了长 安城,并通过国家最权威的礼法被定在了每年的清明日的前二天,《开元礼》规 定:寒食通清明,每逢寒食,放假三日。唐玄宗下诏:“士庶之家,宜许上墓, 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唐代宗“寒食通清明,休假 五日”。公元 790 年,唐德宗下令将其延长至七天,唐将寒食并入清明,突出了 祭祖扫墓的主题,同时,唐代清明节还融合了三月三上巳古节祓禊除灾的习俗内 容,加入踏青及放风筝、插柳戴柳、荡秋千、斗鸡、击球等一系列娱乐活动。王 维《寒食城东即事》中的“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可为力证。 宋代,随着理学兴起和封建伦理观念深化,传播孝文化的清明节受到重视,朝廷 明文规定:从寒食至清明三日,各阶层均须祭扫陵墓。但寒食节的悲戚色彩已经 淡化,从邵雍《春游吟》“人间佳节唯寒食,天下名园重洛阳”可见已变得快乐 明朗起来。元废除火禁,寒食节遭受重创,上巳也被淡化,清明已成扫墓、游春 为主的大节。明清时寒食节、上巳节基本淡出,清明节已是春天唯一的大节。 5.下面关于“清明节”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清明节承载中国忠孝文化,历史悠久,与其他传统节日特点不同,清明节兼有 节气与节日两种身份,形式主要是户外活动如扫墓、踏青等。 B.清明节祭祖扫墓习俗被古人视作“国之大节”,被《左传》称为“国之大事”, 使节俗上升为礼俗,成为约束和衡量人们日常道德规范的依据。 C.早在周代就有“清明”的名称,作为节气出现是在汉代出现。《淮南子·天文 训》说清明节气在春分后的第十五日,北斗星指向乙的时候。 D.清明节在唐代与寒食节、上巳节融合,禁火冷食、祭祖扫墓、祓禊除灾与踏青 等一系列活动并存,而在明清时成为了春天唯一的大节。 6.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西周以来,墓祭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在每年的清明节等重要日子, 人们会举行祭祀祖先的活动。 B.司马迁等人制订《太初历》,两千多年再也没有变化,对后来将清明节确定在 公历 4 月 5 日前后起了重要作用。 C.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介之推被焚而在其忌日禁火、冷食,清明节的禁火冷食即源 于此,寒食节与清明节是密切相关的。 D.宋代规定从寒食至清明须祭扫陵墓,但从邵雍等人的诗句中可以看出,清明节 已变得快乐明朗,悲戚色彩已经淡化。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明节是兼具悲喜两种情感的复合型春天大节:既因祭扫而有肃穆悲伤;又因 踏青游春而有了欢乐喜庆。 B.由于“晋”字相同,纪念介之推的寒食节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十分流行,除禁火 冷食外,更以祭祀祖先为主。 C.通过国家最权威的礼法,李唐王朝把寒食节确定在清明日之前,将寒食这个节 俗与清明这个节气相连通 D.元代废除火禁,寒食节遭受重创,祓禊除灾的上巳节淡出,于是,清明节成为 了扫墓、游春为主的大节。 (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9题 晁错,颖川人也。错为人峭直刻深。上善之,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是时匈奴强, 数寇边,上发兵以御之。错上言兵事,文帝嘉之。后诏有司举贤良文学士,错在 选中。由是迁中大夫。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孝文虽 不尽听,然奇其材。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景帝即位, 以错为内史。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错所更 令三十章,诸侯喧哗。错父闻之,从颖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 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何为也?”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 尊,宗庙不安。”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 “吾不忍见祸逮身”。后十余日,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上问袁盎曰 “今吴、楚反,于公意何如?”对曰:“不足忧也,今破兵。”上问曰:“计安 出?”袁盎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髙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 诸侯,削夺其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方今计,独有斩错,发 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上默然良久。后乃使中尉 召错,绐载行市。错衣朝衣,斩东市。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为将。还, 见上。上问曰:“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为反数十岁矣,发怒 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不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上曰 “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万世之利 也。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于是景帝喟然长息,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节选自《汉书》 8.下列各组句子中,对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口让多怨,公何为也 责备 B.吾不忍见祸逮身 逮:及,到。 C.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 适:通“谪”,贬 谪 D.吾亦恨之 恨:痛 恨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上发兵以御之 不敢兴兵以 拒大王 B.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 也 C.其意不在错也 天之苍苍,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A.清明节是兼具悲喜两种情感的复合型春天大节:既因祭扫而有肃穆悲伤;又因 踏青游春而有了欢乐喜庆。 B.由于“晋”字相同,纪念介之推的寒食节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十分流行,除禁火 冷食外,更以祭祀祖先为主。 C.通过国家最权威的礼法,李唐王朝把寒食节确定在清明日之前,将寒食这个节 俗与清明这个节气相连通。 D.元代废除火禁,寒食节遭受重创,祓禊除灾的上巳节淡出,于是,清明节成为 了扫墓、游春为主的大节。 三、(6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9 题。 晁错,颖川人也。错为人峭直刻深。上善之,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是时匈奴强, 数寇边,上发兵以御之。错上言兵事,文帝嘉之。后诏有司举贤良文学士,错在 选中。由是迁中大夫。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孝文虽 不尽听,然奇其材。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景帝即位, 以错为内史。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错所更 令三十章,诸侯喧哗。错父闻之,从颖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 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何为也?”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 尊,宗庙不安。”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 “吾不忍见祸逮身”。后十余日,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上问袁盎曰: “今吴、楚反,于公意何如?”对曰:“不足忧也,今破兵。”上问曰:“计安 出?”袁盎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 诸侯,削夺其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方今计,独有斩错,发 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上默然良久。后乃使中尉 召错,绐载行市。错衣朝衣,斩东市。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为将。还, 见上。上问曰:“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为反数十岁矣,发怒 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不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上曰: “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万世之利 也。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于是景帝喟然长息,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节选自《汉书》) 8.下列各组句子中,对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口让多怨,公何为也 让:责备。 B.吾不忍见祸逮身 逮:及,到。 C.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 适:通“谪”,贬 谪。 D.吾亦恨之 恨:痛 恨。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上发兵以御之 不敢兴兵以 拒大王 B.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 也 C.其意不在错也 天之苍苍,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D.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23分) 注意事项 1.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迹签字笔在答题卡上题目所指示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2.本部分共4大题,12小题 四、(31分) 10.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4分) 译文 (2)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分) 译文 11.第Ⅰ卷文言文中,传主晁错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概括。(5分) 答 12.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限8处)(4分) 太史公曰: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 反以亡躯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错等谓也。(《史记·袁盎晁错 列传第四十一》) 1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的题目。(8分) 赠郑征君 温庭筠 一抛兰棹逐燕鸿,曾向江湖识谢公 每到朱门还怅望,故山多在画屏中 【注】①古时称朝廷征召而未赴的士人为“征君”。②燕鸿:比喻功名地位。谢 公:谢灵运。 (1)俞陛云说,这首酬赠诗,表达了作者对朋友郑征君的“微讽”之意。请结合 诗意,简要说明“微讽”之意是什么。(4分) 答
D.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 123 分) 注意事项: 1.必须使用 0.5 毫米黑色墨迹签字笔在答题卡上题目所指示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2.本部分共 4 大题,12 小题。 四、(31 分) 10.把第 I 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4 分) 译 文: (2)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4 分) 译 文: 11.第Ⅰ卷文言文中,传主晁错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概括。(5 分) 答: 12.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限 8 处)(4 分) 太史公曰: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 反以亡躯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错等谓也。 (《史记·袁盎晁错 列传第四十一》) 1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的题目。(8 分) 赠郑征君① 温庭筠 一抛兰棹逐燕鸿,曾向江湖识谢公②。 每到朱门还怅望,故山多在画屏中。 【注】①古时称朝廷征召而未赴的士人为“征君”。②燕鸿:比喻功名地位。谢 公:谢灵运。 (1)俞陛云说,这首酬赠诗,表达了作者对朋友郑征君的“微讽”之意。请结合 诗意,简要说明“微讽”之意是什么。(4 分) 答:
(2)请结合诗句,说明本诗中对比手法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4分) 答 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六个小题)(6分 (1)浔阳江头夜送客, 。(白居易《琵琶行》) 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 杂诗》) ,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阴》) (5)千古江山,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 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6)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贾谊《过秦论》) (7)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 斗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8)寄蜉蝣于天地, 。(苏轼《赤壁 赋))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5~18题 沉默的品质(节选) 高勇 我已经无数次地对自己说过:当别人沉默的时候,千万不要惊动他们,就让他们 安静地呆在一个无所谓时间和空间的地方沉默下去吧。在很多情况下,人们是无 法沉默下去的 沉默意味着获得了一种不可多得的品质,珍贵的品质,像清洁的黑夜一样具有非 凡的渗透力。但是,谁能够赋予我们这样的品质呢?我们已经被所谓的事业其实 就是某种欲望所裏挟,我们已经被很多想法其实就是众多聒噪的声音所围困,我 们甚至已经无法在自己曾经选择好的空地上沉默着坐上一会儿了。 “冷兵器的光芒坚毅而韧性/沉默的战士不可摧毁”。我相信沉默者的力量,因 为我所看到的分明是钢青色大理石基座上一块原始的石头,一块无法不引起众人 注视的石头。它会让所有忙忙碌碌的人们感到不安。是的,沉默有时真的是一种 逼人的压力。 比如村庄是沉默的,但白描一群在土地上沉默着的人对我来说仍旧是一件不太轻 松的事情。这些天,我总在想着怎样才能找到一条进入沉默世界的捷径,但终不 能。当我把一个老人特意给我煮的一壶黑茶喝完后,老人才爽快地说出一句话:
(2)请结合诗句,说明本诗中对比手法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4 分) 答: 14.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六个小题)(6 分) (1)浔阳江头夜送客, 。(白居易《琵琶行》) (2) ,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3) ,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 杂诗》) (4) ,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阴》) (5)千古江山,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 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6)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贾谊《过秦论》) (7)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 斗,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8)寄蜉蝣于天地, 。(苏轼《赤壁 赋)) 五、(22 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 15~18 题。 沉默的品质(节选) 高 勇 我已经无数次地对自己说过:当别人沉默的时候,千万不要惊动他们,就让他们 安静地呆在一个无所谓时间和空间的地方沉默下去吧。在很多情况下,人们是无 法沉默下去的。 沉默意味着获得了一种不可多得的品质,珍贵的品质,像清洁的黑夜一样具有非 凡的渗透力。但是,谁能够赋予我们这样的品质呢?我们已经被所谓的事业其实 就是某种欲望所裹挟,我们已经被很多想法其实就是众多聒噪的声音所围困,我 们甚至已经无法在自己曾经选择好的空地上沉默着坐上一会儿了。 “冷兵器的光芒坚毅而韧性/沉默的战士不可摧毁”。我相信沉默者的力量,因 为我所看到的分明是钢青色大理石基座上一块原始的石头,一块无法不引起众人 注视的石头。它会让所有忙忙碌碌的人们感到不安。是的,沉默有时真的是一种 逼人的压力。 比如村庄是沉默的,但白描一群在土地上沉默着的人对我来说仍旧是一件不太轻 松的事情。这些天,我总在想着怎样才能找到一条进入沉默世界的捷径,但终不 能。当我把一个老人特意给我煮的一壶黑茶喝完后,老人才爽快地说出一句话:
孩子,苦着呢。然后仍然是沉默。我接受了这沉默。一个世界就在你的周围,你 只有自己去慢慢品味。 夜黑下去了,黑得完整而彻底。这是土地上的夜,我想我能够理解这沉默的夜, 并在理解中防范一些无知的亢奋。 我猛然发现在一个朋友面前,我幼稚得可笑。他是我的同龄人,可已经老熟得成 了一个真正的中年人。在所有的久别重逢的日子里,总是我一个人在说话,甚至 在黑夜里,他也没有搁下手中的生活。这时候,我才感觉到自己原来是多么的肤 浅。从我离开村庄到现在,他已经在土地上春播秋收十年,他收获的粮食要喂活 五口之家还要加上几只牲畜,而我呢? 显然,他们是能够让我聪明的一群。虽然他们大都不是伶牙俐齿,甚至有时候他 们斗大的字不识几升,但是他们能够让我获得真的智慧。他们并非一无所有,他 们并非在活命的途中苟延,他们并非一群浅薄的人。只是因为会掩饰自己,他们 虚心得仿佛一地黄土。 可是有多少人愿意背对诱惑,和土地一起沉默呢?已经绅士起来的人们怎么能躬 下身子和虫蚁一样活着的人为伍呢? 我又想起了自己的父亲,多少年了我一直在说又永远都无法说清楚的人。他是沉 默的,我的任何解释最终都无法解释他,而任何猜测也只能是猜测。他是如此地 难以进入,但他无疑又是真实的。即使他的一生充满失败,但他用石头垒成的梯 田和栽起的成百的树木还是如此地接近于宣言。 我曾经跟随父亲进入过他的领地。而且父亲也没必要说什么,这时不需要他的什 么声音,我只想听听那洋镐撞击石头的响动是怎样把我淹没 但喧嚣又在发动另一波的冲击了。回到城市里,你无法抗拒声音,无法坚持什么 你只能痛苦地在声音的旋涡中周旋。坦率地说,面对无所不在的诱惑,我随时都 有陷入它们的可能。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势单力薄。 这当然是我的耻辱。当我远离了沉默的土地又在有限地排斥着城市的时候,事实 上我并不知道自己在哪里 想起一些土地上的歌子,在城市里,它们的曲调被重新修正,变得柔软而暧昧, 可事实上,这本应该是一些充满黄连味凄凄惨惨的歌子。由于歌声,土地显得更 加沉默。 “沉默是一种诱惑/我不能容忍自己和它擦肩而过”。 15.下面对原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作者从农村到城市,能站在城市与农村之间思索现代社会人生存的方式和 意义,并以“沉默的品质”这一形象的说法提倡一种朴实的人生态度 B.文章将沉默的品质和“一地黄土”联系起来,有深刻的寓意:土地是沉默的, 土地上耕耘的人们是沉默的,但都有各自的价值,这让作者满怀敬意。 C.文章中引用了两句诗,第一句理性地解释了沉默的力量:第二句强有力地表现 了作者对沉默的品质的追求。诗句的引用,使文章更具文采和哲理性。 D.文章充满沉重的自省精神,作者的视线在时而沉默、时而因苦涩凄惨的歌子而 喧闹着的土地上扫过,寻找着自己心灵的真正的归属地。 E.形象性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形象背后充满着暗示性。一个质朴的“老人”,俨 然一个智者,一句“苦着呢”究竟暗示什么,让人颇费思量。 16.作者为什么说“在很多情况下,人们是无法沉默下去的”?请结合全文,简 要分析。(6分)
孩子,苦着呢。然后仍然是沉默。我接受了这沉默。一个世界就在你的周围,你 只有自己去慢慢品味。 夜黑下去了,黑得完整而彻底。这是土地上的夜,我想我能够理解这沉默的夜, 并在理解中防范一些无知的亢奋。 我猛然发现在一个朋友面前,我幼稚得可笑。他是我的同龄人,可已经老熟得成 了一个真正的中年人。在所有的久别重逢的日子里,总是我一个人在说话,甚至 在黑夜里,他也没有搁下手中的生活。这时候,我才感觉到自己原来是多么的肤 浅。从我离开村庄到现在,他已经在土地上春播秋收十年,他收获的粮食要喂活 五口之家还要加上几只牲畜,而我呢? 显然,他们是能够让我聪明的一群。虽然他们大都不是伶牙俐齿,甚至有时候他 们斗大的字不识几升,但是他们能够让我获得真的智慧。他们并非一无所有,他 们并非在活命的途中苟延,他们并非一群浅薄的人。只是因为会掩饰自己,他们 虚心得仿佛一地黄土。 可是有多少人愿意背对诱惑,和土地一起沉默呢?已经绅士起来的人们怎么能躬 下身子和虫蚁一样活着的人为伍呢? 我又想起了自己的父亲,多少年了我一直在说又永远都无法说清楚的人。他是沉 默的,我的任何解释最终都无法解释他,而任何猜测也只能是猜测。他是如此地 难以进入,但他无疑又是真实的。即使他的一生充满失败,但他用石头垒成的梯 田和栽起的成百的树木还是如此地接近于宣言。 我曾经跟随父亲进入过他的领地。而且父亲也没必要说什么,这时不需要他的什 么声音,我只想听听那洋镐撞击石头的响动是怎样把我淹没。 但喧嚣又在发动另一波的冲击了。回到城市里,你无法抗拒声音,无法坚持什么。 你只能痛苦地在声音的旋涡中周旋。坦率地说,面对无所不在的诱惑,我随时都 有陷入它们的可能。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势单力薄。 这当然是我的耻辱。当我远离了沉默的土地又在有限地排斥着城市的时候,事实 上我并不知道自己在哪里。 想起一些土地上的歌子,在城市里,它们的曲调被重新修正,变得柔软而暧昧, 可事实上,这本应该是一些充满黄连味凄凄惨惨的歌子。由于歌声,土地显得更 加沉默。 “沉默是一种诱惑/我不能容忍自己和它擦肩而过”。 15.下面对原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 分) A.本文作者从农村到城市,能站在城市与农村之间思索现代社会人生存的方式和 意义,并以“沉默的品质”这一形象的说法提倡一种朴实的人生态度。 B.文章将沉默的品质和“一地黄土”联系起来,有深刻的寓意:土地是沉默的, 土地上耕耘的人们是沉默的,但都有各自的价值,这让作者满怀敬意。 C.文章中引用了两句诗,第一句理性地解释了沉默的力量;第二句强有力地表现 了作者对沉默的品质的追求。诗句的引用,使文章更具文采和哲理性。 D.文章充满沉重的自省精神,作者的视线在时而沉默、时而因苦涩凄惨的歌子而 喧闹着的土地上扫过,寻找着自己心灵的真正的归属地。 E.形象性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形象背后充满着暗示性。一个质朴的“老人”,俨 然一个智者,一句“苦着呢”究竟暗示什么,让人颇费思量。 16.作者为什么说“在很多情况下,人们是无法沉默下去的”?请结合全文,简 要分析。(6 分)
17.文中的“朋友”和“父亲”有着一些相同的特点,请简要概括他们的相同点, 并简析以他们两人为例的作用。(6分) 答 18.文章标题是“沉默的品质”,结合全文,请简要阐释“沉默的品质”的具体 内涵,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此的认识。(6分) 答 六、(10分) 19.提取下列材料的要点,以“过度包装”为开头,组合成一个单句。(4分) ①过度包装背离了包装的基本功能。 ②过度包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③过度包装损害了社会的利益。 ④过度包装是广泛存在于商品包装之中的一种包装现象。 ⑤不少企业宣传中也存在过度包装的情况。 答:过度包装 是 20.从下列人物形象中任选两个,围绕文段的观点,整合他们的经历作为论据, 并模仿画线句,续写两句话,构成一个较完整的论述片段。(6分) 林黛玉 哈姆莱特 别里科夫 玛蒂尔德 性格决定命运。好的思想决定好的行为,好的行为决定好的结果,好的结果养成 好的习惯,好的习惯才能决定自己好的性格,最后决定成功的命运。反之则不然。 方鸿渐意志薄弱毫无主见又不懂得人情世故,永远也走不出“甩 城”: 七、(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距离是一湾苦涩又甜蜜的溪水,从远古流淌到现今:《诗经》中有“溯洄从之, 道阻且长”的现实努力;乐府中有“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宿命安排;辛 弃疾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而顾城有“你看我时很远, 我看云时很近”的困惑……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诗歌除外)。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 含意的范围作文。③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答: 17.文中的“朋友”和“父亲”有着一些相同的特点,请简要概括他们的相同点, 并简析以他们两人为例的作用。(6 分) 答: 18.文章标题是“沉默的品质”,结合全文,请简要阐释“沉默的品质”的具体 内涵,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此的认识。(6 分) 答: 六、(10 分) 19.提取下列材料的要点,以“过度包装”为开头,组合成一个单句。(4 分) ①过度包装背离了包装的基本功能。 ②过度包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③过度包装损害了社会的利益。 ④过度包装是广泛存在于商品包装之中的一种包装现象。 ⑤不少企业宣传中也存在过度包装的情况。 答:过度包装 是 20.从下列人物形象中任选两个,围绕文段的观点,整合他们的经历作为论据, 并模仿画线句,续写两句话,构成一个较完整的论述片段。(6 分) 林黛玉 哈姆莱特 别里科夫 玛蒂尔德 性格决定命运。好的思想决定好的行为,好的行为决定好的结果,好的结果养成 好的习惯,好的习惯才能决定自己好的性格,最后决定成功的命运。反之则不然。 方鸿渐意志薄弱毫无主见又不懂得人情世故,永远也走不出“围 城”; , ; , 。 七、(60 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 分) 距离是一湾苦涩又甜蜜的溪水,从远古流淌到现今:《诗经》中有“溯洄从之, 道阻且长”的现实努力;乐府中有“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宿命安排;辛 弃疾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而顾城有“你看我时很远, 我看云时很近”的困惑……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诗歌除外)。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 含意的范围作文。③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2014年高2011级第三次诊断考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 第一卷(每小题3分) 1. D(D IA lei/lei, chi/zhi, dian /nian, qu /qu。A项zha/ya, u, pi/ gi, ke/qiao B Ii zuo/zuo, chan/can, jian, xiu/ chou C Ii man/wan, bi, zha/cha, zai/zai) 2.B(A项揉合一一糅合;C项雍荣华贵一一雍容华贵;D项钉书机一一订书机) 3.A(B项推托:借故拒绝;应改为“推脱”。C项不虞之誉,没有意料到的赞 扬。语义重复。D项一穷二白,形容基础差,底子薄。多指国家工农业不发达, 文化科技水平不高。此处望文生义,语境不合) 4.C(A项转折不当(逻辑错误)。前后并无转折关系。B项句式杂糅,“造成对· 遭到伤害”应改为“对……造成伤害”或“使……遭到伤害”。D项搭配不当, “行使”与“义务”不能搭配 5.B(偷换概念。被看成“国之大事”的是祭祀和战争,不是清明祭扫活动)
2014 年高 2011 级第三次诊断考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 第一卷(每小题 3 分) 1.D(D 项 léi/lěi,chì/zhì,diàn/niān,qǔ /qū。A 项 zhá/yà, yú, pǐ/qǐ,ké/qiào。 B 项 zuō/zuò, chán/cán , jiān ,xiù/chòu。 C 项 màn/wàn,bì,zhà/chà,zài/zǎi) 2.B(A 项揉合——糅合;C 项雍荣华贵——雍容华贵;D 项钉书机——订书机) 3. A(B 项推托:借故拒绝;应改为“推脱”。C 项不虞之誉,没有意料到的赞 扬。语义重复。D 项一穷二白,形容基础差,底子薄。多指国家工农业不发达, 文化科技水平不高。此处望文生义,语境不合) 4.C(A 项转折不当(逻辑错误)。前后并无转折关系。B 项句式杂糅,“造成对…… 遭到伤害”应改为“对……造成伤害”或“使……遭到伤害”。D 项搭配不当, “行使”与“义务”不能搭配) 5.B (偷换概念。被看成“国之大事”的是祭祀和战争,不是清明祭扫活动)
6.C(A项“清明节等重要日子”不合文意。B项“两千多年再也没有变化”表 述绝对,原文为“再无大的变化”。D项“清明节已变得快乐明朗起来”张冠李 戴,应是“寒食节”) 7.D(“上巳节淡出”的表述加深了程度,原文中,元代的“上巳也被淡化” 而非“淡出”) 8.D(遗憾,痛心) 9.A(两个“以”都是连词,连接前后的动词短语,表示目的。B项前一个“而” 表承接关系,“就”;后一个“而”表转折或并列关系,可译为“但”。C项前 个“其”是代词,“它们的”;后一个“其”不是代词,表示选择或反问。D 项前一个“且”表示递进,“而且”;后一个“且”表示让步,“尚且”。) 第二卷 10.(1)正当这个时候,太子认为晁错的计策好,而袁盎和众多大功臣大多不 喜欢晁错。(大意正确2分;“善”“好”各1分) (2)计划才实施,(晁错)突然遭受杀身之祸,(这样一来)在朝廷之内堵住了 忠臣的嘴,在朝廷之外替诸侯报了仇,我私下为陛下考虑不该这样做。(大意正 确2分;“卒”“杜”各1分) 11.严厉正直,为人刻薄;富于才干,具有远见;忠于国家,敢冒风险(每答对 1点给2分,共5分) 12.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 /反以亡躯/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错等谓也。 13.(1)劝导郑征君要坚守本心,不要为名缰利索所羁绊。(2分)郑征君原本 是寄情山水、弃绝仕进的人(“曾向江湖识谢公”);如果追逐功名,终会感到 怅惘而思故山,如此则进退失据,还不如坚守本心(“每到朱门还怅望,故山多 在画屏中”)。(2分) (2)本诗运用了两组对比:①“江湖”“兰棹”与“燕鸿”,“抛”与“逐” 形成放浪江湖与追求功名地位的对比。通过对比,暗示郑征君可能已经厌倦而向 往功名。(2分)②象征隐逸的“故山”与象征富贵的“朱门”的对比。通过这 个对比,委婉提醒郑征君:与其追求功名,不如恒守本心。(2分) 14.(6分)(1)枫叶荻花秋瑟瑟(2)艰难苦恨繁霜鬓(3)落红不是无情物 (4)东篱把酒黄昏后(5)英雄无觅孙仲谋处(6)士不敢弯弓而报怨(7)其势 不俱生(8)渺沧海之一粟(任选六题,每空1分,错字、多字、漏字均不得分, 共6分) 15.CD(C项中“理性地解释了”应为“形象地解释了”,D项中“因苦涩凄惨 的歌子而喧闹的土地”与文意不符。) 16.①人们被太多欲望驱使,在世俗社会中争名夺利;②人们被已“高贵”起来 的身份、地位主宰,而不愿回归普通和朴实;③人们的思想被诱惑包围而深陷其 中。(每点2分,语意相近即可) 17.相同特点:沉默寡言;用实干证明自身价值。(2分)作用:以两人为例, 具体揭示了沉默的品质的内涵,(2分)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和感染力。(2分) (语意相近即可) 18.内涵:回归普通与朴实,不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迷失自己:踏实地工作,有 耕耘,有收获,切实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浮躁。(每点2分,共4分,语意 相近即可)
6.C(A 项“清明节等重要日子”不合文意。B 项“两千多年再也没有变化”表 述绝对,原文为“再无大的变化”。D 项“清明节已变得快乐明朗起来”张冠李 戴,应是“寒食节”) 7.D (“上巳节淡出”的表述加深了程度,原文中,元代的“上巳也被淡化” 而非“淡出”) 8.D(遗憾,痛心) 9.A (两个“以”都是连词,连接前后的动词短语,表示目的。B 项前一个“而” 表承接关系,“就”;后一个“而”表转折或并列关系,可译为“但”。C 项前 一个“其”是代词,“它们的”;后一个“其”不是代词,表示选择或反问。D 项前一个“且”表示递进,“而且”;后一个“且”表示让步,“尚且”。) 第二卷 10.(1)正当这个时候,太子认为晁错的计策好,而袁盎和众多大功臣大多不 喜欢晁错。(大意正确 2 分;“善”“好”各 1 分) (2)计划才实施,(晁错)突然遭受杀身之祸,(这样一来)在朝廷之内堵住了 忠臣的嘴,在朝廷之外替诸侯报了仇,我私下为陛下考虑不该这样做。(大意正 确 2 分;“卒”“杜”各 1 分) 11.严厉正直,为人刻薄;富于才干,具有远见;忠于国家,敢冒风险(每答对 1 点给 2 分,共 5 分) 12.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 /反以亡躯/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错等谓也。 13.(1)劝导郑征君要坚守本心,不要为名缰利索所羁绊。(2 分)郑征君原本 是寄情山水、弃绝仕进的人(“曾向江湖识谢公”);如果追逐功名,终会感到 怅惘而思故山,如此则进退失据,还不如坚守本心(“每到朱门还怅望,故山多 在画屏中”)。(2 分) (2)本诗运用了两组对比:①“江湖”“兰棹”与“燕鸿”,“抛”与“逐”, 形成放浪江湖与追求功名地位的对比。通过对比,暗示郑征君可能已经厌倦而向 往功名。(2 分)②象征隐逸的“故山”与象征富贵的“朱门”的对比。通过这 个对比,委婉提醒郑征君:与其追求功名,不如恒守本心。(2 分) 14.(6 分)(1)枫叶荻花秋瑟瑟(2)艰难苦恨繁霜鬓(3)落红不是无情物 (4)东篱把酒黄昏后(5)英雄无觅孙仲谋处(6)士不敢弯弓而报怨(7)其势 不俱生(8)渺沧海之一粟(任选六题,每空 1 分,错字、多字、漏字均不得分, 共 6 分) 15.CD(C 项中“理性地解释了”应为“形象地解释了”,D 项中“因苦涩凄惨 的歌子而喧闹的土地”与文意不符。) 16.①人们被太多欲望驱使,在世俗社会中争名夺利;②人们被已“高贵”起来 的身份、地位主宰,而不愿回归普通和朴实;③人们的思想被诱惑包围而深陷其 中。(每点 2 分,语意相近即可) 17.相同特点:沉默寡言;用实干证明自身价值。(2 分)作用:以两人为例, 具体揭示了沉默的品质的内涵,(2 分)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和感染力。(2 分) (语意相近即可) 18.内涵:回归普通与朴实,不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迷失自己;踏实地工作,有 耕耘,有收获,切实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浮躁。(每点 2 分,共 4 分,语意 相近即可)
认识:(略)(联系实际谈认识2分,言之成理即可) 19.(4分)过度包装是指广泛存在于商品包裝或企业宣传之中的背离了包裝的基 本功能而损害了消费者和社会的利益的包装现象。(如果不是单句,不给分:如 果是单句,根据材料所给要点给分,共4分) 评分标准:每句3分,共6分。其中,内容恰当,有说服力2分,表达流畅 1分 参考示例:林黛玉既孤芳自赏又自伤自怜,结果错失了情感又毁弃了生命;哈姆 莱特优柔寡断忧郁多疑,终难逃悲剧的结局;玛蒂尔德既贫穷又虚荣,终致枉费 十年劳苦以还项链。 21.(60分)参照2013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认识:(略)(联系实际谈认识 2 分,言之成理即可) 19.(4 分)过度包装是指广泛存在于商品包装或企业宣传之中的背离了包装的基 本功能而损害了消费者和社会的利益的包装现象。(如果不是单句,不给分;如 果是单句,根据材料所给要点给分,共 4 分) 20.评分标准:每句 3 分,共 6 分。其中,内容恰当,有说服力 2 分,表达流畅 1 分。 参考示例:林黛玉既孤芳自赏又自伤自怜,结果错失了情感又毁弃了生命;哈姆 莱特优柔寡断忧郁多疑,终难逃悲剧的结局;玛蒂尔德既贫穷又虚荣,终致枉费 十年劳苦以还项链。 21.(60 分)参照 2013 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