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11月) 第I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 袁济喜 中国传统美学的生生不息,是因为其中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它以人为中心,将 人与自然,人与审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因此,研究传统美学,就不能不研究它 与人文的内在关系。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首先体现在对于人生解放和人生意义的不懈追寻中 审美活动作为人的个体生命意义的体认,在特定年代往往获得直接的表现。汉魏 以来,中国社会陷入空前的动乱分裂之中,在各种哲学思潮展开对于天道人事重 新思考的同时,审美活动也成为人们重铸精神人格的创造活动,以人为本的文化 观念融入美学思想之中。当时虽然佛教活动开始兴盛,然而在现实人生痛苦的解 脱、精神人格重构方面,审美活动显然更具有人文意蕴,更能契合人生需要。 中国传统美学人文底蕴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能够代替宗教意义上的人文关怀,独 立承载民族文化心理的安顿。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奋斗中,形成了乐观向上 的人生观,“生生之谓易”“乐天知命而不忧”,便是这种心理的表征。钱钟书 先生曾在《诗可以怨》一文中指出,六朝人认为审美具有止痛安神的作用。“长 歌可以当哭,远望可以当归”,是中国传统美学看待人生与审美关系时的基本价 值观念。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渗透着中华民族对自然和人生的体验,这种体验融 情感与认知于一体,它不同于宗教而又有宗教那样的超越意识,具备丰厚的审美 蕴涵。中国古代美学主张将人的价值建构在人与自然的统一之上,这种统一又以 审美体验为中介。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也可以解决精神寄托问题,使 人生获得审美超越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还表现在它的自我教育意识。人文思想不仅表现为人 格的自我完善上,同时表现在运用这种成果对社会进行教育,陶冶人的情操,提 高人的文化素质方面。审美活动不仅是个体的经验,更主要的是一种社会性的文 化创造与普及活动,是个体与群体、自由与功利的有机融合。中国传统的“人文 是指用人类的文明成果教化人民,由自然形态的人走向文明形态的人。先秦时儒 家强调“六艺之教”,道家重视“行不言之教”(老子语),后如《淮南子》与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则兼融儒道,将自然之教与人为之教调和起,用以陶冶人 的情操,提升人生品位。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通过这种教育思想与具体实 施,体现出特有的对人的关怀 从中国传统美学的发展看,美学人物首先是充满人文忧患意识的思想家,他们往 往站在时代的前列与人生的尖峰上考察审美现象,回应文化建设中出现的严峻问 题,建构自己的美学理论。比如春秋以来,随着宗法制度向封建制度的嬗变,儒 道法墨诸家围绕对礼乐文明的评价,以及由此而的天道人性问题,展开了激烈的 争鸣,对真善美问题作了不同的回答。儒家的中和为美与道家乘物游心的价值观 念,既是伦理价值的判断,也是审美价值的尺度。人文意识与美学理论的高度统 是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传统 中国传统美学由于具备深厚的人文底蕴,因而是中华民族精神世界与文化心理的 突出表现。它在形态上具有黑格尔在《美学》中所提出的暂时性与永恒性两方面
四川省成都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11 月)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 袁济喜 中国传统美学的生生不息,是因为其中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它以人为中心,将 人与自然,人与审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因此,研究传统美学,就不能不研究它 与人文的内在关系。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首先体现在对于人生解放和人生意义的不懈追寻中。 审美活动作为人的个体生命意义的体认,在特定年代往往获得直接的表现。汉魏 以来,中国社会陷入空前的动乱分裂之中,在各种哲学思潮展开对于天道人事重 新思考的同时,审美活动也成为人们重铸精神人格的创造活动,以人为本的文化 观念融入美学思想之中。当时虽然佛教活动开始兴盛,然而在现实人生痛苦的解 脱、精神人格重构方面,审美活动显然更具有人文意蕴,更能契合人生需要。 中国传统美学人文底蕴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能够代替宗教意义上的人文关怀,独 立承载民族文化心理的安顿。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奋斗中,形成了乐观向上 的人生观,“生生之谓易”“乐天知命而不忧”,便是这种心理的表征。钱钟书 先生曾在《诗可以怨》一文中指出,六朝人认为审美具有止痛安神的作用。“长 歌可以当哭,远望可以当归”,是中国传统美学看待人生与审美关系时的基本价 值观念。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渗透着中华民族对自然和人生的体验,这种体验融 情感与认知于一体,它不同于宗教而又有宗教那样的超越意识,具备丰厚的审美 蕴涵。中国古代美学主张将人的价值建构在人与自然的统一之上,这种统一又以 审美体验为中介。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也可以解决精神寄托问题,使 人生获得审美超越。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还表现在它的自我教育意识。人文思想不仅表现为人 格的自我完善上,同时表现在运用这种成果对社会进行教育,陶冶人的情操,提 高人的文化素质方面。审美活动不仅是个体的经验,更主要的是一种社会性的文 化创造与普及活动,是个体与群体、自由与功利的有机融合。中国传统的“人文” 是指用人类的文明成果教化人民,由自然形态的人走向文明形态的人。先秦时儒 家强调“六艺之教”,道家重视“行不言之教”(老子语),后如《淮南子》与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则兼融儒道,将自然之教与人为之教调和起,用以陶冶人 的情操,提升人生品位。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通过这种教育思想与具体实 施,体现出特有的对人的关怀。 从中国传统美学的发展看,美学人物首先是充满人文忧患意识的思想家,他们往 往站在时代的前列与人生的尖峰上考察审美现象,回应文化建设中出现的严峻问 题,建构自己的美学理论。比如春秋以来,随着宗法制度向封建制度的嬗变,儒 道法墨诸家围绕对礼乐文明的评价,以及由此而的天道人性问题,展开了激烈的 争鸣,对真善美问题作了不同的回答。儒家的中和为美与道家乘物游心的价值观 念,既是伦理价值的判断,也是审美价值的尺度。人文意识与美学理论的高度统 一,是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传统。 中国传统美学由于具备深厚的人文底蕴,因而是中华民族精神世界与文化心理的 突出表现。它在形态上具有黑格尔在《美学》中所提出的暂时性与永恒性两方面
的因素。所谓暂时性是指它的历史具体性,这些特定时代的观念会随着时代的变 迁而改变;而一些永恒的人文底蕴,比如追求人生的审美化,人与自然的统一等 等,这些精神性的东西不但不会消逝,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生生不息,融入到 民族文化与精神世界之中。 (有删节) 1.下列关于“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具体表现在以人为本,将人与自然、人与审美有 机地融合在一起,因而它赋予了中国传统美学无限的生命力 B.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首先体现为不懈地追寻人生解放和人生意义,审 美活动常在特定年代获得直接表现。 C.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还体现在能够代替宗教意义上的人文关怀,独立承 载民族文化心理的安顿,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 D.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表现在它的自我教育意识,人格自我完善的成果 在对社会进行教育,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方面有着积极意义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奋斗中,形成了乐观向上的人生观,“生生之谓易” 便是这种心理的体现,它是中国传统美学看待人生与审美关系时的基本价值观 念。 B.《淮南子》与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兼融儒道,调和自然之教与人为之教陶 冶情操,提升人生品位,体现出特有的对人的关怀 C.体现着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传统的儒家中和为美与道家乘物游心的价值观 念,既是伦理价值的判断,也是审美价值的尺度。 D.中国传统美学在形态上具有暂时性与永恒性两方面的因素,契合黑格尔的《美 学》理论,具备深厚的人文底蕴,是中华民族精神世界与文化心理的突出表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佛教活动在汉魏开始兴盛,然而审美活动在现实人生痛苦的解脱、精神 人格的重构方面,显然更能契合人生需要 B.中国古代美学主张以审美体验为中介,将人的价值建构在人与自然的统一之 上,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也可以解决精神寄托问题。 C.美学人物往往站在时代的前列考察审美现象,回应文化建设中出现的严峻问 题,他们是充满人文忧患意识的思想家。 D.特定时代的观念会随时代变迁而变迁,而永恒的人文底蕴不但不会消逝,而 且会随时代发展融入到民族文化与精神世界中 【答案】1.C2.A3.D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本题要求找出不属于该书观点的 项。题中C项,曲解原意。“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错,原文第③ 段所说“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也可以解决精神寄托问题,使人生获得审美 超越”,并无排斥宗教的意思。A、B、D项的阅读区间分别在第①②④段。 点睛:这类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 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 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
的因素。所谓暂时性是指它的历史具体性,这些特定时代的观念会随着时代的变 迁而改变;而一些永恒的人文底蕴,比如追求人生的审美化,人与自然的统一等 等,这些精神性的东西不但不会消逝,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生生不息,融入到 民族文化与精神世界之中。 (有删节) 1. 下列关于“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具体表现在以人为本,将人与自然、人与审美有 机地融合在一起,因而它赋予了中国传统美学无限的生命力。 B.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首先体现为不懈地追寻人生解放和人生意义,审 美活动常在特定年代获得直接表现。 C.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还体现在能够代替宗教意义上的人文关怀,独立承 载民族文化心理的安顿,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 D.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表现在它的自我教育意识,人格自我完善的成果 在对社会进行教育,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方面有着积极意义。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奋斗中,形成了乐观向上的人生观,“生生之谓易” 便是这种心理的体现,它是中国传统美学看待人生与审美关系时的基本价值观 念。 B. 《淮南子》与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兼融儒道,调和自然之教与人为之教陶 冶情操,提升人生品位,体现出特有的对人的关怀。 C. 体现着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传统的儒家中和为美与道家乘物游心的价值观 念,既是伦理价值的判断,也是审美价值的尺度。 D. 中国传统美学在形态上具有暂时性与永恒性两方面的因素,契合黑格尔的《美 学》理论,具备深厚的人文底蕴,是中华民族精神世界与文化心理的突出表现。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虽然佛教活动在汉魏开始兴盛,然而审美活动在现实人生痛苦的解脱、精神 人格的重构方面,显然更能契合人生需要。 B. 中国古代美学主张以审美体验为中介,将人的价值建构在人与自然的统一之 上,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也可以解决精神寄托问题。 C. 美学人物往往站在时代的前列考察审美现象,回应文化建设中出现的严峻问 题,他们是充满人文忧患意识的思想家。 D. 特定时代的观念会随时代变迁而变迁,而永恒的人文底蕴不但不会消逝,而 且会随时代发展融入到民族文化与精神世界中。 【答案】1. C 2. A 3. D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本题要求找出不属于该书观点的 一项。题中 C 项,曲解原意。“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错,原文第③ 段所说“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也可以解决精神寄托问题,使人生获得审美 超越”,并无排斥宗教的意思。A、B、D 项的阅读区间分别在第①②④段。 点睛:这类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 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 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
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 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査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题干“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 原文意思的一项”,答题关键词“不符合”,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 后仔细分析,题中A项,张冠李戴。“生生之谓易”体现了中华民族乐观向上 的人生观,而“长歌可以当哭,远望可以当归”才是中国传统美学看待人生与审 美关系时的基本价值观念。B、C、D项的阅读区间分别在第④⑤⑥段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査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 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 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 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 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本题考査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题中D 项,以偏概全。在⑥段中说“一些永恒的人文底蕴”,并非“永恒的人文底蕴” A、B、C项的阅读区间分别在第②③⑤段。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大学生村官 谢大立 大学生村官小胡还没有到村里,就被老村长直接由镇里领到了栗里村看醉石。那 是块高七八尺,宽丈余的石头。讲解员说,陶渊明好酒,喝醉了就睡石头上。石 头下面有溪流,讲解员说叫醒酒泉,陶渊明一觉醒来,喝一碗溪里的泉水,酒也 就醒了 看完了醉石,又看庐山的大林寺。正巧是农历四月初九,当初白居易来此探友的 时日。这季节,山下的桃花早凋谢了,这里的却含苞欲放。白居易因此写下了“人 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大林寺 桃花,也借这诗句名满天下。 旅游,是小胡梦寐以求的事。小胡出生在一个小山村,父母都是地里刨食的。暑 假、寒假同学们都结伴旅游,他则打工挣学费。同学们旅行回来,带回来和一些 名胜古迹的合影,他就从那些图片里领略那里的风采,做梦去那些地方。 如此的经历,让小胡收获了梦寐以求,还收获了一种叫踏实的东西。当好村官于 小胡的仕途十分重要。能不能当好村官,小胡的心里是没底的。但老村长给了他 底。老村长是个非常和蔼可亲的长者,一个星期下来,他们相处得如爷俩。上阵 父子兵,就凭这古训,他这村官就当好一半了 乡亲们的热情,使他的心里更有底了。村委会与老村长的屋子毗邻,他们安排他 住里面。被子虽是他带来的,但他们给他洗了还晒了,他睡在上面,如同睡在阳 光的香味里。醒来,桌子上变魔术般多了一碟鱼、一碟肉、一碟豆腐、一碟炒鸡 蛋,还有许多瓶咸菜。村长夫人告诉他,都是村民们主动送来的,见他睡得香 就没有叫醒他 激情使小胡吃罢饭就找老村长要工作。老村长领着他村前、村后转,山下、山上 转。转到太阳快落山时,他们跟着一条河流往下走。河流旁,是一条可以走车的 土路,路上没有车,走着他们两个人。哗哗的流水声,在他们的脚下时断时续地 响 水声突然吼叫起来,是流水在他们的脚下变成了瀑布。阳光在瀑布里丝丝缕缕, 小胡情不自禁地叫起来:“壮观,太壮观了!”老村长说:“对岸那两个字也壮
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 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题干“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 原文意思的一项”,答题关键词“不符合”, 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 后仔细分析,题中 A 项,张冠李戴。“生生之谓易”体 现了中华民族乐观向上 的人生观,而“长歌可以当哭,远望可以当归”才是中国传统美学看待人生与审 美关系时的基本价值观念。B、C、D 项的阅读区间分别在第④⑤⑥段。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 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 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 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 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题中 D 项,以偏概全。在⑥段中说“一些永恒的人文底蕴”,并非“永恒的人文底蕴”。 A、B、C 项的阅读区间分别在第②③⑤段。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大学生村官 谢大立 大学生村官小胡还没有到村里,就被老村长直接由镇里领到了栗里村看醉石。那 是块高七八尺,宽丈余的石头。讲解员说,陶渊明好酒,喝醉了就睡石头上。石 头下面有溪流,讲解员说叫醒酒泉,陶渊明一觉醒来,喝一碗溪里的泉水,酒也 就醒了。 看完了醉石,又看庐山的大林寺。正巧是农历四月初九,当初白居易来此探友的 时日。这季节,山下的桃花早凋谢了,这里的却含苞欲放。白居易因此写下了“人 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大林寺 桃花,也借这诗句名满天下。 旅游,是小胡梦寐以求的事。小胡出生在一个小山村,父母都是地里刨食的。暑 假、寒假同学们都结伴旅游,他则打工挣学费。同学们旅行回来,带回来和一些 名胜古迹的合影,他就从那些图片里领略那里的风采,做梦去那些地方。 如此的经历,让小胡收获了梦寐以求,还收获了一种叫踏实的东西。当好村官于 小胡的仕途十分重要。能不能当好村官,小胡的心里是没底的。但老村长给了他 底。老村长是个非常和蔼可亲的长者,一个星期下来,他们相处得如爷俩。上阵 父子兵,就凭这古训,他这村官就当好一半了。 乡亲们的热情,使他的心里更有底了。村委会与老村长的屋子毗邻,他们安排他 住里面。被子虽是他带来的,但他们给他洗了还晒了,他睡在上面,如同睡在阳 光的香味里。醒来,桌子上变魔术般多了一碟鱼、一碟肉、一碟豆腐、一碟炒鸡 蛋,还有许多瓶咸菜。村长夫人告诉他,都是村民们主动送来的,见他睡得香, 就没有叫醒他。 激情使小胡吃罢饭就找老村长要工作。老村长领着他村前、村后转,山下、山上 转。转到太阳快落山时,他们跟着一条河流往下走。河流旁,是一条可以走车的 土路,路上没有车,走着他们两个人。哗哗的流水声,在他们的脚下时断时续地 响。 水声突然吼叫起来,是流水在他们的脚下变成了瀑布。阳光在瀑布里丝丝缕缕, 小胡情不自禁地叫起来:“壮观,太壮观了!”老村长说:“对岸那两个字也壮
观。”小胡放眼对岸,石壁上写着“牛吼”两个字。小胡说:“牛吼,这水的吼 叫声还真有点像牛吼。”老村长说:“像吧,要不,古人会在咱这儿留下墨 走着说着,河突然没了。让河没了的是一座山。山硬生生地把河挡住了,水却并 没有形成堰塞湖。小胡又是情不自禁:“奇特,水都到哪里去了?”老村长顺手 拿起根木棍,一头顶住石壁,让小胡把耳朵顶住木棍的另一头听。哗啦哗啦的响 声随即传进小胡的耳里。老村长问:“像不像人的肚子里有了空气的响声?”小 胡说:“形象!”老村长指指石壁的上空说:“形象可是石壁上的字说的。”小 胡朝上望去,看到石壁上雕刻着“响肠”两个大字。 老村长说:“到了现在,你应该明白了我领你去庐山的目的了吧?”小胡一怔, 说:“到庐山的目的 老村长说:“你是真不明白,还是装糊涂?”小胡说 “请老村长明示。”老村长一副胸有成竹的架势说:“把我们这些宝贵的资源利 用起来,开发旅游。”小胡说:“开发旅游?”老村长斩钉截铁地说:“对,开 发旅游!我就不信我们的牛吼、响肠比不过栗里的一块石头、大林寺的几朵桃 花 小胡不想顶撞老村长,又不想违心,想了想委婉地说:“人们看醉石看的是陶渊 明,上大林寺,冲的是白居易……”老村长打断他的话说:“谁又能肯定那块石 头上真的睡过陶渊明,还有那个大林寺桃花,肯定也不是白居易时的桃花。由于 编得好,人们不是照样去?我们的牛吼、响肠只要编得好,肯定会比醉石、大林 寺桃花吸引人。牛魔王、牛郎都姓牛,孙猴子钻进铁扇公主肚子里使法时,铁扇 公主就听到肠子里一阵阵哗啦哗啦地响… 小胡语塞、发怔。老村长的语重心长又像魔咒一样地念响了:“只要编出了名堂 就有人来咱这儿旅游,游人来了要吃、要住、要玩,旅店、饭店、美容店就跟着 搞起来了……到那时,我们俩就对上对下都有个好的交代了……”老村长最后拍 拍小胡的肩头说:“你是大学生,有文化;上头派来的村官,有靠山。我们这次 到庐山去参观的钱,都是村民们凑的份子呀 说完,老村长如完成了一项重大的任务,自顾自地走了,留下小胡一个人站在夕 阳里,进退不得。 (选自《小说月刊》2016年第4期)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栗里村醉石、大林寺桃花是借名人典故打出了“文化牌”,迎来八方游客, 这一现象反映了栗里村、大林寺旅游业发展急功近利的心态 B.关于“乡亲们对小胡主动热情”的描写,一方面表现了乡亲们的淳朴善良, 另一方面暗示此地经济落后,大学生村官的到来给他们带来了经济发展的希望 C.小胡出生在小山村,家境贫寒,假期里,需要打工挣学费,而他的同学却能 够结伴游览各地的名胜古迹。当一名村官可谓圆了他的旅游梦 D.作者通过对老村长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描写,塑造了老村长淳朴善良 睿智老练、热心为家乡做贡献的人物形象。 E.小说详细地描写了村里“壮观的牛吼、形象的响肠”等景观,既给读者直观 具体的印象,也暗示此地具有旅游开发的潜质 5.小说在塑造“大学生村官”这个形象时,表现了他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 析 6.小说以“小胡一个人站在夕阳里,进退不得”结尾有什么作用?谈谈你的看
观。”小胡放眼对岸,石壁上写着“牛吼”两个字。小胡说:“牛吼,这水的吼 叫声还真有点像牛吼。”老村长说:“像吧,要不,古人会在咱这儿留下墨 宝……” 走着说着,河突然没了。让河没了的是一座山。山硬生生地把河挡住了,水却并 没有形成堰塞湖。小胡又是情不自禁:“奇特,水都到哪里去了?”老村长顺手 拿起根木棍,一头顶住石壁,让小胡把耳朵顶住木棍的另一头听。哗啦哗啦的响 声随即传进小胡的耳里。老村长问:“像不像人的肚子里有了空气的响声?”小 胡说:“形象!”老村长指指石壁的上空说:“形象可是石壁上的字说的。”小 胡朝上望去,看到石壁上雕刻着“响肠”两个大字。 老村长说:“到了现在,你应该明白了我领你去庐山的目的了吧?”小胡一怔, 说:“到庐山的目的……”老村长说:“你是真不明白,还是装糊涂?”小胡说: “请老村长明示。”老村长一副胸有成竹的架势说:“把我们这些宝贵的资源利 用起来,开发旅游。”小胡说:“开发旅游?”老村长斩钉截铁地说:“对,开 发旅游!我就不信我们的牛吼、响肠比不过栗里的一块石头、大林寺的几朵桃 花!” 小胡不想顶撞老村长,又不想违心,想了想委婉地说:“人们看醉石看的是陶渊 明,上大林寺,冲的是白居易……”老村长打断他的话说:“谁又能肯定那块石 头上真的睡过陶渊明,还有那个大林寺桃花,肯定也不是白居易时的桃花。由于 编得好,人们不是照样去?我们的牛吼、响肠只要编得好,肯定会比醉石、大林 寺桃花吸引人。牛魔王、牛郎都姓牛,孙猴子钻进铁扇公主肚子里使法时,铁扇 公主就听到肠子里一阵阵哗啦哗啦地响……” 小胡语塞、发怔。老村长的语重心长又像魔咒一样地念响了:“只要编出了名堂, 就有人来咱这儿旅游,游人来了要吃、要住、要玩,旅店、饭店、美容店就跟着 搞起来了……到那时,我们俩就对上对下都有个好的交代了……”老村长最后拍 拍小胡的肩头说:“你是大学生,有文化;上头派来的村官,有靠山。我们这次 到庐山去参观的钱,都是村民们凑的份子呀……” 说完,老村长如完成了一项重大的任务,自顾自地走了,留下小胡一个人站在夕 阳里,进退不得。 (选自《小说月刊》2016 年第 4 期) 4.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 栗里村醉石、大林寺桃花是借名人典故打出了“文化牌”,迎来八方游客, 这一现象反映了栗里村、大林寺旅游业发展急功近利的心态。 B. 关于“乡亲们对小胡主动热情”的描写,一方面表现了乡亲们的淳朴善良, 另一方面暗示此地经济落后,大学生村官的到来给他们带来了经济发展的希望。 C. 小胡出生在小山村,家境贫寒,假期里,需要打工挣学费,而他的同学却能 够结伴游览各地的名胜古迹。当一名村官可谓圆了他的旅游梦。 D. 作者通过对老村长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描写,塑造了老村长淳朴善良、 睿智老练、热心为家乡做贡献的人物形象。 E. 小说详细地描写了村里“壮观的牛吼、形象的响肠”等景观,既给读者直观 具体的印象,也暗示此地具有旅游开发的潜质。 5. 小说在塑造 “大学生村官”这个形象时,表现了他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 析。 6. 小说以“小胡一个人站在夕阳里,进退不得”结尾有什么作用?谈谈你的看 法
【答案】4.BE5.①工作热情积极,有责任感。内心渴望做好村官,吃罢饭 主动找老村长要工作。②为人正直。不同意老村长提出的胡诌名人发展旅游业的 建议,可见年轻人的正直。 6.①从主旨角度可理解为经济发展不是只有旅游业这一条路,不可因为名人效 应对开发旅游资源、振兴地方经济具有重大作用,就胡诌景点文化,欺骗游客 ②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小胡的进退不得,正体现了一个大学生的内涵素养,以 及他作为一名村官具备的责任感。③开放式的结尾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小胡 热爱旅游,爱的是真正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胜地,他不愿胡诌名人发展经济,然 而作为一名村官,发展当地经济是他的责任,他该作何选择呢? 【解析】 4.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A项,于 文没有实质的依据,借名人典故发展旅游不一定是急功近利的表现;C项,“当 名村官可谓圆了他的旅游梦”不恰当:D项,小说中没有描写老村长的心理活 5.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人物的性格特点。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 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 “大学生村官”,工作热情积极,有责任感。为人正直。 点睛: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的方法:从小说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职业、技能、 经历、教养、气质、品质等方面。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即肖像描写、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方法。从情 节的发展来透视人物思想性格。 6.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结尾的作用。主要从内容和结构方面分析。“小胡 个人站在夕阳里,进退不得”,“进退不得“,不可因为名人效应对开发旅游 资源欺骗游客;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小胡的进退不得,体现了一个大学生的责 任感;开放式的结尾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光明网): 中国拥有300多家制笔企业,年产圆珠笔近400亿支,堪称圆珠笔第一大国。 但令人尴尬的是,这400亿支圆珠笔笔尖上的球座体,从设备到原材料,都高度 依赖进口。明明是制造业大国,为什么连小小的笔尖都无法做到完全自主研发自 主生产? 时间流转,尴尬的局面终于发生了变化:中国有了属于自己的圆珠笔尖。 圆珠笔笔头分为笔尖上的球珠和球座体。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需要二十多道 工序。笔头里面有不同高度的台阶和五条引导墨水的沟槽,加工精度都要达到千 分之一毫米的数量级。而笔头的关键部位更是要细上加细一一在笔头最顶端的地 方,厚度仅0.3-0.4毫米。极高的加工精度,对不锈钢原材料提出了极高的性能 要求,既要容易切削,加工时又不能开裂,小小“笔尖”着实考验着中国制造 科研人员们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向世人展现了大国工匠应有的风采,笔尖钢的 元素配比参数终于浮出水面。也正是因为他们贯彻了“工匠精神”,才能够将产 品做到极致。一场关于“笔尖工艺”的硬仗,打倒了一批只会粗制滥造的企业 同时也让真正的精英们站在了行业的制高点上。中国是制造业大国,而当下,我 们正努力走在成为制造业强国的路上。面对现实的挑战,我国制造业不断寻求转 型升级、提质增效之路。而在转型提质的过程中,践行“工匠精神”则显得格外
【答案】4. BE 5. ①工作热情积极,有责任感。内心渴望做好村官,吃罢饭, 主动找老村长要工作。②为人正直。不同意老村长提出的胡诌名人发展旅游业的 建议,可见年轻人的正直。 6. ①从主旨角度可理解为经济发展不是只有旅游业这一条路,不可因为名人效 应对开发旅游资源、振兴地方经济具有重大作用,就胡诌景点文化,欺骗游客; ②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小胡的进退不得,正体现了一个大学生的内涵素养,以 及他作为一名村官具备的责任感。③开放式的结尾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小胡 热爱旅游,爱的是真正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胜地,他不愿胡诌名人发展经济,然 而作为一名村官,发展当地经济是他的责任,他该作何选择呢? 【解析】 4.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A 项,于 文没有实质的依据,借名人典故发展旅游不一定是急功近利的表现;C 项,“当 一名村官可谓圆了他的旅游梦”不恰当;D 项,小说中没有描写老村长的心理活 动。 5.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人物的性格特点。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 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 “大学生村官”,工作热情积极,有责任感。为人正直。 点睛: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的方法:从小说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职业、技能、 经历、教养、气质、品质等方面。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即肖像描写、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方法。从情 节的发展来透视人物思想性格。 6.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结尾的作用。主要从内容和结构方面分析。“小胡 一个人站在夕阳里,进退不得”,“进退不得“,不可因为名人效应对开发旅游 资源欺骗游客;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小胡的进退不得,体现了一个大学生的责 任感;开放式的结尾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光明网): 中国拥有 3000 多家制笔企业,年产圆珠笔近 400 亿支,堪称圆珠笔第一大国。 但令人尴尬的是,这 400 亿支圆珠笔笔尖上的球座体,从设备到原材料,都高度 依赖进口。明明是制造业大国,为什么连小小的笔尖都无法做到完全自主研发自 主生产? 时间流转,尴尬的局面终于发生了变化:中国有了属于自己的圆珠笔尖。 圆珠笔笔头分为笔尖上的球珠和球座体。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需要二十多道 工序。笔头里面有不同高度的台阶和五条引导墨水的沟槽,加工精度都要达到千 分之一毫米的数量级。而笔头的关键部位更是要细上加细——在笔头最顶端的地 方,厚度仅 0.3-0.4 毫米。极高的加工精度,对不锈钢原材料提出了极高的性能 要求,既要容易切削,加工时又不能开裂,小小“笔尖”着实考验着中国制造。 科研人员们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向世人展现了大国工匠应有的风采,笔尖钢的 元素配比参数终于浮出水面。也正是因为他们贯彻了“工匠精神”,才能够将产 品做到极致。一场关于“笔尖工艺”的硬仗,打倒了一批只会粗制滥造的企业, 同时也让真正的精英们站在了行业的制高点上。中国是制造业大国,而当下,我 们正努力走在成为制造业强国的路上。面对现实的挑战,我国制造业不断寻求转 型升级、提质增效之路。而在转型提质的过程中,践行“工匠精神”则显得格外
关键。相信在未来,“工匠精神”也定将引领中国制造业走向“以质取胜”的新 阵地。 材料二(央视新闻客户端): 个小小的圆珠笔头,也是中国制造业面临问题的缩影。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 造强国的转变,同样任重道远。 中国制笔协会理事长王淑琴说:“制笔行业现阶段与国外的差距,应该说不完全 是技术上的。现在主要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环境上,这些都是 有一定差距的。整个中国的制造业都比较浮躁,而且现在这种形势更是如此。” 来自一线的制笔企业负责人陆宪明说,一次去日本制笔企业参观的经历让他难以 忘怀:“在一个日本制笔企业,我看到在笔头的生产线上,一个女工,大概45 岁左右,她从工位里面拿出笔头清洗好,推到边上检验台做记录,这么厚的本子, 我一看这个本子她大半本记掉了,这样一本东西要从开始记到现在,没有五年十 年是不会有这么厚的,说明他们的员工工作的那种专注仔细。现在中国企业的员 工流动比较大,技术含量不够,积累不够,经验不够,这种差距,你就很难培养 出那种专心细致的工匠来。所谓工匠精神确实是需要一种耐心的、踏踏实实的精 神,心无旁骛、专心一意把一件事情做好。这是我们目前最差的地方。” 材料三(新浪网): 不久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太原主持会议时指出,“去年,我们在钢铁产量严 重过剩的情况下,仍然进口了一些特殊品类的高质量钢材。我们还不具备生产模 具钢的能力,圆珠笔头上的‘圆珠’,目前仍然需要进口。这都需要调整结构。” 事实上,圆珠笔头问题折射出了中国制造业深层的结构性的问题。有专家分析认 为,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是结构性问题中最为典型的表现。一方面是技术含量低 和附加值低的低端产品生产过剩,另一方面是技术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高端产品 供给不足,这两种现象同时存在。这也正是当下中央提出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 革的原因。而要进行这样的改革,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要从理念入手,从人入手。 许多专家一致认为,中国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紧缺。良好素质的技术工人,不应仅 仅是掌握制造技术,而且还应该是有责任心的匠人,是能够对产品终身品质负责 的匠人。但是在人才培养和使用上,我们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对技术工人重视 不够,导致这部分人才严重缺失。 显然,中国经济要转型升级,要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要从制造业重塑人力 基因入手。企业首先要转变生产经营理念,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建立起一种超 越世俗商业利益的成就动机。同时,整个社会要注重人才培养,特别是技术工人 的技能培养,畅通其职业发展通道、提高其收入水平、改善其工作环境。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报道了中国3000多家制笔企业曾经面临的尴尬局面,同时指出这局面 已改变,这些企业已能够自主研发、自主生产笔尖 B.材料二用日本制笔企业一个女工做记录的事例和中国员工的现状作对比,旨 在表明中国企业的员工在工匠精神方面尚有欠缺。 C.材料三引用总理的话,说明了钢铁行业产能过剩以及特殊类高质量钢材仍需 进口的问题,突出了中国制造业调整结构的必要性 D.综合三则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制造业正在快速发展,但我国要成为制造业强 国还需解决很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践行工匠精神。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关键。相信在未来,“工匠精神”也定将引领中国制造业走向“以质取胜”的新 阵地。 材料二(央视新闻客户端): 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也是中国制造业面临问题的缩影。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 造强国的转变,同样任重道远。 中国制笔协会理事长王淑琴说:“制笔行业现阶段与国外的差距,应该说不完全 是技术上的。现在主要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环境上,这些都是 有一定差距的。整个中国的制造业都比较浮躁,而且现在这种形势更是如此。” 来自一线的制笔企业负责人陆宪明说,一次去日本制笔企业参观的经历让他难以 忘怀:“在一个日本制笔企业,我看到在笔头的生产线上,一个女工,大概 45 岁左右,她从工位里面拿出笔头清洗好,推到边上检验台做记录,这么厚的本子, 我一看这个本子她大半本记掉了,这样一本东西要从开始记到现在,没有五年十 年是不会有这么厚的,说明他们的员工工作的那种专注仔细。现在中国企业的员 工流动比较大,技术含量不够,积累不够,经验不够,这种差距,你就很难培养 出那种专心细致的工匠来。所谓工匠精神确实是需要一种耐心的、踏踏实实的精 神,心无旁骛、专心一意把一件事情做好。这是我们目前最差的地方。” 材料三(新浪网): 不久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太原主持会议时指出,“去年,我们在钢铁产量严 重过剩的情况下,仍然进口了一些特殊品类的高质量钢材。我们还不具备生产模 具钢的能力,圆珠笔头上的‘圆珠’,目前仍然需要进口。这都需要调整结构。” 事实上,圆珠笔头问题折射出了中国制造业深层的结构性的问题。有专家分析认 为,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是结构性问题中最为典型的表现。一方面是技术含量低 和附加值低的低端产品生产过剩,另一方面是技术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高端产品 供给不足,这两种现象同时存在。这也正是当下中央提出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 革的原因。而要进行这样的改革,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要从理念入手,从人入手。 许多专家一致认为,中国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紧缺。良好素质的技术工人,不应仅 仅是掌握制造技术,而且还应该是有责任心的匠人,是能够对产品终身品质负责 的匠人。但是在人才培养和使用上,我们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对技术工人重视 不够,导致这部分人才严重缺失。 显然,中国经济要转型升级,要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要从制造业重塑人力 基因入手。企业首先要转变生产经营理念,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建立起一种超 越世俗商业利益的成就动机。同时,整个社会要注重人才培养,特别是技术工人 的技能培养,畅通其职业发展通道、提高其收入水平、改善其工作环境。 7.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报道了中国 3000 多家制笔企业曾经面临的尴尬局面,同时指出这局面 已改变,这些企业已能够自主研发、自主生产笔尖。 B. 材料二用日本制笔企业一个女工做记录的事例和中国员工的现状作对比,旨 在表明中国企业的员工在工匠精神方面尚有欠缺。 C. 材料三引用总理的话,说明了钢铁行业产能过剩以及特殊类高质量钢材仍需 进口的问题,突出了中国制造业调整结构的必要性。 D. 综合三则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制造业正在快速发展,但我国要成为制造业强 国还需解决很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践行工匠精神。 8.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A.材料说我国制笔企业三千余家,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又用“小小”修饰笔尖, 两相对比,突出了我国制笔业高度依赖进口球座体的尴尬。 B.在制笔协会理事长王淑琴看来,我国现阶段制笔行业与国外的差距,不在技 术上,而是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环境上 C.笔头分为球珠和球座体,生产一支圆珠笔需要二十多道工序,对笔尖的加工 精度和材料性能要求极高,而此前中国制造达不到这些要求 D.我国圆珠笔制造业的新突破启示我们,只要科研人员能够不断雕琢,精益求 精,努力贯彻“工匠精神”,就一定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 E.工匠精神内涵丰富,如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做到极致;专注仔细,耐心踏 实,心无旁鹜;责任心强,而且能对产品终身品质负责 9.请结合三则材料,概括中国制造业面临的问题,并谈一谈发展对策。 【答案】7.A8.AE 9①技术上有差距。②缺乏工匠精神:心态、思维模式、文化和环境上有差距 整个制造业比较浮躁。③深层结构不合理:创新力不足。④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紧 【解析】 7.试题分析:A项,“这些企业”的说法不准确,材料一原文中说“打倒了一批 只会粗制滥造的企业”,所以并不是“中国3000多家制笔企业”都具备自主研 发、自主生产笔尖的能力。 点睛: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 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 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 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推断不夸大 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8.试题分析:B项,“不在……而在”说法绝对,选项对应信息在材料二,原文 是“应该说不完全是技术上的。现在主要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 环境上”。C项,偷换概念,选项对应信息在材料一,原文是“生产一个小小的 圆珠笔头”而非“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D项,混淆条件,绝对化,选项对 应信息在材料一,原文是“才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是必要条件,这里误用为 充分条件“只要……就 9.试题分析:本题题干提示,本题信息散见于三则材料,这就要求考生解答时 要通读三则材料,逐一筛选出中国制造业面临的问题,然后分类归纳,得出答案。 相关信息有:材料一“制笔行业现阶段与国外的差距,应该说不完全是技术上的。 现在主要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环境上,这些都是有一定差距”践 行'工匠精神则显得格外关键”;材料二“整个中国的制造业都比较浮躁”;材 料三“圆珠笔头问题折射出了中国制造业深层的结构性的问题”企业创新能力 不足,是结构性问题中最为典型的表现”“中国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紧缺”等。 、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卢柔字子刚。少孤,为叔母所养,抚视甚于其子。柔尽心温清,亦同己亲。宗族 叹重之。性聪敏,好学,未弱冠,解属文。司徒、临淮王或见而器之,以女妻焉 及魏孝武与齐神武有隙,诏贺拔胜岀牧荆州,柔谓因此可著功绩,遂从胜之荆州 以柔为大行台郎中,掌书记。军中机务,柔多预之。及胜为太保,以柔为掾,加
A. 材料说我国制笔企业三千余家,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又用“小小”修饰笔尖, 两相对比,突出了我国制笔业高度依赖进口球座体的尴尬。 B. 在制笔协会理事长王淑琴看来,我国现阶段制笔行业与国外的差距,不在技 术上,而是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环境上。 C. 笔头分为球珠和球座体,生产一支圆珠笔需要二十多道工序,对笔尖的加工 精度和材料性能要求极高,而此前中国制造达不到这些要求。 D. 我国圆珠笔制造业的新突破启示我们,只要科研人员能够不断雕琢,精益求 精,努力贯彻“工匠精神”,就一定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 E. 工匠精神内涵丰富,如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做到极致;专注仔细,耐心踏 实,心无旁鹜;责任心强,而且能对产品终身品质负责。 9. 请结合三则材料,概括中国制造业面临的问题,并谈一谈发展对策。 【答案】7. A 8. AE 9. ①技术上有差距。②缺乏工匠精神:心态、思维模式、文化和环境上有差距, 整个制造业比较浮躁。③深层结构不合理:创新力不足。④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紧 缺。 【解析】 7. 试题分析:A 项,“这些企业”的说法不准确,材料一原文中说“打倒了一批 只会粗制滥造的企业”,所以并不是“中国 3000 多家制笔企业”都具备自主研 发、自主生产笔尖的能力。 点睛: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 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 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 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推断不夸大 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8. 试题分析:B 项,“不在……而在”说法绝对,选项对应信息在材料二,原文 是“应该说不完全是技术上的。现在主要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 环境上”。C 项,偷换概念,选项对应信息在材料一,原文是“生产一个小小的 圆珠笔头”而非“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D 项,混淆条件,绝对化,选项对 应信息在材料一,原文是“才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是必要条件,这里误用为 充分条件“只要……就”。 9. 试题分析:本题题干提示,本题信息散见于三则材料,这就要求考生解答时 要通读三则材料,逐一筛选出中国制造业面临的问题,然后分类归纳,得出答案。 相关信息有:材料一“制笔行业现阶段与国外的差距,应该说不完全是技术上的。 现在主要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环境上,这些都是有一定差距”“践 行‘工匠精神’则显得格外关键”;材料二“整个中国的制造业都比较浮躁”;材 料三“圆珠笔头问题折射出了中国制造业深层的结构性的问题”“企业创新能力 不足,是结构性问题中最为典型的表现”“中国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紧缺”等。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卢柔字子刚。少孤,为叔母所养,抚视甚于其子。柔尽心温清,亦同己亲。宗族 叹重之。性聪敏,好学,未弱冠,解属文。司徒、临淮王或见而器之,以女妻焉。 及魏孝武与齐神武有隙,诏贺拔胜出牧荆州,柔谓因此可著功绩,遂从胜之荆州。 以柔为大行台郎中,掌书记。军中机务,柔多预之。及胜为太保,以柔为掾,加
冠军将军。孝武后召胜引兵赴洛,胜以问柔,曰:“高欢托晋阳之甲,意实难知。 公宜席卷赴都,与决胜负,存没以之,此忠之上策也。若北阻鲁阳,南并旧楚, 东连衮、豫,西接关中,带甲十万,观衅而动,亦中策也。举三荆之地,通款梁 国,可以身免,功名去矣。策之下者。”胜轻柔年少,笑而不应。及孝武西迁东 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既知柔所 制,因遣舍人劳问,并遗缣锦。后与胜俱还,行至襄阳,齐神武惧胜西入,遣侯 景以轻骑要之。胜及柔惧,乃弃船山行。赢粮冒险,经教百里。时属秋霖,十卒 冻馁,死者大半。至丰阳界,柔迷失道,独宿僵木之下,寒雨衣湿,殆至于死。 大统二年,至长安。封容城县男,邑二百户。太祖重其才,引为行台郎中,加平 东将军,除从事中郎,与苏绰对掌机密。时沙苑之后,大军屡捷,汝、颍之间, 多举义来附。书翰往反,日百余牒。柔随机报答,皆合事宜。进爵为子,增邑三 百户,除中书舍人。迁司农少卿,转郎,兼著作,撰起居注。后拜黄门侍郎。文 帝知其贫,解衣赐之。魏废帝元年,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散骑常侍、中书 监。孝闵帝践阼,拜小内史,迁内史大夫,进位开府。卒于位。所作诗颂碑铭檄 表行于世者数十篇。 (节选自《周书·卢柔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 /武帝览表/嘉其辞彩 B.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 武帝览表/嘉其辞彩 C.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 武帝/览表嘉其辞彩 D.及孝武西迁/东魏遺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 /武帝览表/嘉其辞彩 11.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鳏寡孤独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无依无靠的人。鳏:年老无妻或 丧妻的男子。寡:年老无夫或丧夫的女子。孤:年幼丧父的孩子。独:年老无子的 老人。 B.古代对人的死有专用词:皇上死曰崩,王公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 曰不禄,平民死曰死 C.“加”,可指在原有官职外加领官衔,以示尊崇。加官为中国古代职官体系 的常见现象,加官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制体系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D.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 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而女性成年礼为笄礼,即在女子17岁时改变 幼年的发式,将头发绾成一个髻,随即以簪插定发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卢柔出身孤苦,却不乏家庭温暖。他幼年被叔母收养,叔母待他很好,他也 将叔母视为自己的母亲,尽心孝顺,被宗族看重。 B.卢柔与贺拔胜一起返回,走到襄阳,齐神武帝害怕贺拔胜从西进入,派遣侯 景率领轻锐的骑兵去迎接他。 C.卢柔尽职尽责,受到重用。沙苑之战后,他每天处理一百多件文书,都非常 得体;他得到太祖赏识,并在多个重要岗位上任职
冠军将军。孝武后召胜引兵赴洛,胜以问柔,曰:“高欢托晋阳之甲,意实难知。 公宜席卷赴都,与决胜负,存没以之,此忠之上策也。若北阻鲁阳,南并旧楚, 东连衮、豫,西接关中,带甲十万,观衅而动,亦中策也。举三荆之地,通款梁 国,可以身免,功名去矣。策之下者。”胜轻柔年少,笑而不应。及孝武西迁东 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既知柔所 制,因遣舍人劳问,并遗缣锦。后与胜俱还,行至襄阳,齐神武惧胜西入,遣侯 景以轻骑要之。胜及柔惧,乃弃船山行。赢粮冒险,经数百里。时属秋霖,士卒 冻馁,死者大半。至丰阳界,柔迷失道,独宿僵木之下,寒雨衣湿,殆至于死。 大统二年,至长安。封容城县男,邑二百户。太祖重其才,引为行台郎中,加平 东将军,除从事中郎,与苏绰对掌机密。时沙苑之后,大军屡捷,汝、颍之间, 多举义来附。书翰往反,日百余牒。柔随机报答,皆合事宜。进爵为子,增邑三 百户,除中书舍人。迁司农少卿,转郎,兼著作,撰起居注。后拜黄门侍郎。文 帝知其贫,解衣赐之。魏废帝元年,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散骑常侍、中书 监。孝闵帝践阼,拜小内史,迁内史大夫,进位开府。卒于位。所作诗颂碑铭檄 表行于世者数十篇。 (节选自《周书·卢柔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 /武帝览表/嘉其辞彩 B. 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 武帝览表/嘉其辞彩 C. 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 武帝/览表嘉其辞彩 D. 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 /武帝览表/嘉其辞彩 11. 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鳏寡孤独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无依无靠的人。鳏:年老无妻或 丧妻的男子。寡:年老无夫或丧夫的女子。孤:年幼丧父的孩子。独:年老无子的 老人。 B. 古代对人的死有专用词:皇上死曰崩,王公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 曰不禄,平民死曰死。 C. “加”,可指在原有官职外加领官衔,以示尊崇。加官为中国古代职官体系 的常见现象,加官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制体系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D. 男子 20 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 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而女性成年礼为笄礼,即在女子 17 岁时改变 幼年的发式,将头发绾成一个髻,随即以簪插定发髻。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卢柔出身孤苦,却不乏家庭温暖。他幼年被叔母收养,叔母待他很好,他也 将叔母视为自己的母亲,尽心孝顺,被宗族看重。 B. 卢柔与贺拔胜一起返回,走到襄阳,齐神武帝害怕贺拔胜从西进入,派遣侯 景率领轻锐的骑兵去迎接他。 C. 卢柔尽职尽责,受到重用。沙苑之战后,他每天处理一百多件文书,都非常 得体;他得到太祖赏识,并在多个重要岗位上任职
D.卢柔擅长写作,文笔出众。他替贺拔胜撰写的奏表富有文采,得到梁武帝的 赞许;他所作的几十篇诗颂碑铭檄表在世间流传。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诏贺拔胜出牧荆州,柔谓因此可著功绩,遂从胜之荆州。 (2)赢粮冒险,经数百里。时属秋霖,士卒冻馁,死者大半 【答案】10.D11.D12.B 13.(1)皇帝下诏命令贺拔胜离开京城,去治理荆州,卢柔认为可趁此机会建 立功业,于是跟随贺拔胜到荆州去。(得分点:出、牧、因此、之) (2)贺拔胜和卢柔的军队背着干粮,冒着危险,行走数百里。当时适逢秋雨连 绵,同行之入又冻又饿,死了一大半。(得分点:嬴、属、秋霖、馁) 【解析】《周书·卢柔传》,作者:令狐德棻,朝代:唐 10.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断句。本题主要结合“孝武西迁”“东 魏”“梁”等地点的变化,结合句意断句。句意:到了孝武帝往西迁移,东魏派 遣侯景袭击穰城。贺拔胜被打败了,就往南投奔梁。卢柔也跟随他。贺拔胜多次 上表请求回去,梁武帝看了奏表,称赞他的言辞文采 1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 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D项女子15岁行笄 礼 12.试题分析:本题考査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邀”的意思是半路拦截。 13.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1)“牧”译为任刺史,“谓 译为认为,“之”译为到。(2)补充句首主语(贺拔胜和卢柔),“赢”译为 背着,“秋霖”译为秋雨连绵,“馁”译为饿。 参考译文 卢柔字子刚。幼年时父母去世,被叔母收养,叔母抚养看待他比亲生儿 子还好。卢柔尽心孝顺叔母,也同自己的母亲一样。宗族的人都感叹看重他。他 性格聪明机敏,喜爱学习,不到二十岁,懂得撰写文章。司徒、临淮王元彧见到 他而器重他,把女儿嫁给他。等到魏孝武与齐神武有嫌怨,下诏令贺拔胜担任荆 州刺史,卢柔认为可趁此建立功业,于是跟随贺拔胜到荆州去。让卢柔任大行台 郎中,掌书记。军中机密事务,卢柔很多都参与了。等到贺拔胜任太保,以卢柔 为属官,加授冠军将军。孝武帝后来召贺拔胜领兵赴洛,贺拔胜询问卢柔的意见 卢柔说:“高欢依托晋阳的军队,心思实在难以知道。你应该席卷军力奔赴京都, 与他一决胜负,不顾存亡,这是忠的上策。如果北面阻挡鲁阳,南面并吞旧时楚 地,东面连接衮、豫,西面连接关中,领兵十万,伺机而动,也是中策。拿三荆 的土地,与梁国通好,可以自身免于祸难,但是功名就不存在了,这是下策 贺拔胜轻视卢柔年轻,笑着不回答他。到了孝武帝往西迁移,东魏派遣侯景袭击 穰城。贺拔胜被打败了,就往南投奔梁。卢柔也跟随他。贺拔胜多次上表请求回 去,梁武帝看了奏表,称赞他的言辞文采。后来知道是卢柔所撰写,就派遣舍人 慰劳存问,并送给丝绸锦缎。后来卢柔与贺拔胜一起返回,走到襄阳,齐神武帝 害怕贺拔胜从西进入,派遣侯景率领轻锐的骑兵拦截他。贺拔胜和卢柔很恐惧, 就舍弃船只,爬山而走,带着干粮,冒着危险,行走数百里。当时适逢秋雨连绵 同行之人又冻又饿,死了一大半。到丰阳地界,卢柔迷失道路,独自在枯树之下 过夜,寒雨打湿了衣服,几乎要冻死。大统二年,到了长安。封为容城县男,食 邑二百户。太祖重视他的才能,推举他为行台郎中,加授平东将军,任从事中郎 与苏绰一起掌管机密事务。当时沙苑之战后,大军屡传捷报,汝、颍之间,很多
D. 卢柔擅长写作,文笔出众。他替贺拔胜撰写的奏表富有文采,得到梁武帝的 赞许;他所作的几十篇诗颂碑铭檄表在世间流传。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诏贺拔胜出牧荆州,柔谓因此可著功绩,遂从胜之荆州。 (2)赢粮冒险,经数百里。时属秋霖,士卒冻馁,死者大半。 【答案】10. D 11. D 12. B 13. (1)皇帝下诏命令贺拔胜离开京城,去治理荆州,卢柔认为可趁此机会建 立功业,于是跟随贺拔胜到荆州去。(得分点:出、牧、因此、之) (2)贺拔胜和卢柔的军队背着干粮,冒着危险,行走数百里。当时适逢秋雨连 绵,同行之入又冻又饿,死了一大半。(得分点:赢、属、秋霖、馁) 【解析】《周书•卢柔传》,作者:令狐德棻,朝代:唐。 10.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断句。本题主要结合“孝武西迁”“东 魏”“梁”等地点的变化,结合句意断句。句意:到了孝武帝往西迁移,东魏派 遣侯景袭击穰城。贺拔胜被打败了,就往南投奔梁。卢柔也跟随他。贺拔胜多次 上表请求回去,梁武帝看了奏表,称赞他的言辞文采。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 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D 项女子 15 岁行笄 礼。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邀”的意思是半路拦截。 13.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1)“牧”译为任刺史,“谓” 译为认为,“之”译为到。(2)补充句首主语(贺拔胜和卢柔),“赢”译为 背着,“秋霖”译为秋雨连绵,“馁”译为饿。 参考译文: 卢柔字子刚。幼年时父母去世,被叔母收养,叔母抚养看待他比亲生儿 子还好。卢柔尽心孝顺叔母,也同自己的母亲一样。宗族的人都感叹看重他。他 性格聪明机敏,喜爱学习,不到二十岁,懂得撰写文章。司徒、临淮王元彧见到 他而器重他,把女儿嫁给他。等到魏孝武与齐神武有嫌怨,下诏令贺拔胜担任荆 州刺史,卢柔认为可趁此建立功业,于是跟随贺拔胜到荆州去。让卢柔任大行台 郎中,掌书记。军中机密事务,卢柔很多都参与了。等到贺拔胜任太保,以卢柔 为属官,加授冠军将军。孝武帝后来召贺拔胜领兵赴洛,贺拔胜询问卢柔的意见。 卢柔说:“高欢依托晋阳的军队,心思实在难以知道。你应该席卷军力奔赴京都, 与他一决胜负,不顾存亡,这是忠的上策。如果北面阻挡鲁阳,南面并吞旧时楚 地,东面连接衮、豫,西面连接关中,领兵十万,伺机而动,也是中策。拿三荆 的土地,与梁国通好,可以自身免于祸难,但是功名就不存在了,这是下策。” 贺拔胜轻视卢柔年轻,笑着不回答他。到了孝武帝往西迁移,东魏派遣侯景袭击 穰城。贺拔胜被打败了,就往南投奔梁。卢柔也跟随他。贺拔胜多次上表请求回 去,梁武帝看了奏表,称赞他的言辞文采。后来知道是卢柔所撰写,就派遣舍人 慰劳存问,并送给丝绸锦缎。后来卢柔与贺拔胜一起返回,走到襄阳,齐神武帝 害怕贺拔胜从西进入,派遣侯景率领轻锐的骑兵拦截他。贺拔胜和卢柔很恐惧, 就舍弃船只,爬山而走,带着干粮,冒着危险,行走数百里。当时适逢秋雨连绵, 同行之人又冻又饿,死了一大半。到丰阳地界,卢柔迷失道路,独自在枯树之下 过夜,寒雨打湿了衣服,几乎要冻死。大统二年,到了长安。封为容城县男,食 邑二百户。太祖重视他的才能,推举他为行台郎中,加授平东将军,任从事中郎, 与苏绰一起掌管机密事务。当时沙苑之战后,大军屡传捷报,汝、颍之间,很多
人起义来归附。文书往返,每日一百多件。卢柔根据情况答复,都符合事宜。晋 升为子爵,增加食邑三百户,授任中书舍人。升司农少卿,转为郎,兼任著作, 修撰起居注。后任黄门侍郎。文帝知道他很贫困,脱下外衣赏赐给他。魏废帝元 年,加授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散骑常侍、中书监。孝闵帝登位,任小内史 升内史大夫,晋位开府。在官位上去世。所作诗颂碑铭檄表启在世间流传的有几 十篇。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列小题 骤雨打新荷 元好问【元代】 绿叶阴浓,遍池亭水阁,偏趁凉多。海榴初绽,朵朵蹙红罗。乳燕雏莺弄语,有 髙柳鸣蝉相和。骤雨过,琼珠乱撒,打遍新荷 人生百年有几,念良辰美景,休放虚过。穷通前定,何用苦张罗。命友邀宾玩赏, 对芳樽浅酌低歌。且酩酊,任他两轮日月,来往如梭 【注】元好问,金亡不仕,潜心著述,是金元之际成就最高的诗人。本篇作于元 初 14.曲的上半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15.从“穷通前定,何用苦张罗”中可以看出作者什么样的心态?请结合元曲内 容简要分析。 【答案】14.①借景抒情。绿叶浓荫、石榴花初绽、鸟语蝉鸣,勾勒出一幅美丽 的盛夏风景图,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②动静结合,有声有色。 绿叶浓荫和红罗是静景也是色彩,鸟语蝉鸣是动景也是声音,动静结合有声有色, 景色惹人喜爱。③比喻。一阵“骤雨过”,就像无数的珍珠杂乱地分撒而来,生 动形象地描绘了雨的情态。 15.社会发生了沧桑巨变,作者感觉自己无能为力,只有以“穷通前定,何用苦 张罗”来自我安慰,暗示了作者对现实生活和元朝统治者的不满。 【解析】 14.试题分析:本题考査艺术手法。由题干可知″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选取最 突出的、最明显的两种手法分析。如借景抒情、动静结合等。结合诗句内容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 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特别提示: 答题时要区分"一〃些”主要”等关键词。如问“运用了哪一种艺术手法”,只答 种即可。如问“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至少两种以上。诗歌的表达技巧1.修辞 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 反复等。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 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 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 乐等。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 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如本题动静结合,有声有色。绿叶浓荫 和红罗是静景也是色彩,鸟语蝉鸣是动景也是声音,动静结合有声有色,景色惹 人喜爱。 15.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 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题
人起义来归附。文书往返,每日一百多件。卢柔根据情况答复,都符合事宜。晋 升为子爵,增加食邑三百户,授任中书舍人。升司农少卿,转为郎,兼任著作, 修撰起居注。后任黄门侍郎。文帝知道他很贫困,脱下外衣赏赐给他。魏废帝元 年,加授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散骑常侍、中书监。孝闵帝登位,任小内史, 升内史大夫,晋位开府。在官位上去世。所作诗颂碑铭檄表启在世间流传的有几 十篇。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列小题。 骤雨打新荷 元好问【元代】 绿叶阴浓,遍池亭水阁,偏趁凉多。海榴初绽,朵朵蹙红罗。乳燕雏莺弄语,有 高柳鸣蝉相和。骤雨过,琼珠乱撒,打遍新荷。 人生百年有几,念良辰美景,休放虚过。穷通前定,何用苦张罗。命友邀宾玩赏, 对芳樽浅酌低歌。且酩酊,任他两轮日月,来往如梭。 【注】元好问,金亡不仕,潜心著述,是金元之际成就最高的诗人。本篇作于元 初。 14. 曲的上半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15. 从“穷通前定,何用苦张罗”中可以看出作者什么样的心态?请结合元曲内 容简要分析。 【答案】14. ①借景抒情。绿叶浓荫、石榴花初绽、鸟语蝉鸣,勾勒出一幅美丽 的盛夏风景图,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②动静结合,有声有色。 绿叶浓荫和红罗是静景也是色彩,鸟语蝉鸣是动景也是声音,动静结合有声有色, 景色惹人喜爱。③比喻。一阵“骤雨过”,就像无数的珍珠杂乱地分撒而来,生 动形象地描绘了雨的情态。 15. 社会发生了沧桑巨变,作者感觉自己无能为力,只有以“穷通前定,何用苦 张罗”来自我安慰,暗示了作者对现实生活和元朝统治者的不满。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艺术手法。由题干可知“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选取最 突出的、最明显的两种手法分析。如借景抒情、动静结合等。结合诗句内容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技巧点拨】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 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特别提示: 答题时要区分“一”“些”“主要”等关键词。如问“运用了哪一种艺术手法”,只答一 种即可。如问“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至少两种以上。诗歌的表达技巧 1.修辞 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 反复等。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 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 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 乐等。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 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如本题动静结合,有声有色。绿叶浓荫 和红罗是静景也是色彩,鸟语蝉鸣是动景也是声音,动静结合有声有色,景色惹 人喜爱。 1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 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