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单项选择题和非单项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单项选择题),第II卷 (非单项选择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 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共27分) 、(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对的一组是() A颓圮(pi) 漩涡(xuan) 似的(shi) 无声息(qiao) B.削发(xue) 袅娜(niao) 连累(1ei) 歌当哭(dang) 悄长放 C.炮烙(pao) 脊髓(j) 尽管(jn) 浪形骸(hai) D.攒射(cudn)重创( chuang 偌大(ruo) 锲而 不舍(qie)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诡计 杀戮 走投无路 杀砺怩笑 B.赝品 磐石 蜂涌而至 C.寒暄 国籍 绿草如荫 厮砥忸嘻 D.誊写 脉搏 大笔如椽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秋日午后,阳光倾泻,退休的王教授在人民公园的菊花前作画,无数的行 人被美妙的图画所吸引,驻足其旁,侧目欣赏 B.2013年财富全球论坛不止是成都自改革开放以举办的最具有意义的国际 盛会,还是成都推进国际化建设进程面临的重大历史性机遇。 C.中国是一个大国,人口多,国情复杂,领导者要深入了解国情,了解人民 的所思所盼,要不断增强工作能力,要有“如履薄冰”的意识。 D.她的作品类型多样、题材丰富,但是现在由于过度追求利益,居然出现了 一部粗制滥造的作品,让人不忍卒读。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四川省成都市 2014 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单项选择题和非单项选择题两部分。第 I 卷(单项选择题),第 II 卷 (非单项选择题),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 2B 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 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第 I 卷(共 27 分) 一、(12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对的一组是( ) A.颓圮(pǐ) 漩涡(xuàn) 似的(shì) 悄 无声息(qiǎo) B.削发(xuē) 袅娜(niǎo) 连累(lèi) 长 歌当哭(dàng) C.炮烙(páo) 脊髓(jǐ) 尽管(jǐn) 放 浪形骸(hái) D.攒射(cuán) 重创(chuàng) 偌大(ruò) 锲而 不舍(qiè)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诡计 杀戮 厮 杀 走投无路 B.赝品 磐石 砥 砺 蜂涌而至 C.寒暄 国籍 忸 怩 绿草如荫 D.誊写 脉搏 嘻 笑 大笔如椽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秋日午后,阳光倾泻,退休的王教授在人民公园的菊花前作画,无数的行 人被美妙的图画所吸引,驻足其旁,侧目欣赏。 B.2013 年财富全球论坛不止是成都自改革开放以举办的最具有意义的国际 盛会,还是成都推进国际化建设进程面临的重大历史性机遇。 C.中国是一个大国,人口多,国情复杂,领导者要深入了解国情,了解人民 的所思所盼,要不断增强工作能力,要有“如履薄冰”的意识。 D.她的作品类型多样、题材丰富,但是现在由于过度追求利益,居然出现了 一部粗制滥造的作品,让人不忍卒读。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艺术欣赏中的审美体验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一经点破,那含蓄蕴藉的 美感常常会遭到破坏的危险 B.《成都市轨道交通管理条例》经成都市人大常委会讨论通过并颁布。常委 会就地铁的运营安全、票价制定等内容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C.“人肉搜索”不再是普通的网络行为,它已经给某些当事人带了物质和精 神的损伤,这与传统的暴力事件性质接近,自然就进入了法律监管的范围。 D.京广高铁于2012年12月26日全线开通运营,这条大动脉连接的大都是主 要的金融中心和大型城市。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古琴的文化内涵 古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千百年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 爱不释手的器物。特殊的身份使得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于具有高度文化 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和雅”、“清淡”是琴乐标榜和追求的审美情趣,“味 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 古琴的韵味是虚静高雅的,要达到这样的意境,则要求弹琴者必须将 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二为一,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 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在这一方面,伯牙的经历可称为后世的典范。传 说,伯牙曾跟随成连学琴,虽用功勤奋,但终难达到神情专一的境界。于是成连 带领伯牙到蓬莱仙境,自己划桨而去。伯牙左等右盼,始终不见成连先生回。此 时,四周一片寂静,只听到海浪汹涌澎湃地拍打着岩石,发出崖崩谷裂的涛声 天空群鸟悲鸣,久久回荡。见此情景,伯牙不禁触动心弦,于是拿出古琴,弹唱 起。他终于明白成连先生正是要他体会这种天人交融的意境,转移他的性情。后, 伯牙果真成为天下鼓琴高手。 琴者,禁也。作为“圣人之器”的琴,演奏时自然有其独特而严格的规 范。《红楼梦》第八十六回,贾宝玉得知林黛玉会弹琴时,便要妹妹为自己演奏 一曲。林黛玉这时讲到:“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 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 静坐,心不外想。”又说:“若必要抚琴,先须衣冠整齐,或鹤氅,或深衣,要 如古人的像表,那才能称圣人之器,然后盥了手,焚上香 在中国众多的音乐形式中,古琴集儒道两家思想精髓于一身。 儒家主张入世哲学,重视人生的现实问题,强调艺术对人伦的教化作用。儒家所 提倡的音乐讲究中正平和,不追求声音华美富丽的外在效果。“琴者,禁也。禁 止于邪,以正人心。”古琴要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唐代薛易 简在《琴诀》中讲:“琴为之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 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 道家崇尚自然,强调无为和逍遥,反对人们强加于自然的各种行为。道家最理想 的音乐应该是“大音希声”、“至乐无乐”的境界。庄子进一步将音乐分成“天 籁”“地籁”与“人籁”三类,认为只有“天籁”才是音乐的最髙层面,其根本 也是提倡自然天成,反对人工雕琢的音乐 这些思想深深影响了以后的琴人。陶渊明的琴桌上常年摆着一张琴,既无弦也无 徽。每当他酒酣耳热、兴致盎然时,总要在琴上虚按一曲。李白有诗写道:“大 音自成曲,但奏无弦琴。”从中我们不难悟出道家思想对琴乐的渗透与融合
A.艺术欣赏中的审美体验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一经点破,那含蓄蕴藉的 美感常常会遭到破坏的危险。 B.《成都市轨道交通管理条例》经成都市人大常委会讨论通过并颁布。常委 会就地铁的运营安全、票价制定等内容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C.“人肉搜索”不再是普通的网络行为,它已经给某些当事人带了物质和精 神的损伤,这与传统的暴力事件性质接近,自然就进入了法律监管的范围。 D.京广高铁于 2012 年 12 月 26 日全线开通运营,这条大动脉连接的大都是主 要的金融中心和大型城市。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 古琴的文化内涵 古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千百年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 爱不释手的器物。特殊的身份使得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于具有高度文化 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和雅”、“清淡”是琴乐标榜和追求的审美情趣,“味 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 古琴的韵味是虚静高雅的,要达到这样的意境,则要求弹琴者必须将 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二为一,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 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在这一方面,伯牙的经历可称为后世的典范。传 说,伯牙曾跟随成连学琴,虽用功勤奋,但终难达到神情专一的境界。于是成连 带领伯牙到蓬莱仙境,自己划桨而去。伯牙左等右盼,始终不见成连先生回。此 时,四周一片寂静,只听到海浪汹涌澎湃地拍打着岩石,发出崖崩谷裂的涛声; 天空群鸟悲鸣,久久回荡。见此情景,伯牙不禁触动心弦,于是拿出古琴,弹唱 起。他终于明白成连先生正是要他体会这种天人交融的意境,转移他的性情。后, 伯牙果真成为天下鼓琴高手。 琴者,禁也。作为“圣人之器”的琴,演奏时自然有其独特而严格的规 范。《红楼梦》第八十六回,贾宝玉得知林黛玉会弹琴时,便要妹妹为自己演奏 一曲。林黛玉这时讲到:“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 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 静坐,心不外想。”又说:“若必要抚琴,先须衣冠整齐,或鹤氅,或深衣,要 如古人的像表,那才能称圣人之器,然后盥了手,焚上香。” 在中国众多的音乐形式中,古琴集儒道两家思想精髓于一身。 儒家主张入世哲学,重视人生的现实问题,强调艺术对人伦的教化作用。儒家所 提倡的音乐讲究中正平和,不追求声音华美富丽的外在效果。“琴者,禁也。禁 止于邪,以正人心。”古琴要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唐代薛易 简在《琴诀》中讲:“琴为之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 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 道家崇尚自然,强调无为和逍遥,反对人们强加于自然的各种行为。道家最理想 的音乐应该是“大音希声”、“至乐无乐”的境界。庄子进一步将音乐分成“天 籁”“地籁”与“人籁”三类,认为只有“天籁”才是音乐的最高层面,其根本 也是提倡自然天成,反对人工雕琢的音乐。 这些思想深深影响了以后的琴人。陶渊明的琴桌上常年摆着一张琴,既无弦也无 徽。每当他酒酣耳热、兴致盎然时,总要在琴上虚按一曲。李白有诗写道:“大 音自成曲,但奏无弦琴。”从中我们不难悟出道家思想对琴乐的渗透与融合
5.下列关于“古琴”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古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爱不释手的器物,琴乐也因此具有高度的文 化属性 B.“和雅”“清淡”的琴乐追求“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 C.古琴虚静髙雅的韵味要求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 二为 D.古琴要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林黛玉关于弹琴要求的言 论诠释了这一点 6.下列对“古琴集儒道两家思想精髓于一身”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提倡的音乐,讲究中正平和,不追求声音华美富丽。“和雅”的琴乐 正是这一审美情趣的体现 B.儒家主张入世,重视人生现实问题,强调艺术对人伦的教化作用。“琴者, 禁也”旨在止邪正心 C.庄子推崇“天籁”,提倡自然天成,反对人工雕琢的音乐。这深深影响了 以后的陶渊明以及唐代的薛易简、李白等人。 D.道家崇尚自然,强调无为和逍遥,反对人们强加于自然的各种行为。“清 淡”的琴乐与道家追求正好合拍 7.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章依次阐述了琴乐的审美情趣和深远意境,古琴的韵味和演奏时应有的 规范,古琴对儒家和道家的巨大影响。 B.伯牙在蓬莱仙境,心弦被触动,便拿出古琴,弹奏起。他意识到古琴演奏 应达到天、人、琴合一的意境。 C.儒家入世的哲学主张,使弹琴者在演奏时自然有其独特而严格的规范,《琴 诀》阐发的正是这一点。 D.儒道两家思想对琴乐的渗透与融合是古琴“清淡”审美情趣形成的原因, 作者引用李白的诗句,增强了说服力。 三、(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9题 屈原者,名平,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王甚任之。上 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 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 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 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 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 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 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 于秦而归葬。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 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
5.下列关于“古琴”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古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爱不释手的器物,琴乐也因此具有高度的文 化属性。 B.“和雅”“清淡”的琴乐追求“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 C.古琴虚静高雅的韵味要求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 二为一。 D.古琴要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林黛玉关于弹琴要求的言 论诠释了这一点。 6.下列对“古琴集儒道两家思想精髓于一身”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提倡的音乐,讲究中正平和,不追求声音华美富丽。“和雅”的琴乐 正是这一审美情趣的体现。 B.儒家主张入世,重视人生现实问题,强调艺术对人伦的教化作用。“琴者, 禁也”旨在止邪正心。 C.庄子推崇“天籁”,提倡自然天成,反对人工雕琢的音乐。这深深影响了 以后的陶渊明以及唐代的薛易简、李白等人。 D.道家崇尚自然,强调无为和逍遥,反对人们强加于自然的各种行为。“清 淡”的琴乐与道家追求正好合拍。 7.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章依次阐述了琴乐的审美情趣和深远意境,古琴的韵味和演奏时应有的 规范,古琴对儒家和道家的巨大影响。 B.伯牙在蓬莱仙境,心弦被触动,便拿出古琴,弹奏起。他意识到古琴演奏 应达到天、人、琴合一的意境。 C.儒家入世的哲学主张,使弹琴者在演奏时自然有其独特而严格的规范,《琴 诀》阐发的正是这一点。 D.儒道两家思想对琴乐的渗透与融合是古琴“清淡”审美情趣形成的原因, 作者引用李白的诗句,增强了说服力。 三、(6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9 题。 屈原者,名平,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王甚任之。上 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 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 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 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 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 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 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 于秦而归葬。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 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
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 可以反。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 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 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啜其醐?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 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 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 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汩罗以死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 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改)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平伐其 功 伐: 夸耀 B.争宠而心害其 能内 害:害怕 C.赵不 内:通“纳”,接纳 D.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短:诋毁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娴于辞 令 此非 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因谗之 不如 因善遇之 C.信而见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遂自投汩罗以 死 愿得将军之首以献 第II卷(共123分) 四、(31分)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4分) 译 文
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 可以反。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 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 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 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 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 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汩罗以死。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 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改)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平伐其 功 伐: 夸耀 B.争宠而心害其 能 害:害怕 C.赵不 内 内:通“纳”,接纳 D.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短:诋毁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娴于辞 令 此非 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因谗之 曰 不如 因善遇之 C.信而见 疑 青,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遂自投汩罗以 死 愿得将军之首以献 秦 第 II 卷(共 123 分) 四、(31 分)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4 分) 译 文:
(2)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4分) 译文 11.文章倒数第二段详细记叙了屈原与渔父的对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 概括作答。(4分) 1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5分)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 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 语》二十篇也。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仟宋初在相位者多龌 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 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案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 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宋史·赵普传》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离亭燕 张昪 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蓼屿荻花洲 掩映竹篱茅舍。 云际客帆髙挂,烟外酒旗低亚。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层楼, 寒日无言西下 【注】①南宋初人,作者经历宋由盛到衰的时代。此词为作者退居期间所作。② 低亚:低垂。 (1)“水浸碧天何处断”中的“浸”字用得好,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3 分) 答 (2)结合诗歌简析“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这句话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5分) 答 1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限选6小题)(6分)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若出其 里 (曹操《观沧海》)
(2)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4 分) 译 文: 11.文章倒数第二段详细记叙了屈原与渔父的对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 概括作答。(4 分) 答: 1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5 分)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 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 语》二十篇也。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 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 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案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 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宋史·赵普传》)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 分) 离亭燕 张昪① 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蓼屿荻花洲, 掩映竹篱茅舍。 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②。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层楼, 寒日无言西下。 【注】①南宋初人,作者经历宋由盛到衰的时代。此词为作者退居期间所作。② 低亚:低垂。 (1)“水浸碧天何处断”中的“浸”字用得好,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3 分) 答: (2)结合诗歌简析“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这句话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5 分) 答: 1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限选 6 小题)(6 分)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若出其 里。 (曹操《观沧海》)
(2)地崩山摧壮士 死 (李白《蜀道难》) (3)艰难苦恨繁霜 鬓 (杜甫《登高》) (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5)复为慷慨羽声, 发尽上指 冠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6)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 咏 。(王羲之《兰亭集序》) (7)申之以孝悌之 义,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8)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亦不能至也。(王 安石《游褒禅山记》)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你好,时间! 叶延滨 ①你好,时间。每逢佳节,都会想到时间。像一个恋人,追求过,也逃 避过;等待过,也消磨过。直到有一天,我突然发现,时间就是我自己,就是流 入我生命的一切,也是从我生命流走的一切,我才认真地打量时间,像对着镜子 打量自己的模样,有了白头发了,额头也有了皱纹,只是眼睛里还藏着笑意,好 像说,你真的认识我吗 ②时间最早是床边的一只双铃马蹄钟。它一响,我就醒了,我不知道我 是怎样到这个世界的,我只知道我开始自己的生活,就是那座会吵会闹的钟,告 诉我时间到了。时间是起床,是上学,是作息时间表,是家庭作业,是我的逃学 记录与鉴定书上的评语,也是老师严厉的批评。大人说,这孩子没有时间观念, 就是批评你不听话,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时间是我的第一个老师,就像孔夫子, 也像老城区高塔上的大钟。多少人在它面前走过去了,老钟依然走着,不管是在 宫中威严的皇帝还是拼命造反坐了天下的老百姓。 ③上年纪的人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时间珍贵,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然 而年少不知愁滋味,其实就是不知道时间可贵。用时间爬格子换学问,也用时间 打游戏换快乐,用时间找朋友换爱情,也用时间编大网捞虚名。一无所有的年轻 人有的就是大把的时间,轻抛不心疼,直到有一天有人对自己说:“没有时间了, 真可惜。”自己才发现,捏在自己手上的是一把无用之物,而时间的存折上已经 支付得所剩无几。时间是有价的,电视上的《鉴宝》节目里,那些专家凭什么叫 专家,是因为他们能看出凝聚在瓷片和铜锈上的时间,那些变得苍老和憔悴的器 物凭什么叫古董,是因为它们拥有久远的时间。可惜的是,人们总喜欢犯错误, 当这些古董向人们展示时间的价值时,人们记住了钱币的数量,忘记了那不是古 董的价值而是时间的分量
(2)地崩山摧壮士 死, 。 (李白《蜀道难》) (3)艰难苦恨繁霜 鬓, 。 (杜甫《登高》) (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5)复为慷慨羽声, ,发尽上指 冠。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6)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 咏, 。 (王羲之《兰亭集序》) (7)申之以孝悌之 义, 。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8)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亦不能至也。(王 安石《游褒禅山记》) 五、(22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5?18 题。 你好,时间! 叶延滨 ①你好,时间。每逢佳节,都会想到时间。像一个恋人,追求过,也逃 避过;等待过,也消磨过。直到有一天,我突然发现,时间就是我自己,就是流 入我生命的一切,也是从我生命流走的一切,我才认真地打量时间,像对着镜子 打量自己的模样,有了白头发了,额头也有了皱纹,只是眼睛里还藏着笑意,好 像说,你真的认识我吗? ②时间最早是床边的一只双铃马蹄钟。它一响,我就醒了,我不知道我 是怎样到这个世界的,我只知道我开始自己的生活,就是那座会吵会闹的钟,告 诉我时间到了。时间是起床,是上学,是作息时间表,是家庭作业,是我的逃学 记录与鉴定书上的评语,也是老师严厉的批评。大人说,这孩子没有时间观念, 就是批评你不听话,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时间是我的第一个老师,就像孔夫子, 也像老城区高塔上的大钟。多少人在它面前走过去了,老钟依然走着,不管是在 宫中威严的皇帝还是拼命造反坐了天下的老百姓。 ③上年纪的人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时间珍贵,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然 而年少不知愁滋味,其实就是不知道时间可贵。用时间爬格子换学问,也用时间 打游戏换快乐,用时间找朋友换爱情,也用时间编大网捞虚名。一无所有的年轻 人有的就是大把的时间,轻抛不心疼,直到有一天有人对自己说:“没有时间了, 真可惜。”自己才发现,捏在自己手上的是一把无用之物,而时间的存折上已经 支付得所剩无几。时间是有价的,电视上的《鉴宝》节目里,那些专家凭什么叫 专家,是因为他们能看出凝聚在瓷片和铜锈上的时间,那些变得苍老和憔悴的器 物凭什么叫古董,是因为它们拥有久远的时间。可惜的是,人们总喜欢犯错误, 当这些古董向人们展示时间的价值时,人们记住了钱币的数量,忘记了那不是古 董的价值而是时间的分量
④说光阴无价,这是诗性的表述。说时间有价,这是古玩行存在的理由。 认识时间的价值,不需要改朝换代,坐上出租车,堵在街头,你就看那计价表往 上跑数字,直跑得你心惊肉跳。当然时间也有贬值的情形,花了几百元订的报纸 杂志,翻过了,到了月尾,收废品的用秤一称,只值几角钱了。时间会贬值,是 因为时间还健忘。那些报纸当初拿到手上的时候,真叫如饥似渴,那些消息让我 怦然心动,那些社论让我热血沸腾,那些事件让我揪心挂念。然而,时间过去了 那些事与人,文章与图片,都成了一捆废纸中的墨迹。时间还在向前,我告别了 那一捆旧报刊,就像落叶后的树,又准备长出更多的叶片,挂满朝露迎接新的太 阳。也许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健忘,也许这是时间最无情而又最必须的存在方式。 人们用“年”“年代”“世纪”丈量时间,简洁而清晰,然而,无数的像我这样 的生命和非生命体就被匆匆地忽略了。伟人在评说历史时总说:历史问题宜粗不 宜细。伟人之所以叫伟人,大概就是因为他洞悉了时间的秘密。 ⑤尽管如此,对于我,我知道上苍给我的时间就是一次生命的过程。无 论卑微还是平凡,珍惜这个唯一,是生命的觉悟和实践。伟人、帝王与百姓平民 在这一点上是平等的。因此,皇帝以为尊荣和权力就可以延长这个过程,“万岁” 是最大的白日梦,也是臣子给皇上最不需本钱的“贿赂”。其实,珍爱生命,珍 惜时间,什么办法最好?我的建议就是倒计时记岁数:一个孩子生下就是60岁 过一年,少一年,成了59岁。这样就会知道有多少时间可以去学习去做事去创 造去思考去恋爱去结婚生子!时不我待,自当奋进和珍惜。到了60岁归零,再 过的日子就是赚的,多活一天,就多赚了一天,这样的日子自然应当快快活活地 享受,享受生命!时间是什么,时间就是镜中的你自己!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1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第二段中划线的句子通过一系列生活实例,体现了孩童时期的作者对时间 的理解,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小时候是淘气调皮的,不懂得利用时间,抒发了作者 的后悔之情。 B.第三段中划线句子运用比喻,形象抒发了当人生命走到尽头时一生碌碌无 为的遗憾之情,告诫人们要明白时间是可贵的,不可随意浪费 C.作者在第五段提出的“倒计时记岁数”是珍爱生命、珍惜时间的好建议, 当人们意识到时不我待,就会奋进、创造。 D.作者不止一次地将帝王、伟人与平民相提并论,意在强调时间的唯一、公 平与公正,提醒人们要珍惜时间,也反映出作者非常深厚的平民情结。 E.文章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综合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寓深 刻的哲理于形象风趣的说理之中,内涵丰富,可读性强。 16.作者以“你好,时间”为题,妙在何处?(4分) 17.文章第三、四两段分别列举了古董和报纸的例子,请你联系全文,分析作者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答
④说光阴无价,这是诗性的表述。说时间有价,这是古玩行存在的理由。 认识时间的价值,不需要改朝换代,坐上出租车,堵在街头,你就看那计价表往 上跑数字,直跑得你心惊肉跳。当然时间也有贬值的情形,花了几百元订的报纸 杂志,翻过了,到了月尾,收废品的用秤一称,只值几角钱了。时间会贬值,是 因为时间还健忘。那些报纸当初拿到手上的时候,真叫如饥似渴,那些消息让我 怦然心动,那些社论让我热血沸腾,那些事件让我揪心挂念。然而,时间过去了, 那些事与人,文章与图片,都成了一捆废纸中的墨迹。时间还在向前,我告别了 那一捆旧报刊,就像落叶后的树,又准备长出更多的叶片,挂满朝露迎接新的太 阳。也许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健忘,也许这是时间最无情而又最必须的存在方式。 人们用“年”“年代”“世纪”丈量时间,简洁而清晰,然而,无数的像我这样 的生命和非生命体就被匆匆地忽略了。伟人在评说历史时总说:历史问题宜粗不 宜细。伟人之所以叫伟人,大概就是因为他洞悉了时间的秘密。 ⑤尽管如此,对于我,我知道上苍给我的时间就是一次生命的过程。无 论卑微还是平凡,珍惜这个唯一,是生命的觉悟和实践。伟人、帝王与百姓平民 在这一点上是平等的。因此,皇帝以为尊荣和权力就可以延长这个过程,“万岁” 是最大的白日梦,也是臣子给皇上最不需本钱的“贿赂”。其实,珍爱生命,珍 惜时间,什么办法最好?我的建议就是倒计时记岁数:一个孩子生下就是 60 岁, 过一年,少一年,成了 59 岁。这样就会知道有多少时间可以去学习去做事去创 造去思考去恋爱去结婚生子!时不我待,自当奋进和珍惜。到了 60 岁归零,再 过的日子就是赚的,多活一天,就多赚了一天,这样的日子自然应当快快活活地 享受,享受生命!时间是什么,时间就是镜中的你自己!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1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 分)( )( ) A.第二段中划线的句子通过一系列生活实例,体现了孩童时期的作者对时间 的理解,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小时候是淘气调皮的,不懂得利用时间,抒发了作者 的后悔之情。 B.第三段中划线句子运用比喻,形象抒发了当人生命走到尽头时一生碌碌无 为的遗憾之情,告诫人们要明白时间是可贵的,不可随意浪费。 C.作者在第五段提出的“倒计时记岁数”是珍爱生命、珍惜时间的好建议, 当人们意识到时不我待,就会奋进、创造。 D.作者不止一次地将帝王、伟人与平民相提并论,意在强调时间的唯一、公 平与公正,提醒人们要珍惜时间,也反映出作者非常深厚的平民情结。 E.文章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综合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寓深 刻的哲理于形象风趣的说理之中,内涵丰富,可读性强。 16.作者以“你好,时间”为题,妙在何处?(4 分) 答: 17.文章第三、四两段分别列举了古董和报纸的例子,请你联系全文,分析作者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 分) 答:
18.文章开头说“时间就是我自己”,结尾又说“时间就是镜中的你自己”,作 者反复这样说,表达了什么意思?请结合文本,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或社会现象, 谈谈你对“时间与我”的理解。(8分) 六、(10分) 19.请仔细观察下面这幅漫画,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5分) (1)请描述画面内容。(3分) 答 (2)请用简明的文字揭示漫画的寓意。(2分) 答: 20.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化景点或文学意象,常常会引发我们的情思。请从 下列词语中选择一个作开头,仿照例句写一句话。要求:①体现景点或意象特征; ②句式一致;③运用拟人和反问的修辞手法。(5分) 康桥 边城 雨巷 蜀道 例句:赤壁,你的雄奇伟岸,你的大气磅礴,你的壮丽多姿,不正好激荡起我心 中的豪情吗? 七、(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个年轻人兴冲冲地向老师讲述自己的经历:“最近,我遇见一位睿智的老人, 他能看清未,还把这绝学传授给了我。先生,您也懂这个吗?” 先生说:“每个人都懂啊,真正困难的学问不是这个。 年轻人不解:“还有比看清未更高深的学问?” 先生说:“飞翔的鸟儿,葱郁的树林,这些都是张目即见,我要教给我弟子的, 不是让他们看清未,而是看清身边鲜活的现在。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自拟标题;④不得套作、抄袭
18.文章开头说“时间就是我自己”,结尾又说“时间就是镜中的你自己”,作 者反复这样说,表达了什么意思?请结合文本,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或社会现象, 谈谈你对“时间与我”的理解。(8 分) 答: 六、(10 分) 19.请仔细观察下面这幅漫画,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5 分) (1)请描述画面内容。(3 分) 答: (2)请用简明的文字揭示漫画的寓意。(2 分) 答: 20.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化景点或文学意象,常常会引发我们的情思。请从 下列词语中选择一个作开头,仿照例句写一句话。要求:①体现景点或意象特征; ②句式一致;③运用拟人和反问的修辞手法。(5 分) 康桥 边城 雨巷 蜀道 例句:赤壁,你的雄奇伟岸,你的大气磅礴,你的壮丽多姿,不正好激荡起我心 中的豪情吗? 答: 七、(60 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一个年轻人兴冲冲地向老师讲述自己的经历:“最近,我遇见一位睿智的老人, 他能看清未,还把这绝学传授给了我。先生,您也懂这个吗?” 先生说:“每个人都懂啊,真正困难的学问不是这个。” 年轻人不解:“还有比看清未更高深的学问?” 先生说:“飞翔的鸟儿,葱郁的树林,这些都是张目即见,我要教给我弟子的, 不是让他们看清未,而是看清身边鲜活的现在。”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自拟标题;④不得套作、抄袭
石室中学高2014届半期考试题语文答案 1.C【A.漩(xuan)B.累(16i) 创( chuang)】 2.A【B.蜂拥而至 C.绿草如茵D.嬉笑】 3.C【“如履薄冰”:如在薄冰上行走一般。比喻存有戒心,行事极为谨慎。A. 望文生义。“侧目”意为斜着眼睛看,表示愤恨;B.“不止”:一是指继续不停, 如“大笑不止”;二是表示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如“不止这三个学校”。这里 该用“不只”,不但,不仅,表示递进关系;D.不合语境。“不忍卒读”意为不 忍心读完,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 4.B【A.句式杂糅。应为“有遭到破坏的危险”或“会遭到破坏”;C.搭配不当 应该是“物质的损失和精神的损伤”;D.并列不当。“金融中心”和“大型城 市”存在包容关系,概念交叉,不能并列。】 5.D【林黛玉关于弹琴的言论论述的是作为“圣人之器”的琴,演奏时自然有其 独特而严格的规范。】 6.C【相关文字在最后一段,其中并没有薛易简,前段引用过他阐述古琴担负起 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的文字,但这与庄子道家思想无关。】 7.B【A.主客颠倒。应是儒家和道家对古琴的影响;C.无中生有。从文中不能看 出“儒家入世的晢学主张能使弹琴者在演奏时自然有其独特而严格的规范”, 《琴诀》宣扬的是琴曲的道德功用而非弹琴者的演奏标准:D.扩大范围。引用李 白的诗句仅仅是为了说明“道家思想对琴乐的渗透与融合”,而非儒道两家。】 8.B【害:嫉妒 9.C【表转折,却。A.介词,引出对象,对于、在……方面/介词,表被动,被 B.副词,于是/副词,趁机;D.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连词,表目的, 10.(1)屈原使(自己的)道德端正、使(自己的)品行正直,竭尽忠心用尽智 慧,侍奉他的/自己的国君,小人离间他们,(他)可以说处境困窘啊。【句子 大意1分,“正”“直”“穷”各1分。】 (2)屈原走到江边,披散着头发沿着水边边走边吟唱,脸色憔悴,形体和容貌 枯瘦。【句子大意1分,“被”“颜色”“形容”各1分。】 11.对屈原志洁行廉(不肯同流合污,宁死也要保持自己高洁)人格的颂扬之情; 对黑暗势力迫害忠良的愤慨之情:对世人得过且过、随波逐流的痛惜与批判之情。 【答出三种情感中任一点得2分,共4分。只有表情感基调的词没有具体内容, 则该点只得1分。】 【参考译文】 屈原,名字叫平,担任楚怀王的左徒。(他)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了国家 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楚王很信任他。上官大夫和他职位相等,想争得楚 王对他的宠爱,便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楚怀王派屈原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原编 写的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要走草稿,屈原不给。(上官大夫) 于是谗毁他说:“君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人不知道的,每出一道法令,屈 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制定法令了’。”楚王听了很生 气,因而疏远了屈原。 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谄媚国君的人遮蔽了楚怀王的明见, 邪恶的小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深思
石室中学高 2014 届半期考试题语文答案 1.C【A.漩(xuán) B.累(lěi) D.创(chuāng)】 2.A【B.蜂拥而至 C.绿草如茵 D.嬉笑】 3.C【“如履薄冰”:如在薄冰上行走一般。比喻存有戒心,行事极为谨慎。A. 望文生义。“侧目”意为斜着眼睛看,表示愤恨;B.“不止”:一是指继续不停, 如“大笑不止”;二是表示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如“不止这三个学校”。这里 该用“不只”,不但,不仅,表示递进关系;D.不合语境。“不忍卒读”意为不 忍心读完,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 4.B【A.句式杂糅。应为“有遭到破坏的危险”或“会遭到破坏”;C.搭配不当。 应该是“物质的损失和精神的损伤”;D.并列不当。“金融中心”和“大型城 市”存在包容关系,概念交叉,不能并列。】 5.D【林黛玉关于弹琴的言论论述的是作为“圣人之器”的琴,演奏时自然有其 独特而严格的规范。】 6.C【相关文字在最后一段,其中并没有薛易简,前段引用过他阐述古琴担负起 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的文字,但这与庄子道家思想无关。】 7.B【A.主客颠倒。应是儒家和道家对古琴的影响;C.无中生有。从文中不能看 出“儒家入世的哲学主张能使弹琴者在演奏时自然有其独特而严格的规范”, 《琴诀》宣扬的是琴曲的道德功用而非弹琴者的演奏标准;D.扩大范围。引用李 白的诗句仅仅是为了说明“道家思想对琴乐的渗透与融合”,而非儒道两家。】 8.B【害:嫉妒】 9.C【表转折,却。A.介词,引出对象,对于、在……方面/介词,表被动,被; B.副词,于是/副词,趁机;D.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 / 连词,表目的,。】 10.(1)屈原使(自己的)道德端正、使(自己的)品行正直,竭尽忠心用尽智 慧,侍奉他的/自己的国君,小人离间他们,(他)可以说处境困窘啊。【句子 大意 1 分,“正”“直”“穷”各 1 分。】 (2)屈原走到江边,披散着头发沿着水边边走边吟唱,脸色憔悴,形体和容貌 枯瘦。【句子大意 1 分,“被”“颜色”“形容”各 1 分。】 11.对屈原志洁行廉(不肯同流合污,宁死也要保持自己高洁)人格的颂扬之情; 对黑暗势力迫害忠良的愤慨之情;对世人得过且过、随波逐流的痛惜与批判之情。 【答出三种情感中任一点得 2 分,共 4 分。只有表情感基调的词没有具体内容, 则该点只得 1 分。】 【参考译文】 屈原,名字叫平,担任楚怀王的左徒。(他)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了国家 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楚王很信任他。上官大夫和他职位相等,想争得楚 王对他的宠爱,便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楚怀王派屈原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原编 写的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要走草稿,屈原不给。(上官大夫) 于是谗毁他说:“君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人不知道的,每出一道法令,屈 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制定法令了’。”楚王听了很生 气,因而疏远了屈原。 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谄媚国君的人遮蔽了楚怀王的明见, 邪恶的小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深思
就创作了《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上天,是人的原始;父母, 是人的根本。人处境困难时,总是要追念上天和父母(希望给以援助),所以劳 累疲倦时,没有不呼叫上天的;病痛和内心悲伤时,没有不呼叫父母的。屈原使 (自己的)道德端正、使(自己的)品行正直,竭尽忠心用尽智慧,侍奉他的国 君,小人离间他们,(他)可以说处于困境啊。诚信却被怀疑,尽忠却被诽谤 能没有怨愤吗?屈原作《离骚》,是从怨愤引起的啊。 这时秦昭王和楚国通婚,要同怀王会见。怀王打算去,屈原说:“秦国是虎狼 样的国家,不可以相信。不如不去。”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楚王去:“为什么要 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呢?”怀王最终去了。进入武关后,秦国的伏兵截断了归 楚的后路,扣留怀王求得割让土地。怀王很生气,不答应。(他)逃跑到赵国 赵国不敢接纳(他)。(他)又回到秦国,最终死在了秦国,尸体被运回(楚国) 埋葬。怀王的大儿子顷襄王继位做国君,用他的弟弟子兰做令尹。楚国人全抱怨 子兰,因为他劝说怀王去秦国却(导致怀王)未回;屈原也痛恨他,虽然(自己) 被流放,仍然眷恋楚国,关心怀王,不忘祖国而想返回朝中,希望君王能够有 天能觉悟,楚国坏的习俗有一天能改变。他关心君王振兴国家,想把楚国从衰弱 的局势中挽救过,在一篇作品(《离骚》)里再三表达这种意愿。然而终于无济 于事,所以不能返回朝中。令尹子兰听说了屈原愤恨他的话后,很生气,马上派 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顷襄王听了很生气,又把屈原放逐出去 屈原走到江边,披散着头发沿着水边边走边吟唱,脸色憔悴,形体和容貌都像干 枯的树木一样。一个渔翁看见就问他说:“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到这 里?”屈原说:“全世界混浊却只有我一人清白,大家都醉了却只有我一人清醒 (我)因此被放逐。”渔翁说:“聪明贤哲的人,不被事物所拘束,而能顺随世 俗的变化。全世上都混浊,为什么不顺着潮流推波助澜?众人都醉了,为什么不 同吃那酒糟喝那薄酒?为什么要保持髙尚的节操志向,却使自己被放逐呢?” 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用手弹去冠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人 定抖掉衣服上的尘土。一个人,谁又能用清净洁白的身体,去受脏物的污染呢? (我)宁愿跳入水中,葬身鱼腹,又怎能用高尚纯结的品德,去蒙受世上的尘垢 呢?”于是写下了《怀沙》赋,便抱着石头,自己跳到汨罗江死了 屈原死了以后,楚国(还)有宋玉、唐勒、景差这些人,都爱好文学并且凭借擅 长写赋受到人们称赞;然而都效法屈原的委婉文辞,(却)始终没有人敢于直谏。 从这以后,楚国一天比一天缩小,几十年后,最终被秦国灭国 12.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 /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 【每两处为1组,1组1分;错1处则该组为0分。】 【参考译文】 赵普年轻时熟悉吏事,但没有学问,等做了宰相,太祖经常用读书去劝告他。(赵 普)晚年手不释卷,每次回到府第,就关起门开箱取书,整天阅读。第二天处理 政务,得心应手。他去世后,家里人打开箱子一看,原是一部二十篇的《论语》。 赵普性格深沉而严肃刚正,虽然对人多忌妒刻薄,但能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 任。宋代初年,在宰相职位上的人,许多都拘谨顾小节而遇事沉默不言,赵普却 刚毅果断,没有谁能与他相提并论。(赵普)曾经上奏推荐某人去做某官,太祖 没有采用。赵普过了一天又重新上奏推荐,(太祖)还是没有采用。再过一天, 赵普又用此人上奏,太祖大怒,把赵普呈上的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赵普脸色没
就创作了《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上天,是人的原始;父母, 是人的根本。人处境困难时,总是要追念上天和父母(希望给以援助),所以劳 累疲倦时,没有不呼叫上天的;病痛和内心悲伤时,没有不呼叫父母的。屈原使 (自己的)道德端正、使(自己的)品行正直,竭尽忠心用尽智慧,侍奉他的国 君,小人离间他们,(他)可以说处于困境啊。诚信却被怀疑,尽忠却被诽谤, 能没有怨愤吗?屈原作《离骚》,是从怨愤引起的啊。 这时秦昭王和楚国通婚,要同怀王会见。怀王打算去,屈原说:“秦国是虎狼一 样的国家,不可以相信。不如不去。”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楚王去:“为什么要 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呢?”怀王最终去了。进入武关后,秦国的伏兵截断了归 楚的后路,扣留怀王求得割让土地。怀王很生气,不答应。(他)逃跑到赵国, 赵国不敢接纳(他)。(他)又回到秦国,最终死在了秦国,尸体被运回(楚国) 埋葬。怀王的大儿子顷襄王继位做国君,用他的弟弟子兰做令尹。楚国人全抱怨 子兰,因为他劝说怀王去秦国却(导致怀王)未回;屈原也痛恨他,虽然(自己) 被流放,仍然眷恋楚国,关心怀王,不忘祖国而想返回朝中,希望君王能够有一 天能觉悟,楚国坏的习俗有一天能改变。他关心君王振兴国家,想把楚国从衰弱 的局势中挽救过,在一篇作品(《离骚》)里再三表达这种意愿。然而终于无济 于事,所以不能返回朝中。令尹子兰听说了屈原愤恨他的话后,很生气,马上派 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顷襄王听了很生气,又把屈原放逐出去。 屈原走到江边,披散着头发沿着水边边走边吟唱,脸色憔悴,形体和容貌都像干 枯的树木一样。一个渔翁看见就问他说:“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到这 里?”屈原说:“全世界混浊却只有我一人清白,大家都醉了却只有我一人清醒, (我)因此被放逐。”渔翁说:“聪明贤哲的人,不被事物所拘束,而能顺随世 俗的变化。全世上都混浊,为什么不顺着潮流推波助澜?众人都醉了,为什么不 一同吃那酒糟喝那薄酒?为什么要保持高尚的节操志向,却使自己被放逐呢?” 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用手弹去冠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人一 定抖掉衣服上的尘土。一个人,谁又能用清净洁白的身体,去受脏物的污染呢? (我)宁愿跳入水中,葬身鱼腹,又怎能用高尚纯结的品德,去蒙受世上的尘垢 呢?”于是写下了《怀沙》赋,便抱着石头,自己跳到汨罗江死了。 屈原死了以后,楚国(还)有宋玉、唐勒、景差这些人,都爱好文学并且凭借擅 长写赋受到人们称赞;然而都效法屈原的委婉文辞,(却)始终没有人敢于直谏。 从这以后,楚国一天比一天缩小,几十年后,最终被秦国灭国。 12.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 /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 【每两处为 1 组,1 组 1 分;错 1 处则该组为 0 分。】 【参考译文】 赵普年轻时熟悉吏事,但没有学问,等做了宰相,太祖经常用读书去劝告他。(赵 普)晚年手不释卷,每次回到府第,就关起门开箱取书,整天阅读。第二天处理 政务,得心应手。他去世后,家里人打开箱子一看,原是一部二十篇的《论语》。 赵普性格深沉而严肃刚正,虽然对人多忌妒刻薄,但能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 任。宋代初年,在宰相职位上的人,许多都拘谨顾小节而遇事沉默不言,赵普却 刚毅果断,没有谁能与他相提并论。(赵普)曾经上奏推荐某人去做某官,太祖 没有采用。赵普过了一天又重新上奏推荐,(太祖)还是没有采用。再过一天, 赵普又用此人上奏,太祖大怒,把赵普呈上的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赵普脸色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