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模拟调制系统
第四章 模拟调制系统
目录 4.1引言 42幅度调制的原理及抗噪声性能 4.3角度调制的原理及抗噪声性能 4.4各种模拟调制系统的性能比较 4.5频分复用 4.6复合调制及多级调制的概念
目录 ▪ 4.1 引言 ▪ 4.2 幅度调制的原理及抗噪声性能 ▪ 4.3 角度调制的原理及抗噪声性能 ▪ 4.4 各种模拟调制系统的性能比较 ▪ 4.5 频分复用 ▪ 4.6 复合调制及多级调制的概念
4.1引言 模拟调制的定义: 模拟调制是指按基带信号的变化规律去改变髙频载 波某些参数的过程 调制的实质是频谱搬移,其作用和目的是: 1、将调制信号(基带信号)转换成适合于信道传输的 已调信号(频带信号) 2、实现信道的多路复用,提高信道利用率 3、减小干扰,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4、实现传输带宽与信噪比之间的互换。 因此,调制对通信系统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有很大的 影响
4.1 引言 一、模拟调制的定义: ▪ 模拟调制是指按基带信号的变化规律去改变高频载 波某些参数的过程。 ▪ 调制的实质是频谱搬移,其作用和目的是: ▪ 1、 将调制信号(基带信号)转换成适合于信道传输的 已调信号(频带信号); ▪ 2 、实现信道的多路复用,提高信道利用率; ▪ 3、 减小干扰,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 4、 实现传输带宽与信噪比之间的互换。 ▪ 因此,调制对通信系统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有很大的 影响
4.1引言 调制的分类: 1、载波 (1)正弦型信号—连续波调制 (2)脉冲串—脉冲调制 2、调制信号 (1)模拟调制—调制信号取值连续 (2)数字调制—调制信号取值离散 、模拟调制的分类: 幅度调制(属线性调制):已调信号的频谱 是基带信号频谱的平移或线性变换,如:调幅 (AM)、双边带(DSB)调制、单边带(SSB)调制、 残留变带SB)调制
4.1 引言 二、调制的分类: 1、载波 (1)正弦型信号------连续波调制 (2)脉冲串------脉冲调制 2、调制信号 (1)模拟调制----调制信号取值连续 (2)数字调制----调制信号取值离散 三、模拟调制的分类: 幅度调制(属线性调制):已调信号的频谱 是基带信号频谱的平移或线性变换,如:调幅 (AM)、双边带(DSB)调制、单边带(SSB)调制、 残留变带(VSB)调制
41引言 角度调制(属非线性调制):已调信号不再保持 原来基带信号的频谱结构,其频谱会产生无限的频 谱分量,如:调频(FM)和调相(PM)
4.1 引言 角度调制(属非线性调制):已调信号不再保持 原来基带信号的频谱结构 ,其频谱会产生无限的频 谱分量,如:调频(FM)和调相(PM)
点--点通信系统 C(o 解调 信源调制发滤波器卜信道卜收滤波器鬥调制信宿
点---点通信系统: 信源 调制 发滤波器 信道 收滤波器 解调 调制 信宿 n(t) C()
通常,信道是一个理想的恒参信道,研究各 种调制、解调方式、系统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基带信号m(t)调制器 Sm(t) C(t)载波 正弦载波:C(t)=Acos(ot+q) 脉冲调制:C(t)为脉冲周期信号
通常,信道是一个理想的恒参信道,研究各 种调制、解调方式、系统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基带信号m(t) 调制器 Sm(t) C(t) 载波 正弦载波: C(t)=Acos(ωct + ) 脉冲调制: C(t)为脉冲周期信号
4.2幅度调制的原理 及抗噪声性能 幅度调制是高频正弦载波的幅度随调制信号作线性 变化的过程。 、幅度调制的原理: 1.线性调制器的一般模型 m(t) 时域:Sn()=[m()cO0l*h(功 频域:sn(o)=[M(o+0)+M(0-0)]F(o)
4.2 幅度调制的原理 及抗噪声性能 幅度调制是高频正弦载波的幅度随调制信号作线性 变化的过程。 一、幅度调制的原理: 1. 线性调制器的一般模型: 时域: 频域:
4.2幅度调制的原理 及抗噪声性能 通过适当选择带通滤波器的冲击响应h(t),就可以 得到各种幅度调制信号。 2.调幅(AM)信号:21AM调制 若调制信号m()含有直流分量,即:m()=m+m() 且ma>m()kax;h()为理想带通滤波器的冲击响 应,则输出已调信号为标准调幅信号,即: sm(t)=m(tcos w t=[mo+m( cost mo cos @c t m(t)cos t 载波项DSB信号项 SAM(o)=兀mn6(o+0)6(0+0)+7[M(o0+0)+M(o
4.2 幅度调制的原理 及抗噪声性能 通过适当选择带通滤波器的冲击响应 h(t),就可以 得到各种幅度调制信号。 2. 调幅 (AM) 信号: 2.1 AM调制 若调制信号m(t)含有直流分量,即: 且 ;h(t)为理想带通滤波器的冲击响 应,则输出已调信号为标准调幅信号,即:
()->M() 6+m()->2z0O()+M(o) COSO,t-F >C(o)=r[(0+0+80-0] SAM(O)=[A+M()*C()=m[8(-ml)+6(O+ml) 2丌 +[M(o+o2)+M(o-a 2
m(t) M() ⎯⎯FT→ ( ) 2 ( ) ( ) A0 m t A0 M FT + ⎯⎯→ + ( ) ( ) c c F T cosc t ⎯⎯→C() = + + − ( ) ( ) c c A M c c M M S A M C A + + + − = + = − + + 2 1 [ ( )]* ( ) [ ( ) ( )] 2 1 (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