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考预测卷【新课标1】2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关于重阳节的来源,向来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南朝《续齐谐记》所载的东汉 汝南人桓景经方士费长房指点登山辟邪躲过一劫的故事。不过这个说法,并不可 信。《齐谐》是一部志怪书,连作者自己也没有把它视作史实。晋葛洪《神仙传》 说,费长房在东汉时曾做过汝南市掾,后来跟仙人壶公入山修道去了。而桓景, 在有关东汉、三国史事的文献资料中都寻觅不到影子,仅仅在《宋书·符瑞志》 中提到东晋成帝时有个太守叫桓景。 春秋战国时期对山神的崇拜已很普遍,并形成了一套祭祀礼仪,而这种登高祭祀 活动,在人类早期是作为最直接的生存需求出现的。原始先民依靠采集和狩猎谋 生,群居穴处,辗转山林。山林间生长着各种植物,隐梄着许多飞禽走兽,物产 丰饶,早就引起人们的关注。山上云雾弥漫,而人们又观察到云气能致雨,以为 山岳为神龙居所,有降雨的能力。而且,山峰插入云霄,高不可攀,人们以为是 登天的梯子或撑天的柱子,上面是神仙的居所,并且虔诚地相信,只要登上它, 就能超越芸芸众生。原始先民领略了莽莽群山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因而滋生了 万物皆有灵”的神秘自然观念,崇拜、敬畏山岳山神,并且激发了登临神山圣 境的强烈愿望。“崇”字从“山”从“宗”,说明“崇拜”原来就是专对山岳而 言的。 秦统一中国后,一直到汉朝,皇帝对山川祭祀都非常重视,每年都要巡狩、祭牡 或封禅名山大川,各地登高的活动也随之兴起。据史料记载,约于刘邦在中原创 立汉朝之时,割据岭南的南越王赵佗就曾登临越秀山,君臣饮宴游乐。与刘邦同 时代的汉闽越王无诸,也在九月九日率领臣属登上福州的于山,插莱萸,饮菊花 酒,宴集游乐。这些登高活动,比桓景的所谓“登高避祸”要早二百多年。最早 明确记述九月九日登髙习俗的是三国初期魏文帝曹丕的《九日与锺繇书》:“岁 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 以享宴高会。”九是最大的阳数,“九九”相重,又与“久久”谐音,故认为是 适宜于长久、十分吉利的节日 稍后,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记述了当时的重阳节俗:“九月九日,四民 并藉野饮宴。”北朝杜台卿的《玉烛宝典》进而解释说:“其时黍秫并收,因以 黏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这些记载都说明重阳节的最初涵义并非辟邪避 灾,而是欢庆祈福。农历九月,夏季作物己经成熟,晚秋作物也丰收在望。黍秫 收割后,各家各户满怀丰收的喜悦,品尝以黍米或秫米做成的新米饭,娱神又娱 人。士农工商各行各业的人,成群结队到都外铺草为席,设宴饮酒,欢乐相庆, 答谢山川大地赋予的恩惠,并祈求神灵继续保佑,使人们丰表足食,得以长寿。 古人说:“重九须登高,不高无节气。”自各地开山建刹以来,重阳登高便由人 类原生态岳山神崇拜,过渡为朝觐山神与菩萨的朝山活动,并最终演变为群众 性的登山娱乐体育活动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面有关“重阳节”的表述,不符含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重阳登高源自原始先民的山岳山神崇拜,他们在领略群山千变万化的过程中 滋生了“万物皆有灵”的神秘自然观念,并激发了登临神山圣境的强烈愿望
2015 年高考预测卷【新课标 1】2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关于重阳节的来源,向来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南朝《续齐谐记》所载的东汉 汝南人桓景经方士费长房指点登山辟邪躲过一劫的故事。不过这个说法,并不可 信。《齐谐》是一部志怪书,连作者自己也没有把它视作史实。晋葛洪《神仙传》 说,费长房在东汉时曾做过汝南市掾,后来跟仙人壶公入山修道去了。而桓景, 在有关东汉、三国史事的文献资料中都寻觅不到影子,仅仅在《宋书·符瑞志》 中提到东晋成帝时有个太守叫桓景。 春秋战国时期对山神的崇拜已很普遍,并形成了一套祭祀礼仪,而这种登高祭祀 活动,在人类早期是作为最直接的生存需求出现的。原始先民依靠采集和狩猎谋 生,群居穴处,辗转山林。山林间生长着各种植物,隐栖着许多飞禽走兽,物产 丰饶,早就引起人们的关注。山上云雾弥漫,而人们又观察到云气能致雨,以为 山岳为神龙居所,有降雨的能力。而且,山峰插入云霄,高不可攀,人们以为是 登天的梯子或撑天的柱子,上面是神仙的居所,并且虔诚地相信,只要登上它, 就能超越芸芸众生。原始先民领略了莽莽群山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因而滋生了 “万物皆有灵”的神秘自然观念,崇拜、敬畏山岳山神,并且激发了登临神山圣 境的强烈愿望。“崇”字从“山”从“宗”,说明“崇拜”原来就是专对山岳而 言的。 秦统一中国后,一直到汉朝,皇帝对山川祭祀都非常重视,每年都要巡狩、祭牡 或封禅名山大川,各地登高的活动也随之兴起。据史料记载,约于刘邦在中原创 立汉朝之时,割据岭南的南越王赵佗就曾登临越秀山,君臣饮宴游乐。与刘邦同 时代的汉闽越王无诸,也在九月九日率领臣属登上福州的于山,插莱萸,饮菊花 酒,宴集游乐。这些登高活动,比桓景的所谓“登高避祸”要早二百多年。最早 明确记述九月九日登高习俗的是三国初期魏文帝曹丕的《九日与锺繇书》:“岁 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 以享宴高会。”九是最大的阳数,“九九”相重,又与“久久”谐音,故认为是 适宜于长久、十分吉利的节日。 稍后,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记述了当时的重阳节俗:“九月九日,四民 并藉野饮宴。”北朝杜台卿的《玉烛宝典》进而解释说:“其时黍秫并收,因以 黏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这些记载都说明重阳节的最初涵义并非辟邪避 灾,而是欢庆祈福。农历九月,夏季作物已经成熟,晚秋作物也丰收在望。黍秫 收割后,各家各户满怀丰收的喜悦,品尝以黍米或秫米做成的新米饭,娱神又娱 人。士农工商各行各业的人,成群结队到都外铺草为席,设宴饮酒,欢乐相庆, 答谢山川大地赋予的恩惠,并祈求神灵继续保佑,使人们丰表足食,得以长寿。 古人说:“重九须登高,不高无节气。”自各地开山建刹以来,重阳登高便由人 类原生态山岳山神崇拜,过渡为朝觐山神与菩萨的朝山活动,并最终演变为群众 性的登山娱乐体育活动。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面有关“重阳节”的表述,不符含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重阳登高源自原始先民的山岳山神崇拜,他们在领略群山千变万化的过程中, 滋生了“万物皆有灵”的神秘自然观念,并激发了登临神山圣境的强烈愿望
B.古人认为,“九”是最大的阳数,而“九九”相重,又与“久久”谐音,因 而“重阳节”被认为是一个适宜于长久、十分吉利的节日。 C.重阳登髙的习俗由来已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在重阳佳节登高祭祀, 汉朝时南越王赵佗、汉闽越王无诸等也曾在这一天率群臣登山饮宴游乐。 D.重阳节的最初涵义并不是辟邪避灾,而是欢庆祈福。这从南北翱时期的《荆 楚岁时记》和《玉烛宝典》等著作的有关记述和解说中可以得到证明 2.下面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说《齐谐》是一部连作者自己都未将其视作史实的志怪书,言外之意是 《续齐谐记》中关于桓景登山辟邪一事的记载也不宜作为可信的史实来对待, B.山林物产丰饶,能为依靠采集和狩猎谋生的原始先民提供最直接的生存资料, 这是他们崇拜山岳山神的一个重要原因。 C.髙耸入云的山峰如同登天的梯子或撑天的柱子,能够通往神仙的居所,只要 虔诚地登上它,就能超越芸芸众生。 D.史料记载的重九登高活动可以追溯到比所谓桓景登高避祸早二百多年的汉初, 但直到三国时期才有了重阳登高习俗的明确记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晋葛洪《神仙传》说,费长房在东汉时曾做过汝南市掾,而有关东汉、三国 史事的文献资料中却均无桓景其人的记载,可见费长房指点桓景登髙避祸的说法 并不可信。 B.秦统一至汉朝历代帝王对山川祭祀的重视和各地开山建刹的助推,使重阳登 高由原生态山岳山神崇拜过渡为朝觐山神与菩萨的朝山活动。 C.重阳节的习俗兼有“娱神”“娱人”两种功能,前者在于感谢自然的恩泽 祈求神灵的保佑:后者则在于亲朋相会宴饮,共享丰收喜悦。 D.“重九须登高”,如今,重阳登高已演变为一种群众性的登山娱乐体育活动, 这与古人登高祈福的风俗颇有不同,说明随着时代变迁,节日的风俗也会随之变 化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沈鲤,字仲化,归德人。嘉靖中举乡试。师尚诏作乱,陷归德,已而西去。鲤策 贼必再至,急白守臣,捕杀城中通贼者,严为守具。贼还逼,见有备,去。四十 四年,成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大学士高拱,其座主又乡人也,未尝以私 谒 神宗在东宫,鲤为讲官。尝令诸讲官书扇,鲤书魏卞兰《太子颂》以进,因命陈 清大义,甚悉。神宗咨美,遂蒙眷。比即位,用宫寮恩,进编修。旋进左赞善 每直讲,举止端雅,所陈说独契帝心。帝亟称之。连遭父母丧,帝数问沈讲官何 在,又问服阕期,命先补讲官俟之。万历九年还朝 明年秋,擢侍讲学士,再迁礼部右侍郎。寻改吏部,进左侍郎。屏绝私交,好推 毂贤士,不使知。十二年冬,拜礼部尚书。鲤初官翰林,中官黄锦缘同乡以币交, 拒不纳。教习内书堂,侍讲筵,皆数与巨珰接,未尝与交。及官愈高,益无所 假借,虽上命及政府指,不徇也。 鲤素鲠亮。其在部持典礼,多所建白。念时俗侈靡,稽先朝典制,自丧祭、冠婚、 宫室、器服率定为中制,颁天下。帝忧旱,步祷郊坛,议分遣大臣祷天下名山大 。鲤言使臣往来驿骚,恐重困民,请斋戒三日,以告文授太常属致之,罢寺观
B.古人认为,“九”是最大的阳数,而“九九”相重,又与“久久”谐音,因 而“重阳节”被认为是一个适宜于长久、十分吉利的节日。 C.重阳登高的习俗由来已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在重阳佳节登高祭祀, 汉朝时南越王赵佗、汉闽越王无诸等也曾在这一天率群臣登山饮宴游乐。 D.重阳节的最初涵义并不是辟邪避灾,而是欢庆祈福。这从南北翱时期的《荆 楚岁时记》和《玉烛宝典》等著作的有关记述和解说中可以得到证明。 2.下面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作者说《齐谐》是一部连作者自己都未将其视作史实的志怪书,言外之意是 《续齐谐记》中关于桓景登山辟邪一事的记载也不宜作为可信的史实来对待。 B.山林物产丰饶,能为依靠采集和狩猎谋生的原始先民提供最直接的生存资料, 这是他们崇拜山岳山神的一个重要原因。 C.高耸入云的山峰如同登天的梯子或撑天的柱子,能够通往神仙的居所,只要 虔诚地登上它,就能超越芸芸众生。 D.史料记载的重九登高活动可以追溯到比所谓桓景登高避祸早二百多年的汉初, 但直到三国时期才有了重阳登高习俗的明确记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晋葛洪《神仙传》说,费长房在东汉时曾做过汝南市掾,而有关东汉、三国 史事的文献资料中却均无桓景其人的记载,可见费长房指点桓景登高避祸的说法 并不可信。 B.秦统一至汉朝历代帝王对山川祭祀的重视和各地开山建刹的助推,使重阳登 高由原生态山岳山神崇拜过渡为朝觐山神与菩萨的朝山活动。 C.重阳节的习俗兼有“娱神”“娱人”两种功能,前者在于感谢自然的恩泽, 祈求神灵的保佑;后者则在于亲朋相会宴饮,共享丰收喜悦。 D.“重九须登高”,如今,重阳登高已演变为一种群众性的登山娱乐体育活动, 这与古人登高祈福的风俗颇有不同,说明随着时代变迁,节日的风俗也会随之变 化。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4——7 题。 沈鲤,字仲化,归德人。嘉靖中举乡试。师尚诏作乱,陷归德,已而西去。鲤策 贼必再至,急白守臣,捕杀城中通贼者,严为守具。贼还逼,见有备,去。四十 四年,成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大学士高拱,其座主①又乡人也,未尝以私 谒。 神宗在东宫,鲤为讲官。尝令诸讲官书扇,鲤书魏卞兰《太子颂》以进,因命陈 清大义,甚悉。神宗咨美,遂蒙眷。比即位,用宫寮恩,进编修。旋进左赞善。 每直讲,举止端雅,所陈说独契帝心。帝亟称之。连遭父母丧,帝数问沈讲官何 在,又问服阕期,命先补讲官俟之。万历九年还朝。 明年秋,擢侍讲学士,再迁礼部右侍郎。寻改吏部,进左侍郎。屏绝私交,好推 毂贤士,不使知。十二年冬,拜礼部尚书。鲤初官翰林,中官黄锦缘同乡以币交, 拒不纳。教习内书堂,侍讲筵,皆数与巨珰②接,未尝与交。及官愈高,益无所 假借,虽上命及政府指,不徇也。 鲤素鲠亮。其在部持典礼,多所建白。念时俗侈靡,稽先朝典制,自丧祭、冠婚、 宫室、器服率定为中制,颁天下。帝忧旱,步祷郊坛,议分遣大臣祷天下名山大 川。鲤言使臣往来驿骚,恐重困民,请斋戒三日,以告文授太常属致之,罢寺观
勿祷,帝多可其奏。初,藩府有所奏请,贿中贵居间,礼臣不敢违,辄如志。至 鲤,一切格之。中贵皆大怨,数以事间于帝。帝渐不能无疑,累加诘责,且夺其 俸。鲤自是有去志。而时行衔鲤不附己,亦忌之。鲤遇事秉正不挠。压于一贯, 志不尽行。面是时一贯数被论,引疾杜门,鲤乃得行阁事。云南武弁杀税使杨荣 帝怒甚,将遣官逮治。鲤具陈荣罪状,请诛为首杀荣者,而贷其余,乃不果逮。 时一贯虽称疾杜门,而章奏多即家拟旨,鲤力言非故事。 鲤既积忤一贯,二贯将去虑鲤在贻已后忧欲与俱去密倾之帝亦嫌鲤方鲠,因鲤乞 休,遽命与一贯同致仕。赓°疏乞留鲤,不报。既抵家,疏谢,犹极陈怠政之弊。 年八十,遣官存问,赉银币。鲤奏谢,复陈时政要务。又五年卒,年八十五。赠 太师,谥文端 (节选自《明史·沈鲤传》) 注:①座主:主考官。②珰:宦官。③时行:指申时行,明代官员。④一贯 指沈一贯,明代官员。⑤赓:指朱赓,明代官员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已而西去已而:不久。 B.益无所假借假借:宽容。 C.鲤力言非故事故事:先例。 D.遽命与一贯同致仕致使:退休。 5.下列对文章画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贯将去虑/鲤在贻己/后忧欲与俱去/密倾之帝/亦嫌鲤方鲠 B.一贯将去/虑鲤在/贻己后忧/欲与俱去/密倾之帝/亦嫌鲤方鲠 C.一贯将去虑/鲤在贻己/后忧欲与俱去/密倾之帝/亦嫌鲤方鲠 D.一贯将去/虑鲤在/贻己后忧/欲与俱去/密倾之/帝亦嫌鲤方鲠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沈鲤很有远见和谋略。师尚诏作乱,攻占归德又向西逃去后,沈鲤估计贼人 还会再来,于是告诉驻守大臣严加防守,后贼人果然返回 B.沈鲤很有才学。他曾非常详尽地解释《太子颂》的大义。神宗即位,讲官中 只有他的陈说符合皇帝的心意,因此得到皇帝的赞赏。 C.沈鲤关心百姓疾苦。在皇帝因担心旱灾而想要派遣大臣到全国的名山大川祈 祷时,沈鲤怕增加百姓负担而向皇帝进谏。 D.沈鲤忠君爱国。八十岁的时候,皇帝派遣官吏探望他,他不仅上奏答谢,而 且极力陈述懈怠政务的弊端。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帝数问沈讲官何在,又问服阕期,命先补讲官俟之。(5分) (2)而是时一贯数被论,引疾杜门,鲤乃得行阁事。(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后面问题。(11分) 邯郸道上 清·宋荦 邯郸道上起秋声,古木荒祠野潦清 多少往来名利客,满身尘土拜卢生。 注:唐《枕中记》载,少年卢生在邯郸客店中自叹穷困,却在梦中享尽荣华富贵 及醒,店主所蒸黄粱尚未熟。后人称此为“邯郸梦”或“黄粱一梦 8.诗歌前两句是如何写景的?(5分)
勿祷,帝多可其奏。初,藩府有所奏请,贿中贵居间,礼臣不敢违,辄如志。至 鲤,一切格之。中贵皆大怨,数以事间于帝。帝渐不能无疑,累加诘责,且夺其 俸。鲤自是有去志。而时行③衔鲤不附己,亦忌之。鲤遇事秉正不挠。压于一贯④, 志不尽行。而是时一贯数被论,引疾杜门,鲤乃得行阁事。云南武弁杀税使杨荣, 帝怒甚,将遣官逮治。鲤具陈荣罪状,请诛为首杀荣者,而贷其余,乃不果逮。 时一贯虽称疾杜门,而章奏多即家拟旨,鲤力言非故事。 鲤既积忤一贯,一贯将去虑鲤在贻己后忧欲与俱去密倾之帝亦嫌鲤方鲠,因鲤乞 休,遽命与一贯同致仕。赓⑤疏乞留鲤,不报。既抵家,疏谢,犹极陈怠政之弊。 年八十,遣官存问,赉银币。鲤奏谢,复陈时政要务。又五年卒,年八十五。赠 太师,谥文端。 (节选自《明史·沈鲤传》) 注:①座主:主考官。 ②珰:宦官。③时行:指申时行,明代官员。④一贯: 指沈一贯,明代官员。⑤赓:指朱赓,明代官员。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已而西去 已而:不久。 B.益无所假借 假借:宽容。 C.鲤力言非故事 故事:先例 。 D.遽命与一贯同致仕 致使:退休。 5.下列对文章画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一贯将去虑/鲤在贻己/后忧欲与俱去/密倾之帝/亦嫌鲤方鲠 B.一贯将去/虑鲤在/贻己后忧/欲与俱去/密倾之帝/亦嫌鲤方鲠 C.一贯将去虑/鲤在贻己/后忧欲与俱去/密倾之帝/亦嫌鲤方鲠 D.一贯将去/虑鲤在/贻己后忧/欲与俱去/密倾之/帝亦嫌鲤方鲠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沈鲤很有远见和谋略。师尚诏作乱,攻占归德又向西逃去后,沈鲤估计贼人 还会再来,于是告诉驻守大臣严加防守,后贼人果然返回。 B.沈鲤很有才学。他曾非常详尽地解释《太子颂》的大义。神宗即位,讲官中 只有他的陈说符合皇帝的心意,因此得到皇帝的赞赏。 C.沈鲤关心百姓疾苦。在皇帝因担心旱灾而想要派遣大臣到全国的名山大川祈 祷时,沈鲤怕增加百姓负担而向皇帝进谏。 D.沈鲤忠君爱国。八十岁的时候,皇帝派遣官吏探望他,他不仅上奏答谢,而 且极力陈述懈怠政务的弊端。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帝数问沈讲官何在,又问服阕期,命先补讲官俟之。(5 分) (2)而是时一贯数被论,引疾杜门,鲤乃得行阁事。(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后面问题。(11 分) 邯郸道上 清·宋荦 邯郸道上起秋声,古木荒祠野潦清。 多少往来名利客,满身尘土拜卢生。 注:唐《枕中记》载,少年卢生在邯郸客店中自叹穷困,却在梦中享尽荣华富贵。 及醒,店主所蒸黄粱尚未熟。后人称此为“邯郸梦”或“黄粱一梦”。 8.诗歌前两句是如何写景的?(5 分)
9.诗歌的结尾两句表达了什么情感?是如何表达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中孔子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辨证关系的句子是」 (2)《登高》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_,_。 3)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 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的君子,就要“”,可见,学习的意 义是十分重大的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 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的题号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 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涂按所答第一大题评分:多做按所答的第一大题 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老爱情 苏童 我这里说的爱情故事也许会让一些读者失望,但是当我说完这个故事后,相信也 有一些读者会受到一丝震动。 话说20世纪70年代,我们香椿树街有一对老夫妇,当时是六七十岁的样子,妻 子身材高挑,白皮肤,大眼睛,看得出来年轻的时候是个美人;丈夫虽然长得不 丑,但是一个矮子。他们出现在街上,乍一看,不配,仔细一看,却是天造地设 的一对。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对老夫妻彼此之间是镜子,除了性别不同,他们的 眼神相似,表情相似,甚至两人脸上的黑痣,一个在左脸颊,一个在右脸颊,也 是配合得天衣无缝。他们到煤店买煤,一只箩筐,一根扁担,丈夫在前面,妻子 在后面,这与别人家夫妇扛煤的位置不同,没有办法,不是他们别出心裁,因为 那丈夫矮、力气小,做妻子的反串了男角。 他们有个女儿,嫁出去了。女儿把自己的孩子丢在父母那里,也不知是为了父母, 还是为了自己。她自己大概一个星期回一次娘家。 这是一个星期天的下午,女儿在外面“嘭嘭嘭”敲门,里面立即响起一阵杂沓的 脚步声,老夫妇同时出现在门边,两张苍老而欢乐的笑脸,笑起来两个人的嘴角 居然都向右边歪着。 但女儿回家不是来向父母微笑的,她的任务似乎是为埋怨和教训她的双亲。她高 声地列举出父母所干的糊涂事,包括拖把在地板上留下太多的积水,包括他们对 孩子的溺爱,给他吃得太多,穿得也太多。她一边喝着老人给她做的红枣汤, 边说:“唉,对你们说了多少遍也没用,我看你们是老糊涂了。” 老夫妻一听,忙走过去给外孙脱去多余的衣服,他们面带愧色,不敢争辩,似乎 默认这么一个事实:他们是老了,是有点老糊涂了。 过了一会儿,那老妇人给女儿收拾着汤碗,突然捂着胸口,猝然倒了下来,死了, 据说死因是心肌梗死。死者人缘好,邻居们听说了都去吊唁。他们看见平日不太 孝顺的女儿这会儿哭成了泪人儿了,都不觉得奇怪,这么好的母亲死了,她不哭 才奇怪呢!他们奇怪的是那老头,他面无表情,坐在亡妻的身边,看上去很平静 外孙不懂事,就问:“外公,你怎么不哭?” 老人说:“外公不会哭。外婆死了,外公也会死的,外公今天也会死的
9.诗歌的结尾两句表达了什么情感?是如何表达的?(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论语》中孔子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辨证关系的句子是 , 。 (2)《登高》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 , 。 (3)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 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 ”的君子,就要“ ”,可见,学习的意 义是十分重大的。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 2B 铅笔 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的题号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 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涂按所答第一大题评分;多做按所答的第一大题 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老爱情 苏童 我这里说的爱情故事也许会让一些读者失望,但是当我说完这个故事后,相信也 有一些读者会受到一丝震动。 话说 20 世纪 70 年代,我们香椿树街有一对老夫妇,当时是六七十岁的样子,妻 子身材高挑,白皮肤,大眼睛,看得出来年轻的时候是个美人;丈夫虽然长得不 丑,但是一个矮子。他们出现在街上,乍一看,不配,仔细一看,却是天造地设 的一对。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对老夫妻彼此之间是镜子,除了性别不同,他们的 眼神相似,表情相似,甚至两人脸上的黑痣,一个在左脸颊,一个在右脸颊,也 是配合得天衣无缝。他们到煤店买煤,一只箩筐,一根扁担,丈夫在前面,妻子 在后面,这与别人家夫妇扛煤的位置不同,没有办法,不是他们别出心裁,因为 那丈夫矮、力气小,做妻子的反串了男角。 他们有个女儿,嫁出去了。女儿把自己的孩子丢在父母那里,也不知是为了父母, 还是为了自己。她自己大概一个星期回一次娘家。 这是一个星期天的下午,女儿在外面“嘭嘭嘭”敲门,里面立即响起一阵杂沓的 脚步声,老夫妇同时出现在门边,两张苍老而欢乐的笑脸,笑起来两个人的嘴角 居然都向右边歪着。 但女儿回家不是来向父母微笑的,她的任务似乎是为埋怨和教训她的双亲。她高 声地列举出父母所干的糊涂事,包括拖把在地板上留下太多的积水,包括他们对 孩子的溺爱,给他吃得太多,穿得也太多。她一边喝着老人给她做的红枣汤,一 边说:“唉,对你们说了多少遍也没用,我看你们是老糊涂了。” 老夫妻一听,忙走过去给外孙脱去多余的衣服,他们面带愧色,不敢争辩,似乎 默认这么一个事实:他们是老了,是有点老糊涂了。 过了一会儿,那老妇人给女儿收拾着汤碗,突然捂着胸口,猝然倒了下来,死了, 据说死因是心肌梗死。死者人缘好,邻居们听说了都去吊唁。他们看见平日不太 孝顺的女儿这会儿哭成了泪人儿了,都不觉得奇怪,这么好的母亲死了,她不哭 才奇怪呢!他们奇怪的是那老头,他面无表情,坐在亡妻的身边,看上去很平静。 外孙不懂事,就问:“外公,你怎么不哭?” 老人说:“外公不会哭。外婆死了,外公也会死的,外公今天也会死的
孩子说:“你骗人,你什么病也没有,不会死的 老人摇摇头,说:“外公不骗人,外公今天也要死了。你看外婆临死不肯闭眼, 她丢不下我,我也丢不下她。我要陪着你外婆哩 大人们听见老人的话,都多了个心眼,小心地看着他。但老人并没有任何自寻短 见的端倪,他一直静静地守在亡妻的身边,坐在一张椅子上。他一直坐在椅子上ε 夜深了,守夜的人们听见老人喉咙里响起一阵痰声,未及人们做出反应,老人就 歪倒在亡妻的灵床下面了。这时就听见堂屋里自鸣钟“当当当”连着响了起来 人们一看,正是夜里12点 正如他宣布的那样,那矮个子的老人心想事成,陪着妻子一起去了。如果不是人 们亲眼看见,谁会相信这样的事情?但这个故事是真实的,那对生死相守的老人 确有其人,他们是我的邻居,死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同一天。那座老自鸣钟后 来就定格在12点,犹如上了锈一样,任人们怎么拨转就是一动也不动 这个故事叙述起来就这么简单,不知道你怎么看,我一直认为这是我一生能说的 最动人的爱情故事。 (节选自《现代青年》)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选择一些看似不起眼的事,如老夫妻到煤店买煤, 起给女儿开门,一起给外孙脱去多余的衣服等,用以表现老夫妻在生活中总是 相依相随。 B.小说的情节可谓一波三折,老夫妻外貌上的巨大差距让邻居们都觉得他们不 般配,但最后两个人几乎同时去世,引起人们深刻的反响。 C.小说的标题“老爱情”统领全文,表面看小说讲述的是中国传统的爱情,深 层次的含义是老夫妻生死相依的爱情永存。 D.小说后面说老人夜里12点陪着老妻去了,那座老自鸣钟后来就定格在12点 不再转动了。有人说这个情节太过离奇,不符合常理,应该删掉。 E.“你看外婆临死不肯闭眼,她丢不下我,我也丢不下她。我要陪着你外婆哩” 这是“外公”明确死志,于是这后文他自杀的情节。 (2)分析小说中“老夫妻”的形象特征。(6分) (3)简要分析小说中安排“女儿回家”这一情节的作用。(6分) (4)文章结尾的段落有何内涵和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文化大史 张大千以锲而不舍的毅力,使自己的艺术开始在世界崛起,他的名字传遍了世界。 他是一个旅行于世界各地的“文化大使”,他使世界上无数的人知道:“艺术在 中国”,使世界认识了中国,认识了优秀的中国文化和艺术。特别是他与西方美 术最有影响力的现代派艺术大师毕加索的会晤是中国与西方文化一次重要的接 触 1956年7月27日,张大千来到法国的烧陶名城一一瓦拉里斯镇观看陶器展览会 毕加索也来到展览会主持开幕典礼。张大千目睹了万众欢呼毕加索的热烈场面 第二天,即7月28日上午11时30分,张大千夫妇和翻译受毕加索邀请,来到 他在乡下的别墅一一加利福尼亚宫。这是两个气质、思维、艺术创作方法完全不 同的艺术家,但是他们却有着非常相似的经历。他们都没有进过美术专门学校, 张大千的启蒙老师是母亲,毕加索的启蒙老师是他当图画老师的父亲。在艺术道
孩子说:“你骗人,你什么病也没有,不会死的。” 老人摇摇头,说:“外公不骗人,外公今天也要死了。你看外婆临死不肯闭眼, 她丢不下我,我也丢不下她。我要陪着你外婆哩。” 大人们听见老人的话,都多了个心眼,小心地看着他。但老人并没有任何自寻短 见的端倪,他一直静静地守在亡妻的身边,坐在一张椅子上。他一直坐在椅子上。 夜深了,守夜的人们听见老人喉咙里响起一阵痰声,未及人们做出反应,老人就 歪倒在亡妻的灵床下面了。这时就听见堂屋里自鸣钟 “当当当”连着响了起来, 人们一看,正是夜里 12 点! 正如他宣布的那样,那矮个子的老人心想事成,陪着妻子一起去了。如果不是人 们亲眼看见,谁会相信这样的事情?但这个故事是真实的,那对生死相守的老人 确有其人,他们是我的邻居,死于 20 世纪 70 年代末的同一天。那座老自鸣钟后 来就定格在 12 点,犹如上了锈一样,任人们怎么拨转就是一动也不动。 这个故事叙述起来就这么简单,不知道你怎么看,我一直认为这是我一生能说的 最动人的爱情故事。 (节选自《现代青年》)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 分) A.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选择一些看似不起眼的事,如老夫妻到煤店买煤, 一起给女儿开门,一起给外孙脱去多余的衣服等,用以表现老夫妻在生活中总是 相依相随。 B.小说的情节可谓一波三折,老夫妻外貌上的巨大差距让邻居们都觉得他们不 般配,但最后两个人几乎同时去世,引起人们深刻的反响。 C.小说的标题“老爱情”统领全文,表面看小说讲述的是中国传统的爱情,深 层次的含义是老夫妻生死相依的爱情永存。 D.小说后面说老人夜里 12 点陪着老妻去了,那座老自鸣钟后来就定格在 12 点 不再转动了。有人说这个情节太过离奇,不符合常理,应该删掉。 E.“你看外婆临死不肯闭眼,她丢不下我,我也丢不下她。我要陪着你外婆哩”, 这是“外公” 明确死志,于是这后文他自杀的情节。 (2)分析小说中“老夫妻”的形象特征。(6 分) (3)简要分析小说中安排“女儿回家”这一情节的作用。(6 分) (4)文章结尾的段落有何内涵和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文化大史 张大千以锲而不舍的毅力,使自己的艺术开始在世界崛起,他的名字传遍了世界。 他是一个旅行于世界各地的“文化大使”,他使世界上无数的人知道:“艺术在 中国”,使世界认识了中国,认识了优秀的中国文化和艺术。特别是他与西方美 术最有影响力的现代派艺术大师毕加索的会晤是中国与西方文化一次重要的接 触。 1956 年 7 月 27 日,张大千来到法国的烧陶名城——瓦拉里斯镇观看陶器展览会。 毕加索也来到展览会主持开幕典礼。张大千目睹了万众欢呼毕加索的热烈场面。 第二天,即 7 月 28 日上午 11 时 30 分,张大千夫妇和翻译受毕加索邀请,来到 他在乡下的别墅——加利福尼亚宫。这是两个气质、思维、艺术创作方法完全不 同的艺术家,但是他们却有着非常相似的经历。他们都没有进过美术专门学校, 张大千的启蒙老师是母亲,毕加索的启蒙老师是他当图画老师的父亲。在艺术道
路上,张大千师承中国传统艺术,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创新而独领风骚;毕加索 也是如此,在广泛接触各种传统流派的基础上革新,摸索出了一条独特的艺术道 路。张大千的艺术主张是:“一定要在像与不像之间,得刭超物的天趣,才算是 艺术”;毕加索则主张作画应“集中精力注意相似之处,一种比现实还要真实的 相似之处。”张大千和毕加索都以自己的艺术实践和作品享誉世界。在生活经历 上,两个人也有绝妙的相似。张大千一生将近一半的岁月寓居海外,但始终怀念 祖国,保持着中国传统的生活习惯,以做一个中国人而自豪;毕加索一生中有四 分之三的时间生活在异国的土地上,他也一直保持着西班牙的芷狺习惯和气质, 他拒绝了所有要他放弃祖国国籍加入其他国籍的建议 毕加索请张大千来到画室,参观他的油画、版画、雕塑、素描、拼集式作品、拼 贴画。毕加索还拿来他的1百多幅用毛笔水墨仿齐白石风格画的花鸟虫鱼作品。 张大千很惊讶,他很感慨这样一个已处于艺术顶峰的巨匠大师,仍在细心学习中 国画的笔墨技巧。毕加索说:“我最不懂的是,你们中国人为什么要到巴黎来学 艺术?不要说巴黎,整个西方都没有艺术!”张大千以为听错了,他请翻译再翻 译一遍。毕加索又大声说:“在世界上有艺术的地方,第一是中国,第二是源于 中国的日本,第三是非洲。东方的中国人和黑人是真正懂艺术的,白人根本无艺 术,也不懂艺术!很多年以来,我一直莫名其妙,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中国人和 东方人到巴黎来学艺术?“他两眼发出灼人的光芒逼视着张大千:“这不是舍本 逐末吗?”张大千听到毕加索的肺腑之言,感动极了,他为这位艺术大师对中国 艺术的崇髙评价而深感自豪,就连那个年轻的华裔翻译眼眶里也溢满了泪水, 毕加索不断赞美中国画是神奇的艺术,他认为中国的毛笔字也是艺术。毕加索伤 感地对张大千说:他没有去过中国,他很想去。张大千很感动,他对毕加索说 你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张大千还当场为毕加索用毛笔写字。他看到毕加索 的笔不是中国的优质毛笔,答应送给毕加索他自己用的毛笔请他试用。毕加索邀 请张大千一行共进午餐后,合影留念,照片上两个人贴在一起,其实;他们的心 早贴在一起了。告别的时候,毕加索赠给张大千一幅自己的作品《西班牙牧神像》。 张大千后来专门画了一幅墨竹送给毕加索。画中两竿墨竹一浓一淡,深浅相宜, 用来表达中国画的意境、韵味,更重要的是,张大千用墨竹象征与毕加索的友谊 长青,两国艺术文化常青。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毕加索到展览会主持开幕典礼时受到万众景仰,可他没有摆架子,十分尊重 来自中国的一行客人,第二天就邀请了张大干等人 B.“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东方的中国人到巴黎来学艺术?…‘这不是舍本逐末 吗”两句话的言外之意是让张大干不要到巴黎来学艺术 C.张大干画一幅墨竹画送给毕加索,有出于个人的友谊因素,也有出于中国“文 化大使”的因素,可能后者更重要。 D.文中描写的那个年轻的华裔翻译,毕加索十分看重他,特意邀请他,虽然这 个翻译不懂绘画艺术,但他感情丰富。 E.本文选取张大千人生的若干片段,描写他作为文化使者与外国同行建立亲密 友谊的事迹,表现了一位杰出画家的无悔追求 2)张大干与毕加索在哪些方面有相似的经历?请简要概括。这样写在全文中 有什么作用?(6分) (3)为什么说张大干是中国的“文化大使”?请举例简要分析。(6分)
路上,张大千师承中国传统艺术,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创新而独领风骚;毕加索 也是如此,在广泛接触各种传统流派的基础上革新,摸索出了一条独特的艺术道 路。张大千的艺术主张是:“一定要在像与不像之间,得刭超物的天趣,才算是 艺术”;毕加索则主张作画应“集中精力注意相似之处,一种比现实还要真实的 相似之处。”张大千和毕加索都以自己的艺术实践和作品享誉世界。在生活经历 上,两个人也有绝妙的相似。张大千一生将近一半的岁月寓居海外,但始终怀念 祖国,保持着中国传统的生活习惯,以做一个中国人而自豪;毕加索一生中有四 分之三的时间生活在异国的土地上,他也一直保持着西班牙的芷狺习惯和气质, 他拒绝了所有要他放弃祖国国籍加入其他国籍的建议。 毕加索请张大千来到画室,参观他的油画、版画、雕塑、素描、拼集式作品、拼 贴画。毕加索还拿来他的 1 百多幅用毛笔水墨仿齐白石风格画的花鸟虫鱼作品。 张大千很惊讶,他很感慨这样一个已处于艺术顶峰的巨匠大师,仍在细心学习中 国画的笔墨技巧。毕加索说:“我最不懂的是,你们中国人为什么要到巴黎来学 艺术?不要说巴黎,整个西方都没有艺术!”张大千以为听错了,他请翻译再翻 译一遍。毕加索又大声说:“在世界上有艺术的地方,第一是中国,第二是源于 中国的日本,第三是非洲。东方的中国人和黑人是真正懂艺术的,白人根本无艺 术,也不懂艺术!很多年以来,我一直莫名其妙,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中国人和 东方人到巴黎来学艺术?“他两眼发出灼人的光芒逼视着张大千:“这不是舍本 逐末吗?”张大千听到毕加索的肺腑之言,感动极了,他为这位艺术大师对中国 艺术的崇高评价而深感自豪,就连那个年轻的华裔翻译眼眶里也溢满了泪水。 毕加索不断赞美中国画是神奇的艺术,他认为中国的毛笔字也是艺术。毕加索伤 感地对张大千说:他没有去过中国,他很想去。张大千很感动,他对毕加索说: “你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张大千还当场为毕加索用毛笔写字。他看到毕加索 的笔不是中国的优质毛笔,答应送给毕加索他自己用的毛笔请他试用。毕加索邀 请张大千一行共进午餐后,合影留念,照片上两个人贴在一起,其实;他们的心 早贴在一起了。告别的时候,毕加索赠给张大千一幅自己的作品《西班牙牧神像》。 张大千后来专门画了一幅墨竹送给毕加索。画中两竿墨竹一浓一淡,深浅相宜, 用来表达中国画的意境、韵味,更重要的是,张大千用墨竹象征与毕加索的友谊 长青,两国艺术文化常青。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 分) A.毕加索到展览会主持开幕典礼时受到万众景仰,可他没有摆架子,十分尊重 来自中国的一行客人,第二天就邀请了张大干等人。 B.“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东方的中国人到巴黎来学艺术?…‘这不是舍本逐末 吗”两句话的言外之意是让张大干不要到巴黎来学艺术。 C.张大干画一幅墨竹画送给毕加索,有出于个人的友谊因素,也有出于中国“文 化大使”的因素,可能后者更重要。 D.文中描写的那个年轻的华裔翻译,毕加索十分看重他,特意邀请他,虽然这 个翻译不懂绘画艺术,但他感情丰富。 E.本文选取张大千人生的若干片段,描写他作为文化使者与外国同行建立亲密 友谊的事迹,表现了一位杰出画家的无悔追求。 (2)张大干与毕加索在哪些方面有相似的经历?请简要概括。这样写在全文中 有什么作用?(6 分) (3)为什么说张大干是中国的“文化大使”?请举例简要分析。(6 分)
(4)“中国人真正懂艺术”“在世界上有艺术的地方,第一是中国”对文章中 毕加索对中国艺术的这种评价,你是否赞同?请结合原文和史实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1)在朝廷上,当国君不在场时,与下大夫说话,他言谈毫无顾忌,_,显得从 容不迫;但和上大夫说话,他和颜悦色,十分谦恭 (2)很多人羡慕他的_,但他的丈人却为此瞧不起他,他为此十分苦恼 (3)张九龄因善于言谈而出名。他见唐玄宗疏于朝政,就多次进言劝谏。张九 龄主张任人唯贤,广揽人才,并设置了选拔人才的专门机构。每当他与宾客们谈 论起经书时,总是_。 A.侃侃而谈口若悬河滔滔不竭B.滔滔不竭侃侃而谈口若悬河 C.侃侃而谈滔滔不竭口若悬河C.口若悬河滔滔不竭侃侃而谈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云南普洱地震发生后,国家主席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有关部门要全力 以赴抢救受伤群众,要求驻地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等有关方面妥善做好群众避险和 安置。 B.转基因是一种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它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 改造其遗传物质,使其在形状、营养品质等方面满足人们的需求。 C.临近岁末,各种商品的打折促销也渐渐“白热化”了。行走在商场,减价的 标牌随处可见,三折、四折甚至五折,非常诱人。 D.音乐剧《元培校长》塑造了以蔡元培为首的爱国知识分子为民族独立、自由 平等的社会理想而努力的“栋梁”形象,以及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 教育观念和冲击旧文化体制取得的成就。 15.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桑巴荣耀”发布之前,有关它的一切都是秘密,光是测试过程就历时两年半, 但几乎没人知道这些球是在中国生产的,在官方视频里,甚至刻意回避了工人的 脸,但从着装以及身体特征看显然都是中国人,里面甚至还有一句中文“不要 动 ①参与测试的球员包括世界顶级球星梅西、卡西利亚斯、施魏因施泰格和齐达内 ②制造这样一个富有科技含量的足球,至少需要几十道工序,过程复杂繁琐,技 术要求严格,绝大部分生产工序都是机器完成的。 ③这些测试都是“偷偷”进行的,“桑巴荣耀”通过图案伪装经历了 FIFAU-20 世界杯的多场对抗性国际赛事的考验 ④当时使用者并不知情,它还曾被用作2013年2月瑞典对阿根廷友谊赛的比赛 用球 ⑤三大洲10个国家的30支球队以及600多名世界顶级球员参与了测试过程。 A.⑤①③④②B.①④⑤③②C.④①③②⑤D.④②⑤①③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 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关于中国文化符号的调查显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外国公民有着比较统一的认 识,即长城和龙,而对于中国当代文化符号,①,比如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
(4)“中国人真正懂艺术”“在世界上有艺术的地方,第一是中国”对文章中 毕加索对中国艺术的这种评价,你是否赞同?请结合原文和史实谈谈你的看法。 (8 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 分) (1)在朝廷上,当国君不在场时,与下大夫说话,他言谈毫无顾忌, ,显得从 容不迫;但和上大夫说话,他和颜悦色,十分谦恭。 (2)很多人羡慕他的 ,但他的丈人却为此瞧不起他,他为此十分苦恼。 (3)张九龄因善于言谈而出名。他见唐玄宗疏于朝政,就多次进言劝谏。张九 龄主张任人唯贤,广揽人才,并设置了选拔人才的专门机构。每当他与宾客们谈 论起经书时,总是 。 A.侃侃而谈 口若悬河 滔滔不竭 B.滔滔不竭 侃侃而谈 口若悬河 C.侃侃而谈 滔滔不竭 口若悬河 C.口若悬河 滔滔不竭 侃侃而谈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 分) A.云南普洱地震发生后,国家主席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有关部门要全力 以赴抢救受伤群众,要求驻地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等有关方面妥善做好群众避险和 安置。 B.转基因是一种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它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 改造其遗传物质,使其在形状、营养品质等方面满足人们的需求。 C.临近岁末,各种商品的打折促销也渐渐“白热化”了。行走在商场,减价的 标牌随处可见,三折、四折甚至五折,非常诱人。 D.音乐剧《元培校长》塑造了以蔡元培为首的爱国知识分子为民族独立、自由、 平等的社会理想而努力的“栋梁”形象,以及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 教育观念和冲击旧文化体制取得的成就。 15.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3 分) “桑巴荣耀”发布之前,有关它的一切都是秘密,光是测试过程就历时两年半。 但几乎没人知道这些球是在中国生产的,在官方视频里,甚至刻意回避了工人的 脸,但从着装以及身体特征看显然都是中国人,里面甚至还有一句中文“不要 动”。 ①参与测试的球员包括世界顶级球星梅西、卡西利亚斯、施魏因施泰格和齐达内 等。 ②制造这样一个富有科技含量的足球,至少需要几十道工序,过程复杂繁琐,技 术要求严格,绝大部分生产工序都是机器完成的。 ③这些测试都是“偷偷”进行的,“桑巴荣耀”通过图案伪装经历了 FIFAU-20 世界杯的多场对抗性国际赛事的考验。 ④当时使用者并不知情,它还曾被用作 2013 年 2 月瑞典对阿根廷友谊赛的比赛 用球。 ⑤三大洲 10 个国家的 30 支球队以及 600 多名世界顶级球员参与了测试过程。 A.⑤①③④② B.①④⑤③② C.④①③②⑤ D.④②⑤①③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 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6 分) 关于中国文化符号的调查显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外国公民有着比较统一的认 识,即长城和龙,而对于中国当代文化符号, ① ,比如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
会、令人震惊的新式建筑等。诚然文化符号有助于中国_②,被外国民众所认识 但是它也限制了外国民众对中国文化的全面认识。应该让外国民众更多地了解中 国文化的不同侧面,以便③。 17.请运用相关知识,把下列短语组合成一副对联,完成以下题目。(5分) 池馆重新接草堂宦游西蜀派开南宋 志复中原诗继少陵烟尘誓扫还金阙 更入清风明月高吟铁马铜驼 上联:下联: 这幅对联写的是谁?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在暴风雨后的一个早晨,一个男人来到海边散步。他注意到,在沙滩的浅浅水洼 里,有许多被昨夜的暴风雨卷上岸来的小鱼。它们被困在浅水里,回不了大海 虽然大海尽在咫尺。用不了多久,这些小鱼都会干死。男人继续朝前走,忽见 小男孩正捡起小鱼,并用力把它们扔回大海,拯救着小鱼的生命。“孩子,这洼 里的小鱼有几百几千,你救不过来的。”这个男人终于忍不住了。“我知道。 那小男孩头也不回地答道。“哦,那你为什么还扔呢?谁在乎呢?”“这条小鱼 在乎!”小男孩一边回答,一边捡起一条小鱼扔进大海,“这条在乎!这条也在 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 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关于重阳节的来源,向来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南朝《续齐谐记》所载的东汉 汝南人桓景经方士费长房指点登山辟邪躲过一劫的故事。不过这个说法,并不可 信。《齐谐》是一部志怪书,连作者自己也没有把它视作史实。晋葛洪《神仙传》 说,费长房在东汉时曾做过汝南市掾,后来跟仙人壶公入山修道去了。而桓景, 在有关东汉、三国史事的文献资料中都寻觅不到影子,仅仅在《宋书·符瑞志》 中提到东晋成帝时有个太守叫桓景。 春秋战国时期对山神的崇拜已很普遍,并形成了一套祭祀礼仪,而这种登高祭祀 活动,在人类早期是作为最直接的生存需求出现的。原始先民依靠采集和狩猎谋 生,群居穴处,辗转山林。山林间生长着各种植物,隐栖着许多飞禽走兽,物产 丰饶,早就引起人们的关注。山上云雾弥漫,而人们又观察到云气能致雨,以为 山岳为神龙居所,有降雨的能力。而且,山峰插入云霄,高不可攀,人们以为是 登天的梯子或撑天的柱子,上面是神仙的居所,并且虔诚地相信,只要登上它, 就能超越芸芸众生。原始先民领略了莽莽群山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因而滋生了 “万物皆有灵”的神秘自然观念,崇拜、敬畏山岳山神,并且激发了登临神山圣 境的强烈愿望。“崇”字从“山”从“宗”,说明“崇拜”原来就是专对山岳而 言的 秦统一中国后,一直到汉朝,皇帝对山川祭祀都非常重视,每年都要巡狩、祭牡 或封禅名山大川,各地登高的活动也随之兴起。据史料记载,约于刘邦在中原创 立汉朝之时,割据岭南的南越王赵佗就曾登临越秀山,君臣饮宴游乐。与刘邦同
会、令人震惊的新式建筑等。诚然文化符号有助于中国 ② ,被外国民众所认识。 但是它也限制了外国民众对中国文化的全面认识。应该让外国民众更多地了解中 国文化的不同侧面,以便 ③ 。 17.请运用相关知识,把下列短语组合成一副对联,完成以下题目。(5 分) 池馆重新接草堂 宦游西蜀 派开南宋 志复中原 诗继少陵 烟尘誓扫还金阙 更入清风明月 高吟铁马铜驼 上联: 下联: 这幅对联写的是谁? 六、写作(60 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 在暴风雨后的一个早晨,一个男人来到海边散步。他注意到,在沙滩的浅浅水洼 里,有许多被昨夜的暴风雨卷上岸来的小鱼。它们被困在浅水里,回不了大海—— 虽然大海尽在咫尺。用不了多久,这些小鱼都会干死。男人继续朝前走,忽见一 小男孩正捡起小鱼,并用力把它们扔回大海,拯救着小鱼的生命。“孩子,这洼 里的小鱼有几百几千,你救不过来的。”这个男人终于忍不住了。“我知道。” 那小男孩头也不回地答道。“哦,那你为什么还扔呢?谁在乎呢?”“这条小鱼 在乎!”小男孩一边回答,一边捡起一条小鱼扔进大海,“这条在乎!这条也在 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 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关于重阳节的来源,向来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南朝《续齐谐记》所载的东汉 汝南人桓景经方士费长房指点登山辟邪躲过一劫的故事。不过这个说法,并不可 信。《齐谐》是一部志怪书,连作者自己也没有把它视作史实。晋葛洪《神仙传》 说,费长房在东汉时曾做过汝南市掾,后来跟仙人壶公入山修道去了。而桓景, 在有关东汉、三国史事的文献资料中都寻觅不到影子,仅仅在《宋书·符瑞志》 中提到东晋成帝时有个太守叫桓景。 春秋战国时期对山神的崇拜已很普遍,并形成了一套祭祀礼仪,而这种登高祭祀 活动,在人类早期是作为最直接的生存需求出现的。原始先民依靠采集和狩猎谋 生,群居穴处,辗转山林。山林间生长着各种植物,隐栖着许多飞禽走兽,物产 丰饶,早就引起人们的关注。山上云雾弥漫,而人们又观察到云气能致雨,以为 山岳为神龙居所,有降雨的能力。而且,山峰插入云霄,高不可攀,人们以为是 登天的梯子或撑天的柱子,上面是神仙的居所,并且虔诚地相信,只要登上它, 就能超越芸芸众生。原始先民领略了莽莽群山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因而滋生了 “万物皆有灵”的神秘自然观念,崇拜、敬畏山岳山神,并且激发了登临神山圣 境的强烈愿望。“崇”字从“山”从“宗”,说明“崇拜”原来就是专对山岳而 言的。 秦统一中国后,一直到汉朝,皇帝对山川祭祀都非常重视,每年都要巡狩、祭牡 或封禅名山大川,各地登高的活动也随之兴起。据史料记载,约于刘邦在中原创 立汉朝之时,割据岭南的南越王赵佗就曾登临越秀山,君臣饮宴游乐。与刘邦同
时代的汉闽越王无诸,也在九月九日率领臣属登上福州的于山,插莱萸,饮菊花 酒,宴集游乐。这些登高活动,比桓景的所谓“登髙避祸”要早二百多年。最早 明确记述九月九日登高习俗的是三国初期魏文帝曹丕的《九日与锺繇书》:“岁 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 以享宴高会。”九是最大的阳数,“九九”相重,又与“久久”谐音,故认为是 适宜于长久、十分吉利的节日。 稍后,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记述了当时的重阳节俗:“九月九日,四民 并藉野饮宴。”北朝杜台卿的《玉烛宝典》进而解释说:“其时黍秫并收,因以 黏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这些记载都说明重阳节的最初涵义并非辟邪避 灾,而是欢庆祈福。农历九月,夏季作物已经成熟,晚秋作物也丰收在望。黍秫 收割后,各家各户满怀丰收的喜悦,品尝以黍米或秫米做成的新米饭,娱神又娱 人。士农工商各行各业的人,成群结队到都外铺草为席,设宴饮酒,欢乐相庆, 答谢山川大地赋予的恩惠,并祈求神灵继续保佑,使人们丰表足食,得以长寿。 古人说:“重九须登高,不高无节气。”自各地开山建刹以来,重阳登高便由人 类原生态山岳山神崇拜,过渡为朝觐山神与菩萨的朝山活动,并最终演变为群众 性的登山娱乐体育活动。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面有关“重阳节”的表述,不符含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重阳登高源自原始先民的山岳山神崇拜,他们在领略群山千变万化的过程中 滋生了“万物皆有灵”的神秘自然观念,并激发了登临神山圣境的强烈愿望。 B.古人认为,“九”是最大的阳数,而“九九”相重,又与“久久”谐音,因 而“重阳节”被认为是一个适宜于长久、十分吉利的节日。 C.重阳登高的习俗由来已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在重阳佳节登高祭祀, 汉朝时南越王赵佗、汉闽越王无诸等也曾在这一天率群臣登山饮宴游乐。 D.重阳节的最初涵义并不是辟邪避灾,而是欢庆祈福。这从南北翱时期的《荆 楚岁时记》和《玉烛宝典》等著作的有关记述和解说中可以得到证明。 【答案】C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下面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说《齐谐》是一部连作者自己都未将其视作史实的志怪书,言外之意是 《续齐谐记》中关于桓景登山辟邪一事的记载也不宜作为可信的史实来对待, B.山林物产丰饶,能为依靠采集和狩猎谋生的原始先民提供最直接的生存资料, 这是他们崇拜山岳山神的一个重要原因。 C.高耸入云的山峰如同登天的梯子或撑天的柱子,能够通往神仙的居所,只要 虔诚地登上它,就能超越芸芸众生。 D.史料记载的重九登高活动可以追溯到比所谓桓景登高避祸早二百多年的汉初 但直到三国时期才有了重阳登高习俗的明确记述。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题中,C项, 山峰“能够通往神仙的居所,只要虔诚地登上它,就能超越芸芸众生”只是原始 先民虔诚的信仰,并非事实。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时代的汉闽越王无诸,也在九月九日率领臣属登上福州的于山,插莱萸,饮菊花 酒,宴集游乐。这些登高活动,比桓景的所谓“登高避祸”要早二百多年。最早 明确记述九月九日登高习俗的是三国初期魏文帝曹丕的《九日与锺繇书》:“岁 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 以享宴高会。”九是最大的阳数,“九九”相重,又与“久久”谐音,故认为是 适宜于长久、十分吉利的节日。 稍后,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记述了当时的重阳节俗:“九月九日,四民 并藉野饮宴。”北朝杜台卿的《玉烛宝典》进而解释说:“其时黍秫并收,因以 黏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这些记载都说明重阳节的最初涵义并非辟邪避 灾,而是欢庆祈福。农历九月,夏季作物已经成熟,晚秋作物也丰收在望。黍秫 收割后,各家各户满怀丰收的喜悦,品尝以黍米或秫米做成的新米饭,娱神又娱 人。士农工商各行各业的人,成群结队到都外铺草为席,设宴饮酒,欢乐相庆, 答谢山川大地赋予的恩惠,并祈求神灵继续保佑,使人们丰表足食,得以长寿。 古人说:“重九须登高,不高无节气。”自各地开山建刹以来,重阳登高便由人 类原生态山岳山神崇拜,过渡为朝觐山神与菩萨的朝山活动,并最终演变为群众 性的登山娱乐体育活动。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面有关“重阳节”的表述,不符含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重阳登高源自原始先民的山岳山神崇拜,他们在领略群山千变万化的过程中, 滋生了“万物皆有灵”的神秘自然观念,并激发了登临神山圣境的强烈愿望。 B.古人认为,“九”是最大的阳数,而“九九”相重,又与“久久”谐音,因 而“重阳节”被认为是一个适宜于长久、十分吉利的节日。 C.重阳登高的习俗由来已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在重阳佳节登高祭祀, 汉朝时南越王赵佗、汉闽越王无诸等也曾在这一天率群臣登山饮宴游乐。 D.重阳节的最初涵义并不是辟邪避灾,而是欢庆祈福。这从南北翱时期的《荆 楚岁时记》和《玉烛宝典》等著作的有关记述和解说中可以得到证明。 【答案】C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2.下面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作者说《齐谐》是一部连作者自己都未将其视作史实的志怪书,言外之意是 《续齐谐记》中关于桓景登山辟邪一事的记载也不宜作为可信的史实来对待。 B.山林物产丰饶,能为依靠采集和狩猎谋生的原始先民提供最直接的生存资料, 这是他们崇拜山岳山神的一个重要原因。 C.高耸入云的山峰如同登天的梯子或撑天的柱子,能够通往神仙的居所,只要 虔诚地登上它,就能超越芸芸众生。 D.史料记载的重九登高活动可以追溯到比所谓桓景登高避祸早二百多年的汉初, 但直到三国时期才有了重阳登高习俗的明确记述。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题中,C 项, 山峰“能够通往神仙的居所,只要虔诚地登上它,就能超越芸芸众生”只是原始 先民虔诚的信仰,并非事实。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晋葛洪《神仙传》说,费长房在东汉时曾做过汝南市掾,而有关东汉、三国 史事的文献资料中却均无桓景其人的记载,可见费长房指点桓景登髙避祸的说法 并不可信。 B.秦统一至汉朝历代帝王对山川祭祀的重视和各地开山建刹的助推,使重阳登 高由原生态山岳山神崇拜过渡为朝觐山神与菩萨的朝山活动。 C.重阳节的习俗兼有“娱神”“娱人”两种功能,前者在于感谢自然的恩泽 祈求神灵的保佑:后者则在于亲朋相会宴饮,共享丰收喜悦 D.“重九须登高”,如今,重阳登高已演变为一种群众性的登山娱乐体育活动, 这与古人登高祈福的风俗颇有不同,说明随着时代变迁,节日的风俗也会随之变 化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题中,对“重 阳登髙由原生态山岳山神崇拜过渡为朝勤山神与菩萨的朝山活动”的原因理解 错误,原文是“自各地开山建刹以来……”。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沈鲤,字仲化,归德人。嘉靖中举乡试。师尚诏作乱,陷归德,已而西去。鲤策 贼必再至,急白守臣,捕杀城中通贼者,严为守具。贼还逼,见有备,去。四十 四年,成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大学士高拱,其座主又乡人也,未尝以私 谒 神宗在东宫,鲤为讲官。尝令诸讲官书扇,鲤书魏卞兰《太子颂》以进,因命陈 清大义,甚悉。神宗咨美,遂蒙眷。比即位,用宫寮恩,进编修。旋进左赞善 每直讲,举止端雅,所陈说独契帝心。帝亟称之。连遭父母丧,帝数问沈讲官何 在,又问服阕期,命先补讲官俟之。万历九年还朝 明年秋,擢侍讲学士,再迁礼部右侍郎。寻改吏部,进左侍郎。屏绝私交,好推 毂贤士,不使知。十二年冬,拜礼部尚书。鲤初官翰林,中官黄锦缘同乡以币交, 拒不纳。教习内书堂,侍讲筵,皆数与巨珰接,未尝与交。及官愈高,益无所 假借,虽上命及政府指,不徇也。 鲤素鲠亮。其在部持典礼,多所建白。念时俗侈靡,稽先朝典制,自丧祭、冠婚、 宫室、器服率定为中制,颁天下。帝忧旱,步祷郊坛,议分遣大臣祷天下名山大 川。鲤言使臣往来驿骚,恐重困民,请斋戒三日,以告文授太常属致之,罢寺观 勿祷,帝多可其奏。初,藩府有所奏请,贿中贵居间,礼臣不敢违,辄如志。至 鲤,一切格之。中贵皆大怨,数以事间于帝。帝渐不能无疑,累加诘责,且夺其 俸。鲤自是有去志。而时行衔鲤不附己,亦忌之。鲤遇事秉正不挠。压于一贯, 志不尽行。面是时一贯教被论,引疾杜门,鲤乃得行阁事。云南武弁杀税使杨荣, 帝怒甚,将遣官逮治。鲤具陈荣罪状,请诛为首杀荣者,而贷其余,乃不果逮。 时一贯虽称疾杜门,而章奏多即家拟旨,鲤力言非故事。 鲤既积忤一贯,_贯将去虑鲤在贻己后忧欲与俱去密倾之帝亦嫌鲤方鲠,因鲤乞 休,遽命与一贯同致仕。赓°疏乞留鲤,不报。既抵家,疏谢,犹极陈怠政之弊 年八十,遣官存问,赉银币。鲤奏谢,复陈时政要务。又五年卒,年八十五。赠 太师,谥文端
A.晋葛洪《神仙传》说,费长房在东汉时曾做过汝南市掾,而有关东汉、三国 史事的文献资料中却均无桓景其人的记载,可见费长房指点桓景登高避祸的说法 并不可信。 B.秦统一至汉朝历代帝王对山川祭祀的重视和各地开山建刹的助推,使重阳登 高由原生态山岳山神崇拜过渡为朝觐山神与菩萨的朝山活动。 C.重阳节的习俗兼有“娱神”“娱人”两种功能,前者在于感谢自然的恩泽, 祈求神灵的保佑;后者则在于亲朋相会宴饮,共享丰收喜悦。 D.“重九须登高”,如今,重阳登高已演变为一种群众性的登山娱乐体育活动, 这与古人登高祈福的风俗颇有不同,说明随着时代变迁,节日的风俗也会随之变 化。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题中,对“重 阳登高由原生态山岳山神崇拜过渡为朝勤山神与菩萨的朝山活动”的原因理解 错误,原文是“自各地开山建刹以来……”。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4——7 题。 沈鲤,字仲化,归德人。嘉靖中举乡试。师尚诏作乱,陷归德,已而西去。鲤策 贼必再至,急白守臣,捕杀城中通贼者,严为守具。贼还逼,见有备,去。四十 四年,成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大学士高拱,其座主①又乡人也,未尝以私 谒。 神宗在东宫,鲤为讲官。尝令诸讲官书扇,鲤书魏卞兰《太子颂》以进,因命陈 清大义,甚悉。神宗咨美,遂蒙眷。比即位,用宫寮恩,进编修。旋进左赞善。 每直讲,举止端雅,所陈说独契帝心。帝亟称之。连遭父母丧,帝数问沈讲官何 在,又问服阕期,命先补讲官俟之。万历九年还朝。 明年秋,擢侍讲学士,再迁礼部右侍郎。寻改吏部,进左侍郎。屏绝私交,好推 毂贤士,不使知。十二年冬,拜礼部尚书。鲤初官翰林,中官黄锦缘同乡以币交, 拒不纳。教习内书堂,侍讲筵,皆数与巨珰②接,未尝与交。及官愈高,益无所 假借,虽上命及政府指,不徇也。 鲤素鲠亮。其在部持典礼,多所建白。念时俗侈靡,稽先朝典制,自丧祭、冠婚、 宫室、器服率定为中制,颁天下。帝忧旱,步祷郊坛,议分遣大臣祷天下名山大 川。鲤言使臣往来驿骚,恐重困民,请斋戒三日,以告文授太常属致之,罢寺观 勿祷,帝多可其奏。初,藩府有所奏请,贿中贵居间,礼臣不敢违,辄如志。至 鲤,一切格之。中贵皆大怨,数以事间于帝。帝渐不能无疑,累加诘责,且夺其 俸。鲤自是有去志。而时行③衔鲤不附己,亦忌之。鲤遇事秉正不挠。压于一贯④, 志不尽行。而是时一贯数被论,引疾杜门,鲤乃得行阁事。云南武弁杀税使杨荣, 帝怒甚,将遣官逮治。鲤具陈荣罪状,请诛为首杀荣者,而贷其余,乃不果逮。 时一贯虽称疾杜门,而章奏多即家拟旨,鲤力言非故事。 鲤既积忤一贯,一贯将去虑鲤在贻己后忧欲与俱去密倾之帝亦嫌鲤方鲠,因鲤乞 休,遽命与一贯同致仕。赓⑤疏乞留鲤,不报。既抵家,疏谢,犹极陈怠政之弊。 年八十,遣官存问,赉银币。鲤奏谢,复陈时政要务。又五年卒,年八十五。赠 太师,谥文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