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承德市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题前,务必先将自 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李白、杜甫那样的伟大诗人的出现,是有原因的。春秋时期的诗歌总集《诗经》 (尤其是《国风》)和战国时期楚国诗歌(尤其是屈原的《离骚》),开创了中 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风格的诗歌传统的先河。后来,曹操父子的大力提倡 声韵调分析方法的引进,南北朝诗人在声韵格律上的讲究和艺术经验的积累等 等,都为李白杜甫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准备了必要的条件。李白和杜甫, 都是站在前人搭好的台子上的诗歌巨人。 ②李白杜甫生活的时代,由唐太宗奠定的文艺政策,是无比宽松的。诗人们写什 么、怎么写,朝廷不加任何限制,没有任何要求。讥讽皇家奢靡、批评朝政、批 判制度、揭露社会黑恶、鞭挞官吏贪婪,都不会惹祸上身。唐代以诗赋取士的科 举制度、众多皇帝后妃王公将相加入作诗者行列、诗歌是唐朝最重要的文艺娱乐 样式等等文化环境因素,使得诗人能够成为当时社会耀眼的明星,给予他们必要 的成就感和荣誉感。成就感和荣誉感,可以源源不断地转化为诗歌创作的动力。 唐朝对外开放,外国商人、文化人云集长安,使得诗人们眼界开阔,心胸广大 价值观念多元化,审美理念国际化,这些又使得诗人们的作品更加大气隽永,传 之久远。太平日久,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空前富足,“九州道路无 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这使得包括李 白杜甫在内的唐代诗人少年时代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文化教育,青年时代能到处游 历,接受自然山水之美的熏陶,广交朋友,增长见识,切磋诗歌艺术,丰富内心 精神世界。 ③个人方面,杜甫学习诗歌的刻苦精神广为人知。有诗为证:“为人性僻耽佳句, 语不惊人死不休”,“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就是给许多人留下 潇洒飘逸印象的李白,在诗歌艺术上,也是有远大志向、下过苦功夫的。从《古 风》(其一)中可以略见一二:“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自从建安来, 绮丽不足珍”,“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 ④当然,原因远不止这些,但是,李白杜甫只有两个。理论充其量只是产生李白 杜甫的可能性,而不是产生李白杜甫的必然性 ⑤当今中国,有十几亿人口,数量是唐朝全盛时期的二十余倍,许多方面的条件 (例如交通、旅游)远比唐朝要好,但仍然未能出现李白杜甫那样的在中国文学 史上有超一流成就与地位、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学家,确实值得我们深入反思
河北省承德市 2017-2018 学年度上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题前,务必先将自 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3 题。 ①李白、杜甫那样的伟大诗人的出现,是有原因的。春秋时期的诗歌总集《诗经》 (尤其是《国风》)和战国时期楚国诗歌(尤其是屈原的《离骚》),开创了中 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风格的诗歌传统的先河。后来,曹操父子的大力提倡, 声韵调分析方法的引进,南北朝诗人在声韵格律上的讲究和艺术经验的积累等 等,都为李白杜甫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准备了必要的条件。李白和杜甫, 都是站在前人搭好的台子上的诗歌巨人。 ②李白杜甫生活的时代,由唐太宗奠定的文艺政策,是无比宽松的。诗人们写什 么、怎么写,朝廷不加任何限制,没有任何要求。讥讽皇家奢靡、批评朝政、批 判制度、揭露社会黑恶、鞭挞官吏贪婪,都不会惹祸上身。唐代以诗赋取士的科 举制度、众多皇帝后妃王公将相加入作诗者行列、诗歌是唐朝最重要的文艺娱乐 样式等等文化环境因素,使得诗人能够成为当时社会耀眼的明星,给予他们必要 的成就感和荣誉感。成就感和荣誉感,可以源源不断地转化为诗歌创作的动力。 唐朝对外开放,外国商人、文化人云集长安,使得诗人们眼界开阔,心胸广大; 价值观念多元化,审美理念国际化,这些又使得诗人们的作品更加大气隽永,传 之久远。太平日久,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空前富足,“九州道路无 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这使得包括李 白杜甫在内的唐代诗人少年时代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文化教育,青年时代能到处游 历,接受自然山水之美的熏陶,广交朋友,增长见识,切磋诗歌艺术,丰富内心 精神世界。 ③个人方面,杜甫学习诗歌的刻苦精神广为人知。有诗为证:“为人性僻耽佳句, 语不惊人死不休”,“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就是给许多人留下 潇洒飘逸印象的李白,在诗歌艺术上,也是有远大志向、下过苦功夫的。从《古 风》(其一)中可以略见一二:“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自从建安来, 绮丽不足珍”,“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 ④当然,原因远不止这些,但是,李白杜甫只有两个。理论充其量只是产生李白 杜甫的可能性,而不是产生李白杜甫的必然性。 ⑤当今中国,有十几亿人口,数量是唐朝全盛时期的二十余倍,许多方面的条件 (例如交通、旅游)远比唐朝要好,但仍然未能出现李白杜甫那样的在中国文学 史上有超一流成就与地位、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学家,确实值得我们深入反思
1.下列对于“李白杜甫那样的伟大诗人”在唐代出现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是 A.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诗经》与《离骚》以来,历朝各代诗歌创作与理论的积累, 都为李白杜甫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B.唐代文艺政策非常宽松,朝廷对诗人的创作,没有任何要求和限制,他们可以 自由地表达思想,批判现实,而不必担心惹祸上身。 C.诗赋既是唐代科举取士的依据,又是重要的文艺娱乐样式;诗人凭借写诗也可 以成为耀眼的明星,从而产生巨大的创作动力 D.个人的努力是不可或缺的,杜甫学习诗歌的刻苦精神是广为人知的,潇洒飘逸 的李白,在诗歌艺术上也有远大志向,下过苦功夫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李白、杜甫继承了中国诗歌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传统,受到了魏晋南北朝诗 歌的影响,就取得了远高于前人的艺术成就。 B.唐代的诗歌大气隽永,传之久远,这和唐朝对外开放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得益 于诗人们眼界开阔,价值观念多元化,审美理念国际化。 C.许多唐人的诗句,反映出唐代社会太平日久、经济发展、生活富足的社会现实, 这些为诗歌的发展与诗人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D.唐代诗人能接受良好的文化教育,游历四方,接受自然山水之美的熏陶,能广 交朋友,增长见识,切磋诗歌艺术,丰富内心的精神世界。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杜甫的诗歌创作取得巨大的成就,其中的原因可以从艺术积累、时代环 境和个人努力等诸多方面来解释 B.李白、杜甫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综合的,但这些原因充其量只是产生李 白杜甫的可能性,而不是必然性。 C.当今中国人口数量是唐朝全盛时期的二十余倍,交通、旅游等远比唐朝要好, 应该说具备了出现杰出诗人的物质条件。 D.中国当今未能出现在文学史上有超一流成就与地位、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学家, 原因恐怕主要得从文学传统、政治环境等方面去寻找。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鲍勃·迪伦:迷人之谜 柏琳 鲍勃·迪伦是谁? 1985年,电影导演斯科特·科恩采访鲍勃·迪伦时这样描述他:桂冠诗人,身 穿摩托夹克的先知,神秘的游民,衣衫褴褛的拿破仑,一个犹太人,一个基督徒, 无数的矛盾集合体。完全不为人所知,像一块滚石。他曾经被分析、定级、分类, 钉在十字架上,定义、剖析、调查、检验、拒绝;但是从来没有被弄明白过。 1941年5月24日,迪伦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原名罗伯特·艾伦·齐默曼 少年时他便显示出音乐天赋,10岁自学了吉他、钢琴、口琴等乐器。高中时, 他就加入了一个小型摇滚乐队 1959年,他进入明尼苏达大学。同年,他读到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 也读到另一本“垮掉的一代”的著作《裸体午餐》。他说:“我完全爱上垮掉的 代、波希米亚、咆哮那群人、凯鲁亚克、金斯堡、柯索、费林格提……·他们对 我的影响就如同猫王对我的影响一样。”也许是受到某种感召,这个少年在刚满
1.下列对于“李白杜甫那样的伟大诗人”在唐代出现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是 A.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诗经》与《离骚》以来,历朝各代诗歌创作与理论的积累, 都为李白杜甫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B.唐代文艺政策非常宽松,朝廷对诗人的创作,没有任何要求和限制,他们可以 自由地 表达思想,批判现实,而不必担心惹祸上身。 C.诗赋既是唐代科举取士的依据,又是重要的文艺娱乐样式;诗人凭借写诗也可 以成为耀眼的明星,从而产生巨大的创作动力。 D.个人的努力是不可或缺的,杜甫学习诗歌的刻苦精神是广为人知的,潇洒飘逸 的李白,在诗歌艺术上也有远大志向,下过苦功夫。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李白、杜甫继承了中国诗歌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传统,受到了魏晋南北朝诗 歌的影响,就取得了远高于前人的艺术成就。 B.唐代的诗歌大气隽永,传之久远,这和唐朝对外开放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得益 于诗人们眼界开阔,价值观念多元化,审美理念国际化。 C.许多唐人的诗句,反映出唐代社会太平日久、经济发展、生活富足的社会现实, 这些为诗歌的发展与诗人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D.唐代诗人能接受良好的文化教育,游历四方,接受自然山水之美的熏陶,能广 交朋友,增长见识,切磋诗歌艺术,丰富内心的精神世界。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杜甫的诗歌创作取得巨大的成就,其中的原因可以从艺术积累、时代环 境和个人努力等诸多方面来解释。 B.李白、杜甫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综合的,但这些原因充其量只是产生李 白杜甫的可能性,而不是必然性。 C.当今中国人口数量是唐朝全盛时期的二十余倍,交通、旅游等远比唐朝要好, 应该说具备了出现杰出诗人的物质条件。 D.中国当今未能出现在文学史上有超一流成就与地位、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学家, 原因恐怕主要得从文学传统、政治环境等方面去寻找。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鲍勃·迪伦:迷人之谜 柏琳 鲍勃·迪伦是谁? 1985 年,电影导演斯科特·科恩采访鲍勃·迪伦时这样描述他:桂冠诗人,身 穿摩托夹克的先知,神秘的游民,衣衫褴褛的拿破仑,一个犹太人,一个基督徒, 无数的矛盾集合体。完全不为人所知,像一块滚石。他曾经被分析、定级、分类, 钉在十字架上,定义、剖析、调查、检验、拒绝;但是从来没有被弄明白过。 1941 年 5 月 24 日,迪伦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原名罗伯特·艾伦·齐默曼。 少年时他便显示出音乐天赋,10 岁自学了吉他、钢琴、口琴等乐器。高中时, 他就加入了一个小型摇滚乐队。 1959 年,他进入明尼苏达大学。同年,他读到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 也读到另一本“垮掉的一代”的著作《裸体午餐》。他说:“我完全爱上垮掉的 一代、波希米亚、咆哮那群人、凯鲁亚克、金斯堡、柯索、费林格提……他们对 我的影响就如同猫王对我的影响一样。”也许是受到某种感召,这个少年在刚满
20岁时从大学辍学,孤身一人来到纽约,即将开始一段美国民谣的传奇。去纽 约之前,他给自己起了“迪伦”的艺名 1962年,他发行处女专辑《鲍勃·迪伦》。1963年,他第二张专辑中的《答案 在风中飘》成为20世纪中下叶美国民权运动和反战运动的“圣歌” 1964年,《时代变了》发行,被认为是迪伦的“抗议专辑”。他的朋友艾伦·金 斯堡在听到那首《暴雨将至》时号啕大哭,“薪火传承到了新的一代,从早期的 波西米亚和垮掉的一代,到寻找光明和自我激励的这批年轻人。这些诗词简直就 像《圣经》箴言一样,撼动人心。”《答案在风中飘》和《暴雨将至》等作品, 使他迅速成为民权运动的音乐代言人。这些表达对核武器军备赛的担忧,以及有 关贫困、种族歧视、监狱、沙文主义、战争、反思原教旨主义等内容的歌曲,迪 伦只花了20个月就全部写完了。 此后,他对于加之于身的各种标签都感到厌倦,刻意要与60年代轰轰烈烈的反 叛文化运动保持距离,他说:“我不想再为任何人写歌,不想成为什么代言人 我只想从我的内在出发来创作音乐。”1964年另一张专辑《鲍勃·迪伦的另 面》中,已经不见抗议歌曲的影子 “我不是任何一代人的宴会司仪”,当人们期待迪伦能成为民权运动的旗帜时, 他这样回答。他走了另一个极端——1965年的新港音乐节上,鲍勃·迪伦给民 谣音乐插上了电。1965年美国迎来了抗议运动的高潮,迪伦却带上一把电吉他, 给一个彷徨的时代诊断了病症:“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是一种什么样的感 觉!你孑然一身,你无家可归,你默默无闻,像一颗滚石。”这首收录在专辑《重 返61号公路》里的摇滚乐,叫做《像一块滚石》,几十年后被《滚石》杂志评 为500年来最佳歌曲的第一名。当时,迪伦不仅在政治上被视为脱逃的懦夫,也 被视为民谣的叛徒。但对迪伦来说,这首歌不仅意味着他找到了文学和音乐间的 通道,更意味着一场挣脱一一从一个“抗议歌手”的躯壳逃往自己灵魂深处。此 时,他的兴趣转移到了诗歌和小说上,因为这不受歌词长度限制。他呆在纽约的 公寓里,埋首大堆书籍,陷入了疯狂的诗歌阅读中,读兰波也读布莱希特,喜欢 艾略特,还曾为爱伦·坡的《钟》谱上吉他曲。“我就这样训练自己的思维,丢 掉不好的习惯,并学着让自己沉静下来。我读了整本的拜伦的《唐璜》,从开始 到结束都集中精神,同时还有柯勒律治的《忽必烈汗》。” 70年代末,当嬉皮士文化与政治风潮过去后,人们更关注他的诗歌天赋 1996年鲍勃·迪伦正式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垮掉的一代”中最杰出的作家 艾伦·金斯堡在推荐信中写道:“他的作品帮我们恢复了音乐与诗歌之间至关重 要的联系。” 迪伦的文学传统是深厚的。2000年,曾被誉为“每个诗人梦寐以求的评论家” 的克里斯朵夫·瑞克斯曾在迪伦演出后台问他最近读什么书,迪伦脱口而出:莎 士比亚。瑞克斯后来撰写了《迪伦对原罪的先见之明》,将迪伦称为“当代美国 最好的用词专家”。 80年代至今,迪伦逐渐减少了发行唱片的数量,他全身心爱上了巡回演出,重 新回到了行吟歌手的传统。怀旧者鲍勃·迪伦,用巡演的方式,做回了一个吟游 诗人。事实上,这才是伟大文学的源头所在一一无论是西方的《荷马史诗》还是 东方的《诗经》,文学最初是用来歌唱的。 歌唱者本就是诗人,而诗人鲍勃·迪伦的灵魂,也是文学的灵魂。 自2016年10月15日《新京报·书评周刊》,有删改)
20 岁时从大学辍学,孤身一人来到纽约,即将开始一段美国民谣的传奇。去纽 约之前,他给自己起了“迪伦”的艺名。 1962 年,他发行处女专辑《鲍勃·迪伦》。1963 年,他第二张专辑中的《答案 在风中飘》成为 20 世纪中下叶美国民权运动和反战运动的“圣歌”。 1964 年,《时代变了》发行,被认为是迪伦的“抗议专辑”。他的朋友艾伦·金 斯堡在听到那首《暴雨将至》时号啕大哭,“薪火传承到了新的一代,从早期的 波西米亚和垮掉的一代,到寻找光明和自我激励的这批年轻人。这些诗词简直就 像《圣经》箴言一样,撼动人心。”《答案在风中飘》和《暴雨将至》等作品, 使他迅速成为民权运动的音乐代言人。这些表达对核武器军备赛的担忧,以及有 关贫困、种族歧视、监狱、沙文主义、战争、反思原教旨主义等内容的歌曲,迪 伦只花了 20 个月就全部写完了。 此后,他对于加之于身的各种标签都感到厌倦,刻意要与 60 年代轰轰烈烈的反 叛文化运动保持距离,他说:“我不想再为任何人写歌,不想成为什么代言人, 我只想从我的内在出发来创作音乐。”1964 年另一张专辑《鲍勃·迪伦的另一 面》中,已经不见抗议歌曲的影子。 “我不是任何一代人的宴会司仪”,当人们期待迪伦能成为民权运动的旗帜时, 他这样回答。他走了另一个极端——1965 年的新港音乐节上,鲍勃·迪伦给民 谣音乐插上了电。1965 年美国迎来了抗议运动的高潮,迪伦却带上一把电吉他, 给一个彷徨的时代诊断了病症:“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是一种什么样的感 觉!你孑然一身,你无家可归,你默默无闻,像一颗滚石。”这首收录在专辑《重 返 61 号公路》里的摇滚乐,叫做《像一块滚石》,几十年后被《滚石》杂志评 为 500 年来最佳歌曲的第一名。当时,迪伦不仅在政治上被视为脱逃的懦夫,也 被视为民谣的叛徒。但对迪伦来说,这首歌不仅意味着他找到了文学和音乐间的 通道,更意味着一场挣脱——从一个“抗议歌手”的躯壳逃往自己灵魂深处。此 时,他的兴趣转移到了诗歌和小说上,因为这不受歌词长度限制。他呆在纽约的 公寓里,埋首大堆书籍,陷入了疯狂的诗歌阅读中,读兰波也读布莱希特,喜欢 艾略特,还曾为爱伦·坡的《钟》谱上吉他曲。“我就这样训练自己的思维,丢 掉不好的习惯,并学着让自己沉静下来。我读了整本的拜伦的《唐璜》,从开始 到结束都集中精神,同时还有柯勒律治的《忽必烈汗》。” 70 年代末,当嬉皮士文化与政治风潮过去后,人们更关注他的诗歌天赋。 1996 年鲍勃·迪伦正式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垮掉的一代”中最杰出的作家 艾伦·金斯堡在推荐信中写道:“他的作品帮我们恢复了音乐与诗歌之间至关重 要的联系。” 迪伦的文学传统是深厚的。2000 年,曾被誉为“每个诗人梦寐以求的评论家” 的克里斯朵夫·瑞克斯曾在迪伦演出后台问他最近读什么书,迪伦脱口而出:莎 士比亚。瑞克斯后来撰写了《迪伦对原罪的先见之明》,将迪伦称为“当代美国 最好的用词专家”。 80 年代至今,迪伦逐渐减少了发行唱片的数量,他全身心爱上了巡回演出,重 新回到了行吟歌手的传统。怀旧者鲍勃·迪伦,用巡演的方式,做回了一个吟游 诗人。事实上,这才是伟大文学的源头所在——无论是西方的《荷马史诗》还是 东方的《诗经》,文学最初是用来歌唱的。 歌唱者本就是诗人,而诗人鲍勃·迪伦的灵魂,也是文学的灵魂。 (选 自 2016 年 10 月 15 日《新京报·书评周刊》,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在诺奖历史上,曾数次把奖项授予“非文学”人士,最出名的当属英国哲学家 伯特兰·罗素(1950年)和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1953年),而2015年的 诺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严格意义上也是一个记者,并非作家。但是,把文学 奖颁给一个歌手,却是头一次。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给予鲍勃·迪伦的 颁奖辞是:“在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中创造了新的诗歌形式。 ②鲍勃·迪伦的传记作者戴维·道尔顿称他为“最多变的灵魂”,但迪伦认为: “我确实从来都只是我自己:一个民谣音乐家,用噙着泪水的眼睛注视灰色的烟 雾,写一些在朦胧光亮中漂浮的歌谣。”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二战之后,“垮掉的一代”风靡美国,这对年轻的迪伦有很深刻的影响。这 种挑战体面的传统价值标准的思想或许催促着迪伦摆脱传统的教育模式,寻找属 于自己的传奇 B.作为“垮掉的一代”作家群中的代表,艾伦·金斯堡在思想上与迪伦产生了 高度共鸣,非常肯定迪伦音乐的价值与意义。 C.摇滚乐《像一块滚石》是迪伦的代表作,它体现了歌手对自身灵魂的探索 使迪伦迅速成为民权运动的音乐代言人。 D.音乐与文学对于迪伦来说,具有相通性,都意义非凡,两者的价值与魅力在 他身上得到了圆融体现。 5.作者为什么称鲍勃·迪伦是“迷人之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6.鲍勃·迪伦几次受到诺贝尔文学奖青睐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狼杀 刘老汉除了种地,还在西山埋了不少捕兽夹子。村里很多人都把这当作副业。只 是这两年已很难在西山捕到野猪和狼了,它们差不多都快绝迹了 这天,刘老汉在山顶意外发现了一只被兽夹困住的小狼。刘老汉见狼皮已受损 且又是一只幼狼,便一脚踩住小狼的脑袋,抽出随身的匕首,冲小狼的脖子上 抹 血流尽,刘老汉便蹲下身,三下两下剥了小狼的皮,割断它的两条后腿,清理出 两副狼骨。听说用小狼的腿骨泡烧酒,可疗治经年不愈的风湿性关节炎。 那天晚上,西山上有只母狼整整哀号了一夜。 刘老汉翻身起床,隔壁竹床上的儿子,睡得正香。他想了想,决定不喊他 日未出,天未醒,林子里的老鸹子还在叫。东边山头只有一丝麻麻亮。刘老汉提 着镰刀,踩着露水,深一步,浅一步,径直赶往西山脚的那块油麦地。他想趁天 亮前把地里熟透的麦子收割掉 山风沁凉,刘老汉站在田埂上紧了紧黑布褂,心想,等把这茬麦子卖了,娃儿明 年娶媳妇的钱就不用愁了。 忽然,刘老汉觉得身后有动静,扭头一看,扑面来的竟是一张龇着獠牙的血盆大 口
相关链接: ①在诺奖历史上,曾数次把奖项授予“非文学”人士,最出名的当属英国哲学家 伯特兰·罗素(1950 年)和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1953 年),而 2015 年的 诺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严格意义上也是一个记者,并非作家。但是,把文学 奖颁给一个歌手,却是头一次。2016 年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给予鲍勃·迪伦的 颁奖辞是:“在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中创造了新的诗歌形式。” ②鲍勃·迪伦的传记作者戴维·道尔顿称他为“最多变的灵魂”,但迪伦认为: “我确实从来都只是我自己:一个民谣音乐家,用噙着泪水的眼睛注视灰色的烟 雾,写一些在朦胧光亮中漂浮的歌谣。”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二战之后,“垮掉的一代”风靡美国,这对年轻的迪伦有很深刻的影响。这 种挑战体面的传统价值标准的思想或许催促着迪伦摆脱传统的教育模式,寻找属 于自己的传奇。 B.作为“垮掉的一代”作家群中的代表,艾伦·金斯堡在思想上与迪伦产生了 高度共鸣,非常肯定迪伦音乐的价值与意义。 C.摇滚乐《像一块滚石》是迪伦的代表作,它体现了歌手对自身灵魂的探索, 使迪伦迅速成为民权运动的音乐代言人。 D.音乐与文学对于迪伦来说,具有相通性,都意义非凡,两者的价值与魅力在 他身上得到了圆融体现。 5.作者为什么称鲍勃·迪伦是“迷人之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 分) 6.鲍勃·迪伦几次受到诺贝尔文学奖青睐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狼 杀 (一) 刘老汉除了种地,还在西山埋了不少捕兽夹子。村里很多人都把这当作副业。只 是这两年已很难在西山捕到野猪和狼了,它们差不多都快绝迹了。 这天,刘老汉在山顶意外发现了一只被兽夹困住的小狼。刘老汉见狼皮已受损, 且又是一只幼狼,便一脚踩住小狼的脑袋,抽出随身的匕首,冲小狼的脖子上一 抹。 血流尽,刘老汉便蹲下身,三下两下剥了小狼的皮,割断它的两条后腿,清理出 两副狼骨。听说用小狼的腿骨泡烧酒,可疗治经年不愈的风湿性关节炎。 那天晚上,西山上有只母狼整整哀号了一夜。 (二) 刘老汉翻身起床,隔壁竹床上的儿子,睡得正香。他想了想,决定不喊他。 日未出,天未醒,林子里的老鸹子还在叫。东边山头只有一丝麻麻亮。刘老汉提 着镰刀,踩着露水,深一步,浅一步,径直赶往西山脚的那块油麦地。他想趁天 亮前把地里熟透的麦子收割掉。 山风沁凉,刘老汉站在田埂上紧了紧黑布褂,心想,等把这茬麦子卖了,娃儿明 年娶媳妇的钱就不用愁了。 忽然,刘老汉觉得身后有动静,扭头一看,扑面来的竟是一张龇着獠牙的血盆大 口! ……
刘小山起床时,满屋子都是毛茸茸的太阳光了。昨晚的梦好美咧,他梦见自己跟 陆家庄的李晓燕成亲了。 隔壁床是空的,爹已经下地干活了。起得这么迟,爹肯定要骂我咧!刘小山一骨 碌从床上跳下来,飞也似的奔向西山脚的油麦地 然而,油麦地里没有爹。刘小山只在田埂边看到爹的镰刀。地上有斑斑的血迹。 刘小山的头皮噌的一下就麻了。最后,在山顶的一块苔痕斑驳的石头上,刘小山 看到了一个面目全非的头颅。 刘小山抱着头颅号啕大哭,从早上一直哭到晚上,哭到眼泪都干了时,他对头颅 说,爹,孩儿一定替你报仇! 雾起。日隐。天地笼着一抹浑浊的灰白。 阵腥风扫过,他知道,它来了。 追了它三天三夜。他已精疲力竭。本打算找个草窝随便躺一下,但就在这时,它 出现了,像幽灵一样无声无息,从峡谷的纵深处,它是一头灰色的母狼,额角一 块疤痕,壮硕如小牛。踩着碎石,朝这边一步步紧逼过来。 但雾掩藏不住它嗜血的死神的气息。正如雾也掩饰不了他熊熊的仇恨的火焰。 它知道这将是一场无可避免的血战。眼前这个人身形消瘦,看起来疲弱不堪,但 他的眼神却和他手中的刀一样,杀气腾腾 它低吼着,压低前肢,龇出尖利的獠牙,趁对方眼神稍一游离,纵身一跃,瞅准 喉管,闪电般直扑过去。 他深知狼的奸猾,故意拿眼瞟了下别处。他知道它一定会发起攻击。只是,他没 想到它的速度会那么快,快到像一阵风,快到像一道电,他差点被扑了个措手不 及 道青白的光倏地划过。 它落地一个踉跄,差点摔倒,左后腿火辣辣的,被刀切开一道深已见骨的伤口, 血汩汩地流。 他捂着肚腹,血水顺着指缝漫溢而岀,滴滴答答,溅落在被雾打湿的碎石和青草 上 他喘息着,忍着剧痛,举起镰刀冲上去,决计给受伤的狼最后一击。 刀锋直奔狼首。 它拖着沉重的后腿,躲过了呼啸而来的刀锋。瞅准机会,反身跳到他的后背上, 两只前爪死死地插进他的双肩。 牙死死地咬着他的脖子,刀深深地扎在它的肚腹上。 (四) 刘小山七岁那年,在西山脚放牛时发现一只额角有道疤痕的“小狗”。小东西瘦 骨嶙峋,好像有很多天没吃东西了,看起来很可怜。刘小山便丢了几颗油炒花生 给它 吃完了花生,“小狗”走过来舔了舔刘小山的手,像是表示感激。刘小山想抱下 它,它却跳开了,并冲刘小山龇出了两颗小獠牙。刘小山冲它摆手,示意它不要 怕,那“小狗”却头也不回地窜进了山林。它的尾巴一直是拖着的。此时,刘小 山才反应过来,那是一只狼。 但刘小山并没感到害怕,而是冲小狼逃去的方向笑出了声。心想,那只狼以后说 不定会怀念油炒花生米咧
刘小山起床时,满屋子都是毛茸茸的太阳光了。昨晚的梦好美咧,他梦见自己跟 陆家庄的李晓燕成亲了。 隔壁床是空的,爹已经下地干活了。起得这么迟,爹肯定要骂我咧!刘小山一骨 碌从床上跳下来,飞也似的奔向西山脚的油麦地。 然而,油麦地里没有爹。刘小山只在田埂边看到爹的镰刀。地上有斑斑的血迹。 刘小山的头皮噌的一下就麻了。最后,在山顶的一块苔痕斑驳的石头上,刘小山 看到了一个面目全非的头颅。 刘小山抱着头颅号啕大哭,从早上一直哭到晚上,哭到眼泪都干了时,他对头颅 说,爹,孩儿一定替你报仇! (三) 雾起。日隐。天地笼着一抹浑浊的灰白。 一阵腥风扫过,他知道,它来了。 追了它三天三夜。他已精疲力竭。本打算找个草窝随便躺一下,但就在这时,它 出现了,像幽灵一样无声无息,从峡谷的纵深处,它是一头灰色的母狼,额角一 块疤痕,壮硕如小牛。踩着碎石,朝这边一步步紧逼过来。 但雾掩藏不住它嗜血的死神的气息。正如雾也掩饰不了他熊熊的仇恨的火焰。 它知道这将是一场无可避免的血战。眼前这个人身形消瘦,看起来疲弱不堪,但 他的眼神却和他手中的刀一样,杀气腾腾。 它低吼着,压低前肢,龇出尖利的獠牙,趁对方眼神稍一游离,纵身一跃,瞅准 喉管,闪电般直扑过去。 他深知狼的奸猾,故意拿眼瞟了下别处。他知道它一定会发起攻击。只是,他没 想到它的速度会那么快,快到像一阵风,快到像一道电,他差点被扑了个措手不 及。 一道青白的光倏地划过。 它落地一个踉跄,差点摔倒,左后腿火辣辣的,被刀切开一道深已见骨的伤口, 血汩汩地流。 他捂着肚腹,血水顺着指缝漫溢而出,滴滴答答,溅落在被雾打湿的碎石和青草 上。 他喘息着,忍着剧痛,举起镰刀冲上去,决计给受伤的狼最后一击。 刀锋直奔狼首。 它拖着沉重的后腿,躲过了呼啸而来的刀锋。瞅准机会,反身跳到他的后背上, 两只前爪死死地插进他的双肩。 牙死死地咬着他的脖子,刀深深地扎在它的肚腹上。 (四) 刘小山七岁那年,在西山脚放牛时发现一只额角有道疤痕的“小狗”。小东西瘦 骨嶙峋,好像有很多天没吃东西了,看起来很可怜。刘小山便丢了几颗油炒花生 给它。 吃完了花生,“小狗”走过来舔了舔刘小山的手,像是表示感激。刘小山想抱下 它,它却跳开了,并冲刘小山龇出了两颗小獠牙。刘小山冲它摆手,示意它不要 怕,那“小狗”却头也不回地窜进了山林。它的尾巴一直是拖着的。此时,刘小 山才反应过来,那是一只狼。 但刘小山并没感到害怕,而是冲小狼逃去的方向笑出了声。心想,那只狼以后说 不定会怀念油炒花生米咧
太阳落山时,刘小山骑在牛背上,跟同村的小伙伴们炫耀着他与一只小狼的神奇 邂逅。夕阳很美。那时的西山安静得就像一幅画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刘老汉杀死了小狼是因为自己的风湿性关节炎经年不愈,听说要用小狼的腿 骨泡烧酒来治疗,而且现在在西山已经很难捕捉到狼了 小说描写刘老汉杀死小狼,虽用语不多,但非常形象,一“踩”一“抽 “抹”,三个动词充分展现了刘老汉捕杀猎物的娴熟技艺 C.刘老汉对儿子的怜爱、儿子成亲的美梦、温暖的阳光与獠牙、血盆大口、斑 斑血迹、面目全非的头颅,一喜一悲展现了人生的无常。 D.刘小山与母狼的生死搏斗是小说的高潮部分,叙事角度在人狼之间不断切换, 营造了让人室息的紧张气氛,突显了人狼之间的仇恨。 E.小说最后的环境描写“夕阳很美。那时的西山安静得就像一幅画”渲染了宁 静的氛围,象征了人和狼(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 8.小说以“狼杀”为标题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4分 9.小说最后一部分写到刘小山“与一只小狼的神奇邂逅”,这样刻意地营造 种情节上的巧合,你觉得好吗?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理解。(5分)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陈希亮,字公弼。幼孤好学,年十六,将从师,其兄难之,使治钱息三十余万 希亮悉召取钱者,焚其券而去。业成,乃召兄子庸、谕使学,遂俱中天圣八年进 士第。初,希亮以母老,为县侍亲。母终,服除,为开封府司录司事。期年,殿 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逐盗竹山,甲不能戢,所至为暴。或疑为盗,告希亮盗入境 且及门。希亮即勒兵阻水拒之,命持满无得发,士皆植立如偶人。甲射之,不动, 乃下马拜请死,吏士皆欲斩甲以徇,希亮独治为暴者十余人,使甲以捕盜自赎。 皇佑元年,移滑州。奏事殿上,仁宗劳之曰:“知卿疾恶,无惩沈氏子事。”未 行,诏提举河北便籴。都转运使魏瓘劾希亮擅増损物价。会河溢鱼池埽,且决, 希亮悉召河上使者,发禁兵捍之。庐于所当决,吏民涕泣更谏,希亮坚卧不动, 水亦去,人比之王尊。数上章请老,不允,移知凤翔。仓粟支十二年,主者以腐 败为忧,岁饥,希亮发十二万石贷民。有司惧为擅发,希亮身任之。是秋大熟, 以新易旧,官民皆便。于阗使者入朝,过秦州,经略使以客礼享之。使者骄甚, 留月余,坏传舍什器,纵其徒入市掠饮食,民户皆昼闭。希亮闻之曰吾尝主契丹 使得其情使者初不敢暴横皆译者教之吾痛绳以法译者惧其使不敢动矣况此小国 乎乃使教练使持符告译者曰:“入吾境,有秋毫不如法,吾且斩若。”使者至, 罗拜庭下,无一人哗者。英宗即位,迁太常少卿。始,州郡以酒相饷,例皆私有 之,而法不可。希亮以遗游士之贫者,既而曰:“此亦私也。”以家财偿之。遂 借此上书自劾,求去不已,坐是分司西京。未几致仕,卒,年六十四。 (节选自《宋史·陈希亮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希亮闻之曰/吾尝主契丹/使得其情/使者初不敢/暴横皆译者教之/吾痛绳以法 /译者惧其/使不敢动矣/况此小国乎/ B.希亮闻之曰/吾尝主契丹/使得其情/使者初不敢/暴横皆译者教之/吾痛绳以法 /译者惧/其使不敢动矣/况此小国乎/
太阳落山时,刘小山骑在牛背上,跟同村的小伙伴们炫耀着他与一只小狼的神奇 邂逅。夕阳很美。那时的西山安静得就像一幅画。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刘老汉杀死了小狼是因为自己的风湿性关节炎经年不愈,听说要用小狼的腿 骨泡烧酒来治疗,而且现在在西山已经很难捕捉到狼了。 B.小说描写刘老汉杀死小狼,虽用语不多,但非常形象,一“踩”一“抽”一 “抹”,三个动词充分展现了刘老汉捕杀猎物的娴熟技艺。 C.刘老汉对儿子的怜爱、儿子成亲的美梦、温暖的阳光与獠牙、血盆大口、斑 斑血迹、面目全非的头颅,一喜一悲展现了人生的无常。 D.刘小山与母狼的生死搏斗是小说的高潮部分,叙事角度在人狼之间不断切换, 营造了让人窒息的紧张气氛,突显了人狼之间的仇恨。 E.小说最后的环境描写“夕阳很美。那时的西山安静得就像一幅画”渲染了宁 静的氛围,象征了人和狼(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 8.小说以“狼杀”为标题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4 分) 9.小说最后一部分写到刘小山“与一只小狼的神奇邂逅”,这样刻意地营造一 种情节上的巧合,你觉得好吗?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理解。(5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陈希亮,字公弼。幼孤好学,年十六,将从师,其兄难之,使治钱息三十余万。 希亮悉召取钱者,焚其券而去。业成,乃召兄子庸、谕使学,遂俱中天圣八年进 士第。初,希亮以母老,为县侍亲。母终,服除,为开封府司录司事。期年,殿 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逐盗竹山,甲不能戢,所至为暴。或疑为盗,告希亮盗入境, 且及门。希亮即勒兵阻水拒之,命持满无得发,士皆植立如偶人。甲射之,不动, 乃下马拜请死,吏士皆欲斩甲以徇,希亮独治为暴者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赎。 皇佑元年,移滑州。奏事殿上,仁宗劳之曰:“知卿疾恶,无惩沈氏子事。”未 行,诏提举河北便籴。都转运使魏瓘劾希亮擅增损物价。会河溢鱼池埽,且决, 希亮悉召河上使者,发禁兵捍之。庐于所当决,吏民涕泣更谏,希亮坚卧不动, 水亦去,人比之王尊。数上章请老,不允,移知凤翔。仓粟支十二年,主者以腐 败为忧,岁饥,希亮发十二万石贷民。有司惧为擅发,希亮身任之。是秋大熟, 以新易旧,官民皆便。于阗使者入朝,过秦州,经略使以客礼享之。使者骄甚, 留月余,坏传舍什器,纵其徒入市掠饮食,民户皆昼闭。希亮闻之曰吾尝主契丹 使得其情使者初不敢暴横皆译者教之吾痛绳以法译者惧其使不敢动矣况此小国 乎乃使教练使持符告译者曰:“入吾境,有秋毫不如法,吾且斩若。”使者至, 罗拜庭下,无一人哗者。英宗即位,迁太常少卿。始,州郡以酒相饷,例皆私有 之,而法不可。希亮以遗游士之贫者,既而曰:“此亦私也。”以家财偿之。遂 借此上书自劾,求去不已,坐是分司西京。未几致仕,卒,年六十四。 (节选自《宋史·陈希亮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希亮闻之曰/吾尝主契丹/使得其情/使者初不敢/暴横皆译者教之/吾痛绳以法 /译者惧其/使不敢动矣/况此小国乎/ B.希亮闻之曰/吾尝主契丹/使得其情/使者初不敢/暴横皆译者教之/吾痛绳以法 /译者惧/其使不敢动矣/况此小国乎/
C.希亮闻之曰/吾尝主契丹使/得其情/使者初不敢/暴横皆译者教之/吾痛绳以法 /译者惧其/使不敢动矣/况此小国乎/ D.希亮闻之曰/吾尝主契丹使/得其情/使者初不敢暴横/皆译者教之/吾痛绳以法 /译者惧/其使不敢动矣/况此小国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阏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服除,服丧期满。我国古代的服丧制度有一定的规格和时间等规定,又分为 五服 B.便籴是宋朝政府购买粮草等战略物资时的一种商业性活动,其特点是相对方 C.“英宗”属谥号,不仅对皇帝一生的作为给予了评价,而且表明这不是开国 皇帝。 D.致仕,即把禄位还给国君辞去官职的意思,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 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希亮孝顺母亲,敬重兄长。他幼时父亲去世,后来为了年迈的母亲选择了 担任县令;他不怨恨哥哥在自己从师时的刁难,仍教导侄子求学上进。 B.陈希亮处事有度,宽以待人。雷甲没能约束好自己追讨盗贼的士兵,还亲自 放箭攻击官府士兵,陈希亮却没有杀雷甲,只是惩治了十几个行暴的人 C.陈希亮勇担责任,爱护百姓。他面对即将决口的黄河,亲自驻守大堤,直到 洪水退去;在担任凤翔知府发生饥荒时,他又亲自借贷帮助受灾民众 D.陈希亮治事有方,为官淸慎.他几句话就派人解决了于阒使者在秦州的暴横 行为;对州郡赠送的美酒,他设法处置并用自己家的财物进行了补偿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希亮即勒兵阻水拒之,命持满无得发,士皆植立如偶人。 (2)希亮以遗游士之贫者,既而曰:“此亦私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11分) 池上早秋 唐·白居易 荷芰绿参差,新秋水满池。 早凉生北槛,残照下东篱 露饱蝉声懒,风干柳意衰。 过潘二十岁,何必更愁悲。 【注】①825年(唐宝历元年),白居易出任苏州刺史;次年作本诗,诗人36 岁因病去职,与刘禹锡结伴归洛阳。②风干:柳树经秋,风吹叶落,暗指直己年 迈体衰。③潘岳(247~300),西晋文学家。童稚时被称为神童,太学读罢,举 秀才,受赏识,他只有十七岁。 1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紧扣诗题“早秋”,描绘了一幅秋水满池、碧波荡漾,又有荷花菱芰辉 映的画面。 B.“早凉生北槛”突出了早秋的天气特点,因为栏杆本身不会生凉,而是天气 已生凉意。 C.颈联写了蝉、柳这两种对秋敏感的物象,使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以衬托秋 天的寂寥
C.希亮闻之曰/吾尝主契丹使/得其情/使者初不敢/暴横皆译者教之/吾痛绳以法 /译者惧其/使不敢动矣/况此小国乎/ D.希亮闻之曰/吾尝主契丹使/得其情/使者初不敢暴横/皆译者教之/吾痛绳以法 /译者惧/其使不敢动矣/况此小国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阏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服除,服丧期满。我国古代的服丧制度有一定的规格和时间等规定,又分为 五服. B.便籴是宋朝政府购买粮草等战略物资时的一种商业性活动,其特点是相对方 便。 C.“英宗”属谥号,不仅对皇帝一生的作为给予了评价,而且表明这不是开国 皇帝。 D.致仕,即把禄位还给国君辞去官职的意思,古人还常用致亊、致政、休致等 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陈希亮孝顺母亲,敬重兄长。他幼时父亲去世,后来为了年迈的母亲选择了 担任县令;他不怨恨哥哥在自己从师时的刁难,仍教导侄子求学上进。 B.陈希亮处亊有度,宽以待人。雷甲没能约束好自己追讨盗贼的士兵,还亲自 放箭攻击官府士兵,陈希亮却没有杀雷甲,只是惩治了十几个行暴的人。 C.陈希亮勇担责任,爱护百姓。他面对即将决口的黄河,亲自驻守大堤,直到 洪水退去;在担任凤翔知府发生饥荒时,他又亲自借贷帮助受灾民众。 D.陈希亮治亊有方,为官淸慎.他几句话就派人解决了于阒使者在秦州的暴横 行为;对州郡赠送的美酒,他设法处置并用自己家的财物进行了补偿。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希亮即勒兵阻水拒之,命持满无得发,士皆植立如偶人。 (2)希亮以遗游士之贫者,既而曰:“此亦私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11 分) 池上早秋 唐·白居易 荷芰绿参差,新秋水满池。 早凉生北槛,残照下东篱。 露饱蝉声懒,风干柳意衰。 过潘二十岁,何必更愁悲。 【注】①825 年(唐宝历元年),白居易出任苏州刺史;次年作本诗,诗人 36 岁因病去职,与刘禹锡结伴归洛阳。②风干:柳树经秋,风吹叶落,暗指直己年 迈体衰。③潘岳(247~300),西晋文学家。童稚时被称为神童,太学读罢,举 秀才,受赏识,他只有十七岁。 1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首联紧扣诗题“早秋”,描绘了一幅秋水满池、碧波荡漾,又有荷花菱芰辉 映的画面。 B.“早凉生北槛”突出了早秋的天气特点,因为栏杆本身不会生凉,而是天气 已生凉意。 C.颈联写了蝉、柳这两种对秋敏感的物象,使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以衬托秋 天的寂寥
D.尾联的“何必更愁悲”跟刘禹锡《秋词》中的“我言秋日胜春朝”,在格调 上颇为相似。 E.诗歌前六句写景,在结尾抒发了情感,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堪称写景诗的 典范之作。 15.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其实这种宠辱不惊的心态,类似庄子在 《逍遥游》中的: (2)毛泽东”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以及李白的“大鹏一日乘风 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化用了《逍遥游》中的 三句。 第II卷(表达题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13岁中国布兰妮”“7岁美女模特”等消息满天飞,使“出名要趁早,出道 要趁早”的心态蔓延,孩子们不知不觉地沦为急功近利的牺牲品。 ②性格决定命运,任何一个人的命运悲剧实际上就是其个人的性格悲剧,王灿性 格孤傲,卓尔不群,因而难以与周围人相处。 ③幼儿园入园需摇号,看似做到了概率面前人人平等,但却是一种假公平,这种 方式作为缓兵之计不妨一用,但绝不能成为长期施行的政策。 ④有一双轻跳舞靴太美观了,细长到不可理喻的地步;那双带布口的漆皮靴,叫 人看了舍不得离开。 ⑤在一次大型电视诗歌朗诵会上,殷之光先生声情并茂的朗诵,深深地打动了在 场的所有观众,赢得了全场经久不息的掌声。 ⑥老王一心想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加之对这些文物非常熟悉,给考察团汇报时, 他洋洋洒洒地说了一个多小时。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⑤⑥ D.②③⑥ 18.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经济体制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取得了很 大成绩。 B.被访者几乎都表示对北京不甚了解,但都认为北京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 文化的城市。 C在适当的阶段对所学知识进行及时的总结,是陈晨同学取得优异成绩的一条成 功经验。 D.谁也不能否认家长的这种做法不能说是对孩子的关爱,但结果也许适得其 19.填入下面文段处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当然,表面的公正不等于公正。 表面功夫都不做足,内在的真诚性 是值得怀疑的。 议员在议会中打架,只是作秀,但也有可能是全力为
D.尾联的“何必更愁悲”跟刘禹锡《秋词》中的“我言秋日胜春朝”,在格调 上颇为相似。 E.诗歌前六句写景,在结尾抒发了情感,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堪称写景诗的 典范之作。 15.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 (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 分) (1)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其实这种宠辱不惊的心态,类似庄子在 《逍遥游》中的: , 。 (2) 毛泽东”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以及李白的“大鹏一日乘风 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化用了《逍遥游》中的 “ , , ”三句。 第 II 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①“13 岁中国布兰妮”“7 岁美女模特”等消息满天飞,使“出名要趁早,出道 要趁早”的心态蔓延,孩子们不知不觉地沦为急功近利的牺牲品。 ②性格决定命运,任何一个人的命运悲剧实际上就是其个人的性格悲剧,王灿性 格孤傲,卓尔不群,因而难以与周围人相处。 ③幼儿园入园需摇号,看似做到了概率面前人人平等,但却是一种假公平,这种 方式作为缓兵之计不妨一用,但绝不能成为长期施行的政策。 ④有一双轻跳舞靴太美观了,细长到不可理喻的地步;那双带布口的漆皮靴,叫 人看了舍不得离开。 ⑤在一次大型电视诗歌朗诵会上,殷之光先生声情并茂的朗诵,深深地打动了在 场的所有观众,赢得了全场经久不息的掌声。 ⑥老王一心想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加之对这些文物非常熟悉,给考察团汇报时, 他洋洋洒洒地说了一个多小时。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⑤⑥ D.②③⑥ 18.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 分)( ) A.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经济体制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取得了很 大成绩。 B.被访者几乎都表示对北京不甚了解,但都认为北京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 文化的城市。 C.在适当的阶段对所学知识进行及时的总结,是陈晨同学取得优异成绩的一条成 功经验。 D.谁也不能否认家长的这种做法不能说是对孩子的关爱,但结果也许适得其 反。 19.填入下面文段处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 当然,表面的公正不等于公正。____,____表面功夫都不做足,内在的真诚性____ 是值得怀疑的。____,议员在议会中打架,____只是作秀,但也有可能是全力为
选民争取利益;假如他们只顾着打呼噜,连表现一下的念头都没有,那就 定是置选民利益于不顾。 ③④⑤⑥ A然而如果一定那么虽然/ B可是 肯定也许即使那么 C但是如果大概比如也许而 D/一旦似乎也许那么可是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 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牛奶,最古老的天然饮料之一,被誉为“白色血液”,对人体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牛奶也就成了人们喜欢的食用营养品。① 每一百克 牛奶中含脂肪就在4克以上,这个脂肪含量对那些身体肥胖和血脂较髙的人来 说,是个不利因素。目前市面上牛奶的添加物也相当多,如高钙牛奶, ②③ 但对于老年人来说,过多饮用牛奶补 钙得不偿失,因为牛奶也能促使老年白内障的发生。其原因是牛奶含有5%的乳 糖,极易沉积在老年人的眼睛晶状体,并影响其正常代谢,而且蛋白质易发生变 性,导致晶状体透明度降低,而诱发老年性白内障,或者加重其病情。 21.下图是2016年里约奥运会会徽,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 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0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某高中举行“微时代的利与弊”辩论会。 正方:微时代滚滚而来,微博、微信在我们生活中已不可或缺。寥寥数十字或短 短1分钟,便可以传递信息、交流感情,也可表明观点、启迪思想。微,让表达 门槛变低:人人都可走上前台、展示自我、分享生活,很多平凡的人生在微时代 焕发出别样的光彩。 反方:微时代繁荣背后,便是隐忧。网络上擅长“微新闻”的标题党,每每断章 取义;沉迷“微媒体”的低头族,看的不是知识而是花边新闻……往往缺乏整体 思考,懒于深刻认识。当只言片语的吐槽变成众生喧哗的狂欢,价值观被“微” 成肤浅化! 你作为正方或反方(任选)的主辩手,做总结性发言,写一篇辩论稿。要求结合 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完成写作任务。 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参考答案 1.D1.话题不一致,表述的是个人方面的原因。【易错警示】考核概念的 题目的命题点注意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的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换 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命题的方式经常是对 文中相关概念的要点进行组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或是改变文中句子之 间的关系。此题D项表述的是“个人方面的原因”,属于主观原因,题干问的是 “客观条件”。选项答非所问或混淆范围
选民争取利益;____假如他们只顾着打呼噜,连表现一下的念头都没有,那就一 定是置选民利益于不顾。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然而 如果 一定 那么 虽然 / B 可是 / 肯定 也许 即使那么 C 但是 如果 大概 比如 也许 而 D / 一旦 似乎 也许那么 可是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 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5 分) 牛奶,最古老的天然饮料之一,被誉为“白色血液”,对人体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牛奶也就成了人们喜欢的食用营养品。① ,每一百克 牛奶中含脂肪就在 4 克以上,这个脂肪含量对那些身体肥胖和血脂较高的人来 说,是个不利因素。目前市面上牛奶的添加物也相当多,如高钙牛奶, ② 。 ③ ,但对于老年人来说,过多饮用牛奶补 钙得不偿失,因为牛奶也能促使老年白内障的发生。其原因是牛奶含有 5%的乳 糖,极易沉积在老年人的眼睛晶状体,并影响其正常代谢,而且蛋白质易发生变 性,导致晶状体透明度降低,而诱发老年性白内障,或者加重其病情。 21.下图是 2016 年里约奥运会会徽,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 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 100 个字。(6 分)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 某高中举行“微时代的利与弊”辩论会。 正方:微时代滚滚而来,微博、微信在我们生活中已不可或缺。寥寥数十字或短 短 1 分钟,便可以传递信息、交流感情,也可表明观点、启迪思想。微,让表达 门槛变低;人人都可走上前台、展示自我、分享生活,很多平凡的人生在微时代 焕发出别样的光彩。 反方:微时代繁荣背后,便是隐忧。网络上擅长“微新闻”的标题党,每每断章 取义;沉迷“微媒体”的低头族,看的不是知识而是花边新闻……往往缺乏整体 思考,懒于深刻认识。当只言片语的吐槽变成众生喧哗的狂欢,价值观被“微” 成肤浅化! 你作为正方或反方(任选)的主辩手,做总结性发言,写一篇辩论稿。要求结合 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完成写作任务。 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参考答案 1.D 1.话题不一致,表述的是个人方面的原因。 【易错警示】考核概念的 题目的命题点注意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的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换 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命题的方式经常是对 文中相关概念的要点进行组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或是改变文中句子之 间的关系。此题 D 项表述的是“个人方面的原因”,属于主观原因,题干问的是 “客观条件”。选项答非所问或混淆范围
2.A2.题干中“就取得了远高于前人的艺术成就”说法不妥。根据文章可知, 李白、杜甫取得远高于前人的艺术成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题干所述只是其中的 两方面。【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 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 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方式一般为改变句子 在文中的含义,或改变句子之间的关系,还有是偷换句子中的“概念”。此题A 项对应的原文的意思是李白、杜甫取得远高于前人的艺术成就的原因是多方面 的,题干所述只是其中的两方面“继承了中国诗歌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传统 受到了魏晋南北朝诗歌的影响”,混淆范围 3.D3.“文学传统”错误。【名师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 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 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 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此题D项到“文学传 统”中寻找原因,无中生有 4.C(使迪伦迅速成为民权运动的音乐代言人的是《答案在风中飘》和《暴雨将 至》等作品。) 5.①“谜”在于鲍勃·迪伦拥有多重身份,虽被不断研究、剖析、定义,但从 来没有被人弄明白过;“谜”还在于他拥有“最多变的灵魂”,他永远在追求 术的真谛,对加之于身的各种标签都感到厌倦,而不断地改变自己。②“迷人 首先在于他的创作成就斐然,引领了当时的音乐漫游,许多人听了他的作品便为 之倾倒迷醉;更在于他忠于自我,呈现独特的人格魅力:他无论是辍学出走,还 是从“抗议歌手”成为“民谣的叛徒”,又是可回归行吟歌手的传统都体现了他 对自己的内心与灵魂的忠诚(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6.①鲍勃·迪伦喜好阅读,拥有深厚的文学传统。阅读训练了他的思维,也使 他能沉静下来关注自身的灵魂深处,使他在创作的遣词用句时颇受启发,他被称 为是“当代美国最好的用词专家”。②鲍勃·迪伦用巡演的方式传达自己的思 想,好似呼应文学传播的源头,回到了行吟歌手的传统,做回了一个吟游诗人。 ③鲍勃·迪伦的创作找到了文学和音乐间的通道,恢复了音乐与诗歌之间至关重 要的联系,在美国歌曲传统中创造了新的诗歌形式。(5分。写出一点得2分, 两点4分,三点5分。意思对即可。) 7.D.E.(选E给3分,选D给2分,选B给1分,选A、C不得分。B.动作 描写的作用分析不完整,不仅“体现了刘老汉捕杀猎物的娴熟技艺”,更表现了 人残杀动物的可怕。A.杀小狼并不是因为狼稀少了,小说中也没有提及是刘老 汉自己的风湿性关节炎经年不愈,这只是乡村人的蒙昧。C.这一喜一悲并在不 展现人生的无常,而表现的是人类的残忍与仇恨破坏了人类自身的美好生活与自 然的祥和平静。) 8.①狼杀是文章的线索,全文都围绕人与狼互杀来展开事件。②以“狼杀”为 标题,表面上写狼杀了人,但实际上暗示了大自然的报复是人类自身行为招致的, 揭示了主题。(4分。每点2分) 9.这样写好。因为①小说最后以补叙的方式写到了小山小时候喂小狼的经历, 与前面小山追杀母狼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同一只小狼从受人点滴恩惠表达感激到 杀人报仇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样写升华了主题,发人深思。②小说最后的补 叙更加鲜明地揭示出悲剧的根源就在于人类的贪婪与仇恨心理,当我们心中对自 然充满善意的时候,自然和人一定会和平共处的。③描写小狼吃了小山给的花生
2.A 2.题干中“就取得了远高于前人的艺术成就”说法不妥。根据文章可知, 李白、杜甫取得远高于前人的艺术成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题干所述只是其中的 两方面。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 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 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方式一般为改变句子 在文中的含义,或改变句子之间的关系,还有是偷换句子中的“概念”。此题 A 项对应的原文的意思是李白、杜甫取得远高于前人的艺术成就的原因是多方面 的,题干所述只是其中的两方面“继承了中国诗歌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传统, 受到了魏晋南北朝诗歌的影响”,混淆范围。 3.D 3. “文学传统”错误。 【名师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 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 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 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此题 D 项到“文学传 统”中寻找原因,无中生有。 4.C(使迪伦迅速成为民权运动的音乐代言人的是《答案在风中飘》和《暴雨将 至》等作品。) 5.①“谜”在于鲍勃·迪伦拥有多重身份,虽被不断研究、剖析、定义,但从 来没有被人弄明白过;“谜”还在于他拥有“最多变的灵魂”,他永远在追求艺 术的真谛,对加之于身的各种标签都感到厌倦,而不断地改变自己。②“迷人” 首先在于他的创作成就斐然,引领了当时的音乐漫游,许多人听了他的作品便为 之倾倒迷醉;更在于他忠于自我,呈现独特的人格魅力:他无论是辍学出走,还 是从“抗议歌手”成为“民谣的叛徒”,又是可回归行吟歌手的传统都体现了他 对自己的内心与灵魂的忠诚(4 分。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6.①鲍勃·迪伦喜好阅读,拥有深厚的文学传统。阅读训练了他的思维,也使 他能沉静下来关注自身的灵魂深处,使他在创作的遣词用句时颇受启发,他被称 为是“当代美国最好的用词专家”。②鲍勃·迪伦用巡演的方式传达自己的思 想,好似呼应文学传播的源头,回到了行吟歌手的传统,做回了一个吟游诗人。 ③鲍勃·迪伦的创作找到了文学和音乐间的通道,恢复了音乐与诗歌之间至关重 要的联系,在美国歌曲传统中创造了新的诗歌形式。(5 分。写出一点得 2 分, 两点 4 分,三点 5 分。意思对即可。) 7.D.E.(选 E 给 3 分,选 D 给 2 分,选 B 给 1 分,选 A、C 不得分。B.动作 描写的作用分析不完整,不仅“体现了刘老汉捕杀猎物的娴熟技艺”,更表现了 人残杀动物的可怕。A.杀小狼并不是因为狼稀少了,小说中也没有提及是刘老 汉自己的风湿性关节炎经年不愈,这只是乡村人的蒙昧。C.这一喜一悲并在不 展现人生的无常,而表现的是人类的残忍与仇恨破坏了人类自身的美好生活与自 然的祥和平静。) 8.①狼杀是文章的线索,全文都围绕人与狼互杀来展开事件。②以“狼杀”为 标题,表面上写狼杀了人,但实际上暗示了大自然的报复是人类自身行为招致的, 揭示了主题。(4 分。每点 2 分) 9.这样写好。因为①小说最后以补叙的方式写到了小山小时候喂小狼的经历, 与前面小山追杀母狼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同一只小狼从受人点滴恩惠表达感激到 杀人报仇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样写升华了主题,发人深思。②小说最后的补 叙更加鲜明地揭示出悲剧的根源就在于人类的贪婪与仇恨心理,当我们心中对自 然充满善意的时候,自然和人一定会和平共处的。③描写小狼吃了小山给的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