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廊坊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绚丽之美 魏家俊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为美是一种基本的生活观念,也是一种基本的美学观念。 朴实无华、清新自然,成为美的最高形态。这一美学观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在强 调“文以载道”的前提下,提倡文学艺术表现手顿的质朴与简洁,更能体现文学 的实用价值。 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一般观念上都强调满足人的最 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不但老百姓不可能有超越生产力发展水 平和自身的社会地位的享受,就是贵为天子的君主,也不应该一味地贪图享乐。 《尚书·五子之歌》:“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惘墙。 有一于此,未或不亡。”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地等同起来,甚至认 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国语·楚语上》:“夫 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 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这是倡导朴实之美的最基本的经济 的和政治的原因,与此同时,传统美学观也就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了政治风 格和道德评价领域,称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朴素,作为一种美的形态,就是在这样一种前提下提出来的。老子在时代的变革 面前,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上古社会去,因此提出了把“见素抱朴,少私寡 欲”作为一种治国的原则。老子极端反对文学艺术的精巧与美丽,他认为,那种 美丽的色彩不但对人的心理是一种摧残,而且对整个社会都是很可怕的腐蚀剂 在美与真的关系上,老子认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既然如此,艺术创作就 只能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作简单的描摹与再现,而无须作艺术的修饰,这正式老子 的“无为”的政治思想、“大巧若拙”的社会理想在艺术创作领域的推广与贯 彻,也正是朴素为美的美学观念的源头。庄子的美学理想从整体上看是追求宏达 之美,其中的《逍遥游》《秋水》等篇都表现出壮美的气势,但在对美的形态作 论述的时候,它却更多地强调朴素、自然、平淡的美,这使他与老子的美学思想 有着明显的一致性 崇尚自然、平淡、朴素、简约,本来是老庄美学思想的精髓,但在先秦时期,其 他派别的许多思想家也加入了对华丽之美的尖锐批评,这就很容易形成一种比较 稳定的美学思想传统。墨家从下层人民的立场出发,提出“非乐”的主张,曰 “为乐非也。”法家对华丽之美的批评态度更加尖锐,认为文饰的目的就是为了 掩盖丑的本质:“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夫物之待饰而后行者,其质不美也。 不但把绚烂华丽作为“丑”的外表装饰,而且还同老子、庄子、墨子一样,把追 求华丽之美同国运、民心联系起来,而且,儒家美学思想中本来就包含着“节用 的观念和“辞达而已矣”的主张。这样,不但是儒与道,而且又加上了墨与法, 这四家的美学思想在朴素、自然、平淡、简约、使用这诸多方面形成了合流,更 强化了朴素为美在中国美学传统中的地位,华丽之美也就称为众矢之的了。 (节选自《华夏文明》,有删节) 1.下面有关“朴素为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河北省廊坊市 2017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绚丽之美 魏家俊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为美是一种基本的生活观念,也是一种基本的美学观念。 朴实无华、清新自然,成为美的最高形态。这一美学观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在强 调“文以载道”的前提下,提倡文学艺术表现手顿的质朴与简洁,更能体现文学 的实用价值。 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一般观念上都强调满足人的最 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不但老百姓不可能有超越生产力发展水 平和自身的社会地位的享受,就是贵为天子的君主,也不应该一味地贪图享乐。 《尚书•五子之歌》:“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惘墙。 有一于此,未或不亡。”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地等同起来,甚至认 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国语•楚语上》:“夫 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 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这是倡导朴实之美的最基本的经济 的和政治的原因,与此同时,传统美学观也就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了政治风 格和道德评价领域,称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朴素,作为一种美的形态,就是在这样一种前提下提出来的。老子在时代的变革 面前,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上古社会去,因此提出了把“见素抱朴,少私寡 欲”作为一种治国的原则。老子极端反对文学艺术的精巧与美丽,他认为,那种 美丽的色彩不但对人的心理是一种摧残,而且对整个社会都是很可怕的腐蚀剂。 在美与真的关系上,老子认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既然如此,艺术创作就 只能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作简单的描摹与再现,而无须作艺术的修饰,这正式老子 的“无为”的政治思想、“大巧若拙”的社会理想在艺术创作领域的推广与贯 彻,也正是朴素为美的美学观念的源头。庄子的美学理想从整体上看是追求宏达 之美,其中的《逍遥游》《秋水》等篇都表现出壮美的气势,但在对美的形态作 论述的时候,它却更多地强调朴素、自然、平淡的美,这使他与老子的美学思想 有着明显的一致性。 崇尚自然、平淡、朴素、简约,本来是老庄美学思想的精髓,但在先秦时期,其 他派别的许多思想家也加入了对华丽之美的尖锐批评,这就很容易形成一种比较 稳定的美学思想传统。墨家从下层人民的立场出发,提出“非乐”的主张,曰: “为乐非也。”法家对华丽之美的批评态度更加尖锐,认为文饰的目的就是为了 掩盖丑的本质:“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夫物之待饰而后行者,其质不美也。” 不但把绚烂华丽作为“丑”的外表装饰,而且还同老子、庄子、墨子一样,把追 求华丽之美同国运、民心联系起来,而且,儒家美学思想中本来就包含着“节用” 的观念和“辞达而已矣”的主张。这样,不但是儒与道,而且又加上了墨与法, 这四家的美学思想在朴素、自然、平淡、简约、使用这诸多方面形成了合流,更 强化了朴素为美在中国美学传统中的地位,华丽之美也就称为众矢之的了。 (节选自《华夏文明》,有删节) 1.下面有关“朴素为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朴素为美是一种基本的生活观念,也是一种基本的美学观念,在强调“文以 载道”的前提下提倡文学艺术表现手段的质朴与简洁,更能体现文学的实用价 值 B.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因为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人们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 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 C.朴素为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美的最高形态,其对美的鉴赏和崇尚在政治风 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D.艺术创作对客观存在的现实无须作艺术的修饰,这是老子的政治理想、社会 理想在艺术创作领域的推广与贯彻,也正是朴素为美的美学观念的源头。 2.下列表述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朴实无华、清新自然,成为美的最高形态,这一美学观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有其合理性的一面 B.《尚书·五子之歌》中旗帜鲜明地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的等同起 来,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 C.老子提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治国原则,极端反对文学艺术的精巧与 美丽,强调美丽的色彩不仅对整个社会都是很可怕的腐蚀剂,更是对人心理的 种摧残。 D.法家认为文饰的目的就是掩盖丑的本质,不但把绚烂华丽作为“丑”的外表 装饰,而且还把追求华丽之美同国运、民心联系起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老子在时代的变革面前,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上古社会去,因此,在美 与真的关系问题上,他提出了“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主张 B.庄子在对美的形态作论述时,更多地强调朴素、自然、平淡之美,但从整体 上看是追求宏达之美的,这使他与老子的美学思想有着明显的不同。 C.传统美学观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它就将称为 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D.在先秦时期,儒道墨法等思想家在美学思想上达成的共识很容易形成一种比 较稳定的美学思想传统,更强化了朴素为美在中国美学传统中的地位。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院子里的杨绛先生 严欣久 初识钱钟书、杨绛先生是在1988年夏。那年,我刚调回北京,院子里的月季花 开得正艳,婆婆吴瀚将每种颜色的月季剪下一根,扎了一把,要我送给钱钟书、 杨绛夫妇。两位老人非常高兴,笑吟吟地把我迎进了屋。钱先生说:“你送我们 礼物,我们也要送礼物给你。”说着取出一本《围城》,用毛笔写上“欣久同志 览存钱钟书奉”,杨绛先生送了我一本她的译作《小癞子》,是用圆珠笔签的字 我真是喜出望外,连声道了好几声谢谢。见两位老人如此平易近人,我提出有机 会想写写他们。这时,钱先生显得有些严肃起来,郑重地说:“不要,我们是朋 友,不要搞这套东西。”我这才知道,他们谢绝一切采访,以集中精力做该做的 事 《我们仨》出版后,引起了读者的关注。出于对杨先生的尊重,有几天杨先生家 的电话快打爆了,这位92岁的老人感到很疲惫。7月5日,她本要吃完晚饭散
A.朴素为美是一种基本的生活观念,也是一种基本的美学观念,在强调“文以 载道”的前提下提倡文学艺术表现手段的质朴与简洁,更能体现文学的实用价 值。 B.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因为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人们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 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 C.朴素为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美的最高形态,其对美的鉴赏和崇尚在政治风 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D.艺术创作对客观存在的现实无须作艺术的修饰,这是老子的政治理想、社会 理想在艺术创作领域的推广与贯彻,也正是朴素为美的美学观念的源头。 2.下列表述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朴实无华、清新自然,成为美的最高形态,这一美学观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有其合理性的一面。 B.《尚书•五子之歌》中旗帜鲜明地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的等同起 来,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 C.老子提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治国原则,极端反对文学艺术的精巧与 美丽,强调美丽的色彩不仅对整个社会都是很可怕的腐蚀剂,更是对人心理的一 种摧残。 D.法家认为文饰的目的就是掩盖丑的本质,不但把绚烂华丽作为“丑”的外表 装饰,而且还把追求华丽之美同国运、民心联系起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老子在时代的变革面前,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上古社会去,因此,在美 与真的关系问题上,他提出了“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主张。 B.庄子在对美的形态作论述时,更多地强调朴素、自然、平淡之美,但从整体 上看是追求宏达之美的,这使他与老子的美学思想有着明显的不同。 C.传统美学观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它就将称为 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D.在先秦时期,儒道墨法等思想家在美学思想上达成的共识很容易形成一种比 较稳定的美学思想传统,更强化了朴素为美在中国美学传统中的地位。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院子里的杨绛先生 严欣久 一 初识钱钟书、杨绛先生是在 1988 年夏。那年,我刚调回北京,院子里的月季花 开得正艳,婆婆吴瀚将每种颜色的月季剪下一根,扎了一把,要我送给钱钟书、 杨绛夫妇。两位老人非常高兴,笑吟吟地把我迎进了屋。钱先生说:“你送我们 礼物,我们也要送礼物给你。”说着取出一本《围城》,用毛笔写上“欣久同志 览存钱钟书奉”,杨绛先生送了我一本她的译作《小癞子》,是用圆珠笔签的字。 我真是喜出望外,连声道了好几声谢谢。见两位老人如此平易近人,我提出有机 会想写写他们。这时,钱先生显得有些严肃起来,郑重地说:“不要,我们是朋 友,不要搞这套东西。”我这才知道,他们谢绝一切采访,以集中精力做该做的 事。 二 《我们仨》出版后,引起了读者的关注。出于对杨先生的尊重,有几天杨先生家 的电话快打爆了,这位 92 岁的老人感到很疲惫。7 月 5 日,她本要吃完晚饭散
步时顺便到我家,看望一下我婆婆,并取一张她要的报纸,可那晩,她没来。阿 姨来取报纸时说,杨先生太累了,一天接了太多的电话,又忙着查出班社要的资 料,就不出来了。我们都很理解,也并未在意,谁知第二天晚上,杨先生在阿姨 的陪同下真的来看望她的老学友了。我们说她客气,她则说,说了的事一定要做 到。两位老人手拉着手坐到了一起,我和婆婆称赞《我们仨》写得好,真挚、感 人,特别是第二部分最艺术化,非常打动人心。杨先生连声说:“谢谢,谢谢你 们欣赏这本书 《我们仨》面世前,我在报上看来部分摘登,其中写道1949年,钱扬夫妇应聘 于清华,杨先生考虑到爱女钱媛身体羸弱,需要恢复,决定让她休学,自己来教 她初中的课程。我感到这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杨先生是个文人,数理化也能教得 了么?恰好那天看了文章,散步时遇见了杨先生,便问她,“您让钱媛休学,自 己给她当老师,您年轻的时候理科一定很好吧?”杨先生笑了,说:“我上学的 时候,家里人和老师都认为我是学理科的料呢,后来我选择了文科,老师们都感 到很遗憾。”“那您为什么要从文呢?”“因为我喜欢文学,喜欢读书,而我父 亲主张最喜欢什么就学什么。”杨先生的父亲杨荫杭就是江南有名的才子,精通 音韵学,并是一位著名的律师,思想民主、激进,家传的博学,培养出杨先生这 样的才女。“只要我对什么书表示兴趣,我父亲就把那部书放在我书桌上,假如 我长期不读,那部书就不见了…” 杨先生记忆力惊人,对北京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如“张勋复辟”、“五·四” 动都还有印象,尽管当时她还是个小孩子,由于她的父亲经常在家议论时政,在 她幼小的心里也早早地萌发了民主与科学的种子。 杨先生很注意锻炼,只要天气好,她一定会出来走走。院子里的人说她能活130 岁,她听了笑笑说:“活那么久太苦。”可见她对生死的豁达。 杨先生散步时,遇上人总是笑眯眯地打招呼。她对小孩子尤为喜爱,见了孩子会 停下脚步,与他们玩玩,遇上院子里的绿化员工,她也会提个建议,指出哪些树 的布局不够合理,相互遮挡阳光,枝叶枯萎了,应该梳理,体力好的时候,杨先 生有时也会走出院子,看休闲的老人放风筝,也要亲手放一放 我还知道的一件事就是,杨先生全力完成了钱先生的遗著遗稿出版善后之事,就 捐出毕生积蓄给清华,设立了“好读书”基金,以激励好读书的年轻人,使好读 书的精神永远承传下去。这里,我想引用一段杨先生《回忆我的父亲》的文字, 以彰显杨先生的读书精神。“父亲一次问我:‘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 样?’我说,‘不好过’。‘一星期不让你看书呢?’我说 星期都白活 了……’”至今,她依然如此。 (摘自《中国艺术报》,有删节) 4.下面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钱钟书夫妇拒绝接受采访,是因为他们认为朋友之间应该以诚相待,搞这套 东西太虚伪。 B.《我们仨》出版后,杨绛先生家的电话被打爆了,表明读者对杨绛先生很是 尊重 C.本文介绍杨绛先生的父亲,不进丰富了传记的内容,更主要的是说明了杨先 生成功的原因
步时顺便到我家,看望一下我婆婆,并取一张她要的报纸,可那晚,她没来。阿 姨来取报纸时说,杨先生太累了,一天接了太多的电话,又忙着查出班社要的资 料,就不出来了。我们都很理解,也并未在意,谁知第二天晚上,杨先生在阿姨 的陪同下真的来看望她的老学友了。我们说她客气,她则说,说了的事一定要做 到。两位老人手拉着手坐到了一起,我和婆婆称赞《我们仨》写得好,真挚、感 人,特别是第二部分最艺术化,非常打动人心。杨先生连声说:“谢谢,谢谢你 们欣赏这本书。” 三 《我们仨》面世前,我在报上看来部分摘登,其中写道 1949 年,钱扬夫妇应聘 于清华,杨先生考虑到爱女钱媛身体羸弱,需要恢复,决定让她休学,自己来教 她初中的课程。我感到这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杨先生是个文人,数理化也能教得 了么?恰好那天看了文章,散步时遇见了杨先生,便问她,“您让钱媛休学,自 己给她当老师,您年轻的时候理科一定很好吧?”杨先生笑了,说:“我上学的 时候,家里人和老师都认为我是学理科的料呢,后来我选择了文科,老师们都感 到很遗憾。”“那您为什么要从文呢?”“因为我喜欢文学,喜欢读书,而我父 亲主张最喜欢什么就学什么。”杨先生的父亲杨荫杭就是江南有名的才子,精通 音韵学,并是一位著名的律师,思想民主、激进,家传的博学,培养出杨先生这 样的才女。“只要我对什么书表示兴趣,我父亲就把那部书放在我书桌上,假如 我长期不读,那部书就不见了……” 杨先生记忆力惊人,对北京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如“张勋复辟”、“五•四”运 动都还有印象,尽管当时她还是个小孩子,由于她的父亲经常在家议论时政,在 她幼小的心里也早早地萌发了民主与科学的种子。 四 杨先生很注意锻炼,只要天气好,她一定会出来走走。院子里的人说她能活 130 岁,她听了笑笑说:“活那么久太苦。”可见她对生死的豁达。 杨先生散步时,遇上人总是笑眯眯地打招呼。她对小孩子尤为喜爱,见了孩子会 停下脚步,与他们玩玩,遇上院子里的绿化员工,她也会提个建议,指出哪些树 的布局不够合理,相互遮挡阳光,枝叶枯萎了,应该梳理,体力好的时候,杨先 生有时也会走出院子,看休闲的老人放风筝,也要亲手放一放。 我还知道的一件事就是,杨先生全力完成了钱先生的遗著遗稿出版善后之事,就 捐出毕生积蓄给清华,设立了“好读书”基金,以激励好读书的年轻人,使好读 书的精神永远承传下去。这里,我想引用一段杨先生《回忆我的父亲》的文字, 以彰显杨先生的读书精神。“父亲一次问我:‘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 样?’我说,‘不好过’。‘一星期不让你看书呢?’我说,‘一星期都白活 了……’”至今,她依然如此。 (摘自《中国艺术报》,有删节) 4.下面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钱钟书夫妇拒绝接受采访,是因为他们认为朋友之间应该以诚相待,搞这套 东西太虚伪。 B.《我们仨》出版后,杨绛先生家的电话被打爆了,表明读者对杨绛先生很是 尊重。 C.本文介绍杨绛先生的父亲,不进丰富了传记的内容,更主要的是说明了杨先 生成功的原因
D.杨绛先生从小就具有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即使年代很是久远,对北京发生的 重大历史事件记忆犹新。 5.这篇传记没有介绍传主文学方面的巨大成就,只选取生活中的几件小事来写 并以“院子里的杨绛先生”为题,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4分) 6.杨绛先生在文中体现的“读书精神”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结合文本,联系现 实谈谈。(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左二老爷 青铜 桥镇是水陆码头,商铺林立,旗幌蔽日,每逢集日,卖狗皮膏药的、打把式卖艺 的、撂地儿说书的、打竹板唱莲花落的……哭的笑的喊的叫的说的唱的,样样俱 全 这正是热闹的时辰、热闹的场合,平地里忽然钻出一个细小的声音:“左二老爷 来了!”你再看,书不说了,戏不唱了,做买卖的也不讨价还价了,齐刷刷地闪 到街边。打人缝开处走来一个矮小精瘦的老者,病怏怏的一副起色,倒比不上他 身后跟着的那两杆快枪来得气派 左二老爷似一阵小风吹过长街,两旁的人便像倒伏的麦浪,齐刷刷地鞠躬致意。 左二老爷只微微领首,眼皮也不抬地走过去。知道那老迈佝偻的身影走出很远, 人们才醒过神来,该干啥的还干啥。昨儿老爷何许人也?非耕非读、不官不商 手上却有丁当哗啦花不完的银钱,眼前有跑前跑后使不完的跟班,外头有甩得开 叫得响的威风和脸面,用桥镇人的话说:“手不捉笔,脚不踩地,头不戴纱,不 耽误吃香喝辣。”他凭什么?! 这三教九流之地、鱼龙杂处之所,免不了生出些事端,骗钱昧货伤人打脸,闹得 风波汹涌天昏地暗,只要找到左二老爷,就风平浪静云住雨歇。也因此,不管是 江浙大贾,还是沧州豪客,乃至各家店铺,街头摆摊炸果子、卖菜的小贩,只要 踩着桥镇的地面,都要孝敬左二老爷一些日用钱,桥镇人管它叫“地皮税”。 这一日,左二老爷赵丽转完了街,正在富春楼喝茶,突然来了个推独轮车的少年 人,一头拜倒在左二老爷身前。原来,这是个打北乡过来卖馍的,头一回来桥镇, 刚交了“地皮税”,车子还美扎稳,馍就被哄抢一空。这满街的人,问谁要钱去? 左二老爷细细地抿着茶,眼皮也不抬。末了,把茶碗往桌上一顿,说:“去吧, 少不了你馍钱。”少年人前脚走,管家后脚上街,提一面响铜锣往十字街口一站, 咣咣咣”三声响过,说:“谁吃了人家的馍,把钱送到富春楼柜上。一个馍, 个铜板。”一个馍,一个铜板?忒贵了些吧!可左二老爷说了,天底下没有白 吃的馍! 富春楼一时挤破了脑袋。这边,卖馍的少年人摸着眼泪一路走,忽听身后马蹄声 疾雨般撵上来,马上人抬手扔过个手巾包儿,说:“左二老爷说了,您一个外乡 人来俺桥镇做买卖,照顾多有不周。这多出的馍钱,就当跟您赔不是了。 日子快如马蹄,转眼五年过去。县里忽然来了个18岁的新县长,新官上任三把 火,剿土匪、惩恶霸、治青皮,砍砍杀杀。桥镇却依然故我 这一日,左二老爷闷得慌,就去了戏园子里。唱的是豫剧《包文正二下陈州》。 演包文正的是光州城来的名角儿赛金锣,一条嗓子盖过了铜锣家伙 私访走上陈州道\不戴乌纱不穿袍\不骑快马不坐轿…\水影里庄稼佬\有谁知 乔装改扮的开封府尹黑老包…
D.杨绛先生从小就具有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即使年代很是久远,对北京发生的 重大历史事件记忆犹新。 5.这篇传记没有介绍传主文学方面的巨大成就,只选取生活中的几件小事来写 并以“院子里的杨绛先生”为题,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4 分) 6.杨绛先生在文中体现的“读书精神”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结合文本,联系现 实谈谈。(5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左二老爷 青铜 桥镇是水陆码头,商铺林立,旗幌蔽日,每逢集日,卖狗皮膏药的、打把式卖艺 的、撂地儿说书的、打竹板唱莲花落的……哭的笑的喊的叫的说的唱的,样样俱 全。 这正是热闹的时辰、热闹的场合,平地里忽然钻出一个细小的声音:“左二老爷 来了!”你再看,书不说了,戏不唱了,做买卖的也不讨价还价了,齐刷刷地闪 到街边。打人缝开处走来一个矮小精瘦的老者,病怏怏的一副起色,倒比不上他 身后跟着的那两杆快枪来得气派。 左二老爷似一阵小风吹过长街,两旁的人便像倒伏的麦浪,齐刷刷地鞠躬致意。 左二老爷只微微领首,眼皮也不抬地走过去。知道那老迈佝偻的身影走出很远, 人们才醒过神来,该干啥的还干啥。昨儿老爷何许人也?非耕非读、不官不商, 手上却有丁当哗啦花不完的银钱,眼前有跑前跑后使不完的跟班,外头有甩得开 叫得响的威风和脸面,用桥镇人的话说:“手不捉笔,脚不踩地,头不戴纱,不 耽误吃香喝辣。”他凭什么?! 这三教九流之地、鱼龙杂处之所,免不了生出些事端,骗钱昧货伤人打脸,闹得 风波汹涌天昏地暗,只要找到左二老爷,就风平浪静云住雨歇。也因此,不管是 江浙大贾,还是沧州豪客,乃至各家店铺,街头摆摊炸果子、卖菜的小贩,只要 踩着桥镇的地面,都要孝敬左二老爷一些日用钱,桥镇人管它叫“地皮税”。 这一日,左二老爷赵丽转完了街,正在富春楼喝茶,突然来了个推独轮车的少年 人,一头拜倒在左二老爷身前。原来,这是个打北乡过来卖馍的,头一回来桥镇, 刚交了“地皮税”,车子还美扎稳,馍就被哄抢一空。这满街的人,问谁要钱去? 左二老爷细细地抿着茶,眼皮也不抬。末了,把茶碗往桌上一顿,说:“去吧, 少不了你馍钱。”少年人前脚走,管家后脚上街,提一面响铜锣往十字街口一站, “咣咣咣”三声响过,说:“谁吃了人家的馍,把钱送到富春楼柜上。一个馍, 一个铜板。”一个馍,一个铜板?忒贵了些吧!可左二老爷说了,天底下没有白 吃的馍! 富春楼一时挤破了脑袋。这边,卖馍的少年人摸着眼泪一路走,忽听身后马蹄声 疾雨般撵上来,马上人抬手扔过个手巾包儿,说:“左二老爷说了,您一个外乡 人来俺桥镇做买卖,照顾多有不周。这多出的馍钱,就当跟您赔不是了。” 日子快如马蹄,转眼五年过去。县里忽然来了个 18 岁的新县长,新官上任三把 火,剿土匪、惩恶霸、治青皮,砍砍杀杀。桥镇却依然故我。 这一日,左二老爷闷得慌,就去了戏园子里。唱的是豫剧《包文正二下陈州》。 演包文正的是光州城来的名角儿赛金锣,一条嗓子盖过了铜锣家伙: 私访走上陈州道\不戴乌纱不穿袍\不骑快马不坐轿……\水影里庄稼佬\有谁知 乔装改扮的开封府尹黑老包……
听到要紧处,左二老爷忍不住喊声“好”!这时候,邻座来了个长袍客,二十上 下年纪,却吸着一杆两尺半长的旱烟袋,一个劲儿喷云吐雾。那长袍客落座时 却坐歪了条凳,身一斜,通红的烟袋锅子猛地蹭在了左二老爷脸上,“滋”的 道白烟过后,空气中顿时弥漫起一股子肉焦味儿 左二老爷疼得浑身一哆嗦,差点没蹦起来。身后的跟班还没撩起衣襟,左二老爷 的手早已伸过来,摁住了 长袍客似笑非笑地望一眼,问:“这位老爷,没烫着您吧?”左二老爷笑笑,顺 手端起茶碗抿一口,眼皮也不抬地说:“不碍事儿,听戏,听戏。”戏台上,锣 鼓一紧,赛金锣抖开一条铁打的嗓子唱: 小衙内杨金吾火上浇油真可恼\俺倒要细査细访细盘细问细推敲\査明了真赃实 据定斩不饶… 长袍客起身走了。管家说:“咦,这不 “你那眼色!五年前推车卖馍娃,今日个坐衙县大人。”左二老爷抿口茶, 幽幽地道:“包文正下陈州,是要血溅狗头铡的…” 次日,左二老爷将枪械、钱粮封了,差管家送往县里,自己却关了宅门, 去了镇外一处小院,闭门谢客。数日后,打县城快马递来一封素笺,没有称呼和 落款: 识时务方为俊杰,知深浅才是达人。你赠我馍钱一吊,我还你性命一条。 7.下列对这篇小说的分析和鉴赏,最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头描写桥镇集市,用排比的手法,简练而形象地描写了集市热闹喧哗 的场景,主要目的是为了交待社会背景,体现桥镇的繁华 B.小说描写了左二老爷的外貌气色,与后文他在众人前的气势与派头形成对比, 尤其是“微微颔首”“眼皮也不抬”的细节表现了他与众不同的身份。 C.小说不仅直接描写了左二老爷的神态、语言和心理,而且通过描写集市上众 人的态度和管家的表现从侧面来烘托左二老爷,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D.那位18岁县长就是五年前卖馍被抢的少年人,他雷厉风行,铁腕整治强权恶 霸,且知恩图报,对左二老爷进行了警告、暗示。 E.叱咤一时的左二老爷因为一次随手的救助,居然保全了性命,属于小说手法 中巧合的运用,这样安排,可以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 8.本文塑造了左二老爷这个形象,请结合文本分析其特点有哪些(4分) 9.这篇小说在情节处理上精妙得当,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汪若海,字东叟,歙人。未弱冠,游京师,入太学。靖康元年,会金人侵扰, 廷下诏求知兵者,若海应诏。时已割河北地。其年冬,再犯京师,若海谓: 北国家重地,当用河北以揽天下之权,不可怯懦以自守,闭关养敌,坐受其敝 属康王起兵相州,乃上书枢密曹辅,请立王为大元帅,拥兵镇抚河北,以掎金人 之后,则京城之围自解。辅大喜,即以其书进钦宗,用为参谋,遣如康王所。宰 相何执异议,以道梗为辞,不果遣。 髙宗既即位,朝廷以张浚宣抚川、陕,议未决。若海谓:“天下如常山蛇势,秦 蜀为首,东南为尾,中原为脊。今以东南为首,安能起天下之脊?将图恢复,必 在川陕。”乃往见浚,极谈终日,浚大惊,辟以自随,以亲老辞。时节制江夏 军马李允文跋扈不用朝命,朝廷命招讨使张俊屯江西,得若海道中,喜甚。谓曰: “李允文怀反侧,非君莫能开其自新。”若海即驰往,谕以成败逆顺,示以朝廷
听到要紧处,左二老爷忍不住喊声“好”!这时候,邻座来了个长袍客,二十上 下年纪,却吸着一杆两尺半长的旱烟袋,一个劲儿喷云吐雾。那长袍客落座时, 却坐歪了条凳,身一斜,通红的烟袋锅子猛地蹭在了左二老爷脸上,“滋”的一 道白烟过后,空气中顿时弥漫起一股子肉焦味儿。 左二老爷疼得浑身一哆嗦,差点没蹦起来。身后的跟班还没撩起衣襟,左二老爷 的手早已伸过来,摁住了。 长袍客似笑非笑地望一眼,问:“这位老爷,没烫着您吧?”左二老爷笑笑,顺 手端起茶碗抿一口,眼皮也不抬地说:“不碍事儿,听戏,听戏。”戏台上,锣 鼓一紧,赛金锣抖开一条铁打的嗓子唱: 小衙内杨金吾火上浇油真可恼\俺倒要细查细访细盘细问细推敲\查明了真赃实 据定斩不饶…… 长袍客起身走了。管家说:“咦,这不……” “你那眼色!五年前推车卖馍娃,今日个坐衙县大人。” 左二老爷抿口茶, 幽幽地道:“包文正下陈州,是要血溅狗头铡的……” 次日,左二老爷将枪械、钱粮封了,差管家送往县里,自己却关了宅门, 去了镇外一处小院,闭门谢客。数日后,打县城快马递来一封素笺,没有称呼和 落款: 识时务方为俊杰,知深浅才是达人。你赠我馍钱一吊,我还你性命一条。 7.下列对这篇小说的分析和鉴赏,最不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小说开头描写桥镇集市,用排比的手法,简练而形象地描写了集市热闹喧哗 的场景,主要目的是为了交待社会背景,体现桥镇的繁华。 B.小说描写了左二老爷的外貌气色,与后文他在众人前的气势与派头形成对比, 尤其是“微微颔首”“眼皮也不抬”的细节表现了他与众不同的身份。 C.小说不仅直接描写了左二老爷的神态、语言和心理,而且通过描写集市上众 人的态度和管家的表现从侧面来烘托左二老爷,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D.那位 18 岁县长就是五年前卖馍被抢的少年人,他雷厉风行,铁腕整治强权恶 霸,且知恩图报,对左二老爷进行了警告、暗示。 E.叱咤一时的左二老爷因为一次随手的救助,居然保全了性命,属于小说手法 中巧合的运用,这样安排,可以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 8.本文塑造了左二老爷这个形象,请结合文本分析其特点有哪些(4 分) 9.这篇小说在情节处理上精妙得当,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5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汪若海,字东叟,歙人。未弱冠,游京师,入太学。靖康元年,会金人侵扰,朝 廷下诏求知兵者,若海应诏。时已割河北地。其年冬,再犯京师,若海谓:“河 北国家重地,当用河北以揽天下之权,不可怯懦以自守,闭关养敌,坐受其敝。” 属康王起兵相州,乃上书枢密曹辅,请立王为大元帅,拥兵镇抚河北,以掎金人 之后,则京城之围自解。辅大喜,即以其书进钦宗,用为参谋,遣如康王所。宰 相何执异议,以道梗为辞,不果遣。 高宗既即位,朝廷以张浚宣抚川、陕,议未决。若海谓:“天下如常山蛇势,秦 蜀为首,东南为尾,中原为脊。今以东南为首,安能起天下之脊?将图恢复,必 在川陕。” 乃往见浚,极谈终日,浚大惊,辟以自随,以亲老辞。时节制江夏 军马李允文跋扈不用朝命,朝廷命招讨使张俊屯江西,得若海道中,喜甚。谓曰: “李允文怀反侧,非君莫能开其自新。”若海即驰往,谕以成败逆顺,示以朝廷
威德,复谈三策以动之,辞旨明畅。允文大感悟,即举军东下。若海复为书招其 徒张用、曹成、李宏、马友同归朝廷。用以其众二十万解甲效顺,惟成疑贰有他 志,若海移书责之。成怒,将杀若海,若海夜宿王林军帐,以计得林军印,遂夺 其众五千人。翼日,成遂遁。 绍兴九年,复三京,袛谒陵寝,事还。金人奄至,太尉刘锜甫至,众不满三万 遣人丐援于朝,无敢往者。若海毅然请行,具述锜明方略,善用兵,以偏师济之, 必有成功。朝廷从之金兵果败去。未几,丁内艰。服除,添差通判信州。秩满, 迁湖北帅司参议。知道州,陛辞得对,上曰:“久不见卿,卿向安在?”授直秘 阁、知江州,丁父忧。时方经略中原,朝廷议起若海,而若海死矣。 若海豁达高亮,深沈有度,耻为世俗章句学,为文操纸笔立就,蹈厉风发。 《宋史·汪若海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属康王起兵相州/乃上书/枢密曹辅请立王为大元帅/拥兵镇抚河北/以掎金人 之后/则京城之围自解 B.属康王起兵相州/乃上书枢密曹辅/请立王为大元帅/拥兵镇抚河北/以掎金人 之后/则京城之围自解 C.属康王起兵相州/乃上书枢密曹辅/请立王为大元帅/拥兵镇抚河北/以掎金人/ 之后/则京城之围自解 D.属康王起兵相州/乃上书/枢密曹辅请立王为大元帅/拥兵镇抚河北/以掎金人/ 之后/则京城之围自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弱”,此时行冠礼,以示成年。另外,孔子对年龄 的经典阐释为“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 欲不逾矩”。 B.秩满:秩,既指古代官吏的俸禄,如“官人益秩,庶人益禄”,也指古代官 职类别,如“委之常秩”,“贬秩三等”,而秩满意为官吏任期届满。 C.三京:古代三座京城的合称。宋以大名为北京,开封为东京,洛阳为西京。 D.丁内艰:即丁母忧。亦称丁家艰,指遭逢母亲丧事。如《晋书·周光传》“陶 侃微时,丁艰,将葬,家中忽失而不知所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金人再犯京师时,汪若海上书曹辅直言怯懦自守的弊端。曹辅非常赏识他, 任用他为参谋,并准备派他到康王麾下,后因宰相坚持不同意见,结果没能实现。 B.髙宗即位后,派遣张浚宣抚川陕之地的结果始终没有定下了。若海认为川陕 之地是恢复中原建立首都的重要之地。张浚看重他的才能,打算聘请他作为自己 的随从。王若海推辞不就 C.节制江夏军马李允文有反叛之心。在王若海的劝说后,李允文彻底感悟,马 上率领军队向东而去,他的部署也全部归顺了朝廷 D.若海平生豁达,有高风亮节,为人沉着持重有气度。把写流俗的章句看作是 可耻的事情。作文章拿起笔马上就能写成,动作利索,气概豪迈。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用以其众二十万解甲效顺,惟成疑贰有他志,若海移书责之。(5分) (2)若海毅然请行,具述锜明方略,善用兵,以偏师济之,必有成功。(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秦楼月
威德,复谈三策以动之,辞旨明畅。允文大感悟,即举军东下。若海复为书招其 徒张用、曹成、李宏、马友同归朝廷。用以其众二十万解甲效顺,惟成疑贰有他 志,若海移书责之。成怒,将杀若海,若海夜宿王林军帐,以计得林军印,遂夺 其众五千人。翼日,成遂遁。 绍兴九年,复三京,祗谒陵寝,事还。金人奄至,太尉刘锜甫至,众不满三万, 遣人丐援于朝,无敢往者。若海毅然请行,具述锜明方略,善用兵,以偏师济之, 必有成功。朝廷从之金兵果败去。未几,丁内艰。服除,添差通判信州。秩满, 迁湖北帅司参议。知道州,陛辞得对,上曰:“久不见卿,卿向安在?”授直秘 阁、知江州,丁父忧。时方经略中原,朝廷议起若海,而若海死矣。 若海豁达高亮,深沈有度,耻为世俗章句学,为文操纸笔立就,蹈厉风发。 《宋史•汪若海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属康王起兵相州/乃上书/枢密曹辅请立王为大元帅/拥兵镇抚河北/以掎金人 之后/则京城之围自解 B.属康王起兵相州/乃上书枢密曹辅/请立王为大元帅/拥兵镇抚河北/以掎金人 之后/则京城之围自解 C.属康王起兵相州/乃上书枢密曹辅/请立王为大元帅/拥兵镇抚河北/以掎金人/ 之后/则京城之围自解 D.属康王起兵相州/乃上书/枢密曹辅请立王为大元帅/拥兵镇抚河北/以掎金人/ 之后/则京城之围自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弱冠:古代男子 20 岁叫“弱”,此时行冠礼,以示成年。另外,孔子对年龄 的经典阐释为“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 欲不逾矩”。 B.秩满:秩,既指古代官吏的俸禄,如“官人益秩,庶人益禄”,也指古代官 职类别,如“委之常秩”,“贬秩三等”,而秩满意为官吏任期届满。 C.三京:古代三座京城的合称。宋以大名为北京,开封为东京,洛阳为西京。 D.丁内艰:即丁母忧。亦称丁家艰,指遭逢母亲丧事。如《晋书•周光传》“陶 侃微时,丁艰,将葬,家中忽失而不知所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金人再犯京师时,汪若海上书曹辅直言怯懦自守的弊端。曹辅非常赏识他, 任用他为参谋,并准备派他到康王麾下,后因宰相坚持不同意见,结果没能实现。 B.高宗即位后,派遣张浚宣抚川陕之地的结果始终没有定下了。若海认为川陕 之地是恢复中原建立首都的重要之地。张浚看重他的才能,打算聘请他作为自己 的随从。王若海推辞不就。 C.节制江夏军马李允文有反叛之心。在王若海的劝说后,李允文彻底感悟,马 上率领军队向东而去,他的部署也全部归顺了朝廷。 D.若海平生豁达,有高风亮节,为人沉着持重有气度。把写流俗的章句看作是 可耻的事情。作文章拿起笔马上就能写成,动作利索,气概豪迈。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用以其众二十万解甲效顺,惟成疑贰有他志,若海移书责之。(5 分) (2)若海毅然请行,具述锜明方略,善用兵,以偏师济之,必有成功。(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秦楼月
向子誣① 芳菲歇,故园目断伤心切。伤心切,无边烟水,无穷山色 可堪更近乾龙节②,眼中泪尽空啼血。空啼血,子规声外,晓风残月。 【注】①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徽、钦二帝被金兵掳去,中原尽失,向子 誣就生活在这个时期。②古人以“乾龙”喻帝王。乾龙节,指宋钦宗生日。 14.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故园目断伤心切”是直抒胸臆,直接表达了登高遥望北方故国,而故国却不 可见的悲伤痛苦之情 B.“无边烟水,无穷山色”是借景抒情,迷离的烟水,朦胧的山色,表达了诗 人满腹的惆怅和悠远的悲伤。 C.子规啼血在古诗词中经常出现,如白居易《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李山甫《闻子规》:“断肠思故国,啼血溅芳枝。”此处为 引用。 D.起首“芳菲歇”三字,写春光消逝景象,词人吟咏节序变化。意在抒发伤春 伤别情怀。 15.“空啼血,子规声外,晓风残月”一句中“晓风残月”是移用柳永词中的名 句,但意象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试指出两首词中“晓风残月”表现的不同情感 内涵并对向词情感加以鉴赏。(7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斜率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5分,每空1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暂,并向往大江永恒的名句是“ (2)《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 或沮丧的句子是 (3)《马说》中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第II卷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选项中,加点成语使用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①考试成绩公布后,我们应正确对待成绩,不能妄自菲薄自己的成绩,也不应该 轻易满足自己的成绩。 ②大观园里的主子们安富尊荣,早已习惯过铺张浪费的生活,米珠薪桂,挥霍无 度,王熙凤额日感难以维持了 ③倾盖如故,有些人交朋友就是这么简单,萍水相逢,只需一眼,就可以认定面 前之人的精彩,无关身份与年纪,无关一切 ④小李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工厂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他已娴熟地掌握了专业技 术,达到了目无全牛的境界。 ⑤当年他独闯关东,筚路蓝缕,硬是凭借着过人的毅力和顽强的精神创下了这份 家业。 ⑥欧洲多国经济长期低增长、高支出,高福利社会制度已经积羽沉舟,对这一制 度进行的每项改革都遇到极大的公众阻力,举步维艰。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④⑤⑥ 18.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向子諲① 芳菲歇,故园目断伤心切。伤心切,无边烟水,无穷山色。 可堪更近乾龙节②,眼中泪尽空啼血。空啼血,子规声外,晓风残月。 【注】①公元 1127 年“靖康之变”,徽、钦二帝被金兵掳去,中原尽失,向子 諲就生活在这个时期。②古人以“乾龙”喻帝王。乾龙节,指宋钦宗生日。 14.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故园目断伤心切”是直抒胸臆,直接表达了登高遥望北方故国,而故国却不 可见的悲伤痛苦之情。 B.“无边烟水,无穷山色”是借景抒情,迷离的烟水,朦胧的山色,表达了诗 人满腹的惆怅和悠远的悲伤。 C.子规啼血在古诗词中经常出现,如白居易《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李山甫《闻子规》:“断肠思故国,啼血溅芳枝。”此处为 引用。 D.起首“芳菲歇”三字,写春光消逝景象,词人吟咏节序变化。意在抒发伤春 伤别情怀。 15.“空啼血,子规声外,晓风残月”一句中“晓风残月”是移用柳永词中的名 句,但意象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试指出两首词中“晓风残月”表现的不同情感 内涵并对向词情感加以鉴赏。(7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 分) 16.补写出斜率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5 分,每空 1 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暂,并向往大江永恒的名句是“_________, _________。” (2)《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 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马说》中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 第 II 卷 表达题(80 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7.下列各选项中,加点成语使用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①考试成绩公布后,我们应正确对待成绩,不能妄自菲薄自己的成绩,也不应该 轻易满足自己的成绩。 ②大观园里的主子们安富尊荣,早已习惯过铺张浪费的生活,米珠薪桂,挥霍无 度,王熙凤额日感难以维持了。 ③倾盖如故,有些人交朋友就是这么简单,萍水相逢,只需一眼,就可以认定面 前之人的精彩,无关身份与年纪,无关一切。 ④小李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工厂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他已娴熟地掌握了专业技 术,达到了目无全牛的境界。 ⑤当年他独闯关东,筚路蓝缕,硬是凭借着过人的毅力和顽强的精神创下了这份 家业。 ⑥欧洲多国经济长期低增长、高支出,高福利社会制度已经积羽沉舟,对这一制 度进行的每项改革都遇到极大的公众阻力,举步维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18.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 分)
A.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国学教育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B.据新华社电韩媒体10日报道,韩国国会通过对总统朴瑾惠的弹劾案后,据最 新民调显示,所有潜在总统参选人中,除了此前呼声最高的潘基文等3人外,又 杀出一匹“黑马”,他就是城南市市长李在明。 C.校园中的个别同学常常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将用过的垃圾随手扔在地上, 给美丽的校园抹上了不和谐的色彩。 D.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学家张连起认为,中央安排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与 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也是民众高度关切的。 19.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橫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证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是黄河流域, 包括长 江流域。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证明,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多文化遗存散布在全国各地。中华文明的组成, 包括定居于黄河、长江流 域,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民族创造的文明,包括若干以游牧 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创造的文明,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是多种文明因素 的整合。 A.既/也又除了/还有不只/还 B.既/也还除了/ 还有不只/还 C.不只/也还除了/还有既/也 D.不只/还又除了/ 还有既/也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 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7个字。(5分) 俗文学就是①,就是民间的文学。它是大众的,②,为民众所写作 为民众而生存。它多是口传的、新鲜的、粗鄙的。它的想象力往往是奔放的,并 非一般正统文学所能显现,其作者的气魄往往是很伟大的,也非一般正统文学的 作者所能比肩,但③_,如黏附着许多不良的民间习惯和传统观念 21.此图为某学科教学安排流程图,请以教师的口吻来描述该流程。要求:不超 过80字。(6分) 明确教学 了解学习准备 选择适当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补救教学 教学评价 未达到目标 达到目标 某学科教学安排流程图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A.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国学教育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B.据新华社电韩媒体 10 日报道,韩国国会通过对总统朴瑾惠的弹劾案后,据最 新民调显示,所有潜在总统参选人中,除了此前呼声最高的潘基文等 3 人外,又 杀出一匹“黑马”,他就是城南市市长李在明。 C.校园中的个别同学常常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将用过的垃圾随手扔在地上, 给美丽的校园抹上了不和谐的色彩。 D.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学家张连起认为,中央安排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与 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也是民众高度关切的。 19.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证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_____是黄河流域,_____包括长 江流域。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_____证明,_____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_____许 多文化遗存散布在全国各地。中华文明的组成,_____包括定居于黄河、长江流 域,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民族创造的文明,_____包括若干以游牧 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创造的文明,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是多种文明因素 的整合。 A.既/也 又 除了/还有 不只/还 B.既/也 还 除了/ 还有 不只/还 C.不只/也 还 除了/还有 既/也 D.不只/还 又 除了/ 还有 既/也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 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7 个字。(5 分) 俗文学就是 __①_,就是民间的文学。它是大众的,__②_,为民众所写作, 为民众而生存。它多是口传的、新鲜的、粗鄙的。它的想象力往往是奔放的,并 非一般正统文学所能显现,其作者的气魄往往是很伟大的,也非一般正统文学的 作者所能比肩,但__③_,如黏附着许多不良的民间习惯和传统观念。 21.此图为某学科教学安排流程图,请以教师的口吻来描述该流程。要求:不超 过 80 字。(6 分)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
对于生活,有人觉得既简单又复杂,有人觉得既沉重又轻松,有人觉得既充满希 望又前景渺茫,有人觉得既平凡又伟大……生活就是这样,总是矛盾而又统一的 正缘于这些,生活才是丰富多彩的。除了这些看法,你对生活还有何种独特感受?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文体明确(除诗歌以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 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写作,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 廊坊市2017年高三年级语文教学质量监测答案 1.(3分)B【解析】B项,缺少限制范围,“一般观念上都”。 2.(3分)C【解析】递进关系错,那种美丽的色彩不但对人的心理是一种摧 残,而且对整个社会都是很可怕的腐蚀剂。 3、D 4.(3分)C【解析】A项,他们谢绝一切采访,以集中精力做该做的事。B项 不只是尊重,还有对书籍的关注和喜爱。D项,不是记忆犹新而是“对北京发生 的重大历史事件如‘张勋复辟’‘五·四’运动都还有印象”。 5.(4分)答案示例:①以小见大。从杨绛的生活小事中选材,凸显了杨绛的 人格魅力;结构严谨,事件真实感人,吸引读者阅读。(2分)。②这篇传记的 标题是“院子里的杨绛先生”,交代了传主事件的发生地点,点应全文,暗示了 传主不计名利、平易近人的性格特征。(2分) 6.(5分)参考示例:①心无旁骛的读书精神。(2分)为了有更多的时间读书, 杨绛拒绝采访。(1分)联系自身实际(2分)②时时刻刻读书,以读书为乐的 读书精神。(2分)上学的时候喜欢读书,一星期不读书等于白活(1分)联系 自身实际(2分) 此题是一道开放性的题,可首先从传记文本中概括出杨绛有哪些读书精神,写出 相应启示,然后结合文本与现实,举出具体事例,阐明自己的观点即可。 7.(5分)C(3分)A(2分)。【解析】A描写环境的主要目的,是为下文主 要人物的出场作铺垫;C小说没有对左二老爷的“心理”进行直接描写 8.(4分)答案示例:①其貌不扬,却呼风唤雨,八面威风。他长得矮小精瘦, 却在桥镇能摆平一切事务,人人对他尊敬畏惧;②为人仗义,扶危济困。他帮少 年要回了馍钱;③聪明敏锐,能识时务。他通过听戏文和长袍客的警示辨识出县 长的身份,主动金盆洗手,保全自己。(概括、分析各1分,答出两点即得2 分) 9.(5分)答案示例:①欲扬先抑,跌宕起伏;先写左二老爷其貌不扬,病秧 秧的,为“抑”,再写他在桥镇叱咤风云,欺行霸市,为“扬”。②设置悬念, 引人入胜。听戏时面对长袍客的失手伤害,左二老爷却隐忍不发,这异常的表现 引起了读者的兴趣。③伏笔和照应,环环相扣;五年前左二老爷对少年的仗义相 助为伏笔,五年后县长的放他一马是照应;县长铁腕惩治恶霸,桥镇却依然如故 是伏笔,结尾的信笺是照应。④意外与巧合,波澜起伏。五年前软弱无依的卖 馍少年,如今居然为一县之长,为意外;恰好管辖桥镇,专治左二老爷这样的恶 霸,为巧合:正是这样安排,才使故事跌宕起伏,精彩动人。每点2分,对三点 给满分。 10.(3分)B【解析】“属康王起兵相州”“乃上书枢密曹辅”的主语同为 汪若海。 11.(3分)B【解析】“类别”应为“级别” 12.(3分)C【解析】原文中说曹成多疑心存异志,并非全部归顺
对于生活,有人觉得既简单又复杂,有人觉得既沉重又轻松,有人觉得既充满希 望又前景渺茫,有人觉得既平凡又伟大……生活就是这样,总是矛盾而又统一的, 正缘于这些,生活才是丰富多彩的。除了这些看法,你对生活还有何种独特感受?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文体明确(除诗歌以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 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写作,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 廊坊市 2017 年高三年级语文教学质量监测答案 1.(3 分)B 【解析】B 项,缺少限制范围,“一般观念上都”。 2.(3 分)C 【解析】递进关系错,那种美丽的色彩不但对人的心理是一种摧 残,而且对整个社会都是很可怕的腐蚀剂。 3、D 4.(3 分)C 【解析】A 项,他们谢绝一切采访,以集中精力做该做的事。B 项, 不只是尊重,还有对书籍的关注和喜爱。D 项,不是记忆犹新而是“对北京发生 的重大历史事件如‘张勋复辟’‘五•四’运动都还有印象”。 5.(4 分)答案示例:①以小见大。从杨绛的生活小事中选材,凸显了杨绛的 人格魅力;结构严谨,事件真实感人,吸引读者阅读。(2 分)。②这篇传记的 标题是“院子里的杨绛先生”,交代了传主事件的发生地点,点应全文,暗示了 传主不计名利、平易近人的性格特征。(2 分) 6.(5 分)参考示例:①心无旁骛的读书精神。(2 分)为了有更多的时间读书, 杨绛拒绝采访。(1 分)联系自身实际(2 分)②时时刻刻读书,以读书为乐的 读书精神。(2 分)上学的时候喜欢读书,一星期不读书等于白活(1 分)联系 自身实际(2 分) 此题是一道开放性的题,可首先从传记文本中概括出杨绛有哪些读书精神,写出 相应启示,然后结合文本与现实,举出具体事例,阐明自己的观点即可。 7.(5 分)C(3 分)A(2 分)。【解析】A 描写环境的主要目的,是为下文主 要人物的出场作铺垫;C 小说没有对左二老爷的“心理”进行直接描写。 8.(4 分)答案示例:①其貌不扬,却呼风唤雨,八面威风。他长得矮小精瘦, 却在桥镇能摆平一切事务,人人对他尊敬畏惧;②为人仗义,扶危济困。他帮少 年要回了馍钱;③聪明敏锐,能识时务。他通过听戏文和长袍客的警示辨识出县 长的身份,主动金盆洗手,保全自己。(概括、分析各 1 分,答出两点即得 2 分) 9.(5 分)答案示例:①欲扬先抑,跌宕起伏;先写左二老爷其貌不扬,病秧 秧的,为“抑”,再写他在桥镇叱咤风云,欺行霸市,为“扬”。②设置悬念, 引人入胜。听戏时面对长袍客的失手伤害,左二老爷却隐忍不发,这异常的表现 引起了读者的兴趣。③伏笔和照应,环环相扣;五年前左二老爷对少年的仗义相 助为伏笔,五年后县长的放他一马是照应;县长铁腕惩治恶霸,桥镇却依然如故 是伏笔,结尾的信笺是照应。④ 意外与巧合,波澜起伏。五年前软弱无依的卖 馍少年,如今居然为一县之长,为意外;恰好管辖桥镇,专治左二老爷这样的恶 霸,为巧合:正是这样安排,才使故事跌宕起伏,精彩动人。每点 2 分,对三点 给满分。 10.(3 分)B 【解析】“属康王起兵相州”“乃上书枢密曹辅” 的主语同为 汪若海。 11.(3 分)B 【解析】“类别”应为“级别”。 12.(3 分)C 【解析】原文中说曹成多疑心存异志,并非全部归顺
13.(10分) (1)张用把他的二十万人解除武装,表示归顺,只有曹成怀有二心有其他的打 算,汪若海写信斥责他。(5分,采分点 十万”定语后置,解甲、效顺、 疑贰,句意1分。) 2)若海毅然请求前往,若海详细介绍了刘锜,说他懂得策略,善于用兵,用 军队从侧面策应(协助)他,一定能够成功。(5分,采分点:具、明、偏师、 济,句意1分。) 14.(4分)CE【解析】C为化用,E词人吟咏节序,并非抒发一般的伤春 伤别情怀。 15.(7分)答案示例:柳词表现离别愁苦,向词是因国破家亡而产生的故国之 思。(3分)起句写春光消逝景象是为体现词人心间的“故园目断伤心切”。(1 分)“故园”虽可作家乡解,但这里指失去的国土。词人登高遥望故国,悲伤溢 于言表,直抒胸臆。(1分)而后词人笔锋一转,不言情而转写景,以景结情, 恰到好处地传达出词人悠远的惆怅。(2分) 16.(5分) (1)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2)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 加沮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每空1分,错一字此句即不得分) 17.(3分)C【解析】①语法功用错误。“妄自菲薄”指毫无根据地看轻自己, 与句中“自己”重复,可将其后“自己的成绩”删去;②米珠薪桂:形容物价奇 贵;③倾盖如故:偶然结识的新朋友却像友谊深厚的旧故交一样;④目无全牛: 比喻技术熟练到了得心应手的境地:⑤筚路蓝缕:形容创业的艰苦:⑥积羽沉舟: 羽毛虽轻,堆积多了也可以把船压沉。比喻细微的事物积累多了也可以产生巨大 的作用。此处应用“积重难返”。积重难返:指长期形成的不良风俗、习惯不易 改变。 18.(3分)A【解析】B.“据最新民调显示”,句式杂糅。C.“用过的”和 垃圾,此处赘余;D.成分残缺。应为髙度关切的“事项”“话题”,缺宾语。 19.(3分)D【解析】从语言逻辑看,既/也、不只/也是表并列关系连词,不 只/还是表递进关系连词,根据语意,排除A.B和C项。 20.(5分)答案示例:①通俗的文学(1分)②出生于民间(2分)③也有种 种坏处(2分)(转折后的语意是不好的一面)意思对即可 21.(6分)答案示例:先明确教学目标,了解学习准备情况(1分),再选择 适当教学方法实施教学(1分),展开教学评价(1分),结果一达到目标(1 分),结果二未达到目标则采取补救教学(1分),重复教学的部分流程(1分)。 22.(60分)评分细则 如选取材料中的列举观点,属不合要求,一律按偏题处理 所选取立意明确表现对立统一,体现学生的科学性、思辨性、逻辑性 参考立意 ①直接提取生活层面的对立统一,如痛并快乐着,取舍有得的,闲逸忙碌的,祸 福相依的· ②把生活比作某一事物,如生活是一首歌,则提取对立统一,有低沉有高亢。 ③从生活的内涵角度,发掘精神和物质层面,提取对立统一亦可,如生活不只需 要面包,还需要水仙花
13.(10 分) (1)张用把他的二十万人解除武装,表示归顺,只有曹成怀有二心有其他的打 算,汪若海写信斥责他。(5 分,采分点:“二十万” 定语后置,解甲、效顺、 疑贰,句意 1 分。) (2)若海毅然请求前往,若海详细介绍了刘锜,说他懂得策略,善于用兵,用 军队从侧面策应(协助)他,一定能够成功。(5 分,采分点:具、明、偏师、 济,句意 1 分。) 14.(4 分)CE 【解析】C 为化用,E 词人吟咏节序,并非抒发一般的伤春 伤别情怀。 15.(7 分)答案示例:柳词表现离别愁苦,向词是因国破家亡而产生的故国之 思。(3 分)起句写春光消逝景象是为体现词人心间的“故园目断伤心切”。(1 分)“故园”虽可作家乡解,但这里指失去的国土。词人登高遥望故国,悲伤溢 于言表,直抒胸臆。(1 分)而后词人笔锋一转,不言情而转写景,以景结情, 恰到好处地传达出词人悠远的惆怅。(2 分) 16.(5 分) (1)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2)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 加沮。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每空 1 分,错一字此句即不得分) 17.(3 分)C 【解析】①语法功用错误。“妄自菲薄”指毫无根据地看轻自己, 与句中“自己”重复,可将其后“自己的成绩”删去;②米珠薪桂:形容物价奇 贵;③倾盖如故:偶然结识的新朋友却像友谊深厚的旧故交一样;④目无全牛: 比喻技术熟练到了得心应手的境地;⑤筚路蓝缕:形容创业的艰苦;⑥积羽沉舟: 羽毛虽轻,堆积多了也可以把船压沉。比喻细微的事物积累多了也可以产生巨大 的作用。此处应用“积重难返”。积重难返:指长期形成的不良风俗、习惯不易 改变。 18.(3 分)A【解析】B.“据最新民调显示”,句式杂糅。C.“用过的”和 垃圾,此处赘余;D.成分残缺。应为高度关切的“事项”“话题”,缺宾语。 19.(3 分)D 【解析】从语言逻辑看,既/也、不只/也是表并列关系连词,不 只/还是表递进关系连词,根据语意,排除 A.B 和 C 项。 20.(5 分)答案示例:①通俗的文学(1 分)②出生于民间(2 分)③也有种 种坏处(2 分)(转折后的语意是不好的一面)意思对即可 21.(6 分)答案示例:先明确教学目标,了解学习准备情况(1 分),再选择 适当教学方法实施教学(1 分),展开教学评价(1 分),结果一达到目标(1 分),结果二未达到目标则采取补救教学(1 分),重复教学的部分流程(1 分)。 22.(60 分)评分细则: 如选取材料中的列举观点,属不合要求,一律按偏题处理。 所选取立意明确表现对立统一,体现学生的科学性、思辨性、逻辑性。 参考立意: ①直接提取生活层面的对立统一,如痛并快乐着,取舍有得的,闲逸忙碌的,祸 福相依的…… ②把生活比作某一事物,如生活是一首歌,则提取对立统一,有低沉有高亢。 ③从生活的内涵角度,发掘精神和物质层面,提取对立统一亦可,如生活不只需 要面包,还需要水仙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