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历史渊源 经济学,在西方被称为“社会科学的皇后”。所谓当代西方经济学,一般是指1929-1933 年世界经济大危机以后产生并流行于当今西欧、北美和受其直接影响的国家及地区的经济学 说,它是以往西方经济学说的继续和进一步发展。因此,我们要了解当代西方经济学,就必 须首先了解西方经济学说发展、演变的历史概貌 迄今为止,西方经济学说的发展和演变,大体上经历了以下四个基本历史时期。 )古代中世纪的西方经济学说(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15世纪) 我们知道,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同时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但在此之前,人类社会已存在了很长的历史时期。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里,人类为了生存和 发展,从来没有停止过物质资料生产等经济活动。尽管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不高,自然经济占 统治地位,社会分工和交换不发达,经济联系不密切,人们的经济生活比较简单,那时人们 还没有把经济关系作为专门的研究对象。但是,在古代中世纪的许多著作家、思想家和政治 家在考察物质资料生产等经济活动时曾探讨过经济问题,并发表过许多杰出的见解,这些杰 出的见解就成为经济学产生的思想渊源。公元前4世纪的希腊学者色诺芬,曾最早使用“经 济”(o1K0Do〃1a)一词作为其论述家庭管理一书的名称。后来“政治经济学” ( Political Economy)一词中的“ Economy”这个词,就是由希腊文“ o /K o Do A /4” 演变而来的。这些古希腊学者的经济学说都产生于伯罗奔尼撒战争(公元前431—前404年) 后古希腊奴隶制城邦的危机时期。因此,对当代西方经济学思想渊源的考察,一般也就从公 元前4世纪开始 (二)近代西方经济学体系的形成与演变(16世纪-19世纪60年代) 在西欧封建社会的末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14-15世纪,商品市场关系已在 地中海沿岸的某些城市开始稀疏地出现:在16世纪,商品市场关系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随 着商品货币体系的扩大和贸易的频繁,经济关系日益复杂化,于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基于政 治和经济斗争的需要,已开始把经济关系同其他社会关系区分开来进行专门的研究。历史上 最早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理论探讨的是重商主义者。最早使用“政治经济学”这个词作 为书名的是法国中上主义者安徒万·德·蒙克来田,他在1615年曾发表题名为“献给国王 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重商主义是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产生的代表商业资产阶级利 益的一种经济学说和政策体系。重商主义者认为,财富就是金银,金银就是财富:财富的真 正来源是对外贸易的顺差。因此,他们主张政府积极干预经济,把政府一切经济活动统统归 结为攫取金银。重商主义者的这种理论和政策主张,在英、法等国,从15世纪下半叶至17 世纪下半叶这200年左右时间内一直占统治地位。 随着商品市场经济的发展,从17世纪下半叶开始,在英、法等国逐渐形成了一股反对 重商主义的社会经济思潮,强调从生产领域来研究财富增长,主张自由放任,这就是西方经 济学说史上的第一次重大变革。这次变革,西方人把它称为“古典革命”。通过这场革命 建立了第一个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即古典经济学。古典经济学在英国从威廉·配第到李 嘉图结束,在法国从布阿吉尔贝尔开始到西斯蒙第结束,其中包括英国的亚当·斯密和法国 重农主义经济理论体系建立者魁奈等人。这些古典经济学家经过一个半世纪的研究,论证了 资本主义财富增长的因素、条件和途径,以及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机制和规律,奠定了劳动
1 绪论 一、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历史渊源 经济学,在西方被称为“社会科学的皇后”。所谓当代西方经济学,一般是指 1929—1933 年世界经济大危机以后产生并流行于当今西欧、北美和受其直接影响的国家及地区的经济学 说,它是以往西方经济学说的继续和进一步发展。因此,我们要了解当代西方经济学,就必 须首先了解西方经济学说发展、演变的历史概貌。 迄今为止,西方经济学说的发展和演变,大体上经历了以下四个基本历史时期。 (一)古代中世纪的西方经济学说(公元前 4 世纪至公元 15 世纪) 我们知道,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同时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但在此之前,人类社会已存在了很长的历史时期。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里,人类为了生存和 发展,从来没有停止过物质资料生产等经济活动。尽管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不高,自然经济占 统治地位,社会分工和交换不发达,经济联系不密切,人们的经济生活比较简单,那时人们 还没有把经济关系作为专门的研究对象。但是,在古代中世纪的许多著作家、思想家和政治 家在考察物质资料生产等经济活动时曾探讨过经济问题,并发表过许多杰出的见解,这些杰 出的见解就成为经济学产生的思想渊源。公元前 4 世纪的希腊学者色诺芬,曾最早使用“经 济”(οικουομια)一词作为其论述家庭管理一书的名称。后来“政治经济学” (Political Economy)一词中的“Economy”这个词,就是由希腊文“οικουομια” 演变而来的。这些古希腊学者的经济学说都产生于伯罗奔尼撒战争(公元前 431—前 404 年) 后古希腊奴隶制城邦的危机时期。因此,对当代西方经济学思想渊源的考察,一般也就从公 元前 4 世纪开始。 (二)近代西方经济学体系的形成与演变(16 世纪—19 世纪 60 年代) 在西欧封建社会的末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 14—15 世纪,商品市场关系已在 地中海沿岸的某些城市开始稀疏地出现;在 16 世纪,商品市场关系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随 着商品货币体系的扩大和贸易的频繁,经济关系日益复杂化,于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基于政 治和经济斗争的需要,已开始把经济关系同其他社会关系区分开来进行专门的研究。历史上 最早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理论探讨的是重商主义者。最早使用“政治经济学”这个词作 为书名的是法国中上主义者安徒万·德·蒙克来田,他在 1615 年曾发表题名为“献给国王 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重商主义是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产生的代表商业资产阶级利 益的一种经济学说和政策体系。重商主义者认为,财富就是金银,金银就是财富;财富的真 正来源是对外贸易的顺差。因此,他们主张政府积极干预经济,把政府一切经济活动统统归 结为攫取金银。重商主义者的这种理论和政策主张,在英、法等国,从 15 世纪下半叶至 17 世纪下半叶这 200 年左右时间内一直占统治地位。 随着商品市场经济的发展,从 17 世纪下半叶开始,在英、法等国逐渐形成了一股反对 重商主义的社会经济思潮,强调从生产领域来研究财富增长,主张自由放任,这就是西方经 济学说史上的第一次重大变革。这次变革,西方人把它称为“古典革命”。通过这场革命, 建立了第一个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即古典经济学。古典经济学在英国从威廉·配第到李 嘉图结束,在法国从布阿吉尔贝尔开始到西斯蒙第结束,其中包括英国的亚当·斯密和法国 重农主义经济理论体系建立者魁奈等人。这些古典经济学家经过一个半世纪的研究,论证了 资本主义财富增长的因素、条件和途径,以及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机制和规律,奠定了劳动
价值论的基础,强调了工资和利润、利润和地租的对立。古典经济学是资本主义工厂手工业 和工业革命发展初期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它不仅为以后西方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 基本概念,也成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来源 由于古典经济学是在资本主义制度确立时期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古典经济学家对经 济问题的研究就具有把经济制度的分析与既定制度下经济运行过程的分析结合起来的特征。 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体系就明显的体现了这种特征,在考察经济制度的同时侧重研究了 国财富增加的原因。李嘉图发挥了亚当·斯密某一方面的研究,即重点考察了国民收入的分 配机制。法国经济学家萨伊和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等人也继承和发挥了亚当嘶密的学说 1830年欧洲历史上发生了一个重大事件,即爆发了法国资产阶级推翻査理十世封建复 辟王朝的七月革命。这次革命也推动了英国的民主运动。在1832年英国通过议会改革案 使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取得了统治地位。这就是说,1830年法国的七月革命和1832年英国 的议会改革,标志着法国和英国的资产阶级完全取得了政权,标志着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的 确立。1830年后的西尼耳、巴师夏、凯里等人,继承了亚当·斯密的传统,对既定制度下 财富增长和收入分配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尤其是集经济学家与实证主义哲学家于一身的约 翰·穆勒,他把经济学划分为具有自然真理性质的生产和受制度影响的分配这两个不同的部 分。尽管他本人在这两个方面还没得到严密的系统分析,但他却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学研究中 这两个部分的分解过程。直到19世纪70年代“边际革命”的兴起,才全面完成这一过程的 转变。边际革命以后的西方主流经济学,就专门注重对既定制度下资源配置过程进行微观和 宏观分析 (三)现代西方经济学体系的产生和发展(19世纪70年代—20世纪30年代) 19世纪0年代,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和影响,数量分析特别是边际增量分析、统计方 法和均衡概念等逐渐应用到经济研究上来,于是西方经济学又发生了一次重大变革。这次变 革被称为“边际革命”。在19世纪70年代初,奥地利的门格尔、英国的杰文斯和法国的瓦 尔拉,差不多同时各自独立地发现了边际效用递减原理。这一原理经过维塞尔、庞巴维克 帕累托、马歇尔和克拉克等边际主义者的阐发,形成了以均衡价格论为中心的微观经济学理 论体系。他们所提出的这个“边际”概念,几乎可以运用到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所考察 的所有经济变量,因而成为经济分析中的一个极为有用的基本概念。在“边际革命”以前, 尽管有各种关于价值决定和价值源泉的看法,但其共同的特点是把价值决定看作是一个社会 过程,价值源泉存在于生产耗费中,边际“革命”一反传统思路,从消费者行为出发来硏究 价值问题,价值决定被看作个人的心理过程。这一转变,逐渐使经济学由一门主要研究整个 国家如何致富的学问转变为主要研究个别消费者行为、个别厂商行为这两方面行为对价值 价格的决定机制的学问。这些边际主义者虽然根据19世纪初以来出现的变化情况,用数理 方法建立了关于消费者谋取最大效用、生产者追求最大利润的刺激下如何通过市场机制实现 国生产资源的有效配置的理论,但他们仍坚信竞争力量是调节经济活动、从而在生产和消 费之间建立均衡的力量。因此,他们所建立的这种微观经济理论,在西方被称为新古典经济 理论 在这一时期,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经济危机连续发生,这就促使人们从宏观上探寻和解 释经济危机和经济波动的原因,于是就产生了许多种宏观经济理论。其中较有影响的,首先 是瑞典经济学家维克塞尔、缪尔达尔、林达尔和挪威经济学家弗瑞希等人,他们采用总量分 析方法考察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运行过程,形成了北欧经济学家的宏观动态均衡理论。其次 是熊彼特,他在奥地利学派的边际效用论和洛桑学派的一般均衡论基础上,又在新历史学派 的多元历史观的影响下,运用“创新”这一概念来解释经济周期的波动和社会的经济发展, 形成了他独树一帜的经济发展理论。第三是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庇古和美国经济学家费雪 等人,在研究货币流通数量与物价水平相互关系时所形成的货币流通数量论。第四是美国经
2 价值论的基础,强调了工资和利润、利润和地租的对立。古典经济学是资本主义工厂手工业 和工业革命发展初期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它不仅为以后西方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 基本概念,也成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来源。 由于古典经济学是在资本主义制度确立时期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古典经济学家对经 济问题的研究就具有把经济制度的分析与既定制度下经济运行过程的分析结合起来的特征。 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体系就明显的体现了这种特征,在考察经济制度的同时侧重研究了一 国财富增加的原因。李嘉图发挥了亚当·斯密某一方面的研究,即重点考察了国民收入的分 配机制。法国经济学家萨伊和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等人也继承和发挥了亚当·斯密的学说。 1830 年欧洲历史上发生了一个重大事件,即爆发了法国资产阶级推翻查理十世封建复 辟王朝的七月革命。这次革命也推动了英国的民主运动。在 1832 年英国通过议会改革案, 使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取得了统治地位。这就是说,1830 年法国的七月革命和 1832 年英国 的议会改革,标志着法国和英国的资产阶级完全取得了政权,标志着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的 确立。1830 年后的西尼耳、巴师夏、凯里等人,继承了亚当·斯密的传统,对既定制度下 财富增长和收入分配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尤其是集经济学家与实证主义哲学家于一身的约 翰·穆勒,他把经济学划分为具有自然真理性质的生产和受制度影响的分配这两个不同的部 分。尽管他本人在这两个方面还没得到严密的系统分析,但他却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学研究中 这两个部分的分解过程。直到 19 世纪 70 年代“边际革命”的兴起,才全面完成这一过程的 转变。边际革命以后的西方主流经济学,就专门注重对既定制度下资源配置过程进行微观和 宏观分析。 (三)现代西方经济学体系的产生和发展(19 世纪 70 年代——20 世纪 30 年代) 19 世纪 70 年代,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和影响,数量分析特别是边际增量分析、统计方 法和均衡概念等逐渐应用到经济研究上来,于是西方经济学又发生了一次重大变革。这次变 革被称为“边际革命”。在 19 世纪 70 年代初,奥地利的门格尔、英国的杰文斯和法国的瓦 尔拉,差不多同时各自独立地发现了边际效用递减原理。这一原理经过维塞尔、庞巴维克、 帕累托、马歇尔和克拉克等边际主义者的阐发,形成了以均衡价格论为中心的微观经济学理 论体系。他们所提出的这个“边际”概念,几乎可以运用到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所考察 的所有经济变量,因而成为经济分析中的一个极为有用的基本概念。在“边际革命”以前, 尽管有各种关于价值决定和价值源泉的看法,但其共同的特点是把价值决定看作是一个社会 过程,价值源泉存在于生产耗费中,边际“革命”一反传统思路,从消费者行为出发来研究 价值问题,价值决定被看作个人的心理过程。这一转变,逐渐使经济学由一门主要研究整个 国家如何致富的学问转变为主要研究个别消费者行为、个别厂商行为这两方面行为对价值、 价格的决定机制的学问。这些边际主义者虽然根据 19 世纪初以来出现的变化情况,用数理 方法建立了关于消费者谋取最大效用、生产者追求最大利润的刺激下如何通过市场机制实现 一国生产资源的有效配置的理论,但他们仍坚信竞争力量是调节经济活动、从而在生产和消 费之间建立均衡的力量。因此,他们所建立的这种微观经济理论,在西方被称为新古典经济 理论。 在这一时期,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经济危机连续发生,这就促使人们从宏观上探寻和解 释经济危机和经济波动的原因,于是就产生了许多种宏观经济理论。其中较有影响的,首先 是瑞典经济学家维克塞尔、缪尔达尔、林达尔和挪威经济学家弗瑞希等人,他们采用总量分 析方法考察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运行过程,形成了北欧经济学家的宏观动态均衡理论。其次 是熊彼特,他在奥地利学派的边际效用论和洛桑学派的一般均衡论基础上,又在新历史学派 的多元历史观的影响下,运用 “创新”这一概念来解释经济周期的波动和社会的经济发展, 形成了他独树一帜的经济发展理论。第三是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庇古和美国经济学家费雪 等人,在研究货币流通数量与物价水平相互关系时所形成的货币流通数量论。第四是美国经
济学家密契尔及其助手们对国民收入及其变动的研究。这个时期研究宏观经济问题的理论观 点和方法对以后宏观经济学体系的建立是有影响的,特别是对国民收入核算和统计的研究, 为宏观经济学的建立奠定了重要的前提和基础。正如美国经济学家托宾所说:“如果没有国 民收入计算和近40年来对其他方面统计的革新和改造,当前的经验宏观经济学便是不可想 象的”1 (四)当代西方经济思潮(本世纪3080年代) 在1929—1933年,爆发了一场空前严重的世界经济危机。这场危机宣告了自李嘉图至 马歇尔等人所信奉的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的破产,于是西方经济学又发生了 第三次重大变革,这就是“凯恩斯革命”。 凯恩斯根据30年代大危机和大萧条的情况,于1936年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 论》(以下简称《通论》)一书,书个运用“总量分析”方法阐述了有效需求原理。他认为社 会的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而有效需求的大小又主要决定于 三个基本心理因素,即“消费倾向”、“对资产未来收益的预期”和对货币的“流动偏好”以 及货币数量。在他看来,资本主义社会之所以存在失业和萧条,主要就是由于这些心理规律 的作用所造成的有效需求不足,而危机的爆发则主要是由于对未来收益缺乏信心而引起的 资本边际效率”的“突然崩溃”。在此理论基础上,他所提出的对策,就是扩大政府干预 经济的权力,采取财政金融措施,增加公共开支,降低利息率,刺激消费,增加投资,以提 高有效需求,实现经济的充分就业均衡。凯恩斯在《通论》中所阐述的这种有效需求原理, 严厉地抨击了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摈弃了古典学派和新古典学派关产资本 主义制度可以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以实现充分就业均衡的传统理论。因此,《通论》的 出版,在西方被告誉为“凯恩斯革命”。 《通论》出版以后,许多西方经济学家放弃了传统观点,追随凯恩斯,对凯恩斯的有效 需求原理进行注释、补充和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宏观经济理论体系。在《通论》基础上 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凯恩斯主义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国家 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因此,有些西方经济学家把战后20年左右的时间,称为“凯恩斯时代”。 但是,推行凯恩斯主义的结果,却改变了凯恩斯主义发生作用的某些条件。70年代以后 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大量失业与剧烈的通货膨胀并存的“停滞膨胀”,这神情况标志着凯恩 斯主义的失灵。于是,在当今的西方经济学界形成了众多经济思潮和流派纷争的局面。 二、当代西方经济学各流派的形成与发展 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状况是流派林立、群雄纷争。研究各个流派的理论观点、分析方 法和政策主张,了解它是如何适应当代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变化、发展的需要,为发展经济 服务,这不仅对我们了解西方经济学本身的发展、变化和趋向,了解西方国家的现行经济政 策和实际经济状况十分有益:而且,其处理各种经济问题的经验教训和不同看法,对我们的 现代化建设也是具有参考、借鉴意义的。 对两方经济学流派的划分,曾有一种流行的办法,将其划分为“政府干预”派和“自由 放任”派。这是一种过于简单化的做法。在近现代西方经济学说史上,确实存在着主张“政 府干预”和主张“自由放任”这两种思潮的交替发展,了解这两种思潮的变迁,对研究当代 西方经济学流派是有帮助的,但用它代替流派的划分,那就不妥当了。因为即使是同属于一 种思潮的经济学家,在理论、方法和政策主张方而也有着严重的分歧。在下面的分析中将会 看到,同属于国家干预思潮的就有几个流派,而主张自由放任的流派则更多,而且,还有一 1托宾:《经济学文集·序言》,引自《世界经济译丛》1979年,第10期,第76页
3 济学家密契尔及其助手们对国民收入及其变动的研究。这个时期研究宏观经济问题的理论观 点和方法对以后宏观经济学体系的建立是有影响的,特别是对国民收入核算和统计的研究, 为宏观经济学的建立奠定了重要的前提和基础。正如美国经济学家托宾所说:“如果没有国 民收入计算和近 40 年来对其他方面统计的革新和改造,当前的经验宏观经济学便是不可想 象的”1。 (四)当代西方经济思潮(本世纪 30—80 年代) 在 l929—1933 年,爆发了一场空前严重的世界经济危机。这场危机宣告了自李嘉图至 马歇尔等人所信奉的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的破产,于是西方经济学又发生了 第三次重大变革,这就是“凯恩斯革命”。 凯恩斯根据 30 年代大危机和大萧条的情况,于 1936 年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 论》(以下简称《通论》)一书,书个运用“总量分析”方法阐述了有效需求原理。他认为社 会的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而有效需求的大小又主要决定于 三个基本心理因素,即“消费倾向”、“对资产未来收益的预期”和对货币的“流动偏好”以 及货币数量。在他看来,资本主义社会之所以存在失业和萧条,主要就是由于这些心理规律 的作用所造成的有效需求不足,而危机的爆发则主要是由于对未来收益缺乏信心而引起的 “资本边际效率”的“突然崩溃”。在此理论基础上,他所提出的对策,就是扩大政府干预 经济的权力,采取财政金融措施,增加公共开支,降低利息率,刺激消费,增加投资,以提 高有效需求,实现经济的充分就业均衡。凯恩斯在《通论》中所阐述的这种有效需求原理, 严厉地抨击了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摈弃了古典学派和新古典学派关产资本 主义制度可以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以实现充分就业均衡的传统理论。因此,《通论》的 出版,在西方被告誉为“凯恩斯革命”。 《通论》出版以后,许多西方经济学家放弃了传统观点,追随凯恩斯,对凯恩斯的有效 需求原理进行注释、补充和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宏观经济理论体系。在《通论》基础上 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凯恩斯主义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国家 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因此,有些西方经济学家把战后 20 年左右的时间,称为“凯恩斯时代”。 但是,推行凯恩斯主义的结果,却改变了凯恩斯主义发生作用的某些条件。70 年代以后, 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大量失业与剧烈的通货膨胀并存的“停滞膨胀”,这神情况标志着凯恩 斯主义的失灵。于是,在当今的西方经济学界形成了众多经济思潮和流派纷争的局面。 二、当代西方经济学各流派的形成与发展 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状况是流派林立、群雄纷争。研究各个流派的理论观点、分析方 法和政策主张,了解它是如何适应当代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变化、发展的需要,为发展经济 服务,这不仅对我们了解西方经济学本身的发展、变化和趋向,了解西方国家的现行经济政 策和实际经济状况十分有益;而且,其处理各种经济问题的经验教训和不同看法,对我们的 现代化建设也是具有参考、借鉴意义的。 对两方经济学流派的划分,曾有一种流行的办法,将其划分为“政府干预”派和“自由 放任”派。这是一种过于简单化的做法。在近现代西方经济学说史上,确实存在着主张“政 府干预”和主张“自由放任”这两种思潮的交替发展,了解这两种思潮的变迁,对研究当代 西方经济学流派是有帮助的,但用它代替流派的划分,那就不妥当了。因为即使是同属于一 种思潮的经济学家,在理论、方法和政策主张方而也有着严重的分歧。在下面的分析中将会 看到,同属于国家干预思潮的就有几个流派,而主张自由放任的流派则更多,而且,还有一 1 托宾:《经济学文集·序言》,引自《世界经济译丛》1979 年,第 10 期,第 76 页
些就不能简单地一定将其归属于某一种思潮,陈岱孙教授指出:“在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史的 研究中,最忌简单化的做法”l。 其实,划分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首先要弄清楚划分流派所依据 的标准到底是什么。胡代光教授和历以宁教授在谈到“什么叫做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流派”时, 指出:“资产阶级经济学流派是指一些在理论观点上基本一致,分析方法上基本一致,政策 主张上基本一致的经济学家们所形成的一种经济学派别。”我们完全赞同把理论观点、分析 方法和政策主张的基本一致与否,作为划分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所依据的基本标准。依据这 个划分标准,应该怎样难看待当代西方经济学各流派的形成与发展呢? 上面己分析过凯恩斯革命以及凯思斯主义对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所发生的重大影响。因 此,当代西方经济学之所以形成众多派系纷争的局面,是和凯恩斯主义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 系。具体说来,这与以下三种情况密切相关 凯恩斯《通论》发表后,特别是在战后为适应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需要,由 凯恩斯的追随者对凯恩斯经济学说的不同解释和补充而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早在4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汉森在将凯恩斯的经济学说传播到美国去的过程中,在理 论与政策建议两个方面作了补充和发展。他在《财政经济政策和经济周期》(1941年)、《经 济政策和充分就业》(1947年)以及《凯恩斯学说指南》(1953年)等著作中已为新古典综合派 奠定了某些基础。从40年代后期开始,他的学生萨缪尔森等人,就将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 论与马歇尔的微观经济理论综合起来阐述西方经济学,于1948年出版了他的《经济学》教 科书第一版,在1961年该书的第五版中,正式提出了“新古典综合”这一术语,并得到其 他英国凯恩斯主义者的支持。以萨缪尔森为主要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由于遭到其他反对派 的攻击,在1970年出版的《经济学》教科书第八版中,他将“新古典综合”改称为“主流 经济学”。因此,以萨缪尔森为主要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又称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它在 战后的西方经济学界一直居于正统的地位 英国经济学家琼·罗宾逊早年是凯恩斯的学生,后来又和他长期共事,过从甚密,在学 术观点上受到凯恩斯的耳提面命。因此,她以凯恩斯的嫡传弟子自居,把美国凯恩斯主义经 济学看作冒牌的凯恩斯主义。以琼·罗宾逊为主要代表的新剑桥学派,就是在50-60年代 同新古典综合派的论战过程中形成的。 在60年代后期,美国经济学家克洛沃和瑞典经济学家莱荣霍夫德等人,对凯恩斯学派 以一般均衡理论来解释凯恩斯经济学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指责凯恩斯学派曲解了凯恩斯经济 学;认为凯恩斯学派经济学和凯恩斯经济学根本不是一码事。他门提出必须对凯恩斯的著作 重新加以解释,还凯恩斯经济学的真正面目。由于这些人原来都是属于凯恩斯主义阵营的, 并以重建凯恩斯经济学为己任,因而被称为新凯恩斯主义的“非均衡学派”或“新凯恩斯学 派”。 此外,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也对凯恩斯经济理论作了独特的解释和评价。他把剑桥学 派、洛桑学派的传统微观经济理沦与他解释的凯恩斯经济理论相结合,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经 济理论体系 以上这四个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都是从凯恩斯主义的发展中直接演化而成的 2.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推行凯恩斯主义的结果,恰巧改变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发生作 用的某些条件。自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经济世界出现了大量失业与剧烈的通货膨胀并存 的“停滞膨胀”。这种情况标志着凯恩斯主义的失灵,于是,形成了与凯恩斯主义相抗衡的 各种新自由主义流派。其中,首先是以弗里德曼为主要代表的货币学派,他自称是“凯恩斯 陈岱孙:为厉以宁教授的《论加尔布雷思的制度经济学说》一书所做的《序》,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第1页 2胡代光,厉以宁:《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主要流派》,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0页
4 些就不能简单地一定将其归属于某一种思潮,陈岱孙教授指出:“在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史的 研究中,最忌简单化的做法”1。 其实,划分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首先要弄清楚划分流派所依据 的标准到底是什么。胡代光教授和历以宁教授在谈到“什么叫做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流派”时, 指出:“资产阶级经济学流派是指一些在理论观点上基本—致,分析方法上基本一致,政策 主张上基本一致的经济学家们所形成的一种经济学派别。”2我们完全赞同把理论观点、分析 方法和政策主张的基本一致与否,作为划分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所依据的基本标准。依据这 个划分标准,应该怎样难看待当代西方经济学各流派的形成与发展呢? 上面已分析过凯恩斯革命以及凯思斯主义对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所发生的重大影响。因 此,当代西方经济学之所以形成众多派系纷争的局面,是和凯恩斯主义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 系。具体说来,这与以下三种情况密切相关。 1.凯恩斯《通论》发表后,特别是在战后为适应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需要,由 凯恩斯的追随者对凯恩斯经济学说的不同解释和补充而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早在 40 年代,美国经济学家汉森在将凯恩斯的经济学说传播到美国去的过程中,在理 论与政策建议两个方面作了补充和发展。他在《财政经济政策和经济周期》(1941 年)、《经 济政策和充分就业》(1947 年)以及《凯恩斯学说指南》(1953 年)等著作中已为新古典综合派 奠定了某些基础。从 40 年代后期开始,他的学生萨缪尔森等人,就将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 论与马歇尔的微观经济理论综合起来阐述西方经济学,于 1948 年出版了他的《经济学》教 科书第一版,在 l961 年该书的第五版中,正式提出了“新古典综合”这一术语,并得到其 他英国凯恩斯主义者的支持。以萨缪尔森为主要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由于遭到其他反对派 的攻击,在 1970 年出版的《经济学》教科书第八版中,他将“新古典综合”改称为“主流 经济学”。因此,以萨缪尔森为主要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又称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它在 战后的西方经济学界一直居于正统的地位。 英国经济学家琼·罗宾逊早年是凯恩斯的学生,后来又和他长期共事,过从甚密,在学 术观点上受到凯恩斯的耳提面命。因此,她以凯恩斯的嫡传弟子自居,把美国凯恩斯主义经 济学看作冒牌的凯恩斯主义。以琼·罗宾逊为主要代表的新剑桥学派,就是在 50—60 年代 同新古典综合派的论战过程中形成的。 在 60 年代后期,美国经济学家克洛沃和瑞典经济学家莱荣霍夫德等人,对凯恩斯学派 以一般均衡理论来解释凯恩斯经济学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指责凯恩斯学派曲解了凯恩斯经济 学;认为凯恩斯学派经济学和凯恩斯经济学根本不是一码事。他门提出必须对凯恩斯的著作 重新加以解释,还凯恩斯经济学的真正面目。由于这些人原来都是属于凯恩斯主义阵营的, 并以重建凯恩斯经济学为己任,因而被称为新凯恩斯主义的“非均衡学派”或“新凯恩斯学 派”。 此外,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也对凯恩斯经济理论作了独特的解释和评价。他把剑桥学 派、洛桑学派的传统微观经济理沦与他解释的凯恩斯经济理论相结合,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经 济理论体系。 以上这四个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都是从凯恩斯主义的发展中直接演化而成的。 2.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推行凯恩斯主义的结果,恰巧改变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发生作 用的某些条件。自 70 年代以来,资本主义经济世界出现了大量失业与剧烈的通货膨胀并存 的“停滞膨胀”。这种情况标志着凯恩斯主义的失灵,于是,形成了与凯恩斯主义相抗衡的 各种新自由主义流派。其中,首先是以弗里德曼为主要代表的货币学派,他自称是“凯恩斯 1 陈岱孙:为厉以宁教授的《论加尔布雷思的制度经济学说》一书所做的《序》,商务印书馆 1979 年版, 第 1 页。 2 胡代光,厉以宁:《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主要流派》,商务印书馆 1982 年版,第 10 页
革命的反革命”。这个流派于50年代中期以后在美国开始出现,到70年代获得了迅速发展 成为当代自由主义各流派中影响最大的一个。其次是以美国青年经济学家卢卡斯、萨金特和 华莱士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它是在70年代后期,从货币学派中分离出来的一个新自由 主义流派。这个新学派出现后,就引起了西方经济学界的重视。萨缪尔森在1980年出版《经 济学》教科书第十一版中,曾把它与贷币学派看作是同样重要的论战对手。第三,是和理性 预期学派同时出现的供给学派。它的主要代表是美国经济学家拉弗、费尔德斯坦和万尼斯基 等人,该派由于得到了当时美国总统里根的推崇而受到人们的重视。第四,是哈耶克的新自 由主义经济理论体系,哈耶克自30年代以来,一直著书立说鼓吹经济自由主义,反对任何 形式的政府干预,学术观点自成体系。他是当代最彻底的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也是新自由主 义流派中影响较大的一个。他的足迹遍及当今西方宣传自由主义经济学说的四大中心,即奥 地利维也纳大学、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美国芝加哥大学和德国弗菜堡大学,并受到他们的推 崇。因此,他堪称当代西方各自由主义流派的精神领袖。第五,是以德国经济学家欧根、罗 勃凯、艾哈德等人为代表的弗莱堡学派。该流派产生于30年代,在战后德国盛行,该派所 倡导的社会市场经济理论,成为德国的国家经济学,因此,该派又被称为德国新自由主义 第六,是以美国经济学家布坎南和塔洛克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它是在60年代以来形成 的一个别具一格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派别。该学派将人们从互相交换中获益的观念运用于政 治决策领域,创立了政治决策理论,该学派的奠基人布坎南由此获得了1986年的诺贝尔经 济学奖。第七,是以美国经济学科斯、威廉姆森和诺斯等人为主要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派 该派运用新古典经济学的逻辑与方法,注重从微观角度研究制度的构成、运行以及制度在经 济生活中的作用,并把自身的理论视为是对新古典经济学的发展。由于这一学派的两位主要 代表人物在90年代初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从而使他们所倡导的新制度经济学在西方经济 学界异军突起,成为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中最富有吸引力的,最有助于使传统的经济研究和政 治研究发生革命性变化的理论 3.一些产生于20—30年代的一些非主流经济学派,既不能简单的归属于凯恩斯主义的 营垒,也不能把它简单地归属于反凯恩斯主义的营垒。这些独树一帜的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 首先是瑞典学派,它所提出的许多理论观点,对当代西方经济学都具有重大影响。例如,它 曾先于凯恩斯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运用总量和动态分析方法建立动态经济理论体 系,赫克歇尔一俄林定理、斯堪的纳维亚通货膨胀模型等。该流派的成员都是瑞典和挪威的 经济学家,它主要是在瑞典这样一个经济发达的小国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第二次世界大 战后,瑞典学派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受到了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和经济学界的日益重 视。其次,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经济理论体系,他以独特的“创新理论”来解释资 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和周期波动而闻名于世。熊彼特的经济理论不仅对当代西方的经济增长 沦、经济发展论、经济成长阶段论和新制度经济学有重大影响,而且他的追随者们还将其理 沦发展成为:技术创新经济学和制度创新经济学这两个新的学科分支。 此外,在50—60年代,还形成了罗斯托的经济理论体系。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以他的 经济成长阶段论,在西方经济学界另树一帜。他所提出的“起飞”等概念,已成为当今经济 界的流行术语。 除了以上这三个非主流经济学派以外,还有两个既反对凯恩斯主义、也反对新自由主义 的非主流经济学派。一,以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思为主要代表的新制度学派。该派形成于 50—60年代,近年来这一流派的影响又有了新的发展,它俨然成了与新古典综合派、货币 学派相抗衡的一个重要流派。连萨缪尔森也把它看作是“对主流经济学的第三种挑战” 二,在60年代后期形成的激进经济学派。它与新制度学派比较接近。该派的成员比较复杂 他们都主张抛弃资产阶级传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反对主流派的理论观点,揭露垄断 1萨缪尔森:《经济学》下册,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03页
5 革命的反革命”。这个流派于 50 年代中期以后在美国开始出现,到 70 年代获得了迅速发展, 成为当代自由主义各流派中影响最大的一个。其次是以美国青年经济学家卢卡斯、萨金特和 华莱士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它是在 70 年代后期,从货币学派中分离出来的一个新自由 主义流派。这个新学派出现后,就引起了西方经济学界的重视。萨缪尔森在 1980 年出版《经 济学》教科书第十一版中,曾把它与贷币学派看作是同样重要的论战对手。第三,是和理性 预期学派同时出现的供给学派。它的主要代表是美国经济学家拉弗、费尔德斯坦和万尼斯基 等人,该派由于得到了当时美国总统里根的推崇而受到人们的重视。第四,是哈耶克的新自 由主义经济理论体系,哈耶克自 30 年代以来,一直著书立说鼓吹经济自由主义,反对任何 形式的政府干预,学术观点自成体系。他是当代最彻底的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也是新自由主 义流派中影响较大的一个。他的足迹遍及当今西方宣传自由主义经济学说的四大中心,即奥 地利维也纳大学、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美国芝加哥大学和德国弗菜堡大学,并受到他们的推 崇。因此,他堪称当代西方各自由主义流派的精神领袖。第五,是以德国经济学家欧根、罗 勃凯、艾哈德等人为代表的弗莱堡学派。该流派产生于 30 年代,在战后德国盛行,该派所 倡导的社会市场经济理论,成为德国的国家经济学,因此,该派又被称为德国新自由主义。 第六,是以美国经济学家布坎南和塔洛克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它是在 60 年代以来形成 的一个别具一格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派别。该学派将人们从互相交换中获益的观念运用于政 治决策领域,创立了政治决策理论,该学派的奠基人布坎南由此获得了 1986 年的诺贝尔经 济学奖。第七,是以美国经济学科斯、威廉姆森和诺斯等人为主要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派。 该派运用新古典经济学的逻辑与方法,注重从微观角度研究制度的构成、运行以及制度在经 济生活中的作用,并把自身的理论视为是对新古典经济学的发展。由于这一学派的两位主要 代表人物在 90 年代初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从而使他们所倡导的新制度经济学在西方经济 学界异军突起,成为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中最富有吸引力的,最有助于使传统的经济研究和政 治研究发生革命性变化的理论。 3.—些产生于 20—30 年代的一些非主流经济学派,既不能简单的归属于凯恩斯主义的 营垒,也不能把它简单地归属于反凯恩斯主义的营垒。这些独树一帜的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 首先是瑞典学派,它所提出的许多理论观点,对当代西方经济学都具有重大影响。例如,它 曾先于凯恩斯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运用总量和动态分析方法建立动态经济理论体 系,赫克歇尔—俄林定理、斯堪的纳维亚通货膨胀模型等。该流派的成员都是瑞典和挪威的 经济学家,它主要是在瑞典这样一个经济发达的小国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第二次世界大 战后,瑞典学派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受到了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和经济学界的日益重 视。其次,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经济理论体系,他以独特的“创新理论”来解释资 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和周期波动而闻名于世。熊彼特的经济理论不仅对当代西方的经济增长 沦、经济发展论、经济成长阶段论和新制度经济学有重大影响,而且他的追随者们还将其理 沦发展成为:技术创新经济学和制度创新经济学这两个新的学科分支。 此外,在 50—60 年代,还形成了罗斯托的经济理论体系。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以他的 经济成长阶段论,在西方经济学界另树一帜。他所提出的“起飞”等概念,已成为当今经济 界的流行术语。 除了以上这三个非主流经济学派以外,还有两个既反对凯恩斯主义、也反对新自由主义 的非主流经济学派。一,以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思为主要代表的新制度学派。该派形成于 50—60 年代,近年来这一流派的影响又有了新的发展,它俨然成了与新古典综合派、货币 学派相抗衡的一个重要流派。连萨缪尔森也把它看作是“对主流经济学的第三种挑战”1。 二,在 60 年代后期形成的激进经济学派。它与新制度学派比较接近。该派的成员比较复杂, 他们都主张抛弃资产阶级传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反对主流派的理论观点,揭露垄断 1 萨缪尔森:《经济学》下册,商务印书馆 1982 年版,第 303 页
资本集团的剥削活动和反动政策。这一流派在近年得到迅速的发展。萨缪尔森也承认“激进 派是现代的重要潮流”1。 当代西方经济学各流派并存与论战不休的状况说明了什么?它呈现出什么趋势呢? 首先,资本主义工业化后所造成的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加上社会经济生活的日益复 杂化等,不能不反映别人们的头脑中来,而代表不同阶级、不同阶层、不同社会集团和不同 生活方式的经济学家,提出不同的学术观点和政策主张,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其次,各个反对凯恩斯主流经济学流派的出现,已改变了凯恩斯主义一家独尊的地位 萨缪尔森《经济学》教科书的中文本译者高鸿业教授在评论该书的第十二版时指出:“大致 在1980年以前,包括该书第十一版在内的西方经济学教科书总是在宏观经济方面把凯恩斯 主义当作唯一的“真理”加以阐述,而其他学派的观点则被认为是次要的补充或分歧。第十 二版改变了这种态度,它公开承认,经济学是‘演化式’的科学,即随着情况的变化而不断 变换说法的科学”。“从西方宏观理论的角度来看,第十二版的最大改变在于改变了凯恩斯主 义独霸的局面,而大量采纳了货币主义、合理预期学派、甚至还有供给学派的理论。”2 第三,尽管60年代后期以来,凯恩斯作为“西方经济学大天使的形象”“受到了严重 的损害”3,但是,凯恩斯主流经济学在当前仍居于正统的地位。陈岱孙教授在分析新制度 学派能否取代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正宗”地位时,指出“在目前的政治经济条件下,资产阶 级感到对自己比较有利的是继续把凯恩斯主义当作‘经济学正宗’,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基 本依据。它宁肯寄希望于凯恩斯派经济学家对凯恩斯主义的修修补补,也不愿接受现代制度 经济学的说教。归根到底一句话,在这里起主要作用的是资产阶级对本阶级整体利益的考虑 而不是资产阶级中某些人的喜爱和憎恶”4 第四,当前各流派的并存与论战,已呈现出当代西方经济学的某些趋势。例如,一些流 派的经济学家曾提出要扩大经济学的研究领域,打破传统的纯经济分析框框,强调要把经济 学的研究同社会学的研究结合起来,使经济学来个“解放”。又有一些流派的经济学家提出 运用自然科学、经济计量和数量统计等方法,使经济学“精密化和科学化”。还有一些流派 在一定条件下已在汲取论战对方有价值的见解。如新古典综合派中的一些人感到市场调节作 用是不可轻视的,贷币政策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而货币学派中的一些人则认为国家在某 些方面进行调节也是必要的,等等。总之,当前各流派的并存和论战所呈现的这些趋势表明, 西方经济学界正在酝酿着一次重大变革,或者说,它正预示着另一次经济学革命的来临 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当代西方经济学 建国以来,在如何对待西方经济学的问题上,我们经历了曲折的过程 建国初期,我国的经济科学工作者在理论工作中全面照搬苏联的理论观点,对西方经济 理论,尤其是1830年至当代的西人经济理论持完全否定的态度。 在中苏关系恶化以后,“一边倒”的方针不再存在,但在对待西方经济学,尤其是当代 西方经济学,仍然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 十年动乱期间,对待当代西方经济学已经不单纯是全盘否定,而是根本不去了解,西方 经济理论中合理的、科学的和先进的东西都被拒之门外,因而使我们的学术研究和经济实践 活动走了很多弯路。 引自《国外经济学讲座》第4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40页 高鸿业:“简评萨缪尔森〈经济学〉第十二版”,载《世界经济导报》1986年4月28日。 陈岱孙:为《当代西方经济思潮》所作的“序”,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页 陈岱孙:为厉以宁教授的《论加尔布雷思的制度经济学说》一书所做的《序》,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第15页。 6
6 资本集团的剥削活动和反动政策。这一流派在近年得到迅速的发展。萨缪尔森也承认“激进 派是现代的重要潮流”1。 当代西方经济学各流派并存与论战不休的状况说明了什么?它呈现出什么趋势呢? 首先,资本主义工业化后所造成的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加上社会经济生活的日益复 杂化等,不能不反映别人们的头脑中来,而代表不同阶级、不同阶层、不同社会集团和不同 生活方式的经济学家,提出不同的学术观点和政策主张,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其次,各个反对凯恩斯主流经济学流派的出现,已改变了凯恩斯主义一家独尊的地位。 萨缪尔森《经济学》教科书的中文本译者高鸿业教授在评论该书的第十二版时指出:“大致 在 l980 年以前,包括该书第十一版在内的西方经济学教科书总是在宏观经济方面把凯恩斯 主义当作唯一的“真理”加以阐述,而其他学派的观点则被认为是次要的补充或分歧。第十 二版改变了这种态度,它公开承认,经济学是‘演化式’的科学,即随着情况的变化而不断 变换说法的科学”。“从西方宏观理论的角度来看,第十二版的最大改变在于改变了凯恩斯主 义独霸的局面,而大量采纳了货币主义、合理预期学派、甚至还有供给学派的理论。”2 第三,尽管 60 年代后期以来,凯恩斯作为“西方经济学大天使的形象”,“受到了严重 的损害”3,但是,凯恩斯主流经济学在当前仍居于正统的地位。陈岱孙教授在分析新制度 学派能否取代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正宗”地位时,指出“在目前的政治经济条件下,资产阶 级感到对自己比较有利的是继续把凯恩斯主义当作‘经济学正宗’,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基 本依据。它宁肯寄希望于凯恩斯派经济学家对凯恩斯主义的修修补补,也不愿接受现代制度 经济学的说教。归根到底一句话,在这里起主要作用的是资产阶级对本阶级整体利益的考虑, 而不是资产阶级中某些人的喜爱和憎恶”4。 第四,当前各流派的并存与论战,已呈现出当代西方经济学的某些趋势。例如,一些流 派的经济学家曾提出要扩大经济学的研究领域,打破传统的纯经济分析框框,强调要把经济 学的研究同社会学的研究结合起来,使经济学来个“解放”。又有一些流派的经济学家提出, 运用自然科学、经济计量和数量统计等方法,使经济学“精密化和科学化”。还有一些流派 在一定条件下已在汲取论战对方有价值的见解。如新古典综合派中的一些人感到市场调节作 用是不可轻视的,贷币政策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而货币学派中的一些人则认为国家在某 些方面进行调节也是必要的,等等。总之,当前各流派的并存和论战所呈现的这些趋势表明, 西方经济学界正在酝酿着一次重大变革,或者说,它正预示着另一次经济学革命的来临。 三、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当代西方经济学 建国以来,在如何对待西方经济学的问题上,我们经历了曲折的过程。 建国初期,我国的经济科学工作者在理论工作中全面照搬苏联的理论观点,对西方经济 理论,尤其是 1830 年至当代的西人经济理论持完全否定的态度。 在中苏关系恶化以后,“一边倒”的方针不再存在,但在对待西方经济学,尤其是当代 西方经济学,仍然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 十年动乱期间,对待当代西方经济学已经不单纯是全盘否定,而是根本不去了解,西方 经济理论中合理的、科学的和先进的东西都被拒之门外,因而使我们的学术研究和经济实践 活动走了很多弯路。 1 引自《国外经济学讲座》第 4 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340 页。 2 高鸿业:“简评萨缪尔森〈经济学〉第十二版”,载《世界经济导报》1986 年 4 月 28 日。 3 陈岱孙:为《当代西方经济思潮》所作的“序”,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2 页。 4 陈岱孙:为厉以宁教授的《论加尔布雷思的制度经济学说》一书所做的《序》,商务印书馆 1979 年版, 第 15 页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思想上的拨乱反正,结束了对外闭关自守的状况, 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针。社会科学的研究也出现了开放搞活的转机,对当代西方经济学的 态度也开始有了转变。当代西方经济理论在大学课程中取得了应有的地位,它的理论意义和 现实意义日益为人们所承认。 当代西方经济学中所包含的可供我们借鉴采择的有用成分,主要是指那些反映社会化大 生产和商品经济规律的理论观点、先进的经营管理方法以及研究手段等。可以概括地提出以 下几个方面 1,关于企业事业经营管理的方法和经验。如行情研究、存货管理、产品质量控制、生 产质量控制、生产流程布局、劳动管理、能源和原材料的有效利用、成本核算、经济监督与 审计等 2.关于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分析方法。如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提出的“投入产出分 析法”,就是社会经济体系中各部门消耗工料数量(投入)和生产产品数量(产出)的相互依存关 系、产品的价值构成、以及收入分配的综合平衡分析方法。这是里昂惕夫30年代至60年代 不断研究的结果,当前已被许多国家广泛应用。陈岱孙教授认为:“这种分析方法在社会主 义计划经济中所起的作用,也许要比在私人自由经济中所起的作用更大、更广泛。”1 3.西方微观经济学对商品的需求和供给、价格和售量、竞争和垄断等有关市场机制的 分析。如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在论证均衡价格论时所应用的“弹性”分析方法,对我们分析 某一商品价格涨跌的一定比率会引起需求发生多大的变化率,然后用这个变化率之比,去测 量各自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强度,这对我们研究如何发挥市场对经济生活的调节作用, 显然是有参考价值的。 4.西方宏观经济学对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条件、总资源供给、社会购买力、经济增长 财政与货币政策、社会消费趋势的分析,及其所得出的有关经济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 经济调节手段和管理方法的研究等,都具有一定的合理因素。如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用“乘 数论”来说明一次投资的变动会对需求、就业、收入、产生连锁效应。这种连锁效应,在经 济生活中,是客观存在的。“乘数论”所反映的再生产过程中的这种连锁效应,对于我们研 究社会主义再生产问题,就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5.关于经济数学分析方法和“边际分析”方法。近几十年来,西方经济学在经济现象 的定量分析方面,作了大量的试验,特别是经济计量学的创立,这对经济变量关系的研究和 经济预测等,提供了一个有用的分析工具。“边际分析”方法,原来是奥地利学派和数理经 济学派在创立边际效用价值论时所应用的一种方法。这种“边际分析”方法,对我们分析各 种经济变量的增量之间的依存关系,例如,分析产量的增加与它所引起的成本增加之间的依 存关系,分析产量的增加与它所引起的销售收入增加之间的依存关系等,这对于企业进行扩 大投资与生产的决策,对于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的。 此外,不少西方经济学家所揭露的西方工业比社会的种种弊端和缺陷,如资源枯竭、环 境污染、生态失衡、分配不均、社会危机等等问题,从反面告诫我们,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必 须采取措施,及时预防和消除这些弊端。不少西方经济学家还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技术,搜集 汇编了大量的实际资料。这些实际资料对我们当然也是可以利用的。 总之,我们对待西方经济学,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既要反对无批判的盲目肯 定的倾向,又要反对全盘否定的倾向。 1陈岱孙:“西方经济学与我国的现代化”,载《世界经济》1983年第9期,第13页
7 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思想上的拨乱反正,结束了对外闭关自守的状况, 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针。社会科学的研究也出现了开放搞活的转机,对当代西方经济学的 态度也开始有了转变。当代西方经济理论在大学课程中取得了应有的地位,它的理论意义和 现实意义日益为人们所承认。 当代西方经济学中所包含的可供我们借鉴采择的有用成分,主要是指那些反映社会化大 生产和商品经济规律的理论观点、先进的经营管理方法以及研究手段等。可以概括地提出以 下几个方面。 1,关于企业事业经营管理的方法和经验。如行情研究、存货管理、产品质量控制、生 产质量控制、生产流程布局、劳动管理、能源和原材料的有效利用、成本核算、经济监督与 审计等。 2.关于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分析方法。如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提出的“投入产出分 析法”,就是社会经济体系中各部门消耗工料数量(投入)和生产产品数量(产出)的相互依存关 系、产品的价值构成、以及收入分配的综合平衡分析方法。这是里昂惕夫 30 年代至 60 年代 不断研究的结果,当前已被许多国家广泛应用。陈岱孙教授认为:“这种分析方法在社会主 义计划经济中所起的作用,也许要比在私人自由经济中所起的作用更大、更广泛。”1 3.西方微观经济学对商品的需求和供给、价格和售量、竞争和垄断等有关市场机制的 分析。如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在论证均衡价格论时所应用的“弹性”分析方法,对我们分析 某一商品价格涨跌的一定比率会引起需求发生多大的变化率,然后用这个变化率之比,去测 量各自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强度,这对我们研究如何发挥市场对经济生活的调节作用, 显然是有参考价值的。 4.西方宏观经济学对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条件、总资源供给、社会购买力、经济增长、 财政与货币政策、社会消费趋势的分析,及其所得出的有关经济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 经济调节手段和管理方法的研究等,都具有一定的合理因素。如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用“乘 数论”来说明一次投资的变动会对需求、就业、收入、产生连锁效应。这种连锁效应,在经 济生活中,是客观存在的。“乘数论”所反映的再生产过程中的这种连锁效应,对于我们研 究社会主义再生产问题,就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5.关于经济数学分析方法和“边际分析”方法。近几十年来,西方经济学在经济现象 的定量分析方面,作了大量的试验,特别是经济计量学的创立,这对经济变量关系的研究和 经济预测等,提供了一个有用的分析工具。“边际分析”方法,原来是奥地利学派和数理经 济学派在创立边际效用价值论时所应用的一种方法。这种“边际分析”方法,对我们分析各 种经济变量的增量之间的依存关系,例如,分析产量的增加与它所引起的成本增加之间的依 存关系,分析产量的增加与它所引起的销售收入增加之间的依存关系等,这对于企业进行扩 大投资与生产的决策,对于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的。 此外,不少西方经济学家所揭露的西方工业比社会的种种弊端和缺陷,如资源枯竭、环 境污染、生态失衡、分配不均、社会危机等等问题,从反面告诫我们,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必 须采取措施,及时预防和消除这些弊端。不少西方经济学家还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技术,搜集、 汇编了大量的实际资料。这些实际资料对我们当然也是可以利用的。 总之,我们对待西方经济学,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既要反对无批判的盲目肯 定的倾向,又要反对全盘否定的倾向。 1 陈岱孙:“西方经济学与我国的现代化”,载《世界经济》1983 年第 9 期,第 13 页
新古典综合派 1936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1883-1946年)的《通论》出版后,在西方资产阶级 经济学中出现了一场“凯恩斯革命”,此后,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凯恩斯主义逐渐 成为风靡世界资本主义各国的“新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的追随者们也纷纷对凯恩斯的经济 理论进行注释、补充和修订,编造了形形色色的经济波动论、增长经济学和动态经济学等。 所有这些在凯恩斯《通论》这部著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代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理论,统称 为“后凯恩斯经济学”。 后凯恩斯经济学发展到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形成了两大主要支派,一是以美国经济 学家保罗·萨缪尔森、詹姆士·托宾和罗伯待·索洛等人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亦称 “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另一主要支派是以英国经济学家琼·罗宾逊、庇罗·斯拉法和 尼科拉·卡尔多等人为代表的“新剑桥学派”(亦称“凯恩斯左派”)。本章专门评介新古典 综合派的主要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主张 凯恩斯革命”及其意义 在这一部分,主要介绍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渊源——凯恩斯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经 济政策主张。 20世纪初,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资本主义世界的政治和经济矛盾 不断激化,陷入了重重困境。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一场规模空前的经济大危机,各 国经济陷于长期萧条,失业问题日趋严重。到1933年,美国的失业率高达24.9%,英国 的失业率也达到21.3%,资本主义世界的失业者预计超过了3000万。面对着这场史无前 例的经济危机,大量的失业和生产过剩,传统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理论显得无能为力,这就是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所说的“经济学的第一次危机” 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之前,在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占据支配地位的经济理论是以马歇 尔、庇古等人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从瓦尔拉的“一般均衡理论”和马歇尔 的“局部均衡理论”出发,把资本主义经济描绘成一部可以自行调节的“美妙”机器,认为 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完全能够保证全社会的经济资源(资本、土地、劳动力)得以充分利用和 合理配置,保证社会的每个成员都得到最大的满足。美国经济学家劳埃德·雷诺兹曾经把新 古典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归纳为以下命题2: (1)物品的生产同时也提供了物品的购买手段,根据这一“供给创造需求”的原理,社 会总供给总是等于社会总需求,资本主义经济不会发生总需求不足(或生产普遍过剩)的经济 危机。这一命题通常被称为“萨伊定律”。 (2)资本主义经济有自然趋于充分就业均衡的倾向。当经济一旦处于不均衡时,市场经 济的各种机制会使它恢复均衡。 (3)利息率是调节经济生活中储蓄等于投资的机制。 (4)工资是调节劳动力市场中劳动供求均衡的机制。 (5)资本主义的经济活动不需要政府干预,但是,允许有一个例外,政府可以对货币的 供给实行管制 琼·罗宾逊1971年12月7日在美国经济学协会84届年会的李查德·T·艾黎讲座上 2参阅L·雷诺兹:《宏观经济学—一分析和政策》,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15-1
8 新古典综合派 l936 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1883—1946 年)的《通论》出版后,在西方资产阶级 经济学中出现了一场“凯恩斯革命”,此后,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凯恩斯主义逐渐 成为风靡世界资本主义各国的“新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的追随者们也纷纷对凯恩斯的经济 理论进行注释、补充和修订,编造了形形色色的经济波动论、增长经济学和动态经济学等。 所有这些在凯恩斯《通论》这部著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代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理论,统称 为“后凯恩斯经济学”。 后凯恩斯经济学发展到 50 年代末至 60 年代初,形成了两大主要支派,一是以美国经济 学家保罗·萨缪尔森、詹姆士·托宾和罗伯待·索洛等人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亦称 “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另一主要支派是以英国经济学家琼·罗宾逊、庇罗·斯拉法和 尼科拉·卡尔多等人为代表的“新剑桥学派”(亦称“凯恩斯左派”)。本章专门评介新古典 综合派的主要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主张。 一、“凯恩斯革命”及其意义 在这一部分,主要介绍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渊源——凯恩斯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经 济政策主张。 20 世纪初,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资本主义世界的政治和经济矛盾 不断激化,陷入了重重困境。1929 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场规模空前的经济大危机,各 国经济陷于长期萧条,失业问题日趋严重。到 1933 年,美国的失业率高达 24.9%,英国 的失业率也达到 21.3%,资本主义世界的失业者预计超过了 3000 万。面对着这场史无前 例的经济危机,大量的失业和生产过剩,传统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理论显得无能为力,这就是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所说的“经济学的第一次危机”。1 30 年代的经济大危机之前,在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占据支配地位的经济理论是以马歇 尔、庇古等人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从瓦尔拉的“一般均衡理论”和马歇尔 的“局部均衡理论”出发,把资本主义经济描绘成一部可以自行调节的“美妙”机器,认为 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完全能够保证全社会的经济资源(资本、土地、劳动力)得以充分利用和 合理配置,保证社会的每个成员都得到最大的满足。美国经济学家劳埃德·雷诺兹曾经把新 古典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归纳为以下命题2: (1)物品的生产同时也提供了物品的购买手段,根据这一“供给创造需求”的原理,社 会总供给总是等于社会总需求,资本主义经济不会发生总需求不足(或生产普遍过剩)的经济 危机。这一命题通常被称为“萨伊定律”。 (2)资本主义经济有自然趋于充分就业均衡的倾向。当经济—旦处于不均衡时,市场经 济的各种机制会使它恢复均衡。 (3)利息率是调节经济生活中储蓄等于投资的机制。 (4)工资是调节劳动力市场中劳动供求均衡的机制。 (5)资本主义的经济活动不需要政府干预,但是,允许有—个例外,政府可以对货币的 供给实行管制。 1 琼·罗宾逊 1971 年 12 月 7 日在美国经济学协会 84 届年会的李查德·T·艾黎讲座上的讲演。 2 参阅 L·雷诺兹:《宏观经济学——分析和政策》,商务印书馆 1983 年版,第 115—117 页
但是,新古典经济学“那种保持充分就业均衡的自然趋势的学说,未能经受住30年代 市场经济完全崩溃的考验”1。凯恩斯在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时期所具有的各种经济矛盾(尤 其是失业问题)大大尖锐化的形势下,为了使资产阶级经济学能够适应历史条件的变迁,不 得不放弃了传统的旧理论,对资产阶级经济学作出了重大的修正,提出了所谓“有效需求” 理论 在《通论》中,凯思斯提出,在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社会总需求绝不是经常必定与社 会总供给相等的,总需求不足是资本主义经济时常存在的现象。因此,经济完全可能处于非 充分就业(或低于充分就业)均衡的状态。凯思斯的基本观点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就业量决定 于有效需求的水平。根据他的看法,所谓有效需求是指预期可以给资本家带来最大利润量的 社会总需求,它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两个部分组成:而有效需求最终是由“消费倾向” 对资本资产未来收益的预期”和“流动偏好”这三个“基本心理因素”与货币数量决定的 消费倾向(消费与收入的比例)决定消费需求,对资本资产未来收益的预期决定了“资本边际 效率”(増加一笔投资所预期可获得的利润率):流动偏好(人们愿在于中保持货币的心理动机) 和货币数量决定利息率;而资本边际效率与利息率共同决定了投资需求。凯恩斯认为,由于 三个基本心理因素的作用,一方面随着收入的增加,边际消费倾向(消费增量相收入增量之 间的比例)递减,消费的增加总跟不上收入的增加,引起消费需求不足:另一方面,随着投 资的增加,资本边际效率下降,同时由于流动偏好的作用,利息率的下降受到限制,从而吸 引资本家投资的诱惑力减弱,造成投资不足,结果使社会经济在未达到充分就业之前就停止 增加生产,导致大量失业。而经济危机的爆发,则主要是由于资本家对投资前景失去信心, 致使资本边际效率“灾然崩溃”而造成的 这样,凯恩斯就否定了新古典学派信奉的“萨伊定律”和市场机制能保证资本主义经济 自动趋向均衡的理论。他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中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不应被视为自然界的现象, 经济危机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某些缺陷造成的,是市场机制本身固有的局限性造成 的结果 在上述理论的基础上,凯恩斯得出的政策结沦是:放弃自由放任原则,实行国家对经济 生活的干预和调节:政府应当担负起调节社会总需求的责任,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刺激 消费,增加投资,以保证社会有足够的有效需求,实行充分就业。凯恩斯指出,由于在经济 危机时期,资本家非常悲观,即使利息率很低也不愿借钱投资,所以货币政策通过利息率(增 加货币数量以降低利息率)的作用可能是无效的。因此,必须充分重视财政政策,通过增加 政府开支和减税(甚至运用赤字财政政策)来扩大货币总需求。凯恩斯通过“乘数理论”论证 了财政政策对于克服经济危机、解决失业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 由于凯恩斯对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造成的新形势做了比较现实的 分析,他的经济理论为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他提出的经济政策为资 本主义国家暂时摆脱经济危机提供了一条现实的途径。因此,“他是资产阶级国家垄断资本 主义理论的创始人”,“不仅在改造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方面,而且在使其转向国家垄断 资本主义经济政策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2 但是,作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凯恩斯并没有越出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观念范围。他 承袭了边际学派发展起来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分析方法,把一切重要的经济范畴(包括利润)解 释为纯粹的心理现象,认为人类本性的心理特征是引起经济变化的主要力量,他甚至说:“在 估计未来投资之多寡时,我们必须顾:那些想从事投资者之神经是否健全,甚至他们的消化 是否良好,对于气候之反应如何,因为这种种都可影响一人之情绪,而投资又大部分决定于 1琼·罗宾逊:“经济理论的第二次危机”,载《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第一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2A·T·米列伊科夫斯基:《现代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批判》,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11、12页
9 但是,新古典经济学“那种保持充分就业均衡的自然趋势的学说,未能经受住 30 年代 市场经济完全崩溃的考验”1。凯恩斯在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时期所具有的各种经济矛盾(尤 其是失业问题)大大尖锐化的形势下,为了使资产阶级经济学能够适应历史条件的变迁,不 得不放弃了传统的旧理论,对资产阶级经济学作出了重大的修正,提出了所谓“有效需求” 理论。 在《通论》中,凯思斯提出,在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社会总需求绝不是经常必定与社 会总供给相等的,总需求不足是资本主义经济时常存在的现象。因此,经济完全可能处于非 充分就业(或低于充分就业)均衡的状态。凯思斯的基本观点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就业量决定 于有效需求的水平。根据他的看法,所谓有效需求是指预期可以给资本家带来最大利润量的 社会总需求,它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两个部分组成;而有效需求最终是由“消费倾向”、 “对资本资产未来收益的预期”和“流动偏好”这三个“基本心理因素”与货币数量决定的。 消费倾向(消费与收入的比例)决定消费需求,对资本资产未来收益的预期决定了“资本边际 效率”(增加一笔投资所预期可获得的利润率);流动偏好(人们愿在于中保持货币的心理动机) 和货币数量决定利息率;而资本边际效率与利息率共同决定了投资需求。凯恩斯认为,由于 三个基本心理因素的作用,一方面随着收入的增加,边际消费倾向(消费增量相收入增量之 间的比例)递减,消费的增加总跟不上收入的增加,引起消费需求不足;另一方面,随着投 资的增加,资本边际效率下降,同时由于流动偏好的作用,利息率的下降受到限制,从而吸 引资本家投资的诱惑力减弱,造成投资不足,结果使社会经济在未达到充分就业之前就停止 增加生产,导致大量失业。而经济危机的爆发,则主要是由于资本家对投资前景失去信心, 致使资本边际效率“灾然崩溃”而造成的。 这样,凯恩斯就否定了新古典学派信奉的“萨伊定律”和市场机制能保证资本主义经济 自动趋向均衡的理论。他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中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不应被视为自然界的现象, 经济危机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某些缺陷造成的,是市场机制本身固有的局限性造成 的结果。 在上述理论的基础上,凯恩斯得出的政策结沦是:放弃自由放任原则,实行国家对经济 生活的干预和调节;政府应当担负起调节社会总需求的责任,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刺激 消费,增加投资,以保证社会有足够的有效需求,实行充分就业。凯恩斯指出,由于在经济 危机时期,资本家非常悲观,即使利息率很低也不愿借钱投资,所以货币政策通过利息率(增 加货币数量以降低利息率)的作用可能是无效的。因此,必须充分重视财政政策,通过增加 政府开支和减税(甚至运用赤字财政政策)来扩大货币总需求。凯恩斯通过“乘数理论”论证 了财政政策对于克服经济危机、解决失业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 由于凯恩斯对 1929—l933 年经济大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造成的新形势做了比较现实的 分析,他的经济理论为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他提出的经济政策为资 本主义国家暂时摆脱经济危机提供了一条现实的途径。因此,“他是资产阶级国家垄断资本 主义理论的创始人”,“不仅在改造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方面,而且在使其转向国家垄断 资本主义经济政策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2 但是,作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凯恩斯并没有越出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观念范围。他 承袭了边际学派发展起来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分析方法,把一切重要的经济范畴(包括利润)解 释为纯粹的心理现象,认为人类本性的心理特征是引起经济变化的主要力量,他甚至说:“在 估计未来投资之多寡时,我们必须顾:那些想从事投资者之神经是否健全,甚至他们的消化 是否良好,对于气候之反应如何,因为这种种都可影响一人之情绪,而投资又大部分决定于 1 琼·罗宾逊:“经济理论的第二次危机”,载《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第一辑,商务印书馆 1979 年版, 第 4 页。 2 A·T·米列伊科夫斯基:《现代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批判》,商务印书馆 1985 年版,第 11、12 页
油然自发的情绪。”这种主观心理的分析方法,不可避免地会使凯恩斯在分析资本主义经挤 危机时隔靴搔痒,忽视和回避了经济危机的真正原因。事实上,资本主义社会生产与消费的 矛盾和经济危机的爆发,并不是凯恩斯所说的“三个基本心理规律”在起主要作用,而正切 马克思所揭示的是由于资本主义制度及生产结构的矛盾,是生产社会性的资本主义的生产资 料私人占有形式这一基本矛盾的表现形式。凯恩斯之所以在他的理论中抹杀资本主义社会经 济的基本矛盾,掩盖失业和经济危机的真实根源,目的完全是为了挽救处于经济大危机中的 资本主义制度。美国经济学家勃朗芬布伦纳教授说:“可以毫不特别夸大地认为,在世界大 战以前和世界大战时期(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引者)实行的凯恩斯主义的充分就业政策,拯 救了30年代的资本主义。”2 二、“新古典综合”的产生和理论特点 由于凯思斯从理论上论证了资产阶级国家对经济生活实行干预的必要性,凯恩斯的理论 就成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急剧发展起来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行动指南。第二次世界大 战后,在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界,凯恩斯主义成了占据支配地位的“主流经济学”1946年, 在美国通过了《就业法》,这一“法令最先把凯恩斯主义的原则体现在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 调节的实际行动中。此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把凯恩斯主义作为制定和推行 国家对内对外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企图借助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各种手段来实现充分就 业、物价稳定、长期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收入均等化和资源最优配置这六大经济目标。 从40年代后半期到60年代中期,以凯恩斯主义为依据的各种经济政策(尤其是财政政 策)在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大大增强了。凯思斯最初提出的政策主张,即那种主 要是仅仅预先制定防止周期性经济危机的措施,到了50年代以后,已经被凯恩斯主义的追 随者所提出的长期增长政策和补偿性财政货币政策所取代:同时,在法国等国家,加强了具 有一定目标的中期和长期的经济规划。同一时期内,在欧洲那些实行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 国家,都未曾发生比较深刻的经济危机;在美国,60年代出现了几乎持续八年的罕见的长 期经济高涨,这一切都被凯恩斯主义的追随者视为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的巨大成 功。无怪乎某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从战后到60年代中期的20年称做“凯恩斯时代”,凯 思斯本人也被吹捧为“战后繁荣之父”。 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各国经济相对持续稳定的增长,在理论方面经过一番改头换面的新古 典经济学,开始逐渐渗入经济增长、经济波动和经济周期性危机理论等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 分析领域。凯思斯主义与新古典经济学由对立转向共存和相互融合3,在这一基础上产生了 所谓“新古典综合”。“新古典综合”的经济理论以最完整的形式体现在萨缪尔森的那本空前 畅销的教科书《经济学》中。 1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理论》,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38页。 2勃朗芬布伦纳:《后凯恩斯经济学,长期通货膨胀中某些被忽略的关系》,1955年伦敦版,第49页。 3L·雷诺兹针对这一现象说:“有些思想似乎在1940年已被埋葬,但现在又重新出现并且赢得现代的支持 者。”(《宏观经济学—一—分析和政策》,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19页。)
10 油然自发的情绪。”1这种主观心理的分析方法,不可避免地会使凯恩斯在分析资本主义经挤 危机时隔靴搔痒,忽视和回避了经济危机的真正原因。事实上,资本主义社会生产与消费的 矛盾和经济危机的爆发,并不是凯恩斯所说的“三个基本心理规律”在起主要作用,而正切 马克思所揭示的是由于资本主义制度及生产结构的矛盾,是生产社会性的资本主义的生产资 料私人占有形式这一基本矛盾的表现形式。凯恩斯之所以在他的理论中抹杀资本主义社会经 济的基本矛盾,掩盖失业和经济危机的真实根源,目的完全是为了挽救处于经济大危机中的 资本主义制度。美国经济学家勃朗芬布伦纳教授说:“可以毫不特别夸大地认为,在世界大 战以前和世界大战时期(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引者)实行的凯恩斯主义的充分就业政策,拯 救了 30 年代的资本主义。”2 二、“新古典综合”的产生和理论特点 由于凯思斯从理论上论证了资产阶级国家对经济生活实行干预的必要性,凯恩斯的理论 就成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急剧发展起来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行动指南。第二次世界大 战后,在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界,凯恩斯主义成了占据支配地位的“主流经济学”。1946 年, 在美国通过了《就业法》,这一“法令最先把凯恩斯主义的原则体现在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 调节的实际行动中。此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把凯恩斯主义作为制定和推行 国家对内对外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企图借助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各种手段来实现充分就 业、物价稳定、长期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收入均等化和资源最优配置这六大经济目标。 从 40 年代后半期到 60 年代中期,以凯恩斯主义为依据的各种经济政策(尤其是财政政 策)在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大大增强了。凯思斯最初提出的政策主张,即那种主 要是仅仅预先制定防止周期性经济危机的措施,到了 50 年代以后,已经被凯恩斯主义的追 随者所提出的长期增长政策和补偿性财政货币政策所取代;同时,在法国等国家,加强了具 有一定目标的中期和长期的经济规划。同一时期内,在欧洲那些实行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 国家,都未曾发生比较深刻的经济危机;在美国,60 年代出现了几乎持续八年的罕见的长 期经济高涨,这一切都被凯恩斯主义的追随者视为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的巨大成 功。无怪乎某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从战后到 60 年代中期的 20 年称做“凯恩斯时代”,凯 思斯本人也被吹捧为“战后繁荣之父”。 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各国经济相对持续稳定的增长,在理论方面经过—番改头换面的新古 典经济学,开始逐渐渗入经济增长、经济波动和经济周期性危机理论等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 分析领域。凯思斯主义与新古典经济学由对立转向共存和相互融合3,在这一基础上产生了 所谓“新古典综合”。“新古典综合”的经济理论以最完整的形式体现在萨缪尔森的那本空前 畅销的教科书《经济学》中。 1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理论》,商务印书馆 1981 年版,第 138 页。 2 勃朗芬布伦纳:《后凯恩斯经济学,长期通货膨胀中某些被忽略的关系》,1955 年伦敦版,第 49 页。 3 L·雷诺兹针对这一现象说:“有些思想似乎在 1940 年已被埋葬,但现在又重新出现并且赢得现代的支持 者。”(《宏观经济学——分析和政策》,商务印书馆 1983 年版,第 11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