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池州学院:《中国历史与文化》电子教案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DOC,文档页数:807,文件大小:2.2MB,团购合买
恩格斯指出:“有了人,我们就开始有了历史。1这就是说,人类和人类 社会是一起产生的。人类社会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集群生活,因为单个人不可 能生存,人类一开始就是群居,就有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开始亦即人类历史 的开端。 现在我们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人类是从哪里来的?中华大地上曾出现过哪些 远古人类?他(她)们是怎样生活的?本章就是要解答这三个问题。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

《中国历史与文化》 授课教案 主讲人:何根海教授

《中国历史与文化》 授课教案 主讲人:何根海教授

第一章人类社会的产生——原始社会 恩格斯指出:“有了人,我们就开始有了历史”。1这就是说,人类和人类 社会是一起产生的。人类社会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集群生活,因为单个人不可 能生存,人类一开始就是群居,就有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开始亦即人类历史 的开端 现在我们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人类是从哪里来的?中华大地上曾出现过哪些 远古人类?他(她)们是怎样生活的?本章就是要解答这三个问题 第一节:劳动创造了人 人类起源的问题是重要的基本科学理论问题,也是建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 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科学根据之一。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不同的世界观,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民族对此有相似或相异的说法。长期以来,世界各 民族中曾有过各种各样的神话传说。在中国有盘古开天地、女娲抟土造人的传 说,说的是古代有一个名叫女娲的女神,她用黄泥捏成和自己一模一样的小 孩,吹了口气,小孩活了,就成为人。为了让人类繁衍,女娲还要男人与女人 结成配偶,传种接代。在古代埃及,人们相信第一个人是由一个名叫哈奴姆的 神在陶器场里塑成的。在古代希腊,也流传过大神普罗米修斯用泥土塑人的神 话。在西方基督教信徒认为,现在地球上的各种生物都是上帝分别按照一定计 划创造的,基督教《圣经》中《创世纪》比较系统地说明人类起源问题。《创 世纪》中说:上帝耶和华用了五天时间造出山川树木、飞禽走兽,第六天用泥 土造出了亚当,再从亚当的身上抽出一根肋骨,造了女人夏娃,并让他们结为 夫妇,后来二人因偷吃了伊甸园的禁果而被赶到大地上生活,繁衍了子孙后 代。上述各种传说尽管具体说法不同但都有一个相似点即人类是由神创造的, 这反映了唯心主义者对人类起源问题的认识和探索 对人类的起源问题,唯物主义者也进行了长期的研究,早在公元前六世 纪,古希腊的一位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那克西曼德(公元前611-一前545 年)就认为鱼是人类的祖先,是从水中到陆地上来的,这种认识带有直观的 臆测的性质。著名的法国学者拉马克(公元1744——公元1829年)在1809年 出版了《动物哲学》一书,他对动物界的进化作了广泛的论述,指出高等动物 起源于低等动物,特别指出人类起源于类人猿。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在1963年 出版了名著《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一书,论述了人类与猿类的亲缘关系,提 出了人、猿同祖论。德国学者海克尔(公元1834年——1919年)在1868年出 版了《自然创造史》一书中,进一步用大量事实论证了人、猿同祖论。人猿同 祖论是人类在自身起源的认识史上一个新的转折点。 应该特别提及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公元1809 1882年),他在1859年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提出了动植物不断地变化 发展,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学说。1871年他在另一名著《人类 起源与性的选择》一书中,运用进化论的原则和自然选择的原理,论证了人类 是由一种灭绝的古猿进化而来的,人类和现在的类人猿有着共同的祖先。达尔 文的学说对于人类起源的科学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他没有说明古猿 演变到人的原因,没有解决人类是怎样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人类和人类社会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恩选集》第3卷第457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第一章 人类社会的产生——原始社会 恩格斯指出:“有了人,我们就开始有了历史”。1这就是说,人类和人类 社会是一起产生的。人类社会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集群生活,因为单个人不可 能生存,人类一开始就是群居,就有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开始亦即人类历史 的开端。 现在我们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人类是从哪里来的?中华大地上曾出现过哪些 远古人类?他(她)们是怎样生活的?本章就是要解答这三个问题。 第一节:劳动创造了人 人类起源的问题是重要的基本科学理论问题,也是建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 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科学根据之一。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不同的世界观,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民族对此有相似或相异的说法。长期以来,世界各 民族中曾有过各种各样的神话传说。在中国有盘古开天地、女娲抟土造人的传 说,说的是古代有一个名叫女娲的女神,她用黄泥捏成和自己一模一样的小 孩,吹了口气,小孩活了,就成为人。为了让人类繁衍,女娲还要男人与女人 结成配偶,传种接代。在古代埃及,人们相信第一个人是由一个名叫哈奴姆的 神在陶器场里塑成的。在古代希腊,也流传过大神普罗米修斯用泥土塑人的神 话。在西方基督教信徒认为,现在地球上的各种生物都是上帝分别按照一定计 划创造的,基督教《圣经》中《创世纪》比较系统地说明人类起源问题。《创 世纪》中说:上帝耶和华用了五天时间造出山川树木、飞禽走兽,第六天用泥 土造出了亚当,再从亚当的身上抽出一根肋骨,造了女人夏娃,并让他们结为 夫妇,后来二人因偷吃了伊甸园的禁果而被赶到大地上生活,繁衍了子孙后 代。上述各种传说尽管具体说法不同但都有一个相似点即人类是由神创造的, 这反映了唯心主义者对人类起源问题的认识和探索。 对人类的起源问题,唯物主义者也进行了长期的研究,早在公元前六世 纪,古希腊的一位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那克西曼德(公元前 611——前 545 年)就认为鱼是人类的祖先,是从水中到陆地上来的,这种认识带有直观的、 臆测的性质。著名的法国学者拉马克(公元 1744——公元 1829 年)在 1809 年 出版了《动物哲学》一书,他对动物界的进化作了广泛的论述,指出高等动物 起源于低等动物,特别指出人类起源于类人猿。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在 1963 年 出版了名著《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一书,论述了人类与猿类的亲缘关系,提 出了人、猿同祖论。德国学者海克尔(公元 1834 年——1919 年)在 1868 年出 版了《自然创造史》一书中,进一步用大量事实论证了人、猿同祖论。人猿同 祖论是人类在自身起源的认识史上一个新的转折点。 应该特别提及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公元 1809—— 1882 年),他在 1859 年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提出了动植物不断地变化 发展,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学说。1871 年他在另一名著《人类 起源与性的选择》一书中,运用进化论的原则和自然选择的原理,论证了人类 是由一种灭绝的古猿进化而来的,人类和现在的类人猿有着共同的祖先。达尔 文的学说对于人类起源的科学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他没有说明古猿 演变到人的原因,没有解决人类是怎样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人类和人类社会 1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恩选集》第 3 卷第 457页,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

起源问题的科学结论是伟大导师马克思、恩格斯作出的,马克思、恩格斯运用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论证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主 导作用,提出了劳动创造了人的伟大理论。马克思在其著作中一再指出劳动在 人类、人类社会起源中的作用,他曾说:“这全部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类经 过人的劳动创造了人类”。2恩格斯在1876年写的《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 中的作用》这篇著名论文中开宗明义指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3马克思列宁 主义理论告诉我们:人和猿有许多相似或相同的特征,人和猿是近亲;另一方 面人类和猿类有着本质上的差别,人和猿的总差别是由于人能够进行劳动、组 成人类社会。人体结构上的典型特征和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都和劳动有关, 人体的全部结构以及器官的形态功能,到处可以看到从猿到人转变过程留下的 劳动的印记,劳动使得手脚分化,直立行走,使得语言产生、大脑发展,劳动 是区别人类和猿类的标志。所以,如果说达尔文把人类从上帝手中解放出来, 归于动物界;那么马克思、恩格斯又把人类从动物界中区别开来,使人作为劳 动者,作为自然界的改造者、征服者的特殊的新生命的本质。正是基于对人的 本质的科学认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摩尔根提供的资料以及其他资料的基础 上,提出了阶级和国家起源的学说,列宁又在1917年和1919年分别发表了 《国家与革命》和《论国家》,进一步阐述了国家起源的理论,从而确立了原 始社会史这门科学,阐明了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发展的整个过程,进而全面地系 统地论证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 第二节: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原始社会是一切民族在其初期发展阶段上出现的第一个社会经济形态,也 是人类在历史过程中所共有的前阶级社会的发展阶段。原始社会对后世来说具 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因为这一阶段的历史不仅说明人类和人类社会的起源问 题,阐述人们社会关系的最初形态,而且也揭示了阶级、国家的产生问题以及 人类科学知识、宗教艺术等方面的最初萌芽状况 关于原始社会史的分期问题,我国学术界主要有二种分期观点。一是二段 分期法,即将整个原始社会的发展分为原始群、原始公社两大时期,原始公社 又分为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阶段。二是三段分期法,将整个原始 社会的发展分为原始群时期、血缘家族公社时期和氏族公社时期。氏族公社再 分为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相继的阶段。本节采用二段分期方法来 叙述中国原始社会产生、演进发展的过程 原始群——中国历史的开端 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原始人类遗迹最多的国家,20世纪20年代以来,在 中华大地上发现了众多原始人类遗址充分证明我国是人类发源地之 原始群是人类最早的社会组织形式,是原始社会的低级阶段。原始群时期 的人类按其体质形态进化的程度,分为早、晚两个阶段。原始群的早期阶段的 人类叫做“猿人”,晚期阶段的人类叫做“古人 1、猿人时期 猿人又称直立人,因其体质形态既保留猿类的一些特征,又有现代人的某 些特征而得名。在我国境内发现了众多的猿人遗址,除元谋人、蓝田人、北京 2马克思《经济学—一哲学手稿》第94页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 3《马恩选集》第3卷第508页

起源问题的科学结论是伟大导师马克思、恩格斯作出的,马克思、恩格斯运用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论证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主 导作用,提出了劳动创造了人的伟大理论。马克思在其著作中一再指出劳动在 人类、人类社会起源中的作用,他曾说:“这全部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类经 过人的劳动创造了人类”。2恩格斯在 1876 年写的《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 中的作用》这篇著名论文中开宗明义指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3马克思列宁 主义理论告诉我们:人和猿有许多相似或相同的特征,人和猿是近亲;另一方 面人类和猿类有着本质上的差别,人和猿的总差别是由于人能够进行劳动、组 成人类社会。人体结构上的典型特征和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都和劳动有关, 人体的全部结构以及器官的形态功能,到处可以看到从猿到人转变过程留下的 劳动的印记,劳动使得手脚分化,直立行走,使得语言产生、大脑发展,劳动 是区别人类和猿类的标志。所以,如果说达尔文把人类从上帝手中解放出来, 归于动物界;那么马克思、恩格斯又把人类从动物界中区别开来,使人作为劳 动者,作为自然界的改造者、征服者的特殊的新生命的本质。正是基于对人的 本质的科学认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摩尔根提供的资料以及其他资料的基础 上,提出了阶级和国家起源的学说,列宁又在 1917 年和 1919 年分别发表了 《国家与革命》和《论国家》,进一步阐述了国家起源的理论,从而确立了原 始社会史这门科学,阐明了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发展的整个过程,进而全面地系 统地论证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 第二节: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原始社会是一切民族在其初期发展阶段上出现的第一个社会经济形态,也 是人类在历史过程中所共有的前阶级社会的发展阶段。原始社会对后世来说具 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因为这一阶段的历史不仅说明人类和人类社会的起源问 题,阐述人们社会关系的最初形态,而且也揭示了阶级、国家的产生问题以及 人类科学知识、宗教艺术等方面的最初萌芽状况。 关于原始社会史的分期问题,我国学术界主要有二种分期观点。一是二段 分期法,即将整个原始社会的发展分为原始群、原始公社两大时期,原始公社 又分为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阶段。二是三段分期法,将整个原始 社会的发展分为原始群时期、血缘家族公社时期和氏族公社时期。氏族公社再 分为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相继的阶段。本节采用二段分期方法来 叙述中国原始社会产生、演进发展的过程。 一、 原始群——中国历史的开端 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原始人类遗迹最多的国家,20 世纪 20 年代以来,在 中华大地上发现了众多原始人类遗址充分证明我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 原始群是人类最早的社会组织形式,是原始社会的低级阶段。原始群时期 的人类按其体质形态进化的程度,分为早、晚两个阶段。原始群的早期阶段的 人类叫做“猿人”,晚期阶段的人类叫做“古人”。 1、猿人时期 猿人又称直立人,因其体质形态既保留猿类的一些特征,又有现代人的某 些特征而得名。在我国境内发现了众多的猿人遗址,除元谋人、蓝田人、北京 2 马克思《经济学——哲学手稿》第 94 页 人民出版社 1963 年版 3 《马恩选集》第 3 卷第 508页

人外,还有湖北郧县人、安徽和县人、辽宁金牛山人等。在猿人的化石中,以 元谋人为最早,以北京人最具代表性。猿人使用的工具以打制石器为主,过着 群居杂交生活,食物来源主要依靠采集获得,已经学会使用和控制天然火, (1)元谋人 元谋人是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元谋人因 发现于云南省的元谋县上那蚌村而得名,它是我国考古工作者在1965年发现 的。考古工作者首先发现了两颗远古人类的牙齿化石,一为左上内侧门齿 为右上内侧门齿,同属于一个成年个体,这两颗牙齿硕大、粗壮,由此推测其 主人是一青年男性。以后又在同一地层发现了石器、炭屑、烧骨等文化遗物和 大批哺乳动物化石。根据古地磁场法测定,元谋人的绝对年代距今约170万年 左右。 元谋人的故乡是元谋小盆地,这位于云南省北部的金沙江边,海拔一千一百 米左右,龙川江流贯其间,是一个适宜于古人类生活的地方。原始群时期是以 人类最早制造工具开始的,也就是从出现最早的直立人开始。元谋人的文化遗 物石制品共有十七件,均为石英岩石打制而成,有些加工较为精细,其中有刮 削器、尖状器、砍砸器等,这说明元谋人已经开始制造工具。使用打制石器的 时代,考古学上称这为“旧石器时代”,所以元谋人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早期类 型的直立人的代表,亦是属于旧石器时代初期的人类。在元谋人遗址上,考古 学家发现了大量的炭屑和两件颜色发黑的动物骨头化石,经鉴定可能为烧骨 这说明元谋人可能已经知道用火 (2)蓝田人 亦称蓝田猿人,因其发现在陕西省蓝田县而得名 1963年7月在陕西蓝田县城西北陈家窝村附近的红色土层中发现下颌骨化石, 1964年在公主岭发现头盖骨化石,还有牙齿十余枚,统称蓝田人,时间约在距 今65——80万年。蓝田人的体质特征:头盖骨骨壁极厚,额骨很宽,向后倾 斜,眉嵴粗壮,脑容量很小,估计只有780毫升。这些特征表明了蓝田人还比 较原始,与兰田人化石伴生的动物化石有剑齿虎、剑齿象、水鹿、丽牛等。在 与蓝田人相当的地层中,还发现有打制石器。 (3)北京人 北京人化石发现于北京市房山县周口店龙骨山的洞 穴里。自宋代以来,当地百姓就把哺乳动物化石当做一味中药——“龙骨”来 入药。1918年春,当时的中国农商部矿政顾问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到周口店调 查煤矿时,在工人的引导下,在周口店西南约2公里的鸡骨山地点作表面采集 时发现了一些齿类动物化石。1921年安特生又同奥国古生物学家师丹斯基等到 周口店调查,在石灰窑工人的引导下又发现另一个埋藏很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 地点,这个地点就是后来名闻世界的中国猿人遗址。这个遗址的系统发掘是从 927年开始的,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捷、古生物学家杨钟健、裴文中,考古 学家贾兰坡等都曾主持或参与这遗址发掘工作,抗战期间和抗战胜利后国民党 统治时期发掘工作完全停止,新中国成立后又继续发掘,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 七十年代才结束。学者们把这里发现的远古人类称为“中国猿人北京种”,简 称“北京猿人”或“北京人 在周口店发现的北京人化石材料有:完整的或比较完整的头盖骨6具、头盖 骨残片9块、面骨6块、下颚骨15面、牙齿152个,断裂的股骨7段、胫骨1 段、肱骨3段、比较完好的锁骨1个和月骨1个,全部材料分属于40多个不同 年龄的男女个体,从幼儿到老年均有代表。其他考古材料有:10万多件石器、 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其中兽骨化石除了犀牛、羚 羊、斑鹿、牛、虎、豹、狼等外,还包括已经绝迹的剑齿虎、肿骨鹿等。被称

人外,还有湖北郧县人、安徽和县人、辽宁金牛山人等。在猿人的化石中,以 元谋人为最早,以北京人最具代表性。猿人使用的工具以打制石器为主,过着 群居杂交生活,食物来源主要依靠采集获得,已经学会使用和控制天然火。 (1)元谋人 元谋人是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元谋人因 发现于云南省的元谋县上那蚌村而得名,它是我国考古工作者在 1965 年发现 的。考古工作者首先发现了两颗远古人类的牙齿化石,一为左上内侧门齿,一 为右上内侧门齿,同属于一个成年个体,这两颗牙齿硕大、粗壮,由此推测其 主人是一青年男性。以后又在同一地层发现了石器、炭屑、烧骨等文化遗物和 大批哺乳动物化石。根据古地磁场法测定,元谋人的绝对年代距今约 170 万年 左右。 元谋人的故乡是元谋小盆地,这位于云南省北部的金沙江边,海拔一千一百 米左右,龙川江流贯其间,是一个适宜于古人类生活的地方。原始群时期是以 人类最早制造工具开始的,也就是从出现最早的直立人开始。元谋人的文化遗 物石制品共有十七件,均为石英岩石打制而成,有些加工较为精细,其中有刮 削器、尖状器、砍砸器等,这说明元谋人已经开始制造工具。使用打制石器的 时代,考古学上称这为“旧石器时代”,所以元谋人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早期类 型的直立人的代表,亦是属于旧石器时代初期的人类。在元谋人遗址上,考古 学家发现了大量的炭屑和两件颜色发黑的动物骨头化石,经鉴定可能为烧骨, 这说明元谋人可能已经知道用火。 (2)蓝田人 亦称蓝田猿人,因其发现在陕西省蓝田县而得名。 1963 年 7 月在陕西蓝田县城西北陈家窝村附近的红色土层中发现下颌骨化石, 1964 年在公主岭发现头盖骨化石,还有牙齿十余枚,统称蓝田人,时间约在距 今 65——80 万年。蓝田人的体质特征:头盖骨骨壁极厚,额骨很宽,向后倾 斜,眉嵴粗壮,脑容量很小,估计只有 780 亳升。这些特征表明了蓝田人还比 较原始,与兰田人化石伴生的动物化石有剑齿虎、剑齿象、水鹿、丽牛等。在 与蓝田人相当的地层中,还发现有打制石器。 (3)北京人 北京人化石发现于北京市房山县周口店龙骨山的洞 穴里。自宋代以来,当地百姓就把哺乳动物化石当做一味中药——“龙骨”来 入药。1918 年春,当时的中国农商部矿政顾问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到周口店调 查煤矿时,在工人的引导下,在周口店西南约 2 公里的鸡骨山地点作表面采集 时发现了一些齿类动物化石。1921 年安特生又同奥国古生物学家师丹斯基等到 周口店调查,在石灰窑工人的引导下又发现另一个埋藏很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 地点,这个地点就是后来名闻世界的中国猿人遗址。这个遗址的系统发掘是从 1927 年开始的,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捷、古生物学家杨钟健、裴文中,考古 学家贾兰坡等都曾主持或参与这遗址发掘工作,抗战期间和抗战胜利后国民党 统治时期发掘工作完全停止,新中国成立后又继续发掘,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 七十年代才结束。学者们把这里发现的远古人类称为“中国猿人北京种”,简 称“北京猿人”或“北京人”。 在周口店发现的北京人化石材料有:完整的或比较完整的头盖骨 6 具、头盖 骨残片 9 块、面骨 6 块、下颚骨 15 面、牙齿 152 个,断裂的股骨 7 段、胫骨 1 段、肱骨 3 段、比较完好的锁骨 1 个和月骨 1 个,全部材料分属于 40 多个不同 年龄的男女个体,从幼儿到老年均有代表。其他考古材料有:10 万多件石器、 成批的骨器、100 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其中兽骨化石除了犀牛、羚 羊、斑鹿、牛、虎、豹、狼等外,还包括已经绝迹的剑齿虎、肿骨鹿等。被称

作科学之宝的完整头盖骨是在1929年12月2日下午4时被裴文中发现的。令 人遗憾的是,抗战前发现的全部北京人化石,原存放在美国人办的北京协和医 院,抗战期间下落不明。现存惟一真标本是1966年从顶部堆积处发现的一个北 京人头盖骨。 北京人的身体各部发展呈非常均衡性,四肢发展较进步,头部比较落后。在 四肢中,手的演化最进步,手腕的灵活程度和现代人的手腕很接近。头盖骨的 主要特征是头盖低平,前额后倾,眉嵴粗大,左右两个眉峭互相边接在一起, 向前突出,像房檐一样遮盖两眼。脑容量小,平均数为1075毫升(850 1300毫升),大于类人猿平均数(415毫升)和爪哇直立猿人平均数(860毫 升),小于现代人脑容量平均数(1350毫升);吻部突出,下颏后缩,牙齿粗 大,这些特征都表明了北京人头骨的原始性。 北京人的体质形态比蓝田人进步,其四肢骨的大小、形状、比例和肌肉附着 点基本上具有现代人的形式,身长约156厘米。人类学家根据已发现的遗骨对 北京人的年龄进行过研究,研究结果是:死于约14岁以下的儿童占39.5%,死 于约30岁以下的占7%,死于40—-50岁之间的占79%,死于50—60岁之 间的占26%,寿命长短不能判定的占43%。4这说明北京人的生活很难苦,人 类的生存能力低下,人的寿命较短 北京人使用的劳动工具用石器、木器和骨器。石器按形状和用途可分为砍砸 器(由鹅卵石一面或两面打出刃部而成,主要用于砍伐树木,制作木棒和猎取 野兽等),刮削器(用大小石片做成,用来刮削兽皮,切割兽肉或修理木棒 等),尖状器(用石英石片加工而成,呈三角形用于割剥兽皮或采集植物根茎 等)。这些石器都是将天然石块打制成的有刃石器,称为“旧石器”(使用旧 石器的时代叫“旧石器时代”)。它们虽然制作简单粗糙,但却是经过人类思 考而制成的,是真正进行劳动的标志。 北京人已学会使用和控制天然火。在北京猿人的洞穴中还发现了用火的痕 迹,火烧过的灰烬最厚处可达六米,在北京人遗址的一角—一鸽子堂,还发现 了他们烧烤食物的痕迹。灰烬、烧骨等堆积在一定区域且叠压很厚,显然这不 是野火留下的痕迹。这种现象证明了北京人不仅会使用天然火而且已能有意识 对火进行控制使用。火的使用,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件大事,火可以用来照 明,从而扩大人类生活领域,可以用来御寒取暖,增强抵御自然的能力,改善 生存条件。有了火,人类可以熟食,缩短食物消化过程,利于摄取食物营养, 促进人类体质;尤其是大脑的发展和健康;有了火可以帮助人们驱逐野兽,增 强人类自卫和狩猎能力。火的使用,是人类生产斗争经验积累的结果,是人类 征服自然进程中所取得的伟大成果。 北京人的生活方式是群居。由于生存环境的恶劣,北京人不得不十几个人或 几十个人生活在一起,过着群居生活。这种原始群,是人类最早的社会组织。 在这个组织里,北京人共同制造、使用工具,共同采集狩猎,共同享用劳动成 果。采集是北京人维持生活的主要手段,采集的食物有朴树籽和紫荆等,另外 狩猎也为他们提供了大批肉食。北京人除了能够捕捉肿骨鹿、斑鹿、羚羊及其 他小动物外,还能靠群体力量,捕获象剑齿虎、犀牛、豹等凶猛的野兽。 贾兰坡《中国猿人及其文化》,中华书局1964年2月第1版第156页 贾兰坡《中国大陆上的远古居民》天津出版社1978年版第110页 3裴文中、吴汝良、贾兰坡等著《山西襄汾县丁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 甲种专刊第二号第16--17页

作科学之宝的完整头盖骨是在 1929 年 12 月 2 日下午 4 时被裴文中发现的。令 人遗憾的是,抗战前发现的全部北京人化石,原存放在美国人办的北京协和医 院,抗战期间下落不明。现存惟一真标本是 1966 年从顶部堆积处发现的一个北 京人头盖骨。 北京人的身体各部发展呈非常均衡性,四肢发展较进步,头部比较落后。在 四肢中,手的演化最进步,手腕的灵活程度和现代人的手腕很接近。头盖骨的 主要特征是头盖低平,前额后倾,眉嵴粗大,左右两个眉峭互相边接在一起, 向前突出,像房檐一样遮盖两眼。脑容量小,平均数为 1075 毫升(850—— 1300 毫升),大于类人猿平均数(415 毫升)和爪哇直立猿人平均数(860 毫 升),小于现代人脑容量平均数(1350 毫升);吻部突出,下颏后缩,牙齿粗 大,这些特征都表明了北京人头骨的原始性。 北京人的体质形态比蓝田人进步,其四肢骨的大小、形状、比例和肌肉附着 点基本上具有现代人的形式,身长约 156 厘米。人类学家根据已发现的遗骨对 北京人的年龄进行过研究,研究结果是:死于约 14 岁以下的儿童占 39.5%,死 于约 30 岁以下的占 7%,死于 40——50 岁之间的占 7.9%,死于 50——60 岁之 间的占 2.6%,寿命长短不能判定的占 43%。4这说明北京人的生活很难苦,人 类的生存能力低下,人的寿命较短。 北京人使用的劳动工具用石器、木器和骨器。石器按形状和用途可分为砍砸 器(由鹅卵石一面或两面打出刃部而成,主要用于砍伐树木,制作木棒和猎取 野兽等),刮削器(用大小石片做成,用来刮削兽皮,切割兽肉或修理木棒 等),尖状器(用石英石片加工而成,呈三角形用于割剥兽皮或采集植物根茎 等)。这些石器都是将天然石块打制成的有刃石器,称为“旧石器”(使用旧 石器的时代叫“旧石器时代”)。它们虽然制作简单粗糙,但却是经过人类思 考而制成的,是真正进行劳动的标志。 北京人已学会使用和控制天然火。在北京猿人的洞穴中还发现了用火的痕 迹,火烧过的灰烬最厚处可达六米, 在北京人遗址的一角——鸽子堂,还发现 了他们烧烤食物的痕迹。灰烬、烧骨等堆积在一定区域且叠压很厚,显然这不 是野火留下的痕迹。这种现象证明了北京人不仅会使用天然火而且已能有意识 对火进行控制使用。火的使用,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件大事,火可以用来照 明,从而扩大人类生活领域,可以用来御寒取暖,增强抵御自然的能力,改善 生存条件。有了火,人类可以熟食,缩短食物消化过程,利于摄取食物营养, 促进人类体质;尤其是大脑的发展和健康;有了火可以帮助人们驱逐野兽,增 强人类自卫和狩猎能力。火的使用,是人类生产斗争经验积累的结果,是人类 征服自然进程中所取得的伟大成果。 北京人的生活方式是群居。由于生存环境的恶劣,北京人不得不十几个人或 几十个人生活在一起,过着群居生活。这种原始群,是人类最早的社会组织。 在这个组织里,北京人共同制造、使用工具,共同采集狩猎,共同享用劳动成 果。采集是北京人维持生活的主要手段,采集的食物有朴树籽和紫荆等,另外 狩猎也为他们提供了大批肉食。北京人除了能够捕捉肿骨鹿、斑鹿、羚羊及其 他小动物外,还能靠群体力量,捕获象剑齿虎、犀牛、豹等凶猛的野兽。 4 贾兰坡《中国猿人及其文化》,中华书局 1964 年 2月第 1 版 第 156 页 ② 贾兰坡《中国大陆上的远古居民》天津出版社 1978 年版第 110 页 ③ 裴文中、吴汝良、贾兰坡等著《山西襄汾县丁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 甲种专刊第二号第 16——17页

2、“古人”时期——原始人群向氏族公社的过渡时期 “古人”生活的时期距今约有一、二十万年。在我国境内发现的“古人”阶 段的人类遗址主要有:1958年发现的广东马坝人、1956年发现的湖北长阳人、 1978年发现的陕西大荔人、1954年发现的山西丁村人等。“古人”时期劳动工 具仍是打制石器,但二次加工痕迹明显;婚姻关系可能已摆脱了原始的杂交状 态,进入了群婚的早期阶段。婚姻只能在同辈间相通,父母和子女之间,长辈 和晚辈之间不能婚配,而在同一辈份之间即兄弟姐妹、从兄弟姐妹之间可以相 互通婚,这样的婚姻关系而结合成的社会组织叫做“血缘家庭”,是从杂乱婚 向族外婚过渡的婚姻形式。族内群婚向族外群婚的转变,是人类婚姻史上的 大进步。这一时期的人类体质特征既有与猿人相似的原始性,如头顶低矮、眉 嵴粗壮、骨壁厚等特点,又有接近于现代人的特征,如吻部不太突出,脑容量 增加等,故称这一时期的人类叫“古人”,也叫早期智人。“古人”已掌握了 磨擦取火的方法,仍过着采集和狩猎的生活 1)丁村人 早期智人化石解放前在我国古人类学上一直是一个 空白点,丁村人是我国发现的第一个早期智人遗址,1954年发现于山西省襄汾 县丁村而得名。丁村遗址发现的化石有:同属一个别体的门齿两枚、臼齿 枚;石器二千多件,还有28种哺乳动物化石和鱼化石。丁村遗址中的三枚人类 牙齿化石,同于属一个十二、三岁的幼年个体,估计年代不超过六万年。村 人齿冠和齿根都比北京人小,在上内侧门齿舌面呈明显的铲形,表明接近于北 京人以至现代中国人共同具有的蒙古种人的特征。丁村人的石器制作技术比北 京人进步,类型也进一步分化,有砍砸器、石球、小型尖状器、厚三棱尖状器 等。石球和厚三棱尖状器是丁村人代表性石器,前者可能是狩猎用的武器,后 者可能是挖掘用的工具。丁村人使用的石器仍是打制石器。 28种哺乳动物化石,有熊、豺、狼、狐、大角鹿、赤鹿、班鹿、披毛犀、 野马、野驴等,这些动物大部分生长在森林和山地中,说明当时草木丛生气候 比较温暖。鱼的化石英钟有草食性的鲩鱼、肉食性的鲶鱼、青鱼和杂食性的鲤 鱼,说明丁村一带当时的自然环境与今天的华南地区有一定程度的类似。 (2)马坝人 马坝人头盖骨化石是1958年夏在广东省韶关马坝乡 狮子山洞穴中发现的,是我国早期智人化石中比较完整的人类头盖骨,石化程 度大,可能是一个男性中年个体。马坝人和北京人相比已有很大进步性,骨壁 厚度减薄,颅顶穹窿升髙,前额髙于北京人又比晚期智人阶段的山顶洞人低 平,脑量基本达到现代人平均值(1350毫升),但鼻骨比现代人宽阔,眉嵴骨 突出粗壮,向前和两侧突出,几乎连成一条连续横条,这点与现代人很不同。5 从马坝人头骨形态特征判断,它属于我国早期智人中比较早的人类化石,年代 比北京人晚约距今20万年。 (3)大荔人 1978年在陕西省大荔县西部段家乡解放村南,发现 人类头骨化石一具,称之为大荔人。一起出土的还有马、肿骨鹿、羚羊、野 猪、水牛、河狸、青鱼等脊椎动物化石十余种和180件器型普遍较小的石器工 具,其年代约距今10多万年 大荔人的头骨化石基本完整,但无下颌骨,主要缺损脑颅右侧后部及左侧颧 弓。从头骨硕大、眉嵴粗壮、额部后倾、肌脊粗壮等特征来看,可推定它大约 属于二十岁左右的男性。 吴汝康、彭如策:《广东韶关马坝发现的早期古人类型人类化石》、《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第1卷第 4期第163页

2、“古人”时期——原始人群向氏族公社的过渡时期 “古人”生活的时期距今约有一、二十万年。在我国境内发现的“古人”阶 段的人类遗址主要有:1958 年发现的广东马坝人、1956 年发现的湖北长阳人、 1978 年发现的陕西大荔人、1954 年发现的山西丁村人等。“古人”时期劳动工 具仍是打制石器,但二次加工痕迹明显;婚姻关系可能已摆脱了原始的杂交状 态,进入了群婚的早期阶段。婚姻只能在同辈间相通,父母和子女之间,长辈 和晚辈之间不能婚配,而在同一辈份之间即兄弟姐妹、从兄弟姐妹之间可以相 互通婚,这样的婚姻关系而结合成的社会组织叫做“血缘家庭”,是从杂乱婚 向族外婚过渡的婚姻形式。族内群婚向族外群婚的转变,是人类婚姻史上的一 大进步。这一时期的人类体质特征既有与猿人相似的原始性,如头顶低矮、眉 嵴粗壮、骨壁厚等特点,又有接近于现代人的特征,如吻部不太突出,脑容量 增加等,故称这一时期的人类叫“古人”,也叫早期智人。“古人”已掌握了 磨擦取火的方法,仍过着采集和狩猎的生活。 (1)丁村人 早期智人化石解放前在我国古人类学上一直是一个 空白点,丁村人是我国发现的第一个早期智人遗址,1954 年发现于山西省襄汾 县丁村而得名。丁村遗址发现的化石有:同属一个别体的门齿两枚、臼齿一 枚;石器二千多件,还有 28 种哺乳动物化石和鱼化石。丁村遗址中的三枚人类 牙齿化石,同于属一个十二、三岁的幼年个体,估计年代不超过六万年。②丁村 人齿冠和齿根都比北京人小,在上内侧门齿舌面呈明显的铲 形,表明接近于北 京人以至现代中国人共同具有的蒙古种人的特征。③丁村人的石器制作技术比北 京人进步,类型也进一步分化,有砍砸器、石球、小型尖状器、厚三棱尖状器 等。石球和厚三棱尖状器是丁村人代表性石器,前者可能是狩猎用的武器,后 者可能是挖掘用的工具。丁村人使用的石器仍是打制石器。 28 种哺乳动物化石,有熊、豺、狼、狐、大角鹿、赤鹿、班鹿、披毛犀、 野马、野驴等,这些动物大部分生长在森林和山地中,说明当时草木丛生气候 比较温暖。鱼的化石英钟有草食性的鲩鱼、肉食性的鲶鱼、青鱼和杂食性的鲤 鱼,说明丁村一带当时的自然环境与今天的华南地区有一定程度的类似。 (2)马坝人 马坝人头盖骨化石是 1958 年夏在广东省韶关马坝乡 狮子山洞穴中发现的,是我国早期智人化石中比较完整的人类头盖骨,石化程 度大,可能是一个男性中年个体。马坝人和北京人相比已有很大进步性,骨壁 厚度减薄,颅顶穹窿升高,前额高于北京人又比晚期智人阶段的山顶洞人低 平,脑量基本达到现代人平均值(1350 毫升),但鼻骨比现代人宽阔,眉嵴骨 突出粗壮,向前和两侧突出,几乎连成一条连续横条,这点与现代人很不同。5 从马坝人头骨形态特征判断,它属于我国早期智人中比较早的人类化石,年代 比北京人晚约距今 20 万年。 (3)大荔人 1978 年在陕西省大荔县西部段家乡解放村南,发现 人类头骨化石一具,称之为大荔人。一起出土的还有马、肿骨鹿、羚羊、野 猪、水牛、河狸、青鱼等脊椎动物化石十余种和 180 件器型普遍较小的石器工 具,其年代约距今 10 多万年。 大荔人的头骨化石基本完整,但无下颌骨,主要缺损脑颅右侧后部及左侧颧 弓。从头骨硕大、眉嵴粗壮、额部后倾、肌脊粗壮等特征来看,可推定它大约 属于二十岁左右的男性。 5 吴汝康、彭如策:《广东韶关马坝发现的早期古人类型人类化石》、《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第 1卷第 4期第 163 页

3、古文献记载的中国原始群时期 在我国古代的文献中,保存了不少有关原始群时期的人类的社会组织形式 婚姻和亲族关系以及生活状况等方面的资料。如《吕氏春秋·恃君览》记载: “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 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无进退揖让之礼”。这反映了原始群时期人类采用群 居方式,没有阶级、国家,无尊卑,以杂乱婚方式维系人类种的繁衍。《礼 记·礼记》记载:“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木曾巢。未有 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 《韩非子·五蠹》还有“构木为巢,以避其害”,“号之曰有巢氏”;“钻燧 取火,以化腥臊”,“号之曰燧火氏”等记载,这折射出原始群时期的人类主 要靠采集和狩猎维持生存,生活非常艰苦,同时人类在与自然作抗争的过程中 逐步掌握了利用和获取火,渐渐告别了“茹毛饮血”的时代。 《吕氏春秋》、《韩非子》均成于战国,《礼记》成于汉,距今不过二千多 年。但这些传说也可勾划出中国原始社会初期的简单面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 了原始群时期的某些社会状况。 第三节:母系氏族公社 母系氏族公社也叫做“母系氏族制”或“母权制”,是继原始群之后形成的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人类社会组织,是氏族公社的开始阶段,也是主要阶段 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妇女在氏族中居于支配地位, 世系从母系计算,女性在社会生活中占有显著地位。妇女在社会生活中主导地 位的确立,这首先是由于人类自身生存条件仍然非常艰苦,自身种的繁衍非常 艰难,加之人类对于生育之谜的蒙昧,女性第二性特征的明显,种的繁衍成果 被女子所独享。其次女子在生产中的作用较大,女子主要从事采集、管理氏族 内务,男子主要从事狩猎捕渔。男子打猎捕鱼收获没有保证,而女子采集植 物,收获较为稳定,因此妇女在社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之所以将女子的 社会工作列为次要原因,我们认为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男女的分工并非绝对 男子也可以从事采集,事实上目前的考古发掘以及民族学的研究成果都无法证 实采集是女子的专利。二是母系氏族的婚姻方式是群婚制,起初是氏族之间的 同辈男女互为配偶,后来发展至对偶婚。在群婚制时期,“民知其母,不知其 父”6,谁是孩子的父亲是不能确定的,但孩子的母亲可以确知,子女跟随母亲 居住。因此,氏族的世系只能从母亲方面来确认,这也是母系制建立的原因之 三是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人类使用的工具有石器、木器、骨器等,母系氏 族初期使用的是打制石器,中期以后使用磨制石器。复合工具开始出现,特别 是弓箭的发明是这个时期的突出贡献,弓箭的发明增强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能 力。四是母系氏族初期采集、狩猎仍是中国原始人类获取生活资料的主要来 源,同时亦学会了捕鱼捞蚌;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中国原始的农业、畜牧 业、手工业开始出现。氏族财产实行母系继承制。五是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人 类的体质特征已进入“新人”阶段,人类种族开始出现。大多数人类学家把全 世界人类区分为三大种族或三个主要人种,即蒙古利亚种族(黄色种)、欧罗 巴种族(白色人种)和澳大利亚一一尼格罗种族(黑色人种)。种族是由人类 体质外表征状形成的人群,是具有共同体质类型的人们的结合体,属于体质人 类学的范畴。种族与民族不同,民族是社会历史形成的人们共同体,它是由语 6《庄子·盗跖》

3、古文献记载的中国原始群时期 在我国古代的文献中,保存了不少有关原始群时期的人类的社会组织形式、 婚姻和亲族关系以及生活状况等方面的资料。如《吕氏春秋·恃君览》记载: “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 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无进退揖让之礼”。这反映了原始群时期人类采用群 居方式,没有阶级、国家,无尊卑,以杂乱婚方式维系人类种的繁衍。《礼 记·礼记》记载:“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 木曾巢。未有 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 《韩非子·五蠹》还有“构木为巢,以避其害”,“号之曰有巢氏”;“钻燧 取火,以化腥臊”,“号之曰燧火氏”等记载,这折射出原始群时期的人类主 要靠采集和狩猎维持生存,生活非常艰苦,同时人类在与自然作抗争的过程中 逐步掌握了利用和获取火,渐渐告别了“茹毛饮血”的时代。 《吕氏春秋》、《韩非子》均成于战国,《礼记》成于汉,距今不过二千多 年。但这些传说也可勾划出中国原始社会初期的简单面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 了原始群时期的某些社会状况。 第三节:母系氏族公社 母系氏族公社也叫做“母系氏族制”或“母权制”,是继原始群之后形成的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人类社会组织,是氏族公社的开始阶段,也是主要阶段。 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妇女在氏族中居于支配地位, 世系从母系计算,女性在社会生活中占有显著地位。妇女在社会生活中主导地 位的确立,这首先是由于人类自身生存条件仍然非常艰苦,自身种的繁衍非常 艰难,加之人类对于生育之谜的蒙昧,女性第二性特征的明显,种的繁衍成果 被女子所独享。其次女子在生产中的作用较大,女子主要从事采集、管理氏族 内务,男子主要从事狩猎捕渔。男子打猎捕鱼收获没有保证,而女子采集植 物,收获较为稳定,因此妇女在社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之所以将女子的 社会工作列为次要原因,我们认为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男女的分工并非绝对, 男子也可以从事采集,事实上目前的考古发掘以及民族学的研究成果都无法证 实采集是女子的专利。二是母系氏族的婚姻方式是群婚制,起初是氏族之间的 同辈男女互为配偶,后来发展至对偶婚。在群婚制时期,“民知其母,不知其 父”6,谁是孩子的父亲是不能确定的,但孩子的母亲可以确知,子女跟随母亲 居住。因此,氏族的世系只能从母亲方面来确认,这也是母系制建立的原因之 一。三是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人类使用的工具有石器、木器、骨器等,母系氏 族初期使用的是打制石器,中期以后使用磨制石器。复合工具开始出现,特别 是弓箭的发明是这个时期 的突出贡献,弓箭的发明增强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能 力。四是母系氏族初期采集、狩猎仍是中国原始人类获取生活资料的主要来 源,同时亦学会了捕鱼捞蚌;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中国原始的农业、畜牧 业、手工业开始出现。氏族财产实行母系继承制。五是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人 类的体质特征已进入“新人”阶段,人类种族开始出现。大多数人类学家把全 世界人类区分为三大种族或三个主要人种,即蒙古利亚种族(黄色种)、欧罗 巴种族(白色人种)和澳大利亚——尼格罗种族(黑色人种)。种族是由人类 体质外表征状形成的人群,是具有共同体质类型的人们的结合体,属于体质人 类学的范畴。种族与民族不同,民族是社会历史形成的人们共同体,它是由语 6 《庄子·盗跖》

言、地域、经济中心、社会历史及心理状态等要素结合而成的。种族与民族虽 有联系但两者的范畴和涵义完全不同,不能混为一谈。从中国母系氏族公社时 期的山顶洞人、柳江人的分析,脸平扁,颧骨明显突出,阔鼻,门齿呈铲形 状,这些都是黄色人种的特征。 、母系氏族公社初期的中国古人类 这一时期,距今约四五万年到一万年左右,人类的体质特征已与现代人基本 一致,故称之为“新人”时期,即“晚期智人”时期,“新人”时期是世界上 主要人种的形成阶段。这时期虽然出现了磨制工具,出现了弓箭和世界上最早 的缝纫工具一—骨针,但石器仍以打制石器为主,故又称之为旧石器晚期。现 今发现的晩期智人化石代表有:广西柳江人、四川资阳人、内蒙古河套人、山 西朔县峙峪人、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台湾台南左镇人等。 1、柳江人 1958年在广西柳江通天岩洞穴中发现,故名。地质年代属 更新世晚期,所发现的化石有一具完整头骨(缺下颌)及部分体骨和肢骨。头 骨属一中年男性个体,面部和鼻部短而宽,眶部低宽,门齿舌面呈铲形,但其 眉嵴很显著,额骨和顶骨较现代人扁平,具有原始黄色人种(蒙古人)的特 征 2、资阳人 1951年在四川资阳黄鳝溪发现,故名。其生存年代有两 说:一说属更新世晚期;一说据碳-14测定共存的树木年代,距今约七千年左 右,所发现的化石有一具头盖骨等,头骨上有些部分比较原始,如眉嵴显著, 额骨和顶骨较扁平,但基本上已与现代人相似 3、河套人 1922年在内蒙乌审旗的萨拉乌苏河大沟湾发现的一枚小孩 门齿,1956年在内蒙古乌审旗嘀哨沟湾村附近发现一块右侧顶骨碎片和股骨 段,1960年以来在大沟湾村又发现顶骨化石、股骨化石等。这些发掘地点均位 于河套地区,故名。此外还发现有砍砸器、斧状器、刮削器、尖状器等打制石 器和四十五种现今多已绝灭的脊椎动物化石。河套人制作石器技术比丁村人 高,大多数石片进行了第二次加工,已能制成较为定型的工具。河套人体质特 征已与现代人相似,属“新人”阶段,距今约3.7万年至5万年左右。 4、山顶洞人我国新人化石,蒙古人种的祖先。1933年在北京周口店龙 骨山山顶洞穴内发现,据碳-14测定,山顶洞人的年代为距今一万八千年前 人骨化石属于八个个体,其中比较完整的有三具(男性老人一具,女性二 具)。解放前发现的山顶洞人化石1941年在美国人手中被弄得下落不明。 山顶洞人及其遗物的发现,为我们研究新人时期古人类及其社会情况,提供 了比较丰富的资料。首先就是其体质形态来说,头骨粗壮且较长,属长头型; 额部倾斜,眉弓发达,眼眶低矮,梨北孔宽阔,下颌骨颏孔位置较低,且较靠 后,颏部突度较小。山顶洞人平均脑量为1300—-1500毫升,已基本消除了猿 的特征,而和现代人基本相同。其次山顶洞人遗址出土的遗物很丰富,除人类 化石外,还有动物化石以及骨器、石器和装饰品等。石器仍较粗糙,有刮削 器、尖状器等,也有制作十分精致的石制器物,如用作装饰品的小石珠和穿孔 砾石。骨器有用作装饰的兽类牙齿,还发现了一根骨针。这根骨针长82毫米, 直径3.1到3.3毫米,表面光滑,尾部挖有小孔。这些器物说明了山顶洞人已掌 握了钻孔、磨制、刮挖等技术。能在最大直径仅为3.3毫米的骨针上钻孔,反 映了当时人类的钻孔技术已相当高超,钻孔工具也相当进步。骨针是世界上最 早的缝纫工具,它的发现说明了当时的人类对衣着已比较讲究。在山顶洞人的 洞穴中发现了五十四种伴生动物化石,其中有一块青鱼上眼骨化石,可推测此

言、地域、经济中心、社会历史及心理状态等要素结合而成的。种族与民族虽 有联系但两者的范畴和涵义完全不同,不能混为一谈。从中国母系氏族公社时 期的山顶洞人、柳江人的分析,脸平扁,颧骨明显突出,阔鼻,门齿呈铲形 状,这些都是黄色人种的特征。 一、母系氏族公社初期的中国古人类 这一时期,距今约四五万年到一万年左右,人类的体质特征已与现代人基本 一致,故称之为“新人”时期,即“晚期智人”时期,“新人”时期是世界上 主要人种的形成阶段。这时期虽然出现了磨制工具,出现了弓箭和世界上最早 的缝纫工具——骨针,但石器仍以打制石器为主,故又称之为旧石器晚期。现 今发现的晚期智人化石代表有:广西柳江人、四川资阳人、内蒙古河套人、山 西朔县峙峪人、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台湾台南左镇人等。 1、柳江人 1958 年在广西柳江通天岩洞穴中发现,故名。地质年代属 更新世晚期,所发现的化石有一具完整头骨(缺下颌)及部分体骨和肢骨。头 骨属一中年男性个体,面部和鼻部短而宽,眶部低宽,门齿舌面呈铲形,但其 眉嵴 很显著,额骨和顶骨较现代人扁平,具有原始黄色人种(蒙古人)的特 征。 2、资阳人 1951 年在四川资阳黄鳝溪发现,故名。其生存年代有两 说:一说属更新世晚期;一说据碳—14 测定共存的树木年代,距今约七千年左 右,所发现的化石有一具头盖骨等,头骨上有些部分比较原始,如眉嵴显著, 额骨和顶骨较扁平,但基本上已与现代人相似。 3、河套人 1922 年在内蒙乌审旗的萨拉乌苏河大沟湾发现的一枚小孩 门齿,1956 年在内蒙古乌审旗嘀哨沟湾村附近发现一块右侧顶骨碎片和股骨一 段,1960 年以来在大沟湾村又发现顶骨化石、股骨化石等。这些发掘地点均位 于河套地区,故名。此外还发现有砍砸器、斧状器、刮削器、尖状器等打制石 器和四十五种现今多已绝灭的脊椎动物化石。河套人制作石器技术比丁村人 高,大多数石片进行了第二次加工,已能制成较为定型的工具。河套人体质特 征已与现代人相似,属“新人”阶段,距今约 3.7 万年至 5 万年左右。 4、山顶洞人 我国新人化石,蒙古人种的祖先。1933 年在北京周口店龙 骨山山顶洞穴内发现,据碳—14 测定,山顶洞人的年代为距今一万八千年前。 人骨化石属于八个个体,其中比较完整的有三具(男性老人一具,女性二 具)。解放前发现的山顶洞人化石 1941 年在美国人手中被弄得下落不明。 山顶洞人及其遗物的发现,为我们研究新人时期古人类及其社会情况,提供 了比较丰富的资料。首先就是其体质形态来说,头骨粗壮且较长,属长头型; 额部倾斜,眉弓发达,眼眶低矮,梨北孔宽阔,下颌骨颏孔位置较低,且较靠 后,颏部突度较小。山顶洞人平均脑量为 1300——1500 毫升,已基本消除了猿 的特征,而和现代人基本相同。其次山顶洞人遗址出土的遗物很丰富,除人类 化石外,还有动物化石以及骨器、石器和装饰品等。石器仍较粗糙,有刮削 器、尖状器等,也有制作十分精致的石制器物,如用作装饰品的小石珠和穿孔 砾石。骨器有用作装饰的兽类牙齿,还发现了一根骨针。这根骨针长 82 毫米, 直径 3.1 到 3.3 毫米,表面光滑,尾部挖有小孔。这些器物说明了山顶洞人已掌 握了钻孔、磨制、刮挖等技术。能在最大直径仅为 3.3 毫米的骨针上钻孔,反 映了当时人类的钻孔技术已相当高超,钻孔工具也相当进步。骨针是世界上最 早的缝纫工具,它的发现说明了当时的人类对衣着已比较讲究。在山顶洞人的 洞穴中发现了五十四种伴生动物化石,其中有一块青鱼上眼骨化石,可推测此

鱼长达0.8米,这说明山顶洞人过着以渔猎和采集为主的生活,也表明人们捕 鱼能力和生产领域进一步扩大。山顶洞人的洞穴中还有用火的痕迹,已经能够 人工取火。这是根据他们已掌握钻磨技术推断的。燧人氏“钻木取火,以化腥 臊”的古代传说,正是这一历史阶段人工取火的反映。恩格斯说:“就世界性 的解放性而言,磨擦生火还是超过了蒸汽机,因为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 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 山顶洞人用赤铁矿粉将石珠、鱼骨等裝饰品染成红色,使之鲜艳,说明当时 的人类已有爱美的意识,在有的尸骨周围还散布有赤铁矿粉粒,可能山顶洞人 已经产生了原始的宗教观念。骨针的发现证明他们已能用兽皮缝制衣服,身上 戴饰物,说明人们生活较以前有显著改善。遗址中赤铁矿粉和海蚌壳的发现, 说明山顶洞人已与外界有了交往关系,因为这二种物品当地并不出产。 5、峙峪人遗址1953年在山西朔县峙峪发现,故名。峙峪遗址是解放后发 现的较大型的旧石器晚期的文化遗址,经碳-14测定年代距今约二万八千余 年。发现的石器有15000多件,欧洲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显著特征是出现了 所谓的长石片技术,石片的长度超过宽度一倍以上,两边平行,石片背面有棱 脊。与欧洲不同,我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显著特征是利用小石片制 造细石器,峙峪人留下的石器就典型地反映了这种特征。7峙峪人保持了北京人 的传统砸击法,但已掌握比较进步的技术,制作精细的小巧多样的细小石器 细石器和小石片占主要成份,构成了峙峪遗址石器文化的主要特征。在峙峪遗 址中出土了石镞,是一种箭头状石器,说明了当时的人类已经知道使用弓箭。 弓箭是一种长兵器,恩格斯说:“由于有了弓箭,猎物便成了日常的食物,而 打猎也成了普通部门之一。弓、弦、箭已经是很复杂的工具,发明这些工具需 要有长期积累的经验和较发达的智力,因而也要同时熟悉其他许多发明。”8恩 格斯在阐述弓箭发明意义时说:“弓箭对于蒙昧时代,正如铁剑对于野蛮时代 和火器对于文明时代一样,乃是决定性的武器。”可见弓箭的发明,标志着人 类征服自然的巨大进步。 二、母系氏族发展繁荣时期 母系氏族发展繁荣时期相当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的前期和中期,距今大 约一万年前至五、六千年前。这一时期生产工具仍以石器为主,骨器也是重要 的生产工具;原始农业的出现是这个时期的重要特征,耜耕是其主要的耕作方 式;采集、渔猎仍是重要的辅助性生产活动,原始畜牧业、手工业开始兴起 原始手工业中最有特色的是制陶业,陶器的出现也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之 房屋建筑技术明显提高,中国古人类告别了“构木为巢”,掘洞而居的生 活。这一时期,人们仍然实行原始共产主义制度,共同拥有生产和生活资料, 共同劳动,共同消费,氏族内部人与人之间关系平等,氏族首领参加劳动,重 大问题通过氏族会议民主解决。全体成果都听从女性首领指挥,女子在社会生 活中享有尊贵地位。这一时期,已普通实行族外对偶婚,对偶婚是一对男女在 或长或短的时间内比较固定的同居,但又可以离异的婚姻形态,是群婚制向 夫一妻制过渡的中间环节。对偶婚时,世系仍按母系计算。母系氏族公社是原 始社会高级形态,也是氏族社会最主要和最繁荣的阶段。大约距今一万年前, 我国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开始进入这一时期,到了距今六、七千年的时候, 全国各地的母系氏族发展到了繁荣时期。现今发现的新旧器文化遗址星罗棋 7贾兰坡、盖培、尤玉柱:《山西峙峪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2年1期第55页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恩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8页

鱼长达 0.8 米,这说明山顶洞人过着以渔猎和采集为主的生活,也表明人们捕 鱼能力和生产领域进一步扩大。山顶洞人的洞穴中还有用火的痕迹,已经能够 人工取火。这是根据他们已掌握钻磨技术推断的。燧人氏“钻木取火,以化腥 臊”的古代传说,正是这一历史阶段人工取火的反映。恩格斯说:“就世界性 的解放性而言,磨擦生火还是超过了蒸汽机,因为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 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 山顶洞人用赤铁矿粉将石珠、鱼骨等装饰品染成红色,使之鲜艳,说明当时 的人类已有爱美的意识,在有的尸骨周围还散布有赤铁矿粉粒,可能山顶洞人 已经产生了原始的宗教观念。骨针的发现证明他们已能用兽皮缝制衣服,身上 戴饰物,说明人们生活较以前有显著改善。遗址中赤铁矿粉和海蚌壳的发现, 说明山顶洞人已与外界有了交往关系,因为这二种物品当地并不出产。 5、峙峪人遗址 1953 年在山西朔县峙峪发现,故名。峙峪遗址是解放后发 现的较大型的旧石器晚期的文化遗址,经碳—14 测定年代距今约二万八千余 年。发现的石器有 15000 多件,欧洲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显著特征是出现了 所谓的长石片技术,石片的长度超过宽度一倍以上,两边平行,石片背面有棱 脊。与欧洲不同,我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显著特征是利用小石片制 造细石器,峙峪人留下的石器就典型地反映了这种特征。7峙峪人保持了北京人 的传统砸击法,但已掌握比较进步的技术,制作精细的小巧多样的细小石器。 细石器和小石片占主要成份,构成了峙峪 遗址石器文化的主要特征。在峙峪 遗 址中出土了石镞,是一种箭头状石器,说明了当时的人类已经知道使用弓箭。 弓箭是一种长兵器,恩格斯说:“由于有了弓箭,猎物便成了日常的食物,而 打猎也成了普通部门之一。弓、弦、箭已经是很复杂的工具,发明这些工具需 要有长期积累的经验和较发达的智力,因而也要同时熟悉其他许多发明。”8恩 格斯在阐述弓箭发明意义时说:“弓箭对于蒙昧时代,正如铁剑对于野蛮时代 和火器对于文明时代一样,乃是决定性的武器。”可见弓箭的发明,标志着人 类征服自然的巨大进步。 二、母系氏族发展繁荣时期 母系氏族发展繁荣时期相当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的前期和中期,距今大 约一万年前至五、六千年前。这一时期生产工具仍以石器为主,骨器也是重要 的生产工具;原始农业的出现是这 个时期的重要特征,耜耕是其主要的耕作方 式;采集、渔猎仍是重要的辅助性生产活动,原始畜牧业、手工业开始兴起, 原始手工业中最有特色的是制陶业,陶器的出现也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之 一。房屋建筑技术明显提高,中国古人类告别了“构木为巢”,掘洞而居的生 活。这一时期,人们仍然实行原始共产主义制度,共同拥有生产和生活资料, 共同劳动,共同消费,氏族内部人与人之间关系平等,氏族首领参加劳动,重 大问题通过氏族会议民主解决。全体成果都听从女性首领指挥,女子在社会生 活中享有尊贵地位。这一时期,已普通实行族外对偶婚,对偶婚是一对男女在 或长或短的时间内比较固定的同居,但又可以离异的婚姻形态,是群婚制向一 夫一妻制过渡的中间环节。对偶婚时,世系仍按母系计算。母系氏族公社是原 始社会高级形态,也是氏族社会最主要和最繁荣的阶段。大约距今一万年前, 我国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开始进入这一时期,到了距今六、七千年的时候, 全国各地的母系氏族发展到了繁荣时期。现今发现的新旧器文化遗址星罗棋 7 贾兰坡、盖培、尤玉柱:《山西峙峪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2 年 1期第 55 页 8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恩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第 18页

布,解放以后我国发现的新文化遗址有7000多处。其中有代表性的有:1977 年首次发现于河南新郑县裴李岗的裴李岗文化(分布在豫中一带,豫北豫南也 有发现,年代为公元前5500-4900年);1973年首次发现于河北武安县的磁 山文化(主要分布在冀中、南一带,年代大约为公元前5400—前5100年) 1922年首次发现于河南渑池县仰韶村的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下游, 以陕西关中、豫西和晋南为中心,北到长城沿线及河南地区,南达鄂西北,东 到河南东部,西抵甘、青交界一带,迄今共发现遗址约一千多处,距今约六七 千年);1973年首次发掘的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文化(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 带,年代距今7000年-6000年);1923年首次发现于甘肃临洮的马家窑文化 (主要分布于甘肃的洮河、大夏河和青海的湟水流域,距今约4500年左右,前 后延续约1800年,晚期进入父系氏族公社) 在这些发现的母系氏族公社时期文化遗址中,黄河流域以仰韶文化为代表, 长江流域以河姆渡文化为典型。西安半坡遗址的早期遗存比较全面地反映了黄 河流域母系氏族公社繁荣阶段的情景,浙冮余姚河姆渡遗址则展现了长江流域 母系氏族繁荣阶段的景象,说明了长江流域同黄河流域一样也是中华民族的摇 1、仰韶文化 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考古学上的文化,是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 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同样的制造技 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它以原始农业和彩陶为主要特征。1921年首次发现 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故名。仰韶文化分布于黄河中下游,遗址一般都在靠 近河流的黄土台地上。生产工具以磨制的石器为主,常见的有刀、斧、铲、锄 等,打制石器仍占一定的数量:骨器相当精致,主要是用于制作渔猎工具和装 饰品。仰韶文物遗址中以陶器最为丰富,日用陶器以细泥红陶和夹砂红褐陶为 主,细泥红陶上,常有彩绘的几何形图案或动物形花纹。当时的经济生活以农 业为主,渔猎为辅,并已饲养猪、狗等家畜。仰韶文化的居民已过上了定居的 生活,农业、采拾工作主要由妇女承担,男子则多从事渔猎,妇女在社会上有 很高的地位,仍是以母权制为特点的氏族社会。以前曾有西方学者持中国仰韶 事实根据,因为仰韶文化的陶器形状和花纹和西方迴然不同,且甘肃、青海的 仰韶文化要比陕西、河南一带的年代晚,这说明仰韶文化是在中原地区首先发 展起来,然后才影响到它的邻近地区象甘肃、青海等地,马家窑文化(有人亦 称之为甘肃仰韶文化)是受仰韶文化影响而发展起来的。仰韶文化决不是 中亚彩陶文化迁移的结果,而是我国远古文化的延续,是我国劳动人民的光辉 创造。 仰韶文化遗址,已发现的约有一千多处,有代表性的如陕西西安半坡、临潼 姜寨、宝鸡北首岭、分阝县下孟村、华县元君庙,河南陕县庙底沟、安阳后 冈、洛阳王湾、淅川下王冈等。其中以陕西西安半坡村遗址为最典型。 2、半坡遗址 是我国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重要遗址,位于西安东郊半坡村,1954年开 始发掘,1958年在遗址上建立了半坡博物馆,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 遗址略呈椭圆形,包括居住区、窑场和基地三大部分。北端为氏族公共墓 地,南面为居住区,该区东北边为制造陶器的窑场,窑场、墓地和居住区之间

布,解放以后我国发现的新文化遗址有 7000 多处。其中有代表性的有:1977 年首次发现于河南新郑县裴李岗的裴李岗文化(分布在豫中一带,豫北豫南也 有发现,年代为公元前 5500—4900 年);1973 年首次发现于河北武安县的磁 山文化(主要分布在冀中、南一带,年代大约为公元前 5400—前 5100 年); 1922 年首次发现于河南渑池县仰韶村的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下游, 以陕西关中、豫西和晋南为中心,北到长城沿线及河南地区,南达鄂西北,东 到河南东部,西抵甘、青交界一带,迄今共发现遗址约一千多处,距今约六七 千年);1973 年首次发掘的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文化(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一 带,年代距今 7000 年—6000 年);1923 年首次发现于甘肃临洮的马家窑文化 (主要分布于甘肃的洮河、大夏河和青海的湟水流域,距今约 4500 年左右,前 后延续约 1800 年,晚期进入父系氏族公社)。 在这些发现的母系氏族公社时期文化遗址中,黄河流域以仰韶文化为代表, 长江流域以河姆渡文化为典型。西安半坡遗址的早期遗存 比较全面地反映了黄 河流域母系氏族公社繁荣阶段的情景,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则展现了长江流域 母系氏族繁荣阶段的景象,说明了长江流域同黄河流域一样也是中华民族的摇 篮。 1、仰韶文化 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考古学上的文化,是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 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同样的制造技 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它以原始农业和彩陶为主要特征。1921 年首次发现 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故名。仰韶文化分布于黄河中下游,遗址一般都在靠 近河流的黄土台地上。生产工具以磨制的石器为主,常见的有刀、斧、铲、锄 等,打制石器仍占一定的数量;骨器相当精致,主要是用于制作渔猎工具和装 饰品。仰韶文物遗址中以陶器最为丰富,日用陶器以细泥红陶和夹砂红褐陶为 主,细泥红陶上,常有彩绘的几何形图案或动物形花纹。当时的经济生活以农 业为主,渔猎为辅,并已饲养猪、狗等家畜。仰韶文化的居民已过上了定居的 生活,农业、采拾工作主要由妇女承担,男子则多从事渔猎,妇女在社会上有 很高的地位,仍是以母权制为特点的氏族社会。以前曾有西方学者持中国仰韶 文化西来说的观点,认为仰韶文化是从欧洲、中亚传入中国的。这种说法缺乏 事实根据,因为仰韶文化的陶器形状和花纹和西方迥然不同,且甘肃、青海的 仰韶文化要比陕西、河南一带的年代晚,这说明仰韶文化是在中原地区首先发 展起来,然后才影响到它的邻近地区象甘肃、青海等地,马家窑文化(有人亦 称之为甘肃仰韶文化)是受仰韶文化影响而发展起来的。 仰韶文化决不是 中亚彩陶文化迁移的结果,而是我国远古文化的延续,是我国劳动人民的光辉 创造。 仰韶文化遗址,已发现的约有一千多处,有代表性的如陕西西安半坡、临潼 姜寨、宝鸡北首岭、分阝县下孟村、华县元君庙,河南陕县庙底沟、安阳后 冈、洛阳王湾、淅川下王冈等。其中以陕西西安半坡村遗址为最典型。 2、半坡遗址 是我国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重要遗址,位于西安东郊半坡村,1954 年开 始发掘,1958 年在遗址上建立了半坡博物馆,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 一。遗址略呈椭圆形,包括居住区、窑场和基地三大部分。北端为氏族公共墓 地,南面为居住区,该区东北边为制造陶器的窑场,窑场、墓地和居住区之间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807页,可试读40页,点击继续阅读 ↓↓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