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血缘家族 元谋人 北京人 山顶洞人 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仰韶文化 龙山文化 禅让 少康中兴 二里头文化夏小正 甲骨文 青铜器 盘庚迁殷 人祭人殉 商汤西周 时王 牧野之战 周文王 周武王 周公制礼作乐成康之治 宣王中兴 井田制 分封制 共和行政 [平王东迁。春秋五霸。齐桓公 管仲改革 晋文公 弭兵之会 家分晋 田氏代齐 商鞅变法 马陵之战 桂林之战 长平之战 孙子兵法 「百家争鸣 「庄子 旬于 易经 ‖秦始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焚书坑儒 大泽乡起义 楚汉之争 汉高祖 汉武帝 文景之治 昭宣中兴 吴楚七国之乱算缗告缗 中朝 左官律 平准均输 ‖董仲舒 王莽改制 太初历 七略 今文经学 刘秀 尚书台 度田 张仲景 党锢之祸 班超 太平道 地动仪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夷陵之战 九品中正制占田制 淝水之战 北魏均田制」三长制 宗主督护制六条诏书后汉书三国志 鲍敬言与无君「神灭论 洛阳伽蓝记 世说新语 论 颜氏家训 隋文帝 输籍之法大索貌阅 大运河 唐高祖 三省六部制府兵制 唐律疏议 科举制 政事堂会议贞观之治 租庸调制 安史之乱 唐蕃会盟碑 二税法 松赞干布 文成公主 鉴真东渡 史通 通典 李白 杜甫 古文运动 孙思邈 周世宗改革官职差遣 庆历新政 主户客户(宋) 景德镇瓷器王安石 靖康之难 猛安谋克 军州 澶渊之盟 绍兴和议 开禧北伐 陆九渊 资治通鉴通鉴纪事本末通志 活字印刷 宋词 活本小说 梦溪笔谈
名词解释 血缘家族 元谋人 北京人 山顶洞人 母系氏族公社 父系氏族公社 仰韶文化 龙山文化 禅让 少康中兴 二里头文化 夏小正 甲骨文 青铜器 盘庚迁殷 人祭人殉 商汤西周 纣王 牧野之战 周文王 周武王 周公制礼作乐 成康之治 宣王中兴 井田制 宗法制 分封制 共和行政 平王东迁 春秋五霸 齐桓公 管仲改革 晋文公 弭兵之会 三家分晋 田氏代齐 商鞅变法 马陵之战 桂林之战 长平之战 孙子兵法 孟子 墨子 韩非 百家争鸣 庄子 荀子 易经 孔子 老子 秦始皇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焚书坑儒 大泽乡起义 楚汉之争 汉高祖 汉武帝 文景之治 昭宣中兴 吴楚七国之乱 算缗告缗 中朝 左官律 平准均输 董仲舒 张骞 王莽改制 汉赋 太初历 史记 七略 今文经学 刘秀 尚书台 度田 张仲景 党锢之祸 班超 太平道 谶纬 论衡 汉书 地动仪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夷陵之战 九品中正制 占田制 八王之乱 士族 淝水之战 典签 北魏均田制 三长制 宗主督护制 六条诏书 后汉书 三国志 鲍敬言与无君 论 神灭论 洛阳伽蓝记 世说新语 颜氏家训 隋文帝 输籍之法 大索貌阅 大运河 唐高祖 三省六部制 府兵制 唐律疏议 科举制 政事堂会议 贞观之治 租庸调制 安史之乱 唐蕃会盟碑 唐三彩 二税法 松赞干布 文成公主 鉴真东渡 玄奘 禅宗 史通 通典 李白 杜甫 古文运动 孙思邈 周世宗改革 官职差遣 庆历新政 主户客户(宋) 景德镇瓷器 王安石变法 交子 靖康之难 猛安谋克 李元昊 头下军州 澶渊之盟 绍兴和议 开禧北伐 二程 朱熹 陆九渊 资治通鉴 通鉴纪事本末 通志 活字印刷 宋词 话本小说 梦溪笔谈
成吉思汗 四大汗国 行省制 四等人制 马可·波罗 朱元璋 靖难之役 大诰 内阁制(明) 条鞭法 张居正 木之变 奴儿干都司皇太极 郑和下西洋农政全书 王守仁 李贽 三国演义 水浒传 本草纲目 天工开物 徐霞客游记永乐大典 郑成功 机处 「消代文字狱「改土归流 三藩之乱 准噶尔部 金本巴瓶制摊丁入亩 尼布楚条约 顾炎武 王夫之 黄宗羲 乾嘉考据学四库全书 红楼梦 梅文鼎 填空题 )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人类,距今约有( 2.“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大致可以分为( 尖状器三种类型。 3.尧、舜、禹的时期,就是“军事民主制”的时期,也称作 4.( )是商代最发达的手工业,其代表性产品( 重达875公斤。 5、夏商时期宗教信仰的对象较宽泛,可分为( )和 6、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仪在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占有重 要地位。礼一般又分为“五礼”,即:( ):;有不同的“仪” 与之相配以区别尊卑贵贱之等,其中重要者又称“八纲”,即:( 7、中国奴隶社会的典型土地制度是( ),春秋后期该制度逐渐瓦解;战 国时( )变法从法律上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秦始皇颁布 )”的法令,标志着封建土地所有制在全国范围内得到确认。西 汉后期土地兼并和奴婢问题愈益严重,大司马师丹为缓和此种严重情况,提出了 )”主张,但未能实施;王莽改制中的( )与( 制,及光武帝的( )与( )政策也是为了要解决这两大问题。 8、战国时李悝变法中( )的措施、吴起在楚国变法中 )的措施、商鞅变法中( )的措施,均是为了否定奴隶 社会的世卿世禄制。秦始皇在中央实行( )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以 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设置( 光武帝设立( )以削弱相权, 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9、我国农业在原始社会时期经历了刀耕火种、()耕和( )耕三个 阶段;商朝、西周与春秋时期,农业耕作的主要方式分别是()、(
成吉思汗 四大汗国 行省制 驱口 四等人制 马可·波罗 朱元璋 靖难之役 大诰 卫所制 内阁制(明) 一条鞭法 张居正 土木之变 奴儿干都司 皇太极 郑和下西洋 农政全书 王守仁 李贽 三国演义 水浒传 本草纲目 天工开物 徐霞客游记 永乐大典 郑成功 军机处 清代文字狱 改土归流 三藩之乱 准噶尔部 金本巴瓶制 摊丁入亩 尼布楚条约 顾炎武 王夫之 黄宗羲 乾嘉考据学 四库全书 红楼梦 梅文鼎 填空题 1 ( )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人类,距今约有( )。 2.“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大致可以分为( )、( )、 尖状器三种类型。 3.尧、舜、禹的时期,就是“军事民主制”的时期,也称作 。 4.( )是商代最发达的手工业,其代表性产品( ) 重达 875 公斤。 5、夏商时期宗教信仰的对象较宽泛,可分为( )和 ( ) 6、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仪在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占有重 要地位。礼一般又分为“五礼”,即:( ) ;有不同的“仪” 与之相配以区别尊卑贵贱之等,其中重要者又称“八纲”,即:( )。 7、中国奴隶社会的典型土地制度是( ) ,春秋后期该制度逐渐瓦解;战 国时( )变法从法律上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秦始皇颁布 “( )”的法令,标志着封建土地所有制在全国范围内得到确认。西 汉后期土地兼并和奴婢问题愈益严重,大司马师丹为缓和此种严重情况,提出了 “( )”主张,但未能实施;王莽改制中的( )与( ) 制,及光武帝的( )与( )政策也是为了要解决这两大问题。 8、战国时李悝变法中( )的措施、吴起在楚国变法中 ( )的措施、商鞅变法中( )的措施,均是为了否定奴隶 社会的世卿世禄制。秦始皇在中央实行( )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以 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设置( )、光武帝设立( ) 以削弱相权, 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9、我国农业在原始社会时期经历了刀耕火种、( )耕和 ( )耕三个 阶段;商朝、西周与春秋时期,农业耕作的主要方式分别是( )、( )
与( ):西汉时发明了开沟与播种合一的工具( ),赵过推广 )于西北干旱地区,农学家氾胜之发明的( )法被推广于关中地区, 使农业飞速发展。 10、从新石器时代( 期开始,中国从石器时代进入铜石并用时代:() 时期是我国青铜时代的繁荣期,()后期我国开始使用铁制农具,( 时期铁制农具在我国已普遍使用。 11、《孟子·滕文公上》曰:“夏后氏五十而(),殷人七十而( ),周 人百亩而彻。”西汉 (景帝以后)的田租税率是 12、我国是丝绸与瓷器之国,养蚕织绢及用高岭土(瓷土)烧制白陶均开始 于原始社会新石器时 代晚期,商代出现的( )己经具备了瓷器的基本特点。两类,宗教迷信 占据着支配地位,( )和巫觋盛行。 13.商代奴隶主贵族把奴隶杀死,以供奉祖先、鬼神,叫( );用奴隶为奴隶 主贵族殉葬, 叫( )。4.井田制、( ),是西周统治的三大支柱。 14.周初共分封了七十多个国家,其中最重要的有( )、鲁、晋、卫 )、宋等国。 15、西周是各种礼仪制度创建和完善的时期,周文化被称为( 从出生、成人到婚嫁、 死丧都有一定的仪礼来规范人(主要是贵族)的行为。生( )男称“弄 璋之庆”;生女称( )。男孩子20岁时,要行成人的冠礼,冠礼 还包括命字的仪礼,有了字,表示( 姻和丧葬是人生的大事, 16、西周承袭商代已形成一套礼仪制度,据《仪礼》载当时的婚姻普遍实行 和( )的原 则,禁止男女自由结合。一般男娶女嫁,要经过( )和亲迎等 六个程序。丧礼经长时期 的演变,到西周时日趋复杂,死者在埋葬时间、方位 等方面仪礼而有身份地位的区别。丧礼的等级是( )的延续。 17.“五经”是指《诗》、《书》、( 《春秋》五部儒家经典
与( );西汉时发明了开沟与播种合一的工具( ),赵过推广 ( )于西北干旱地区,农学家氾胜之发明的( )法被推广于关中地区, 使农业飞速发展。 10、从新石器时代( )期开始,中国从石器时代进入铜石并用时代;( ) 时期是我国青铜时代的繁荣期,( )后期我国开始使用铁制农具,( ) 时期铁制农具在我国已普遍使用。 11、《孟子·滕文公上》曰:“夏后氏五十而( ),殷人七十而( ),周 人百亩而彻。”西汉 (景帝以后)的田租税率是( )。 12、我国是丝绸与瓷器之国,养蚕织绢及用高岭土(瓷土)烧制白陶均开始 于原始社会新石器时 代晚期,商代出现的( )己经具备了瓷器的基本特点。两类,宗教迷信 占据着支配地位,( )和巫觋盛行。 13.商代奴隶主贵族把奴隶杀死,以供奉祖先、鬼神,叫( );用奴隶为奴隶 主贵族殉葬, 叫( )。4.井田制、( )、( ),是西周统治的三大支柱。 14.周初共分封了七十多个国家,其中最重要的有( )、鲁、晋、卫、 ( )、宋等国。 15、西周是各种礼仪制度创建和完善的时期,周文化被称为( )。 从出生、成人到婚嫁、 死丧都有一定的仪礼来规范人(主要是贵族)的行为。生( )男称“弄 璋之庆”;生女称( )。男孩子 20 岁时,要行成人的冠礼,冠礼 还包括命字的仪礼,有了字,表示( )了。婚 姻和丧葬是人生的大事, 16、西周承袭商代已形成一套礼仪制度,据《仪礼》载当时的婚姻普遍实行 和( )的原 则,禁止男女自由结合。一般男娶女嫁,要经过( )和亲迎等 六个程序。丧礼经长时期 的演变,到西周时日趋复杂,死者在埋葬时间、方位 等方面仪礼而有身份地位的区别。丧礼的等级是( )的延续。 17.“五经”是指《诗》、《书》、 ( )、( )、 《春秋》五部儒家经典
18.“三传”是指《左传》、( 《谷梁传》三部书。 19.公元前770年,( )迁都洛邑,以后的周朝史称 20、春秋时期两次弭兵之会的发起人是( )。战国时期合纵的代 表人是公孙衍与(),而连横的代表人是( 21.战国七雄是指齐、( )、韩、赵、魏、秦 七个国家。 22.战国时楚国的主币为“( )”,辅币为铜质币,俗名 23.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国的货币主要是( ):周和秦使用圆 钱;齐、燕两国 的货币主要是 24.公元前632年,晋楚之间爆发了( ),使楚国北进的势力受到 了严重打击。 25.四川的( )和关中的( ),是战国时期著名的 两大水利工程 26、先秦车一般用四马,称为“驷”;用十六匹马驾车称为 四马驾车,驾辕 用两马,称为“服”;“服”两旁马称为( 分布于河 南、山东、河北等省的 我国父系氏族社会阶段的典型代表之 27、元前221年,秦灭掉关东最后一个政权( 国,统一了中国。 28、西汉对地方的统治,名义上是实行( ),实际上是 29、公元9年,( )废掉西汉最后一个皇帝孺子婴,自立为帝, 改国号为( 30、西汉时称帽子为“头衣”或( )。贵族的头衣为 ),平民的头 衣为.(
18.“三传”是指《左传》、( )、《谷梁传》三部书。 19.公元前 770 年,( )迁都洛邑,以后的周朝史称 。 20、春秋时期两次弭兵之会的发起人是( )、( )。战国时期合纵的代 表人是公孙衍与( ),而连横的代表人是( )。 21.战国七雄是指齐、( )、( )、韩、赵、魏、秦 七个国家。 22.战国时楚国的主币为“( )”,辅币为铜质币,俗名 ( )。 23.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国的货币主要是( );周和秦使用圆 钱;齐、燕两国 的货币主要是 。 24.公元前 632 年,晋楚之间爆发了( ),使楚国北进的势力受到 了严重打击。 25.四川的( )和关中的 ( ),是战国时期著名的 两大水利工程。 26、先秦车一般用四马,称为“驷”;用十六匹马驾车称为( )。 四马驾车,驾辕 用两马,称为“服”;“服”两旁马称为( )。1.分布于河 南、山东、河北等省的 我国父系氏族社会阶段的典型代表之一。 27、元前 221 年,秦灭掉关东最后一个政权( )国,统一了中国。 28、西汉对地方的统治,名义上是实行( ),实际上是 ( )。 29、公元 9 年,( )废掉西汉最后一个皇帝孺子婴,自立为帝, 改国号为( )。 30、西汉时称帽子为“头衣”或( )。贵族的头衣为 ( ),平民的头 衣为. ( )
31、东汉的饮食习俗大体与秦、西汉相似,不同身份地位的人有不同的饮 食习惯 日或分( )不等。 32、公元( )年,刘秀称帝于鄗,年号( 建立了东汉政权。 33、汉明帝永平十二年, )55万人归附汉朝,东汉因此设( )郡 从此云南 西部正式列入中国版图。 34、公元92年,汉和帝依靠宦官( )等人,诛灭了外戚窦氏势力,东汉 宦官专权从此开始。 35、公元184年爆发的黄巾起义有三支主力部队,即由张角兄弟领导的冀州黄巾; 领导的颍川黄巾和 )领导的南阳黄巾。 36、张衡在天文学上的重大成就,一是继承并发展了( )的宇宙理 论,二是制作了 东汉时传入中国的佛教,属于( )教派,其教义的关键部分是“因 果报应”和( )。4、东汉王朝的信仰禁忌,大体沿袭秦和西汉之 俗,崇信“皇天上帝后土神祗”,( )五帝,( 山 7、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仪在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 地位。礼一般又分为“五礼”,即:( ;有不同的“仪” 与之相配以区别尊卑贵贱之等,其中重要者又称“八纲”,即:( 38、中国奴隶社会的典型土地制度是( 春秋后期该制度逐渐瓦解; 战国时 )变法从法律上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秦始皇颁布 )”的法令,标志着封建土地所有制在全国范围内得到确认。西 汉后期土地兼并和奴婢问题愈益严重,大司马师丹为缓和此种严重情况,提出了 )”主张,但未能实施;王莽改制中的( )与( 制,及光武帝的( )与( )政策也是为了要解决这两大问题 39、战国时李悝变法中( )的措施、吴起在楚国变法中 )的措施、商鞅变法中( )的措施,均是为了否定奴隶 社会的世卿世禄制。秦始皇在中央实行( )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以 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设置( 、光武帝设立( )以削弱相权, 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我国农业在原始社会时期经历了刀耕火种、( 耕和( )耕三个 阶段;商朝、西周与春秋时期,农业耕作的主要方式分别是
31、东汉的饮食习俗大体与秦、西汉相似,不同身份地位的人有不同的饮 食习惯, 一日或分( )不等。 32、公元( )年,刘秀称帝于鄗,年号( ),建立了东汉政权。 33、汉明帝永平十二年,( ) 55 万人归附汉朝,东汉因此设 ( )郡, 从此云南 西部正式列入中国版图。 34、公元 92 年,汉和帝依靠宦官( )等人,诛灭了外戚窦氏势力,东汉 宦官专权从此开始。 35、公元 184 年爆发的黄巾起义有三支主力部队,即由张角兄弟领导的冀州黄巾; ( ) 领导的颍川黄巾和( )领导的南阳黄巾。 36、张衡在天文学上的重大成就,一是继承并发展了( )的宇宙理 论,二是制作了 东汉时传入中国的佛教,属于( )教派,其教义的关键部分是“因 果报应”和( ) 。4、东汉王朝的信仰禁忌,大体沿袭秦和西汉之 俗,崇信“皇天上帝后土神祗”,( )五帝,( )泰 山。 37、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仪在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 地位。礼一般又分为“五礼”,即:( ) ;有不同的“仪” 与之相配以区别尊卑贵贱之等,其中重要者又称“八纲”,即:( )。 38、中国奴隶社会的典型土地制度是( ) ,春秋后期该制度逐渐瓦解; 战国时( )变法从法律上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秦始皇颁布 “( )”的法令,标志着封建土地所有制在全国范围内得到确认。西 汉后期土地兼并和奴婢问题愈益严重,大司马师丹为缓和此种严重情况,提出了 “( )”主张,但未能实施;王莽改制中的( )与( ) 制,及光武帝的( )与( )政策也是为了要解决这两大问题。 39、战国时李悝变法中( )的措施、吴起在楚国变法中 ( )的措施、商鞅变法中( )的措施,均是为了否定奴隶 社会的世卿世禄制。秦始皇在中央实行( )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以 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设置( )、光武帝设立( ) 以削弱相权, 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40、我国农业在原始社会时期经历了刀耕火种、( )耕和 ( )耕三个 阶段;商朝、西周与春秋时期,农业耕作的主要方式分别是( )、( )
与( ):西汉时发明了开沟与播种合一的工具( ),赵过推广 )于西北干旱地区,农学家氾胜之发明的( )法被推广于关中地区, 使农业飞速发展。 41、从新石器时代( 期开始,中国从石器时代进入铜石并用时代:() 时期是我国青铜时代的繁荣期,()后期我国开始使用铁制农具,( 时期铁制农具在我国已普遍使用。 42、《孟子·滕文公上》曰:“夏后氏五十而(),殷人七十而(),周人百 亩而彻。”西汉 ()的田租税率是( 43、我国是丝绸与瓷器之国,养蚕织绢及用高岭土(瓷土)烧制白陶均开始 于原始社会新石 器时代晚期,商代出现的( )己经具备了瓷器的基本特点。 44、匈奴是战国秦汉时期威胁中原国家或王朝的最主要的少数民族,秦始皇派 ()北击匈奴,并筑长城以防之。平城白登之役后,西汉政府对匈奴采取和 亲政策;汉武帝派( )先后三次反击北匈奴,使之迅速衰落。 两汉均是在与匈奴的斗争中控制西域的,公元前60年,汉宣帝任命( 为西域都护,这是西域归于中国版图的开始 45、两汉形成的天体理论的三大学说分别是浑天说、()说与( 46、曹操在汉末军阀混战中,采取了( )及屯田两项措施,使其势 力得到了迅速 发展。东吴扶持地方大族的政策除了大中正制外,还有( )和 47、诸葛亮《隆中对》的基本精神是()、结好东吴、( )、北伐中 原 48、西晋的占田制包括对人民剥削的( )、农民的占田与课田、士族地主占田、 )和荫亲属等特权诸项内容。 49、西晋末年,统治阶级中爆发了( ),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使阶级矛盾 和民族矛 盾专家迅速激化。 50 晋之初,琅琊王氏掌握了朝中军政大权,时称“( ),共 天下。” 1、“五胡”是指魏晋时期的五个少数民族,即匈奴、鲜卑、( )、羌
与( );西汉时发明了开沟与播种合一的工具( ),赵过推广 ( )于西北干旱地区,农学家氾胜之发明的( )法被推广于关中地区, 使农业飞速发展。 41、从新石器时代( )期开始,中国从石器时代进入铜石并用时代;( ) 时期是我国青铜时代的繁荣期,( )后期我国开始使用铁制农具,( ) 时期铁制农具在我国已普遍使用。 42、《孟子·滕文公上》曰:“夏后氏五十而( ),殷人七十而( ),周人百 亩而彻。”西汉 ( )的田租税率是( )。 43、我国是丝绸与瓷器之国,养蚕织绢及用高岭土(瓷土)烧制白陶均开始 于原始社会新石 器时代晚期,商代出现的( )己经具备了瓷器的基本特点。 44、匈奴是战国秦汉时期威胁中原国家或王朝的最主要的少数民族,秦始皇派 ( )北击匈奴,并筑长城以防之。平城白登之役后,西汉政府对匈奴采取和 亲政策;汉武帝派( )与( )先后三次反击北匈奴,使之迅速衰落。 两汉均是在与匈奴的斗争中控制西域的,公元前 60 年,汉宣帝任命( ) 为西域都护,这是西域归于中国版图的开始。 45、两汉形成的天体理论的三大学说分别是浑天说、( )说与( ) 说。 46、曹操在汉末军阀混战中,采取了( )及屯田两项措施,使其势 力得到了迅速 发展。东吴扶持地方大族的政策除了大中正制外,还有( )和 ( )。 47、诸葛亮《隆中对》的基本精神是 ( )、结好东吴、( )、北伐中 原。 48、西晋的占田制包括对人民剥削的( )、农民的占田与课田、士族地主占田、 ( )和荫亲属等特权诸项内容。 49、西晋末年,统治阶级中爆发了( ),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使阶级矛盾 和民族矛 盾专家迅速激化。 50、 晋之初,琅琊王氏掌握了朝中军政大权,时称“( ),共 天下。” 51、“五胡”是指魏晋时期的五个少数民族,即匈奴、鲜卑、( )、 ( )、羌
52、北魏后期的汉化改革有改官制、禁胡服( )、改姓氏、定族姓等。改革后, 拓跋氏改 姓( 53、元450年,宋与北魏之间爆发了一场大战,史称“( 54、魏晋时期,人们以( )、老子、庄子为“三玄” 55、魏晋南北朝时,由于战争导致人口减少,政府规定男子( )便 可行冠礼, 所以,早婚现象非常明显和普遍。( )曾有女子年十七不嫁则由政 府指配丈夫 的诏令。直至( )。政府公布的男女婚嫁的适宜年龄分别为15岁和 13岁。在婚 姻习俗方面,由于门阀制度的影响,( 和 )在上层婚姻 中占据主要 地位,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念,从一而终的思想,( )等传统习俗 仍有较大的影响 。但是,由于思想解放和少数民族习俗的融入,这个时期的婚姻较之前代 有所开放。特别 是北方,妇女社会地位较高,故在婚配上更为自由 56、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较为突出的是园林式居宅的兴起,这是此期崇尚自然 美在居室建筑上的反映。西晋( )、东晋( 安的别墅、刘宋( )、梁徐勉的小园,堪称这方面的代表性建筑 57 南北朝时期,除了传统的“元正”(春节)、( “五月五”(端午节)等节日外,比较受重视的还有“三月三”、“七 月七”、“七月十五”和“九月九”。“三月三”这一天人们至河洗 濯,以除垢驱邪,是古人( )的节日之一。文人亦多选 择此日出外踏青春游或集会,又在河边或人工渠浮杯取饮,称为 ),颇为浪漫。“七月七”大致始于两汉,旧例至此 日当( )。而牛郎织女七夕相会之说,虽上溯到东汉, 但到正式记载却在西晋张华( )才出现。“七月十五”即 盂兰盆节,俗称( )。“九月九”即重阳节,其主要内 容为( 58 南北朝时期,上至皇帝、达官显宦,下至屠夫走贩,几乎无人不 好饮酒。(
52、北魏后期的汉化改革有改官制、禁胡服( )、改姓氏、定族姓等。改革后, 拓跋氏改 姓( )。 53、 元 450 年,宋与北魏之间爆发了一场大战,史称“( )。 54、魏晋时期,人们以( )、老子、庄子为“三玄”。 55、魏晋南北朝时,由于战争导致人口减少,政府规定男子( )便 可行冠礼, 所以,早婚现象非常明显和普遍。( )曾有女子年十七不嫁则由政 府指配丈夫 的诏令。直至( )。政府公布的男女婚嫁的适宜年龄分别为 15 岁和 13 岁。在婚 姻习俗方面,由于门阀制度的影响,( )和( )在上层婚姻 中占据主要 地位,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念,从一而终的思想,( ) 等传统习俗 仍有较大的影响 。但是,由于思想解放和少数民族习俗的融入,这个时期的婚姻较之前代 有所开放。特别 是北方,妇女社会地位较高,故在婚配上更为自由 56、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较为突出的是园林式居宅的兴起,这是此期崇尚自然 美在居室建筑上的反映。西晋( )、东晋( )、谢 安的别墅、刘宋( )、梁徐勉的小园,堪称这方面的代表性建筑。 57、 南北朝时期,除了传统的“元正”(春节)、( )、 “五月五”(端午节)等节日外,比较受重视的还有“三月三”、“七 月七”、“七月十五”和“九月九”。“三月三”这一天人们至河洗 濯,以除垢驱邪,是古人 ( )的节日之一。文人亦多选 择此日出外踏青春游或集会,又在河边或人工渠浮杯取饮,称为 ( ),颇为浪漫。“七月七”大致始于两汉,旧例至此 日当( )。而牛郎织女七夕相会之说,虽上溯到东汉, 但到正式记载却在西晋张华( )才出现。“七月十五” 即 盂兰盆节,俗称( )。“九月九”即重阳节,其主要内 容为( )。 58、 南北朝时期,上至皇帝、达官显宦,下至屠夫走贩,几乎无人不 好饮酒。( )
59 更是名士的标志之一。故官方民间酿酒均十分普遍。 ),驰名南方;而() 桑落酒等则享誉北国,( )均为上供之佳品。 60 朝时期,标志庶族势力上升的是( )和( 61、魏时,宇文泰为保证赋税收入而创立( )和( 06年,( )创立,标志着科举制正式确立;唐代科举分( 和( )两种,主持者分别是( )和( );武则天又增设 );宋代科举考试最突出变化表现在( )和( 实行一制度,即从中央到地方都是两套平行的行政机构( )和 63、朝在地方设立以蒙古人为官的--,-以监督地方官 64、学因以( )为代表而称程朱理学, 其先驱是( )是发展阶段,( )是集大成者。 65、代二府指( )和( ),三司使管( 66、代军队主要有( 和( 67、代地方有 和 )四司,而明朝 地方有( )和( )三司 68、整顿赋役,隋文帝实行( )和( 06年,( )创立,标志着科举制正式确立;唐代科举分( 和( )两种 70、宋代科举考试最突出变化表现在( 和( 71、代役法主要有( )和( ),为躲避赋役,一般地主采取 的方式把负担转嫁给下等主户。 72、朝在地方设立以蒙古人为官的( ,以监督地方官。 初,农民负担的徭役有( )和( 74、明初的户口总册称( ),同时为保证赋税收入而造( )和( )先生提出宋代资本主义萌芽学说
59、 更是名士的标志之一。故官方民间酿酒均十分普遍。 ( ),驰名南方;而( ) 桑落酒等则享誉北国,( )均为上供之佳品。 60、 朝时期,标志庶族势力上升的是( )和( )。 61、 魏时,宇文泰为保证赋税收入而创立( )和( )。 62、606 年,( )创立,标志着科举制正式确立;唐代科举分( ) 和( )两种,主持者分别是( )和( );武则天又增设 ( );宋代科举考试最突出变化表现在( )和( )。 实行----制度,即从中央到地方都是两套平行的行政机构( )和 ( )。 63、朝在地方设立以蒙古人为官的--------,-以监督地方官。 64、学因以( )、( )、( )为代表而称程朱理学, 其先驱是( ),( )是发展阶段,( )是集大成者。 65、代二府指( )和( ),三司使管( )。 66、代军队主要有( )、( )、( )和( )。 67、代地方有( )、( )、( )和( )四司,而明朝 地方有( )、( )和( )三司。 68、整顿赋役, 隋文帝实行( )和( )。 69、606 年,( )创立,标志着科举制正式确立;唐代科举分( ) 和( )两种; 70、宋代科举考试最突出变化表现在( )和( )。 71、代役法主要有( )和( ),为躲避赋役,一般地主采取 ( )、( )、( )的方式把负担转嫁给下等主户。 72、朝在地方设立以蒙古人为官的( ),以监督地方官。 初,农民负担的徭役有( )、( )和( )。 74、明初的户口总册称( ),同时为保证赋税收入而造( )。 75、( )和( )先生提出宋代资本主义萌芽学说
史料分析及写作题: 史料分析及写作题 1.请比较以下两段史料,说明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后,社会经济发生了什么变化。(10分) “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 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 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而不可食。众底街巷有马,仟佰(阡 陌)之间成群,乘狞牝者摈而不得会聚。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人人自爱而重 犯法,先行谊而黜塊(愧)辱焉。 (《汉书》卷二十四上《食货志》) 2.阅读下面史料,然后写一篇“小议三国时期的兄弟朋友之义”的短文(500字左右,35分) 刘廙戒其弟刘伟与魏讽交友曰:“夫交友之美,在于得贤,不可不详。而世之交者,不审择人,务合 党众,违先圣人交友之义,此非厚己辅仁之谓也。吾观魏讽,不修德行,而专以鸠合为务,华而不实,此 直搅世沽名者也。卿其慎之,勿复与通。”(《三国志·刘廙传》注引《廙别传》) 崔琰与公孙方、宋阶为友,公孙、宋二人早死,“琰抚其遗孤,恩若己子。”(《三国志》卷12 《崔琰传》) (任)峻“宽厚有度,……于饥荒之际,收恤朋友孤遗,中外贫宗,周急继乏,信义见称。”(《 国志》卷16《任峻传》) 张裔,“少与犍为杨恭友善,恭早死,遗孤未数岁,裔迎留,与分屋而居,事(杨)恭母如母。恭 之子息长大,为之娶妇,买田宅产业,使立门户。抚恤故旧,振(赈)赡衰宗,行义甚至。”(《三国志》 王朗“虽流移穷困,朝不谋夕,而收恤亲旧,分多割少,行义甚著。”(《三国志》卷13《王朗传》) 刘阳得罪曹操,曹操贵后,欲复仇,时阳已死,操“求其嗣子甚急。其子惶窘,走伏无所。阳亲旧虽 多,莫敢藏者。(王)朗乃纳受积年。”(《三国志》卷13《王朗传》注引《朗家传》) “何颙字伯求,南阳襄乡人也。少游学洛阳。……友人虞伟高有父仇未报,而笃病将终,颙往候之, 伟高泣而诉。颙感其(孝)义,为复仇,以头醱(以酒相祭)其墓。”(《后汉书》卷67《何颙传》) “(舒)仲膺名邵。初,(舒)伯膺亲友为人所杀,仲膺为报怨。事觉,兄弟争死,皆得免。”(《三 国志》卷51《孙邻传》注引《博物志》) 舒燮(舒氏兄弟后裔)有罪下狱,吴国太常潘浚欲绳之以法,孙邻谓浚曰
史料分析及写作题: 史料分析及写作题: 1.请比较以下两段史料,说明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后,社会经济发生了什么变化。(10 分) “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 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 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而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仟佰(阡 陌)之间成群,乘牸牝者摈而不得会聚。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人人自爱而重 犯法,先行谊而黜媿(愧)辱焉。” (《汉书》卷二十四上《食货志》) 2.阅读下面史料,然后写一篇 “小议三国时期的兄弟朋友之义” 的短文( 500 字左右,35 分) 刘廙戒其弟刘伟与魏讽交友曰:“夫交友之美,在于得贤,不可不详。而世之交者,不审择人,务合 党众,违先圣人交友之义,此非厚己辅仁之谓也。吾观魏讽,不修德行,而专以鸠合为务,华而不实,此 直搅世沽名者也。卿其慎之,勿复与通。”(《三国志·刘廙传》注引《廙别传》) 崔琰与公孙方、宋阶为友,公孙、宋二人早死, “琰抚其遗孤,恩若己子。” (《三国志》卷 12 《崔琰传》) (任)峻“宽厚有度,……于饥荒之际,收恤朋友孤遗,中外贫宗,周急继乏,信义见称。”(《三 国志》卷 16《任峻传》) 张裔,“少与犍为杨恭友善,恭早死,遗孤未数岁,裔迎留,与分屋而居,事(杨)恭母如母。恭 之子息长大,为之娶妇,买田宅产业,使立门户。抚恤故旧,振(赈)赡衰宗,行义甚至。”(《三国志》 卷 41《张裔传》) 王朗 “虽流移穷困,朝不谋夕,而收恤亲旧,分多割少,行义甚著。” (《三国志》卷 13《王朗传》) 刘阳得罪曹操,曹操贵后,欲复仇,时阳已死,操“求其嗣子甚急。其子惶窘,走伏无所。阳亲旧虽 多,莫敢藏者。(王)朗乃纳受积年。” (《三国志》卷 13《王朗传》注引《朗家传》) “何颙字伯求,南阳襄乡人也。少游学洛阳。……友人虞伟高有父仇未报,而笃病将终,颙往候之, 伟高泣而诉。颙感其(孝)义,为复仇,以头醊(以酒相祭)其墓。”(《后汉书》卷 67《何颙传》) “(舒)仲膺名邵。初,(舒)伯膺亲友为人所杀,仲膺为报怨。事觉,兄弟争死,皆得免。”(《三 国志》卷 51《孙邻传》注引《博物志》) 舒燮(舒氏兄弟后裔)有罪下狱,吴国太常潘浚欲绳之以法,孙邻谓浚曰:
“‘舒伯膺兄弟争死,海内义之,以为美谭,仲膺又有奉国旧意。今君杀其子弟,若天下一统,青盖 北巡,中州士人必问仲膺继嗣,答者云潘承明(潘浚字)杀燮,于事何如?’浚意即解,燮用得济。”(《三 国志》卷51《孙邻传》) “晋宣帝(司马懿)为布衣时,与昭有旧。同郡周生等谋害帝,昭闻而步陟险,邀生于崤、渑之间, 止生,生不肯。昭泣与结诚,生感其义,乃止。昭因与斫枣树共盟而别。昭虽有阴德于帝,口终不言,人 莫知之。”(《三国志》卷11《管宁传附胡昭传》注引《高士传》) “(华)歆少以高行显名。避西京之乱,与同志郑泰等六七人,间步出武关。道遇一丈夫独行,愿得 俱,皆哀欲许之。歆独曰:‘不可。今已在危险之中,祸福患害,义犹一也。无故受人,不知其义。既以 受之,若有进退,可中弃乎!’众不忍,卒与俱行。此丈夫中道堕井,皆欲弃之。歆曰:‘已与俱矣,弃 之不义。’相率共还出之,而后别去。众乃大义之。”(《三国志》卷12《华歆传》注引华峤《谱叙》) “初,济阴王思与(梁)习俱为西曹令史。思因直日白事,失太祖(曹操)指。太祖大怒,教召主者, 将加重辟。时思近出,习代往对,已被收执矣,思乃驰还,自陈己罪,罪应受死。太祖叹习之不言,思之识 分,曰:‘何意吾军中有二义士乎?’后同时擢为刺史,思领豫州。”(按:梁习领并州)(《三国志》卷15《梁 习传》 3阅读下面史料,解释带点的字词,并指出西晋与曹魏相比,在剥削对象、赋税量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其收(自耕农)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三国志》卷一《武帝纪》) “旧(按:即曹魏时期之屯田客)……持官牛者,官得六分,土得四分;自持牛者,与官中 分。”(《晋书》卷四十七《傅玄传》) “(西晋)又制户调之式:丁男之户,岁输绢三匹,绵三斤。”(《晋书》卷二十六《食货志》) “凡民丁课田,夫五十亩,收租四斛。”(《晋故事》) 4阅读下面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晋与曹魏相比,在剥削对象、赋税量方面发生了 什么变化。 “其收(自耕农)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三国志》卷一《武帝纪》) “旧(按:即曹魏时期之屯田客)……持官牛者,官得六分,士得四分:自持牛者,与官中 分。”(《晋书》卷四十七《傅玄传》) “(西晋)又制户调之式:丁男之户,岁输绢三匹,绵三斤。”(《晋书》卷二十六《食货志》) “凡民丁课田,夫五十亩,收租四斛。”(《晋故事》)
“‘舒伯膺兄弟争死,海内义之,以为美谭,仲膺又有奉国旧意。今君杀其子弟,若天下一统,青盖 北巡,中州士人必问仲膺继嗣,答者云潘承明(潘浚字)杀燮,于事何如?’浚意即解,燮用得济。”(《三 国志》卷 51《孙邻传》) “晋宣帝(司马懿)为布衣时,与昭有旧。同郡周生等谋害帝,昭闻而步陟险,邀生于崤、渑之间, 止生,生不肯。昭泣与结诚,生感其义,乃止。昭因与斫枣树共盟而别。昭虽有阴德于帝,口终不言,人 莫知之。”(《三国志》卷 11《管宁传附胡昭传》注引《高士传》) “(华)歆少以高行显名。避西京之乱,与同志郑泰等六七人,间步出武关。道遇一丈夫独行,愿得 俱,皆哀欲许之。歆独曰:‘不可。今已在危险之中,祸福患害,义犹一也。无故受人,不知其义。既以 受之,若有进退,可中弃乎!’众不忍,卒与俱行。此丈夫中道堕井,皆欲弃之。歆曰:‘已与俱矣,弃 之不义。’相率共还出之,而后别去。众乃大义之。”(《三国志》卷 12《华歆传》注引华峤《谱叙》) “初,济阴王思与(梁)习俱为西曹令史。思因直日白事,失太祖(曹操)指。太祖大怒,教召主者, 将加重辟。时思近出,习代往对,已被收执矣,思乃驰还,自陈己罪,罪应受死。太祖叹习之不言,思之识 分,曰:‘何意吾军中有二义士乎?’后同时擢为刺史,思领豫州。”(按:梁习领并州)(《三国志》卷 15《梁 习传》 3.阅读下面史料,解释带点的字词,并指出西晋与曹魏相比,在剥削对象、赋税量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其收(自耕农)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三国志》卷一《武帝纪》) “旧(按:即曹魏时期之屯田客)……持官牛者,官得六分,士得四分;自持牛者,与官中 分。”(《晋书》卷四十七《傅玄传》) “(西晋)又制户调之式:丁男之户,岁输绢三匹,绵三斤。”(《晋书》卷二十六《食货志》) “凡民丁课田,夫五十亩,收租四斛。”(《晋故事》) 4.阅读下面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晋与曹魏相比,在剥削对象、赋税量方面发生了 什么变化。 “其收(自耕农)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三国志》卷一《武帝纪》) “旧(按:即曹魏时期之屯田客)……持官牛者,官得六分,士得四分;自持牛者,与官中 分。”(《晋书》卷四十七《傅玄传》) “(西晋)又制户调之式:丁男之户,岁输绢三匹,绵三斤。”(《晋书》卷二十六《食货志》) “凡民丁课田,夫五十亩,收租四斛。”(《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