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部落氏族华夏四夷黄帝炎帝蚩尤尊王攘夷 五服华夷之辨平王东迁百越秦霸西戎东夷集团 胡服骑射古滇国夜郎五尺道南越和亲《华阳国志》 氐羌《十六国春秋》赵佗西南夷月氏西域永嘉之乱 左郡、左县土断吴平山越鲜卑乌桓乌孙蜀身毒道 边郡制度属国制度南中大姓淝水之战刘渊西域都护 使匈奴中郎将护乌桓校尉西域长史白登之围太和改制 冒顿《徙戎论》李特起义府兵制六镇起义苻坚榷场 宣抚使南诏六诏文成公主松赞干布安西四镇乌蛮 云南安抚使司白蛮六曹九爽《蛮书》羈縻府州天宝战争 苍洱会盟阁罗凤长庆会盟郑回黑水靺褐噶逻禄都护府 启民可汗东丹国九姓回鹘可汗碑爨甘州回鹘大理西辽 薛延陀头下军州捺钵猛安谋克《岭外代答》元吴女真 大祚荣突骑施謗面南北面官制勃极烈澶渊之盟西夏 嘉定议和吐谷浑茶马互市耶律阿保机朱温清水会盟 渤海国成吉思汗忽必烈八思巴赛典赤?瞻思丁忽辛 兀良合台四大汗国叶尔羌汗国斡腹之举站赤达鲁花赤 土司制度宣政院行省制度四等人制《元朝秘史》斡耳朵 怯薛制度乡兵探马赤军爨爕军《百夷传》也先郑和 元跨革囊俺答汗努尔哈赤别失八里《西南夷风土记》 威远营四夷馆奴儿干都司伯克制度达赖喇嘛三大法王 乌斯藏行都指挥使司土木之变鞑靼、瓦剌萨满教建州女真 八旗制度萨尔浒之战大理战书三征麓川三宣六慰活佛 奢安之乱门宦制度扎萨克制度伯克制度黄教班禅额尔德尼 金瓶掣签噶厦理蕃院改土归流忽里勒台台吉九边 卡伦包衣马市会同馆满洲根本盟旗制度摆夷康熙 驻藏大臣伊犁将军满蒙联姻绿营兵 二、简答题 为什么要学习中国民族史? 略述中国民族史研究对象、基本内容与学科体系。 中国民族史的分期有哪几种?你的意见如何? 中国的民族是什么时候形成的,为什么? 简述华夏的来源及其形成 简述中华民族起源及其的特点。 简评“华夷之辨”与“尊王攘夷 简论汉民族的形成 简述和亲的由来、发展、本质及作用 试论两汉羁縻之制的类型及特点 简论汉王朝与匈奴的关系 简述西南夷的族类、分布及经济文化
一、名词解释: 部落 氏族 华夏 四夷 黄帝 炎帝 蚩尤 尊王攘夷 五服 华夷之辨 平王东迁 百越 秦霸西戎 东夷集团 胡服骑射 古滇国 夜郎 五尺道 南越 和亲 《华阳国志》 氐 羌 《十六国春秋》 赵佗 西南夷 月氏 西域 永嘉之乱 左郡、左县 土断 吴平山越 鲜卑 乌桓 乌孙 蜀身毒道 边郡制度 属国制度 南中大姓 淝水之战 刘渊 西域都护 使匈奴中郎将 护乌桓校尉 西域长史 白登之围 太和改制 冒顿 《徙戎论》 李特起义 府兵制 六镇起义 苻坚 榷场 宣抚使 南诏 六诏 文成公主 松赞干布 安西四镇 乌蛮 云南安抚使司 白蛮 六曹九爽 《蛮书》 羈縻府州 天宝战争 苍洱会盟 阁罗凤 长庆会盟 郑回 黑水靺鞨 噶逻禄 都护府 启民可汗 东丹国 九姓回鹘可汗碑 爨 甘州回鹘 大理 西辽 薛延陀 头下军州 捺钵 猛安谋克 《岭外代答》 元昊 女真 大祚荣 突骑施 剺面 南北面官制 勃极烈 澶渊之盟 西夏 嘉定议和 吐谷浑 茶马互市 耶律阿保机 朱温 清水会盟 渤海国 成吉思汗 忽必烈 八思巴 赛典赤?瞻思丁 忽辛 兀良合台 四大汗国 叶尔羌汗国 斡腹之举 站赤 达鲁花赤 土司制度 宣政院 行省制度 四等人制 《元朝秘史》 斡耳朵 怯薛制度 乡兵 探马赤军 爨僰军 《百夷传》 也先 郑和 元跨革囊 俺答汗 努尔哈赤 别失八里 《西南夷风土记》 威远营 四夷馆 奴儿干都司 伯克制度 达赖喇嘛 三大法王 乌斯藏行都指挥使司 土木之变 鞑靼、瓦剌 萨满教 建州女真 八旗制度 萨尔浒之战 大理战书 三征麓川 三宣六慰 活佛 奢安之乱 门宦制度 扎萨克制度 伯克制度 黄教 班禅额尔德尼 金瓶掣签 噶厦 理蕃院 改土归流 忽里勒台 台吉 九边 卡伦 包衣 马市 会同馆 满洲根本 盟旗制度 摆夷 康熙 驻藏大臣 伊犁将军 满蒙联姻 绿营兵 二、简答题 为什么要学习中国民族史? 略述中国民族史研究对象、基本内容与学科体系。 中国民族史的分期有哪几种?你的意见如何? 中国的民族是什么时候形成的,为什么? 简述华夏的来源及其形成。 简述中华民族起源及其的特点。 简评“华夷之辨”与“尊王攘夷”。 简论汉民族的形成。 简述和亲的由来、发展、本质及作用。 试论两汉羁縻之制的类型及特点。 简论汉王朝与匈奴的关系。 简述西南夷的族类、分布及经济文化
简论北魏孝文帝改革及其历史意义。 简述滇东爨氏始末。 试述魏蜀吴三国对周边各民族的招抚和利用情况 十六国各是哪些民族建立的,试简述之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哪些新的民族,试概述其分布及发展情况 试阐述鲜卑族的发展演变情况 简论唐代羁縻府州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简述突厥的兴亡与文化特点。 简述吐蕃的历史与文化 简述回纥的历史与文化。 简述渤海与唐朝的关系 简论宋朝与周边诸族的关系 简述契丹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以历史事实论述“宋挥玉斧”之不可信 简述西夏的历史与文化 简论元代行省制度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作用。 试论蒙古国的建立与蒙古族的形成。 略论回族的起源与形成 略论满族的形成及其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贡献 简论改土归流的背景、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略论元明清三代对西藏的管理。 简述清代巩固多民族统一国家的主要措施 简述藏族的经济结构、社会体制与文化生活。 试论土司制度的形成、发展及其历史作用 简论元朝行省制的推行对各民族发展的影响 略论清代我国的少数民族 略述边疆危机与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对“边疆民族型近代化模式”做简要评述。 为什么会出现跨国界民族? 试评晚清政府对民族政策的调整。 简评梁启超的民族主义思想 简述中华民国建立在中国现代民族国家构建上的历史意义。 简述“五族共和”思想。 简述“中国近代民族史”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简述鸦片战争前各民族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状况。 简述晚清时期各民族社会发展变化的表现 简述19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的边疆危机 试评述太平天国的民族政策。 简述晚清时期中国各民族人民觉醒的表现。 略论洋务运动时期清廷对民族问题的认识。 简述清末“新政”时期清廷对民族问题的认识。 简论晚清政府对边疆民族事务的中央行政机构理藩院的改革 简述晚清民族主义思潮形成的原因及其过程 简述梁启超的民族主义思想
简论北魏孝文帝改革及其历史意义。 简述滇东爨氏始末。 试述魏蜀吴三国对周边各民族的招抚和利用情况。 十六国各是哪些民族建立的,试简述之。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哪些新的民族,试概述其分布及发展情况。 试阐述鲜卑族的发展演变情况。 简论唐代羁縻府州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简述突厥的兴亡与文化特点。 简述吐蕃的历史与文化。 简述回纥的历史与文化。 简述渤海与唐朝的关系。 简论宋朝与周边诸族的关系。 简述契丹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以历史事实论述“宋挥玉斧”之不可信。 简述西夏的历史与文化。 简论元代行省制度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作用。 试论蒙古国的建立与蒙古族的形成。 略论回族的起源与形成。 略论满族的形成及其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贡献。 简论改土归流的背景、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略论元明清三代对西藏的管理。 简述清代巩固多民族统一国家的主要措施。 简述藏族的经济结构、社会体制与文化生活。 试论土司制度的形成、发展及其历史作用。 简论元朝行省制的推行对各民族发展的影响。 略论清代我国的少数民族。 略述边疆危机与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对“边疆民族型近代化模式”做简要评述。 为什么会出现跨国界民族? 试评晚清政府对民族政策的调整。 简评梁启超的民族主义思想。 简述中华民国建立在中国现代民族国家构建上的历史意义。 简述“五族共和”思想。 简述“中国近代民族史”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简述鸦片战争前各民族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状况。 简述晚清时期各民族社会发展变化的表现。 简述 19 世纪 70 年代以来中国的边疆危机。 试评述太平天国的民族政策。 简述晚清时期中国各民族人民觉醒的表现。 略论洋务运动时期清廷对民族问题的认识。 简述清末“新政”时期清廷对民族问题的认识。 简论晚清政府对边疆民族事务的中央行政机构理藩院的改革。 简述晚清民族主义思潮形成的原因及其过程。 简述梁启超的民族主义思想
简述杨度对清末民族问题的认识 试述清末民初各民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运动。 简述北洋政府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稳定和治理 简述北洋政府时期各民族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简述北洋政府时期各民族社会的发展变化。 试评述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思想 略述早期中国共产党对民族问题的认识 略述国民政府处理民族问题的观念与策略 试评述以顾颉刚先生为代表的知识界对民族问题的认识及其变化 简评国民政府设置蒙藏委员会的目的与作用。 简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民族基础 从民族自决到民族区域自治:略述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理论来源及其深远影响 略述早期蒋介石国民政府对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继承及其实质。 略述以龙云为代表的云南地方政府的民族政策及其统治时期的云南边政建设。 简述蒋介石国民政府时期各民族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简述蒋介石国民政府时期各民族社会的发展变化 简述20世纪50年代各族社会的大致状况 简述中央人民政府为实现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结采取的政策措施 对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与实践作简要评述 简述民族识别的理论与实践。 三、论述题 试述中国民族史研究的重大理论问题及你的观点。 试从考古资料与远古传说分析中国远古时的族类。 试述夏商周族的形成及活动范围 谈谈你对民族形成问题的看法 试述秦汉王朝对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开拓及统治制度 试评论曹魏蜀汉孙吴三国对周边各民族政策的得失。 为什么说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华民族融合与重组的时代? 试论述汉民族形成的条件和表现 试述匈奴的形成、发展及衰落情况。 试述隋唐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 试比较汉唐和亲政策的异同。 试论唐王朝与吐蕃、南诏之间的关系。 白族形成问题有几种观点?谈谈你的意见。 试述宋辽西夏金时期民族发展基本线索和特点 试述羁縻府州的形成与发展,并评述其对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发展的作用。 隋唐时期有些有哪些民族融合到其他民族中,试述其基本情况。试述吐蕃、突厥、南诏、回纥等少数民族 建立的政权对中国民族关系的影响 试论移民对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 简述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与巩固的历史。 试述土司制度的发展演变历程、基本内容、特点,并对其进行评价。 清代巩固多民族统一国家的措施对当时的民族关系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简述杨度对清末民族问题的认识。 试述清末民初各民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运动。 简述北洋政府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稳定和治理。 简述北洋政府时期各民族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简述北洋政府时期各民族社会的发展变化。 试评述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思想。 略述早期中国共产党对民族问题的认识。 略述国民政府处理民族问题的观念与策略。 试评述以顾颉刚先生为代表的知识界对民族问题的认识及其变化 简评国民政府设置蒙藏委员会的目的与作用。 简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民族基础。 从民族自决到民族区域自治:略述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理论来源及其深远影响。 略述早期蒋介石国民政府对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继承及其实质。 略述以龙云为代表的云南地方政府的民族政策及其统治时期的云南边政建设。 简述蒋介石国民政府时期各民族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简述蒋介石国民政府时期各民族社会的发展变化。 简述 20 世纪 50 年代各族社会的大致状况。 简述中央人民政府为实现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结采取的政策措施。 对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与实践作简要评述。 简述民族识别的理论与实践。 三、论述题 试述中国民族史研究的重大理论问题及你的观点。 试从考古资料与远古传说分析中国远古时的族类。 试述夏商周族的形成及活动范围。 谈谈你对民族形成问题的看法。 试述秦汉王朝对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开拓及统治制度。 试评论曹魏蜀汉孙吴三国对周边各民族政策的得失。 为什么说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华民族融合与重组的时代? 试论述汉民族形成的条件和表现。 试述匈奴的形成、发展及衰落情况。 试述隋唐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 试比较汉唐和亲政策的异同。 试论唐王朝与吐蕃、南诏之间的关系。 白族形成问题有几种观点?谈谈你的意见。 试述宋辽西夏金时期民族发展基本线索和特点。 试述羁縻府州的形成与发展,并评述其对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发展的作用。 隋唐时期有些有哪些民族融合到其他民族中,试述其基本情况。试述吐蕃、突厥、南诏、回纥等少数民族 建立的政权对中国民族关系的影响。 试论移民对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 简述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与巩固的历史。 试述土司制度的发展演变历程、基本内容、特点,并对其进行评价。 清代巩固多民族统一国家的措施对当时的民族关系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晚清民族主义思潮述评。 孙中山民族主义述评。 试述晚清以来中国民族关系的重大变化。 试述中国传统民族观念的形成及其发展变化过程 试述清廷最后十年间的化除“满汉畛域”问题 试评晚清民族主义思潮 试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族主义思想。 试评述刀安仁在滇西德宏干崖傣族地区的近代化改革及其影响。 试述蒋介石国民政府对民族问题的认识及其民族政策的发展演变过程。 试述民国初年云南地方政府的民族政策及其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 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引导全民族抗战走向胜利的旗帜? 为什么说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伟大胜利? 试论中华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重要性。 试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中国共产党对民族问题的认识及其民族政策的发展演变过程 试论20世纪下半叶中国民族地区社会变革的经验教训。 简述20世纪50年代各族社会的大致状况 简述中央人民政府为实现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结采取的政策措施。 对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与实践作简要评述 试论20世纪下半叶中国民族地区社会变革的经验教训 中国56个民族的社会经济文化在20世纪发生了重大变迁,试以其中两三个民族的变迁详加论述 史料选读 祭法”条 曰:“祭法:有虞氏黄帝而郊醫,祖顓頊而宗堯:夏后氏亦諦黄帝而郊鯀,祖顓頊而宗禹:殷人醫而郊 冥,祖契而宗湯:周人渧礐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 《史记五帝本纪第一》:“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 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 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 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擒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 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东至于海 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 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 《禮記註疏》卷46 “(舜)流共工于幽洲,放驩兜于崇山,竄三苗于三危,殛鯀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尚书?舜典》 昔者三苗之居,左有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恃此險也。”《战国策》卷 “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顓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 而帝颛顼之孙也。…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 鲧可。尧曰:“鲧为人负命毁族,不可。”四岳曰:“等之未有贤于鲧者,愿帝试之。”于是尧听四岳,用鲧 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于是帝尧乃求人,更得舜。舜登用,摄行天子之政,巡狩。行视鲧之治 水无状,乃殛鲧于羽山以死。于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 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 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沟淢。陆行乘车,水行乘 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樺。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令益予众庶 稻,可种卑湿。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及山川
晚清民族主义思潮述评。 孙中山民族主义述评。 试述晚清以来中国民族关系的重大变化。 试述中国传统民族观念的形成及其发展变化过程。 试述清廷最后十年间的化除“满汉畛域”问题。 试评晚清民族主义思潮。 试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族主义思想。 试评述刀安仁在滇西德宏干崖傣族地区的近代化改革及其影响。 试述蒋介石国民政府对民族问题的认识及其民族政策的发展演变过程。 试述民国初年云南地方政府的民族政策及其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 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引导全民族抗战走向胜利的旗帜? 为什么说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伟大胜利? 试论中华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重要性。 试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中国共产党对民族问题的认识及其民族政策的发展演变过程。 试论 20 世纪下半叶中国民族地区社会变革的经验教训。 简述 20 世纪 50 年代各族社会的大致状况。 简述中央人民政府为实现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结采取的政策措施。 对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与实践作简要评述。 试论 20 世纪下半叶中国民族地区社会变革的经验教训。 中国 56 个民族的社会经济文化在 20 世纪发生了重大变迁,试以其中两三个民族的变迁详加论述。 三、史料选读 “祭法”条 曰:“祭法: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嚳,祖顓頊而宗堯;夏后氏亦禘黄帝而郊鯀,祖顓頊而宗禹;殷人禘嚳而郊 冥,祖契而宗湯;周人禘嚳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 《史记·五帝本纪第一》:“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 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 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 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擒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 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东至于海, 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迁 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 《禮記註疏》卷 46 “(舜)流共工于幽洲,放驩兜于崇山,竄三苗于三危,殛鯀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 《尚书?舜典》 “昔者三苗之居,左有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恃此險也。” 《战国策》卷 22 “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 而帝颛顼之孙也。……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 鲧可。尧曰:“鲧为人负命毁族,不可。”四岳曰:“等之未有贤于鲧者,愿帝试之。”于是尧听四岳,用鲧 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于是帝尧乃求人,更得舜。舜登用,摄行天子之政,巡狩。行视鲧之治 水无状,乃殛鲧于羽山以死。……于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 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沟淢。陆行乘车,水行乘 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令益予众庶 稻,可种卑湿。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及山川
之便利 是九州攸同,四奥既居,九山琹旅,九川涤原,九泽既陂,四海会同,六府甚修,众土交 正,致慎财赋,咸则三壤成赋, 令天子之国以外五百里甸服:百里赋纳總,二百里纳铚,三百里纳秸 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甸服外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任国,三百里诸侯。侯服外五百里绥服: 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武卫。绥服外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要服外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蛮, 百里流。…帝舜荐禹于天,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丧毕,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天下诸 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史记夏本纪第二》 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甸服者祭,侯服者祀,,宾服者享, 要服者贡,荒服者王。日祭,月祀,時享,崴貢,終王,先王之訓也。有不祭則修意,有不祀則修言,有 不享則修文,有不貢則修名,有不王則修德,序成而有不至則修刑。于是乎,有刑不祭,伐不祀,征不享, 讓不貢,告不王:于是乎,有刑罰之辟,有攻伐之兵,有征討之備,有威讓之令,有文告之辭。布令陳辭 而又不至,則増修于徳,而無勤民于遠,是以近無不聽,遠無不服。今自大畢伯仕之終也,犬戎氏以其職 來王。天子曰:予必以不享征之,且觀之兵,其無乃廢先王之訓而王幾頓乎?吾聞夫犬戎樹惇,能帥舊德 而守終純固,其有以禦我矣。王不聽,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歸,自是荒服者不至。 《国语·周语上》 九州攸同,四陕既宅,九山旅九川滌源九澤既陂,四海会同,六府孔修,庶土交正,底慎財賦,咸則三 壤,成賦中邦。錫土姓袛,台徳先不距朕行。五百里甸服,百里賦納總,三百里納銍,三百里納秸服,四 百里粟五百里米。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男邦,三百里諸侯。五百里綏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 奮武威。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蠻,二百里流。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 朔南暨,聲教託于四海。禹錫玄圭,告厥成功。 《尚书·禹贡》 “無怠無荒,四夷來王。”《尚书·大禹谟》 殷契,母曰简狄,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 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亲,五品不训,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宽。”封于商,赐姓子氏。契兴于唐 虞、大禹之际,功业著于百姓,百姓以平。 《史记》卷3《殷本纪第三》 維女荆楚,居國南鄉,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曰商是常。《诗经·商颂·殷武》 伊尹受命,於是為四方令曰:臣請正東,符屢仇州伊慮深,九夷、十蠻,越骺髮文身,請令以魚支之 睥,鯛之醬,鮫之利劍為獻:正南,甌鄧、桂國、損子、產里、濮、九菌,請令以珠璣、珻瑁、象齒、文 犀、翠羽、菌鶴、短狗為獻(六者,南蠻之别名):正西,崑崙、狗國、鬼親、枳已、鬧耳、貫胸、雕題 離丘、漆齒,請令以丹青、白旄、紕罻、江慝、龍角、神龜為獻:正北,,空同、大夏、莎車、姑他、旦 晷、貌胡、戎翟、匈奴、樓煩、月氏、熾犁、其龍、東胡,請令以葉騊、白玉、野馬、騊驗、駃騠、良弓 為獻。湯曰善(十二者北狄之别名也,戎狄在西北,界戎翟之間,國名也) 《逸周书》卷7《王·解第五十九 百濮,劉伯莊《史記地名》曰:濮在楚西南。 《惠氏春秋左传补注》卷2 濮,按《左传》文十六年,庸人、麋人率百濮伐楚。疏孔安國云:庸濮在江漢之南。 《尚書地理今釋》 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 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初欲弃之,因名曰弃。…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宣谷者 稼穑焉,民皆法则之。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帝舜曰:“弃,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 百谷。”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后稷之兴,在陶唐、虞、夏之际,皆有令德 刘立。公刘 虽在戎狄之间,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宣,自漆、沮度渭,取材用,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
之便利。……于是九州攸同,四奥既居,九山栞旅,九川涤原,九泽既陂,四海会同,六府甚修,众土交 正,致慎财赋,咸则三壤成赋。……令天子之国以外五百里甸服:百里赋纳緫,二百里纳铚,三百里纳秸 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甸服外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任国,三百里诸侯。侯服外五百里绥服: 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武卫。绥服外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要服外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蛮, 二百里流。……帝舜荐禹于天,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丧毕,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天下诸 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 《史记·夏本纪第二》 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甸服者祭,侯服者祀,,宾服者享, 要服者贡,荒服者王。日祭,月祀,時享,嵗貢,終王,先王之訓也。有不祭則修意,有不祀則修言,有 不享則修文,有不貢則修名,有不王則修徳,序成而有不至則修刑。于是乎,有刑不祭,伐不祀,征不享, 讓不貢,告不王;于是乎,有刑罰之辟,有攻伐之兵,有征討之備,有威讓之令,有文告之辭。布令陳辭 而又不至,則増修于徳,而無勤民于逺,是以近無不聴,逺無不服。今自大畢伯仕之終也,犬戎氏以其職 來王。天子曰:予必以不享征之,且觀之兵,其無乃廢先王之訓而王幾頓乎?吾聞夫犬戎樹惇,能帥舊徳 而守終純固,其有以禦我矣。王不聽,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歸,自是荒服者不至。 《国语·周语上》 “九州攸同,四隩既宅,九山刋旅九川滌源九澤既陂,四海会同,六府孔修,庶土交正,底慎財賦,咸則三 壤,成賦中邦。錫土姓祗,台徳先不距朕行。五百里甸服,百里賦納總,三百里納銍,三百里納秸服,四 百里粟五百里米。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男邦,三百里諸侯。五百里綏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 奮武威。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蠻,二百里流。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 朔南暨,聲教託于四海。禹錫玄圭,告厥成功。” 《尚书·禹贡》 “無怠無荒,四夷來王。” 《尚书·大禹谟》 殷契,母曰简狄,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 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亲,五品不训,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宽。”封于商,赐姓子氏。契兴于唐、 虞、大禹之际,功业著于百姓,百姓以平。” 《史记》卷 3《殷本纪第三》 維女荆楚,居國南鄉,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曰商是常。 《诗经·商颂·殷武》 伊尹受命,於是為四方令曰:臣請正東,符屢仇州伊慮漚深,九夷、十蠻,越漚鬋髪文身,請令以魚支之 鞞,鰂之醬,鮫之利劒為獻;正南,甌鄧、桂國、損子、産里、濮、九菌,請令以珠璣、珻瑁、象齒、文 犀、翠羽、菌鸖、短狗為獻(六者,南蠻之别名);正西,崑崙、狗國、鬼親、枳已、闟耳、貫胸、雕題、 離丘、漆齒,請令以丹青、白旄、紕罽、江厯、龍角、神龜為獻;正北,,空同、大夏、莎車、姑他、旦 畧、貎胡、戎翟、匈奴、樓煩、月氏、孅犁、其龍、東胡,請令以槖駞、白玉、野馬、騊駼、駃騠、良弓 為獻。湯曰善(十二者北狄之别名也,戎狄在西北,界戎翟之間,國名也)。 《逸周书》卷 7《王·解第五十九》 百濮,劉伯莊《史記地名》曰:濮在楚西南。 《惠氏春秋左传补注》卷 2 濮,按《左传》文十六年,庸人、麋人率百濮伐楚。疏孔安國云:庸濮在江漢之南。 《尚書地理今釋》 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 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初欲弃之,因名曰弃。……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 稼穑焉,民皆法则之。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帝舜曰:“弃,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 百谷。”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后稷之兴,在陶唐、虞、夏之际,皆有令德。……公刘立。公刘 虽在戎狄之间,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自漆、沮度渭,取材用,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
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周道之兴自此始,故诗人歌乐思其德。公刘卒,子庆节立,国于豳 古公亶父立。古公亶父复修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薰育戎狄攻之,欲得财物,予之 已复攻,欲得地与民。…乃与私属遂去豳,度漆、沮,逾梁山,止于岐下。豳人举国扶老携弱,尽复归 古公于岐下。及他旁国闻古公仁,亦多归之。于是古公乃贬戎狄之俗,而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 《史记》卷4《周本纪第四》 時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王曰:嗟!我友邦冢君,司徒、司馬、司空、亞旅師氏、 夫長、百夫長,及庸、蜀、羌、擊、微、盧、彭、濮人,稱爾戈,比爾干,立爾矛,予其誓 《尚书·牧誓》 昔我先王世后稷,以服事虞夏。及夏之衰也,棄稷弗務,我先王不,用失其官,而自竄于戎翟之間。 《国语·周语》 昭公九年春…(周)王使詹桓伯辭于晉曰:我自夏以后稷,魏、骀、芮、岐、畢,吾西土也:及武王克 商,蒲姑、商奄,吾東土也:巴、濮、楚、鄧,吾南土也:肅慎、燕、亳,吾北土也 《春秋左傳屬事》卷1 羊傳謂中國不總若纔,賴齊晉之霸稍攘除之,幽王時正其蠢動之初與,然周之一代寔,與戎狄相終始, 自古公避狄以來,王季伐西落、鬼戎,又伐余無之戎,始呼之戎翳徒之戎。文王伐翟,伐昆夷,伐狻狁。 成王再伐淮夷。穆王伐犬戎,伐徐戎。懿王之世,西戎侵鎬,翟人侵岐,又敗於犬戎。孝王伐西戎,夷王 伐太原之戎,至厲王之末,而狻狁蠻荆、徐夷、淮戎皆叛。宣王中興,四出征伐,僅克底定,然其末年竟 有千畝之敗,繼以幽王之昏暗,逮驪山禍作,而周轍遂東矣 《毛詩稽古編》卷16 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 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已成,帝锡玄圭。禹受曰:“非予能成,亦大费为辅。”帝舜曰:“咨尔费,赞禹 功,其赐尔皂游。尔后嗣将大出。”乃妻之姚姓之玉女。大费拜受,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 舜赐姓赢氏 大费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实鸟俗氏。二曰若木,实费氏。其玄孙曰费昌,子孙或在中国,或在夷狄。《索 隐》殷纣时费仲,即昌之后也。费昌当夏桀之时,去夏归商,为汤御,以败桀于鸣条。大廉玄孙曰孟戏 中衍,鸟身人言。《正义》身体是鸟而能人言。又云口及手足似鸟也。帝太戊闻而卜之使御,吉,遂致使 御而妻之。自太戊以下,中衍之后,遂世有功,以佐殷国,故赢姓多显,遂为诸侯。…非子居犬丘好马 及畜,善养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马于汧渭之间,马大蕃息。孝王欲以为大骆适嗣。申侯 之女为大骆妻,生子成为适。申侯乃言孝王曰:“昔我先郦山之女,为戎胥轩妻,生中潏,以亲故归周,保 西垂,西垂以其故和睦。今我复与大骆妻,生适子成。申骆重婚,西戎皆服,所以为王。王其图之。”于是 孝王曰:“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赢。今其后世亦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邑之秦, 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赢。亦不废申侯之女子为骆适者,以和西戎。秦贏生秦侯。秦侯立十年,卒。生公 伯。公伯立三年,卒。生秦仲。秦仲立三年,周厉王无道,诸侯或叛之。西戎反王室,灭犬丘大骆之族 周宣王即位,乃以秦仲为大夫,诛西戎。西戎杀秦仲。秦仲立二十三年,死于戎。有子五人,其长者曰庄 公。周宣王乃召庄公昆弟五人,与兵七千人,使伐西戎,破之。于是复予秦仲后,及其先大骆地犬丘并有 之,为西垂大夫。 庄公居其故西犬丘,生子三人,其长男世父。世父曰:“戎杀我大父仲,我非杀戎王则不敢入邑。”遂将击 戎,让其弟襄公。襄公为太子。庄公立四十四年,卒,太子襄公代立。襄公元年,以女弟缪赢为丰王妻 襄公二年,戎围犬丘,世父击之,为戎人所虏。岁余,复归世父。七年春,周幽王用褒姒废太子,立褒姒 子为适,数欺诸侯,诸侯叛之。西戎犬戎与申侯伐周,杀幽王郦山下。而秦襄公将兵救周,战甚力,有功。 周避犬戎难,东徙雒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曰:“戎无道,侵夺我 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与誓,封爵之。襄公于是始国,……+二年,伐戎而至岐。…三
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周道之兴自此始,故诗人歌乐思其德。公刘卒,子庆节立,国于豳。…… 古公亶父立。古公亶父复修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薰育戎狄攻之,欲得财物,予之。 已复攻,欲得地与民。……乃与私属遂去豳,度漆、沮,逾梁山,止于岐下。豳人举国扶老携弱,尽复归 古公于岐下。及他旁国闻古公仁,亦多归之。于是古公乃贬戎狄之俗,而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 《史记》卷 4《周本纪第四》 時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王曰:嗟!我友邦冢君,司徒、司馬、司空、亞旅師氏、千 夫長、百夫長,及庸、蜀、羌、髳、微、盧、彭、濮人,稱爾戈,比爾干,立爾矛,予其誓。 《尚书·牧誓》 昔我先王世后稷,以服事虞夏。及夏之衰也,棄稷弗務,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竄于戎翟之間。 《国语·周语》 昭公九年春……(周)王使詹桓伯辭于晉曰:我自夏以后稷,魏、駘、芮、岐、畢,吾西土也;及武王克 商,蒲姑、商奄,吾東土也;巴、濮、楚、鄧,吾南土也;肅慎、燕、亳,吾北土也。 《春秋左傳屬事》卷 1 公羊傳謂中國不絶若綫,頼齊晉之霸稍攘除之,幽王時正其蠢動之初與,然周之一代寔,與戎狄相終始, 自古公避狄以來,王季伐西落、鬼戎,又伐余無之戎,始呼之戎翳徒之戎。文王伐翟,伐昆夷,伐獫狁。 成王再伐淮夷。穆王伐犬戎,伐徐戎。懿王之世,西戎侵鎬,翟人侵岐,又敗於犬戎。孝王伐西戎,夷王 伐太原之戎,至厲王之末,而獫狁蠻荆、徐夷、淮戎皆叛。宣王中興,四出征伐,僅克底定,然其末年竟 有千畝之敗,繼以幽王之昬暗,逮驪山禍作,而周轍遂東矣。 《毛詩稽古編》卷 16 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 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已成,帝锡玄圭。禹受曰:“非予能成,亦大费为辅。”帝舜曰:“咨尔费,赞禹 功,其赐尔皂游。尔后嗣将大出。”乃妻之姚姓之玉女。大费拜受,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 舜赐姓嬴氏。 大费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实鸟俗氏。二曰若木,实费氏。其玄孙曰费昌,子孙或在中国,或在夷狄。《索 隐》殷纣时费仲,即昌之后也。费昌当夏桀之时,去夏归商,为汤御,以败桀于鸣条。大廉玄孙曰孟戏、 中衍,鸟身人言。《正义》身体是鸟而能人言。又云口及手足似鸟也。帝太戊闻而卜之使御,吉,遂致使 御而妻之。自太戊以下,中衍之后,遂世有功,以佐殷国,故嬴姓多显,遂为诸侯。……非子居犬丘好马 及畜,善养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马于汧渭之间,马大蕃息。孝王欲以为大骆适嗣。申侯 之女为大骆妻,生子成为适。申侯乃言孝王曰:“昔我先郦山之女,为戎胥轩妻,生中潏,以亲故归周,保 西垂,西垂以其故和睦。今我复与大骆妻,生适子成。申骆重婚,西戎皆服,所以为王。王其图之。”于是 孝王曰:“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今其后世亦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邑之秦, 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亦不废申侯之女子为骆适者,以和西戎。秦嬴生秦侯。秦侯立十年,卒。生公 伯。公伯立三年,卒。生秦仲。秦仲立三年,周厉王无道,诸侯或叛之。西戎反王室,灭犬丘大骆之族。 周宣王即位,乃以秦仲为大夫,诛西戎。西戎杀秦仲。秦仲立二十三年,死于戎。有子五人,其长者曰庄 公。周宣王乃召庄公昆弟五人,与兵七千人,使伐西戎,破之。于是复予秦仲后,及其先大骆地犬丘并有 之,为西垂大夫。 庄公居其故西犬丘,生子三人,其长男世父。世父曰:“戎杀我大父仲,我非杀戎王则不敢入邑。”遂将击 戎,让其弟襄公。襄公为太子。庄公立四十四年,卒,太子襄公代立。襄公元年,以女弟缪嬴为丰王妻。 襄公二年,戎围犬丘,世父击之,为戎人所虏。岁余,复归世父。七年春,周幽王用褒姒废太子,立褒姒 子为适,数欺诸侯,诸侯叛之。西戎犬戎与申侯伐周,杀幽王郦山下。而秦襄公将兵救周,战甚力,有功。 周避犬戎难,东徙雒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曰:“戎无道,侵夺我 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与誓,封爵之。襄公于是始国,……十二年,伐戎而至岐。……三
十七年,秦用由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正义》韩安国云“秦穆公都地方三百里,并国十四, 辟地千里”,陇西、北地郡是也。遂霸西戎 《史记》卷5《秦本纪第五》 史伯對曰:王室將卑,戎狄必昌,不可僵也。當成周者,南有荆蠻、申、呂、應、鄧、陳、蔡、隨、唐, 北有衛、燕、翟、鮮、虞、路、洛、泉、徐、蒲,西有虞、虢、晉、隗、霍、楊、魏、芮,東有齊、魯 曹、宋、滕、薛、鄒、莒,是非王之支子母弟甥舅也,則皆蠻荆戎翟之人也 《國語》卷16《郑语》 職方氏,掌天下之圖,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國都鄙、四夷、八蠻、七閩、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與其 財用九榖六畜之數要,周知其利害。注:天下之圖,如今司空輿地圖也,鄭司農云:東方曰夷,南方曰蠻 西方曰戎,北方曰貉狄。(郑)玄謂:閩蠻之别也,《國語》曰閩,芈蠻矣,四八七九五六,周之所服國 數也。 《爾雅》曰:九夷、八蠻、六戎、五狄,謂之四海 《周礼注疏》卷33 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正义》尺证反。称生卷章,卷 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索隐》此重黎为火正,彼少吴氏之后重自为木正,知此重黎即彼之 黎也。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 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 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坼剖而产焉。其长一曰昆吾。二曰参胡。三曰彭祖。四曰会人。五曰曹姓 六曰季连,羋姓,楚其后也。昆吾氏,夏之时尝为侯伯,桀之时汤灭之。彭祖氏,殷之时尝为侯伯,殷之 末世灭彭祖氏。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后中微,或在中国,或在蛮夷,弗能纪其世。 周文王之时,季连之苗裔曰鬻熊。鬻熊子事文王,蚤卒。其子曰熊丽。熊丽生熊狂,熊狂生熊绎 熊绎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羋氏,居丹阳 生子三人。当周夷王之时,王室微,诸侯或不朝,相伐。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乃兴兵伐庸、杨粤,至于 鄂。熊渠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 【索隐述赞】鬻熊之嗣,周封于楚。僻在荆蛮,筚路蓝缕。及通而霸,僭号曰武。文既伐申,成亦赦许。 《史记》卷40《楚世家第十》 “天子受諸侯蕃國朝覲”引《竹書紀年》:帝堯十六年渠搜氏來朝,二十九年僬僥氏來朝貢沒羽。帝舜九年 西王母來朝,二十五年息慎氏來朝,貢弓矢 《五禮通考》卷223《賓禮四》 成王既伐東夷,肅慣來賀,王俾榮伯作賄肅惧之命 《尚书·周书》 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别也。其国近南岳。衡山也。及舜流四凶,徙之三危,三危,山,在今沙州 敦煌县东南,山有三峰,故曰三危也。河关之西南羌地是也。滨于赐支,至乎河首,绵地千里。赐支者, 《禹贡》所谓析支者也。南接蜀、汉徼外蛮夷,西北接鄯善、车师诸国。所居无常,依随水草。地少五谷, 以产牧为业。其俗氏族无定,或以父名母姓为种号。十二世后,相与婚姻,父没则妻后母,兄亡则纳釐, 寡妇曰釐,力之反。故国无鳏寡,种类繁炽。不立君臣,无相长一,强则分种为酋豪,弱则为人附落 相抄暴,以力为雄。杀人偿死,无它禁令。其兵长在山谷,短于平地,不能持久,而果于触突,以战死为 吉利,病终为不祥。堪耐寒苦,同之禽兽。虽妇人产子,亦不避风雪。性坚刚勇猛,得西方金行之气焉 王政修则宾服,德教失则寇乱。昔夏后氏太康失国,四夷背叛。及后相即位,乃征畎夷,七年然后来宾
十七年,秦用由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正义》韩安国云“秦穆公都地方三百里,并国十四, 辟地千里”,陇西、北地郡是也。遂霸西戎。 《史记》卷 5《秦本纪第五》 史伯對曰:王室將卑,戎狄必昌,不可偪也。當成周者,南有荆蠻、申、呂、應、鄧、陳、蔡、隨、唐, 北有衞、燕、翟、鮮、虞、路、洛、泉、徐、蒲,西有虞、虢、晉、隗、霍、楊、魏、芮,東有齊、魯、 曹、宋、滕、薛、鄒、莒,是非王之支子母弟甥舅也,則皆蠻荆戎翟之人也。 《國語》卷 16《郑语》 職方氏,掌天下之圖,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國都鄙、四夷、八蠻、七閩、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與其 財用九榖六畜之數要,周知其利害。注:天下之圖,如今司空輿地圖也,鄭司農云:東方曰夷,南方曰蠻, 西方曰戎,北方曰貉狄。(郑)玄謂:閩蠻之别也,《國語》曰閩,芈蠻矣,四八七九五六,周之所服國 數也。……《爾雅》曰:九夷、八蠻、六戎、五狄,謂之四海。 《周礼注疏》卷 33 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正义》尺证反。称生卷章,卷 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索隐》此重黎为火正,彼少昊氏之后重自为木正,知此重黎即彼之 黎也。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 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 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坼剖而产焉。其长一曰昆吾。二曰参胡。三曰彭祖。四曰会人。五曰曹姓。 六曰季连,羋姓,楚其后也。昆吾氏,夏之时尝为侯伯,桀之时汤灭之。彭祖氏,殷之时尝为侯伯,殷之 末世灭彭祖氏。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后中微,或在中国,或在蛮夷,弗能纪其世。 周文王之时,季连之苗裔曰鬻熊。鬻熊子事文王,蚤卒。其子曰熊丽。熊丽生熊狂,熊狂生熊绎。 熊绎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羋氏,居丹阳。……熊渠 生子三人。当周夷王之时,王室微,诸侯或不朝,相伐。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乃兴兵伐庸、杨粤,至于 鄂。熊渠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 【索隐述赞】鬻熊之嗣,周封于楚。僻在荆蛮,筚路蓝缕。及通而霸,僭号曰武。文既伐申,成亦赦许。 《史记》卷 40《楚世家第十》 “天子受諸侯蕃國朝覲”引《竹書紀年》:帝堯十六年渠搜氏來朝,二十九年僬僥氏來朝貢沒羽。帝舜九年 西王母來朝,二十五年息慎氏來朝,貢弓矢。 《五禮通考》卷 223《賓禮四》 成王既伐東夷,肅愼來賀,王俾榮伯作賄肅愼之命。 《尚书·周书》 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别也。其国近南岳。衡山也。及舜流四凶,徙之三危,三危,山,在今沙州 敦煌县东南,山有三峰,故曰三危也。河关之西南羌地是也。滨于赐支,至乎河首,绵地千里。赐支者, 《禹贡》所谓析支者也。南接蜀、汉徼外蛮夷,西北接鄯善、车师诸国。所居无常,依随水草。地少五谷, 以产牧为业。其俗氏族无定,或以父名母姓为种号。十二世后,相与婚姻,父没则妻后母,兄亡则纳釐, 寡妇曰釐,力之反。故国无鳏寡,种类繁炽。不立君臣,无相长一,强则分种为酋豪,弱则为人附落,更 相抄暴,以力为雄。杀人偿死,无它禁令。其兵长在山谷,短于平地,不能持久,而果于触突,以战死为 吉利,病终为不祥。堪耐寒苦,同之禽兽。虽妇人产子,亦不避风雪。性坚刚勇猛,得西方金行之气焉。 王政修则宾服,德教失则寇乱。昔夏后氏太康失国,四夷背叛。及后相即位,乃征畎夷,七年然后来宾
至于后泄,始加爵命,由是服从。后桀之乱,畎夷入居邠岐之间。成汤既兴,伐而攘之。及殷室中衰,诸 夷皆叛。至于武丁,征西戎、鬼方,三年乃克。故其《诗》曰:“自彼氐羌,莫敢不来王。 及武乙暴虐,犬戎寇边,周古公逾梁山而避于岐下。及子季历,遂伐西落鬼戎。太丁之时,季历复伐燕京 之戎,戎人大败周师。后二年,周人克余无之戎,于是太丁命季历为牧师。季历,文王之父也。《竹书纪 年》曰:“太丁四年,周人伐余无之戎,克之。周王季命为殷牧师也。”自是之后,更伐始呼、翳徒之戎 皆克之。及文王为西伯,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猃狁之难,遂攘戎狄而戍之,莫不宾服。及率西戎,征殷之 叛国以事纣 及武王伐商,羌、擊率师会于牧野。至穆王时,戎狄不贡,王乃西征犬戎,获其五王,又得四白鹿,四白 狼,王遂迁戎于太原。夷王衰弱,荒服不朝,乃命虢公率六师伐太原之戎,至于俞泉,获马千匹。厉王无 道,戎狄寇掠,乃入犬丘,杀秦仲之族,王命伐戎,不克。及宣王立四年,使秦仲伐戎,为戎所杀,王乃 召秦仲子庄公,与兵七千人,伐戎破之,由是少却。后二十七年,王遣兵伐太原戎,不克。后五年,王伐 条戎、奔戎,王师败绩。后二年,晋人败北戎于汾隰,戎人灭姜侯之邑。明年,王征申戎,破之。后十年, 幽王命伯士伐六济之戎,军败,伯士死焉。其年,戎围犬丘,虏秦襄公之兄伯父。时幽王昏虐,四夷交侵 遂废申后而立褒姒。申侯怒,与戎寇周,杀幽王于郦山,周乃东迁洛邑,秦襄公攻戎救周。后二年,邢侯 大破北戎 及平王之末,周遂陵遲,戎逼诸夏,自陇山以东,及乎伊、洛,往往有戎。于是渭首有狄、獠、邽、冀之 戎,泾北有义渠之戎,洛川有大荔之戎,渭南有骊戎,伊、洛间有杨拒、泉皋之戎,颍首以西有蛮氏之戎。 当舂秋时,间在中国,与诸夏盟会。鲁庄公伐秦取邽、冀之戎。后十余岁,晋灭骊戎。是时,伊、洛戎强, 东侵曹、鲁。后十九年,遂入王城,于是秦、晋伐戎以救周。后二年,又寇京师,齐桓公征诸侯戍周。后 九年,陆浑戎自瓜州迁于伊川,允姓戎迁于渭汭,东及輾辕。在河南山北者号曰阴戎,阴戎之种遂以滋广 晋文公欲修霸业,乃赂戎狄通道,以匡王室。秦穆公得戎人由余,遂霸西戎,开地千里。及晋悼公, 魏绛和诸戎,复修霸业。是时楚、晋强盛,威服诸戎,陆浑、伊、洛、阴戎事晋,而蛮氏从楚。后陆浑 晋,晋令荀吴灭之。后四十四年,楚执蛮氏而尽囚其人。是时义渠、大荔最强,筑城数十,皆自称王。 至周贞王八年,秦厉公灭大荔,取其地。赵亦灭代戎,即北戎也。韩、魏复共稍并伊、洛、阴戎,灭之 其遗脱者皆逃走,西逾汧、陇。自是中国无戎寇,唯余义渠种焉。至贞王二十五年,秦伐义渠,虏其王 后十四年,义渠侵秦至渭阴。后百许年,义渠败秦师于洛。后四年,义渠国乱,秦惠王遣庶长操将兵定之, 义渠遂臣于秦。后八年,秦伐义渠,取郁郅。后二年,义渠败秦师于李伯。明年,秦伐义渠,取徒泾二十 五城。及昭王立,义渠王朝秦,遂与昭王母宣太后通,生二子。至王赧四十三年,宣太后诱杀义渠王于甘 泉宫,因起兵灭之,始置陇西、北地、上郡焉 戎本无君长,夏后氏末及商周之际,或从侯伯征伐有功,天子爵之,以为藩服。春秋时,陆浑、蛮氏戎称 子,战国世,大荔、义渠称王,及其衰亡,余种皆反旧为酋豪云 《后汉书西羌传序》 羌无弋爱剑者,秦厉公时为秦所拘执,以为奴隶。不知爱剑何戎之别也。后得亡归,而秦人追之急,藏于 岩穴中得免。羌人云爰剑初藏穴中,秦人焚之,有景象如虎,为其蔽火,得以不死。既出,又与劓女遇于 野,遂成夫妇。女耻其状,被发覆面,羌人因以为俗,遂俱亡入三河间。诸羌见爰剑被焚不死,怪其神, 共畏事之,推以为豪。河湟间少五谷,多禽兽,以射猎为事,爰剑教之田畜,遂见敬信,庐落种人依之者 日益众。羌人谓奴为无弋,以爱剑尝为奴隶,故因名之。其后世世为豪。 至爰剑曾孙忍时,秦献公初立,欲复穆公之迹,穆公霸有西戎,公今欲复之。兵临渭首,灭狄獠戎。獠音 丸。忍季父印畏秦之威,将其种人附落而南,出赐支河曲西数千里,与众羌绝远,不复交通。其后子孙分 别,各自为种,任随所之。或为牦牛种,越寯羌是也。或为白马种,广汉羌是也。或为参狼种,武都羌是 也。忍及弟舞独留湟中,并多娶妻妇。忍生九子为九种,舞生十七子为十七种,羌之兴盛,从此起矣 及忍子研立,时秦孝公雄强,威服羌戎。孝公使太子驷率戎狄九十二国朝周显王。研至豪健,故羌中号其 后为研种。及秦始皇时,务并六国,以诸侯为事,兵不西行,故种人得以繁息。秦既兼天下,使蒙恬将兵
至于后泄,始加爵命,由是服从。后桀之乱,畎夷入居邠岐之间。成汤既兴,伐而攘之。及殷室中衰,诸 夷皆叛。至于武丁,征西戎、鬼方,三年乃克。故其《诗》曰:“自彼氐羌,莫敢不来王。” 及武乙暴虐,犬戎寇边,周古公逾梁山而避于岐下。及子季历,遂伐西落鬼戎。太丁之时,季历复伐燕京 之戎,戎人大败周师。后二年,周人克余无之戎,于是太丁命季历为牧师。季历,文王之父也。《竹书纪 年》曰:“太丁四年,周人伐余无之戎,克之。周王季命为殷牧师也。”自是之后,更伐始呼、翳徒之戎, 皆克之。及文王为西伯,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猃狁之难,遂攘戎狄而戍之,莫不宾服。及率西戎,征殷之 叛国以事纣。 及武王伐商,羌、髳率师会于牧野。至穆王时,戎狄不贡,王乃西征犬戎,获其五王,又得四白鹿,四白 狼,王遂迁戎于太原。夷王衰弱,荒服不朝,乃命虢公率六师伐太原之戎,至于俞泉,获马千匹。厉王无 道,戎狄寇掠,乃入犬丘,杀秦仲之族,王命伐戎,不克。及宣王立四年,使秦仲伐戎,为戎所杀,王乃 召秦仲子庄公,与兵七千人,伐戎破之,由是少却。后二十七年,王遣兵伐太原戎,不克。后五年,王伐 条戎、奔戎,王师败绩。后二年,晋人败北戎于汾隰,戎人灭姜侯之邑。明年,王征申戎,破之。后十年, 幽王命伯士伐六济之戎,军败,伯士死焉。其年,戎围犬丘,虏秦襄公之兄伯父。时幽王昏虐,四夷交侵, 遂废申后而立褒姒。申侯怒,与戎寇周,杀幽王于郦山,周乃东迁洛邑,秦襄公攻戎救周。后二年,邢侯 大破北戎。 及平王之末,周遂陵遟,戎逼诸夏,自陇山以东,及乎伊、洛,往往有戎。于是渭首有狄、獂、邽、冀之 戎,泾北有义渠之戎,洛川有大荔之戎,渭南有骊戎,伊、洛间有杨拒、泉皋之戎,颍首以西有蛮氏之戎。 当春秋时,间在中国,与诸夏盟会。鲁庄公伐秦取邽、冀之戎。后十余岁,晋灭骊戎。是时,伊、洛戎强, 东侵曹、鲁。后十九年,遂入王城,于是秦、晋伐戎以救周。后二年,又寇京师,齐桓公征诸侯戍周。后 九年,陆浑戎自瓜州迁于伊川,允姓戎迁于渭汭,东及轘辕。在河南山北者号曰阴戎,阴戎之种遂以滋广。 晋文公欲修霸业,乃赂戎狄通道,以匡王室。秦穆公得戎人由余,遂霸西戎,开地千里。及晋悼公,又使 魏绛和诸戎,复修霸业。是时楚、晋强盛,威服诸戎,陆浑、伊、洛、阴戎事晋,而蛮氏从楚。后陆浑叛 晋,晋令荀吴灭之。后四十四年,楚执蛮氏而尽囚其人。是时义渠、大荔最强,筑城数十,皆自称王。 至周贞王八年,秦厉公灭大荔,取其地。赵亦灭代戎,即北戎也。韩、魏复共稍并伊、洛、阴戎,灭之。 其遗脱者皆逃走,西逾汧、陇。自是中国无戎寇,唯余义渠种焉。至贞王二十五年,秦伐义渠,虏其王。 后十四年,义渠侵秦至渭阴。后百许年,义渠败秦师于洛。后四年,义渠国乱,秦惠王遣庶长操将兵定之, 义渠遂臣于秦。后八年,秦伐义渠,取郁郅。后二年,义渠败秦师于李伯。明年,秦伐义渠,取徒泾二十 五城。及昭王立,义渠王朝秦,遂与昭王母宣太后通,生二子。至王赧四十三年,宣太后诱杀义渠王于甘 泉宫,因起兵灭之,始置陇西、北地、上郡焉。 戎本无君长,夏后氏末及商周之际,或从侯伯征伐有功,天子爵之,以为藩服。春秋时,陆浑、蛮氏戎称 子,战国世,大荔、义渠称王,及其衰亡,余种皆反旧为酋豪云。 《后汉书·西羌传序》 羌无弋爰剑者,秦厉公时为秦所拘执,以为奴隶。不知爰剑何戎之别也。后得亡归,而秦人追之急,藏于 岩穴中得免。羌人云爰剑初藏穴中,秦人焚之,有景象如虎,为其蔽火,得以不死。既出,又与劓女遇于 野,遂成夫妇。女耻其状,被发覆面,羌人因以为俗,遂俱亡入三河间。诸羌见爰剑被焚不死,怪其神, 共畏事之,推以为豪。河湟间少五谷,多禽兽,以射猎为事,爰剑教之田畜,遂见敬信,庐落种人依之者 日益众。羌人谓奴为无弋,以爰剑尝为奴隶,故因名之。其后世世为豪。 至爰剑曾孙忍时,秦献公初立,欲复穆公之迹,穆公霸有西戎,公今欲复之。兵临渭首,灭狄獂戎。獂音 丸。忍季父卬畏秦之威,将其种人附落而南,出赐支河曲西数千里,与众羌绝远,不复交通。其后子孙分 别,各自为种,任随所之。或为牦牛种,越巂羌是也。或为白马种,广汉羌是也。或为参狼种,武都羌是 也。忍及弟舞独留湟中,并多娶妻妇。忍生九子为九种,舞生十七子为十七种,羌之兴盛,从此起矣。 及忍子研立,时秦孝公雄强,威服羌戎。孝公使太子驷率戎狄九十二国朝周显王。研至豪健,故羌中号其 后为研种。及秦始皇时,务并六国,以诸侯为事,兵不西行,故种人得以繁息。秦既兼天下,使蒙恬将兵
略地,西逐诸戎,北却众狄,筑长城以界之,众羌不复南度。 《后汉书西羌传羌无弋爱剑传》 自交附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 《汉书》卷28下《地理志第八下》 周慎王五年秋,秦大夫張儀、司馬錯、都尉墨等從石牛道伐蜀。蜀王自於葭萌拒之,敗續,王選走至武陽 為秦軍所害。其傅相及太子退至逄鄉,死於白鹿山,開明氏遂亡。凡王蜀十二世。冬十月,蜀平,司馬錯 等因取苴與巴焉。周赧王元年,秦惠王封子通國為蜀侯,以陳壯為相,置巴郡,以張若為蜀國守,戎伯尚 强乃移秦民萬家實之。三年,分巴蜀置漢中郡。……七年封子憚為蜀侯,司馬錯率巴蜀聚十萬、大船船萬 艘、米六百萬斛,浮江伐楚,取商於之地,為黔中郡。 《华阳国志》卷3《蜀志》 (闵公元年)冬管仲言於齊侯曰:戎狄豺狼不可厭也,諸夏親暱不可棄也。《春秋左傳注疏》卷10起閔 公元年盡二年 德以柔中國,刑以威四夷,宜吾不敢服也。 《春秋左傳注疏》卷16 (定公)十年春及齊平。夏公會齊侯于祝,其實夾谷(注夾谷即祝其也)孔丘相。犂彌言於齊侯曰:孔丘 知禮而無勇,若使萊人以兵劫魯侯,必得志焉(注萊人齊所滅萊夷也,音義疏)。齊侯從之。孔丘以公退 曰:士兵之,兩君合好而裔夷之俘以兵亂之,非齊君所以命諸侯也。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俘不干盟,兵 不逼好,於神為不祥,於徳為愆義,於人為失禮,君必不然。齊侯聞之,遽辟之 《春秋左傳注疏》卷56 誅紂敬承天意,以絕亂路,華夏蠻貊,罔不率俾,恭天成命。冕服采章曰華,大國曰夏,及四夷皆相率而 使奉天成命 《尚书注疏》卷10 惠此中國,以綏四方 《诗经民劳》 夷狄也,亟病中国,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 《春秋公羊传》僖公四年 (姜戎自称)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言语不达 《左传》襄公十四年 远人不服,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季氏》 《春秋》无通辞,从变而移,今晋变而为彝狄,楚变而为君子,故移其言而从之 《春秋繁露竹林篇》 吾聞用夏變夷者,未聞變於夷者也。陳良,楚產也。悅周公、仲尼之道,北學於中國,北方之學者未能或 之先也,彼所謂豪傑之士也,子之兄弟事之數十年,師死而遂倍之….今也南蠻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
略地,西逐诸戎,北却众狄,筑长城以界之,众羌不复南度。 《后汉书·西羌传·羌无弋爰剑传》 自交阯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 《汉书》卷 28 下《地理志第八下》 周慎王五年秋,秦大夫張儀、司馬錯、都尉墨等從石牛道伐蜀。蜀王自於葭萌拒之,敗績,王遯走至武陽, 為秦軍所害。其傅相及太子退至逄鄉,死於白鹿山,開明氏遂亡。凡王蜀十二世。冬十月,蜀平,司馬錯 等因取苴與巴焉。周赧王元年,秦惠王封子通國為蜀侯,以陳壯為相,置巴郡,以張若為蜀國守,戎伯尚 强乃移秦民萬家實之。三年,分巴蜀置漢中郡。……七年封子惲為蜀侯,司馬錯率巴蜀衆十萬、大船船萬 艘、米六百萬斛,浮江伐楚,取商於之地,為黔中郡。 《华阳国志》卷 3《蜀志》 (闵公元年)冬管仲言於齊侯曰:戎狄豺狼不可厭也,諸夏親暱不可棄也。 《春秋左傳注疏》卷 10 起閔 公元年盡二年 德以柔中國,刑以威四夷,宜吾不敢服也。 《春秋左傳注疏》卷 16 (定公)十年春及齊平。夏公會齊侯于祝,其實夾谷(注夾谷卽祝其也)孔丘相。犂彌言於齊侯曰:孔丘 知禮而無勇,若使萊人以兵劫魯侯,必得志焉(注萊人齊所滅萊夷也,音義疏)。齊侯從之。孔丘以公退 曰:士兵之,兩君合好而裔夷之俘以兵亂之,非齊君所以命諸侯也。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俘不干盟,兵 不逼好,於神為不祥,於徳為愆義,於人為失禮,君必不然。齊侯聞之,遽辟之。 《春秋左傳注疏》卷 56 誅紂敬承天意,以絶亂路,華夏蠻貊,罔不率俾,恭天成命。冕服采章曰華,大國曰夏,及四夷皆相率而 使奉天成命。 《尚书注疏》卷 10 惠此中國,以綏四方。 《诗经·民劳》 夷狄也,亟病中国,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 《春秋公羊传》僖公四年 (姜戎自称)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言语不达。 《左传》襄公十四年 远人不服,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季氏》 《春秋》无通辞,从变而移,今晋变而为彝狄,楚变而为君子,故移其言而从之。 《春秋繁露·竹林篇》 吾聞用夏變夷者,未聞變於夷者也。陳良,楚産也。悅周公、仲尼之道,北學於中國,北方之學者未能或 之先也,彼所謂豪傑之士也,子之兄弟事之數十年,師死而遂倍之……今也南蠻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
子倍子之師而學之,亦異於曾子矣。吾聞出於幽谷遷于喬木者,未聞下喬木而入于幽谷者 《孟子滕文公上》 於所傳聞之世,見治起於衰亂之中,用心尚鱻桷,故内其國而外諸夏,先詳内而後治外,錄大略、小内 小惡,書外小惡,不書大國,有大夫、小國略稱,人内離?,,書外離?不書是也:於所聞之世見治升平, 内諸夏而外夷狄,書外離?,小國有大夫,宣十一年秋晉侯會狄於措函,襄二十三年,邾婁鼻我來奔是也 至所見之世,著治大平,夷狄進至於爵,天下遠近小大若一,心尤深而詳,故崇仁義譏二名,晉魏曼多仲 孫,何忌是也 《春秋公羊傳注疏》卷1 中國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東方曰夷,被髮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蠻,雕題交趾 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髮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中國夷蠻戎狄, 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備器。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欲不同,達其志,通其欲,東方曰寄,南方曰象 西方曰狄醍,北方曰譯注,皆俗間之名,依其事類耳。 《禮記注疏》卷12《王制》 于越夷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 《荀子》卷1《勸學篇第一》 鄭氏曰:五方之民,性不可推移,地氣使之然也:雕文謂刻其肌,以丹青涅之,交趾足相向:然浴則同 川,卧則玀,不火食,地氣煖,不為病也:不粒食,地氣寒,少五穀也:中國夷蠻戎狄,皆有安居、和味 宜服、利用、備器,其事雖異,各自足也。寄、象、醍、譯,皆俗閒之名,依其事類耳,之言知也,今 冀部有言狄輥者。 孔氏曰:此以下總論四夷中國之異。五方謂中國與四夷也,舉戎夷則蠻狄可知,文身謂以丹青文飾其身, 雕題者雕刻也,題謂額也,謂以丹青雕刻其額,非唯雕額,亦文身也。故仲雍居吳越,《左傳》云斷髮文 身。《漢書·地理志》云越俗斷髮文身,以辟蛟龍之害,故刻其肌,以丹青涅之,東方、南方皆近海,故俱 文身也。趾足也,言蠻卧時頭向外而足在内,而相交,故云交趾。 鄭註:浴則同川,卧則儸者,言首在外而足相向内,故典瑞註云儸而同邸,不云被髮斷髮故也。言有不 火食,亦有火食者,西方無絲麻,唯食禽獸,故衣皮:東方、北方多烏,故衣羽:正北多羊,故衣毛,凝 寒至盛,林木又少,故穴居。中國四夷雖異,各有所安之居,所和之味,所宜之服,所利之用,所備之器 是其用雖異,各自充足也。五方之民,水土各異,故言語不通,好惡殊别,故嗜欲不同。帝王立此傳,語 之人,曉達五方之志,通傳五方之欲,使相領解。寄者,傳寄外内言語:象者,放像外内之言:狄褆,知 也,通傳夷狄之語與中國相知:譯者,陳也,陳說内外之言,此通傳四方語官也。東方謂之夷者,《風俗 通》云:東方人好生萬物,觚觸地而出。夷者,艇也,其類有九,依東夷傳,九種一曰?菟,二曰樂浪,三 曰高驪,四曰滿飾,五曰凫?,六曰索家,七曰東屠,八曰倭人,九曰天鄙:南方曰蠻者,《風俗通》云 君臣同川而浴,極為簡慢,蠻者,慢也。其類有八,李巡註《爾雅》云:一曰天竺,二曰咳首,三曰僬僥 四曰跛踵,五曰穿賀,六曰儋耳,七曰狗帜,八曰韋脊:西方曰戎者,《風俗通》云:斬伐殺生,不得其 中,戎者,兇也,其類有六,李巡註《爾雅》云:一曰僥夷,二日戎夷,三曰老白,四曰耆羌,五曰鼻息, 六曰天剛:北方曰狄者,《風俗通》云:父子嫂叔同穴無别,狄者,辟也,其行邪辟,其類有五,李巡註 《爾雅》云:一曰月支,二日穢貊,三曰匈奴,四曰單于,五曰白屋 長樂陳氏曰:先王以治治中國,以不治治夷狄,故于中國疆以周索,則有教以道,其志有政,以齊其行, 于夷狄疆以戎索,則立之寄、象、龊、譯而已。是雖所治之詳略不同,至于順其所安而不強其所不安,則 也。夷言其易,蠻言其慢,戎則好兵,狄則善守。東南之地卑,而蛟龍種焉,故俗之所尚者,文身雕題 西北之地高,而烏獸羣焉,故俗之所尚者衣皮、羽毛。凡此不特其所尚而已,亦寒煖之勢異也。寄、象、 醍、譯,在周官所謂象胥是也。達其志,通其欲,在象胥所謂協其言辭傳之是也。寄言其寓于此,象言其
子倍子之師而學之,亦異於曾子矣。吾聞出於幽谷遷于喬木者,未聞下喬木而入于幽谷者。 《孟子·滕文公上》 於所傳聞之世,見治起於衰亂之中,用心尚麤觕,故内其國而外諸夏,先詳内而後治外,錄大略、小内、 小惡,書外小惡,不書大國,有大夫、小國略稱,人内離?,,書外離?不書是也;於所聞之世見治升平, 内諸夏而外夷狄,書外離?,小國有大夫,宣十一年秋晉侯會狄於攢函,襄二十三年,邾婁鼻我來奔是也; 至所見之世,著治大平,夷狄進至於爵,天下逺近小大若一,心尤深而詳,故崇仁義譏二名,晉魏曼多仲 孫,何忌是也。 《春秋公羊傳注疏》卷 1 中國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東方曰夷,被髪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蠻,雕題交趾, 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髮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中國夷蠻戎狄, 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備器。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欲不同,達其志,通其欲,東方曰寄,南方曰象, 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譯注,皆俗間之名,依其事類耳。 《禮記注疏》卷 12《王制》 于越夷貃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 《荀子》卷 1《勸學篇第一》 鄭氏曰:五方之民,性不可推移,地氣使之然也;雕文謂刻其肌,以丹青涅之,交趾足相向;然浴則同 川,卧則僢,不火食,地氣煖,不為病也;不粒食,地氣寒,少五榖也;中國夷蠻戎狄,皆有安居、和味、 宜服、利用、備器,其事雖異,各自足也。寄、象、鞮、譯,皆俗閒之名,依其事類耳,鞮之言知也,今 冀部有言狄鞮者。 孔氏曰:此以下總論四夷中國之異。五方謂中國與四夷也,舉戎夷則蠻狄可知,文身謂以丹青文飾其身, 雕題者雕刻也,題謂額也,謂以丹青雕刻其額,非唯雕額,亦文身也。故仲雍居吳越,《左傳》云斷髪文 身。《漢書·地理志》云越俗斷髪文身,以辟蛟龍之害,故刻其肌,以丹青涅之,東方、南方皆近海,故俱 文身也。趾足也,言蠻卧時頭向外而足在内,而相交,故云交趾。 鄭註:浴則同川,卧則僢者,言首在外而足相向内,故典瑞註云僢而同邸,不云被髪斷髪故也。言有不 火食,亦有火食者,西方無絲麻,唯食禽獸,故衣皮;東方、北方多鳥,故衣羽;正北多羊,故衣毛,凝 寒至盛,林木又少,故穴居。中國四夷雖異,各有所安之居,所和之味,所宜之服,所利之用,所備之器, 是其用雖異,各自充足也。五方之民,水土各異,故言語不通,好惡殊别,故嗜欲不同。帝王立此傳,語 之人,曉達五方之志,通傳五方之欲,使相領解。寄者,傳寄外内言語;象者,放像外内之言;狄鞮,知 也,通傳夷狄之語與中國相知;譯者,陳也,陳說内外之言,此通傳四方語官也。東方謂之夷者,《風俗 通》云:東方人好生萬物,觝觸地而出。夷者,觝也,其類有九,依東夷傳,九種一曰?莬,二曰樂浪,三 曰髙驪,四曰滿飾,五曰鳬?,六曰索家,七曰東屠,八曰倭人,九曰天鄙;南方曰蠻者,《風俗通》云: 君臣同川而浴,極為簡慢,蠻者,慢也。其類有八,李巡註《爾雅》云:一曰天竺,二曰咳首,三曰僬僥, 四曰跂踵,五曰穿胷,六曰儋耳,七曰狗軹,八曰韋脊;西方曰戎者,《風俗通》云:斬伐殺生,不得其 中,戎者,兇也,其類有六,李巡註《爾雅》云:一曰僥夷,二曰戎夷,三曰老白,四曰耆羌,五曰鼻息, 六曰天剛;北方曰狄者,《風俗通》云:父子嫂叔同穴無别,狄者,辟也,其行邪辟,其類有五,李巡註 《爾雅》云:一曰月支,二曰穢貊,三曰匈奴,四曰單于,五曰白屋。 長樂陳氏曰:先王以治治中國,以不治治夷狄,故于中國疆以周索,則有敎以道,其志有政,以齊其行, 于夷狄疆以戎索,則立之寄、象、鞮、譯而已。是雖所治之詳略不同,至于順其所安而不強其所不安,則 一也。夷言其易,蠻言其慢,戎則好兵,狄則善守。東南之地卑,而蛟龍種焉,故俗之所尚者,文身雕題; 西北之地髙,而鳥獸羣焉,故俗之所尚者衣皮、羽毛。凡此不特其所尚而已,亦寒煖之勢異也。寄、象、 鞮、譯,在周官所謂象胥是也。達其志,通其欲,在象胥所謂協其言辭傳之是也。寄言其寓于此,象言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