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云南大学:《中国民族史》课程教学资源(教学大纲,主讲:林超民)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DOC,文档页数:20,文件大小:50KB,团购合买
本课程为云南大学历史学专业和民族学专业的基础课和必修课,是云南大学最具特色的课程之一。本 课程主要讲授中国各个民族(包括今天中国境内的56个民族和历史上曾经生存、活动于中国境内的古代 民族)的起源、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以及各个民族群体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历史;同时 简要介绍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灿烂文化。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

中国民族史教学大纲 课程简介: 本课程为云南大学历史学专业和民族学专业的基础课和必修课,是云南大学最具特色的课程之一。本课 程主要讲授中国各个民族(包括今天中国境内的56个民族和历史上曾经生存、活动于中国境内的古代民族) 的起源、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以及各个民族群体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历史:同时简要介 绍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灿烂文化。探讨中华民族发展的轨迹、特点和规律,正 确总结历史上民族问题的经验教训,作为现在和未来正确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借鉴。 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历史上各民族相互依存、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共同创造中华民族的历史过程 增进学生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并不断巩固的历史过程的认识,把握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 自觉地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通过对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的认识,增进学生 的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家爱民族的深厚情感:总结历史上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特点与规律 促进社会主义条件下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我国各少数民族绝大多数分布在祖国的边疆地区,边疆问题与民 族问题密不可分,研究历代治理边疆的得失,着重探讨近代边疆变迁与各民族开发边疆、保卫边疆的历史 功绩,为维护边疆稳定、巩固边防提供历史的经验教训,弘扬反对帝国主义、热爱祖国、维护统一的民族 主义精神 引导学生在把握历史事实和基本史料的基础上,对课堂讲授内容中所涉及到的一些理论和学术问题展 开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初步的研究能力,并通过对各 民族历史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教学方法: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引导学生研读原始资料、经典著作,撰写读书报告,同时对一些重要问 题进行课堂讨论,采用师生双向互动交流的方法,让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写出学期、学年小论文,师 生共同讲评。 利用本课程的网上资源,在线学习、交流、研讨。 学时与学分 总学时90,周学时5,学分数5(授课一学年,上学期周学时3,学分3:;下学期周学时2,学分2)。 学生自学时间每周不少于4学时。 教材: 江应樑主编:《中国民族史》民族出版社北京1990年 林超民主编:《中国民族史讲义》(网上电子教程)昆明2005年 考核与成绩 阅读相关文献,撰写读书报告、参与课堂讨论,占10%:期中考试占20%;期末考试占70%。考试题 型:名词解释、是非判断、史料分析、史籍列举、著作评价、问题应答、事件论述。 课程主要内容与教学学时安排 第一讲导论4学时 要点 中国民族史的研究对象与基本内容 中国民族史的分期

中国民族史教学大纲 课程简介: 本课程为云南大学历史学专业和民族学专业的基础课和必修课,是云南大学最具特色的课程之一。本课 程主要讲授中国各个民族(包括今天中国境内的 56 个民族和历史上曾经生存、活动于中国境内的古代民族) 的起源、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以及各个民族群体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历史;同时简要介 绍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灿烂文化。探讨中华民族发展的轨迹、特点和规律,正 确总结历史上民族问题的经验教训,作为现在和未来正确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借鉴。 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历史上各民族相互依存、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共同创造中华民族的历史过程, 增进学生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并不断巩固的历史过程的认识,把握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 自觉地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通过对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的认识,增进学生 的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家爱民族的深厚情感;总结历史上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特点与规律, 促进社会主义条件下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我国各少数民族绝大多数分布在祖国的边疆地区,边疆问题与民 族问题密不可分,研究历代治理边疆的得失,着重探讨近代边疆变迁与各民族开发边疆、保卫边疆的历史 功绩,为维护边疆稳定、巩固边防提供历史的经验教训,弘扬反对帝国主义、热爱祖国、维护统一的民族 主义精神。 引导学生在把握历史事实和基本史料的基础上,对课堂讲授内容中所涉及到的一些理论和学术问题展 开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初步的研究能力,并通过对各 民族历史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教学方法: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引导学生研读原始资料、经典著作,撰写读书报告,同时对一些重要问 题进行课堂讨论,采用师生双向互动交流的方法,让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写出学期、学年小论文,师 生共同讲评。 利用本课程的网上资源,在线学习、交流、研讨。 学时与学分: 总学时 90,周学时 5,学分数 5(授课一学年,上学期周学时 3,学分 3;下学期周学时 2,学分 2)。 学生自学时间每周不少于 4 学时。 教材: 江应樑主编:《中国民族史》 民族出版社 北京 1990 年 林超民主编:《中国民族史讲义》(网上电子教程) 昆明 2005 年 考核与成绩: 阅读相关文献,撰写读书报告、参与课堂讨论,占 10%;期中考试占 20%;期末考试占 70%。考试题 型:名词解释、是非判断、史料分析、史籍列举、著作评价、问题应答、事件论述。 课程主要内容与教学学时安排: 第一讲 导论 4 学时 要点: ·中国民族史的研究对象与基本内容 ·中国民族史的分期

中国民族史研究中的重大理论问题 学习研究中国民族史的意义 中国民族史的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史)及本门课程的主要参考书 重点 中国民族史学科的基本概念与学科体系 中国民族史教学与研究的学术史 难点 中国民族史研究中的重大理论问题。 纲要: 中国民族史研究的对象与主要内容 中国民族史研究的基本问题 2.中国民族史与中国史的联系与区别 3.中国民族史与民族学的联系与区别 4.中国民族史与民族志的联系与区别 5.中国民族史与社会史的联系与区别 二、中国民族史的分期 1.二十世纪几部中国民族史著作的分期 2.本课程关于中国民族史的分期: 中华民族起源(先秦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中华民族的形成(秦汉时期) 中华民族的交融与重组(魏晋南北朝时期) 中华民族的发展与强盛(隋唐宋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中华民族的兴盛(元明清时期) 边疆危机与中国民族主义的兴起(晚清到民国初期) 中华民族精神的伟大胜利(抗日战争时期) 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0世纪后半期) 中国民族史研究中的重大理论问题 民族定义及民族形成问题 2.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理论问题 3.历史上的族类、王朝、中国、天下诸问题 4.民族史与王朝体系问题 5.边疆危机与边疆民族近代化 6.民族主义与民族运动 7.中华民族与中国各民族间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问题 四、研究中国民族史的意义 1.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不了解民族的历史,就不能更好地认识她的现状,也难以预测她的未来 也就不能为本民族的发展制定正确的政策和策略。 2.有助于正确阐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3.探讨中华民族发展的轨迹、特点和规律,正确总结历史上民族问题的经验教训,作为现在和未来正确解 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借鉴

·中国民族史研究中的重大理论问题 ·学习研究中国民族史的意义 ·中国民族史的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史)及本门课程的主要参考书。 重点: ·中国民族史学科的基本概念与学科体系 ·中国民族史教学与研究的学术史; 难点: ·中国民族史研究中的重大理论问题。 纲要: 一、中国民族史研究的对象与主要内容 1. 中国民族史研究的基本问题 2. 中国民族史与中国史的联系与区别 3. 中国民族史与民族学的联系与区别 4. 中国民族史与民族志的联系与区别 5. 中国民族史与社会史的联系与区别 二、中国民族史的分期 1. 二十世纪几部中国民族史著作的分期 2. 本课程关于中国民族史的分期: 中华民族起源(先秦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中华民族的形成(秦汉时期) 中华民族的交融与重组(魏晋南北朝时期) 中华民族的发展与强盛(隋唐宋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中华民族的兴盛(元明清时期) 边疆危机与中国民族主义的兴起(晚清到民国初期) 中华民族精神的伟大胜利(抗日战争时期) 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0 世纪后半期) 三、中国民族史研究中的重大理论问题 1. 民族定义及民族形成问题 2. 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理论问题 3. 历史上的族类、王朝、中国、天下诸问题 4. 民族史与王朝体系问题 5. 边疆危机与边疆民族近代化 6. 民族主义与民族运动 7. 中华民族与中国各民族间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问题 四、研究中国民族史的意义 1.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不了解民族的历史,就不能更好地认识她的现状,也难以预测她的未来, 也就不能为本民族的发展制定正确的政策和策略。 2. 有助于正确阐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3. 探讨中华民族发展的轨迹、特点和规律,正确总结历史上民族问题的经验教训,作为现在和未来正确解 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借鉴

4.有利于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弘扬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 5.我国的少数民族大部分居住在边疆地区,边疆的沿革史与少数民族发展史紧密关联。研究少数民族史, 对于深入研究我国的边疆发展史,对于开发边疆、保卫边疆都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6.有利于开发西部,促进各民族经济发展,尤其是旅游经济的发展 7.有利于民族学、社会学及其它相关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五、中国民族史研究一百年 1.二十世纪初至新中国建立前的研究及其特点 2.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研究及其特点 3.改革开放后的研究及其特点 4.当前中国民族史研究的主要趋势 5.云南大学的中国民族史研究 思考题: 1.略述中国民族史研究对象、基本内容与学科体系。 2.中国民族史的分期有哪几种?你的意见如何 3.简述中国民族史研究的重大理论问题及你的观点 4.为什么要学习中国民族史? 第二讲中华民族起源(先秦时期 4学时 要点: 氏族、部落发展为民族的理论 中华民族一词的由来及含义,中华民族起源的特点 考古学所反映的中国各民族的起源 古代传说所反映的中国各民族的起源及早期活动 夏、商、周的兴衰与华夏民族的形成 东夷、南蛮、西戎、北狄 重点 华夏与四夷的关系 夏、四夷与中华民族的起源与形成 难点: 民族定义、民族形成理论与华夏民族的形成 华夏民族意识与华夷之辨 纲要: 中华民族的起源 1.远古人类在华夏大地的生息繁衍 2.中华民族起源的特点:土著与多元 3.考古学材料所反映的中国各民族的起源 4.中国古代传说所反映的中国各民族的起源及早期活动 黄帝集团炎帝集团以太吴少吴为主的东夷集团三苗集团九黎集团各古代族群间的相互关系 华夏民族的起源与形成

4. 有利于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弘扬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 5. 我国的少数民族大部分居住在边疆地区,边疆的沿革史与少数民族发展史紧密关联。研究少数民族史, 对于深入研究我国的边疆发展史,对于开发边疆、保卫边疆都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6. 有利于开发西部,促进各民族经济发展,尤其是旅游经济的发展。 7. 有利于民族学、社会学及其它相关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五、中国民族史研究一百年 1. 二十世纪初至新中国建立前的研究及其特点 2.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研究及其特点 3. 改革开放后的研究及其特点 4. 当前中国民族史研究的主要趋势 5. 云南大学的中国民族史研究 思考题: 1. 略述中国民族史研究对象、基本内容与学科体系。 2. 中国民族史的分期有哪几种?你的意见如何? 3. 简述中国民族史研究的重大理论问题及你的观点。 4. 为什么要学习中国民族史? 第二讲 中华民族起源(先秦时期) 4 学时 要点: ·氏族、部落发展为民族的理论 ·中华民族一词的由来及含义,中华民族起源的特点 ·考古学所反映的中国各民族的起源 ·古代传说所反映的中国各民族的起源及早期活动 ·夏、商、周的兴衰与华夏民族的形成 ·东夷、南蛮、西戎、北狄 重点: ·华夏与四夷的关系 ·华夏、四夷与中华民族的起源与形成 难点: ·民族定义、民族形成理论与华夏民族的形成 ·华夏民族意识与华夷之辨 纲要: 一、中华民族的起源 1. 远古人类在华夏大地的生息繁衍 2. 中华民族起源的特点:土著与多元 3. 考古学材料所反映的中国各民族的起源 4. 中国古代传说所反映的中国各民族的起源及早期活动 黄帝集团 炎帝集团 以太昊少昊为主的东夷集团 三苗集团 九黎集团 各古代族群间的相互关系 二、华夏民族的起源与形成

1.夏商周的兴替与诸部落的交融促使华夏民族的形成 ①夏商周三代开拓华夏民族的共同地域 ②夏商周文明的发轫与传承创造华夏民族的共同文 ③华夏共同经济生活的形成(定居农业经济的发展,青铜制造等手工业的发达,经济制度的沿袭和变革促 进共同经济形成) ④汉字体系的形成和初步发展将共同语言的形成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⑤共同文化促进共同精神的形成(文化风俗习惯的趋同,上天和祖先崇奉,以天干地支命名方式,历法与 正朔制度的形成,共同的青铜文化内涵等促进共同精神生活的形成) ⑥华夏民族的认同感的形成(夏商周皆亦以禹为祖,以禹迹为活动空间) 2.华夏形成的时间及标志(经夏商周三代的兴替、交流、融合,到西周时期,中原地区居民已有了共同 的族称—华夏,有了共同的地区观念—禹绩、夏区,有了共同的祖先观念一以黄帝为共同始祖,也有了共 同的经济、文化特征,已经具备了属于同一民族共同体的基本条件,华夏族已初步形成。春秋战国时期的 《尚书》、《左传》、《国语》等典籍中出现了“诸夏”、“诸华”、“华夏”等称谓是华夏形成的标志之一) 3.族类纷争与民族意识的增强 华夏与四夷相互依存、相互交流、相互冲突 东周时期,华夏与四夷间相互纷争日趋尖锐 华夏民族意识的增强:严华夷之辨与尊王攘夷,一统天下的呼唤。 思考题: 1.试从考古资料与远古传说分析中国远古时的族类 2.简述华夏的来源及其形成 3.简述中华民族起源及其的特点 4.简评“华夷之辨”与“尊王攘夷 5.简述华夏民族形成初期的民族意识。 第三讲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中华民族的形成 (秦汉时期)8学时 要点: ·秦汉王朝的建立与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形成 汉民族的形成 和亲政策评述 边郡制度的特点与作用 两汉族类(匈奴、东北诸族、西域诸族、氐羌诸族、西南诸族、江汉诸族、百越诸族) 重点 中央集权国家与汉民族形成 中央王朝与周边族类的关系 两汉羁縻政策与羁縻制度 匈奴、羌、西南夷及其秦汉王朝的关系 难点: 国家与民族的相关理论 縻政策的本质和作用 纲要 秦统一中国与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形成 1.秦统一中国

1. 夏商周的兴替与诸部落的交融促使华夏民族的形成 ①夏商周三代开拓华夏民族的共同地域 ②夏商周文明的发轫与传承创造华夏民族的共同文化 ③华夏共同经济生活的形成(定居农业经济的发展,青铜制造等手工业的发达,经济制度的沿袭和变革促 进共同经济形成) ④汉字体系的形成和初步发展将共同语言的形成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⑤共同文化促进共同精神的形成(文化风俗习惯的趋同,上天和祖先崇奉,以天干地支命名方式,历法与 正朔制度的形成,共同的青铜文化内涵等促进共同精神生活的形成) ⑥华夏民族的认同感的形成(夏商周皆亦以禹为祖,以禹迹为活动空间) 2. 华夏形成的时间及标志(经夏商周三代的兴替、交流、融合,到西周时期,中原地区居民已有了共同 的族称—华夏,有了共同的地区观念—禹绩、夏区,有了共同的祖先观念—以黄帝为共同始祖,也有了共 同的经济、文化特征,已经具备了属于同一民族共同体的基本条件,华夏族已初步形成。春秋战国时期的 《尚书》、《左传》、《国语》等典籍中出现了“诸夏”、“诸华”、“华夏”等称谓是华夏形成的标志之一) 3. 族类纷争与民族意识的增强 华夏与四夷相互依存、相互交流、相互冲突; 东周时期,华夏与四夷间相互纷争日趋尖锐; 华夏民族意识的增强:严华夷之辨与尊王攘夷,一统天下的呼唤。 思考题: 1. 试从考古资料与远古传说分析中国远古时的族类。 2. 简述华夏的来源及其形成。 3. 简述中华民族起源及其的特点。 4. 简评“华夷之辨”与“尊王攘夷”。 5. 简述华夏民族形成初期的民族意识。 第三讲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中华民族的形成 (秦汉时期)8 学时 要点: ·秦汉王朝的建立与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形成 ·汉民族的形成 ·和亲政策评述 ·边郡制度的特点与作用 ·两汉族类(匈奴、东北诸族、西域诸族、氐羌诸族、西南诸族、江汉诸族、百越诸族) 重点: ·中央集权国家与汉民族形成 ·中央王朝与周边族类的关系 ·两汉羁縻政策与羁縻制度 ·匈奴、羌、西南夷及其秦汉王朝的关系 难点: ·国家与民族的相关理论 ·羁縻政策的本质和作用 纲要: 一、秦统一中国与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形成 1. 秦统一中国

2.天下一统与华夷交融 两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制郡县天下 2.独尊儒术文化一统 3.和亲有术汉匈一家 4.拓土开疆羁縻四方 三、羁縻之制的形成与实施 1.羁縻制的渊源 羁縻制的思想 5.羁縻制的历史作用 四、秦汉帝国境域内的中华诸族 汉民族的形成 1.汉民族的来源 2.汉民族形成的条件 3.汉民族形成的标志 4.汉民族的文化特点 5.汉民族与国家统一及中华民族的形成 1.匈奴的来源与兴盛 2.匈奴的经济生活 3.匈奴的社会结构与文化 4.两汉王朝与匈奴的关系 5.匈奴的分裂与衰亡 东北诸族 1.漩貊扶余高句丽 2.肃慎与挹娄 3.乌桓 4.鲜卑 西域诸族 1.西域概况 2.乌孙 于阗莎车疏勒龟兹焉耆

2. 天下一统与华夷交融 二、两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汉承秦制郡县天下 2.独尊儒术文化一统 3. 和亲有术汉匈一家 4. 拓土开疆羁縻四方 三、羁縻之制的形成与实施 1.羁縻制的渊源 2.羁縻制的思想 3.属国制 4.边郡制 5.羁縻制的历史作用 四、秦汉帝国境域内的中华诸族 ·汉民族的形成 1.汉民族的来源 2.汉民族形成的条件 3.汉民族形成的标志 4.汉民族的文化特点 5. 汉民族与国家统一及中华民族的形成 ·匈奴 1.匈奴的来源与兴盛 2.匈奴的经济生活 3.匈奴的社会结构与文化 4.两汉王朝与匈奴的关系 5.匈奴的分裂与衰亡 ·东北诸族 1.濊貊 扶余 高句丽 2.肃慎与挹娄 3.乌桓 4.鲜卑 ·西域诸族 1.西域概况 2.乌孙 3.车师 4.柔然 5.鄯善 于阗 莎车 疏勒 龟兹 焉耆

6.两汉与西域的关系 氐羌诸族 1.先秦时期的羌 2.河湟诸羌 3.天山南路诸羌 5、武都氐羌 6.东汉羌人的反抗 西南夷 2.昆明 3.哀牢 4.樊人 5.邛都笮都冉駹 6.夜郎 7.句町漏卧进桑 8.两汉在西南夷的开发与治理 江汉诸族 百越诸族 1.考古发现所反映的百越文化 2.于越句吴 越闽越 5.骆越与乌浒 6.南越 思考题 1.试论汉民族的形成。 2.简述和亲的由来、发展、本质及作用 3.试论两汉羁縻之制的类型及特点 4.述评汉王朝与匈奴的关系。 6.简述西南夷的族类、分布及经济文化。 第四讲中华民族的交融与重组(魏晋南北朝时期) 6学时

6.两汉与西域的关系 ·氐羌诸族 1.先秦时期的羌 2.河湟诸羌 3.天山南路诸羌 4.氐 5、武都氐羌 6.东汉羌人的反抗 ·西南夷 1.滇 2.昆明 3.哀牢 4.僰人 5.邛都 笮都 冉駹 6.夜郎 7.句町 漏卧 进桑 8.两汉在西南夷的开发与治理 ·江汉诸族 1.武陵 2.巴 3.板楯 ·百越诸族 1.考古发现所反映的百越文化 2.于越 句吴 3.瓯越 闽越 4.西瓯 5.骆越与乌浒 6.南越 思考题: 1. 试论汉民族的形成。 2. 简述和亲的由来、发展、本质及作用。 3. 试论两汉羁縻之制的类型及特点。 4. 述评汉王朝与匈奴的关系。 6. 简述西南夷的族类、分布及经济文化。 第四讲 中华民族的交融与重组(魏晋南北朝时期) 6 学时 要点:

魏蜀吴三国的民族政策比较 西晋末年各族民众的反抗斗争 十六国时期民族政权的更迭 跋鲜卑的社会变革 北方各民族的进步与融合 北朝晚期的社会与民族 北周与北方各族类的进一步融合 南方诸族 南中大姓 重点: 中华民族的融合与重组 北魏改革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的价值 爨的兴盛与独霸南中 政权分立与纷争 族类间的冲突、迁徙、变革与交融 民族融合与民族同化的理论 纲要: 曹魏、蜀汉、孙吴民族政策比较 1.曹魏政权对北方诸族的征讨与招抚 2.蜀汉政权与“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3.孙吴政权开发山越,出使夷洲 4.三国民族政策的比较 二、西晋时期的族类冲突 1.西晋的短期统 2.西晋民族政策及其失误 3.西晋末年各民族的反抗斗争 三、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形势与民族迁徙 1.民族迁徙与十六国的兴衰 2.晋室南渡与汉族的南移 3.江南地区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 4.南朝偏安与周边地区夷化 5.南朝的“左郡”、“左县” 跋鲜卑的壮大与北方统 1.拓跋鲜卑早期国家的形成 2.均田制与北魏社会经济的发展 3.北魏太和改革 4.北方统一 5.北方各民族大起义

·魏蜀吴三国的民族政策比较 ·西晋末年各族民众的反抗斗争 ·十六国时期民族政权的更迭 ·拓跋鲜卑的社会变革 ·北方各民族的进步与融合 ·北朝晚期的社会与民族 ·北周与北方各族类的进一步融合 ·南方诸族 ·南中大姓 重点: ·中华民族的融合与重组 ·北魏改革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的价值 ·爨的兴盛与独霸南中 难点: ·政权分立与纷争 ·族类间的冲突、迁徙、变革与交融 ·民族融合与民族同化的理论 纲要: 一、曹魏、蜀汉、孙吴民族政策比较 1.曹魏政权对北方诸族的征讨与招抚 2.蜀汉政权与“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3.孙吴政权开发山越,出使夷洲 4.三国民族政策的比较 二、西晋时期的族类冲突 1.西晋的短期统一 2.西晋民族政策及其失误 3.西晋末年各民族的反抗斗争 三、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形势与民族迁徙 1.民族迁徙与十六国的兴衰 2.晋室南渡与汉族的南移 3.江南地区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 4.南朝偏安与周边地区夷化 5.南朝的“左郡”、“左县” 四、拓跋鲜卑的壮大与北方统一 1.拓跋鲜卑早期国家的形成 2.均田制与北魏社会经济的发展 3.北魏太和改革 4.北方统一 5.北方各民族大起义

六、北朝晚期的社会与民族 1.北齐政权及其鲜卑化 2.北周和北方诸族大融合 七、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边境诸族 1.扶余、高句丽、沃沮、勿吉、室韦、豆莫娄、乌洛侯、地豆于、库莫奚 2.柔然、敕勒 3.鄯善、伊吾、高昌、焉耆、龟兹、于阗、疏勒、乌孙、悦般、渴盘随 4.豫州蛮、荆州雍州蛮、莫瑶蛮、徯人、俚人、僚 5.爨及南中诸族 7.僚、鸠僚 思考题 1.试评论曹魏蜀汉孙吴三国对周边各民族政策的得失 2.为什么说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华民族融合与重组的时代? 3.试论北魏孝文帝改革及其历史意义 4.简述滇东爨氏始末 第五讲中华民族的发晨与强盛(隋唐宋时期)12学时 要点 开拓与羁縻:唐王朝民族政策的核心 唐代族类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宋代族类关系的特点 突厥回纥薛延陀黠戛斯沙陀 吐蕃吐谷浑 契丹党项 南蛮南诏大理 渤海黑水靺室韦奚 女真 重点: 唐代羁縻府州的特点 唐王朝与周边诸族相互依存、彼此制约的关系 唐太宗民族策略研讨 宋代与周边族类关系的特点 南诏与白族形成 难点: 周边诸族的盛衰与唐宋王朝的兴亡 纲要: 开拓与羁縻

六、北朝晚期的社会与民族 1.北齐政权及其鲜卑化 2.北周和北方诸族大融合 七、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边境诸族 1.扶余、高句丽、沃沮、勿吉、室韦、豆莫娄、乌洛侯、地豆于、库莫奚 2.柔然、敕勒 3.鄯善、伊吾、高昌、焉耆、龟兹、于阗、疏勒、乌孙、悦般、渴盘陁 4.豫州蛮、荆州雍州蛮、莫瑶蛮、傒人、俚人、僚 5.爨及南中诸族 6.氐、羌 7.僚、鸠僚 思考题: 1. 试评论曹魏蜀汉孙吴三国对周边各民族政策的得失。 2. 为什么说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华民族融合与重组的时代? 3. 试论北魏孝文帝改革及其历史意义。 4. 简述滇东爨氏始末。 第五讲 中华民族的发展与强盛(隋唐宋时期) 12 学时 要点: ·开拓与羁縻:唐王朝民族政策的核心 ·唐代族类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宋代族类关系的特点 ·突厥 回纥 薛延陀 黠戛斯 沙陀 ·吐蕃 吐谷浑 ·契丹 党项 ·南蛮 南诏 大理 ·渤海 黑水靺鞨 室韦 奚 ·女真 重点: ·唐代羁縻府州的特点 ·唐王朝与周边诸族相互依存、彼此制约的关系 ·唐太宗民族策略研讨 ·宋代与周边族类关系的特点 ·南诏与白族形成 难点: ·周边诸族的盛衰与唐宋王朝的兴亡 纲要: 一、开拓与羁縻

1.唐代开疆拓土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强盛 2.唐代羁縻府州制度的特点和历史作用 3.隋唐与周边诸族的和亲 3.唐代与周边诸族相互依存、彼此制约的关系 朝贡与边市:宋朝与周边诸族的关系 1.宋朝与周边诸族的和战关系 2.宋朝与周边诸族间的朝贡关系 3.宋朝与周边诸族间的边市 三、隋唐宋时期的周边诸族 突厥 1.突厥的兴起与突厥汗国建立 2.突厥的社会结构 3.突厥的分裂与东突厥统一于唐 4.西突厥后突厥 6.突厥文化 回纥 1.回纥汗国的建立 2.回纥与唐朝的关系 的社会经济 5.回纥的南下与西迁 6.甘州回纥 7.高昌回纥 8.喀喇汗王朝 吐谷浑 1.吐谷浑的兴起 2.吐谷浑与隋唐的关系 3.吐谷浑的社会经济与文化 吐蕃 1.吐蕃的兴起 2.吐蕃王朝的强盛 3.唐朝与吐蕃的关系 4.吐蕃王朝的衰落与四个王系的割据 5.吐蕃文化 6.吐蕃佛教 7.嘀廝啰政权

1.唐代开疆拓土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强盛 2.唐代羁縻府州制度的特点和历史作用 3.隋唐与周边诸族的和亲 3.唐代与周边诸族相互依存、彼此制约的关系 二、朝贡与边市:宋朝与周边诸族的关系 1.宋朝与周边诸族的和战关系 2.宋朝与周边诸族间的朝贡关系 3.宋朝与周边诸族间的边市 三、隋唐宋时期的周边诸族 ·突厥 1.突厥的兴起与突厥汗国建立 2.突厥的社会结构 3.突厥的分裂与东突厥统一于唐 4.西突厥 后突厥 5.突骑施 6.突厥文化 ·回纥 1.回纥汗国的建立 2.回纥与唐朝的关系 3.回纥的社会经济 4.回纥文化 5.回纥的南下与西迁 6.甘州回纥 7.高昌回纥 8.喀喇汗王朝 ·吐谷浑 1.吐谷浑的兴起 2.吐谷浑与隋唐的关系 3.吐谷浑的社会经济与文化 ·吐蕃 1.吐蕃的兴起 2.吐蕃王朝的强盛 3.唐朝与吐蕃的关系 4.吐蕃王朝的衰落与四个王系的割据 5.吐蕃文化 6.吐蕃佛教 7.唃廝啰政权

党项与西夏 1.党项在唐代的兴起与发展 2.西夏的建立、兴盛与衰亡 3.西夏社会结构与经济生活 4.西夏文化 南诏 1.乌蛮与白蛮 2.南诏的兴起与天宝战争 3.云南安抚使司的设置 4.南诏社会经济的发展演变 5.白族的形成 6.南诏境内的族类 7.南诏文化 薛延陀黠嘎斯沙陀 1.薛延陀 2.黠嘎斯 3.沙陀 渤海黑水靺羈室韦奚 郡国的建立及其社会结构 与唐王朝的关系 3.渤海与日本的交往 4.渤海文化 5.渤海的衰亡与东丹国的建立 6.黑水靺褐 7.室韦 8.奚 1.契丹的兴起与建国 2.契丹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 3.契丹与宋、党项、回鹘的关系 4.契丹的衰落与灭亡 女真 1.女真的渊源 2.女真的兴起与金国的建立 3.金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4.金国与宋朝的关系 5.金的衰亡

·党项与西夏 1.党项在唐代的兴起与发展 2.西夏的建立、兴盛与衰亡 3.西夏社会结构与经济生活 4.西夏文化 ·南诏 1.乌蛮与白蛮 2.南诏的兴起与天宝战争 3.云南安抚使司的设置 4.南诏社会经济的发展演变 5.白族的形成 6.南诏境内的族类 7.南诏文化 ·薛延陀 黠嘎斯 沙陀 1.薛延陀 2.黠嘎斯 3.沙陀 ·渤海 黑水靺鞨 室韦 奚 1.渤海郡国的建立及其社会结构 2.渤海与唐王朝的关系 3.渤海与日本的交往 4.渤海文化 5.渤海的衰亡与东丹国的建立 6.黑水靺鞨 7.室韦 8.奚 ·契丹 1.契丹的兴起与建国 2.契丹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 3.契丹与宋、党项、回鹘的关系 4.契丹的衰落与灭亡 ·女真 1.女真的渊源 2.女真的兴起与金国的建立 3.金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4.金国与宋朝的关系 5.金的衰亡 ·大理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20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