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名校教科研协作体 山东、湖北部分重点中学2018年高考冲刺模拟试卷(一) 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传统书院的精神 中国传统书院的根本精神,就是教之以为人之道,为学之方,这是教育的根本理 念和宗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视教育。《礼记·学记》中明确指出:“建 国君民,教学为先。”作为“立国之本”的教育并不是简单地教授知识,而是 教之以为人之道和为学之方。 中国传统教育是将知识和德行教育结合在一起的。近年来,教育界提倡与世界接 轨,实际上就开启了一个误区:在西方的教育传统中,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一般 是分头进行的,学校是知识教育的场所,教堂是道德教育的场所。在中国传统文 化中,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是集于一身的,书院充分地体现了这种理念。在知识 教育和道德教育中,德育教育又是放在第一位的,为人之道是传统书院教书育人 的根本理念。即使是知识传授,也不是灌输书本、章句的知识,而是教会人们发 现、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方法和能力,这就是为学之方 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明确规定了教育中两个阶段的教学内容:八岁到十五岁 小学阶段的教育是“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 文”,这个阶段的教育注重的主要是行为规范的养成;十五岁以后大学阶段的教 育,“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注重道德修养、尊师重道,这都 是围绕着为人之道展开的,从小学到大学都要培养人的道德品质 朱熹还提出了六条读书方法,这六条实际上也是书院的教学方法:循序渐进、熟 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这就是为学之方,从学习 到实践的过程朱熹都提到了。 首先,中国古代书院的理念和宗旨是围绕怎样做人、成为怎样的人来展开的,教 育的根本是培养一个真正的人。我们经常会强调职业道德教育,但一个人连做人 的道德都没学会,怎么可能会遵守职业道德呢?如果他能够遵守做人的基本道 德,他也会遵守职业道德,二者之间是本末的关系。“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做人之道是根本,只有抓住“本”,“末”才能产生,用王弼的话讲就是“举本 统末”,“举本”才能“统末” 其次,书院也继承了传统的教育理念,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这两个方面 的配合非常重要。一方面,不管你的资质、身份如何,都是“有教无类”;另 方面,又要根据不同的资质进行不同的教育,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 再次,书院教育理念中根本的一点就是启发式教育。孔子讲:“不愤不启,不悱 不发。”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是启发式教育的关键,然后才有“引而不发,跃 如也”。因此,学子一定要自觉主动地提出学习要求,老师才能给予针对性的教 育。传统的书院教育都是自觉自愿的,古代常见学子背着粮食跑到深山老林来求 学,主动性很强,做老师的就爱收这样的学生,对这样的学生才能进行启发式的 教学。有了自觉性、主动性,学生才可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齐鲁名校教科研协作体 山东、湖北部分重点中学 2018 年高考冲刺模拟试卷(一)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传统书院的精神 中国传统书院的根本精神,就是教之以为人之道,为学之方,这是教育的根本理 念和宗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视教育。《礼记·学记》中明确指出:“建 国君民,教学为先。”作为 “立国之本”的教育并不是简单地教授知识,而是 教之以为人之道和为学之方。 中国传统教育是将知识和德行教育结合在一起的。近年来,教育界提倡与世界接 轨,实际上就开启了一个误区:在西方的教育传统中,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一般 是分头进行的,学校是知识教育的场所,教堂是道德教育的场所。在中国传统文 化中,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是集于一身的,书院充分地体现了这种理念。在知识 教育和道德教育中,德育教育又是放在第一位的,为人之道是传统书院教书育人 的根本理念。即使是知识传授,也不是灌输书本、章句的知识,而是教会人们发 现、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方法和能力,这就是为学之方。 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明确规定了教育中两个阶段的教学内容:八岁到十五岁 小学阶段的教育是“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 文”,这个阶段的教育注重的主要是行为规范的养成;十五岁以后大学阶段的教 育,“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注重道德修养、尊师重道,这都 是围绕着为人之道展开的,从小学到大学都要培养人的道德品质。 朱熹还提出了六条读书方法,这六条实际上也是书院的教学方法:循序渐进、熟 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这就是为学之方,从学习 到实践的过程朱熹都提到了。 首先,中国古代书院的理念和宗旨是围绕怎样做人、成为怎样的人来展开的,教 育的根本是培养一个真正的人。我们经常会强调职业道德教育,但一个人连做人 的道德都没学会,怎么可能会遵守职业道德呢?如果他能够遵守做人的基本道 德,他也会遵守职业道德,二者之间是本末的关系。“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做人之道是根本,只有抓住“本”,“末”才能产生,用王弼的话讲就是“举本 统末”,“举本”才能“统末”。 其次,书院也继承了传统的教育理念,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这两个方面 的配合非常重要。一方面,不管你的资质、身份如何,都是“有教无类”;另一 方面,又要根据不同的资质进行不同的教育,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 再次,书院教育理念中根本的一点就是启发式教育。孔子讲:“不愤不启,不悱 不发。”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是启发式教育的关键,然后才有“引而不发,跃 如也”。因此,学子一定要自觉主动地提出学习要求,老师才能给予针对性的教 育。传统的书院教育都是自觉自愿的,古代常见学子背着粮食跑到深山老林来求 学,主动性很强,做老师的就爱收这样的学生,对这样的学生才能进行启发式的 教学。有了自觉性、主动性,学生才可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此外,书院坚持的另一个原则就是自学为主,相互切磋,教学相长,自由讲学 这是书院非常好的传统。书院的精神是:注重学术研究,深化学理探讨。 最后,书院还有一个传统,就是密切的师生关系,师生如父子,书院如家庭,这 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情。我们过去也常讲君父、臣子,父母官、子民,这都是 通过父子关系构建一种亲情,然后达到融洽的关系。是的,中国古代确实是家国 同构,古人常把国天下变成家天下,然后把家天下推扩到国天下。近百年来,我 们批判宗法血缘制度的核心也是直指家国同构,不能否认家国同构确实有问题。 但是,这个问题也还有其他的维度,把地方官称作“父母官”,把官员、百姓的 关系纳入“父母、子女关系”中,就绝对的不好吗?父母对子女永远是无私奉献 不计回报的。有这一层关系,恐怕比雇佣关系要好很多。所以,我们看任何问题 都不能简单化。当今教育非常需要师生如父子,书院如家庭的书院传统。传统书 院里所有的老师同学同学习、同探讨、同游乐,现在还有多少地方能这样做呢? (摘编自楼宇烈《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的传统教育和西方的教育传统完全不一样,教育界提倡与世界接轨,就 是开启了一个误区 B.朱熹的六条读书方法,从学习到实践都提到了,这体现了中国传统书院的根 本精神。 C.只要一个人能够遵守做人的基本道德,他就会遵守职业道德,二者之间是本 末的关系。 D.已有的教育认识和对传统文化的新思维都会影响我们对传统书院的精神内涵 的理解。 答案:D。A项错在“完全不一样”,范围扩大。原文第二段是“西方的学校 是知识教育的场所,教堂是道德教育的场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识教育和道 德教育是集于一身的,书院充分地体现了这种理念”。B项错在以偏概全,“朱 熹的六条读书”是为学之方,而不是为人之道。C项错在说法绝对,“只要 就”根据原文应改为“如果……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多个维度审视书院的传统精神,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传统书院的师生 关系 B.文章围绕着为人之道和为学之方展开,并由此指出了中国当代教育界所存在 的问题。 C.文章在叙述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书院教育的精神,彰显了立足中国当代教育的 立场。 D.对于中国传统书院的根本精神,文章先交代理念和宗旨,接着逐层分析,最 后强调了师生关系的和谐。 (答案:C。文章是立足于传统教育的立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学子没有自觉主动地提出学习要求,老师启发也没有用。因此,充分调 动学习的主动性是启发式教育的关键 B.如果当代教育能够践行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那么每个学生的才华就可以保 证得到施展。 C.只有同窗、师生之间相互切磋,从而实现了教学相长,才能自由讲学,避免 灌输
此外,书院坚持的另一个原则就是自学为主,相互切磋,教学相长,自由讲学。 这是书院非常好的传统。书院的精神是:注重学术研究,深化学理探讨。 最后,书院还有一个传统,就是密切的师生关系,师生如父子,书院如家庭,这 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情。我们过去也常讲君父、臣子,父母官、子民,这都是 通过父子关系构建一种亲情,然后达到融洽的关系。是的,中国古代确实是家国 同构,古人常把国天下变成家天下,然后把家天下推扩到国天下。近百年来,我 们批判宗法血缘制度的核心也是直指家国同构,不能否认家国同构确实有问题。 但是,这个问题也还有其他的维度,把地方官称作“父母官”,把官员、百姓的 关系纳入“父母、子女关系”中,就绝对的不好吗?父母对子女永远是无私奉献、 不计回报的。有这一层关系,恐怕比雇佣关系要好很多。所以,我们看任何问题 都不能简单化。当今教育非常需要师生如父子,书院如家庭的书院传统。传统书 院里所有的老师同学同学习、同探讨、同游乐,现在还有多少地方能这样做呢? (摘编自楼宇烈《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国的传统教育和西方的教育传统完全不一样,教育界提倡与世界接轨,就 是开启了一个误区。 B.朱熹的六条读书方法,从学习到实践都提到了,这体现了中国传统书院的根 本精神。 C.只要一个人能够遵守做人的基本道德,他就会遵守职业道德,二者之间是本 末的关系。 D.已有的教育认识和对传统文化的新思维都会影响我们对传统书院的精神内涵 的理解。 (答案:D。 A 项错在“完全不一样”,范围扩大。原文第二段是“西方的学校 是知识教育的场所,教堂是道德教育的场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识教育和道 德教育是集于一身的,书院充分地体现了这种理念”。B 项错在以偏概全,“朱 熹的六条读书”是为学之方,而不是为人之道。C 项错在说法绝对,“只要…… 就”根据原文应改为“如果……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从多个维度审视书院的传统精神,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传统书院的师生 关系。 B.文章围绕着为人之道和为学之方展开,并由此指出了中国当代教育界所存在 的问题。 C.文章在叙述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书院教育的精神,彰显了立足中国当代教育的 立场。 D.对于中国传统书院的根本精神,文章先交代理念和宗旨,接着逐层分析,最 后强调了师生关系的和谐。 (答案:C。文章是立足于传统教育的立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如果学子没有自觉主动地提出学习要求,老师启发也没有用。因此,充分调 动学习的主动性是启发式教育的关键 B.如果当代教育能够践行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那么每个学生的才华就可以保 证得到施展。 C.只有同窗、师生之间相互切磋,从而实现了教学相长,才能自由讲学,避免 灌输
D.家国同构是很复杂的问题,密切干群关系、师生关系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 视角。 答案:B。“保证得到实展”的说法过于绝对。原文第六段只强调了“充分发 挥每个学生的特长”。)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树 北平的人家,差不多家家都有几棵相当大的树。前院一棵大槐树是很平常的。槐 荫满庭,槐影临窗,到了六七月间槐黄满树,使得家像一个家。槐树寿命很长, 有人说唐槐到现在还有生存在世上的。这种树的树干就有一种纠绕蟠屈的姿态 自有一股老丑而并不自谦的神气。后院照例应该有一棵榆树,榆与余同音,示有 余之意。至于边旁跨院里,则只有枣树的份,枣实只合做枣泥馅子。院子中央的 四盆石榴树,那是给天棚鱼缸做陪衬的。 我家里还有些别的树。东院里有一棵柿子树,每年结一二百个高庄柿子,还有 棵黑枣。垂花门前有四棵西府海棠,艳丽到极点。西院里有四棵紫丁香,占了半 个院子。后院有一棵香椿和一棵胡椒,椿芽、椒芽成了烧黄鱼和拌豆腐的最好的 佐料。在从前的一处家园里,还有更多的树,桃、李、胡桃、杏、梨、藤萝、松、 柳,无不俱备。因此,我从小就对于树存有偏爱。我尝面对着树生出许多非非之 想,觉得树虽不能言、不解语,可是它也有生老病死,它也有荣枯,它也晓得传 宗接代,它也应该算是“有情”。 树的姿态各个不同。亭亭玉立者有之,矮墩墩的有之,有张牙舞爪者,有佝偻其 背者,有戟剑森森者,有摇曳生姿者,各极其致。我想树沐浴在熏风之中,抽芽 放蕊,它必有一番愉快的心情。等到花簇簇、锦簇簇,满枝头红红绿绿的时候 招蜂引蝶,自又有一番得意。落英缤纷的时候可能有一点伤感,结实累累的时候 又会有一点迟之思。我又揣想,蚂蚁在树干上爬,可能会觉得痒痒出溜的;蝉 在枝叶间高歌,也可能会觉得聒噪不堪。总之,树是活的,只是不会走路,根扎 在哪里便住在哪里,永远没有颠沛流离之苦 小时候听“名人演讲”,有一次是一位什么“都督”之类的角色讲演“人生哲 学”,我只记得其中一点点,他说:“植物的根是向下伸,兽畜的头是和身躯平 的,人是立起来的,他的头是在最上端。”我当时觉得这是一大发现,也许是生 物进化论的又一崭新的说法。怪不得人为万物之灵,原来他和树比较起来是本末 倒置的。人的头高高在上,所以“清气上升,浊气下降”。 可是历来有不少诗人并不这样想,他们一点也不鄙视树。美国的佛洛斯特有一首 诗,名《我的窗前树》,他说他看出树与人早晚是同一命运的,都要倒下去,只 有一点不同,树担心的是外在的险厄,人烦虑的是内心的风波。树和人,都是上 帝的创造。最近我到阿里山去游玩,路边见到那株“神木”,据说有三千年了, 比起庄子所说的“以八千岁为春,以八千岁为秋”的上古大椿还差一大截子,总 算有一把年纪,可是看那一副形容枯槁的样子,只是一具枯骸,何神之有!我不 相信“枯树生华”那一套。我只能生出“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感想 我看见阿里山上的原始森林,一片片、黑压压,全是参天大树,郁郁葱葱。但与 我从前在别处所见的树木气象不同。北平公园大庙里的柏,以及梓橦道上的所谓 “张飞柏”,号称“翠云廊”,都没有这里的树那么直、那么高。像黄山的迎客 松,屈铁交柯,就更不用提,那简直是放大了的盆景。这里的树大部分是桧木 全是笔直的,上好的电线杆子材料。姿态是谈不到,可是自有一种榛莽未除、入
D.家国同构是很复杂的问题,密切干群关系、师生关系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 视角。 (答案:B。 “保证得到实展”的说法过于绝对。原文第六段只强调了“充分发 挥每个学生的特长”。)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树 北平的人家,差不多家家都有几棵相当大的树。前院一棵大槐树是很平常的。槐 荫满庭,槐影临窗,到了六七月间槐黄满树,使得家像一个家。槐树寿命很长, 有人说唐槐到现在还有生存在世上的。这种树的树干就有一种纠绕蟠屈的姿态, 自有一股老丑而并不自谦的神气。后院照例应该有一棵榆树,榆与余同音,示有 余之意。至于边旁跨院里,则只有枣树的份,枣实只合做枣泥馅子。院子中央的 四盆石榴树,那是给天棚鱼缸做陪衬的。 我家里还有些别的树。东院里有一棵柿子树,每年结一二百个高庄柿子,还有一 棵黑枣。垂花门前有四棵西府海棠,艳丽到极点。西院里有四棵紫丁香,占了半 个院子。后院有一棵香椿和一棵胡椒,椿芽、椒芽成了烧黄鱼和拌豆腐的最好的 佐料。在从前的一处家园里,还有更多的树,桃、李、胡桃、杏、梨、藤萝、松、 柳,无不俱备。因此,我从小就对于树存有偏爱。我尝面对着树生出许多非非之 想,觉得树虽不能言、不解语,可是它也有生老病死,它也有荣枯,它也晓得传 宗接代,它也应该算是“有情”。 树的姿态各个不同。亭亭玉立者有之,矮墩墩的有之,有张牙舞爪者,有佝偻其 背者,有戟剑森森者,有摇曳生姿者,各极其致。我想树沐浴在熏风之中,抽芽 放蕊,它必有一番愉快的心情。等到花簇簇、锦簇簇,满枝头红红绿绿的时候, 招蜂引蝶,自又有一番得意。落英缤纷的时候可能有一点伤感,结实累累的时候 又会有一点迟暮之思。我又揣想,蚂蚁在树干上爬,可能会觉得痒痒出溜的;蝉 在枝叶间高歌,也可能会觉得聒噪不堪。总之,树是活的,只是不会走路,根扎 在哪里便住在哪里,永远没有颠沛流离之苦。 小时候听“名人演讲”,有一次是一位什么“都督”之类的角色讲演“人生哲 学”,我只记得其中一点点,他说:“植物的根是向下伸,兽畜的头是和身躯平 的,人是立起来的,他的头是在最上端。”我当时觉得这是一大发现,也许是生 物进化论的又一崭新的说法。怪不得人为万物之灵,原来他和树比较起来是本末 倒置的。人的头高高在上,所以“清气上升,浊气下降”。 可是历来有不少诗人并不这样想,他们一点也不鄙视树。美国的佛洛斯特有一首 诗,名《我的窗前树》,他说他看出树与人早晚是同一命运的,都要倒下去,只 有一点不同,树担心的是外在的险厄,人烦虑的是内心的风波。树和人,都是上 帝的创造。最近我到阿里山去游玩,路边见到那株“神木”,据说有三千年了, 比起庄子所说的“以八千岁为春,以八千岁为秋”的上古大椿还差一大截子,总 算有一把年纪,可是看那一副形容枯槁的样子,只是一具枯骸,何神之有!我不 相信“枯树生华”那一套。我只能生出“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感想。 我看见阿里山上的原始森林,一片片、黑压压,全是参天大树,郁郁葱葱。但与 我从前在别处所见的树木气象不同。北平公园大庙里的柏,以及梓橦道上的所谓 “张飞柏”,号称“翠云廊”,都没有这里的树那么直、那么高。像黄山的迎客 松,屈铁交柯,就更不用提,那简直是放大了的盆景。这里的树大部分是桧木, 全是笔直的,上好的电线杆子材料。姿态是谈不到,可是自有一种榛莽未除、入
眼荒寒的原始山林的意境。局促在城市里的人走到原始森林里来,可以嗅到“髙 贵的野蛮人”的味道,令人精神上得到解放。 (摘自《梁实秋散文选》,有删改) 4.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 章开头形象地描写了北平的大树,也细致地描写自家的各种各样的树,寄托的是 自己内心浓浓的乡愁。 B.文章引用美国诗人佛洛斯特的诗,谈及诗人对树的认识和感悟,朴素的文字 却写出了不凡的生活理趣。 C.作者回忆“名人演讲”,其目的不过是从生物进化论的角度把树更客观地介 绍给读者,以便读者对树有更全面的认识 D.文章结尾写阿里山的原始森林,既有直接描写,又以其它地方的树来衬托笔 直的阿里山桧木。自然景物和审美体验有机融合,韵味丰富 (答案:C。作者写“名人演讲”是为了和下文进行对比,突出作者对树的情感, 而不是让读者全面认识树木 5.请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 (答案:1.运用排比和拟人手法,增强了艺术感染力。2.使用了叠词,使语句节 奏分明、韵律和谐。3.点明树木有其情,亦有其性的哲理。) (答案:1.点明树木有其情,亦有其性的哲理。2.运用排比和拟人手法,增强了 艺术感染力。3.使用了叠词,使语句节奏分明、韵律和谐。) 6. 切景语皆情语”,文章表面写树,实为谈情说理。请结合全文,简要概 括作者表达了生活中哪些情趣和理趣?(6分) (答案:1.树虽不能言、不解语,可是也有生老病死,也有荣枯,也晓得传宗接 代,应该算是“有情”。2.树是活的,根扎在哪里便住在哪里,永远没有颠沛流 离之苦。3.树与人早晚是同一命运的,都要倒下去,只有一点不同,树担心的是 外在的险厄,人烦虑的是内心的风波。4.局促的城里的人去接触树木森林,令人 精神上得到解放。)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 2015年年初,一则关于大陆游客赴日抢购马桶盖的新闻在互联网上引发热议 据报道,日本温水7洗净马桶盖成为国人赴日采购清单的首选,有人甚至一次买 两三只带回国。2015年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马桶盖”现象作了回 应。对于“出国买马桶盖”问题,总理表态:第一,要抱着“开放的心态”,反 对贸易壁垒,因为“消费者有权享有更多选择”;第二,中国企业要升级,如果 国内也有相同质量的产品,应该更有竞争力。“起码能为消费者省下机票钱!” 个小小的马桶盖能使总理如此重视,原因是在经济新常态下,消费对未来我国 经济增长的作用愈加重要。 (摘编自新华社报道) 材料二
眼荒寒的原始山林的意境。局促在城市里的人走到原始森林里来,可以嗅到“高 贵的野蛮人”的味道,令人精神上得到解放。 ( 摘自《梁实秋散文选》,有删改) 4.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文 章开头形象地描写了北平的大树,也细致地描写自家的各种各样的树,寄托的是 自己内心浓浓的乡愁。 B.文章引用美国诗人佛洛斯特的诗,谈及诗人对树的认识和感悟,朴素的文字 却写出了不凡的生活理趣。 C.作者回忆“名人演讲”,其目的不过是从生物进化论的角度把树更客观地介 绍给读者,以便读者对树有更全面的认识。 D.文章结尾写阿里山的原始森林,既有直接描写,又以其它地方的树来衬托笔 直的阿里山桧木。自然景物和审美体验有机融合,韵味丰富。 (答案:C。作者写“名人演讲”是为了和下文进行对比,突出作者对树的情感, 而不是让读者全面认识树木。) 5.请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5 分) (答案:1.运用排比和拟人手法,增强了艺术感染力。2.使用了叠词,使语句节 奏分明、韵律和谐。3.点明树木有其情,亦有其性的哲理。) (答案:1.点明树木有其情,亦有其性的哲理。2.运用排比和拟人手法,增强了 艺术感染力。3.使用了叠词,使语句节奏分明、韵律和谐。) 6.“一切景语皆情语”,文章表面写树,实为谈情说理。请结合全文,简要概 括作者表达了生活中哪些情趣和理趣?(6 分) (答案:1.树虽不能言、不解语,可是也有生老病死,也有荣枯,也晓得传宗接 代,应该算是“有情”。2.树是活的,根扎在哪里便住在哪里,永远没有颠沛流 离之苦。3.树与人早晚是同一命运的,都要倒下去,只有一点不同,树担心的是 外在的险厄,人烦虑的是内心的风波。4.局促的城里的人去接触树木森林,令人 精神上得到解放。)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2015 年年初,一则关于大陆游客赴日抢购马桶盖的新闻在互联网上引发热议。 据报道,日本温水 7 洗净马桶盖成为国人赴日采购清单的首选,有人甚至一次买 两三只带回国。2015 年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马桶盖”现象作了回 应。对于“出国买马桶盖”问题,总理表态:第一,要抱着“开放的心态”,反 对贸易壁垒,因为“消费者有权享有更多选择”;第二,中国企业要升级,如果 国内也有相同质量的产品,应该更有竞争力。“起码能为消费者省下机票钱!” 一个小小的马桶盖能使总理如此重视,原因是在经济新常态下,消费对未来我国 经济增长的作用愈加重要。 (摘编自新华社报道) 材料二:
大需求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拉动 100.0 80.0 40.0 0.0 2098心时8小炒少小少年份 40.0 60.0 —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净出口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注: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消费、资本形成、净出口是经济增长的三大驱动力 是拉动经济增长必不可缺的要素,从增长动力角度而言,净出口大小受外部经济 体运行程度影响,属于外生驱动力,而消费和资本形成属内部驱动力,具有主动 性,能够在经济疲软时自主拉动经济增长。 材料三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阐释了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新常态”不同于以 往相对稳定发展状态,是30多年髙速增长后的稳定换挡,是进入国家宏观经济 政策许可的正常运行区间新阶段的标志,是在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 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叠加的新时期。我国正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而消 费主导的经济自主协调发展是向新常态平稳过渡的主要路径和经济结构战略性 调整的核心问题 (摘编自杨英杰《新常态下的心常态:让我们习惯增长的“极限”》) 材料四: 我国的居民最终消费率不仅较低,而且还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2000年以来, 经合组织(OECD)成员国的居民最终消费率平均水平一直保持在55%~57%之间。 其中,美国一直保持在70%以上,日本和韩国也在50%~60%之间。而我国居民最 终消费率从2000年的46.4%下降到2013年的34.1%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生活必需的消费支出占比会不断下降,发展和享受型的消 费支出占比会持续上升。但在我国,生存型消费支出所占比重较高,而且呈现上 升趋势。2000-2013年期间,我国城镇居民“衣食住行”类消费支出占比由 69.3%提高至74%,发展和享受型的“生活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教育文化与 娱乐服务”类消费支出占比则由27.3%降至26%。 另外,我国城乡和区域消费差距不断扩大。就城乡差距来看,2013年,我国城 镇居民人均现金消费支出为18022.6元,而占据总人口比例46.2%的农村居民 人均现金消费支出仅为6112.9元。2013年,东、西部地区居民消费支出相差 高达2.7倍,东、中、西和东北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比分别为52.3%、20.4% 17.9%和9.4% (摘编自《经济日报》报道)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注: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消费、资本形成、净出口是经济增长的三大驱动力, 是拉动经济增长必不可缺的要素,从增长动力角度而言,净出口大小受外部经济 体运行程度影响,属于外生驱动力,而消费和资本形成属内部驱动力,具有主动 性,能够在经济疲软时自主拉动经济增长。 材料三: 2014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阐释了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新常态”不同于以 往相对稳定发展状态,是 30 多年高速增长后的稳定换挡,是进入国家宏观经济 政策许可的正常运行区间新阶段的标志,是在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 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叠加的新时期。我国正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而消 费主导的经济自主协调发展是向新常态平稳过渡的主要路径和经济结构战略性 调整的核心问题。 (摘编自杨英杰《新常态下的心常态:让我们习惯增长的“极限”》) 材料四: 我国的居民最终消费率不仅较低,而且还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2000 年以来, 经合组织(OECD)成员国的居民最终消费率平均水平一直保持在 55%~57%之间。 其中,美国一直保持在 70%以上,日本和韩国也在 50%~60%之间。而我国居民最 终消费率从 2000 年的 46.4%下降到 2013 年的 34.1%。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生活必需的消费支出占比会不断下降,发展和享受型的消 费支出占比会持续上升。但在我国,生存型消费支出所占比重较高,而且呈现上 升趋势。2000—2013 年期间,我国城镇居民“衣食住行”类消费支出占比由 69.3%提高至 74%,发展和享受型的“生活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教育文化与 娱乐服务”类消费支出占比则由 27.3%降至 26%。 另外,我国城乡和区域消费差距不断扩大。就城乡差距来看,2013 年,我国城 镇居民人均现金消费支出为 18 022.6 元,而占据总人口比例 46.2%的农村居民 人均现金消费支出仅为 6 112.9 元。2013 年,东、西部地区居民消费支出相差 高达 2.7 倍,东、中、西和东北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比分别为 52.3%、20.4%、 17.9%和 9.4%。 (摘编自《经济日报》报道)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必不可少的要素,能够在经济疲软时自主拉动经济增 长。因此,消费对未来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愈加重要 B.净出口大小受外部经济体运行程度影响,它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拉动波动较大。 而属于内部驱动力的最终消费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拉动就较为平稳 C.我国加快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积极的向经济发展“新常态”过渡, 就要强化以消费为主导的经济自主协调性。 D.我国城镇居民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生活必需的消费支出占比也会不断下降 发展和享受型的消费支出占比会逐渐上升。 (答案:D根据材料四第2段第2行“但在我国~降至26%。”可知D项的叙述 错误。)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大陆游客赴日抢购马桶盖的现象能引起总理重视,其关键原因就是在经济新 常态下,消费对国家经济增长极其重要 B.根据材料二可知,属于外生驱动力的净出口和属于内部驱动力的资本形成, 在拉动国内生产总值时都有较大波动 C.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阐释了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缩小我国城乡和区 域消费差距,是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所面临的挑战之一(唯一挑战) D.因为消费者有权享有更多的选择,所以应抱着开放的心态,反对贸易壁垒 鼓励我国居民赴境外采购高档优质商品。 E.我国的居民最终消费率与美国、日本等国家相比处于低位,且呈现出逐年下 降趋势,因而使得我国经济发展不同于以往相对稳定的发展状态。 答案:D、E。D项“鼓励我国居民赴境外采购高档优质商品”原文没有这 说法。E项因果关系不存在,属于强加因果。) (答案:A、B。C项错在“唯一”,根据材料四,我国居民的消费支出比例也不 合理。D项“鼓励我国居民赴境外采购高档优质商品”原文没有这一说法。E项 因果关系不存在,属于强加因果。) 9.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要概括 (分) 答案:1.提高我国高质量产品的有效供给,增强国内居民的消费信心,从而促进 国内消费,推动经济发展。2.积极改善居民消费支出比例和区域消费差距的不合 理现状,推动经济自主协调发展 (答案:1.提髙我国高质量产品的有效供给,增强国内居民的消费信心。2.促进 消费主导的经济自主协调发展。3.积极改善居民消费支出比例。4.调整区域消费 差距的不合理现状。)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四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月氏遁而怨匈奴, 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 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奴甘父俱出陇西。径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 单于曰:“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留骞十余岁, 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必不可少的要素,能够在经济疲软时自主拉动经济增 长。因此,消费对未来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愈加重要。 B.净出口大小受外部经济体运行程度影响,它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拉动波动较大。 而属于内部驱动力的最终消费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拉动就较为平稳。 C.我国加快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积极的向经济发展“新常态”过渡, 就要强化以消费为主导的经济自主协调性。 D.我国城镇居民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生活必需的消费支出占比也会不断下降, 发展和享受型的消费支出占比会逐渐上升。 (答案:D 根据材料四第 2 段第 2 行“但在我国~降至 26%。”可知 D 项的叙述 错误。)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大陆游客赴日抢购马桶盖的现象能引起总理重视,其关键原因就是在经济新 常态下,消费对国家经济增长极其重要。 B.根据材料二可知,属于外生驱动力的净出口和属于内部驱动力的资本形成, 在拉动国内生产总值时都有较大波动。 C.2014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阐释了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缩小我国城乡和区 域消费差距,是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所面临的挑战之一(唯一挑战)。 D.因为消费者有权享有更多的选择,所以应抱着开放的心态,反对贸易壁垒, 鼓励我国居民赴境外采购高档优质商品。 E.我国的居民最终消费率与美国、日本等国家相比处于低位,且呈现出逐年下 降趋势,因而使得我国经济发展不同于以往相对稳定的发展状态。 (答案:D、E 。D 项“鼓励我国居民赴境外采购高档优质商品”原文没有这一 说法。E 项因果关系不存在,属于强加因果。) (答案:A、B。C 项错在“唯一”,根据材料四,我国居民的消费支出比例也不 合理。D 项“鼓励我国居民赴境外采购高档优质商品”原文没有这一说法。E 项 因果关系不存在,属于强加因果。) 9.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要概括。 (4 分) 答案:1.提高我国高质量产品的有效供给,增强国内居民的消费信心,从而促进 国内消费,推动经济发展。2.积极改善居民消费支出比例和区域消费差距的不合 理现状,推动经济自主协调发展。 (答案:1.提高我国高质量产品的有效供给,增强国内居民的消费信心。2.促进 消费主导的经济自主协调发展。3.积极改善居民消费支出比例。4.调整区域消费 差距的不合理现状。)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四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月氏遁而怨匈奴, 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 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奴甘父俱出陇西。径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 单于曰:“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留骞十余岁, 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
居匈奴西,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 得,见骞,喜,问欲何之。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 人道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大宛以为然,遣骞,抵 康居。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夫人为王。既臣大夏而君之, 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远汉,殊无报胡之心。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 能得月氏要领。 留岁余,还,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 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 三岁,唯二人得还。 天子既闻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属皆大国,多奇物,土著,颇与中国同俗,而兵弱, 贵汉财物;其北则大月氏、康居之属,兵强,可以赂遗设利朝也。诚得而以义属 之,则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乃令因蜀犍为发间使,四道 并出,皆各行一二千里。 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乃封骞为博望侯。是岁元朔 六年也。后二年,骞为卫尉,与李广俱出右北平击匈奴。匈奴围李将军,军失亡 多,而骞后期当斩,赎为庶人。 天子数问骞大夏之属。骞既失侯,因曰:“既连乌孙,自其西大夏之属皆可招来 而为外臣。”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资金市帛直 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便遣之旁国 骞还,拜为大行。岁余,骞卒。后岁余,其所遣副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 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节选自《汉书》,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所做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资金市帛直数千 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便遣之旁国。 B.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资金市帛直数千 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便遣之旁国。 C.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资金市帛直数千 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便遣之旁国。 D.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资金市帛直数千 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便遣之旁国。 答案:B(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资 金市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便遣之旁国。)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单于:是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意为广大之貌。此称号始创于 匈奴著名的冒顿单于之父头曼单于,之后该称号一直沿袭至匈奴灭亡 B.大将军:指的是汉武帝时期抗击匈奴的名将卫青,卫青开启了汉朝反击匈奴 十年的戎马生涯,写下了反败为胜的新篇章,七战无一败绩,为历代兵家所敬仰。 C.汉节:汉代朝廷派出使臣或传达皇帝命令时,凭节为信,中央设有专门掌管 符工的官员,名叫“符节令”。苏武就曾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历尽艰辛,留 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汉文帝也曾派遣魏尚持节去云中赦免冯唐之罪 D.匈奴、月氏、大宛、康居、大夏、安息、乌孙等古代国家政权,都是张骞出 使西域过程中所到、所闻之处,处于古代丝绸之路上。 答案:C(“赦免冯唐之罪”错,赦免“魏尚”)
居匈奴西,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 得,见骞,喜,问欲何之。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 人道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大宛以为然,遣骞,抵 康居。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夫人为王。既臣大夏而君之, 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远汉,殊无报胡之心。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 能得月氏要领。 留岁余,还,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 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 三岁,唯二人得还。 天子既闻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属皆大国,多奇物,土著,颇与中国同俗,而兵弱, 贵汉财物;其北则大月氏、康居之属,兵强,可以赂遗设利朝也。诚得而以义属 之,则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乃令因蜀犍为发间使,四道 并出,皆各行一二千里。 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乃封骞为博望侯。是岁元朔 六年也。后二年,骞为卫尉,与李广俱出右北平击匈奴。匈奴围李将军,军失亡 多,而骞后期当斩,赎为庶人。 天子数问骞大夏之属。骞既失侯,因曰:“既连乌孙,自其西大夏之属皆可招来 而为外臣。”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资金市帛直 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便遣之旁国。 骞还,拜为大行。岁余,骞卒。后岁余,其所遣副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 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节选自《汉书》,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所做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资金市帛直数千 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便遣之旁国。 B.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资金市帛直数千 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便遣之旁国。 C.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资金市帛直数千 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便遣之旁国。 D.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资金市帛直数千 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便遣之旁国。 答案:B(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资 金市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便遣之旁国。)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单于:是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意为广大之貌。此称号始创于 匈奴著名的冒顿单于之父头曼单于,之后该称号一直沿袭至匈奴灭亡。 B.大将军:指的是汉武帝时期抗击匈奴的名将卫青,卫青开启了汉朝反击匈奴 十年的戎马生涯,写下了反败为胜的新篇章,七战无一败绩,为历代兵家所敬仰。 C.汉节:汉代朝廷派出使臣或传达皇帝命令时,凭节为信,中央设有专门掌管 符工的官员,名叫“符节令”。苏武就曾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历尽艰辛,留 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汉文帝也曾派遣魏尚持节去云中赦免冯唐之罪。 D.匈奴、月氏、大宛、康居、大夏、安息、乌孙等古代国家政权,都是张骞出 使西域过程中所到、所闻之处,处于古代丝绸之路上。 答案:C(“赦免冯唐之罪”错,赦免“魏尚”)
12.下列对原文信息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因为匈奴与月氏之间出现仇怨,所以汉朝乘机招募使者取道匈奴前往月氏, 与月氏共同对付匈奴,张骞便以郎的身份应召前往。 B.张骞在困境之中不忘朝廷使命。虽被匈奴扣留十余载,最终还是寻找机会与 身边人逃往月氏,只是月氏王认为与汉朝距离甚远,所以不再准备向匈奴报仇。 C.张骞将出使后的见闻上报朝廷,汉朝天子认为值得与兵弱的大宛、大夏、安 息和兵强的大月氏、康居这些国家政权交往,可以用道义使他们成为汉朝的臣属 国 D.张骞也是仕途坎坷。曾因熟悉匈奴地界而帮助军队而被封为博望侯,可又因 为李广所率军队被匈奴围杀而没能及时赶到救援,险些被杀,最后被削去侯位。 答案B(“只是月氏王认为与汉朝距离甚远,所以不再准备向匈奴报仇”,原因 有误) 1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5分) (2)后岁余,其所遣副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 矣。(5分) 答案:(1)汉朝正想要消灭匈奴,听说此事后,想要派出使者到月氏,路途必 然要经过匈奴境内,于是招募能够出使月氏的人。(方1分,更1分,能使者1 分,语意通顺2分) (2)又过了一年,他(张骞)所派遣出使大夏等国的副使都同有关国家(那些 国家)的使者一起回来,从此以后汉朝西北方向的国家开始跟汉朝互通往来(互 通使者)。(定语后置句1分,于是1分,状语后置句1分,语意通顺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蝶恋花·密州上元 苏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看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注释]苏轼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九月,由杭州通判调知密州,十一月 三日到任。次年上元日写下这首词。写完这首词后,他在《超然台记》中追述: 始至之日,岁比不登,连年蝗旱,民不聊生。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 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 14.下列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灯火钱塘三五夜”,点出灯夕的盛况。“明月如霜”,写月光之白。元宵夜 月正圆,灯月交辉,引来满城男女游赏。 B.“更无一点尘随马”,化用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 来”句,进一步从动态写游人。说“无一点尘”,更显江南气候之清润。 C.“寂寞山城人老也”是一句过片,使情调陡然一转,用“寂寞”二字,将前面 “钱塘三五夜”那一片热闹景象全部移来,与密州上元相互映衬, D.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形容密州的元宵节远没有杭州的元宵节热闹,只有 在农家社稷时才有鼓箫乐曲。 E.“昏昏雪意云垂野”一句,不但写出了密州气候的寒冷,而且也让人感觉到环 境的空旷苍凉,诗人借此抒发了仕途坎坷,远离富庶之地,被贬贫寒之地的愤懑 之情
12.下列对原文信息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因为匈奴与月氏之间出现仇怨,所以汉朝乘机招募使者取道匈奴前往月氏, 与月氏共同对付匈奴,张骞便以郎的身份应召前往。 B.张骞在困境之中不忘朝廷使命。虽被匈奴扣留十余载,最终还是寻找机会与 身边人逃往月氏,只是月氏王认为与汉朝距离甚远,所以不再准备向匈奴报仇。 C.张骞将出使后的见闻上报朝廷,汉朝天子认为值得与兵弱的大宛、大夏、安 息和兵强的大月氏、康居这些国家政权交往,可以用道义使他们成为汉朝的臣属 国。 D.张骞也是仕途坎坷。曾因熟悉匈奴地界而帮助军队而被封为博望侯,可又因 为李广所率军队被匈奴围杀而没能及时赶到救援,险些被杀,最后被削去侯位。 答案 B(“只是月氏王认为与汉朝距离甚远,所以不再准备向匈奴报仇”,原因 有误) 1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5 分) (2)后岁余,其所遣副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 矣。(5 分) 答案:(1)汉朝正想要消灭匈奴,听说此事后,想要派出使者到月氏,路途必 然要经过匈奴境内,于是招募能够出使月氏的人。(方 1 分,更 1 分,能使者 1 分,语意通顺 2 分) (2)又过了一年,他(张骞)所派遣出使大夏等国的副使都同有关国家(那些 国家)的使者一起回来,从此以后汉朝西北方向的国家开始跟汉朝互通往来(互 通使者)。(定语后置句 1 分,于是 1 分,状语后置句 1 分,语意通顺 2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4-15 题。 蝶恋花·密州上元 苏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看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注释]苏轼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 年)九月,由杭州通判调知密州,十一月 三日到任。次年上元日写下这首词。写完这首词后,他在《超然台记》中追述: “始至之日,岁比不登,连年蝗旱,民不聊生。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 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 14.下列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灯火钱塘三五夜”,点出灯夕的盛况。“明月如霜”,写月光之白。元宵夜 月正圆,灯月交辉,引来满城男女游赏。 B.“更无一点尘随马”,化用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 来”句,进一步从动态写游人。说“无一点尘”,更显江南气候之清润。 C.“寂寞山城人老也”是一句过片,使情调陡然一转,用“寂寞”二字,将前面 “钱塘三五夜”那一片热闹景象全部移来,与密州上元相互映衬。 D.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形容密州的元宵节远没有杭州的元宵节热闹,只有 在农家社稷时才有鼓箫乐曲。 E.“昏昏雪意云垂野”一句,不但写出了密州气候的寒冷,而且也让人感觉到环 境的空旷苍凉,诗人借此抒发了仕途坎坷,远离富庶之地,被贬贫寒之地的愤懑 之情
答案:CEC项用“寂寞”二字,将前面“钱塘三五夜”那一片热闹景象全部移 来,为密州上元作反衬,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密州上元的寂寞冷清。E项“昏 昏雪意云垂野”一句,表面上意象凄惨,却是写出了他心中的希望,有一种“瑞 雪兆丰年”的喜悦之情。) 15.有人评价苏轼这首《蝶恋花》,确是“有境界”之作,写出了对“凡耳目之 所接者”的真实感受,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 答案:(1)对杭州的思念之情。这首词题记为“密州上元”,词却从钱塘的上 元夜写起。钱塘也就是杭州,诗人写灯、写月、写人,声色交错,渲染杭州元宵 节的热闹、繁荣景象,表达对杭州的思念。 (2)初来密州时的寂寞心情和年龄老大的感慨。“寂寞山城人老也”是一句过 片,使情调陡然一转,用“寂寞”二字,将前面“钱塘三五夜”那一片热闹景象 全部移来,为密州上元作反衬,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密州上元的寂寞冷清 (3)对国计民生的忧患和对“瑞雪兆丰年”的喜悦之情。比起自身境遇,更让 诗人感到郁郁不乐的是这里连年蝗旱,民不聊生。诗人在上元之夜,随意闲行 听到箫鼓之声,走去一看,原来是村民正举行社祭,祈求丰年。郊外彤云四垂, 阴霾欲雪。“昏昏雪意云垂野”一句,表面上意象凄惨,却是写出了他心中的希 望,有一种“瑞雪兆丰年”的喜悦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唐代诗人李益的诗句“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抒写了戍边将 士强烈的思乡之情,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表达同样感情的诗句是 (2)屈原在《离骚》中写了与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里“一封朝奏九 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相似境遇的诗句是“ 答案:(1)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余虽好修姱以機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这件精致的陶瓷融合传统陶瓷艺术和当代审美精神,将一些优秀形式、因素加以 发扬光大。从而改变了陶瓷雕塑领域在造型上陈陈相因的俗套和流弊。 近几年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棚户区改造。居住条件艰苦的群众,都兴奋地搬 进新居,告别了长达数十年萍飘蓬转的窘迫生活 今天大家都在慨叹社会风气败坏,人心不古,然仍有许多默默行善的人,在社会 各角落救人济世,值得钦佩 去年夏天洪水肆虐,淹没无数的城镇和大片的良田,是可忍孰不可忍,我们全民 心,众志成城,终于战胜了洪魔。 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任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女士身着旗袍和中式外套,面对中外记 者侃侃而谈,强调要确保“一国两制”在香港的落实不走样、不变形。 新一届中央领导为我们描绘了中国梦美好蓝图,如果风调雨顺,文恬武嬉,百姓 自然能够安居乐业,社会自然会发展的越来越好。 答案:D陈陈相因,原指皇仓之粮逐年增加,陈粮上压陈粮。后多比喻沿袭老 一套,无创造革新,含贬义。萍飘蓬转。像浮萍随水飘荡,像蓬草随风飞转。比 喻漂泊不定的生活。人心不古,指的是今人的心不如古人淳厚。是可忍孰不可忍:
答案:CE(C 项用“寂寞”二字,将前面“钱塘三五夜”那一片热闹景象全部移 来,为密州上元作反衬,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密州上元的寂寞冷清。E 项“昏 昏雪意云垂野”一句,表面上意象凄惨,却是写出了他心中的希望,有一种“瑞 雪兆丰年”的喜悦之情。) 15.有人评价苏轼这首《蝶恋花》,确是“有境界”之作,写出了对“凡耳目之 所接者”的真实感受,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 答案:(1)对杭州的思念之情。这首词题记为“密州上元”,词却从钱塘的上 元夜写起。钱塘也就是杭州,诗人写灯、写月、写人,声色交错,渲染杭州元宵 节的热闹、繁荣景象,表达对杭州的思念。 (2)初来密州时的寂寞心情和年龄老大的感慨。“寂寞山城人老也”是一句过 片,使情调陡然一转,用“寂寞”二字,将前面“钱塘三五夜”那一片热闹景象 全部移来,为密州上元作反衬,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密州上元的寂寞冷清。 (3)对国计民生的忧患和对“瑞雪兆丰年”的喜悦之情。比起自身境遇,更让 诗人感到郁郁不乐的是这里连年蝗旱,民不聊生。诗人在上元之夜,随意闲行, 听到箫鼓之声,走去一看,原来是村民正举行社祭,祈求丰年。郊外彤云四垂, 阴霾欲雪。“昏昏雪意云垂野”一句,表面上意象凄惨,却是写出了他心中的希 望,有一种“瑞雪兆丰年”的喜悦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5 分) 16.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唐代诗人李益的诗句“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抒写了戍边将 士强烈的思乡之情,范仲淹的《渔家傲 秋思》中表达同样感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在《离骚》中写了与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里“一封朝奏九 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相似境遇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7.下列各句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这件精致的陶瓷融合传统陶瓷艺术和当代审美精神,将一些优秀形式、因素加以 发扬光大。从而改变了陶瓷雕塑领域在造型上陈陈相因的俗套和流弊。 近几年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棚户区改造。居住条件艰苦的群众,都兴奋地搬 进新居,告别了长达数十年萍飘蓬转的窘迫生活。 今天大家都在慨叹社会风气败坏,人心不古,然仍有许多默默行善的人,在社会 各角落救人济世,值得钦佩。 去年夏天洪水肆虐,淹没无数的城镇和大片的良田,是可忍孰不可忍,我们全民 一心,众志成城,终于战胜了洪魔。 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任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女士身着旗袍和中式外套,面对中外记 者侃侃而谈,强调要确保“一国两制”在香港的落实不走样、不变形。 新一届中央领导为我们描绘了中国梦美好蓝图,如果风调雨顺,文恬武嬉,百姓 自然能够安居乐业,社会自然会发展的越来越好。 A. B. C. D. 答案:D 陈陈相因,原指皇仓之粮逐年增加,陈粮上压陈粮。后多比喻沿袭老 一套,无创造革新,含贬义。萍飘蓬转。像浮萍随水飘荡,像蓬草随风飞转。比 喻漂泊不定的生活。人心不古,指的是今人的心不如古人淳厚。是可忍孰不可忍:
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指对人的重大罪行绝不能容忍。 侃侃而谈,形容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褒义词。文恬武嬉,文官安闲自得, 武官游荡玩乐。形容文武官员都贪图安逸享乐,不关心国家大事,贬义词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他平时总是沉默寡言,但只要一到学术会议上谈起他那心爱的专业时,就变得 分外活跃而健谈。 B.所谓综合,就是把部分结合成整体,它不只是各部分简单相加,而是实现事物 各部分的或各方面的本质联系。 C.根据法庭对黑哨事件的调査结果和法制办出具的书面材料看,他是在未被采取 强制措施时交代了自己的罪行的。 D.托尔斯泰的观察力和记忆力是十分惊人的,他能迅速捕捉形象并长久地储存在 头脑中,创作需要时,一“呼”即出。 答案:D(A项“健谈”属包含词,本身有“非常”“分外”的意思B项“不只 是……而且是”搭配表递进,“不是……而是”搭配表并列,此处应用后者 C“根据”不能和“看”搭配,应把“根据”改为“从”。) 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3分) A.某外地游客在荆州品尝了传统名菜鱼糕后,赞不绝口。店主说:“欢迎以后常 来啊!”该游客说:“一定一定!下次来荆州,一定还光临贵店。” B.汪先生说:“今日有缘相聚,实在不易。您是马齿徒增,我是碌碌半生,怎不 让人感慨!” C.送别人一幅字,题头写:“××惠存”,落款写:“××拙笔”。 D.八十五岁老人过生日,贺词写:祝您身体康健,长命百岁。 答案:C〔A项,“光临”是敬辞,用于对来客所说的话,敬称他人的来访,客 人的来临。B.马齿徒增:称自己白白增长年岁。D项不宜祝高寿老人长命百岁。)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 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6分) 2018年2月17日,中国外文局首次发布《中国话语海外认知度调研报告》。在 认知度排在前100名的中国词中, ,像春节、儒家、 老子、故宫、少林等词语悉数上榜。随着 ,在国 外出现的中国话语,已经远远的超出了传统文化的范畴。比如说“命运共同 体”“一带一路”这两个词汇的排名就相当靠前,同时经济类的词汇也不少 “人民币”、“元”、“央行”在国外民众中的知晓度最高,而被外国网友称为 中国新四大发明之一的“ 等新兴经济词汇也入选榜单。 答案:(1)传统文化类的词语所占比重最大 (2)中国政治经济影响力的与日俱增 (3)支付宝(或网购或共享单车) 21.下面文段中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 分) 北京1月25日凌晨,克隆猴姐妹“中中”和“华华”的萌照登上了国际权威学 术期刊《细胞》的封面。猴是基因上与人类最接近的灵长类动物,中国科学家成 功克隆了猴,因而彻底解决了克隆人的技术难题。这个重大创新性成果着实令人 兴奋,不少闻之者不由得欢呼起来,克隆技术突破了瓶颈,看来人类可以长生不 老了。更多的民众则为此感到十分恐慌,只要发展克隆技术,那些在历史上灰飞 烟灭的战争罪犯就会重新登上历史舞台。在这一问题上,我国的态度历来明确:
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指对人的重大罪行绝不能容忍。 侃侃而谈,形容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褒义词。文恬武嬉,文官安闲自得, 武官游荡玩乐。形容文武官员都贪图安逸享乐,不关心国家大事,贬义词。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 分) A.他平时总是沉默寡言,但只要一到学术会议上谈起他那心爱的专业时,就变得 分外活跃而健谈。 B.所谓综合,就是把部分结合成整体,它不只是各部分简单相加,而是实现事物 各部分的或各方面的本质联系。 C.根据法庭对黑哨事件的调查结果和法制办出具的书面材料看,他是在未被采取 强制措施时交代了自己的罪行的。 D.托尔斯泰的观察力和记忆力是十分惊人的,他能迅速捕捉形象并长久地储存在 头脑中,创作需要时,一“呼”即出。 答案:D(A 项“健谈”属包含词,本身有“非常”“分外”的意思 B 项“不只 是……而且是”搭配表递进,“不是……而是”搭配表并列,此处应用后者。 C“根据”不能和“看”搭配,应把“根据”改为“从”。)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3 分) A.某外地游客在荆州品尝了传统名菜鱼糕后,赞不绝口。店主说:“欢迎以后常 来啊!”该游客说:“一定一定!下次来荆州,一定还光临贵店。” B.汪先生说:“今日有缘相聚,实在不易。您是马齿徒增,我是碌碌半生,怎不 让人感慨!” C.送别人一幅字,题头写:“××惠存”,落款写:“××拙笔”。 D.八十五岁老人过生日,贺词写:祝您身体康健,长命百岁。 答案:C(A 项,“光临”是敬辞,用于对来客所说的话,敬称他人的来访,客 人的来临。B.马齿徒增:称自己白白增长年岁。D 项不宜祝高寿老人长命百岁。)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 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字(6 分) 2018 年 2 月 17 日,中国外文局首次发布《中国话语海外认知度调研报告》。在 认知度排在前 100 名的中国词中, ,像春节、儒家、 老子、故宫、少林等词语悉数上榜。随着 ,在国 外出现的中国话语,已经远远的超出了传统文化的范畴。比如说“命运共同 体”“一带一路”这两个词汇的排名就相当靠前,同时经济类的词汇也不少, “人民币”、“元”、“央行”在国外民众中的知晓度最高,而被外国网友称为 中国新四大发明之一的“ ”等新兴经济词汇也入选榜单。 答案:(1)传统文化类的词语所占比重最大 (2)中国政治经济影响力的与日俱增 (3)支付宝(或网购或共享单车) 21.下面文段中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 分) 北京 1 月 25 日凌晨,克隆猴姐妹“中中”和“华华”的萌照登上了国际权威学 术期刊《细胞》的封面。猴是基因上与人类最接近的灵长类动物,中国科学家成 功克隆了猴,因而彻底解决了克隆人的技术难题。这个重大创新性成果着实令人 兴奋,不少闻之者不由得欢呼起来,克隆技术突破了瓶颈,看来人类可以长生不 老了。更多的民众则为此感到十分恐慌,只要发展克隆技术,那些在历史上灰飞 烟灭的战争罪犯就会重新登上历史舞台。在这一问题上,我国的态度历来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