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宣武区2004-200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高二语文 2005.1 、(14分,每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 A.绯红菲薄诽谤匪夷所思 B.癖好譬如 匹配 否极泰来 C.粗鄙 匕首 包庇 刚愎自用 D.疾病 使编辑愤世嫉俗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洋溢寥落千练 德高望重 B.萧索落寞 喋血 芸芸众生 C.噩耗 自诩 凛冽 根深地固 D.分泌婀娜编纂 名列前茅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好风景固然可以打动人心,但若得几个情投意合的人,相与 其问,那才真有味 儿,这时候风景也觉得更好。 (2)中国足坛黑哨问题已经到了司法介入阶段,公安部门正在_情况,相信不久就 会给全国球迷一个满意的交代。 (3)甜水里长大的人,怕吃苦,从而也失去了做人的一种 的本钱 A.徜徉侦查必需 徘徊侦查必须 C.徘徊侦察必需 D.徜徉侦察必须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很多教师和学生都有这样的经验和体会,在考试前一定要保持轻松的心态,采用疲劳战 术和题海战术只能事倍功半。 B.这位文学老人被誉为“农民诗人”,他最善于在田问地头和锅台灶边捕风捉影,从普通百 姓的日常小事中发现劳动之乐、生活之趣和人性之美 C这次巴勒斯坦人士遭暗杀的事件,使得中东和平的前景再一次成为海市蜃楼 D.虽然中国队小组赛初战告捷,但从比赛中整个球队在战术意识、进攻手段和体能上的表 现来看,也只能说是差强人意。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中国古代书画艺术中的许多传世杰作不仅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珍品,而且是中华民族的 高二语文第1页共10页
- 1 -
艺术瑰宝。 B.青年学生是长身体、长知识、形成人生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因此我们必须对他们全面 关心和严格要求。 C.经过多日的精心策划、排练,这台凝聚了全体演职员心血的晚会终于要和观众朋友见面 D.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知识的价值日益显现,人类已进入知识产权的归属和利益的 分成,并已开始向科技工作者身上倾斜 6.下列说法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离骚》是我国古代最 长的抒情诗,作者屈原开我国浪漫主义文学先河。 B.“近体诗”鼎盛于唐代,它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包括律诗和绝句,如王维的五律《山居秋 暝》,杜甫的七律《登高》,刘禹锡的七绝《石头城》等。 C.词又称“长短句”。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又一座艺术高峰。宋代词人苏轼、辛弃疾是豪 放派的代表作家,柳永、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作家 D.宋代散文长于议论,如王安石的《石钟山记》苏轼的《游褒禅山记》等游记散文都先叙后 议、叙议结合,侧重表达自己对修身、治学的思考 7对王维《山居秋暝》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A.首联中的“空山”不是空无一人的山,而是空灵宁谧的山,这里远离官场的喧嚣和烦扰,令 人心旷神怡。在“空山”的衬托下,“归浣女”“下渔舟”才显得愈加生动。 B.颔联(第二联)仿佛一轴淡墨山水画,月照、泉流,一静一动、一光一声,着力渲染山的幽 静、安谧,体现了诗人的闲适与超然 C.中国文人历来有悲秋情结。诗的前两联中,“新雨”“明月”“清泉”等意象的组合,为诗中 的秋意增添了些许悲凉与伤感。 D.尾联以“春芳歇”扣住诗题“秋”字,表明清幽的环境正适合隐居,反用“王孙兮归来,山中 兮不可久留”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寄情山水,远离官场的愿望
- 2 -
、(16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8-12小题 窦固使假司马①班超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超行到鄯善②,鄯善王广奉超礼敬甚备,后忽 更疏懈。超谓其官属曰:“宁觉广礼意薄乎?”官属曰:“胡人不能常久,无他故也。”超曰:“此必 有北虏使来,狐疑未知所从故也!明者睹未萌,况已著邪!乃召侍胡,诈之曰:“匈奴使来数 日,今安在乎?”侍胡惶恐曰:“到巳三日,去此三十里。”超乃闭侍胡。悉会其吏士三十六人多 与共饮,酒酣,因激怒之曰:“卿曹与我俱在绝域,今虏使到裁数日,而王广礼敬即废。如令鄯 善收吾属送匈奴,骸骨长为豺狼食矣,为之奈何?”官属皆曰:“今在危亡之地,死生从司马!”超 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 也。灭此虏,则鄯善破胆,功成事立矣。”众曰:“当与从事议之。”超怒曰:“吉凶决于今日,从事 文俗吏,闻此必恐而谋泄,死无所名,非壮士也。”众曰:“善!” 初夜,超遂将吏士往奔虏营。会天大风,超令十人持鼓藏虏舍后,约曰:“见火然,皆当鸣 鼓大呼!”余人悉持兵弩,夹门而伏。超乃顺风纵火;前后鼓噪,虏众惊乱,超手格杀三人,吏兵 斩其使及从士三十余级,余众百许人悉烧死。明日乃还,告郭恂,恂大惊,既而色动,超知其意 举手曰:“撩虽不行,班超何心独擅之乎!”恂乃悦。超于是召鄯善王广,以虏使首示之,一国震 怖。超告以汉威德,“自今以后,匆复与北虏通!”广叩头,“愿属汉,无二心。”遂纳子为质 注解①假司马:窦固出征时军中的职务,职位次于军司马。假,假借,即非正职的司马只是暂用司马名 义。②部(shan)善:西域国名,原名楼兰,在今新疆若羌一带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鄯善王广奉超礼敬甚备礼敬甚备向他敬礼,准备了很丰盛的食品 B.超乃闭侍胡 闭:将……关起来。 C.今虏使到裁数日 裁:通“才”。 D.必大震怖,可殄尽也 殄尽:全部歼灭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A.后忽更疏懈 B.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 C.见火然,皆当鸣鼓大 D.则鄯善破胆,功成事立矣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遂纳子为质 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B.悉会其吏士三十六人多与共饮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因激怒之曰 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 D.超告以汉威德
- 3 -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11.下列句子,翻译得最恰当的一项是 A宁觉广礼意薄乎?—难道觉得鄯善王广送的礼比以前轻了吗? B.狐疑未知所从故也!—(是使鄯善王)在依从汉还是依从匈奴的问题上犹豫不定的原 因啊! C.明者睹未萌。——明白人能看到事情的萌芽 D.掾虽不行,班超何心独擅之乎!—您虽然没能力,我怎有心独占这份功劳呢! 12.选出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班超出使西域,发现鄯善王接待自己的礼节忽然变得疏慢起来。于是判断一定是北匈 奴来人让鄯善王犹豫不定。这表明班超能明察对方的变化果断做出判断。 B.当班超的判断被验证时,为了不辱朝廷使命,他采用激将法激励自己下属的斗志,干掉 北匈奴的使者。表现班超过人的胆略。 C.班超不把自己的行动告诉郭恂,是因为从事郭恂是个贪生怕死的平庸之辈;事成之后 郭恂很惭愧,班超对郭恂表示自己不会独占这份功劳,表现了班超的宽容和大度。 D当班超把鄯善王广召来,将匈奴使者的头给他看了以后,整个鄯善国都感到震惊恐惧 班超趁机表明汉朝的国威恩德使鄯善国归附汉朝。班超最终不辱朝廷使命 1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每题2分) (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哉!(2分) (2)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2分) (3)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2分) 读下面的诗,完成14题(6分)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迫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①黯:形容心情的忧郁。借用江淹《别賦》“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语。 ②追:追随,可引申为纠缠。 14.词中哪句清晰地表达诗人情感?上片对秋色的景物描绘是怎样寄寓这种感情的,请选择其 中的一句具体分析。(6分)
- 4 -
四、(16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庐山思绪 陈世旭 (一)我要到庐山去,以梦为马,今夜就出发。骑着追风的马匹,霎那就是千里。千年的云 雾,千年的舟车,千年的明月,千年的诗。庐山!我从黄昏和黎明的翎镜中打量你:你的起伏和 挺拔的峰峦,以及像终年的云雾一样萦绕不去的关于你的诗文。 (二)我要到庐山去,一刻也不迟疑。我离开她太久了。一排排时间与树木,一排排大路 和谣曲在我面前倒下。我越过历史和书籍,楼台或车仗,去赴历代诗人的约会 (三)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篙下 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 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四)诗人③的故乡就是有酒有花的地方。那年,命运落在你头上,纷乱为一根根风中的发 丝,你唱着《归去来兮辞》返回庐山脚下的故里。你放牧,你耕作,你戴月荷锄归;你采菊,你醉 酒,你登髙赋新诗。一杯酒在胸膛燃烧着另一杯酒,你的叹息,使一溪淸流落英缤纷。你日渐 衰弱却不失勤勉的手,抓牢了农家的劳作之锄,愿后世的人们,在桃花源的风景里男耕女织。 有人会不知道,那个丽日蓝天的上午,你悠然面对南山采摘的菊花,便是性灵和诗歌的本质 你蹲下身子的时候,自己就成了一株悠然的菊花。不知是该你釆菊,还是该菊采你。也许本该 是你生在疏落的篱下,而让菊在篱外开花。其实你们都很淸楚:世界很大很大,大自然才是你 们心灵栖息的田园。因此你们彼此相约:在一个百花蕭瑟的季节,笑傲天下 (五)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获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 举酒欲饮无管弦……同是夭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六)弹琴的人在水上,听琴的人在马上,弹琴的人和听琴的人相遢在一条船上。这条船 便是一张琴了,被水的手指拨响。所谓知音,便是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心事被琴说穿,被水流 传。人人都在世上寻找知音,却不知道在何时会偶然出现机缘。今夜,谁在那一钩残月下,独 自临风抚琴?大音如霜降于四野,飘向远处的琴声比远处更远。寒夜秋月,千古心情,在玉指 和轻弦上泛漫。庐山多愁善感的情怀,在一个古代的夜晩,被诗与琵琶说尽。 (七)浔阳江水在琵琶上翻滾流淌,白司马搁下酒杯,用悲怆在琴弦上定音。一曲终了, 弹琵琶的手指在弦上轻轻滑落。于是,载满秋怨的小舟随琴声的消逝而永远消逝。而诗人则 踏着湿漉漉的诗行,忧郁地走进经典。两行长长的泪水,垂在历史的脸庞,再也无法抹去 (八)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九)东坡居士不是居住在坡上,居士谪居在自己的诗文里。他其实骄做,却衷心佩服陶 潜。在乡间,他跟陶潜一样生活。用浓重的四川话,哼着陶潜的诗句,摇摇晃晃走向幽深的庭
- 5 -
院。他写诗,说自己的前生一定是陶潜。他跟陶潜一样喜好喝酒、吟诗、漫游。他来到庐山,只 写了三首咏庐山的诗,其中的一首却变成描述庐山的极品,万年不朽。一个人和自然、四季、 雨、雪、风、云、山、谷那么接近,他的心胸便一定不会狭窄。 (十)庐山是一个挤满了诗人的所在。诗人们在庐山攀爬、喝酒或赏花。然后上马沉 下马写诗。不写诗的时候,看看风景也是文化。 (十一)我要到庐山去,乘灵感的快马,在诗的森林里出入。庐山,你拥有中国最伟大的诗 人和最多最华丽的诗章。千年的诗,千年的月,千年的云雾和流泉中的胭脂如火焰。千年的历 史,千年的风流,千年的莲花开了又落。庐山,庐山,你有多么悠久的历史,你就会有多么悠久 的风流 注①:陶渊明,一说名陶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人。开田园诗创作先河。他辞官 归臆,写出了不少描述美好的田园风光和抒发自己恬静闲适心情的作品,表现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弃。 注②:白居易,元和十年被贬为江州司马,所以称白司马。江州治所在今江西九江。元和十一年,白居易 送客湓浦口,遇琵琶女,作《琵琶行》。 注③: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曾躬耕于黄州东门外的东坡,怡然自得,因以为号。 15.文中先后三次提到“我要到庐山去”,结合全文,概括说明是什么这样吸引作者?(3分) 16.作者在第十节感慨“诗人们在庐山攀爬、喝酒或赏花”,然后把这些最平凡的宴饮游乐吟成 绝唱。文中提到了哪些由“攀爬”“喝酒”“赏花”铸炼而成的千古名句?作者从中分别获得 了怎样的感悟?(6分) 17文章第四节中三个加点的“你们”意思一样吗?三个“你们说的是谁?(3分) 18.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A.本文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回首浸透在庐山山光水色中的美丽诗情;以优美而含蓄的 语言描墓庐山的自然风光与诗人才情襟怀之间的两相馈赠,表达了作者对庐山文化深 深的仰慕之情。 B.作者渴望“乘灵感的快马,在诗的森林里出入”,因为这些跨越千年与青山同在的美丽诗 篇带给人们无限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人生启示,它们为庐山增加了文化内涵,平添了人 文魅力 C.文章第四段,作者以丰富的想象描摹陶渊明在庐山脚下躬耕田园,饮酒赋诗的生活。 不知是该你采菊,还是该菊釆你”以“菊”借代庐山秀美的自然景色,一方面赞美诗人将 庐山秀色永远定格美丽的诗行中,另一方面赞美庐山美景成就了这位才华卓著的诗人 D.文中第六段中“庐山多愁善感的情怀,在一个古代的夜晚,被诗与琵琶说尽”一句,意思 是说千百年来人们寻觅知音的故事,再没有比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巧遇和共鸣更令人感 动的了。 E.文章第九段写苏轼对陶渊明的钦敬,与第四段遥相呼应,强调两位诗人相似的经历.相
- 6 -
同的人生追求。作者认为苏轼漫游庐山,就是要追随陶渊明的足迹,归隐田园,作一位 真正的隐士。 五、(8分) 19.任选4道小题,在横线上默写原句(4分,每题1分,多写1题扣1分) (1)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2)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 (4)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5)于是余有叹焉。 往往有得 (6)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日: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0.在横线处仿写前面的句子,构成一组排比句。(4分) 每一汪水塘里,都有海洋的气息; 。所以诗人才说:“一株三叶草,再加上 我的想象,便是一片广阔的草原。” 六、写作(40分) 21.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是风景,校园的一阶一亭、小区的一树一草也是风景;驼走大 漠、雁排长空是风景,清晨浪涌般的车阵、傍晚退潮似的人流亦是风景。独具魅力的文化风 景在固守中延续,异彩纷呈的艺术风景在创造中诞生……自然风物、文化艺术、日常生活中 风景无限。你是欣喜于发现,还是陶醉于欣赏,抑或感慨于坚守、惊叹于创造?……请以 风景”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700字
- 7 -
答题纸 选择题(每道题2分) 34 89101112 13.(6分,每题2分) (2分) (2分) (2分) 15.(3分) 答 (6分) (3分) 18.(4分)()( 19.(4分,每题1分,多写1题扣1分)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 (5) 往有得 (6)日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0.(4分)
- 8 -
北京市宣武区2004-200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2005,1 选择题答案 D C C C 、(14分,每小题2分) 1.A.绯(f)红,非()薄诽()谤,匪(i)夷所思。B.癖(p)好譬(p)如,匹(p)配,否 (p)极泰来。C粗鄙(b),匕(b)首,包庇(b),刚愎(b)自用。D.疾(j)病,即(j)使,编 辑(j),愤世嫉(j)俗。 2.应为“根深蒂固”。 3.“徜徉”与“徘徊”感情色彩不同。“徜徉”,安闲自在地步行,心情一般是愉快的;“徘徊”,在 个地方来回地走,心情一般有些沉重。“侦察”与“侦查”的适用对象不同。“侦察”是指 为了弄清敌情、地形及其他有关作战的情况而进行的活动;“侦查”指公安机关为了确定犯 罪事实或犯罪人而进行调查。“侦察”是军事用语,“侦査”是法律用语。“必须”与“必需” 词性不同。“必须”是副词表示事理上和情理上的必要加强命令口气;“必需”是动词,一 定要有,不可少。 4.B项中“捕风提影比喻说话办事没有丝毫根据,含贬义,与句意“捕捉创作灵感”不吻合。 5.A项语序不当,递进关系复句顺序颠倒。B项主谓搭配不当,应改为“青少年时期是……的 时期”。D项成分残缺,“已进入”后缺宾语的中心语;“并已开始向科技工作者身上倾斜”缺 主语。 6.D项中应为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苏轼的《石钟山记》 7.C项中“为诗中的秋意增添了些许悲凉与伤感”的分析有误。 二、(16分,每小题2分) 8.A项中“礼敬甚备”的意思是:礼节很周到。 9.C.然,燃烧、点着。A.更,古今都有“变更”的意思;B.多少,不定量数词,句中是“多少人”的 意思,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D.功成事立,立事业成功名。 10.A.两“为”都是动词,当“作为”讲。B.前“其”,物主代词,自己的;后“其”,人称代词,自己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4页
- 9 -
C.前“因”,介词,趁(机);后“因”,名词,机会;D.前“以”,介词,把将;后“以”,连词,来。 l1.A.是否觉得鄯善王广在礼貌上比以前轻了?C.明白人要在事情还没有露头时就觉察。D 你虽然没有前去我怎有心独占这份功劳呢! 2.C中“郭恂很惭愧”的说法在文中没有依据。用“宽容和大度”评价班超这一说法也不准 确,因为班超和郭恂都是汉朝使臣,他为了完成朝廷的使命才这样做,应该是“表明他顾全 大局”。 13.(6分,每题2分) (1)2分。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得分点:句中两个“为” 字,“使”字后面必须补出省略成分。 (2)2分。给两代人喂过奶,先母对她很好。(或:喂养过两代人,母亲生前对她很好。)得 分点:对“乳”“二世”“先妣”的理解要正确 (3)2分。追捕同党的人遍于天下。(或天下到处都在追捕同党的人。)得分点:“之”是提 宾标志;正确理解“钩党”一词。 三、(6分 14.(6分 第一问(2分):“黯乡魂,追旅思。”(或“酒人愁肠,化作相思泪。”) 第二问(4分):分析景物的特点2分,分析蕴含的感情2分。言之成理即可,句子不通酌 示例①:“碧云天,黄叶地”于高低俯仰之间,描绘了秋天的高远苍茫和满目的飘零凋落。 寄寓了诗人转徙漂泊的人生感受。 示例②:“秋色连波”二句,描绘了绵邈深碧的秋水,水雾迷蒙令人寒意顿生。其中寄托着 诗人内心的凄恻悲凉 示例③:薄暮时分极目远眺,“山映斜阳天接水”,画面辽远开阔,而作者的神思已追随无 边的芳草飞越千山万水延伸到远方,寄寓着诗人绵长的相思之情(或思乡之情,或羁旅之愁) 四、(16分) 15.(3分) 庐山秀美的风光(1分)悠久的历史(1分)庐山孕育的灿烂的诗歌文化(答“诗歌”“诗文 文化”也给分)(1分)意思对即可,不要求顺序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第2页共4页
-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