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活动课“黑暗”的西欧中世纪—历史素材阅读与研讨 、活动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历史素材阅读与硏讨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西欧重要封建国家的基本发展线索,特别 是西欧封建社会时期的政治特点:为理解近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如何从封建制度下萌生与发 展,补充必要的背景知识:并能够参照中国7至17世纪(约唐朝至清朝早期)的政治历史 分析西欧封建社会长期分裂的原因。 培养收集、阅读、分析、比较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建立研究小组,分工合作的能力;实践 有效表达自己观点的文字表达、口头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法指导) (1)确定选题 帮助学生明确本课的活动目的、活动任务 建议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实际,指导学生在广泛阅读和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确定本组总结 报告的最佳选题。 (2)收集资料 以课本背景资料为主,指导学生进一步搜集相关资料,广泛阅读。建议教师组织学生确立具 体研究计划、结题计划。 (3)分析资料 教师向学生明确阅读讨论的要求及其评判标准,以分组讨论的形式,小组代表在课上做阅读 讨论报告,对阅读材料进行归纳总结 (4)成果展示 可以各种方式,评比展示各小组的文字总结报告。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参与本课活动,使学生认识到西欧封建制度是中古欧洲历史的一项核心内容,西欧 封建制度的核心内容是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在整个中古时期,罗马天主教在经济上占据当时 西欧土地的三分之一,政治上与世俗王权分庭抗礼,在思想文化方面形成一元垄断:城市是
探究活动课 “黑暗”的西欧中世纪——历史素材阅读与研讨 一、活动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历史素材阅读与研讨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西欧重要封建国家的基本发展线索,特别 是西欧封建社会时期的政治特点;为理解近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如何从封建制度下萌生与发 展,补充必要的背景知识;并能够参照中国 7 至 17 世纪(约唐朝至清朝早期)的政治历史, 分析西欧封建社会长期分裂的原因。 培养收集、阅读、分析、比较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建立研究小组,分工合作的能力;实践 有效表达自己观点的文字表达、口头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法指导) (1)确定选题 帮助学生明确本课的活动目的、活动任务。 建议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实际,指导学生在广泛阅读和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确定本组总结 报告的最佳选题。 (2)收集资料 以课本背景资料为主,指导学生进一步搜集相关资料,广泛阅读。建议教师组织学生确立具 体研究计划、结题计划。 (3)分析资料 教师向学生明确阅读讨论的要求及其评判标准,以分组讨论的形式,小组代表在课上做阅读 讨论报告,对阅读材料进行归纳总结。 (4)成果展示 可以各种方式,评比展示各小组的文字总结报告。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参与本课活动,使学生认识到西欧封建制度是中古欧洲历史的一项核心内容,西欧 封建制度的核心内容是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在整个中古时期,罗马天主教在经济上占据当时 西欧土地的三分之一,政治上与世俗王权分庭抗礼,在思想文化方面形成一元垄断;城市是
文明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在许多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其根源因素 有很多就是城市造成的。英国的等级代表制在制约封建王权、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斗争 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成为西方近代议会制度的起源。 2)通过小组活动的形式,使学生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优势,并以此增强学习的兴趣。 分析与建议 1.内容分析 本课内容安排在学生学习完前两个单元后进行,在学生掌握“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 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的基础上,以阅读、研讨历史素材的学习方式,对西欧封建社会的基 本发展线索,特别是西欧封建社会时期的政治特点进行探究。从而为下一单元“近代西方资 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补充必要的背景知识。因此,建议教师要从教材的章节结构 为切入点,宏观把握本课在本册课本中的地位,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引领学生体味课本 编排的体例特点 在学生已建构的“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的知识基础上,教师 可从学生的知识储备入手,以“西欧封建社会的特点是什么?”为思考题,引入本课的活动。 2.活动形式 本课为探究活动课,在活动的准备阶段,学生主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教师首先要指导 学生广泛阅读背景资料及其搜集的相关资料,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帮助学生 确定好选题,教师协调各组的选择,确定各小组的发言时间、发言稿的撰写等事宜。建议教 师在此阶段要对学生在资料的搜集和整理上,做适度的指导。若课时允许,可用专门的课时 来进行资料的搜集和分析,以解决本课难点。 在活动的成果展示阶段,对学生的活动成果要及时用各种方式展示出来。建议教师组织学生 将活动各阶段的照片、发言代表的发言稿、教师及学生评语等以各种形式展出,例如:可出 黑板报、活动课专刊、制作成网页发布在学校的网站上等 3.史学方法 通过本课活动,使学生学会获取史料、运用史料的基本方法。如何在浩如烟海的新闻评论中 寻找史料,并运用它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应该是本课学习活动所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建议 教师应首先对此有较深厚的知识功底,熟悉各类资料的查询方法,特别是利用计算机网络的 查询优势进行查询的方法。其次,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史料鉴别和比较的指导,认真分析 西欧封建社会的政治特点,并能够参照中国7至17世纪(约唐朝至清朝早期)的政治历史 分析西欧封建社会长期分裂的原因 、案例设计 (一)教学设计
文明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在许多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其根源因素 有很多就是城市造成的。英国的等级代表制在制约封建王权、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斗争 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成为西方近代议会制度的起源。 (2)通过小组活动的形式,使学生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优势,并以此增强学习的兴趣。 二、分析与建议 1.内容分析 本课内容安排在学生学习完前两个单元后进行,在学生掌握“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 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的基础上,以阅读、研讨历史素材的学习方式,对西欧封建社会的基 本发展线索,特别是西欧封建社会时期的政治特点进行探究。从而为下一单元“近代西方资 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补充必要的背景知识。因此,建议教师要从教材的章节结构 为切入点,宏观把握本课在本册课本中的地位,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引领学生体味课本 编排的体例特点。 在学生已建构的“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的知识基础上,教师 可从学生的知识储备入手,以“西欧封建社会的特点是什么?”为思考题,引入本课的活动。 2.活动形式 本课为探究活动课,在活动的准备阶段,学生主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教师首先要指导 学生广泛阅读背景资料及其搜集的相关资料,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帮助学生 确定好选题,教师协调各组的选择,确定各小组的发言时间、发言稿的撰写等事宜。建议教 师在此阶段要对学生在资料的搜集和整理上,做适度的指导。若课时允许,可用专门的课时 来进行资料的搜集和分析,以解决本课难点。 在活动的成果展示阶段,对学生的活动成果要及时用各种方式展示出来。建议教师组织学生 将活动各阶段的照片、发言代表的发言稿、教师及学生评语等以各种形式展出,例如:可出 黑板报、活动课专刊、制作成网页发布在学校的网站上等。 3.史学方法 通过本课活动,使学生学会获取史料、运用史料的基本方法。如何在浩如烟海的新闻评论中 寻找史料,并运用它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应该是本课学习活动所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建议 教师应首先对此有较深厚的知识功底,熟悉各类资料的查询方法,特别是利用计算机网络的 查询优势进行查询的方法。其次,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史料鉴别和比较的指导,认真分析 西欧封建社会的政治特点,并能够参照中国 7 至 17 世纪(约唐朝至清朝早期)的政治历史, 分析西欧封建社会长期分裂的原因。 三、案例设计 (一)教学设计
本课关于教师教法的问题: 本课为探究活动课,建议教师不仅要注重活动成果的展示,更要注重成果展示前的准备过程。 这一思想也应体现在对学生的评价中;不仅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要注意教师在活 动中每一个环节的主导作用。对活动课的每一个环节,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提出指 导性意见。特别是在成果展示前的阶段,在资料的收集及阅读、选题的确定等环节中,教师 要随时把握学生的活动进展,对进展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进行指导和帮助其解决。例 如,在确定选题时,教师要帮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和实际,结合可能找到的最佳资料,确 定一个合适的选题,要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搜集资料的途径、整理资料的方法、以及运用资料 表达自己观点的方法。若课时允许,可安排1至2课时进行指导。在发言稿的撰写过程中, 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史实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符合史实,言之有物。语言要简 洁流畅,富有学科特色。 建议教师还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不仅要发挥能力较强学生的作用,还要关注 能力较弱学生的情况,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绪变化,使所有的学生都能以积极、饱满的精神 状态投入到活动中。实际上,每一位学生的能力均有潜力可挖,只不过每个人的能力体现在 不同的方面,教师应尽力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他们能力的平台,使他们在展示能力的过程 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加自信。在以小组为单位的活动中,教师要积极促使小组成员 间的团结合作,倡导合作学习的学习氛围,使各小组本着扬长避短的原则,发挥每一位组员 的优势,合理分工,共同努力 活动最后,建议教师要做好总结和评价,根据学生的活动实际,灵活安排各种形式的总结评 价,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课关于学生学法的问题 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以及学习能力均有所不同。就本课的内容、形式,建议教师在进 行学法指导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学习兴趣的培养:本课的学习活动将所学的历史知识与现实很好地结合起来,是运用历史知 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最好实例。可以说,本课学习成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本 课内容和形式产生兴趣的多少。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培养出来的,它需要 教师在平时进行点滴的培养。特别是历史课,教师应注意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融入平日的教 学。对时事政治、经济、文化的关注,并做出自己的分析、评论,还应纳入世界史的学习中 实际上,这是大多数学生的兴趣点、关注点,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可以利用的一个最好的 切入点。 获取史料的基本方法:如课文所述,利用工具书、现代信息技术是获取史料的基本方法。在 浩如烟海的书籍、网络信息中寻找自己所需的资料,是一项必备的本领。师生间、生生间可 以就自己在图书馆、计算机网络信息中查询资料的经验进行交流,共同分享自己和他人的经 (二)教学案例
本课关于教师教法的问题: 本课为探究活动课,建议教师不仅要注重活动成果的展示,更要注重成果展示前的准备过程。 这一思想也应体现在对学生的评价中;不仅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要注意教师在活 动中每一个环节的主导作用。对活动课的每一个环节,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提出指 导性意见。特别是在成果展示前的阶段,在资料的收集及阅读、选题的确定等环节中,教师 要随时把握学生的活动进展,对进展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进行指导和帮助其解决。例 如,在确定选题时,教师要帮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和实际,结合可能找到的最佳资料,确 定一个合适的选题,要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搜集资料的途径、整理资料的方法、以及运用资料 表达自己观点的方法。若课时允许,可安排 1 至 2 课时进行指导。在发言稿的撰写过程中, 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史实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符合史实,言之有物。语言要简 洁流畅,富有学科特色。 建议教师还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不仅要发挥能力较强学生的作用,还要关注 能力较弱学生的情况,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绪变化,使所有的学生都能以积极、饱满的精神 状态投入到活动中。实际上,每一位学生的能力均有潜力可挖,只不过每个人的能力体现在 不同的方面,教师应尽力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他们能力的平台,使他们在展示能力的过程 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加自信。在以小组为单位的活动中,教师要积极促使小组成员 间的团结合作,倡导合作学习的学习氛围,使各小组本着扬长避短的原则,发挥每一位组员 的优势,合理分工,共同努力。 活动最后,建议教师要做好总结和评价,根据学生的活动实际,灵活安排各种形式的总结评 价,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课关于学生学法的问题: 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以及学习能力均有所不同。就本课的内容、形式,建议教师在进 行学法指导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学习兴趣的培养:本课的学习活动将所学的历史知识与现实很好地结合起来,是运用历史知 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最好实例。可以说,本课学习成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本 课内容和形式产生兴趣的多少。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培养出来的,它需要 教师在平时进行点滴的培养。特别是历史课,教师应注意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融入平日的教 学。对时事政治、经济、文化的关注,并做出自己的分析、评论,还应纳入世界史的学习中。 实际上,这是大多数学生的兴趣点、关注点,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可以利用的一个最好的 切入点。 获取史料的基本方法:如课文所述,利用工具书、现代信息技术是获取史料的基本方法。在 浩如烟海的书籍、网络信息中寻找自己所需的资料,是一项必备的本领。师生间、生生间可 以就自己在图书馆、计算机网络信息中查询资料的经验进行交流,共同分享自己和他人的经 验。 (二)教学案例
1.课题准备 (1)知识准备 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及其特点:了解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及其特点。 (2)研究方法 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通过对历史素材的阅读与研讨,利用所读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完成 论题“西欧封建社会的政治特点”。再进一步明确:阅读与搜集的历史素材范围。除课本提 供的素材外,还可以从哪些方面、以何种方式广泛收集历史资料。如讨论交流法(确定课题 等);资料调査法(利用网络、书籍等资料信息)等。 2.活动实施 (1)分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按照实际情况自由组合,以4—7人为宜,将小组人员 分工情况上交教师。 (2)收集资料:除课本已有的素材外,各小组按照教师所介绍的资料收集方法,多渠道地收 集历史素材,并注意记录素材的原始来源 (3)分析资料:通过阅读——分析—归纳——总结等环节,对所收集的历史资料进行综合 分析。指导学生通过材料认识到:西欧各国封建制度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大体存在三种类 型:英法是一种类型,即由封建割据走向中央集权,由分裂走向统一,最终形成单一民族国 家的类型;德意两国是另一种类型,即在中世纪始终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由于大封建主或 城市贵族势力强大王权微弱,或被外族侵占等原因,没有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这个 任务留到近代才解决;西葡两国是第三种类型,即在中世纪被阿拉伯帝国柏柏尔人所征服, 经过七百多年长期艰苦的收复失地运动,最后到15世纪末才把阿拉伯人赶出去,西班牙形成 王国,葡萄牙则成为独立的国家。西班牙、葡萄牙虽然最后也形成统一国家,但是走过的道 路与英法不同 4)小组内交流:以小组交流的形式,对论题“西欧封建社会的政治特点”确定分论点及论 据,并以文字稿的形式准备出本小组的探究活动成果 3.成果展示 将活动各阶段的照片、发言代表的发言稿、教师及学生评语等以各种形式展出,例如:可出 黑板报、活动课专刊、制作成网页发布在学校的网站上等 四、活动资源库 法兰克王国的建立和扩张
1.课题准备 (1)知识准备 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及其特点;了解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及其特点。 (2)研究方法 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通过对历史素材的阅读与研讨,利用所读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完成 论题“西欧封建社会的政治特点”。再进一步明确:阅读与搜集的历史素材范围。除课本提 供的素材外,还可以从哪些方面、以何种方式广泛收集历史资料。如讨论交流法(确定课题 等);资料调查法(利用网络、书籍等资料信息)等。 2.活动实施 (1)分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按照实际情况自由组合,以 4—7 人为宜,将小组人员 分工情况上交教师。 (2)收集资料:除课本已有的素材外,各小组按照教师所介绍的资料收集方法,多渠道地收 集历史素材,并注意记录素材的原始来源。 (3)分析资料:通过阅读──分析──归纳──总结等环节,对所收集的历史资料进行综合 分析。指导学生通过材料认识到:西欧各国封建制度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大体存在三种类 型:英法是一种类型,即由封建割据走向中央集权,由分裂走向统一,最终形成单一民族国 家的类型;德意两国是另一种类型,即在中世纪始终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由于大封建主或 城市贵族势力强大王权微弱,或被外族侵占等原因,没有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这个 任务留到近代才解决;西葡两国是第三种类型,即在中世纪被阿拉伯帝国柏柏尔人所征服, 经过七百多年长期艰苦的收复失地运动,最后到 15 世纪末才把阿拉伯人赶出去,西班牙形成 王国,葡萄牙则成为独立的国家。西班牙、葡萄牙虽然最后也形成统一国家,但是走过的道 路与英法不同。 (4)小组内交流:以小组交流的形式,对论题“西欧封建社会的政治特点”确定分论点及论 据,并以文字稿的形式准备出本小组的探究活动成果。 3.成果展示 将活动各阶段的照片、发言代表的发言稿、教师及学生评语等以各种形式展出,例如:可出 黑板报、活动课专刊、制作成网页发布在学校的网站上等。 四、活动资源库 法兰克王国的建立和扩张
法兰克(意为勇敢的、自由的)人是日耳曼人的一支,散居在莱茵河下游,其中,居住在三 角洲的称萨利克(海滨)法兰克人,居住在两岸平原的称里普阿尔(河畔)法兰克人。3世纪, 法兰克人越过莱茵河进入高卢。4世纪,以罗马同盟者的资格定居在高卢东北部。5世纪下半 期到6世纪初,在克洛维(465-511)统率下,经过不断的武力扩张,建立法兰克王国,占 有了罗马在高卢的绝大部分领土。克洛维原是萨利克(海滨)法兰克人部落联盟的军事首领, 为人有才能,但凶狠、残暴,在战争中不断加强自己的权力。486年,在苏瓦松(今法国北部) 附近击溃素有“罗马人之王”美称的西罗马将领夏格里斯,夺得塞纳河和卢瓦尔河之间的土 地,为法兰克国家奠定了基础。在苏瓦松分享战利品时,克洛维曾要求在自己份外的一只精 致、美丽的广口瓶,这是违犯部落习惯的,因为军事首领只能同普通战士一样通过抽签分享 战利品,所以当一个战士用战斧击碎了那只瓶子,并说:“除了你自己抽中的那份东西以外, 这只瓶子你一点也拿不到手”时,克洛维只好默然离去。可是,只过一年,他就在检阅军队 时,故意责备那个战士没保管好武器,当众用战斧劈开了战士的头颅,这意味着他已由军事 首长转化为真正的国王了。493年,他与笃信基督教的勃艮第公主结婚。496年,他在斯特拉 斯堡附近击败了原居住莱茵河中上游的阿勒曼尼人,占领了他们原住地的北部。这年圣诞节, 他率3000亲兵在兰斯教堂接受基督教洗礼,成为日耳曼人第一个基督教徒国王,实现了法 兰克王权和教会结合的重要政治步骤,他因此提高了地位和声望。在教会支持下,500年,他 加兵勃艮第人。510年,在普瓦提埃附近击败西哥特人,不但占据了卢瓦尔河以南地区,还南 进波尔多。为独占胜利果实,他又用阴谋和武力,降服或铲除了其他法兰克王公,当他45岁 时,在悲叹自己成为孤单一人声中,死于巴黎。克洛维死后,他的子孙又先后征服图林根 勃艮第王国,合并高卢东南的普罗旺斯和西南角的加斯科尼。在此期间,法兰克人也从原始 社会末期氏族制度解体和阶级开始产生的阶段,过渡到农村公社,在农村公社解体的过程中 法兰克社会封建化。法兰克王国成为西欧最强大的国家。 查理曼帝国的分裂 查理曼死后,他的儿子“虔诚者”路易继承皇位,为争夺分布全国的皇室领地、政权和臣属 父子纷争,兄弟相残,贵族叛乱,中央政权已徒有其名。路易死后(840),他的三个儿子罗 退耳、日耳曼人路易和秃头查理,重又厮杀起来,直到843年,正式缔结凡尔登条约,帝国 三分:斯海尔德河和缪斯河以西地区,归秃头查理,称西法兰克王国:莱茵河以东地区,归 日耳曼人路易,称东法兰克王国:介于东西法兰克之间,北起北海,南至意大利中部,包括 罗讷河流域,归罗退耳,罗退耳并承袭皇帝称号。后来,东西法兰克和罗退耳领有的北部意 大利,分别发展为德意志、法兰西和意大利三个国家。 英吉利王国形成 不列颠最早的居民是伊比利亚人,公元前700年左右,凯尔特人从欧洲大陆进入不列颠,罗 马军队曾三次侵入不列颠,一度加以占领,但5世纪初,为抵御日耳曼人,撤回了驻军。约 449年,盎格鲁·萨克森人来到不列颠,他们征服凯尔特人的过程持续了150年左右。起初盎 格鲁·萨克森人建立起许多小国,7世纪初,并为七个王国,经过兼并战争,到829年威塞克 斯国王把各王国联合在自己政权之下,开始形成统一国家,从此才有英吉利这个名称。阿尔 弗雷德(849—899)是9世纪后半期英格兰威塞克斯国王。他19岁起就随其兄与入侵的丹麦 军队作战,在对丹麦人作战中继承了王位,后来他进占伦敦,被一切不接受丹麦统治的英吉 利人拥戴为国王。他一面纳贡赎买以削弱丹麦人的控制,一面加固要塞,修建堡垒,筹建骑 兵队配合自由农民组成的步兵,使用兵船并筹建海上舰队,终于扭转了战局,扼制住丹麦军
法兰克(意为勇敢的、自由的)人是日耳曼人的一支,散居在莱茵河下游,其中,居住在三 角洲的称萨利克(海滨)法兰克人,居住在两岸平原的称里普阿尔(河畔)法兰克人。3 世纪, 法兰克人越过莱茵河进入高卢。4 世纪,以罗马同盟者的资格定居在高卢东北部。5 世纪下半 期到 6 世纪初,在克洛维(465—511)统率下,经过不断的武力扩张,建立法兰克王国,占 有了罗马在高卢的绝大部分领土。克洛维原是萨利克(海滨)法兰克人部落联盟的军事首领, 为人有才能,但凶狠、残暴,在战争中不断加强自己的权力。486 年,在苏瓦松(今法国北部) 附近击溃素有“罗马人之王”美称的西罗马将领夏格里斯,夺得塞纳河和卢瓦尔河之间的土 地,为法兰克国家奠定了基础。在苏瓦松分享战利品时,克洛维曾要求在自己份外的一只精 致、美丽的广口瓶,这是违犯部落习惯的,因为军事首领只能同普通战士一样通过抽签分享 战利品,所以当一个战士用战斧击碎了那只瓶子,并说:“除了你自己抽中的那份东西以外, 这只瓶子你一点也拿不到手”时,克洛维只好默然离去。可是,只过一年,他就在检阅军队 时,故意责备那个战士没保管好武器,当众用战斧劈开了战士的头颅,这意味着他已由军事 首长转化为真正的国王了。493 年,他与笃信基督教的勃艮第公主结婚。496 年,他在斯特拉 斯堡附近击败了原居住莱茵河中上游的阿勒曼尼人,占领了他们原住地的北部。这年圣诞节, 他率 3 000 亲兵在兰斯教堂接受基督教洗礼,成为日耳曼人第一个基督教徒国王,实现了法 兰克王权和教会结合的重要政治步骤,他因此提高了地位和声望。在教会支持下,500 年,他 加兵勃艮第人。510 年,在普瓦提埃附近击败西哥特人,不但占据了卢瓦尔河以南地区,还南 进波尔多。为独占胜利果实,他又用阴谋和武力,降服或铲除了其他法兰克王公,当他 45 岁 时,在悲叹自己成为孤单一人声中,死于巴黎。克洛维死后,他的子孙又先后征服图林根、 勃艮第王国,合并高卢东南的普罗旺斯和西南角的加斯科尼。在此期间,法兰克人也从原始 社会末期氏族制度解体和阶级开始产生的阶段,过渡到农村公社,在农村公社解体的过程中, 法兰克社会封建化。法兰克王国成为西欧最强大的国家。 查理曼帝国的分裂 查理曼死后,他的儿子“虔诚者”路易继承皇位,为争夺分布全国的皇室领地、政权和臣属, 父子纷争,兄弟相残,贵族叛乱,中央政权已徒有其名。路易死后(840),他的三个儿子罗 退耳、日耳曼人路易和秃头查理,重又厮杀起来,直到 843 年,正式缔结凡尔登条约,帝国 三分:斯海尔德河和缪斯河以西地区,归秃头查理,称西法兰克王国;莱茵河以东地区,归 日耳曼人路易,称东法兰克王国;介于东西法兰克之间,北起北海,南至意大利中部,包括 罗讷河流域,归罗退耳,罗退耳并承袭皇帝称号。后来,东西法兰克和罗退耳领有的北部意 大利,分别发展为德意志、法兰西和意大利三个国家。 英吉利王国形成 不列颠最早的居民是伊比利亚人,公元前 700 年左右,凯尔特人从欧洲大陆进入不列颠,罗 马军队曾三次侵入不列颠,一度加以占领,但 5 世纪初,为抵御日耳曼人,撤回了驻军。约 449 年,盎格鲁·萨克森人来到不列颠,他们征服凯尔特人的过程持续了 150 年左右。起初盎 格鲁·萨克森人建立起许多小国,7 世纪初,并为七个王国,经过兼并战争,到 829 年威塞克 斯国王把各王国联合在自己政权之下,开始形成统一国家,从此才有英吉利这个名称。阿尔 弗雷德(849—899)是 9 世纪后半期英格兰威塞克斯国王。他 19 岁起就随其兄与入侵的丹麦 军队作战,在对丹麦人作战中继承了王位,后来他进占伦敦,被一切不接受丹麦统治的英吉 利人拥戴为国王。他一面纳贡赎买以削弱丹麦人的控制,一面加固要塞,修建堡垒,筹建骑 兵队配合自由农民组成的步兵,使用兵船并筹建海上舰队,终于扭转了战局,扼制住丹麦军
队的进攻。他外交手腕灵活,治国井井有条,提倡文化教育,派人编纂《盎格鲁·萨克森编 年史》(萨克森是撒克逊的另一种音译)。他是英国唯一被尊称为“大王”的国王。在抵抗丹 麦人的过程中,英吉利王国逐渐形成。1186年,法国的诺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国,当上了英 国国王。在诺曼征服的过程中,盎格鲁·萨克森贵族中有许多人战死,许多人逃亡,留在英 国的也被诺曼征服者剥夺了财产。威廉(1186~1187年在位)晚年时,英格兰的土地只有8% 还在盎格鲁·萨克森旧贵族手中。跟随威廉来英国的诺曼人有的原来就是威廉的封臣,有的 到英国后很快得到封地,成为英王威廉的封臣。这些人组成了英国新的封建统治阶级。威廉 世在征服的基础上,形成了比较集中强大的王权。他曾命令全体封建主向他宣誓效忠,以 保证政令统一。1186年,他下令对全国土地进行调查,从调查结果看,英国当时的大部分土 地被封建主占据,广大直接生产者已经沦为依附农民,英国无疑已是封建社会。此后,诺曼 人逐渐同当地居民融合。 西欧封建制的确立 法兰克人占领了罗马奴隶主的地产后,克洛维将其或据为己有,或分赐给亲兵、贵族、教会 此外,也允许各地仍保留着的罗马大土地占有者存在,允许罗马旧日的隶农和奴隶用租佃方 式,独立经营农庄上的小块土地。而法兰克农民则过着农村公社生活,公社成员享有宅旁土 地的个人所有权,在公有地内耕种一定的份地,并共同使用森林、牧场和水源。6世纪末,法 克社会急剧变化,土地变成私有财产,因此,一些农民破产,耕地便集中于另一些成员之 手,他们也成为大土地占有者。破产的农民,投靠教俗大土地所有者,受其奴役。尚未破产 的农民,也因不堪勒索、掠夺和军役,被迫把自己的土地交托给邻近的教俗贵族,请求保护 再从保护人处领取份地耕种,担负一定的租税和劳役,也失去了土地所有权和人身自由,沦 为农奴。这样,法兰克国王、贵族、教会、亲兵、农村公社分化出的富有者和保留下来的罗 马大土地占有者,就都占有着越来越多的大地产,而法兰克农村公社中破产的和尚未破产的 农民、残存的奴隶以及罗马大农庄上保留着的隶农、少数奴隶、贫苦的自由农民,就大量向 农奴转化。8世纪中期,法兰克宫相查理·马特为使国家长治久安而采取的采邑制,又推进了 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9世纪,封建制度在法兰克境内确立,后来其他西欧国家也先后建立起 封建制度。因此,一般把9世纪作为西欧封建制确立的开始。 西欧中世纪的土地制度 中世纪时,欧洲的土地制度是封建的土地占有制。从法律上讲,全国的土地都属于国王,国 王是最大的封建主。国王把土地分封给臣属,大封建主又把自己的封地再次分封给小封建主 这样在全国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封建领主。各级领主按照不同的条件把土地出租给农民耕种 但是,即使如此,那时候,土地占有制度还带有一些农村公社时期的公有制痕迹。比如,农 村广泛实行敞地制,耕地呈现出条块分割状,称为“条田”。大大小小的土地占有者在其中 占有一条或若干条土地,这样的土地布局称为“条田制”。“条田制”下,农民在什么时候 耕种,种什么谷物,什么时候收割,都是由村民先开会决定。收割完毕后,村民有权在地里 捡拾麦穗和放牧牲畜。这样的共耕制度不利于那些有进取心的、能干的农民发挥自己的生产 积极性,他们改良耕作制度的愿望受到那些懒散的、能力弱的人的牵制。由于土地比较分散, 占有土地多的人,可能分布在不同的条田里,而划分条田的田埂更造成土地的浪费。同时, 分散的土地也不利于经营管理,耕种时,从一块条田转到另一块条田,很浪费时间,生产效 率不高。而条田都很窄,只能顺犁顺耙。不利于土壤的改良。而且,村民耕种时,邻近的土 地可能被牲畜践踏,引起纠纷。从水利建设来说,单个的土地占有者也不便于独立采取排灌
队的进攻。他外交手腕灵活,治国井井有条,提倡文化教育,派人编纂《盎格鲁·萨克森编 年史》(萨克森是撒克逊的另一种音译)。他是英国唯一被尊称为“大王”的国王。在抵抗丹 麦人的过程中,英吉利王国逐渐形成。1186 年,法国的诺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国,当上了英 国国王。在诺曼征服的过程中,盎格鲁·萨克森贵族中有许多人战死,许多人逃亡,留在英 国的也被诺曼征服者剥夺了财产。威廉(1186~1187 年在位)晚年时,英格兰的土地只有 8% 还在盎格鲁·萨克森旧贵族手中。跟随威廉来英国的诺曼人有的原来就是威廉的封臣,有的 到英国后很快得到封地,成为英王威廉的封臣。这些人组成了英国新的封建统治阶级。威廉 一世在征服的基础上,形成了比较集中强大的王权。他曾命令全体封建主向他宣誓效忠,以 保证政令统一。1186 年,他下令对全国土地进行调查,从调查结果看,英国当时的大部分土 地被封建主占据,广大直接生产者已经沦为依附农民,英国无疑已是封建社会。此后,诺曼 人逐渐同当地居民融合。 西欧封建制的确立 法兰克人占领了罗马奴隶主的地产后,克洛维将其或据为己有,或分赐给亲兵、贵族、教会。 此外,也允许各地仍保留着的罗马大土地占有者存在,允许罗马旧日的隶农和奴隶用租佃方 式,独立经营农庄上的小块土地。而法兰克农民则过着农村公社生活,公社成员享有宅旁土 地的个人所有权,在公有地内耕种一定的份地,并共同使用森林、牧场和水源。6 世纪末,法 兰克社会急剧变化,土地变成私有财产,因此,一些农民破产,耕地便集中于另一些成员之 手,他们也成为大土地占有者。破产的农民,投靠教俗大土地所有者,受其奴役。尚未破产 的农民,也因不堪勒索、掠夺和军役,被迫把自己的土地交托给邻近的教俗贵族,请求保护, 再从保护人处领取份地耕种,担负一定的租税和劳役,也失去了土地所有权和人身自由,沦 为农奴。这样,法兰克国王、贵族、教会、亲兵、农村公社分化出的富有者和保留下来的罗 马大土地占有者,就都占有着越来越多的大地产,而法兰克农村公社中破产的和尚未破产的 农民、残存的奴隶以及罗马大农庄上保留着的隶农、少数奴隶、贫苦的自由农民,就大量向 农奴转化。8 世纪中期,法兰克宫相查理·马特为使国家长治久安而采取的采邑制,又推进了 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9 世纪,封建制度在法兰克境内确立,后来其他西欧国家也先后建立起 封建制度。因此,一般把 9 世纪作为西欧封建制确立的开始。 西欧中世纪的土地制度 中世纪时,欧洲的土地制度是封建的土地占有制。从法律上讲,全国的土地都属于国王,国 王是最大的封建主。国王把土地分封给臣属,大封建主又把自己的封地再次分封给小封建主, 这样在全国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封建领主。各级领主按照不同的条件把土地出租给农民耕种。 但是,即使如此,那时候,土地占有制度还带有一些农村公社时期的公有制痕迹。比如,农 村广泛实行敞地制,耕地呈现出条块分割状,称为“条田”。大大小小的土地占有者在其中 占有一条或若干条土地,这样的土地布局称为“条田制”。“条田制”下,农民在什么时候 耕种,种什么谷物,什么时候收割,都是由村民先开会决定。收割完毕后,村民有权在地里 捡拾麦穗和放牧牲畜。这样的共耕制度不利于那些有进取心的、能干的农民发挥自己的生产 积极性,他们改良耕作制度的愿望受到那些懒散的、能力弱的人的牵制。由于土地比较分散, 占有土地多的人,可能分布在不同的条田里,而划分条田的田埂更造成土地的浪费。同时, 分散的土地也不利于经营管理,耕种时,从一块条田转到另一块条田,很浪费时间,生产效 率不高。而条田都很窄,只能顺犁顺耙。不利于土壤的改良。而且,村民耕种时,邻近的土 地可能被牲畜践踏,引起纠纷。从水利建设来说,单个的土地占有者也不便于独立采取排灌
措施。从牲畜方面来讲,全村的牲畜集中在一起放牧,也容易引起牲畜传染病的传播,并且 容易使土地载畜过多,草料不足,使得牲畜营养不良;而不同牲畜杂养,也不利于改良畜种。 总之,这种土地制度有很多弊端。特别是对那些土地多的人不利。当时,除耕地之外,还有 草地、荒地和林地等组成的公共用地,虽然法律上领主对公共用地有所有权,但习惯上农民 在公共用地上享有传统的权利,如可以在公共用地上拾柴、放养家畜、家禽等等 8世纪初,法兰克人受到阿拉伯人进攻的威胁。由于法兰克军队是自由农民组成的,需自备马 匹、武器和半年粮食,而社会封建化日益发展,农民更难以负担包括垂至膝盖的铁制网状锁 子甲、头盔、铁制手掌套、长矛和剑在内的骑兵装备,国库也没有充足的经费来装备大量的 军队,兵源枯竭。査理·马特改变了无条件分赠土地的制度,把一部分叛乱贵族和教会的土 地作为采邑,连同耕种土地的农民,分封给前线的将领、统治边远省份和镇压部落反叛的官 员们,以服骑兵役为条件,供其终身享用,不得世袭。这种采邑制建立起封者和受封者之间 的从属关系。后来,国王以下的封建主也把土地当作采邑分封出去,逐层分封的结果,形成 以国王或皇帝为首,贵族依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骑士之次序互为主从的封建等 级制度,等级越低,人数越多。小封建主从大封建主接受封地,要履行隆重的“敕封式” 他要跪在领主膝下,把握着的双手放在领主手掌中,宣誓:“我的主人啊!臣下乃是我主的仆 人,领有采邑的家臣。臣下愿竭忠尽智,不顾生死,一生侍奉我的主人。”然后,领主将 面旗帜,一根木杖,一张契据,或只是一小撮泥土、一小根树枝授给这个附庸。附庸每年必 须服兵役约40天,必须为领主作战,在领主被俘需要赎金或有其他需要时,提供钱财。领主 要保护附庸不受侵害,解决附庸之间的争讼。在西欧大陆,这种主从关系只存在于直接建立 分封、受封关系的领主和附庸之间。国王是最大的封建主,权力也只限于自己领地内,甚至 无权管辖一个不直接隶属于他的小封建主。各级封建主拥有大小不同的封地和数量不等的庄 园、农奴、武装,形成“封建金字塔”,压在广大农奴身上。当时,土地所有权属于封建主, 农奴对份地有较稳定的使用权,可以世代相传,农奴还有归个人所有的宅院地和菜地。农奴 有自己的生产工具(农具、家庭手工工具、运输工具和渔猎工具等)、耕畜、家畜和家禽。农 奴在人身和法律上都依附于领主,但经领主同意可以结婚,可以向法庭起诉,农奴虽可以被 领主买卖、转赠,但不能任意杀死。因此,比奴隶有较高的劳动愿望和兴趣。插图《西欧封 建等级制度示意图》形象地说明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具体情况。 西欧封建庄园 9~13世纪是封建庄园的兴盛时期。9世纪起,一种封建农业经济组织形式——农奴劳役制庄 园开始在西欧流行。典型的庄园采用劳役地租的剥削方式,这就决定了庄园的土地被划分成 领主自营地和农奴份地两部分。领主自营地主要由服劳役的封建依附农民耕种,这些农民中 有不少是农奴。封建主派管家监督农奴耕种,并在庄园上修建仓库、马厩等,备有耕畜和 些农具。自营地上的收获全归封建主,农奴靠耕种自己的份地维持生活。农奴份地的所有权 也归封建主,农奴的子弟在继承份地时要向封建主交纳继承金。庄园有时是一个村子,但二 者也经常是不一致的。庄园的耕地呈条田状插花分布,领主自营地、农奴份地互相交错在 起,所以实行强迫轮种。耕地播种后、收割前用栅栏围起,收割以后成为公用牧场。9世纪的 王室庄园和大修道院的庄园面积较大,有的占地几千公顷。9世纪以后的庄园一般都比较小。 典型的庄园主要集中在法国中部和英格兰,这些地区并非到处是庄园,西欧其他地区典型 庄园较少。庄园以外的农民也多是封建依附农民,但所受的剥削不同于服沉重劳役的农奴, 一般以交纳实物租、货币租为主
措施。从牲畜方面来讲,全村的牲畜集中在一起放牧,也容易引起牲畜传染病的传播,并且 容易使土地载畜过多,草料不足,使得牲畜营养不良;而不同牲畜杂养,也不利于改良畜种。 总之,这种土地制度有很多弊端。特别是对那些土地多的人不利。当时,除耕地之外,还有 草地、荒地和林地等组成的公共用地,虽然法律上领主对公共用地有所有权,但习惯上农民 在公共用地上享有传统的权利,如可以在公共用地上拾柴、放养家畜、家禽等等。 8 世纪初,法兰克人受到阿拉伯人进攻的威胁。由于法兰克军队是自由农民组成的,需自备马 匹、武器和半年粮食,而社会封建化日益发展,农民更难以负担包括垂至膝盖的铁制网状锁 子甲、头盔、铁制手掌套、长矛和剑在内的骑兵装备,国库也没有充足的经费来装备大量的 军队,兵源枯竭。查理·马特改变了无条件分赠土地的制度,把一部分叛乱贵族和教会的土 地作为采邑,连同耕种土地的农民,分封给前线的将领、统治边远省份和镇压部落反叛的官 员们,以服骑兵役为条件,供其终身享用,不得世袭。这种采邑制建立起封者和受封者之间 的从属关系。后来,国王以下的封建主也把土地当作采邑分封出去,逐层分封的结果,形成 以国王或皇帝为首,贵族依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骑士之次序互为主从的封建等 级制度,等级越低,人数越多。小封建主从大封建主接受封地,要履行隆重的“敕封式”, 他要跪在领主膝下,把握着的双手放在领主手掌中,宣誓:“我的主人啊!臣下乃是我主的仆 人,领有采邑的家臣。臣下愿竭忠尽智,不顾生死,一生侍奉我的主人。”然后,领主将一 面旗帜,一根木杖,一张契据,或只是一小撮泥土、一小根树枝授给这个附庸。附庸每年必 须服兵役约 40 天,必须为领主作战,在领主被俘需要赎金或有其他需要时,提供钱财。领主 要保护附庸不受侵害,解决附庸之间的争讼。在西欧大陆,这种主从关系只存在于直接建立 分封、受封关系的领主和附庸之间。国王是最大的封建主,权力也只限于自己领地内,甚至 无权管辖一个不直接隶属于他的小封建主。各级封建主拥有大小不同的封地和数量不等的庄 园、农奴、武装,形成“封建金字塔”,压在广大农奴身上。当时,土地所有权属于封建主, 农奴对份地有较稳定的使用权,可以世代相传,农奴还有归个人所有的宅院地和菜地。农奴 有自己的生产工具(农具、家庭手工工具、运输工具和渔猎工具等)、耕畜、家畜和家禽。农 奴在人身和法律上都依附于领主,但经领主同意可以结婚,可以向法庭起诉,农奴虽可以被 领主买卖、转赠,但不能任意杀死。因此,比奴隶有较高的劳动愿望和兴趣。插图《西欧封 建等级制度示意图》形象地说明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具体情况。 西欧封建庄园 9~13 世纪是封建庄园的兴盛时期。9 世纪起,一种封建农业经济组织形式──农奴劳役制庄 园开始在西欧流行。典型的庄园采用劳役地租的剥削方式,这就决定了庄园的土地被划分成 领主自营地和农奴份地两部分。领主自营地主要由服劳役的封建依附农民耕种,这些农民中 有不少是农奴。封建主派管家监督农奴耕种,并在庄园上修建仓库、马厩等,备有耕畜和一 些农具。自营地上的收获全归封建主,农奴靠耕种自己的份地维持生活。农奴份地的所有权 也归封建主,农奴的子弟在继承份地时要向封建主交纳继承金。庄园有时是一个村子,但二 者也经常是不一致的。庄园的耕地呈条田状插花分布,领主自营地、农奴份地互相交错在一 起,所以实行强迫轮种。耕地播种后、收割前用栅栏围起,收割以后成为公用牧场。9 世纪的 王室庄园和大修道院的庄园面积较大,有的占地几千公顷。9 世纪以后的庄园一般都比较小。 典型的庄园主要集中在法国中部和英格兰,这些地区并非到处是庄园,西欧其他地区典型的 庄园较少。庄园以外的农民也多是封建依附农民,但所受的剥削不同于服沉重劳役的农奴, 一般以交纳实物租、货币租为主
在经济上,农奴和其他封建农民一样,是一个独立的小生产者。他领有份地,使用自己的生 产工具耕作,他有独立的经济,有财产,有家庭。农奴的特别之处在于他必须在庄园上为领 主耕种自营地,而领主自营地的经营不仅以拥有独立经营的农奴作为劳动力,而且完全以封 建主的需求来安排生产,农奴没有什么自主权。在封建庄园盛行的地区,劳役是农奴的主要 负担。这时封建主的贪欲表现为追求增加农奴的服劳役天数上,而农奴则反对增加劳役。 般来说,农奴劳役的天数总是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一方面要保证领主自营地的经营, 另一方面又不能过分妨碍农奴耕种自己的份地。在实际的经济生活中,劳役的数量往往以惯 例的形式加以固定,比如定为每周三天或每月三天等,农忙时再临时增加。 中世纪西欧城市兴起 罗马帝国时期,西欧有许多城市,由于长期战乱遭到破坏。封建社会初期,西欧社会经济是 典型的自然经济。经过几百年的生产实践,铁农具替代了木农具,耕种方法改善,农产量增 加。由于农业发展的需要,金属加工、冶金、毛纺织等手工业部门繁盛起来。生产的发展要 求手工业者把时间完全用于生产,并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接受定货,手工业者开始集中在靠 近消费者或销售条件优越的地方,如港湾、渡口、交叉路口、行政中心、城堡寺院附近,这 些手工业和商业中心形成新的城市。罗马时期留下的城市也活跃起来。11世纪西欧城市普遍 兴起,发展最快的是意大利和法兰西南部。那里既有西罗马帝国的手工业和商业基础,又适 于同拜占廷帝国以及东方维持政治、经济上的联系,城市容易发展。意大利的城市以威尼斯 热那亚(从事国际贸易)、佛罗伦萨(生产和经营特种专业产品)等最为重要。法国南部的城 市有马赛、阿尔勒、纳尔榜等。稍后,在靠近北海岸、莱茵河、多瑙河沿岸,出现了布鲁日、 根特、安特卫普、阿姆斯特丹、科伦、斯特拉斯堡等城市。在英国有伦敦、牛津、诺丁汉等。 法国首都巴黎也发展为沟通国内外的重要港口,逐渐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封建时代的西欧 城市是西欧封建社会的工商业中心和政治文化中心。封建政权分散,城市都坐落在封建领地 上,国王和封建主可以根据领主权对城市居民进行剥削。如果居民的身份是农奴,还可以要 求他们履行农奴义务。城市居民这种低下的地位,不利于城市工商业的发展,所以许多城市 用金钱向封建主赎买自由,建立自由城市。居民摆脱农奴身份,不再向领主负担劳役而改交 固定的货币地租,并组成城市法庭,审理较小的案件。封建主的特权受到严格限制,城市每 年按固定数额向封建主纳税,后者不得再随意设置关卡、不得收市场税、不能有专卖权,也 不得欠债不还。有的城市进而得以自己选举市政官员,以城市居民组成的市议会为市政机关, 拥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成为自治城市。城市取得自由或自治,一般以赎买为手段,也有极 少数居民不得不以武力来争取自由。1112年的法国琅城起义就是一个例子 城市的自由和自治一般以封建主或国王颁发的特许证书为凭据。即使是自治城市,在政治上 也不能完全摆脱封建主和国王的统治。王权强大以后,政治上趋向统一,城市的自治权都被 收回。城市有时还被看成是充当封臣的一个集体,要为封君服军役并履行封臣的其他义务。 在城市的印章上镌刻着身着盔甲、骑马执矛的市长形象,使他看起来像一名骑士。封建时代 的西欧有“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这一谚语,说的是农奴在自由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就可以 按照惯例取得自由身份。但这不能理解为城市是封建社会经济关系和政治制度的对立物。城 市同封建主的斗争,只是为了在封建社会内部争取一个较好的地位。在英法王权强化的过程 中,城市曾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国王给封建领主土地上的城市颁发特许证书,既削弱了割 据势力,又得到了城市的拥护,把持市政的城市贵族一般都支持国王。 英、法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
在经济上,农奴和其他封建农民一样,是一个独立的小生产者。他领有份地,使用自己的生 产工具耕作,他有独立的经济,有财产,有家庭。农奴的特别之处在于他必须在庄园上为领 主耕种自营地,而领主自营地的经营不仅以拥有独立经营的农奴作为劳动力,而且完全以封 建主的需求来安排生产,农奴没有什么自主权。在封建庄园盛行的地区,劳役是农奴的主要 负担。这时封建主的贪欲表现为追求增加农奴的服劳役天数上,而农奴则反对增加劳役。一 般来说,农奴劳役的天数总是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一方面要保证领主自营地的经营, 另一方面又不能过分妨碍农奴耕种自己的份地。在实际的经济生活中,劳役的数量往往以惯 例的形式加以固定,比如定为每周三天或每月三天等,农忙时再临时增加。 中世纪西欧城市兴起 罗马帝国时期,西欧有许多城市,由于长期战乱遭到破坏。封建社会初期,西欧社会经济是 典型的自然经济。经过几百年的生产实践,铁农具替代了木农具,耕种方法改善,农产量增 加。由于农业发展的需要,金属加工、冶金、毛纺织等手工业部门繁盛起来。生产的发展要 求手工业者把时间完全用于生产,并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接受定货,手工业者开始集中在靠 近消费者或销售条件优越的地方,如港湾、渡口、交叉路口、行政中心、城堡寺院附近,这 些手工业和商业中心形成新的城市。罗马时期留下的城市也活跃起来。11 世纪西欧城市普遍 兴起,发展最快的是意大利和法兰西南部。那里既有西罗马帝国的手工业和商业基础,又适 于同拜占廷帝国以及东方维持政治、经济上的联系,城市容易发展。意大利的城市以威尼斯、 热那亚(从事国际贸易)、佛罗伦萨(生产和经营特种专业产品)等最为重要。法国南部的城 市有马赛、阿尔勒、纳尔榜等。稍后,在靠近北海岸、莱茵河、多瑙河沿岸,出现了布鲁日、 根特、安特卫普、阿姆斯特丹、科伦、斯特拉斯堡等城市。在英国有伦敦、牛津、诺丁汉等。 法国首都巴黎也发展为沟通国内外的重要港口,逐渐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封建时代的西欧 城市是西欧封建社会的工商业中心和政治文化中心。封建政权分散,城市都坐落在封建领地 上,国王和封建主可以根据领主权对城市居民进行剥削。如果居民的身份是农奴,还可以要 求他们履行农奴义务。城市居民这种低下的地位,不利于城市工商业的发展,所以许多城市 用金钱向封建主赎买自由,建立自由城市。居民摆脱农奴身份,不再向领主负担劳役而改交 固定的货币地租,并组成城市法庭,审理较小的案件。封建主的特权受到严格限制,城市每 年按固定数额向封建主纳税,后者不得再随意设置关卡、不得收市场税、不能有专卖权,也 不得欠债不还。有的城市进而得以自己选举市政官员,以城市居民组成的市议会为市政机关, 拥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成为自治城市。城市取得自由或自治,一般以赎买为手段,也有极 少数居民不得不以武力来争取自由。1112 年的法国琅城起义就是一个例子。 城市的自由和自治一般以封建主或国王颁发的特许证书为凭据。即使是自治城市,在政治上 也不能完全摆脱封建主和国王的统治。王权强大以后,政治上趋向统一,城市的自治权都被 收回。城市有时还被看成是充当封臣的一个集体,要为封君服军役并履行封臣的其他义务。 在城市的印章上镌刻着身着盔甲、骑马执矛的市长形象,使他看起来像一名骑士。封建时代 的西欧有“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这一谚语,说的是农奴在自由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就可以 按照惯例取得自由身份。但这不能理解为城市是封建社会经济关系和政治制度的对立物。城 市同封建主的斗争,只是为了在封建社会内部争取一个较好的地位。在英法王权强化的过程 中,城市曾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国王给封建领主土地上的城市颁发特许证书,既削弱了割 据势力,又得到了城市的拥护,把持市政的城市贵族一般都支持国王。 英、法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
1186年,法国诺曼底公爵以武力进入伦敦加冕为英国国王,而他仍以法国国王附庸的身份在 法国享有大片领地。因此,英、法两国为争夺大陆领地长期存在着矛盾。这一矛盾与两国的 经济发展、王权加强、王位继承等矛盾交织在一起,终于酿成百年战争(1337~1453),两国 都遭受严重损失。但是法国收复境内的英王领地(只有加来港除外),战后经济恢复、发展, 以巴黎为中心的国内市场开始形成,法王路易十一(1461~1483年在位)粉碎了勃艮第公爵 等大封建主的阴谋活动,合并了他们的领地,基本完成统一。他鼓励工商业发展,财力充足 奠定了君主专制统治。英国约克公爵家族和兰开斯特公爵家族为争夺王权,进行了30年混战 因这两个家族分别以白、红玫瑰为纹章,史称红白玫瑰战争。1485年兰开斯特家族的旁支亨 利·都铎最后取得胜利,由于混战中旧贵族大多消灭,亨利在新贵族支持下,建立中央集权 制度。 德意志、意大利的四分五裂 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936~973年在位)出兵意大利,侵占北部伦巴底地区。962年又因以 武力帮助教皇巩固地位,被加冕称帝。习惯上称这个始于962年的帝国为神圣罗马帝国。实 际上正如伏尔泰所说“既非神圣,又非罗马,更非帝国”。没有全国的经济中心和统一的国 内市场,也不存在统一的政治机构,帝国境内7大选侯、10多个大诸侯、200多个中小诸侯 独立合法化。1818年帝国被拿破仑解散。意大利北部工商业发达的城市威尼斯、热那亚、佛 罗伦萨在10~12世纪发展为城市共和国。它们为了争夺海外市场和内部领土,彼此经常争战。 教皇领地为保持永远独立,利用一切手段阻碍统一。西西里和意大利南部,曾先后处于来自 北欧的诺曼(“诺曼人”意为北方人,指丹麦人和挪威人。)封建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法 国封建主统治之下,后来又被西班牙统治 查理·马特 査理·马特(688-741)出生于法兰克王国贵族家庭,他的父亲是法兰克王国宫相赫里斯塔 尔·丕平。18世纪上半期,随着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大量自由农民破产,地方割据势力日 益强大,法兰克王国的王权衰落。这样,以前只是王室财产总管的宫相,开始插手国家政务, 成为实际上的政府首脑。在争夺宫相的过程中,奥斯特拉西亚、纽斯特里亚和勃艮等三个地 方的贵族都推出了自己的宫相候选人。最后,奥斯特拉西亚推选的赫里斯塔尔·丕平得到宫 相职位,而且是王国唯一的宫相。赫里斯塔尔·丕平死后,争夺宫相职位的战争立即展开。 查理·马特在奥斯特拉西亚贵族的支持下,打败了其他竞争者的军队,于715年继任为宫相。 查理·马特上台后,各地贵族的叛乱仍然不断,而当时东方的阿拉伯帝国势力日益壮大,对 法兰克王国形成了严重威胁。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查理·马特依靠奥斯特拉西亚自由农民 组成的军队,平定了各地的叛乱,重新统一了纽斯特里亚、勃艮第和阿奎丹等地。在此期间, 査理·马特建立了一支强大的骑兵,732年,依靠这支骑兵,查理·马特打败了入侵的阿拉伯 人,收复了被占领土。从此,査理声名大振,被称为査理·马特(“马特”的意思是锤子)。 查理·马特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还是卓越的政治家,为了改变法兰克王国的面貌,他 采取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措施。他废除了无条件分赠土地的制度,推行采邑制。他把从叛乱贵 族那里没收来的土地和一些教会的土地分赠给贵族,但他们必须要为国王服兵役,要履行臣 民的义务,宣誓效忠;同时,采邑的赐予者也有义务保护忠心效力的受领者,使其不受他人 的侵害。他还规定采邑不得世袭,只限终身,而且如果受封者不履行义务或者死亡,赐予者 有权收回采邑,终止封授关系,要是继续以前的关系,则必须重新分封。这次改革,对法
1186 年,法国诺曼底公爵以武力进入伦敦加冕为英国国王,而他仍以法国国王附庸的身份在 法国享有大片领地。因此,英、法两国为争夺大陆领地长期存在着矛盾。这一矛盾与两国的 经济发展、王权加强、王位继承等矛盾交织在一起,终于酿成百年战争(1337~1453),两国 都遭受严重损失。但是法国收复境内的英王领地(只有加来港除外),战后经济恢复、发展, 以巴黎为中心的国内市场开始形成,法王路易十一(1461~1483 年在位)粉碎了勃艮第公爵 等大封建主的阴谋活动,合并了他们的领地,基本完成统一。他鼓励工商业发展,财力充足, 奠定了君主专制统治。英国约克公爵家族和兰开斯特公爵家族为争夺王权,进行了 30 年混战, 因这两个家族分别以白、红玫瑰为纹章,史称红白玫瑰战争。1485 年兰开斯特家族的旁支亨 利·都铎最后取得胜利,由于混战中旧贵族大多消灭,亨利在新贵族支持下,建立中央集权 制度。 德意志、意大利的四分五裂 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936~973 年在位)出兵意大利,侵占北部伦巴底地区。962 年又因以 武力帮助教皇巩固地位,被加冕称帝。习惯上称这个始于 962 年的帝国为神圣罗马帝国。实 际上正如伏尔泰所说“既非神圣,又非罗马,更非帝国”。没有全国的经济中心和统一的国 内市场,也不存在统一的政治机构,帝国境内 7 大选侯、10 多个大诸侯、200 多个中小诸侯 独立合法化。1818 年帝国被拿破仑解散。意大利北部工商业发达的城市威尼斯、热那亚、佛 罗伦萨在 10~12 世纪发展为城市共和国。它们为了争夺海外市场和内部领土,彼此经常争战。 教皇领地为保持永远独立,利用一切手段阻碍统一。西西里和意大利南部,曾先后处于来自 北欧的诺曼(“诺曼人”意为北方人,指丹麦人和挪威人。)封建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法 国封建主统治之下,后来又被西班牙统治。 查理·马特 查理·马特(688—741)出生于法兰克王国贵族家庭,他的父亲是法兰克王国宫相赫里斯塔 尔·丕平。18 世纪上半期,随着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大量自由农民破产,地方割据势力日 益强大,法兰克王国的王权衰落。这样,以前只是王室财产总管的宫相,开始插手国家政务, 成为实际上的政府首脑。在争夺宫相的过程中,奥斯特拉西亚、纽斯特里亚和勃艮等三个地 方的贵族都推出了自己的宫相候选人。最后,奥斯特拉西亚推选的赫里斯塔尔·丕平得到宫 相职位,而且是王国唯一的宫相。赫里斯塔尔·丕平死后,争夺宫相职位的战争立即展开。 查理·马特在奥斯特拉西亚贵族的支持下,打败了其他竞争者的军队,于 715 年继任为宫相。 查理·马特上台后,各地贵族的叛乱仍然不断,而当时东方的阿拉伯帝国势力日益壮大,对 法兰克王国形成了严重威胁。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查理·马特依靠奥斯特拉西亚自由农民 组成的军队,平定了各地的叛乱,重新统一了纽斯特里亚、勃艮第和阿奎丹等地。在此期间, 查理·马特建立了一支强大的骑兵,732 年,依靠这支骑兵,查理·马特打败了入侵的阿拉伯 人,收复了被占领土。从此,查理声名大振,被称为查理·马特(“马特”的意思是锤子)。 查理·马特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还是卓越的政治家,为了改变法兰克王国的面貌,他 采取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措施。他废除了无条件分赠土地的制度,推行采邑制。他把从叛乱贵 族那里没收来的土地和一些教会的土地分赠给贵族,但他们必须要为国王服兵役,要履行臣 民的义务,宣誓效忠;同时,采邑的赐予者也有义务保护忠心效力的受领者,使其不受他人 的侵害。他还规定采邑不得世袭,只限终身,而且如果受封者不履行义务或者死亡,赐予者 有权收回采邑,终止封授关系,要是继续以前的关系,则必须重新分封。这次改革,对法兰
克王国的发展和西欧历史的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它确立了以土地和服役为基本条件 的臣属关系,削弱了贵族势力,加强了王权,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统一;采邑制推行之后 中小封建主都要服兵役,他们自备马匹,装备精良,构成了新型的骑兵,奠定了西欧中世纪 骑士制度的基础;法兰克王国以后正是依靠这支骑兵,建立起强大的查理曼帝国。更为重要 的是这次改革对欧洲中世纪社会关系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欧洲中世纪那种国王、大封 建主、中小封建主之间层层分封的模式,就是采邑制确定的。随着改革的深入,法兰克王国 的实力大增,查理·马特的权势也增加了,他实际上己经超越国王,成为法兰克王国的实际 统治者。事实上,他也为正式接管法兰克王国在作准备。737年,法兰克王国国王去世,查理·马 特没有设立新的国王,自己直接以宫相的名义管理国家。在此期间,他加强了与罗马教会的 联系,取得了教会的支持。740年,罗马教会授予他罗马贵族的头衔,还把尊贵的圣彼得坟墓 的钥匙送给他。741年,查理·马特逝世,享年53岁。他虽然至死也没有登上法兰克王国王 位,但他已经为他的家族统治法兰克王国奠定了基础。751年,查理·马特的儿子矮子丕平终 于登上法兰克王国国王的宝座。8世纪后半期,矮子丕平的儿子查理统治法兰克王国时,把法 兰克王国的势力推向顶峰,通过近半个世纪的连年征战,到8世纪末,法兰克王国的版图空 前广阔,东起易北河、西至大西洋沿岸、北濒北海、南临地中海,几乎占有了整个西欧大陆 同古代西罗马帝国的范围差不多。800年圣诞节时,罗马教皇利奥三世在罗马的圣彼罗大教堂 亲自为查理加冕并涂圣油,称其为査理大帝,也就是承认他是古代罗马皇帝的继承人,即“伟 大的罗马人的皇帝”,法兰克王国正式成为帝国。由于查理大帝也译成查理曼,这个帝国便 也称为查理曼帝国 基督教 “基督”一词是希腊文的汉字音译,原意为“救世主”。这是一种信仰上帝和救世主的宗教 公元1世纪兴起于罗马帝国东部。公元前63年,犹太人为罗马征服,犹太人起义遭镇压,乃 流散于小亚细亚、埃及、希腊等地。他们渴望有人拯救他们,便创造了一个救世主的具体形 象耶稣,通过传道者的宣传,这种信仰便在巴勒斯坦等地传播开来。早期基督教是奴隶、被 释放奴隶、穷人和其他无权者的宗教。其教义的主要内容是:救世主不久还要下凡,拯救人 类进入幸福的“千年之国”;因人有罪,信仰上帝并虔诚悔罪的人才能进入天国,否则要下 地狱;穷人易升天国,富人进天国“比骆驼穿过针眼还难”;信教者应把财产献给公社, 起过共产生活。这些主张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因此许多奴隶、贫民都信仰它,很快遍布 罗马全境,逐渐成为统一的基督教会。起初罗马统治者对基督教持敌视态度,迫害教徒,焚 毁教堂。后来,罗马统治者采取了控制、利用、把持基督教的做法。公元313年罗马皇帝君 士坦丁颁令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4世纪末罗马帝国宣布基督教为“国教”,此后基督教就 完全变为罗马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工具。这种变化的原因有三:一是镇压无效,基督教仍得到 广泛传播;二是一些富人、官吏也纷纷加入教会,并且逐渐占据了教会的主要职位:三是基 督教教义中提倡驯服、忍耐和阶级调和,具有麻痹人民斗志的作用 教会成为欧洲最大的封建主 西欧封建化的过程,就是基督教在欧洲传播的过程。教会作为当时唯一有组织的政治力量, 被统治者用来做暴力的补充。教会则在暴力支持下扩张,并日益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 统治者拨赠教会大量土地,信徒也不断捐赠土地。教会还“以天堂作为约许,以地狱进行恫 吓,诱使农民放弃他们的财产”。教会的修道院经营农业、手工业、商业,甚至办抵押和放 款。不列颠史学家吉尔达斯曾写到: 神甫,多数贪得无厌,厚颜无耻。与其称他们作
克王国的发展和西欧历史的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它确立了以土地和服役为基本条件 的臣属关系,削弱了贵族势力,加强了王权,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统一;采邑制推行之后, 中小封建主都要服兵役,他们自备马匹,装备精良,构成了新型的骑兵,奠定了西欧中世纪 骑士制度的基础;法兰克王国以后正是依靠这支骑兵,建立起强大的查理曼帝国。更为重要 的是这次改革对欧洲中世纪社会关系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欧洲中世纪那种国王、大封 建主、中小封建主之间层层分封的模式,就是采邑制确定的。随着改革的深入,法兰克王国 的实力大增,查理·马特的权势也增加了,他实际上已经超越国王,成为法兰克王国的实际 统治者。事实上,他也为正式接管法兰克王国在作准备。737 年,法兰克王国国王去世,查理·马 特没有设立新的国王,自己直接以宫相的名义管理国家。在此期间,他加强了与罗马教会的 联系,取得了教会的支持。740 年,罗马教会授予他罗马贵族的头衔,还把尊贵的圣彼得坟墓 的钥匙送给他。741 年,查理·马特逝世,享年 53 岁。他虽然至死也没有登上法兰克王国王 位,但他已经为他的家族统治法兰克王国奠定了基础。751 年,查理·马特的儿子矮子丕平终 于登上法兰克王国国王的宝座。8 世纪后半期,矮子丕平的儿子查理统治法兰克王国时,把法 兰克王国的势力推向顶峰,通过近半个世纪的连年征战,到 8 世纪末,法兰克王国的版图空 前广阔,东起易北河、西至大西洋沿岸、北濒北海、南临地中海,几乎占有了整个西欧大陆, 同古代西罗马帝国的范围差不多。800 年圣诞节时,罗马教皇利奥三世在罗马的圣彼罗大教堂 亲自为查理加冕并涂圣油,称其为查理大帝,也就是承认他是古代罗马皇帝的继承人,即“伟 大的罗马人的皇帝”,法兰克王国正式成为帝国。由于查理大帝也译成查理曼,这个帝国便 也称为查理曼帝国。 基督教 “基督”一词是希腊文的汉字音译,原意为“救世主”。这是一种信仰上帝和救世主的宗教。 公元 1 世纪兴起于罗马帝国东部。公元前 63 年,犹太人为罗马征服,犹太人起义遭镇压,乃 流散于小亚细亚、埃及、希腊等地。他们渴望有人拯救他们,便创造了一个救世主的具体形 象耶稣,通过传道者的宣传,这种信仰便在巴勒斯坦等地传播开来。早期基督教是奴隶、被 释放奴隶、穷人和其他无权者的宗教。其教义的主要内容是:救世主不久还要下凡,拯救人 类进入幸福的“千年之国”;因人有罪,信仰上帝并虔诚悔罪的人才能进入天国,否则要下 地狱;穷人易升天国,富人进天国“比骆驼穿过针眼还难”;信教者应把财产献给公社,一 起过共产生活。这些主张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因此许多奴隶、贫民都信仰它,很快遍布 罗马全境,逐渐成为统一的基督教会。起初罗马统治者对基督教持敌视态度,迫害教徒,焚 毁教堂。后来,罗马统治者采取了控制、利用、把持基督教的做法。公元 313 年罗马皇帝君 士坦丁颁令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4 世纪末罗马帝国宣布基督教为“国教”,此后基督教就 完全变为罗马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工具。这种变化的原因有三:一是镇压无效,基督教仍得到 广泛传播;二是一些富人、官吏也纷纷加入教会,并且逐渐占据了教会的主要职位;三是基 督教教义中提倡驯服、忍耐和阶级调和,具有麻痹人民斗志的作用。 教会成为欧洲最大的封建主 西欧封建化的过程,就是基督教在欧洲传播的过程。教会作为当时唯一有组织的政治力量, 被统治者用来做暴力的补充。教会则在暴力支持下扩张,并日益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 统治者拨赠教会大量土地,信徒也不断捐赠土地。教会还“以天堂作为约许,以地狱进行恫 吓,诱使农民放弃他们的财产”。教会的修道院经营农业、手工业、商业,甚至办抵押和放 款。不列颠史学家吉尔达斯曾写到:“……神甫,多数贪得无厌,厚颜无耻。与其称他们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