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馆陶县第一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调研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客观题(每小题3分,共27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我俩是总角之交,从读大学就在一起。不经意间时光荏苒,到现在已经认识 十多年了,真挚的友谊从未发生过改变 B.现在少数媒体放着有重要新闻价值的素材不去挖掘,反倒抓住某些明星的- 点逸闻就笔走龙蛇,这种做法真是令人费解 C.在那流金铄石的岁月里,大家互相鼓励,共同进步,虽然学习环境苦、学习 压力大,却依然熄灭不了我们心中理想与奋斗的火焰 D.回到家乡,在田间漫步,恰好碰上李大爷,寒暄之后,他高兴地对我说:“今 年五风十雨,一定能大丰收啊!”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当我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在坎坷的人生路上艰难跋涉之后,再听到这首《 泉映月》,不觉感慨万千,文思飞扬。 B.中国传统文化是最爱惜生命的,哲人的“未知死,焉知生”和普通百姓的“好 死不如赖活着”,都体现出一种极强的生命意识。 C.悲愤可以出诗人,牢骚却并不一定能兴家国。这一观点在北宋大政治家范仲 淹的《岳阳楼记》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阐述 D.志大略疏的袁绍,文武兼资的曹操,弘毅宽厚的刘备,任才尚计的孙权,都 有统一天下之志,而后袁绍因为败亡,演成了三分之局 3.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这种感受一直在心里,如此温暖,又如此自然。 ②台北的天空,刚下过小雨,跑道边有些许积水,天空中弥漫着一层薄薄的诗意。 ③没有意外,没有文化上的冲击,没有任何特别的异样。 ④低头,猛然发现机翼下的风景已从港岛的摩天大厦变成了鱼池与田野。 ⑤有的,只是一种从未离开的熟悉。 ⑥飞机一落地,我的耳边便传来空姐清脆的笑声。 A.④①③⑤⑥② B.①③⑤④⑥② C.④②⑥③⑤① D.①④⑥⑤②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 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 不断形成新的节奏。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 结束而趋于僵化。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中国 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 半,节奏呆板。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所以 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 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 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 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 特点。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
河北省邯郸市馆陶县第一中学 2013-2014 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调研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一、客观题(每小题 3 分,共 27 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我俩是总角之交,从读大学就在一起。不经意间时光荏苒,到现在已经认识 三十多年了,真挚的友谊从未发生过改变。 B.现在少数媒体放着有重要新闻价值的素材不去挖掘,反倒抓住某些明星的一 点逸闻就笔走龙蛇,这种做法真是令人费解。 C.在那流金铄石的岁月里,大家互相鼓励,共同进步,虽然学习环境苦、学习 压力大,却依然熄灭不了我们心中理想与奋斗的火焰。 D.回到家乡,在田间漫步,恰好碰上李大爷,寒暄之后,他高兴地对我说:“今 年五风十雨,一定能大丰收啊!”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 ) A.当我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在坎坷的人生路上艰难跋涉之后,再听到这首《二 泉映月》,不觉感慨万千,文思飞扬。 B.中国传统文化是最爱惜生命的,哲人的“未知死,焉知生”和普通百姓的“好 死不如赖活着”,都体现出一种极强的生命意识 。 C.悲愤可以出诗人,牢骚却并不一定能兴家国。这一观点在北宋大政治家范仲 淹的《岳阳楼记》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阐述。 D.志大略疏的袁绍,文武兼资的曹操,弘毅宽厚的刘备,任才尚计的孙权,都 有统一天下之志,而后袁绍因为败亡,演成了三分之局。 3.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 ①这种感受一直在心里,如此温暖,又如此自然。 ②台北的天空,刚下过小雨,跑道边有些许积水,天空中弥漫着一层薄薄的诗意。 ③没有意外,没有文化上的冲击,没有任何特别的异样。 ④低头,猛然发现机翼下的风景已从港岛的摩天大厦变成了鱼池与田野。 ⑤有的,只是一种从未离开的熟悉。 ⑥飞机一落地,我的耳边便传来空姐清脆的笑声。 A.④①③⑤⑥② B.①③⑤④⑥② C.④②⑥③⑤① D.①④⑥⑤②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 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 不断形成新的节奏。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 结束而趋于僵化。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中国 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 半,节奏呆板。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所以 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 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 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 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 特点。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
都是具备的。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各擅其能, 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 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重性情到重声 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 之间,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明代的陆时雍说 “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谢康乐鬼斧默运,其 梓庆之乎”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 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 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从陶 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正如沈德潜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 声色大开,诗运一转关也”(《说诗啐语》)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 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 美地统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 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 离。重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 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辉煌灿烂 的,但其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 4.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随着人们对《诗经》兴趣的降低,《诗经》的时代结束了,人们由此感觉到 节奏的四言诗越来越僵化。 B.中国诗歌没有从五言七言发展成九言,是因为五言七言寓变化于整齐之中, 节奏更为活泼。 C.明代的陆时雍和《文心雕龙·明诗篇》都指出了两代诗风的嬗递发生在陶渊 明和谢灵运之间 D.晋宋之间,诗歌转变主要表现在从重写意到重摹象,从启示性语言转向写实 性语言两个方面 5.下列对中国诗歌性情与声色之间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宋之际,中国诗歌发生了第一次转变,从重性情转向重声色。 B.盛唐时,性情与声色的完美统一,使中国诗歌达到了发展的顶峰 C.诗歌在盛唐之前,重声色,轻性情;在盛唐之后,重性情,轻声色。 D.盛唐半个世纪一过,能以性情与声色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现象再也没有过。 6.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诗歌能历久不衰,是因为人们在诗歌创作中总是保持探索求新的自身调 节的状态。 B.中国诗歌的发展是从自由体走向格律体,后来出现各种技巧被自觉运用的重 声色也就不足为奇了。 C.古诗与近体诗的长期并存,说明在中国诗歌史上对诗歌语言形式层面的追求 意义不大 D.从诗歌的发展来看,性情与声色两者只有完美统一起来,才能真正成就诗歌 的灿烂辉煌。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都是具备的。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各擅其能, 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 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重性情到重声 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 之间,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明代的陆时雍说: “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谢康乐鬼斧默运,其 梓庆之乎”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 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 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从陶 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正如沈德潜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 声色大开,诗运一转关也”(《说诗晬语》)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 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 美地统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 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 离。重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 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辉煌灿烂 的,但其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 4.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随着人们对《诗经》兴趣的降低,《诗经》的时代结束了,人们由此感觉到 二二节奏的四言诗越来越僵化。 B.中国诗歌没有从五言七言发展成九言,是因为五言七言寓变化于整齐之中, 节奏更为活泼。 C.明代的陆时雍和《文心雕龙·明诗篇》都指出了两代诗风的嬗递发生在陶渊 明和谢灵运之间。 D.晋宋之间,诗歌转变主要表现在从重写意到重摹象,从启示性语言转向写实 性语言两个方面。 5.下列对中国诗歌性情与声色之间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宋之际,中国诗歌发生了第一次转变,从重性情转向重声色。 B.盛唐时,性情与声色的完美统一,使中国诗歌达到了发展的顶峰。 C.诗歌在盛唐之前,重声色,轻性情;在盛唐之后,重性情,轻声色。 D.盛唐半个世纪一过,能以性情与声色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现象再也没有过。 6.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诗歌能历久不衰,是因为人们在诗歌创作中总是保持探索求新的自身调 节的状态。 B.中国诗歌的发展是从自由体走向格律体,后来出现各种技巧被自觉运用的重 声色也就不足为奇了。 C.古诗与近体诗的长期并存,说明在中国诗歌史上对诗歌语言形式层面的追求 意义不大。 D.从诗歌的发展来看,性情与声色两者只有完美统一起来,才能真正成就诗歌 的灿烂辉煌。 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7~10 题
王朴字文伯,东平人也。少举进士,为校书郎,依汉枢密使杨邡。邡与王章、史 弘肇等有隙,朴见汉兴日浅,隐帝年少孱弱,任用小人,而邡为大臣,与将相交 恶,知其必乱,乃去郡东归 周世宗镇澶州,朴为节度掌书记。世宗即位,迁比部郎中。世宗新即位, 锐意征伐,已扰群议,亲败刘旻于高平,归而益治兵,慨然有平一天下之志。数 顾大臣问治道,选文学之士徐台符等二十人,使作《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及《平 边策》,朴在选中¤而当时文士皆不欲上急于用武,以谓平定僭乱,在修文德以 为先。惟朴等言用兵之策,谓江淮为可先取。世宗雅已知朴,及见其议论伟然, 益以为奇,引与计议天下事,无不合,遂决意用之。显德三年,征淮,以朴为东 京副留守。还,拜户部侍郎、枢密副使,迁枢密使 世宗之时,外事征伐,而内修法度。朴为人明敏多才智,非独当世之务, 至于阴阳律历之法,莫不通焉。朴性刚果,又见信于世宗,凡其所为,当时无敢 难者,然人亦莫能加也。世宗征淮,朴留京师,广新城,通道路,壮伟宏阔,今 京师之制,多其所规为。其所作乐,至今用之不可变。其陈用兵之略,非特一时 之策。至言诸国兴灭次第云:“淮南可最先取,并必死之寇,最后亡。”其后宋 兴,平安四方,惟并独后服,皆如朴言。 六年春,世宗遣朴行视汴口,作斗门,还,过故相李谷第,疾作,仆于坐上,舁 归而卒,年五十四。世宗临其丧,以玉钺叩地,大恸者数四。赠侍中。 (选自《新五代史·周臣传》,有删 节) 7.对下列句子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宗雅已知朴 雅:向来、平日B.非独当世之务独:只 有 C.数顾大臣问治道顾:顾虑 D.过故相李谷第过:拜 访 8.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王朴“明敏而多才智”的一组是 ①知其必乱,乃去郡东归 ②外事征伐,而 内修法度 ③其陈用兵之略,非特一时之策 ④至于阴阳律历之法, 莫不通焉 ⑤世宗临其丧,以玉钺叩地,大恸者数四⑥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 A.①② B.②④⑥C.③④⑤ D.①③④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朴很有政治眼光。他最初依附枢密使杨邠,后来发现隐帝任用小人,而 杨邠与将相关系不好,料知混乱必然要发生,就离开了他。 B.王朴不仅多才多艺,精通音律、历法等,还善于搞城市建设,将京师改造 得大路通畅,壮伟宏阔 C.王朴在众文士主张兴修文教的情况下,主张用武,得到世宗的赏识,世宗 征伐并州回来后,王朴最终被提拔为枢密副使。 D.王朴视察汴河口,到前任宰相李谷的府第拜访,疾病发作,倒在座位上, 抬回去后就死了。世宗伤心地用玉钺触地。大声痛哭了好几次
王朴字文伯,东平人也。少举进士,为校书郎,依汉枢密使杨邡。邡与王章、史 弘肇等有隙,朴见汉兴日浅,隐帝年少孱弱,任用小人,而邡为大臣,与将相交 恶,知其必乱,乃去郡东归。 周世宗镇澶州,朴为节度掌书记。世宗即位,迁比部郎中。世宗新即位, 锐意征伐,已扰群议,亲败刘旻于高平,归而益治兵,慨然有平一天下之志。数 顾大臣问治道,选文学之士徐台符等二十人,使作《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及《平 边策》,朴在选中。而当时文士皆不欲上急于用武,以谓平定僭乱,在修文德以 为先。惟朴等言用兵之策,谓江淮为可先取。世宗雅已知朴,及见其议论伟然, 益以为奇,引与计议天下事,无不合,遂决意用之。显德三年,征淮,以朴为东 京副留守。还,拜户部侍郎、枢密副使,迁枢密使。 世宗之时,外事征伐,而内修法度。朴为人明敏多才智,非独当世之务, 至于阴阳律历之法,莫不通焉。朴性刚果,又见信于世宗,凡其所为,当时无敢 难者,然人亦莫能加也。世宗征淮,朴留京师,广新城,通道路,壮伟宏阔,今 京师之制,多其所规为。其所作乐,至今用之不可变。其陈用兵之略,非特一时 之策。至言诸国兴灭次第云:“淮南可最先取,并必死之寇,最后亡。”其后宋 兴,平安四方,惟并独后服,皆如朴言。 六年春,世宗遣朴行视汴口,作斗门,还,过故相李谷第,疾作,仆于坐上,舁 归而卒,年五十四。世宗临其丧,以玉钺叩地,大恸者数四。赠侍中。 (选自《新五代史·周臣传》,有删 节) 7.对下列句子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宗雅已知朴 雅:向来、平日 B.非独当世之务 独:只 有 C.数顾大臣问治道 顾:顾虑 D.过故相李谷第 过:拜 访 8.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王朴“明敏而多才智”的一组是 ( ) ①知其必乱,乃去郡东归 ②外事征伐,而 内修法度 ③其陈用兵之略,非特一时之策 ④至于阴阳律历之法, 莫不通焉 ⑤世宗临其丧,以玉钺叩地,大恸者数四 ⑥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 A.①②③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①③④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朴很有政治眼光。他最初依附枢密使杨邠,后来发现隐帝任用小人,而 杨邠与将相关系不好,料知混乱必然要发生,就离开了他。 B.王朴不仅多才多艺,精通音律、历法等,还善于搞城市建设,将京师改造 得大路通畅,壮伟宏阔。 C.王朴在众文士主张兴修文教的情况下,主张用武,得到世宗的赏识,世宗 征伐并州回来后,王朴最终被提拔为枢密副使。 D.王朴视察汴河口,到前任宰相李谷的府第拜访,疾病发作,倒在座位上, 抬回去后就死了。世宗伤心地用玉钺触地。大声痛哭了好几次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而当时文士皆不欲上急于用武,以谓平定僭乱,在修文德以为先。(5分) 朴性刚果,又见信于世宗,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然人亦莫能加也。(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客从 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①。珠中有隐字②,欲辨不成书 缄之箧笥久③,以俟公家须。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 [注]①泉客珠:指珍珠。泉客,传说中的人鱼,相传它们流岀的眼泪能变为珍珠 ②佛教传说,有些珠子中隐隐有字。③:指储藏物品的小竹箱 11.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故事,请简述这个故事。(5分) 12.从全诗看,“珠中有隐字”、珍珠“化为血”各有什么寓意?(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 而当时文士皆不欲上急于用武,以谓平定僭乱,在修文德以为先。(5 分) (2) 朴性刚果,又见信于世宗,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然人亦莫能加也。(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客从 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①。珠中有隐字②,欲辨不成书。 缄之箧笥久③,以俟公家须。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 [注]①泉客珠:指珍珠。泉客,传说中的人鱼,相传它们流出的眼泪能变为珍珠。 ②佛教传说,有些珠子中隐隐有字。③:指储藏物品的小竹箱。 11.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故事,请简述这个故事。(5 分) 12.从全诗看,“珠中有隐字”、珍珠“化为血”各有什么寓意?(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何妨吟啸且徐行。 (2)遥想公瑾当年, (3)楚天千里清秋, (4)这次第, (5)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杨柳岸,晓风残月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不平凡的求学生涯 1931年9月,清华大学招入了一批新学生,其中有一个瘦小的戴眼镜的无 锡人。这位新生作文和历史拿了满分,理科却几乎是零分,他就是后来成为中国 近代力学之父的钱伟长。清华当年招生的作文题目是《梦游清华园》,钱伟长写 了一篇四百五十字的赋,出题目的老师想改改不了,只能给了满分。历史考题更 奇怪,要求写出二十四史的作者、注者和卷数,许多考生望“题”兴叹,而钱伟 长却答得分毫不差。钱伟长的文科好,一点也不奇怪。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是教书 先生,四叔是著名的文科学者钱穆。他中学的文史老师,则是语言学家吕叔湘。 钱伟长自小看古书长大,十岁的时候就可以把《三国演义》倒背如流。可是,19 岁的钱伟长在数理上一塌糊涂,物理只考了5分,数学、化学共考了20分,英 文因没学过是0分。 但正是这样一个在文史上极具天赋、数理上极度“瘸腿”的学生,却在一夜 之间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一弃文从理。这个决定缘于1931年9月18日,日 本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听到了这个消息后,钱伟长拍案而起, 他说:我不读历史系了,我要学造飞机大炮。他决定转学物理以振兴中国的军力 于是钱伟长几次跑去找物理系主任吴有训,吴先生被这位青年的爱国热情打动 了,答应他试读一年。为了能尽早赶上课程,钱伟长来往于宿舍、教室和图书馆 之间,早起晚归,极度用功。他克服了用英语听课和阅读的困难,一年后数理课 程超过了70分,四年后,成了一名出类拔萃的优秀生。正如他后来常说的:“我 从来不相信有什么‘天才’,而只是相信人的才能是用艰苦的劳动培植出来的。 奋发才有为,勤学才有识。 1940年1月钱伟长考取中英庚款会的公费留学生,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 习。钱伟长与自己的导师辛吉教授第一次面谈时,发现两人都在研究板壳理论, 于是师生俩开始共同啃这块硬骨头。的确,板壳内禀理论是一大难题,但是很有 实用价值。在航空航海工程、武器装备、仪器仪表和各项工程设施中,到处可见 到平板和壳体。多年来对于各种各样的板壳,各学派学者用不同的方程式来描述, 钱伟长认为它们应该有内在的联系,有必要加以统一。于是他开始废寝忘食地寻 求这种联系。经过半年多努力,用掉了几尺厚的草稿纸,他终于以严谨简约的张 量分析为基本工具,建立了板壳的基本理论,对原有的各种论述进行分类,提炼 出本质的核心内容,找到了一组统一的方程式 与此同时,辛吉教授通过另一途径得到了类似的结果。1941年,他们合写 成了一再为人们称道、引用的著名论文《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这篇论文发表 于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的60岁祝寿文集。该文集的作者多数是当时世界上第 流的科学家,28岁的钱伟长,是文集作者中最年轻的学者、唯一的中国人。爱 因斯坦看后也由衷感叹,这位中国青年解决了困扰我多年的问题。此文奠定了钱 伟长在美国科学界的地位
(1) ,何妨吟啸且徐行。 (2)遥想公瑾当年, 。 (3)楚天千里清秋, 。 (4)这次第, ! (5)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 杨柳岸,晓风残月。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不平凡的求学生涯 1931 年 9 月,清华大学招入了一批新学生,其中有一个瘦小的戴眼镜的无 锡人。这位新生作文和历史拿了满分,理科却几乎是零分,他就是后来成为中国 近代力学之父的钱伟长。清华当年招生的作文题目是《梦游清华园》,钱伟长写 了一篇四百五十字的赋,出题目的老师想改改不了,只能给了满分。历史考题更 奇怪,要求写出二十四史的作者、注者和卷数,许多考生望“题”兴叹,而钱伟 长却答得分毫不差。钱伟长的文科好,一点也不奇怪。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是教书 先生,四叔是著名的文科学者钱穆。他中学的文史老师,则是语言学家吕叔湘。 钱伟长自小看古书长大,十岁的时候就可以把《三国演义》倒背如流。可是,19 岁的钱伟长在数理上一塌糊涂,物理只考了 5 分,数学、化学共考了 20 分,英 文因没学过是 0 分。 但正是这样一个在文史上极具天赋、数理上极度“瘸腿”的学生,却在一夜 之间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弃文从理。这个决定缘于 1931 年 9 月 18 日,日 本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听到了这个消息后,钱伟长拍案而起, 他说:我不读历史系了,我要学造飞机大炮。他决定转学物理以振兴中国的军力。 于是钱伟长几次跑去找物理系主任吴有训,吴先生被这位青年的爱国热情打动 了,答应他试读一年。为了能尽早赶上课程,钱伟长来往于宿舍、教室和图书馆 之间,早起晚归,极度用功。他克服了用英语听课和阅读的困难,一年后数理课 程超过了 70 分,四年后,成了一名出类拔萃的优秀生。正如他后来常说的:“我 从来不相信有什么‘天才’,而只是相信人的才能是用艰苦的劳动培植出来的。 奋发才有为,勤学才有识。” 1940 年 1 月钱伟长考取中英庚款会的公费留学生,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 习。钱伟长与自己的导师辛吉教授第一次面谈时,发现两人都在研究板壳理论, 于是师生俩开始共同啃这块硬骨头。的确,板壳内禀理论是一大难题,但是很有 实用价值。在航空航海工程、武器装备、仪器仪表和各项工程设施中,到处可见 到平板和壳体。多年来对于各种各样的板壳,各学派学者用不同的方程式来描述, 钱伟长认为它们应该有内在的联系,有必要加以统一。于是他开始废寝忘食地寻 求这种联系。经过半年多努力,用掉了几尺厚的草稿纸,他终于以严谨简约的张 量分析为基本工具,建立了板壳的基本理论,对原有的各种论述进行分类,提炼 出本质的核心内容,找到了一组统一的方程式。 与此同时,辛吉教授通过另一途径得到了类似的结果。1941 年,他们合写 成了一再为人们称道、引用的著名论文《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这篇论文发表 于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的 60 岁祝寿文集。该文集的作者多数是当时世界上第一 流的科学家,28 岁的钱伟长,是文集作者中最年轻的学者、唯一的中国人。爱 因斯坦看后也由衷感叹,这位中国青年解决了困扰我多年的问题。此文奠定了钱 伟长在美国科学界的地位
1942年取得博士学位后,经过辛吉教授特地推荐,钱伟长到了冯·卡门所在的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做博士后研究。由于反法西斯战争的需要,美国当时正在加紧 研究火箭、导弹,精确地计算火箭导弹的弹道成了当务之急。钱伟长担起了这个 重任,他经常到喷气推进研究所所在地墨西哥州的白沙基地参加火箭试验,对各 种型号的导弹的弹道及空气动力学性能进行了细致地分析,写出了许多保密的内 部报告,并提出了有关火箭、导弹落点的理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伦敦遭到 德国导弹的袭击,英国首相邱吉尔很着急,向美国求援,问题转达到冯·卡门那 里,钱伟长提出了一个对运行的导弹加以干扰迫使其射程减小的方案,立即得到 采纳。因此战争中尽管伦敦东码头区遭到德国导弹破坏,市中心却安然无恙。邱 吉尔在回忆录中提起此事,说美国青年人很厉害,但实际上应该说:中国青年人 很厉害! (摘编自戴世强《钱伟长小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钱伟长在清华大学入学考试中,文史成绩优异,作文和历史都拿了满分,是 因为钱伟长受到良好的家庭环境的熏陶和影响,自小是看古书长大的 B.钱伟长基于爱国的崇高理想,弃文从理,转系后读书极为用功,最终成为 名优秀的理科毕业生,这充分说明了奋发才能有为、勤学才能有识的道理, C.多年来各学派学者对平板和壳体进行了广泛研究,但没有找到内在联系,钱 伟长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起板壳的基本理论,与导师辛吉的研究过程和结果 都相似。 D.由于反法西斯战争的需要,钱伟长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时主要从事有关火箭 导弹的研究,他提出的方案曾帮助伦敦在二战中免遭德国导弹的破坏 E.本文用朴素平实的语言,记叙了钱伟长青年时期刻苦求学、不断钻研取得杰 出成绩的过程,展现了一代科学大师的成长历程,塑造了一个成就卓著、令人尊 敬的科学家的形象。 (2)为什么说《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一文奠定了钱伟长在美国科学界的地位? 请简要分析。(6分) (3)本文反映了钱伟长哪些优秀的品格?请简要分析。(6分) (4)文史上极具天赋的钱伟长上大学时却弃文从理,最终在科学领域还取得了 杰出的成就;而人们平时却常说扬长避短更容易取得成功。对此,你有何观点? 请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谈谈理由。(8分)
1942 年取得博士学位后,经过辛吉教授特地推荐,钱伟长到了冯·卡门所在的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做博士后研究。由于反法西斯战争的需要,美国当时正在加紧 研究火箭、导弹,精确地计算火箭导弹的弹道成了当务之急。钱伟长担起了这个 重任,他经常到喷气推进研究所所在地墨西哥州的白沙基地参加火箭试验,对各 种型号的导弹的弹道及空气动力学性能进行了细致地分析,写出了许多保密的内 部报告,并提出了有关火箭、导弹落点的理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伦敦遭到 德国导弹的袭击,英国首相邱吉尔很着急,向美国求援,问题转达到冯·卡门那 里,钱伟长提出了一个对运行的导弹加以干扰迫使其射程减小的方案,立即得到 采纳。因此战争中尽管伦敦东码头区遭到德国导弹破坏,市中心却安然无恙。邱 吉尔在回忆录中提起此事,说美国青年人很厉害,但实际上应该说:中国青年人 很厉害! (摘编自戴世强《钱伟长小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 A.钱伟长在清华大学入学考试中,文史成绩优异,作文和历史都拿了满分,是 因为钱伟长受到良好的家庭环境的熏陶和影响,自小是看古书长大的。 B.钱伟长基于爱国的崇高理想,弃文从理,转系后读书极为用功,最终成为一 名优秀的理科毕业生,这充分说明了奋发才能有为、勤学才能有识的道理。 C.多年来各学派学者对平板和壳体进行了广泛研究,但没有找到内在联系,钱 伟长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起板壳的基本理论,与导师辛吉的研究过程和结果 都相似。 D.由于反法西斯战争的需要,钱伟长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时主要从事有关火箭、 导弹的研究,他提出的方案曾帮助伦敦在二战中免遭德国导弹的破坏。 E.本文用朴素平实的语言,记叙了钱伟长青年时期刻苦求学、不断钻研取得杰 出成绩的过程,展现了一代科学大师的成长历程,塑造了一个成就卓著、令人尊 敬的科学家的形象。 (2)为什么说《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一文奠定了钱伟长在美国科学界的地位? 请简要分析。(6 分) (3)本文反映了钱伟长哪些优秀的品格?请简要分析。(6 分) (4)文史上极具天赋的钱伟长上大学时却弃文从理,最终在科学领域还取得了 杰出的成就;而人们平时却常说扬长避短更容易取得成功。对此,你有何观点? 请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谈谈理由。(8 分)
五、语言表达 15.阅读下面这则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6分 近日,网上一则题为《我无颜面对的事情:怎么大学生不如农民工呢?》的帖子 引发众多网友的激烈讨论。发帖者称,自己是国家重点院校的一名大四学生,从 大三暑假开始就不停地找工作,而她找到的最好的一份工作,月薪不到2000 元。可是她过年回老家时发现,很多在外地当农民工的亲戚都能拿到3000元以 上的月薪,而且包吃包住……于是她感慨:“没想到我竟是混得最差的一个。” 你是怎样看待“大学生月薪不如农民工”这一现象的?请就此事发表个人的见 解,要求:观点鲜明,见解独到,有理有据。 答 6.下面文字中加点的词语,有的必须删去,有的不能删去。本着简明的原则, 把它们找出来,将序号分别写在横线上(可删可不删的不写)。(5分) 为了①推动新农村建设,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日前,市剧团将②派出由二十名青 年演员组成的③演出队伍,奔赴边远乡村进行④慰问演出。演员们深入田间地头、 乡村街道、敬老院和⑤学校,为观众奉献了一场场精彩的⑥节目。通过⑦演出, 拉近了青年演员与群众的距离,也使演员自己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答:必须删去的是 不能删去的是 五、写作(60分) 17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闻一多在《色彩》中吟道:生命是一张没有价值的白纸,自从绿给了我发展,红 给了我热情,蓝教给我以高洁,粉红赐我以希望,灰白赠我以悲哀……从此以后, 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因为我爱它的色彩。 人生的色彩无不从一张白纸开始,用心中七彩的笔,描绘出属于自己的色彩。 请以“为生命着色”为题,写一篇文章,自选角度,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800
五、语言表达 15.阅读下面这则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6 分) 近日,网上一则题为《我无颜面对的事情:怎么大学生不如农民工呢?》的帖子 引发众多网友的激烈讨论。发帖者称,自己是国家重点院校的一名大四学生,从 大三暑假开始就不停地找工作,而她找到的最好的一份工作,月薪不到 2 000 元。可是她过年回老家时发现,很多在外地当农民工的亲戚都能拿到 3 000 元以 上的月薪,而且包吃包住……于是她感慨:“没想到我竟是混得最差的一个。” 你是怎样看待“大学生月薪不如农民工”这一现象的?请就此事发表个人的见 解,要求:观点鲜明,见解独到,有理有据。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16.下面文字中加点的词语,有的必须删去,有的不能删去。本着简明的原则, 把它们找出来,将序号分别写在横线上(可删可不删的不写)。(5 分) 为了①推动新农村建设,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日前,市剧团将②派出由二十名青 年演员组成的③演出队伍,奔赴边远乡村进行④慰问演出。演员们深入田间地头、 乡村街道、敬老院和⑤学校,为观众奉献了一场场精彩的⑥节目。通过⑦演出, 拉近了青年演员与群众的距离,也使演员自己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答:必须删去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能删去的是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写作(60 分) 17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闻一多在《色彩》中吟道:生命是一张没有价值的白纸,自从绿给了我发展,红 给了我热情,蓝教给我以高洁,粉红赐我以希望,灰白赠我以悲哀……从此以后, 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因为我爱它的色彩。 人生的色彩无不从一张白纸开始,用心中七彩的笔,描绘出属于自己的色彩。 请以“为生命着色”为题,写一篇文章,自选角度,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 800 字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高一第二次调研考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D(A.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朋友。《诗经》中把儿童的发髻称作“角 后来人们习惯称童年时代为“总角”。B.笔走龙蛇:笔一挥动就呈现出龙蛇舞 动的神态。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风格洒脱,也指书法速度很快,笔势雄健活 泼。C.流金铄石:能使金石熔化,形容天气酷热。D“五风十雨”指五天刮一次 风,十天下一场雨,形容风调雨顺。用在此处恰当 2.B A项由于滥用介词造成主语残缺;C项搭配不当;D项关联词语语序 不当,“袁绍”应放于“因为”之后) 3.C(①“这种感受”紧承⑤“熟悉”;④“机翼下”②“跑道边”⑥“飞 机一落地”呈现时间和空间上的转换) 4【答案】D(A.“对《诗经》兴趣的降低”理解有误,B.原因是九言“读起来 呼吸急促”,C.《文心雕龙·明诗篇》只指出转变后的状况) 5【答案】C(盛唐之后声色和性情是顾此失彼的,轻重没有明确的对应) 6【答案】C(不能因为二者的并存而否定对语言形式追求而产生的二者互补, 共同促进中国诗歌繁荣发展的意义) 7C(应为拜访、看望) 8.D(②说的是世宗,与王朴无关;⑤世宗悲痛,说明两人关系密切。不能作 为王朴明敏才智的证明;⑥是说人们对王朴性格刚毅果断的反映。与王朴明敏才 智无关) 9.C(是征讨淮南后,不是并州,征讨后最后被提拔为枢密使) 10.(1)而当时的文士都不建议皇帝急于用兵。认为平定犯上作乱,应该把提倡 文化道德放在首位。(“欲”“僭乱”“以为”各1分,句子大意2分,共5 分) (2)王朴性格刚毅果断,又被世宗所信任,凡是他所做的事情。当时没有谁 敢责备的,然而也没有谁能能超过他。(“见信于”翻译出被动句特点1分, “难”“莫”各1分,句子大意2分,共5分) 11.答:有客人从南方来,送我珍珠,珍珠里隐约有字,想辨认却又不成字;我 把它久久地藏在竹箱里。等候官家来征求:但日后打开箱子一看,珍珠却化成了 血水,可想的是我现在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应付官家的征敛了。 答出故事梗概的,给3分;答出“欲辩不成书”意思的,给1分;答出“哀今征 敛无”的,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 12答:“珠中有隐字”,寓意为百姓心中有难言的隐痛 珍珠“化为血”,寓意为官家征敛的实为平民百姓的血汗。 答出“珠中有隐字”寓意的,给3分;答出珍珠“化为血”寓意的,给3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013——2014 学年第二学期高一第二次调研考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D(A.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朋友。《诗经》中把儿童的发髻称作“角”, 后来人们习惯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B.笔走龙蛇:笔一挥动就呈现出龙蛇舞 动的神态。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风格洒脱,也指书法速度很快,笔势雄健活 泼。C.流金铄石:能使金石熔化,形容天气酷热。D“五风十雨”指五天刮一次 风,十天下一场雨,形容风调雨顺。用在此处恰当。 2.B (A 项由于滥用介词造成主语残缺;C 项搭配不当;D 项关联词语语序 不当,“袁绍”应放于“因为”之后) 3.C (①“这种感受”紧承⑤“熟悉”;④“机翼下”②“跑道边”⑥“飞 机一落地”呈现时间和空间上的转换) 4【答案】 D(A.“对《诗经》兴趣的降低”理解有误,B.原因是九言“读起来 呼吸急促”,C.《文心雕龙·明诗篇》只指出转变后的状况) 5【答案】 C(盛唐之后声色和性情是顾此失彼的,轻重没有明确的对应) 6【答案】 C(不能因为二者的并存而否定对语言形式追求而产生的二者互补, 共同促进中国诗歌繁荣发展的意义) 7 C (应为拜访、看望) 8.D (②说的是世宗,与王朴无关;⑤世宗悲痛,说明两人关系密切。不能作 为王朴明敏才智的证明;⑥是说人们对王朴性格刚毅果断的反映。与王朴明敏才 智无关) 9. C (是征讨淮南后,不是并州,征讨后最后被提拔为枢密使) 10.(1) 而当时的文士都不建议皇帝急于用兵。认为平定犯上作乱,应该把提倡 文化道德放在首位。(“欲”“僭乱”“以为”各 l 分,句子大意 2 分,共 5 分) (2)王朴性格刚毅果断,又被世宗所信任,凡是他所做的事情。当时没有谁 敢责备的,然而也没有谁能能超过他。(“见信于”翻译出被动句特点 1 分, “难”“莫”各 1 分,句子大意 2 分,共 5 分) 11.答:有客人从南方来,送我珍珠,珍珠里隐约有字,想辨认却又不成字;我 把它久久地藏在竹箱里。等候官家来征求;但日后打开箱子一看,珍珠却化成了 血水,可想的是我现在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应付官家的征敛了。 答出故事梗概的,给 3 分;答出“欲辩不成书”意思的,给 1 分;答出“哀今征 敛无”的,给 1 分。意思答对即可。 12 答:“珠中有隐字”,寓意为百姓心中有难言的隐痛。 珍珠“化为血”,寓意为官家征敛的实为平民百姓的血汗。 答出“珠中有隐字”寓意的,给 3 分;答出珍珠“化为血”寓意的,给 3 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13默写(略) 14.(1)B项3分,E项2分,A项1分。(A项原因概括不全面,还应该包括在 学校遇到了好老师;C项原文说辛吉教授通过“另一途径”得到了类似的结果 D项原文说“伦敦东码头区遭到德国导弹破坏,市中心却安然无恙”,而不是 免遭德国导弹破坏”。) 2)①论文攻克了当时的科学难题。板壳内禀理论是极有实用价值的科学难题, 钱伟长从原有各学派学者的论述中找出各种板壳的内在联系,提炼出核心内容 ②论文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此文发表于导弹之父冯·卡门的祝寿文集,该文集的 作者多是当时世界上第一流的科学家。③得到爱因斯坦的肯定与赏识。爱因斯坦 看过此文后由衷感叹其解决了困扰自己多年的难题。(每点2分,共6分) (3)①热爱祖国,有远大抱负。为了振兴中国的军力,抵抗外族侵略,在文史 上极具天赋的钱伟长毅然决定弃文从理。②勤勉刻苦,善于钻硏。理科薄弱的钱 伟长经过艰苦努力,克服多重困难,成为物理系优秀毕业生;留学加拿大后,废 寝忘食地钻研,与导师共同攻克极具实用价值的科学难题。③勇于担当,维护正 义。二战期间由于反法西斯战争的需要,钱伟长勇担有关导弹研究的重任,曾为 伦敦市中心免遭德国导弹破坏做出贡献。(每点2分,共6分) (4)观点一:只要有梦想,够努力,“扬短避长”也能取得成功。(2分)文 本:①崇高的理想是取得成功的动力。钱伟长改学理科,是想通过科学技术来振 兴祖国的军力,抵抗外族的侵略。这一崇高的爱国理想促使他在以后的学习研究 中克服重重困难,走向成功。②勤奋刻苦是成功的保障。钱伟长转物理系后学习 极度用功,成为理科优秀毕业生;留学期间,通过潜心钻研,解决了重要的科学 难题。这些成绩的取得,都是脚踏实地、勤奋钻研的结果。③天赋是取得成功的 基础。钱伟长在文史方面表现出的天赋,反映出他是一个资质好、智商高、记忆 力强的人,这也是他后来在科学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任意合理的两点 得4分)(言之有理即可) 现实:生活中面对自己的短处不应一味地回避,只要有足够的动力和信心,找对 方法,肯努力,多付出,短处也可以成为长处。失去双臂的刘伟,坚定自己的梦 想,付出数倍于常人的努力,让钢琴在自己的脚下流淌出优美的旋律,短处成为 了他的长处。我们做任何事也是如此。 观点二:懂得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会少走弯路,更容易取得成功。(2分)文 本:①天赋好、记忆力惊人,有助于进行文史研究。钱伟长自小看古书长大,十 岁时就能把《三国演义》倒背如流,说明他在文史方面天赋极髙。假如他没有弃 文从理,在文史硏究方面应该能取得优异成绩。②家庭环境与后天教育能促进长 处的进一步发展。家学渊源,名师指点,进一步激发了钱伟长文史方面的学习潜 能,使之在清华入学考试中,作文和历史得了满分。(任意意合理的两点得4 分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不可避免地都有自己的短处和长处,认识并发挥自己的优长, 更易形成制胜的优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也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对自己有 正确的认识和定位,扬长避短更易成功。(2分)(言之有理即可) 15.(示例一)观点: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很正常,对这一现象不必大惊小怪 理由:近年来各地持续出现的“民工荒”促使农民工的身价越来越高;农民工的 工作,劳动环境差,劳动强度大、时间长,有的甚至没有安全保障,工资高一点, 这是理所应当的;大学生刚开始工作,缺乏必要的劳动技能与经验,月薪少于农 民工,也属正常现象
13 默写(略) 14.(1)B 项 3 分,E 项 2 分,A 项 1 分。(A 项原因概括不全面,还应该包括在 学校遇到了好老师;C 项原文说辛吉教授通过“另一途径”得到了类似的结果; D 项原文说“伦敦东码头区遭到德国导弹破坏,市中心却安然无恙”,而不是 “免遭德国导弹破坏”。) ( 2)①论文攻克了当时的科学难题。板壳内禀理论是极有实用价值的科学难题, 钱伟长从原有各学派学者的论述中找出各种板壳的内在联系,提炼出核心内容。 ②论文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此文发表于导弹之父冯·卡门的祝寿文集,该文集的 作者多是当时世界上第一流的科学家。③得到爱因斯坦的肯定与赏识。爱因斯坦 看过此文后由衷感叹其解决了困扰自己多年的难题。(每点 2 分,共 6 分) (3)①热爱祖国,有远大抱负。为了振兴中国的军力,抵抗外族侵略,在文史 上极具天赋的钱伟长毅然决定弃文从理。②勤勉刻苦,善于钻研。理科薄弱的钱 伟长经过艰苦努力,克服多重困难,成为物理系优秀毕业生;留学加拿大后,废 寝忘食地钻研,与导师共同攻克极具实用价值的科学难题。③勇于担当,维护正 义。二战期间由于反法西斯战争的需要,钱伟长勇担有关导弹研究的重任,曾为 伦敦市中心免遭德国导弹破坏做出贡献。(每点 2 分,共 6 分) (4)观点一:只要有梦想,够努力,“扬短避长”也能取得成功。(2 分)文 本:①崇高的理想是取得成功的动力。钱伟长改学理科,是想通过科学技术来振 兴祖国的军力,抵抗外族的侵略。这一崇高的爱国理想促使他在以后的学习研究 中克服重重困难,走向成功。②勤奋刻苦是成功的保障。钱伟长转物理系后学习 极度用功,成为理科优秀毕业生;留学期间,通过潜心钻研,解决了重要的科学 难题。这些成绩的取得,都是脚踏实地、勤奋钻研的结果。③天赋是取得成功的 基础。钱伟长在文史方面表现出的天赋,反映出他是一个资质好、智商高、记忆 力强的人,这也是他后来在科学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任意合理的两点 得 4 分)(言之有理即可) 现实:生活中面对自己的短处不应一味地回避,只要有足够的动力和信心,找对 方法,肯努力,多付出,短处也可以成为长处。失去双臂的刘伟,坚定自己的梦 想,付出数倍于常人的努力,让钢琴在自己的脚下流淌出优美的旋律,短处成为 了他的长处。我们做任何事也是如此。 观点二:懂得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会少走弯路,更容易取得成功。(2 分)文 本:①天赋好、记忆力惊人,有助于进行文史研究。钱伟长自小看古书长大,十 岁时就能把《三国演义》倒背如流,说明他在文史方面天赋极高。假如他没有弃 文从理,在文史研究方面应该能取得优异成绩。②家庭环境与后天教育能促进长 处的进一步发展。家学渊源,名师指点,进一步激发了钱伟长文史方面的学习潜 能,使之在清华入学考试中,作文和历史得了满分。(任意意合理的两点得 4 分)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不可避免地都有自己的短处和长处,认识并发挥自己的优长, 更易形成制胜的优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也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对自己有 正确的认识和定位,扬长避短更易成功。(2 分)(言之有理即可) 15.(示例一)观点: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很正常,对这一现象不必大惊小怪。 理由:近年来各地持续出现的“民工荒”促使农民工的身价越来越高;农民工的 工作,劳动环境差,劳动强度大、时间长,有的甚至没有安全保障,工资高一点, 这是理所应当的;大学生刚开始工作,缺乏必要的劳动技能与经验,月薪少于农 民工,也属正常现象
(示例二)观点:这种现象是暂时的,从长远发展看,大学生月薪一定会超过农民 工,对这一现象需辩证(理性、正确)看待 理由:农民工的工作,劳动环境差,劳动强度大、时间长,挣的钱其实是靠无数 次加班和辛勤的汗水换来的,因此,从这个角度说,他们的收入其实并不高;大 学生的工作环境、劳动时间、所享受到的福利待遇、社会保险等,多是农民工无 法比拟的;大学生有知识、有文化,经过实际工作锻炼后,发展空间和薪酬的提 高肯定比农民工好、快。 16解析:本题考査语言表达简明的能力。①引出目的,不能删;③连接定语和 中心语,不能删;⑤连接并列成分,不能删;②和前面的“日前”矛盾,必须删; ⑦使句子缺主语,必须删;④和⑥属于可删可不删之列 答案:(必须删去的是)②⑦;(不能删去的是)①③⑤ 17作文:参考示例:审题立意的角度可以有:为什么着色,着什么色彩,着色 不着色会怎样。可以写自己生命里的色彩,为什么会拥有这种色彩;可以写他人 生命里的色彩,他为其奋斗的思想历程结局;可以抒发生命充满生机、色彩斑斓 的情感:可以记叙描写自我为生命着色的经历;可以议论为什么要让生命有色彩; 可以写正面积极的作用,可以写反面消极的内容;可以借鉴教材里的素材,屈原 为生命抹上汨罗江一样的色彩,司马迁为生命抹上黄土地一样的色彩,陶渊明为 生命抹上秋菊一样的色彩 参考译文: 王朴,字文伯,东平(今山东东平县)人。年轻时考中进士。担任校书郎,依附 于汉枢密使杨邠。杨邠和王章、史弘肇等人不和,王朴见后汉建立的时间较短 后汉隐帝(刘承佑)年少软弱,任用小人,而杨邠作为大臣,和将相的是关系不 和睦,料知他一定会作乱,于是离开扬邠回到家乡 周世宗(柴荣)镇守澶州时,王朴担任节度掌书记,周世宗即位,,王朴又改任 比部郎中。周世宗刚即位,锐意征伐,排除众议,亲自在高平打败了刘旻,回来 后更加治理军队,慷慨豪迈,俨然有扫平天下的志向。多次看望大臣询问治国因 之道,选拔文士徐台符等二十人,让他们写作《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及《平边策》 王朴就在被选的行列中。而当时的文士都不建议皇帝急于用兵。认为平定叛乱, 应该先修德,收买民心。只有王朴认为江淮地区可以首先平定。周世宗从前就了 解王朴,看到他高妙的论述后,更加认为他有奇才。召来他一同商讨天下太事, 都合自己的想法,于是决心采用他的建议。显德(周世宗年号)三年,征讨淮河 地区,任命王朴为东京副留守。回师后,加封他为户部侍郎、枢密副使,又升枢 密使 周世宗时期,对外征讨,对内修订法度。王扑聪明,才智很高 不只当世政务。就是阴阳律历巧等方面,也没有不精通的。王朴性格刚直果断, 又被周世宗所信任,凡是他所做的事情,当时没有谁敢责备的,然而也没有谁能 超过他;周世宗讨伐淮河地区,王朴留守京师,增广新城,开通道路,京城更加 庄严宏伟。现在京师的情况,大多是他规划的。他制定的音乐,至今还采用着, 无法更改。他上奏的用兵方略,也不是只能用在一时的策略。他说的各国灭亡的 次序:“淮南可以最先平定,并州是一定要消灭的敌人,在最后灭亡。”后来宋 朝兴起,平定天下,只有并州最后臣服。都像王朴说的一样 显德六年春天,周世宗派王朴巡视汴河口,建造斗门,回京.到前任宰相李谷的 府第拜访,疾病发作,倒在座位上,抬回去后就死了,时年五十四岁。周世宗亲 临了他的丧礼凭吊,用玉馘敲门地,大声痛哭了好几次。追赠王朴为侍中
(示例二)观点:这种现象是暂时的,从长远发展看,大学生月薪一定会超过农民 工,对这一现象需辩证(理性、正确)看待。 理由:农民工的工作,劳动环境差,劳动强度大、时间长,挣的钱其实是靠无数 次加班和辛勤的汗水换来的,因此,从这个角度说,他们的收入其实并不高;大 学生的工作环境、劳动时间、所享受到的福利待遇、社会保险等,多是农民工无 法比拟的;大学生有知识、有文化,经过实际工作锻炼后,发展空间和薪酬的提 高肯定比农民工好、快。 16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的能力。①引出目的,不能删;③连接定语和 中心语,不能删;⑤连接并列成分,不能删;②和前面的“日前”矛盾,必须删; ⑦使句子缺主语,必须删;④和⑥属于可删可不删之列。 答案:(必须删去的是)②⑦;(不能删去的是)①③⑤。 17 作文:参考示例:审题立意的角度可以有:为什么着色,着什么色彩,着色 不着色会怎样。可以写自己生命里的色彩,为什么会拥有这种色彩;可以写他人 生命里的色彩,他为其奋斗的思想历程结局;可以抒发生命充满生机、色彩斑斓 的情感;可以记叙描写自我为生命着色的经历;可以议论为什么要让生命有色彩; 可以写正面积极的作用,可以写反面消极的内容;可以借鉴教材里的素材,屈原 为生命抹上汨罗江一样的色彩,司马迁为生命抹上黄土地一样的色彩,陶渊明为 生命抹上秋菊一样的色彩…… 参考译文: 王朴,字文伯,东平(今山东东平县)人。年轻时考中进士。担任校书郎,依附 于汉枢密使杨邠。杨邠和王章、史弘肇等人不和,王朴见后汉建立的时间较短。 后汉隐帝(刘承佑)年少软弱,任用小人,而杨邠作为大臣,和将相的是关系不 和睦,料知他一定会作乱,于是离开扬邠回到家乡。 周世宗(柴荣)镇守澶州时,王朴担任节度掌书记,周世宗即位,.王朴又改任 比部郎中。周世宗刚即位,锐意征伐,排除众议,亲自在高平打败了刘旻,回来 后更加治理军队,慷慨豪迈,俨然有扫平天下的志向。多次看望大臣询问治国因 之道,选拔文士徐台符等二十人,让他们写作《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及《平边策》, 王朴就在被选的行列中。而当时的文士都不建议皇帝急于用兵。认为平定叛乱, 应该先修德,收买民心。只有王朴认为江淮地区可以首先平定。周世宗从前就了 解王朴,看到他高妙的论述后,更加认为他有奇才。召来他一同商讨天下太事, 都合自己的想法,于是决心采用他的建议。显德(周世宗年号)三年,征讨淮河 地区,任命王朴为东京副留守。回师后,加封他为户部侍郎、枢密副使,又升枢 密使。 周世宗时期,对外征讨,对内修订法度。王扑聪明,才智很高, 不只当世政务。就是阴阳律历巧等方面,也没有不精通的。王朴性格刚直果断, 又被周世宗所信任,凡是他所做的事情,当时没有谁敢责备的,然而也没有谁能 超过他;周世宗讨伐淮河地区,王朴留守京师,增广新城,开通道路,京城更加 庄严宏伟。现在京师的情况,大多是他规划的。他制定的音乐,至今还采用着, 无法更改。他上奏的用兵方略,也不是只能用在一时的策略。他说的各国灭亡的 次序:“淮南可以最先平定,并州是一定要消灭的敌人,在最后灭亡。”后来宋 朝兴起,平定天下,只有并州最后臣服。都像王朴说的一样。 显德六年春天,周世宗派王朴巡视汴河口,建造斗门,回京.到前任宰相李谷的 府第拜访,疾病发作,倒在座位上,抬回去后就死了,时年五十四岁。周世宗亲 临了他的丧礼凭吊,用玉馘敲门地,大声痛哭了好几次。追赠王朴为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