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八校2015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中( zhong)肯骠(piao)勇锁钥(yue)徇(xun)私舞弊 B.模(m)具纰(pi)缪血(xue)压怙恶不悛(jn) C.付梓(zi)木讷(ne)摒(bin)弃扛(gang)鼎之作 D.祓(fu)除功勋(xun)岑(cn)寂解(j)甲归田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影碟掉书袋叠床架屋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B.亲睐势利眼分庭抗礼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C.坐镇座右铭赔理道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D.宣泄泊来品厝火积薪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还没到下班时间,他就 离开了工作岗位。他的行为受到了督察组的通 报批评。 ②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 。从儿童时期就开始学习古诗词,不仅是在练就 “童子功”,更是在培养兴趣,它是一个 的过程,一个 的过程, 让儿童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有益的影响 A.径直瑰宝熏陶循序渐进 B.径自珍宝熏染循序渐进 C.径自瑰宝熏陶潜移默化 D.径直珍宝熏染潜移默化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习近平指出,维护台海和平稳定符合中美共同战略利益。希望美方恪守一个 中国政策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停止售台武器,以实际行动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 展 B.作为国家水资源配置整合的重大水利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一项“南北 双赢”的伟大工程。对于湖北而言,这既是一次奉献,也是一次发展的机遇。 C.专家指出,最新数据显示,我省肺癌发病率达千分之一,约为全国平均值的 2倍。肺癌已成湖北人所患癌症中的“头号杀手”,男女患者死亡均最高。 D.开创“贞观之治”盛世局面的明君唐太宗胸怀宽阔,有海纳百川的容人之量, 就是和自己意见不一样的大臣,也能坦诚相对,信任并重用。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东晋诗人陶渊明创作了大量田园诗,为诗歌创作开辟了一个新天地,被后人 称为“隐逸诗人”或“田园诗人”,代表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诗》等 B.《阿Q正传》中阿Q在刑前画押时,使尽平生的力画圆圈,生怕被人笑话, 立志要画得圆。这个行为细节,形象生动地揭示了阿Q的性格特点一一至死都精 神麻木、愚昧、不觉醒,至死都仍恪守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 C.《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知道杀父仇人是新王克劳狄斯后,决定复仇。当他 正和母亲谈话时,发现波洛涅斯在帷幕后偷听,他一时失去理智,将其刺死。 这导致了奥菲利娅的自杀和与雷欧提斯的决斗。 D.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娜塔莎纯真善良,活泼天真,充满热情,但是又多愁 善感,盲目执拗,易冲动,缺乏理性分析与判断能力,是一个典型的“圆形人物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湖北省八校 2015 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 15 分,共 5 小题,每小题 3 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中(zhōng)肯 骠(piào)勇 锁钥(yuè) 徇(xùn)私舞弊 B.模(mú)具 纰(pī)缪 血(xuè)压 怙恶不悛(jùn) C.付梓(zǐ) 木讷(nè) 摒(bìn)弃 扛(gāng)鼎之作 D.祓(fú)除 功勋(xūn) 岑(cén)寂 解(jiě)甲归田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影碟 掉书袋 叠床架屋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B.亲睐 势利眼 分庭抗礼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C.坐镇 座右铭 赔理道歉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D.宣泄 泊来品 厝火积薪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还没到下班时间,他就_______离开了工作岗位。他的行为受到了督察组的通 报批评。 ②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_______。从儿童时期就开始学习古诗词,不仅是在练就 “童子功”,更是在培养兴趣,它是一个_______的过程,一个________的过程, 让儿童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有益的影响。 A.径直 瑰宝 熏陶 循序渐进 B.径自 珍宝 熏染 循序渐进 C.径自 瑰宝 熏陶 潜移默化 D.径直 珍宝 熏染 潜移默化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习近平指出,维护台海和平稳定符合中美共同战略利益。希望美方恪守一个 中国政策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停止售台武器,以实际行动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 展。 B.作为国家水资源配置整合的重大水利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一项“南北 双赢”的伟大工程。对于湖北而言,这既是一次奉献,也是一次发展的机遇。 C.专家指出,最新数据显示,我省肺癌发病率达千分之一,约为全国平均值的 2 倍。肺癌已成湖北人所患癌症中的“头号杀手”,男女患者死亡均最高。 D.开创“贞观之治”盛世局面的明君唐太宗胸怀宽阔,有海纳百川的容人之量, 就是和自己意见不一样的大臣,也能坦诚相对,信任并重用。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东晋诗人陶渊明创作了大量田园诗,为诗歌创作开辟了一个新天地,被后人 称为“隐逸诗人”或“田园诗人”,代表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诗》等。 B.《阿 Q 正传》中阿 Q 在刑前画押时,使尽平生的力画圆圈,生怕被人笑话, 立志要画得圆。这个行为细节,形象生动地揭示了阿 Q 的性格特点――至死都精 神麻木、愚昧、不觉醒,至死都仍恪守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 C.《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知道杀父仇人是新王克劳狄斯后,决定复仇。当他 正和母亲谈话时,发现波洛涅斯在帷幕后偷听,他一时失去理智,将其刺死。 这导致了奥菲利娅的自杀和与雷欧提斯的决斗。 D.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娜塔莎纯真善良,活泼天真,充满热情,但是又多愁 善感,盲目执拗,易冲动,缺乏理性分析与判断能力,是一个典型的“圆形人物”。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 9 分,共 3 小题,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阮炜 从文明整合力和文明规模来看,中华文明从一开始就占有地缘优势。 众所周知,现代之前的中华文明享有无与伦比的规模和连续性,而这背后的原因 又在于其强大的文化吸引力。问题是,中华文明为何具有这种能力? 只要同其他文明作一个简单比较,便不难发现,中华文明发展出这种的能力,几 乎是必然的。因为没有任何一个文明享有黄河-淮河-长江-珠江流域这么一个适 合农耕的巨大陆地板块。这里大体上没有崇山峻岭和湍急河流把各地区隔断,而 河流流向又大体一致,极有利于发展先进生产力,也极有利于政治-文化整合 相比之下,埃及和西亚文明虽都有适合文明萌生的极佳自然条件,却不享有如此 巨大的一个陆地板块。西欧虽也适合农耕,却明显更寒冷,在古代条件下农业生 产率较低,而各主要河流又从阿尔卑斯山脉流向东南西北各个方向,因而地区间 被隔断,再加海洋阻隔,便被天然地划为法、德、意、西、英等民族或地缘政治 区域,很不利于政治-文化整合。印度虽同样是一个大型陆地板块,且降雨量和 气温都适合农耕,却因雨季时河水流量太大也太湍急,十分不利于地区间交往乃 至共同体整合。这就解释了印度为何文化、语言、宗教超多超复杂,整合程度明 显不如中国。 因此从文明整合力和文明规模来看,中华文明从一开始就占有地缘优势。它不光 拥有黄河流域,紧贴着黄河流域还有淮河和海河流域;往南,更有巨大的长江流 域和规模可观的珠江流域。更重要的是,没有什么巨大山脉把几个大河流域隔开。 往北一直到东北,往西北一直到嘉峪关一带,都天然地连成一片,没有什么难以 逾越的地理障碍,且或多或少都适合农耕。在这种情况下,一地与另一地间的文 化很容易产生紧密联系。据考古发现,大约距今五千年时,华夏各地之间的文化 同质性便相当高了 这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历史上的中国为何表现出如此强大的同化力。秦汉唐和元 明清时期中国在向南、北、西北、西南和东北方向扩展时,对周边民族产生巨大 的文化吸引力。这也解释了为何中国文明深刻影响了朝鲜、日本和越南的文化走 向,将其纳入中华文明轨道,形成了儒家文化圈或东亚“汉字文化圈” 从中华文明内部来看,中原文化在扩散的过程中对于周边民族来说也一直是一种 强势文化,或者说在汉民族与其他民族的互动中,主要是后者接受前者的文化。 但既然是互动,中原文明也会吸收少数民族的先进文化。早在战国时期,赵武灵 王就模仿游牧民族,搞“胡服骑射”,大大提升了赵国军力。游牧民族文化为何 对汉民族有吸引力呢?因为他们是马背上的民族,军事技术发达。爱屋及乌,汉 人既对军事技术感兴趣,对游牧文化的其他方面也会感兴趣。元清时期,汉族接 受游牧民族文化的规模就更大了,且远不限于军事 但总的说来,主要是游牧民族不断吸引汉族文化,最后融合到中华文明大家庭中 来。从一些姓氏也可以看到这点。例如“完颜”本来是一个少数民族姓氏,为了 显得与其他汉人的姓没有区别,就简化为“颜”。百家姓里的“石”姓主要也源 自鲜卑。这个姓氏可追溯到一千七八百年前,这表明鲜卑人当时就开始了汉化过 程。从语言形态看,古代中国北方大多数游牧民族都属于阿尔泰语系(从中亚到 东北亚很大一片区域都是从前阿尔泰语民族游牧居住之地;很多阿尔泰语民族已 大体消亡,如契丹、鲜卑等)。现蒙古族、满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以及古代 契丹人、鲜卑人都是阿尔泰语民族。满族、鲜卑族已几乎完全汉化。蒙古族中也 有很多人汉化,当然汉族中也不乏被游牧民族同化之人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6~8 题。 阮炜 从文明整合力和文明规模来看,中华文明从一开始就占有地缘优势。 众所周知,现代之前的中华文明享有无与伦比的规模和连续性,而这背后的原因 又在于其强大的文化吸引力。问题是,中华文明为何具有这种能力? 只要同其他文明作一个简单比较,便不难发现,中华文明发展出这种的能力,几 乎是必然的。因为没有任何一个文明享有黄河-淮河-长江-珠江流域这么一个适 合农耕的巨大陆地板块。这里大体上没有崇山峻岭和湍急河流把各地区隔断,而 河流流向又大体一致,极有利于发展先进生产力,也极有利于政治-文化整合。 相比之下,埃及和西亚文明虽都有适合文明萌生的极佳自然条件,却不享有如此 巨大的一个陆地板块。西欧虽也适合农耕,却明显更寒冷,在古代条件下农业生 产率较低,而各主要河流又从阿尔卑斯山脉流向东南西北各个方向,因而地区间 被隔断,再加海洋阻隔,便被天然地划为法、德、意、西、英等民族或地缘政治 区域,很不利于政治-文化整合。印度虽同样是一个大型陆地板块,且降雨量和 气温都适合农耕,却因雨季时河水流量太大也太湍急,十分不利于地区间交往乃 至共同体整合。这就解释了印度为何文化、语言、宗教超多超复杂,整合程度明 显不如中国。 因此从文明整合力和文明规模来看,中华文明从一开始就占有地缘优势。它不光 拥有黄河流域,紧贴着黄河流域还有淮河和海河流域;往南,更有巨大的长江流 域和规模可观的珠江流域。更重要的是,没有什么巨大山脉把几个大河流域隔开。 往北一直到东北,往西北一直到嘉峪关一带,都天然地连成一片,没有什么难以 逾越的地理障碍,且或多或少都适合农耕。在这种情况下,一地与另一地间的文 化很容易产生紧密联系。据考古发现,大约距今五千年时,华夏各地之间的文化 同质性便相当高了。 这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历史上的中国为何表现出如此强大的同化力。秦汉唐和元 明清时期中国在向南、北、西北、西南和东北方向扩展时,对周边民族产生巨大 的文化吸引力。这也解释了为何中国文明深刻影响了朝鲜、日本和越南的文化走 向,将其纳入中华文明轨道,形成了儒家文化圈或东亚“汉字文化圈”。 从中华文明内部来看,中原文化在扩散的过程中对于周边民族来说也一直是一种 强势文化,或者说在汉民族与其他民族的互动中,主要是后者接受前者的文化。 但既然是互动,中原文明也会吸收少数民族的先进文化。早在战国时期,赵武灵 王就模仿游牧民族,搞“胡服骑射”,大大提升了赵国军力。游牧民族文化为何 对汉民族有吸引力呢?因为他们是马背上的民族,军事技术发达。爱屋及乌,汉 人既对军事技术感兴趣,对游牧文化的其他方面也会感兴趣。元清时期,汉族接 受游牧民族文化的规模就更大了,且远不限于军事。 但总的说来,主要是游牧民族不断吸引汉族文化,最后融合到中华文明大家庭中 来。从一些姓氏也可以看到这点。例如“完颜”本来是一个少数民族姓氏,为了 显得与其他汉人的姓没有区别,就简化为“颜”。百家姓里的“石”姓主要也源 自鲜卑。这个姓氏可追溯到一千七八百年前,这表明鲜卑人当时就开始了汉化过 程。从语言形态看,古代中国北方大多数游牧民族都属于阿尔泰语系(从中亚到 东北亚很大一片区域都是从前阿尔泰语民族游牧居住之地;很多阿尔泰语民族已 大体消亡,如契丹、鲜卑等)。现蒙古族、满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以及古代 契丹人、鲜卑人都是阿尔泰语民族。满族、鲜卑族已几乎完全汉化。蒙古族中也 有很多人汉化,当然汉族中也不乏被游牧民族同化之人
尤其应注意的是,西元5世纪,建立了北魏政权的鲜卑统治者在鲜卑人中从上到 下强制推行汉文化,从而为其他少数民族融入中华大家庭树立了好榜样。但如果 中国文明没有基于地缘因素的强大吸引力和包容力,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选自《深圳特区报》) 6.下列关于“地缘因素”与“政治一文化整合”关系的论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中华文明享有适合农耕的巨大陆地板块,这里大体上没有崇山峻岭和湍急 河流把各地区隔断,而河流流向又大体一致,极有利于发展先进生产力,也极有 利于政治一文化整合 B.埃及和西亚没有一个如此巨大的陆地板块,所以虽然都有适合文明萌生的 极佳自然条件,却不利于文明的整合和文明规模的发展。 C.西欧适合农耕,但气候更寒冷,主要河流流向各个方向,因而地区间被隔 断,再加上海洋阻隔,便被天然地划分为多个民族或地缘政治区域,不利于政治 文化整合。 D.印度政治-文化的整合程度明显不如中国,这就导致了印度文化、语言、 宗教超多超复杂。 7.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华文明从一开始就占有地缘优势,既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也有利于政治 文化整合,因此使中华文明享有无与伦比的规模和连续性。 B.造成中华文明地缘优势的最重要的原因是拥有像黄河流域、珠江流域等几 大河流流域,有利于农业灌溉,非常适合农耕 C.据考古发现,距今五千年时,华夏各地之间的文化同质性便相当高了,这 些都得益于地缘优势,使各地间的文化很容易产生紧密联系。 D.中国在向外拓展时,由于地缘因素这个主要原因,对周边民族产生了巨大 的文化吸引力,中国文明深刻影响了朝鲜、日本和越南的文化走向。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原文化是一种强势文化,但也会吸收少数民族的先进文 化,如“胡服骑射”的例子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 B.从姓氏上来看,“颜”“石”这些姓氏可追溯到一千七八百年前,这表明 鲜卑人当时就开始了汉化过程 C.从语言形态看,古代中国北方大多数游牧民族都属于阿尔泰语系,但现在 满族、鲜卑族已几乎完全汉化,蒙古族中也有汉化现象。 D.西元5世纪,建立了北魏政权的鲜卑统治者在鲜卑人中从上到下强制推行 汉文化,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这与中国文明基于地缘因素的强大吸引力和包 容力密不可分 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9~12题。 名之与实,犹形之与影也。德艺周厚,则名必善焉:容色姝丽,则影必美焉。今 不修身而求令名于世者,犹貌甚恶而责妍影于镜也。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 窃名。忘名者,体道合德,享鬼神之福佑,非所以求名也;立名者,修身慎行, 惧荣观之不显,非所以让名也;窃名者,厚貌深奷,于浮华之虚称,非所以得名 也 人足所履,不过数寸,然而咫尺之途,必颠蹶于崖岸,拱把之梁,每沉溺于川谷 者,何哉?为其旁无馀地故也。君子之立己,抑亦如之。至诚之言,人未能信 至洁之行,物或致疑,皆由言行声名,无馀地也。吾每为人所毁,常以此自责
尤其应注意的是,西元 5 世纪,建立了北魏政权的鲜卑统治者在鲜卑人中从上到 下强制推行汉文化,从而为其他少数民族融入中华大家庭树立了好榜样。但如果 中国文明没有基于地缘因素的强大吸引力和包容力,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选自《深圳特区报》) 6.下列关于“地缘因素”与“政治—文化整合”关系的论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中华文明享有适合农耕的巨大陆地板块,这里大体上没有崇山峻岭和湍急 河流把各地区隔断,而河流流向又大体一致,极有利于发展先进生产力,也极有 利于政治—文化整合。 B.埃及和西亚没有一个如此巨大的陆地板块,所以虽然都有适合文明萌生的 极佳自然条件,却不利于文明的整合和文明规模的发展。 C.西欧适合农耕,但气候更寒冷,主要河流流向各个方向,因而地区间被隔 断,再加上海洋阻隔,便被天然地划分为多个民族或地缘政治区域,不利于政治 -文化整合。 D.印度政治-文化的整合程度明显不如中国,这就导致了印度文化、语言、 宗教超多超复杂。 7.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华文明从一开始就占有地缘优势,既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也有利于政治 —文化整合,因此使中华文明享有无与伦比的规模和连续性。 B.造成中华文明地缘优势的最重要的原因是拥有像黄河流域、珠江流域等几 大河流流域,有利于农业灌溉,非常适合农耕。 C.据考古发现,距今五千年时,华夏各地之间的文化同质性便相当高了,这 些都得益于地缘优势,使各地间的文化很容易产生紧密联系。 D.中国在向外拓展时,由于地缘因素这个主要原因,对周边民族产生了巨大 的文化吸引力,中国文明深刻影响了朝鲜、日本和越南的文化走向。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原文化是一种强势文化,但也会吸收少数民族的先进文 化,如“胡服骑射”的例子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 B.从姓氏上来看,“颜”“石”这些姓氏可追溯到一千七八百年前,这表明 鲜卑人当时就开始了汉化过程。 C.从语言形态看,古代中国北方大多数游牧民族都属于阿尔泰语系,但现在 满族、鲜卑族已几乎完全汉化,蒙古族中也有汉化现象。 D.西元 5 世纪,建立了北魏政权的鲜卑统治者在鲜卑人中从上到下强制推行 汉文化,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这与中国文明基于地缘因素的强大吸引力和包 容力密不可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 34 分,共 7 小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 9~12 题。 名之与实,犹形之与影也。德艺周厚,则名必善焉;容色姝丽,则影必美焉。今 不修身而求令名于世者,犹貌甚恶而责妍影于镜也。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 窃名。忘名者,体道合德,享鬼神之福佑,非所以求名也;立名者,修身慎行, 惧荣观之不显,非所以让名也;窃名者,厚貌深奸,于浮华之虚称,非所以得名 也。 人足所履,不过数寸,然而咫尺之途,必颠蹶于崖岸,拱把之梁,每沉溺于川谷 者,何哉?为其旁无馀地故也。君子之立己,抑亦如之。至诚之言,人未能信, 至洁之行,物或致疑,皆由言行声名,无馀地也。吾每为人所毁,常以此自责
若能开方轨之路,广造舟之航,则仲由之言信,重于登坛之盟,赵熹之降城,贤 于折冲之将矣 吾见世人,清名登而金贝入,信誉显而然诺亏,不知后之矛戟,毁前之干橹也! 宓子贱云:“诚于此者形于彼。”人之虚实真伪在乎心,无不见乎迹,但察之未 熟耳。一为察之所鉴,巧伪不如拙诚,承之以羞大矣。伯石让卿,王莽辞政,当 于尔时,自以巧密,后人书之,留传万代,可为骨寒毛竖也。近有大贵,以孝著 声,前后居丧,哀毁逾制,亦足以高于人矣。而尝于苫块之中,以巴豆涂脸, 遂使成疮,表哭泣之过,左右童竖,不能掩之,益使外人谓其居处饮食皆为不 信。以一伪丧百诚者,乃贪名不已故也! 有一士族,读书不过二三百卷,天才钝拙,而家世殷厚,雅自矜持,多以酒犊珍 玩,交诸名士。甘其饵者,递共吹嘘,朝廷以为文华,亦尝岀境聘。东莱王韩晋 明笃好文学,疑彼制作,多非机杼,遂设燕言,面相讨试。竟日欢谐,辞人满 席,属音赋韵,命笔为诗,彼造次即成,了非向韵,众客各自沉吟,遂无觉者。 韩退叹曰:“果如所量。 邺下有一少年,出为襄国令,颇自勉笃,公事经怀,每加抚恤,以求声誉。凡遣 兵役,握手送离,或赍梨枣饼饵,人人赠别,云:“上命相烦,情所不忍,道路 饥渴,以此见思。”民庶称之,不容于口。及迁为泗州别驾,此费日广,不可常 周。一有伪情,触涂难继,功绩遂损败矣。 选自《颜氏家训》(有删节) ①苫块:古人父母居丧之时,以草垫为席,土块为枕。②童竖:童仆。③燕:通 “宴”,宴席。④造次:匆忙、急促。⑤触涂:处处。 9.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伯石让卿让:推让、谦让 B.雅自矜持雅:平素、向来 C.东莱王韩晋明笃好文学笃:甚、十分。 D.辞人满席辞:辞别。 10.下列句子,全都属于“求虚名”做法的一组是 ①修身慎行,惧荣观之不显②伯石让卿,王莽辞政 ③以巴豆涂脸,遂使成疮,表哭泣之过④朝廷以为文华,亦尝出境聘 ⑤握手送离,或赍梨枣饼饵,人人赠别⑥众客各自沉吟,遂无觉者 A.①②④B.②③⑤C.②⑤⑥D.③④⑥ 11.下列对原文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高洁的言行往往不被信任,都是因为其言行高洁,名声广播,没有给自 己留下一点余地,就像在山崖边走路,因为脚旁没有余地,往往会从山崖上摔下 去 B.作者认为世上有不少人是名不符实的,往往清名播扬但金钱暗入,信誉昭著 但许诺有亏,如近世某富贵之人,守丧尽孝,超过常礼,闹出笑话。 C.东莱王韩晋明怀疑某一士族不过徒有虚名,他的一些诗文,恐怕并非他自己 创作,于是设宴叙 谈,并以作诗试探,结果验证了他的想法。 D.邺下少年当初为了虚名,故意对百姓加以体恤,当他升官以后,他的本性暴 露出来,不愿再继续把体恤百姓的事情做下去,于是功绩被毁。 12.请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吾每为人所毁,常以此自责。(3分)
若能开方轨之路,广造舟之航,则仲由之言信,重于登坛之盟,赵熹之降城,贤 于折冲之将矣。 吾见世人,清名登而金贝入,信誉显而然诺亏,不知后之矛戟,毁前之干橹也! 宓子贱云:“诚于此者形于彼。”人之虚实真伪在乎心,无不见乎迹,但察之未 熟耳。一为察之所鉴,巧伪不如拙诚,承之以羞大矣。伯石让卿,王莽辞政,当 于尔时,自以巧密,后人书之,留传万代,可为骨寒毛竖也。近有大贵,以孝著 声,前后居丧,哀毁逾制,亦足以高于人矣。而尝于苫块①之中,以巴豆涂脸, 遂使成疮,表哭泣之过,左右童竖②,不能掩之,益使外人谓其居处饮食皆为不 信。以一伪丧百诚者,乃贪名不已故也! 有一士族,读书不过二三百卷,天才钝拙,而家世殷厚,雅自矜持,多以酒犊珍 玩,交诸名士。甘其饵者,递共吹嘘,朝廷以为文华,亦尝出境聘。东莱王韩晋 明笃好文学,疑彼制作,多非机杼,遂设燕③言,面相讨试。竟日欢谐,辞人满 席,属音赋韵,命笔为诗,彼造次④即成,了非向韵,众客各自沉吟,遂无觉者。 韩退叹曰:“果如所量。” 邺下有一少年,出为襄国令,颇自勉笃,公事经怀,每加抚恤,以求声誉。凡遣 兵役,握手送离,或赍梨枣饼饵,人人赠别,云:“上命相烦,情所不忍,道路 饥渴,以此见思。”民庶称之,不容于口。及迁为泗州别驾,此费日广,不可常 周。一有伪情,触涂⑤难继,功绩遂损败矣。 选自《颜氏家训》(有删节) ①苫块:古人父母居丧之时,以草垫为席,土块为枕。②童竖:童仆。③燕:通 “宴”,宴席。④造次:匆忙、急促。⑤触涂:处处。 9.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伯石让卿 让:推让、谦让。 B.雅自矜持 雅:平素、向来。 C.东莱王韩晋明笃好文学 笃:甚、十分。 D.辞人满席 辞:辞别。 10.下列句子,全都属于“求虚名”做法的一组是 ①修身慎行,惧荣观之不显 ②伯石让卿,王莽辞政 ③以巴豆涂脸,遂使成疮,表哭泣之过 ④朝廷以为文华,亦尝出境聘 ⑤握手送离,或赍梨枣饼饵,人人赠别 ⑥众客各自沉吟,遂无觉者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11. 下列对原文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高洁的言行往往不被信任,都是因为其言行高洁,名声广播,没有给自 己留下一点余地,就像在山崖边走路,因为脚旁没有余地,往往会从山崖上摔下 去。 B.作者认为世上有不少人是名不符实的,往往清名播扬但金钱暗入,信誉昭著 但许诺有亏,如近世某富贵之人,守丧尽孝,超过常礼,闹出笑话。 C.东莱王韩晋明怀疑某一士族不过徒有虚名,他的一些诗文,恐怕并非他自己 创作,于是设宴叙 谈,并以作诗试探,结果验证了他的想法。 D.邺下少年当初为了虚名,故意对百姓加以体恤,当他升官以后,他的本性暴 露出来,不愿再继续把体恤百姓的事情做下去,于是功绩被毁。 12.请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 分) (1)吾每为人所毁,常以此自责。(3 分)
(2)人之虚实真伪在乎心,无不见乎迹,但察之未熟耳。(3分) (3)以一伪丧百诚者,乃贪名不已故也!(3分) 13.请用斜线(“/”)给下面文段中加横线的部分断句。(不超过6处)(3 分) 匡章曰:陈仲子岂不诚廉士哉?居於陵三日不食耳无闻目无见也井上有李螬食 实者过半矣匍匐往,将食之三咽,然后耳有闻,目有见。”(《孟子·滕文公下》) 【注】①螬:co,蛀虫。 1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都门秋思(选一) 黄景仁 五剧车声隐若雷,北邙惟见冢千堆 夕阳劝客登楼去,山色将秋绕郭来。 寒甚更无修竹倚,愁多思买白杨栽。 全家都在风声里,九月衣裳未剪裁。 【注】①此诗作于乾隆四十二年,正值清王朝全盛时期。②五剧,交错旁出的道 路,此指北京繁华喧闹的街道。③北邙:洛阳名山,汉魏五侯的坟墓多聚集于此 (1)这首诗的前两句主要采用了哪种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2)这首诗的颔联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其中5个小题作答)(5分) (1)扪参历井仰胁息,。(李白《蜀道难》) (2)_,石破天惊逗秋雨。(李贺《李凭箜篌引》) (3)故木受绳则直,。(荀子《劝学》) (4)受任于败军之际,,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诸葛亮《出师表》) (5)_,知来者之可追。(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6)_,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⑦)_,五十弦翻塞外声。(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8)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周邦彦《苏幕遮》) 四、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共20分,共4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就这么旁逸斜出下去 王晓莉 ①出单位门时,恰好园林工在修剪道两旁的树木。经过几个季节的生长,这些以 樟树为主的树木都已长得有声有色。每棵树都像一个小型国家,有些肆无忌惮地 扩张着,街道为此稠密了不少。 ②一年两季的被修剪,成了这些树木的必修课。电剪刀哧哧作响,那些长在树顶 端或者树身周边的细嫩枝叶,随之纷纷落马。而即使更粗壮些的枝条,也不消五 秒钟,就在强大的马力之下一折两断。很快地,这树便被修剪成了一把标准的伞, 整整齐齐,笔直向上。不消一个上午,这条街就将撑起一长排绿伞。每棵树都生 得一模一样了 ③地面上,那些枝枝杈杈纠缠不休地堆积着。树木的清香四处飘逸,树叶子与松 针层叠一处,色彩斑斓。脚踩在上面,柔韧而温暖。这是在园林工眼里,一棵树 中比较旁逸斜出,并不值得继续容留于树的那一部分。不能有损于秩序,破坏秩 序等于破坏美,等于多余。这大约是园林工人的美学原则。 ④但我的,恰好与他们相反
(2)人之虚实真伪在乎心,无不见乎迹,但察之未熟耳。(3 分) (3)以一伪丧百诚者,乃贪名不已故也!(3 分) 13.请用斜线(“/”)给下面文段中加横线的部分断句。(不超过 6 处)(3 分) 匡章曰:陈仲子岂不诚廉士哉?居於陵三日不食耳无闻目无见也井上有李螬①食 实者过半矣匍匐往,将食之三咽,然后耳有闻,目有见。”(《孟子·滕文公下》) 【注】①螬:cáo,蛀虫。 1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8 分) 都门秋思①(选一) 黄景仁 五剧②车声隐若雷,北邙③惟见冢千堆。 夕阳劝客登楼去,山色将秋绕郭来。 寒甚更无修竹倚,愁多思买白杨栽。 全家都在风声里,九月衣裳未剪裁。 【注】①此诗作于乾隆四十二年,正值清王朝全盛时期。②五剧,交错旁出的道 路,此指北京繁华喧闹的街道。③北邙:洛阳名山,汉魏五侯的坟墓多聚集于此。 (1)这首诗的前两句主要采用了哪种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 分) (2)这首诗的颔联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4 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其中 5 个小题作答)(5 分) (1)扪参历井仰胁息, 。(李白《蜀道难》) (2) ,石破天惊逗秋雨。(李贺《李凭箜篌引》) (3)故木受绳则直, 。(荀子《劝学》) (4)受任于败军之际,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诸葛亮《出师表》) (5) ,知来者之可追。(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6) ,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7) ,五十弦翻塞外声。(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8)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 。(周邦彦《苏幕遮》) 四、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共 20 分,共 4 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6~19 题。 就这么旁逸斜出下去 王晓莉 ①出单位门时,恰好园林工在修剪道两旁的树木。经过几个季节的生长,这些以 樟树为主的树木都已长得有声有色。每棵树都像一个小型国家,有些肆无忌惮地 扩张着,街道为此稠密了不少。 ②一年两季的被修剪,成了这些树木的必修课。电剪刀哧哧作响,那些长在树顶 端或者树身周边的细嫩枝叶,随之纷纷落马。而即使更粗壮些的枝条,也不消五 秒钟,就在强大的马力之下一折两断。很快地,这树便被修剪成了一把标准的伞, 整整齐齐,笔直向上。不消一个上午,这条街就将撑起一长排绿伞。每棵树都生 得一模一样了。 ③地面上,那些枝枝杈杈纠缠不休地堆积着。树木的清香四处飘逸,树叶子与松 针层叠一处,色彩斑斓。脚踩在上面,柔韧而温暖。这是在园林工眼里,一棵树 中比较旁逸斜出,并不值得继续容留于树的那一部分。不能有损于秩序,破坏秩 序等于破坏美,等于多余。这大约是园林工人的美学原则。 ④但我的,恰好与他们相反
⑤树最有趣的部分,恰恰在于那旁逸斜出。那几棵枝条如何溜出了向上生长的大 部队,而独独朝着左上角努力?一簇叶子又如何密密麻麻聚集在了一起,像开 个研讨会般比别处热闹、喧腾许多?它们没有成为树的主干,没有引领一棵树生 长的那股绝对力量。用现在时髦的话说,它们不是“主流”。但是这又有什么关 系呢? ⑥一棵树。完全的秩序,完全的规则,该是多么乏味啊,就像兵营,像一律穿了 病号服,像活了一生却毫无故事的人 ⑦在我所喜欢的电影里,除了故事主角,导演往往安排些和故事不怎么相干的人 他可能是个独居多年的老邻居,总是抓住一切机会狂热地宣讲着宗教教义、人生 哲理,而他的听众,却是两个踢足球之后累瘫在沙滩上休息的男孩子;也可能是 个热爱酒精的工人,在电影的背景深处,一杯接一杯地喝着苦闷至极的酒。他们 类似于文章中的“闲笔”,对于故事的发展或推动其实完全不起作用 ⑧这样旁逸斜出的人,我却总是看得心领神会。很久以后,关于这场电影,我脑 子里什么也留不下了,却依然能回忆起他们。就好像在翻阅一堆历史书籍之后, 我能记住的,往往是类似于野史、花絮的部分——它们从历史这棵大树的灰色的 树身中旁逸斜岀,冲破森严,开岀斑斓的花朵,人性的色彩与趣味尽在其中。 ⑨在我们周遭的生活中,有多少这样的小人物。他们永不知名,总是存在。他们 有着和主流人群不一样的心事、不一样的心路,他们很容易就透露出接近于生命 本质的部分,不掩饰、不修剪,因而不做作。门卫、修鞋子的人、路边摆摊卖廉 价发饰的母女…他们是世界这棵大树上旁逸斜出的部分。如果世界要唾弃谁, 他们必是最先被唾弃;如果世界要剪伐谁,他们必最先被剪伐。但是在被唾弃之 前不能自弃,在被剪灭之前不能自灭。他们的力量来源于此 ⑩关于“旁逸斜出”,种过苹果树的朋友告诉我一个让人很受鼓舞的故事:在苹 果树的树根,常常会突然蹿出一种叫“徒长枝”的枝子。它以惊人的速度爆发, 长势凶猛。当它的势头盖过主干时,有经验的果农会毫不犹豫地把已遭虫蛀、遭 风雨侵蚀、多年不长的老干剪去。事物的新陈代谢并不只有一种方式。 ①的确,过了几天,我再看单位门口的那些树木,还是在被修剪的部位,树身又 长出了新芽,它们所朝向的,依然是那个旁逸斜出的方向 2那些旁逸斜出的树。那些旁逸斜出的人。且让我们就这么旁逸斜出下去 选自《散文》2014年第5期,有删改) 1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两项是(4分,两项都对得4分, 答对一项得2分,有错项得0分) A.在被修剪前,“每棵树都像一个小型国家,有些肆无忌惮地扩张着”,运用 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写出树木自然生长状态下的茂盛繁密、生机勃勃 B.第③段描写落在地上的残枝断叶,作者却用到了“色彩斑斓”“柔韧而温暖” 等词语,暗含了作者对它们遭受剪伐的惋惜和痛心。 C.第⑦段作者笔锋一转,把思路从对树的命运的感慨转向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思 考,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深刻 D.作者叙写苹果树上“徒长枝”这一故事的目的是为了告诉我们,“旁逸斜出” 的枝干也有旺盛的生命力,它们都能成为主流,从而揭示了文章主旨。 E.本文语言犀利,措辞华美,充满激情,对底层人、边缘人投入了极大的关注 与悲悯,挖掘出了人性的深度
⑤树最有趣的部分,恰恰在于那旁逸斜出。那几棵枝条如何溜出了向上生长的大 部队,而独独朝着左上角努力?一簇叶子又如何密密麻麻聚集在了一起,像开一 个研讨会般比别处热闹、喧腾许多?它们没有成为树的主干,没有引领一棵树生 长的那股绝对力量。用现在时髦的话说,它们不是“主流”。但是这又有什么关 系呢? ⑥一棵树。完全的秩序,完全的规则,该是多么乏味啊,就像兵营,像一律穿了 病号服,像活了一生却毫无故事的人。 ⑦在我所喜欢的电影里,除了故事主角,导演往往安排些和故事不怎么相干的人。 他可能是个独居多年的老邻居,总是抓住一切机会狂热地宣讲着宗教教义、人生 哲理,而他的听众,却是两个踢足球之后累瘫在沙滩上休息的男孩子;也可能是 个热爱酒精的工人,在电影的背景深处,一杯接一杯地喝着苦闷至极的酒。他们 类似于文章中的“闲笔”,对于故事的发展或推动其实完全不起作用。 ⑧这样旁逸斜出的人,我却总是看得心领神会。很久以后,关于这场电影,我脑 子里什么也留不下了,却依然能回忆起他们。 就好像在翻阅一堆历史书籍之后, 我能记住的,往往是类似于野史、花絮的部分——它们从历史这棵大树的灰色的 树身中旁逸斜出,冲破森严,开出斑斓的花朵,人性的色彩与趣味尽在其中。 ⑨在我们周遭的生活中,有多少这样的小人物。他们永不知名,总是存在。他们 有着和主流人群不一样的心事、不一样的心路,他们很容易就透露出接近于生命 本质的部分,不掩饰、不修剪,因而不做作。门卫、修鞋子的人、路边摆摊卖廉 价发饰的母女……他们是世界这棵大树上旁逸斜出的部分。如果世界要唾弃谁, 他们必是最先被唾弃;如果世界要剪伐谁,他们必最先被剪伐。但是在被唾弃之 前不能自弃,在被剪灭之前不能自灭。他们的力量来源于此。 ⑩关于“旁逸斜出”,种过苹果树的朋友告诉我一个让人很受鼓舞的故事:在苹 果树的树根,常常会突然蹿出一种叫“徒长枝”的枝子。它以惊人的速度爆发, 长势凶猛。当它的势头盖过主干时,有经验的果农会毫不犹豫地把已遭虫蛀、遭 风雨侵蚀、多年不长的老干剪去。 事物的新陈代谢并不只有一种方式。 ⑪的确,过了几天,我再看单位门口的那些树木,还是在被修剪的部位,树身又 长出了新芽,它们所朝向的,依然是那个旁逸斜出的方向。 ⑫那些旁逸斜出的树。那些旁逸斜出的人。且让我们就这么旁逸斜出下去。 (选自《散文》2014 年第 5 期,有删改) 1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两项是(4 分,两项都对得 4 分, 答对一项得 2 分,有错项得 0 分) A.在被修剪前,“每棵树都像一个小型国家,有些肆无忌惮地扩张着”,运用 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写出树木自然生长状态下的茂盛繁密、生机勃勃。 B.第③段描写落在地上的残枝断叶,作者却用到了“色彩斑斓”“柔韧而温暖” 等词语,暗含了作者对它们遭受剪伐的惋惜和痛心。 C.第⑦段作者笔锋一转,把思路从对树的命运的感慨转向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思 考,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深刻。 D.作者叙写苹果树上“徒长枝”这一故事的目的是为了告诉我们,“旁逸斜出” 的枝干也有旺盛的生命力,它们都能成为主流,从而揭示了文章主旨。 E.本文语言犀利,措辞华美,充满激情,对底层人、边缘人投入了极大的关注 与悲悯,挖掘出了人性的深度
17.为什么作者认为“树最有趣的部分,恰恰在于那旁逸斜出”?(4分) 18.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它们从历史这棵大树的灰色的树身中旁逸斜出,冲破森严,开出斑斓的花朵,人 性的色彩与趣 味尽在其中。 19.怎样理解本文标题的含义?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从文章中获得的启示。(8 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共12分,共3小题) 20.吟诵古典诗歌,脑海中会呈现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所谓“诗中有画”。请从 下面描写荷花的两句诗 中任选一句,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把它描绘成一幅美丽的画卷 要求:①紧扣诗句;②必须原创;③语言表达简明、生动:④运用比喻或比拟一 种修辞手法;⑤不 超过50字(4分) ①嫩碧才平水,圆阴已蔽鱼。(《新荷》唐·李群玉) ②十里荷花带月看,花和月色一般般(《月下看白莲》宋·杨公远) 21.下面是关于高中生零花钱的调查,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自己打工4器 500元以上, 其他余70 其他,10 100 去娱乐场所。8 祖父母,外租父 体育运动,1 .1 300元 玩游戏,30 100元量 200元,3 买书.10 父母.691 N元 200元2 储存,12 吃零食 表1高中生零花钱来源 表2高中生每人每月零花钱数目 表3高中生零花钱用途 根据以上图表,请你提出两条对中学生合理花费零花钱的建议。(4分) 建议 建议 22.广电总局日前重申“限制方言令”,要求广播电视节目规范使用通用语言文 字,在推广普及普通话 方面起到带头示范作用。通知要求,播音员主持人除节目特殊需要外,一律使用 标准普通话。也就
17.为什么作者认为“树最有趣的部分,恰恰在于那旁逸斜出”?(4 分) 18.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4 分) 它们从历史这棵大树的灰色的树身中旁逸斜出,冲破森严,开出斑斓的花朵,人 性的色彩与趣 味尽在其中。 19.怎样理解本文标题的含义?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从文章中获得的启示。(8 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共 12 分,共 3 小题) 20.吟诵古典诗歌,脑海中会呈现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所谓“诗中有画”。请从 下面描写荷花的两句诗 中任选一句,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把它描绘成一幅美丽的画卷。 要求:①紧扣诗句;②必须原创;③语言表达简明、生动;④运用比喻或比拟一 种修辞手法;⑤不 超过 50 字(4 分) ①嫩碧才平水,圆阴已蔽鱼。 (《新荷》唐·李群玉) ②十里荷花带月看,花和月色一般般 (《月下看白莲》宋·杨公远) 21.下面是关于高中生零花钱的调查,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根据以上图表,请你提出两条对中学生合理花费零花钱的建议。(4 分) 建议一: 建议二: 22.广电总局日前重申“限制方言令”,要求广播电视节目规范使用通用语言文 字,在推广普及普通话 方面起到带头示范作用。通知要求,播音员主持人除节目特殊需要外,一律使用 标准普通话。也就
是说,我们看不到小沈阳用东北话埋汰自己的容貌,也看不到周立波用上海话抖 包袱,更看不到汪 涵客串各地方言来搞笑。那么,你如何看待“限制方言令”?请说说你的理由 要求:①观点明确 ②语言表达简明、得体③字数不超过50个字 六、写作(共60分,共1小题) 23.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你没有理由沮丧/为了你是秋日/彷徨/你也没有理由骄矜/为了你是春天/把头仰 /秋色不如春 光美/春光也不比秋色强 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与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主确定立意、 确定文体(除诗歌 外),题目自拟,不要脱离材料含意作文。 2015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 参考答案 1.D(中aam肯,B怙恶不悛gm,cb现弃) 2.&(B眚睐,C赔礼道歉,D舶来品) 3.C(径直:①表示直接向某处前进,不绕道,不在中途耽搁;②表示直接进行某事,不在事前费周折。 径自:表示自己直接行动。瑰宝:特别珍贵的东西。珍宝:泛指有价值的东西。熏陶:多指好的影 响。熏染:多指坏的影响。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性格受其他方面的感染而不知不觉地起了变化 循序渐进:指学习、工作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 4.B(A“联合公报”后加“的原则”C应该是“男女患者死亡率均最高”;D“和”后加“跟”) 5.C(哈姆莱特发现帷幕后有人,误以为是新王克劳狄斯,便一剑刺过去,结果 误杀波洛涅斯。) 6.D(D项没有涉及“地缘因素”,仅仅谈及“政治-文化整合”) 7.D(A项句首加上“从文明整合力和文明规模来看”;“因此使”后加上“现 代之前的”。B项“最重要的原因”有误,第5段中提到“更重要的是,没有什 么巨大山脉把几个大河流域隔开”。C项“距今五千年时”有误,第5段中提到 “大约距今五千年时”。)
是说,我们看不到小沈阳用东北话埋汰自己的容貌,也看不到周立波用上海话抖 包袱 ,更看不到汪 涵客串各地方言来搞笑。那么,你如何看待“限制方言令”?请说说你的理由。 要求:①观点明确 ②语言表达简明、得体③字数不超过 50 个字。 六、写作(共 60 分,共 1 小题) 23.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你没有理由沮丧/为了你是秋日/彷徨/你也没有理由骄矜/为了你是春天/把头仰 /秋色不如春 光美/春光也不比秋色强 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与感悟,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自主确定立意、 确定文体(除诗歌 外),题目自拟,不要脱离材料含意作文。 2015 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 参考答案 5.C(哈姆莱特发现帷幕后有人,误以为是新王克劳狄斯,便一剑刺过去,结果 误杀波洛涅斯。) 6.D(D 项没有涉及“地缘因素”,仅仅谈及“政治-文化整合”) 7.D(A 项句首加上“从文明整合力和文明规模来看”;“因此使”后加上“现 代之前的”。B 项“最重要的原因”有误,第 5 段中提到“更重要的是,没有什 么巨大山脉把几个大河流域隔开”。C 项“距今五千年时”有误,第 5 段中提到 “大约距今五千年时”。)
8.B(“颜’‘石’这些姓氏”有误,从倒数第2段可以看出,应该只有“石”这个姓氏,) 9.D辞:有文采,有才华 10.B①只是立名者的一种表现,作者没有明显的态度,④是朝廷的做法,朝廷以为有文才,才用其人 ⑥只是宾客的一种自然表现,写完诗歌以,沉溺其中,没有察觉别人写得如何 11.D邺下少年当初是为了高洁的名声,笃情帮助和体恤百姓,但是升官后,这样的费用日渐过多,手 是他常常考虑不周全,并不是有意为之,但是他的名声还是受到影响 12.(1)我每当被人诋毁的时候,经常因为这责备自己,(“毁”1分,“被动句”1分,句意1分) (2)人的虚或实,真或伪固然在于心,但没有不在行动上表现出来的,只是观得不仔细罢了。(状 语后置“无不见乎迹”1分,“熟”1分,句意1分) (3)由于有一件事情伪装岀现假,而毁掉了百件事情的真,这就是贪名不足的结果啊!(“以”1 分、“丧”1分,句意1分) 13.居於陵/三日不食/耳无闻/目无见也/井上有李/螬食实者过半矣/匍匐往 译文:匡章说:“陈仲子难道不是真正的廉洁之士吗?居住在於陵,三天没吃东 西,(饿得)耳朵失 去听觉,眼睛失去视觉。井台上有个李子,已被金龟子吃掉大半个了,他爬过去, 拿起来吃,咽了 三口,耳朵才听得见声音,眼睛才看得见东西 14.(1)这首诗的前两句主要采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1分)通过四通八达的 闹市街道传来轰隆隆的车 声和北邙荒野的坟地加以对比(1分),表达了作者认为存灭无常,人生倏忽的 情感(1)同时也点 出了盛世背后隐藏的危险,表达对繁华盛世终将过去的隐隐愁绪。(1分) (2)可以从两个角度分析:①这首诗歌的颔联采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1 分)夕阳和山色是 美好的景色(乐景)(1分)然而美好的景色却挡不住作者对国家和自己深深的 忧虑和感慨(哀情) 分)夕阳和山色颇解人意,欲为主人排愁解忧。美丽的景色,反而使诗人倍 感秋寒逼人,愁思郁 结,难以排遣。(1分) ②诗人又用拟人手法,(1分)一个“劝”、一个“将”字,写出了景物的动态 美(1分),把客观的 秋景与主观的愁思有机地结合起来,造成一种沉郁顿挫的幽远意境。(1分)同 时也表现了作者无 法排解对国家和自身的愁绪。(1分) 注意:如果有学生对①②两点都有涉及,可以依据“以乐景写哀请”(1分) 拟人手法”(1分) 分析诗歌相关内容(1分),诗歌表现作者排解不了的愁绪(1分)这样的标准 给分 15.(1)以手抚膺坐长叹(2)女娲炼石补天处(3)金就砺则利(4)奉命于危 难之间
13.居於陵/三日不食/耳无闻/目无见也/井上有李/螬食实者过半矣/匍匐往 译文:匡章说:“陈仲子难道不是真正的廉洁之士吗?居住在於陵,三天没吃东 西,(饿得)耳朵失 去听觉,眼睛失去视觉。井台上有个李子,已被金龟子吃掉大半个了,他爬过去, 拿起来吃,咽了 三口,耳朵才听得见声音,眼睛才看得见东西。” 14.(1)这首诗的前两句主要采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1 分)通过四通八达的 闹市街道传来轰隆隆的车 声和北邙荒野的坟地加以对比(1 分),表达了作者认为存灭无常,人生倏忽的 情感(1)同时也点 出了盛世背后隐藏的危险,表达对繁华盛世终将过去的隐隐愁绪。(1 分) (2)可以从两个角度分析:①这首诗歌的颔联采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1 分)夕阳和山色是 美好的景色(乐景)(1 分)然而美好的景色却挡不住作者对国家和自己深深的 忧虑和感慨(哀情) (1 分)夕阳和山色颇解人意,欲为主人排愁解忧。美丽的景色,反而使诗人倍 感秋寒逼人,愁思郁 结,难以排遣。(1 分) ②诗人又用拟人手法,(1 分)一个“劝”、一个“将”字,写出了景物的动态 美(1 分),把客观的 秋景与主观的愁思有机地结合起来,造成一种沉郁顿挫的幽远意境。(1 分)同 时也表现了作者无 法排解对国家和自身的愁绪。(1 分) 注意:如果有学生对①②两点都有涉及,可以依据“以乐景写哀请”(1 分), “拟人手法”(1 分) 分析诗歌相关内容(1 分),诗歌表现作者排解不了的愁绪(1 分)这样的标准 给分。 15.(1)以手抚膺坐长叹(2)女娲炼石补天处(3)金就砺则利(4)奉命于危 难之间
(5)悟已往之不谏(6)丛菊两开他日泪(7)八百里分麾下炙(8)一一风荷举 16.DE,D项“它们都能成为主流”太过绝对;E项“语言犀利,措辞华美”错 17.①因为它们为树增添了与众不同的韵味,使之成为独特的个体;②而且这些枝干也与主干一样充满 着成长的艰难与美,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扣关键词“独特的个体”和“旺盛的生命力”,每答出 点得2分) 18.运用了比喻手法(1分),把沉重的历史喻作“灰色”的大树,把那些虽然对社会进程没有推动作 用却又洋溢着个性的小人物比作“斑减的花朵”(2分),生动地揭示了他们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抒 发了作者对他们的赞赏和喜爱(1分)。 19.①标题的含义,既指树木旁生的枝干在被修剪后依然坚持自己的方向,又可以理解为生活在“主流” 之外的群体的坚韧和顽强。(2分) ③結合生活实际:如教育对学生个性的尊重,社会对“非主流”的包容等。(2分) ②启示:当今社会需要更多的包容,允许个体的存在;对于底层和边缘人应有的关注和尊重,看到 他们身上的可贵品质。(4分,也可有其他观点,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20.示例:①夏日荷塘,娇嫩碧绿的荷叶像一把把绿伞刚好举出水面,阳光照进 荷塘,荷阴映水,鱼儿 在荷阴下悠闲地游来游去。②看那月光下的十里荷塘,绿波荡漾,一朵朵月色 般明净的荷花,宛 如星星般在碧波中一闪一闪。(紧扣诗句一一第一句夏日碧荷游鱼写,第二句紧 扣夏夜月色荷花写1 分,运用了比喻或比拟的修辞手法1分,语言流畅生动无错别字、没有明显语病 2分) 2L.①根据实际,计划开支。不要零碎地、频繁地问父母要钱。②坚持记账,节 约开支。自己手中的钱 怎样花,坚持记账,尽可能节约。③“好钢用在刀刃上””。尽可能把零用钱用 在有意义的事情上, 充分发挥每一分钱的合理使用价值。(1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22.该禁。①很多方言容易产生歧义,不利于沟通交流。(2分)②沉迷于方言 的使用,忽略剧情,反 而降低了电视剧整体创作水平。(2分 或不该禁。①方言的“亲切感”是文化的认同感(2分)②在艺术创作中,要讲 究美感、艺术性和 真实性,电视剧中的方言对白能增加剧情的喜感。(2分) 23.自尊、自爱、自信、自强!敬畏生命!我们(万物),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都是最美最特别的存在, 都是不输任何存在的存在。 附:作文评分的具体要求(参照《2014年6月湖北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基「内一等(25-21)等(20-16)巨等(15-11)四等(10-10) 础容仞合题意 符合题意 基本符合题意偏离题意 等25中心突出 中心明确 中心基本明确中心不明或立意 级分内容充实 内容较充实 内容单薄 不当 分 感情真挚 感情真实 感情基本真实没有什么内容 感情虚假 分表达等(25-21)等(20-16)等(15-1)四等(10-10)
(5)悟已往之不谏(6)丛菊两开他日泪(7)八百里分麾下炙(8)一一风荷举 16.DE,D 项“它们都能成为主流”太过绝对;E 项“语言犀利,措辞华美”错 20.示例:①夏日荷塘,娇嫩碧绿的荷叶像一把把绿伞刚好举出水面,阳光照进 荷塘,荷阴映水,鱼儿 在荷阴下悠闲地游来游去。②看那月光下的十里荷塘,绿波荡漾,一朵朵月色一 般明净的荷花,宛 如星星般在碧波中一闪一闪。(紧扣诗句——第一句夏日碧荷游鱼写,第二句紧 扣夏夜月色荷花写 1 分,运用了比喻或比拟的修辞手法 1 分,语言流畅生动无错别字、没有明显语病 2 分) 21.①根据实际,计划开支。不要零碎地、频繁地问父母要钱。②坚持记账,节 约开支。自己手中的钱 怎样花,坚持记账,尽可能节约。③“好钢用在刀刃上””。尽可能把零用钱用 在有意义的事情上, 充分发挥每一分钱的合理使用价值。 (1 点 2 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22.该禁。①很多方言容易产生歧义,不利于沟通交流。(2 分)②沉迷于方言 的使用,忽略剧情,反 而降低了电视剧整体创作水平。(2 分) 或不该禁。①方言的“亲切感”是文化的认同感(2 分)②在艺术创作中,要讲 究美感、艺术性和 真实性,电视剧中的方言对白能增加剧情的喜感。(2 分) 23.自尊、自爱、自信、自强!敬畏生命!我们(万物),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都是最美最特别的存在, 都是不输任何存在的存在。 附:作文评分的具体要求(参照《2014 年6月湖北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基 础 等 级 分 50 分 内 容 25 分 一等(25-21) 二等(20-16) 三等(15-11) 四等(10-10) 切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感情真挚 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 感情真实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感情基本真实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或立意 不当 没有什么内容 感情虚假 表达 一等(25-21) 二等(20-16) 三等(15-11) 四等(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