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八市2009年高三年级三月调考试题 BACACBDCBACD 、(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69题。 蚁鼻钱是出国最早使用的金属货币,因其外形有点像蚂蚁的鼻子,后世的人们称其为蚁鼻钱。蚁鼻 钱的形状与中原地区一些诸侯国所生产的刀币、铲币等的形状完全不同,是楚国特有的一种青铜货币。蚁 鼻钱所筑的文字也特殊,至今学术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解释。 般说来,蚁鼻钱是采用铜、锡、铅三种金属合铸造而成的。蚁鼻钱与郢湲等黄金货币不同,郢湲 等黄金货币是一种称量货币,在交易中采用天平称其重量后再按其重量确定其价值。蚁鼻钱不是称量货币, 而是种单位货币,对毎—枚蚁鼻钱来说,其价值是相同的,一起数量的多少来确定价值的。所以在一个 时期内,同一地区制造的蚁鼻钱其体型大小是相近的。考古发现的大量蚁鼻钱之间为什么大小、重量的差 别很大,就是因为它们是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制造的缘故。由于蚁鼻钱体积较小,其代表的价值就较小, 在交易中使用的数量巨大,考古发掘中一次出土数千枚的蚁鼻钱的事已有多次。那么,如此数量大的蚁鼻 钱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铸造成型的金属器物首先要有范,范是铸造所用的模具,从考古发掘的文物可知,楚国早期使用的 陶范,也就是用粘土制造的模具,这种模員在制造前需要经过烘烤,称为陶范。陶范取材广泛、可塑性强。 古代大多数青铜器都是采用陶范铸造器物有一个巨大的特点:这就是“一器范”,所谓“-器范”,就 是说铸造一件器物就要用—件陶范,器物铸成后陶范也因破损而无法再用,就是铸造-件同样的器物也需 要另做一套范,因此在古代制造金属铸件时,制范的工作量是很大的。我国在商周时期还曾经用过石范 但是,石范只能用来铸造一些器型简单的器物,因为蚁鼻钱的表面还铸有文字,所以蚁鼻钱是难以用石范 铸造的。可以设想一下:如果采用陶范来铸造蚁鼻钱,由于是一器范,要铸造岀成千上万枚的蚁鼻钱 其制范的工作量就十分巨大。当然,早期使用的蚁鼻钱数量少,可能也是用陶范制造。后来,使用的蚁鼻 钱数量较大时,制范量就难以承受。那么,蚁鼻钱是如何铸造出来的呢? 1982年2月,安徽省繁昌县的文物工作者在该县横山镇收集到两件蚁鼻钱青铜范,这两件青铜范是 农民在开挖房基时发现的。繁昌一带自古以来就是铜的岀产地,在横山镇附近的铜山就留有春秋战国时期 的采铜及冶铜的遗址。至迟在舂秋中晩期,繁昌一带就是楚国的疆土,岀土的蚁鼻钱青铜范,说明当时的 楚囯已经在此地进行“即山铸铜”了,就是说利用当地开采的矿石冶炼的铜直接生产蚁鼻钱。这两件蚁鼻 钱青铜范的形制相似,呈长方形,青铜范的上端有一半筒形的浇口,是浇铸铜液用的。青铜范的正面阴刻 蚁鼻钱的币型(呈凹状),币型的中部有凸起的阳文,文字的下方有一凸起的圆点,与出土的蚁鼻钱实物 十分吻合。其中一件长27厘米、宽107厘米、厚095厘米、重1055克,范面上有64个蚁鼻钱阴刻币 型,另一件青铜范上有65个蚁鼻钱的阴刻币型。这些币型主要分为四排,中间有浇道与毎个币型相连。 类似的蚁鼻钱青铜范在武汉市文物总店、上海市博物馆等处都有收藏,说明当时的楚囯是采用青铜范来铸 造蚁鼻钱的。 6、从原文看,下列对蚁鼻钱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B) A、蚁鼻钱是我国特有的最早使用的货币的名称 第1页共8页
第 1 页 共 8 页 湖北省八市 2009 年高三年级三月调考试题 一 BACACBDCBACD 二、(每题 3 分,共 12 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6——9 题。 蚁鼻钱是出国最早使用的金属货币,因其外形有点像蚂蚁的鼻子,后世的人们称其为蚁鼻钱。蚁鼻 钱的形状与中原地区一些诸侯国所生产的刀币、铲币等的形状完全不同,是楚国特有的一种青铜货币。蚁 鼻钱所筑的文字也特殊,至今学术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解释。 一般说来,蚁鼻钱是采用铜、锡、铅三种金属合铸造而成的。蚁鼻钱与郢湲等黄金货币不同,郢湲 等黄金货币是一种称量货币,在交易中采用天平称其重量后再按其重量确定其价值。蚁鼻钱不是称量货币, 而是一种单位货币,对每一枚蚁鼻钱来说,其价值是相同的,一起数量的多少来确定价值的。所以在一个 时期内,同一地区制造的蚁鼻钱其体型大小是相近的。考古发现的大量蚁鼻钱之间为什么大小、重量的差 别很大,就是因为它们是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制造的缘故。由于蚁鼻钱体积较小,其代表的价值就较小, 在交易中使用的数量巨大,考古发掘中一次出土数千枚的蚁鼻钱的事已有多次。那么,如此数量大的蚁鼻 钱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铸造成型的金属器物首先要有范,范是铸造所用的模具,从考古发掘的文物可知,楚国早期使用的 陶范,也就是用粘土制造的模具,这种模具在制造前需要经过烘烤,称为陶范。陶范取材广泛、可塑性强。 古代大多数青铜器都是采用陶范铸造器物有一个巨大的特点:这就是“一器一范”,所谓“一器一范”,就 是说铸造一件器物就要用一件陶范,器物铸成后陶范也因破损而无法再用,就是铸造一件同样的器物也需 要另做一套范,因此在古代制造金属铸件时,制范的工作量是很大的。我国在商周时期还曾经用过石范, 但是,石范只能用来铸造一些器型简单的器物,因为蚁鼻钱的表面还铸有文字,所以蚁鼻钱是难以用石范 铸造的。可以设想一下:如果采用陶范来铸造蚁鼻钱,由于是一器一范,要铸造出成千上万枚的蚁鼻钱, 其制范的工作量就十分巨大。当然,早期使用的蚁鼻钱数量少,可能也是用陶范制造。后来,使用的蚁鼻 钱数量较大时,制范量就难以承受。那么,蚁鼻钱是如何铸造出来的呢? 1982 年 2 月,安徽省繁昌县的文物工作者在该县横山镇收集到两件蚁鼻钱青铜范,这两件青铜范是 农民在开挖房基时发现的。繁昌一带自古以来就是铜的出产地,在横山镇附近的铜山就留有春秋战国时期 的采铜及冶铜的遗址。至迟在春秋中晚期,繁昌一带就是楚国的疆土,出土的蚁鼻钱青铜范,说明当时的 楚国已经在此地进行“即山铸铜”了,就是说利用当地开采的矿石冶炼的铜直接生产蚁鼻钱。这两件蚁鼻 钱青铜范的形制相似,呈长方形,青铜范的上端有一半筒形的浇口,是浇铸铜液用的。青铜范的正面阴刻 蚁鼻钱的币型(呈凹状),币型的中部有凸起的阳文,文字的下方有一凸起的圆点,与出土的蚁鼻钱实物 十分吻合。其中一件长 27 厘米、宽 10.7 厘米、厚 0.95 厘米、重 1055 克,范面上有 64 个蚁鼻钱阴刻币 型,另一件青铜范上有 65 个蚁鼻钱的阴刻币型。这些币型主要分为四排,中间有浇道与每个币型相连。 类似的蚁鼻钱青铜范在武汉市文物总店、上海市博物馆等处都有收藏,说明当时的楚国是采用青铜范来铸 造蚁鼻钱的。 6、从原文看,下列对蚁鼻钱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B) A、蚁鼻钱是我国特有的最早使用的货币的名称
B、蚁鼻钱是一种外形有点像蚂蚁的鼻子、上面筑有特殊文字的青铜货币 C、蚁鼻钱是铜、锡、铅三种金属的合金合铸造而成的称量货币。 D、蚁鼻钱体积较小、个体差异大、实用价值小的铸币 (A,夸大范围,“主要分为四排”;C、张冠李戴,“称量”应为“单位”;偷换概念,“实用价值”应为“价 值”) 7、下列对出国采用青铜范来铸造蚁鼻钱的原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陶范容易破损而不能再用,就是铸造一件同样的器物也需要另做一套范,这样在古代制造金属铸件 时,制范的工作量很大。 B、石范只能用来铸造一些简单的器具,儿蚁鼻钱的表面还要铸文字,因此石范很难做到。 C、后来楚国使用蚁鼻钱数量较大,如果使用陶范,制范量就难以承受。而使用青铜范,就能够很好解 决问题 D、吴国古代的金属器物都是采用哪个范铸而成的,铸造一件器物就要一件范,范是用来铸造成型的金 属器物的模具,它是制造金属器物的前提条件之一。 8、下面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C) A、蚁鼻钱青铜范币型都分为四排,中间的浇道使每个币型相连,上端有一个用来浇铸的筒形浇口 B、从考古发掘可知,最早使用陶范的楚国,在铸造前先烘烤成型,然后再进行浇筑,最早使用石范是 在我国商州时期 C、蚁鼻钱的正面呈凸状,钱币的中部有凹下的阴文,文字的下方有一凹下的圆点,正好和蚁鼻钱青铜 范上的币型相吻合 D、蚁鼻钱上铸有不同的特殊文字,且大小、重量的差别很大,价值多少难以确定,所以至今学术界还 没有一个统一的解释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楚国的郢湲等黄金货币在交易中是采用天平称其重量的,楚人按其重量确定其价值,由此可见,郢 湲等黄金货币是一种贵重的货币。 B、陶范是用粘土制造的模具,因其取材广泛、可塑性前,所以我国古代青铜器具都是采用陶范铸造而 成的 C、安徽省繁昌县的两件蚁鼻钱青铜范,武汉市文物总店、上海市博物馆等处都有收藏的蚁鼻钱青铜范, 说明了楚国的青铜铸造技术达到了很高的成就 D、繁昌一带自古以来就是铜的产地。至迟在春秋中晚期,楚国就采用了“即山铸铜”的方式,采用青 铜范铸造蚁鼻钱,大大的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三、(每题3分,共9分) 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2题。 送张孟肤移居吴门序 第2页共8页
第 2 页 共 8 页 B、蚁鼻钱是一种外形有点像蚂蚁的鼻子、上面筑有特殊文字的青铜货币。 C、蚁鼻钱是铜、锡、铅三种金属的合金合铸造而成的称量货币。 D、蚁鼻钱体积较小、个体差异大、实用价值小的铸币。 (A,夸大范围,“主要分为四排”;C、张冠李戴,“称量”应为“单位”;偷换概念,“实用价值”应为“价 值”) 7、下列对出国采用青铜范来铸造蚁鼻钱的原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陶范容易破损而不能再用,就是铸造一件同样的器物也需要另做一套范,这样在古代制造金属铸件 时,制范的工作量很大。 B、石范只能用来铸造一些简单的器具,儿蚁鼻钱的表面还要铸文字,因此石范很难做到。 C、后来楚国使用蚁鼻钱数量较大,如果使用陶范,制范量就难以承受。而使用青铜范,就能够很好解 决问题。 D、吴国古代的金属器物都是采用哪个范铸而成的,铸造一件器物就要一件范,范是用来铸造成型的金 属器物的模具,它是制造金属器物的前提条件之一。 8、下面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C) A、蚁鼻钱青铜范币型都分为四排,中间的浇道使每个币型相连,上端有一个用来浇铸的筒形浇口。 B、从考古发掘可知,最早使用陶范的楚国,在铸造前先烘烤成型,然后再进行浇筑,最早使用石范是 在我国商州时期。 C、蚁鼻钱的正面呈凸状,钱币的中部有凹下的阴文,文字的下方有一凹下的圆点,正好和蚁鼻钱青铜 范上的币型相吻合。 D、蚁鼻钱上铸有不同的特殊文字,且大小、重量的差别很大,价值多少难以确定,所以至今学术界还 没有一个统一的解释。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楚国的郢湲等黄金货币在交易中是采用天平称其重量的,楚人按其重量确定其价值,由此可见,郢 湲等黄金货币是一种贵重的货币。 B、陶范是用粘土制造的模具,因其取材广泛、可塑性前,所以我国古代青铜器具都是采用陶范铸造而 成的。 C、安徽省繁昌县的两件蚁鼻钱青铜范,武汉市文物总店、上海市博物馆等处都有收藏的蚁鼻钱青铜范, 说明了楚国的青铜铸造技术达到了很高的成就。 D、繁昌一带自古以来就是铜的产地。至迟在春秋中晚期,楚国就采用了“即山铸铜”的方式,采用青 铜范铸造蚁鼻钱,大大的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三、(每题 3 分,共 9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10——12 题。 送张孟肤移居吴门序
世道之治亂,相仍幺矣。夷考古昔,蓋亂之日恒多,而治之日少。士君子不幸身親亂世,雖有道 徳文學可以大過人者,亦將無以保任其父母妻子於斯時也。 不徳而致之耶?秦漢以降,至唐天寳一一至徳間,惟杜子美奔走亂離。自幼至老,與其身相為終始。奇窮 流落之態,可謂至矣。然抱其胸中之道徳文斝,以自異於柑,終丕為造次顛沛所移也。若然者,代皆有之, 豈獨子美為哉?後世言身親亂離者,必首稱子美,盖以其能著之聲詩而可見耳。子美之言一事一物,靡不 形於咏歌,以與其身相為終始,道德文學因而傳焉。後世稱之曰“詩史”。卒無異詞。比自十餘年来,兵 戈之迹遍滿山野。江淮吳楚之民,靡遑寧處。 友人張君孟膚,世家江陰,屢嬰患難,轉徙周流,避地鄰里,無寧崴矣。至正己亥秋,奉父母攜妻子 來三江南,僦編氓之室以居。視孟膚,奔走兵塵,故園風物,衣冠圖史,與凡所以奉親養志之具,皆蕩為 却灰、荆棘之墟矣。宜若可憂也。而孟膚日經營之,以奉髙堂菽水之懽,以字閨房綵衣之樂,欣欣然.能 忘其憂,帷從事翰墨文雅,扁舟往来吳松幽勝之地,樂交游大人君子之門,長龐短什,靡日無之,未始有 羈旅容色。嘻!此豈非胸中有所抱負而然耶?今將卜居吳門市中,以為諸侯廣客。於其行也,朋游咸賦詩 載酒,以餞之。予以謂孟膚之志,氣繄可見矣。孟膚之孝弟學問,不言而隃矣。所幸者孟膚之颇未也。他 日,四海晏然,富貴而歸鄉里,當以平生履歴,著之詩簏,與此身相為終始,追子美之髙風遺躅,以為今 代之詩史云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不相同的一组是(A) A、盖乱之日恒多 该亦反其本矣(《齐桓晋文之事》) B、虽有道德文学可以大过人者 虽大风不能鸣,而况石乎?(《石钟山记》) C、靡不形于咏歌 探石发穴,靡计不施(《促织》) D、屡婴患难,转徙周流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陈情表》) 11、下列各组句中,全都表现张孟肤乐观开朗的一组是(C) (1)屡婴患难,转徙周流 (2)奉髙堂菽水之欢 (3)父母携妻子来三江南 (4)扁舟往来吴松幽胜之地5)长篇短什,靡日无之(6)抱其胸中之道德文学 A、(1)(2)(5) B(3)(4)(5) C、(2)(4)(6) 、(3)(5)(6)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D) A、作者的朋友张孟肤为了躲避战乱,不得不接受父母的命令携带妻儿来到三江南部,表达了作者对朋 友遭遇的同情。 B、作者认为在唐朝天宝到至德年间,杜甫饱尝乱世,因此杜甫写下了流传千古的“道德文学”,后世的 人们也把他的文章称为“史诗”。 C、作者认为张孟肤能“从事翰墨文雅”,胸中有伟大的抱负,并且结交了许多侯门贵族,他日一定能够 衣锦还乡,成为当代的杜甫,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朋友深深的祝福 D、作者介绍了元朝末年,战争的硝烟漫山遍野,江淮吴楚的老百姓,没有闲暇、安宁的住处。文章蕴 含了作者沉痛和愤懑的感情 第3页共8页
第 3 页 共 8 页 世道之治亂,相仍乆矣。夷考古昔,葢亂之日恒多,而治之日少。士君子不幸身親亂世,雖有道 徳文學可以大過人者,亦將無以保任其父母妻子於斯時也。文王、孔子,聖人也。拘於羑、畏於匡,此豈 不徳而致之耶?秦漢以降,至唐天寳——至徳間,惟杜子美奔走亂離。自幼至老,與其身相為終始。竒窮 流落之態,可謂至矣。然抱其胸中之道徳文學,以自異於世,終不為造次顛沛所移也。若然者,代皆有之, 豈獨子美為哉?後世言身親亂離者,必首稱子美,盖以其能著之聲詩而可見耳。子美之言一事一物,靡不 形於咏歌,以與其身相為終始,道德文學因而傳焉。後世稱之曰“詩史”。卒無異詞。比自十餘年来,兵 戈之迹遍滿山野。江淮吳楚之民,靡遑寧處。 友人張君孟膚,世家江隂,屢嬰患難,轉徙周流,避地鄰里,無寧嵗矣。至正己亥秋,奉父母攜妻子 來三江南,僦編氓之室以居。視孟膚,奔走兵塵,故園風物,衣冠圖史,與凡所以奉親養志之具,皆蕩為 刼灰、荆棘之墟矣。宜若可憂也。而孟膚日經營之,以奉髙堂菽水之懽,以字閨房綵衣之樂,欣欣然,能 忘其憂,惟從事翰墨文雅,扁舟往来吳松幽勝之地,樂交游大人君子之門,長篇短什,靡日無之,未始有 羈旅容色。嘻!此豈非胸中有所抱負而然耶?今將卜居吳門市中,以為諸侯賔客。於其行也,朋游咸賦詩 載酒,以餞之。予以謂孟膚之志,氣槩可見矣。孟膚之孝弟學問,不言而喻矣。所幸者孟膚之齒未也。他 日,四海晏然,富貴而歸鄉里,當以平生履歴,著之詩篇,與此身相為終始,追子美之髙風遺躅,以為今 代之詩史云。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不相同的一组是(A) A、盖乱之日恒多 该亦反其本矣(《齐桓晋文之事》) B、虽有道德文学可以大过人者 虽大风不能鸣,而况石乎?(《石钟山记》) C、靡不形于咏歌 探石发穴,靡计不施(《促织》) D、屡婴患难,转徙周流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陈情表》) 11、下列各组句中,全都表现张孟肤乐观开朗的一组是(C) (1)屡婴患难,转徙周流 (2)奉髙堂菽水之欢 (3)父母携妻子来三江南 (4)扁舟往来吴松幽胜之地 (5)长篇短什,靡日无之 (6)抱其胸中之道徳文学 A、(1)(2)(5) B (3)(4)(5) C、(2)(4)(6) D、(3)(5)(6)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D) A、作者的朋友张孟肤为了躲避战乱,不得不接受父母的命令携带妻儿来到三江南部,表达了作者对朋 友遭遇的同情。 B、作者认为在唐朝天宝到至德年间,杜甫饱尝乱世,因此杜甫写下了流传千古的“道德文学”,后世的 人们也把他的文章称为“史诗”。 C、作者认为张孟肤能“从事翰墨文雅”,胸中有伟大的抱负,并且结交了许多侯门贵族,他日一定能够 衣锦还乡,成为当代的杜甫,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朋友深深的祝福。 D、作者介绍了元朝末年,战争的硝烟漫山遍野,江淮吴楚的老百姓,没有闲暇、安宁的住处。文章蕴 含了作者沉痛和愤懑的感情
第II卷(非选择题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文王、孔子,圣人也。拘于羑、畏于匡,此岂不德而致之耶? 翻译:周文王、孔子,都是圣人,他们分别在羑里被囚禁,在匡地受到威胁,这难道是他们没有德行而导 致这样的吗?(判断句1分,被动句1分,反诘句1分) (2)然抱其胸中之道德文学,以自异于世,终不为造次顛沛所移也 翻译:但是他抱着心中的道德和文才学识,来表现他自己与世的不同,最终不因为匆忙地颠沛流离而改变 自己的志向。(“然”1分,“异于”1分,“为”1分,“造次”1分) (3)孟肤之孝弟学问,不言而喻矣,所幸者孟肤之齿未也 翻译:孟肤的孝悌和学问,不用说就明白了,所幸的是孟肤的年龄最小。(“弟”通假字1分,“喻”1分,, “齿未”1分) 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晚次鄂州 唐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己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注释 [1]估客:贩货的行商。 [2]三湘:泛指今洞庭湖及湘江流域一带,漓湘、潇湘、蒸湘的总称。在今湖南境内。由鄂州上去即三湘 地。愁鬓逢秋色,是说愁鬓承受着秋色。这里的鬓发实已衰白,故也与秋意相应。更堪:更难堪,犹岂能 再听。 赏析 这是一首即景抒怀的诗。作者安史之乱时,曾作客鄱阳,南行军中,路过三湘,次于鄂州,而写了这首诗。 首联写“晚次鄂州”的心情。颔联写晩次鄂州的景况。颈联写“晩次鄂州”的联想。尾联写“晚次鄂州” 的感慨。这首诗只截取飘泊生活中的片断,却反映了广阔的社会背景。诗中流露厌战,伤老,思归之情。 全诗淡雅而含蓄,平易而炽热,反复咏育,舒畅自若,韵味无穷。“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 潮生。”是动中写静,静中写动的名句 首好诗,贵在有真情实感。有真情,可免造作扭捏、有实感,不致浅浮空洞。大凡诗人流离颠沛,死别 生离,或躬逢其事,身临其境。倘寄之吟咏,最易动人。所以严羽认为:“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 行旅、离别之作”。卢纶《晚次鄂州》,写兵难中背井离乡、颠沛奔波之苦,情真而意切,故不待雕琢,自 出佳句 第4页共8页
第 4 页 共 8 页 第 II 卷(非选择题 共 114 分) 四、(24 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文王、孔子,圣人也。拘于羑、畏于匡,此岂不徳而致之耶? 翻译:周文王、孔子,都是圣人,他们分别在羑里被囚禁,在匡地受到威胁,这难道是他们没有德行而导 致这样的吗?(判断句 1 分,被动句 1 分,反诘句 1 分) (2)然抱其胸中之道徳文学,以自异于世,终不为造次顛沛所移也。 翻译:但是他抱着心中的道德和文才学识,来表现他自己与世的不同,最终不因为匆忙地颠沛流离而改变 自己的志向。(“然”1 分,“异于”1 分,“为”1 分,“造次”1 分) (3)孟肤之孝弟学问,不言而喻矣,所幸者孟肤之齿未也 翻译:孟肤的孝悌和学问,不用说就明白了,所幸的是孟肤的年龄最小。(“弟”通假字 1 分,“喻”1 分,, “齿未”1 分) 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晚次鄂州 唐 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注释 [1]估客:贩货的行商。 [2]三湘:泛指今洞庭湖及湘江流域一带,漓湘、潇湘、蒸湘的总称。在今湖南境内。由鄂州上去即三湘 地。愁鬓逢秋色,是说愁鬓承受着秋色。这里的鬓发实已衰白,故也与秋意相应。更堪:更难堪,犹岂能 再听。 赏析 这是一首即景抒怀的诗。作者安史之乱时,曾作客鄱阳,南行军中,路过三湘,次于鄂州,而写了这首诗。 首联写“晚次鄂州”的心情。颔联写晚次鄂州的景况。颈联写“晚次鄂州”的联想。尾联写“晚次鄂州” 的感慨。这首诗只截取飘泊生活中的片断,却反映了广阔的社会背景。诗中流露厌战,伤老,思归之情。 全诗淡雅而含蓄,平易而炽热,反复咏育,舒畅自若,韵味无穷。“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 潮生。”是动中写静,静中写动的名句。 一首好诗,贵在有真情实感。有真情,可免造作扭捏、有实感,不致浅浮空洞。大凡诗人流离颠沛,死别 生离,或躬逢其事,身临其境。倘寄之吟咏,最易动人。所以严羽认为:“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 行旅、离别之作”。卢纶《晚次鄂州》,写兵难中背井离乡、颠沛奔波之苦,情真而意切,故不待雕琢,自 出佳句
首联扣题写“晚次鄂州”,但不露痕迹。”“云开远见汉阳城”。浓云散开,江天晴明,举目远眺,汉阳城依 稀可见,因为“远”,还不可及,船行尚须一天,这样,今晚就不得不在鄂州停泊了。诗人由江西溯长江 而上,必须经过鄂州(治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直抵湖南。汉阳城在汉水北岸,鄂州之西。起句即点 题,述说心情的喜悦,也说明行进方向。鄂州离汉阳甚远,故下旬说“犹是孤帆一日程”。这样远的距离, 当然不能直接看到。句中一个“犹”字,道出诗人的迫促心情,一个“孤”字,流露了旅途的寂寞情绪。 次句突转,透露沉郁的心情,用笔腾挪跌宕,使平淡的语句体现微妙的思致。诗人在战乱中风波漂泊,对 行旅生涯早已厌倦,巴不得早些得个安憩之所。因此,一到云开雾散,见到汉阳城时,怎能不喜。“犹是” 两字,突显诗人感情的骤落。这二句,看似平常叙事,却仿佛使人听到诗人在拨动着哀婉缠绵的琴弦,倾 诉着孤凄苦闷的心曲,透纸贯耳,情韵不匮 次联写“晚次鄂州”的景况。诗人简笔勾勒船舱中所见所闻:同船的商贾白天水窗倚枕,不觉酣然入梦, 不言而喻,此刻江上扬帆,风平浪静:夜深人静,忽闻船夫相唤,杂着加缆扣舷之声,不问而知夜半涨起 江潮来了。诗人写的是船中常景,然而笔墨中却透露出他昼夜不宁的纷乱思绪。所以尽管这些看惯了的舟 行生活,似乎也在给他平增枯涩乏味的生活感受 联写“晚次鄂州”的联想。诗人情来笔至,借景抒怀:时值寒秋,正是令人感到悲凉的季节,无限的惆 怅已使我两鬓如霜了:我人往三湘去,心却驰故乡,独对明月,归思更切!“三湘”,指湖南境内,即诗人 此行的目的地。而诗人的家乡则在万里之遥的蒲州(今山西永济)。秋风起,落叶纷下,秋霜落,青枫凋, 诗人无赏异地的秋色之心,却有思久别的故乡之念。一个“逢”字,将诗人的万端愁情与秋色的万般凄凉 联系起来,移愁情于秋色,妙合无垠。“万里归心对月明”,其中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有迢迢万里不见家乡 的悲悲戚戚,亦有音书久滞萦怀妻儿的凄凄苦苦,真可谓愁肠百结,煞是动人肺腑。 末联写“晚次鄂州”的感慨。旧业”指家中原有用以维持生计的产业。它已随着战乱而化为乌有。“鼓鼙” 鼓鼙:本指军中所用大鼓与小鼓,后也指战事,借指战乱。战争已使人倾家荡产,江海飘零,更哪堪江上 再传来战鼓的声音?句中“更堪”意谓“更哪堪”,因受诗句的限制,省作“更堪”。这一句言外之意是 虽然战争已令我一无所有,但战火未熄,在逃难的途中,难保前方水路上不再碰上兵灾。倘若真的碰上 那简直无法忍受了。本诗极力渲染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最后二句,把忧心愁思更深入一层:田园 家计,事业功名,都随着不停息的战乱丧失殆尽,而烽火硝烟未灭,江上不是仍然传来干戈鸣响,战鼓声 声?诗人虽然远离了沦为战场的家乡,可是他所到之处又无不是战云密布,这就难怪他愁上加愁了。诗的 最后两句,把思乡之情与忧国愁绪结合起来,使本诗具有更大的社会意义。 由于作者是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来表现的,所以有真情、有实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特别是第二联 的描绘入微,第三联的造语精妙,都足以令人一唱三叹 (1)俞陛云《诗镜浅说》云:“其起句情景真切。句法亦纡徐有致。”请说说“远见……犹是……”这 句是怎样细腻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的?(4分) 答:江天浩淼,远见汉阳城郭,为看到行旅目标越来越近儿宽慰、庆幸:而江阔帆迟,还有整整一天的航 程,为漂泊生涯而感到伤感、厌倦。(喜悦之情2分,旅途漂泊的厌倦2分) (2)有人说鼓鼙声使作品独辟境界,主题更加深刻,鼓鼙声在这里指的是什么?作品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答:“鼓鼙声”借指战争,作者交代了漂泊生涯的原因,将羁旅的无聊、厌倦,理想的落空和战争联系起 来,更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借指内容1分,交代原因1分,对战争的厌恶或 对国家命运的担忧2分) 第5页共8页
第 5 页 共 8 页 首联扣题写“晚次鄂州”,但不露痕迹。”“云开远见汉阳城”。浓云散开,江天晴明,举目远眺,汉阳城依 稀可见,因为“远”,还不可及,船行尚须一天,这样,今晚就不得不在鄂州停泊了。诗人由江西溯长江 而上,必须经过鄂州(治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直抵湖南。汉阳城在汉水北岸,鄂州之西。起句即点 题,述说心情的喜悦,也说明行进方向。鄂州离汉阳甚远,故下旬说“犹是孤帆一日程”。这样远的距离, 当然不能直接看到。句中一个“犹”字,道出诗人的迫促心情,一个“孤”字,流露了旅途的寂寞情绪。 次句突转,透露沉郁的心情,用笔腾挪跌宕,使平淡的语句体现微妙的思致。诗人在战乱中风波漂泊,对 行旅生涯早已厌倦,巴不得早些得个安憩之所。因此,一到云开雾散,见到汉阳城时,怎能不喜。“犹是” 两字,突显诗人感情的骤落。这二句,看似平常叙事,却仿佛使人听到诗人在拨动着哀婉缠绵的琴弦,倾 诉着孤凄苦闷的心曲,透纸贯耳,情韵不匮。 次联写“晚次鄂州”的景况。诗人简笔勾勒船舱中所见所闻:同船的商贾白天水窗倚枕,不觉酣然入梦, 不言而喻,此刻江上扬帆,风平浪静;夜深人静,忽闻船夫相唤,杂着加缆扣舷之声,不问而知夜半涨起 江潮来了。诗人写的是船中常景,然而笔墨中却透露出他昼夜不宁的纷乱思绪。所以尽管这些看惯了的舟 行生活,似乎也在给他平增枯涩乏味的生活感受。 三联写“晚次鄂州”的联想。诗人情来笔至,借景抒怀:时值寒秋,正是令人感到悲凉的季节,无限的惆 怅已使我两鬓如霜了;我人往三湘去,心却驰故乡,独对明月,归思更切!“三湘”,指湖南境内,即诗人 此行的目的地。而诗人的家乡则在万里之遥的蒲州(今山西永济)。秋风起,落叶纷下,秋霜落,青枫凋, 诗人无赏异地的秋色之心,却有思久别的故乡之念。一个“逢”字,将诗人的万端愁情与秋色的万般凄凉 联系起来,移愁情于秋色,妙合无垠。“万里归心对月明”,其中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有迢迢万里不见家乡 的悲悲戚戚,亦有音书久滞萦怀妻儿的凄凄苦苦,真可谓愁肠百结,煞是动人肺腑。 末联写“晚次鄂州”的感慨。旧业”指家中原有用以维持生计的产业。它已随着战乱而化为乌有。“鼓鼙” 鼓鼙:本指军中所用大鼓与小鼓,后也指战事,借指战乱。战争已使人倾家荡产,江海飘零,更哪堪江上 再传来战鼓的声音?句中“更堪”意谓“更哪堪”,因受诗句的限制,省作“更堪”。这一句言外之意是: 虽然战争已令我一无所有,但战火未熄,在逃难的途中,难保前方水路上不再碰上兵灾。倘若真的碰上, 那简直无法忍受了。本诗极力渲染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最后二句,把忧心愁思更深入一层:田园 家计,事业功名,都随着不停息的战乱丧失殆尽,而烽火硝烟未灭,江上不是仍然传来干戈鸣响,战鼓声 声?诗人虽然远离了沦为战场的家乡,可是他所到之处又无不是战云密布,这就难怪他愁上加愁了。诗的 最后两句,把思乡之情与忧国愁绪结合起来,使本诗具有更大的社会意义。 由于作者是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来表现的,所以有真情、有实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特别是第二联 的描绘入微,第三联的造语精妙,都足以令人一唱三叹。 (1)俞陛云《诗镜浅说》云:“其起句情景真切。句法亦纡徐有致。”请说说“远见……犹是……”这一 句是怎样细腻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的?(4 分) 答:江天浩淼,远见汉阳城郭,为看到行旅目标越来越近儿宽慰、庆幸;而江阔帆迟,还有整整一天的航 程,为漂泊生涯而感到伤感、厌倦。(喜悦之情 2 分,旅途漂泊的厌倦 2 分) (2)有人说鼓鼙声使作品独辟境界,主题更加深刻,鼓鼙声在这里指的是什么?作品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答:“鼓鼙声”借指战争,作者交代了漂泊生涯的原因,将羁旅的无聊、厌倦,理想的落空和战争联系起 来,更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借指内容 1 分,交代原因 1 分,对战争的厌恶或 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2 分)
15、填空。(6分) (1)从自然中体会人生,从生活中领悟哲理,的古人对人类自身命运的思考和关照。屈原从时光的流逝 中,看到了“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时不我待:李白从黄河水的汹涌奔腾里,看到“君不见 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成雪”的短暂人生;王安石通过游褒禅山,抒发了“世之奇伟、瑰怪、非常 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的感慨;秦观通过满天的繁星,表达了“两 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理想爱情观。 (2)《墙上的斑点》是英国(国别)作家伍尔夫的第一篇意识流小说:而以谈鬼说狐的方式反映社会现实 的作品,则是我国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五、(18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6——19小题 秋水 徐迅 (1)在乡间,人对自然的感觉分外敏锐-那时候,在疲惫的田间劳动之后,有时,我也像其他乡 亲一样到水里冲洗一番。直到有一天站在水中央,忽然发现身边的水就变得异样的稠密,温凉,掬在手心 的一捧在指缝间透明着四散流溢,手指有种酽酽滑腻的感觉。湿淋淋的从水里爬起来,浑身禁不住打了个 冷噤-这时,我才感觉到节候真的是立秋了。 (2)秋水四合,像蚌为了涵养珍珠,慢慢闭封起它那张开了的智慧的壳。大地进入了一个休整期。 (3)无法涉入秋水。只可观看--当时我想,几千年前那不事稼穑的庄子和惠子,应该也是在这天立于 濠梁之上观看秋水的。那时,大地被收拾得一片干净,空气澄明,纤尘不飞。他俩人尽管一个刚死了老婆, 一个刚失了相位,但恰如秋水剔除了曾经的繁华和喧哗,转入到这生命的休整期一样,他们的心境如同秋 水般祥和,十分清亮。于是—个说:你总害怕相位让我取而代之,因此将大梁城瞎折腾了一番,现在尝到 了失意的滋味了吧?—个嘴巴也不饶人,说:你老婆死了,你却鼓盆而歌,自以为惊世骇俗,就不怕留下 那干古骂名?---面对秋水,两人已不再尖锐对立了。只哈哈笑,眼睛就-齐投向了水中的鱼:子非鱼, 安知鱼之乐?秋水无言。两位哲人那袒露着的襟怀,就如同一条更为清澈明晰的秋水。生命的彻悟有时竟 就是秋水所滋生的。 (4)立秋前后的水真的迥然不同。刚刚过去的夏天因为阳光的渗透,水过于炙热和喧闹,作足了表面 上文章。而曾经汹涌四至的舂水,又是水性杨花,春心泛滥,似乎肩负着过重的责任,努力的孕育着生命 无疑它也就拥有生命成长的冲动和朝气了。滞后的冬天,山瘦水寒,形容枯瘦,在不断的冻结和流失。只 有秋天的水表里如一,至为单纯,既无孕育生命的痕迹,又没有冬天的刺骨寒冷。它平静地流涌,只需保 证自然生命必备的涵养。它横淌在生命的存在与死亡之间。 (5)秋水茫茫。在秋阳的照耀下,一泓秋水泛岀的层层涟漪,也会轻轻叩击着岸边的岩石和青草。 但那样子就似刚刚生产国的妇人对男人的轻吻,然后就美丽地躺着,呈现岀—种绚丽归于平淡的境界。空 中一群又一群的大雁南飞,漠漠青田,最后一行白鹭也钻入了云霄。水面上的浮萍,红莲,水草由绿色渐 渐变成褐红色。一片荷花开谢过的池塘,荷叶饱胀得像穿着绿裙子的少妇,体态丰腴,凸显出膨胀的生命 被释放过后的轻松。使人在看到生命回光返照的同时,领略到“望穿秋水″的真正含义 第6页共8页
第 6 页 共 8 页 15、填空。(6 分) (1)从自然中体会人生,从生活中领悟哲理,的古人对人类自身命运的思考和关照。屈原从时光的流逝 中,看到了“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时不我待;李白从黄河水的汹涌奔腾里,看到“君不见 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的短暂人生;王安石通过游褒禅山,抒发了“世之奇伟、瑰怪、非常 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的感慨;秦观通过满天的繁星,表达了“两 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理想爱情观。 (2)《墙上的斑点》是英国(国别)作家伍尔夫的第一篇意识流小说;而以谈鬼说狐的方式反映社会现实 的作品,则是我国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五、(18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6——19 小题。 秋水 徐迅 (1)在乡间,人对自然的感觉分外敏锐----那时候,在疲惫的田间劳动之后,有时,我也像其他乡 亲一样到水里冲洗一番。直到有一天站在水中央,忽然发现身边的水就变得异样的稠密,温凉,掬在手心 的一捧在指缝间透明着四散流溢,手指有种酽酽滑腻的感觉。湿淋淋的从水里爬起来,浑身禁不住打了个 冷噤----这时,我才感觉到节候真的是立秋了。 (2)秋水四合,像蚌为了涵养珍珠,慢慢闭封起它那张开了的智慧的壳。大地进入了一个休整期。 (3)无法涉入秋水。只可观看----当时我想,几千年前那不事稼穑的庄子和惠子,应该也是在这天立于 濠梁之上观看秋水的。那时,大地被收拾得一片干净,空气澄明,纤尘不飞。他俩人尽管一个刚死了老婆, 一个刚失了相位,但恰如秋水剔除了曾经的繁华和喧哗,转入到这生命的休整期一样,他们的心境如同秋 水般祥和,十分清亮。于是一个说:你总害怕相位让我取而代之,因此将大梁城瞎折腾了一番,现在尝到 了失意的滋味了吧?一个嘴巴也不饶人,说:你老婆死了,你却鼓盆而歌,自以为惊世骇俗,就不怕留下 那千古骂名?----面对秋水,两人已不再尖锐对立了。只哈哈一笑,眼睛就一齐投向了水中的鱼:子非鱼, 安知鱼之乐?秋水无言。两位哲人那袒露着的襟怀,就如同一条更为清澈明晰的秋水。生命的彻悟有时竟 就是秋水所滋生的。 (4)立秋前后的水真的迥然不同。刚刚过去的夏天因为阳光的渗透,水过于炙热和喧闹,作足了表面 上文章。而曾经汹涌四至的春水,又是水性杨花,春心泛滥,似乎肩负着过重的责任,努力的孕育着生命, 无疑它也就拥有生命成长的冲动和朝气了。滞后的冬天,山瘦水寒,形容枯瘦,在不断的冻结和流失。只 有秋天的水表里如一,至为单纯,既无孕育生命的痕迹,又没有冬天的刺骨寒冷。它平静地流涌,只需保 证自然生命必备的涵养。它横淌在生命的存在与死亡之间。 (5) 秋水茫茫。在秋阳的照耀下,一泓秋水泛出的层层涟漪,也会轻轻叩击着岸边的岩石和青草。 但那样子就似刚刚生产国的妇人对男人的轻吻,然后就美丽地躺着,呈现出一种绚丽归于平淡的境界。空 中一群又一群的大雁南飞,漠漠青田,最后一行白鹭也钻入了云霄。水面上的浮萍,红莲,水草由绿色渐 渐变成褐红色。一片荷花开谢过的池塘,荷叶饱胀得像穿着绿裙子的少妇,体态丰腴,凸显出膨胀的生命 被释放过后的轻松。使人在看到生命回光返照的同时,领略到“望穿秋水”的真正含义
(6)在秋水浩淼的季节,庄稼人有着短暂的消闲时期。但紧接着秋收的到来,他们随即就在田里做 一年最后的一次征战。秋天的肃杀之气也在一天天出现在水里,这时候人们似乎才感觉到,在秋水美丽的 表面,那其中生命的挣扎,抵抗和搏斗一时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水里所有的生命都参与了这场不愠不热而 又异常严肃的斗争…生存与扼杀,温暖与寒冷,成长与抑制,正义抑或邪恶,自然以它本身的法则作着 生命痛苦的抉择。因此伴着秋风落叶声的如贯盈耳,秋水渺渺,我们已经无法下水,亲身体会鱼的快乐与 不快乐了 (7)有了这些,我就陡然明白了庄稼人为什么对节气总是充满了生命的敬畏,也理解了他们为什么紧 赶慢赶,要将所有的农作物赶在立秋之前拾掇完毕。同是姓“庄”,庄稼人对“立秋”这个节气有着比老 庄更为接近本质的透悟 (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人们习惯上以为这是孔老夫子在哀叹滔滔而逝的东流水,其实不 是--他哀伤的正是这貌似静谧,澄澈的秋水,只有在这里,他感受到生命真正消亡时的过程--但与许 多人一样,我自那个立秋的日子误入秋水,像一尾快乐的鱼爬上岸之后,就很少有机会在涉入那同样的秋 水中去了。现在,所谓城市的喧闹声和风沙悄然的磨钝了我的嗅觉和触觉,就连“望穿秋水″也成为我的 一件十分奢侈的事了。 16、作者写“秋水”为什么要从“乡间”写起?(4分) 答:(1)在乡间,人对自然的感觉更加敏锐,更容易感觉到节候的到来。从而为后文所想、所见、所悟做 铺垫。(2分)(2)与“城市”的喧闹声和风沙容易磨钝令人的嗅觉和触觉“形成首尾呼应。(2分) 17、理解(2)段中划线句子的含义,(4分) 答:秋水收敛,剔除繁华与喧嚣,蕴涵着许多深刻的人生的智慧(”珍珠“的比喻义2分),只有深深涉 入秋水,才能领悟到其中的智慧(2分)。 18、作者面对秋水有哪些人生的感触,请作简要概括。(4分) 答:(1)秋水能使人滋生对生命的彻悟。(2)生命在成熟后会表现出一种平淡和轻松的境界。(3)生命的 真正成熟是经过痛苦的挣扎、顽强的抵抗、努力的拼搏采取的。 19、文章在(5)段中引用“庄子和惠子的故事”和在(8)段中引用孔子的名言各有什么好处?试做简要 分析。 答:(3)段化用庄子“濠梁观鱼”的典故,意在引出“生命的彻悟有时竟是秋水所滋生的”结构上起到承 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或者“与庄稼人形成鲜明的对照”)。同时也增加了文章的厚重感。(内容1分,结构 分,典故的作用1分) 第(8)段引用孔子的话意在告诉人们秋水让人感受到生命真正消亡的过程,总结全文,升华文章 的主题。(内容1分,结构1分,意义1分) (12分) 20、潜台词是台词中没有直接说出但读者、观众通过思考能领悟得出来其中含义的言语。如果挖掘好潜台 词,也就挖掘到人物的真正感情。体会下面林黛玉在死之前说的话中的潜台词,并说说它表达了林黛玉怎 样的思想感情。 刚擦着,猛听黛玉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汘,不作声了。紫 鹃等急忙扶住,那汗愈出,身子便渐渐冷了。 第7页共8页
第 7 页 共 8 页 (6) 在秋水浩淼的季节,庄稼人有着短暂的消闲时期。但紧接着秋收的到来,他们随即就在田里做 一年最后的一次征战。秋天的肃杀之气也在一天天出现在水里,这时候人们似乎才感觉到,在秋水美丽的 表面,那其中生命的挣扎,抵抗和搏斗一时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水里所有的生命都参与了这场不愠不热而 又异常严肃的斗争......生存与扼杀,温暖与寒冷,成长与抑制,正义抑或邪恶,自然以它本身的法则作着 生命痛苦的抉择。因此伴着秋风落叶声的如贯盈耳,秋水渺渺,我们已经无法下水,亲身体会鱼的快乐与 不快乐了。 (7) 有了这些,我就陡然明白了庄稼人为什么对节气总是充满了生命的敬畏,也理解了他们为什么紧 赶慢赶,要将所有的农作物赶在立秋之前拾掇完毕。同是姓“庄”,庄稼人对“立秋”这个节气有着比老 庄更为接近本质的透悟。 (8)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人们习惯上以为这是孔老夫子在哀叹滔滔而逝的东流水,其实不 是----他哀伤的正是这貌似静谧,澄澈的秋水,只有在这里,他感受到生命真正消亡时的过程----但与许 多人一样,我自那个立秋的日子误入秋水,像一尾快乐的鱼爬上岸之后,就很少有机会在涉入那同样的秋 水中去了。现在,所谓城市的喧闹声和风沙悄然的磨钝了我的嗅觉和触觉,就连“望穿秋水”也成为我的 一件十分奢侈的事了。 16、作者写“秋水”为什么要从“乡间”写起?(4 分) 答:(1)在乡间,人对自然的感觉更加敏锐,更容易感觉到节候的到来。从而为后文所想、所见、所悟做 铺垫。(2 分)(2)与“城市”的喧闹声和风沙容易磨钝令人的嗅觉和触觉“形成首尾呼应。(2 分) 17、理解(2)段中划线句子的含义,(4 分) 答:秋水收敛,剔除繁华与喧嚣,蕴涵着许多深刻的人生的智慧(”珍珠“的比喻义 2 分),只有深深涉 入秋水,才能领悟到其中的智慧(2 分)。 18、作者面对秋水有哪些人生的感触,请作简要概括。(4 分) 答:(1)秋水能使人滋生对生命的彻悟。(2)生命在成熟后会表现出一种平淡和轻松的境界。(3)生命的 真正成熟是经过痛苦的挣扎、顽强的抵抗、努力的拼搏采取的。 19、文章在(5)段中引用“庄子和惠子的故事”和在(8)段中引用孔子的名言各有什么好处?试做简要 分析。 答:(3)段化用庄子“濠梁观鱼”的典故,意在引出“生命的彻悟有时竟是秋水所滋生的”结构上起到承 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或者“与庄稼人形成鲜明的对照”)。同时也增加了文章的厚重感。(内容 1 分,结构 1 分,典故的作用 1 分) 第(8)段引用孔子的话意在告诉人们秋水让人感受到生命真正消亡的过程,总结全文,升华文章 的主题。(内容 1 分,结构 1 分,意义 1 分) 六、(12 分) 20、潜台词是台词中没有直接说出但读者、观众通过思考能领悟得出来其中含义的言语。如果挖掘好潜台 词,也就挖掘到人物的真正感情。体会下面林黛玉在死之前说的话中的潜台词,并说说它表达了林黛玉怎 样的思想感情。 刚擦着,猛听黛玉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紫 鹃等急忙扶住,那汗愈出,身子便渐渐冷了
参考示例:这是决绝前黛玉最后的呼唤。“宝玉!宝玉!”反复和呼告,是黛玉临死宝玉的痴情:“你好……” 这一不完整的句子,凝聚了黛玉对宝玉所有的感情:你好狠心一一这是对宝玉与宝钗结婚的埋怨与责备 你好糊涂——这是对宝玉不能与自己白头偕老的叹息与伤感:你好自为之一一这是对宝玉所处的险恶环境 的担忧与与牵挂:你好好活着一一这是对宝玉最后的期盼和唯一的请求……(“好”2分,情感2分) 21读下面材料,以对偶的形式写一个对联。(4分) 2008年12月25日,随着两岸空运直航和每日包机的启动,台湾媒体早就提出的“两岸生活圈”概 将成为实实在在的生活图景。也是从这一天起,寄托乡愁的那枚小小的邮票,将更快捷地将在“这头” 的“我”和“那头”的“母亲”紧紧相连;那张窄窄的船票将不用来思念“新娘”,曾经是两岸同胞咫尺 天涯的海峡,将成为两岸贸易的“黄金海道”。 参考示例:(1)两岸梦圆“三通”,春风吹度海峡。(2)两岸千里一日还,海峡万民数年梦。(3)天堑变 通途,骨肉圆美梦。(内容2分,结构2分) 22、对于各种“山寨文化”,人们众说纷纭,褒贬不一。阅读下面材料,就其中某个“山寨文化”的现象 写一个跟贴,作简要点评,要求观点鲜明,理由恰当。字数在20—40字之间。(4分) 参考示例:(1)“山寨版产品”盗版和抄袭品牌,剽窃别人的知识产权和劳动成果,可耻!(2)在模仿中 学习,在学习中创新,既降低了产品的价格,又打破了技术垄断壁垒,有何不可?(3)“山寨版明星”仗 着明星的脸,“傍”上明星的人,人生路上又能走多远?(4)商人捡了便宜,凡人出了大名,只要不是欺 诈,谁也管不上!(5)借“春晩”炒作自己,借炒作获取眼球,借眼球扩大知名度,最终还是获取利益, 可恶!(6)身份有高低,地位有卑贱:音乐有阳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但娱乐无极限!(观点1分,理 由3分) 七,作文(60分) 陆游在《游山西村》中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名句。这两句诗歌具有哲理性,是说: 走在村野山谷中,只见前面山岭重叠横阻,水流交叉密布,以为在望前去已经无路,正迟疑失望中,忽然 发现不远处有柳枝茂密,百花鲜艳,原来前头又一村了。 请联系社会实际或个人实际,以“柳暗花明”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自定立意,自拟题目, 不少于800字。(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第8页共8页
第 8 页 共 8 页 参考示例:这是决绝前黛玉最后的呼唤。“宝玉!宝玉!”反复和呼告,是黛玉临死宝玉的痴情;“你好……” 这一不完整的句子,凝聚了黛玉对宝玉所有的感情:你好狠心——这是对宝玉与宝钗结婚的埋怨与责备; 你好糊涂——这是对宝玉不能与自己白头偕老的叹息与伤感;你好自为之——这是对宝玉所处的险恶环境 的担忧与与牵挂;你好好活着——这是对宝玉最后的期盼和唯一的请求……(“好”2 分,情感 2 分) 21 读下面材料,以对偶的形式写一个对联。(4 分) 2008 年 12 月 25 日,随着两岸空运直航和每日包机的启动,台湾媒体早就提出的“两岸生活圈”概 念将成为实实在在的生活图景。也是从这一天起,寄托乡愁的那枚小小的邮票,将更快捷地将在“这头” 的“我”和“那头”的“母亲”紧紧相连;那张窄窄的船票将不用来思念“新娘”,曾经是两岸同胞咫尺 天涯的海峡,将成为两岸贸易的“黄金海道”。 参考示例:(1)两岸梦圆“三通”,春风吹度海峡。(2)两岸千里一日还,海峡万民数年梦。(3)天堑变 通途,骨肉圆美梦。(内容 2 分,结构 2 分) 22、对于各种“山寨文化”,人们众说纷纭,褒贬不一。阅读下面材料,就其中某个“山寨文化”的现象 写一个跟贴,作简要点评,要求观点鲜明,理由恰当。字数在 20——40 字之间。(4 分) 参考示例:(1)“山寨版产品”盗版和抄袭品牌,剽窃别人的知识产权和劳动成果,可耻!(2)在模仿中 学习,在学习中创新,既降低了产品的价格,又打破了技术垄断壁垒,有何不可?(3)“山寨版明星”仗 着明星的脸,“傍”上明星的人,人生路上又能走多远?(4)商人捡了便宜,凡人出了大名,只要不是欺 诈,谁也管不上!(5)借“春晚”炒作自己,借炒作获取眼球,借眼球扩大知名度,最终还是获取利益, 可恶!(6)身份有高低,地位有卑贱;音乐有阳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但娱乐无极限!(观点 1 分,理 由 3 分) 七,作文(60 分) 陆游在《游山西村》中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名句。这两句诗歌具有哲理性,是说: 走在村野山谷中,只见前面山岭重叠横阻,水流交叉密布,以为在望前去已经无路,正迟疑失望中,忽然 发现不远处有柳枝茂密,百花鲜艳,原来前头又一村了。 请联系社会实际或个人实际,以“柳暗花明”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自定立意,自拟题目, 不少于 800 字。(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不得透露个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