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程是一门研究地震灾害及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的专业课。 对于多地震的我国,抗震设防的国土面积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79%。历次强震经验表 明: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主要是因为房屋破坏和工程结构倒塌引起的,造成地震 灾害的是工程结构而不是地震本身。因此,对各类工程结构进行抗震设计,提高结构的抗震 性能是减轻地震灾害的根本途径。为此学习本课程有关抗震设防原则,具体措施和结构抗震 设计理论,不仅是对《钢筋砼设计》《砌体结构》等先修课程理论完善、充实、提高,更是 安全、合理地设计各种建筑结构最重要专业课程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震的基本概念,掌握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反 应计算方法及各类常见结构房屋抗震设计方法,使学生今后从事建筑工程的设计、施工及房 地产经营管理均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通过学习,了解地震成因、震级、烈度和房屋抗震设防标准和抗震基本原则,以及场 地土分类和动力特征,建筑构地的选择和地基础抗震设计方法:掌握地震作用计算方法,及 常见结构房屋(多层砌体结构,钢筋砼桥梁结构,单层钢筋砼柱厂房)的结构布置,抗震设计 计算方法和构造措施
本课程是一门研究地震灾害及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的专业课。 对于多地震的我国,抗震设防的国土面积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 79%。历次强震经验表 明: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主要是因为房屋破坏和工程结构倒塌引起的,造成地震 灾害的是工程结构而不是地震本身。因此,对各类工程结构进行抗震设计,提高结构的抗震 性能是减轻地震灾害的根本途径。为此学习本课程有关抗震设防原则,具体措施和结构抗震 设计理论,不仅是对《钢筋砼设计》《砌体结构》等先修课程理论完善、充实、提高,更是 安全、合理地设计各种建筑结构最重要专业课程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震的基本概念,掌握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反 应计算方法及各类常见结构房屋抗震设计方法,使学生今后从事建筑工程的设计、施工及房 地产经营管理均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通过学习,了解地震成因、震级、烈度和房屋抗震设防标准和抗震基本原则, 以及场 地土分类和动力特征,建筑构地的选择和地基础抗震设计方法;掌握地震作用计算方法,及 常见结构房屋(多层砌体结构,钢筋砼桥梁结构,单层钢筋砼柱厂房)的结构布置,抗震设计 计算方法和构造措施
第一章绪论 一、概述 本章主要讲述地震与地震动的基本知识,介绍世界及我国的地震活动性以及近期的世界 地震活动情况,同时综述了地震所造成的地表破坏及其给工程结构所造成的破坏。介绍了我 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一2001)中的抗震设防目标、抗震设计方法以及抗震设 计的基本要求等。 二、主要知识点 1.地震的分类:地震波的类别和特点:震级和烈度的概念、意义:地震区划与地震影 响以及地震的一些常用术语。 2.世界及我国地震活动情况。 3.地震震害。 4.结构的抗震设防 三、教学要求 1.掌握建筑抗震设防标准和原则。 2.掌握建筑结构的抗震概念设计要求。 3.了解地震成因、分布、地震波形式、震级、烈度以及地震波的主要特性及其在工程中 的应用 4根据思考题来理解、复习授课内容。 四、考核知识点 1.地震按成因划分的类型,地震序列的概念,地震波的类别和特点: 2.震级和烈度的概念: 3.抗震设防的目标和方法: 4.抗震设计的类别和设防标准。 五、主要知识点补充解释 1.地展的分类 (1)地震按成因可划分为:
第一章 绪 论 一、概述 本章主要讲述地震与地震动的基本知识,介绍世界及我国的地震活动性以及近期的世界 地震活动情况,同时综述了地震所造成的地表破坏及其给工程结构所造成的破坏。介绍了我 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中的抗震设防目标、抗震设计方法以及抗震设 计的基本要求等。 二、主要知识点 1. 地震的分类;地震波的类别和特点;震级和烈度的概念、意义;地震区划与地震影 响以及地震的一些常用术语。 2. 世界及我国地震活动情况。 3. 地震震害。 4. 结构的抗震设防。 三、教学要求 1.掌握建筑抗震设防标准和原则。 2.掌握建筑结构的抗震概念设计要求。 3.了解地震成因、分布、地震波形式、震级、烈度以及地震波的主要特性及其在工程中 的应用 4.根据思考题来理解、复习授课内容。 四、考核知识点 1. 地震按成因划分的类型,地震序列的概念,地震波的类别和特点; 2. 震级和烈度的概念; 3. 抗震设防的目标和方法; 4. 抗震设计的类别和设防标准。 五、主要知识点补充解释 1. 地震的分类 (1) 地震按成因可划分为:
构造地震:由于地壳运动,推挤地壳岩层使其薄弱部位发生断裂错动而引起的地 震,其分布最广,危害最大。构造地震的成因主要有断层说和板块说。 火山地震:由于火山爆发,岩浆猛烈冲出地面而引起的地震。在我国很少见。 陷落地震:由于地表或地下岩层等突然发生大规模的陷落和崩塌时所引起小范围内 地面震动,这类地震很少造成破坏,其震级也较小。 诱发地震:由于水库蓄水或深井注水等引起的地面震动。 (2)地震按地震序列分: 主震型 震群型(多发型) 孤立型(单发型) 地震序列指一定时间内(一般是几十天至数月)相继发生在相邻地区的一系列大小 地震。 地震序列的认识和判别对预报地震和防御地震都很重要。 (3)地震按震源的深浅不同,可分为: ·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在70km以内: ·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70~300km范围内: ·深源地震:震源深度超过300km 2、构造地震的形成,分布 (1).形成原因:按照地质学上“板块构造学说”地球表面的岩石层不是一块整体,而 是由“欧亚板块”“美州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澳州板块”和“南极板块”这六 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组成,由于它们的边界是相互制约的,所以板块间必于张伸、挤压、剪 切状态,而造成这些大板块的交界地区产生构造地震。 (2).世界地震活动的分布。 将一段时间内世界地震的震中绘到地图上,便可得震中分布图,地震上的主要地震带有 两条。 ①环太平洋地震带: 沿南北美洲的西海岸至日本列岛,再经我国台湾,菲律宾,印尼,新几内亚,到新西 兰,这一地震带活动性最强,世界上75%的地震发生在这一带上。 ②地中海南亚地震带:
构造地震:由于地壳运动,推挤地壳岩层使其薄弱部位发生断裂错动而引起的地 震,其分布最广,危害最大。构造地震的成因主要有断层说和板块说。 火山地震:由于火山爆发,岩浆猛烈冲出地面而引起的地震。在我国很少见。 陷落地震:由于地表或地下岩层等突然发生大规模的陷落和崩塌时所引起小范围内 地面震动,这类地震很少造成破坏,其震级也较小。 诱发地震:由于水库蓄水或深井注水等引起的地面震动。 (2) 地震按地震序列分: 主震型 震群型(多发型) 孤立型(单发型) 地震序列指一定时间内(一般是几十天至数月)相继发生在相邻地区的一系列大小 地震。 地震序列的认识和判别对预报地震和防御地震都很重要。 (3) 地震按震源的深浅不同,可分为: · 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在 70km 以内; · 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 70~300km 范围内; · 深源地震:震源深度超过 300km 2、构造地震的形成,分布 (1).形成原因:按照地质学上“板块构造学说”地球表面的岩石层不是一块整体,而 是由“欧亚板块”“美州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澳州板块”和“南极板块”这六 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组成,由于它们的边界是相互制约的,所以板块间必于张伸、挤压、剪 切状态,而造成这些大板块的交界地区产生构造地震。 (2).世界地震活动的分布。 将一段时间内世界地震的震中绘到地图上,便可得震中分布图,地震上的主要地震带有 两条。 ①环太平洋地震带: 沿南北美洲的西海岸至日本列岛,再经我国台湾,菲律宾,印尼,新几内亚,到新西 兰,这一地震带活动性最强,世界上 75%的地震发生在这一带上。 ②地中海南亚地震带:
从大西洋亚速尔群岛经意大利,土耳其,伊朗,印度北部,我国西南地区及印尼,与太 平洋带相接。 (3).我国地震分布情况一一处于两大地震带之间,是一个多地震国家, ①台湾有及西藏西南属于世界两大地震带。 ②其余地区是较明显的西部强,东部弱的特点。 ③个别省份如浙江,江西很少发生地震,其它地区都发生过不同程度破坏性地震。 3.地震波 (1)概念:地震引起的振动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各个方向传播并释放能量,这就是地 震波。 (2)分类: 纵波〔压缩波、硫密波) 体波了 横波〔剪切波) ,瑞雷波(R波) 面波 (洛夫被(L波) 地震波的传播以纵波最快,剪切波次之,面波最慢。 地震现象表明,纵波使建筑物产生上下颠簸,剪切波使建筑物产生水平方向摇晃,而面 波则使建筑物既产生上下颠簸又产生左右摇晃,一般是剪切波和面波都到达时振动最为湍 烈。 4。地展强度 地震强度通常用震级和烈度等反映。 (1)震级:震级是表示一次地震本身强弱程度和大小的尺度。 地震震级M为: M=lg A 震级表示一次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也是表示地震强度大小的指标,所以一次地震只有 一个震级。 震级分类: ·微震:小于2级的地震 ·有感地震:2一4级地震:
从大西洋亚速尔群岛经意大利,土耳其,伊朗,印度北部,我国西南地区及印尼,与太 平洋带相接。 (3).我国地震分布情况——处于两大地震带之间,是一个多地震国家, ①台湾有及西藏西南属于世界两大地震带。 ②其余地区是较明显的西部强,东部弱的特点。 ③个别省份如浙江,江西很少发生地震,其它地区都发生过不同程度破坏性地震。 3. 地震波 (1) 概念:地震引起的振动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各个方向传播并释放能量,这就是地 震波。 (2) 分类: 地震波的传播以纵波最快,剪切波次之,面波最慢。 地震现象表明,纵波使建筑物产生上下颠簸,剪切波使建筑物产生水平方向摇晃,而面 波则使建筑物既产生上下颠簸又产生左右摇晃,一般是剪切波和面波都到达时振动最为激 烈。 4。 地震强度 地震强度通常用震级和烈度等反映。 (1) 震级;震级是表示一次地震本身强弱程度和大小的尺度。 地震震级M为: 震级表示一次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也是表示地震强度大小的指标,所以一次地震只有 一个震级。 震级分类: · 微震:小于2级的地震; · 有感地震:2~4级地震;
·破坏性地震:5级以上: ·强烈地震(大震):7级以上 ·特大地震:8级以上。 (2)地震烈度 地震烈度是指地震时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到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 一般来说,离震中愈近,地震影响愈大,地震烈度愈高:离震中愈远,地震烈度就愈低。 (3)地震基本烈度 地震基本烈度是指在50年期限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遇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 值。 5.建筑抗展设防分类,设防标准和设防目标 (1)、建筑抗震设防分类。 同一地区各类建筑物遭受到地震破坏时所产生的后果,(从经济、政治、社会影响上予 以估量),新规范规定 甲类建筑一一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筑。 乙类建筑一一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需尽快恢复的建筑,如:消防、急救、供电、水、 电讯、广播、教有等。 丙类建筑一一除甲、乙、丁类以外的一般建筑。 丁类建筑一一抗震次要建筑。 (2、建筑抗震设防标准 建筑抗震设防的含义: 厂地震作用 对建筑物进行抗震设计,包括了抗震承载力计算 抗震措施 抗震设防标准一一衡量建筑抗震设防要求的尺度,在一般情况下,设防烈度是采用基本 烈度。 ①地震作用计算 甲类建筑一一按地震安全性评估结果确定: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 乙类建筑一一应符合要地区抗震设防烈度要求:
· 破坏性地震:5级以上; · 强烈地震(大震):7级以上; · 特大地震:8级以上。 (2) 地震烈度 地震烈度是指地震时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到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 一般来说,离震中愈近,地震影响愈大,地震烈度愈高;离震中愈远,地震烈度就愈低。 (3) 地震基本烈度 地震基本烈度是指在 50 年期限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超越概率为 10%的地震烈度 值。 5.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设防标准和设防目标 (1)、建筑抗震设防分类: 同一地区各类建筑物遭受到地震破坏时所产生的后果,(从经济、政治、社会影响上予 以估量),新规范规定: 甲类建筑——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筑。 乙类建筑——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需尽快恢复的建筑,如:消防、急救、供电、水、 电讯、广播、教育等。 丙类建筑——除甲、乙、丁类以外的一般建筑。 丁类建筑——抗震次要建筑。 (2)、建筑抗震设防标准 建筑抗震设防的含义: 地震作用 对建筑物进行抗震设计,包括 抗震承载力计算 抗震措施 抗震设防标准——衡量建筑抗震设防要求的尺度,在一般情况下,设防烈度是采用基本 烈度。 ①地震作用计算 甲类建筑——按地震安全性评估结果确定;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 乙类建筑——应符合要地区抗震设防烈度要求;
丙类建筑一一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要求: 丁类建筑—一一般情况下仍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要求。 ②抗震承载力计算 水平地震作用计算 竖向地震作用计算 扭转地震作用计算 ③抗震措施 (3、抗震设防目标 一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规范》提出“三水准”的抗震设防目标, 第一水准一一当遭受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一般不受损坏 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一一小震不坏。 第二水准一一在遭受本地区规定的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建筑物可能有损失(但 不致于危及人民生命和生产设备的安全),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能继 续使用一一中震可修。 第三水准一一在遣受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不致倒塌或发 生危及人民生命的严重破坏一一大震不倒。 具体做法上采用二阶段设计法: 第一阶段设计:按小震作用效应和其它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验算结构构件的承载能力, 以及在小震作用下验算结构的弹性变形,可用弹性体系动力理论,来进行地震应力分析,以 满足第一水准抗震设防目标。 第二阶段设计:在大震作用下验算结构的弹塑性变形,以满足第三水准抗震设防目标的 要求。 6。建筑结构抗展设计方法 为了实现3个烈度水准的抗震设防要求,《抗震规范》提出了二阶段抗震设计方法。 第一阶段:弹性设计方法,承载力和弹性变形计算: 第二阶段:弹塑性设计方法,弹塑性变形验算。 7.抗展建筑的概念设计 “概念设计“是立足于工程抗震基本理论及长期工程抗震经验总结的工程抗震基本概念
丙类建筑——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要求; 丁类建筑——一般情况下仍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要求。 ②抗震承载力计算 水平地震作用计算 竖向地震作用计算 扭转地震作用计算 ③抗震措施: (3)、抗震设防目标 ——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规范》提出“三水准”的抗震设防目标。 第一水准——当遭受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一般不受损坏 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小震不坏。 第二水准——在遭受本地区规定的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建筑物可能有损失(但 不致于危及人民生命和生产设备的安全),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能继 续使用——中震可修。 第三水准——在遭受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不致倒塌或发 生危及人民生命的严重破坏——大震不倒。 具体做法上采用二阶段设计法: 第一阶段设计:按小震作用效应和其它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验算结构构件的承载能力, 以及在小震作用下验算结构的弹性变形,可用弹性体系动力理论,来进行地震应力分析,以 满足第一水准抗震设防目标。 第二阶段设计:在大震作用下验算结构的弹塑性变形,以满足第三水准抗震设防目标的 要求。 6.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 为了实现3个烈度水准的抗震设防要求,《抗震规范》提出了二阶段抗震设计方法。 第一阶段:弹性设计方法,承载力和弹性变形计算; 第二阶段:弹塑性设计方法,弹塑性变形验算。 7. 抗震建筑的概念设计 “概念设计”是立足于工程抗震基本理论及长期工程抗震经验总结的工程抗震基本概念
是构造良好结构性能的决定性因素, (1)、场地与地基 ①.区分不同场地对建筑物的影响。 ②.尽可能选择对抗震有利的地段,不宜在危险地段建筑甲、乙、丙类建筑, ③.地震周期=场地周期-建筑物周期 共振 类共振 (2)、结构布置应满足质量,刚度均匀分布的要求: ①.建筑平面,立面简单,对称,尽可能使质量中心而刚度中心重合一一否则将产生扭 转,和薄弱层。 ②.建筑平面,立面平面布置较复杂时,应采用防震缝,将建筑自基础以上分开、分割 成比较规则的结构单元。 ③。综合考虑结构变形而刚度之间关系: 结构的变形能力取决于组成结构的构件及其连接的延性水平。 结构而构件应满足:强度好,刚度适当,整体性好,延性强。 延性率数H=极限变形A。 变形A ④.结构体系应具备必要的承载能力,良好的变形能力和消耗地震能量的能力 结构体系应同时满足了承载能力门→耗能≤力 变形能力 8.建筑的抗展设防类别 根据建筑使用功能的重要性,按其受地震破坏时产生的后果,《抗震规范》将建筑物分 为甲、乙、丙、丁类四个抗震设防类别。 甲类建筑一一设防烈度6一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1度:要求。设防 烈度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要求。 乙类建筑一一设防烈度6~8度时,应符合本地震抗震设防烈度提高1度:要求,设防 烈度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对较小的乙类建筑,当其结构改用抗震性 能较好的结构类型时,应允许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 丙类建筑一一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 丁类建筑一一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适当降低,但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
是构造良好结构性能的决定性因素。 (1)、场地与地基 ①.区分不同场地对建筑物的影响。 ②.尽可能选择对抗震有利的地段,不宜在危险地段建筑甲、乙、丙类建筑。 ③.地震周期 = 场地周期 = 建筑物周期 共振 类共振 (2)、结构布置应满足质量,刚度均匀分布的要求: ①.建筑平面,立面简单,对称,尽可能使质量中心而刚度中心重合——否则将产生扭 转,和薄弱层。 ②.建筑平面,立面平面布置较复杂时,应采用防震缝,将建筑自基础以上分开、分割 成比较规则的结构单元。 ③.综合考虑结构变形而刚度之间关系: 结构的变形能力取决于组成结构的构件及其连接的延性水平。 结构而构件应满足:强度好,刚度适当,整体性好,延性强。 延性率数 y u = 变形 极限变形 ④.结构体系应具备必要的承载能力,良好的变形能力和消耗地震能量的能力。 结构体系应同时满足 8. 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 根据建筑使用功能的重要性,按其受地震破坏时产生的后果,《抗震规范》将建筑物分 为甲、乙、丙、丁类四个抗震设防类别。 甲类建筑——设防烈度 6~8 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 1 度;要求。设防 烈度 9 度时,应符合比 9 度抗震设防更高要求。 乙类建筑——设防烈度 6~8 度时,应符合本地震抗震设防烈度提高 1 度;要求,设防 烈度 9 度时,应符合比 9 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对较小的乙类建筑,当其结构改用抗震性 能较好的结构类型时,应允许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 丙类建筑——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 丁类建筑——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适当降低,但抗震设防烈度为 6 度时 承载能力 耗能≤力 变形能力
不能降低。 9.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 《抗震规范》规定:对各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设防标准,应符合下列要求: 甲类建筑,地震作用计算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其值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 性评价结构确定: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一8度时,其抗震措施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 高一度的要求:当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 乙类建筑,地震作用计算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 度时,一般情况下,其抗震措施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抗震设防烈 度为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地基基础的抗震措施,应符合有关规定。 对较小的乙类建筑,当其结构改用抗震性能较好的结构类型时,应允许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 烈度的要求采用抗震措施。 丙类建筑,地震作用计算和抗震措施均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 丁类建筑,一般情况下,地震作用计算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抗震措施应 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适当降低,但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不应降低。 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除另有规定外,对乙、丙、丁类建筑可不进行地震作用计算。 10、建筑抗展设计的基本要求 慨念设计:(根据地震灾害和工程经验等所形成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进行建筑 和结构总体布置并确定细部构造的过程)建筑设计应重视建筑结构的规则性:合理的建筑结 构体系选择:抗侧力结构和构件的延性设计。 参数设计:地震作用计算:构件强度验算:结构变形验算
不能降低。 9. 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 《抗震规范》规定:对各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设防标准,应符合下列要求: 甲类建筑,地震作用计算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其值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 性评价结构确定;当抗震设防烈度为 6~8 度时,其抗震措施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 高一度的要求;当抗震设防烈度为 9 度时,应符合比 9 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 乙类建筑,地震作用计算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当抗震设防烈度为 6~8 度时,一般情况下, 其抗震措施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抗震设防烈 度为 9 度时,应符合比 9 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地基基础的抗震措施,应符合有关规定。 对较小的乙类建筑,当其结构改用抗震性能较好的结构类型时,应允许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 烈度的要求采用抗震措施。 丙类建筑,地震作用计算和抗震措施均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 丁类建筑,一般情况下,地震作用计算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抗震措施应 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适当降低,但抗震设防烈度为 6 度时不应降低。 抗震设防烈度为 6 度时,除另有规定外,对乙、丙、丁类建筑可不进行地震作用计算。 10、建筑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 慨念设计:(根据地震灾害和工程经验等所形成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进行建筑 和结构总体布置并确定细部构造的过程)建筑设计应重视建筑结构的规则性;合理的建筑结 构体系选择;抗侧力结构和构件的延性设计。 参数设计:地震作用计算;构件强度验算;结构变形验算
第二章场地、地基和基础 一、概述 本章主要介绍:①建筑场地、场地土及场地覆盖层厚度的基本概念:②场地土类型 和场地类别的划分方法:③天然地基及基础抗震承载力验算的一般原则:④地基士液化 的原因及危苦,场地士液化的判别方法,可液化地基和软土地基的抗震措施以及桩基杭震设 计的基本方法等。这些都是建筑杭震设计和减轻建筑物地震灾害的基本知识,学习时应深刻 理解其本质,以便为后续各章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主要知识点 1.建筑场地分类:场地选择 2.天然地基与基础的抗震验算: 3.液化土与软土地基: 三、敦学要求 通过本单元内容的学习,你将能够: 1.了解:建筑地段的划分:场地引起的震害:液化的危害: 2.理解:场地的基本概念:液化的含义:可液化地基和软土地基的抗震措施: 3。掌握:建筑地段选择的原则:场地类别的划分方法天然地基及基础抗震验算的 般原则:液化的判别:抗液化的措施。 四、考核知识点 1.场地的类别划分: 2.天然地基与基础的抗震验算 3.液化的概念,液化土的判别,可液化地基与软土地基的抗震措施: 五、主要知识点林充解释 1.建筑地段的选择 (1)建筑地段的划分: 为了合理地选择建筑场地以达到诚轻建筑物震害的目的,《抗震规范》按场地上
第二章 场地、地基和基础 一、概述 本章主要介绍: ① 建筑场地、场地土及场地覆盖层厚度的基本概念; ② 场地土类型 和场地类别的划分方法; ③ 天然地基及基础抗震承载力验算的一般原则; ④ 地基土液化 的原因及危害,场地土液化的判别方法,可液化地基和软土地基的抗震措施以及桩基杭震设 计的基本方法等。这些都是建筑杭震设计和减轻建筑物地震灾害的基本知识,学习时应深刻 理解其本质,以便为后续各章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主要知识点 1. 建筑场地分类;场地选择; 2. 天然地基与基础的抗震验算; 3. 液化土与软土地基; 三、教学要求 通过本单元内容的学习,你将能够: 1. 了解:建筑地段的划分;场地引起的震害;液化的危害; 2. 理解:场地的基本概念;液化的含义;可液化地基和软土地基的抗震措施; 3. 掌握:建筑地段选择的原则;场地类别的划分方法;天然地基及基础抗震验算的一 般原则;液化的判别;抗液化的措施。 四、考核知识点 1.场地的类别划分; 2.天然地基与基础的抗震验算; 3.液化的概念,液化土的判别,可液化地基与软土地基的抗震措施; 五、主要知识点补充解释 1. 建筑地段的选择 (1) 建筑地段的划分: 为了合理地选择建筑场地以达到减轻建筑物震害的目的, 《 抗震规范 》 按场地上
建筑物的震害轻重程度把建筑场地划分为对建筑抗震有利、不利和危险的地段。 (2)场地选择的原则: 选择有利地段:避开不利地段,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适当的抗震措施:不在危险地 段建设。 2.建筑场地类别的划分: (1)场地覆盖层厚度:场地覆盖层厚度一般情况下,应按地面至剪切波速大于500m/s 的土层顶面:当地面5m以下存在剪切波速大于相邻上层土剪切波速2.5倍的下卧土层,且 下卧土层的剪切波速不小于400/s时,可按地面至该下卧土层顶面的距离确定:剪切波速 大于500加/s的孤石、透镜体,应视同周围土层:土层中的火山岩硬夹层,应视为刚体,其 厚度应从覆盖土层中扣除。 ②》场地类别:场地类别限据士层等效第切流速3-马和场地园盖层层度划分为 4类。 3.天然地基与基础的抗展验算: (1)可不进行天然地基及基础抗震验算的建筑: ①砌体房屋: ②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内不存在软弱粘性土层的一般的单层厂房、单层空旷房屋和 不超过8层且高度在25以下的一般民用框架房屋及与其基础荷载相当的多层框架厂房: ③规范规定可不进行上部结构抗震验算的建筑。 (2)天然地基地震作用下的承载力验算 规范规定:基础底面平均压力和边缘最大压力应符合下式要求: p≤f;Pam≤12fag;寸ax=5,·fa P一一地震作用效应标准组合的基础底面平均压力: Px一一地震作用效应标准组合的基础边缘的最大压力: ∫一一调整后的地基土抗震承载力: S一一地基土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 了。一一深宽修正后的地基土静承载力特征值,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
建筑物的震害轻重程度把建筑场地划分为对建筑抗震有利、不利和危险的地段。 (2) 场地选择的原则: 选择有利地段;避开不利地段,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适当的抗震措施;不在危险地 段建设。 2. 建筑场地类别的划分: (1) 场地覆盖层厚度:场地覆盖层厚度一般情况下,应按地面至剪切波速大于 500m/s 的土层顶面;当地面 5m 以下存在剪切波速大于相邻上层土剪切波速 2.5 倍的下卧土层,且 下卧土层的剪切波速不小于 400m/s 时,可按地面至该下卧土层顶面的距离确定;剪切波速 大于 500m/s 的孤石、透镜体,应视同周围土层;土层中的火山岩硬夹层,应视为刚体,其 厚度应从覆盖土层中扣除。 (2) 场地类别:场地类别根据土层等效剪切波速 0 d Vse t = ;和场地覆盖层厚度划分为 4类。 3. 天然地基与基础的抗震验算: (1) 可不进行天然地基及基础抗震验算的建筑: ① 砌体房屋; ② 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内不存在软弱粘性土层的一般的单层厂房、单层空旷房屋和 不超过 8 层且高度在 25m 以下的一般民用框架房屋及与其基础荷载相当的多层框架厂房; ③规范规定可不进行上部结构抗震验算的建筑。 (2) 天然地基地震作用下的承载力验算 规范规定:基础底面平均压力和边缘最大压力应符合下式要求: ——地震作用效应标准组合的基础底面平均压力; ——地震作用效应标准组合的基础边缘的最大压力; ——调整后的地基土抗震承载力; ——地基土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 ——深宽修正后的地基土静承载力特征值,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