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淮南一中蒙城一中颍上一中怀远一中 2015届高三“四校”联考语文试题 命题学校:怀远一中考试时间:2015-5-2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至14题, 第Ⅱ卷第15至21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 答非选择题时,必须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书写,要求字体工 整、笔迹清晰,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方框内作答,超出答题方框书写的答案 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第I卷(阅读题共66分) (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的弃老习俗 ①中国各地区都有弃老传说,古时曾流行不养六十花甲老人,令其在“寄死窑” 等弃老洞内自毙的习俗。鄂西北就有弃老传说中的寄死窑遗迹完整存留至今。 ②徐永安副教授的考察研究结果表明:寄死窑遗址在汉水中游的河岸、山地普遍 存在,这些遗址系明显人工开凿,非自然生成。一些地点还存在多口寄死窑密集 分布的情况,遗址与传说对应关系十分明确。徐永安通过对弃老洞遗址的考察和 对当地老年人的访问,还揭示出“60岁老人自死”是一种依从于内在民俗信仰 而选择的崇高行为,从而寄死窑也成为一个“神圣的空间”。由此显现出民俗的 普遍性特征具有的对人类社会行为的巨大控制力量。除鄂西北的“寄死窑”之外 还有山东胶东半岛的“模子坟”、山西晋中市昔阳县的“生藏墓”等。由此可以 证明,在中原文明的核心地区也存在过这一弃老习俗。诸多事实告诉我们:彼时 的弃老习俗,一定有它存在的充分的、合理的理由,而不仅仅是原始民族或人性 恶的一种注脚。 ③为何在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的中国,竟然流行过野蛮的弃老习俗呢?人类 的伦理感情、亲情本能,真的就如此微不足道、如此无能为力吗?俄罗斯著名学 者普列汉诺夫的《论艺术(没有地址的信)》中说,那些原始民族“遗弃或杀死 老人”,并非由于生性残忍,“而是由于野蛮人不得不为自己生存奋斗的那些条 件 杀死非生产的成员对社会来说是一种合乎道德的责任”。这个贯串历史 唯物主义的论断,已由大量人类学调查材料所证实,至今仍是我们解开弃老习俗 文化之谜的一把钥匙。中国弃老习俗也应作如是观。 ④弃老习俗不独中国为然,其他国家民族也有。日本电影导演木下惠介拍摄的电 影《槽山节考》,讲述以前日本一些贫瘠的山村中,为了节约有限的口粮,60 岁以上的老人,要被儿子背到深山里,放在那里让他自生自灭。达尔文在非洲考 察时也发现过一个遗弃老人的部落,他们总是把年老的妇女放逐到森林里让她们 饿死。请教他们为什么这样做,他们的酋长回答说,妇女是生孩子的,年长的妇 女既然不会生孩子,还留着白吃饭干什么呢?古代朝鲜也有这样的习俗。在那种 生存资源极为缺乏的环境中,人类奉行的生存战略就是如此残酷 ⑤中国虽在广大地区流行过弃老习俗,然而和世界其他地方相比较,中国自古以 来就有尊重智慧老人的优良传统。春秋战国时期,“老人是个宝”的观念就已 深入人心。诸子百家大都以老人为师,老人的智慧在这一时期大放异彩。王晓平 所著《佛典·志怪·物语》也特地指岀:“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已摆脱 了弃老风俗,《左传》中的晋文公老年的谲诈,蹇叔的预见,都是对老者智慧的
安徽淮南一中 蒙城一中 颍上一中 怀远一中 2015 届高三“四校”联考语文试题 命题学校:怀远一中 考试时间:2015-5-2 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 I 卷第 1 至 14 题, 第Ⅱ卷第 15 至 21 题。全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 答非选择题时,必须用 0.5 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书写,要求字体工 整、笔迹清晰,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方框内作答,超出答题方框书写的答案 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第 I 卷 (阅读题 共 66 分) 一.(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的弃老习俗 ①中国各地区都有弃老传说,古时曾流行不养六十花甲老人,令其在“寄死窑” 等弃老洞内自毙的习俗。鄂西北就有弃老传说中的寄死窑遗迹完整存留至今。 ②徐永安副教授的考察研究结果表明:寄死窑遗址在汉水中游的河岸、山地普遍 存在,这些遗址系明显人工开凿,非自然生成。一些地点还存在多口寄死窑密集 分布的情况,遗址与传说对应关系十分明确。徐永安通过对弃老洞遗址的考察和 对当地老年人的访问,还揭示出“60 岁老人自死”是一种依从于内在民俗信仰 而选择的崇高行为,从而寄死窑也成为一个“神圣的空间”。由此显现出民俗的 普遍性特征具有的对人类社会行为的巨大控制力量。除鄂西北的“寄死窑”之外 还有山东胶东半岛的“模子坟”、山西晋中市昔阳县的“生藏墓”等。由此可以 证明,在中原文明的核心地区也存在过这一弃老习俗。诸多事实告诉我们:彼时 的弃老习俗,一定有它存在的充分的、合理的理由,而不仅仅是原始民族或人性 恶的一种注脚。 ③为何在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的中国,竟然流行过野蛮的弃老习俗呢?人类 的伦理感情、亲情本能,真的就如此微不足道、如此无能为力吗?俄罗斯著名学 者普列汉诺夫的《论艺术(没有地址的信)》中说,那些原始民族“遗弃或杀死 老人”,并非由于生性残忍,“而是由于野蛮人不得不为自己生存奋斗的那些条 件”,“杀死非生产的成员对社会来说是一种合乎道德的责任”。这个贯串历史 唯物主义的论断,已由大量人类学调查材料所证实,至今仍是我们解开弃老习俗 文化之谜的一把钥匙。中国弃老习俗也应作如是观。 ④弃老习俗不独中国为然,其他国家民族也有。日本电影导演木下惠介拍摄的电 影《楢山节考》,讲述以前日本一些贫瘠的山村中,为了节约有限的口粮,60 岁以上的老人,要被儿子背到深山里,放在那里让他自生自灭。达尔文在非洲考 察时也发现过一个遗弃老人的部落,他们总是把年老的妇女放逐到森林里让她们 饿死。请教他们为什么这样做,他们的酋长回答说,妇女是生孩子的,年长的妇 女既然不会生孩子,还留着白吃饭干什么呢?古代朝鲜也有这样的习俗。在那种 生存资源极为缺乏的环境中,人类奉行的生存战略就是如此残酷。 ⑤中国虽在广大地区流行过弃老习俗,然而和世界其他地方相比较,中国自古以 来就有尊重智慧老人的优良传统。春秋战国时期,“老人是个宝” 的观念就已 深入人心。诸子百家大都以老人为师,老人的智慧在这一时期大放异彩。王晓平 所著《佛典•志怪•物语》也特地指出:“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已摆脱 了弃老风俗,《左传》中的晋文公老年的谲诈,蹇叔的预见,都是对老者智慧的
肯定。”屈原《离骚》中,傅说、吕望、宁戚都是被作为饱经风霜终被信用的贤 者来歌颂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智慧老人治国平天下的历史功绩传闻于世,由 此树立起“老人是个宝”、应孝养老人的普世观念和习俗,由此标志着社会文明 的一大跃进。现在的韩国成为了世界上最敬老的国家,也是对这段历史的拨正和 超越。 与“弃老习俗”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国古时曾流行不养花甲老人,让其在弃老洞中自生自灭的习俗。且至今还 有弃老传说中的弃老洞遗迹存留 B.弃老习俗是在生存资源极为匮乏的时代,人们为了更好地繁衍后代或自身生 存所采取的不得已而为之的生存选择 C.从考古资料以及文献记载可以看出,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遗弃老人的弃老习 俗,不独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的中国为然。 D.从各地弃老习俗来看,六十岁是一个被大家普遍认可的遗弃年龄。因为按照 当时的情况,六十岁已基本丧失劳动或繁衍能力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开篇点题,指出中国各地区都有弃老的传说,古时曾流行过不养老人 的习俗,令其在弃老洞内自毙,并起到了引出下文的作用。 B.第②段承接第①段,通过对大量寄死窑等的考察研究,诸多事实表明这种弃 老遗俗不仅仅是原始民族或人性恶的一种注脚,也有它存在的充分合理的理由。 C.第③段探究野蛮的弃老习俗曾经在中国流行的原因。第④段与第③段构成并 列关系,指出其他国家民族也有弃老习俗,并先后列举了日本、朝鲜和非洲的弃 老习俗。 D.第⑤段首先阐述了春秋战国时期,“老人是个宝”的观念就已深入人心。接 着指出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尊重智慧老人的传统,这种敬老观念和习俗的形成,标 志着社会文明的一大跃进。 3下列对原文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哪怕是中原文明的核心地区,也存在过弃老行为,说明当时的弃老习俗,有 它存在的充分合理的理由。 B.内在民俗信仰一旦形成,就具有对人类社会行为的巨大控制力量,哪怕是残 酷的弃老行为,人们也觉得神圣而崇高 C.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敬老的优良传统,老人是个宝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因此, 弃老习俗在中国并不具有普遍性 D.当今的敬老,既是物质文明的体现,也标志着社会文明的一大跃进,同时也 是对弃老这段历史的拨正和超越 二.(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王荆公①以次女适蔡卞。吴国夫人②吴氏骤贵,又爱此女,乃以天下乐晕锦为帐 未成礼,而华侈之声已闻于外。神宗一日问王荆公,云:“卿大儒之家,用锦帐 嫁女?”荆公愕然无以对。归问之,果然,乃舍之开宝寺福胜阁下为佛帐。明日 再对,惶惧谢罪而已。 (选自曾纡《南游纪旧》) 先公言:与阎二丈询仁同赴省试,遇少年风骨竦秀于相国寺。及下马去毛衫,乃 王元泽③也。是时盛冬,因相与于一小院中拥火。询仁问荆公出处,曰:“舍人 ④何久召不赴?”答曰:“大人久病,非有他也。近以朝廷恩数至重,不晚且来
肯定。”屈原《离骚》中,傅说、吕望、宁戚都是被作为饱经风霜终被信用的贤 者来歌颂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智慧老人治国平天下的历史功绩传闻于世,由 此树立起“老人是个宝”、应孝养老人的普世观念和习俗,由此标志着社会文明 的一大跃进。现在的韩国成为了世界上最敬老的国家,也是对这段历史的拨正和 超越。 1 与“弃老习俗”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时曾流行不养花甲老人,让其在弃老洞中自生自灭的习俗。且至今还 有弃老传说中的弃老洞遗迹存留。 B. 弃老习俗是在生存资源极为匮乏的时代,人们为了更好地繁衍后代或自身生 存所采取的不得已而为之的生存选择。 C. 从考古资料以及文献记载可以看出,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遗弃老人的弃老习 俗,不独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的中国为然。 D. 从各地弃老习俗来看,六十岁是一个被大家普遍认可的遗弃年龄。因为按照 当时的情况,六十岁已基本丧失劳动或繁衍能力。 2 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段开篇点题,指出中国各地区都有弃老的传说,古时曾流行过不养老人 的习俗,令其在弃老洞内自毙,并起到了引出下文的作用。 B. 第②段承接第①段,通过对大量寄死窑等的考察研究,诸多事实表明这种弃 老遗俗不仅仅是原始民族或人性恶的一种注脚,也有它存在的充分合理的理由。 C. 第③段探究野蛮的弃老习俗曾经在中国流行的原因。第④段与第③段构成并 列关系,指出其他国家民族也有弃老习俗,并先后列举了日本、朝鲜和非洲的弃 老习俗。 D. 第⑤段首先阐述了春秋战国时期,“老人是个宝” 的观念就已深入人心。接 着指出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尊重智慧老人的传统,这种敬老观念和习俗的形成,标 志着社会文明的一大跃进。 3 下列对原文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哪怕是中原文明的核心地区,也存在过弃老行为,说明当时的弃老习俗,有 它存在的充分合理的理由。 B. 内在民俗信仰一旦形成,就具有对人类社会行为的巨大控制力量,哪怕是残 酷的弃老行为,人们也觉得神圣而崇高。 C.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敬老的优良传统,老人是个宝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因此, 弃老习俗在中国并不具有普遍性。 D. 当今的敬老,既是物质文明的体现,也标志着社会文明的一大跃进,同时也 是对弃老这段历史的拨正和超越。 二. (3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19 分) 王荆公①以次女适蔡卞。吴国夫人②吴氏骤贵,又爱此女,乃以天下乐晕锦为帐。 未成礼,而华侈之声已闻于外。神宗一日问王荆公,云:“卿大儒之家,用锦帐 嫁女?”荆公愕然无以对。归问之,果然,乃舍之开宝寺福胜阁下为佛帐。明日 再对,惶惧谢罪而已。 (选自曾纡《南游纪旧》) 先公言:与阎二丈询仁同赴省试,遇少年风骨竦秀于相国寺。及下马去毛衫,乃 王元泽③也。是时盛冬,因相与于一小院中拥火。询仁问荆公出处,曰:“舍人 ④何久召不赴?”答曰:“大人久病,非有他也。近以朝廷恩数至重,不晚且来
雱不惟赴省试,盖大人先遣来京寻宅子尔。”询仁云:“舍人既来,谁不愿赁宅 何必预寻?”元泽答曰:“大人之意不然,须与司马君实⑤相近者。每在家中云 择邻必须司马十二,此人居家事事可法,欲令儿曹有所观效焉。’” 荆公知制诰,工母忧,已五十矣,哀毁过甚,不宿于家,以藁秸为荐,就厅上寝 于地。是时潘夙方知荆南,遣人下书金陵。急足至,升厅,见一人席地坐,露颜 瘦损,愕以为老兵也。呼院子令送书入宅,公遽取书,就铺上拆以读。急足怒: 舍人书而院子自拆可乎?”喧呼怒叫。左右曰:“此即舍人也。”急足惶恐 趋出,且曰:“好舍人,好舍人! 陈秀公罢相,以镇江军节度使判扬州。其先茔在润州,而镇江即本镇也。每岁十 月旦、寒食,诏许两往镇江展省。两州迎送,旌旗舳舰,官吏锦绣,相属于道 今古一时之盛也。是时,王荆公居蒋山,骑驴出入。会荆公病愈,秀公请于朝, 许带人从往省荆公,诏许之。舟楫衔尾,蔽江而下,街告,于舟中喝道不绝,人 皆叹之。荆公闻其来,以二人肩鼠尾轿,迎于江上。秀公鼓旗舰舳正喝道,荆公 忽于芦苇间驻车以俟。秀公令就岸,大舟回旋久之,乃能泊而相见。秀公大惭 其归也,令罢舟中喝道。 (选自王铚《默记》) 【注】①王荆公:王安石。②吴国夫人:王安石妻子。③王元泽:王雱,王安石 之子,字元泽。④舍人:官名。⑤司马君实:司马光,字君实。因排行十二,又 称司马十二。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欲令儿曹有所观效焉效:学习 B.方知荆南知:主持 C.相属于道属:嘱托 D.秀公令就岸就:靠近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王荆公以次女适蔡卞以镇江军节度使判扬州 B.诏许之大舟回旋久之 C.与阎二丈询仁同赴省试须与司马君实相近者 D.乃以天下乐晕锦为帐乃舍之开宝寺福胜阁下为佛帐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安石夫人骤然成为大贵人家,又十分爱这个女儿,用乐晕锦给爱女作嫁妆, 王安石并不知情,但受到了皇帝的严厉批评 B.王安石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派儿子到京城租赁房子,要求选择与司马十二作 邻居,想叫儿辈们观察其言行举止并向他学习。 C.王安石恪守孝道。他按照传统习惯,离职守孝,极为虔诚,用稻草麦秆当褥 垫,铺在厅堂地上睡觉。被送信人误认为是老兵。 D.王安石简朴低调,去迎接秀公时,坐二人抬的鼠尾轿,令到来时又是擂鼓摇 旗,又是派人高声喝道大讲排场的陈秀公极其惭愧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归问之,果然,乃舍之开宝寺福胜阁下为佛帐。(3分) 译文 2)丁母忧,已五十矣,哀毁过甚,不宿于家。(3分)
雱不惟赴省试,盖大人先遣来京寻宅子尔。”询仁云:“舍人既来,谁不愿赁宅, 何必预寻?”元泽答曰:“大人之意不然,须与司马君实⑤相近者。每在家中云: ‘择邻必须司马十二,此人居家事事可法,欲令儿曹有所观效焉。’” 荆公知制诰,丁母忧,已五十矣,哀毁过甚,不宿于家,以藁秸为荐,就厅上寝 于地。是时潘夙方知荆南,遣人下书金陵。急足至,升厅,见一人席地坐,露颜 瘦损,愕以为老兵也。呼院子令送书入宅,公遽取书,就铺上拆以读。急足怒: “ 舍人书而院子自拆可乎?”喧呼怒叫。左右曰:“此即舍人也。”急足惶恐 趋出,且曰:“好舍人,好舍人!” 陈秀公罢相,以镇江军节度使判扬州。其先茔在润州,而镇江即本镇也。每岁十 月旦、寒食,诏许两往镇江展省。两州迎送,旌旗舳舰,官吏锦绣,相属于道, 今古一时之盛也。是时,王荆公居蒋山,骑驴出入。会荆公病愈,秀公请于朝, 许带人从往省荆公,诏许之。舟楫衔尾,蔽江而下,街告,于舟中喝道不绝,人 皆叹之。荆公闻其来,以二人肩鼠尾轿,迎于江上。秀公鼓旗舰舳正喝道,荆公 忽于芦苇间驻车以俟。秀公令就岸,大舟回旋久之,乃能泊而相见。秀公大惭, 其归也,令罢舟中喝道。 (选自王铚《默记》) 【注】①王荆公:王安石。②吴国夫人:王安石妻子。③王元泽:王雱,王安石 之子,字元泽。④舍人:官名。⑤司马君实:司马光,字君实。因排行十二,又 称司马十二。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欲令儿曹有所观效焉 效:学习 B. 方知荆南 知:主持 C. 相属于道 属:嘱托 D. 秀公令就岸 就:靠近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 分) A. 王荆公以次女适蔡卞 以镇江军节度使判扬州 B. 诏许之 大舟回旋久之 C. 与阎二丈询仁同赴省试 须与司马君实相近者 D. 乃以天下乐晕锦为帐 乃舍之开宝寺福胜阁下为佛帐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 王安石夫人骤然成为大贵人家,又十分爱这个女儿,用乐晕锦给爱女作嫁妆, 王安石并不知情,但受到了皇帝的严厉批评。 B. 王安石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派儿子到京城租赁房子,要求选择与司马十二作 邻居,想叫儿辈们观察其言行举止并向他学习。 C. 王安石恪守孝道。他按照传统习惯,离职守孝,极为虔诚,用稻草麦秆当褥 垫,铺在厅堂地上睡觉。被送信人误认为是老兵。 D. 王安石简朴低调,去迎接秀公时,坐二人抬的鼠尾轿,令到来时又是擂鼓摇 旗,又是派人高声喝道大讲排场的陈秀公极其惭愧。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 归问之,果然,乃舍之开宝寺福胜阁下为佛帐。(3 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丁母忧,已五十矣,哀毁过甚,不宿于家。(3 分)
译文: (3)两州迎送,旌旗舳舰,官吏锦绣,相属于道,今古一时之盛也。(4分) 译文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完成8-9题。(8分) 安阳好 (宋)韩琦 安阳①好,形势魏西州。曼衍山川环故国,升平歌吹沸髙楼。和气镇飞浮 笼画陌,乔木几经秋。花外轩窗排远岫,竹间门巷带长流。风物更清幽。 【注】①安阳,既是词人的故乡,也是宦游几十年后回来镇守的地方。这里远在 战国时代就是魏国的西州重镇 8.该词题为“安阳好”,请结合全词,简析安阳之“好”。(4分) 答: 9.有人说“和气镇飞浮”一句蕴藉着经国大手治理安阳的自信与自豪。你是否 同意?请简要说明。(4分) 答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6分) 1,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 2杜甫诗歌《登高》于落木窸窣、长江汹涌之中传达韶光易逝、壮志难酬感怆的 诗句 是 3,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4子曰:“三军可夺帅也,。”(《论语·子罕》 5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 三.(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鸟群 高亚平 ①又是一个金风送爽的季节,我携妻带子回到了故乡。原野上,一丘丘成熟 的水稻、苞谷、大豆散发出一种诱人的清香。农人们正在修车磨镰准备秋收,孩 子们在乡场上玩耍,一群群的鸡在田畔渠头觅食。我望着眼前这些熟悉的场景 心里感到异常亲切。然而,于我的记忆中,似乎总少了一些什么,是什么呢?是 鸟群。那种一到秋天,便一群一群的,于空中盘旋起落呼啸而过的鸟群。 ②在我童稚的心灵里,在我少年无羁的记忆里,鸟群实在是一种令人陶醉的 景观 ③我的家乡在樊川的腹地,它南依终南山,北靠少陵原,东傍一片丘陵,西 依神禾原。川地中有无数的溪渠沟汊穿流其中。独特的地理环境,使这里水丰地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3) 两州迎送,旌旗舳舰,官吏锦绣,相属于道,今古一时之盛也。(4 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完成 8—9 题。(8 分) 安阳 好 (宋)韩 琦 安阳①好,形势魏西州。曼衍山川环故国,升平歌吹沸高楼。和气镇飞浮。 笼画陌,乔木几经秋。花外轩窗排远岫,竹间门巷带长流。风物更清幽。 【注】①安阳,既是词人的故乡,也是宦游几十年后回来镇守的地方。这里远在 战国时代就是魏国的西州重镇。 8. 该词题为“安阳好”,请结合全词,简析安阳之“好”。(4 分) 答: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有人说“和气镇飞浮”一句蕴藉着经国大手治理安阳的自信与自豪。你是否 同意?请简要说明。(4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 1 分,共 6 分) 1 ,以手抚膺坐长叹。 (李白《蜀道难》) 2 杜甫诗歌《登高》于落木窸窣、长江汹涌之中传达韶光易逝、壮志难酬感怆的 诗句 是“ , ”。 3 ,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 4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 (《论语·子罕》) 5 长风破浪会有时, 。 (李白《行路难》) 三.(2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4 题。 鸟 群 高亚平 ①又是一个金风送爽的季节,我携妻带子回到了故乡。原野上,一丘丘成熟 的水稻、苞谷、大豆散发出一种诱人的清香。农人们正在修车磨镰准备秋收,孩 子们在乡场上玩耍,一群群的鸡在田畔渠头觅食。我望着眼前这些熟悉的场景, 心里感到异常亲切。然而,于我的记忆中,似乎总少了一些什么,是什么呢?是 鸟群。那种一到秋天,便一群一群的,于空中盘旋起落呼啸而过的鸟群。 ②在我童稚的心灵里,在我少年无羁的记忆里,鸟群实在是一种令人陶醉的 景观。 ③我的家乡在樊川的腹地,它南依终南山,北靠少陵原,东傍一片丘陵,西 依神禾原。川地中有无数的溪渠沟汊穿流其中。独特的地理环境,使这里水丰地
肥,林木丰茂,是鸟类栖身觅食、繁衍生息的理想所在。记忆中,少年时代家乡 的鸟似乎特别地多,房前屋后,水湄旷野,到处可见到鸟儿们飞翔的身影,觅食、 嬉戏的踪迹。我家的门前是一道小溪,缘溪边生长着两排高大的树木,树木多为 白杨、榆柳,也有一棵苫楝。树木的顶端有许多鸟窝,小巧玲珑的斑鸠窝,棕色 硕大的喜鹊、铁老鸦窝,还有白鹤窝,黄鹂窝,以及一些不知名的鸟窝。至于燕 子和麻雀,它们的窝多筑于人家的檐下屋内,树上找不到它们的巢穴。因了这个 缘由,故而,我一年四季可以听到鸟儿们的鸣啼。 ④春天,草木萌动,乡间便是一片欣欣向荣。“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 泥”,燕子、大雁北迁,它们开始忙碌筑巢。杜鹃声声,黄莺乱啼,麻雀亦嘁嘁 喳喳,让人觉出一片盎然的春意。我常常于酣眠中被窗外树木上的鸟鸣声惊醒, 睁眼一看,外面已是一片明媚;阳光已越上了窗棂,爬上了树木梢顶。这时,我 的心情便无限愉悦,穿衣起床吃饭。邀上小伙伴们,奔向原野上拔猪草,游玩嬉 戏,找鸟窝,掏鸟蛋,或用自制的弹弓打鸟。鸟往往罹弹而殒,鸟蛋也往往被我 们从树洞鸟窝中摸出,这些都被我们用湿泥裹了,放在火中烧透烤熟,洒上从家 中偷出来的盐巴,分而食之。那种甘美、醇香,让我至今难忘。 ⑤一首外国歌谣这样唱到:“夏日来了,令人回忆。”其实,令我回忆的鸟 群,在家乡的夏日里是绝然看不见的。这并非鸟儿不多、不能成群的缘故,而是 因为鸟儿们这个季节正忙于繁殖哺育后代;或者耐不得炎热,藏进绿树丛中。整 个夏天,其实是鸟儿最多的时候,它们不扎群,亦不大鸣叫,只是在蓊蓊郁郁的 树林里飞来飞去。只有到了傍晚,百鸟噪林的时候,你才可感到鸟儿的繁多,鸟 群的庞大。一次,我和几位伙伴在树林中找蝉蜕,耐不得鸟儿的聒噪,我随手捡 了一块石头,向树枝间使劲扔去。随着一声哀鸣,一只麻雀便若一片骤遭虫蛀霜 打的树叶一样,从树枝间掉了下来。受惊的鸟儿“轰”地一声飞向天空,霎时间 鸣声一片,黑了头顶上的一片天空。 ⑥然而,最让我痴迷的还是家乡秋天原野上的鸟群 几场秋风、几场秋雨之后,故乡的原野上便是一片金黄了。于丽日下,于 澄明的碧空中,我们常常可以看见一道魅人的风景,那就是雁阵。大雁们排着 “一”字形或“人”字形的队伍,嘎咕嘎咕地鸣叫着,从我们的头顶飞过,由北 而南,渐去渐远,以至于无,令少年时代的我,生出无限的畅想。而呼啸的麻雀 群,若风暴骤起于萍末,在庄稼地的上空,在乡场,刮来刮去,亦让人有一种惊 心动魄的感觉。有时,麻雀群停驻在十几棵光禿秃的树上,树上便立刻像长满叶 子。这些叶子在叫嚷着,吵闹着,让人觉出一种无限的生意。至于灰喜鹊,它们 往往也在这个季节一大群一大群地从村庄的上空飞过,从原野上飞过,不知从哪 里来,亦不知往哪里去了。还有一种鸟,我不知道叫什么名字,专门吃柿子。也 是大群地来,每次来,家乡的柿子便会遭一次劫。但家乡人似乎并不恨这种鸟, 有时在摘完柿子后,往往还给树上留下几个,供这些迟来的鸟儿们吃 ⑧曾几何时,家乡的鸟群在我们不知不觉间消失了。生态的破坏,环境的变 迁,使河流干涸,树木减少,鸟群再也找不到一个可供栖身、生存的家园。现在, 家乡广袤的原野上偶尔还能见到麻雀群。但在我看来,亦没有记忆中的庞大、壮 观了。若干年后,连麻雀们是否也会弃我们远去?我说不清楚。社会在进步,人 类在繁衍,但我们谁愿意面对一个没有鸟群的明天呢?站在故乡的土地上,我翻 捡着少年时代的记忆,于心灵深处默默地呼唤:归来吧,我的鸟群! 1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肥,林木丰茂,是鸟类栖身觅食、繁衍生息的理想所在。记忆中,少年时代家乡 的鸟似乎特别地多,房前屋后,水湄旷野,到处可见到鸟儿们飞翔的身影,觅食、 嬉戏的踪迹。我家的门前是一道小溪,缘溪边生长着两排高大的树木,树木多为 白杨、榆柳,也有一棵苦楝。树木的顶端有许多鸟窝,小巧玲珑的斑鸠窝,棕色 硕大的喜鹊、铁老鸦窝,还有白鹤窝,黄鹂窝,以及一些不知名的鸟窝。至于燕 子和麻雀,它们的窝多筑于人家的檐下屋内,树上找不到它们的巢穴。因了这个 缘由,故而,我一年四季可以听到鸟儿们的鸣啼。 ④春天,草木萌动,乡间便是一片欣欣向荣。“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 泥”,燕子、大雁北迁,它们开始忙碌筑巢。杜鹃声声,黄莺乱啼,麻雀亦嘁嘁 喳喳,让人觉出一片盎然的春意。我常常于酣眠中被窗外树木上的鸟鸣声惊醒, 睁眼一看,外面已是一片明媚;阳光已越上了窗棂,爬上了树木梢顶。这时,我 的心情便无限愉悦,穿衣起床吃饭。邀上小伙伴们,奔向原野上拔猪草,游玩嬉 戏,找鸟窝,掏鸟蛋,或用自制的弹弓打鸟。鸟往往罹弹而殒,鸟蛋也往往被我 们从树洞鸟窝中摸出,这些都被我们用湿泥裹了,放在火中烧透烤熟,洒上从家 中偷出来的盐巴,分而食之。那种甘美、醇香,让我至今难忘。 ⑤一首外国歌谣这样唱到:“夏日来了,令人回忆。”其实,令我回忆的鸟 群,在家乡的夏日里是绝然看不见的。这并非鸟儿不多、不能成群的缘故,而是 因为鸟儿们这个季节正忙于繁殖哺育后代;或者耐不得炎热,藏进绿树丛中。整 个夏天,其实是鸟儿最多的时候,它们不扎群,亦不大鸣叫,只是在蓊蓊郁郁的 树林里飞来飞去。只有到了傍晚,百鸟噪林的时候,你才可感到鸟儿的繁多,鸟 群的庞大。一次,我和几位伙伴在树林中找蝉蜕,耐不得鸟儿的聒噪,我随手捡 了一块石头,向树枝间使劲扔去。随着一声哀鸣,一只麻雀便若一片骤遭虫蛀霜 打的树叶一样,从树枝间掉了下来。受惊的鸟儿“轰”地一声飞向天空,霎时间, 鸣声一片,黑了头顶上的一片天空。 ⑥然而,最让我痴迷的还是家乡秋天原野上的鸟群。 ⑦几场秋风、几场秋雨之后,故乡的原野上便是一片金黄了。于丽日下,于 澄明的碧空中,我们常常可以看见一道魅人的风景,那就是雁阵。大雁们排着 “一”字形或“人”字形的队伍,嘎咕嘎咕地鸣叫着,从我们的头顶飞过,由北 而南,渐去渐远,以至于无,令少年时代的我,生出无限的畅想。而呼啸的麻雀 群,若风暴骤起于萍末,在庄稼地的上空,在乡场,刮来刮去,亦让人有一种惊 心动魄的感觉。有时,麻雀群停驻在十几棵光秃秃的树上,树上便立刻像长满叶 子。这些叶子在叫嚷着,吵闹着,让人觉出一种无限的生意。至于灰喜鹊,它们 往往也在这个季节一大群一大群地从村庄的上空飞过,从原野上飞过,不知从哪 里来,亦不知往哪里去了。还有一种鸟,我不知道叫什么名字,专门吃柿子。也 是大群地来,每次来,家乡的柿子便会遭一次劫。但家乡人似乎并不恨这种鸟, 有时在摘完柿子后,往往还给树上留下几个,供这些迟来的鸟儿们吃。 ⑧曾几何时,家乡的鸟群在我们不知不觉间消失了。生态的破坏,环境的变 迁,使河流干涸,树木减少,鸟群再也找不到一个可供栖身、生存的家园。现在, 家乡广袤的原野上偶尔还能见到麻雀群。但在我看来,亦没有记忆中的庞大、壮 观了。若干年后,连麻雀们是否也会弃我们远去?我说不清楚。社会在进步,人 类在繁衍,但我们谁愿意面对一个没有鸟群的明天呢?站在故乡的土地上,我翻 捡着少年时代的记忆,于心灵深处默默地呼唤:归来吧,我的鸟群! 11. 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 分)
A.作者回到故乡,感到异常亲切,却因为没有看见过去那种秋天时节一群一群 的鸟儿在天空翻飞的景象,心里若有所失,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B.作者的故乡水丰地肥,林木丰茂,是鸟类栖身觅食、繁衍生息的理想所在, 鸟群只是成为作者童稚的心灵中令人陶醉的景观 C.第④段写作者少年时代早上穿衣、起床、吃饭,然后和小伙伴们到原野上拔 猪草、游玩嬉戏、找鸟窝等,意在突出作者小时候天真、活泼、淘气和爱鸟 D.作者家乡有一种专吃柿子的鸟,但家乡人似乎并不恨这种鸟,有时甚至还在 树上留下几个柿子,让迟来的鸟儿们吃,这体现了家乡人浓浓的温情。 E.全文以故乡的鸟群为叙写对象,以记忆中的故乡的鸟群带给作者的独特感受 为线索,写出了作者回到故乡后看不到鸟群的无奈与苦闷的心情。 12.本文围绕“鸟群”展开叙述,条理清晰,请具体分析作者的行文思路。(5 分) 答 13.请从艺术手法角度赏析第⑦段。(6分) 答: 14.作者最后说:“若干年后,连麻雀们是否也会弃我们远去?我说不清楚。 作者为什么“说不清楚”?他要表达什么?请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加以探究。(8 分) 答 第Ⅱ卷(表达题共84分) 四、(24分) 15.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飞镖剽窃骠勇漂白膘肥体壮 B.疏浚黢黑逡巡穿梭怙恶不悛 C.阖闾惊骇弹劾咳嗽言简意赅 D.温馨磐石涅槃肯綮罄竹难书 16.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诀别欠收爆发力明火执仗碳烧食品 B.煅烧泄密惹是非蒜苔肉丝见风使舵 C.销假娄子羊蝎子抵足而眠少安毋躁 D.陨首烦躁综合征愤发图强企足而待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3分) A.清明节,承载着一种情感、一种道德、一种文化。每到清明节,人们都要扫 墓祭祀,关怀先人,寄托哀思,这既是我们中华名族的传统习俗,也是人之常情 B.做一个有历史观的时代改革者、有实干精神的改革思想家,用这样的标准要 求自己,慎思笃行,行以致知,知行合一,才敢说自己摸到了“四个全面”的门 道 C.珠城的春风今年来得格外早,那娇媚的桃花烘托着春的盎然,期盼已久的楼 市新政终于来了,一直戴着“金箍”的二套房贷和个人住房转让营业税等信贷终 于松绑
A. 作者回到故乡,感到异常亲切,却因为没有看见过去那种秋天时节一群一群 的鸟儿在天空翻飞的景象,心里若有所失,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B. 作者的故乡水丰地肥,林木丰茂,是鸟类栖身觅食、繁衍生息的理想所在, 鸟群只是成为作者童稚的心灵中令人陶醉的景观。 C. 第④段写作者少年时代早上穿衣、起床、吃饭,然后和小伙伴们到原野上拔 猪草、游玩嬉戏、找鸟窝等,意在突出作者小时候天真、活泼、淘气和爱鸟。 D. 作者家乡有一种专吃柿子的鸟,但家乡人似乎并不恨这种鸟,有时甚至还在 树上留下几个柿子,让迟来的鸟儿们吃,这体现了家乡人浓浓的温情。 E. 全文以故乡的鸟群为叙写对象,以记忆中的故乡的鸟群带给作者的独特感受 为线索,写出了作者回到故乡后看不到鸟群的无奈与苦闷的心情。 12. 本文围绕“鸟群”展开叙述,条理清晰,请具体分析作者的行文思路。(5 分) 答: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请从艺术手法角度赏析第⑦段。(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作者最后说:“若干年后,连麻雀们是否也会弃我们远去?我说不清楚。” 作者为什么“说不清楚”?他要表达什么?请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加以探究。(8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第Ⅱ卷 (表达题 共 84 分) 四、(24 分) 15.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3 分) A. 飞镖 剽窃 骠勇 漂白 膘肥体壮 B. 疏浚 黢黑 逡巡 穿梭 怙恶不悛 C. 阖闾 惊骇 弹劾 咳嗽 言简意赅 D. 温馨 磐石 涅槃 肯綮 罄竹难书 16.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诀别 欠收 爆发力 明火执仗 碳烧食品 B. 煅烧 泄密 惹是非 蒜苔肉丝 见风使舵 C. 销假 娄子 羊蝎子 抵足而眠 少安毋躁 D. 陨首 烦躁 综合征 愤发图强 企足而待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3 分) A. 清明节,承载着一种情感、一种道德、一种文化。每到清明节,人们都要扫 墓祭祀,关怀先人,寄托哀思,这既是我们中华名族的传统习俗,也是人之常情。 B. 做一个有历史观的时代改革者、有实干精神的改革思想家,用这样的标准要 求自己,慎思笃行,行以致知,知行合一,才敢说自己摸到了“四个全面”的门 道。 C. 珠城的春风今年来得格外早,那娇媚的桃花烘托着春的盎然,期盼已久的楼 市新政终于来了,一直戴着“金箍”的二套房贷和个人住房转让营业税等信贷终 于松绑
D.省政协委员建议,在幼儿园、小学、中学,乃至大学的教育中,加强尊老敬 老教育,使孝文化的道德精华得到传承;使年轻人明白自己所承担的赡养老人的 道德、法律义务。 18.下面的文字中,有三处语病和一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请写出相应句子的序 号,并对错误加以修改。(4分) ①近日,一个以《父母有义务带孙子吗》为主题的帖子在网上引发热议。②高 达75%的受访父母坦承没有“帮带费”,其中46%只是支付了孩子花销的部分, 29%的人直言“分文未给”。③在经济因素不断嵌入日常生活的当下,带孙子无 疑不需要一笔不小的开销;更为关键的是,父母替子女抚养下一代耗费了大量的 时间和精力,子女给予一定的物质补偿和精神慰藉也合情合理。④从社会学的角 度看,“父母带孙子”不仅是一种利益关系,也是一种情感关系。⑤作为伦理关 系经济化的产物,“有偿带孙”是一种混合型的社会互动。⑥只不过,在“有色 眼镜”的遮蔽下,人们通常对“有偿带孙”抱有成见和偏见,而不能及时地接受 这一社会新现象。 19.“微观点”是利用微博平台,就微博热点话题发布的“微而不散,以微见著” 的观点。就下面的这则新闻,请你发布一则微观点。(5分) 近日,安徽蚌埠一中挂出告示庆祝该校“女婿”获诺贝尔化学奖。毕业于该校的 吉娜系新科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埃里克·白兹格之妻,两人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相识,并喜结连理。蚌埠一中负责人说:“学校的本意是想以诺贝尔奖为宣传契 机,鼓励学生向吉娜学习,并不是为了和埃里克硬拉上关系,给自己脸上贴金。” (《新安晚报》2014年10月15日) 答 20.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6分) ①“玉石籽”石榴,籽粒莹澈如水晶,粒大赛玉米,汁多核软,甘甜中略带微酸 口感厚重,风味尤佳。②主要品种有“玉石籽、红玛瑙、铜皮糙、大笨子、二笨 子、火葫芦、粉皮、珍珠红”等0多种。③怀远石榴果大皮薄,色泽艳丽,含 糖量髙,含酸量低。④经专家评定,怀远“玉石籽”石榴与陕西临潼“大红蛋 云南蒙自“甜石榴”、江苏吴县泂庭山“梢头青”、山西临猗“大冇榴”同为我 国五大名贵石榴。⑤其中怀远“玉石籽”、“红玛瑙”为全国公认的名贵石榴品 种 怀远石榴,不仅为人们提供了甘甜的果实,绿化美化了荆涂二山,(甲) 榴生百籽”,向新婚者赠石榴,寓意“早生贵子,人丁兴 旺”;男女结婚栽种石榴,称之“合欢树”,寓意“玉种蓝田,永结连理”;中 秋佳节,以怀远石榴祭月,因有“怀远”和“实留”之意,又寓意(乙)
D. 省政协委员建议,在幼儿园、小学、中学,乃至大学的教育中,加强尊老敬 老教育,使孝文化的道德精华得到传承;使年轻人明白自己所承担的赡养老人的 道德、法律义务。 18.下面的文字中,有三处语病和一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请写出相应句子的序 号,并对错误加以修改。(4 分) ① 近日,一个以《父母有义务带孙子吗》为主题的帖子在网上引发热议。②高 达 75%的受访父母坦承没有“帮带费”,其中 46%只是支付了孩子花销的部分, 29%的人直言“分文未给”。③ 在经济因素不断嵌入日常生活的当下,带孙子无 疑不需要一笔不小的开销;更为关键的是,父母替子女抚养下一代耗费了大量的 时间和精力,子女给予一定的物质补偿和精神慰藉也合情合理。④从社会学的角 度看,“父母带孙子”不仅是一种利益关系,也是一种情感关系。⑤作为伦理关 系经济化的产物,“有偿带孙”是一种混合型的社会互动。⑥只不过,在“有色 眼镜”的遮蔽下,人们通常对“有偿带孙”抱有成见和偏见,而不能及时地接受 这一社会新现象。 序 号 修 改 19.“微观点”是利用微博平台,就微博热点话题发布的“微而不散,以微见著” 的观点。就下面的这则新闻,请你发布一则微观点。(5 分) 近日,安徽蚌埠一中挂出告示庆祝该校“女婿”获诺贝尔化学奖。毕业于该校的 吉娜系新科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埃里克·白兹格之妻,两人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相识,并喜结连理。蚌埠一中负责人说:“学校的本意是想以诺贝尔奖为宣传契 机,鼓励学生向吉娜学习,并不是为了和埃里克硬拉上关系,给自己脸上贴金。” (《新安晚报》2014 年 10 月 15 日)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20.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6 分) ①“玉石籽”石榴,籽粒莹澈如水晶,粒大赛玉米,汁多核软,甘甜中略带微酸, 口感厚重,风味尤佳。②主要品种有“玉石籽、红玛瑙、铜皮糙、大笨子、二笨 子、火葫芦、粉皮、珍珠红”等 20 多种。③怀远石榴果大皮薄,色泽艳丽,含 糖量高,含酸量低。④经专家评定,怀远“玉石籽”石榴与陕西临潼“大红蛋”、 云南蒙自“甜石榴”、江苏吴县洞庭山“梢头青”、山西临猗“大石榴”同为我 国五大名贵石榴。⑤其中怀远“玉石籽”、“红玛瑙”为全国公认的名贵石榴品 种。 怀远石榴,不仅为人们提供了甘甜的果实,绿化美化了荆涂二山,(甲) _______________。“榴生百籽”,向新婚者赠石榴,寓意“早生贵子,人丁兴 旺”;男女结婚栽种石榴,称之“合欢树”,寓意“玉种蓝田,永结连理”;中 秋佳节,以怀远石榴祭月,因有“怀远”和“实留”之意,又寓意(乙) “_____________________
(1)材料中划线的句子顺序已打乱,请准确排序。(只写序号) 排序 (2)请根据上下文,在甲、乙两个空格处补写出相应内容。要求:语意连贯, 表达简明,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五.(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个年轻人苦着脸去拜访大师:“大师,我很苦恼。在人生前进的路上,每当 面对巨大的困难或障碍时,我就会心生胆怯,失去跨越它的勇气和信心。”大师 问“为什么非要跨越它呢?”年轻人:“不去跨越它,怎么往前走呢?” “知道风是怎样翻过高山的吗?”大师问。“不就是从山头翻过去的么?” “为什么非要去翻那山头呢,从山谷间钻过去,从山腰边绕过去,是不是同样能 翻过高山呢?很多情况下,风就是这样翻过高山的。” 年轻人若有所思,最后谢过大师,欢喜地去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 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015届高三“四校”联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C2B3C4C(属:连接。)5D 6A(“严厉批评”与原文不符,皇帝的批评比较委婉。) 7.(1)回家后问这件事,果然是这样,于是把帐子送到开宝寺福胜阁作佛帐 (“之”“果然”各1分,句意1分。) (2)(王荆公)遭逢母亲丧事,已经年过五十,忧伤过度,不在家里居住。(“丁 忧”和状语后置句式各1分,句意1分。) (3)扬州、润州两地送迎时,有旌旗,有大船,官吏们穿锦束绣,在道路上接连 不断,是从古到今一时最为盛大的(“锦绣”、“盛”和判断句式各1分,语意 分。) 8.1形势好。安阳远在战国时代就是魏国的西周重镇,眼下这里山环水绕,护卫 着古城 2政治好。高楼栉比,欢歌鼎沸,烘托出百姓安居乐业,百业兴旺,映衬着政通 人和。 3市容好。街道整饰如画,经年乔木笼荫,放眼望去,窗外远山如屏,碧水萦绕 绿竹。 4情怀好。安阳风物更加清幽,宛如桃源仙境,正是词人社会理想与审美情操的 体现。(每点2分,答出2点即给满分。) 9.答案示例 (1)同意。古城安阳,面貌一新,高楼林立,欢歌洋溢,一派祥和。(1分 镇”字使整个安阳的繁庶与升平凸显,(1分)百业俱兴,百姓安居,映衬 出地方官恪尽职守,(1分)词人有如此政绩,以经国大手治理安阳的自信与自 豪蕴涵其中,委婉含蓄。(1分) (2)不同意。(如答成“不同意”并陈述理由,酌情给1-2分。)
(1) 材料中划线的句子顺序已打乱,请准确排序。(只写序号) 排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根据上下文,在甲、乙两个空格处补写出相应内容。要求:语意连贯, 表达简明,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60 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 一个年轻 人苦着脸去拜访大师: “大师,我很苦恼。在人生前进的路上,每当 面对巨大的困难或障碍时,我就会心生胆怯,失去跨越它的勇气和信心。”大师 问“为什么非要跨越它呢?”年轻人:“不去跨越它,怎么往前走呢?” “知道风是怎样翻过高山的吗?”大师问。“不就是从山头翻过去的么?” “为什么非要去翻那山头呢,从山谷间钻过去,从山腰边绕过去,是不是同样能 翻过高山呢?很多情况下,风就是这样翻过高山的。” 年轻人若有所思,最后谢过大师,欢喜地去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 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015 届高三“四校”联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C 2B 3C 4 C(属:连接。) 5 D 6 A(“严厉批评”与原文不符,皇帝的批评比较委婉。) 7 .(1)回家后问这件事,果然是这样,于是把帐子送到开宝寺福胜阁作佛帐。 (“之”“果然”各 1 分,句意 1 分。) (2)(王荆公)遭逢母亲丧事,已经年过五十,忧伤过度,不在家里居住。(“丁 忧”和状语后置句式各 1 分,句意 1 分。) (3) 扬州、润州两地送迎时,有旌旗,有大船,官吏们穿锦束绣,在道路上接连 不断,是从古到今一时最为盛大的(“锦绣”、“盛”和判断句式各 1 分,语意 1 分。) 8.1 形势好。安阳远在战国时代就是魏国的西周重镇,眼下这里山环水绕,护卫 着古城。 2 政治好。高楼栉比,欢歌鼎沸,烘托出百姓安居乐业,百业兴旺,映衬着政通 人和。 3 市容好。街道整饰如画,经年乔木笼荫,放眼望去,窗外远山如屏,碧水萦绕 绿竹。 4 情怀好。安阳风物更加清幽,宛如桃源仙境,正是词人社会理想与审美情操的 体现。 (每点 2 分,答出 2 点即给满分。) 9.答案示例: (1)同意。古城安阳,面貌一新,高楼林立,欢歌洋溢,一派祥和。(1 分) 一“镇”字使整个安阳的繁庶与升平凸显,(1 分)百业俱兴,百姓安居,映衬 出地方官恪尽职守,(1 分)词人有如此政绩,以经国大手治理安阳的自信与自 豪蕴涵其中,委婉含蓄。(1 分) (2)不同意。(如答成“不同意”并陈述理由,酌情给 1-2 分。)
10.1扪参历井仰胁息2无边落木萧萧下③不尽长江滚滚来 ④别有幽愁暗恨生5匹夫不可夺志也⑥直挂云帆济沧海 11.答A给3分,答D给2分,答B给1分,答C、E不给分。(B“鸟群只是成 为作者童稚的心灵中令人陶醉的景观”表述不全面,从第②段可知“鸟群已经成 为作者童稚的心灵里和少年无羁的记忆里令人陶醉的景观”。C“突出作者小时 候天真、活泼、淘气和爱鸟”曲解文意,应该是“突出作者在鸟鸣中醒来的无限 愉悦的心情”。E“写出了作者回到故乡后看不到鸟群的无奈与苦闷的心情”不 符合文章主题,应是“写出了作者回到故乡后产生的忧思与期盼”。) 2.开头写回家乡不见鸟群的怅然若失一一接着回忆家乡春天和夏天的鸟群 “令人陶醉的景观”一一再写秋天的鸟群最让作者“痴迷 最后表达作者 对家乡环境被破坏、家乡鸟群消失的忧思。 13.①烘托。用秋风秋雨、原野金黄营造氛围,烘托后文所写的秋日见到的鸟儿 们;用丽日碧空烘托南飞的大雁,突出描写主体。②视听结合。在视觉方面,“金 黄”“碧”等色彩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在听觉方面,写到鸟儿的鸣叫声、呼啸 声,真切可感。③比喻。将麻雀呼啸而起比喻成风暴骤起,把停留在禿树上众多 的麻雀比喻成茂密的树叶,形象生动地描绘出鸟群壮观的景象。(每点2分,意 思对即可。) 14.①“说不清楚”含义丰富,语气沉重,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忧思和期盼。②作 者的意思是说,现实环境生态破坏严重,如果再不髙度重视环境保护、切实改善 生态,故乡环境就会进一步恶化,连麻雀这道最后的风景都会消失。③其实,作 者真正要表达的不仅是对故乡环境、生态的忧虑,更是对整个社会生态现实的忧 虑。如果我们继续污染环境、破坏自然生态,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会不堪重负, 带来的恶果也只有我们人类自己承受。(文本分析4分,每点2分;联系现实4 分,意思对即可 15B(. biao piao piao piao biao b jun gu gun suo quan C he hai he ke gai D xin pan pan ging qing) 16 C 17A(关怀:(上对下)关心。此处指“先人”,应该用“缅怀”。B.知行合 指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知:知识、理论:行:行动、做事情,实践;合一:结合、 统一。C.烘托:陪衬,使明显突出。D.传承:传授和继承。) 18 序号修 ① 书名号改为引号 删去“不需要”中的“不”字 利益关系”和“情感关系”颠倒位置 阅删去“成见和”或“和偏见” 19示例一:主动攀亲现象的上演,表面上是因为国人心底有一个“光宗耀祖 的“争光”心态,尽管争的可能是虚无的荣誉,但有时这种荣誉也可以转化为现 实交往中扩大自身影响的砝码 示例二:学校固然有往自己脸上贴金之嫌,然而埃里克之妻曾在该校就读的确属 实,按国人习惯,亲朋好友祝贺一番,理所当然,大可不必过度解读,大加挞伐 示例三:世人世俗化我们可以一笑了之,但学校则不同,学校理应远离世俗恶习 成为人类灵魂的陶冶之地,学生被世俗熏染的心灵才能回归纯洁。 20③②⑤①④ 示例甲:也衍生出丰富多样的石榴文化乙:怀念远亲,阖家团圆
10.1 扪参历井仰胁息 2 无边落木萧萧下 ③不尽长江滚滚来 ④别有幽愁暗恨生 5 匹夫不可夺志也 ⑥直挂云帆济沧海 11. 答 A 给 3 分,答 D 给 2 分,答 B 给 1 分,答 C、E 不给分。(B“鸟群只是成 为作者童稚的心灵中令人陶醉的景观”表述不全面,从第②段可知“鸟群已经成 为作者童稚的心灵里和少年无羁的记忆里令人陶醉的景观”。C“突出作者小时 候天真、活泼、淘气和爱鸟”曲解文意,应该是“突出作者在鸟鸣中醒来的无限 愉悦的心情”。E“写出了作者回到故乡后看不到鸟群的无奈与苦闷的心情”不 符合文章主题,应是“写出了作者回到故乡后产生的忧思与期盼”。) 12. 开头写回家乡不见鸟群的怅然若失——接着回忆家乡春天和夏天的鸟群 “令人陶醉的景观”——再写秋天的鸟群最让作者“痴迷”——最后表达作者 对家乡环境被破坏、家乡鸟群消失的忧思。 13. ①烘托。用秋风秋雨、原野金黄营造氛围,烘托后文所写的秋日见到的鸟儿 们;用丽日碧空烘托南飞的大雁,突出描写主体。②视听结合。在视觉方面,“金 黄”“碧”等色彩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在听觉方面,写到鸟儿的鸣叫声、呼啸 声,真切可感。③比喻。将麻雀呼啸而起比喻成风暴骤起,把停留在秃树上众多 的麻雀比喻成茂密的树叶,形象生动地描绘出鸟群壮观的景象。(每点 2 分,意 思对即可。) 14. ①“说不清楚”含义丰富,语气沉重,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忧思和期盼。②作 者的意思是说,现实环境生态破坏严重,如果再不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切实改善 生态,故乡环境就会进一步恶化,连麻雀这道最后的风景都会消失。③其实,作 者真正要表达的不仅是对故乡环境、生态的忧虑,更是对整个社会生态现实的忧 虑。如果我们继续污染环境、破坏自然生态,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会不堪重负, 带来的恶果也只有我们人类自己承受。(文本分析 4 分,每点 2 分;联系现实 4 分,意思对即可。) 15 B(A. biāo piāo piào piǎo biāo B.jùn qū qūn suō quān C.hé hài hé ké gāi D.xīn pán pán qìng qìng) 16 C 17 A(关怀:(上对下)关心。此处指“先人”,应该用“缅怀”。B.知行合一: 指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知:知识、理论;行:行动、做事情,实践;合一:结合、 统一。C.烘托:陪衬,使明显突出。D.传承:传授和继承。) 18、 序号 修 改 ① 书名号改为引号 ③ 删去“不需要”中的“不”字 ④ “利益关系”和“情感关系”颠倒位置 ⑥ 删去“成见和”或“和偏见” 19 示例一:主动攀亲现象的上演,表面上是因为国人心底有一个“光宗耀祖” 的“争光”心态,尽管争的可能是虚无的荣誉,但有时这种荣誉也可以转化为现 实交往中扩大自身影响的砝码。 示例二:学校固然有往自己脸上贴金之嫌,然而埃里克之妻曾在该校就读的确属 实,按国人习惯,亲朋好友祝贺一番,理所当然,大可不必过度解读,大加挞伐。 示例三:世人世俗化我们可以一笑了之,但学校则不同,学校理应远离世俗恶习, 成为人类灵魂的陶冶之地,学生被世俗熏染的心灵才能回归纯洁。 20 ③②⑤①④ 示例甲:也衍生出丰富多样的石榴文化 乙:怀念远亲,阖家团圆
21请参考2014年安徽省语文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21 请参考 2014 年安徽省语文高考作文评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