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密★启用前 安徽省2017届高三“最后一卷”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 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 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千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第Ⅱ卷用0.5m 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超出答题区域书写 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70分)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戏曲的声腔经历了由单曲体、联套体到板腔体的三个重要发展阶段。如果我 们着意关注一下戏曲声腔的发展史,就会发现尽管中国戏曲的声腔体系纷繁复 杂、千姿百态,但无论是古老的戏曲剧种,还是新近形成的戏曲剧种,它们在发 展过程中都有一个共同的规律:即当将独立的民歌(或曲牌)用于戏曲表演,并 形成戏曲声腔以后,都经历了由单曲体声腔发展到联套体声腔,或由单曲体声腔 发展到板腔体声腔的发展道路。这三个阶段就像是三级台阶,一步一步由低向高 发展,显示出了戏曲由幼年、青年逐步走向成熟的历史轨迹。直到现在中国戏曲 还没有什么腔体超过了板腔体声腔的表现功能,因此中国戏曲最高层次的声腔仍 然还是板腔体声腔在推动力就是戏剧性。所居的声腔仍然还是板腔体声腔 戏曲声腔的这种发展是由戏曲内在的推动力推动前进的,这一内在推动力就是戏 剧性。所谓戏剧性,就是舞台人物出于不同的目的和利益,或不同性格的人物在 起的碰撞所引起的矛盾冲突。戏剧冲突是由塑造的人物的一系列的戏剧动作组 成的,它发自人物内心的意志和情感,再由内在心理动作转化为外部行为动作 中国戏曲与外国戏剧在展示矛盾冲突和塑造人物形象时所使用的动作有着不同 的特点:西洋戏剧在展示内心动作时,更多地表现人物在冲突中的行动过程,在 外部动作完成过程中展示人物的性格,完成情节的陈述。在理论上将此归纳为 “动作是实现了的意志”,强调的是内心意志已经“实现”。而中国戏曲则更多 地注目于内在意志的展示,强调外部动作的形成过程,把舞台空间腾出来展示人 物灵魂深处情感的流动。在理论上直截了当地将其归纳为:“乐者,心之动也” 由此形成了我国戏曲在戏剧动作上的抒情风格。而“唱”则是展示人物心理活动 最好的表现手段。既然唱腔是表现人物内在情感的最佳手段,那么戏曲的声腔就 必然按照戏剧性的要求进行变化发展 提高戏曲声腔的戏剧性,就是要求戏曲的声腔能表现复杂多变的人物情感,而为 适应这个要求,中国戏曲首先由单曲体走上了曲牌联套体声腔的道路。所谓联套 体声腔,即将大量不同节奏、不同情绪色彩的曲调吸纳为声腔,以展示人物在矛
保密★启用前 安徽省 2017 届高三“最后一卷”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 I 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 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2.回答第 I 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 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千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第Ⅱ卷用 0.5mm 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超出答题区域书写 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 I 卷 阅读题(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戏曲的声腔经历了由单曲体、联套体到板腔体的三个重要发展阶段。如果我 们着意关注一下戏曲声腔的发展史,就会发现尽管中国戏曲的声腔体系纷繁复 杂、千姿百态,但无论是古老的戏曲剧种,还是新近形成的戏曲剧种,它们在发 展过程中都有一个共同的规律:即当将独立的民歌(或曲牌)用于戏曲表演,并 形成戏曲声腔以后,都经历了由单曲体声腔发展到联套体声腔,或由单曲体声腔 发展到板腔体声腔的发展道路。这三个阶段就像是三级台阶,一步一步由低向高 发展,显示出了戏曲由幼年、青年逐步走向成熟的历史轨迹。直到现在中国戏曲 还没有什么腔体超过了板腔体声腔的表现功能,因此中国戏曲最高层次的声腔仍 然还是板腔体声腔在推动力就是戏剧性。所居的声腔仍然还是板腔体声腔。 戏曲声腔的这种发展是由戏曲内在的推动力推动前进的,这一内在推动力就是戏 剧性。所谓戏剧性,就是舞台人物出于不同的目的和利益,或不同性格的人物在 一起的碰撞所引起的矛盾冲突。戏剧冲突是由塑造的人物的一系列的戏剧动作组 成的,它发自人物内心的意志和情感,再由内在心理动作转化为外部行为动作。 中国戏曲与外国戏剧在展示矛盾冲突和塑造人物形象时所使用的动作有着不同 的特点:西洋戏剧在展示内心动作时,更多地表现人物在冲突中的行动过程,在 外部动作完成过程中展示人物的性格,完成情节的陈述。在理论上将此归纳为 “动作是实现了的意志”,强调的是内心意志已经“实现”。而中国戏曲则更多 地注目于内在意志的展示,强调外部动作的形成过程,把舞台空间腾出来展示人 物灵魂深处情感的流动。在理论上直截了当地将其归纳为:“乐者,心之动也”。 由此形成了我国戏曲在戏剧动作上的抒情风格。而“唱”则是展示人物心理活动 最好的表现手段。既然唱腔是表现人物内在情感的最佳手段,那么戏曲的声腔就 必然按照戏剧性的要求进行变化发展。 提高戏曲声腔的戏剧性,就是要求戏曲的声腔能表现复杂多变的人物情感,而为 适应这个要求,中国戏曲首先由单曲体走上了曲牌联套体声腔的道路。所谓联套 体声腔,即将大量不同节奏、不同情绪色彩的曲调吸纳为声腔,以展示人物在矛
盾冲突中形成的多变的心理活动。在中国戏曲初、中级阶段形成的元杂剧走的是 这条道路。全盛的时期是昆曲,将曲牌联套体声腔发展到了无所不备的顶峰。 明末清初,地方戏曲剧种蓬勃兴起。它们虽然是在大量民歌小调的基础上形成的 但大部分闲置不用,只将其中表现力强、旋律扩展能力大的个别曲调,通过节奏 变化的方法,衍变、派生出一系列不同节奏的板式,以满足声腔的需要。皮黄戏 曲、梆子腔、秦腔等剧种都属于此类声腔。这种在民歌基础上形成的板腔体声腔, 使声腔的风格特色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使演员容易掌握,观众也易于记忆,因 此很快就形成了广泛的观众群体,使板腔体声腔广泛流传,牢实的扎下根来。 (节选自《从特殊道路走向板腔体声腔的黄梅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戏曲的声腔体系是纷繁复杂的,但其中任何一个剧种发展都经历了由单 曲体、联套体到板腔体逐层发展的三个重要发展阶段 B.戏曲的戏剧性这种内在推动力推动着戏曲声腔的发展并形成规律,而戏剧性 就是舞台人物之间因多种矛盾碰撞所引起的矛盾冲突。 C.中国戏曲注目于内在意志的展示,戏剧动作富有抒情性,唱腔是表现人物内 在情感的最佳手段,这些都影响戏曲声腔的发展变化。 D.为适应声腔能表现复杂多变的人物情感的要求,中国戏曲在声腔发展上首先 开始由单曲体走上了曲牌联套体声腔的发展道路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单曲体、联套体到板腔体的三个发展阶段依次由低到高,显示出戏曲由幼年 青年逐步走向成熟的历史轨迹。 B.戏剧动作中的外部行为动作,实际上是戏剧人物内心情感和心理的外化,也 是戏剧冲突具体外在的组成部分。 C.西洋戏剧注重在外部动作中讲述故事、展示人物的性格。“动作是实现了的 意志”理论可以体现其对内心的忽视。 D.联套体声腔在吸纳各种情感和节奏的曲调后形成的新声腔,以表现在矛盾冲 突中形成的多变的心理活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至今日,中国戏曲腔体的最高峰仍旧是板腔体声腔,其表现功能与其它声 腔相比较而言也是最全面的。 B.中国戏曲和西洋戏剧在展示戏剧矛盾冲突时所使用的动作有着不同的特点, 它们各自的理论依据也不相同 C.元杂剧和昆曲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中地位都很突出,它们在曲牌联套体发展的 道路上有着自己的贡献。 D.地方戏的发展直接推动了在民歌基础上板腔体声腔的形成,而板腔体声腔的 流传又和演员、观众关系密切。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朱光潜学术人生的通达与执着 朱光潜生于1897年,逝于1986年,九秩人生横跨晚清、民国和新中国三大历史 时期,其六十多年学术旅程也和中国现代史一样,跌宕起伏,岁月峥嵘。读中国 现代学术史,尤其现代美学史,不论沙尘蔽日之际,还是云灿星辉之时,朱光潜 任凭风云变幻,坚守美学领地,开疆拓土,深耕细作,从未流于偏激,却处学术
盾冲突中形成的多变的心理活动。在中国戏曲初、中级阶段形成的元杂剧走的是 这条道路。全盛的时期是昆曲,将曲牌联套体声腔发展到了无所不备的顶峰。 明末清初,地方戏曲剧种蓬勃兴起。它们虽然是在大量民歌小调的基础上形成的, 但大部分闲置不用,只将其中表现力强、旋律扩展能力大的个别曲调,通过节奏 变化的方法,衍变、派生出一系列不同节奏的板式,以满足声腔的需要。皮黄戏 曲、梆子腔、秦腔等剧种都属于此类声腔。这种在民歌基础上形成的板腔体声腔, 使声腔的风格特色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使演员容易掌握,观众也易于记忆,因 此很快就形成了广泛的观众群体,使板腔体声腔广泛流传,牢实的扎下根来。 (节选自《从特殊道路走向板腔体声腔的黄梅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国戏曲的声腔体系是纷繁复杂的,但其中任何一个剧种发展都经历了由单 曲体、联套体到板腔体逐层发展的三个重要发展阶段。 B.戏曲的戏剧性这种内在推动力推动着戏曲声腔的发展并形成规律,而戏剧性 就是舞台人物之间因多种矛盾碰撞所引起的矛盾冲突。 C.中国戏曲注目于内在意志的展示,戏剧动作富有抒情性,唱腔是表现人物内 在情感的最佳手段,这些都影响戏曲声腔的发展变化。 D.为适应声腔能表现复杂多变的人物情感的要求,中国戏曲在声腔发展上首先 开始由单曲体走上了曲牌联套体声腔的发展道路。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单曲体、联套体到板腔体的三个发展阶段依次由低到高,显示出戏曲由幼年、 青年逐步走向成熟的历史轨迹。 B.戏剧动作中的外部行为动作,实际上是戏剧人物内心情感和心理的外化,也 是戏剧冲突具体外在的组成部分。 C.西洋戏剧注重在外部动作中讲述故事、展示人物的性格。“动作是实现了的 意志”理论可以体现其对内心的忽视。 D.联套体声腔在吸纳各种情感和节奏的曲调后形成的新声腔,以表现在矛盾冲 突中形成的多变的心理活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时至今日,中国戏曲腔体的最高峰仍旧是板腔体声腔,其表现功能与其它声 腔相比较而言也是最全面的。 B.中国戏曲和西洋戏剧在展示戏剧矛盾冲突时所使用的动作有着不同的特点, 它们各自的理论依据也不相同。 C.元杂剧和昆曲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中地位都很突出,它们在曲牌联套体发展的 道路上有着自己的贡献。 D.地方戏的发展直接推动了在民歌基础上板腔体声腔的形成,而板腔体声腔的 流传又和演员、观众关系密切。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4~6 题。 朱光潜学术人生的通达与执着 朱光潜生于 1897 年,逝于 1986 年,九秩人生横跨晚清、民国和新中国三大历史 时期,其六十多年学术旅程也和中国现代史一样,跌宕起伏,岁月峥嵘。读中国 现代学术史,尤其现代美学史,不论沙尘蔽日之际,还是云灿星辉之时,朱光潜 任凭风云变幻,坚守美学领地,开疆拓土,深耕细作,从未流于偏激,却处学术
先锋,其披荆斩棘之作用,中流砥柱之地位,仿佛屹立万里波涛那个同在腔部生 声容的中的航标灯塔,导引中国现代美学巨轮破浪前行。 朱光潜出生在激荡清朝文坛两百余年的“桐城派”的故乡,童年时期便开始从当 私塾先生的父亲那里接受系统的古文学习。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朱光潜 顺应时代要求使用白话文写作,发表的白话文章不仅以丰富的学识和深刻的见解 广受称誉,而且以优美的文字和清新的文风打动许多人的心灵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废除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已成一边倒的舆论情势下, 朱光潜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对文言和白话两者的特点及短长作出独到分析,充分 肯定文言文的意义和价值。他认为,新文学倡导者所说的“文言是死的,白话是 活的”,乃不负责任的偏激之词。因为“文言文所能有的毛病,白话文都能有 白话文所能有的毛病,文言文也在所难免” 朱光潜1918年起前后在西方人主办的大学里攻读13年,是同辈文人学者中留学 时间最长、浸淫西方文化甚为深广者。尽管他的许多著作广泛运用了西方的理论 和方法,但所阐述的美学和文艺学问题,绝不只是西方理论的简单照搬和介绍 而是处处注意结合中国文艺和审美实际,在两者相互对照比较中探寻美学和文艺 学规律 譬如他在《诗论》中进行中西诗歌比较时指岀:“西方爱情诗大半写于婚媾之前, 所以称赞容貌、诉申爱慕者多;中国爱情诗大半写于婚媾之后,所以最佳者往往 是惜别悼亡。西方爱情诗最长于‘慕’。”为什么中西爱情诗有这种差异?朱先 生认为:其一,西方社会侧重个人主义,爱情在个人生命中最关痛痒。说尽一个 诗人的恋爱史,差不多就说尽他的生命史。中国社会侧重国家主义,文人大半生 光阴在仕宦羁旅,“老妻寄异县”是常事。他朝夕相处的往往不是妇女,而是同 僚与文字友,所以中国诗里友朋赠答和君臣恩谊是常见的母题,而这在西方诗中 却几无位置。其二,西方受中世纪骑士风气影响,尊敬女子受社会称颂,女子受 教育程度比较高,在学问和情趣上往往可以和男子契合。中国受“男尊女卑”传 统观念影响,女子最大的任务是传嗣,其次是当家,恩爱只是伦理上的义务,情 投意合是比较罕见的事。其三,中西恋爱观也相距甚远。西方人重视恋爱,有“爱 情至上”口号。中国人向来重视婚姻而轻视恋爱,真正的恋爱往往见于“桑间濮 上”。中国人的人生理想侧重功名事业,至于文人,仿佛只有潦倒无聊者才肯公 然寄情于声色,而他们向来为社会所病诟。 新中国成立后,在当时“左雾”弥天的社会氛围里,朱光潜的著作一夜间由“香 花”变成了“毒草”;北京大学撤销了他西语系主任的职务,还在思想改造运动 中将其定为重点批判对象,使其受到一系列严厉的甚至侮辱人格的批判。生活待 遇也由此一落千丈。 令人惊异的是,朱光潜先生对来自各方的严厉批判,政治上似乎完全幡然悔悟, 脱胎换骨,低头认罪,成为一只“死老虎”,但学术上虽有补苴罅漏,却决不愿 低三下四,忍气吞声,大有“困兽犹斗”之气概。他挺身而出,孤军奋战,“有 来必往,无批不辩”,秉笔书写数十篇宏论,一面反复申述和捍卫自己认为正确 的见解,一面对众多美学家普遍存在的极“左”思潮和教条主义进行严肃批评, 为诊治当时中国思想文化界严重感染的庸俗社会学弊病,起到难能可贵的作用。 综观朱先生学术人生,“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业”,既轰轰烈烈,又静穆隽永, 既清澈似水,又凝重如山,是一部浅近而深奧的大书 (摘编自钱念孙《朱光潜学术人生的通达与执着》)
先锋,其披荆斩棘之作用,中流砥柱之地位,仿佛屹立万里波涛那个同在腔部生 声容的中的航标灯塔,导引中国现代美学巨轮破浪前行。 朱光潜出生在激荡清朝文坛两百余年的“桐城派”的故乡,童年时期便开始从当 私塾先生的父亲那里接受系统的古文学习。1919 年“五四运动”爆发,朱光潜 顺应时代要求使用白话文写作,发表的白话文章不仅以丰富的学识和深刻的见解 广受称誉,而且以优美的文字和清新的文风打动许多人的心灵。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废除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已成一边倒的舆论情势下, 朱光潜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对文言和白话两者的特点及短长作出独到分析,充分 肯定文言文的意义和价值。他认为,新文学倡导者所说的“文言是死的,白话是 活的”,乃不负责任的偏激之词。因为“文言文所能有的毛病,白话文都能有; 白话文所能有的毛病,文言文也在所难免”。 朱光潜 1918 年起前后在西方人主办的大学里攻读 13 年,是同辈文人学者中留学 时间最长、浸淫西方文化甚为深广者。尽管他的许多著作广泛运用了西方的理论 和方法,但所阐述的美学和文艺学问题,绝不只是西方理论的简单照搬和介绍, 而是处处注意结合中国文艺和审美实际,在两者相互对照比较中探寻美学和文艺 学规律。 譬如他在《诗论》中进行中西诗歌比较时指出:“西方爱情诗大半写于婚媾之前, 所以称赞容貌、诉申爱慕者多;中国爱情诗大半写于婚媾之后,所以最佳者往往 是惜别悼亡。西方爱情诗最长于‘慕’。”为什么中西爱情诗有这种差异?朱先 生认为:其一,西方社会侧重个人主义,爱情在个人生命中最关痛痒。说尽一个 诗人的恋爱史,差不多就说尽他的生命史。中国社会侧重国家主义,文人大半生 光阴在仕宦羁旅,“老妻寄异县”是常事。他朝夕相处的往往不是妇女,而是同 僚与文字友,所以中国诗里友朋赠答和君臣恩谊是常见的母题,而这在西方诗中 却几无位置。其二,西方受中世纪骑士风气影响,尊敬女子受社会称颂,女子受 教育程度比较高,在学问和情趣上往往可以和男子契合。中国受“男尊女卑”传 统观念影响,女子最大的任务是传嗣,其次是当家,恩爱只是伦理上的义务,情 投意合是比较罕见的事。其三,中西恋爱观也相距甚远。西方人重视恋爱,有“爱 情至上”口号。中国人向来重视婚姻而轻视恋爱,真正的恋爱往往见于“桑间濮 上”。中国人的人生理想侧重功名事业,至于文人,仿佛只有潦倒无聊者才肯公 然寄情于声色,而他们向来为社会所病诟。 新中国成立后,在当时“左雾”弥天的社会氛围里,朱光潜的著作一夜间由“香 花”变成了“毒草”;北京大学撤销了他西语系主任的职务,还在思想改造运动 中将其定为重点批判对象,使其受到一系列严厉的甚至侮辱人格的批判。生活待 遇也由此一落千丈。 令人惊异的是,朱光潜先生对来自各方的严厉批判,政治上似乎完全幡然悔悟, 脱胎换骨,低头认罪,成为一只“死老虎”,但学术上虽有补苴罅漏,却决不愿 低三下四,忍气吞声,大有“困兽犹斗”之气概。他挺身而出,孤军奋战,“有 来必往,无批不辩”,秉笔书写数十篇宏论,一面反复申述和捍卫自己认为正确 的见解,一面对众多美学家普遍存在的极“左”思潮和教条主义进行严肃批评, 为诊治当时中国思想文化界严重感染的庸俗社会学弊病,起到难能可贵的作用。 综观朱先生学术人生,“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业”,既轰轰烈烈,又静穆隽永, 既清澈似水,又凝重如山,是一部浅近而深奧的大书。 (摘编自钱念孙《朱光潜学术人生的通达与执着》)
相关链接 ①我是旧式教育培养起来的,脑里被旧式教育所灌输的那些固定观念,全是新文 化运动的攻击目标。好比一个商人,库里藏着多年辛苦积蓄起来的一大堆钞票 方自以为富足,一夜唾过来,满世界人都宣传那些钞票全不能兑现,一文不值。 你想我心里服不服? (朱光潜《从我怎样学国文说起》 ②“四人帮”垮台以后,天日重明,孟实先生以古稀之年,重又精神抖,从事科 研、教学和社会活动。他的生活异常地有规律。每天早晨,人们总会看到一个瘦 小的老头在大图书馆前漫步。在工作方面,他抓得非常紧,他确实达到了壮心不 已的程度。 (季羡林《悼念朱光潜先生》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朱光潜虽然自幼接触传统教育并受旧式教育观念影响,但他能认清文言文和 白话文的优缺点,没有全盘否定文言文。 B.朱光潜是同辈文人学者中受西方文化影响最深的人,他能够将西方艺术理论 和中国文艺、审美相结合来研究中国艺术。 C.朱光潜在说明中西方诗歌的差异时,以爱情诗为例加以多角度的分析,观点 深刻,着重比较中西方恋爱观的不同之处 D.自新中国成立后,朱光潜就一直面临着来自各方的严厉批判,政治上的“低 头认罪”并没有让他放弃在学术上的追求。 5.文章第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4分 6.朱光潜学术人生的通达与执着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14分) 鸳鸯石 牟喜文 只看了一眼,于祚庥就惊呆了 像,实在是太像了!简直一模一样。坐吧,于总。市长的声音缥缥缈缈地传过来。 于祚麻如梦初醒,他为自己刚才的失态向市长歉意地微微一笑。 市长的嘴角弯了弯,接着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对江城的规划设想。 于祚麻一个字儿都没听进去,他满脑子都在想着那块石头,眼睛不自觉地向石头 的方向瞥去。市长终于发现了于祚麻的异样,跟着向那块石头看去 看着看着,于祚庥不禁有了自己的想法,再看市长,眼里就有了暖意,就像一个 猎人终于抓到了猎物的弱点一样。 于祚麻是江城数一数二的地产商,盖了无数高楼。他自信,在江城这块土地上, 没有比自己的脚更高的楼,也没有比自己的手更大的巴掌。前年,自己盖的楼不 是脆生生地倒了吗,可自己不还是像塔一样立在江城? 一切从啥时开始变了呢 对了,自从去年新市长上任,一切都变了 新市长也姓于,按理说和于祚麻五百年前是一家。可就是这个于正市长不解风情, 油盐不进,到嘴的肥肉,一次次吐出来,闹得于祚庥的日子也不好过
相关链接: ①我是旧式教育培养起来的,脑里被旧式教育所灌输的那些固定观念,全是新文 化运动的攻击目标。好比一个商人,库里藏着多年辛苦积蓄起来的一大堆钞票, 方自以为富足,一夜唾过来,满世界人都宣传那些钞票全不能兑现,一文不值。 你想我心里服不服? (朱光潜《从我怎样学国文说起》) ②“四人帮”垮台以后,天日重明,孟实先生以古稀之年,重又精神抖,从事科 研、教学和社会活动。他的生活异常地有规律。每天早晨,人们总会看到一个瘦 小的老头在大图书馆前漫步。在工作方面,他抓得非常紧,他确实达到了壮心不 已的程度。 (季羡林《悼念朱光潜先生》)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朱光潜虽然自幼接触传统教育并受旧式教育观念影响,但他能认清文言文和 白话文的优缺点,没有全盘否定文言文。 B.朱光潜是同辈文人学者中受西方文化影响最深的人,他能够将西方艺术理论 和中国文艺、审美相结合来研究中国艺术。 C.朱光潜在说明中西方诗歌的差异时,以爱情诗为例加以多角度的分析,观点 深刻,着重比较中西方恋爱观的不同之处。 D.自新中国成立后,朱光潜就一直面临着来自各方的严厉批判,政治上的“低 头认罪”并没有让他放弃在学术上的追求。 5.文章第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4 分) 6.朱光潜学术人生的通达与执着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5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7~9 题。(14 分) 鸳鸯石 牟喜文 只看了一眼,于祚庥就惊呆了。 像,实在是太像了!简直一模一样。坐吧,于总。市长的声音缥缥缈缈地传过来。 于祚麻如梦初醒,他为自己刚才的失态向市长歉意地微微一笑。 市长的嘴角弯了弯,接着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对江城的规划设想。 于祚麻一个字儿都没听进去,他满脑子都在想着那块石头,眼睛不自觉地向石头 的方向瞥去。市长终于发现了于祚麻的异样,跟着向那块石头看去。 看着看着,于祚庥不禁有了自己的想法,再看市长,眼里就有了暖意,就像一个 猎人终于抓到了猎物的弱点一样。 于祚麻是江城数一数二的地产商,盖了无数高楼。他自信,在江城这块土地上, 没有比自己的脚更高的楼,也没有比自己的手更大的巴掌。前年,自己盖的楼不 是脆生生地倒了吗,可自己不还是像塔一样立在江城? 一切从啥时开始变了呢? 对了,自从去年新市长上任,一切都变了 新市长也姓于,按理说和于祚麻五百年前是一家。可就是这个于正市长不解风情, 油盐不进,到嘴的肥肉,一次次吐出来,闹得于祚庥的日子也不好过
为了新城的项目,于祚麻给市长封了一个很厚的红包,被市长原封不动地退了回 来,项目招投标,一番折腾下来,于祚庥是竹篮打水。 开发区项目,于祚庥想送红包,哪承想连市长的影儿都没见着。 软的不行来硬的,于祚庥找道上的朋友给市长送了三颗子弹,权当警告,可依然 泥牛入海,连累道上的朋友至今不敢回江城 这次欧亚新城项目,无论如何不能再有闪失了!这次,于祚麻决定亲自出马 真是柳暗花明,老天爷饿不死瞎家崔儿。第一次踏进市长办公室的门,于祚麻就 有了惊人的发现。 于市长,您喜欢石头?于祚麻装作漫不经心地踱到那块石头前 是啊,于市长也起身来到石头前,两人几乎头碰头了。 凑近一看,于祚麻的心湖里再次泛起了一朵浪花儿,圈圈涟漪漾得每一个毛孔都 熨帖。 那块石头和于祚庥办公室里的简直一模一样。不同的是,市长的石头左边是圆的, 右边刀削一样直着,于祚麻的那块儿右边是圆的,左边刀削一样。 石头是青色的,半透明,上面布满了一圈一圈赭色的印痕,石头底部有几条凹陷 我有一块和您这块一模一样的石头 真的? 于祚庥感到,市长连声音都颤抖了,抬头,于祚麻看到市长眼里一束光倏地一闪。 哪有不贪腥的猫!于祚麻觉得,自己离成功只差一步之遥了。 从市府出来,于祚麻不停地催促司机加快速度。司机从于祚麻的脸上读出了兴奋, 种只有于祚庥特别髙兴时才有的表情。奔驰车像一条长了翅膀的黑色鱼,在黝 黑的河道里三拐两拐就停在了公司门口 于祚麻车门都没关,几步进楼,跨进了专用电梯。 其实,对于石头,于祚庥可谓一窍不通。他只是为了留个念想,才从父亲众多遗 物中留下来那块石头,放在办公室。 于祚麻从办公室底层柜子里找出那块石头,放到水里洗了又洗,又用白毛中擦了 几遍,坐在宽大的老板椅上,额头不禁冒出汗来 于祚麻嘴里喃喃着,石头啊石头,我老于的后半辈子就靠你了!说着,在石头上 重重地亲了一口。 再次走进市长办公室,于祚麻的脚步轻松了很多。 看到于祚麻手里的石头,市长的脸马上红了,说话也语无伦次。 真……你真有 好……·好……太好了!老天有眼呀。 于祚麻心里说,于祚庥啊于祚庥,你道行还是浅哪,咋不知道投其所好呢?! 市长把两块石头并排放在一起,严丝合缝! 鸳鸯石终于找到了 鸳鸯石?于祚庥云里雾里。 市长拿来一个脸盆,把两块石头并排放在里面,打来一壶开水,小心翼翼地浇在 石头上。 奇迹出现了。只见两块石头瞬间晶莹剔透,像一湖秋水,中间赭色花纹慢慢褪去, 变成了洁白的莲花,底下凹陷处水波荡漾 好一幅莲花出水图! 于祚麻看得呆了
为了新城的项目,于祚麻给市长封了一个很厚的红包,被市长原封不动地退了回 来,项目招投标,一番折腾下来,于祚庥是竹篮打水。 开发区项目,于祚庥想送红包,哪承想连市长的影儿都没见着。 软的不行来硬的,于祚庥找道上的朋友给市长送了三颗子弹,权当警告,可依然 泥牛入海,连累道上的朋友至今不敢回江城…… 这次欧亚新城项目,无论如何不能再有闪失了!这次,于祚麻决定亲自出马。 真是柳暗花明,老天爷饿不死瞎家崔儿。第一次踏进市长办公室的门,于祚麻就 有了惊人的发现。 于市长,您喜欢石头?于祚麻装作漫不经心地踱到那块石头前 是啊,于市长也起身来到石头前,两人几乎头碰头了。 凑近一看,于祚麻的心湖里再次泛起了一朵浪花儿,圈圈涟漪漾得每一个毛孔都 熨帖。 那块石头和于祚庥办公室里的简直一模一样。不同的是,市长的石头左边是圆的, 右边刀削一样直着,于祚麻的那块儿右边是圆的,左边刀削一样。 石头是青色的,半透明,上面布满了一圈一圈赭色的印痕,石头底部有几条凹陷。 我有一块和您这块一模一样的石头。 真的? 于祚庥感到,市长连声音都颤抖了,抬头,于祚麻看到市长眼里一束光倏地一闪。 哪有不贪腥的猫!于祚麻觉得,自己离成功只差一步之遥了。 从市府出来,于祚麻不停地催促司机加快速度。司机从于祚麻的脸上读出了兴奋, 一种只有于祚庥特别高兴时才有的表情。奔驰车像一条长了翅膀的黑色鱼,在黝 黑的河道里三拐两拐就停在了公司门口。 于祚麻车门都没关,几步进楼,跨进了专用电梯。 其实,对于石头,于祚庥可谓一窍不通。他只是为了留个念想,才从父亲众多遗 物中留下来那块石头,放在办公室。 于祚麻从办公室底层柜子里找出那块石头,放到水里洗了又洗,又用白毛中擦了 几遍,坐在宽大的老板椅上,额头不禁冒出汗来。 于祚麻嘴里喃喃着,石头啊石头,我老于的后半辈子就靠你了!说着,在石头上 重重地亲了一口。 再次走进市长办公室,于祚麻的脚步轻松了很多。 看到于祚麻手里的石头,市长的脸马上红了,说话也语无伦次。 真……你真有………好……·好……太好了!老天有眼呀。 于祚麻心里说,于祚庥啊于祚庥,你道行还是浅哪,咋不知道投其所好呢?! 市长把两块石头并排放在一起,严丝合缝! 鸳鸯石终于找到了! 鸳鸯石?于祚庥云里雾里。 市长拿来一个脸盆,把两块石头并排放在里面,打来一壶开水,小心翼翼地浇在 石头上。 奇迹出现了。只见两块石头瞬间晶莹剔透,像一湖秋水,中间赭色花纹慢慢褪去, 变成了洁白的莲花,底下凹陷处水波荡漾…… 好一幅莲花出水图! 于祚麻看得呆了
市长的声音缓缓传来,知道吗,我们都是明代于谦的后代,于谦一生“粉身碎骨 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他就是得到了奇石的启发呀。他把石头分开传给后 人,就是希望后人也能像莲花一样,出污泥而不染,洁身自好,留下清名哩· 于祚庥汗流浃背。 三年后,欧亚新城竣工,于祚庥用手啪啪拍两下墙壁,虽然工程比预计的多花了 两千多万,可于祚麻从没像今天这样底气十足。 至于鸳鸯石,被于正和于祚庥分别捐献给了江城廉政博物馆。石前,游人如织。 据说教育了很多深陷迷途的人 (有删节)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篇运用动作和心理描写,形象地刻画了于祚庥初见市长办公室里石头 时的惊讶神态,也从侧面体现了市长廉洁的特点 B.于祚麻是江城的一个地产商,因为通过不正当手段节约成本,导致楼房质量 低劣。这是小说为人物提供的社会背景。 C.小说构思巧妙,不仅体现在小说的情节安排上,还体现在人物的姓名上,如 于正的姓名意味着为人正派,一身正气。 D.市长知道有一模一样的石头时的神态描写和见到石头时的语言,都可以说明 于祚麻对市长的猜想是正确的。 8.小说中于祚庥的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 9.小说的结尾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作者这样安排结尾有什么意图?请 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韦鼎,字超盛,京兆杜陵人也。高祖玄,隐于商山,因而归宋。祖睿,梁开府仪 同三司。父正,黄门侍郎。鼎少通脱,博涉经史,明阴阳逆刺,尤善相术。仕梁, 起家湘东王法曹参军。遭父忧,水浆不入口者五日,哀毁过礼,殆将灭性。服阕, 为邵陵王主簿 初,鼎之聘周也,尝与高祖相遇,鼎谓高祖曰:“观公容貌故非常人而神监深远 亦非群贤所逮也不久必大黄贵则天下一家岁一周天老夫当委质。公相不可言,愿 深自爱。”及陈平,上驰召之,授上仪同三司,待遇甚厚。上每与公王宴赏,鼎 恒预焉。高祖尝从容谓之曰:“韦世康与公相去远近?”鼎对曰:“臣宗族分派, 南北孤绝,自生以来,未尝访问。”帝曰:“公百世卿族,何得尔也。”乃命官 给酒肴,遣世康与鼎还杜陵,乐饮十余日。鼎乃考校昭穆,自楚太傅孟以下二十 余世,作《韦氏谱》七卷。时兰陵公主寡,上为之求夫,选亲卫柳述及萧瑒等以 示于鼎。鼎曰:“瑒当封侯,而无贵妻之相,述亦通显,而守位不终。上曰:“位 由我耳。”遂以主降述。上又问鼎:“诸儿谁得嗣?”答曰:“至尊、皇后所最 爱者,即当与之,非臣敢预知也。”上笑曰:“不肯显言乎?” 开皇十二年,除光州刺史,以仁义教导,务弘清静。州中有土豪,外修边幅,而 内行不轨,常为劫盗。鼎于都会时谓之曰:“卿是好人,那忽作贼?”因条其徒 党谋议逗留,其人惊惧,即自首伏。自是部内肃然不言,威称其有神,道无拾遗 寻追入京,以年老多病,累加优赐。顷之,卒,年七十九
市长的声音缓缓传来,知道吗,我们都是明代于谦的后代,于谦一生“粉身碎骨 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他就是得到了奇石的启发呀。他把石头分开传给后 人,就是希望后人也能像莲花一样,出污泥而不染,洁身自好,留下清名哩…… 于祚庥汗流浃背。 三年后,欧亚新城竣工,于祚庥用手啪啪拍两下墙壁,虽然工程比预计的多花了 两千多万,可于祚麻从没像今天这样底气十足。 至于鸳鸯石,被于正和于祚庥分别捐献给了江城廉政博物馆。石前,游人如织。 据说教育了很多深陷迷途的人。 (有删节)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开篇运用动作和心理描写,形象地刻画了于祚庥初见市长办公室里石头 时的惊讶神态,也从侧面体现了市长廉洁的特点。 B.于祚麻是江城的一个地产商,因为通过不正当手段节约成本,导致楼房质量 低劣。这是小说为人物提供的社会背景。 C.小说构思巧妙,不仅体现在小说的情节安排上,还体现在人物的姓名上,如 于正的姓名意味着为人正派,一身正气。 D.市长知道有一模一样的石头时的神态描写和见到石头时的语言,都可以说明 于祚麻对市长的猜想是正确的。 8.小说中于祚庥的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5 分) 9.小说的结尾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作者这样安排结尾有什么意图?请 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韦鼎,字超盛,京兆杜陵人也。高祖玄,隐于商山,因而归宋。祖睿,梁开府仪 同三司。父正,黄门侍郎。鼎少通脱,博涉经史,明阴阳逆刺,尤善相术。仕梁, 起家湘东王法曹参军。遭父忧,水浆不入口者五日,哀毁过礼,殆将灭性。服阕, 为邵陵王主簿。 初,鼎之聘周也,尝与高祖相遇,鼎谓高祖曰:“观公容貌故非常人而神监深远 亦非群贤所逮也不久必大黄贵则天下一家岁一周天老夫当委质。公相不可言,愿 深自爱。”及陈平,上驰召之,授上仪同三司,待遇甚厚。上每与公王宴赏,鼎 恒预焉。高祖尝从容谓之曰:“韦世康与公相去远近?”鼎对曰:“臣宗族分派, 南北孤绝,自生以来,未尝访问。”帝曰:“公百世卿族,何得尔也。”乃命官 给酒肴,遣世康与鼎还杜陵,乐饮十余日。鼎乃考校昭穆,自楚太傅孟以下二十 余世,作《韦氏谱》七卷。时兰陵公主寡,上为之求夫,选亲卫柳述及萧瑒等以 示于鼎。鼎曰:“瑒当封侯,而无贵妻之相,述亦通显,而守位不终。上曰:“位 由我耳。”遂以主降述。上又问鼎:“诸儿谁得嗣?”答曰:“至尊、皇后所最 爱者,即当与之,非臣敢预知也。”上笑曰:“不肯显言乎?” 开皇十二年,除光州刺史,以仁义教导,务弘清静。州中有土豪,外修边幅,而 内行不轨,常为劫盗。鼎于都会时谓之曰:“卿是好人,那忽作贼?”因条其徒 党谋议逗留,其人惊惧,即自首伏。自是部内肃然不言,威称其有神,道无拾遗。 寻追入京,以年老多病,累加优赐。顷之,卒,年七十九
(节选自《隋书·韦鼎传》,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观公容貌故/非常人/而神监深远/亦非群贤所速也/不久必大贵/贵则天 下一家岁一周天/老夫当委质/ B.观公容貌/故非常人/而神监深远/亦非群贤所逮也/不久必大贵/贵则天 下一家/岁一周天/老夫当委质/ C.观公容貌/故非常人/而神监深远/亦非群贤所逮也不久/必大贵/贵则天 下一家/岁一周天/老夫当委质/ D.观公容貌故/非常人/而神监深远/亦非群贤所逮也不久/必大贵/贵则天 下一家/岁一周天/老夫当委质/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韦鼎和其祖父担任的“上仪同三司”、“开府仪同三司”都是高级官位,韦 鼎父亲任职的“黄门侍郎”是皇帝的近侍之臣。 B.“父忧”是父亲病重的婉辞。“遭父忧“又称“丁父忧”,指遭遇父亲病重。 古代做官的人在“父忧”期间,要回乡守孝 C.“谱”,族谱,不仅记录着一个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该家族生 息、繁衍、婚姻、文化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 D.“遂以主降述”一句中的“降”指帝王之女出嫁。因帝王位处至尊,故称降。 有时也指宫女出嫁或富家女子下嫁寒士。 12.对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韦鼎博学多才,尤其擅长相面术。年轻时就广泛涉猎经书和史书,通晓阴阳 能预测福祸,后来受到隋高祖厚待,与他曾为高祖相过面不无关系。 B.韦鼎对亲至孝,不排斥世俗礼节。为父守丧,五天不进滴水,因哀痛损毁身 体超过了通常礼节,甚至将要毁灭自己的生命。服丧期间没出任官职。 C.韦鼎事君谨慎,说话懂得分寸。皇上每次设宴犒赏王公,韦鼎总能参与其中 对皇上为兰陵公主求夫一事,直言相告;对立嗣之事,却笑而不答。 D.韦鼎重视教化,判案如有神助。任光州刺史时,用仁德礼仪教育人,力求光 大清静的品行,集会时揭发土豪偷盗之事。辖境内安定平静,路不拾遗。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鼎对曰:“臣宗族分派,南北孤绝,自生以来,未尝访问。” (2)因条其徒党谋议逗留,其人惊惧,即自首伏。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溪桥晚立 明蓝智 天阔浮云尽,山昏落日微。 鸟栖当野树,人语共柴扉。 岁月且云暮,乡关何处归? 邻家响机杼,远客叹无衣。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一、二两句从远景起笔,借助“天”“云”“山”“日”等意象,描绘出 幅视野开阔又略显苍茫的傍晩图景,极富画面感
(节选自《隋书·韦鼎传》,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观公容貌故/非常人/而神监深远/亦非群贤所速也/不久必大贵/贵则天 下一家岁一周天/老夫当委质/ B.观公容貌/故非常人/而神监深远/亦非群贤所逮也/不久必大贵/贵则天 下一家/岁一周天/老夫当委质/ C.观公容貌/故非常人/而神监深远/亦非群贤所逮也不久/必大贵/贵则天 下一家/岁一周天/老夫当委质/ D.观公容貌故/非常人/而神监深远/亦非群贤所逮也不久/必大贵/贵则天 下一家/岁一周天/老夫当委质/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韦鼎和其祖父担任的“上仪同三司”、“开府仪同三司”都是高级官位,韦 鼎父亲任职的“黄门侍郎”是皇帝的近侍之臣。 B.“父忧”是父亲病重的婉辞。“遭父忧“又称“丁父忧”,指遭遇父亲病重。 古代做官的人在“父忧”期间,要回乡守孝。 C.“谱”,族谱,不仅记录着一个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该家族生 息、繁衍、婚姻、文化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 D.“遂以主降述”一句中的“降”指帝王之女出嫁。因帝王位处至尊,故称降。 有时也指宫女出嫁或富家女子下嫁寒士。 12.对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韦鼎博学多才,尤其擅长相面术。年轻时就广泛涉猎经书和史书,通晓阴阳, 能预测福祸,后来受到隋高祖厚待,与他曾为高祖相过面不无关系。 B.韦鼎对亲至孝,不排斥世俗礼节。为父守丧,五天不进滴水,因哀痛损毁身 体超过了通常礼节,甚至将要毁灭自己的生命。服丧期间没出任官职。 C.韦鼎事君谨慎,说话懂得分寸。皇上每次设宴犒赏王公,韦鼎总能参与其中。 对皇上为兰陵公主求夫一事,直言相告;对立嗣之事,却笑而不答。 D.韦鼎重视教化,判案如有神助。任光州刺史时,用仁德礼仪教育人,力求光 大清静的品行,集会时揭发土豪偷盗之事。辖境内安定平静,路不拾遗。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鼎对曰:“臣宗族分派,南北孤绝,自生以来,未尝访问。” (2)因条其徒党谋议逗留,其人惊惧,即自首伏。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4~15 题。 溪桥晚立 明 蓝智 天阔浮云尽,山昏落日微。 鸟栖当野树,人语共柴扉。 岁月且云暮,乡关何处归? 邻家响机杼,远客叹无衣。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一、二两句从远景起笔,借助“天”“云”“山”“日”等意象,描绘出一 幅视野开阔又略显苍茫的傍晚图景,极富画面感
B.三、四两句紧承上句“落日”来写,由远及近,写到了归鸟栖树和人的活动, 也与前两句形成以动衬静的效果,闲适自然 C.五、六两句即景生情,作者以反问手法表达了内心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其情 感与唐代崔颢“日暮乡关何处是”有相似之处。 D.诗歌前六句描景、写人、抒情相交融,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一幅静谧而又祥和 温馨的乡村生活图景,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 E.全诗起笔写景,落笔感叹,作者视线由远及近,描写了傍晚站立溪桥边的所 见所闻所感,照应题目中的“晚立”二字。 15.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何作用?(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这两个句子是: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一文中告诫人们不吸取历史教训就会重蹈覆辙的名句 是 (3)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运用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 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的句子是:“ 第Ⅱ卷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是支撑 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 ②国内中等收入群体日渐崛起,对中国制造的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而品质所系, 恰在工匠精神,因此“工匠精神”成为2016年度热词也就情有可原了 ③随着房地产业的不断升温,一直高居不下的商品房价格已经成为影响人们生活 质量的沉重负担,人们要求平抑房价的呼声也一直不绝如缕。 ④一分一分咬下来、一局一局拼出来,在精神的力量面前,中国女排无所不为 不断创造奇迹,这充分说明,拼搏精神是奥运的永恒主题,也是中国体育的灵魂 所在。 ⑤著名物理学家段一世先生一生躬耕讲坛,执教65年,每周安排3天时间给研 究生上课,甚至通宵达旦指导他们的科研与论文的写作 ⑥他虽然很年轻,作品也不多,但在漫画创作方面大胆创新,很快就在专业领域 头角峥嵘,小有名气,受到同行的普遍赞赏 A.①⑤⑥ B.①③⑥ C.②③⑤ D.④⑤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由于“二十四节气”世代相传,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也是华夏文 明天人和谐哲学观的重要体现,让我们看到祖先曾经如此“诗意地栖息”在这片 土地上。 B.从发轫于安徽小岗村的家庭联产承包,到萌芽于深圳小渔村的特区开放,改 革开放以来的许多变化都源自于地方试点创新,折射出改革进程中鲜活的“中国 智慧
B.三、四两句紧承上句“落日”来写,由远及近,写到了归鸟栖树和人的活动, 也与前两句形成以动衬静的效果,闲适自然。 C.五、六两句即景生情,作者以反问手法表达了内心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其情 感与唐代崔颢“日暮乡关何处是”有相似之处。 D.诗歌前六句描景、写人、抒情相交融,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一幅静谧而又祥和 温馨的乡村生活图景,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 E.全诗起笔写景,落笔感叹,作者视线由远及近,描写了傍晚站立溪桥边的所 见所闻所感,照应题目中的“晚立”二字。 15.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何作用?(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 分) (1)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这两个句子是: “ , ”。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一文中告诫人们不吸取历史教训就会重蹈覆辙的名句 是:“ , ”。 (3)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运用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 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的句子是:“ ”。 第Ⅱ卷 表达题(80 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 分) ①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是支撑 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 ②国内中等收入群体日渐崛起,对中国制造的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而品质所系, 恰在工匠精神,因此“工匠精神”成为 2016 年度热词也就情有可原了。 ③随着房地产业的不断升温,一直高居不下的商品房价格已经成为影响人们生活 质量的沉重负担,人们要求平抑房价的呼声也一直不绝如缕。 ④一分一分咬下来、一局一局拼出来,在精神的力量面前,中国女排无所不为, 不断创造奇迹,这充分说明,拼搏精神是奥运的永恒主题,也是中国体育的灵魂 所在。 ⑤著名物理学家段一世先生一生躬耕讲坛,执教 65 年,每周安排 3 天时间给研 究生上课,甚至通宵达旦指导他们的科研与论文的写作。 ⑥他虽然很年轻,作品也不多,但在漫画创作方面大胆创新,很快就在专业领域 头角峥嵘,小有名气,受到同行的普遍赞赏。 A.①⑤⑥ B.①③⑥ C.②③⑤ D.④⑤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A.由于“二十四节气”世代相传,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也是华夏文 明天人和谐哲学观的重要体现,让我们看到祖先曾经如此“诗意地栖息”在这片 土地上。 B.从发轫于安徽小岗村的家庭联产承包,到萌芽于深圳小渔村的特区开放,改 革开放以来的许多变化都源自于地方试点创新,折射出改革进程中鲜活的“中国 智慧
C.中国重汽智能卡车通过智能化和网联化技术的应用,大幅提高了行驶安全性, 同时具有优异的经济性,与普通卡车相比油耗平均降低5%,走在了国内行业最 前列。 D.地铁1号线包公园站的廉政文化公益宣传区由站厅通道、轨行区三个部分组 成,其中站厅层的5大块壁画以时间顺序展示了包公在不同时期的典型事迹。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有人认为①将基因研究清楚了,在生命科学领域②可以随心所欲了。基 因专家杨焕明说,了解了基因,我们③可以做很多事情,④合成所需要 的蛋白质,改良生物品质,有效治疗人类疾病,延长人类寿命等等。⑤基因 不能决定一切,环境因素⑥很重要。再说,人们利用基因做什么事情,都应 该考虑到对社会的影响,考虑到与伦理、道德的关系。科学家不应生活在脱离社 会的“象牙塔”里。 ①②③④⑤⑥ A只要就的确比如但是也 B如果就例如如果其实 C 才其实可以但 D只有才一定能够其实 20.在下面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朗读分为③。正确朗读主要解决读音、读法的正确;理解朗读主要解决 ②:表情朗读主要使自己在朗读中得到思想的教育、艺术的熏陶。这里的表情 指音调表情、面部表情和体态表情。③,面部喜怒哀乐,体态手舞足蹈。披 情入文,情随声出,其声琅琅,其乐陶陶 21.下图是第13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査报告中各类媒介阅读时长对比图,请根据 图表提供的信息写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6分) 62.21 0w5 13.42 6.82 0 手机闯电子阅 图书报纸期刊读读器阅 2015年19691701 2014年18761880 18 54846221682 54873382379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每一个时代,都是历史的片段,从时间深处静静走来,向崭新的未来绝尘走去。 随着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一些作为历史见证的文化印记却悄然消失在人们的视 野中,甚至记忆里,而那当中有我们民族的血脉,有我们每个人的根。2016年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用七个专辑:“抢救方言”、“匠人传奇”、“地名故事
C.中国重汽智能卡车通过智能化和网联化技术的应用,大幅提高了行驶安全性, 同时具有优异的经济性,与普通卡车相比油耗平均降低 5%,走在了国内行业最 前列。 D.地铁 1 号线包公园站的廉政文化公益宣传区由站厅通道、轨行区三个部分组 成,其中站厅层的 5 大块壁画以时间顺序展示了包公在不同时期的典型事迹。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有人认为 ① 将基因研究清楚了,在生命科学领域 ② 可以随心所欲了。基 因专家杨焕明说,了解了基因,我们 ③ 可以做很多事情, ④ 合成所需要 的蛋白质,改良生物品质,有效治疗人类疾病,延长人类寿命等等。 ⑤ 基因 不能决定一切,环境因素 ⑥ 很重要。再说,人们利用基因做什么事情,都应 该考虑到对社会的影响,考虑到与伦理、道德的关系。科学家不应生活在脱离社 会的“象牙塔”里。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只要 就 的确 比如 但是 也 B 如果 就 / 例如 如果 其实 C / 才 其实 可以 但 也 D 只有 才 一定 能够 其实 / 20.在下面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5 分) 朗读分为 ① 。正确朗读主要解决读音、读法的正确;理解朗读主要解决 ② ;表情朗读主要使自己在朗读中得到思想的教育、艺术的熏陶。这里的表情 指音调表情、面部表情和体态表情。 ③ ,面部喜怒哀乐,体态手舞足蹈。披 情入文,情随声出,其声琅琅,其乐陶陶。 21.下图是第 13 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中各类媒介阅读时长对比图,请根据 图表提供的信息写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语言连贯,不超过 80 个字。(6 分)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 每一个时代,都是历史的片段,从时间深处静静走来,向崭新的未来绝尘走去。 随着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一些作为历史见证的文化印记却悄然消失在人们的视 野中,甚至记忆里,而那当中有我们民族的血脉,有我们每个人的根。2016 年,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用七个专辑:“抢救方言”、“匠人传奇”、“地名故事
“民间艺术”、“节庆风俗”、“职业传承”、“古村行走”,特别奉献了《致 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 对于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你有什么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 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A 2.C 3.D 4.A 5.①内容上:概括了朱光潜先生的人生经历,高度肯定其学术成就及在中国美 学领域的地位;表达了对朱光潜先生的赞美和崇敬之情。②结构上:照应了文章 标题中的“学术人生”“执着”“通达”;引出下文对朱光潜学术生涯的介绍 ③表达上:语言的抒情性奠定了感情基调,比喻的运用唤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6.①执着坚守美学研究,通达地面对一切学术和人生的变化,从不偏激。②在 “废除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已成一边倒的舆论情势下,执着认可文言文的价值 和意义;能通达地顺应历史发展,辩证看待文言文和白话文。③在美学研究中执 着探寻美学和文艺学规律,通达地面对中西方文艺和审美。④在政治运动之仍执 着追求美学研究,豁达对待不公待遇,不偏执 8.①工于心计,老于世故。他看到市长办公室的石头马上想到投其所好,习惯 送礼来办事 ②唯利是图,不择手段。他盖的楼房会“脆生生”倒了,为达目的他甚至让人给 市长送三颗子弹 ③知错就改,悔过自新。他接受市长教育后建设出优良工程并捐献鸳鸯石以教育 后人。 9.①从人物形象上看,以于正和于祚庥分别把石头捐献给了江城廉政博物馆来 结尾,强化了于正公正廉洁的形象,也凸显了于祚庥迷途知返的特点,丰富了人 物形象 ②从情节结构上看,小说前半部分写于祚庥一直想通过各种非正常途径来获得工 程,而结尾部分他建造了比预计还要好的建筑,形成情节的突转,更能震撼人心。 ③从主题表达上看,小说结尾交代鸳鸯石教育了很多深陷迷途的人,这也体现了 小说通过鸳鸯石来教育人们正直廉洁的主题,强化了主题的表达。 10.B 11.B 12.C 13.(1)韦鼎回答说:“我宗族的分派,南北各自独立隔绝,自从出生以来, 不曾探寻询问!”(译出大意给2分;“对”“孤绝”“访问”三处,每译对 处给1分。) (2)于是逐条陈述他的同谋暗地里谋划的不轨之事,这个人非常害怕,立即自 首坦白。(译出大意给2分;“条”“逗留”“首伏”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 分。)
“民间艺术”、“节庆风俗”、“职业传承”、“古村行走”,特别奉献了《致 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 对于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你有什么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 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 A 2.C 3.D 4.A 5.①内容上:概括了朱光潜先生的人生经历,高度肯定其学术成就及在中国美 学领域的地位;表达了对朱光潜先生的赞美和崇敬之情。②结构上:照应了文章 标题中的“学术人生”“执着”“通达”;引出下文对朱光潜学术生涯的介绍; ③表达上:语言的抒情性奠定了感情基调,比喻的运用唤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6.①执着坚守美学研究,通达地面对一切学术和人生的变化,从不偏激。②在 “废除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已成一边倒的舆论情势下,执着认可文言文的价值 和意义;能通达地顺应历史发展,辩证看待文言文和白话文。③在美学研究中执 着探寻美学和文艺学规律,通达地面对中西方文艺和审美。④在政治运动之仍执 着追求美学研究,豁达对待不公待遇,不偏执。 7.C 8.①工于心计,老于世故。他看到市长办公室的石头马上想到投其所好,习惯 送礼来办事。 ②唯利是图,不择手段。他盖的楼房会“脆生生”倒了,为达目的他甚至让人给 市长送三颗子弹。 ③知错就改,悔过自新。他接受市长教育后建设出优良工程并捐献鸳鸯石以教育 后人。 9.①从人物形象上看,以于正和于祚庥分别把石头捐献给了江城廉政博物馆来 结尾,强化了于正公正廉洁的形象,也凸显了于祚庥迷途知返的特点,丰富了人 物形象。 ②从情节结构上看,小说前半部分写于祚庥一直想通过各种非正常途径来获得工 程,而结尾部分他建造了比预计还要好的建筑,形成情节的突转,更能震撼人心。 ③从主题表达上看,小说结尾交代鸳鸯石教育了很多深陷迷途的人,这也体现了 小说通过鸳鸯石来教育人们正直廉洁的主题,强化了主题的表达。 10.B 11.B 12.C 13.(1)韦鼎回答说:“我宗族的分派,南北各自独立隔绝,自从出生以来, 不曾探寻询问!”(译出大意给 2 分;“对”“孤绝” “访问”三处,每译对 一处给 1 分。) (2)于是逐条陈述他的同谋暗地里谋划的不轨之事,这个人非常害怕,立即自 首坦白。(译出大意给 2 分;“条”“逗留”“首伏”三处,每译对一处给 1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