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2015~2016年度高三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语文 、2015年安徽卷与全国卷的比较 不同 项目相同 安徽卷 全国卷 1.第Ⅰ卷阅读题,包括 1.第I卷阅读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选考 必修课程模块和指定题考生只能从文学类文 选修课程,选修课程内|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 容考查约占全卷总分读中选择一类作答,选 1第Ⅰ卷值的16% 修课程内容考查约占全 阅读和2全卷题量21题 卷总分值的17% 试卷/第Ⅱ卷志|3.全卷选择题与非选|2.全卷题量20题 结构/达题 择题分值比例约为3.全卷选择题与非选择 27:123 2.全卷分 题分值比例约为32: 值为1504.语言文字运用为6118 分 题,选择3题,简答34.语言文字运用为5 题 题,选择3题,简答2 5古代诗歌阅读为8题 5.古代诗歌阅读为11 6语言文字运用为24分 6.语言文字运用为20 分 1.对选修课程考查的/1.对选修课程考查的范 必修课程范围为“诗歌与散文/围为“诗歌与散文小 试卷|“语文 “小说与戏剧”两个/说与戏剧”“新闻与传 记”“语言文字应用” 内容1”至“语 列的散文和小说部分 文化论著研读”五个 文5 2.对选修内容及相应 能力层级的考查,只限/列 于“文学类文本阅读以2对选修内容及相应能 力层级的考查,包括“文
安徽省 2015~2016 年度高三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语 文 一、2015 年安徽卷与全国卷的比较 项 目 相 同 不同 安徽卷 全国卷 试卷 结构 1.第Ⅰ卷 阅读题和 第Ⅱ卷表 达题 2.全卷分 值为 150 分 1.第Ⅰ卷阅读题,包括 必修课程模块和指定 选修课程,选修课程内 容考查约占全卷总分 值的 16% 2.全卷题量 21 题 3.全卷选择题与非选 择题分值比例约为 27∶123 4.语言文字运用为 6 题,选择 3 题,简答 3 题 5.古代诗歌阅读为 8 分 6.语言文字运用为 24 分 1.第Ⅰ卷阅读题,包括 必考题和选考题,选考 题考生只能从文学类文 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 读中选择一类作答,选 修课程内容考查约占全 卷总分值的 17% 2.全卷题量 20 题 3.全卷选择题与非选择 题分值比例约为 32∶ 118 4.语言文字运用为 5 题,选择 3 题,简答 2 题 5.古代诗歌阅读为 11 分 6.语言文字运用为 20 分 试卷 内容 必修课程 “语文 1”至“语 文 5” 1.对选修课程考查的 范围为“诗歌与散文” “小说与戏剧”两个系 列的散文和小说部分 2.对选修内容及相应 能力层级的考查,只限 于“文学类文本阅读” 1.对选修课程考查的范 围为“诗歌与散文”“ 小 说与戏剧”“ 新闻与传 记”“ 语言文字应用” “ 文化论著研读”五个 系列 2.对选修内容及相应能 力层级的考查,包括“文
学类文本阅读”和“实 用类文本阅读”两类, 考生自能从这两类文本 阅读中任意选择一类作 答 模块课程开设建议 全国卷依据《考试大纲(语文)》所规定的语文选修课程为诗歌 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 个系列;依据《考试大纲(语文)》所规定的“选考内容”为文学类 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鉴于此,各普通高中如果高二年级选修 课程,尚未开设有关小说阅读鉴赏和传记作品阅读的选修模块,建议 在高三年级开设相应的选修课 三、高三教学建议 依据《考试大纲(语文)》所规定的必考和选考内容,提出如下 教学建议。 1.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教学应重视对经典著作、文史哲类的学术性 文本以及社会科学类文章的学习。这类文本观点明确、深刻,内容丰 富、独到,逻辑清晰、严密,学生阅读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注意 引导学生根据语境把握文本概念的意义和内涵,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 的联系,关注思想深刻、观点科学、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文本特点 2.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教学应重视对史传类文本的学习。教学应重视课内文 言知识的系统梳理和迁移,学以致用。教学还应强化与史传人物有关 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认识史传类文本的基本特点,并注重断 句和翻译的训练。 古代诗歌阅读教学应重视对丰富多样、有深度文本的学习。教学 应强化有深度的鉴赏,提升鉴赏能力,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教
学类文本阅读”和“实 用类文本阅读”两类, 考生自能从这两类文本 阅读中任意选择一类作 答 二、模块课程开设建议 全国卷依据《考试大纲(语文)》所规定的语文选修课程为诗歌 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 个系列;依据《考试大纲(语文)》所规定的“选考内容”为文学类 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鉴于此,各普通高中如果高二年级选修 课程,尚未开设有关小说阅读鉴赏和传记作品阅读的选修模块,建议 在高三年级开设相应的选修课。 三、高三教学建议 依据《考试大纲(语文)》所规定的必考和选考内容,提出如下 教学建议。 1.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教学应重视对经典著作、文史哲类的学术性 文本以及社会科学类文章的学习。这类文本观点明确、深刻,内容丰 富、独到,逻辑清晰、严密,学生阅读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注意 引导学生根据语境把握文本概念的意义和内涵,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 的联系,关注思想深刻、观点科学、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文本特点。 2.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教学应重视对史传类文本的学习。教学应重视课内文 言知识的系统梳理和迁移,学以致用。教学还应强化与史传人物有关 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认识史传类文本的基本特点,并注重断 句和翻译的训练。 古代诗歌阅读教学应重视对丰富多样、有深度文本的学习。教学 应强化有深度的鉴赏,提升鉴赏能力,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教
学还应对“一首诗(词)”鉴赏策略进行探索,以提高指导与训练的 有效程度。 名篇名句识记教学应在识记诗文的基础上,强化以理解为特点的 识记诗文训练。 3.语言文字运用 语言文字运用教学应重视密切联系生活,正确、熟练、有效地运 用祖国语言文字。教学所用材料应体现时代和应用的特点,教学应强 化语言实践能力的训练 写作 写作教学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 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 免为文造情;指导学生根据写作需要,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 教学要重视指导学生对审读材料、确定立意、拟定标题的训练, 引导学生把握材料的整体内涵,写作应避免套作、宿构。 5.文学类文本阅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应重视对文学品位较高、内容较丰富、鉴赏 有一定深度的中外名家小说的学习。教学注意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感 受体验作品内容,注意对作品中人物形象和作者情感的整体把握与领 悟,注意作品内涵多义性的特点,鼓励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文 本,以提升艺术品味和审美能力。 6.实用类文本阅读 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学应重视对中外名人传记的学习。传记类文本 文字量较大,内容较丰富,所设问题的情境较复杂,要探究的问题有 定的难度。教学要注重对传主生平、品格、成就等要素的指导和训 练,还要注意非连续性文本与传记作品阅读相关联特点的把握,从而 提升对具体文本的深度解读能力
学还应对“一首诗(词)”鉴赏策略进行探索,以提高指导与训练的 有效程度。 名篇名句识记教学应在识记诗文的基础上,强化以理解为特点的 识记诗文训练。 3.语言文字运用 语言文字运用教学应重视密切联系生活,正确、熟练、有效地运 用祖国语言文字。教学所用材料应体现时代和应用的特点,教学应强 化语言实践能力的训练。 4.写作 写作教学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 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 免为文造情;指导学生根据写作需要,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 教学要重视指导学生对审读材料、确定立意、拟定标题的训练, 引导学生把握材料的整体内涵,写作应避免套作、宿构。 5.文学类文本阅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应重视对文学品位较高、内容较丰富、鉴赏 有一定深度的中外名家小说的学习。教学注意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感 受体验作品内容,注意对作品中人物形象和作者情感的整体把握与领 悟,注意作品内涵多义性的特点,鼓励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文 本,以提升艺术品味和审美能力。 6.实用类文本阅读 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学应重视对中外名人传记的学习。传记类文本 文字量较大,内容较丰富,所设问题的情境较复杂,要探究的问题有 一定的难度。教学要注重对传主生平、品格、成就等要素的指导和训 练,还要注意非连续性文本与传记作品阅读相关联特点的把握,从而 提升对具体文本的深度解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