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雅县2019-2020年(一)期中考试试卷 高二年级语文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请考生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学号填写在试卷的指定位置 2、答题前,请先仔细查看试卷,如果试卷有误,请举手向监考老师示意 3、请将答案全部写在答题卷上,答题时不要超岀装订线,答在试卷或草稿纸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提到“工匠精神”,也许我们会首先想到德国、瑞士、日本这些国家。其实,在我国古 代,“工匠精神”也是非常突出的。《诗经》云“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即君 子的自我修养就像加工骨器、玉器等一样,切了还要磋,琢了还得磨。这里体现的对工艺精 细程度精益求精的追求,与西方工业精神中从99%到99.9%的追求不谋而合。这说明,不 论区域和文化有着怎样的差别,在追求精美、卓越、典雅等这些能充分反映人类文化审美创 造力的艺术特征方面,东西方基本上是一致的,因为它代表了人类追求极致和完美的美学理 相 基于文化的属性和发展的形态不同,东西方的“工匠精神”在具体表现样式上又存在着 一定差异。西方侧重于对刚性要素的重视,要求必须确保每个部件质量上乘,无论是材料 设计还是生产流程,都以最高标准要求,并对最终的产品质量进行严格的检测。特别是进入 工业化时代后,标准化的大规模生产,对产品质量提出了统一的严格标准,以打造本行业最 优质的产品。如英国航海钟发明者约翰·哈里森于1759年完工的“哈氏4号”航海钟,64 天只慢了5秒,远比法案规定的最小误差(2分钟)还少,完美解决了航海经度定位的问题 相比较而言,中国则侧重于对柔性要素的重视,在设计和制造上,为追求完美和极致, 多强调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反复揣摩,孜孜不倦。中国工匠“依天工而开物”“法自然以为 师”,把对自然的敬畏和观察体验、揣摩感悟,倾注于一双巧手,让中国制造既体现出精益 求精的功能特点,也展现出典雅优美的审美特点。如中国的传统建筑,在设计和建造中既追
沙雅县 2019-2020 年(一)期中考试试卷 高二年级语文 满分 150 分 考试时间: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请考生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学号填写在试卷的指定位置。 2、答题前,请先仔细查看试卷,如果试卷有误,请举手向监考老师示意。 3、请将答案全部写在答题卷上,答题时不要超出装订线,答在试卷或草稿纸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共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提到“工匠精神”,也许我们会首先想到德国、瑞士、日本这些国家。其实,在我国古 代,“工匠精神”也是非常突出的。《诗经》云“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即君 子的自我修养就像加工骨器、玉器等一样,切了还要磋,琢了还得磨。这里体现的对工艺精 细程度精益求精的追求,与西方工业精神中从 99%到 99.99%的追求不谋而合。这说明,不 论区域和文化有着怎样的差别,在追求精美、卓越、典雅等这些能充分反映人类文化审美创 造力的艺术特征方面,东西方基本上是一致的,因为它代表了人类追求极致和完美的美学理 想。 基于文化的属性和发展的形态不同,东西方的“工匠精神”在具体表现样式上又存在着 一定差异。西方侧重于对刚性要素的重视,要求必须确保每个部件质量上乘,无论是材料、 设计还是生产流程,都以最高标准要求,并对最终的产品质量进行严格的检测。特别是进入 工业化时代后,标准化的大规模生产,对产品质量提出了统一的严格标准,以打造本行业最 优质的产品。如英国航海钟发明者约翰·哈里森于 1759 年完工的“哈氏 4 号”航海钟,64 天只慢了 5 秒,远比法案规定的最小误差(2 分钟)还少,完美解决了航海经度定位的问题。 相比较而言,中国则侧重于对柔性要素的重视,在设计和制造上,为追求完美和极致, 多强调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反复揣摩,孜孜不倦。中国工匠“依天工而开物”“法自然以为 师”,把对自然的敬畏和观察体验、揣摩感悟,倾注于一双巧手,让中国制造既体现出精益 求精的功能特点,也展现出典雅优美的审美特点。如中国的传统建筑,在设计和建造中既追
求实用功能,也追求天人合一的审美功效。北宋徽宗时烧制的汝瓷“似玉非玉而胜玉”,让 人顿生“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的感慨。中国的“工匠精神”附着于精美绝伦的作 品,世代相传。天工开物,随物赋形,是中华民族对制造业的价值取向共识。如果我们承继 这种东方智慧,并学习西方对产品刚性要素的重视,应该会带来东方诗意和西方精准的美妙 融合,成就中国制造业的独特风韵 然而,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心浮气躁,制造业普遍追求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带来的 即时利益,工匠精神少有用武之地。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中国 人的消费观念也正在由“生存消费”转向“品质消费”,中国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工匠精 《周礼·考工记》有言:“知者创物,巧者速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 作也。”对应于现代语境,“知(智)者”可以理解为产品的设计者、科技的创新者,而“巧 者”便是将设计与创新转化为优质产品的工匠。对于我国正在开疆拓土、万马奔腾的制造业 和文化产业而言,这二者缺一不可。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东西方的“工匠精神”在追求“精益求精”这一点上是相同的,但因为文化属性和发展形 态不同,两者在具体的表现样式上又有差异 B.中国工匠“依天工而开物”“法自然以为师”,这种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和取法于自然的思 想,使中国的传统建筑既讲究实用,又追求天人合一的审美功效。 C.西方的工匠精神比较重视影响产品质量的刚性要素,其产品在设计、用材、生产流程、质 量检测等各方面始终都有统一的严格标准 D.在当下重提“工匠精神”,一方面要吸纳我国古代工匠“天工开物,随物赋形”的智慧 另一方面也要学习西方工匠追求精准的精神,如此才能成就中国制造业的独特风韵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诗经》中的“切”“磋”“琢”“磨”四字描述了当时人们对玉石等的精细加工,而《周 礼·考工记》“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则高度评价了我国古代工匠们创造的作品 B.东西方在区域和文化方面存在着差异,但他们都追求工艺设计和制造上的精美、卓越和典 雅,因为这样做是为了共同提高人类文化的审美创造力 C.改革开放以来,“工匠精神”在我国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这与功利化的社会风气和停留 在满足生存需要层面的消费理念等有一定的关系
求实用功能,也追求天人合一的审美功效。北宋徽宗时烧制的汝瓷“似玉非玉而胜玉”,让 人顿生“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的感慨。中国的“工匠精神”附着于精美绝伦的作 品,世代相传。天工开物,随物赋形,是中华民族对制造业的价值取向共识。如果我们承继 这种东方智慧,并学习西方对产品刚性要素的重视,应该会带来东方诗意和西方精准的美妙 融合,成就中国制造业的独特风韵。 然而,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心浮气躁,制造业普遍追求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带来的 即时利益,工匠精神少有用武之地。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中国 人的消费观念也正在由“生存消费”转向“品质消费”,中国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工匠精 神”。 《周礼•考工记》有言:“知者创物,巧者速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 作也。”对应于现代语境,“知(智)者”可以理解为产品的设计者、科技的创新者,而“巧 者”便是将设计与创新转化为优质产品的工匠。对于我国正在开疆拓土、万马奔腾的制造业 和文化产业而言,这二者缺一不可。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东西方的“工匠精神”在追求“精益求精”这一点上是相同的,但因为文化属性和发展形 态不同,两者在具体的表现样式上又有差异。 B.中国工匠“依天工而开物”“法自然以为师”,这种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和取法于自然的思 想,使中国的传统建筑既讲究实用,又追求天人合一的审美功效。 C.西方的工匠精神比较重视影响产品质量的刚性要素,其产品在设计、用材、生产流程、质 量检测等各方面始终都有统一的严格标准。 D.在当下重提“工匠精神”,一方面要吸纳我国古代工匠“天工开物,随物赋形”的智慧, 另一方面也要学习西方工匠追求精准的精神,如此才能成就中国制造业的独特风韵。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诗经》中的“切”“磋”“琢”“磨”四字描述了当时人们对玉石等的精细加工,而《周 礼·考工记》“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则高度评价了我国古代工匠们创造的作品。 B.东西方在区域和文化方面存在着差异,但他们都追求工艺设计和制造上的精美、卓越和典 雅,因为这样做是为了共同提高人类文化的审美创造力。 C.改革开放以来,“工匠精神”在我国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这与功利化的社会风气和停留 在满足生存需要层面的消费理念等有一定的关系
D.对我国的制造业和文化产业而言,要想让巧妙设计和科技创新转化为具有现实价值的优质 产品,还必须依赖工匠的锤炼琢磨和精工细作。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工匠为追求完美和极致,常常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反复揣摩,虽说是慢工出细活,但也 可能造成生产效率的低下,这与现代工业追求效率的价值取向是不太一致的。 B.在德国、瑞士、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他们的工业产品质量能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一致认可, 所以,在这些国家,“工匠精神”得到了很好的发扬 C.“哈氏4号”航海钟以精准度高而著称,北宋徽宗时的汝瓷则以巧夺天工、精美绝伦著称, 两者的差异体现了西方和东方“工匠精神”的文化属性和发展形态不同。 D.“工匠精神”在一些国家,在一定的时期内,可能会因为某些原因而缺失,但只要人类追 求极致和完美的美学理想不破灭,它就不会消失。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1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天嚣 风,像浪一样,梗着头向钢架房冲撞。钢架房,便发疟疾般地一阵阵战栗、摇晃,像 是随时都要散架。渴!难忍难挨的渴,使人的思想退化得十分简单、十分原始。欲望,分 解成最简单的元素:水!只要有一杯水,哪怕半杯,不,一口也好哇! 空气失去了气体的性质,像液体,厚重而凝滞。粉尘,被风化成的极细小的砂粒,从 昏天黑地的旷野钻入小屋,在人的五脏六腑间自由巡游。它无情地和人体争夺着仅有的 点水分 他躺着,喉头有梗阻感,他怀疑粉尘已经在食道结成硬块,会不会引起别的疾病,比 如矽肺?但他懒得想下去。疾病的威胁,似乎已退得十分遥远。他闭上眼,调整头部姿势, 让左耳朵不受任何阻碍,他左耳听力比右耳强。风声,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势。他仍然充满 希望地倾听 基地首长一定牵挂着这支小试验队,但无能为力,远隔一百公里,运水车不能出动 直升机无法起飞,在狂虐的大自然面前,人暂时还只能居于屈辱的地位。他不想再费劲去 听了。目前最明智的,也许就是进入半昏迷状态,减少消耗,最大限度地保存体力。于是 这间屋子,便沉入无生命状态… 忽然,处于混沌状态的他,像被雷电击中,浑身一震。一种声音!他转过头,他相信
D.对我国的制造业和文化产业而言,要想让巧妙设计和科技创新转化为具有现实价值的优质 产品,还必须依赖工匠的锤炼琢磨和精工细作。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中国工匠为追求完美和极致,常常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反复揣摩,虽说是慢工出细活,但也 可能造成生产效率的低下,这与现代工业追求效率的价值取向是不太一致的。 B.在德国、瑞士、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他们的工业产品质量能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一致认可, 所以,在这些国家,“工匠精神”得到了很好的发扬。 C.“哈氏 4 号”航海钟以精准度高而著称,北宋徽宗时的汝瓷则以巧夺天工、精美绝伦著称, 两者的差异体现了西方和东方“工匠精神”的文化属性和发展形态不同。 D.“工匠精神”在一些国家,在一定的时期内,可能会因为某些原因而缺失,但只要人类追 求极致和完美的美学理想不破灭,它就不会消失。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共 13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4~6 题 天嚣 风,像浪一样,梗着头向钢架房冲撞。钢架房,便发疟疾般地一阵阵战栗、摇晃,像 是随时都要散架。渴!难忍难挨的渴,使人的思想退化得十分简单、十分原始。欲望,分 解成最简单的元素:水!只要有一杯水,哪怕半杯,不,一口也好哇! 空气失去了气体的性质,像液体,厚重而凝滞。粉尘,被风化成的极细小的砂粒,从 昏天黑地的旷野钻入小屋,在人的五脏六腑间自由巡游。它无情地和人体争夺着仅有的一 点水分。 他躺着,喉头有梗阻感,他怀疑粉尘已经在食道结成硬块,会不会引起别的疾病,比 如矽肺?但他懒得想下去。疾病的威胁,似乎已退得十分遥远。他闭上眼,调整头部姿势, 让左耳朵不受任何阻碍,他左耳听力比右耳强。风声,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势。他仍然充满 希望地倾听。 基地首长一定牵挂着这支小试验队,但无能为力,远隔一百公里,运水车不能出动, 直升机无法起飞,在狂虐的大自然面前,人暂时还只能居于屈辱的地位。他不想再费劲去 听了。目前最明智的,也许就是进入半昏迷状态,减少消耗,最大限度地保存体力。于是, 这间屋子,便沉入无生命状态…… 忽然,处于混沌状态的他,像被雷电击中,浑身一震。一种声音!他转过头,他相信
左耳的听觉,没错,滤去风声、沙声、钢架呻吟声、铁皮震颤声,还有一种虽然微弱,却 执着,并带节奏的敲击声。“有人敲门!”他喊起来。遭雷击了,都遭雷击了,一个个 全从床上跳起,跌跌撞撞,竟全扑到门口。真真切切,有人敲门。谁?当然不可能是运水 车,运水车会揿喇叭。微弱的敲门声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大家:不是来救他们的天神,而 是需要他们援救的弱者。人的生命力,也许是最尖端的科研项目,远比上天的导弹玄秘 如果破门而入的是一队救援大军,屋里这几个人准兴奋得瘫倒在地。而此刻,个个都象喝 足了人参汤。 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 “门别开得太大 “找根棍子撑住! 每个人都找到了合适的位置,摆好了下死力的姿势。 他朝后看看。“开啦!”撤掉顶门柱,他慢慢移动门闩。 门吱吱叫着,痛苦地撤离自己的岗位。当门终于脱离了眼,那门,便呼地弹开来,紧接着, 从门外滚进灰扑扑一团什么东西和打得脸生疼的砂砾石块,屋里刹时一片混乱,像回到神 话中的史前状态。 “快,关门!”他喊,却喊不出声,但不用喊,谁都调动了每个细胞的力量。门终于 关上了,一伙人,都顺门板滑到地上,瘫成一堆稀泥。谁也不作声,谁也不想动,直到桌 上亮起一盏暗淡的马灯,大家才记起滚进来的那团灰扑扑的东西。是个人,马灯就是这人 点亮的,穿着毡袍,说着谁也听不懂的蒙语,他知道别人听不懂,所以不多说,便动手解 皮口袋。 西瓜!从皮口袋里滚出来,竟是大西瓜!绿生生,油津津,像是刚从藤上摘下,有 只还带着一片叶儿呢!戈壁滩有好西瓜,西瓜能一直吃到冬天,还不稀罕,稀罕的是现在, 当一口水都成了奢侈品的时候,谁还敢想西瓜!蒙古族同胞利索地剖开西瓜,红红的汁水, 顺着刀把滴滴嗒嗒淌,馋人极了!应该是平生吃过的最甜最美的西瓜,但谁也说不出味来, 谁都不知道,那几块西瓜是怎么落进肚子里去的 至于送西瓜人是怎么冲破风沙,奇迹般的来到这里,最终也没弄清,因为谁也听不懂 蒙语,只好让它成为一个美好的谜,永久地留在记忆里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不仅形象地描写了风沙的狂暴,也细致地表现了人物的直觉印象与切身 感受,烘托并渲染了“天嚣”的恐怖气氛
左耳的听觉,没错,滤去风声、沙声、钢架呻吟声、铁皮震颤声,还有一种虽然微弱,却 执着,并带节奏的敲击声。 “有人敲门!” 他喊起来。遭雷击了,都遭雷击了,一个个 全从床上跳起,跌跌撞撞,竟全扑到门口。真真切切,有人敲门。谁?当然不可能是运水 车,运水车会揿喇叭。微弱的敲门声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大家:不是来救他们的天神,而 是需要他们援救的弱者。人的生命力,也许是最尖端的科研项目,远比上天的导弹玄秘。 如果破门而入的是一队救援大军,屋里这几个人准兴奋得瘫倒在地。而此刻,个个都象喝 足了人参汤。 “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 “门别开得太大!” “找根棍子撑住!” 每个人都找到了合适的位置,摆好了下死力的姿势。 他朝后看看。 “开啦! ”撤掉顶门柱,他慢慢移动门闩。 门吱吱叫着,痛苦地撤离自己的岗位。当门终于脱离了眼,那门,便呼地弹开来,紧接着, 从门外滚进灰扑扑一团什么东西和打得脸生疼的砂砾石块,屋里刹时一片混乱,像回到神 话中的史前状态。 “快,关门!”他喊,却喊不出声,但不用喊,谁都调动了每个细胞的力量。门终于 关上了,一伙人,都顺门板滑到地上,瘫成一堆稀泥。谁也不作声,谁也不想动,直到桌 上亮起一盏暗淡的马灯,大家才记起滚进来的那团灰扑扑的东西。是个人,马灯就是这人 点亮的,穿着毡袍,说着谁也听不懂的蒙语,他知道别人听不懂,所以不多说,便动手解 皮口袋。 西瓜!从皮口袋里滚出来,竟是大西瓜!绿生生,油津津,像是刚从藤上摘下,有一 只还带着一片叶儿呢!戈壁滩有好西瓜,西瓜能一直吃到冬天,还不稀罕,稀罕的是现在, 当一口水都成了奢侈品的时候,谁还敢想西瓜!蒙古族同胞利索地剖开西瓜,红红的汁水, 顺着刀把滴滴嗒嗒淌,馋人极了!应该是平生吃过的最甜最美的西瓜,但谁也说不出味来, 谁都不知道,那几块西瓜是怎么落进肚子里去的。 至于送西瓜人是怎么冲破风沙,奇迹般的来到这里,最终也没弄清,因为谁也听不懂 蒙语,只好让它成为一个美好的谜,永久地留在记忆里。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开头不仅形象地描写了风沙的狂暴,也细致地表现了人物的直觉印象与切身 感受,烘托并渲染了“天嚣”的恐怖气氛
B.被困队员身陷绝境却调动起所有能量开门救助敲门人,送瓜人在被困队员生死关 头奇迹般的出现,这都说明生命奇迹无法解释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开门前试验队员一句“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 风卷进去”,就体现了科研工作者高度的责任意识。 D.试验队被困队员与素不相识的送瓜人之间的故事,不仅令人感动,还揭示出一个 朴素而有意味的人生道理: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 5.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4分) 答 6.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 作品进行分析。(6分) 答: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中国诗词大会》赢得高关注诗和远方唤你去读书 文/莫斯其格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巅峰对决”,经过一个半小时的比拼,近来圈粉 无数的16岁高中生武亦妹经过个人追逐赛、飞花令攻擂资格争夺以及攻擂战三轮比拼,最 终战胜擂主彭敏获得年度总冠军。 网友表示通过节目受益良多。“感谢诗词大会使我体会到了现代语言难以描绘的情感。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草木本有心,何求美人折’。”“快餐时代,网络段子流行多 了,优秀诗句传播少了;以功利心阅读的人多了,以诗词提升素养的人少了;生硬刻板的诗 词教育多了,教学生懂得欣赏诗词的少了。”“唤醒传统文化基因需不懈努力,即便走得再快, 也请勿忘‘诗和远方!” “繁华落幕,速去读书!”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落幕后,不少观众感慨,通过节 目感觉自己知识储备还是欠缺很多,激发了读书的兴趣。看过比赛,马上捧起诗集背诗去?” “诗词大会终究是节目,看完节目,是洗洗睡了,还是秉烛夜读?这是个重大的问题。”“‘你 的问题是读书太少,而想得太多。’杨绛先生的这句话,送给大家,也用来自勉。” 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则认为:“尽管时空相隔,但古诗文中 蕴含的情感是贴近当下的。不管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都对美好的事物有向往之情,当人们
B.被困队员身陷绝境却调动起所有能量开门救助敲门人,送瓜人在被困队员生死关 头奇迹般的出现,这都说明生命奇迹无法解释。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开门前试验队员一句“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 风卷进去”,就体现了科研工作者高度的责任意识。 D.试验队被困队员与素不相识的送瓜人之间的故事,不仅令人感动,还揭示出一个 朴素而有意味的人生道理: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 5.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4 分) 答: 6.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 作品进行分析。(6 分) 答: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共 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中国诗词大会》赢得高关注 诗和远方唤你去读书 文/莫斯其格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巅峰对决”,经过一个半小时的比拼,近来圈粉 无数的 16 岁高中生武亦妹经过个人追逐赛、飞花令攻擂资格争夺以及攻擂战三轮比拼,最 终战胜擂主彭敏获得年度总冠军。 网友表示通过节目受益良多。“感谢诗词大会使我体会到了现代语言难以描绘的情感。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草木本有心,何求美人折’。”“快餐时代,网络段子流行多 了,优秀诗句传播少了;以功利心阅读的人多了,以诗词提升素养的人少了;生硬刻板的诗 词教育多了,教学生懂得欣赏诗词的少了。”“唤醒传统文化基因需不懈努力,即便走得再快, 也请勿忘‘诗和远方’!” “繁华落幕,速去读书!”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落幕后,不少观众感慨,通过节 目感觉自己知识储备还是欠缺很多,激发了读书的兴趣。“看过比赛,马上捧起诗集背诗去?” “诗词大会终究是节目,看完节目,是洗洗睡了,还是秉烛夜读?这是个重大的问题。”“‘你 的问题是读书太少,而想得太多。’杨绛先生的这句话,送给大家,也用来自勉。” 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则认为:“尽管时空相隔,但古诗文中 蕴含的情感是贴近当下的。不管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都对美好的事物有向往之情,当人们
遇到挫折和烦恼时,心灵也同样需要一个宣泄的出口。” 观众对中华古诗词的日渐关注和喜爱,让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中国诗词大会》学术总 负责人李定广欣慰,但他表示,目前大部分人学习古诗词还是基于实用主义,尽管中小学教 材中古诗词比重较以往有所增加,但教学仍以应试为主。李定广认为,需要加强古诗词的审 美教育,引导学生自然地、自发地体会诗词中的温暖和情意。 对于武亦妹的获胜,上海市语文特级教王白云则认为,“在诗词大会上,比的并不是对 诗词美的感受和品味,而是九宫格、干扰项,在熟稔中高考套路的语文教师眼里,简直是 场标准化考试。古诗词或传统文化复兴的端倪,在这样的诗词大会上,能看到几何?实事求 是地说,不多。” 有的网友则认为:“作为一个中学生,武亦妹的才华和形象都令人喜爱和佩服。但我始 终不赞成以这种方式来接触和理解古诗词,诗词这玩意儿说白了还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审美体 现,是心灵与自然借助传统文化的对话,它没有那么功利,那么直接,那么紧张,那么剑拔 弩张。”“一部手机在手,哪首唐诗查不到?干嘛还要背?” (摘编自《广州日报》) 材料二: 昨天,一位专家表示,《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饱受关注和喜爱,正在于它带着深埋于 每个中国人心中的文化基因,这些国人耳熟能详、打动人心的诗词激发了大家心中的情怀 此外,古意盎然的诗词,也将观众不知不觉地带入到古风意韵之中,让人体会到流落在 当下骄躁忙碌的生存环境缝隙中的一丝优雅和浪漫。这使得很多人开始怀念旧时的诗意生 活,选手陈更曾说,“诗歌与其他学问不同的一点是,它与技能无关,所以接近它,被它吸 引,被感动,让人觉得心不死。一字一词里见乾坤,滴水映月般表现大千世界。”由此可见, 诗词一一这属于中华文明的语言文字,反映的正是我们东方人内心的丰富情思,正是这种文 化造就了独特的东方诗意,也使得《中国诗词大会》一播即热 (摘自《扬子晚报》报道《诗词大会为何能引发如潮思考》) 材料三: 是我们这个民族缺乏文化素养和文化基因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中国诗词大会》圈 粉无数,恰恰说明了在每个人的内心中都愿意亲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 “诗和远方”。在《中国诗词大会》上,选手们对古诗词的熟悉程度令人惊叹,学者嘉宾对 诗词内涵、创作背景等内容的解读,更是一场文化大餐,让人如痴如醉。 然而不可回避的话题是:既然每个人身上都有中华优秀文化的基因,但这样的基因为何
遇到挫折和烦恼时,心灵也同样需要一个宣泄的出口。” 观众对中华古诗词的日渐关注和喜爱,让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中国诗词大会》学术总 负责人李定广欣慰,但他表示,目前大部分人学习古诗词还是基于实用主义,尽管中小学教 材中古诗词比重较以往有所增加,但教学仍以应试为主。李定广认为,需要加强古诗词的审 美教育,引导学生自然地、自发地体会诗词中的温暖和情意。 对于武亦妹的获胜,上海市语文特级教王白云则认为,“在诗词大会上,比的并不是对 诗词美的感受和品味,而是九宫格、干扰项,在熟稔中高考套路的语文教师眼里,简直是一 场标准化考试。古诗词或传统文化复兴的端倪,在这样的诗词大会上,能看到几何?实事求 是地说,不多。” 有的网友则认为:“作为一个中学生,武亦妹的才华和形象都令人喜爱和佩服。但我始 终不赞成以这种方式来接触和理解古诗词,诗词这玩意儿说白了还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审美体 现,是心灵与自然借助传统文化的对话,它没有那么功利,那么直接,那么紧张,那么剑拔 弩张。”“一部手机在手,哪首唐诗查不到?干嘛还要背?” (摘编自《广州日报》) 材料二: 昨天,一位专家表示,《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饱受关注和喜爱,正在于它带着深埋于 每个中国人心中的文化基因,这些国人耳熟能详、打动人心的诗词激发了大家心中的情怀。 此外,古意盎然的诗词,也将观众不知不觉地带入到古风意韵之中,让人体会到流落在 当下骄躁忙碌的生存环境缝隙中的一丝优雅和浪漫。这使得很多人开始怀念旧时的诗意生 活,选手陈更曾说,“诗歌与其他学问不同的一点是,它与技能无关,所以接近它,被它吸 引,被感动,让人觉得心不死。一字一词里见乾坤,滴水映月般表现大千世界。”由此可见, 诗词——这属于中华文明的语言文字,反映的正是我们东方人内心的丰富情思,正是这种文 化造就了独特的东方诗意,也使得《中国诗词大会》一播即热。 (摘自《扬子晚报》报道《诗词大会为何能引发如潮思考》) 材料三: 是我们这个民族缺乏文化素养和文化基因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中国诗词大会》圈 粉无数,恰恰说明了在每个人的内心中都愿意亲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 “诗和远方”。在《中国诗词大会》上,选手们对古诗词的熟悉程度令人惊叹,学者嘉宾对 诗词内涵、创作背景等内容的解读,更是一场文化大餐,让人如痴如醉。 然而不可回避的话题是:既然每个人身上都有中华优秀文化的基因,但这样的基因为何
常常被压抑,而不是被唤醒呢?毋庸置疑,这是一个快餐时代,浮躁的气息似乎具有极强的 传染性,即便明白开卷有益的道理,许多人依然缺乏耐心与沉静,不愿去品味诗词歌赋带来 的美好意境 更重要的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上,我们走了弯路。一方面,传统文化的教育曾经 被挤到了边缘,近些年才再获重视。课堂中的诗词教育,往往抛却诗词的绝妙词句和美好意 境,专注于反复咀嚼诗词的中心思想,专注于由此衍生的各种试题。这样的传授方式,往往 让学生瞬间对诗词失去兴趣。另一方面,在许多家长的内心中,过度专注于对孩子“一技之 长”的培养,让诗词歌赋等浸润心灵的知识不知不觉间受到冷落。 在这样一个节奏明快、资讯发达的时代,坐下来聊聊诗歌、品味人生无疑是奢侈的。然 而,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除了奋斗的力量,还需要“诗和远方”。中国的人均GDP已达8000 美元左右,内心的精彩将会成为更多人的追求。希望《中国诗词大会》引起的这股风潮,能 够一路走下去,让古老的诗词歌赋再度焕发青春,也让“腹有诗书气自华”成为更多人的追 (摘自央广评论《生活中不能没有“诗和远方”》)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指出,“快餐时代”人们功利心作祟,使现代语言干瘪苍白,很难表达现代人 丰富的情感,也使诗词教育越来越枯燥无趣。 材料一中,李定广和王白云均对当下中学古诗词教学表示不满,认为古诗词教学仍 以应试教育、标准化考试为主,而缺少对学生的审美教育。 C.材料二中,选手陈更不仅提到了诗歌的不足,而且指出了诗歌的优点,它既可以感 动读者,也可以反映纷繁变幻的外部世界 D.材料三指出,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裕,人们逐渐关注自己的精神世界,二者都是幸福 生活所不可缺少的,追求后者的人将会越来越多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最为合理的两项是()()(5分) A.三则材料均以小见大,通过对于《中国诗词大会》的评论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和发展,以期引起读者更深入的思考。 B.材料一和材料三写作目的不同,但都反思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都认为基于实用、 应试、技能的古诗词教学难以浸润学生心灵 C.材料一呈现了关于《中国诗词大会》的不同意见,材料二、三则主要是一家之言, 相比之下材料一的评论更客观、更全面、更深刻
常常被压抑,而不是被唤醒呢?毋庸置疑,这是一个快餐时代,浮躁的气息似乎具有极强的 传染性,即便明白开卷有益的道理,许多人依然缺乏耐心与沉静,不愿去品味诗词歌赋带来 的美好意境。 更重要的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上,我们走了弯路。一方面,传统文化的教育曾经 被挤到了边缘,近些年才再获重视。课堂中的诗词教育,往往抛却诗词的绝妙词句和美好意 境,专注于反复咀嚼诗词的中心思想,专注于由此衍生的各种试题。这样的传授方式,往往 让学生瞬间对诗词失去兴趣。另一方面,在许多家长的内心中,过度专注于对孩子“一技之 长”的培养,让诗词歌赋等浸润心灵的知识不知不觉间受到冷落。 在这样一个节奏明快、资讯发达的时代,坐下来聊聊诗歌、品味人生无疑是奢侈的。然 而,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除了奋斗的力量,还需要“诗和远方”。中国的人均 GDP 已达 8000 美元左右,内心的精彩将会成为更多人的追求。希望《中国诗词大会》引起的这股风潮,能 够一路走下去,让古老的诗词歌赋再度焕发青春,也让“腹有诗书气自华”成为更多人的追 求。 (摘自央广评论《生活中不能没有“诗和远方”》)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3 分) A.材料一指出,“快餐时代”人们功利心作祟,使现代语言干瘪苍白,很难表达现代人 丰富的情感,也使诗词教育越来越枯燥无趣。 B.材料一中,李定广和王白云均对当下中学古诗词教学表示不满,认为古诗词教学仍 以应试教育、标准化考试为主,而缺少对学生的审美教育。 C.材料二中,选手陈更不仅提到了诗歌的不足,而且指出了诗歌的优点,它既可以感 动读者,也可以反映纷繁变幻的外部世界。 D.材料三指出,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裕,人们逐渐关注自己的精神世界,二者都是幸福 生活所不可缺少的,追求后者的人将会越来越多。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最为合理的两项是( )( )(5 分) A.三则材料均以小见大,通过对于《中国诗词大会》的评论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和发展,以期引起读者更深入的思考。 B.材料一和材料三写作目的不同,但都反思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都认为基于实用、 应试、技能的古诗词教学难以浸润学生心灵。 C.材料一呈现了关于《中国诗词大会》的不同意见,材料二、三则主要是一家之言, 相比之下材料一的评论更客观、更全面、更深刻
D.三则材料来源不同,但都对央视的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发表评论,大家都一致认 为该节目办得非常成功 E.三则材料的语言风格各有特色。材料一诙谐幽默,材料二典雅生动,材料三则以充 沛的说理见长。 9.《中国诗词大会》产生了哪些积极的社会影响?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19分)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 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 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 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 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 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 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 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 天命复奚疑!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悟已往之不谏谏:挽回 B.审容膝之易安容膝:形容居室狭小,仅能容膝。 C.善万物之得时善:羡慕 D.帝乡不可期帝乡:皇帝的住所,这里指仕途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门虽设而常关 ②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B.①胡为乎惶惶欲何之②之二虫又何知 C.①既自以心为形役②有鸟焉,其名为鹏 D.①登东皋以舒啸 ②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D.三则材料来源不同,但都对央视的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发表评论,大家都一致认 为该节目办得非常成功。 E.三则材料的语言风格各有特色。材料一诙谐幽默,材料二典雅生动,材料三则以充 沛的说理见长。 9.《中国诗词大会》产生了哪些积极的社会影响?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19 分)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 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 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 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 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 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 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 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 天命复奚疑!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 (3 分) A.悟已往之不谏 谏:挽回 B.审容膝之易安 容膝:形容居室狭小,仅能容膝。 C.善万物之得时 善:羡慕 D.帝乡不可期 帝乡:皇帝的住所,这里指仕途。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 分) A.①门虽设而.常关 ②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B.①胡为乎惶惶欲何之. ②之.二虫又何知 C.①既自以心为.形役 ②有鸟焉,其名为.鹏 D.①登东皋以.舒啸 ②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是东晋义熙元年(405)作者辞去彭泽令回家时所作,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 愉快心情 和归田后的乐趣。分“序”和“辞”两节,“辞”是一种与“赋”相近的文体的名称。 B.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劳动生活的歌颂,表明他对当时现实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 满和否定, 反应他蔑视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委运乘化,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 C.“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中的“松菊”,既是庭院实景的描写,又有象征意义。松菊象 征高洁的品质,松菊犹存比喻坚韧芬芳的节操仍在 D.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体现陶渊明顺应自然,乐天命超生死 的思想,流露 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是其人性弱点的主要表现。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2)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14~15题。(11分) 苏秀道中①【宋】曾几 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注】①苏秀道中:从苏州到秀州(今浙江嘉兴)的路上。诗人时为浙西提刑 14.下列对该诗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从夜感霖雨突降写起,人们盼望久己的甘霖突降,仿佛将诗人的心田也滋润了。“润” 字不仅有生理上的清凉感,而且有心理上的喜悦感,由实而虚 B.颔联不顾房漏、床湿,见溪流岸深,旱情缓解,为民而喜,从正反两个方面写出了诗人 对久旱喜雨的兴奋之情。其中“喜”是诗眼,贯穿始终,表明情感。 C.“不愁屋漏床床湿”引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床头屋漏无干处”不仅 自然贴切,而且所表现的精神气韵也与杜甫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本文是东晋义熙元年(405)作者辞去彭泽令回家时所作,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 愉快心情 和归田后的乐趣。分“序”和“辞”两节,“辞”是一种与“赋”相近的文体的名称。 B.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劳动生活的歌颂,表明他对当时现实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 满和否定, 反应他蔑视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委运乘化,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 C.“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中的“松菊”,既是庭院实景的描写,又有象征意义。松菊象 征高洁的品质,松菊犹存比喻坚韧芬芳的节操仍在。 D.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体现陶渊明顺应自然,乐天命超生死 的思想,流露 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是其人性弱点的主要表现。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2)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 14~15 题。(11 分) 苏秀道中①【宋】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注】①苏秀道中:从苏州到秀州(今浙江嘉兴)的路上。诗人时为浙西提刑。 14.下列对该诗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5 分) A. 首联从夜感霖雨突降写起,人们盼望久己的甘霖突降,仿佛将诗人的心田也滋润了。“润” 字不仅有生理上的清凉感,而且有心理上的喜悦感,由实而虚。 B. 颔联不顾房漏、床湿,见溪流岸深,旱情缓解,为民而喜,从正反两个方面写出了诗人 对久旱喜雨的兴奋之情。其中“喜”是诗眼,贯穿始终,表明情感。 C. “不愁屋漏床床湿”引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床头屋漏无干处”不仅 自然贴切,而且所表现的精神气韵也与杜甫相同
D.尾联用对比衬托手法,直抒胸臆,写无田尚且欣舞,況有田者乎,将喜渲染到极致。进 步表现诗人与农民同喜悦之心。 E.这首诗语言诙谐风趣,轻巧明快,体现了诗人对农民辛勤劳作的关心。一位不事农桑的 文人士大夫能拥有这样的情怀,实在难能可贵。 15.这首诗写出秋雨怎样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陈情表》中李密从年龄角度说明暂时不可以应命的原因的两 句 (2)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描写水天一色的画面,被誉为千古 绝唱的写景之语: (3)《逍遥游》中 两句写了水和舟的关系,表明了有所待 的大与小 第Ⅱ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横线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组是()(3分) ①全美房价崩跌导致丧失赎回权的房产数目创新高,不良资产尾大不掉,一些金融机构因受 拖累而濒临破产倒闭 ②在词的发展史上,苏轼和辛弃疾是别开生面的大家。他们的创作实践,极大地提高了词的 地位,使之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一朵奇葩。 ③对甘地的许多观点,泰戈尔不仅不赞一词,而且苛评有加。然而,他对甘地的品格却极为 钦佩。我们从他们的友谊中看到了什么是伟大情怀。 ④《康熙秘史》已经在三大卫星频道播出多日了,夏雨饰演的康煕也大热银屏,影帝演皇τ 入木三分,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 ⑤在今年5月的“成都别车门”中,一名姓送宋的出租车司机因为出手相助而受伤,接受记 者采访时,他平和淡然地说:“没什么的,这点伤势不足挂齿。 ⑥对于明明是“中国制造”,却因为在国外注册一个听起来洋味十足的品牌名称就自我鼓吹 “高大上”的产品,公众的态度是既嗤之以鼻,却也无可奈何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D. 尾联用对比衬托手法,直抒胸臆,写无田尚且欣舞,况有田者乎,将喜渲染到极致。进 一步表现诗人与农民同喜悦之心。 E. 这首诗语言诙谐风趣,轻巧明快,体现了诗人对农民辛勤劳作的关心。一位不事农桑的 文人士大夫能拥有这样的情怀,实在难能可贵。 15.这首诗写出秋雨怎样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 1 )《 陈 情 表 》 中 李 密 从 年 龄 角 度 说 明 暂 时 不 可 以 应 命 的 原 因 的 两 句 , 。 (2) 王 勃 的 《 滕 王 阁 序 》 中 描 写 水 天 一 色 的 画 面 , 被 誉 为 千 古 绝 唱 的 写 景 之 语:__________ , 。 (3)《逍遥游》中__________ , 两句写了水和舟的关系,表明了有所待 的大与小。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7.下列各句中加横线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组是( )(3 分) ①全美房价崩跌导致丧失赎回权的房产数目创新高,不良资产尾大不掉,一些金融机构因受 拖累而濒临破产倒闭。 ②在词的发展史上,苏轼和辛弃疾是别开生面的大家。他们的创作实践,极大地提高了词的 地位,使之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一朵奇葩。 ③对甘地的许多观点,泰戈尔不仅不赞一词,而且苛评有加。然而,他对甘地的品格却极为 钦佩。我们从他们的友谊中看到了什么是伟大情怀。 ④《康熙秘史》已经在三大卫星频道播出多日了,夏雨饰演的康熙也大热银屏,影帝演皇帝 入木三分,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 ⑤在今年 5 月的“成都别车门”中,一名姓送宋的出租车司机因为出手相助而受伤,接受记 者采访时,他平和淡然地说:“没什么的,这点伤势不足挂齿。” ⑥对于明明是“中国制造”,却因为在国外注册一个听起来洋味十足的品牌名称就自我鼓吹 “高大上”的产品,公众的态度是既嗤之以鼻,却也无可奈何。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