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即有异说,清代学者崇尚考据,对此议论 纷纷,如汪中作《老子考异》,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益启争端。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 彰,真相不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大家都 期待这个问题有新的解决线索 过去对于古书真伪及年代的讨论,只能以纸上材料证明纸上材料,没有其它的衡量标准 因而难有定论。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受到辨伪家的怀疑,年代确不可移的,恐怕 要数到《韩非子》。《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但这几本书成书太晚,没有多少作用。近年 战国秦汉简帛佚籍大量出土,为学术界提供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地下材料,这使我们有可能重 新考虑《老子》的时代问题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内有《老子》两种版本,甲本字体较早,不 避汉高祖讳,应抄写于高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讳,可以抄写于文帝初。这两本《老子》 抄写年代都晩,无益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但乙本前面有《黄帝书》四篇,系“黄” “老”合抄之本,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早期道家的认识。 郭沐若先生曾指出,道家都是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故也可称之为黄老学派 《老子》和《黄帝书》是道家的经典,在汉初被抄写在《老子》前面的《黄帝书》显然在当 时公众心目中已据有崇高位置,不会是刚刚撰就的作品。同时,《黄帝书》与《申子》、《慎 子》、《韩非子》等有许多共通文句,而申不害、慎到、韩非三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 之处可认作对《黄帝书》的引用阐发。申不害和慎到的年代,前人推为战国中期,《黄帝书》 不应更晚。至于《黄帝书》与《老子》的共通之处也甚多,如《黄帝书·经法》篇云“王天 下者有玄德”,什么是“玄德”,文中未见解释。查《老子》五十一章:“生而不有,为而不 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帛书所讲“玄德”显然由此而来。此例甚多,那么为《皇帝书》 所称引的《老子》必须再早上一个时期,也就是不会晚于战国时期 古书中有关老子和孔子关系的记述很多,但矛盾和可疑之点不少。近来有陈鼓应先生《老 学先于孔学》一文,专门讨论《论语》受《老子》的影响,用以证成“《老子》成书早于《论 语》”。如《论语·卫灵公》:“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己 矣。”“无为而治”是老子的学说,细味孔子的话,是讲唯有舜称得其无为而治,很像是针 对已有的学说而发。《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 报怨,以德报德。”朱熹指出:“或人所称今见《老子》书。”因此这一条是《论语》引用《老 子》的铁证,而且是对《老子》的批评。从这些情形来看,古书所记老子长于孔子,可以认 为是确实可信的 (摘编自李学勤《的年代》) 1.下面关于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司马迁《史记》开始,关于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就有不同说法。清代汪中作 《老子考异》以后,学者们更加纷争不已。 B.钱穆说过:如果老子其他人说的时代不明,那么先秦诸子学术思想的联系和发展就无法 弄清,《老子》和道家的源流、派别也无从谈起 C.以前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本身就被人指为伪书。《韩非子》、《吕氏春秋》等虽 然年代确凿无疑,但是成书太晚,也无济于事 D.近年来战国秦汉简帛文献大量出士,给学术界提供了许多纸上材料以外的东西,这使得老 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有了解决的可能。 2.下面解释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1 1 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即有异说,清代学者崇尚考据,对此议论 纷纷,如汪中作《老子考异》,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益启争端。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 彰,真相不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大家都 期待这个问题有新的解决线索. 过去对于古书真伪及年代的讨论,只能以纸上材料证明纸上材料,没有其它的衡量标准, 因而难有定论。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受到辨伪家的怀疑,年代确不可移的,恐怕 要数到《韩非子》。《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但这几本书成书太晚,没有多少作用。近年 战国秦汉简帛佚籍大量出土,为学术界提供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地下材料,这使我们有可能重 新考虑《老子》的时代问题。 1973 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内有《老子》两种版本,甲本字体较早,不 避汉高祖讳,应抄写于高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讳,可以抄写于文帝初。这两本《老子》 抄写年代都晚,无益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但乙本前面有《黄帝书》四篇,系“黄”、 “老”合抄之本,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早期道家的认识。 郭沐若先生曾指出,道家都是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故也可称之为黄老学派. 《老子》和《黄帝书》是道家的经典,在汉初被抄写在《老子》前面的《黄帝书》显然在当 时公众心目中已据有崇高位置,不会是刚刚撰就的作品。同时,《黄帝书》与《申子》、《慎 子》、《韩非子》等有许多共通文句,而申不害、慎到、韩非三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 之处可认作对《黄帝书》的引用阐发。申不害和慎到的年代,前人推为战国中期,《黄帝书》 不应更晚。至于《黄帝书》与《老子》的共通之处也甚多,如《黄帝书·经法》篇云“王天 下者有玄德”,什么是“玄德”,文中未见解释。查《老子》五十一章:“生而不有,为而不 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帛书所讲“玄德”显然由此而来。此例甚多,那么为《皇帝书》 所称引的《老子》必须再早上一个时期,也就是不会晚于战国时期。 古书中有关老子和孔子关系的记述很多,但矛盾和可疑之点不少。近来有陈鼓应先生《老 学先于孔学》一文,专门讨论《论语》受《老子》的影响,用以证成“《老子》成书早于《论 语》”。如《论语·卫灵公》:“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 矣。’”“无为而治”是老子的学说,细味孔子的话,是讲唯有舜称得其无为而治,很像是针 对已有的学说而发。《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 报怨,以德报德。’”朱熹指出:“或人所称今见《老子》书。”因此这一条是《论语》引用《老 子》的铁证,而且是对《老子》的批评。从这些情形来看,古书所记老子长于孔子,可以认 为是确实可信的。 (摘编自李学勤《的年代》) 1.下面关于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司马迁《史记》开始,关于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就有不同说法。清代汪中作 《老子考异》以后,学者们更加纷争不已。 B.钱穆说过:如果老子其他人说的时代不明,那么先秦诸子学术思想的联系和发展就无法 弄清,《老子》和道家的源流、派别也无从谈起。 C.以前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本身就被人指为伪书。《韩非子》、《吕氏春秋》等虽 然年代确凿无疑,但是成书太晚,也无济于事。 D.近年来战国秦汉简帛文献大量出士,给学术界提供了许多纸上材料以外的东西,这使得老 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有了解决的可能。 2.下面解释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虽然从字体和避讳来看,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甲本和乙本的抄写年代可以大致确认, 但是这对于《老子》著作的推定没什么用处 黄帝书》和《老子》有许多相似的语句,但许多名词的解释只见于《老子》而不见于《黄 帝书》,所以《老子》成书应该早于《黄帝书》。 C.陈鼓应曾撰写《老学先于孔学》一文,指出《论语》中多有受到《老子》影响之处,其 的是证明《老子》一书的产生比《论语》早 D.《老子》有“以德报怨”之说,所以“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一句 应该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并且是对《老子》的批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古书真伪和年代问题,本文采用了两个方面的证据来证明,即不但有古书上的材料, 还加上了考古发掘的地下材料,从而增强了论证的力量。 B.道家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乙本是“黄”、“老”合抄 之本,这证明在西汉初年黄老学派已经形成 C.申不害、慎到、韩非都学过黄老之术,他们著作的语句与《黄帝书》也多有相同相似,可 见这三人的引用阐发,与《黄帝书》后来享有崇高地位极有关系。 D.《论语》引用老子“无为而治”等意见,并加以阐发,这不但证明老子年长于孔子,大概 也能印证史书上孔子曾经问学地老子一事 二、(2012辽宁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9分 自然作为环境与自然作为其自身是完全不一样的。自然作为其自身以自身为本位,与人 无关。而自然作为环境,它就失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人的价值物。一方面,它是人的对 象,相对于实在的人,它外在人。但另一方面,当它参与人的价值创造时,就不是人的对象, 而是人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人的另一体,在这个意义上,环境与人不可分。自然当其作为人 的价值物时,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作为资源,二是作为环境。资源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 活资源。人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要向自然获取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但是必须有个限度,超 出限度就可能造成整个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或某些资源的枯竭。一般来说,环境比资源外延 要大,但更重要的是,资源是人掠夺的对象,而环境是人的家园。从自然界掠夺资源,不管 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而将自然界看成环境,不管这里的自然条件如何,人 总是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对于当今人类来说,重要的是要将自然看成我们的家。家,不只是物质性的概念,还是 精神性的概念。环境美的根本性质是家园感,家园感主要表现为环境对人的亲和性、生活性 和人对环境的依恋感、归属感。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居住可以分为三个层级:宜居、利居 乐居。当前各地都在创建人类的宜居环境,提出建设花园城市,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等诸多主 张,但“宜居”在城市功能的各层次中,只是基础,重在环境保护。而“利居”任然没有摆 脱将环境当作资源的观念。环境一旦成为利用的对象,它与人的关系就存在某种对立。只有 “乐居”’,人与环境的关系才不是对立的,而是和谐的,而且这种和谐具有亲缘性、情感性、 文化性。亲缘性,说明环境与人共生的关系。情感性,说明环境与人的内在心理的关系。文 化性,说明乐居具有丰富而又深刻的文化意味,浓缩提炼了人类文明的精华,真正体现了家 园感 家园感的实现离不开对环境进行建设。环境建设有两种指导理念:一是功利的原则 是审美的原则。两个原则必须是统一的,且应以审美原则为主导,也就是说可以将工程建设 转行为景观建设,让工程既有利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又有利于人类的审美。此外,家园感 的实现也离不开环境保护。环境保护一是需要科学技术,二是需要理念。在诸多关于环境保 护的理念中,“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有积极意义。这里“美”的构成是丰富的,既有来自 生态方面自然方面的美,也有文明方面的人工的美。这样,“审美的环境保护”不仅包含了 2
1 2 A.虽然从字体和避讳来看,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甲本和乙本的抄写年代可以大致确认, 但是这对于《老子》著作的推定没什么用处。 B.《黄帝书》和《老子》有许多相似的语句,但许多名词的解释只见于《老子》而不见于《黄 帝书》,所以《老子》成书应该早于《黄帝书》。 C.陈鼓应曾撰写《老学先于孔学》一文,指出《论语》中多有受到《老子》影响之处,其目 的是证明《老子》一书的产生比《论语》早。 D.《老子》有“以德报怨”之说,所以“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一句 应该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并且是对《老子》的批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古书真伪和年代问题,本文采用了两个方面的证据来证明,即不但有古书上的材料, 还加上了考古发掘的地下材料,从而增强了论证的力量。 B.道家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乙本是“黄”、“老”合抄 之本,这证明在西汉初年黄老学派已经形成。 C.申不害、慎到、韩非都学过黄老之术,他们著作的语句与《黄帝书》也多有相同相似,可 见这三人的引用阐发,与《黄帝书》后来享有崇高地位极有关系。 D.《论语》引用老子“无为而治”等意见,并加以阐发,这不但证明老子年长于孔子,大概 也能印证史书上孔子曾经问学地老子一事。 二、(2012 辽宁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9 分) 自然作为环境与自然作为其自身是完全不一样的。自然作为其自身以自身为本位,与人 无关。而自然作为环境,它就失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人的价值物。一方面,它是人的对 象,相对于实在的人,它外在人。但另一方面,当它参与人的价值创造时,就不是人的对象, 而是人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人的另一体,在这个意义上,环境与人不可分。自然当其作为人 的价值物时,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作为资源,二是作为环境。资源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 活资源。人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要向自然获取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但是必须有个限度,超 出限度就可能造成整个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或某些资源的枯竭。一般来说,环境比资源外延 要大,但更重要的是,资源是人掠夺的对象,而环境是人的家园。从自然界掠夺资源,不管 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而将自然界看成环境,不管这里的自然条件如何,人 总是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对于当今人类来说,重要的是要将自然看成我们的家。家,不只是物质性的概念,还是 精神性的概念。环境美的根本性质是家园感,家园感主要表现为环境对人的亲和性、生活性 和人对环境的依恋感、归属感。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居住可以分为三个层级:宜居、利居、 乐居。当前各地都在创建人类的宜居环境,提出建设花园城市,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等诸多主 张,但“宜居”在城市功能的各层次中,只是基础,重在环境保护。而“利居”任然没有摆 脱将环境当作资源的观念。环境一旦成为利用的对象,它与人的关系就存在某种对立。只有 “乐居”,人与环境的关系才不是对立的,而是和谐的,而且这种和谐具有亲缘性、情感性、 文化性。亲缘性,说明环境与人共生的关系。情感性,说明环境与人的内在心理的关系。文 化性,说明乐居具有丰富而又深刻的文化意味,浓缩提炼了人类文明的精华,真正体现了家 园感。 家园感的实现离不开对环境进行建设。环境建设有两种指导理念:一是功利的原则,二 是审美的原则。两个原则必须是统一的,且应以审美原则为主导,也就是说可以将工程建设 转行为景观建设,让工程既有利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又有利于人类的审美。此外,家园感 的实现也离不开环境保护。环境保护一是需要科学技术,二是需要理念。在诸多关于环境保 护的理念中,“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有积极意义。这里“美”的构成是丰富的,既有来自 生态方面自然方面的美,也有文明方面的人工的美。这样,“审美的环境保护”不仅包含了
以生态平衡为最高原则的科学的“真”的保护,而且高于“真”的保护。比如,城市中的湖 水被污染了,按“真”的保护,主要在治理污染,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它的生态平衡:而按审 美的保护原则,不仅要治理污染,还要进一步做一些美化,如湖岸栽花、湖中养鱼建亭等。 环境作为人的家园,既是空间的,也是历史的。我们应该适度开发自然资源,高度重 视保护自然资源,并努力建造乐居的环境。(摘编自陈望衡《环境美学的当代使命》) 4.下列有关“环境”和“资源”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为环境的自然与作为资源的自然都是人的价值物,参与到人的价值创造中。但二者又有 所不同。 B.自然作为环境,失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人的家园。这种情况下,人总是力求实现与自 然的和谐 C.资源外延小于环境,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只有改变获取资源的手段,才能使人 与自然不再对立。 D.自然作为资源,可以满足人生存和发展的需求,是人掠夺的对象,而不加限制地掠夺会造 成严重的后果。 5.下列对原文第二段内容的理想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人类对家的居住功能的追求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宜居、利居 乐居,其中宜居只是基础 B利居,任然把环境作为利用的对象,即重视自然作为资源的价值,忽略自然作为环境的价 值。 C乐居既要体现人与环境的共生关系,又要满足居住者对环境的情感认同,还要体现深厚的 文化感,三者缺一不可。 D.环境对人的亲和性与人对环境的依恋感是家园感的表现。乐居满足了人在环境方面的全 面需要,因而乐居是环境建设的最高目标。 6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资源的枯竭会危及人的生存,所以人类要高度重视保护自然环境。但与此同时,适度 开发自然资源的工作也不能停 B湖岸植树栽花,湖中养鱼建亭等保护环境的做法,不仅美化了我们的空间,而且也让家园 感具有了持续性。 C环境建设的指导原则应强调功利与审美的统一。例如,可以将工程建设转行成景观建设, 也就是将审美理念融入工程规划中。 D.“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中“美”的构成是丰富的,它高于科学的“真”的保护,因而保 护环境首先要考虑人工美的因素 三、(2012全国卷大纲版)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 “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扬孑津。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这是李白 《横江词》的第三首。横江即采石矶对岸的横江浦渡口。王琦《李太白集辑注》引有胡三省 《资治通鉴注》:“扬子津在今真州扬子县南。”扬子县位置在江都(扬州)西南,已靠近大 江,扬子津更在其南,则是江边的津渡了。李白在诗中所以会由横江浦联想到扬子津,正是 这个缘故。扬子津当时必然久已驰名,因为它乃是从江都入江的运河渡头,可是开元之后却 为瓜洲所取代,中晚唐人诗中提到瓜洲的很多,而扬子津却很少见。胡三省乃宋元间人,那 时读《资治通鉴》就已经需要有人来为扬子津做注了。扬子津作为运河渡口自然早已有之, 扬子县的得名因此有可能是出于扬子津,然而它自身却久已沉埋,不为人所知晓了。 扬子津原来是个近江面的较低洼处,可是它与南岸从润州入江的运河渡口并不正好相 对,嫌偏西了一些,而江中靠北岸处又有沙洲,这就造成了航行上的不便。《新唐书·齐浣传》: (浣)迁润州,州北距瓜步沙尾,纡汇六十里,舟多败溺。浣徙漕路由京口埭,治伊娄渠
1 3 以生态平衡为最高原则的科学的“真”的保护,而且高于“真”的保护。比如,城市中的湖 水被污染了,按“真”的保护,主要在治理污染,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它的生态平衡;而按审 美的保护原则,不仅要治理污染,还要进一步做一些美化,如湖岸栽花、湖中养鱼建亭等。 环境作为人的家园,既是空间的,也是历史的。我们应该适度开发自然资源,高度重 视保护自然资源,并努力建造乐居的环境。 (摘编自陈望衡《环境美学的当代使命》) 4.下列有关“环境”和“资源”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为环境的自然与作为资源的自然都是人的价值物,参与到人的价值创造中。但二者又有 所不同。 B.自然作为环境,失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人的家园。这种情况下,人总是力求实现与自 然的和谐。 C.资源外延小于环境,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只有改变获取资源的手段,才能使人 与自然不再对立。 D.自然作为资源,可以满足人生存和发展的需求,是人掠夺的对象,而不加限制地掠夺会造 成严重的后果。 5.下列对原文第二段内容的理想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人类对家的居住功能的追求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宜居、利居、 乐居,其中宜居只是基础。 B.利居,任然把环境作为利用的对象,即重视自然作为资源的价值,忽略自然作为环境的价 值。 C.乐居既要体现人与环境的共生关系,又要满足居住者对环境的情感认同,还要体现深厚的 文化感,三者缺一不可。 D. 环境对人的亲和性与人对环境的依恋感是家园感的表现。乐居满足了人在环境方面的全 面需要,因而乐居是环境建设的最高目标。 6.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资源的枯竭会危及人的生存,所以人类要高度重视保护自然环境。但与此同时,适度 开发自然资源的工作也不能停。 B.湖岸植树栽花,湖中养鱼建亭等保护环境的做法,不仅美化了我们的空间,而且也让家园 感具有了持续性。 C.环境建设的指导原则应强调功利与审美的统一。例如,可以将工程建设转行成景观建设, 也就是将审美理念融入工程规划中。 D.“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中“美”的构成是丰富的,它高于科学的“真”的保护,因而保 护环境首先要考虑人工美的因素。 三、(2012 全国卷大纲版)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7~9 题。 “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扬子津。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这是李白 《横江词》的第三首。横江即采石矶对岸的横江浦渡口。王琦《李太白集辑注》引有胡三省 《资治通鉴注》:“扬子津在今真州扬子县南。”扬子县位置在江都(扬州)西南,已靠近大 江,扬子津更在其南,则是江边的津渡了。李白在诗中所以会由横江浦联想到扬子津,正是 这个缘故。扬子津当时必然久已驰名,因为它乃是从江都入江的运河渡头,可是开元之后却 为瓜洲所取代,中晚唐人诗中提到瓜洲的很多,而扬子津却很少见。胡三省乃宋元间人,那 时读《资治通鉴》就已经需要有人来为扬子津做注了。扬子津作为运河渡口自然早已有之, 扬子县的得名因此有可能是出于扬子津,然而它自身却久已沉埋,不为人所知晓了。 扬子津原来是个近江面的较低洼处,可是它与南岸从润州入江的运河渡口并不正好相 对,嫌偏西了一些,而江中靠北岸处又有沙洲,这就造成了航行上的不便。《新唐书•齐浣传》: “(浣)迁润州,州北距瓜步沙尾,纡汇六十里,舟多败溺。浣徙漕路由京口埭,治伊娄渠
已达扬子,岁无覆舟,减运钱数十万。”也就是说,渡江进入北岸的运河不再通过扬子津 而是通过新开的伊娄河到达扬子县。李白《提瓜州新河饯族叔舍人贲》诗云:“齐公凿新河, 万古流不绝。”指的便是这条河,而瓜洲从此也就取代了扬子津,成为大江北岸运河的著名 津渡。白居易有《长相思》词:“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白居易的时代去开元 未远,而瓜洲就已经成了古渡头,至于比起瓜洲来更古的扬子津,自然是早已在人们的记忆 之中消失了 瓜洲浦成为便利的津渡是由于它正对南岸江边的京口,而京口的漕路是在开元二十五年 齐浣迁润州后才兴修的,换句话说,旧漕路原来并不通京口。而要开辟一条通京口的新漕路 却是十分艰辛的。宋代《新唐书音训》云:“京口在润州城东北甘露寺侧。”甘露寺正位于北 固山,所以移徙这段漕路,势必要紧贴着北固山下与山根的顽石打交手战,这样的工程自非 一日之功。这也就是李白《丁督护歌》中所描绘的“万人凿磐石,无由达江浒”的施工场面。 过去有些注家以为“无由达江浒”是由于运载石头的缘故。其实水运主要看舟船的吃水量, 而不在于运石头还是运粮食,只要不超过吃水量,运什么都一样可行。其所以“无由达江浒”, 只是由于山下的顽石还没有被凿通而已。这里李白的三首诗正好可以为瓜洲浦取代扬子津这 一变迁作证,而同时《横江词》为李白早年作品,也就又多了一条证据。 (摘编自林庚《闲话扬子津》) 7下列关于本文第一段内容的表达,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李白《横江词》第三首由横江浦联想到扬子津,是因为这两个地方都是长江边上有名的 运河渡口 中晚唐人的诗中很少提到扬子津,是因为当时瓜洲已经取代扬子津成为长江边上的运河 渡口了。 C.胡三省虽然是宋元间人,但是读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已经有困难,需要有人来做 注解才行 D.扬子县位于江都的西南方,之所以被命名为“扬子”,可能是因为该县的南部有久已驰 名的扬子津。 8.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扬子津是长江边上的低洼处,并且跟南岸的运河渡口又不正好相对,而江中正对扬子津 处又有沙洲,造成船舶航行十分不便。 齐浣迁官润州以后,把长江南岸的漕路迁徙到京口,又在北岸开凿了伊娄河,这样船舶渡 江以后,就不再通过扬子津北上 C.瓜洲浦地处伊娄河的入江处,由于正对着南岸江边的京口,并且京口已经开凿了新漕路 所以瓜洲浦就成为一个便利的渡口。 D.有注家认为李白诗句“无由达江浒”,是说由于石头过重,无法用船运到江浒。其实用 船运石头和粮食是一样的,注家此说不能成立。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南岸从润州入江的运河渡口来说,扬子津嫌偏西了一些,瓜洲浦则正对南岸的京口, 所以瓜洲浦在扬子津的东面。 B齐浣对漕路的改造,使船舶渡江到达北岸运河渡口的行程缩短了,并减少了覆舟的危险, 为航运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C.从李白《丁督护歌》中的“万人凿磐石”一句,可以知道开辟京口漕路的过程是非常艰 辛的,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D文中所引李白的三首诗正好反映了瓜洲浦取代扬子津的历史变迁,其中《横江词》写作最 早,《丁督护歌》则写作最晚 四、(2012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9分)
1 4 已达扬子,岁无覆舟,减运钱数十万。”也就是说,渡江进入北岸的运河不再通过扬子津, 而是通过新开的伊娄河到达扬子县。李白《提瓜州新河饯族叔舍人贲》诗云:“齐公凿新河, 万古流不绝。”指的便是这条河,而瓜洲从此也就取代了扬子津,成为大江北岸运河的著名 津渡。白居易有《长相思》词:“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白居易的时代去开元 未远,而瓜洲就已经成了古渡头,至于比起瓜洲来更古的扬子津,自然是早已在人们的记忆 之中消失了。 瓜洲浦成为便利的津渡是由于它正对南岸江边的京口,而京口的漕路是在开元二十五年 齐浣迁润州后才兴修的,换句话说,旧漕路原来并不通京口。而要开辟一条通京口的新漕路 却是十分艰辛的。宋代《新唐书音训》云:“京口在润州城东北甘露寺侧。”甘露寺正位于北 固山,所以移徙这段漕路,势必要紧贴着北固山下与山根的顽石打交手战,这样的工程自非 一日之功。这也就是李白《丁督护歌》中所描绘的“万人凿磐石,无由达江浒”的施工场面。 过去有些注家以为“无由达江浒”是由于运载石头的缘故。其实水运主要看舟船的吃水量, 而不在于运石头还是运粮食,只要不超过吃水量,运什么都一样可行。其所以“无由达江浒”, 只是由于山下的顽石还没有被凿通而已。这里李白的三首诗正好可以为瓜洲浦取代扬子津这 一变迁作证,而同时《横江词》为李白早年作品,也就又多了一条证据。 (摘编自林庚《闲话扬子津》) 7.下列关于本文第一段内容的表达,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李白《横江词》第三首由横江浦联想到扬子津,是因为这两个地方都是长江边上有名的 运河渡口。 B.中晚唐人的诗中很少提到扬子津,是因为当时瓜洲已经取代扬子津成为长江边上的运河 渡口了。 C.胡三省虽然是宋元间人,但是读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已经有困难,需要有人来做 注解才行。 D.扬子县位于江都的西南方,之所以被命名为“扬子”,可能是因为该县的南部有久已驰 名的扬子津。 8.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扬子津是长江边上的低洼处,并且跟南岸的运河渡口又不正好相对,而江中正对扬子津 处又有沙洲,造成船舶航行十分不便。 B.齐浣迁官润州以后,把长江南岸的漕路迁徙到京口,又在北岸开凿了伊娄河,这样船舶渡 江以后,就不再通过扬子津北上。 C.瓜洲浦地处伊娄河的入江处,由于正对着南岸江边的京口,并且京口已经开凿了新漕路, 所以瓜洲浦就成为一个便利的渡口。 D.有注家认为李白诗句“无由达江浒”,是说由于石头过重,无法用船运到江浒。其实用 船运石头和粮食是一样的,注家此说不能成立。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南岸从润州入江的运河渡口来说,扬子津嫌偏西了一些,瓜洲浦则正对南岸的京口, 所以瓜洲浦在扬子津的东面。 B.齐浣对漕路的改造,使船舶渡江到达北岸运河渡口的行程缩短了,并减少了覆舟的危险, 为航运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C.从李白《丁督护歌》中的“万人凿磐石”一句,可以知道开辟京口漕路的过程是非常艰 辛的,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D.文中所引李白的三首诗正好反映了瓜洲浦取代扬子津的历史变迁,其中《横江词》写作最 早,《丁督护歌》则写作最晚。 四、(2012 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2 题。(9 分)
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的基础:一是小农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二是国家一体, 即由国及国的宗法社会政治结构。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必然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文化价值体 系。因为家族宗法血缘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人伦关系,这种关系的扩展就形成了社会伦理关系。 家族本位的特点,一方面使得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课题,家族伦理成为 个体安身立命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在家国一体社会政治结构中,整个社会的组织系统是 家族—一村落一一国家,文化精神的生长路向是家族——宗族——民族。家族的中心地位使 得伦理在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传统社会中,人们的社会生 活是严格按照伦理的秩序进行的,服式举止,洒扫应对,人际交往,都限制在“礼”的范围 内,否则便是对“伦理”的僭越。这种伦理秩序的扩充,便上升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 基础—一家长制。家长制的实质就是用家族伦理的机制来进行政治统治,是一种伦理政治。 与此相适应,伦理道德学说在各种文化形态中便处于中心地位。中国哲学是伦理型的, 哲学体系的核心是伦理道德学说,宇宙的本体是伦理道德的形而上的实体,哲学的理性是道 德化的实践理性。因此人们才说,西方哲学家具有哲人的风度,中国哲学家则具有贤人的风 度。中国的文学艺术也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文以载道”,美善合一,是中国文化审美性格 的特征。即使在科学技术中,伦理道德也是首要的价值取向。中国传统科技的价值观是以“正 德”即有利于德性的提升为第一目标,然后才考虑“利用、厚生”的问题。因此,中国文化 价值系统的特点是强调真、善、美统一,而以善为核心 中国文化的普遍信念是“人为万物之灵”。而人之所以能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有道 德,因而中国文化特别重视人与人之间的“道”,以及遵循这种“道”而形成的“德”。老子 曾从本体论的高度说明“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的道理。“尊道贵德”的基本精神,就是强 调人兽之分,以德性作为人兽区分的根本,突显人格尊严。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 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因而中国 人都以成德建业、厚德载物为理想。早在孔子前,鲁国大夫叔孙豹就提出过“立德、立功、 立言”的“三不朽”思想,在此基础上,一种以道德为首要取向的具有坚定节操的文化人格 就逐渐形成了。“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为追求仁道,虽箪饭陋巷,不改其 乐,这是一种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和文化精神。 (选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有删改) 10.与“家族”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家族是宗法社会政治结构中社会组织系统形成的基础 B.家族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文化精神的生长道路上的起点 C.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构成了传统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 D.家族伦理成为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安神立命的重要基础。 11.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基础入手,论述了源于家族宗法血缘关系的伦理关系对中国 传统的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B第二段以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传统科技为例,论证伦理道德学说在各种文化形态中处 于中心地位,最后强调中国文化价值体系是以善为核心的。 C第三段首先强调人与兽之分在于有无德性,再论述中国人的文化人格是以道德为首要取向 的,在此基础上指出成德建业、厚德载物是中国人的理想 D全文首先阐述伦理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结构中的重要性,再论述各种文化形态中伦理道德学 说所处的地位,最后引古代哲人之语论述人格尊严问题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价值系统,是在小农自然经济生产方式和国家一体社会政治 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
1 5 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的基础:一是小农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二是国家一体, 即由国及国的宗法社会政治结构。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必然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文化价值体 系。因为家族宗法血缘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人伦关系,这种关系的扩展就形成了社会伦理关系。 家族本位的特点,一方面使得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课题,家族伦理成为 个体安身立命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在家国一体社会政治结构中,整个社会的组织系统是 家族——村落——国家,文化精神的生长路向是家族——宗族——民族。家族的中心地位使 得伦理在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传统社会中,人们的社会生 活是严格按照伦理的秩序进行的,服式举止,洒扫应对,人际交往,都限制在“礼”的范围 内,否则便是对“伦理”的僭越。这种伦理秩序的扩充,便上升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 基础——家长制。家长制的实质就是用家族伦理的机制来进行政治统治,是一种伦理政治。 与此相适应,伦理道德学说在各种文化形态中便处于中心地位。中国哲学是伦理型的, 哲学体系的核心是伦理道德学说,宇宙的本体是伦理道德的形而上的实体,哲学的理性是道 德化的实践理性。因此人们才说,西方哲学家具有哲人的风度,中国哲学家则具有贤人的风 度。中国的文学艺术也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文以载道”,美善合一,是中国文化审美性格 的特征。即使在科学技术中,伦理道德也是首要的价值取向。中国传统科技的价值观是以“正 德”即有利于德性的提升为第一目标,然后才考虑“利用、厚生”的问题。因此,中国文化 价值系统的特点是强调真、善、美统一,而以善为核心。 中国文化的普遍信念是“人为万物之灵”。而人之所以能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有道 德,因而中国文化特别重视人与人之间的“道”,以及遵循这种“道”而形成的“德”。老子 曾从本体论的高度说明“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的道理。“尊道贵德”的基本精神,就是强 调人兽之分,以德性作为人兽区分的根本,突显人格尊严。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 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因而中国 人都以成德建业、厚德载物为理想。早在孔子前,鲁国大夫叔孙豹就提出过“立德、立功、 立言”的“三不朽”思想,在此基础上,一种以道德为首要取向的具有坚定节操的文化人格 就逐渐形成了。“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为追求仁道,虽箪饭陋巷,不改其 乐,这是一种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和文化精神。 (选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有删改) 10. 与“家族”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家族是宗法社会政治结构中社会组织系统形成的基础。 B.家族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文化精神的生长道路上的起点。 C.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构成了传统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 D.家族伦理成为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安神立命的重要基础。 11.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基础入手,论述了源于家族宗法血缘关系的伦理关系对中国 传统的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B.第二段以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传统科技为例,论证伦理道德学说在各种文化形态中处 于中心地位,最后强调中国文化价值体系是以善为核心的。 C.第三段首先强调人与兽之分在于有无德性,再论述中国人的文化人格是以道德为首要取向 的,在此基础上指出成德建业、厚德载物是中国人的理想。 D.全文首先阐述伦理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结构中的重要性,再论述各种文化形态中伦理道德学 说所处的地位,最后引古代哲人之语论述人格尊严问题。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价值系统,是在小农自然经济生产方式和国家一体社会政治 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
B西方哲学具有哲人的风度,是因为西方哲学体系是形而上学的,其哲学理性是道德化的实 践理性。 C中国的文学艺术与中国的传统科技一样,也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然后才考虑“利用、厚 生”的问题 D.按照中国文化的普遍信念是“人为万物之灵”的认识,人必须有道德,因而中国人一贯 坚持道德至上的文化精神 五、(2012重庆卷)阅读下文,完成第13~15题 在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中,会讲两种语言比只会说一种语言具有明显的实际好处一一能够 与更多的人交流。但近年来,科学家们开始证实,谙熟两种语言还有着更重要的优势,会说 两种语言让人更聪明。掌握双语会对人的大脑产生深刻的影响,提高与语言无关的认知能力, 甚至还能防止老年痴呆 长期以来,研究人员、教育工作者和决策者都认为第二语言是一种干扰,从认知的角度 来说,会影响儿童的学业和智力发育。 他们的这种干扰看法没有错: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即使双语者只使用一种语言,他大脑 中的两种语言系统也都处于活跃状态,从而造成一种语言系统妨碍另一种语言系统的状况 不过,研究人员现在发现,这种干扰与其说是障碍,倒不如说让使用者因祸得福。它迫使大 脑去解决内部冲突,从而得到增强认知能力的锻炼。 许多此类硏究得到的相似证据表明,使用双语的过程能够增强大脑的所谓执行功能 这是一种指挥系统,在我们作计划、解决问题以及执行其他各种对智力要求比较高的任务时, 引导我们的注意过程。这些过程包括忽略干扰、集中注意力、随意在两件事情之间转换注意 力以及牢记信息一一这就好比在开车时记住一连串的方位。 为什么两种同时活跃的语言系统间的冲突会提高这些方面的认知能力呢?直到不久前, 研究人员还认为,双语者的优势主要来自一种抑制能力,这种能力在压制一种语言系统的过 程中得到增强。据称,这样的抑制能力有助于训练双语者的大脑在其他情况下忽视干扰,不 过,这种解释显得越来越不够充分,因为有研究表明,即使在完成不需要抑制能力的任务时 如将任意分布在纸上的数字按升序穿成串,双语者的表现也比只使用一种语言的人出色 双语者与只使用一种语言的人之间的另一种关键区别可能更为重要:前者具有更加突出 的监控环境的能力。西班牙庞培法布拉的研究人员阿尔维特科斯塔说:“双语者需要频繁切 换语言--你可能跟爸爸说话时用一种语言,跟妈妈说话是用另一种语言。这就要求你注 意周围的变化,这和开车时随时观察周围是一个道理”科斯塔和同事展开了一项研究,比较 会说德语和意大利语两种语言的人和只会说意大利语的人在监控任务中的表现。他们发现 双语受试者不仅表现的更出色,而且他们参与监控的那部分大脑的活动较少,这表明他们在 这方面能力更强 13.以下对文中双语者的“优势”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与人交流的范围更广、能力更强B.能通过增强抑制能力来排除干扰 C.注意力能在两件事情间自如转换D.对获取到的信息记得更牢 14.下列不属于双语者的两种语言系统冲突所造成的结果的一项是() A.造成两种语言系统的相互妨碍B.提升了双语者多种认知能力 C.对儿童的学业造成不良影响D.增强大脑指挥系统的相关能力 15根据文章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使用双语可以使人类思维更为活跃,从而避免大脑衰退 B.两种语言系统的交流,可以消除两种文化之间的隔阂 C.使用双语可以开阔人的眼界,增强人的观察和应用能力 D.频繁切换语言,就能抑制参与监控的那部分大脑的活动
1 6 B.西方哲学具有哲人的风度,是因为西方哲学体系是形而上学的,其哲学理性是道德化的实 践理性。 C.中国的文学艺术与中国的传统科技一样,也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然后才考虑“利用、厚 生”的问题。 D. 按照中国文化的普遍信念是“人为万物之灵”的认识,人必须有道德,因而中国人一贯 坚持道德至上的文化精神。 五、(2012 重庆卷)阅读下文,完成第 13~15 题 在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中,会讲两种语言比只会说一种语言具有明显的实际好处——能够 与更多的人交流。但近年来,科学家们开始证实,谙熟两种语言还有着更重要的优势,会说 两种语言让人更聪明。掌握双语会对人的大脑产生深刻的影响,提高与语言无关的认知能力, 甚至还能防止老年痴呆。 长期以来,研究人员、教育工作者和决策者都认为第二语言是一种干扰,从认知的角度 来说,会影响儿童的学业和智力发育。 他们的这种干扰看法没有错;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即使双语者只使用一种语言,他大脑 中的两种语言系统也都处于活跃状态,从而造成一种语言系统妨碍另一种语言系统的状况。 不过,研究人员现在发现,这种干扰与其说是障碍,倒不如说让使用者因祸得福。它迫使大 脑去解决内部冲突,从而得到增强认知能力的锻炼。 许多此类研究得到的相似证据表明,使用双语的过程能够增强大脑的所谓执行功能—— 这是一种指挥系统,在我们作计划、解决问题以及执行其他各种对智力要求比较高的任务时, 引导我们的注意过程。这些过程包括忽略干扰、集中注意力、随意在两件事情之间转换注意 力以及牢记信息——这就好比在开车时记住一连串的方位。 为什么两种同时活跃的语言系统间的冲突会提高这些方面的认知能力呢?直到不久前, 研究人员还认为,双语者的优势主要来自一种抑制能力,这种能力在压制一种语言系统的过 程中得到增强。据称,这样的抑制能力有助于训练双语者的大脑在其他情况下忽视干扰,不 过,这种解释显得越来越不够充分,因为有研究表明,即使在完成不需要抑制能力的任务时, 如将任意分布在纸上的数字按升序穿成串,双语者的表现也比只使用一种语言的人出色。 双语者与只使用一种语言的人之间的另一种关键区别可能更为重要:前者具有更加突出 的监控环境的能力。西班牙庞培法布拉的研究人员阿尔维特科斯塔说:“双语者需要频繁切 换语言-------你可能跟爸爸说话时用一种语言,跟妈妈说话是用另一种语言。这就要求你注 意周围的变化,这和开车时随时观察周围是一个道理”科斯塔和同事展开了一项研究,比较 会说德语和意大利语两种语言的人和只会说意大利语的人在监控任务中的表现。他们发现, 双语受试者不仅表现的更出色,而且他们参与监控的那部分大脑的活动较少,这表明他们在 这方面能力更强。 13.以下对文中双语者的“优势”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与人交流的范围更广、能力更强 B.能通过增强抑制能力来排除干扰 C.注意力能在两件事情间自如转换 D.对获取到的信息记得更牢 14.下列不属于双语者的两种语言系统冲突所造成的结果的一项是( ) A.造成两种语言系统的相互妨碍 B.提升了双语者多种认知能力 C.对儿童的学业造成不良影响 D.增强大脑指挥系统的相关能力 15.根据文章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使用双语可以使人类思维更为活跃,从而避免大脑衰退 B.两种语言系统的交流,可以消除两种文化之间的隔阂 C.使用双语可以开阔人的眼界,增强人的观察和应用能力 D.频繁切换语言,就能抑制参与监控的那部分大脑的活动
随堂练习(两篇)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9分) 春秋作为一个历史时期,据说源于经孔子修订过的《鲁春秋》,但这一时期应从哪年开 始,以什么为标志,传统上史学界就有分歧。最早划分春秋的是司马迁,他将其定在“共和 行政”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另有人严格按《鲁春秋》的起始年代划分,将其定在公元前 722年。还有人认为,前说起始年代太早,后说嫌迟,应取东周平王元年,即公元前770年 为妥。后来,“东周春秋说”成了史学界最流行的说法。笔者认为,这一看法值得商榷。这 里关键是要硏究“春秋”一词的历史内涵,内涵不清,外延就难以把握。传统上划分春秋的 主要根据是什么?《孟子·离娄下》说:“《诗》亡,然后《春秋》作。其事,则齐桓、晋文 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宋代的蒙学读物《三字经》说得更清楚: 周辙东,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以上概括起 来是两点:一是“王室衰微”,二是“诸侯纷争”。应当说,这两点确是春秋的历史内涵。但 还有一重要内涵被忽略了,就是改革。改革是春秋时期的主线,无论是王室衰微,还是诸侯 纷争,都与改革有关。在西周后期至东周的所有改革中,周的改革,尤其是“厉始革典”最 重要,它是中国古代第一声封建春雷,对后来其他诸侯国的改革具有决定作用。可是,“东 周初期春秋说”却将周的改革排斥在了春秋之外,这是不应该的。笔者认为,春秋的开端还 是以司马迁的公元前841年为准才科学,但其政治标志不能用“共和行政”,而应用“厉始 革典”。只有这样,才能既将周的改革划在春秋之内,又突出了周的改革在春秋时期的历史 地位。事实上,早在两千年前,周太子晋亦有类似的看法。他将后稷至季历划为一个历史时 期,文、武至夷王为一个时期,厉王以后又为一个时期。这一看法是正确的。由此可见,厉 王十七年,即公元前841,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该年既发生了“厉始革典”、“诸侯 发难”、“流王于彘”、“共和行政”等惊天动地的大事件,同时也是周进入封建社会从而是中 国进入封建社会的标志,还是春秋时期的起始年代 (选自孙景坛:《周礼》的作者、写作年代及历史意义新探,有删改) 16、从作者观点来看,下列对“厉始革典”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厉始革典”是周朝最重要的一次改革,它决定了其他诸侯国改革的方向和性质。 B.“厉始革典”应该成为春秋时期的开端,最早提出这个观点的是司马迁 C.公元前841,这一年相继发生了“厉始革典”、“诸侯发难”、“流王于彘”、“共和行政” 等惊天动地的大事件。 D.从历史看,现有“厉始革典”,然后才有“共和行政”,而“厉始革典”在分期上更有典 范意义 17、下列各项,不属于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把东周春秋说成了史学界最流行的说法不一定准确,还值得讨论, B.研究春秋一词的历史内涵,离不了外延,将外延界定清楚是研究的前提。 C.春秋的历史内涵有二:一是“王室衰微”,二是“诸侯纷争”,缺一不可。 D.“厉始革典”是周进入封建社会,同时也是中国进入封建社会的标志,并且是春秋时期 的起始年代。 1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室衰微也好,诸侯纷争也罢,都与改革有关,改革是春秋时期的主旋律 B.周的改革在春秋时期的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不应该将之划到春秋之外 C.综观全文,传统上划分春秋的主要根据是《史记》《孟子》《三字经》。 D.“春秋”这一时期从哪一年开始,以什么为标志,本文谈论了这一个具有争论性的观点。 七、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9~21题
1 7 随堂练习(两篇)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8 题。(9 分) 春秋作为一个历史时期,据说源于经孔子修订过的《鲁春秋》,但这一时期应从哪年开 始,以什么为标志,传统上史学界就有分歧。最早划分春秋的是司马迁,他将其定在“共和 行政”元年,即公元前 841 年。另有人严格按《鲁春秋》的起始年代划分,将其定在公元前 722 年。还有人认为,前说起始年代太早,后说嫌迟,应取东周平王元年,即公元前 770 年 为妥。后来,“东周春秋说”成了史学界最流行的说法。笔者认为,这一看法值得商榷。这 里关键是要研究“春秋”一词的历史内涵,内涵不清,外延就难以把握。传统上划分春秋的 主要根据是什么?《孟子·离娄下》说:“《诗》亡,然后《春秋》作。其事,则齐桓、晋文; 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宋代的蒙学读物《三字经》说得更清楚: “周辙东,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以上概括起 来是两点:一是“王室衰微”,二是“诸侯纷争”。应当说,这两点确是春秋的历史内涵。但 还有一重要内涵被忽略了,就是改革。改革是春秋时期的主线,无论是王室衰微,还是诸侯 纷争,都与改革有关。在西周后期至东周的所有改革中,周的改革,尤其是“厉始革典”最 重要,它是中国古代第一声封建春雷,对后来其他诸侯国的改革具有决定作用。可是,“东 周初期春秋说”却将周的改革排斥在了春秋之外,这是不应该的。笔者认为,春秋的开端还 是以司马迁的公元前 841 年为准才科学,但其政治标志不能用“共和行政”,而应用“厉始 革典”。只有这样,才能既将周的改革划在春秋之内,又突出了周的改革在春秋时期的历史 地位。事实上,早在两千年前,周太子晋亦有类似的看法。他将后稷至季历划为一个历史时 期,文、武至夷王为一个时期,厉王以后又为一个时期。这一看法是正确的。由此可见,厉 王十七年,即公元前 841,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该年既发生了“厉始革典”、“诸侯 发难”、“流王于彘”、“共和行政”等惊天动地的大事件,同时也是周进入封建社会从而是中 国进入封建社会的标志,还是春秋时期的起始年代。 (选自孙景坛:《周礼》的作者、写作年代及历史意义新探,有删改) 16、从作者观点来看,下列对“厉始革典”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厉始革典”是周朝最重要的一次改革,它决定了其他诸侯国改革的方向和性质。 B.“厉始革典”应该成为春秋时期的开端,最早提出这个观点的是司马迁。 C.公元前 841,这一年相继发生了“厉始革典”、“诸侯发难”、“流王于彘”、“共和行政” 等惊天动地的大事件。 D.从历史看,现有“厉始革典”,然后才有“共和行政”,而“厉始革典”在分期上更有典 范意义。 17、下列各项,不属于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把东周春秋说成了史学界最流行的说法不一定准确,还值得讨论。 B.研究春秋一词的历史内涵,离不了外延,将外延界定清楚是研究的前提。 C.春秋的历史内涵有二:一是“王室衰微”,二是“诸侯纷争”,缺一不可。 D.“厉始革典”是周进入封建社会,同时也是中国进入封建社会的标志,并且是春秋时期 的起始年代。 1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室衰微也好,诸侯纷争也罢,都与改革有关,改革是春秋时期的主旋律。 B.周的改革在春秋时期的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不应该将之划到春秋之外。 C.综观全文,传统上划分春秋的主要根据是《史记》《孟子》《三字经》。 D.“春秋”这一时期从哪一年开始,以什么为标志,本文谈论了这一个具有争论性的观点。 七、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 19~21 题
儿童睡眠问题 亚伊萨·马丁内斯 长期以来,人们都知道缺乏睡眠有可能导致儿童智力损伤、记忆力下降甚至智商降低, 儿重睡眠不足还会增加其罹患早期心血管疾病和行为紊乱等疾病的几率 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的一个科研小组近期研究发现,睡眠不足还容易导致儿童出现肥胖 和多动症等问题。研究人员指出,在两岁半时每天睡眠不足10小时的儿童中,有1/4在成 长到六岁时就出现了超重问题。蒙特利尔大学发表的一份公报指出,有90%的儿童在六个 月到六岁期间都出现过至少一种与睡眠相关的问题。其中出现最频繁的是由坏习惯引起的失 眠以及梦游、磨牙、夜惊和梦魇等睡眠问题 对大多数儿童来说,这些问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但这个年龄段中至少有30% 的儿重出现了无法连续有规律地进行至少6小时睡眠的问题。科学家认为,睡眠时间少于 0小时的儿童肥胖的几率要比那些睡眠时间超过11小时的儿童高4倍。蒙特利尔大学精神 病学系教授、蒙特利尔睡眠研究中心儿童中有30%体重过重,其中有7.4%的儿童患有肥 胖症 专家认为,睡眠不足所导致的激素分泌变化能够解释睡眠与体重之间的这种连带关系。 蒙特普莱斯指出,睡眠不足时,人体内会产生更多的生长激素释放肽,这种激素能够产生饥 饿感。此外,睡眠不足还会降低瘦素的生成,瘦素能够提供有关细胞代谢的信息,其功能是 减少食物的摄入。不幸的是,晚间睡眠不足对激素产生的这些影响并不能在午睡中得到补偿, 因为夜间睡眠较少的儿童同样具有午睡时间比其他儿童更短的倾向。 根据这项研究,睡眠不足还会引起另一种儿童健康问题,那就是多动症。加拿大研究人 员分析指出,在两岁半时睡眠时间不足10小时的儿童中,有22%在成长到六岁时患上了多 动症。该比例是同一年龄段睡眠时间在10到11个小时的儿童的两倍。蒙特普莱斯指出,对 于成年人来说,睡眠不足会导致瞌睡或影响心情,但在儿童身上却会表现为亢奋和紧张。西 班牙儿童睡眠问题专家爱德华·埃斯蒂维利指出,四岁至五岁儿童每晩睡眠时间应在1l小 时左右,八岁儿童至少应达到10小时,而十三至十四岁儿童的睡眠时间应在9小时左右 (选自2008年11月30日《参考消息》,有删改) 19.下列对儿童“睡眠问题”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每天睡眠时间低于9小时 无法连续有规律地进行至少6小时睡眠 C.坏习惯引起梦游、磨牙、夜惊和梦魇等。 D.睡眠不足会导致瞌睡或影响心情。 20.下列对“睡眠不足还容易导致儿童出现肥胖”原因的分析,准确的一项是() A.睡眠不足使人体产生更多的生长激素释放肽,影响食物适量摄入。 B.睡眠不足会降低瘦素的生成,使儿童减少食物摄人 C.睡眠不足不仅影响激素产生,而且可能导致儿童亢奋和紧张。 D.夜间睡眠较少的儿童同样具有午睡时间比其他儿童更短的倾向 21.根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家虽然对儿童每天应睡眠时间的界定不尽相同,但都承认睡眠不足会对孩子造成伤 害 B.科学家对儿童肥胖、多动症等原因的新发现,将为人们彻底解决这些问题找到真正的路 C.经过有关科学家研究证实,睡眠不足对儿童和成年人产生的影响,表现在情绪上大相径 D.要想较好地解决儿童肥胖问题,必须重视儿童睡眠问题,保证睡眠时间,改善睡眠质量
1 8 儿童睡眠问题 亚伊萨・马丁内斯 长期以来,人们都知道缺乏睡眠有可能导致儿童智力损伤、记忆力下降甚至智商降低, 儿重睡眠不足还会增加其罹患早期心血管疾病和行为紊乱等疾病的几率。 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的一个科研小组近期研究发现,睡眠不足还容易导致儿童出现肥胖 和多动症等问题。研究人员指出,在两岁半时每天睡眠不足 10 小时的儿童中,有 1/4 在成 长到六岁时就出现了超重问题。蒙特利尔大学发表的一份公报指出,有 90%的儿童在六个 月到六岁期间都出现过至少一种与睡眠相关的问题。其中出现最频繁的是由坏习惯引起的失 眠以及梦游、磨牙、夜惊和梦魇等睡眠问题。 对大多数儿童来说,这些问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但这个年龄段中至少有 30% 的儿重出现了无法连续有规律地进行至少 6 小时睡眠的问题。科学家认为,睡眠时间少于 10 小时的儿童肥胖的几率要比那些睡眠时间超过 11 小时的儿童高 4 倍。蒙特利尔大学精神 病学系教授、蒙特利尔睡眠研究中心儿童中有 30%体重过重,其中有 7.4%的儿童患有肥 胖症。 专家认为,睡眠不足所导致的激素分泌变化能够解释睡眠与体重之间的这种连带关系。 蒙特普莱斯指出,睡眠不足时,人体内会产生更多的生长激素释放肽,这种激素能够产生饥 饿感。此外,睡眠不足还会降低瘦素的生成,瘦素能够提供有关细胞代谢的信息,其功能是 减少食物的摄入。不幸的是,晚间睡眠不足对激素产生的这些影响并不能在午睡中得到补偿, 因为夜间睡眠较少的儿童同样具有午睡时间比其他儿童更短的倾向。 根据这项研究,睡眠不足还会引起另一种儿童健康问题,那就是多动症。加拿大研究人 员分析指出,在两岁半时睡眠时间不足 10 小时的儿童中,有 22%在成长到六岁时患上了多 动症。该比例是同一年龄段睡眠时间在 10 到 11 个小时的儿童的两倍。蒙特普莱斯指出,对 于成年人来说,睡眠不足会导致瞌睡或影响心情,但在儿童身上却会表现为亢奋和紧张。西 班牙儿童睡眠问题专家爱德华・埃斯蒂维利指出,四岁至五岁儿童每晚睡眠时间应在 11 小 时左右,八岁儿童至少应达到 10 小时,而十三至十四岁儿童的睡眠时间应在 9 小时左右。 (选自 2008 年 11 月 30 日《参考消息》,有删改) 19.下列对儿童“睡眠问题”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每天睡眠时间低于 9 小时。 B.无法连续有规律地进行至少 6 小时睡眠。 C.坏习惯引起梦游、磨牙、夜惊和梦魇等。 D.睡眠不足会导致瞌睡或影响心情。 20.下列对“睡眠不足还容易导致儿童出现肥胖”原因的分析,准确的一项是( ) A.睡眠不足使人体产生更多的生长激素释放肽,影响食物适量摄入。 B.睡眠不足会降低瘦素的生成,使儿童减少食物摄人。 C.睡眠不足不仅影响激素产生,而且可能导致儿童亢奋和紧张。 D.夜间睡眠较少的儿童同样具有午睡时间比其他儿童更短的倾向。 21.根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科学家虽然对儿童每天应睡眠时间的界定不尽相同,但都承认睡眠不足会对孩子造成伤 害。 B.科学家对儿童肥胖、多动症等原因的新发现,将为人们彻底解决这些问题找到真正的路 径。 C.经过有关科学家研究证实,睡眠不足对儿童和成年人产生的影响,表现在情绪上大相径 庭。 D.要想较好地解决儿童肥胖问题,必须重视儿童睡眠问题,保证睡眠时间,改善睡眠质量
参考答案 1-------3: BDC 4-------6: CAD 7-------9: CAD 10-12:CBA 16-18:BCC 19-21:DAB
1 9 参考答案 1-------3:BDC 4-------6:CAD 7-------9:CAD 10----12:CBA 13----15:BCC 16----18:BCC 19----21:DAB